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4 19:3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第1篇

大禹治水》听课反思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李老师用生动的话语,创设情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让学生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内容,李老师让学生看了视频,感受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人类的渺小和无奈。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之下,说说此时的心情怎样?进而理解“无家可归”甚至失去生命的痛苦。自然而然地引出禹为了治理洪水是“下定了决心”,李老师又质疑:大禹是怎样治水的?从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学习禹治理洪水的工作中,为了加深理解其中的艰辛。李老师对“开凿”、“挖通”、“垒起”这些词语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将词语的深层含义用文本本身进行了解释。

在感知了禹所经历的辛苦之后,便是感知禹的“智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禹的做法。大禹的父辈用“堵”失败,禹用“引”成功,这一对比很容易体现禹的智慧。

此时,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丰满。于是,李老师讲了成语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让学生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从学生的话中,我们看到大禹的形象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对于我来说,今天真是受益匪浅。李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非常重要。虽然我课前设计时,往往把自己整个课堂的语言完完整整地写好详案,尤其是创设情境的引导语,但是在课堂上的表现总是欠缺真情。今天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好的体现了孩子们边读边质疑,边读边想象的教学理念。设计严谨,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学习的兴趣,很好地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

 

第2篇

关键词:教育契机;幼儿;健康发展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几乎每个老师都看过,几乎每个人都被巴学园的教学模式所吸引,被小林校长的开放心态所折服。那里的小豆豆是幸运的,被退学的小豆豆在巴学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巴学园中使自己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其实,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会像小豆豆那样有千奇百怪的想法,不过只是被不断地扼杀了,这种天性的扼杀有时会把科学的种子一起消灭在萌芽当中。

反思一下,我们身边有多少像小豆豆一样的孩子们,我们能不能向小林校长一样尊重他们的天性,给他们以支持和引导。正像我们《纲要》中所论述的一样,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我们的幼儿园成为巴学园,让我们每个老师都能够像小林校长一样。

生活中,有许多教育的契机,可以为我们所用,但就要看我们如何去看待它,把握它,以开放的思想去包容它。运用好了这些教育契机可以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利用好了它,可以让我们身边的这些小豆豆们做回真正的自己。

一、盥洗室的探索文化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总能够在教室中,开辟出一些教室准备之外的乐园。盥洗室由于有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场所之一,每次洗手都会有几个小朋友久久不愿出来,在里面叽叽喳喳的聊个不停。常常需要老师和值日生提醒许多。

一次,午饭洗手前,负责检查洗手的毛毛生气的来找我:“老师,贝贝他们在厕所老说话,王老师提醒他们,他们还偷偷说王老师最吵。”我听了将贝贝找过来问情况。贝贝理直气壮的说:“老师,您不让我们吵,可老师的声音也很吵呀?”“老师是在提醒你们呀?”“可是,那老师也不应该说话呀,您们只要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说着用右手的食指放在了嘴边,还发出了“嘘”的声音,看到孩子这么认真的一幕,我会心的笑了。

后来,我专门组织孩子们讨论了“如何在盥洗室中会轻轻”的话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方法,如在墙上贴各种提示的标志,如果小朋友做错了,值日生和老师可以指标志来提醒他,而且孩子们还设计了许多提示的手势。自那以后,我们班的盥洗室变成了一个安静、有序的场所。

二、兜里的宝贝

孩子好奇心重,常常喜欢把一些细小的、成人看做垃圾的物品当宝贝收藏。为了满足孩子的这些愿望,我们在班里看办了收藏角,孩子们在这里可以自由的欣赏和交流自己欣赏的各种物品。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

最近,我却发现,这个方法并不足以满足幼儿的需要。每次户外活动后都会在孩子们的兜里发现一些蜗牛壳、小叶子、小石子等等。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真让人头疼不已。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如果用纪律的要求去强硬的不让孩子捡,又违背了孩子喜欢探索的天性,老师该怎么办呢?

记得大禹治水的故事中说,大禹和父亲都治水,在父亲治水时已堵为主,结果堵了这面,那面又开了,忙了几十年都无成效,而大禹治水则采用开挖河道疏的方式,结果完成了治水大业。由此可见,疏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

于是,每次户外活动中,我的手里就多了一个百宝箱,孩子们可以将自己发现的宝贝放到里面,回班之后请幼儿为这些宝贝分类,蜗牛壳和小种子可以展示在自然角,小石子可以放进鱼缸给小鱼造个“大堡礁”,小树枝和树叶可以放到美工区去粘贴。总之,孩子们的每个宝贝都找到了他自己的家。

老师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满足孩子们对于接触外界事物及探索的需要,孩子们好奇的天性没有被老师压制,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正是老师这种宽容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三、楼梯也疯狂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是第一重要的,但孩子们天生好动,时常会做些让我们老师心跳加速的事儿。每天活动的上下楼是我们及其苦恼的时间,不遵守秩序、在楼道中驻足游戏的,常常一个班的队伍要拉很长,两个老师同时跟着都顾得了头、尾就顾不了中间,总之,让人十分头疼。如何让孩子能够在楼梯上自X遵守秩序,安静的活动呢?为什么在楼道里孩子们会这样兴奋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仔细的重新审视了我们的楼道。扶手上缠上叮叮当当的装饰,在墙壁上安上互动的材料,花花绿绿的形象,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这样的形象、气氛应该是幼儿最喜欢的。终于,我找到了症结所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都给人以丰富的刺激,不由得不吸引人来驻足观看,或者被其吸引摆弄。而楼梯的功能是什么呢?他的功能是一个通道,连接幼儿园的各个楼层,在幼儿园这种人员密集的场所,楼梯不是玩耍的空间,也不是可以长时间逗留的。

我们要让孩子怎样呢?常规要求就是让孩子能够扶着楼梯靠右侧行走,而且走的时候注意安全,不要踩空。根据这几点,我们调整了楼道的设计思路。

扶手上花花绿绿的装饰被解下,换上了不同触感、不同形状的小贴图,如砂纸做成的圆形、瓦楞纸剪成的长方形、锡纸剪成的三角形,让孩子在上下楼的过程中感知不同材质给人的触觉感受、认识各种几何图形。

低矮的墙面装饰被改为醒目的规则指引提示,而功能性则被开发到地面。如:一楼到二楼,小班的幼儿居多,那么就选用脚印作为楼梯上的装饰,贴着右边会找到不同的小动物的脚印,低头循着脚印走就会在楼梯的拐角处找到这个脚印属于谁,下楼时又会换一个朋友。就这样,上楼下楼变成了小朋友找动物朋友的过程。二楼到三楼中大班幼儿居多,就尝试采用了数字的方式,上楼一到九,下楼倒过来,幼儿在上下楼的过程中即可以练习了正数和倒数,又可以感受叙述的含义。孩子们一边低头看着自己脚下的路,一边就可以落入老师精心编制的“知识陷阱”。

在我们的一日生活当中,蕴含着无数的教育契机,这种教育契机的捕捉需要我们老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用一种自省的、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我们的教育。身边的小豆豆们需要我们的指引,更需要我们对他们幼稚心灵的保护。相信在我们教师的不断努力之下,也会在我们的身边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真正的“巴学园”。

参考文献:

第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xxxxxx》

要问人生什么最重要,什么是幸福?我们的回答会不约而同:“平安最重要,平安是福。”是的,相对比平安来说,什么财富地位、权势都是过眼云烟,离开了平安,一切都是泡影。那要再问:“平安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平安校园应怎样去建设才能最有效,最长久?那大家可能众说纷纭,有太多的答案。不过,我想,下面的两个现实,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个是一个孩子的一天。早晨孩子上学,爸爸妈妈总会千叮咛万嘱咐:走路靠右走,不要跑,上学不要和同学打架,听老师话;上学了,老师教育学生:不准爬栏杆,不准追赶跑跳,严禁玩危险游戏,绝对禁止到危险的地方等等等等。这些饱含真情的话语,真的凝聚了师长们对孩子平安的关注和担忧。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唯有我们的孩子按以上要求去做了,这安全就可保障了。可是,下面这个事实又真的应该引起我们新的反思。

5.12四川大地震,震动了整个世界,无数生命因此而消失,可就有这么一所学校——安县桑枣中学,全校师生2200多人毫发未伤。当通讯恢复,家长打来电话询问孩子时,每位老师大声振呼:“全校老师无一伤亡,全校学生无一伤亡。”这句平常不过的话语,在这不平常的日子里,足以让世界人民为之瞠目,足以让日月山河为之动容。有谁知道,在这奇迹的背后,凝聚了桑枣中学师生对安全的怎样的一种诠释和心血。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从不同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站好,用时1分36秒,这决不是一日之功,也绝不是几句:不要这样,禁止那样,强调这个,要求那个,所能达到的。

不是吗?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才能长治久安,将帅杀敌,身经百战,才能战无不胜,临池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那么多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平安不是桎梏,平安不是禁令,平安是建设出来的。

而在这其中,承担育人职责的学校和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安全教育决不是捆住学生的腿,堵住学生的嘴,而恰恰应该让学生知道危险,感受危险,学会御险,学会自救,学会自护。桑枣中学的成功做法,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首先,我们的安全教育不是虚构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应该是一种现实的浓缩集合。我们的教育应当让学生时刻牢记:危险就在身边,危险无处不在,谁忽视了安全,安全将抛弃谁,一句话,不知道危险的存在是孩子们面临的最大危险。

其次,我们的教育方法应多样性,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要渠道。这决不是“禁止,不要,不允许”所能替代的,我们的教育重点,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是怕事,不接触事,而要善于应对事,解决事,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曾接触过水的人当水灾来临的时候能成功自救。也决不相信,一个不知火险常识的人在浓烟烈火之中,能够安全脱身,因此,我要说,在安全保障面前,技能远比逃避,远比保护要重要的多。

再次,我们谁都不想深陷危险,不愿经历灾难,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们绝没能力阻止这一切,这是肯定的,但我们能做到的是,预设危险,让学生感受危险,用最正确的方法降低危险,不是吗?没有无数次的宣传演练,桑枣中学的1分36秒绝对是空谈,天塌地陷面前的无一伤亡,绝对是妄想;而如果有了正规的宣传演练,广州商学院的四名跳楼女生也不会茫然失措而自取死亡。成功的案例惨痛的教训像高悬在我的头顶的利剑,时刻在警醒我们,警醒我们这些肩负生命重托的教育者,决不能因为我们的无为,因为我们的麻痹,我们的失职而让孩子们经受死亡的考验,让家庭饱尝痛苦的煎熬。

第4篇

1.三大环节

作为班主任,日常要处理各种事务,将这些若干事务找出共性的一面,加以有机组合,就可以视为一项环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大致要完成三项工作:疏导工程、枢纽工程、桥梁工程。

1.1 疏导环节。所谓的疏导,就是大禹治水的办法,不采取常规的围追堵截,而运用疏通导引,制止水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引导学生上,大可采用这种不急、不猛,慢慢疏导的方式。

在现实教学生活中,班主任是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师,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是身教的实践者。班主任也就是运用这类方式,潜移默化的疏导,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创造没的生活环境,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关心。

1.2 枢纽环节。枢纽,就是疏通交通要道,平衡各方利害的交通专用名词。在教学实际中,班主任实际就是一个交通枢纽,平衡的焦点,所要面对的一面是各科的教师,另一面是各类学生,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能否做好枢纽工程,实际就是考验班主任的职业技能,也是三大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在教育活动中,任课教师往往面对着不同班级的几百名学生,不可能做到一一照应,面面俱全。无法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因身心成长的差异性,对同类知识理解的优差不同,会出现偏科。这种现象在早期只会在个别学生身上体现出,但随着共同学习生活的时间变久,学生之间因相互影响的作用,会慢慢形成一种影响性共识。这种共同认识有好有坏,体现在坏的一点上通常为扭曲的认识,通常出现学生对某一学科态度的不重视,或者对某一科教师的偏见。这类现象通常又会反过来刺激任课教师对某一班整体认识的偏差,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在这些作用下就会从个别偏科逐渐蔓延为整体偏科。如刚进校时,各班实力均等,可一段时间后就不难发现,某一班这一科成绩普遍优异,可另一科就普遍差劲。深入了解学生,循序渐进的改造。联系任课教师,齐心协力,完成教学任务。两手齐抓,搞好平衡,共推进步。

1.3 桥梁环节。中小学生是处在一个从幼稚阶段向成熟阶段过度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青春期,叛逆性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表现。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不愿让父母了解自己,说不到一块去,容易发脾气,容易出言不逊,甚至甩门而去。这虽都是叛逆性的普通现象,但长久下去,势必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失去有力支持。

所以班主任运用智慧与技巧,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得失,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疏导学生如何正确接受家长的教育,架起一座家长与孩子正常交流相互了解的桥梁,架起一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为唇齿的桥梁。

2.五项具体工作

2.1 组织、培养班集体,建设群体团结。组织、建设班集体是班主任的最主要工作,是展开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前进方向、提出共同奋斗的目标、建设优良的班风、学风、健全规章制度、规划班级领导核心集团,组织各项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凝聚力,使学生成为从组织上、思想上团结向上的群体。

2.2 抓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创造竞争环境。班主任要抓好几个具有影响力的学生,树立榜样形象,带动整体的前进。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也要做好中等生、优等生的工作,既要抓两头还要促中间。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引导,使处下者欲奋发向上,处上者居安思危,如此造就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带动全班以积极竞争的势头而推动整体的进步。

2.3 抓好学习,提高成绩。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因此,班主任要千方百计的抓好学习,提高成绩,搞好各类活动,不断与学生、任课教师、家长交换意见,知己知彼,制定更为实用先进的学习计划,落实教学行动。

2.4 做好学生的小结评价。做好学生的小结评价,在此班主任要做到:公正、客观、严明,在评定后,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段时间得失的具体情况,使其优点保持,缺点改正。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终身学习;平等对话;反思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71-02

在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教师不可能成为知识的全权代表,教师的职业是永远年轻的职业,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需是常流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教学相长,使教育工作也能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要想使自己的语文教育不断进步,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掌握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年轻的教育工作者要改革创新,掌握各种现代多媒体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多媒体教学课的形式新颖、容量大,相比传统教学要形象直观得多;另一方面学生们会从中学到平时不易接触的知识,备感珍惜和新奇,从而更加认真的上课,更加把握这多出来的惊喜。

在教学二年级上学期《黄山奇石》一课时,我先问学生们:“你们谁去过黄山吗?”只有两个小孩举手说家长带着去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平原孩子,只凭嘴说恐怕他们难以理解黄山石头的“奇”,于是我用投影仪放了一段介绍黄山的视频,有图有介绍,学生如身临其境,再读课文文中的几块“怪石”好像近在眼前,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不仅如此,学生们还了解了黄山的四种独特景观: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补充了课外知识。本学期教学《女娲和人》一课时,我们用多媒体还欣赏了《女娲补天》、《开天地》、《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

运用多媒我们师生欣赏了长江的雄伟,五彩池的神奇,领略了七月天山的优美,还走到鲁迅的故乡欣赏了绍兴的船与桥,感受到了山海关的威武……足不出户,全国美景尽收眼底。

二、终身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所谓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除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以便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其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能够深刻揭示其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素养》)可见,在当今社会中,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当代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知识的更新又快,这也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渊博的知识,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不断变化,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所以我们要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教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的改革。

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教师,我读了中外教育教学专著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如《学生第一》、《构筑理想课堂》、《静悄悄的革命》、《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还读了和语文学科有关的中外名著,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词,带领低年级的学生阅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优秀绘本,同时和孩子们一起写读后感,给文章画插图;和高年级的学生一起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在班里开读书交流会,交流彼此的读书收获。此外还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听专家讲座,学习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备课技巧、课件制作技巧、教材使用技巧,口语表达技巧等。尽可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当然作为小学教师,我觉得还必须懂儿童心理特征,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为此,我读了《学生管理的心理学》、《儿童心理百科》等心理著作,并且注重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努力从儿童的视角来了解儿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打铁要靠本身硬,新时代的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业务,有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孜孜不倦地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三、平等对话,肯定学生

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语文教育就避免不了它的人文教育功能和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功能。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告诉人们好些道理,流传至今。可是在上学期综合学习讲解时,我去遇到了向“传统”的挑战。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这是我对故事的总结。

谁知才女商楚天把手举起来“老师,我觉得老爷爷一定事先知道神仙会帮助他,否则他不会去挖山的,谁都知道,靠铲子和簸箕是不可能把大山移走的。”

“不是的,老爷爷是靠自己的毅力感动神仙的,他事先并不知道神仙会来帮忙。他誓要把山移走,即使无人帮忙,他也一定要做到,后世子孙无穷,山一定会被移走。”我辩解到。

孩子摇了摇头:“那么大的山靠人力运走,愚公爷爷太自不量力了。”

“老师”王世更站起来,“我觉得老爷爷太自私了,他自己挖山,还让后世子孙也挖山那孩子也不能有自己的理想了,一出生就要挖山,太枯燥了。”

在现实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声情并茂地给小外甥讲了半天“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谁知小家伙嘻嘻一笑:“买一根多省事。”

是啊,时代在发展,“人文”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有限,对文章的人文内涵理解有所不同,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经验,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肯定学生的想法。学生如果错了,应及时点拨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四、在教育教学中多反思、总结

第6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相结合、相联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把封闭性的课堂变成开放式的教学,把高中历史陈列式的展览变成生动、丰富、有血有肉的社会生活剧。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概念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反映生活。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教育就可以通过生活来达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也曾说:“任何一门学科总是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否则在人们眼中就是不完美。”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抽象灌输式教学,引导着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以及实践,来对历史进一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社会生活融入其中,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知识,挖掘出学科知识的生活性内涵,联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适当地做一些处理,以达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而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仅仅追求课本知识或是本学科知识而不知联系生活,那么就会与现实相脱节,就会致使学科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需要以及体验,从而使得历史内容变得苍白空洞、抽象枯燥。这样的教学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以及价值。这样也就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不到高中历史的发展性作用,即历史学科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教化作用。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目前来说,高中历史的教材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点多,涵盖知识的容量较大。存在的问题是,一些知识点往往只是一提,仅仅是蜻蜓点水、大纲式的教学提示。这种特点给学生理解性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历史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剖析展开,并且还应该将一些理性抽象的内容,感性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积极地去接受。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应用技术的发展,一般的高中学校已经普及了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教学设施;实现了一个教师一架办公电脑、一个教室一套多媒体设施。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发展,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得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1.教学目标的生活化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于历史知识的简单理解,还应该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对于终身学习发展性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考虑生活化目标的设置。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看,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历史的学习,除了学习基本的知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提高自己的内在性修养以及文化素养,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直接性目标。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历史上各个朝代更替留下的经验以及教训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在了解这些史实的过程中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可以说是生活实践性目标。再次,对于历史教学,教师不能够仅仅以考试为目标,这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而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价值和发展自我的能力,这可以说是可持续性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1)现在的学生,社会生活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尤其是对影视娱乐信息非常熟悉。教师就应该利用这一点来充实和活化历史教学,积极从流行的影视作品中寻找相关资料来解释和拓展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历史是生动的、鲜活的、不是那么枯燥无味的,是自己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到“北宋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这一知识点时,可列举电视《少年四大名捕》的火药武器场景说明。又如借助电影《神话》开展“蒙毅将军真实存在吗?他与蒙恬有什么联系?”为主题的课外研究性学习。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搜集一些资料进行学习,有利于开创第二课堂的教学,拓宽学生学习途径,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2)教师要善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这也是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的有效方法,同时也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浙江吴越之地、乡土文化资源深厚而丰富。且不说编入中学历史教材的大禹治水、吴越争霸、秋瑾、鲁迅等资源,还可以插入一些边缘性知识。比如说,在讲“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时可以谈谈蒙恬与湖州少女(朴香莲)的一段爱情故事,以及他与湖笔文化的一些事件。在讲“王安石变法”时可讲讲他在鄞县修海塘的事迹等,这样将一些历史教学内容与熟悉的乡土文化结合起来,就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内涵。

3.教学形式的生活化(1)教师的语言尽可能生活化。这一方面,值得历史教师去学习的,比如说易中天教授,他的生活化、时代性强的语言就很容易被大家接受,比如“当时有一位郭冲先生,大约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对于这样的讲述,就给人一种时代性强、非常幽默的感受。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是以生动的语言、诙谐的表达,并且创造一种贴近生活的语境,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2)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课,这体现出了我国的新课改的趋势。根据教学调查发现学生往往讨厌说教式课堂,推崇体验式教学课堂。历史活动就是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历史学习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获得直接性的经验。活动应该以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现实的生活作为基础,来挖掘教学资源,要与社会热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比如学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时开展实践性的活动课,效果就很好。又如涉及与乡土历史文化相重合的历史知识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

总之,生活化历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教师实践学生为主体、平等化教学的课改理念,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历史教学者应该积极反思、实践、创新,构建新型模式的历史教学,使高中历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方向不断发展。

第7篇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评价也是重要的构成环节,有助于深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评价的过程中,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评价、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等,以实现弹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法中,表现性评价是有机构成部分,即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相关表现,然后予以恰当的评价。具体而言,即进行模拟或者生活实践等评价性练习,然后根据有关标准来观察学生的反应,正确地评价学生。这一评价方法的主要形式有:收集资料、写作研究报告、进行实践操作、动手实验、展示成果或作品、课堂演讲等。表现性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既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把握程度,也能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表现,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恰当评价,实现过程与结构评价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重视表现性评价,及时捕捉表现性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表现。

如“我与文学名著”综合性学习活动,其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文学名著的重要作用,使其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会名著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修养,拓宽阅读视野;可紧扣中心写出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叙述各自的学习过程,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亦或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如外国文学作品组、当代文学作品组、古典文学作品组,然后共同欣赏与学习文学名著,品赏阅读的体会。其中,讨论的内容主要有:①你最喜欢哪一部文学名著?请说一说理由。②文学名著对你们的成长有何影响?③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有何帮助?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性等展开评价。

二、运用纸笔测验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各地的试题出现了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教师重视综合性学习,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试(纸笔测验)是基本的评价方法。尽管考试的方式不尽如人意,然而综合性学习考查题的出现,对引导师生关注综合性学习,稳固综合性学习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考试对教学与学习有着指挥棒的功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巧用这一指挥棒,思考怎样在试题上构建平台,紧扣主题展现综合性学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要求。

如在单元测试或期末、期中考试中添加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学生重视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如语文强化训练题: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浓厚的人文意蕴。请走近黄河,紧扣“黄河与中华民族”的主题感受母亲河跳动的脉搏吧!(1)走进动感地带:若你是策划人之一,会为此次活动设计哪些项目?请列举三项。(如“黄河颂・诗歌朗诵会”“黄河颂?好歌大家唱”等)(2)走近黄河文明:①请举出黄河流域三个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如丁村古人文化遗址、半坡村遗址、蓝田猿人文化遗址等)②请举出两个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如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大禹治水的传说等)(3)走近黄河文化:请分别举两个与“黄河”相关的诗歌与成语。(成语: 负石赴河、带砺山河等;诗歌: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关注黄河现状:水土流失、污染、断流是当前黄河的现状,请从保护黄河环境的角度出发,至少提两条建议。通过布置这些综合性学习任务,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语文与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上交给老师,教师予以评定。

三、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实现语文综合评价

在综合性学习中,档案袋评价法也是重要的评价方法,即收集学生的作品,基于学生的表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中,学生档案袋具有真实性与操作性特点,可反映出学生的个人风格。因为学生的档案袋记录了每个学生平时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与表现,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诊断与反馈的信息;收集了各种综合性学习材料、问卷调查、调查报告、语文写作作品、手抄报等,记录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在档案袋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学生,还可让家长参与其中,共同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①体现基本过程,如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方案、研究问卷、活动记录、影像资料、阶段计划、活动计划等。②体现基本成果,如阶段总结、实验数据、参考资料、问题解决策略等。③体现最佳成果,如结题报告、调查论文、文学作品、个人或小组研究成果、总结材料、最佳解决方案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电子学档,更易于统计与管理。同时,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当教师运用档案袋评价法时,要联系教学实际,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评价标准与操作方法,师生共同制订档案袋评价标准,然后发给同学,适时修改。

第8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定向;自学;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35-01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健全个性之路上的加油站,是点燃学生创造之火的火种。在迈向知识社会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需要,学生能力的高低,已不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调动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不但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这一教学理念,很早就被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提出,并广泛地推广。他曾说过:"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居高临下,我讲给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在魏老师的"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对他的"课堂六步教学法"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非是生搬硬套,全盘推出,而是根据课的特点,适当的选择,多种方法的借鉴。

1.情境导入,定向示标

在整个教学中,目标是灵魂,只有确立了合理、科学、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预设课堂,使课堂教学圆满成功,精彩不断。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我是引出一个很经典的数学小故事来引出课题:"古代埃及人和大禹治水都是用一种方法得到直角的,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学生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正如奥苏泊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够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大多数学生知识点都有前期的基础,因此制定目标时,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课题研讨把目标定位回归到单元、学期,学段目标中,还有课前注意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充分清楚和明白这一堂课要学一些什么,明确学习的方向,掌握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学有所学,学有所得。

2.尝试自学,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这一环节的安排,我除了借鉴其他老师的成功做法外,又做了一点点的改进,基本做法是:"先学后教,以教多学,"目标展示之后,学生展开自学,在学生的自学中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有疑难的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得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自主也是一种能力,在自学的同时,我提倡让学生"做"数学,"听"数学,我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什么内容非讲不可,什么内容可以不讲",如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让学生在自学中试着完成书后关于内角和的习题,勤于督察巡视,及时现场批改作业,效果很好,突出了知识的主干,大量削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我把书中较难的例题都改为"自学小帮手"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去思考,练再讲之前,讲在关键之处。只有在教师讲之前学生已经深入钻研问题了,他才能有资本与教师平等的对话、交流,他才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学生也感受到数学求知的无穷的乐趣,用数学内在的魅力去打动学生,我想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讨论交流,发挥集体作用

自学之后,大部分知识可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可以询问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找结交的学习对子解决,也可以采用小组研究等方式解决。我深入到学生讨论中,对于易混点和易错点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提升了学生潜能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的生长,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讨论中同学研究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生成性问题或老师设置的问题,已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体现了合作意识,实现了教学相长。

4.释疑探究,解放思想

有矛盾,有疑惑,才能探索,才能创新,才能进步。针对课堂知识答疑,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分组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能让学生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在答疑问题中具有独创性的要及时给予表扬,但是我经常遇到学生问我一些"措手不及"或者"偏离主线"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将许多瓶量不同的水变成每瓶都一样"时一位学生很兴奋地站起来说"把水全部倒掉"。这时我不但没有怪责学生反而和颜喜悦地鼓励说"你的方法真有创意,要是水的总量一点也不能少,你能想出像这样好的方法吗?跟你的同学说一说。"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合作学习得以继续进行。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在群体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开放、宽松的氛围中,一方面学生均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表现自我,另一方面可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学生不能解决且有价值的问题,我做到精讲,由个别到一般的规律,而把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的任务教给学生。待学生的问题都解决完了,我也会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帮我解决:如学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之后,我问学生:"我们用的课桌的四个角一般都是直角,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确定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吗?"学生们兴趣很高,七嘴八舌的展开评说,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

5.自我测试,巩固学习所得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课堂有针对性的检测,是新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场热热闹闹的讨论结束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学会了运用,只有通过进一步检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我喜欢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由我出题时我喜欢加一些小游戏,比如智力大比拼、抢答,幸运中大奖,还是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为例:到前面的学生从卡片中能抽到够股数的学生就能得到一份小礼品,在下面的学生是裁判。学生兴致高极了,都积极参与--实践证明,把现实。有趣。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素材融入具体的练习中,把数学训练转化为游戏、解决问题、设计、找规律等富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才会使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能巩固知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助人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6.集体总结,畅谈学习收获

第9篇

一、导入要生动有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感情的一座桥梁,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可采用趣味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引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还可以放一首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曲。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识记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创设乐学的情境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和教学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今天的中学生,面临着很多的机会和挑战,需要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必须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质疑并进行反思。而且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过去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唱独角戏,不是灌就是管,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中,学生不能放开手脚地思考问题,思维近乎封闭,难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其结果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作为教师不应该唱独角戏,而应做服务员,为学生搭建表演平台。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课堂资源,善于为他们创造、选择条件,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善于抓住有关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他们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同时善于指导学生去“做”,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四、用鲜活的现实材料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关键是理论部分呆板、知识单调,然而政治教学本身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缺乏“五颜六色”;而实践是长青的,且实践可以丰富和完善理论。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任课老师,我们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实,现实中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可作为我们上课的鲜活材料。例如,我在上“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这一内容时,例举我们当地丰富的“铝土矿”进行讲解,学生自然到明白了我国的确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活生生的现实材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五、用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确立课程吸引力的教师。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果。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教师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待学生,才能把握学生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也只有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无顾虑地质疑,愿学愿问,从而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六、大胆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青少年有好奇、善思、善变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提问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思考中诱发兴趣,更要大胆开发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教师应当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一些有关的生动故事、典故、巧设悬念十分重要。如我在上初中思品课《艰苦奋斗、实现理想》一课时,列举了一些有关的能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当代中华民族的英雄壮举,如“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精卫填海”“”“”“中国航天”“抗震救灾”等,说明“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而且在近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同时,我还制作了“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三峡电站”等图片,“过雪山草地”“陕北南泥湾军民大生产运动”“大庆石油工人战天斗地”“5.12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视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懂得了“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靠艰苦奋斗”。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切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具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会使学生感到既新颖又自然,也符合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一一“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当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七、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思想品德课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删减或补充,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落实教学目标。例如我在上《可持续发展》一课时,幻灯片呈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真实画面,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八、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好习惯

我认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要课堂,社会则是学生的大课堂。学生毕竟会走入社会,让学生提前观察、思考社会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使学生跃出课本。通过社会实践,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能达到学以致用,而且能体会思想政治的价值。比如,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社会焦点,组织学生看新闻报道,收听新闻联播节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更广泛、稳定的思想政治兴趣。

第10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案例“沙漠探险” 瑞吉欧教学理念

一、背景

本案例发生在大班幼儿中,主人公昊一是班中活泼好动的男孩之一,他的想象力相当丰富,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或意想不到的行为。当时,我园正在进行瑞吉欧方案教学理念的实践研究,教师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孩子的游戏与生活,孩子及家长们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与热情。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我们去探险吧!”

晨间活动时,昊一独自拿着玩具汽车在教室里开来开去,不时撞在其他幼儿身上。

我有意阻止他,说:“开汽车要遵守交通规则,可不能横冲直撞!”

昊一停了下来,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在沙漠里开车,那里没人也没有车,地方又大,想怎么开就怎么开。”原来昊一沉浸在想象的空间里游戏,怪不得这样旁若无人。可照这样下去可不行,不如将他的思路引开,忙问:“你怎么知道那里没人?”

“因为我在电视里看到沙漠上到处都是沙,没有树,没有水,一个人都没有!”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有自豪的表情,好像只有他见多识广。

我趁机说:“是吗?那你去那里干什么?”

“去探险呀!”昊一急忙回答。

“那里人都没有,你一个人不怕吗?”

“我才不怕!”可紧接着他又说:“要么……我们一起去吧。”

于是,我欣然接受了邀请,和昊一玩在了一起。我还特别提醒昊一不能乱开车,否则我会跟不上的。

由于我的参与,吸引了孟诗宇、郦仕杰、陈淑几个小朋友,他们也和我一样开着“车”跟在昊一后面。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向沙漠进发。

分析:大禹治水在于疏而不是堵,对待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也是如此,强迫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里我坚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剖析孩子内心的想法,并且适时引导,促进了活动顺利开展,也应看到大班男孩对汽车由衷的喜爱,使得他们对“开汽车”乐此不疲,而我的参与扩大了这一游戏的群体,给了游戏以吸引力,也给了孩子以信心——原来我们的游戏老师也爱玩,老师也爱开汽车,无意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两者关系更加融洽。

片段二:“我们去买好吃的东西!”

开了一会儿“车”,大伙开始你撞我,我撞你,除了昊一小朋友一如既往地玩游戏,其他人原先的热情慢慢消退了。

看着大家这副样子,我想:也难怪,长时间重复单调的动作与情节,难免缺乏兴趣。那我是应该随其自由发展呢,还是命令大家认真做好游戏?我该怎样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呢?“对啦!”我急中生智地叫了起来:“哎呀,我们开了这么长时间的车,肚子咕噜咕噜叫,真想吃点东西。”

经我一提醒,那些原本就想找点新鲜玩法的孩子就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我也饿了。”“我想吃汉堡包。”……“可是沙漠里没有饭店、超市,哪里去吃呀?昊一你说怎么办?”我故意问昊一。我想既然他是游戏的发起者,就要他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昊一想了想说:“要么,我们回去买一些好吃的再来吧!”说着便调转车头。于是我们的“车队”往回开,各自买东西去了。

分析: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仍然停留在游戏参与者的角色,游戏就会因失去新奇感而自然结束了,然而,这时教师一个暗示,不知不觉中牵动了游戏的进行。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东西”买回来了,大家开始谈论着自己的食物。(所谓“食物”充其量只是孩子们在记忆表象中提取出来的食物名称,并没有真正的东西。)

有的小朋友说:“我买了鸡腿,因为我喜欢吃;可乐喝起来味道很不错;苹果营养好。”

有的说:“我买了面包、饼干可以在肚子饿的时候吃。”

“我的玉米很好吃;蛋糕可以当点心。”

大家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说得头头是道,却都没有提到水,看来还会发现问题。

分析:出现潜在问题,老师并不马上告诉孩子,让幼儿在未知的结果中感受因自己的疏忽造成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后果教育法的体现,相信幼儿在遇到问题时会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该怎么做。

我们的车队又出发了,前进了一会,我看大家对水的问题似乎还没觉察,就趁机假装很痛苦地说:“沙漠上哪儿有冷饮店呀?这又热又渴,真想喝点冷饮解解渴。”这么一来,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喊:“我也想喝!”

“沙漠上水都没有,哪来的冷饮店?”昊一又有些得意了。

“你为什么不早说,刚才我们都没有买水,怎么办呀?”大伙儿有些抱怨。

因为有过先例,最后大家还是认为要回去买水。这时广播操音乐响了,游戏得暂告段落。

大家都觉得很扫兴,一个小朋友说:“真讨厌,老是忘了这忘了那。”

“就是,下次我们得先商量好该买什么,把东西准备齐了再出发。”我抓紧机会说。

“对!要么明天我们把东西全买好了再来玩。”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

分析:问题出现了,但没有如教师所预料的由幼儿自己发现,而是由教师的暗示引出;小朋友也产生了相关的情绪体验,那是因计划不周所成的不愉快的感受。从而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要有计划地准备好“探险”的东西。

片段三:“我们把东西画出来!”

一连几天,我们的探险游戏不断进行着,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认为要准备的东西也随之增多。有一次,孙迪西拿出一张卡片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昨天晚上我想好了要带很多东西,我把它画了下来,妈妈说这样就不容易忘记啦!”

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一方面可以锻炼幼儿的绘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有计划地完成任务,就对她说:“嗯,你的办法真好,你能告诉大家,让他们像你那样做好吗?”对于我的表扬孙迪西当然非常高兴,马上就到处宣传她的杰作了。没多久大家就争先恐后地画了起来,整个上午小朋友们都在画。他把认为需要的物品画了出来。有的小朋友还带回家去画呢。

最后画好的卡片有厚厚一叠,他们有的画了牛奶;有的画了手机;有的画了蛋糕;还有的孩子画了防晒霜……当然,这里有不少都是家长功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看着孩子们稚嫩的笔画和极富想象的造型。我感觉到孩子在认真学习,在汲取新的信息,在不断进步,我必须使他们的努力变得更有价值。这时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想法:该给这些卡片分分类,让大家一起参与。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大班幼儿做事的条理性。

分析:能及时地抓住有价值的内容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与修养,孩子在父母那儿得到的指点同样启示了老师。事实证明这一方法能被所有幼儿接受,有利于下一步活动的开展。

片段四:“我想带骆驼去”

我将第二天的活动安排成学习分类,大多数小朋友们将卡片上的东西大致分成了食品、通讯、生活用品。

正当我要夸大家分得正确时,雁玲拿着一张卡片犹豫不决,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我爸爸告诉我要带骆驼去……”还没等她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

一个问:“什么是骆驼?”另一个说:“它有什么用?”“为什么带它去?”……雁玲摇摇头难为情地把脸埋了起来,于是大家纷纷地议论起来。

这时,我的脑海里思绪万千: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进行循序渐进地指导,以点入面的深入,然而没有关注幼儿对沙漠的认知还非常单薄和肤浅,忽略了幼儿原来经验的积累。虽然说这源于一个纯粹的游戏,并非一定要“小题大做”,何况原先我也只是想帮助孩子们把这个假想的游戏做得更有意思,可这时我不能退却,因为我突然萌发了让孩子在“玩中学”的愿望,我期望孩子能向瑞吉欧教育机构中的孩子一样主动学习,探求解决问题方法。我想我必须抓住这个机会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决定让孩子们回家寻求知识。

于是,我因势利导:“这样吧,请雁玲回家再去想一想为什么要带骆驼。小朋友们也回家去问爸爸妈妈沙漠到底是怎么样的,找一找关于沙漠的图片、资料,找找答案,然后带来告诉大家,好吗?”

分析:从游戏开始,幼儿并没有真正认识过沙漠,教师也没有真实地告诉孩子沙漠的特点,这一问题的出现只是迟早的事情,我在这里发现的幼儿“行”与“知”的矛盾,的确应及时解决,在采取教学方式时尝试让幼儿到家庭中求知,发挥家长的作用。可以说教学理念的运用在这里有了一个转折与升华,为下一个活动埋下了伏笔。

片段五:“沙漠里有沙尘暴!”

差不多用了三天时间,小朋友们陆续带来了一些图片和资料。有家长从网上摘下来的文字材料;有在纸上剪下来的图片;还有相关的书籍。雁翎的爸爸还亲自将自己收藏的沙漠摄影作品及骆驼模型送过来。我看时机成熟了,就和小朋友一起席地而坐,那种没有距离的感觉让孩子们觉得很轻松,我们开始谈论起来。这次大家是有备而来,争先恐后地发言:

“沙漠里一棵树也没有。”

“不对!我看到沙漠有的地方是有树的。”

“我看到照片上沙漠很美的。”

“沙漠白天很热,晚上很冷。”

“沙漠很大很大,人进去会迷路。”

“骆驼可以帮我们带路!”

“怪不得雁翎要带骆驼去。”我不失时机地说。

“还有指南针也可以指路。”……

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没有平时的拘谨,我感到孩子们在这种氛围里接受的信息很多,思维十分活跃。

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对沙尘暴的话题比较感兴趣。

“沙漠里有沙尘暴!”

“沙尘暴来了眼睛都睁不开,还会把人埋起来。”

“有了骆驼就不怕,因为它会帮你挡住风沙的。”

“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北京有沙尘暴,大家都戴口罩啦。”

“我也看到的。”

“还有天津。”“外国也有。”

“有沙尘暴的时候,开汽车连路都看不清楚了”……

这时,我又向大家提出疑问:“沙漠里有很多沙,才会有沙尘暴,北京、天津又不是沙漠,怎么也会有沙尘暴呢?这些沙从哪里来?”“从沙漠吹来的!”“不对,沙哪能吹这么远?”有的小朋友提出反对意见。大家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我还是让孩子们回家寻求答案。

分析:很显然,孩子们得到了家长的指导,知识量增加,在这样的基础上聊天更能激发孩子学习与交流的热情,才会产生如此活跃的氛围。

“沙漠探险”到这里已被孩子们无意间抛在了脑后,却预示新的方案即将开始,或许我们将自然地进入“保护环境”的活动之中,或许等到一定的时机,我们又会进行一次全新的“沙漠探险”。

这整个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我只是偶然中发现了它的价值,让它如珍珠般的闪烁出光芒。我内心的激动是无与伦比的。虽然,这期间出现过疑问,有过矛盾,但最终庆幸有了意外的收获:原来,我们可以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它的价值在不断深入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三、收获与反思

这一案例使我从中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结合瑞吉欧方案教学理念,对比教学现状,我总结如下。

1.幼儿兴趣,是教学课程“生生不息”的源泉。

兴趣是幼儿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一种“内驱力”,有了兴趣,教育事半功倍,没有它则会事倍功半。关注幼儿的兴趣,就是关注幼儿的个性与需要,意味着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中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幼儿的兴趣来展开教学,是目前每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想想现在的教学,你真的关注过孩子需要什么、懂得了什么吗?事实上当你按着大纲的内容教学时,当你按着预定的计划像灌汤似的教育幼儿时,你是否忘了孩子有着他们喜爱的事物,并热衷于探索它们的秘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案例来源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延伸出更具意义的课程,幼儿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然地延伸和转移,教学课程也随之变化,幼儿对探索世界的兴趣源源不断,教学课程就随之“生生不息”。

2.教师恰当的角色转变,是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的保证。

《纲要》指出,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造者,学习的帮助者,教育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还是参与者,幼儿的伙伴、朋友,完成这么多角色的转换,是教学充满乐趣的动力和保证,更是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的保证。

案例中,孩子们曾一度因兴趣的递减而差点“散伙”,这时教师及时从“参与者”的角色中转换成“引导者”和“启发者”,虽然简单的几句话,却给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类似的情况在这一案例中还有很多,老师一会儿成为局内人,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会儿是局外人,关注着孩子的状态及活动进展,启发幼儿思考,布置相关的任务,促进活动的深化。教师在这么多角色中转换,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从而使活动永远奇趣横生,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始终轻松愉悦,积极主动。

3.家长的引导与支持,是孩子自我学习的助力。

在瑞吉欧的教育中,家长的作用十分重要,由于家长有着他们的教育优势,比我们更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他们可以更灵活地指导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家长必须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