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09:5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监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问卷结果分析
由表1专业选择分析可见,在校生选择环工专业主要侧重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其中个人兴趣占主要原因。从表2中了解到83.3%的环工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持一般态度,差异很明显,整体上比较消极。对于专业课课时选择上来看(见表3):专业课课时安排在10~16节比较合适,较能够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特点。
选择水处理方向、大气方向、环评方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9.6%、41.6%和56.3%(见表4)。其他固废处理与处置和噪声控制比例较小,这与环境工程核心课程方向和市场就业基本一致。从表5分析,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更注重监测和设计类方向,注重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与市场就业密切相关,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在实验环节选择倾向上(见表6),学生较注重综合综合能力培养,这样可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在实践环节的选择中(见表7),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3.8%和37.5%,表明学生想要增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意向。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选择上(见表8),41.7%的学生选择了实验论文,这样既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又可以在科研写作上得到锻炼。
39.6%的学生选择了设计形式,主要是与已经在企事业设计部门待岗实习有关。只有14.6%的学生选择了科研论文,主要是现在科研论文流于形式,抄袭严重,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不到锻炼的原因。
二、调整对策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对策面对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矛盾,应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突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进行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二)课程体系调整对策由调查可知,环境工程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一般,整体上比较消极。鉴于此,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突出建设以生物学、化学和力学为专业学科基础的应用型课程群,建设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链条的实践环节线路。
(三)实践课程体系调整对策首先,应该提高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学分和学时比例。其次,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课程培养体系。再者,在实训环节上,加强课程设计环节,鼓励生进行科学研究,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也应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实习实践等环节的训练,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三、结论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必须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主要调整方向应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作者:张军单位:陕西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宝鸡文理学院
关键词:农情遥感;“三农”金融;农产品价格
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单产、种植面积和价格。对涉农金融机构而言,构建气候信息的收集和应用体系,能够有效预测产量及价格走势,对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和传统农情信息收集渠道相比,日益成熟的农情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覆盖面高等优点,在农业生产、涉农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分析农情遥感技术在“三农”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 气候信息是搞好农业相关金融服务的重点
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降雨、光合作用等)、种植面积等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前瞻性地监测粮食主产区的气候信息,能够有效把握市场动向。在这方面,全球主要涉农企业(包括粮商、大型农场等)以及金融机构(农产品期货交易商、涉农金融机构等)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建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及种植情报收集、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分析预测体系。
美欧主要粮商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农业信息网络。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地气候、农作物生长情况、消费和经济形势等信息,先于市场掌握主要农产品生产、收成和消费全貌,并通过全产业链经营、粮食衍生品交易等策略,将自身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例如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通过实时收集各地温度、降雨量、极端天气、降雪量、日照等检测指标,借助评估模型来预估天气因素对产量、收入和利润的综合影响,并开展相关风险管理(陈佳,2015)。
除粮商外,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也重视气候信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国际金融机构先于市场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推动农产品相关的投资、交易和避险等业务运作,并以此获取超额收益。2012年,高盛在粮食投资中赚取了4亿多美元。为数众多的农产品对冲基金通过聘请气象专家,或通过商业气象咨询机构获取气象信息,作为预判市场走势的重要依据。据统计,美国已有数百家商业气象资讯提供商;AccuWeather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已成为多家涉农金融机构的气象信息提供商。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机构积极培育气候衍生产品市场,推出标的涵盖降雨量、降雪量、温度、湿度等气候相关期货、期权和互换等产品,为气候风险敏感企业和居民提供避险选择。
二、 农情遥感监测技术在农情信息收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利用遥感技术具有监测面积大、探测周期短、获取信息丰富、费用低廉以及可以实现宏观、动态、快速、实时、准确的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特点,积极推进农情遥感技术,目前已形成了科学完备的体系。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 Watch),该系统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遥感农情指标监测为技术核心,仅结合有限的地面观测数据,构建了全新的不同时空尺度农情遥感监测多层次技术体系,具备全球典型作物产量监测和农业生产趋势分析功能,并定期公布《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为众多依赖粮食进口、没有能力开发与运行先进的农情监测系统的贫困国家提供了农情监测服务,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另一个独立的信息获取途径,对提高透明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加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看,农情遥感监测有以下突出优势:
1. 科学性较高。决定农产品产量关键数据如作物种植面积、单产、长势等,吴炳方等(2010)通过气象及遥感数据,结合多组方法集得到,形成了独立的农情遥感信息源。一是作物种植面积。一种方法是通过计算作物种植成数(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和作物种植结构(某种作物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利用耕地面积乘以作物种植成数和作物种植结构就可以得到不同作物的播种面积。另一种方法采用高、低分辨率数据结合的作物面积提取方法,基于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提取不同作物的特征曲线进行面积估算。二是单产。有的基于遥感信息同化生长模型的作物单产模型估算;有的采用农业环境指标、农情遥感指标和地面农业气象因子观测数据,通过农业气象模型、遥感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采用多种单产预测结果融合计算。三是长势。Crop Watch主要使用了两种指标对不同空间单元的作物长势进行分析,一个是农业环境指标,通过潜在生物量(温度、光照、湿度等天气因素对作物生长的潜在影响)来反映;另一个是农情遥感指标,通过植被健康指数,耕地种植比率和最佳植被状态指数等评估作物长势。作物长势监测技术日益成熟,使农情遥感具备了短期预测功能,提前预测粮食生产形势,这也是农情遥感的最大优势。此外,利用农情遥感监测长势的另一个优势是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监测结果,可以与往年的作物播种情况和生长形势进行对比,人为干扰因素较小,可实现全球全覆盖、多时相的观测,具有全局性,有效克服地面调查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等问题,相比统计抽查更全面。
2. 能够实现不同的广度和精度要求。以Crop Watch为例,郭华东等(2014)利用不同的环境因子及农业监测指标能够实现四个范围尺度的作物长势、产量和农业变化趋势,兼顾了预测广度与预测精度。一是在全球尺度上,利用三个农业环境指标(降水、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以及潜在生物量对全球农业环境进行评估,重点评估全球农业生产形势和预警风险区域。二是在区域尺度上,综合利用农业气象条件指标和农情遥感指标(主要是植被健康指数、复种指数、最佳植被状况指数和耕地种植比例等),主要实现全球七个洲际主产区的农作物长势及农田利用强度监测分析。三是在国家尺度上,对总产量占全球80%以上的30个主产国,通过NDV1、作物种植面积、时间序列聚类指标等信息,对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进行生产分析和供应形势预测。四是在省/州尺度上,加入种植结构和耕地比例指标。我国的作物种植结构主要通过GVG系统由田间采样获取,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作物种植结构由主产区线采样抽样统计获取。由此可精确到省级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相关信息,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3. 预测结果较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预测指标实行全球验证。Crop Watch利用全球28个研究区的地面观测点及中国2000多个样方的作物单产调查数据,对各农情遥感指标及产量预测进行验证,及时纠偏。二是产量预测结论清晰、准确性较高。从近几年的监测报告提供的预测与事后的真实产量验证看,Crop Watch的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根据Crop Watch2015年5月的预测,全球玉米、大豆全年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3%与1.1%,水稻与小麦产量同比增加1.0%与0.9%(吴炳方等,2015)。
4. 边际成本较低。传统农情信息获取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为对象,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依赖庞大的调查队伍、选取观测点以及购置监测设备等支出,信息获取成本高、时效性差、覆盖范围小。普通企业很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构建农情信息网络。借助现有的气象观测网、遥感监测体系,只要长期监测和统计预测,农情遥感监测系统可以与往年的作物播种情况和生长形势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准确反映粮食生产形势,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为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提供农情信息服务。
5. 灾情监测方面优势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极端气象灾害仍可能延续多发、频发、重发等趋势,农业生产可能出现大幅波动。20世纪90年代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比20世纪50年代高出5倍以上。遥感技术是目前多尺度旱涝监测最有效的手段,能够及时获取旱涝灾害的强度、影响区域等信息,并结合作物生长不同阶段评估灾情对产量的影响。比如厄尔尼诺(El Ni?ko)和拉尼娜(La Ni?ka)现象,目前主要通过监测相关观测区域海温和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进行预警,但无法实时跟踪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作用强度等。相对来讲,农情遥感能够密切跟踪监测其发展态势,并及时修正对农业产出的预期。
三、 加强农情遥感技术应用,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质量
气候不仅是气象领域的研究内容,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1998年美国前商务部长William Michael Daley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指出,美国经济中至少有1万亿美元与天气密切相关。农业受气候的影响最为直接,包括涉农金融机构在内的相关部门都应该重视气候问题。借助最新农情遥感技术,能够不断提高对全球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1. 高度重视农情信息工作。金融机构普遍认为气象方面的研究预测是气象部门的事,与金融的关系不大。2014年以来的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对全球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但涉农金融机构并未充分考量这一事件冲击。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融领域仍将气候因素视为外生变量,缺乏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的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种养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培育,农业逐步成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调查发现,种粮大户因不掌握气候信息而导致巨亏的例子比比皆是。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信贷、结算等传统领域,对气候信息支持、农产品价格预测、农业风险整体解决方案等智力密集型服务的要求日益增长。金融机构应及时挖掘客户需求,持续加强气象相关研究并提供相应服务。培养一批既精通农业气象又懂农村金融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深入研究气候与收成、产量与价格等变量的关系,以及农业灾害的影响程度与涉农贷款不良率的关系,并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2. 推动金融机构与气象、遥感等相关部门合作。目前国内提供农业气象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中国气象局等。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农业气象产品涵盖大气监测与预报、气候监测与评估、生态与农业气象等领域。其农情信息来源既有气象和遥感卫星,也有完备的本土地面观测网络,农情数据可靠,但缺乏对全球范围的作物长势监测产品和基于遥感的作物产量预测。Crop Watch系统自1998年建立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并大量融合了大气科学、农业气象学等相关成果,监测精度和范围大幅改善,建成了系统的农情分析体系。目前,我国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开展全球农情遥感监测的国家。Crop Watch已与欧盟的MARS、美国的Crop Explorer系统并列为全球三大农情遥感监测系统,成为地球观测组织/全球农业监测计划(GeoGLAM)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市场信息系统(AMIS)提供粮油生产信息。建议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与中国气象局和国家遥感中心合作,争取人员和技术支持,在Crop Watch的技术框架和分析方法基础上构建适合自身的农业产量分析和预测架构。
3. 加强农情信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长期以来,“三农”金融风险管理主要侧重客户和行业等纬度分析客户的财务能力和风险状况,并作为信贷投放和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对气候信息的分析应用较为薄弱。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析体系,难免影响风险管理效果。有必要加强大气候、大环境的研究和运用,在客户分析、信贷决策中适当提高气候信息的权重。可以考虑根据农情预测有选择地投放信贷资源,将更多涉农资金投向气候条件好、收成理想的区域和经营主体。尽快建立基于厄尔您诺和拉尼娜等全球气候周期及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和干旱、洪涝等重大天气灾害的预警体系,实时跟踪监测受灾程度和范围,并采取应对措施,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银行涉农贷款安全。
此外,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和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面临严重的道德风险,灾害损失难以评估,保险责任难以确定,理赔工作难度大、成本高等技术性难题,金融机构在涉农保险创新、气候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畏难情绪。利用农情遥感监测技术“快速、独立、直观、客观”的特点,可以迅速、准确的估算灾情面积,确保保险业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提升农业风险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核。
4. 提高全球农产品市场的话语权。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曾深刻指出,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近年来,农产品金融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产品价格已不简单受供求规律的影响,相关金融机构已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定价者。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大肆投机粮食市场,开发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如温度指数期货、霜冻指数期货等)并影响价格走势;四大粮商等控制全球粮食产业链的传统力量在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两边下注,有的粮商直接成立对冲基金,专门从事粮食炒作。影响粮食供求的气候信息,大到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全球性气候现象,小到粮食主产区的局部气候灾害,都可能成为粮价涨跌的推手,小事件引发粮价大波动的蝴蝶效应屡见不鲜。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应在及时获取全球农情信息的基础上,加强国内主要粮食企业合作,提高在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力。一是积极争取全球粮食定价权。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净进口国,中国需求已成为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约1亿吨,其中大豆进口达到了7 140万吨。国际粮价波动已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考虑推动有关方面密切合作,通过适当的策略、产品和渠道,降低农产品进口的价格风险。在能力和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国内金融机构可与国内粮食巨头(中粮集团、中储粮等)及气象服务机构合作成立农产品交易机构,适当参与粮食衍生品交易。二是吃透全球粮食金融化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西方涉粮金融机构的操作手法和运作模式,评估农产品产量预期、能源价格、天气变化、气候灾害、运输风险等对价格走势的影响路径,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三是及时农产品相关报告。农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应借鉴全球先进同业的做法,加强气候和农产品市场研究,定期或不定期面向全球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分析报告,提高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佳.四大粮商之嘉吉:打造“农业一体化+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纵横全产业模式.长江证券, 2015-03-18.
[2] 吴炳方,蒙继华,李强子,等.“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 Watch)”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10):1014-1022.
[3] 郭华东,吴炳方,曾红伟.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2014K2
年度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2014.
[4] 吴炳方,常胜,陈波,等.全球农情遥感速报[R].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5,(2).
[5] 齐江涛.玉米果穗产量实时监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1.
[6] 刘云.基于NOAA卫星的冬小麦冠层表面温度估算及初步应用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3.
[7] 蒋桂英.新疆棉花主要栽培生理指标的高光谱定量提取与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4.
[8] 陈水森.基于波谱库的作物纯像元识别与种植面积遥感估算[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学位论文,2005.
[9] 蒙继华.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指标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学位论文,2006.
[10] 张明伟.基于MODIS数据的作物物候期监测及作物类型识别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6.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号:2015T80160;2014M550912)。
[关键词]环境工程 专业课程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38-02
中国的高校环境工程教育在近些年来得到了高速发展,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各高校招生量不断增加,以及市场对环保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的环工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1-2]由于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源起不同,因此各高校环工专业之间有着较大的体系差别,[3]近些年来,各高校在环工专业改革上,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调整,基本上是以建立市场为导向,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基于工程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4-6]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2009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有效填卷人为48人,调查学生中男生23人,女生25人。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共21题,其中包括个人基本信息3题,专业课程了解7题,择业方向选择6题,学生心理状况5题。问卷样本见文后附图1。
二、问卷结果分析
由表1专业选择分析可见,在校生选择环工专业主要侧重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其中个人兴趣占主要原因。
从表2中了解到83.3%的环工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持一般态度,差异很明显,整体上比较消极。
对于专业课课时选择上来看(见表3):专业课课时安排在10~16节比较合适,较能够适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特点。
选择水处理方向、大气方向、环评方向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9.6%、41.6%和56.3%(见表4)。其他固废处理与处置和噪声控制比例较小,这与环境工程核心课程方向和市场就业基本一致。
从表5分析,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更注重监测和设计类方向,注重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与市场就业密切相关,是学生关注的重点。
在实验环节选择倾向上(见表6),学生较注重综合综合能力培养,这样可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
在实践环节的选择中(见表7),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3.8%和37.5%,表明学生想要增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意向。
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选择上(见表8),41.7%的学生选择了实验论文,这样既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又可以在科研写作上得到锻炼。39.6%的学生选择了设计形式,主要是与已经在企事业设计部门待岗实习有关。只有14.6%的学生选择了科研论文,主要是现在科研论文流于形式,抄袭严重,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都得不到锻炼的原因。
三、调整对策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对策
面对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矛盾,应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突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进行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二)课程体系调整对策
由调查可知,环境工程学生对本专业满意程度一般,整体上比较消极。鉴于此,在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突出建设以生物学、化学和力学为专业学科基础的应用型课程群,建设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链条的实践环节线路。
(三)实践课程体系调整对策
首先,应该提高实验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学分和学时比例。其次,应建立综合性的实验实训课程培养体系。 再者,在实训环节上,加强课程设计环节,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也应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实习实践等环节的训练,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四、结论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必须进行专业改革与调整,主要调整方向应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金春,姚炎祥,韦保仁,等.中国高等环保人才需求预测[J].环境科学学报,1998(6):650-658.
[2] 张焕祯,罗湘南,赵滨燕,等.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J].环境保护,2003(2):59-64.
[3] 张军.不同类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J].科技信息,2010(13):522-523.
[4] 王平宇,段吴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工程教学体系为例[J].江西化工,2010(4):153-154.
论文关键词: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关键词:驾驶员,桩考,实时监控
一、引言
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事关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政府以及交管部门一直以来的重点工作。为了彻底改变以往的人工考试模式,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术,降低考试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全国各地的车管所及驾驶员培训学校都逐步启用了“机动车驾驶员桩考”系统。
桩考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考试车上安装信号检测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以及无线发射机,在场地上安装电子吊杆及远红外检测光路等,使得考试过程中各种动态信息可以通过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传输到主控制室,这样监考员就可以利用主控计算机显示屏实时监控考试的全部过程。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目前,整个考试过程已经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并且最后可以将考生的考试结果存档、打印。但是,通过实际调研发现所采用的各种桩考系统仍普遍存在着以下缺陷:
1.系统功能单一,运行速度较慢
2.抗干扰能力较差,无线传输时容量出现误码现象。
3.模拟(场地考车)跟踪显示界面单一,跟踪速度较慢。
4.红外光路在恶劣天气(大雾、风沙)时接收灵敏度下降。
5.单机版,不能全国联网。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传输技术、信号采集及处理技术、传感技术都有了长足发展,集成电路的多功能、抗干扰等也都有了很大提高,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机动车驾驶员桩考”系统进行改进,使考试系统更加完善。本文就此提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驾驶员桩考系统的设计方法。
二、系统总体设计
(一)基本功能
根据我国《机动车驾驶员考试管理办法》有关科目二考试(桩考)的规定。方案拟采用计算机监控管理、单片机实时检测处理、集成数字电路、进口无线通信和红外线报警设备,结合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由主监控仪及车载分机实时采集考车、桩杆、库线等信号,经过计算机分析判断,在监视屏上真实模拟、跟踪考车进行状况,同时对桩考过程中出现的:
1.不按规定路线、顺序行驶;
2.碰擦桩杆;
3.车身出线;
4.移库不入;
5.中途停车(两次);
6.发动机熄火;
等犯规动作进行自动监测和管理,对以上所有犯规动作,系统可以进行自动报警,并在驾驶员考试记录表上打印结果。监考人员只需通过监视器就可以在室内全面了解场地桩考情况,同时,考生通过语音提示可以了解考试结果及犯规种类。另外,计算机系统可对考生的情况进行存储,综合查询,对桩考结果进行综合统计查询。
该系统从功能上大致划分为考试监控、考生信息查询、考试统计查询及系统参数设置四个模块。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功能图
(二)基本组成
为了实现系统设计的基本功能,新型的计算机驾驶员桩考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室、场地、考车三个组成部分。如图2所示。
1.主控制室
由专用计算机,打印机,桩考监控仪,交换机,无线通信机,电源等构成。
2.场地
(1)越库线红外监测装置
场地由对射式红外线发射、接收器形成对大型车和小型车的桩考库线报警和移库状态判断系统,它用来检测车身越线、移库不入行进路线出错等犯规项目。
(2)碰杆电子报警系统
场地安装固定龙门架, 悬挂可以360度任意碰撞、自动归位的电磁吊杆,构成考车碰、檫杆自动检测报警系统。它用来监测碰杆犯规项目。场地系统的电平信号通过电缆各自直接地连接到控制室的系统监控仪上。
3.考车
采用专用考车,在考车上安装检测前进、后退、停车、熄火等传感器及考车信号监测仪, 考车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考车运行状况,将检测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后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传输到主控室。
图2 系统组成图
(三)拟达到的技术指标
1.软件系统功能增强,人机界面友好,操作智能化,
2.软件可在不同操作系统下运行。
3.监控室中仪器(计算机系统、主机系统),可适应温度为-10℃~40℃。要求室内保持清洁、干燥以及电压稳定(220±20V)。
4.场地桩杆、吊架、红外线装置等均采用防风、防水、防冻、耐高温等措施,能适应我国各地的高温、高寒天气情况(-35℃~60℃)。
5.红外发射、接受设备可全天候工作,不受任何恶劣天气(大雾、风沙)的影响。
6.考车信号监控系统芯片及传感器均采用进口元器件,温度系数可达到-40℃~70℃。论文参考网。
7.建立远程网络数据库,与公安部联网,实现异地查询考生档案,信息共享。
三、系统应用前景
所设计的新型计算机驾驶员桩考系统在软件、硬件方面都将采用当今最先进和主流的技术及进口传感器件,使软件功能更强大,速度更快,图像可实时跟踪考车行车轨迹,运用无线传输自动判断考车熄火,远红外幕墙检测考车碰线、出库,计算机自动判断并语音提示,彻底排除了人为因素。场地硬件部分可灵活组合成单库、双库(大库套小库),节约场地,可适合不同用户的需要。同时,该系统技术先进,主控计算机可以实现高速图象跟踪、自动变库,完全符合公安部的考试要求,因此将会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市场上正在使用的桩考系统基本上都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学车的人越来越多,新的驾校及驾驶员培训基地不断建立,新型的计算机驾驶员桩考系统的研制成功必将会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黄爱民,陈万里. 机动车辆自动识别系统[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1998,(05) .
[2]王未央,黄皎,梁长河,范新南. 基于实时数据采集的驾驶桩考系统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 2000,(11) .
[3]刘晓冬,苏光大,周全,田超. 一种可视化智能户外监控系统[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0,(12) .
[4]公安部公开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登记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J].道路交通管理, 2003,(01)
[5] 孙步战. 驾驶培训综合库教学操作要领依据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6,(32)
[6] 孙步战. 驾驶培训侧方停车、单边桥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7,(01)
关键词:职称论文;职称评审;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职称论文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人力资源部职称评审委员会在职称答辩之前都规定了申报论文的具体要求和评分标准。参加职称答辩人员会按照规定要求选择发表的刊物、确定论文的数目、字数以及内容等,这些都成为职称评审申报人员得不得不的问题。尤其是在过程中,受时间和工作条件的限制,他们想方设法让论文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率的方式火速发表,严重扰乱了的市场。有经济能力和关系的参评人员,可以通过关系在不同的期刊不同的时间分别发表多篇内容雷同,质量不佳的论文。在职称评审之前,管理人员都要对参评者进行专或获奖论文资格审查和打分。论文的数量、档次、对相关专业影像程度都会在职称评审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职称存在的问题
首先,发表论的动机不纯,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评审。一些参评人员始终认为本身工作能力的高低才是最重要的,论文能否发表以及论文质量的高低都不能说明问题,论文写的好工作未必就能干的好,工作干的好写论文水平不一定高。他们认为只要工作干好职称就成评好,不重视将工作中的终结落实到理论上。这就导致了发表职称论文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明确:只是单纯满足职称评审的量化打分要求。长此以往,这种做法就会让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失去撰写论文、搞科研、做总结的动力,完成的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是应景之作而已。这就会让论文的发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其次,审核论文草草了事不够仔细。工作人员在审核论文是不关心其质量,只看论文是否是、第几作者、发表在何种档次的学术刊物、是否属于核心重点期刊、重复率多少。不会去审查参评人员的论文质量,只是简单的确定“有没有论文”。参评人员只要达到职称评审规定的数目以及期刊的规定,就相当于完成论文审查这一项。至于论文是通过何种渠道发表、重复率有没有很高、是否抄袭他人都不重要,审核的关键是有论文就可以了。参评人员和评审人员往往最容易忽视论文其本身的价值。所以,论文的内容、论文的水平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论文的水平去客观的了解和认识相关领域学科,了解参评人员。综上所述,职称论文背后显露出的各种相关问题,其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论文本身,而是相关审查监督的机制不够,所以相应的解决方案当然不是扼杀,而是要增强相关审查机构检查论文质量的力度。
三、提高职称质量具体做法
第一,要对论文的质量进行初步评定。条件允许可以组织成立职称论文评定委员会或者专家组对参评的职称论文进行综合审查,着重检查论文研究的方向,是否和参评人员从事工作领域相关,是否是对相关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论述。至于论文的篇幅就可以酌情而定,只要把要阐述的问题说明清楚,解决的办法表达完整,达到撰写论文的目的就行就可以。
第二,对论文作者真实性进行身份验证,也就是看该论文是否是本人所写或者参与其中。只要审核人员认真审查,调用多种渠道例如网络资源搜索和检测论文等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的结果,从而“冒牌职称论文”也会得到相应的遏制。网络在论文管理监督方面中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好的利用网络手段可以营造一种良性循环的职称论文学术氛围,所以,在这里建议审查人员应该多多利用网络平台作为管理监督论文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手段。
第三,监测论文是否抄袭。目前职称很多存在抄袭假冒的现象,抄袭的形式又多种多样,为监测增加了难度。有些论文和参评人员从事的工作、研究的领域根本没有关系,只是单纯的抄袭他人论文稍加改动就成为自己的,这样既对自己不负责任同时也侵犯了论文原著者的著作权,随着职称和工资还有切身利益越来越密切,这种情况也愈演愈烈,特别是网络化的普遍,以及相关软件的出现,使论文造假抄袭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商业化。甚至在一些国家核心的权威期刊中都会有类似的现象,这无疑也是对论文抄袭的一种纵容。审查人员可以重点对作者的主要观点进行审查,同样一个观点,任何人都可以去论述,但是所持的方向及所要阐述的重点不尽相同,这样就可以相对准确的把握方向,即使是同样的观点,由于表述方式和阐述角度不同,写出的论文也不会有百分百的相同。此外,在检查论文时,也要看引用的参考文献是否符合规定以及相关要求,正常情况下,发表的学术论文都会对引用参考文献有要求,引用的多了自己的观点就会模糊,容易让人产生论文抄袭的嫌疑。
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刚.实时线程池的研究与设计[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华中科技大学.2007
[2]程澜,罗建.基于优先级区间连接策略的抢占式线程池模型.航空计算技术.2013,43(1):131-133
[3]陈宁江,林盘.一种基于排队系统的启发式中间件动态线程池管理机制.计算机科学.2010,37(10):161-164
[4]黄智泉.基于平均时间的线程池尺寸自适应调整算法.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23(2):37-40
[5]毛光喜.多线程下载工具的开发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23(7):136-138
[6]周伟明.多核计算与程序设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4-78
[7]宋立昊.基于线程池的WEB服务器实现和监测[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吉林大学图书馆.2007.
[8]崔水龙.基于多线程的网络文件下载[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吉林大学图书馆.2009.
[9]李培峰,朱巧明.Linux下支持续传的多线程下载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121-123
[10]行舟.断点续传和多线程下载(上).程序员技术.2002(2):92-94
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涛.智能手机通讯设备的市场竞争策略研究—基于联想A789智能手机[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2012.
[2]王华,马亮,顾明.线程池技术研究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2(11):141-142
[3]杨开杰,刘秋菊,徐汀荣.线程池的多线程并发控制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1):168-170,179
[4]李刚,金蓓弘.基于线程的并发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计算机工程.2007,30(14):43-45
[5]胡萍,陈志鹏.基于线程池的高性能服务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8):49-53
[6]郭广军,胡玉平,戴经国.基于Java多线程的并行计算技术研究及应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2):169-173
[7]孙晓东,韩江洪,刘征宇等.基于分段的线程池尺寸自适应调整算法.计算机工程.2011,37(2):43-44
[8]W.RichardStevens.UNIXnetworkprogramming.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07-150.
[9]眭俊华,刘慧娜,王建鑫等.多核多线程技术综述.计算机应用.2013,33(S1):239-242,261
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要忠伟.基于线程池的WWW缓存实现[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图书馆.2008.
[2]陈志成,毛明毅,何华灿.面向构建基于和内核的进程.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2:49-55
[3]ButenhofDR.POSIX多线程程序设计.于磊,曾刚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57-60
[4]刘振航.数学建模.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4.4-8
以“三建”发挥班子核心引领作用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以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以提高科技含量做强以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全方位再造昭平茶叶产业的思考
企业系统化的项目管理方法思考
科技服务业新分类及发展形势分析
基于ArcGIS的车辆监控调度系统
掺烧高煤锅炉布袋除尘器喷吹实验改进探讨
500kV变电站改扩建常见问题探讨
昆江水电站二级电站引水系统设计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研究
以人性管理精细化促进班组管理——从人文视角探究电力生产企业班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论铁路多元经营企业的工资激励机制
联合单位法在本量利分析中的应用
南宁市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现状的思考
工业企业选址评价研究
基于信息感知模式的人力资源效能管理模式研究
全面薪酬管理体系在某公司实施的现状分析
提高山区养路工人技能素质的探索和思考
对公路职工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公路职工教育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
《企业科技与发展》杂志征集论文启事
《企业科技与发展》理事会
企业质量振兴的差距与对策
借鉴德国先进会展经验打造南宁城市会展经济软实力
泰国芭提雅发展度假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北海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启示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措施的研究
广西专利实施转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
广西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实施新专利法在推动广西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农业科技园发展的集群效应
数字化的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广西发明专利实施状况及对策研究
广西生物质产业科技需求分析及战略研究
苏州R&D资源清查工作的收获、不足及建议
苏州与温州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比较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监管研究综述
定位精度的一种测试补偿方法
ESD对电子产品的危害及防静电设计
VOC与涂料配方
企业靠增长逆势前行
《企业科技与发展》理事会
科技动态
政策
行业
法规
数据
国内首个商贸中小企业担保融资平台启动
产权
一种机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汽车制动器快速黏接设备
分体式振弦动态车辆称重系统
光盘母盘玻璃基片
炉内燃烧三维温度场实时监测及机组优化控制新技术
技术研发
东盟零关税机遇与挑战
庞富英:敲开国际市场之门的红旗手
金夫人婚纱摄影的“左右互搏”
关键词:商品流通,消费,易货交易,渠道
一、农村商品流通现状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购买力迅速上升
2005年至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587元,甘肃省农民收入为2134元;2007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4140.36元,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为2328.92元;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4760.62元,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为2723.79元。到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甘肃省农村人均收入仍然上涨到2816.2元,比上一年实际增长3.3927%。
2、农村消费需求空间巨大与商品“流通”不畅并存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累计108487.7亿元,县以下为22540亿元,县以下社会消费品仅仅占全国社会消费品的20.07766%。,而乡村人口占总人数的55.0615%。2009年统计局公布社会消费品累计1253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36323%,县以下25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306122%。说明乡村居民的社会消费品消费虽然年年增加但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同时由于农村千百年形成的“重生产轻流通”观念,农民不思索新销售方式,导致“卖难”。
可见搞活农村市场机会和困难并存。
3、农村市场消费安全需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危害不言而喻,如2007年4月,甘南州卓尼县柏林乡古麻河村135户村民从柏林口村杨某、陈某处购买农用塑料覆盖薄膜用来种植药材当归。40天后,发现地膜全都不同程度的横向裂开了口子。地膜风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归产量。这种现象或类似现象普遍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农民收入低,追求低价格的商品,导致“知假买假”;二是农民防假意识差,导致“不知假买假”。所以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变消费习惯,同时保障农村市场消费安全,最大可能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二、创建新农村商品交易模式(破解农村商品流通难题)
现代易货起源于20世界50年代,计算机和网络的的快速发展,为现代易货交易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应用条件。当前应积极创新思路,大胆尝试,建立试点。现今,电子计算机普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发展完善,农村应充分利用B2B、B2C、B2F等先进商业模式,在现有的条件下,实施现代易货模式。
1、农村易货交易实施的必要性
(1)农村易货交易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城乡内需市场
一方面农民手中大量农副产品,如鲜蛋、活鱼、鲜奶、新鲜蔬菜和当归、党参、黄芪等需要及时卖掉,靠传统集市会严重影响产品出售,同时农民需要农用物资资料。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大量需求此类产品,采用农村易货可以解决此困境。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怀疑这种新方式的可靠性。
(2)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化程度
农村易货是将现代易货模式与农村特点相结合的新型模式。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如果利用原有供销社、连锁便利店并以“新网工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建立供销社、连锁便利店等,实现一网多功能,尽可能采用采购—加工—销售系统在一个循环链内。供销社和连锁企业在不需支付大额现金的条件下按时收购农副产品,提前根据市场需要指导农村居民生产,既避免农民盲目生产,又可以利用自己物流渠道输送产品,根据农村市场需要及时为农村输送生产生活资料,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和简化交易程序,打破了传统交易空间限制,能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企业收益和竞争力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2、农村易货交易实施的可行性
(1) 标准化农副产品所占比增加
甘肃省创建标准化农副产品意识不断加强,并不断取得新成绩。2007年,有149个无公害农产品,239个无公害产地获得国家认证;2008年,全省农产品生产示范去采标率达80%以上,同年出台了《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方案》;2009年,全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48%、100%和97.3%。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农村开展易货交易,高质量的农产品可使收购农产品的企业获得长期的利润。所以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
要保证易货交易正常高效进行,交易的双方要根据合同来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合同在农村现代易货交易中体现形式主要是订单。它可以最大限度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的权益,促进收购农产品的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2)农村信息化程度提高,城乡商业企业网点数量快速增加
靠电脑和因特网,辅以电视、电话传播信息改变了过去信息闭塞的局面,服务内容由盲目转向专业化、实时化、全面化,科技化,总体表明农村信息化程度提高。同时连锁店开在城乡已经成为一个趋势,2009年,全系统开展消费品连锁经营2519家,比2008年增加288家,销售额1992.1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2.63%。发展连锁配货网点25.59万个,比2008年增加2.63万个。甘肃省2007年1月22日统计配送企业20万个,2009年,甘肃省供销合作社新建143个,配送中心130个,连锁店4620个。供销社数量为750个。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同时计划到2011年新增1万个标准连锁农家店。科技论文,易货交易。可见农村易货交易可行。科技论文,易货交易。
3、农村易货交易模式
农村易货交易模式是对古老的以货易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科技论文,易货交易。传统易货发生要求双方在同一地点且正好需要对方的商品,带有极大的局限性。由于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采用网上交易的虚拟货币和银行卡结算技术,突破了上述局限性,拓大了交易的对象、空间范围,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1)点对点
过去,在甘肃省永登县的农民“油盐酱醋找个体,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现在,随着县供销社将一座座宽敞明亮的连锁超市引入乡村,农民足不出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方便、实惠的商业服务了。
不只是永登县农民体会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陇原其他地方也开始编织快捷、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农村商品流通网络。2009年以来,甘肃省供销社系统通过整合经营服务网络,强化物流配送功能,发展遍布城乡的连锁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和农产品的双向畅通。在点对点的易货模式即农户与固定连锁的收购企业易货,利用电视广播信息,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平台,同时政府适当建立服务站点相关信息,农户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包括劳务)提供给信息平台,信息平台也可以将信息汇总给连锁企业,农民可以将农产品(含劳务)直接通过订单形式出售给企业,换取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
(2)面对面
面对面交易模式必将推动现代农村易货交易发展到新阶段,缩短农村产品从单独追求高质量到与重视树立自己品牌相结合的时间。当农户和企业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后,企业与农户有着共同的利益,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主要目标会从农村市场转移到国内大市场,再转到国际市场。这就使农村连锁企业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同的需求单位。直接促进城乡需求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三、小结
对农村现代商品流通模式的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依据,现代农村易货交易模式的实施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和增强供销社,连锁企业竞争力、增加收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开刚.我国农村现代化商品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2):18-21.
[2]陈煜,贺盛瑜.农村商品流通模式的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2009(7):109-111.
[3]张耀辉.易货贸易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1):6-10.
[4]裘国荣.商品流通规律讨论会中主要论点简介[J],财贸研究,1980(1).
[4]杨清,魏永红.甘肃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分析及启动思路[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6):740-744.
[关键词]专利引证 技术热点 耦合 聚类分析
[分类号]G353.1
1 引言
新技术的产生可以导致一系列相关的新产品问世,对人们的生活、企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某一新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际,必定会有很多企业围绕这一技术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并申请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保护。因此,未来主流市场中的主流技术在专利文献中有量的征兆,可以通过对专利数据的定量分析来进行技术热点的监测。
当前利用专利文献进行技术热点监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通过对具有技术含义的专利著录项,如专利IPC分类号的数量变化来监测技术热点;②利用文本挖掘技术,从专利文献中抽取技术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聚类分析来监测技术热点。在学术领域,学者们基于专利分类号对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的技术热点进行了探索。袁冰等指出,通过分析专利涉及的所有IPC分类号,以及这些IPC分类号下分别包括的专利数量,就能够获知整个区域的技术构成情况以及该区域内市场经营主体关注的技术热点。王燕玲认为,将不同主体的1PC分类按时间分布并加以比较,可发现不同主体的IPC变化过程,是一个从创新主体角度研究技术领域热点变化的主要方法。左凤茹对水电行业中世界著名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按IPC分类号进行统计后,指出目前水电没备的研究热点。栾春娟等认为,经过德温特技术人员标引的“德温特指南代码”(Derwent Manual Codes),对研究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更具指导意义,她们利用德温特指南代码,陆续对基因工程、3G技术、生物技术、电动汽车领域进行了技术热点分析。在技术实践领域,主流的专利分析软件如Thomson Data Analyzer(TDA)、Aureka、HIT-恒库等正是基于上述原理,实现了从批量专利文献中抽取专利分类号或技术特征词汇进行统计、聚类分析的功能,并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分析结果,生成相应的专利地图,进行技术热点监测。以Aureka为例,它提供了ThemeSeape地形图功能,以分析的专利样本为基础,对其中相关词汇的词频应用聚类分析生成主题(词汇)地形图,以此来描述专利技术热点的分布情况。
但是,由于IPC的分类原则是将同一技术主题归在同一分类位置,使之具有相同的分类号,即侧重于对单一技术主题进行分类,而且IPC将专利要求的技术主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分类,而不是对其各个组成部分分别进行分类,因此分类不彻底,也造成分类不够细,某个分类号下存在大量文献。这样一来,基于IPC分类号的技术热点难免存在偏差,且比较宏观,难以反映企业关注的微观技术热点变化,更难以揭示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而利用模式匹配、规则基础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直接从专利文本中抽取词和词组进行统计或聚类分析,虽然相对比较精确和具体,但也存在着一些相关陛较高的词组或短语,因为出现过于频繁而容易被软件分析系统自动剔除,造成分析的误差。因此,如何提高基于专利文献技术热点监测的准确性,如何利用专利引文所承载的技术关联信息进行获取和关联挖掘,如何对已有的宏观技术热点和微观技术热点监测进行补充,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2 基于专利引证的技术热点监测方法
2.1 专利引文的技术情报价值
专利对先有技术(prior art)和科学论文的引用是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的表现,它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的累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体现了不同学科、不同研究层次之间的交叉、渗透。大多数发明不是“无中生有”的,一般发明人在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时,会参考具有相同发明目的的先有技术的发明创造内容和发明人所熟知的先有技术。另外,专利审查员审查专利文件时常会将被审查的专利与主题相近的先有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式导致了专利引文的出现。Arehibugi和Pianta指出,专利引文数据广泛地提供了具体技术领域某一技术发明的相关技术信息。
1965年,普赖斯创造性地研究了科学论文之间的施引与被引证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所谓“引证网络”。专利引证网络是将文献计量引证网络的对象从科技论文到专利文献的直接延伸,通过绘制专利引证关系图来考察互相引证的专利的关联程度和技术相互间的影响,寻找最早被引证的专利文献,洞悉专利的继承性和发展历程。专利与其引证论文或引证专利密切相关,反映了相同或相近的技术创新,这种相关性是由技术本身的传承和发展而形成的。据此,利用各种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方法对专利与专利之间的施引和被引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抽象判断,以探索其数量特征及内在价值,专利引文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技术竞争情报价值。
2.2 基于专利引证进行技术热点监测方面的实践应用
借助专利与专利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不仅可以揭示出专利的理论、技术起源,而且可以对技术领域中的技术前沿和技术热点进行追踪。Mogee等利用专利同被引(patent co-cltation)对2808条Eli Lilly公司的专利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识别该公司的核心专利技术和技术热点群组,发现主要的技术热点(teehnolo-gy fronts)。孙涛涛等基于专利耦合关系,指出同时引用相同基础技术专利簇的另一个专利簇(base tech-nology)可以构成技术热点。尹丽春等将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被引方法应用到专利文献的研究中,对在我国申请的数字信息传输领域中的专利技术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目前市场上各种专业的商业化专利分析软件(如法国IMCS的Matheo Analyzer、美国汤森路透旗下的Aureka、Innovation和Delphion、中国恒和顿的HIT-恒库等)几乎都有绘制引证网络图的功能,利于追溯目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但是这些软件工具无法利用专利文献中的同被引或耦合技术,借助可视化关系揭示技术前沿或者技术热点。
2.3 基于专利引证的技术热点监测方法设计
研究首先通过基于“关键词+专利引文”的检索策略,从专利数据库中检索、下载研究主题范围内的原始专利数据,构建本地专利专题数据库;其次,按照分析需要对本地原始专利数据进行拙取,将专利号、题名、发明人等专利著录项从专利文献中抽取出来,完成数据预处理;再次,分别利用专利耦合聚类和具体概念词聚类,实现由浅至深、由粗到细的技术热点监测。具体实施流程如图l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构建准确、有效的专题数据集-进行分析,专利数据检索至关重要。在专利数据采集的过程中,首先采用关键词试检,从试检结果中寻找相
应表达的同义或近义词,扩充、调整检索策略,力求保证关键词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构建初始专利数据集。然后对初始专利数据集中的专利进行被引频次排序,遴选25-50个高被引专利作为种子专利,并请领域专家对种子专利进行判读。如果专家认为研究领域的种子专利不准确,则需要重新回到第一步,调整检索策略进行数据检索。
此外,在利用专利耦合进行技术监测的过程中,要注意设定合适的专利耦合阈值,阈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耦合矩阵的构建,从而影响耦合技术热点的聚类。同时,那些低于耦合阈值的专利内容相对分散,较难形成热点,应该予以舍弃。
2.3.1 基于专利引证的技术领域数据集构建 利用专利引文和专利引文索引能识别那些用其他方式不能识别的专利之间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往往可以使相关信息的检索变得迅速。正如Garfield E所言,除了专利引文和专利引文索引,现在尚无一种更加有效的工具可以确定某一专利所透露的技术是如何被改动、完善和利用的。马海群指出,引用检索作为传统专利情报检索方式(如分类或主题检索)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地提高专利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借助专利与专利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本文提出“关键词+专利引文”的技术领域专利文献数据集构建方法,获得同一批技术专利技术起源的所有相关专利数据,提升检索效率、增强资料的搜集性及准确性,具体步骤如下:①与领域专家讨论,确定相关检索技术关键词,确定检索式进行关键词检索;②根据初检结果,构建与专题技术相关的初始专利数据集;③遴选TOP25-TOP50高被引专利作为该技术领域的种子专利;④检索引证种子专利的专利(citing patent)及其被引专利(cited patent),构建专题技术数据集。
通过上述步骤,构建待分析的技术专题数据集,其专利引证关系如图2所示:
2.3.2 技术热点监测方法文献中的间接关联包括文献耦合和同被引两种,都能用来确定研究热点(re-search fronts)。正如Persson和Morris。所言,耦合论文可以反映“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同被引论文则提供了一种知识基础(intellectual base)的知识结构。Glanzel指出论文从发表到被引用期问有一个明显的时滞,用同被引来映射学科结构存在时差,而耦合分析则可以实时地反映学科最新的动态变化。Van denBesselaar P等也指出,耦合测度的是源文献之间的关系,同被引测度的是被引文献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基于有意识的行为,即著者有意地将两篇文献联系起来,而后者仅是两篇文献出现之后的偶然关联。因此,文献耦合更适于最新研究主题的揭示。
为了在基于IPC分类号的宏观技术热点和基于词的微观技术热点中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本文首先利用专利之间的耦合关系获得耦合专利簇,形成中观层面上的技术热点?技术热点交由领域专家识别,为其命名。其次,引入时间轴的概念,对耦合聚类实现的技术热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帮助技术决策者了解每个技术热点随时间的发展变化情况。再次,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技术热点的专利文本中抽取词和词组进行统汁和聚类分析,获得以概念词为表征的技术热点,辅助技术决策。
3 实证研究
3.1 数据集的构建
本文采川基于专利引证的方法构建技术领域专题数据集。研究以DVD领域激光头技术为例,经与领域专家讨论,将optical head、pickup和pick up确定为检索关键词,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文摘库中检索1995-2004年1O年间的专利数据,检索出1934个专利构建DVD激光头技术领域初始专利数据集。从巾遴选TOP25高被引专利作为该技术领域的种子专利。从USPT0数据库中检索出种子专利的729个施引专利(citing patent),去重后得到515个。上述515个专利又引用了3397个(去重后)被引专利(cited patent)。分别将上述数据下载到本地,构建专题数据库,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
3.2 基于专利耦合的技术热点分析
研究首先将515个专利和3397个被引专利的专利号(patent number)、题名(title)、授权日期(issuedate)、专利权人(assignee)、技术分类号(IPC)从数据集中抽取出来,为后续分析做准备。然后将研究的耦合阈值确定为4,对原始数据集中的515个专利进行筛选,舍弃专利耦合强度少于4的那部分专利,得到272个专利作进一步的分析。
其次,根据专利之间的引证关系,生成专利初始引证矩阵。这是个典型的二值矩阵,即矩阵中所有的元素取值均为0或者1,如果两个专利之间存在着引证关系,即取值为1;如果两个专利之间不存在引证关系,即取值为0。本例中的研究对象有272个专利,需要生成272×272的矩阵,由于文章篇幅限制,略去原始的272×272矩阵。专利初始引证矩阵是一个不对称矩阵,根据初始引证矩阵转换成对称的专利耦合矩阵。
再次,采用层次聚类法对专利单元样本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的过程是:先将n维专利耦合矩阵转换成n维的相似矩阵,然后根据一定的聚类算法把分析对象分成类群。在选择相似性(similarity)测度方法时,本文采用了Dice相关系数来对耦合距阵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计算类间距离。上述步骤用Matlab提供的statistics toolbox工具,选择层次聚类方法实现,将耦合强度大于4的专利聚成了10个小类的专利簇,得到10个技术热点,并通过领域专家帮助,给每个技术子主题命名。
最后,绘制各技术热点的发展演变图,考察技术热点在10年间的发展变化。从DVD激光头技术各个子技术主题在10年间(1995-2004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部分子技术主题在1997-2002年处于上升阶段,随后缩量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激光头技术整体而言已经相对成熟,自2003年始发明创新逐渐减少。其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是技术热点4――光记录设备,从1997年至2004年不断有新技术发明问世。DVD激光头技术10个热点的发展演变如图3所示:
3.3 基于词聚类的技术热点分析
为了考察光记录设备这一技术热点的具体情况,随后将光记录设备的87条专利数据导入Patentics专利检索分析平台,进行概念聚类分析,得到10组概念索引词,表征光记录设备的详细技术热点,见表1。
其中,关于物镜的专利占了该技术热点的1/4,其次为光度头和激光束。在这些子技术热点中,日立、松下电工、富士施乐、日本电气等日本企业在光度头中表现突出,日立、富士施乐、希捷等企业在激光束中有较大的技术优势。
4 研究结论
基于专利引证的技术热点监测方法在技术领域数据集的构建和热点监测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专利引文所承载的技术关联信息进行获取和关联挖掘,使得数据分析的目标更加明确,通过专利耦合寻找微观技术热点群获得的技术热点更为凝练、精确。此外,在凝练的微观技术热点群中利用技术特征词汇进行聚类监测,词或短语的专指度更高,能有效避免出现词或短语的高峰区域内个别专利不属于此技术领域的分析误差现象。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中,基于技术特征词汇的技术热点监测更具有效性和可靠性,是对以往单纯基于IPC分类号或基于词处理技术获得技术热点的有效补充和参考。
关键词:小额信贷;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模式;实践分析
一、国外小额贷款发展的主要模式
小额贷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尤努斯教授的小额贷款试验。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两大主流模式。
1、GB模式为代表的福利主义模式
1976年8月,尤里斯教授基于自己在乡村研究,在吉大港大学附近村庄做了一个试验――利用他自己的财产担保说服当地银行向贫困农民提供一些贷款。实践证明,这些贷款受到了这些人的欢迎,促进了贫困农民的生产自救,还款率也比较高。
GB模式下,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民互助组织是其支柱。互助组织是按照“自愿组合,亲属回避,互相帮助”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互助、互督、互保”的组内制约机制――即一个组员不还款,整个小组就失去再贷款资格。整个模式两大块机构中,自身机构与一般金融机构构建无异,贷款人机构也是从基层向上叠加构建。
2、BRI-UD
它是小额信贷起步阶段的两大类型之一: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贷款。1983年,印尼开始金融改革。印尼唯一一家农村国有商业银行,BRI也引进了新的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在1984年成立乡村信贷部(BRI-UD),成为独立运营中心。通过5年的运营,在保证较高的还款率的基础上,它不仅成为了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小额贷款机构,同时也使BRI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
BRI-UP模式下,最基本的单位是村镇银行。它是进行独立核算,自定贷款规模、期限和抵押,具体执行贷款发放与回收的单位。
3、两种主流模式的特色
二、中国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模式
1、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其一(1993年底至1996年10月)小额信贷技术初步传入,相关机构进行了小规模试点,NGO小额信贷得到了初步发展。
在此阶段,我国引入了小组联保贷款为主的信贷技术。社科院发农所与商务部先后进行了小规模的试点活动,在农村引导了建立了联保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小额的短期贷款。根据技术差距理论,由于外援资金的限制和技术的有限流入性,我国仍然要经历一段模仿滞后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小额信贷的规模很小,收益不明显,覆盖面有限。
其二(1996年10月至1999年)“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扩展,我国开始主要采取GB联保模式。
更多的相关机构(国务院扶贫办系统、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妇联和工会等)参与到小额信贷领域,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获得发展。
此阶段,我国主要采用GB模式,但与已经发展成熟的GB不同,此时小额信贷还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和各界贷款为资金来源,没能成为真正自负盈亏的商业机构。小额信贷的积极作用在这一阶段还未能完全显现,仅仅是作为扶贫多样化的一种措施而存在。
其三(1999年至2005年6月)RCC(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逐渐发展。
此阶段,我国度过了掌握滞后期,将小额信贷技术与国情密切联系。在RCC开辟和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此外还得到了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扩大了小额信贷的影响力和业务深度。这是我国首次将小额贷款技术运用到正式金融机构。顺利开创了中国式的正式金融机构与农民互助组织相结合的小额贷款模式。但这仍然只是对已有主流模式的进一步吸收和改造。
其四(2005年6月以后)小额信贷多样化,小额贷款公司出现。这一阶段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小额信贷技术的日臻成熟,我国开始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2005年6月我国开始了第一批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应运而生。
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和监管则是以2008年的《意见》为蓝本的。《意见》中提出了一些方向性措施:
A本省的省级政府有明确成立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的方可成立小额贷款公司。
B应建立发起人承诺制度:即公司股东应与小额贷款公司签订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
C按照《公司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贷款管理制度、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其经营活动。
D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确保全面覆盖风险。
E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并接受社会监督,杜绝非法集资。
F中国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其纳入信贷征信系统。
2、小额贷款现行模式存在的及潜在的问题
A发展呈现违背最初宗旨的倾向,福利性效用未能较好实现。在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寻租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的介入和公司背景的控制,使得信息更加不对称,小额贷款公司悖离了其公益性宗旨,愈发地商业化。
B覆盖的范围有限,我国的贫穷人口未能获益。原因有二:其一,市场经济欠完善,许多贫困的地区的市场机制尚未成形。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它们融入市场经济的程度不够深,在“三农”问题上发挥的效用也相应打了折扣。其二,由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仍然在探索阶段,贷款发放的条件相对也较为严格,能参与到这个市场中的人群也相对有限。最贫穷的人依然只能依靠国家的援助,而无法从小额信贷上发家脱贫。
C收益无法较好覆盖运营成本,长期发展受限。主要表现有二:其一,资金短缺且资金来源单一。融资形式缺乏多样性。据《意见》的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只贷不存”。具体而言,如基金储蓄、代扣罚金和吸收入股等方式在中国小额贷款公司中都比较少或者没有。其二,理论与实际收益率出现偏差,受到税收及利率等问题的限制,许多小额贷款公司并未达到预期收益率。从目前的试点结果来看,现行格局下,农村闲置资金无法得到充分吸收,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规模不可能快速扩张。
D内部机制仍需完善。其一,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无力承担不足的内部控制以及不可抗力的事件造成意外损失的瓶颈。相应的,小额贷款应对此类风险的能力也很弱。其二,内部决策和监督机制欠完善。其三,小额贷款公司高层并未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仅仅知道从小项目做起,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在对小额公司的监管中,现行的政策框架也存在很多漏洞和疏失:
A监管主体的不明确性。尽管《意见》指出小额公司要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了是人民银行还是银监局,是金融办还是县政府进行管理的悬疑之争。
B征信系统覆盖还不够完善。第一,员工的信息缺乏全面性,信息出现不对称性,公司在博弈上处于不利地位,道德风险系数更高。第二,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群狭窄,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公司业务的扩大。
C缺乏具体的规范文本和制度。相关主管部门并未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汇报材料及监管细节要求给出明确规范。
三、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模式的完善方向
1、中央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战略,给小额贷款公司创造良好的市场载体时,还应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有力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小额贷款公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推手。此外,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将为城市中小企业和薄弱产业提供更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2、国家有层次地进行规划,再补充相应政策支持:首先,给予不同类型的小额贷款公司给与不同的政策优惠。公益性的商业性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其发展初期,我国应区别对待,在政策扶助资金及税收政策上对公益性的公司有所倾斜。其次,逐步放松其利率及融资方式、规模限制。与市场化进程同步,小额贷款公司的控制也应相应改变,促进其长远发展。此外,小额贷款公司的正名问题,一直保守争议。作为非经融机构,其业务相对不易展开。在鼓励经营效益好的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型的同时,我国应该相应放宽准入和限制,允许其参加一些简单的金融活动。再次,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及公司自身都应加强对就业人员的培训及考核。同时,人民银行应尽快将其纳入征信体系,部分有障碍的地区可以与公安部门的征信信息绑定。
3、加大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推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应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农村金融多层次服务体系进行规划。而现行的银行类金融服务,特别是资金融通服务和资金管理服务,主要关注点在大众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所以中小企业和中小资金需求的农村客户需要一个庞大的专门服务体系。今后的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需要继续完善补充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同样也不能忽略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的金融服务机构的不断完善。此外,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限制了闲散资金的吸收,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缺乏良好的环境。具体而言,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要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扶植一些辅助金融机构的成立,并且实现农村的征信体系与相应更多金融机构的绑定。
4、建立健全内部机制,从控制风险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良性发展。其一,从放贷程序到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均要严格规范。其二,设立风险控制部门,加强对放贷资产的管理,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确保一定的收益率。其三,咨询相关人才,并聘请法律顾问保证公司日常的文件材料及一些行为的合法性及严谨性。再次,公司的决策部门要形成严格的责任负责制,权责明确。
5、避免小额贷款公司的的服务宗旨和管理目标的偏离。其一,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体系,防止公司背景及政府官员的操纵。在探索阶段,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各部门的监管出现重叠和偏差。结合社会各界的监督,我国应出台具体的条例辅助监管,并划出各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有主有次,层次鲜明。其二,严格监督小额贷款公司对国家扶助资金的运用,在保证一定收益率的同时,应真正惠及广大贫农及城市弱势产业。
6、扩大业务的覆盖面。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应该继续多样化,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继续拓展,服务领域不只局限于农业领域等;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步入正轨后也应该参考GB模式下的自动瞄准机制小额贷款,发挥自己的效用。
7、实现小额贷款与小额保险的结合,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拓展小额信贷的保险市场,一方面可以拉动内需,有利于保险业业务的创新和拓展;此外,也利于小额贷款公司承担道德风险或意外因素引起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唐红娟,李树杰 标准小额信贷:理论、问题与讨论[期刊论文]-乡镇经济 2008,24(7)
[2]姚志强 当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的难点及建议[期刊论文]-经济师 2009
[3]汤文东 对小额信贷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期刊论文]-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1
[4]杜庆鑫 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持续健康发展[期刊论文]-成人高教学刊 2008(5)
[5]郑 论农村小额保险与农户小额信贷的结合[期刊论文]-福建金融 2009(6)
[6]叶扬等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期刊论文]-生产力研究 2009(5)
[7]赵小晶等 我国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探析[期刊论文]-南方金融 2009(4)
关键词 智能建筑;机电安装;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7-0132-01
智能建筑是科技进步的标志,融入了人文关怀和现代潮流,是建筑发展的趋势。智能建筑的智能化前提是机电设备的运用,因此,机电设备的安装关系到智能建筑的质量。对智能建筑机电安装质量进行监测,可以保证智能建筑的质量。
1 加强施工过程的工作协调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智能建筑安装过程中,必须要将安全放在首位,从细节着手,避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智能建筑安装工程复杂,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在各自范围内进行,往往只注重负责范围内的施工,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协调。实际上,每个环节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缺乏必要的协调,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将很难注意到细节问题,从而产生许多安全隐患。因此,施工单位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协调,共同完成施工任务,保证施工质量。
1)明确专业施工界面。明确专业施工界面,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避免重复施工。在智能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专业施工界面迷糊的问题,尤其涉及到电压问题,更要小心谨慎,明确专业施工界面,如果分辨不清,则很容易按照设计图纸的方式进行施工,如果不符合要求还要修改或重新施工,耽误施工进度。
2)交错施工。如果施工跨专业,那么就要在提前进行安排,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配合开展工作。对重要的工序认真检查。各部分的交错施工通过检查与落实后,不仅能够有序开展施工,还能够提高效率,确保施工质量。
2 严格把控关键设备的安装质量关
机电安装与智能建筑质量密切相关,与电气工程亦有一定的联系。当机电设备安装出现问题时,将会大大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与电气工程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有关,因此对于质量的要求很高。在智能建筑机电安装质量监测中,要明确和落实责任,做好统筹规划,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严格把关质量。
1)严格控制配电装置质量。配电装置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电气工程质量,也将影响到智能建筑的质量,因此,要严格控制配电装置质量。首先,从配电设备着手,从选择到安装调试,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埋下质量隐患。一些配电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如开关、变压器等设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如果不注意把关质量,那么在使用过程中就可能会发生故障,甚至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必须要严格把关配电装置质量,认真验收,及时检查,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2)确保电缆铺设质量。电缆铺设是电气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电缆承担着运送电能的任务,因此对于质量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一旦质量不过关,可能会发生火灾等事故。目前,铺设的电缆大部分的规格是三芯到五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将电缆进行各种各样的铺设和缠绕,而且多为一次性铺设,如果施工人员不了解电缆规格,或者专业知识有限,经验不足,在工作中漫不经心,就很容易在铺设中埋下安全隐患,一旦没有认真铺设,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将电缆烧坏,造成事故。不同的电缆型号不同,如果没有对型号进行认真检查,马虎大意,就会降低电缆的防火标准和使用性能,继而发生事故。除此之外,还会大大影响智能建筑的质量。因此,电缆铺设的质量必须要高度重视。
3)检查配电箱。配电箱在电气工程中起到了控制器的作用,主要是在电能的接受与分配方面进行控制,维持系统正常运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顺利开展。配电箱在智能建筑工程中通常数量较多,而且型号和原理十分复杂。由于施工队伍的人员涉及到工程诸多环节,专业不一致,资质参差不齐,因此设计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困扰,如修改的部分较多,基于配电箱的复杂,修改时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加大了设计修改的难度。如果不考虑到实际情况,一味按照图纸施工,不进行严格的技术审核,可能就会出现专业功能得不到满足的局面。因此,不管是业主还是监理,对于配电箱的修改通知单要进行一一核对。由于电气工程对于设备要求质量非常严格,因此必须要保证配电箱符合技术要求,否则很容易埋下安全隐患,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4)确保弱电设备安装质量。弱点设备在智能建筑中所需数量较大,铺设时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试,确保弱电设备的安装质量。在质量监控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对智能系统并不能做到完全了解,因此,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要对设备的功能有所了解,并进行重点监控。如今,通常采取招标的方式进行关键设备的安装,许多施工队伍在招标之前往往承诺的很到位,在确保关键设备安装质量的前提下,还会满足更多的功能。这就导致一些智能建筑安装市场变得鱼目混珠,许多并不专业的企业浑水摸鱼,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去掉一些功能而降低成本,招标之前的诚信荡然无存,最重要的是,这会对智能建筑质量造成严重的威胁。
3 结束语
建筑离不开城市,城市亦离不开建筑。智能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标志,集技术和人文关怀与一体,确保智能建筑质量,就要进行有效监控,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关,才能使智能建筑受到好评。
参考文献
[1]陈鹏,纪晔.监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作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
[2]余应厚.智能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
[3]林序,马冬梅.转变观念提高智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质量[A].2000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0.
[4]康琰.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探讨[A].2002年晋冀鲁豫鄂蒙川沪云贵甘十一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2.
[5]王赞.浅谈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设计[A].河南省金属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