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06:2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考证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婚庆消费新趋势
“一次性消费”受冷落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选购礼服时,将实用性列为重点考虑的内容。在北京多家大型商场的中西式礼服专柜内,礼服在设计款式上兼顾了实用和流行元素,颜色上也不拘泥于单一的红色,个性化的色彩处处显示礼服设计的新气象。一位专柜销售员说,现在的礼服不但婚礼上能穿,平时穿也没问题。礼服实用需求的飙升,预示着婚庆市场“一次性消费时代”的终结。
对此专家表示,生产者在设计上能充分结合实际需求,将会更有效地拓宽婚庆用品市场,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个性婚礼更诱人
花园婚礼、海底婚礼、烛光婚礼……在一个追求与众不同的时代,老套的婚礼模式正逐渐失色,婚礼正悄然兴起一股竞争风,比的不是花费最贵,而是创意最好。由此今年诞生的婚庆策划行业也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职业之一。
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年婚礼个性化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发展趋势,新人对婚礼内容、环境、创意的追求越来越丰富多彩,现代个性化婚礼应浪漫而不奢华,传统而不守旧,隆重而不繁杂。
调查显示富裕者
已建新消费模式
据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富裕消费者已经开始建立了新的消费行为模式。
该项调查由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和中国国情研究所共同设计,后者负责开展,调查对象为一万五千名年收入一万美元以上的人员,涉及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深圳和杭州。
调查表明,中国富裕消费者已经开始建立了新的消费行为模式。据数据显示,年收入超过二万一千美元时,他们开始使用外汇账户和国际信用卡,开始加入高尔夫运动;年收入达到二万二千美元时,开始定期到海外旅游;年收入超过二万八千美元时,开始购买个人住房;达到三万美元时,开始购置轿车。同时,经常性的外出就餐、出国旅游也是这一人群的生活方式,百分之四十每周外出就餐二至三次,百分之十每周外出就餐达五次之多。
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呈现下列特点。
大学生消费容易出现潮汐现象,即一个新事物、新品牌在大学生市场会在某一个节点呈现突然的高峰。其根源在于大学生高度一致的群体认同感,使大学生中信息的传递有着高度集中性。如在培训方面,出现过MBA潮、“寄托”潮、考证潮等;在消费品方面,有复读机潮、手机潮、游戏潮等。
由追求独特性消费带来普遍消费。大学生普遍追求独特、新奇、时髦的产品,但与此同时,独特、新奇带来的往往是流行、普及。57.7%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购买独特风格的产品”,但是只有22.9%的人认为“我的穿着更加时髦”。
实惠仍是大学生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三种促销方式是:打折、派送和赠送小礼物。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5-0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程序、技术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洞悉社会发展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决策社会发展,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但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未能将课堂与社会、行业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鉴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并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课程总体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在指导制订调查方案时讲授原则意义;涉及社会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设计方案的实例,适当讲授,以够用为度。二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将企业需要、学院办学需求、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项目引进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调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行业需求零距离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初级)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以上两个职业证书的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调查分析师》的考证要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对原有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一个社会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总结5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选择阶段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调查技能的掌握和实施、职业能力的培养。详见表1。
表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理论学习内容 实践项目
理论基础 1.社会调查的定义及其任务
2.社会调查的基本功能、基本概念、基本方式、主要类型等
3.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4.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 1.初步选题
2.选题的初步调查论证 1.选择调查课题(选题的意义、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2.调查课题的初步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团队调查项目选题
准备阶段 1.提出研究假设
2.设计调查方案 1.提出研究假设
2.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
3.调查指标的设计
4.信度和效度
5.调查方案的可行性 团队制订调查方案
1.为课题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的方式
2.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1.社会调查的方式
2.普查
3.典型调查
4.抽查 团队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利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类型与结构、设计的原则)
2.访谈法(访谈的特点和类型、实施的步骤、技巧)
3.观察法(观察的特点和类型、误差的控制)
4.实验法(实验的特点和程序、实验的设计)
5.文献法(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6.专题调查(电话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网络调查方法)
7.调查员的调查方法和技巧 团队调查项目实地调查
调查员培训
数据分析阶段 1.资料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2.对统计调查进行理论分析 1.资料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2.文字资料的整理
3.数字资料的整理
4.问卷资料的整理
5.统计分析的方法(单变量描述统计、集中量数分析、离散量数分析)
6.理论分析 团队调查项目数据分析
总结阶段 1.撰写调查报告
2.团队汇报 1.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2.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3.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 调查报告撰写(个人完成)
团队ppt汇报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该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合作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例如,在访谈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学中,理论部分采取的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探究,就是课前让4个小组的学生查询“什么是访谈、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准备、访谈的方法和原则”等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再通过提问、回答、教师补充、视频学习等方式,完成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部分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小组调查项目的访谈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座谈式的群体访谈形式,一个小组推选访谈主持人访谈嘉宾及其他观众,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价,给予指导。课堂外,各小组成员深入到校园、宿舍、其他院校、社区进行访谈,完成调查任务。又如,在调查员的培训中,结合企业调查员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住户对小区环境的意见要求,进行入户调查”、“海飞丝洗发水使用街头拦访调查”、“学生食堂满意度的座谈调查”等情境,对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动作技巧、观察技巧、处理拒访的技巧的训练。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由过程实践操作成绩和理论考试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实践成绩占70%,期末综合理论考核成绩占30%。过程性实践操作成绩是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工作成果确定的。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规,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目标性。详见表2、表3。
表2 各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
工作过程 成果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 调查方案、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调查问卷
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报告
总结阶段 调查报告
在“调查方案设计”的成果展现中,制定了以下考核量规。
表3 “调查方案设计”成果展现考核量规
考核项目 考核关键点(技能标准) 配分 得分
调查方案的制订
抽样方案的制订 调查的目的明确 10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语言通顺、叙述合理 20
课题组成员任务分工明确 10
活动步骤清晰、合理 20
调查的方式方法合理恰当 10
抽样方案的设计合理可行、格式规范 10
实训表现 团队合作积极主动 10
在团队合作中履行职责、认真负责 10
合计 100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已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了柳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岗位需求调查、大一新生专业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现状调查、两面针产品社会认同感调查等20多项调查。这些调查充分体现了学生结合专业,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视角,洞察社会,关注学院建设,关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项目下企业、到街头、到招聘市场、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锻炼了实践应对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和感悟。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社会实践出发,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调查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娟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2012JGB415)
[关键词] 合作办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抽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20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18- 03
0 前 言
中外合作办学经管类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是所有经管类专业必须开出的必修课。与普通本科经管类专业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录取分数一般比较低,学生的素质比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统计学时比较吃力。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以做以下改革。
1 学以致用
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并非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讲到应用性较强的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以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
比如,在讲授数据搜集和图表展示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社会调研的题目,把学生分成6~8人的小组,利用3~4周时间,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并且用图表展示出来。
在学生完成报告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数据的来源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数据如果是别人通过调查或者实验方式搜集的,使用者只是找到并加以利用,则称为数据的间接来源;如果是通过自己的调查或者实验方式搜集获得的第一手数据,则称为数据的直接来源。学生会根据布置的任务确定应该采取自己直接通过调查获得数据的方式,数据来源是直接的。
其次要确定抽样的方式。由于调查的对象,也就是总体的数目比较多,要调查所有的对象费时费力,成本非常高,因此通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取一些样本进行调查的抽样调查方式。抽样调查又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所谓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是指遵循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概率抽样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有一定的机会被抽中,概率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方法。
非概率抽样就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目的和对数据的要求,采用某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的方式。它不是严格按随机抽样原则来抽取样本,也就无法确定抽样误差。虽然样本调查的结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的特征,但不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非概率抽样依抽样特点可分为方便抽样、配额抽样、判断抽样、滚雪球抽样和自愿样本样等方式。
在确定了抽样方法后,学生还要选择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自填式、面访式、电话式等方式。自填式是没有调查员协助的情况下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完成调查问卷,问卷可以通过调查员分发、邮寄、网络、刊登在媒体上等方式传递给被调查者。自填式方法调查成本最低,管理相对容易,而被调查者可以自由选择回答的时间,压力也比较小。但是自填式方法不适合结构复杂的问卷,调查周期比较长,问卷的返回率比较低,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数据收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访式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调查员提问、被调查者回答的调查方式。它的优点在于:调查人员可以激励被调查者的参与意识,提高调查数据的质量,还能对数据收集花费的时间进行调节。但是这种方式调查成本比较高,搜集数据的质量控制比较难;电话式是调查人员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向被调查者实施调查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调查。但是使用电话进行访问的时间不能太长,而且要求问卷比较简单,并受电话这种工具的限制。学生要结合抽样框的有关信息、目标的总体特征、调查问题的内容、有形辅助物的使用、实施调查的资源、管理与控制、质量要求来选择搜集数据的方式。
接下来是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图表展示。数据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得来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与加工,使之系统化,从而得出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包括数据审核、数据筛选、数据排序等方面。在展示数据的时候,学生要根据数据的类型确定相应的方法。对于分类数据,整理时要计算频数、频率、比例、比率等指标,采用条形图、帕累托图、饼图来展示;对于顺序数据,还可以计算累积频数和累积频率,使用累积频数分布图和环形图展示;对于数值型数据,先要把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转化为不同的组别,然后使用直方图展示数据,而未分组数据可以使用茎叶图、箱线图来展示;时间序列数据使用线图;多变量数据使用散点图、气泡图、雷达图展示等等。
在学生完成调查报告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调查的内容,按照以上程序,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报告中。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 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期末的笔试成绩并非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因此可以把平时的作业、回答问题情况、甚至调查报告的成绩加入期末的总成绩构成,比例可占60%左右。在教了学生一段时间之后,给学生布置调查报告,考核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程度。
在上课期间,教师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记录学生回答的情况。之后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答疑,及时对学生答疑解惑。
通过在某校试点,学生多选择调查在校大学生消费、兼职、逃课、考证的情况,因为获得样本数据比较容易。W生一般选择概率抽样中的简单随机抽样或者分层抽样等方法,采用面访式方式进行调查,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直方图、饼图等方式展示数据。为了更好地验证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可以让学生把报告做成PPT形式,分小组进行演讲。提交报告时,注明每个成员的任务及组员间评分,避免免费搭车者问题。老师根据每名学生的贡献率、报告的质量、演讲的情况给出最后得分。在某种程度上,调查报告的质量可以代表学生对整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其得分应该在学生期末成绩里占较高的比例,比如占40%的比例。
3 训练学生应用能力
学生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经常用到Excel软件,学好软件对以后从事工作用处很大。教师应该多讲解Excel软件,尤其要教会学生使用图表展示数据、用统计函数计算数据特征、建立变量之间的模型。在学习相关章节之后,教师先在课堂上举例演示,然后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使用Excel软件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出批改意见,既有利于教师急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实际。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课程资源网站,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资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除了Excel软件,教师也可以教授学生Eviews、SPSS等统计软件,有条件的学校可把课程安排在机房,学生边学边练,通过上机操作及时反馈出软件使用中的问题。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统计部门或者企业实践,实地观察、了解统计工作的流程。统计工作包括搜集、整理、分析、推断等活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专门的方法。在统计调查阶段主要有统计报表制度、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普查等方法;在统计整理阶段,包括统计分布、统计分组、分配数列、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技术等;在统计分析阶段,方法主要有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指数法、抽样法、相关分析法等。通过让学生去实际部门实习,亲身经历统计过程,才能真正了解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1]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刘立娟,姚娜,程丽丽.中外合作办学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4(1).
拿着Pad窝在沙发,世界名师任其选
在大学校园或是图书馆,听到附近有沪江开心词场通关的提示音,一句话都不用多说,甚至连眼神都无需交换,就能轻易识别学习语言的同类;下班回到家的北京职场白领柯小岚,拿出Pad打开网易公开课,接着3天前的进度,花60分钟听完了耶鲁大学《博弈论》的第3课……
这是当下中国在线教育用户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在线学习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白领利用零散时间,补充一些通识类或实用型知识,不断为自己充电。
柯小岚从4年前开始接触的网易公开课,算得上是国内在线教育的先行产品之一。据了解,目前网易公开课日均浏览量为100万人次,装机量近1500万。
而这仅仅是在线教育产品的一例。这个行业的各类平台、产品已经是五花八门,其中一类就像网购商品一样,用户只要选择需要的课程,付款之后就能通过网页和客户端使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同学、网易云课堂、百度是其中的代表。
对于出国留学、外语考证的广大群体而言,新东方在线、沪江网校等以语言学习为主的网校,或许更为熟悉。
新东方在线副总裁潘欣表示,新东方在2000年就已布局线上教育,目前拥有的互联网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移动应用下载量超过1200万。
一些互联网公司和机构正在让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国内落地。果壳网与美国的三大MOOC平台合作,让国内自学者可以利用美国名校的资源;网易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了中国大学MOOC,邀请国内985高校进驻,自今年5月上线以来注册用户已有50万。
在网上学习,靠谱吗?
据了解,目前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大致可分为几大领域: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留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外语教育、兴趣爱好培训以及综合平台类。其中,职业技能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不过一些受访者担忧,除了目标性强的技能型、外语考证类培训,让中小学生通过互联网,拿着平板电脑或是坐在电脑前学习,他们可能会难以坚持。
国内投身到在线教育的用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群?《2013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在线教育课程是职业技能培训和英语培训,在受访的2946人中,这两类课程的用户人数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位居前列。《中国互联网在线教育白皮书》称,目前成人教育市场依然占比最大。网易公开课的主要用户在18岁到35岁之间,主要是上班族和学生。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仅仅为了满足求知欲而来学习,在一些平台也并不鲜见。南洋理工大学推出的《法医学概论》,看似偏门学科,却已经在果壳网的MOOC学院平台上有了诸多点评,甚至有30名学员晒出了证书。
在果壳网的《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中,2440名使用过MOOC课程的受访者中仅有6%拿到了所有选择课程的证书。
“不管能否坚持到最后,互联网让有求知欲的人能找到学习的平台,坐在电脑前就能听国内外名师讲课,开卷有益,总会有一些收获。”参加工作不久的刘慧慧说。
摆在眼前的几道“坎”
虽然近两年在线教育资本涌入很多,社会关注度也在提升,但用户并没有大规模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国内在线教育仍处在早期阶段。
“原因之一是,之前没有哪家公司能单独培育市场,现在随着进入这个领域的公司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正慢慢改观;二是教育的用户学习周期长;三是在线与面授的用户体验差异大,教育并不是标准化产品。”潘欣说。
在易观国际分析师郭阳看来,部分细分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是在线教育面临的瓶颈。
根据《2013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线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互动性和现场感。因此,就职于上海一家培训机构的宋民瀚认为,中小学教育阶段,在线教育更适合作为多媒体辅助,因为学生的自制力可能并不过关。
再者是版权问题。版权问题是付费购买在线课程的阻碍之一,盗版的泛滥导致用户的付费意愿不强。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表现得比较乐观。网易教育品牌总监董萍说,在线教育领域拥有大学学历的用户比例比整个互联网高。当前,真正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人群是相对有限的,但只要能够满足这个人群的需求,就算是达到了目标。
“解放教育生产力”
对于在线教育的未来,一些行业观察者持乐观态度。线上线下两种教育模式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可以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教育发展,用互联网技术解放教育生产力。
淘宝同学负责人裴滨峰说,目前淘宝同学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需求,通过云计算,为没有基础能力搭建网校的中小机构提供平台,解放教师的生产力。
从在美上市的两家龙头企业的财报来看,教育类公司仍处于高增长区间,其中在线教育业务也成为其布局的焦点。郭阳表示,新东方开发网上互动学习平台,涵盖所有主要产品线,新的在线学习平台显著提升学习体验,通过增值网络服务创造新的收入,提高线下入学率;好未来也十分看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会。另外,TutorGroup预计其销售额在未来几年都将达到三位数的年增长率,也透露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潜力。
对于未来的在线教育模式,受访者们认为有很多种可能。裴滨峰描绘的一种情形是,在线教育的关键应该是人与人的连接,而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搬运工”。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金融这个热门行业,竞争相当激烈。独立学院的兴起使得大学生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受金融危机、社会偏见、学生自身就业意识弱、就业准备不充分和就业期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金融专业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海归积压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如何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就好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现状
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开始大量走向人才市场。独立学院学生因投资成本高、家庭条件优越、社会认可度不高等众多因素影响下,在求职过程中有时候期望值偏高,盲目追求高薪岗位、福利待遇好企业,使理想与现实脱节,从而影响就业。
(一)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压力大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大学毕业生供给远远超出社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寻找工作,然而僧多粥少,越来越多的人将面对“毕业等于失业”的状况。
(二)职业规划不明确,专业知识薄弱
独立学院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对自身能力、爱好兴趣的明确了解,不能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生活和学习目标,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及择业标准,未能为求职做好积极的就业准备。
(三)大学生就业方向、单位、地点偏好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一般比较富裕,因此在经济上看来,独立学院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出国可能性较大。多数大学金融专业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并不盲从,面对近几年的就业高峰,考研读博成为最好的选择,有的人做了就业、考研双手准备,出国的也大有人在。部分学生目标太高,就业集中在工作比较轻松的商业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而证券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等竞争压力大的工作单位则不为金融专业学生所青睐。多数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希望能够在南京、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工作,造成扎堆就业。
(四)金融行业门槛高,工作压力大
正规的金融业门槛很高,需要真才实学的数学分析等十分专业的知识。在正式的工作中,工作能力是影响升迁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学历水平。以银行为例,银行从业人员的学历相对于其他行业普遍偏高,金融行业门槛高,很多人削尖脑袋要钻进去,竞争激烈,进去以后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以免被更优秀的金融人才挤掉。在工作市场中,毕业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浪淘金,能进去且被留下来的是少数。
二、提升独立学院金融毕业生竞争力的探索与建议
(一)增强自身素质,打造扎实的专业素质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知识和能力越来越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社会认同感较低的现实,独立学院的本科生可以获得各种技能性证书反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尤其是金融专业的学生,考证尤为重要,如会计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行、证券从业资格证等,几乎成为金融行业必备的上岗证。此外,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学习,要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丰富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加强自我锻炼、自我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与社会广泛接触,学会适应新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关能力。而金融行业属于服务业,优质的服务水平是金融企业员工的必备条件,作为准从业者就应积极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在寒暑假期间,通过自己或父母的社会资本争取进入金融企业中实习,学习行业知识和各种经验,提高应变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
金融行业属于高收入领域,国内金融专业毕业生和广大海归对独立院校金融学生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在此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继续深造或出国,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除此以外,金融学生应通过兼职和实习等方式增强对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克服在择业中的误区和对家庭的依赖心理,找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就业观,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四)独立院校为学生提供职业化培养和就业指导
对于独立学院金融专业,学院专业建设应对学生进行金融行业相关知识介绍,使学生了解到金融行业的内部体制、作用等,帮助其尽早地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使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始终。同时,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开设创业常识等课程,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并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还可以增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校企合作。
项目基金编号:2013039YP
参考文献:
[1]彭兴菊.高职高专院校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2012(09)
[2]霍中华,张百惠.上海金融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报告,2011(24)
[3]赵波.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2010(04)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思想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整体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他们的消费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这一低层次的需要,而是朝着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当我们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时,却发现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可谓喜忧参半,而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折射出消费主体的价值认定和道德追求。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消费是指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等);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等)、人际交往消费(人情、生日聚会等)。对于大学生的消费现象,人们众说纷纭,从消费来源,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伦理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消费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消费的分类
我们平时说的大学生消费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经济来源方面为学习深造及生活成长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以学生能否自主灵活使用来划分,大致分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
必要消费指学生按国家政策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必须交纳的费用。如学费,住宿费,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技能考试等。这类消费最大特点是政策性强。学生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不交。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必须交纳的费用,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无关,也不会有消费差异。非必要消费指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消费。指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费用。如生活费,通信费,上网费,服装费,考研费,参加社会实践等产生的费用。这种消费要依不同学生的经济状况而不同。这种弹性空间很大。使低层消费者生活质量下降,产生心理压力以及引来不公正待遇。学校必须及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非必须消费没有标准,对大学生来讲,家庭经济实力制约着消费的额度。个人的理财,合理适度的消费也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种消费额度。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动机有很大差异,但不管资金是否充足,大学生首先要解决学习与生活必需问题,然后才能谈论其他问题。学校要加强引导,大学生不能将大量资金用在学生和生活之外。从消费的潜意识看,大学生消费随大流,攀比心理,追逐时尚的现象较普遍。
目前电脑、CALL机或手机、旅游、恋爱等“特殊”消费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增多。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环境以及该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 ,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环境因素分析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大学生所接受。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已成为事实。反映到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尤其是多数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制、学生缴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和高消费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已经和正在对学生的心理、道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从大的方面划分,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生源地城市化程度越高,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其中食品支出差异最大,表明出生地城市越大,大学生越注重消费质量;生源地经济发达水平越高,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学生在衣食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小,而在交际、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大。
在大学校园,高消费者和低消费者同在,早熟型消费与不成熟型消费共存.不成熟消费、攀比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学生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活能力和消费观念教育,要在大学生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要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就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的恰当把握。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策略
1.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引导,提倡理性消费。当今的多数大学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在消费观上部分学生仍处于盲目从众状态,受周围环境影响,冲动消费较大。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白,当时中心任务是学习而不是纯粹的消费。对日常消费开支要合理分配,加大学习方面的支出,减少娱乐和交际方面的支出。
2.加强理财管理。由于家长一般每月或每几个月给一次生活费,大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计划如何消费,学会一种理财观念,考虑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开支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分析自己的基本情况后来确定自己每个月的消费计划,并尽量按计划执行,量入为出。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结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契机,通过途径建立“节约型校园”,以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以塑造大学生的良好的消费观念。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洞察其深层成因。高校要建构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适度、公平、和谐的消费道德,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探求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消费,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作为当代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作为深切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本着对中国经济的深切关注,通过对郑州市五所高校的深入调查和收集数据,我们完成了这份《调查报告》,并力图从消费意向、消费意识和消费心理上解读目前郑州高校大学生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趋势。也许我们的数据不够权威,也许我们的分析不够准确,但我们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方法。它代表我们自己的声音。希望广大读者和所有关心大学生消费的人们,能够透过这份调查报告去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趋向,解读大学生消费的新理念。之所以开展此项调查,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当前郑州市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的调查,以期得出21世纪初的郑州市大学生的消费构成、消费差异以其影响其消费构成的主要因素。二是通过对郑州市高校的抽样调查,力图解读当前全国高校大学生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意识以及消费心理等。
二.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界定总体为当前郑州市高校中的所有全日制在读本、专科学生。为了更好地细分目标受众群体,将访问对象分为艺术类学生、毕业生、和除上述之外的在校本、专科学生的形式。研究生、成教生等由于数量相对较少,不具有代表性,故不在此调查范围之列。
表2—1
通过表1—1可以看出:此次调查主要涉及郑州市五所学校,七个校区,并兼顾到郑州市的几个主要的高校集中区。此外,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765份,有效回收率为76.5%。问卷发放时间为2003年1月3日至22日,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本科类院校学生为511人,专科类院校学生为254人。本科生为主的高校为此次调查的主体。其中男生491人,女生274人,男女比例约为11:7。这与上述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次调查的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主要运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群集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主要分析软件为SPSS11.0版。
表2—2
由表1—2可以看出,此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中,艺术类学生为88人,毕业生为104人。特长生(艺术类)、毕业生也是大学生消费不可忽视的群体。此外,在统计中我们发现:目前郑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重较大,约为66.3%,来自城镇和城市的相对较少,分别为23.4%和10.3%.这与整个河南省的招生生源比例(主要面向河南本省)是基本吻合的。
三、分析:
总体状况当前郑州市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四大方面。对于他们每个月所能得到的总生活费(不包括自己的课外收入),40.0%的学生集中在350—500之间,500—650元之间的约为21.3%,高消费群体(800元以上)为10.2%,低消费群体(200元以下)为9.1%,低消费群体的比重与高消费群体的比重相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的社会分配逐渐趋于两极化,同时也与他们对郑州市的消费水平的总体评价是基本相一致的(见表3-1)。此外,相比较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1年对全国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状况(每月生活费在100—300元的占3.87%,300—500元的占44.41%,500—700元的占19.33%),郑州市大学生2002年末2003年初的消费水平与2001年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当,略高于1996年南京市高校的调查统计所显示的情况(100—300元的占17%,300—500元的占70%,500—700元的占13%)。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郑州市的总体消费水平相比较于沿海城市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
表3—1
2.消费支出
食物支出
衣物支出35.5%41%
休闲支出
学习相关支出
其它支出4.3%6.1%13.1%
图3-1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郑州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0%,衣物支出占13.1%。休闲娱乐占6.1%,与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支出占4.3%。结合以前的调查可以看出: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而用于改善学习的消费比重在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开始上升,另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们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保健的支出正在上升。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而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或生存型消费也日益朝着更加营养,更加注重品位的方向发展。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就餐已经超越了填满肚子的范畴。尽管食物支出仍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支出之一,约47.7%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四成。约24.1%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五成。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聚餐的费用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一些价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数据显示:47.3%的被访者平均每月的衣物支出在50—100元之间,也就是说近五成的受访者每年约有近千元衣物消费,占总生活费的比例仅次于食物支出,尤其是面临择业的毕业生们,他们的衣物支出比其它的大学生群体要高出许多。上述数据说明了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调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拥有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装。
除去衣食住行消费,目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休闲娱乐及学习消费表3—2(%)
调查表明: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这在90年代已经开始显现。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显得愈加强烈。外出观光旅行,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而在旅游内容上大学生们更注重自然风光和文化品位。目前郑州市大学生的外出旅行支出约占总的休闲娱乐支出的四成,每年外出旅行消费在200元以下比例为29.1%,与从不外出旅行的比例26.9%相当.而从不外出旅行的比例主要集中在大一新生身上,这与他们进入大学较晚有很大的关系.在外出旅行支出中25.9%的人每年要花费200----600元之间,此外,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年外出旅行支出在1000元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宽裕了。除此之外,当前郑州市大学生其他娱乐方式主要集中于上网,玩电脑游戏,看电影,以及跳舞.健身等,相应的娱乐支出也集中于此,如表3—2所示。但是,迪厅,茶楼,恋歌房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此外,女生在这方面的支出要稍低于男生,这与女生们的休闲娱乐时间主要用于外出购物上了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男生们的泡吧费用要远远高于女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相对单调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受外人的干扰。为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惜以外出租房为代价,这就使得他们原本就不充裕的生活费更加捉襟见肘了。
此外,尽管目前大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是用于学习方面(购买电脑除外)的消费还是低于娱乐方面的消费,同时,关于郑州市大学生现有耐用消费品的调查也能很好的说明上述观点(见“耐用消费品消费”一栏)。由于近年来“考证热”在大学校园的悄然兴起,大学生们在对有助于求职就业的各类考试却是毫不吝惜的,这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身上,这在毕业生消费一栏将有所体现,在此不再赘述。
(二)耐用消费品消费(价值200元以上)
调查数据表明:文曲星、电子词典、随身听在当前大学生中的拥有比例是较高的。在深入访问中发现,拥有价格上千元甚至数千元的超薄随身听,CD机以及MP3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另外,价格在千元左右的手机在大学生校园中是较为流行和常见的。高年级的,尤其是毕业生们为了实习和找工作的便利,拥有手机的比例更高一些。调查数据表明,在电脑消费上,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群体,12.1%的拥有量,虽然算不上一个很高的比例,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拥有个人电脑的多数为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且不少学生是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集体所有、分担成本的方式购买电脑。同时,随着电脑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校园网络的开通.个人电脑价格的下调也逐渐使得大学生们消费心理由实用至上转向感受为本。当然,当前郑州市大学生们使用的电脑多为价格在3000—4500元间的组装机,拥有品牌机以及手提电脑的较为少见。在上述的耐用消费品调查中,男女生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尽管女生在手机拥有量上与男生相当,男女生分别为32.7%和28.8%,但在电脑、随身听、MP3的拥有量上要远远低于男生。
(三)爱情、友情消费
爱情和友情是大学校园不得不说的故事。爱情是神圣的,但爱情也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或多或少地渴望过爱情,更有人说,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但爱情的巨大投入仍会令不少家境相对困难的学生望而却步。当然,这并不能成为那些校园爱情的执着追求者的障碍。“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经成为不少校园爱情男主角的忠实信条。调查显示,仅有不到两成(19.0%)的学生承认有男/女朋友(这与我们在私下统计的数字相差较大)。从这不到两成的问卷上显示:有了男/女朋友之后,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相对减少,其他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支出相对增加,男生在这方面尤其突出。30.0%的“男主角”们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约在100元左右。而对于有了异性朋友却又不同校的同学来说,每个月生活费中的相当一部分都“贡献”给电讯业了。对于恋爱费用的来源,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更多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有关。
调查数字表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社团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不仅占据了当前大学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也在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情消费因为其形式多样和不确定性而相对难以统计。朋友、同学间的你来我往,请吃请喝是在所难免的;生日聚会等各种形式的庆祝聚餐是不可或缺的;与不在一起的亲人、朋友的感情联络也是绝对重要的。同学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不上路。据统计,近六成大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花费每年要在500元左右,近三成的大学生这类花费在800元左右每年。更有极少的一部分同学每年要花费上千元甚至数千元。此外,对于那些没有异性朋友而又有手机的同学来说,每月手机费中的大部分也用在此上了。据统计59.1%的手机族每月的花费在50—100元之间。没有手机的同学,电话卡则是不可或缺的。校园内201程控电话的开通,给我们打电话提供了方便的同时,电话费的开支也水涨船高,67.1%的大学生的每月的电话消费约为10—40之间,还有近两成(19.1%)的大学生的电话卡消费在40—80元之间。尽管现代电讯已经十分发达,仍有为数不少的(77.0%)的大学生们用书信与远方的亲朋好友联系着。当然,信件的消费相对于其它通讯方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四)毕业生消费
调查数字表明:毕业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外树形象和内塑品质上。几乎全部的毕业生认为一身体面的外套、一部手机和一份漂亮的简历是在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了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在深入访谈中得知:考证费用已经成为是高年级大学生的主要投资。据有的学生讲,有些性质的考试一次要花费上千元甚至数千元。此外,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也是一笔不低的开支,尤其是对于那些跨省就业的同学们来说。对于有志于考研的学生,购买各类辅导用书,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准备和参加各类考试如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花费也为数不少。而对于准备出国的同学的花费尽管难以统计,但其数目却是可想而知的。
(五)特长生消费
此处的特长生主要是指艺术类的学生,相对于普通统招生,他们的花费主要集中在购买与其专业相关的书籍、学习用具、以及外出写生、参观的花费。八成的艺术类学生每年在购买与其专业相关的学习用品上的花费约为500—1000元之间,而在用于外出写生等的花费上,根据路途的远近,该地区的消费水平高低以及时间的长短不等等方面综合考察,每次的花费约为1000元左右,这也是特长类学生的花费高于其它学生的主要原因。
(六)其它消费
对于有抽烟嗜好的男生来说,其“烟费”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支。通过问卷和深入访问所得数据表明,约占三成的男生有长期抽烟的习惯。根据“烟瘾”的程度不同,花费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的“烟民”的品位集中在中低档层次上,因此每月的花费约为40-80元之间。此外,有6.1%的男生有购买彩票的习惯,其花费也主要集中在每月10元左右。
零食对于60.2%的女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她们的每个月花费在50元左右。此外化妆品的消费对女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72.3%的女生每月的洗涤化妆用品消费在30元左右,另有少数(7.3%)女生的洗涤化妆用品消费在30-60元之间每个月,极个别的女生在此方面的消费达到100元以上每个月,其中包括定期去美容院做专业护理。
四.对策与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35.2%的学生存在生活费超支的现象,甚至一学期的生活费被两三个月花光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个人理财方面,当前的大学生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而当生活费透支时,只有不到一成(8.1%)的同学愿意张口向父母索取。20.9%的同学愿意借同学或朋友的。大部分(61.0%)的同学更愿意节约开支及自己打工赚取。在对待属于自己的收入上,由于出发点不同,用途的分歧也较大,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不得不挣点外快的学生中,近九成的被调查者选择把钱存起来以备它用,而对于那些纯粹是为了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学生则把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娱乐,购物请客吃饭上了以及贴补透支的生活费上了。
在个人消费品购买选择上:67.1%的学生更注意性能价格比。此类大学生对购物地点多不太在意,也乐于去旧货市场或路边的地摊小店淘金。主要考虑是否喜欢的占到18.0%,也有9.0%的学生是非名牌不买的,在上述两类学生的心目中,广告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他们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展现个性。专卖店,大型超市通常是这些学生的购物首选。之所以出现上述的差别,与他们各自的家庭经济背景和消费心理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水平、消费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和差别,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3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1800元,这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略低于2001年武汉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最高18500元,最低2100元)。年消费支出均值为4963.96元(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这其中有93.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家庭收入越高,对其子女的经济供给就越多,构成了大学生群体这一特殊的消费格局。
通过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63.0%的大学生倾向于冲动型消费,女生在这方面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此外,1/3的学生愿意借钱购买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同时亦有近1/4的学生有或经常有为买来的东西没有或很少用到而后悔。在自评的消费类型一栏显示:只有1/3多一点的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9.9%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大部分(55.0%)的大学生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大学生在个人消费方面更多的是冲动和盲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商家们有意无意的引导有着相当的关系。尽管如此,当前大学生们总的消费理念正在追求现实、实现自我、突出自我的前提下,个人与社会并重的方向前进,并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个性与模仿同在:
多元化发展源于个性化的彰显。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这种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青年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消费市场物质极大丰富。大学生恰好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趋于理性化转变,在消费行为中开始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在购买像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时,往往表现出购前的冷静,大部分大学生是在购买前查阅有关资料,比如价格、性能、品牌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其中有不少大学生会找同学或相关人员咨询有关问题,还有一些大学生是在与家人商量后再购买的。
今天的大学生消费有着强烈的模仿性特征,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名牌服装着身,手提电脑不离,信息把握在手,创造未来人生。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今天,发达快捷的消费信息、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使大学生对时尚的领略和把握更为及时准确,尽管他们还不一定拥有,但却能对许多时尚品牌如数家珍。与此同时,他们更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选择,他们注重讲求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宁缺勿滥,宁高勿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既有物质享受,又讲求精神生活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2.多样与实用并存: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是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大众文化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烘托和鼓噪。青年人总是引领消费市场的最新潮流。从中国近20年的发展来看,青年最先步入的不是人才或劳动力市场而是消费品市场,首先是青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促进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然后才是青年其他各方面的改变。大学生多样化消费的特点根源于大学生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存在。这种多元化的价值目标,一方面使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有益于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多重比较,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出现一些消极的消费类型来。
在消费状况分析中,不论是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中的衣食费用,还是其学习消费中的学费、书杂费、电脑等;不论是大学生的休闲及娱乐消费,还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都越来越趋向于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这从调查统计的休闲娱乐方式和花费上可以明确的表现出来。
3.消费差异日趋明显:
一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消费构成相对简单、总体消费水平也较低。二是来自东部沿海省市的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要相对高于河南本省的学生,同时,消费构成也相对多样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开放与否,经济发达与否,不仅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影响着当前大学生们的消费构成和消费理念。
最后,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的不良现象,我们呼吁在全国的大学生中加强道德修养,积极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理,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等浪费现象。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培养合情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和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参考书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
(2)风笑天.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3)李沛良.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袁淑君、孟庆茂.数据统计分析——SPSS/PC+原理及其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林杰斌、陈湘、刘明德.SPSS11统计分析实务设计宝典.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6)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趋势预测.中国青年研究,2002
(7)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基本状况.中国青年研究,2002
(8)朱庆、辛闻.大学生消费为何居高不下.光明日报,2003
关键词: 大学信息技术 高阶思维 美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通过美育来改变大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促进大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学校美育的开展。
一、现阶段大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教学内容与专业岗位的结合,忽视教学内容美的呈现。
经过近一两年的教学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开始重视与专业岗位的结合,知识模块的取舍也取决于专业的需求,但改革还不彻底,与专业岗位的结合也只局限在知识模块的取舍上。至于案例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还是以解决问题为主,没有重视教学内容美的呈现,没有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
2.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教学过程中美的领悟。
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为主要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有效但急功近利、直达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都是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忽视需要分析、需要体验、需要领悟的美的感受。
3.重视考证的高合格率,忽视在教学过程中美的教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设置了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以此来检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并且学校也把是否拿到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作为能否毕业的一个硬标准,这无形中给老师和学生一个暗示:大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等级考试,于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掌握考证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便成了最终的教学目标,花更多的时间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忽视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蕴藏的丰富的美育因素。
二、高阶思维
从已有的高阶思维理论成果——《布卢姆认知过程领域目标分类》(如下表所示)中获得理念支持:
高阶思维培养取向下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主动的、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作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就是高阶学习,支持高阶学习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中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美学因素,通过创设真实的、美的教学情境;选择恰当的、生动的教学媒体;运用科学的、最优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而且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三、高阶思维培养取向的大学信息技术美育策略
1.充分挖掘学科的美学因素,设计蕴含美学知识的教学内容。
在分析教学内容特色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既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又和学生的专业背景相关联的作业案例。在案例最终作品的呈现上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技术需求还要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美的需要,从色彩设计、版面的结构布局、背景配乐的和谐等切入到美感分析,选择具有美学设计成分的作品如:产品使用说明书、法律小报、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和中国十大名胜古迹等作为学生平时作业的题材,大作业则选择美学技术含量高的设计作品,如五一特刊、我的家乡等,使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技术手段来展现艺术美,把技术美和艺术美相结合。
2.创设真实的、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美。
大学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多数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因而最忌给学生灌输枯燥的概念或教给他们僵化的操作步骤,那样只会让他们感到单调乏味,产生厌烦情绪,挫伤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将教学艺术化。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其交互式特点,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美,在美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选择恰当的、生动的教学媒体,让学生体验美。
教学媒体的设计是渗透美育的大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搜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借助图形、图像、音乐和视频等直观的形象,通过美妙的画面、和谐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来营造课堂氛围,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也可采用鲜明的美丑对比,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和学习热情。
4.运用科学的、最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创造美。
首先要像上设计课一样上信息技术课,把每一个案例都当成一个作品来设计、来展示,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要通过美的作品展示来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注意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放在网络课程互动交流平台上展示,并让学生参与到作品的评价当中,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最后是作业布置要增加创新设计作品的比例,而且创新设计作品的成绩由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共同给出,这样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的时候,自然会运用恰当的审美技意识和能力,从而不仅巩固美学知识,还提高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
将强调理性和逻辑性的信息技术与强调感性和形象性的美育相结合,既可避免课堂的枯燥无味、顺利传授知识,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笑梅.当代高校的美育困境和出路[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闫欢.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美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现代传播,2008(2):137-138.
[3]白云晖.艺术类高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美育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关键词:就业压力;宁夏;高职在校学生;学习现状
中图分类号:F24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289-02
一、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银川大学等8所高职院校的300名随机抽样和参与网上调查的高职院校学生,其中男女比例为62∶38。涉及学科19个,专业79个,其中被调查学生各学科分配比例(如表1所示),具有一定代表性。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网络调查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自身认识不足。在“升学满意率”的调查中,82%的学生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意,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报考高职高专院校,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来上学的,自己内心并不愿意,感觉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产生了心理焦虑。尽管90%的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的是所录取的学校,但是,高达56%的学生对所就读的学校或专业不满意,有些学生是所报志愿未实现,被迫同意调剂到现在的专业,也有些是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而盲目报考的,一到学校才知道与自己原来理解的完全不一样,对报读的院校和专业具有盲目性或者一些无奈的因素;对于“择业原则”问题,52%的学生认为要“收入较高,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说明部分高职学生在择业观问题上具有盲目性,对社会需求了解不足,忽视了自身条件、专业特长等因素对就业、择业的影响。
2.是否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从表2可以看出,制订了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仅占13%,这说明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仅占一小部分,这部分人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计划性强,且有较强的毅力和自制力,但他们却不能成为中国高职院校的学习主流。另外,尽管有38%人制订学习计划,但没有严格执行。这部分人由于不能自我约束自己,再好的学习计划也无济于世。更有甚者占59%的学生根本没有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比较盲目,至多也不过依据课表进行学习而已。这些现象表明我校学生学习计划性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且比较盲目,再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差,对是否能更好完成知识的学习、积累提出质疑。有的学生看到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面对严峻的人才市场竞争形势,因而产生焦虑心理,甚至有自暴自弃的现象出现。
3.学习途径方面。在提高学历的选择上,通过自考取得学力的占38.46%,考证书的占29.37%,专升本的占16.78%,其他的占15.38%。这说明随着自考毕业证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断的提高,职称考试制度的不断深化,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特别是国家对专升本录取率连年下降,大部分学生的观念正在转变,可见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灵活应变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市场化,制度化。另一个重要的显示是女同学更热衷于考证书,而男同学更倾向自考,看来男同学更看重学历,而女同学看重的是技能。
在你的知识和技能主要的来源途径的网上调查中,认为,自己独立学习的占39%,不同学科的情况不同的占36%,老师的讲授的占13%,父母及社会的占12%。这说明中国高职院校学生注重知识的主动学习与探索,缺乏老师及父母对自己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儿女一生的为人,家庭教育作为最直接最具体的教育形式,是伴随着人的整个成长过程,是其他教育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
当问及经常去哪里查阅资料时,在调查的143人中,去图书馆的占23.78%,网上的16.08%,两者兼有的占55.94%,其他的占4.2%。这说明中国高职院校学生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这两大资源去增长自己的才干和理论知识。学校应加大对这两大资源进行完善、整合以便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4.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兴趣”的调查中,对学习兴趣大的学生只占14%,学习兴趣一般的占64%;有74%的学生表示希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而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认为理论知识较难的占42%,认为难的占40%;52%的学生希望能够马上出去工作,而希望能够好好读书的只占20%~62%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多开展文体活动,只有28%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学术活动或技术性比赛,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专业发展、将来的工作和人生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和深刻的认识。
三、结论与建议
调查表明,一部分高职学生能够认清形势,明确学习目的,因而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并努力争取优异成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不求上进。对此,应该从学生主观层面、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采取措施,应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个人定位。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一般,高考决定了他们只能进入高职高专等一般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会产生自卑感。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二是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造成部分高职学生心理上产生失落感。因此,学校应采取可行措施,如可以不定期举办高职学生成功创业、人生规划与事业发展报告会等等。
2.高职院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图书馆管理,教室管理,网络建设。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可通过向学生灌输“在当今和未来社会,没有知识就没有前途,文凭不等于“水平”的思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变“要你学”为“我要学”,并通过校友中成功案例的推介,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和成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刻苦努力、继续发扬拼搏精神才不会落后于他人。
3.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有专业模糊、前途渺茫的错觉,所以在学生进校初期就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职业困惑,面向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为了使毕业生能够在职场竞争中有良好的表现,应该为学生毕业后一至二年内的职业生涯作精心设计,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在校期间学有目的、学有特长。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分析和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相应的目标模式,制度模式和过程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培养过程能够紧紧贴近其职业发展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
4.进行可行的教学改革,使知识向实用性,技能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旧的教学模式侧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论过多过深,理论学习的效果较差,实践收效也不大;而新的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丰体”的基本原则,并有效迎合了高职院学生 “操作技能实践充满兴趣”的特点,通过任务驱动“边做边学、边学边教”,促使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要以专业技能为重心,专业技术基础课真正是为学专业课而设,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同时,课程的开设还要确保就业力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吴庆.2000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
[2]庄西真.论“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1).
[3]张宁.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9,(2).
Abstract: Vocation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an urgent need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order to adapt themselves to society and reach their full potential in the career.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er own opinions.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看法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vocational ability;cultivate;improve;opin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36-02
0 引言
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在校生人数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居高不下,有些院校就业率甚至超过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就业率。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职业院校深化改革、创建品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我院为例,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9%以上。虽然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受欢迎,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随着招生总量的大幅增加,在很多省市的高考录取中,总分750分的试卷只考两百多分,甚至一百多分的成绩,也都能被高职院校录取。高职的大扩容,虽然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但却以育人质量的普遍下降作为代价,以高职院校教育的声誉贬损作为代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越发需求有经验、有准备的“职业人”。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较低,加之刚毕业尚未完全具备适应社会及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心态,充其量也只是 “半成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高考大军中的最后一批,他们能否真正适应社会,能否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实是令人担忧。据有关报道,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就业后因不能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面临失业或第二次择业。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迫切需要培养与提高职业能力。在此,本人就如何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全面、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职业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社会,最终能否在实践中真正“合格”,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的知识范畴和普适性能力。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这是片面地,错误地理解职业能力。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近年联合的《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由此可见:企业真正所需要的劳动者,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即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全面、科学地理解职业能力,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制订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加强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学技术领域不断推出高新技术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求职业教育迅速为生产一线充实大量高素质知识型、实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受到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倾向的影响,造成许多职业学校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思维简单呆板,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文化基础较差,思想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厌学现象,但仔细剖析,他们的形象思维强于空间思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首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锻炼并具备较强的自学意识、创新意识。第三,要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打好专业基础。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是学生提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处理好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大力加强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体系。只有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面宽、有深度,才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开展和创造,才能加强他们换岗转业的应变能力,才能使之进一步自学深造和持续发展。
3 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
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职教育发展虽然呈上升趋势,但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仍亟待提高。许多高职院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和指导思想,但实际上不少职业院校仍习惯于传统办学思路,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够,还不能看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双赢关系,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高职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和民族利益,关系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高职院校能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关键在于树立“以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不断地为企业分忧,通过协助企业来培养学生,通过培养学生来协助企业”的校企融合、互动的办学理念,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赢,也只有在这种理念下,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我们学院,地处福建沿海,经济发达,工业、农业发展迅速,企业众多,我们就可利用其地理优势,坚持以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努力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4 开展技能大赛,以考证促学,推行“双证书”制度
开展各种技能大赛也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争当“比赛状元”。通过各种技能大赛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如我们学院每年都会坚持从班级中选拔尖子选手,组织专业老师组成技能小组进行训练,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及全国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让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在众多强手参与的竞赛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今年,我院又派出了21名学生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8个赛项的角逐并取得较好成绩:荣获团体赛一等奖1项——移动互联网应用(APPS)开发,团体二等奖2项——汽车营销、工业分析检验,团体三等奖3项——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荣获个人赛三等奖1项——英语口语(专业组)。此外,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推行“双证书”制度,以技能达标为目标,在管理上通过采取“重考证计划的执行、抓技能达标和考证通过率、严把毕业证书关”等系列措施,要求各专业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各种职业技能,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毕业前便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为学生今后上岗、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获取率达99.24%,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
5 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和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张扬高职高专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强化和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可通过以下各种途径:
5.1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培训 “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材建设与课程开发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如我们学院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参加至少一次的继续教育,部分在编专职教师必须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规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应不定期到企业锻炼、学习,其他教师则应按要求利用寒暑假期间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了解、熟悉相关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掌握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技能,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发展。
5.2 拓宽引才的视野与渠道,合理引进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其培养目标更强调“应用型”。而高职教育的师资大多还是从高校引进的,对从事职业教育他们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师资引进方面应拓宽引才的视野与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合理引进人才。如在企事业单位中,同样拥有大批学术扎实、经验丰富、道德高尚的高层次人才,我们应根据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把这样的优秀人才纳入引进的范围,使其在专业能力方面,做好教师、培训师、鉴定师;在职业素养方面,做好学生的教练、导师、益友。或者,亦可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成功人士、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等到学校兼职、讲学,做好学生的实训指导,以此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5.3 建立创业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总书记在十报告指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十首次把“鼓励创业”写入我国的就业方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我国的就业制度。我们要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潜质和潜力,鼓励他们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如学校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双师”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兼职和创业,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以此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是多方面的,高职院校只有把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凭一技之长谋职业、靠综合能力求生存,才能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又能够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从而走出一条健康、长效发展的职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锋.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6).
高考,在中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高考一旦成功,那么这个人及其家庭的命运都可能随之改变。当今时代,这种命运的变革,对农村和家境贫寒的学生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缺少其他成才的途径,只有依靠相对公平的高考作为跳板。
但是,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正受到现实的挑战。据教育部统计,扩招以来,全国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到2008年全国大部分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达到连年增长的顶峰。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开始出现下降趋势。2009年6月2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比去年约减少近40万人,其中84万是应届高中毕业生。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2011、2012年,各地高考报名人数呈现持续下降。
表一 2008-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报名人数
(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整理而得)
二、概念界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权利平等,是指社会成员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是指社会成员有均等的机会利用公共资源接受教育。实现了教育权利平等之后,教育机会均等就成了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教育机会均等主要表现在公民不因种族、民族、地区、城乡、阶层、性别等出身差别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对于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入学机会平等。
石中英认为:教育公平或公正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机会、权利、利益、条件等)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者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周洪宇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郭彩琴《教育公平论》一书中把教育公平定义为:“一种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性原则。” 简而言之,根据公平的含义,教育公平应该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
三、原因分析:“弃考族”显现的是教育不平等
弃考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公平问题,令人深思。
(一)大学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公平
“弃考族”中,经济因素是主要障碍之一。对贫困地区孩子来说,上大学是相对光明但路途坎坷的道路。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2月22日的《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国教育发展公共教育投入偏低。据统计,1989年至今中国大学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仅以我国高校当前基本学费标准5000元/年计算,这一标准是农村居民纯收入(2008年为4761元)的105%。这还不包括生活费、住宿费、教材费、交通费,以及参加各种培训、考证的费用。在发达国家,大学学费标准,通常不超过国民可支配收入的20%。而中国教育的花费,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已超过30%。农村学生家庭与城市学生家庭经济收入相差巨大,却要采取同样的入学收费标准。可以想见,他们绝不是不想上大学,而是上大学的条件与可能性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困难。毫无疑问,他们是被动而无奈地放弃高考。我国教育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不应受到财产状况的限制。这是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最低底线。
(二)“新读书无用论”显露阶层公平缺失
如果一个修完学业的毕业生不能找到相对好的工作,那么在这场读书改变命运的博弈中他就输了。“好不容易跳出去了,过四年又回农村了,读书还有用吗?”看到在家待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许多考生及家长产生这样的疑问。长久以来,中国人有两个出身:家庭和大学。农村人要跳出“农门”做城市人,大学生则要想方设法跳入“龙门”做体制内的人,可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使得家长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严重受挫。高投入、零回报的教育,助长了“新读书无用论”的蔓延。
从社会学角度看,升学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流动方式,它对社会阶层构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正是公共教育为人们在社会阶层上升中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起点,抹平了“出身”的差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逐渐出现劳动分工的差异并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各种技术人才在社会中享受较高的身份;而收入越低的人,如农民、小商贩、进城务工者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逐渐降低,沦为弱势群体。由于这些新的阶层变化,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运而生,就是阶层公平缺失。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运作,让自己和后代享受优秀的教育。超社会资源或者强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占有强势地位,而弱势群体越来越失去公平的平台,从而形成“强者愈有”的马太效应。
但是,“读书无用论”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就业与高考是两回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取决于除了读书以外的各种因素。所以,读书无用论反映的不是人们对读书是否有用的思考,而是人们对阶层流动不公平的呐喊,是对公平畅达的求学上升途径的渴望。
(三)录取率对农村及贫困地区不公平
据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基本相当,理论上在校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的比例应该是1:1,但现实是20世纪80年代比例是1:2,现在比例却是1:4.65。根据2011 年的录取数据,以北京大学为例,每万名考生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为1.27,广东为1.4,贵州为1.48,河南为1.87,北京为52.5。安徽每7826 名考生中才有一人能上北大;北京每190 名考生中,就有一人可以上北大。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河南考生的28 倍,是贵州考生的35.4 倍,是广东考生的37.5 倍,是安徽考生的41 倍。
极度不平衡的数字让我们看到,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与配置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别,尤其是城乡差距更加明显。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他们在录取过程中显露出明显的劣势。一方面由于农村教育的起点低、基础薄弱,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本身就处于不一样的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学生,却还享受到相对较低的分数线和相对较高的录取率。
三、弃考族带来的反思
公平正义是一切宗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过程,其本质是不断突出以人为本的关怀,不断回归教育本身的过程。要改变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状,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相应作出调整和探索:
(一)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完善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
高校应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增加教育投入,稳定教育发展的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收费制度,减轻贫困学生入学的经济压力。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助学政策体系,加大贫困生资助的政策扶持力度。我国虽然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的“助、减、免、补、勤”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助学体系,但由于财政政策不到位,使这种体系的各种资助方式存在很多局限性。要制定相关政策,按学生比例加大国家奖学金的财政支持额度,扩大奖励面;要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广纳财源,争取社会各界参与助学。
(二)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的动态平衡机制
教育资源的分配,实质上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博弈。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客观存在,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要改变过去高等教育资源向重点高校集中的局面,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缓解高考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建立动态平衡机制,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共享,从制度和资金上鼓励重点高校的教师互相交流,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以强带弱,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健全高考录取制度
录取的竞争,本质上是对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因此,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相当重要。对高校的分布进行合理调整,平衡高校地域分布,适当增加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数量,并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建设或提高本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用高质量吸引考生,平衡高考录取的城乡省际地域差异。要实现高考招生机会公平,在当前,应该对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取消加分奖励制度,改良配额制,各省区的分数线应该适当参考各省区考生比例和人口比例,按一定的权重最终确定,从而保证部分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应置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地位,要保证教育公平问题在一个有机系统内得到合理解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个纲领性文件中,鲜明地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这是社会的进步,道义的回归。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1
[2]郭彩琴著.教育公平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6.
[3]刘民权,俞建拖,飞.学费上涨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分析――基于结构性和转型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4]王静文.高考弃考现象呼唤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7):165-166.
[5]王余娟,彭曦.高考弃考背后的城乡教育差距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4): 95-97.
论文摘要:文章从理论课在大学生中不太受重视的实际出发,阐述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从而说明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理论
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不仅思维的对象、内容不同,而且思维的方式、思维规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是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在从远古的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由传统的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的变革思维转变。在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l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而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唯物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壮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智慧之源。因此,开展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今后在社会中谋求一种比较好的工作,最莺要的是在校期间多掌握几门有用的实用技术,如计算机、英语,等等。这种对实用技术的注重,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其知识结构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中,片面看重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学习有专业的区别,并且学习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和导向的,那么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至于说基础性的知识,既然是基础,那么也就可学可不学,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尤其明显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基础知识中,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各种基础性的知识。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基础性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系的基础知识,而把诸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等都排斥在基础知识范围之外,以至于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最后将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需要很多实用性的技能,因此,在大学生中片而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知识,而忽视其他专业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把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当成其成才立业的根本,过分热衷于过级考证.并且常常把这两种知识与教学计划歼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实用”的知识,而后者是“无用”的知识,因而放松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事实上,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全面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因为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牛活的情况是,文史哲等学科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理工科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学了以后可以大有作为。而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足虚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其中尤其是对理论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二、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因为理论是根据时展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的伞部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无论考察哲学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离不开对实践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正确把握的,任何创新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通过的理论教学,我们能深刻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奠定的基础。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要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理论教学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科学的指导和内在的肯定。马克思卡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第二,理论有助于打破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式,并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来说,阻碍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传统定势,即人们习惯依据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性,尤其是盲目地迷信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错误倾向。通过理论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思维定式,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才超越了前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理论特别是哲学,是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其辩证思维知识对人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理论有助下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认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应的就产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然导致空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
理论课的教学正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的主渠道,这既是造就社会屯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人才的需要,作为系统的理论课程,理论不仅具有传播政治理念、思想意识的功能,而且也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作用。其次,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评价,它在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自我、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错误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一般而言,人生观通过影响人的态度、兴趣、志向、意志等方而来进一步决定着人生的动力与努力程度,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理论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扬传统,继续发挥好理论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创新观念,深入研究,觅分挖掘理论教学在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义理沦不仪教给人们正确的世界观,而且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人生,努力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卜说,理论足进行人生创造的力量源泉。
第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由下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做出的评价自然也就各异。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活动方向和对事物的取舍态度。在现实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因此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即人类的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进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满着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价值标准;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关注社会需求;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坚持的价值观,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进行创新思维时应该明确的目标。
三、创新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提高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要求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首先,要创新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人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这当中,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三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挑战性原则足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当中,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看似已经完成的学习答案;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模仿某个情景或生活片段,以感受其思考与决策的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等等。作为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因地制宜,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生动、贴近学生的特点,因而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如特邀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长、乡(镇)长、厂长、工人、农民以及知名的教授学者给学生讲经历、做报告,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经济论坛”、“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报”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将使得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缩短了与工农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可贵情感。
其次,要创新理论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要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对现有成果和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反思,探究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抛弃以往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适应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三是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