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芭蕉和香蕉的区别

芭蕉和香蕉的区别

时间:2022-12-17 18:57: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芭蕉和香蕉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芭蕉和香蕉的区别

第1篇

芭蕉香蕉分不清?

“今天才知道,很多地方卖的香蕉是芭蕉!芭蕉比香蕉便宜啊,芭蕉吃了便秘啊!芭蕉有3个棱,香蕉有5个棱。”此博文一出,立即引来博友的众多评论。

商家是以芭蕉代替香蕉吗?笔者去了本市的几大超市和市区一些水果摊后发现,大多商贩所卖的均是博文中所说5棱的香蕉,少数是4棱,惟独不见3个棱。“棱多棱少不能说明什么。芭蕉指的是进口的‘皇帝蕉’,无棱,样子类似手。它比香蕉贵得多,加上不易存放,最近没进货。”一水果摊老板说道,并指出现在香蕉品种多,但主要分进口和国产两类。

笔者进而采访了果树专家。专家告诉笔者。芭蕉和香蕉同属芭蕉科,营养价值相差不大。不过两者属于不同种,外形肯定有区别,但网上所说的“芭蕉3个棱,香蕉5个棱”却太过武断。另外。香蕉有棱边与没有棱边只是不同品种的分别,跟营养价值没有关系。香蕉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生长环境,与气候水土有关。而芭蕉由于吃的人少。种植的面积也少,价格反而要贵。水果摊主所说“皇帝蕉”也不是芭蕉,而是属于香芽蕉类。

那么如何区别呢?专家教了我们几招:一看形状:香蕉形长,但果柄短,而芭蕉则形短而果柄长。二看颜色:有些香蕉的表皮上会有黑色的芝麻点,芝麻点越多,味道越好。而芭蕉很少会出现芝麻点。三尝味道:香蕉的味道较芭蕉更好、更甜,芭蕉则偏酸。

香蕉通便与体质有关

医学专家则指出,芭蕉会导致便秘的传言也不是科学的。香蕉和芭蕉都属于凉性水果,都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但体虚的人要少吃,还要注意不能空腹食用。

虽然香蕉芭蕉都有润肠之效,但为什么有些人吃了没作用,甚至加重便秘呢?

中医师认为,中医讲究治病要辨证。其实吃水果食物也要辨证。如何健康吃香蕉也是有学问的,不仅要看个人体质,还要讲究吃法。中医一般把便秘分为四种,热秘、气秘、冷秘和虚秘。热秘是因为虚火上升(也就是平常说的上火),气秘则缘于气息不畅。香蕉性寒,对于这两种便秘有缓解功效,而后两种便秘的人,本身脾胃就比较虚寒,吃了香蕉有可能适得其反。他们可以吃一些坚果类的食品,比如杏仁等来润肠。

另外,中医师说,吃香蕉缓解便秘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体质较为敏感,而有的人吃后效果并不明显,不要因为润肠效果不明显就多吃。吃香蕉也要有度,本身体质不错、吃香蕉有效的人,最多一天吃1到2根。

营养专家也认为:芭蕉和香蕉相比,营养价值差别不大。都属于高钾食物。镁的含量也很丰富。现代医学证实,钾能维持正常的血压与心跳,防止血压上升及肌肉痉挛,而镁则具有消除疲劳的效果。而且,香蕉中的糖分可迅速转化为葡萄糖,立刻被人体吸收,是一种快速的能量来源,这也是很多运动员喜欢在比赛期间食用香蕉的原因。

第2篇

一、泰拳的技术结构体系

泰拳的独特之处就是运用四肢的拳、肘、陈、脚的8个部位,从不同的角度打击人体各处要害部位,因此又享有“八肾串术”之誉。其基本进攻技法主要由拳招、腿技、膝撞、肘山、摔打5个部分组成;拳法主要有刺拳、直拳、勾拳和摆拳等;腿法主要有横扫腿和蹬腿等;肘法和膝法是泰拳致命的杀手锏,膝法主要有冲膝,侧膝、穿膝、扎膝和飞膝等,肘沾主要有平肘、迫肘、盖肘、砸肘、反肘和双肘等;泰拳的摔法是一种高级综合性打法,一般用于防守反击,如托脚摔、搂腿摔,绊腿摔等、泰拳崇尚对攻,防守技术动作简单,以挡架和阻截为主,同时依赖身体各部位的超强抗击打能力防守,获胜多靠力拼。

泰拳腿法天下闻名,故有“泰国脚”之称。而拳师对于腿上功夫的锻炼,要求异常严格,腿法的运用及变化极多。这也是泰拳与其它拳术的显著差异。泰拳师重用腿功,原因很简单。因为腿比于长,力度雄猛,经过长久训练,即成最佳武器:听以,精于腿技的拳师,其双足不但坚硬如铁,而且灵活如手一般,这也是泰拳高手的先决因素。观看过泰国拳斗的人,常惊异泰拳师的腿坚硬如铁、柔软如鞭,实际上此种武功是艰苦磨练而成,并无秘密可言。

泰拳有一套独特的练腿方法。香蕉树遍布泰国,经常可以看到泰拳手以香蕉树为练腿目标,围绕树干“砰砰”猛踢,通过踢树干来提高脚背的硬度和打击力度。另一练法是将约一米长的香蕉树树干抛向空中,然后迅速踢占,以提高准确性。

泰拳最具杀伤力的是肘法和膝法,膝关节天生坚硬,击打时,杀伤力极大,适合近距离进攻,不论进攻和防守,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泰拳界有人云:”吾辈栖身武坛几二十载,未曾见有用膝机会时而舍膝用拳者。肘法在泰拳的攻击技法中,素以凶狠著称、由于肘关节坚硬锐利,因此最适合近距离攻防格斗。肘法动作短促,力度大,速度快,在近身实战中常令对手防不胜防。泰拳以其精湛的膝肘技艺,独领世界武坛的,为武林人士所称道。

泰拳手在比赛中近身缠抱时常用肘、膝进攻对手,泰拳的这种缠抱后肘、膝攻击被称为“内围”技术。另外,泰拳的缠抱技术同散打的快摔有很大区别:散打寻求的是让对手完全倒地,而泰拳宅要是破坏对方的拳架,最典型的就是箍颈的技术,泰拳手用双腿和对方的颈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三角形,对方跑不掉,又暴露在泰拳手的膝法攻击范围内,必遭重创。泰拳的缠抱有时还破坏对手的平衡稳定(并非摔倒),然后在敌背我顺的情况下发动连续的攻击。2001年12月5日,世界散打锦标赛75公斤级冠军苑玉宅在曼谷比赛中,第二回合被泰拳手贴身纠缠连续地膝法击倒。

我们从表一可以看出,腿法运用最多,占51.4%;拳法其次,占28.9%;膝法占11.3%;肘法运用最少,占8.4%、这与泰拳比赛规则息息相关。泰拳比赛凡击中,踢中、用肘部撞中,用膝部撞中对方,或采用任何行动削弱对手能力而不犯规者,均可得分。由于限制摔法,所以双方贴近缠抱的情况比较少,近距离肘,膝进攻亦相对较少。比赛中,双方由对峙到进攻的情况最多,拳、腿进攻均在双方有一定距离时运用,这就决定了拳,腿的进攻次数较多。同时,双方对峙都是从远渐近,腿比拳的攻击距离远,下肢比上肢隐蔽,打击威力大,所以泰拳腿法运用最多。泰拳更崇尚进攻的力度,并形成了以腿法为主要技术要求、以肘膝为主要进攻手段、以强攻硬取为主要风格的独具一格的技术体系。

二、泰拳的技术特点

1.泰拳比赛战术单一,崇尚进攻,多采用紧逼式打法,提倡占倒对手。

2001年12月5日,中国散打和泰拳在曼谷进行了第二次较量,各有胜负。表现了各自的技术特点,由于竞赛规则及文化的差异,我们难以判断淮更优秀。

由于规则原因,散打与泰拳的比赛观念不一样,散打是打点得分取胜,所以散打注重战术组合的随机运用,打法很灵巧,在比赛中往往避实就虚,采用快进快出的方法,与对手打运动战:泰拳注重击倒对手,所以战术简单,崇尚进攻-综观全部5场比赛,泰拳手毫不畏惧散打选手的攻击,步步紧逼,始终冲上来压着散打选手打,泰拳手在比赛中进攻次数均少了散打选手,却以4比1的绝对优势获胜,这说明泰拳手进攻效率较高,即进攻力量很大,准确性强。在双方交于中,中方选手的拳、腿虽屡次击中对方,但并没有对泰拳手造成丝毫威胁。而泰拳手的战术意图十分明显,或运用重击来夺取胜利,或贴近对手并重创之(表二)。数明显少于中方,无1人被击倒,但击倒中方2人、这显示泰拳手技术简练,抗山打性好,进攻实效性高,且进攻的力量大。有较高的准确性,往往能重创对手。这与泰拳竞赛规则有关,要达到削弱对手的能力,必须要用较大的力量且攻击部位准,泰拳在泰国是一种娱乐活动,泰拳师每次上场,都有很多人来赌博。每次泰拳手击倒对手,都会有额外的奖金。另外,根据泰拳手比赛中的表现,得分不一样,最后得的钱也不一样。所以,泰拳中的花招都没有了,不能重创对手的技术被淘汰了。泰拳手在比赛中,根本不采取闪躲防守,而是以挡架和阻截为主,同时利用自己超强的抗击打能力,以硬制硬。泰拳手的杭打击能力极强,而这种能力就来源于他们非常严格枯燥,甚至残酷的训练。泰拳的训练方法极为古朴,注重速度、爆发力,柔韧性的训练,而不提倡力量训练、参赛的职业选手都是从七八岁时开始训练,泰拳手们在齐胸的水里练功,用腿踢芭蕉树,双臂夹树跑。每天的体能训练中,路两边的树木就成为他们的靶子,不少树被拦腰踢断;在泰拳手的练功房里,除了沙袋以外,高水平选手更多地用草绳将木桩裹上当靶子,更有甚者会用铁棍子。很多选手在赛前还涂一种有轻度麻醉作用的药物,让他们遭受重创后暂时缓解疼痛,所以很难将其打倒。泰拳手在比赛前都有虔诚的祈祷,以激励斗志,这些仪式也为泰拳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第3篇

歌云“大河向东流”,然而青藏高原东侧,红河与哀牢山从北到南相伴而走,这一山一川西北衔云岭,东濒南海,相伴两千余里,如此的山河携手景观确属世间罕见一一此山名唤哀牢,此河名曰元江(红河)。

“元”者,“鼋”之讹传也。江中出产硕大的鳖类,包括鼋、山瑞鳖和斑鳖等,古代中国将这些硕大的水生动物都统称为“鼋”,中国各江河中鼋类之繁盛,恐怕无出此河之右者,于是古人便以“鼋江”名乡、因为“鼋”字笔划繁多且有不雅嫌疑,后又改做“元江”,此名 直流传到今天。

在元江所产各种鼙类中,体型最大者当属斑整。最大的斑鳖能长到三四百公斤重,背盖直径超过1.5米,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淡水龟鳖类之一。世上有斑鳖生存的大河只有两条:元江和长江。这种奇特的动物分布格局事实上是地质史上的一场巨变的活见证。据考证,数百万年前金沙江曾取道今日的元江河谷入南中国海,直至扬子江磨穿万重蜀山。由此发生的这场地质史上最伟大的袭夺事件,才造就了今日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景象,硕大的斑鳖便得顺水到了太湖,以“癞头鼋”的称号屡屡见诸史籍。而正因为曾与来自雪域的丽水金沙有过那一番前世因缘,元江河谷才得以成为这片高原上被冲刷切割得最深的地质上,这条河谷是东侧古老的古生代沉积岩层和西侧随青藏高原隆起而成的年轻花岗岩层的断裂所在。在地理上,这条河谷隔开了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纵谷地带与云贵高原。在人文地理上,这条河谷西侧的宏伟山系是古羌系民族迁徙的走廊,他们在南迁过程中一步步创造了山地农业文明,今日令人叹为观止的云海梯田,便是他们这一成就的终极体现;这条河谷东侧是平缓的高原面,其上一个个富饶的湖盆星罗棋布,滇文明的城镇在这些湖盆中孕育、诞生或走向辉煌、或归于初朴。在历史地理上,对这条河谷的逾越和两岸文明的混同造就了今日云南的政治版图和多民族文化共存格局……凡此种种,难以――枚举,唯有行走期间,放眼两岸,纵观源流,方可真正感慨这一断裂带带给世界的冲力之震撼恒久。

干热河谷

从元江县城以降,元江河面海拔便降到200余米以下,往下三百余公里的河段沿岸便是红土高原上最低、最热的地带了。河床低缓到什么地步呢?从这一带开始直到越南北部濒临太平洋的红河平原,千余里间河面海拔降低不过百来米。大风每天两度在谷中呼啸而过,清晨携着高原森林的清新气息从上游往下游吹,日暮则带着北部湾的咸腥味从下游往上游吹,亘古以来信守如一。

这种风因为极度干热,宛如裹挟烈焰袭来,所以被称为“焚风”,是塑造两岸形态的重要因素,也屡屡见诸早年从内地初至边疆的旅人的笔迹,当然无非是些“飞沙走石、日月变色”一类的负面描写。因为有这风,河谷两边几百米高的山梁上天然植被多为草坡灌丛,即便有树,也多为一二米最多不过三五米高的滇橄榄、异序乌桕等球形灌木,近代由欧洲人带来的剑麻、霸王鞭、仙人掌等植物与这方水土也甚为相宜,繁茂的多刺植物更令此地让人初见时不禁产生荆莽世界的印象。但夏季的一两场豪雨就能让漫山草坂成为碧绿的牧场,供养出全云南肉质最好的黄牛。在某些时候,焚风也会播下真正的火种,在这陡仄的地堑中年复一年地用最原始的力量涤荡着两岸山麓的生命。元江两岸常年被炙烤吹袭得如月球表面般的沙滩。

贫瘠的干热河谷中几乎没有天生的大树,大树都在村子里或者毋宁说村子就在历代村民营造的森林里。房前屋后的芭蕉、甜龙竹、酸角树、酸荔枝树、野芒果树和龙眼树都是村民们的财富,各种果实在一年中的不同时候次第成熟,源源不断地为居民们的餐桌提供佐食小菜。

当地人对大树倍加珍惜,在元江岸边的公路上行进,可见一些路段在建设中避直就弯,为的只是绕开几株古老虬劲的芒果树,这种让步令人感动,毕竟人学会在公路上跑车不过百年,而从之前又好几百年开始,大树们早已站在那里为旅人遮挡烈日风雨了。

甜龙竹和另一种剧毒的植物――冲天子,则还是另类蛋白质的间接来源。甜龙竹除了向人提供竹笋作鲜食或是腌制品,还是竹螟的宿主。寄生在同一根竹竿上的竹螟幼虫在一定季节会集中到某一节竹筒中纠集准备化蛹,此时也就是当地居民收获这些高蛋白食品的良机了。虽说现代人对这种饮食习惯或者难免嗤之以鼻,不过须知吃昆虫或与吃虾蟹无本质区别,食虫风俗之发端于热带山地或与食蛤蚌虾蟹的风俗之发端于滨海平原无本质区别。冲天子是一种外形近于槐树的豆科乔木,在旱季时结出一串串饱藏神经毒素的豆荚来。每年元江第一次涨水时,全村人将窑藏的冲天子集中磨碎倾入江水,便能闹得一江水族纷纷晕头转向浮出水面。

离开焚风所及的地带,东西两岸渐显出不同的面貌来。东岸山体多是喀斯特山峰,最高海拔2700余米,与河谷底部高差2500米以上。虽然这一带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但是在有些山岭地段会因地形雨的缘故形成湿岛,从而造就别样风光。

浓缩珍藏的生命史

在这片大地的肌理上,造化更演绎了一番生命传奇。元江东岸有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瑰丽的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比印度大吉岭和南美热带安第斯山地更胜一筹。

元江干热河谷连绵二百余公里,自进入个旧南部、屏边、河口境内后因离海渐近而渐趋湿热,干热景观渐为热带林地景观代替。如果从个旧城东的红河东岸第一高峰出发向西南方向的河谷底部进发,可以全方位体验到生物景观垂直分布依海拔降低而剧烈更迭带给人的强烈冲击感。

在海拔2300米以上的地段,山脊上巨大的石灰岩岩体被风化为座座逶迤相望的锥形山峰,有些还有大理冰期时小面积山岳冰川遗迹。山峰上往往生长一类叶子覆蜡质的耐寒硬木矮林,这种森林是珍禽黑颈长尾雉和白腹锦鸡的庇护所,也是彝族人的圣地――被称为“秘枝林”。而开阔地方多发展出耐瘠薄但喜湿的灌丛和草甸,其中生长着很多喜玛拉雅山地习见的高山植物,如毛叶杜鹃、玄参、龙胆、报春和火绒草等。这些植物从三四月间到十月中皆可花开不断,将这科地带誉为高山花园毫不为过。在背阴且土层较厚的洼地里,有茂密的箭竹生长,这些竹子曾经在冰河时代为大熊猫提供过庇护。林木环绕着很多寨子,最受垂青的树种是棠梨、梨、山樱、青冈和胡桃。每年二三月之交,棠梨花、樱花和梨花竞相盛放,一时香雪缤纷,别具清丽风致。梨花深处有人家,是这一地带人居的最好写照,亦曾因《驿路梨花》一课而广为中国人所知晓。

大致从2200米往下,整个山麓坡度变大,山岭线条陡然变得写意起来。这一高度至1000米上下的山体是得到河谷雨雾滋润最多的地段,发育着最好的森林。原始林中数人合抱、高达20、30米的大树比比皆是。这些林子中仍然发源了很多溪流。有的最终汇成淙淙奔涌的小河,一路欢歌汇入元江。由于元江河谷东岸的地层今天仍然受到来自西边的挤压,所以断层活动仍然频繁,在这1000米左右的山体中有多处热泉喷涌,其中有云 南最热的泉眼。从这再往下,便是热带风光了。

在元江下游的湿润河谷中,两岸的原生林则是最正宗的低地热带雨林。一提热带雨林,首先浮现在国人脑海中的恐怕是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的景象,事实上那些地方的雨林都是季雨林或者山地雨林;得益于元江河谷的深度和与海洋的距离,这里曾生长过中国唯一的大片低地雨林。

曾经簇拥元江一路南行的热带雨林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从一些史籍上略知端倪。哀牢之子哈尼人的迁徙史诗中记载着他们的祖先如何从元江东岸渡向西岸――智慧的祖先受到猴子的启发,找到一株低垂江面的巨树,抓着树梢轻盈地荡到了对岸!所幸今天在元江东岸还有几片雨林保留下来,如个旧的绿水河,河口的花鱼洞和文山的古林箐,其中最大的一片就是古林箐。

走马观花,从莲花山上的横断山式草甸到绿水河畔的热带丛林,这短短直线距离不过100余公里的路线便能串起亚洲半数以上类型的生态景观,这些景观中,更浓缩珍藏着生命史的一部部历法。

“山高水长”哀牢山

哈尼人的梯田已经闻名于世,这些梯田往往从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方层层而下直到1000余米处,大气横陈,素练晶莹。为何东岸就没有这样的宏大景观呢?这就是由元江西岸山地的独特风土决定的了。

与东岸绝然不同,元江西岸的哀牢山系是一股巨大的花岗岩、玄武岩基质的地壳褶皱。水很难浸透这样的基岩,所以流水均为地表径流。云南最大的连片林海就在云南腹地哀牢山顶的云端之上。这片林子沿着山脊从云南大理、楚雄境内开始,往南绵延达六百余公里,最终消失在中南半岛的高地和平原间。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云南省内地跨最广的一个保护区,涉及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思茅地区和红河州五个地州市。这片林莽是众多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的家园,也是元江――红河水系的最重要水源地,更是山系沿线民族的经济生命线和信仰圣地。

整个哀牢山顶的林带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每年截留东西两洋季风带来的海量雨水,尔后缓慢地向两侧山麓持续释放,这就是哀牢山地区“山高水长”景观的源头。即便在旱季一月,我在哀牢山北部新平县境内,依然能看到南恩河水飞落千丈直入云海,流向山下花腰傣的村寨,流向滚滚南去的元江。南恩河只是哀牢山麓的一条普通河流,像这样的流泉飞瀑,在哀牢山麓数不胜数!

潺潺溪流从黑长臂猿栖身的林莽中流出,经过几跌,便进入到亚热带常绿林带中来。哀牢山东坡的这类森林已被大片开垦为田地,尤其是种植水稻的梯田。世居此地的哈尼人将稻作往山顶方向推进了千余米高度。哈尼人的梯田在很多地段已经取代原有的森林系统成为山地生态系统中新的一环。

哀牢山西坡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沿省道翻越大雪锅山以南的垭口,便进入了云南思茅地区镇沅县境内,晴明的冬日在高处西望,但见远云缥缈,视野开阔,全无另一侧那种群峰对峙间有云雾奔涌升腾的荡人心魄景象。眼下这辽远开阔的地带,便是哀牢山与无量山间的原野,红河最大的支流、元江的姊妹――李仙江水系奔涌的地域了。上溯李仙江至发源于哀牢山西坡的阿墨江汇入处,再往上的河段就称为把边江。元江和李仙江,墨江和红河,隔着哀牢山各自南流了近两千里最后竟能在异国殊途同归再度携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地理上的奇观。

哀牢山西坡没有逼仄深邃的河谷,没有焚风和烈火,也没有荆莽和雨林;河水常年清碧,两岸林木葱茏,蕉竹摇曳,全年少酷暑严寒,全然是一番温和中庸的景象。这样的风土,天然地适于成为东方饮品之祖――茶的发祥地,催生了另一样在人类历史上具深远意义的事件――茶饮。

中高海拔的常绿林地带每年有大半时间湿凉异常,人在这种环境中易感风寒湿瘴,以至衍生百病。古代原住民发现几种野生茶属植物的叶、芽可清体避瘴,祛除病魔,于是大量采集利用,不仅发展出煎、炒、泡、腌等各种现代人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食茶或者饮茶方式,更开引种驯化野茶之先河,建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园。在后来的历史中,饮茶、种茶的习俗沿着民族迁徙、贸易路线和适宜茶树生长的气候地带传播演化,渐成全球人类共有的文化符号。尽管今日的所谓“主流”的茶饮已变得大不同于当初,但最本真原初的茶文化和茶树本身,依然在哀牢山西坡和以西的山野中默默延续,生命力不减当年。就在镇沅县境内,有世界上迄今为止找到的最为古老的野生型茶树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茶园,据查全县有栽培型古茶树百万株以上,茶园面积达二十六万亩,历史可上溯到两千年以前。

红河大变迁

匆匆将元江、哀牢遍历一转,在屡屡惊叹于造化神奇之余,怀古思今,更多地涌上心头的却是大量环境问题。元江东、西两岸地区在近八百年间一直有“江内”和“江外”的不同称谓。所谓“江内”者,盖其距中央王朝文明中心近也;所谓“江外”者则恰相反。多个世纪以来,元江、哀牢谷地一直是中央王朝文明中心向最西南隅扩大影响的前哨,地方文明系统维系自身所倚仗的最外层壁垒。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世间的风云攘扰必波及自然生态。古代,在“改土归流”之类的政治压力下,土著民族的上层为维持与中央朝廷的朝贡关系,不得不加大对“方物”的猎取力度。据考证,元江东岸的独角犀牛、爪哇犀牛和亚洲象的剧减乃至灭绝,正始于当地土司对明朝皇室大量供奉犀角、象牙之时。以上一例倒只涉及少数种类的生物,但两三个世纪前原先生活在黔、湘、桂的汉、苗、瑶部民在满清的民族压迫政策下大量涌向这一地区,大片中高山常绿林被辟为刀耕火种坡地,不少地段的农耕线已经深入蚕食到水源林中。而上述晚近移民也渐沦为当地最贫困的群体。以上也还都只是发生在近代前夜的事件,近代以来一浪高过一浪的工业文明冲击并因此而起的各类社会影响,更对流域生态系统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元江――红河谷地历来都是沟通云南高原腹地与外界、尤其是海洋的孔道。十九世纪下半叶,在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后,西方贸易体系的影响如旱季河谷中的云海一样,循元江上溯进入云南腹地。元江东岸的锡、铜等金属矿藏,由此渐渐开始得到工业化的开发冶炼,产销完全被纳入世界有色金属贸易体系,并曾一度成为云南省级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规模采矿也带给地表景观的永久性损害。工业文明带来的医疗手段进步、城市卫生体系和各种生活便利更让元江东岸的城镇持续走向繁荣,在文明进步的浪潮面前,湿冷的高山林地、湿热的低地雨林中横行了千万年的各种流行病已不足以致命,而哀牢山以西的思茅城,仅在半个多世纪前还因瘟疫几成废墟。繁荣的代价就是林莽更加急剧的消失和资源更加迅速的流动。于是,元江――红河流域成为云南六大流域中水土流失的重灾区。最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更加速了河谷原生态在这个文明时代的消退。对各类巨大水生生物的敬畏随古老信仰的式微而消失,借助各种“现代”手段,滥捕酷渔在短短四十年间便将元江中巨大的斑鳖、鼋、倒刺和各类鲶鱼几乎扫荡一空,斑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濒危的爬行类动物,元江斑鳖在世上仅存两个为人所知的个体,一在上海动物园,一在越南河内还剑湖。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元江两岸的各类森林中。元江河谷两岸那些最典型的低地雨林,亦已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被开垦为各类粗放的热带经济植物种植园――种植木薯、橡胶、菠萝、香蕉、芒果等,每年有更多的土壤从这些地块中进入元江,让其成为更名副其实的红河。即便是多少年都被小心翼翼地保护这的那些神圣的“龙树林”,近来也开始面临更为致命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