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梅州文化论文

梅州文化论文

时间:2023-02-01 05:22: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梅州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梅州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民居;现状;调查;资源

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进展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价值、形成演变、保护与发展上,并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的局面;但在历史文化村镇的资源普查鉴定、定量数理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科间交叉融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1],而通过定量数理评价对广阔地域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的研究则更少。广东省客家地区主要包括梅州全市范围,以及与其接壤的河源市和揭阳市部分地区。梅州传统民居及村落的挖掘研究和保护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展开,由于梅州地域较广、传统民居在各村镇均有一定数量的分布,调查统计的任务繁重,直至2004年才开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普查工作。

梅州市包括六县一市,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基础条件大体相似,因此各个城镇的发展速度相当,由此导致各地域范围内的民居的保存情况大致相似。本论文以梅县的一个城镇、五华县的一个城镇和兴宁市的两个城镇调查的基本数据来分析全市传统民居现存的情况。对于所选的城镇,不带有特殊性,都是各个县市内随机挑选出来的。材料的具体来源是由梅州市建设局、梅州市文广电局和嘉应学院携手进行的梅州市第一次传统民居普查工作的资料汇总。

1.所选村镇的概况

1.1兴宁村镇概况。

图1 兴宁行政区划图

图2 梅县行政区划图

兴宁市位于梅州市中西部,扼东江、韩江上游,与梅县相接,全市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图1),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至梅州城57公里。 兴宁市辖福兴、兴田、宁新3个街道办事处和17个镇:宁中、新陂、刁坊、永和、径南、坭坡、新圩、水口、罗浮、罗岗、黄槐、黄陂、合水、龙田、石马、大坪、叶塘。黄陂镇位于兴宁市中东部,全镇共有行政村32个;龙田镇位于兴宁市腹地,距兴宁市区只有七公里的路程,全镇共有行政村16个(注:资料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网――兴宁市政务信息网,2006年4月。)。

1.2梅县村镇概况。梅县位于梅州市中部地区,南北朝置县,历1400多年,是梅州市城区所在地,总面积2755.36平方公里(图2)。截至2005年12月31日,梅县辖18个镇:程江、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西阳、梅南、水车、畲江、南口、石坑、大坪、梅西。西阳镇位于梅县东南部(图3),总面积155.2平方公里,圩镇毗邻梅州市东升开发区,全镇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103个自然村,共有3652户,总人口1.66万(注:资料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网――梅县政务信息网,2006年4月。)。

图3 西阳镇远眺

1.3五华县村镇概况。五华县位于梅州市西南部,韩江上游(图4)。它是梅州市通往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门户,东北与兴宁毗邻。全县地形成为菱形,总面积达3226.06平方公里。该县四周山岭为障,境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相间,河谷盆地交错。其中山地占49.1%,丘陵占41.3%,河谷占5.4%,盆地占4.2%。截至2005年12月31日,五华县辖16个镇:水寨、河东、郭田、双华、棉洋、安流、梅林、龙村、横陂、华阳、周江、长布、潭下、岐岭、转水、华城。岐岭镇位于梅州市西部,与河源市龙川县毗邻,在韩江源头,交通便利。总面积98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村,1个居委会10478户,42524人,耕地15689亩,山地10.8万亩(注:资料来源:梅州市人民政府网――五华县政务信息网,2006年4月。)。

2.村镇传统民居现状特点

梅州市的行政村没有传统民居的很少,一些乡村由于在近些年移民建成,没有传统民居,如兴宁县的村和村。大多数村落呈现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共存现象,交通的便捷程度和经济的发展速度决定村落中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的比例大小。现今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村落的共同特点是交通不便和经济欠发达。梅州地区传统民居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

2.1.存在的数量较大――资源丰富

梅州地区行政村落的传统民居的数量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兴宁市龙田镇、黄陂镇、五华县歧岭镇和梅县西阳镇各村落传统民居的数量如表1至4。

表1 兴宁市龙田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表2 兴宁市黄陂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表3 五华县歧岭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表4 梅县西阳镇各村传统民居数量统计表

2.1.1梅州地区客家民居资源丰富。一般的镇现有传统民居的数量在一百至五百之间,每个县辖有二十左右个镇,全市的传统民居的数量应该在五万座以上,这表征着客家传统民居在现阶段的保存情况总体较好。梅州地区经济不够发达是传统民居得以保留的直接原因;此外,一般客家村民对待老屋的态度是宁愿任其闲置,也很少去拆除它,因为老房子是客家人的“根”,是民系精神的寄托。

2.1.2梅州地区客家古村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由于传统民居的保存量较大,梅州地区乡村的总体建筑风格中传统建筑风格仍旧占有重要比重。在一些客家民居为主体的自然村落中,客家建筑风格的村落布局仍旧能够明显体现出来。

2.1.3梅州地区客家民居特色资源丰厚。现存的传统民居中,围龙屋、殿堂式和杠式(方形围屋的一种)占有绝大多数,仅黄陂镇统计的25个村落中的294座传统民居中就有137座椭圆型的围龙屋存在,这几种类型的民居占地面积都很大,一座一围的围龙屋的占地面积可以是现代乡村普通现代民居占地面积的四倍以上。梅州的围龙屋与福建的土楼和江西的土围子成为客家民居的三大特色,梅州大量存在的围龙屋是丰富的、宝贵的民居旅游资源。

2.2多数传统民居保存情况一般――应及时开发资源

传统民居保存的情况是有很大差异的,有些民居看上去依旧很新,也有些民居只剩下残垣断壁。根据传统民居保存的整体现状表5和表6中可以看到保存一般的民居的数量占有绝大比例。

表5 龙田镇与黄陂镇传统民居保存现状一览表

表6 歧岭镇(注:有两座民居保存状况不详。)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梅州地区的传统民居没有马上濒临灭亡,是一个较好的现象。我们不能期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民居还完好如初这样不切实际的现象出现。目前传统民居的现状可以留有一些时间给专家学者用实物的形式研究传统民居,研究出有效地、经济地、切实可行地保护民居的方法,如果其中一部分作为旅游资源,对一些民居来说也是一举两得的效果。

图4 五华县行政区划图

图5 大埔县惯用的外墙材料

2.3传统民居中“高龄”现象明显――资源价值的提升

梅州地区在宋朝时期就开始有繁荣的商业出现,建筑活动也应该比较活跃。从图表7-8中可以看到,至今五六百年的传统民居仍旧存在少量,至今一二百年的民居的数量是大多数。传统民居的年代越久远,保存的数量越少,这是符合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民居出现高龄的现象是有多种原因的,例如与民居本身的建筑质量、民居的维修程度、民居的使用情况、民居是否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等都有关系,当然,坚固的墙体是民居能够屹立挺拔的关键因素。由于传统民居多数有防御的需要,因此建筑结构非常坚固。除大埔县的传统民居以灰砖和乱石墙为主(图5)以外,其它县市均以土墙为主。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在砌筑外墙的三合土中掺入糯米浆或红糖水,使墙身更加坚固,铁钉很难钉入。这种坚固的结构使传统民居的寿命得以延长。

表7 黄陂镇(注:有一座民居为中西合璧形式,具体年代不详。)与龙田镇

表8 歧岭镇与西阳镇(注:有26座民居建筑具体年代不详。)传统民居修建年代统计表

由于传统民居有较长时间的保留过程,因此研究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这种演变可以涉及材料、结构、技术、装饰等各方面。早期建筑往往是一个家族的早期历史印证,能折射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研究其各历史阶段的维修与使用状况,能够为现在传统建筑的保护提出适当的方案。梅州地区由于有较久远历史的传统民居存在,使得民居的各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到较为真实可靠的证据,同时提升了作为旅游资源和研究资源的价值。

2.4.传统民居利用率较高――利于开发民俗资源

梅州客家传统民居的主要用途不仅在于居住,而且兼有祠堂的功能。这使传统民居在使用方面中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居住和祭祀功能兼备的民居,一种是仅居住使用的,一种是仅祭祀使用的。这几种使用情况可以根据列表体现出来,表9、10。

表9 龙田镇与黄陂镇传统民居现使用情况表

表10 歧岭镇(注:有6座民居建筑使用状况不详。)与西阳镇传统民居现使用情况表

因为传统民居的使用功能是双重的,即便是客家人在经济条件变好的情况下,建造新居搬离老房子,也会因为老房子的祭祀功能而保留它,并在年节祭祀活动之前打扫卫生,检修维护。此外,民俗活动例如婚丧嫁娶也是在传统民居中进行的,使得民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充分利用建筑是保护建筑的最合理的方式,民风民俗的载体是传统民居,反之传统民居也使民风民俗顺利地传承下去,这两种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现今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都有几次使用高峰期,一是家族人丁兴盛时期,一是前后时期。前后时期人口剧增,但是很少建房,导致此时期的民居每间房子居住一户人家是正常现象,甚至一个生产队的居民全部居住在一座传统民居当中,几百个人出入同一扇大门。如今村镇的传统民居当中只有一、两户人家居住是正常现象,能够常年使用的房间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房间处于空闲状态。不过,只要民居处于使用状态,进行基本的检修,就比纯粹闲置好的多。此外,必需注意到一个潜在危险的出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闲置率肯定会呈现上升趋势,民居保护的问题将会出现困境,如果不及时对一些民居旅游资源开发,会失去一些很有价值的民居。

3.传统民居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3.1问题一:建筑年代的远近与保存质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民居调查中发现传统民居现存的数量与建造的年代呈现反比关系,同时应该关注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一些传统民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就已破旧不堪,如表11-14。

表11 龙田镇与黄陂镇保存较好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表12 龙田镇与黄陂镇保存较差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表3-11 歧岭镇与西阳镇保存较好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表3-12 歧岭镇与西阳镇(注:有1座民居建筑年代状况不详。)保存较差民居与修建年代关系

几个镇不仅在早期的传统民居中体现出好坏均有的现象,同时在近几十年内的传统民居也呈现好坏均有的现象。在黄陂镇上翁村碗细下生产小组中,有座陈氏民居在1960年建成,现在属保存较差的民居。根据这种情况,对传统民居的旅游开发对象的选择是有要有针对性的,对那些存在年代久远、保存较好的民居,特别是古村落应及时地挖掘利用。

3.2问题二:闲置的传统民居中保存较差的比例偏高

在梅州地区,闲置的传统民居的比例目前还不是很高,龙田镇有6.98%的传统民居闲置,黄陂镇有15.79%的传统民居闲置,西阳镇闲置率4.82%,歧岭镇的闲置率仅3.09%。但是民居闲置就是传统民居最坏的厄运开始,从表13和表14中可以看到闲置的民居保存较差的比例要高一些。

表13 龙田镇与黄陂镇闲置民居的现状表

表14 歧岭镇与西阳镇闲置民居的现状表

民居的闲置与保存较差有这样的因果关系:一种是因为民居的现状太差,居住者才弃置建新居;另一种是因为传统民居被弃置,才导致房屋的加速破旧。不论哪种因果关系,只要出现闲置,民居的保存就会出现危机。作为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居民对传统民居的利用与保护,从而减少对民居的闲置破坏。

4.结语

梅州市现已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的特色资源就是客家传统文化,传统民居作为承载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梅州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对于丰富的民居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对资源本身的数量、质量等状况应有准确的掌握,才能对资源进行持续开发与利用。由以上随机调查的四个镇的民居的现状,可以总结出:梅州地区每个村镇内均有部分传统民居的保留,同时还有一部分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摸清梅州地区现有传统民居的“家底”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民居进行旅游利用和历史文化研究。

第2篇

在开幕式上,湖南佛教协会会长、长沙麓山寺圣辉方丈代表组委会向参加盛会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敬意。他提到,此次研讨会因缘殊胜。《维摩诘经》云:“以音声语言而做佛事”。佛教音乐对人心、社会的影响作用,是佛教徒用来表达佛教慈悲、平等、和谐、和平精神的声音。它不仅是佛教徒日常修行的功课,也是佛教普度众生、广结善缘的法门。

国家宗教局外事司司长郭伟在以“巍巍昭山出梵音、泱泱五洲奏和乐”为题的致辞中说道,近几年来,通过音乐界,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和宗教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佛教音乐的收集整理、挖掘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果。本次佛教音乐研讨会很好地契合了佛教修学所提倡的“欢悦和同”的践行理念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要求。

开幕式之后,“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中央音乐学院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袁静芳教授致开幕词。来自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历时3天(11月25—27日),对中、韩佛教音乐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研讨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佛教音乐历史文献、派别的考察和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包含了:特定历史时期佛教音乐发展特征;佛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作用力;佛教世俗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佛教音乐在历史中的变迁现象等。如:袁静芳的《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吴学源的《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浅述》、王馗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杨久盛的《千山佛教经韵——兼谈北方经韵与民间音乐关系》;周耘的《20世纪以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兼谈佛乐研究之中日交流合作的前景》、吴晓萍的《京都北韵禅乐》、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张乔的《对20世纪以来佛教题材编创歌曲的研究》等。

袁静芳在《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试论〈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的历史价值》中认为,明成祖朱棣主持编辑的佛教音乐歌曲集《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研究价值;汇集了唐、宋、元及明永乐年间的优秀音乐品种以及当时社会流通的世俗乐曲、少数民族歌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后世佛教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它是一部总结性、开创性的文化工程,是中国汉传佛教音乐历史发展的里程碑。论文统计了其中的曲牌、曲名及目录,体现出其所收佛教歌曲的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研究员的《梅州区域文化整合与佛教香花音乐流派的生成》认为,对于佛教而言仅仅用“汉传”来概括中国的佛教特征显然是不够的。在整体环境下,佛教仪式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梅州客家文化区域中,任何一个群体、信仰、历史变迁的细节、音符都可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杨秋悦的《瑜伽焰口仪式结构研究》,文章以现存11部瑜伽焰口仪式文本为基础,从咒语、手印、神祇的运用和仪式整体框架等层面分析了各版本之间存在的异同,展现了瑜伽焰口仪式在历史中随社会、人文、环境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进程。

二、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

佛教的仪式及音乐本体研究是此次研讨会的主要论题之一。其中韩国佛教音乐的研究较为侧重音乐本体研究。如韩国汉阳大学名誉教授权五圣的《韩国的巫教音乐和佛教音乐的习合》,分析了韩国东海岸佛教文化圈内巫仪式音乐中所包含的众多佛教音乐要素,民众的民谣音乐不仅影响了巫仪式音乐,同时也渗透到佛教音乐梵呗中。

韩国古音盘研究会会长李辅亨的《北方佛教音乐诵经和七言律诗偈颂的节拍特征》,从散文统节诵经不规则节拍、七言律诗偈颂的固定拍节两个角度分析了韩国的南方佛教、中国、蒙古、韩国和日本佛教音乐中的诵经和吟唱方式,对他们的节拍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在中国和蒙古国,七言律诗偈颂以相对快速的固定牌子构成章节形式,韩国和日本则以缓慢、自由的节拍方式形成音乐性较强的吟唱方式。诵经在全球化传播中比较完整的保存了固定节拍,二七言律诗偈颂则发生了融合当地文化,出现了丰富多变的本土化特征。

会上宣讲的论文还有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崔昍教授撰写的《和请 旋律 拍子》、全北大学林美善教授的《全北地域礼佛仪式音乐》、韩国古典翻译院金世钟研究员的《韩国梵呗旋律中出现的母音变化样相》、庆星大学郑永进教授的《关于单声的音乐特征研究》、釜山大学伊昭喜女士的《韩国的现行朝夕礼佛问和韩语化》、首尔大学讲师孙仁爱的《京制梵呗中受容的开城地域梵呗》、釜山大学朴贞莲的《妙法莲华经中“偈”的演行形态》、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张翼善教授的《世俗化的韩国佛教音乐特点研究》等。

在中国汉传、藏传佛教方面,学者较多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关注佛教仪式及其音乐的相互关系。如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多杰仁宗先生的《青海东部藏区宁玛派与苯教的宗教仪式及其音乐比较研究(上)》,作者认为两种宗教尽管存有很大差异,但由于藏族原始宗教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影响,两者在宗教修持、仪式内容、仪式行为及音乐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民族艺术研究所格桑曲杰研究员的《雄色寺“绝”仪轨与绝鲁音乐、绝羌姆综述》,文章考察了雄色寺的历史、宗教传承体系、绝诵经音乐的结构、仪轨、社会功能等;中央民族大学嘉雍群培教授的《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描述了扎什伦布寺斯姆钦木羌姆的历史背景、表演场所以及其主要仪式内容;原青海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满当烈研究员的《塔尔寺花架音乐的抢救与研究》研究了青海塔尔寺音乐具有的多元化、多风格相溶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三、佛教音乐的功能研究

此次研讨会有多位学者就佛教音乐的功能展开探讨。如台湾弥勒内院监院法成法师的《佛教梵呗对人间的影响》解释了佛教音乐梵呗的来历以及传入中国后发生、发展的情况,指出梵呗不仅能够止息喧乱、而且能够让演唱者去除一切杂念,以清静之心虔诚至志而体悟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研究部傅暮蓉的《“华严字母”佛教意义的研究》认为,华严字母是用来演唱的咒语,是一切陀罗尼的根本,它的组合方式揭示了人类语言文字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佛陀为了让学佛之人不迷惑在语音、语义、字形上,用每个字所对应的“空”、“无”境界进行修证。慈云佛学院客座讲师释若宽法师提交论文《探析佛教音乐源流及其在修行中的实质》阐释了佛教内部非乐思想和对音乐的需求,以及佛教音乐与修行的关系,并对佛教音乐的走向进行反思。韩国大韩民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50号修传者张完淳(行梵)的《用梵呗音律减少精神压力引起的不安感的方案研究》通过现场唱诵梵呗的方式使与会学者亲身体验到梵呗不同唱诵的特点以及对听者内心的作用。台湾音声研究中心田运富先生在研讨会上也就佛教音乐对人心理、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从图像学角度看佛教音乐

台北教育大学赵琴教授作了《从敦煌壁画看当代乐舞发展——以飞天伎乐为例》的报告,文中例举了大量敦煌石窟壁画的图片,提出佛教“石窟”对中国乐舞发展影响深远,其中留下了大量的乐舞形象,它们反映了佛教自印度东传以来所发生的历史变迁,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的《佛教戒律下的音声理念——云冈石窟伎乐雕塑引发的思考》从云冈石窟雕塑入手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佛教音声理念的思考和研究,他认为“佛教音乐”这一称谓不仅不能概括“佛教音声”,而且有悖佛教戒律。文章探讨了神圣与世俗、声明与供养、改梵为秦与改梵为鲜卑、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寺院中音声供养人的身份,认为西域音乐进入中土的方式并不能笼统地归结为佛教的缘由。

总的来看,“第七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是自2003年“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以来参会学者最多、学术水平较高的一次盛会。早在1995年,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于1997年在“台湾慈济慈善文化事业基金会”的支持下,曾组织学者完成十余项佛教音乐的专题考察研究,对一些濒临消亡的佛教音乐进行抢救整理。2003年,“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与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合作,每年在中、韩两国(第五届在台湾高雄,由佛光山承办)轮流召开“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现定名为“亚太地区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这七届佛教音乐文化研讨会不仅推动了中国佛教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韩及亚太地区佛教音乐文化的交流工作,代表了当前佛教音乐文化研究的前沿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第3篇

论文摘要从文化学、传播学、民俗学视角对2010年广州亚运期间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作出相应探讨与分析,了解历届亚运会主题口号对举办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创建以休闲体育为核心的东方体育文化理念,打造广州亚运休闲体育盛会,将东道主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走向世界。

前言

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是传播岭南文化的大好时机,它将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华民族为弘扬团结、友谊、和平、欢乐、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做贡献的又一次展示,要传承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的一系列理念和宝贵经验,把2010年广州亚运会办成有“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亚洲体育盛会。它以“激情盛会,和谐亚州”为主题,以“动感亚洲,感动世界”为口号,充分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竞技体育与娱乐、休闲文化相融合的理念,也进一步迎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讲究“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天人合一”的休闲理念,那么,广州亚运会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通过以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为传播载体,进一步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将广州亚运打造成亚洲休闲体育盛会。2010年广州亚运的休闲体育文化元素

1.1广州亚运理念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和谐时代”、“休闲时代”

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把握了时代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和举办城市的热情,同时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广州亚运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广州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热情洋溢迎接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来参加2010年亚运会,让参加亚运会的亚洲同胞感受到广州亚运会的激情,让亚洲人民从激情亚运中融合休闲体育思想,创造和谐亚洲。对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我国赢得金牌第一的东道主荣誉,争取金牌第一应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突出激情亚运,和谐亚运,休闲亚运,打造我们亚洲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传播休闲体育文化。

1.2广州亚运新增项目富有的休闲文化特征

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历史上设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亚洲盛会。其中新增项目为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象棋、板球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属于中国的,都是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类,其中龙舟进人亚运会,展示了“粤人喜水善舟”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主页面版头设计起伏的线条及龙舟图案,融人了龙舟这一本土元素,充分体现了本届亚运会朝休闲盛会方向发展。广州亚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岭南文化的陪衬下尽显东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竞技,实现“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将广州亚运会打造成为休闲体育盛会,树立亚运以休闲体育文化为核心理念。

1.3广州亚运与东方体育文化之说

先从亚运会的渊源说起,在20世纪初叶,受西方体育文化输人的影响,部分东方国家开始发展起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有了区域性的体育国际交流,进而开始酝酿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现了亚运会,从此我们的东方体育文化被竞技体育文化代替,因此,实在有必要建立属于我们东方的体育文化思想,但是现在的亚运会只不过是山寨版东方奥运会而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思想,成为奥运会的预选赛,失去了东方体育文化的本质和特色,我们应该发起东方体育文化,确立东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以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为主导思想,广泛结合亚洲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打破亚运会过去的精英型的选拔式,应该是联欢盛会,是健康、健身的休闲体育盛会,打造东方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亚洲运会,所以,借广州亚运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最佳机遇。

2融合传播对策

2.1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

借助广州亚运契机和广州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加强与亚洲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这是打造东方体育文化的完美时刻,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加快亚洲体育文化发展,实现亚洲体育文化大融合,打造我们亚洲的体育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广州亚运的机遇,迎合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太极拳等休闲文化,举办每年的亚洲休闲体育大会。

2.2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提高媒体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意识

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那么,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智,打造更好的传播理念和手段,使传播效果更明显。如凤凰卫视成为本届亚运会的媒体合作伙伴,它将把广州亚运会“激情”、“和谐”理念传递给全球华人,传递到全世界。

2.3加强志愿者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2010年广州运会”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很大挑战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国内进行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岭南休闲体育具备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此,将亚运会志愿者加强培训,训练一批精通岭南体育休闲体育文化和了解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当志愿者,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服务,使亚运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个海外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受众的群体进行分层,按不同国家或不同语言进行分群传播,让志愿者熟悉每一个国家的传播状况。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对以岭南武术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据其了解程度进行传播。那么,最重要的是志愿者需要精通亚洲各国的语言、要让志愿者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岭南武术在他国的发展状况。所以,这批志愿者的来源,需要国家政府下放有关文件,让高校的精英人才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奉献一份力量,将部分亚洲国家留学生出来为志愿者翻译。要充分发挥各类体育院校,及其体育会、社、馆的传播作用,开展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的有机结合,使亚运会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使传播效果最优化、最大化。

2.4亚运期间举办亚洲休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

亚运会是我们东方的大盛会,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筹划亚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打造我们东方体育运动会的品牌,建立我们自己的亚运会理念—“健康体育,绿色体育,和谐体育”,贯穿休闲体育文化为中心,传播亚洲休闲体育文化,打造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感恩教育;问题;对策;认知感恩;认同感恩;践行

感恩感恩教育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借助感恩教育能引导学生切实体验到知恩、感恩的重要性,改变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恶习,保证学生能对周围给予他们关爱的人更多的感激。

一、小学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感恩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以及教育目标的差距,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深度思考的问题。第一,学校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问题依旧存在,多数小学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重视“主科”课程忽视德育教学效果的情况。不仅仅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的缺失,也体现出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学校将升学率作为教学重点,形成的是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以及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且评价的基础数据就是数语外的分数,忽视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实际水平就受到了影响。第二,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知不足,在小学生感恩教育中,家长尽管已经意识到要进行感恩教育,但是重视程度并不够,不仅体现了教育方式和教育意识层面上的滞后,也表现在教育常规化处理措施方面的单一性,往往只是口头说教,其实际教学效果和实践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多数父母都将教学重点和教育目标放在读好书,考取重点学校方面,家庭教育中溺爱的问题较为严重,甚至完全包办了学生的衣食住行,这就导致学生对外人的关爱和帮助缺乏认知,学生不懂得回报的重要性,使得感恩教育效果并不符合预期。除此之外,家长和学生缺乏沟通也是较为明显的问题,学生不能对父母的付出有明确的认知,也无法感同身受的理解父母工作生活的压力和辛苦。这就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逐渐产生隔阂,无法建立一致的价值观,也就更无法真正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恩情怀。第三,社会环境中感恩意识的缺失,在社会结构和发展变革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都受到影响,小学生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往往会受到社会恶习的影响,若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就会出现“感恩意识”逐渐淡薄的情况。全社会感恩文化得不到有效落实,就使得教育导向出现严重的偏差。

二、小学感恩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小学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更加有效的教育流程,保证教育对策的完整性。第一,开拓感恩教育的渠道,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更全面地认知感恩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人物故事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永远的歌声》等等都是经典的感恩教育教材,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谈认知、抒领悟,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互动中提高对哲理的认知,进而体会感恩这种美好的情境。随着学生的阅读机会在增多,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感恩教育书籍学习基础上,提高课外读物的教育水平。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家校互动,积极向家长推荐相关读物,提倡亲子共读,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的同时,确保学生能逐渐内化其中饱含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充满教育意义的短片、电影、片段等,利用直观刺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效果,在观影结束后,组织学生进写观后感,抒发直接的情感,以此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教师还可利用时下便利的网络通讯工具,选择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新闻人物等视频,如水灾、火灾、地震等,通过播放感人事例及时展开讨论,借助探讨让他们懂得感恩的意义,唤起他们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第二,树立典型,于无声处引导学生认同感恩行为。据心理学家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行为模仿能力较强,除了同学之间的习惯模仿,还包括对教师的模仿,对家长的模仿和对其他熟悉人的模仿。因此,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自觉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树立自身的示范性。同时还要与家长共勉,共同树立良好的育人形象,获得孩子的认可,你的教育机制和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情感,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心存感激。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比如开展主题班会,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感恩故事,利用班会课或演讲或表演或图解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内化的过程,从思想认知层面提高对感恩教育的认同,从而保证感恩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实际的教育价值和优势。第三,找准时机,引领学生积极践行感恩活动。感恩教育首先的意义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而最终的落脚点是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从而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创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因此,我们要找准时机及时将学生萌芽出来的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回报恩情,在日常生活中如记住爸妈等长辈的生日,在生日当天送上真诚祝福的同时为长辈做一顿他(她)喜欢的饭菜、帮他们洗一次脚、洗衣服等;又如结合节日(母亲节、父亲节、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儿童节等等)为关心、爱护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制心卡或写一封感谢信以表自己的感激之情;再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献爱心活动以回报社会……学生必将在一次次的践行活动中感受到爱的温暖与幸福,进一步升华感恩的真挚情感,从而增强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感恩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问题给予具体的解决,提高家校互动的效果,也要引导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提高社会关注度,构建和谐化的社会氛围,真正提高小学生感恩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兵惠.朴素的感恩教育深刻的人文关怀———浅谈如何把感恩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C].第三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论文集.2014:403-407.

[2]胡婕,申屠华英.在开放的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C].贯彻《规划纲要》推进教育家办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312-315.

第5篇

[关键词]桂东南文献;数据库;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特色化

在网络环境下,地域的限制已大大减少,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趋向于方便、快捷、有特色。由于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将所有的文献信息收藏齐全,这就迫使图书馆在采集、收藏实际馆藏时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尤其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特色化馆藏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之路。特色馆藏建设的内容可以有很多,但就目前来说,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大多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特色馆藏建设:一是“学科性”特色馆藏建设,二是“地方性”特色馆藏建设,三是“专题性”特色馆藏建设,四是“数据库”特色馆藏建设[1]。

本文着重以“数据库”特色馆藏建设——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为例子谈谈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特色化。

1 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背景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由当地几所大专院校合并后提升为本科院校发展起来的,它既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地方职业技术学院,它必须要在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立足地方,办出自己的特色,努力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雁[2]。

笔者所在的玉林师范学院于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玉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玉林市教育学院、玉林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玉林分校合并组建成立的一所自治区所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以“立足玉林、面向广西、服务基层,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义务教育阶段输送人才和师资”为办学宗旨,设有华人华侨学、桂东南社会文化发展中心、桂东南特色资源与材料研发中心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专业以及实验室。在此背景下,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学院图书馆应以学院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宗旨,把建设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作为馆藏特色化建设的一个当务之举,以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

2 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与形式

2.1 数字资源内容的采集突出地方特色

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理念是:突出反映地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研究成果;突出反映桂东南的民风民俗;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服务。因此,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采集的数字资源内容主要从桂东南客家研究资料、桂东南华侨华人研究资料、桂东南方言研究资料、桂东南名人研究资料、桂东南地方史志研究资料、桂东南地方资源研究资料、桂东南地方经济研究资料等几个方面入手,力求全面、准确而有价值[3]。

2.2 数据库的形式及其建库方法

为了方便读者从更多的角度去获取信息,数据库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因此,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应包括以下三个子库:桂东南图书资料书目数据库、桂东南文献索引数据库和桂东南研究资料全文数据库。另外,在建库方法上做到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2.1 桂东南图书资料书目数据库。书目数据库是反映纸质型书刊书目信息的数据库,主要用于查找纸质型书刊的收藏信息,解决到什么地方借阅书刊的问题。因此,桂东南图书资料书目数据库的选题范围主要在围绕桂东南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可放宽到一些相关学科上,例如在客家文化文献方面由桂东南客家文化延伸到广西客家文化、广东的梅州客家文化等。利用原有的馆藏资源,根据与桂东南相关的文献分门别类,按照原有MARC数据进行套录,另外制成一个桂东南图书资料书目数据库,再按有关标引规则进行标引,根据数据内容进行归类和主题标引,对录入的数据进行校对审核,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建好桂东南文献图书资料书目数据库后做到及时传送上网,供读者使用。由于图书馆的资料是不断增加的,因此,对新增加的有关文献要及时添加到特色数据库中,对剔除的文献要及时删除,对标引的错误要及时进行修改。

2.2.2 桂东南文献索引数据库。桂东南文献索引数据库属于题录和文摘型数据库,是根据读者需求量和利用率来选题的,所选的对象为那些利用率高的、与桂东南研究有关的学术论文、专业书刊等,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较高层次的特色检索服务。因此,在信息采集上,一是从馆藏印刷型学术期刊、电子期刊和图书论文集中搜集与建库主题桂东南文献研究资料有关的文章进行甄别、筛选、著录;二是利用搜索引擎采集网上信息,将符合桂东南研究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标引并注明资源地址后添加到数据库中。

建库时要做到:一是对新录入的数据进行,二是对同一著者发表在不同刊物上同一内容的文章和被权威刊物影印(如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如《新华文摘》)的文章进行处理,区别对待。对于前者,如果的不同刊物均是普通刊物,以先著录者为准;如果其他刊物是核心刊,则修改数据,著录核心刊的刊名、论文所在页码、索刊号。对于后者,需在原记录后添加影印或转载的刊物名称、所在页码和馆藏索取号,因为被影印、转载的文章一般来说质量较高。记录影印、转载刊物一是方便读者从不同渠道获取文献,二是有利于读者选择、识别质量高的文献。

2.2.3 桂东南研究资料全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集文献检索与全文阅览、下载于一体,其优点之一是免去了检索书目数据库后还得费力去获取原文的麻烦;优点之二是有助于文献的查全。为了便于读者方便、快捷而全面地获取全文资料,桂东南研究资料全文数据库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桂东南研究资料全文数据库的建库方法主要有:

(1)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利用相关的科技手段(如扫描仪)将馆藏特有的桂东南研究资料数字化录入到数据库中。它具有数据准确可靠、特色突出、相关性强、不牵涉知识产权纠纷的优点,成为最主要的建库方式,能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知识信息。

(2)对《中国学术期刊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等引进的高水平、综合性全文数据库进行筛选。将其中与桂东南研究资料及其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下载并加工,充实到数据库中,可以有效利用资源、节约经费。

(3)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网上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信息源,它的迅速增长,将使其在不久的将来超越任何自创库,成为图书馆的主要信息源,因此网上特色资源的整合已成为图书馆特色化的重中之重。主要根据馆藏特色数据库的需要,有选择地将网络学科专业信息下载并补充到数据库中,以提高和扩充馆藏特色数据库的质量和数量;或者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动态链接,形成动态信息库,例如,在搜集华侨华人研究资料方面,可对网络已经存在的相关方面的网站进行链接。这种方式是对虚拟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但是,在操作中要注意版权保护问题,做到对资源的合理和合法利用,还要注意对于动态链接所得的虚拟馆藏定期进行跟踪维护。

3 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的建库流程

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库是在坚持文献采集范围扩大化、数据录入规范化、数据库检索点标准化的原则下,力求有特色,赢得较高的利用率,达到建设一种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文献信息共享模式。为此进行优化建库,建库流程如下。

3.1 数字资源的采集及其技术

桂东南文献特色数据的采集来自特色馆藏文献、地方文献和网络信息(如CALIS书目数据)以及其他网上信息和本馆图书集成管理系统数据库。利用TPI数字资源采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采集、站内搜索引擎检索和实时信息采集。所采集的数字资源力求做到具有全面性、价值性、准确性和适宜性。

3.2 数字资源的加工及其技术

利用TPI数字资源加工系统来完成元数据的加工和标引分类工作,所建各类元数据标引符合《CALLS专题特色数据库信息描述元数据规范》中所规定的元数据规范,所建成的数据库资源能上传CALLS,做到数据共建、共享。在进行信息分类时,采用了自定义分类和中图法分类并存的灵活方式,在用户选定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系统自动生成导航树,只要将记录拖动到相应的结点,系统就可记录下对应的分类号,建立导航检索。

3.3 数据库检索与

数据库检索与系统可实现各种检索服务及全文检索。为了实现全文检索、跨库检索、二次检索及高级检索,主要安装了USP检索平台软件。数据库提供了多种风格的模板,同时也自建了模板。

3.4 数字资源管理

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用户权限管理、数据库维护、统计和计费等功能。数字参考咨询系统还实现了FAQ咨询、email咨询和BBS论坛,建立虚拟参考咨询平台。这些功能为图书馆以后拓展与读者互动和网上服务提供了平台。

4 经验总结[4]

4.1 注重需求,密切协作

—个数据库从诞生、发展到成熟,应以需求为前提,一个数据库的效益可以是学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缺失了后期的效益评价,数据库只能停留在为建而建,追求数量,忽略质量,不做长期的维护,最终导致数据库的利用率低。另外,与相关学科密切合作是特色数据库建设能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与相关学科密切联系、沟通,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数据库的专业水准。

4.2 加强管理,长期维护

数据库系统投入运行后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需要对数据库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具体包括:搜集反馈信息,及时维护数据,通过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替换、删除、修改和整理;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更新维护工作,这是数据库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建库后的各项标准,如数据录入标准、自动化设备操作规程和系统维护措施等。

4.3 开发辅助功能,提高利用率

数据库建成后,应有意识地向用户介绍数据库的特色、内容、范围、更新周期、检索方法等,努力开拓用户范围,提高利用率。做好数据库网站访问统计管理系统;建立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频率统计管理系统;建立被下载利用文献统计管理系统等,为后期评价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强检索结果的处理功能,如果在显示检索结果的同时能提供文献传递、打印或者下载的链接等功能,则更方便远程用户对原文的获取,当然应该有获取原文的费用计算和收费方式的配套开发。

图书馆馆藏特色化是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献保障基础,它为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支撑,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尤其对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而言,只有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为学院、为地方乃至为全社会提供高层次、高效率的信息服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网络信息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

[参考文献]

[1] 蒲筱哥.我国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广东:2005.

[2] 罗映红,杨环俊.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6,23(5):142—144.

第6篇

 

要落实加强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书法师资的匮乏,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提髙师范院校学生的书法水平。面对书法实用性的下降,书法实用功能之外的艺术功能则更为凸显。我们今天的书法教学,既要重视实用性,同时也要重视艺术性。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努力革新,找到本科师范院校书法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营造书法学习氛围,强调书法的艺术性,重视书法理论讲授及文、史、哲、艺的互相渗透等三方面来尝试探索本科师范院校书法教学的改革。

 

一、营造书法学习氛围

 

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对整个学校的书法水平的提髙起决定作用。师范院校书法教育应打破体制上的束缚,理顺不等同于一般性课程的思路。根据学校自身条件,购买资料,开设讲座,组织爱好者集会,积极举办书法比赛及展览等方法,以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髙。

 

学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购买足够的书法经典碑帖及相关书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书法方面的资料均极度缺乏。书法学习的书籍主要包括历代著名碑帖、国家级、省级主办的书法展览作品集、各类书法理论书籍等等。学校良好氛围的形成,丰富的学习资料除外,书法教师在营造学校良好氛围中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书法教师除了上好师范生的书法课之外,还应积极担任大学生书法社团顾问,指导学生书法社团正确开展各项活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改变传统的下课就走人的方式。教师需要更多地从学习、生活及思想等细微方面关心学生。

 

有书法专业的学校,还应寻求一个书法专业、师范生教学、社团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使书法专业的教学与普通师范生素质的教学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老师给学生举办讲座,正确组织课余书法活动。同时,还应积极筹办学生书法比赛和展览。通过比赛和展览,促进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髙。

 

二、强调书法的艺术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从艺术的髙度认识书法、理解书法,走出书法学习的误区。传统的观点书法就是写字,书法主要是实用功能,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书法更多地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教师要充分认识实用书法与艺术书法的转变,在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上作相应的调整。作为艺术的书法表现主要有三:

 

1、它有独具风格的点画。中国书法是用若干不同形式的点画组成的。这种点画,必须用毛笔按照严格的操作方法才能写出来,这就是历代相传下来的“笔法”。所以古人把书法艺术叫作“法书”,意思就是指有法则之书,区别于一般的毛笔字。中国书法艺术的点画美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秀丽清逸,有的奔放雄健,有的古拙浑厚,有的端庄静穆……总之,一点一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从静的点画中感受到有如音乐、舞蹈的旋律般的动的乐趣。这绝不是钢笔字,美术字所能达到的。

 

2、它具有优美的字形。这种字形,楷书不是绝对横平竖直、死板规则的,草书不是凌乱怪诞、杂乱无章的。它既有严格的基本程式,但又变化无端,百态逞妍。它好比舞蹈艺术一样,虽然基本动作并不十分复杂,但从它当中却能变化出许多优美的姿态来。

 

3、它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书法也是和绘画一样,都是通过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不同者,绘画所表现的是人和物,书法所表现的则是一些抽象符号。为什么一些没有生命的符号会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来呢?这个问题比较抽象,但道理却很明白,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思想感情的支配,这些思想感情,有时流露于言语,有时流露于行动,有时流露于文章、唱歌、跳舞、绘画、等等,当然也会流露在书法艺术里。

 

当人们的思想感情贯注到字里行间之后,这些没有生命的符号,就会变为有生命的艺术品,从而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比如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一位正直刚毅的人,立朝处世,正直不阿。侄子季明“安史之乱”殉职后,颜真卿写下千古名篇《祭侄文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最后却造就了“天下第二行书”。

 

因为书法具有极强艺术性,所以在注重学生基本书写技巧的基础上,还应重视学生艺术感觉的培养。教师在训练学生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在书法创作当中更好地直抒胸臆。引导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人文精神与书法艺术相交融。

 

三、重视书法理论讲授及文、史、哲、艺的互相渗透

 

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来支撑,书法学习的理论就是中国书法史、书论及相关理论知识。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异釆迷人。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浏览历代书法精品,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历代书法名家风起云涌,各领。汉代书法家张芝、钟繇、蔡邕;东晋“二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孙过庭、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鲜于枢;明代书法家文征明、董其昌;清代书法家王铎、傅山、邓石如、康有为、吴昌硕;现当代书法家李叔同、于右任、林散之等不胜枚举。这些书法名家为我们留下了浩若烟海的书法精品,篆、隶、楷、行、草五体倶有名作。

 

楷书,代表作当推魏碑《张猛龙碑》、《龙门十二品》,其“魄力雄展,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颇为后人称赞。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以丰筋胜,更是楷书典范,因而有“学楷当学颜”之说。行书,首推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草书,怀素的《自叙帖》,飘逸奔放,秀劲流畅,是为草书佳本。隶书,《石门颂》雄健奔放,《礼器碑》清超痩劲,均为汉隶精品。篆书,《泰山刻石》字形工整,笔画圆劲秀润,乃篆书之精品。这些名家名篇,名冠中外,受到书坛的追捧,是古今书坛之最髙成就。加强书法理论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历代大师髙超精湛的书法技艺,领悟其博大的胸怀、髙尚的人格,更能促进书法创作。

 

客观上讲,书法技法课讲授起来是比较容易,不外乎是从用笔讲到结体、再到章法,讲解、示范、训练、习作点评等一系列习惯式的常规教学。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其结果必然是大大丧失了学生的学书热情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因此书法课首先应釆用技法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重视文、史、哲等其他学科对书法学科的渗透,从而丰富书法课的课堂,提髙学生的兴趣。书法是一门个性很强的艺术,同时传统的书法学与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并不像今天一样泾渭分明,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风貌。

 

古文字学等学科知识的传授,都有助于启发和诱导学生热爱书法,学好书法。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古代文学名篇,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真善美的优良道德品质;在课堂中多讲哲学的知识,有利用锻炼和提髙学生的思辨能力。总之,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这时候,书法课就不只是简单的写字技能教授,而是一堂集书法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课程。

 

参考文献:

 

[1]季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中国书法史》七卷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作者简介:周利锋(1983.8—),男,湖南郴州人,广东

第7篇

一、命题形式多元互补,全命题作文稳坐“考坛”

综观2010年108道中考作文题,笔者发现,命题者普遍在追求把兼容、多彩、开放的作文命题理念渗透到作文题型上来。虽然仍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四种形式并存,但话题作文再次“降温”,约占14%;半命题作文仍在“升温”,约占26%;全命题作文继续“走俏”,约占59%。可以这样说,全命题作文的考查形式坐稳了“考坛”,这是对作文教学的良性引导。在题型选择上,2010年出现了一种地域趋同的新动向――以地级市为考区命题的同一个省里,各考区选用的作文题型大多相同。譬如江西省所有考生都写同一道题《我读__________》。又如,江苏13市中,除淮安采用的是半命题作文外,其余12市都是全命题作文,高达92.3%。这种现象说明,省级主管部门在下放命题权的同时,对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行了一定的统筹和规范。故有关省市的老师同学在2011年的复习备考中,对这类现象要给予一定的注意。

2010年全命题作文稳坐“考坛”,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具体表现在:

1.命题设计新意出。2010年温州卷采用提示语加直接命题式,而提示语直接来自试卷上的材料,即将阅读体验题“鲁迅《朝花夕拾》”和两段现代文阅读题“‘我’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和“拯救美丽的汉语”,都归纳成跟作文题目有关的一句提示语,而后以《做一个“行者”》为题要求考生作文。这样的命题形式摆脱了以往作文只是试卷中一个独立环节的命题形式,彻底打通了阅读和写作,使全卷整体与局部浑然一体。这样设计,变相降低了作文题目的难度。

2.寓意命题在“升温”。这种题型多用修辞象征,有助于引发考生作多向思维,并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切入。譬如,福建厦门题《打开一扇窗》中的“窗”,其本义为:房屋等建筑物上通气采光的具体的窗户。但写好这道题的关键是要凸显“窗”的比喻义、象征义,即心灵之窗,文学之窗,历史之窗,世界之窗,可引申为内心思想等与外界沟通交流的窗户。如果将题目“打开一扇窗”看成“一件事情”,那写法可以多样:或重点写必须打开这扇窗的原因,略写打开的过程和见到的“风景”;或重点写打开这扇窗,就可以领略一片风景,迈过一道心坎,悟出一种境界,略写我终于打开这扇窗,见到了我想见到的。寓意型全命题作文还有广东东莞题《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湖南长沙题《送他人一朵花》、山东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浙江金华题《灯》等,这些题目中的“钥匙”、“花”、“歌”、“灯”都必须用其比喻义,“虚”题“实”写,虚实结合,发挥想象,方能写出考场佳作来。

3.拓展空间有限制。一是通过设计提示语作出暗示。譬如,江苏盐城题的提示语:“书香使我充实,书香让我陶醉,书香伴我成长。”这段提示语虽短小却很有意蕴。用“充实”、“陶醉”、“成长”一组含义递深的动词来诠释“书香”之功效,有助于考生打开写作思路,但提示语中的“伴”字,耐人咀嚼,作出暗示,可以读出书籍亦师亦友的角色。当你孤单时,书籍是你的密友;当你迷惘时,书籍是你的明灯。这样理解文题,我们便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议,又不会偏题了。二是利用副词来限制。譬如,泰州题《他(她或它)也很重要》中的副词“也”是题眼,抓住“也”这个关键词一般都不会离题。“也很重要”重点应落实在“也”字上,肯定要有比照关系,最好是与“我”相比照,有了“我”的参与,可以更加方便地写出真情实感来,也更容易突出“也”的重要性。又如苏州题《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中的“总”,浙江义乌题《我不只是一个角色》中的“只”,浙江湖州题《多想告诉你》中的“多”等,都会对考生加以限制的。三是利用表时间、地点或情景的词语来作暗示。譬如,山东滨州题《那一次,我真的很棒》中的“那一次”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规定了记叙的事情只能一次,不能多次;江苏南通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中的“悄悄地”限制了动词“告诉”的情境,暗示考生要敢于、善于向“你”说心里话,抒真情。四是借助两个词的互相限制来作暗示。譬如福州题《在尝试中成长》,把两个关键词联系到一起,用“尝试”来限制“成长”,就是要求考生写那些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第一次的经历。同时,题目要求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如果考生写牛顿、爱因斯坦、坡的尝试,那就离题了。即使你选择写议论文,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别人的例子,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自己,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凸显尝试对成长的意义。这虽是一道全命题,其实也具备了半命题的风格,因为“尝试”与“成长”互相限制,如果不了解“尝试”、“成长”的内涵,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显得肤浅。五是省去一个成分来作暗示。譬如广州题《奖励自己》是一个动宾短语,隐藏了一个主语“自己”,应理解为“自己奖励自己”,如写成其他人奖励自己,就会偏题。同时要将“奖励”和“鼓励”、“激励”等近义词区分开来,以防理解有误而导致偏题。

二、命题内容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命题内容出现了从以往的关注社会、人生、自然等大的角度向“生活”、“生命”转向,更切合考生实际,让考生有东西可写。具体表现在:

其一,关注自我发展,审视青春价值。2010年的中考作文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自我发展,设题相对往年来说情境化明显,开口更小,命题的设置较多的是以“我”为开头,引出有一个相对完整和形象的故事情境。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命题和半命题文题中出现“我”这个字眼的约占53%,譬如,江苏南京题《我作主》、苏州题《总有属于我的季节》、南通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广东佛山题《智慧伴我成长》、山东省济宁题《我的初中生活》、山东滨州题《那一次,我真的很棒》、浙江义乌题《我不只是一个角色》、浙江金华题《那一天,我__________了》、山东临沂题《我失去了__________ 》、山东东营题《 __________给了我》、青岛题《__________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江西九江题《我读 __________ 》、兰州题《__________让我陶醉》、湖南怀化《那曾感动我的 __________ 》等。有的题目虽未见“我”,但构思行文必须写“我”,譬如,芜湖题《心中有话对你说》、广州题《奖励自己》、温州题《做一个“行者”》、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福州题《在尝试中成长》等。其中大多数文题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写“我”,也有的要求站在“我”的角度写“他(它)”、写社会。这样的题目注重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素材,进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真正做到了有话可说。

其二,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思考生活。2010年中考出现了一些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反映现实的作文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直接而客观地提供一年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此为题展开记叙和议论。譬如温州题《做一个“行者”》,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着重落实于一个“行”字上。这就是说,世间凡事须从“行”字出发,要做脚踏实地的实践家,不做夸夸其谈的空头理论家,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点,与2010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神合。平时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温总理2009年考察同济大学时提及“仰望星空”,今年“五四青年节”到北大考察时提到了“当代大学生应当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理念。如果考生知道这个背景,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如果考生不知道背景,但能了解中国当前的现实状况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现实生活中,唱高调的人有,脚踏实地的“行者”也有。由此可打开思路,写一些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关于“行”的亲身经历或动人的故事,也可写一些关于“行”的社会现象。二是借助某一时尚理念或见解引导考生反映现实。譬如盐城题《书香作伴》很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文题引导学生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平时关注阅读、关注生活的考生都知道,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推出“书香校园”的理念,他认为没有书香校园的建设就没有教育;没有书香的校园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校园。如果考生平时就不热爱阅读,而仅凭考场上刻意塑造,则很容易出现“无病”假大空的作文。又如,重庆綦江题《__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更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导语引用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领考生关注身边的事,关注生活。三是通过图片或小故事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譬如浙江宁波题,命题者提供了四幅图片:地震废墟中一个坚强的微笑,病床上一个乐观的微笑,植物园里一个充满童趣的微笑,夕阳下一个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四幅图片,让考生一下子产生亲切感。题目《一个 __________的微笑》落点小,容易入手,聚焦生活细节。只要考生平时注意观察并思考生活,动笔时就会有事可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其三,鼓励个性表达,让心灵感悟折射理性光辉。浙江舟山题《少年不识愁滋味》、浙江湖州题《多想告诉你》、南京题《我作主》、江苏南通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安徽芜湖题《心中有话对你说》、福建厦门题《打开一扇窗》、山东烟台题《总想对你唱支歌》、山东滨州的话题作文“心声”、山东济南题《几分__________在心头》、浙江嘉兴题《写给__________》等都锁定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审读南京题《我做主》中的“我”字,能够迅速贴近考生,不仅会让每一个考生产生亲切感,更有利于考生回放自己十几年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经历,找到真切感受,写自我认同、自我责任、自我承担、自我发展等个性。“做主”可以是家庭生活中的自立自强,对家长包办的反思;也可以是学习成长中,不迷信、不盲从的一种“自主”意识;还可以表达作为社会大家庭主人的一种责任感。有实力的考生,面对这个考题还会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譬如反思“做主”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做主”与尊重他人的关系等。“我做主”便于考生表达个性,发现真自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类似的文题还有梅州市的话题作文“渴望”、四川巴中的话题作文“愿望”、重庆綦县题《因为有了期盼》、福建厦门题《打开一扇窗》、浙江舟山题《少年不识愁滋味》等,都符合当代学生展现个性特征、表现自我、追求理想、实现愿望的特点,让心灵感悟折射理性光辉。

其四,凸显人文关怀,启迪人生哲理。广东广州题《奖励自己》、江苏苏州题《总有属于我的季节》、江苏盐城题《书香作伴》、山东淄博题《幸亏有你》、浙江宁波的看图作文《一个__________的微笑》、山东日照题《____________的滋味》、江苏扬州题《在乎》等,充分体现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扬州题《在乎》中的“在乎”是一个很具有生活化常态性的动词,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辩证地思考“在乎”一词,可以帮助你拓宽思维。在乎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正拥有着的。我们在乎这在乎那,不是给我们的人生平添了许多桎梏吗?在乎的最高境界,是不在乎。江苏泰州题《他(她,它)也很重要》凸显了人文关怀。从题面上看,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谓语是“也很重要”。“也很重要”重点应落实在“也”字上,肯定要有比照关系,最好是与“我”相比照,有了“我”的参与,可以更加方便地写出真情实感来,也更容易突出“也”字的重要性。善于思考的学生便可放眼整个大自然,甚至社会。关键在于考生要巧妙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有所偏废。又如,安徽题《不会变的是__________》,其导语由富有哲理的句子组成:“水,有时是雪,有时是露,有时是冰凌,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有时是甜,有时是苦,有时是幸福,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都有不变的地方。”动笔前,首先要吃透这段导语,一定要抓住“不会变”,理解“不会变”的本质,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方能写出佳作。

其五,引导作文教学理性回归教材。这是今年作文命题的又一个亮点。中考作文命题跟初中生的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过程相关联,这是中学生实际生活的一个必然反映,也是一个必然选择。杭州题由初中教材中宋濂少时苦学、丑小鸭逆境成长、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三个故事引出文题《成长路上无捷径》。类似的命题还有温州题《做一个“行者”》,文题前的一段提示材料来自鲁迅《朝花夕拾》;浙江义乌题《我不只是一个角色》,导语选用了已学课文《散步》中的“我”既是“妈妈的儿子”,也是“儿子的爸爸”的材料,等等。返璞归真,走向并彻底地融入生活,强化社会生活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中考命题者在关注生活之外,将题目设计的背景对着“课文”,可谓不是办法的办法。这种妥协是对事实的尊重,是现实的作文命题的必由之路。

审读2010年108道中考作文题,各有特点,各有千秋。当然也有一些命题引起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命题内容似有偏颇之处。命题范围总体较为窄小,还不能和社会热点等问题作过多的联系,对中学生的情感困惑和一些认识困惑还不能涉及,地域色彩不够浓厚,等等。二是命题制作较为简单粗疏。有的命题不着边际,考生难于把握。譬如常州题《家乡的个性》,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这无可厚非。但大部分初三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视野都还不够宽厚,要让他们去提炼一个地区的个性,恐怕比较难。有的题过于陈旧,容易出现套作。如山东济宁题《我的初中生活》、江西九江题《我读__________》等。有的更适合做话题作文的话题,譬如四川内江题《远方》等。有的全盘搬用其他地区已考之题。如兰州题《__________让我陶醉》,2004年江苏盐城考的就是这道半命题作文题。三是所有文题“要求”中,无一例外地拒诗歌于考生之外。难道一个有着三千多年诗歌文明史的国度,就不能让喜欢诗歌的人写写诗?笔者希望命题者该重视和关注一下诗歌!

尽管今年个别作文题引起了争议,但至少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改革的清晰脚步,那就是离学生、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近。作文命题是教育理念的一种导向。可以预测的是,2011年中考作文命题将进一步体现课改精神,其趋势主要是:

首先,命题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2010年中考作文题繁花似锦,全命题作文占据“半壁江山”,半命题作文仍然走俏,但也没有把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完全打入“冷宫”,体现了命题形式并存互补多元的发展态势。笔者认为,2011年中考作文在命题形式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是趋势。譬如长期以话题作文出现的地区,应该关注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写作;长期以命题作文出现的地区,则应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而连续几年都用全命题作文进行考查的地区,则应多关注半命题作文。估计还会出现一些新题,像今年温州卷《做一个“行者”》这种阅读延伸题。

第8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工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28-04

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系统,包括一定地域内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1]。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如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确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人是生产力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精华,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2]。工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竞争更为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创新人才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和主动权。事实证明,创新人才已构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三)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地方高校的发展

如图1所示,地方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教育保驾护航;反过来,地方高校教育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

二、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一)广东经济区域划分

广东省土地面积17.79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地级市,2011年底常住人口数为10 43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53 000亿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分别占全国的1.8%、6.4% 和12.5%。广东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2007年首次超越“亚洲四小龙”中的台湾,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截至2008 年末,广东省生产总值达到35 6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5.4%,第二产业占50.3%,第三产业占44.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深圳、珠海等一系列珠三角沿海城市逐步对外开放,这些地区的经济在有利政策引导以及先天地理优势下得到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省内区域自然条件基础、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要素存在差异,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地区。国家统计部门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分划为珠江三角洲九市、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珠江三角洲九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西翼指湛江、茂名、阳江;山区五市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2-3],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布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因此,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

(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长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坚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特色,紧跟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4]。从1958年到2008年,已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共87 969人,其中本科生68 010人,专科生19 959人。目前拥有6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7 000余人,本科生42 000余人,研究生4 750余人。长期以来,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中87.64%在广东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广东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的分布比重分别约为88%、4%、3%、4%,与广东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比重近似。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了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将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紧紧围绕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部署。坚持“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专业,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造现有专业,有预见地规划、设置及申报新专业(近三年,新增了物联网工程、安全工程、商务英语、景观建筑设计、通信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公共事业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10余个专业),把握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机遇,培养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

大力培养适应广东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是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3-4]。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提升“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将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圳将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东莞将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光电子、自动化、机电、材料与能源、生物、化工、艺术设计等专业,根据各区域产业功能规划及其布局变化,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珠江三角洲将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计算机、应用数学、化工、法学、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面临着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遇。

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有效措施

“创新”和“创新教育”无疑是当今高教改革最高的呼声,但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系统应该如何设计,如何管理,如何使各要素有机配合、协调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创新观念)、办学定位和特色、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和创新氛围等几个子系统(图2)。

建筑业是国内的支柱产业,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已为社会输送了10 000名土建人才。下面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指导,强调“以生为本”“创新教育”,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的思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秉承传统、发扬优势,立足学科前沿、依托办学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构建毕业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5-6]。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第一步是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理论与知识的新课程。创新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作较大的调整,形成“通识+专业+创新”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国内外推出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方法,如研究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指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网络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7]。这些教学方法尽管各有特色,但都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探索、钻研、质疑,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引发想象、激发创新灵感与创造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训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搭建了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指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基础课程体系平台;二是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的宽口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训练平台。强调“两个结合”: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科研结合”。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

(五)改革考核与评估标准

考核与评估,对人才培养与选拔具有较大的制约与影响。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考核与评估标准的改革与创新,无论是实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实习、作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还是期末考试的内容设定都要突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相关考核与检测。

(六)搭建创新平台,营造科研氛围

通过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创新教育,实现“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具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和较高科技含量的校园科技实践活动。学院定期主办一年一度的竞赛,“力学架构大赛”“环保建模设计制作”“工程测绘竞赛”“创新实验技能竞赛”等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品牌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大学生科技制作“挑战杯”竞赛、力学架构、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制图与建模大赛,以及各类(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8-9],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大学要靠大师来支撑,名校要靠名师去造就。高校要推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强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指导与培养。如果教师缺乏科研与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广东区域

经济划分和发展特点。结合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以及对广东经济建设发展的贡献,分析了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因此,相关研究对目前高校推行的“质量工程”、专业建设和调整,以及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世豪,金丹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解析――以广东省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7(7):22-27.

[2] 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1(1):102-102.

[3] 徐向东,符志刚,刘琼辉,等.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与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6-10,24.

[4] 何秀成,骆洁嫦.关于广东工业大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1.

[5]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韦爱凤.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3-17.

[6]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等.工程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10(专刊):49-53.

[7] 傅学丽,刘建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65-167.

[8] 刘建国,邓新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1-23.

[9] 徐志文,詹伟达,唐雁峰.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管理,2012 (3):39-41.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oriented towar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Yongjian, LI Lijuan, WU Yanhai, YANG Rui

(Faculty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