时间:2022-02-05 21:0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开会讲话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练好文字功夫,巧于归纳概括
无论是对思考内容的梳理,还是对课件(发言稿)的加工,都离不开“文字功夫”:结构、布局、详略;强调、提示、论析;修辞、文采、意境,包括标题设计等等,均需一定的文字功底。即便是即席发言,也需要鲜明的层次感、清晰的头绪感、精当的概括感。
从上述“需要”角度看,文字表达是提高言说质量首选的自修功课,欲达到口吐莲花、文采飞扬的效果,就一定要自学文学知识,通过对诗歌、散文、唱词、小说以及相关教科书和经典文章、精彩句段等观摩、赏析和学习,体会、培养文学“用笔”技能。
相对于讲课、发言,文字功夫的着眼点最好放在“归纳、提炼、概括”上:要让层次标题、段落要点形成精练有序的“排比句”,内容头绪清晰有致;要让观点思路、成果经验形成概括恰当的“点睛语”,意核内涵言简文精。若达到上述效果和水准,就一定要巧于归纳和概括,就一定要擅长文字表述。
注意学习积累,增加知识储备
讲课、发言活动,不是对课件和发言稿的语言复制(抽象念稿),而是对其的内涵解读、生动发挥,是调动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信息符号和知识节点,进行演、述、释、译、辩、析的综合性智能劳动。一堂专业课程讲下来,一次汇报发言说下来,你的知识储备程度在受众面前会一览无余。
讲课、发言的质量高低,信息与知识的含量多少,既折射出当事人是否勤于学习与积累、是否具备悟性与灵感,也折射出当事人是否用心和用功。
我们在学习、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过程中,很难机械地划定一个区间。因为讲课、发言时,一个生动的典故、一个传神的比喻、一组美妙的词句、一套精美的幻灯、一个优雅的手势,会涉及非常宽泛的知识领域和实践空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以下知识内容,建议你涉猎和参考:演讲、传媒、着装、礼仪、美学、文学、书法、绘画、戏曲、音乐、舞蹈、摄影、名人名言、诗词警句、典故传说、幻灯制作。
学习积累贵在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知识储备贵在融会贯通、异曲同工。如果不能把艺术元素、知识养分用在讲课、发言活动中,如果不能通过学习积累优化言说质量,那学习、积累活动只能是机械的“填鸭”和材料堆积。
留心视听场境,体会讲说技巧
讲课、发言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视听现场,因此,除了“案头”功夫外,你还需留心视听场境,体会讲说技巧。请注意:视听场境不仅是当事人亲历的现场,还应包括非“现场”的视听效果。
从“亲历”的角度看,出席会议、观看演出、身临讲座、参加培训、观摩演讲,包括相关仪式、讨论交流等所有语言交流的“语境现场”,都应该是吸收、学习、体味讲说技巧的学习机会。如果你留心的话,领导讲话的语言风格、主持人的文辞分寸、讲课教师的表达技巧、交流对象的语气口齿、视听现场的幻灯效果等,都可以令你从正面或反面得到一点一滴的受益和启发。
从非“现场”的角度看,观看电视、收听广播、播放视频、接收其他非“现场”视听信息,同样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关键在于你是否留心每一个细节,是否从讲说技巧的角度去思考、去回味。比如,电视、广播中就有大量访谈、讲座、曲艺等语言交流和语言展示节目,看电视、听广播也是你学习表达的好机会。建议你把琢磨视听场境信息作为“口语表达”的自修课程,养成旁学兼收的良好习惯。“有耕耘必有收获”,肯留心同样有收获。
勤于实践活动,练好嘴上功夫
“嘴上功夫”是讲课、发言质量的载体。若培养“嘴上功夫”,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特别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应该列入你的自修课程。
盘点“讲说”活动,不断扬长补短。对任何一次职场讲说活动(开会发言、讲课培训、主持活动、汇报工作),都要作为提高言说水准的演练平台。从案头准备、仪表妆容、开场收尾、语气口齿、语速音量、控场技巧、时长把握、幻灯效果、附件配合等每一个细节,按照既定的“技术规范”去实践和体会。每次讲说活动结束后,都要盘点得失、总结“成败”,归纳原因,作为下次讲说活动的调整依据和完善方向。如此反复实践,不断扬长补短,你的表达水准必有进步和提高。
勤于实践活动,优化表达功底。除了盘点讲说活动,不断扬长补短外,你还应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其他实践活动,不断优化自己的嘴上功夫。比如——
搜集一些颇具难度的绕口令,或大声诵读、或心里默背,强化口语发声的清晰度,提高对舌音口齿的控制力;
选择一些文字美、意境佳的诗歌散文,反复朗诵表演,体会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的语气声调;
抓住和同事(伙伴)交流的机会,或讲故事说笑话,或叙述事由经过,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质量;
对着镜子练习手势、表情,或回放自己讲说情境的视频,检视、总结、调整语言表达技巧;
对于乡音难改的同行来说,最好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规范,尽力向“标准话”靠近。
培养心记能力,练习脱稿说话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有效沟通;提高沟通技能
经过观察,沟通负面因素的产生,通常都不是项目关系人的本意,甚至与他们的初衷相反。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南辕北辙"的情况。我们发现,导致项目关系人之间沟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缺少基本的沟通能力。因此,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及培养一定的沟通能力都是必须的。尤其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良好的沟通技能已经是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纵观电信运营商的历届工程部门领导,在长期的项目经历中,都积累了优良的沟通能力;横看兄弟分公司的诸位同仁,也是游刃有余。由此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前景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可见,积极有效的沟通对于电信运营商的项目成败、甚至企业运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沟通?为什么项目沟通管理这么重要?什么是有效的沟通?怎样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做好沟通工作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参阅了一些文献,研究即如果如下。
一、沟通、有效沟通的概念
《韦氏大辞典》中沟通是"文字、文句或消息的交通,思想或意见的交换。"桑德拉-黑贝尔斯、里查德-威沃尔在《有效沟通》一书中进一步定义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即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管理学家西蒙则认为,沟通"可视为任何一种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在此借用概念:用任何方法或形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如人或电脑)传递、交换或分享任何种类的信息的任何过程,就叫做沟通。如果传递、交换、分享成功,则沟通成功,该沟通是有效沟通 (许成绩等,2003)。
二、项目沟通、项目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项目沟通是项目组织为了实现项目的一次性的目标,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在项目干系人之间基于合同和专业技术上进行的信息的传递,并获得理解的过程(沈晓青等,2007)。项目沟通管理是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神经中枢(张涛等,2006)。 有效沟通是在人、思想和信息之间建立连接,是进行项目全面管理的纽带,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王庭军、贾小波,2008)。
完成一个项目通常需要项目经理、项目人员、客户、供应商等众多成员的共同努力,根据项目本身大小有时候会一人兼多职,但通常情况是一个角色有多名成员,它再有更具体的分工。对于大型项目则会设有众多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由上述人员结构构成,其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职责,任何环节的错误疏忽都会影响整个进程。沟通在此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便愈发值得重视。毫不夸张地说,它甚至对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都起到了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如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沟通得好能成为项目顺利甚至超前完成因素,体现出组织或团队的1+1>2;而缺少沟通或沟通低效不仅会消减了个体工作的成果,有时甚至会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如上文所述,沟通在项目中不仅仅包括了信息传递环节,还是项目本身组成的一部分,如何有效、高效地沟通是直接关系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的非技术条件。
三、提高沟通技能
美国学者亚历山德拉博士和奥康纳博士1987年提出"白金法则":在人际交往中成为受欢迎者,就必须做到交往对象需要什么,我们就在合法的条件下,有效地去满足对方什么。金正昆认为:交往要以对方为中心,要学会换位思考,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周宝,2007)。
沟通技能如此重要,那么应该怎样提高沟通技能呢。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沟通技巧与沟通能力两个方面。
(一)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一般分为语言技巧(或者语言交往)与肢体技巧(或者非语言交往)。语言交往通常以达意的功能为主,即主要传递消息性和评价性信息,而非语言交往一般传情的功能为主,即主要是传递情感性信息,行为主体更多的是不自觉的。
1、语言技巧
沟通的语言技巧在沟通领域被广泛应用,小到宝宝与妈妈的对话,大到国家元首之间的博弈,语言技巧从人类语言诞生的一刻,就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现在分析语言技巧的三个重要部分:
(1)学会赞美。赞美是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的本质里最大的驱动力,就是让他觉得自己很重要。"但是,需要注意三点:第一,应从具体事情入手,准确的发现对方的优点,哪怕非常细微,而不是泛泛而谈。切入的领域可以很宽泛,对方的人品,行为,过往成就,伴侣或后代等等,但是必须要翔实具体,这样才能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与可信。研究表明,赞美用语翔实具体,会让对方感到真挚、亲切、可信。第二,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因为才能埋没而产生自卑或者身处逆境的人,他们平时很难听到一句赞美之词。第三,赞美的效果在于相机行事、适可而止。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2)引起共鸣与互动。金正昆认为检验沟通的最佳效果,就是互动。互动就是你所做出的沟通努力,在交往对象那里产生了共鸣,并得到良性反馈(周宝,2007)。人际沟通专家、卡耐基中华区负责人黑幼龙认为,要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记得要引发别人的谈话兴趣,也就是多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并让他有一吐为快的机会,而且最好的方法就是真诚的提问(孙秀英,2007)。
(3)善于倾听。渴望理解是人的一种本能,当讲话者感到你对他的言论很感兴趣时,将与你进一步加深交流(李淑娴、焦弘,2006)。所以有经验的项目经理都知道,善于倾听,也是沟通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集中精力去听,并积极投入判断、思考,才能领会讲话者的意图。只有领会了讲话者的意图,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听的能力比说的能力更为重要(孙秀英,2007)。有效地倾听需要掌握以下四点技巧:一是鼓励。鼓励必须贯彻到整个沟通过程里,肯定对方的观点;表达我们的兴趣和对对方的关注;称赞对方,对于促进对方表达意愿都是至关重要的。二是询问。在听对方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询问的方式、探索的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可以引导对方的谈话方向,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三是回应。回应的目的是告诉对方你在听,同时确定对方完全了解你的意思。我们在听对方说的时候,要不断地采用热词去回应对方,比如"啊哈","这样啊","原来这样啊","我也这样想呢";在回应对方的时候眼睛要注意对方;要不断地带思考性地对对方点头示意。四是重述。重述对方所讲的话一般用于讨论结束的时候,确定没有误解对方的意思。是为了澄清双方的理解是否一致;也是为了强调重要内容;表达对所讨论的内容的重视(刘环宇,2007)。
2、肢体技巧
(1)笑容的魔力。你笑得越多,其他人对你的态度就会越友好。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微笑其实是在向对方传递一种表示谦恭、顺从的信号(金正昆,2005)。无论是在何种文化的影响之下,人在撒谎时,会比平时都笑得更少,或者根本不笑。而那些清白无辜的人在说真话的时候反倒会增加微笑的频率。这是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微笑植根于人们妥协与顺从的心理,所以,那些诚实清白的人会试图以真诚的微笑来平复海关缉私人员激动的心境,而出于抗拒心理,那些以走私为职业的人则会减少微笑以及其他肢体动作以防暴露自己。(亚伦-皮斯、芭芭拉-皮斯,2008)同样的道理,当你驾车驶至红绿灯前时,一辆警车开了过来,停在了你的车旁--这个时候,即使你没有违反交通规则,警车的出现也会让你感到心慌。于是,你会反射性地马上堆起满脸的笑容,而这也就有力地证明了微笑完全可以由意识所控制。
既然笑容在日常的沟通中频繁出现,那么,我们针对常见的几种微笑背后的含义进行总结。其一,抿唇笑,人在露出这种笑容时,双唇紧闭且向后拉伸,形成一条直线,完全看不见双唇后的牙齿。女性使用这种微笑的频率较高。这种笑容的内在含义是,笑容者隐藏了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或是他不想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女性在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而又不想让对方知道这一点的时候,通常会露出这样的笑容。而且这是一种明显的拒绝信号。其二,歪脸笑,人在露出这种微笑时,左边(或右边)的眉毛向上扬起,与此同时,由于左侧(或右边)的颧肌的收缩,他左边(或右边)的脸颊上便浮现出了一种看似为微笑的表情。微笑者在传递挖苦与讽刺的信号。其三,张口大笑(或者开口大笑):人在张口大笑时,嘴巴张开,下巴低垂,嘴角上扬,给人一种很开心的感觉;但是,他(或她)的眼角没有细纹。这种笑容看起来有些不太自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皮笑肉不笑"。这是一种假装的笑容,假装的开心。其四,斜瞄式的微笑:微笑时双唇紧闭,同时还低下头,歪向一侧,并且斜着眼睛向上望。这样的笑容会让人联想到年少时的俏皮和心思暗藏。这种笑容,女性和少年使用较多,他(或她)在传递腼腆害羞的信号。其五,憨笑(傻呵呵的笑容):眼睛眯成一条线,或者一个小月形,下巴上扬,嘴角上扬,嘴巴微张,露出几个牙齿,鼻孔微张,身体稍微向后倾。这是一种满足、舒服的笑容。其六,开怀大笑:嘴巴大张,嘴角上扬,眼角细纹明显。这是开心快乐的笑容。请注意与张口大笑的区别:眼角是否出现明显细纹。
(二)正确运用双手(手臂与手掌)
经验告诉我们双手在日常交往非常重要。亚伦-皮斯认为:双手与大脑之间的联系远远超出了身体的其他任何部位。所以,仔细研究双手传递的肢体含义,是研究沟通的一个重要内容。(亚伦-皮斯、芭芭拉-皮斯,2008)
常见双手含义有以下几种:
(1)手插口袋:人在交谈时,如果手插口袋,通常表示他(或她)对话题不感兴趣,而且迫切希望结束话题。
(2)双臂交叉抱胸:这代表的是一种消极、拘谨、紧张的心理。而且,无论你的态度如何,将双臂交叉抱于胸前的动作往往会被当成是否定态度和消极思想的标志。这会大大降低你的可信程度,在沟通中,会带来事倍功半的麻烦。如果,客户出现这种姿势,那我们知道,必须要尽快转换我们的话题或者交谈方式,甚至尽快结束交谈。
(3)摊开手掌(掌心向上):这是一种用来表示妥协、服从和善意的手势。亚伦-皮斯认为,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来看,人们通常以此来告知对方:我的手中并没有武器。当你向某人提出移动某物的要求时,对方肯定不会因为你的要求而有感到有压力,更不会因此而有被胁迫的感觉。所以,在面对陌生合作伙伴或者在要求同事做事的时候,这种姿势会极大的舒缓对方的抵触情绪。
(4)摊开手掌(掌心向下):这是表示权威与地位的强势动作。我们在日常的使用中要非常小心,除非你的职权高于对方,而且是非常紧迫的事情,否则这个姿势会带来很强烈的抵触甚至反抗的心理。
(5)合拳伸指:当你将手握成一个拳头,只留出一个手指时,做出的合拳伸指,这是一个强烈的迫使人妥协的动作;而且这个姿势通常还会伴随有举臂,挥拳等动作。这种姿势最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反感,建议慎重使用。
(三)妙用空间与距离
人们常常把专属于自己的区域或者空间视为自己的领地,仿佛这块领地就是他身体的延伸。在每个人的周围都会存在着这样的领地,比如用篱笆围起来的住宅、私家轿车的内部、自己的专属卧房和椅子,身体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一圈空气。为此,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创立了一个学科"空间关系学"。所以,如果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对个人空间的那种微妙感觉,就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且在跟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时,也能更准确地预判他们的反应。
一般来说空间距离分为4种:
(1)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半径大小为15厘米至45厘米。在所有不同模式的个人空间中,私密空间的间距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人们对于这个空间有着格外强烈的防护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只有在感情上与我们特别亲近的人或者动物才会被允许进入这个空间,比如恋人、父母、配偶、孩子、密友、亲戚和宠物等。因此,工作中的沟通,这种距离通常是要避免的。
(2)私人空间:私人空间的半径大小为0.46米至1.2米。我们在公司聚餐、其他友好的社交场合,或者拥挤的会议室,通常会与他人保持这样的距离。如果是工作因素引起这种空间,人们通常的忍受时间有限,时间过长会引起烦躁不安的情绪,所以,如果在拥挤的会议室里开会,应该速战速决。
(3)社交空间:社交空间的半径大小为1.22米至3.6米。在跟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时,我们会跟他们保持这样的距离,例如初次见面的人、上门维修的水管工或木匠、邮递员、街边便利店的店主、新来的同事等。因此,我们在面对陌生客户的时候,保持这个距离比较适宜。
(4)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半径大小为3.6米以上。当我们在一大群人面前发言时,我们往往会选择这个区域,因为大于3.6米的间距会让我们感觉比较舒服。
经验告诉我们,办公环境的座位安排有如下惯例:(1)同一级别则同等待遇。如果资源允许,正职会略高,独享一个办公室之类的。(2)职位的差别,由座位或位置体现。通常情况下,办公室越往里面(走廊的尽头等),办公桌越靠里(房间的最里面等),职位越高,反之亦然。总之,有点中央集权的味道。而且我们发现:每次新换办公座位,同一级别的员工,座位距离领导越近的,必然心理距离也与领导走的越近。
四、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主要分为心理准备、沟通方式因人而异差别对待、做好长期的沟通维系、创造双赢、保持良好状态等五个方面。
(一)心理准备
经验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所以,在从事沟通工作也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金正昆,2005)心理准备主要分为零售意识与合理有效处理冲突两个方面。
1、零售意识
沟通最有成效的方式,就是一对一的沟通,就是所谓的零售意识。笔者引用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的话为佐证:"他们不懂得一对一的单独会面是最有可能赢得对方的支持,他们以为那种情形下都是强迫而不是诱导,因而,他们错过了为采取最后行动而铺平道路的良机。"([美]克里思-马修斯,2003)
2、合理有效处理冲突
(1)及时准确的反击。在沟通中出现误会甚至是污蔑的情况必然存在,解决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地、准确地进行回应,甚至是反驳。项目中的沟通问题大部分都是由于不熟悉造成的。陌生的客户,陌生的项目团队成员,大家彼此不熟悉对方的工作方式,不熟悉对方的表达方式,因此出现误会的情况在所难免,所以,及时有效的回应是必须而且有效的。([美]克里思-马修斯,2003)"对任何飞来之箭,都要一一反击。"比尔-克林顿(前美国总统)。
(2)举灯照亮自己的问题。项目中,出现问题是必然,怎样积极有效的处理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呢。克里斯-马修斯认为做你自己不幸消息的送信者,总让比别人来传播你的坏消息更好。当陷入疑云时,尽快地从中解脱出来。如果你做了某件你的老板或者你的客户不喜欢看到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自己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他。这会给他一个极好的松弛紧张情绪的机会。因为,你的行动表明你没有想方设法对他隐瞒什么。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防止他因为从其它人那里得到消息而出现震惊或者尴尬的现象。
(3)如何安抚他人的愤怒情绪。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你大可以通过某些抬高对方、降低自己身份的刻意言行,尽量避免冒犯他人。可是,在现实工作与生活中,这往往是不够的。亚伦・皮斯认为:安抚他人的愤怒情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离开你的领域,走向对方的领域。这点非常重要,如果在处理冲突的时候,固执地站在己方的领域,比如办公桌或者柜台后面,那么只会带来一种结果,加剧对方的愤怒情绪。二是略微向对方屈体,身体上处于谦恭的状态。人们通常对在自己面前谦恭的人,会产生满足与宽容的情绪,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三是摊开手掌,注意掌心向上。从上文可知,这是一种用来表示妥协、服从和善意的姿势。四是真诚的同对方解释、沟通。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此外,笔者还有一个小秘诀,在与对方面谈时,侧面沟通效果最好,即注意身体与对方保持45度的角度,尽量避免直接面对面。经验表明,这样既可以保持私密距离,也可以避免因为正面相对引起的对立心理。
(二)沟通方式因人而异,差别对待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文化、地域等因素必然会存在沟通习惯不同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沟通中,沟通的方式要因人而异,差别对待。那么,无论是主随客便或者是客随主便,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摆正位置,端正态度(金正昆,2005)。
亚伦-皮斯认为: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对肢体语言的误解可能会让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你应该在对他人的肢体语言和动作下结论之前,首先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三)做好长期的沟通维系
克里斯-马修斯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很容易被破坏殆尽,即使没有发生明显的背叛行为,也有可能这样。因此,持之以恒的联系和给予,刻意维持个人或者商业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哪怕是一张小小的圣诞卡;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表示,彼此的信任关系就会烟消云散。所以,经常性的、不简单的向客户、同事表现自己的关心,从而不断的给彼此的关系注入新鲜的活力是项目沟通的一项必须的能力。
(四)创造双赢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A-哈里斯指出,人们在交往中会表现四种的人生态度,这四种态度是:"我不行,你行"或"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也不行"或"我不好,你也不好";"我行,你不行"或"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也行"或"我好,你也好"。"相互作用分析"心理学认为,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只有"我行,你也行"或"我好,你也好"的人生态度,才是健康的人生态度。在组织内部就应该提倡这种健康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双赢"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的沟通方式。
(五)保持良好状态
项目中的沟通是一项持续的、时时刻刻的工作,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必须注意保持自己良好的状态。这时,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健康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点不再赘述(王强,2008)。
2、心态健康
金正昆认为:心态健康很重要。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任何人要学会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必须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要有"君子和而不同"的开放心态(周宝,2007)。而且工作中肯定会出现难以沟通的人,甚至再三努力也会毫无进展。我们学会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苛责自己,不怨天尤人,不急于求成,相信事情肯定会有转机(王强,2008)。
3、温暖的人情
我们处在一个儒家文化的社会,人情始终是重要的生存根本。所以,无论是不是工作中的人情,都会带来极大的精神力量(王强,2008)。 比如与客户联谊吃饭,很多项目经理在项目成功以前,大范围的、频繁的与客户的项目干系人吃饭,以期透过联谊的方式,获得项目干系人的支持。但是,他们经常忽略了项目成功以后的客户关系维系,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客户的项目干系人都付出了他们的工作,成功以后的联谊,并对客户表达感谢,更能加深与客户的互动,达到建立长久可靠联系的效果。
4、过硬的功夫
业务能力是项目成员的根本,拥有好的沟通能力是建立在业务过关的基础上的,没有过硬的功夫,即使拥有再好的沟通能力,也都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王强,2008)。
参考文献:
[1]许成绩,等.现代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2]沈晓青,等.项目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财经界,2007,(8).
[3]王庭军,贾小波.浅谈项目管理中的沟通[J].管理观察,2008,(9).
[4]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现代交际,2007,(1).
[5]张涛,等.有效的沟通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谈专业管理团队如何做好项目沟通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06,(7).
[6]佚名.人际交往--你应该知道的技巧[J].生活,2005,(8).
[7][美]克里思-马修斯.硬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8]王强.圈子圈套1、2、3部及解码篇[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9]亚伦-皮斯,芭芭拉-皮斯.身体语言密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
[10]孙秀英.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沟通[J].时代经贸,2007,(7).
[11]李淑娴,焦弘.消除人际沟通障碍实现组织有效沟通[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范文学者、进修教师专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