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6 23:4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油画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具体一:理论得到提高。
张XX教授关于《高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针对当前教育热点问题,使我对高效教学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界定,了解了高效课堂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法,对我指导课堂教学有现实意义。XX老师的《美术教育论文写作》务实有效,帮助我在美术论文写作时的观点树立、论点佐证,同时他为我开启美术理论探究的路子。陈XX教授《美术从技术走向艺术》,帮助我清晰地判断纠结在美术创作与辅导的两个观念,知道美术辅导时,自己在做哪方面的努力,同时明确了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元素是唤起学生的艺术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具体二:师德得到砺炼
本次培训,我看到好多令人感动的场景,我们中学员老师突然生病,XX老师立刻开自家车送老师去就医,其他老师相互照顾,体现了骨干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在学习中大家相互帮助,不分彼此,将温情留在课堂。特别是本次培训黄XX老师做的《差点教育》,让我扭转了对差生的看法,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从尊重个体生命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个后进生,承认其个性差异,努力教师“差点”转变成“优点”,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具体三:专业技能得到锻炼
作为术科教师,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掌握本领域的专业技能一直是我们不断追寻的东西,我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本次培训专家、教授带来的营养,周XX教授娴熟的国画人物技巧深深的烙在我印象中,他寥寥数笔就将写生人物栩栩如生的表现在画面中,同时他边画边向我们传授要点,如何把握结构、虚实关系、笔墨表现等,他毫无保留,我只恨时间过得太快。方少华院长的油画人物写生,同样展现了华师优异的师资实力,他落笔肯定,形体把控到位,虚实相及,从普通的裱画布到人物的整体色调都能耐心传授,他还使我对油画这一艺术语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罗XX教授的《xz主题摄影》镜头语言特别丰富,他让我置身异域高原,对xz人文有深入的认识,特别是罗教授的治学专研精神,深深使我感动。通过这些名家指导,我的专业视野得到提升。
具体四:交流获得共享
宋XX教授娴熟的主持调控技能在我们的《世界咖啡》中得到充分展现,她将各个小组对教育、教学的问题进行高度的梳理,让我们将几十年的教育经验进行高浓度的浓缩,在小组展示活动中展示了风采,交流了智慧,共享了成果。在参观郑XX老师的陶艺工作室中,我不光惊叹一件件价格不菲的艺术品,更主要是交流了他工作室创建的经验与体会,对我们以后组件美术工作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聆听龚XX、罗XX老师的经验分享时,我感受到如何在美术教育另辟蹊径,让学校美术在学校教学中独树一帜,同时感受到艺术教育的多功能引导作用。在此次美术培训中,我们还有几次交流共享活动,大家都非常珍惜这些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家积极发言,在碰撞中得到提高。特别在最后一天论文开题会上,大家将自已研究的领域进行分享,华年老师与林XX教授及时点拨,对我们研究教学有非常大的指导性。
通过10天的培训,我逐渐感受到编排此次活动的华师领导层与专家教授们的一番苦心与努力,我在收获成果时也期待以下的培训更加精彩。
陈卓的作品在我看来,是对理想和未来的“寻找”,又是对当下生活和状态的一种“判断”,在“寻找”与“判断”中交替时间片断的方向和确定,以达到人生境界的把握和掌控,是理性而充满智慧的,是思考而富有哲学意味的。她尽自己的可能,通过雕塑的形态进行具体描述和概括,倾诉自己心情和观点。那些真空在哪?那些记忆之城在哪?在没有空气的世界心灵会是透明?人生的经验或者情感的经历,对于艺术、对于哲学以及其他真的那么重要吗?记忆的保留或者消失究竟因为什么?昨天、今天、明天的区分与判断只是在某种时空、某人特定的概念,在艺术中,无论是怀念、追寻、向往,这种过程是人与现实的交汇与对白。如果把“真空”分解“真”和“空”,这两种状态矛盾吗?陈卓的作品“80真空”,金属的质感,炫亮耀眼,仿佛时间的记忆锻造在表面,而心脏被尘封在作品里面。这种质感和光亮使我想到了太空,抑或航天员的感触陈卓凭借作品一样可以抵达。而看她的陶质“80真空”,作品的某种气质来自地球的深层,洁白轻柔、细腻温润、飘逸模糊、闲适舒畅,通过真实、平缓、沉静的情感诉说,实现了与自然、生命以及观者的对话。选择金属、陶质并通过这些材料的特性,在三维空间打开属于自己的门和通道。在陈卓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当代艺术家应该被公众认可的精神品质,这种担当体现“80真空”里的“真”非常可贵。
雁西:你如何评价中国当下的“当代艺术”?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陈卓:其实,这个问题挺大的,我认为: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艺术的媒介类型,突破视觉感知的范畴向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知领域发展了。但当代艺术无论其面貌、媒介、表现手法、品位、格局以及艺术价值取向多么纷奇不同,它们都应该传达人本主义和普世主义的人文精神,生成了一种优良的艺术语境并承担社会责任,当代艺术品应该具有被公众认可的精神品质。
有人说:“一千个中国艺术家就有一千种中国当代艺术。”这虽然是调侃但也就是对中国当下当代艺术的真实写照了。当代艺术在中国迅速发展,难免出现投机、猎奇、丑化、抄袭等众多问题,而这种艺术实践又无形的影响着公众艺术审美和认知,所以说当代艺术家需要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表象,在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同时,以新的思维和表现语言将个人的创造力和艺术维度正确传达。当代艺术应当表现时代主流价值,不应为了小己私利而创作所谓的“当代艺术”。
雁西:你的雕塑有什么特色?你如何评价自己的雕塑语言?
陈卓:真实、平缓、沉静是我的雕塑一直秉持的情感诉说,我喜欢让作品和自然、和生命有对话的关系。
我的雕塑语言就是通过材料的特性在三维空间中去诉说心语,平静而沉思,与观者进行心的交流。
雁西:你的雕塑作品主要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它具有可代替性吗?
陈卓:我的作品就是自我感知、内心情感感受的一种物化表达,它的形式可能是雕塑、可能是绘画、也可能是首饰等等,艺术形态终归是为思想服务的,明晰这个核心就好。例如我的雕塑作品《寓言系列》的材料是陶瓷,因为我想要传达的是那种自然、社会、人和内心的对话和关系,而陶土这自然属性的材料加上釉色和火焰的升华后使它有了新的生命,这不仅是创作者给予的,还有我们艺术家所不能完全掌握的地方,这就是陶瓷艺术的魅力。而我需要作品这个主角有三维空间去表达自己,就像舞蹈一样,舞者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会说话、都有表情,在这个层面上我的这系列作品陶瓷就是最好的材料,雕塑就是最恰切的艺术形式,不需替代。
雁西:你的雕塑作品是否能够充分表达了你的观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或有空间?
陈卓:艺术家的作品一定是在最大程度地阐述她的话语态度、表达个人观点的。从事艺术学习创作十余年,随着我的不断成长、成熟和智慧提升,在经历不同时期后回头再看自己的作品,我一定会有不同的解读感受了。也许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的艺术表达是不同的,但也许都是最好的,这个问题和空间就留着以后我再去改进吧,我自己也很期待。
雁西:你和你的雕塑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为什么用雕塑来创作?你有可能放弃雕塑吗?为什么?
陈卓:是一种对话和依赖的关系,就像是沙漠中干渴的人终于跋涉到生命之河,畅饮甘甜后那种清透的身心满足。我需要在创作过程和我的作品去满足和释放这种情愫,并从这个作品中再审视自己,这个瘾我戒不掉了。我也喜欢绘画,但现阶段更喜欢用手去感触和塑造新生的过程,我认为艺术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包容,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在尝试和创作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这样很好。艺术不分家,我不会放弃雕塑或者绘画。我曾经很多次感慨我的学业、事业和生活是与艺术相伴并会延续下去的,很庆幸,也很珍惜。
雁西:雕塑在你的艺术创作中占什么样的比重?有什么样的关系?
陈卓:恩,我的艺术创作中雕塑、或者说立体作品占70%的吧,近两年纸本绘画比较少了,前些年我也画油画、壁画、综合材料等,绘画过程也是很享受的。这几年我是以陶艺和首饰为主了,例如2010年到2011年我学习了首饰制作并收获很多,我理解我的首饰作品就是mini版的雕塑,这是很有趣的。所以说,绘画、首饰、雕塑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是个三角形的关系,缺一不可,互相支存。它们三个有时是钝角、有时是锐角、有时候是直角,每个人的精力和侧重点不同,我的艺术创作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表现吧。当然,它们也有可能是等边三角形,均分180度,估计那会我就是无敌勤奋的女艺术家了。
雁西:你认为未来的雕塑艺术会怎样发展?你理想中的当代艺术是什么?
陈卓:恩,未来的雕塑艺术会是那种向少而精、直面的“刺激”而发展。我们见证雕塑艺术当下的发展,我这所说的“刺激”不仅是看到优秀新鲜超越传统经典的好作品的精神感受刺激,更有趣的是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和自己较劲、和材料、和艺术、和精神较劲的头脑风暴的刺激,这也是创作之源,艺术家需要具备这种精神。从狭义上讲我理想中的当代艺术是那种能精准把控精神命脉的倾诉,形式不重要,真实、准确、含蓄、有思考、有智慧的那种,这种感觉好说却不好做,那种如遇知己般特别对特别舒服的感觉很难得,其实艺术就是一种精神食粮。
雁西:你的雕塑和传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陈卓:传统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都是根植于传统之上,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汲取营养,成长、成熟、发展起来的,而后在自我精神生态中去建立自我艺术语言体系进行创作艺术,我亦如此。
雁西:你创作过程中的收获或突破?还需要在那些方面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陈卓:我认为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自省和自修的过程。从初学艺术至今,我收获的不仅是创作艺术的技法形式和理论观念,最重要的是能够自我审视、和自己的真实内心对话,将心境释放转换成可视可感知的作品,以“物”的方式与人们交流。
以个人单位,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纵向的生长过程,我们艺术家每个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是在自我精神生态中的一个节点体现。艺术创作是需要不断的去实验和探索的,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我们艺术家得到精神的满足。
雁西:你怎样看待今天的艺术市场?你对艺术市场化的趋势有怎样看?
陈卓:当今,艺术品不仅是意识和精神活动的载体,更作为可交换的商品参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多元的文化批评,同时也需要艺术市场的健康机制和行为。我国当今的艺术市场在经历起伏波折后正逐渐走向成熟和正规。画廊、拍卖公司和艺术博览会构成艺术市场结构的三个主体环境,民众百姓也通过它们更真实地接触到艺术、当代艺术。健康成熟的艺术市场需要正确的艺术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我们艺术家具备社会责任感,平衡好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创作积极、体现人文精神、有创新的艺术作品。任何一种健康的艺术市场将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成熟健康的艺术市场会更好地推动艺术家成长,他们两者相互影响互进互利。
雁西:作为一名艺术家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你所认为重要性是如何把握的?
陈卓: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真诚,对艺术的真实、思考与感悟。真诚的与自己对话、真诚的将自己的特质和个性表达。
艺术持久的生命力是需要对生命本身于予尊重的,艺术家需要不断的进行自我精神供给、辩证思考和修正坚持,并对时代文化精神、人文情怀体察关注,对艺术尊重对自我真实,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用心去做艺术,做一个有价值艺术家。
雁西:你如何看待艺术中的批评性?你的自我批评表现在哪里?
陈卓:艺术批评就像是艺术品的良师益友,既督促帮助艺术家进行自我审视剖析,又很好的推动艺术科学繁荣发展,丰富和提升艺术理论。当然,这也同样需要一个健康客观的良好艺术批评环境,更需要艺术批评家有着良好的学识、个人素质和品格。
艺术家是敏感的人,也是一个自我肯定和否定的矛盾体。能够自我审视,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是需要有自我秉持和智慧的。我认为艺术家的自我批评之一,应该是经历过此时期后能够回过头审视自己、总结自己,以此来提高修正完善自我。还有就是需要有能辨别有分歧的态度和非正确引导话语的能力,并能正确对待中肯有益的批评语言,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不断个人修正中创作我的艺术,我与我的艺术共成长,想想这些还是挺幸福的。
陈卓
2004年7月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装饰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7年7月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 公共艺术与理论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 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
2010年9月至今 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装饰艺术系
学术活动:
2007年 作为天津美院中方代表教师与德国哈勒美术学院完成实验性教学课题《SHADOW》,课题成果出版画册。
2008年 获德国DAAD国际机构艺术组织邀请赞助,赴德国哈勒美术学院进行课题《BlACK≠ 黑》的教学实践及艺术考察,课题成果出版画册。
2010年9月-2011年7月 天津美术学院公派访问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首饰设计工作室
参展获奖:
2007年 陶艺作品《怪物》获首届中国美术教师年度作品展优秀奖陶瓷作品《80真·空》系列 于天津美院美术馆 个展
2008年 藏书票作品《元生》系列入选第三十二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
2009年 艺术设计作品《80真空》入选第十一届天津市美术展览陶瓷作品《80真·空》蓝石艺术空间 群展
2010年 设计《无题系列》作品入选《亚洲联盟超越设计展》藏书票作品《BIRD》获得 2010年第三届伊斯坦布尔国际藏书票比赛最高荣誉奖
藏书票作品《tIRtOUS》获得 2010年第三届伊斯坦布尔国际藏书票比赛荣誉奖
2010年 《追忆Ril-Neal》个展 上海田艺格画廊
2011年 首饰作品《弗里达之痛》、《迷蝶》入选 2011年中国姿态艺术作品展
2012年 首饰作品《弗里达之痛》、《浮》、《迷蝶》入选第三届
天津市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
作品、:
2007年 论文《谁引领了谁——谈设计与时尚的关系》发表于《北方美术》
2007年 论文《土与环境,历练后的新生——浅谈陶土之陶艺创作感受》发表于 《美术大观》
2007年 陶艺作品《怪物》发表于《中国雕塑年鉴2007》
2007年 作品《80真·空》系列发表于 《雕塑》杂志
2008年 论文《艺术解读生态学之精神生态与生态自我》发表于《艺术设计与教 育论文集》
2008年 藏书票作品《元生》系列发表于《第三十二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作品集》
2009年 艺术设计作品《80真空》发表于《第十一届天津市美术展览作品集》
2009年 多幅水墨绘画作品发表于德国《BlACK≠ BlACK》画册
2010年 论文《浅析生态雕塑》发表于《亚洲超越设计展论文集》
2010年 设计作品《无题系列》发表于《亚洲联盟超越设计展》
2010年 藏书票作品《BIRD》、《tIRtOUS》发表于伊斯坦布尔《 第33界FISAe国际藏书票大赛作品集》
2011年 论文《浅析“公共”与“生态”—— 公共艺术和生态学的共同性》发表于《艺术设计与教育论文集》
2012年 论文《浅谈艺术创作的生态方法论 》、《浅析生态美学 》发表于《天津美术学院教师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