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02:2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1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街道第--届“--”庆祝端午节系列主题活动。
女: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和来宾,他们是---。
女: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男:当我们置身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站在这历史名城的舞台上环顾四周,会使我们由衷地对我中华民族的祖先肃然起敬。
女:这份敬意,不仅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还来自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和辛勤创造。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唤起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中华的雄魂如黄钟大吕,再一次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敲响!
女:透过历史的烽烟,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远古走来,从滔滔的汨罗江走来。走到我们中间,走进我们心海。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2甲:又是一年端午至,心中犹念屈原子。今天的---小学,每个班门口都插了菖蒲和艾叶。
乙:我看见很多同学都佩戴了香袋,这边还有端午节手抄报展呢。
甲:漫步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端午氛围。
乙:正所谓: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甲: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用欢乐的歌舞,悠扬的古筝,有趣的民俗活动。
乙: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甲: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到场的嘉宾。
乙:再过两天就是五月初五,值此佳节来临之际,先请我们的少先队员们向各位尊贵的客人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甲:下面有请何校长致欢迎词,大家欢迎。
乙:谢谢---。接下来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宣布活动开始。(领导)下面我宣布,“----”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3男:各位尊贵的游客、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汉兴圣地芒砀山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
男:今天,芒砀山汉博苑广场披红挂彩,古乐悠扬,盛装迎接各位宾客的到来。
女: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联欢活动,对您的参与,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男:再隔一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芒砀山景区全体员工向各位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女:艾叶香,香满堂,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齐:祝您端阳节快乐!
男: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用欢乐的歌乐,经典的诵读,有趣的民俗活动,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
女:“----”端午联欢活动现在开始。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4杨:尊敬的各位领导、现场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李: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大家崇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
杨: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端午节。社区学院各社区居委会、居民、教师共同参加的“粽叶飘香、资源共享、学校社区情绵长”端午联谊活动现在开始!
李: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大港教育学会徐升恒主任、张贵凤老师、教育局成教科李树长主任,大港职成教中心程怀林校长、四化里居委会主任王玉昆、前光里居委会主任靳玉红五方里社区居委会主任郭其梅;六合里居委会书记于清河;
杨:欢迎你们来到社区学院和大家一同体验并感受悠久的中华文化。谢谢,今天的活动有好看的剪纸、好听的演讲、好吃的粽子、好看的舞蹈。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5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对端午节并不陌生,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模板6(男)各位尊贵的游客、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汉兴圣地芒砀山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
(男)今天,芒砀山汉博苑广场披红挂彩,古乐悠扬,盛装迎接各位宾客的到来。
(女)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联欢活动,对您的参与,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男)再隔一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芒砀山景区全体员工向各位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女)艾叶香,香满堂,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齐)祝您端阳节快乐!
【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为了传承屈原的爱国传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大家。
【二】
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公文有约提供)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三】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
再过几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纪念我国著名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楚国在列强环视的状况下,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改革的锐志,在国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后天就是 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大约有四、五种说法,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我想不少同学都有一些了解,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据《史记》记载,战国末期楚国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到其他贵族的反对和排挤,屈原被迫离职,还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得知消息后,划船拯救,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吃饱了,不要吃掉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端午节,端即是“初”的意思,人们也以吃粽子,喝黄酒来纪念屈原。
也许,这古老的传说你早已听过无数遍,今天也无法让我们非常感动,但是,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恍如昨日刚发生的事,最后以韩国成功申请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而告终。虽然专家称“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并非坏事。但毕竟“端午节”一词还是被别国抢先一步给端走了。
这件事情无疑给国人敲响了保护中华文化的警钟,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有很多正濒临消失,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如世界三大艺术门类:西班牙的舞、意大利的歌、中国的戏曲。而中国戏曲现在有很多剧种已经失传,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赫哲族目前只有4000多人,能掌握自己民族语言的已不足几十人,整个赫哲族都在濒临消失,更别说民族文化了。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向日本人购买高质量的宣纸。试问,将来我们连过节都是要过别人国家的节日,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我们的祖先。
所幸近几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一些重要文化遗产纳入国家保护单位加以保护,8年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设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教育部还对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在20多所学校尝试京剧进课堂的做法。刚刚过去的6月11日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日。但这些做法都还只是杯水车薪,甚至还引起各种争议。
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支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并非是已经过时的东西,相反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它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的指导价值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时下,一些消极颓废的文化把人们引向歧途,道德缺失、人情冷漠、心灵空虚已成为社会的症结,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歹徒砍杀学生这些悲剧的发生更加向人们昭示社会精神文明的缺失。
后天就是端午节了,一起来好好度过一个中国的传统佳节,是我们非常简单就可以做到的,节日除了是一种欢庆活动外,更代表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因为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传统节日背后积淀的是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中华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传承和延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让华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永远熠熠生辉。
最后,祝老师们、同学们端午节快乐!祝祖国永远繁荣富强。谢谢大家!
【五】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离世已有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会永远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摘 要] 《吉祥如意》是新世纪诗化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优美隽永的笔调描述乡村的优美隽永,净化着我们日益浮躁不安的心灵”而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作家用诗意唯美的文字细腻书写端午节的风俗人情,诗情而生动的娓娓讲述更强化着传统节日的文化蕴涵,也是对文化传统的诗意守护。同时,作家还借助儿童语言和心理动态来透视人性本真的善良和爱心,主人公们淡定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生存哲学,既深触人性的仁善之端,也在呼唤着人性的返璞归真。
[关键词] 郭文斌;文化传统;诗意守护;人性的温情;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123-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62[本刊网址] http://省略
郭文斌的短篇小说《吉祥如意》曾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会高度评价它“以优美隽永的笔调描述乡村的优美隽永,净化着我们日益浮躁不安的心灵”。《吉祥如意》典型地代表了郭文斌小说的诗化风格和美学追求,散发出纯天然的真、不做作的善、超功利的美。这样的作品宛若优美隽永的乡村牧歌,自然清新,纯净澄明,淡泊宁静,让人陶醉和感动。作家用蘸满诗意的文字还原西部农村的乡风民俗,守护民族文化传统;用饱含温情的语言再现家乡人的质朴单纯,呼唤人性的本真。
一、文化传统的诗意守护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外来文化、新潮文化以强劲的攻势挑战和抗衡着传统文化。而文学对这种文化观念更新和时尚因素往往更为敏感,也更易于接受。但郭文斌“于纷繁中守持宁静”,诗意地耕耘着传统文化的一方净土。这首先体现在作家对民族传统节日和独特地域风俗的关注上。《吉祥如意》就是一幅端午风俗画,一首端午文化诗。作家用诗意唯美的文字认真细致地叙写着端午节的传统风俗,并与传统文化产生感应和关联,凸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小说的主人公五月、六月是姐弟俩,小说开篇第一句就是“五月是被香醒来的”,这甜蜜的香气来自娘蒸的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它揭开了喜气的端午节风俗画的序幕,也奠定了作品诗意的书写基调。接下来作家依次勾画出家门上插柳枝、花馍馍供神、磕头、吃供品、绑花绳、上山采艾的图景,还穿插了端午节前买香料、缝香包的场面。这一系列乡风民俗经由作家的娓娓讲述,更见其诗情画意和生动有趣,并且蕴含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小说描述的节日习俗对我们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说它陌生,是因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经忽略了许多道风俗习惯的程序;说它熟悉,是因为它触动和牵连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心理基因。我们跟随作家诗意的文字重温传统节日的文化蕴涵,也是让我们的心灵在这醇厚的风情中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
作家用“端午节”这面传统节日的镜子来映照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我们开起了一扇洞见传统文化内在意蕴的窗子,那就是“吉祥如意”的美好祈福和祝愿。正如小说题目所示,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温暖祥和的审美体验,一种文化传统的亲近感和共通感。小说中写到,爹向天点香,往地上奠米酒,然后极其庄重认真地念了祝词,以示对天地及其孕育万物的虔诚祈颂;五月告诉六月,采艾叶时,只有天的儿子太阳蛋蛋和地的女儿露水蛋蛋两人全在时,采到的艾才叫“吉祥如意”。可见,小说中的人们对天地始终心怀仰慕和敬畏,他们执着坚定地认为天地有吉祥如意而不言。这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内涵在作品中的生动体现。作家借人物语言传达自己的温馨祝福;他希望“处处都吉祥”,把吉祥如意的祝福感融入艾中,融进太阳蛋蛋和露水蛋蛋里。这样,“吉祥如意”所代表的深层文化心理和祝福感,就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
在郭文斌看来,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神秘”和“巨大的审美上的紧张”,因此他对传统文化始终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崇尚和敬畏,就像《吉祥如意》中六月的爹在上供时那样庄严和虔诚。阅读《吉祥如意》,我们会获得关于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更多向往和怀想。
二、人性本真的温情呼唤
沈从文曾长期致力于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搭建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从这个意义上说,郭文斌或许可称得上“当代的沈从文”。《吉祥如意》就是郭文斌怀着赤诚之心搭建的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同样是本真的“人性”。
小说叙事以两个童男童女的视角展开,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和心理,使作品清澈空灵,字里行间透着“人之初”的喜悦。姐弟俩对什么是“童男童女”各抒己见,姐姐五月说童男童女是“铜做的”,弟弟六月说童男童女是“没有当过新娘和新郎的人”。童男童女一起采艾时,六月觉得大家每一个人都是美好和可爱的,包括平时憎恶的人,节日的喜庆让他发现“怎么现在就看着地生不憎恶呢”;白云对“蛇不咬善门中人”的笃信,让六月情不自禁地取下自己的香包送给她,并大方地说“喜欢就送给你吧”。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对话,自然而真实地流露在作家笔端,清爽至极,动人至极。这样干净透明的语言投射出人性原初的至善和大爱。如六月采艾时下不了手,因为“一刃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六月“觉得这露珠儿太可怜了”。作家通过对儿童心理的生动刻画,展现人性的善良和悲悯,深触人性的仁慈之端,唤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除了借助儿童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来透视人性本真的善良,作家还通过其他方式传递着简单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生存哲学,呼唤人性的返璞归真。小说中的人们物质生活简单甚至贫困,但他们知足常乐,心怀感恩和珍惜。他们感恩生活,发得好的甜醅“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他们珍惜生活,一年才能吃一次花馍馍,却“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在这里,作家着意于展示生活的美好和值得珍重,呈现给我们“一种动态的宁静和安详”。这种动态的宁静和安详应该指向人心最现实的满足感:懂得珍惜拥有的,不去抱怨失去的;对得到的心怀感恩,对得不到的不去奢求。正如六月的娘所说:“有些东西啊,恰恰自家人占不着,也不能占。给了别人家,就吉祥,就如意。所以你奶奶常说,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越是舍不得的东西越要舍。”这是一种淡泊物欲的生活态度,一种没有机心的生存哲学,也是作家希望传达的人性本真的理想。
郭文斌认为,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复杂环境的污染,而他要在写作中“反污染”,以此来“接近生命本意”。“生命本意”可以理解成本真的人性,它会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加而日渐离我们远去,就像露水蛋蛋一样,被成长的手给摇落。正因为这纯美的人性本真是脆弱的,易受污染,所以才需要珍惜、呼唤和挽留。在《吉祥如意》中,郭文斌用平实而诗意的语言,赞美着天真、淳朴、满怀爱心的五月、六月,善良淡泊、乐观豁达的爹娘,描摹着他们那简单、朴素、如世外桃源般地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同时作家更是在用温情的笔调,呼唤人性的本真,“寻找并且挽留住原本属于我们的却早已丢失的原初的生命的丰富和生动”。阅读《吉祥如意》的过程,也是净化人性的过程,是接近生命本意的过程。
《吉祥如意》牢牢地扎着文化传统和人性本真之根,没有浮,没有飘,让人读来感到特别踏实和安稳;这也使得小说具有清新脱俗的气质和感人至深的力量。作家在小说结尾深情地写道:“他们的脚步把我的怀念踩疼,也把我心中的吉祥如意踩疼。”而我想说,郭文斌的《吉祥如意》把我们的怀念点燃,也把我们心中的吉祥如意点燃。我们的文化传统和人性本真,在作家诗意的守护和温情的呼唤下重新被审视和认识,我们旅行已久的心因《吉祥如意》而找到回家的路。
参考文献:
[1]郭文斌.郭文斌散文精选[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7.
[2]晓章.行走在纸页上的快乐――访郭文斌[J].黄河文学,2006(3).
[3]郭文斌.回家的路:我的文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425.
关键词:新假日;文化旅游;旅游业影响
1引言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一次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假日列入我国法定假日范围。至此,我国休假制度形成“1+2+5”模式,即1个带薪假期,“十一”、春节两个七天黄金周,以及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为期三天的长周末假期。
首次将传统假日列入法定假日,取消已实行了十个年头的“五一”黄金周,从法律高度规范劳动者的带薪休假权利等都使这次假日调整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到2009年,新假日实施已有一个多年头,正确看待假日制度调整及其影响,是旅游业因势而变、取得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假日制度不断完善的题中之义。
2解读新假日制度
2.1我国传统假日的不足
(1)“黄金周”集中休假,黄金十年,喜忧参半。“黄金周”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黄金十年,以“五一黄金周”为例,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起,除2003年“非典”影响外,旅游人数每年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旅游人数连续多年超过一亿,为旅游收入的增加、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内需、促进旅游业繁荣做出巨大贡献。但过于集中的休假的弊端也随之逐渐显现:旅游服务品质下降,旅游景区承载负荷,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环境破环等,对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文化关注欠缺。我国节日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是我国较之西方节日文化的欠缺和不足。对我们民族传统节日和洋节关注的冷热差别让我们不得不遗憾。
(3)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居民对于“五一”、“十一”十分看重,将其作为节日重点;而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过着与安排农耕、农种有着密切关系的“二十四节气”以及民族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清明节等。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存在着分割,民间对于“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有着约定俗成庆祝方式,老百姓成为民间传统节日保护的主力,而长久以来,国家法律未给与其相适应的法律地位,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我国假日的完善产生不利影响。
2.2新假日文化意义
(1)新假日实施有利于增进民族传统节日认同感,促进传统节日传承和保护。
我国传统节日一度面临内外双重压力。一方面,中秋、春节这些曾在中华民族历史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出我们的生活,所以很多人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的大行其道,而这一现象在年轻人中表现更为明显。与我们的做法不同,韩国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当其将端午节这一我们中华民族一直都想当然的节日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时着实给了我们一个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在传统节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节日内涵也悄悄发生着曲解和异化。传统节日孕育着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美好热爱之情,但如今传统节日多数面临着商业狂潮的侵袭,商家大打节日牌,推出各种早已背离传统节日的节日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各种商品,天价月饼,天价年夜饭层出不穷。传统节日的过度市场化让节日内涵日益被淡化,对其文化传承造成了非常有害的影响。
一项关于新假日实施情况的200份调查问卷中,有40.5%的游客认同现行假日制度的优势之一是有利于传统民族节日的保护。新假日首次将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给与了这些长久以来是通过民族情感来维系的节日以法律地位,同时,伴随假日法定化应运而生的一系列节日、民俗体验性活动,加上旅行社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将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加深刻的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新假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节日背后伦理文化发扬光大,促进社会稳定。
五千多年的中华悠久历史和辉煌的农耕文明孕育的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与我国伦理文化相得益彰。清明节,祭拜祖先,缅怀先人,通过祭祀来感恩自然和祖先,传达孝道;端午节,通过赛龙舟、吃粽子这些传统活动来纪念爱国勇者屈原,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中秋节,国人对于家庭温情、和谐圆满的追求的集中体现,“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提供了一个亲情维系的纽带;春节,尤其是除夕,不仅是团圆之日,同时以守岁辞旧迎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对生活美好的盼望和祝福。对于一个自古以来便将伦理看作道德准则的民族来说,如何将其积极意义发扬光大是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新假日正是思考的开始。
2.3新假日经济效应
(1)促进短线游、国内游市场的繁荣,促进内需扩大。根据调查显示,大假变小假后,旅游者约半数以上会选择去居住地远郊或其他本市相邻地区旅游,而选择远距离出游、国外游的游客比例明显低于短线游。由于短线游有时间短、花费相对低的特点,因此在大假变小假,假期更加分散的状况下,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它更加有可能成为旅游者的第一选择。
(2)促进旅游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随着旅游者的逐渐成熟和我国旅游业发展不断深入,单纯的观光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在假日制度调整的背景下,各种体验游、节庆游、民俗游等极有可能成长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相对于传统“黄金周”人挤人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更多新的旅游需求将会被创造。
(3)缓解出游压力,平衡淡旺季旅游需求,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新假日分散假期的增多,加上国家对于带薪休假的法律上的规定,使得我国休假正从集中休假向分散休假过渡,居民可以更加自由的选择出游时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淡旺季过于集中的旅游消费造成的供需矛盾和接待压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4)促进环境保护,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和假日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黄金周”的集中消费模式带来多数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超过景区最佳承载量,给景区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环。清明、端午、中秋等多个分散小假期以及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有利于通过分散景区客流量来促进景区环境的保护,促进假日旅游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3对策研究
(1)作为旅行社企业,应认真进行市场调研,积极开拓短线游的系列产品,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新假日包括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元旦五个三天的假日,加上带薪休假的执行,居民的休假呈现出分散、短期的特点,因此,旅行社企业应针对旅游市场这一变化,对于短途游路线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第一,将原有长距离观光游进行浓缩,选择精华景区进行旅游线路设计,让旅游者在短途旅行中获得较高品质的旅游享受。第二,针对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设计有节日特色的全新旅游产品,这一点将在下文进行论述。第三,打好亲情、休闲牌,与“黄金周”不同,新增假日由于其形成、沿革历史,其更具有亲情、团聚的内涵,因此旅行社应打好亲情牌,设计家庭游、亲子游路线来满足旅游者需求。
(2)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对健康自然生活模式的追求,乡村旅游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缓解工作压力,亲近自然,与家人获得更多的交流相处机会,都使乡村旅游成为旅游者放松身心的很好选择。随着假日调整,小假增多,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是旅行社抓住假日调整契机,创造旅游需求的良好机会。
(3)深度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新假日调整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对于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视。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追求深度体验游、文化游,因此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旅游市场,如何开发独特、有生命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从而赢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旅游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比如利用清明节推出“踏青游”、“扫墓游”,既符合健康、亲近自然的理念,同时也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追思怀远;端午节推出“龙舟体验游”,“重走屈原路”等旅游项目,在娱乐体验过程中感受一代爱国文人的赤子情怀。只有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创造高品质文化游、民俗体验游,旅游企业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打好这场文化旅游战。
(4)加大带薪休假的执行力度,政府应加强监督工作。带薪休假作为一种科学的休假制度已在许多国家达成共识,完善的带薪休假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休假制度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因此,不论是“黄金周”还是如今的分散小假,带薪休假都是我们调整休假制度的最终归宿。在一项调查中,仅有30%的旅游者享受过带薪休假且达到法定标准,而多数劳动者未享受或者有过但未达到法定标准。因此,带薪休假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制定带薪休假具体执行办法,由政府定期对企业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照法律标准执行的企业给与一定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对于如旅游接待企业等特殊行业的员工,由于公共休假日无法正常休假,应通过带薪休假的方式给与其一定的补偿。
参考文献
[1]谭凌宇.休假制度改革引发假日旅游的出路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6465.
[2]杨利美.美国假日制度对中国假日制度改革的启示[J].思想战线,2006,32(2):4954.
[关键词]民俗文化;语文课堂;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4-01
民俗文化作为最大众化的文化,是所有文化孕育和萌芽的起点。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绽放在我国的文化丛林之中。由于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民俗文化的生存现状堪忧,很多民俗文化已走向没落。寻求民俗文化的重振之路,无疑需要从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入手,由此我们开始提倡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保护民俗文化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需要,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俗文化保护意识
我国的民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聚集了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精神力量。语文教师将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引进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听闻更多的奇闻逸事,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量。例如,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婚娶、祭祀、节日、服饰、饮食等的描写。教师可以适当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拓展以增加学生的见闻,在课程中引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中华传统经典,发挥其德育功能,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强化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学生群体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将民俗文化引进课堂是迎合时代潮流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语文综合素养绝不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它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历史文学,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目前,我国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模式都还是紧扣课本进行分析与背诵,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掌握的知识量十分有限。将民俗文化引进课堂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例如,学生在学习屈原的诗作《离骚》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讲述经历史沉淀而形成的端午节文化,对端午的各项习俗进行讨论,使学生对于屈原和端午文化有更深厚的理解。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增加了民间艺术、时令节气、传统礼仪、天文地理、岁时历法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可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取材范围较窄,仅限于古诗词、文言文和名人名家的文章。这些范围有限的取材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更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民俗文化涵盖了衣食住行、人文地理、语言、科学、宗教、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有力地弥补了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不足。如老舍的《茶馆》既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又将中国茶文化的民俗特色描写到极致。这些优秀文化历久弥新,既保留了优秀的元素,又糅合了时代的发展,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适合走进语文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四、有利于辅助语文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1.读下面一段话,请依据拼音把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在括号中。(12分)
chà
dào
大路的( )(
)口上有一个村寨,这里
liáo liàng
hóng yàn
山歌(
)(
),流传着一个(
)(
)书
的美好故事。每当夕阳西下,牧童短笛声声,(
)
yān
měi
wèi
(
)袅袅,巧手的主妇正在煮着(
)(
)的
yí
rán
肉羹……好一派宁静(
)(
)的山乡风光。
2.选择填空(只写序号)。(4分)
(1)下面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翻天覆地 去粗取精 扬长辟短 优胜劣汰
B 莫名其妙 连绵不绝 各抒己见 久负盛名
C 栩栩如生 行云流水 身临奇境 一丝不苟
D 南腔北调 前仆后继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
A我多么愿望与他永远不分离呀!
B百部优秀影视片重现了英雄风采。
C李夏很兴致地发问道:“噢?说说看。”
D我们班被评为文明班级,大家都感到无比高兴和荣誉。
(3)没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B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C日初出大如车盖。
D桂林的山真奇啊!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4)使用关联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海马是一种马,还是一种鱼?
B 无论她多忙,对我提出的问题都耐心解答。
C 齐白石老先生的画不但在全世界出名,而且在中国也很有名。
D之所以我被深深的陶醉,是因为节目太精彩了。
二、语汇积累 (22分)
1.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面对四季交替为我们带来的不同的生活感受时,你胸中会涌动哪些美妙的词语或诗句?请至少写出8个四字词语或诗句。(8分)
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音不同义”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如某学校教室黑板上方写了这样四个同音字,“敬”“静”“净”“竞”。请你写出师生想表达怎样的意思。(4分)
“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成语、歇后语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关于成语、歇后语你积累的一定不错吧! (10分)
(1)“四面楚歌”说的是项羽的故事 “煮豆燃萁”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遇到白费功夫、空欢喜的时候,人们常说“竹篮打水――__________________”。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特长,王老师说我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古诗凭着凝练的语言表达着真挚的感情。当我们忆起母爱,报答母亲的深恩时,会自然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引用古诗句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共34分)
文段一
[材料一]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材料二]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根据你阅读的情况填空。(9分)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文体来看,它们都是____________,并且用了同一个___________,所描写的对象都是______。但词的思想内涵不同。陆游词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心情。在读陆游咏梅词后,却反其意而用之,表现了______________精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胸怀。
2.读了这两首诗词,请你结合诗词意境,描绘出一幅梅花图来,并用一、两句话来描述自己的心境。(3分)
文段二
那年那天那首小诗
那年我十三岁。早上,我在妈妈的目光注视下,撕掉了昨天的日历,然后面对妈妈噘起了嘴。妈妈并不明白这一天对我的意义,仍忙忙碌碌地收拾屋子,我只好失望地走出家门。
我朝热闹的公园走去,边走边在心里写着一首忧伤的小诗:
一朵离枝的小花
被风吹出花园……
在公园里,我躲在亭柱后面,眼泪汪汪地盯着儿童游乐场。一队队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花朵”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尽情地享受着“六一”节的欢乐。我的心继续作我的小诗:
……在这小花的节日
一个角落
一个被鞭打的梦幻……
一位叔叔走向我,关心地看着我。我低下头又扬起头,看游乐场。我听见叔叔自言自语地说:“花朵的节日!”“不是我的!”我说。叔叔笑了笑问:“你在思索这个节日吗?”我点了点头。叔叔说:“你思索着的时候,这节日便真正属于你了!”我不太懂,但觉出叔叔很了解我,便对他讲述了自己因家贫而辍学的故事,还说出了我心里未写完的小诗。叔叔沉思了良久,问道:“冬天有花吗?”我愣住了,不知该怎么回答。叔叔递给我一张名片,笑着说:“把诗改好寄给我。”然后就匆匆地走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琢磨着叔叔的话回到家里,看见妈妈正呆坐在床边看今天的日历。我走近妈妈,妈妈一把搂住我说:“妈对不起你!”我偎紧妈妈问:“冬天有花吗?”妈妈声泪俱下地说:
“有……有……你的名字不就叫小梅吗?”我也忍不住哭了。那天我终于改好了那首小诗:
一朵枝头的小花
始领报春的风寒
这也是节日
一种清冷的思索
会融进不远的春暖
我将改好的诗寄给那位编辑叔叔,它成了我第一首发表的诗作。后来,我成了作家。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仍难忘当年那首小诗并想对每一位少年朋友说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境地只要能昂起头来思索奋进成功就一定在你的前面
1.填空。
“噘”是个( )结构的字,如果不认识它,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问题,首先查( )旁,再数( )画。(3分)
2.在作者的小诗中“一个被鞭打的梦幻”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最后一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并写出你读了这一段话的体会。(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小女孩前后写的诗比较一下,说一说有什么不同(至少写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习作实践(28分)
1.根据下面提供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写话。(2分)
费俊龙、聂海胜叔叔乘坐着“神舟六号”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凯旋而归,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1)工人日报记者说:“以美好的姿态去拥抱蓝天,去享受自由飞翔的快乐,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是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梦想。”
(2)天津钢管公司工会主席张福林说:“看着神舟六号快速升空的潇洒英姿,胸中涌动的自豪感也节节上升。”
(3)红其拉甫海关关长刘苏静说:“我们在共享快乐。”
我想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好的祝福让人身心愉悦,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人表达自己恰当的祝愿,你愿意试试吗。(6分)
⑴节日期间,你想对坚守工作岗位的叔叔祝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今天妈妈生日,你想对妈妈祝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奶奶生病住院了,你会怎么祝福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习作。(20分)
从下面的两个内容中任选一个:
(1)你有过没有作业的星期天吗?你向往过没有作业的星期天吗?请你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想法。
(2)在魔法学校学习的哈利・波特,最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想体验一下在中国过节的乐趣。小朋友,你们家乡是怎样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哪些经历体验最有意思?请写一封信告诉哈利・波特,向他发出邀请。
要求:真实的校名和姓名用假名或“××”代替。字数在400~500。
小学毕业复习数学综合
评价题(三)参考答案
一、认真填一填(22%)
1. 1又3分之一, 3.03 2. 4, 6, 12.5, 1
3. 1/5,3/5,3/10,3/5,4. 1295330000, 13
5.长方形,三角形6. 19457. 1478. 0.36
9. 9810. 898 11. 第二盏灯亮,2 12. 2991421
二、慧眼辨真假(8%)
1.错2.错3.对4.错5.错6.对7.对 8.对
三、请精挑细选(10%)
1.B2.A 3.C 4.B 5.C 6.D
四、计算小天地
1.略
2. 9 8又4分之3 10 2
3. 5.5 8 38 19.2
五、观察与思考
1. 0.785平方厘米
2.以AB为轴113.04cm3 以BC为轴56.52cm3
以AB为轴旋转得到的圆锥体积大. 大56.52立方厘米
3. 285厘米 2355平方厘米
六、数学与生活(24%)
1. 黑色12块 白色20块
2. 744平方厘米4个
3. 200米 4.买团体票 需要220元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 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 除夕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郁。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承德一带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开始的。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结束。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史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此为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之始。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比如家有丧者,头年贴紫色春联,第二、三年贴黄色春联并加贴横批和“天庆”。天庆是镂空成花纹的长方形红纸,贴在门楣上,一般贴五张,然后贴横批。另外,中秋节吃月饼也缘于朱元璋的提倡。据说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消息所用“月饼”作为赏赐群臣的节令糕点。
南京市民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镜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荤菜为主的年饭家宴中最受欢迎。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年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闹元宵也是过年,因此,要闹得轰轰烈烈,要闹出年味来。从正月十三到十七的每天晚上,城内繁华的街道,游人如织,灯火辉煌,锣鼓喧天,非常热闹。十五这天,平时分家单过或外出工作的,都要集中在家长的住处吃晚饭,因为正月十五是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
湘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不但古老、朴素,而且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游艺娱乐方面,百艺竞献,异彩纷呈。如舞龙灯,耍狮子,赞土地,舞春牛,送财神,打花鼓……长沙一带,流行的大年初一风俗有:大清早起,开门炮后,摆好供品,由男子长者择吉利方向奠酒三巡,作揖三次,谓之出天行;然后全家大小梳洗完毕,于堂屋齐向祖先礼拜,再依辈份高低,全家相互拜见,俗称全家拜年,又谓之团拜。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春节是中国人民普天同庆的日子。但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的节日习俗,湘潭也不例外。尤其在食俗方面,更是别具特色。春节期间,湘潭人喜欢以海南槟榔敬客,甚至年节唱大戏,对演唱出众的演员,也以槟榔作为奖赏。清人有《潭州竹枝词》道:风流妙剧话情长,艳姿娇容雅擅扬,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
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广州新春风俗,在人际交往中,必备利是。当然,所谓利是,即为红包,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广州市民中,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而内包多少纸币则不拘,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里做客,要多带几个红包为好,免得麻烦。甚至商场门口,也会在金桔树上挂满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但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
孔府年节有些和民间不同的地方。腊八:腊八的一切活动围绕腊八粥,熬粥时安排很多人,烧火户这天专来烧火。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给当差喝的,一种是内宅、本族和上供用的,因对象的不同而佐料各异。除夕: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木,院里搭彩棚,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写长命百岁。每人都备一个景泰蓝食盒,放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以示来年吉祥。端午节:端午节时用雄黄酒为孩子抹前额,在幼年衍圣公的额上写一个王字。七月七:在前堂楼院子里,桌上搭桌,叠好几层,最上面一张摆香炉,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种七巧形,油炸而成。八月十五:和七月七一样叠桌设供,供的月饼是孔府自制月饼。两个节日叠桌设供,传说是供品摆得高,离天近,嫦娥、玉兔,或牛郎织女看得见,就会下来吃。
正月十五,山西各地都要举行灯节,灯节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转九曲黄河阵。晋北一带转九曲的活动更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二十、二十五、二月二,都要举行九曲黄河灯会,会期一般为3至5天,白天唱戏,晚上转九曲。九曲,即用木杆或玉米杆扎成弯弯曲曲的道路,当地讲究摸摸老杆,祛病延年。木杆上端置有圆形木质灯托,灯数一般为 365盏(闰年另加 30盏),象征一年365天。灯场中心,栽一根高达7~10米的老杆,上面挂有大灯笼,灯场外面有许多用块炭垒砌成的圆锥形的旺火。吉时一到,鸣炮三声,这时场内灯光齐亮,场外的旺火冲天。秧歌队披红着绿,载歌载舞;各种社火队伍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进阵。人们自由自在地转悠倘样,一派热闹景象。当活动进入,老杆上的焰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会场群情激昂,欢声雷动。关于九曲黄河灯会的来历,山西各地有着不同的解释。而这诸多的解释,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民众心理的积淀,它们共同赋予这一悠久的民俗活动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南昌人过元宵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有1000多号人。板凳灯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湾里区太平乡的关公灯,十分好看。如今,民间的闹元宵,又加入了各种民间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挂灯。村村的彩灯彻夜通明,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闹到通宵,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开始将腊月廿四设的供桌拆去将灯收起来,举行送神活动,送神完毕,新春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流传于哈尔滨的汉民族。元宵节这天,家家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灯,不同颜色的灯,还有玻璃灯、冰灯,做好后,先送到祖宗灵牌位上,祈求祖宗保佑,再送到天地、灶神以求神仙赐福;又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等处,以求五谷满仓,牛肥马壮,打水平安;然后送到大路,祈求出入平安,家迎四方客;最后由家长把灯送到祖坟上,为祖宗灵魂上天照好路。
关键词: “非遗”文化 微博环境 推广路径
一、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徐州市作为华夏九州之一,两汉文化发源地,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孕育与成长,源远流长。相比其他地区的“非遗”,徐州市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徐州市非遗资源丰富,项目众多,属于保护范围的语言文字、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民间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十余大类,共计101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43项。从数量与种类讲,在江苏各地区中名列前茅。
(二)植根乡土,深入人心。
我市申报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无论在价值观还是呈现形态上都与大众有密切联系。它蕴含着深刻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征。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邳州等地,“非遗”项目数量众多,并多以传统手工技艺的形式存在,而在某些偏远的山村,“非遗”多以民俗文化、民间音乐等为主。
(三)知名度高,特色鲜明。
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徐州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非遗”项目,如徐州剪纸、徐州柳琴戏、徐州香包、沛县鼋汁狗肉制作技艺等。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徐州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列入史书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几百次,这种地理环境形成本地独有的尚武、粗犷、豪迈又重情重义的徐州地方文化形象。这一切在徐州市的“非遗”资源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徐州市的“非遗”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多表现出本地特有的热情奔放、不拘小节,如邳州跑竹马,表现金人在受到宋军追击时,迷惑宋军,布阵逃跑的情形,属于战争文化融入百姓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它节奏欢快,明亮高亢,队形变换多样,动作夸张,这在江苏的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
徐州市“非遗”资源在新时期的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非遗”资源的推广度不够,人们的认同度不高,对于本地的“非遗”文化不感兴趣。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保护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如功利主义倾向,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冲击,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政府缺乏保护热情,等等。我们调查发现,尽管我市在徐州市民俗博物馆集中设置了非物质文化展示专厅,但是,展示内容较单一,局限为剪纸、风筝、纸塑狮子头等几个品种;而几次以推广民俗文化为目的的“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到最后往往演变为纯粹的商业贸易,如徐州香包变身为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制品,剪纸技艺完全为各种简单而廉价的剪纸产品所取代,而徐州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技艺的区别之处被完全忽略。这种“非遗”资源推广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非但无益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反而会泯灭“非遗”文化本身的特点,导致其日趋衰落。
其二,表现形式已日趋落伍,文化内蕴挖掘严重不足。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丰县糖人贡为例。丰县糖人贡是以白糖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艺术品,是传统丧葬祭祀礼仪的重要载体。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去延续下来的丧葬习俗也慢慢开始变化,程序越来越简单。再加上制作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较低,而且手艺往往不传外人,高门槛、低收入,造成糖人贡从业人员锐减,现在糖人贡艺人已为数不多,目前从艺者仅有10余人,糖人贡也几乎成了一种象征,面临濒危和湮灭。出现这种濒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指出,丰县糖人贡能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绝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制作技艺,而是由于它反映出四省交界地区在祭祀方面的独特风俗,而这种非常独特的祭祀风俗正是儒家孝道的民间表现形式,同时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相关思想,其中的“抢贡”风俗体现了人们对生命传承的看重,我们甚至可
挖掘出其内蕴深厚的人文关怀的思想。遗憾的是,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对糖人贡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但是其相应的文化底蕴还发掘得不够,如果我们将眼光完全停驻在其制作技艺与民风民俗的表象上,则随着新时期丧葬礼仪的日益简化,丰县糖人贡也将彻底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其三,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网络载体的传播模式。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与活态性传承的非遗文化似乎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非遗的延续手段被称为“动态传承”。它首先需要传承者从主观上学习相应的技艺,通过主体的演化,成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然后才谈得上传承和延续。但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在不断变迁,作为历史和社会的人,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停变化。当一个社会的大背景发生变化的时候,“非遗”是无法置身事外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遗”是一种受制于人的主观倾向的文化模式,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跟网络的确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彻底转变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模式,那么它在网络化全球化为生的今天只会日益没落。
二、挑战与机遇:微博为“非遗”的推广提供新思路
微博时代的来临,深刻影响社会生活,非遗文化身处其中,也难免受其影响,我们认为,尽管微博与非遗文化之间存在某种隔阂,但它仍然为非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负面影响:“微”文化对非遗文化的解构。
微博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形式对于包含传统文化在内的社会主流文化存在解构现象。传统的媒介文化,由于传播者和受传者彼此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公众之间信息探讨的互动性。微博则为大众的参与提供了平等性和开放性,社会公众在共建主题过程中实现言语的狂欢。全部的发言者从“文化批判的大众”转化成了“文化消费的大众”,广大公众以参与的姿态对个人利益进行大胆表达,实现言语的狂欢。正是由于微博在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话语体系的单向化、正统化倾向,所以微博在诞生之后短短几年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覆盖。但是与此同时,微博所传播的大众文化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媚俗主义的倾向,一些恶俗的网络语言充斥其间,这种话语体系的庸俗化潮流对于社会主流的话语体系存在严重的解构主义可能。而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博在不经意间对于“非遗”文化构成了某种不利的因素。 另外,微博乐于传播新鲜社会现象,这就与反映传统民风民俗内容的“非遗”文化存在隔阂。“非遗”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能以物质形式固化,只能依靠口传心授,因此“非遗”的传统制作技艺都是靠师徒之间的教授完成传承的,而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它所承载的样式通常表现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固化的信息,要让非遗文化依托微博得以推广,在技术上存在较大困难。
(二)正面效应:利用微博载体推广非遗文化。
微博传播形成微博事件的放大效应,具有以小博大的能量,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微博的影响力惊人,而徐州市作为一个公认的慢热型城市,群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不够,在这种境遇中,微博的小中见大即迅速放大社会事件的影响度的功能,使得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社会新闻进行广泛传播,甚至可以影响大众心理,引导社会舆论。在徐州市非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年龄层次的群众使用微博的情况都非常常见,在“您多久登陆微博一次”的问题中,有92%的人回答:每天登陆。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每天24小时登陆其微博账号。微博的广泛使用及其形成热点聚集效应的特点,为我们利用微博来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注意到:在“若微博等一些媒体方面对‘非遗’进行宣传,你是否会去关注”的问题中,有接近79%的人给予了肯定回答。联系到每年的“非遗”保护日,政府进行的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多,然而,由于他们选择的载体多为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而这种传统平媒阅读的受众是远远无法与微博相比的,政府忽略的恰恰是微博这一载体,以至于市民缺乏关注度。如果我们在政府的官方政务微博或是“非遗”宣传专项微博推介各种非遗资源,那么其受众必然是呈几何状上升的。
三、微博环境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实践路径
(一)借鉴微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式,适应“微”时代,创新“非遗”文化本身的话语体系。
微博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微”,新浪微博只允许不超过140字的内容,迫使微博的传播者只能将全部思想凝练在100多字中,这就直接形成了微博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特点,它不适合过于深刻的思想表达,而这种语录体式、碎片化的即时表达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同时,微博表达形式的简单明了符合百姓的“草根文化”的价值认同,微博的草根性必然带来大众性文化传播,而这些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人性表达与人文关怀。因此,老百姓热爱微博,热爱的正是微博所适合传播的那部分大众性流行文化。
非遗文化所凝聚的是历史上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文化本身的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是相对确定的,不适宜过多调整,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微博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简洁化与草根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创新非遗文化本身的话语表达体系,以符合社会要求,适应时代变化。在话语表述上,要更加简洁明了,摒弃那些琐碎的、长篇大论式的话语模式,而关注最能体现其精髓的那部分内容;在内容上,要展现出其大众化、草根性的一面。“非遗”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很难进入“庙堂之高”,它本身是完全贴近生活、贴近草根的,但是在长期的流转过程中,为了对“非遗”资源进行保护与推广,总是需要先进行整理与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学术性的一面,在话语体系的创建上,也偏学术性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认为,要在微博上推广“非遗”资源,应完成学术语言到生活语言的转换,因为生活语言更符合大众认知水平,更多地遴选那些能体现“智”、“意”、“情感”类的话语。
(二)挖掘徐州市“非遗”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剖析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并适当地赋予其新的涵义。
“非遗”文化能传承至今,除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之外,还在于它凝结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很多情形中表现为一种朴素但合理的价值观与伦理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某些表现形式已逐渐落伍,其适用范围慢慢缩小,然而其内蕴的合理的价值观念与浓厚的人文关怀却使得它能够历久弥新。诸如民间口头文学、曲艺、音乐等传统表演艺术及大量的民间礼俗、庙会、节日活动等仪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朴素的人生道理,无论时展到何种地步,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而这也就是非遗文化能够一直传承的最根本原因。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也许包括非遗在内的某些传统文化样式已经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但是如果我们能揭示其最本源的涵义,则很可能会被其蕴含的朴素而科学的价值观念感动,因此,要赋予非遗文化新时期的特征,就必须保持其本源内容的确定性,同时要挖掘出其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美好、善良、智慧的一面,这就是韩国的泡菜制作技艺及中国的珠算技艺可以成功申遗的秘诀所在。
“非遗”文化在产生和发展之初,往往与人们的民间信仰、祭祀占卜、祈福避灾相关,而在之后的流转过程中又往往会发展出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并且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操作仪式的流程也有较大区别,发展到现代社会,可能其原初的意义已经少有人知晓,而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仪式本身。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家级“非遗”——端午节,多年来人们对于端午的记忆仅限于吃粽子、赛龙舟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事实上端午最初是以祛病消灾、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形象出现的,吃粽子主要是时令需要,而赛龙舟的竞技意义已经超越端午本身的纪念意义,至于纪念屈原大夫只是湖南部分地区的局部风俗,从整体上讲,端午的祈福祝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初意义已经荡然无存,端午整体的文化形象遭到损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探寻隐藏于种种繁琐仪式后的非遗原初的意义,并以此为契机,赋予传统的文化内蕴新的涵义,进行全新的诠释,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能会过时,而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却可以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我们对端午节的节庆意义重新进行诠释,就应强调其祈求健康长寿、防病祛病、顺应时令的一面,并且可以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国防治非典、禽流感等大规模的防疫活动,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涵义。
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文化内蕴的开发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微博固然不可能对非遗文化进行全景式展现,但是如果发掘出其合理的人文价值,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展现精髓,让其焕发生机。 (三)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适合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工业化时代
人们对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反而产生了厌恶情绪,出现返璞归真的心理倾向,这为我们推广非遗文化提供了契机。我们注意到,窑湾古镇的绿豆烧、甜油制作工坊总能吸引大量游客,人们对于纯手工制作的绿豆烧酒与甜油有特殊的好感,设想如若我们抛弃绿豆烧的核心竞争力“纯手工制作、传统技艺打造”,那么游客对其新鲜感将荡然无存。因此,针对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风民俗、节庆活动等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擅自更改,而应保留其流传下来的最原生态的那一部分。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微博受众的年龄层次偏低,年轻人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类似徐州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等这些多以方言表述的民间艺术及多展现喜字、窗花、古典传说的徐州剪纸,如果通过微博传播的仅仅是这些内容,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解决的办法在于让传统技艺制作出新产品,让民间声乐艺术展现新生活。近年来,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表现形式的创新进行了各种尝试,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三名大学生以珠江三角洲沙门地区的国家级非遗沙门民歌搭配街舞,让民俗专家都拍手叫绝;荆楚文化的代表之一,楚式漆器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纹饰闻名于世,楚式漆器的传人们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创新制作了灯具、名片夹、笔筒等文化用品,受到了市场欢迎,在传承、推广非遗的同时还增加了收入。徐州市的非遗资源在创新形式方面还有多种可努力的方向,以徐州剪纸为例,表现内容不能仅限于喜鹊登枝、双喜字等题材,可以从水乡风情到壁画、从静物到人物,将画所题材大大拓宽。又如徐州香包,它之所以能从全国种类繁多的香包制作技艺中脱颖而出,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将刺绣文化、养生中药、中国十字结文化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独创性,目前在表达形式上既可以从香包的刺绣题材入手,展现现代生活,又可以从香包的实际用途出发,将香包用于钥匙链、汽车挂件、钱包、项链、摆件等物品上。一方面把传统技艺完整地保护下来,延续民族的血脉,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形式、载体的创新,使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更适合微博受众的心理需求。
(四)整合多种传播载体资源,构建以微博为平台的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徐州市“非遗”文化推广新模式。
20xx中秋节最新祝福语大全_温馨文艺的中秋节祝福语
1、快快乐乐过中秋,欢欢喜喜团圆节,幸幸福福家美满,团团圆圆人安康,和和美美共赏月,开开心心品月饼,实实诚诚送祝福,愿你中秋快乐,合家欢乐,吉祥如意!
2、中秋转眼到,月饼仔细挑观察外包装,保质期看好;月饼块形正,薄厚应均匀;表面无裂纹,花纹清晰貌;皮酥馅柔软,清香口感好。预祝中秋快乐!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人团聚,祝福声声伴您行。衷心的祝您:身体健康,万事顺意,中秋快乐!
4、没有你,生活没了味道,没有你,思念没了依靠,没有你,幸福没了着落,没有你,节日没了快乐,没有你,中秋我该怎么过,愿可爱月饼,伴你中秋快乐。
5、丹桂飘香,月涌大江,佳节喜洋洋;不论是非,不说沧桑,把酒庆安康;花好月圆,亲友满堂,团聚歌飞扬;中秋时节,祝福绵长,一家都吉祥!
6、八月十五夜,明月流连人间;美酒果蔬月饼,映照幸福笑脸。贴心问候,中秋情谊洒遍;真诚祝福,合家快乐团圆。愿我的中秋祝福让你心头一暖笑开颜!
7、中秋明月圆又圆,照遍九州庆团圆。家家户户笑开颜,团团圆圆坐桌前。吃一口月饼品一口酒,幸福的滋味润心田。只愿人间无离散,不用千里共婵娟。祝中秋快乐无限!
8、皓月当空照九州,绽放中秋到。举杯共饮桂花酒,齐享月饼聚团圆。秋风叶落送祝福,明月寄达我的情。祝你中秋喜乐怀,愿你十五美悦笑。中秋节快乐!
9、中秋明月格外圆,举国同庆合家欢。亲朋好友齐聚会,举杯共饮情谊绵。共品月饼共赏月,幸福生活比蜜甜。祝您中秋笑开颜,开心快乐总无限!
10、一轮圆月挂天边,满心祝福涌心间,天各一方遥相念,中秋佳节共婵娟,短信一行送祝愿,祝君全家身体健,愿君全家笑开颜,中秋快乐!
11、中秋之月分外圆,短信祝福送不完:愿你幸福没个完,快乐没个完,健康没个完,福禄没个完,官运没个完,财运没个完!和气团圆,笑容永灿烂!
12、一条短信送好友,词简意深;一句问候祝好友,意浅情浓。中秋节到了,祝你遭好运劈,被幸福打,受快乐磨,得健康病。
13、水越流越清,酒越久越醇。人越看越美,情越交越真。有幸与您相识,心中再无烦恼。有幸与您合作,事业再攀高峰。中秋将至,送上祝福,祝您阖家团圆,万事如意。
14、风柔、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日日甜!冬去、春来、似水、如烟,一年中秋在眼前!流年不复返,人生需尽欢!说一声珍重,道一声平安!月圆时你梦亦圆!
15、中秋佳节到,送你八轮月,身体“月”来“月”好,笑容“月”来“月”甜,工资“月”来“月”多,生活“月”来“月”美好,祝你中秋节快乐,天天。
16、画一幅团圆图,祝您家庭和睦;种一颗桂花树,祝你事业进步;送一盒美味饼,祝你万事顺心,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恭祝你和家人事业有成身体健康。
17、圆圆的月儿分外明,远远的思念情更浓,圆圆的月饼倍儿香甜,远远的祝愿到眼前:愿你幸福温馨人团圆,春风得意事业圆,浪漫甜蜜爱情圆,心想事成好梦圆。中秋快乐!
18、丹桂飘香沁心脾,一轮明月照万家;喜气洋洋心欢喜,张灯结彩热闹闹;把酒言欢庆团圆,中秋赏月乐融融;送份祝福表心意,中秋开心爽歪歪!
19、静静的夜里,我默默地、默默地仰望明月,我深情的凝望,许久许久,终于她答应了我的请求,在中秋来临之际,送你盒别致的礼物:快乐和幸福,久久。
20、中秋佳节到,买月饼送月饼吃月饼。别人都送月饼?我要特立独行!送你一个盒子,里面有幸运,甜蜜,团圆,打开盒子即可拥有这些,盒子还能拿来装吃不光的月饼哦!快快来我家拿吧!中秋快乐!
21、亲爱的客户,中秋节到,我特意为你采集一束吉祥的月光,收集一缕好运气,祈求一张平安符,现在一并送给您,愿你生意兴隆!身体安康!阖家幸福!祝中秋快乐!
22、中秋节秋高秋爽秋日,恰逢双节,花好月圆今宵再度良夜。留意月下丝丝白云,许下我问候万千,陡增相思,祝愿你快乐一万年!
23、聚四方财气八面喜气,加上美好的祝愿,托明月指路,清风随行,送给中秋将至的老客户你,愿你中秋财运不断,美好相伴,全家平安,快乐大团圆!
24、365个轮回,今年最圆的一轮明月挂在天上,也挂在每个异乡游子的心上。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光所在,真情即在,愿共同遥望的那一轮明月,带给你好运和平安。中秋快乐!
25、我打八月走过,那等在八月十五的月饼如短信的发送简单而温馨。短信不来,你的月饼不准吃,那悦耳的短信铃声是份亲切的祝福,看完短信吃月饼去吧,中秋节快乐!
26、中秋节,吃月饼,认真挑选很重要;过期馅,有味道,吃了就往厕所跑;正宗品,有商标,皮Q馅香品相好;买月饼,要注意,光顾正规经营店;愿你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中秋佳节!
27、我用祝福在夜空画下一个圆,夜空出现笑脸;我托繁星在圆里填入思念,繁星欢心跳跃;我在思念里写下你的名字,好运绽放无限,即刻月满人间,中秋快乐!
28、中秋将至;我把祝愿揉碎,洒在了天空,变成星星为你许愿,祝你幸运常伴;我把我们合作的亲密无间,做成月亮挂在天上,让它指引你走向事业的峰巅;亲爱的客户,祝你中秋快乐,顺心顺愿!
29、工作无论是忙是闲,联系都不会中断;离你不管是近是远,友情永在心间;短信无论是多是少,祝福都深深包含。中秋节祝你好运连连。
30、中秋之夜,快递员嫦娥会送你一个我亲手做的电子月饼,它饱含思念,裹着真情,低碳环保,不含添加剂。(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寄了。)中秋快乐!
31、尊敬的客户:中秋将至,本公司为感谢您长期以来多我们的支持,我们将送您一盒月饼以示感谢,月饼用温暖做馅,快乐做皮,健康的盒子包装,保质期永远,希望您能喜欢!
32、送您一个月饼:它是以爱为馅,以团圆为皮,以一颗最美好的心烹制而成。祝愿您在这团圆之节,事事团团圆圆。
33、时间过得真快,秋风悄然已来,因为你的可爱,所以给你关怀,晚上被子多盖,留个猪头在外,睡觉啃根骨头,听说那样补钙,不要骂我太坏,祝你中秋愉快!
34、人生路漫长,相思情惆怅,月圆寄相思,十五送团聚,中秋佳节到,快递幸福与欢笑,祝您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35、我有几个月饼,正在寻找他们的主人。刚刚看到我给你发短信,突然莫名兴奋,认定你就是他们的主人。快来领走他们吧!中秋节愿他们让你快快乐乐!
36、送你一缕清风,愿它带给你清爽心情,送你一朵白云,愿它带给你连绵好运。送你一个月亮,愿它代我祝福你:中秋快乐!
37、明月挂天边,思念连成线;回忆在眼前,岁岁有团圆!但愿,一年一年,千好万好事事好,月圆情圆人团圆。祝中秋节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38、用东方的祥云烧火,把南方的细雨和面,请西方的佛主赐福,融北方如雪纯真的祝愿;为你做一个中秋月饼,送给你,我亲爱的客户,祝你中秋快乐!
39、星星的寂寞月知道,晚霞的羞涩云知道;梦里的缠绵心知道,心里的酸楚泪知道;花儿的芬芳蝶知道,青草的温柔风知道;我的思念您知道:祝中秋节快乐!
40、嫦娥月轻舞,玉兔喜洋洋;吴刚酿美酒,月桂飘醇香;金菊展笑颜,人间乐淘淘;亲朋互拜访,儿女绕身旁;中秋佳节日,品饼共赏月!团圆享天伦,幸福乐逍遥。
41、金秋好时节,中秋匆匆过,迎来是国庆。假日现已放,抓住不错过。朋友,请站起来,用我们开心的心情来举起杯—为我们快乐、为祖国生日而干杯!
42、警告:你的藏身之处已经暴露,并被卫星定位锁定,一种精确制导的武器已经启动,正以掩耳不及盗铃之势,向你急驰而来。别紧张,这是给你的中秋祝福!
43、朋友不求做的,但求做最知心的。祝福不求最华丽的,但求最实际的。中秋节短信不求送最早的,但求最贴心的。祝你中秋节吃好玩好身体好。
44、打开一个新的页面,输写合作的华美篇章,金秋的收获都记在上面,中秋的祝福都在心中,值此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公司对您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祝您中秋节日快乐,合家团圆!
45、中秋节到,凡在本人心中有一定地位的,干工作不劳累的,点钞票不打瞌睡的,天天欢笑不皱眉的,本人都将提前送上价值人民币一毛钱的短信以表祝贺。
46、明月皆无价,朋友皆有情。路遥千里,难继相思。人虽难至,心相融之。中秋节到了,衷心祝愿您和家人团圆美满,幸福安康!
47、月圆之夜,赏灯观月,品味月饼,家人团聚,聊人生百态,道世间情缘,惦记远方亲朋,祝福你我传送,中秋节之际,愿你和你的家人能过的快乐!
48、白月光,仰头望,团圆美满是我愿望;低头看,月饼香,甜蜜幸福皆我期盼。我的愿望与期盼的对象是你,远方亲爱的朋友,中秋快乐,想你了!
49、一年一度到中秋,问候祝福不能丢。天上捧出白玉盘,人间佳节倍思友。一条短信寄情思,温馨情谊如美酒。距离隔开你和我,时间再久情如旧。中秋快乐!
50、中秋到,问个好,祝您事业滔滔福心照;月饼甜,月儿圆,祝您好梦连连家美满。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希望月光带去我们全体员工对贵公司的祝福,愿你们人圆梦圆事业圆,家圆运圆事事圆!
关于中秋节的祝福语精选
1、窗前明月光,月饼有点脏;疑是手没洗,皱眉自思量。举头望明月,明月正照窗;低头细查看,原来没包装。中秋祝你,吃饼快乐,赏月开心!
2、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在这中秋月圆之际,在这亲朋团圆之日,我公司为您送上诚挚的祝福,祝您中秋愉快,事业圆满!
3、月儿欲圆浓,桂花香醇飘思念;嫦娥起舞自迷离,玉兔一嗅万家福;花好月圆庆中秋,共享佳节乐团圆;祝你中秋节快乐,阖家欢乐人团圆。
4、思念,是家乡父母那不舍的眼神;团聚,是举家围坐桌前共话的桑麻,团聚的时刻,对着明月,将心中不禁的思念化作这简短的信息,传给我最思念的你!
5、中秋喜庆人团圆,我心思念欲正浓;为业各奔难相逢,千里明月寄相思;真挚祝福遥相送,愿君快乐永安康;生活甜美事业顺,阖家欢乐人团圆。中秋快乐!
6、天上的月亮圆圆的,想你的眼泪咸咸的;手里的月饼甜甜的,而你却离我远远的。中秋的祝福连连的,祝你微笑浅浅的,烦恼远远的,万事圆圆的。
7、月亮=嫦娥+玉兔,月饼=把月亮拍成饼,代入:月饼=把嫦娥+玉兔做成饼,结论:月饼=嫦娥的纯情+玉兔的精灵。送你此月饼,愿你变成人中精。中秋快乐!
8、月圆饼圆,许一个心愿圆又圆;糖甜果甜,吃一口月饼甜又甜;景美人美,送一个祝愿美又美;中秋节到,愿您团聚享天伦,幸福快乐到永远!
9、甜蜜如冰糖的祝福,深切如红豆的思念,酸酸葡萄干的关怀,蛋黄圆圆般的团圆,加上快乐调料,幸福味道,用我的短信打个包,月饼中秋添美好。
10、尊敬的客户:中秋将至,带着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中秋,同一个圆月,同样的祝福,真诚的心情,愿您中秋快乐,愿我们合作永久,合作愉快。
11、中秋佳节来临,祝您心里想着月饼,口里吃着月饼,脸儿乐得像月饼,甜甜蜜蜜赛月饼,愿我们的祝福伴着您渡过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12、一轮圆月天边挂,谱照团圆千万家,又是一年中秋夜,欢天喜地庆佳节,编辑文字送祝福,中秋快乐人和睦,岁岁年年平安伴,团团圆圆伴中秋,中秋快乐!
13、驱你心上秋,快乐永无忧;送你手边秋,好运随你揪;赠你眼中秋,美景任你瞅。秋山隐隐秋水迢,秋雨细细秋花娇,秋云淡淡秋月俏,秋来愿你乐逍遥。
14、昨天祝福太早,节日还未到,明天祝福太晚,还是今天祝福刚刚好。中秋节,明月照,游子归乡露微笑;不嫌吵,莫闲闹,浓浓问候去报道,愿你中秋快乐,幸福生活乐淘淘。
15、这条中秋祝福短信发射时火力十足,以火箭冲刺的标准提速,一路保持强劲的争锋速度,务必要第一个抵达你的手机,把我真切的祝福送出中秋快乐呦!
16、中秋将至,我托月亮带去我的问候,托月光带给你吉祥,托月色给你带个话‘中秋快乐,愿我们的合作更加圆满’!
17、送个圆圆的饼,献颗圆圆的心,寄份圆圆的情,圆个圆圆的梦。不管你此时身在何方,看看那被你遗忘很久的月亮;因为它满载我的祝福。祝中秋节快乐!
18、八月十五中秋到,合家开怀乐淘陶。桂花吐蕊芬芳笑,一片浓情心头绕。明月圆圆挂树梢,思念融融来相照。圆圆月饼盘中放,沐浴清辉分外相。中秋节到了,愿你快乐。
19、我的中秋短信,收到的人春风得意,阅读的人工作顺利,存储的人爱情甜蜜,转发的人大吉大利,删除的人依然好运气,祝你中秋节快乐!
20、为什么嫦娥奔月了,因为后羿移情别恋了,为什么月亮变圆了,因为天狗吃饱了,为什么中秋节到了,因为王母想出来逛街了,为什么我给你发短信了,因为我想你了!
21、月影摇晃着欣喜,快乐洋溢着心底,花朵飘香着日子,月饼甜美着惦记,心愿徜徉着欢喜,祝福泛动着涟漪,心绪调剂着信息,只为送给你,祝愿你中秋如意。
22、丹桂疏影摇曳,芬芳缭绕;明月如玉温婉,皎洁翩翩;金风轻柔细腻,鼓荡幸福;月饼香醇甜美,情意无边。中秋节到了,愿你节日快乐,纵享团圆。
23、°月圆情圆人团圆,人满福满酒杯满,花香景美心情美,你乐我乐全家乐,佳节喜闹大团圆,万事顺畅皆圆满。朋友,愿你合家团圆,一生圆满,生活甜美,快乐至上。祝中秋节快乐!
24、中秋到,祝福早,谢意飘,幸福跑,财源跳,团圆笑,明月皎,事业好,生活妙,生意巧,伙伴邀,合作好,钱赚到,愿你中秋合家团聚,欢声笑语。
25、中秋到,月饼尝,一口香,生意好,两口甜,订单多,三口棒,事业旺,客户好,顶呱呱。中秋来临,祝您及您的家人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26、中秋佳节明月照,桂花飘香祥瑞罩,月圆酒美福来到,好运如意齐闪耀,一道祝福幸福绕,愿君快乐体健安,阖家欢乐万事兴。祝你中秋节快乐!
27、送你一个月饼,平安皮包着如意馅,咬一口快乐,咬两口幸福,咬三口顺利,回味是温馨,余香是祝福。祝你中秋节快乐,团团圆圆,永永远远。
28、满院香气沁心脾,鲜花艳艳迎中秋;举杯同饮幸福酒,月圆人全大团圆;遥寄相思送祝福,一片丹心暖你心;愿你中秋节开怀,日子逍遥似神仙!
29、中秋佳节到,祝福准时送到:祝你开心甜蜜与爱人团圆,幸福美满和家人相聚,好运相随“圆圆”不断,在这花好月圆夜,合家欢乐,事事圆圆。
30、我是测试小达人秋风又起黄叶片片,寒意漫漫月更圆,佳节又至,人到是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心依依永相念,愿君花好月圆人团圆,岁岁年年福相伴!预祝中秋快乐!
31、潜伏了一年的中秋终于再现江湖。在这个充满传说洋溢着幸福团圆的夜晚,动动你的手指,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发个信息表示一下你的关心和祝福吧!哪怕是最简单的:中秋节快乐!
32、花很香,月更圆,保重身体要健康;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33、朋友双月并肩行,远隔千里两地明。我的心带着月饼、跨越千山万水陪你去赏月,柔柔的月光下,你我捧杯聚首秋月中。同喜国庆佳节,诗曰国庆国庆普天同庆,中秋中秋家家团圆。
34、亲爱的客户,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肯定与支持,中秋佳节到,愿您事圆业圆,爱圆情圆,在健康园中欣赏月圆,在幸福园中享受家圆,谨祝中秋愉快!
35、品一品中秋酒,幸福到永久,尝一尝甜月饼,健康无疾病,赏一赏中秋月,红火好事业,发一发短信息,真诚加祝福,中秋佳节,愿你合家欢乐。
36、月满中秋乐登楼,丹桂飘香秋水流。快乐嫦娥舒广袖,好运玉兔陪你走。天涯海角思不休,花好月圆人长久。花似锦,月凝眸,又逢佳节,喜上眉头,真心祝福遥相送,愿你心无忧,快乐团圆,幸福长有。
37、银色的月光,洒下幸福的光点,中秋十五,将欢乐装载,将喜庆装扮,香甜月饼,满口喜悦,家人团圆,欢声笑语,愿中秋佳节为您的生活带去健康平安,为您的人生带去快乐幸福,中秋节快乐!
38、美女人人都惦记着,个个都眼馋着,还是我够朋友,奋不顾身,击败了玉兔,赶走了后羿,抢先为你预约了。八月十五,良辰吉日,花前月下,快乐正当时。记得与她约会哦,保你幸福长久。她叫钟秋洁。
39、一份思念甜,两份团圆香,三份渴望软,四季平安酥,五湖四海满。我的亲,我的爱,月亮如饼挂中天,心似明月爱你无边。祝愿合家团圆,万事顺安。
40、客户您好,中秋将至,特送祝福,吉祥如意,跟您相伴,幸福快乐,与您相随,大富大贵,伴您左右,你我合作,财运昌盛,中秋快乐!
41、知道过节你一定会被短息包围,我就提前将祝福编辑,让它翻长城,跨长江,一路闪过重重阻碍,以掩耳不及盗铃儿响叮当之势,钻进你的耳朵里:中秋节快乐!
42、中秋节到了,送上比月亮更圆的问候,比月饼更甜的祝福,祝甜蜜伴你走每一天,温馨随你度每一时,平安同你相守每一分,祝中秋快乐!
43、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佳节桂花香;赏花赏月品月饼,一家团圆乐陶陶;欢聚一堂日子美,中秋快乐乐逍遥;亲朋好友来问候,祝福美好顶呱呱:祝你中秋心情爽,惬意无忧笑开怀!
44、一次生意,二人合作,三方受益,事(四)情顺利,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了八当,八面通畅,九九归一,十分满意;中秋将至,祝客户你事事顺利,万事如意,我们合作愉快!
45、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46、思念象点点繁星,交织你身边;幸福象朵朵白云,堆积你心田。中秋节即将来临,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中秋快乐。
47、中秋来临喜相连,阖家欢乐庆团圆。明月当空似玉盘,桂花飘香夜风凉。庭院围坐话语长,秋虫寂静已入眠。温馨甜美入梦乡,平安健康心祈盼。
48、我愿追问天上明月,何日能把你追回。明月几时有,把饼问青天,不知饼中何馅,今日是莲蓉。我要乘舟观月,又恐飞船太慢,远处不胜寒。
【关键词】 语文教学;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22-0025-04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备受关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着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民俗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利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教育中也忽视了对人的精神养育有着重要作用的民俗文化这一重要内容,这就造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均衡现象。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有它本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 ,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
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民俗资源,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的内涵,从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寻找世人惊叹不已的民俗文化资源,以之为载体,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教育核心,使学生吸收其中有益的精神营养,并变为自己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
一、语文教学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作为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我们都深知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它不仅是一门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课程,更是一门培养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化气质、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它所涵盖的意义相当宽泛,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
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内容丰富,趣味盎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嵌入”这方面的教学,无论是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还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都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现状是我们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知识了解甚少。据笔者对自己所教学生的调查来看,他们知道西方“情人节”的浪漫,却不怎么了解中国“七夕节”的传统;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去欢度西方的“圣诞节”,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一个快乐且有中国“年味”的“春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如此描述自己重阳佳节的思亲之情,但是,现在的学生却很少有人知道重阳节不仅是尊老的一种表现,而且还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
学生民俗观念的淡漠、民俗知识的匮乏,其主要责任应该在教育工作者身上。在大家共知的教育模式下,为了在应试教育这块“战场”上取得“战绩”,大部分教师长期将教学中心放在字词积累和段篇分析上,很少体现语文学科人文素养培养的特点。即使有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更多的是因袭了孔夫子的思想,把教导学生“明人伦”作为重要任务之一,因此也就谈不上去思考挖掘由民众创造和享用的民俗文化资源了。
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一辈子记住自己的语文课的好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我们应该将语文教育的营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这样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在这方面,民俗文化教育更有其自身的优势。
作为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不仅是人们世代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积淀、产物,而且也是这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生活理念的反映。民俗学者陈勤建指出,民俗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行为特征绝不是某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民族难以磨灭的民族印记,它的内容涉及到人格的塑造、心绪的情结、色彩的喜好、图腾的对象,它如同人类身体中的DNA,留在我们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它通过潜在的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而每一代人在接受上一代的影响时,无论是接受、修正还是舍弃,都是主动、自觉的。人们在延续、发展民俗的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灿烂主线。
因此,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的中国民俗文化,应该成为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应该强有力地“嵌入”中学语文教学当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案例与体会
1. 从“礼”教起,课堂显露生机。通过研究文献,笔者了解了“民俗”的概念,并认识到先有民俗文化,后有高雅文化,民俗文化是高雅文化的源头。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因此,对“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教育,首先是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了深刻认识,并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知识的篇、段,以期从民俗角度找到理解教材的新视角。
一节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说“礼”为题作文,学生的思路被卡住了。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礼”的意义和内涵呢?笔者想起了《触龙说赵太后》中对"趋"行细节的描写,对学生进行如下启发:
我国是礼仪大国,这一点在古人对举止言行做的具体要求上就可看出来。古人比较重视步行,对特定场合中走路的速度、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触龙说赵太后》描写触龙见太后时的情景说他“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在太后气头上去见她,“遵礼”是法俗的需要,“尊敬”是交往的基础,触龙虽慢慢挪动脚步也做出快步走的姿势,这既是显示遵从君臣之“礼”又是表现对太后的“尊敬”,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对太后的劝谏获得了成功、小礼节就这样反映了人物的大智慧。
接着,由此生发,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去深入思考与人交往应遵从的礼仪规范:公共场所慢步轻声,约人见面遵规守时等,这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表现,也是弘扬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必需。这节课,不仅指导学生打开了作文思路,而且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对他们养成审视历史和现实的睿智及洞察力也大有裨益,更有利于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民族本土文化的精髓,形成民族凝聚力。
2. 说“氓”解“雀”,发现深层意义。成功利用《触龙说赵太后》中趋礼的解读,尝到了民俗教育的“甜头”,促使笔者下决心引导学生挖掘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内涵,更深入地寻找民俗教育的意义。特别是说“氓”解“雀”的过程,更加深了师生对教材的理解、形成了师生对中华文化的新认识。
说“氓”――讲《氓》一诗,抓住女主人表示“婚嫁随俗”的几句,将其与下文表示决裂的誓言对比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对人物性格有了整体的把握。
先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语言温和委婉,虽已私下定情,因为无“良媒”不得不把婚期推迟,这是一个多么守礼遵法的女子!对“媒妁”之俗的顺从,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自古以来中国婚俗中“媒”的重要,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女子温和柔顺的人性之美。然而,这样一个和顺温婉的女性,面对“二三其德”的男子,毅然发表了与之决裂的宣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前后两段描写鲜明地反映了女主人温柔而又坚强的立体性格,显出了《诗经》人物刻画的成功之处。
解“雀”――了解《孔雀东南飞》所反映的汉末的民俗,同样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人情美,从而受到感情的陶冶。
“七夕”和每月十九(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离别话语实际展现了难舍难分的姑嫂情,这种真情融在民风习俗中充盈着淳厚的人情味,教学中渗透诸如“牛郎织女”一类民俗故事,既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和趣闻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3. 灞桥一 “柳”,引发考题寻“踪”。在紧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面对高考必考的诗歌鉴赏题,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卷面上的8分会因种种原因而损失过半,甚至全部丢失。而导致学生读不懂作品或答题出现失误的原因,正是学生民俗知识的欠缺。如柳永《少年游》一词“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针对这首词的理解,笔者做了学生阅读情况统计,结果发现,24人中只有一人认为“词以景起,总揽灞桥全景,‘风物’句紧承首句拓展词意,将现实的故国之思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这一理解是不对的,此题的正确率仅为4%。当问到选对了答案的学生为什么这样理解不正确时,他又只能回答诗中写的不是“故国之思”,至于为什么不是就只有“跟着感觉走了”。
其实,只要学生只要稍微了解一点灞桥折柳的习俗,就能知道灞桥与折柳是别离的象征,再联系“风物尽前朝”即可理解这首词抒发的应该是作者在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表达的应是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而非“怀念故国”之情。可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淀,因而也就抓不住作者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的主旨。更无法想象作者“想年去岁来,多少离人在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的感伤了。
此时,笔者才真正意识到对“灞桥”“折柳送别”这些古民俗知识的理解程度是怎样地制约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向往的师生互动、生“思”如泉的理想教学境界与学生知识现状出现了多么大的反差,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由此,笔者进一步意识到在古诗鉴赏教学中必须加强民俗知识的教学,并带领学生“补”做高考题,寻找民俗踪影,体会民俗知识的“钥匙”作用。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为材料、2005年的高考重庆卷以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为材料命题,就“此夜曲中闻折柳”和“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等句提问,或从“折柳”问起,直奔民俗主题,或从“梅花、关山”隐藏民间乐曲的踪迹(《关山月》原为汉代反映征人思乡报国情感的《鼓角横吹曲》,它与后世琴曲《关山月》都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梅花落》则是南朝至唐间较为流行的笛曲)入手,如果学生对两支曲子略知一二,就会发现此题与《春夜洛城闻笛》的阅读都把民族乐曲知识作为解题的切入点之一。学生由此明白,多了解一点民俗,对提高古诗阅读能力大有好处。
再比如,高三年级进入11月考以后,频繁的讲题与做题,学生会逐渐感到疲劳,此时,根据诗歌鉴赏题目的需要,适时渗透民俗故事、趣味性常识,会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让他们暂时从疲劳中解脱。
有套试卷,以姜夔《淡黄柳》一词为材料命题并加如下注释:“寒食:清明节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这首《淡黄柳》词是姜夔寄居合肥写的,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以纾客怀”,从做题情况看,学生对这一点不难理解。他们感兴趣的倒是半吞半吐的注解后面的内容――为什么三天不生火?而这正是寒食节这一节日的来历。
笔者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绘声绘色又饱含感情地讲述了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流亡出走,介子推一直追随着他。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悼念介子推。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这就是“足下”一词的出处。从此,插柳枝,吃寒食,不动烟火,就演变成了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足下”的故事,演变成了足蹬柳木荡秋千的习俗。
听了这段故事,学生们被其中人物的行为打动了,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崇尚忠诚、重情重义的优良品质以及渴望清明盛世的传统文化精神。这堂课是利用民俗知识促进是个教学实践中的进行的一次知识拓展与情感教育成功的一例。它使我意识到,只要肯挖掘,民俗知识背后定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宝库。而这些民族精神如同血液一样伴随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发展汩汩流淌至今,甚至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仍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4. 从节令习俗的描写中,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对民风民俗的相关内容已有所关注,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方面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把节令民俗纳入语文学习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了解华夏各民族丰富的风俗民情,为学生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础。
在鲁迅的《祝福》中,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的节令描写中。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年终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中的好运气”,以便他们过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的却是像祥林嫂这样的女人,预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为争取这一权利,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她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祭祀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真正原因。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记录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更揭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另外,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边城》和《红楼梦》的部分节选(《林黛玉进贾府》)。《边城》中端午节划船、捉鸭子热闹非凡的情景,充满神秘的月光下男女青年赛歌定情的民俗描写,将湘西古老的边城富有地方特色的节令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悦其情。而作者则通过这些,赞美了边民纯朴善良的心灵,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红楼梦》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贾府中主要人物的出场的服饰、不同节令热闹的宴饮场面和豪华的布置,表现贾府地位的显贵、生活的奢华,与最后贾府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定会灭亡的历史必然。
三、反思及结语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作品涉及到一些传统的民俗风情,它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如果能深入挖掘,有效利用好这些民俗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排除理解文本的障碍,提高学生的民俗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发挥其在语文教学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挽救许多目前正在日益消失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G913.4;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2-0068-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民族历代先辈奋斗和创造的历史实录,是一个民族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文化精神。保护非物质文遗产有利于各民族获取文化认同,维护文化,有利于民族国家抵制外域文化霸权的渗透,在国际文化竞争中提升本国的文化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世界文化的平衡发展,保证人类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所以,无论是为自身发展,还是为了全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的探讨成为近年来国际、国内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话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争论的双方针锋相对,注重经济效益的一方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大旗,主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认为“文化遗产今后应向文化产业转化,一旦形成品牌效应,将推动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这将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条有效途径。”[1]而强调原生态保护的一方则认为,产业化“不仅不能‘复兴’一个崩解中的文化活体,反倒只能加速它的死亡。”[2]从而拒绝考虑任何产业化的合理方案。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产业化运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如获得极大成功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不仅是舞台艺术的积累和发展,还为我们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产业化运作的成功模式。《云南映象》当中的舞蹈元素,都来自于云南民间,甚至70%的舞蹈演员都来自于田间地头,《云南映象》的成功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云南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让我们看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进入产业化运作,而且,产业化运作也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产业化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发生偏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晓真曾撰文指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尤其值得注意也非常可怕的是,很多地方把保护工作同经济利益挂钩,以文化产业的方式来制定政策,这就更加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资源的被动局面,更加偏离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
刘晓真指出:必须看到,在保护的热潮之下,更多的行为是对文化资源的聚拢和利用。在经历了几十年间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刷之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艺术样式、精神内涵不同程度的丧失是显而易见的。以民间歌舞为例,原本作为民俗组成部分的元素被独立出来,被看作艺术的形式。舞台艺术在向民间艺术学习之后,已经以非常强势的姿态反过来影响民间歌舞的发展,其风情化和装饰性深深改变了民间歌舞的本性。在这种状况下,断续留存下来的形式便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体现在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比赛和会演活动中。在去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专场晚会”中,除了已经成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4个品种以外,还有来自福建泉州的南音、河南少林寺的功夫、云南彝族的海菜腔、贵州的侗族大歌、山西左权民歌。几年前就在央视歌手大赛中以海菜腔一举成名的云南彝族姐弟和获得全国十大歌王称号的山西羊倌石占明,如今都已经是舞台经验老到的演员,歌声依然是那个歌声,但熟悉他们的观众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其中缺失了初出茅庐时的乡土气质。因为舞台,他们作为优秀民间艺人有了改变人生的际遇,而对于他们所承载的艺术形式来说,这也许恰恰就是一种损失。因此,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心理和思想层面上的关注恐怕要比对艺术形式的关注更为重要。
还有一部分学者持一种折中的观点。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会议上,活态文化遗产如何在文化产业化的大潮中生存并保有其本身的特色也成为讨论的焦点。专家吴露生认为:“活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同于博物馆的保存。保护是在保存的基础上发展传承。现在一些产业化的操作方式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将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导入了现代社会,一方面又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了一种建设性的破坏,让这些东西失去了本色。”面对这种两难的现状,吴露生认为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在保持这些传统文化的基本因素的基础上融入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因素,这样的保护才是真正的发展和传承。譬如浙江长兴的百叶龙,必须要是荷花龙并且有突变性,在保证这两个基本因素后再做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创造,这样就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3]
不可否认,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而言,现代产业化运作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是否原生态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终极目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产业化运作并非洪水猛兽,只要运用得当,相信一定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符号价值探讨其进行产业化运作,以开发促保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笔者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归根结底,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性,即其符号性增加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的大小决定该产品的市场价值及其整个行业的整体竞争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备的独特的符号价值为其进行产业化运作提供了可能。
符号价值与符号消费
20世纪6、70年代来以来,随着现代化高新技术以及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匮乏为特征的社会逐渐向商品过剩的社会转变,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形形的商品,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消费的内容与性质。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已经不再承载着使用价值,或者说使用价值已经退居次要地位,让位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人们对商品的消费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对其形象的消费上,更多地重视商品形象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文化联想与幻觉。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消费的性质日益与人的本性、文化和社会建构产生密切的关系。对于消费社会的商品符号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亨利・勒费弗尔、罗兰・巴特、居伊・德波和让・鲍德里亚,其中以鲍德里亚的理论最为著名。
1968年出版的《物体系》是鲍德里亚学术生涯的第一部著作,从此他“对消费社会中客体、符号、以及符码提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分析”[4]鲍德里亚深受当时的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鲍德里亚认为,当代生活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物品只要被消费首先要成为符号,只有符号化的产品,例如为广告所描绘,为媒体所推崇,为人们所理解,成为一种时尚,才能成为消费品。鲍德里亚提出四类商品逻辑:一、实际演算逻辑,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二、等同性逻辑,即商品的交换价值;三、模糊性逻辑,即商品的象征交换;四、差异性逻辑,即商品的符号价值。概括地说,就是商品具有两面性:商品的“物的价值”,是由商品所具有的品质、功能等塑造出来的价值、它给消费者带来有用性的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是由商品的品牌、设计、包装、广告以及企业形象等所塑造出来的价值,这些形成了商品的意象,并成为消费者感性的选择对象,也就是其附加价值。与以往的经济学从单一的“物的价值”侧面把握商品不同,鲍德里亚的符号理论是在区分商品价值两面性的基础上重视“符号价值”的侧面。“物的价值”逐渐退隐,“符号价值”日受瞩目;物的“有用性”在商品、消费、广告中被视为当然,而被生产、被消费、被传播的愈来愈侧重于物的“符号性”。
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已经被物所充满,不仅如此,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话语,成了一种神话。消费社会中唯一真正的实在,就是消费观念的存在。鲍德里亚运用符号学理论从新的角度认识消费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在消费体制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的需求,鲍德里亚注重对物品本质的认识,认为不能仅仅对物进行功能性的分析,需要把物从功能性认识中解放出来。“我们分析的对象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品,也不是为分析之便而进行分类之物,而是人类究竟透过何种程序和物产生关联,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5](P2)如此,鲍德里亚就从日常生活中的“物”进入到了“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系统。”这些批判理论的灵感追根溯源来自其老师亨利・列菲弗尔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所形成的可能性命题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6]但鲍德里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有关物的理论,对物的消费理论进行了研究。他看到了物、人、符号的关系,从而引入了符号消费的概念。
传统认为物之所以能被消费,不仅是因为其具有交换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具有功能价值,也就是具有使用价值;而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不等于需要的满足。“消费不是被动的吸收和占有,而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7](P22-223)他同时指出:“消费对象,并非物质性的物品和产品:它们只是需要和满足的对象……财富的数量和需要的满足,皆不足以定义消费的概念:它们只是一种事先的必要条件。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也不是‘丰产’的现象学,它的定义,不在于我们所消化的食物、不在于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不在于我们使用的汽车、也不在于影像和信息的口腔或视觉实质,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这些元素组织为有表达意义的东西;它是一个虚拟的全体,其中所有的物品和信息,由这时开始,构成了……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8](P22-223)鲍德里亚又说:“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因此它和这个具体关系之间,存有的是一种任意偶然的和不一致的关系,而它的合理一致性,也就是它的意义,来自于它和所有其他的符号-物之间,抽象而系统性的关系。这时,它便进行‘个性化’,或是进入系列之中,等等;它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9] (P22-223)“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它既被指涉又是缺席,既被包括又被排除――在物品构成的系列中,自我消费的是关系的理念,而系列便是在呈现它。”[10](P224)
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世界里,消费的前提是物必须成为符号,符号体现了物品消费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差异性。而消费对象不能从任何具体的需求之类的概念出发予以理解,而只能从不断变动的符号象征关系中做出解释。这种变换不定的符号象征体系具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激发人们消费欲望的能量。正是由于消费对象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使人们对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的需求转换为“为欲望而欲望”的需求,从而,过去意义上为满足需要的消费转变为为满足消费欲望的消费,亦即对欲望本身的消费。[11]
符号价值――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驱力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技术、传媒的飞速发展, 但是,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使文化产品在其生产技术上达到明显的差别时,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就开始在文化产业的生产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也是近年来内容产业、创意产业崛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文化产业是在19世纪科学技术大发展,并在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科学发明中的声、光、电技术在文化生产领域的应用,直接催生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光学成像现象已被发现,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对这一现象作过深入研究,1825年至1829年,法国人尼埃普瑟和达盖尔发明并不断完善摄影技术,到了19世纪90年代,以光学成像为基础的摄影技术与电学技术相结合,引发了电影的诞生。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崇尚科学技术之风盛行,这种风气鼓励人们在各行各业中开展应用新技术的探索,新技术在电影,广播和音乐唱片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后,以影像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为基础的电视机的发明,使电视工业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尤其是文化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较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迅速,从而造成了新型文化产业的大量涌现和文化产业形态变化周期的日益缩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生产规模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内容产业在其所涵盖的行业,与传统意义上使用的文化产业概念具有相当部分的重叠,但内容产业这一概念突出了这一产业以数字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技术特征,即当数字技术使文化生产、传播能力得以空前提高,并能同时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小批量的需求时,媒介技术已经具备了无所不能的潜力,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以注重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的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内容生产的重要性逐渐摆脱了媒介技术的制约,突显出其核心的地位。同样,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其概念的提出也具有类似的特点。文化产业与一般制造业一样,其产品都可以大批量复制。当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因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断提高,即产品的复制变得十分容易时,产品及其内容的创新性就变得尤其重要,即其独特的符号价值要求在文化产业的生产中占据核心地位。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文化要素与生产中的其他要素如工艺、营销、管理等发生融合,从而使注重符号生产的创意活动不仅在文化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所有生产领域都变得必不可少。事实上,以生产符号价值为主要目标的创意生产活动已经遍布科技和文化领域。因此,创意产业概念在其内涵和外延上都超越了文化产业。
商品的符号价值的凸显以及符合消费的盛行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使文化产业在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产业特征,文化产业所生产出的文化产品虽然有其物质化的载体,但其所体现的真正价值是其内涵的精神内容,即符号价值,由于这种符号价值具有虚拟性和符号特征,所以决定了这种虚拟性和符号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移、嫁接或附加到任何实用商品之上,成为某种实用商品的造型、工艺、品牌等产品差异性的标识。而且,文化产业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由于其复制生产能力已经不足以体现文化产品的示差性,所以产品的价值增值就集中体现在其符号价值的生产,即内容的原创性上,而这一生产特点与生产制造中的研究开发的特点相一致。文化产业在符号价值的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源,不同于物质生产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它是具有重复使用和自我再生能力的文化资源,同时文化生产又可以通过不断开发生产新的文化生产资源,来扩大生产范围和规模,从而使文化产业体现出强盛和持久的产业生命力。
不仅于此,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与符号消费的日益盛行也使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文化产业在新技术发展的支撑下,通过在产业边界上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产行业来扩大整个产业的规模。如电视机的诞生使电视这一媒体能够融合报刊的新闻功能和电影、演艺业的娱乐表演功能进而形成电视传媒业,但电视传媒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报刊、电影和演艺业;网络媒体的出现同样如此,网络数字传播技术使网络媒体具有了通讯、新闻、出版、娱乐、游戏等多媒体功能,但它并没有取代其他原有分立的通讯、新闻、出版、娱乐、游戏行业。文化产业的这一产业特点使其具有自我扩张和融合其他产业的能力,在符号价值生产的驱动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整合和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是其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民创造的极其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重要载体。它所包含的口传作品、民族语言、民间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美术音乐及乐器和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无不凝聚着人类文化记忆的点点滴滴。这些文化记忆由于年代的久远、时事的变迁、以及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其最初的形态已经相去甚远,我们今天所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趋于符号化了。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活的记忆”,所呈现出的是各种文化符号的活态聚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文化符号的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民间节日,民间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民族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传统,其中以节日饮食传统最为鲜明。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节日食品,人们甚至直接用食品名称称呼节日。正月初一,北方饺子,南方年糕,饺子与年糕既是节日美食,又都饱含民俗寓意,饺子谐音“交子”,象征着新年旧年在午夜子时的交替,年糕是南方年节祭祖与馈赠的节日食品,年糕谐音“年高”,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年年高”。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二的龙鳞饼,三月三的荠菜煮鸡蛋,寒食清明的清明团子,四月浴佛节的缘豆,五月端午节的粽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饼,九月重阳节的重阳糕,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年三十的团圆饭。人们在节日中注重饮食生活,固然反映出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周期性的满足与享受,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也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节日食品在传统社会首先是献给神灵(包括祖先)的祭品,其次才是家庭共享的节日美食。以饮食亲宗族兄弟是自古以来的礼仪,《礼记・礼运》曾经说过:“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节日食品在节日不仅是物质产品,同时又是文化创造物,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等,每一节日食品都负载着深厚的民俗情感,围绕着节日食品形成的丰富的民俗传说,数不胜数。节日食品不单是节日美味,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的表达。节日食品的献祭、馈送与集体分享往往还伴随着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正月十五的灯会,清明的祭扫,七夕的乞巧,中秋的赏月,重阳的登高等,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重要传统。[12]再如少数民族的民间服饰,白族妇女背小孩用的背被的图案和花式可以说寄托了母亲最善良的爱和最富智慧的设计。主体部分的花与蕊相互对映组装成鱼的造型;散落在周围各种各样的小鸟和花朵代表着幸福与欢乐;小老鼠和石榴、仙桃暗喻繁殖能力的旺盛与长寿;当我们把图案拆开打散后又会发现:由莲藕延续的复数荷花组成了一个又一个铜钱的样式;在每一个荷花中心(单元与单元交接处)都镶嵌一颗银白色的缀子,莲藕延续不断的必然结果就是“多子”,从而满足了劳动人民纯朴的愿望“多福”。这一系列综合的表现形式充分表达和浓缩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福、禄、寿、喜。纳西族背带上的图案也采用借物喻意的表现手法,她们将“阿哩哩”这种常见的象征团结友爱的手拉手、肩并肩的民族舞的形象图案化,概括成为洗练的装饰符号绣在背带的第一层,之后依次是正反形状的蝴蝶、当地盛产的茶花、祝福的寿字、串枝莲、山的形象、以及盆栽纹等……,这些高度归纳简化出来的艺术形象,古朴淡雅、清新宜人,在对称的图饰中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成熟和含蓄的美感。[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远远不止于此,这些文化符号都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可以发展旅游业,各种民间戏曲可以进入演出市场,实行产业化运作,各种民间服饰中的民族元素可以进入纺织业,提升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符号引入产业化,在为文化产品增加附加的符号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宣传、发展和保护这些文化符号,从而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燕琦.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抢救保护[N]. 光明日报,2002-01-20.
[2] 陈岸瑛. 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保护什么?如何保护?[J]. 装饰,2003 (3).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之惑”[N]. 社会文化周刊,2006-02-23,/readnews.asp?newsid=2602
[4]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 后现论――批判性的质疑[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44.
[5][7] [8][9][10] 鲍德里亚著,林志明译. 物体系[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马克・波斯特著, 范静晔译. 第二媒介时代[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3.
[11] 陈 昕. 消费文化:鲍德里亚如是说[J]. 读书,1998 (8).
珠海市是广东省辖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的西部和南部,濒临南海。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全市总面积7,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6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289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144个[1]。珠海市由珠海县改制而成。珠海县建制以前属于中山县(原名香山县),1853年分置县建制,定名为珠海县,1958年底并入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1980年8月,珠海经济特区成立,面积6.81平方公里,之后经历了两次调整,面积扩大至121平方公里[2]。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地名能充分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地域文化。珠海历史有5000多年,作为岭南香山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历史底蕴和内涵丰富,不仅代表了大香山文化,而且毗邻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无论从历史、现在来看,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都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珠海市地名进行研究,不仅填补了珠海地名在社会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将带动珠海市地名方面的社会性研究。本文从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视角对珠海市地名进行全面研究,透视出香山和珠海发展的历史特征、社会特征、政治经济特征、区域发展特征、对外窗口形象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对于岭南语言文化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珠海地名的语言构成分析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地名借助语言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地理实体并表示其所处的地域方位。在词汇系统中,地名属于专有名词,每个地名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结构特征。由广东省科技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广东省珠海市地名志》共收录了1724条词目,包括31条行政区地名、732条聚落地名、433条自然地名、143条人工建筑地名、217条企业地名、145条文化地名、22条历史地名。珠海市1724个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基本上反映了珠海市地名的音节构成规律与语词构成规律[3]。
(一)珠海地名的音节构成
地名与每个朝代、每个地域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地名的音节构成上体现出来。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上古时代,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活动范围较小,人类产品相对匮乏,单音节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即可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4]。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事物及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单音节已经很难满足人们表达的需求,因而渐渐出现了双音节、三音节等地名。
珠海于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为广东省辖市。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新建的城市,珠海市的地名最早得名于南宋和清代,没有经历太长的音节变化过程。大部分地名沿用了历史的命名,部分地名于20世纪80年代新城建设时期得名或改名[5]。在对珠海市地名音节构成的统计中发现,珠海市地名中没有出现单音节地名,双音节地名占20.5%,三音节地名占36%,四音节地名占21.2%,五音节及以上地名占22.3%。例如:
双音节地名:南坑、胡湾、吉大、江村、淇澳、宁堂、外沙、新围、东岸、那洲、上杨、南屏、鱼塘、马腿、春园、永昌、尖峰、新埠、福安、红旗、马墩、平岗、荔山、鹤咀、塔湾、蚊洲、狮山、崩谭
三音节地名:华子石、唐家湾、后门涌、山头坊、燕子埔、上北山、金竹尾、新村仔、新武咀、南水街、铜牛丁、横石基、外伶仃、正涌村、东兴里、大力岐、姚家村、榕华树、观音岩、黄白岛、南沙湾、蟹尾角、浪排礁、水冲石、青湾滩、凤凰桥、银坑角
四音节地名:南朝涌口、石门新村、东四围仔、连湾新村、佳蓬列岛、白沥洲仔、小黄麻洲、大沙塘湾、留诗山角、马友石礁、大西水道、九洲海关、大门海堤、万山渔港、石湾码头
五音节及以上地名:大海环一队、白面将军山、大??尾水道、大镜山水库、石角咀水闸、外伶仃码头
表1数据显示,在整个珠海市行政地名中,单音节地名已经不存在,所占比例最多的是三音节地名,占地名总数的36%,双音节、四音节和五音节及以上地名所占比例相近,分别为20.5%、21.2%、22.3%。政区地名和自然地名中,三音节地名占绝对优势,都达到了71%。
(二)珠海地名的语词构成
地名的初始形式结构是多样化的,没有固定的语词结构,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视野的扩大以及对事物环境认识的加深,语言规范逐步标准化,出现了较为固定的结构[6]。现代标准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的标志,通名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型的标志[7]。珠海市地名的专名和通名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方式:
1.“专名”形式
这种形式的地名只有专名没有通名。例如:
夏美、联安、翠微、连胜、高栏、恒丰、福安、荷包、立新、同裕、铁炉、成太、隆生、会同、成益
2.“专名+通名”形式
这种形式的地名为:专名后紧跟一个通名。这是珠海地名中比较常见的语词构成形式,也是三音节地名的主要语词构成形式。这种构成形式的地名中的常见通名有:“湾”“港”“岛”“坑”“山”“涌”“塘”“洲”“湖”“庙”“咀”“堤”“园”“角”“围”“礁”“排”“桥”“亭”“洞”“门”“河”“滩”“沙”“石”“埔”“庄”。例如:
松山、元岭、官涌、竹园、憩园、坭湾、?F湾、鹤咀、东堤、雨塘、黑角、鸭咀、大镜山、水雍坑、新武咀、横琴湾、青翠湾、女婿湾、炮台山、竹篙岭、金星港、白藤湖、横沥岛、淇澳岛、头鲈洲、观音洲、阳光咀、龙王咀、凤凰桥、中珠桥、为农桥、竹仙洞、白莲洞、望海亭、龙舟亭、致成围、合生围、南芒角、七星礁、牛头门、浪花滩、红旗河、水冲石、沥心排、阳春埔
3.“专名+通名+通名”形式
这种形式的地名实际上是双通名结构形式,是在“专名+通名”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地名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名在原有的“专名+通名”结构基础上,再加一个通名,形成了“专名+通名+通名”结构,原有的“专名+通名”形式结合起来有转换为专名部分的趋势,而原结构中通名的指类功能也随之慢慢消失。例如:
唐家湾、后门涌、赖家村、黄家庄、客家村、赤滩岛、陈家湾、塔湾角、万山湾、横坑口、坭湾门、九洲港、马鞍排岛、槟郎石礁、莲花山?
4.“专名+通名+通名+通名”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和地域文化的发展,语言表达也在不断演变。比如上古时代地名专名“江”和“河”,后来演变为最常用的通名。这种三通名的地名在珠海地名中所占比例不大,为数不多。例如:
赤滩排岛、大沙塘湾、南排石礁、大岩口咀、石角咀水闸
5.“通名”形式
这样的转换趋势也再次表明,在地名中,专名和通名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是根据社会生活和人们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逐渐变化的。例如:
江村、海城路、泊湾、河排
6.“通名+专名”形式
这种形式的地名是通名在前,用来区别地理实体的专名在后。例如:
湾仔、湾口、沙仔
三、珠海地名与社会语言文化
(一)珠海地名与地理风貌
1.珠海地名与地形特征
通过对珠海市地名中与地形地貌相关的地名的通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珠海地形地貌相关的通名有“湾”“海”“港”“滩”“沙”“坑”“山”“涌”“岭”“礁”“石”“岛”“洲”等。
由表2可以看出,含有以上地形地貌类通名的珠海地名共有850个,占地名总数的49%,这些地名充分体现了珠海市依山傍水的地形特征。其中以“湾”“山”“洲”“岛”“海”为通名的地名数量较多,共591个,占地形地貌通名的70%。例如:“湾仔沙”原是海湾沿岸的一片沙滩地,1840年以后,由海浪冲积渐成湾形的沙滩,故得名“湾仔沙”;“海景路”于1985年建成,因为临近海滨,可直观海景而得名。
2.珠海地名与林草植被
珠海市年平均气温22.4摄氏度,相对湿度79%,全年大部分地区无霜冻,是广东亚热带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8]。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生长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所以也有不少以地方植被命名的地名。例如:紫荆路、松林街、桂花北路、莲花路、水雍坑、柏叶林、金竹尾、竹林埔、荔山(荔枝山)、榕树仔、根竹园、葵山、榕树头岛、榕树洲、油柑湾、南芒湾、黄竹角、樟木角等。
3.珠海地名与物产资源
珠海地处珠三角南端和珠江口,海域辽阔,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给珠海带来了丰富的地方物产,除了鸡、鸭、鹅等禽类,还有种类丰富的鱼、虾、蟹、螺、生蚝等海产品。这些物产资源也在珠海的地名中体现出来。例如:鸡山、鸡咀涌、飞鹅、海参岛、蛇洲、鸡笼岛、獭洲、海獭洲、黄鱼洲、蚝田岛、头鲈洲、龙虾井角、虾山、海鳅湾、蟹旁湾、鸭咀、蟹石礁、螺洲河、龟排礁、鳘鱼沙等。
(二)珠海地名与政治经济
30多年前,珠海只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县城,如今发展成了一座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这与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珠海1979年建市,1980年设置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是我国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为推动中国的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将珠海推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9]。1985年,珠海制定实施新的城市规划,定位是要将珠海建设成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旅游业发达,并具有高度文明、对外开放的花园式海滨城市。与此同时,新地名的产生和旧地名的重命名也与特区的建设有了密切关系。例如,1985年建成并使用的迎宾大道,位于市政府西南面,珠海市经济特区内,南起关闸口,连接澳门,北至板樟山边。因该路是特区连接澳门和广珠公路的主干道,故命名为迎宾大道。另外,九洲大道也是198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条大道是经济特区的主要干道,也是经济特区的繁华街道之一。通过表3中对珠海市地名命名时间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特区政治经济对珠海地名文化发展的影响。
由表3可知:77%的珠海地名是在特区成立前命名或沿用历史上的地名,只有23%的地名是在特区成立后命名或改名,这说明在特区的建设过程中,珠海的地名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具体情况为:珠海市名是在特区成立后命名的;31个政区地名中,94%都是特区成立后得名的,其中大部分是在1979年珠海建市后改名或1986年新城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更名而来;与政区地名不同的是,732个聚落地名中,高达86%的地名在特区成立前就已得名,其中大多分别于清代或建国后命名,也有部分是宋代或明代建设并命名,一直沿用至今,14%的聚落地名在特区成立后得名,其中大多数(70多个)是在1985年新城建设中,经市政府批准命名的,少数聚落地名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改名后又复名使用至今;自然地名中,除了2%的地名是在80年代海部调查时命名之外,其他所有自然地名全部沿用了历史上的命名,体现了珠海自然风景历史悠久;人工建筑地名中有31%是在80年代建?O命名的;企业地名中有67%是特区成立后命名的,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企业是在特区政策的鼓励支持下起步并发展壮大的;一半以上的文化地名和全部历史地名是在特区成立前定名的,说明了珠海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到一半的文化地名是在特区成立后命名的,大部分是游乐场、公园、医院、影院、电(视)台、学校等场所,可以看出新城建设中国家和政府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重视和投入。
(三)珠海地名与民风民俗
珠海位于珠江出海口,是一座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在大多数人眼中,珠海是一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实际上,在其时尚现代的生活背后,珠海处处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珠海所在地属于早熟海洋文明中的典型代表[10]。珠海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孕育、发展、传承至今的。如此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也体现在珠海的地名中。
1.珠海地名与生产习俗
珠海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和珠江口,岛屿众多,陆地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为纵横交错的水网分割,如此宽广优越的滩涂资源成为珠海得天独厚的土地后备资源。因此,围海造地成为珠海人主要的生产习俗之一。珠海最早的围垦出现在宋代(三灶上、下围)。到了清代,珠江三角洲已经发展到在尚未露出水面的“未成之沙”上广筑石坝,用人工加速沙坦的浮露,然后拍围,进行人工围垦造田。经统计分析,发现珠海地名中带有“围”这一通名的非常多。“围”表示环绕,四周拦挡起来[11]。因而地名中的通名“围”表示围海造地。例如:“围基”原是海冲积洼地,因围垦筑基而耕,故名“围基”;还有“茂盛围”,1948年由陈茂芝雇请人围垦成围田,命名为“茂生围”,建国后改名为“茂盛围”。珠海地名中,尤其是聚落地名中带通名“围”的较多。例如:
围口、新围、南围、石角围、浪仔围、万利围、老塘围、西仔围、太丰围、北二围、广吉围、西头围、西二围、东三围、东四围、大成围、安丰围
2.珠海地名与生活习俗
作为现代化的旅游城市,珠海既开放,又包容,同时也保存了许多传统的地域特色文化。比较有珠海特色的民间娱乐项目主要有沙田民歌、三灶鹤歌、舞狮、舞龙、龙舟竞赛等。这些地方风俗文化活动反映了各地民众的地域性格和娱乐爱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风俗文化自然而然地也在地名当中有所体现。例如,在珠海市政府东北面有一条街叫作“龙舟街”,是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每年端午节人们都在此观看赛龙舟,故于1985年将其命名为“龙舟街”。还有一个村子叫作“狮子头”,该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红背岭”,因村民喜爱舞狮子,远近闻名,故名“狮子头”。另外,珠海还有很多地名歌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灶《八堡歌》,源于宋代,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兴盛,流传至今,已经有700余年的历史。相传明朝军师刘伯温以风水大师的身份周游全国,当他来到珠海周边地区时,只见山峰秀丽,海岛耸立,民风淳朴,地名差异万千。于是他巧妙地把地名、风景与诗歌结合起来,作出的歌谣琅琅上口,好听又好记。以下是三灶《八堡歌》开头几句[10]:
上表旗杆桂香清,下表旗杆桂香油,塞起草塘来种藕,莲子花开球对球。屋边横廊三两耍,爱耍风流石嘴头,鱼弄过塘穿蔸督,定家湾在二门楼。茅田生草无人割,流出牛婆屋上收,木头涌里无柴斩,六灶茅屋尽筹谋……
除此之外,珠海还有很多地名歌,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珠海地名的歌谣。清朝末年,有些地区的居民去澳门街赶集,为方便记路,便把各地的村名编成流畅、顺口的民谣,便于大家记忆。下面就是一首地名歌谣:
龙潭山顶上有个瓦鹰转,凤凰脚下有个观音山。难行东西分开两埂,返返转头山场吴黄鲍。何氏落脚在南村,先锋斜下翠微鸡佬掘住大鸡笼。前山北岭同姓徐,前山有个牛牯石。一朵莲花入后湾,后湾一边水咸一边水淡,西洋鬼仔(指葡萄牙人)占地要收返……
3.珠海地名?c民间传说
人们所生活、居住的地方常常有着丰富、传奇的故事。事实上,一些地名的背后总会有一段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与传说被老百姓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它们反映了普通大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反映了老百姓美好向善的文化心态[12]。与地名有关的传说故事往往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就珠海地名中的民间传说故事举例如下:
女婿湾:莲溪镇农丰村有条小涌,左曲右弯,人称“女婿湾”。为何得此名?传说有户人家,女儿年方十八,貌美如仙,年轻小伙子见了她,总想多看几眼。于是做父亲的心里有了个主意,他放话出去:“我的女儿谁都不嫁,哪个后生能在这九曲十八弯的涌里摇橹穿行,船任何一部分都触不到岸边,我就把女儿嫁给他!”众多小伙子听了都想来碰碰运气。但是船大涌窄,左曲右弯,要想顺当穿行并非易事。因此,大多都灰溜溜地回去了。独有一个英俊勤快的年轻小伙,在这河涌里帮人摆渡了十多年,他能顺利摇橹通过这九曲回肠的小涌,成了该户人家的乘龙快婿。从此,人们便叫这涌为“女婿湾”。
叠石: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丞相陆秀夫等文武官员护着宋帝仓皇南逃,他们从浙江沿海乘船漂流到唐家湾,登上岸边歇息,打算在唐家湾安营。谁料元兵追赶而来,他们只好连夜出逃。为了轻装上路,陆秀夫命令官兵在海边挖一个大土穴,将一部分金银财宝掩藏在土穴里,希望有日光复大宋,再将金银财宝取回。又奏宋帝就地拾起两块石头叠在一起,放在地穴上面作为标记,随即离开。说也奇怪,这两块石头渐渐长大起来。年深日久,竟变成好几十吨重的两块巨石,叠在上面的那块还向着海面倾斜下去,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至今成为珠海叠石奇景。
(四)珠海地名与百姓求吉心理
30多年前,珠海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珠海快速发展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之一。从小渔村到现代化海滨城市,老百姓们从心底希望生活会越来越好,这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求吉心理。老百姓认为,祝福、吉利的话语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运,办喜事时选择良辰吉日,幸福便会如意降临。无论这种愿望的实现与使用吉祥的话语有无必然的联系,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同样的信念――幸福、平安、如意。
珠海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用“安”“福”“乐”“宁”“吉”“丰”“裕”“兴”“如意”“友谊”等字或词命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吉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例如:安平路、幸福路、乐园路、康宁路、福寿街(幸福康寿)、如意街(吉祥如意)、吉祥街、友谊路、福石、永福、广益、广丰、同裕、永裕、五福、福安、吉利围、五福里、福岩礁、广兴等。
还有一些体现百姓求吉心理的地名,人们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寄托在神灵的保佑上。这些地名一般和神话传说中的“龙”“凤”“麒麟”等有关。例如:麒麟村、凤凰山、龙王咀、石龙礁、双龙、上金龙、下金龙、龙塘、龙坛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