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时间:2022-04-14 16:1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两化融合企业申报材料

第1篇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征集工作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冀政发〔2018〕8号),按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冀工信两化函〔2021〕60号)安排,我厅决定遴选一批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并进行推广应用,为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提供支撑。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集内容

以解决工业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为导向,关注提升短期和长效相结合的解决方案供应能力,遴选一批技术先进、成效显著、有借鉴推广意义的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

(一)工业互联网类。企业内部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连接多个厂区或企业间网络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行业(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面向企业或产品的标识解析应用、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等解决方案。

(二)“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类。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应用解决方案,提升企业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类。面向企业服务的疫情监测分析、员工流动管理、防疫措施管控等解决方案,强化工业企业科学精准防控能力。推动企业快速复工复产,实现疫情管控条件下持续生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促进企业稳产增产。

(四)关键领域应用类。应用于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研发设计、工业电子商务、制造业互联网“双创”、企业上云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实现供应链风险预警、协同制造、订单承接、产能共享、柔性转产、供应链金融等解决方案。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主体包括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对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的制造企业等。申报主体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具有较好的经济实力、技术研发和融合创新能力。省外申报单位,需在我省设有分公司、子公司、办事处等常驻服务支撑团队。

(二)每个申报主体只能申报1个解决方案,申报主体需按照要求填写好申报书(见附件1),同时至少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应用典型案例(见附件2)。

(三)解决方案必须已经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申报单位拥有解决方案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不得是在本单位实施项目,并有可量化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申报材料要描述详实、重点突出、表述准确、逻辑性强,杜绝虚构和夸大。

(四)解决方案申报材料由申报单位填写并加盖公章,典型案例材料由实施企业填写并加盖申报单位和实施单位公章。申报企业和实施企业对申报内容真实性负责。

三、有关事项

(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对申报方案进行遴选,并对入选方案进行集中宣传推广,按细分行业、细分领域开展解决方案对接;从入选解决方案服务商中遴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队伍,面向工业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组织我省工业企业开展与典型案例企业的对标活动,通过实地观摩、培训学习等方式学习先进经验。

(二)省内申报单位由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推荐,省外申报单位由常驻我省服务支撑团队所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推荐,并于3月15日之前将盖章版申报书、典型案例、汇总表(见附件3)电子版(含盖章扫描件和文档格式)报送省厅两化融合处电子邮箱。

联 系 人:陈  伟

联系电话:0311-87908721

电子邮箱:ronghechu@126.com

 

附件:1.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申报书

2.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2月4日

附件1

 

 

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申报书

  

 

解决方案名称:                                     

 

 

 

单    位:                  (盖章)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推荐单位:                  (盖章)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编制

2021年2月

填 写 说 明

 

一、填写单位应仔细阅读《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如实、详细地填写每一部分内容。

二、填写单位的解决方案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提供的全部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签署单位责任声明。

三、填写材料要求描述详实、重点突出、表述准确、逻辑性强、具有较强可读性(可结合图、表等表达方式),既包括实践内容,又涵盖理论剖析,杜绝虚构和夸大。

四、请填写单位将本材料和《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典型案例》文档以及加盖公章后的扫描版本发送至各推荐单位(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由各市工信主管部门汇总梳理后,一并发送至省工信厅。

一、基本信息

(一)申报单位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成立时间

 

单位性质

国有 民营 三资 其他(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

企业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微型

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员工人数

 

单位地址

           省            市/区              

联系人

姓名

 

电话

 

职务

 

E-mail

 

申报单位简介

(不超过300字)

主营业务、技术优势等基本情况介绍

(二)解决方案基本信息

解决方案名称

 

申报方向

(限选1个)

工业互联网类

“制造业+互联网”新模式类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类

关键领域应用类

方案概述

 

                 

二、解决方案的基本情况(不超过3000字)

(一)背景需求

结合申报方向,阐述解决方案服务对象及适用场景(例如主要服务于哪些行业,适用企业规模、类型,以及适用的主要场景等),能解决什么问题,对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二)建设内容

对解决方案建设的总体目标、关键技术、功能特点、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三)商业模式

介绍服务模式、收费模式等。

三、解决方案的应用推广(不超过3000字)

(一)解决方案落地实施

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以问题为导向,描述用户应用解决方案的切入点、部署环节、实施步骤等情况。

(二)解决方案应用成效

目前已实施企业数量,其中河北企业实施数量,解决了哪些痛点问题,获得的可量化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解决方案推广计划

结合所选方向,描述解决方案的市场前景、推广模式等。

四、其他材料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

2.主要专家/技术团队成员履历、资质相关证明材料。省外企业还需提供常驻我省技术支撑团队人员情况。

3.服务客户证明材料(如合同、用户报告或反馈意见等)。

4.与解决方案有关的现场和装备照片、软件或系统界面截图。

5.相关资质证书、专利证书、自主知识产权证明、所获奖励等。

单位责任声明

 

根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单位提交了《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申报书》。

现就有关情况声明如下:

1.我单位对提供全部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并保证所涉及的解决方案皆为自主知识产权。

2.我单位所涉及的解决方案内容和程序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

3.我单位对所提交的材料负有保密责任,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所提交的内容未涉及国家秘密、个人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

4.所填写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已经由我单位审核,确认无误。

我单位对违反上述声明导致的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签字)

单位(单位盖章)

                      二〇二一年   月   日

附件2

 

 

 

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解决方案名称:                                     

 

 

实施企业:                  (盖章)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提供单位:                  (盖章)

推荐单位:                  (盖章)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编制

2021年2月

填 写 说 明

 

一、本材料填写单位为应用解决方案的实施企业,且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单位不为同一个单位。

二、填写单位应仔细阅读《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如实、详细地填写每一部分内容。

三、填写材料要求描述详实、重点突出、表述准确、逻辑性强、具有较强可读性(可结合图、表等表达方式),既包括实践内容,又涵盖理论剖析,杜绝虚构和夸大。

四、请填写单位填写完毕后,将本材料可编辑版本和盖章版材料发送至解决方案的提供单位,供提供单位申报河北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所用。

一、基本信息

(一)实施单位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成立时间

 

单位性质

国有 民营 三资 其他(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

企业规模

大型 中型

小型 微型

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员工人数

 

单位地址

           省            市/区              

所属行业

钢铁 装备制造 石油化工 食品 医药 建材 电子信息 纺织服装 其他

联系人

姓名

 

电话

 

职务

 

E-mail

 

实施单位简介

(不超过300字)

 

(二)案例基本信息

解决方案名称

 

解决方案提供单位

 

项目名称

 

项目投资总额

 

项目起止时间

 

项目概述

 

 

 

 

                    二、典型案例的基本情况(不超过3000字)

(一)背景需求

阐述企业发展碰到的困难,和选用该解决方案的原因。

(二)项目内容

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建设方案、运行情况、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三)应用成效

项目实施之后为企业解决了哪些痛点问题,获得了哪些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其他材料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

2.与提供单位签订的合同、项目使用报告等。

3.与项目有关的现场和装备照片、软件或系统界面截图。

 

单位责任声明

 

根据《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单位提交了《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现就有关情况声明如下:

1.我单位对提供全部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我单位对所提交的材料负有保密责任,按照国家相关保密规定,所提交的内容未涉及国家秘密、个人信息和其他敏感信息。

3.所填写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已经由我单位审核,确认无误。

我单位对违反上述声明导致的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法定代表人:(签字)

单位(单位盖章)

第2篇

面对复杂的人员情况,公司将“互动式”人才评价信息管理模式,作为多通道人才发展工程落地的助推器;推进人才管理信息化工作,使人才评价工作全过程更加透明和阳光。通过应用“多维度人才评价智能导航系统”这项群创性科技成果,将融合了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三项技术含量的科技成果,运用在人才评价信息管理工作中。建立了各类人才电子信息档案库,并将信息库的实时更新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管理工作体系中,构建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员工素质提升的落地工程。

人才评价及信息管理面临的形势

2011年后,国网公司、省公司、地市公司及基层单位就通道人才培养与选拔相继出台了《国家电网公司2011-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关于规范公司系统人才分级分类管理的意见》《浙江省电力公司人才发展通道实施办法》《浙江省电力公司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发展通道选拔实施细则》《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人才发展通道选拔实施办法》,对人才发展及评价工作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根据国网公司规划的各类人才发展路径(图1),各地(县)级应相应地构建人才发展通道,完善人才成长“动力”机制,引导员工多渠道成才,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各类人员职业发展晋升机制,促进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升。

多维度人才评价工作的主要做法

公司在省公司范围内的各类人才拥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与大型供电企业不相匹配。在人才培养、评价、考核以及人才信息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帮助各级各类人才成长?如何有效提高各类人才申报工作效率?成为公司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

确立人才评价管理工作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通过建立年度工作目标值,最重要的是该目标值的建立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立目标及人才发展专业管理的过程控制指标。

搭建人才评价信息管理的组织架构,完善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跟进是人才评价信息管理模式创新的保障。为了保证人才评价信息管理模式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司制订了《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优秀人才评选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特别是编制了《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人才评价信息管理标准定值管理办法》,从组织措施上保障了人才评价信息管理标准定值的准确性。

搭建组织架构,理顺人才评价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机制,规范管理流程的执行机制。对人才发展通道选拔与考核实施方案的各项评价、考核内容进行完善并组织实施。各级人才评价、考核、申报均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流程。人力资源部编制人才培养、评价信息化管理总体工作思路,组织实施工作以信息专业职能部门的技术指导为主;培训中心全面投入支撑服务;各基层单位组织实施,及时解决人才评价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困难问题,逐步深化推广应用到人才评价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去。

多维度集聚员工正能量

建立统一的评审规则引擎,靠技术支撑手段来帮助每一位员工正确理解人才评审的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关联多种数据类型(文件、数字、文字、图片、音视频)的海量基础数据库,同时根据国网公司系列文件的评价及考核标准设立了可高度灵活设定、动态配置、完全自定义的规则库。

帮助员工了解现状、明确目标及行动计划

建立完整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将每一位员工的人才评价有效材料实时入库;结合信息系统管理员、员工个人和各级领导的建议,明确员工的成长目标,并确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跟进每一位员工的行动计划

员工、师傅、部门领导、人资部专职均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各自相对应的员工)实施计划执行情况,为“师带徒”“专家带新人”结对培训工作提供定期分析的依据,有利于师傅、专家根据现状,及时调整和完善“结对帮扶计划”,使得帮扶方案更加贴近实际、可操作性更强,督促和引领“帮扶对象”实现其制定的目标值,使其最终实现培训成果“实际、实用、实效”。

积极营造多渠道成才的环境氛围

在网、省、公司、地(市)局给予每位人才物质奖励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给予员工精神奖励,在各种场合展示各类优秀人才业绩才华,充分发挥标杆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注重“有效”帮助

将“互动式”人才评价信息管理模式,作为多通道人才发展工程落地的助推器:一是,部门直接领导、师傅、人资部专职可以通过了解学员的计划执行情况,知道员工们“缺什么”,继而采取针对性地培训与培养,提供必要培训资源,给予相应的建议和帮助,加速其成才的进程。二是,人资部、培训中心的专职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HR模块的自动导入,以及相关部门、人员提供的人才评价有效资料经审查核实后,将有效材料实时更新入库,确保各类人才电子信息档案库数据完整。三是,通过人才达标与考核提醒帮助服务,提醒已经具备申报条件的员工着手做申报工作,并协助其整理申报材料,将该员工存储在信息库中的有效申报资料自动导入相应的申报表中,协助其正确完成申报工作。同时,也帮助管理人员自动导出各类人才申报汇总表及各类专家人才年度考核评价表。

建立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

上述目标和保障机制要得以实现,离不开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公司结合相关文件和管理机制,打造了“多维度人才评价智能导航系统”,利用该系统建立了3个可关联多种数据类型的海量数据库:①人才基础信息证明材料数据库;②根据各级各类人才评价系列文件的评价及考核标准数据库;③人才基础信息数据库。

应用“继保定值管理”理念建立评价规则引擎

建成“人才信息数据”的数据库,将“评价标准”作为评价与考核的标准信息数据库,并制订《人才评价标准整定值管理办法》,对该数据库实施类似“继保整定值管理”的模式管理,按照《人才信息输入流程》《标准库定值输入流程》严肃数据录入及信息保密管理工作。

打造人才评价管理工作应用平台

人才评价管理工作应用“多维度人才评价智能导航系统”平台的操作工具,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可规划、可编制短(长)期计划目标值的工具,能依据各种实时信息的变化自动触发进行计算;同时,将员工的“现状”与“评分标准”两者之间进行实时比对分析;针对现有的各项状况条件,自动为被评价对象判断:其现状是否适合该员工的成才目标值条件,并给出适合完成阶段性目标值的最佳方法和路径建议,帮助其达到快速实现目标;且根据其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及时纠偏和提醒。

实时动态展示人才建设成果

该系统将人才申报专业的多渠道成长前景,展示在界面上;让每位员工进入界面就能看见各个层级、各个分类、各个专业的人才及其称号,以此发挥人才标杆引领作用。

主动、快捷、务实的信息维护工作

考虑到一线技能型的人才,大都工作在现场,需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主动推送人才相关信息至移动终端,使员工实时掌握自身的状况,了解与目标值的差距。该系统依靠最新的物联网技术,为担任内训师工作的人才与学员分配了主动式RFID智能卡片,并在各教学点实训基地安装相关硬件设施,能实时感知目前所处的位置,能实时掌握在岗人数等,与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结合,能为人才自动统计授课学时数,为评价考核提供了依据。确保了人才评价体系关于考核部分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工作的创新及成效

主要创新点

(1)建立了海量人才基础信息库和高度灵活自定义评价规则引擎。该系统属于高度智能化的人才评价、分析诊断工具,重点在于对各类数据和实时信息实施动态跟踪的分析、诊断,将相关制度变得更加可操作;针对被评价对象能自动给出适合其实现阶段目标的发展路径最佳建议。

(2)将“纠偏、提醒、整理”高度整合。系统实现了“及时纠偏、及时提醒、及时整理每位员工参评资料”等功能,达到“人才评价的智能导航”的目的;同时通过多维度分析、智能诊断、科学评价、精确统计、整理归类等手段来实现减轻人才评审的工作量,确保对人才评审文件精神的正确理解、合理运用,确保让每位员工的人才评价有效材料实时入库,确保人才成熟时不漏不落地及时准确申报,最终实现了对人才的科学和实时评价。

(3)整合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人才评价考核中。系统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实时知晓自己的现状和目标;为每位员工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的全过程短信提醒。让每位员工实时知晓自己职业生涯的进展情况,

以上成果通过了国家一级查新机构的查新。该技术支撑软件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取得的成效

(1)工作实施后,保证了每个员工对人才评审文件的正确理解,确保了每一个人才成熟时不漏不落地及时申报,提高了人才评价及申报工作的效率,建立了完整的多元人才池。

(2)建立了完整的人才信息库,实现了实时动态管理,为企业对各类人才选拔的数量、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做出统筹安排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第3篇

(一)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做好2013年信贷工作。完成一季度信贷调控任务,实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平稳增长。完成2012年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工作。发挥再贴现工具引导、调节作用。一季度,共办理再贴现4541万元,支农再贷款1000万元。

(二)发挥金融对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会同市科技局、文产办等单位(部门)拟订了《关于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三)做好全市重大项目投融资对接洽谈会会务准备工作,指导金融机构加快项目对接。做好全市房地产市场监测引导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申报工作。

(四)会同市民宗局赴邳州实地考察民族贸易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并召开现场推进会。完成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贷款贴息申报材料初审工作,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优惠利率政策。

(五)积极推动企业开展直接债务融资工作。

二、金融稳定工作

(一)开展2012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人民银行政策情况评价工作。

(二)拟订中心支行《“两管理、两综合”系统管理办法》。

(三)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辖区新设银行业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完成新沂汉源村镇银行开业管理工作。对睢宁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徐工集团财务公司进行开业辅导、预审核。

(四)制发《市2013年金融生态县创建考核方案》。组织辖区县(市、区)开展2013年金融生态县创建自评、申报工作。

三、金融服务工作

(一)完成2013年一季度各期金融统计报表。完成统计集中系统中金融机构信息、报表合法性关系维护工作。带领新沂汉源村镇银行人员参加总行存贷款综合抽样统计试点培训,指导其完善台账,完成首次数据报送工作。完成2012年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2012年四季度工业景气、物价、企业家、银行家、储蓄问卷、民间融资等调查及分析报告。完成2013年省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9个指标的预测工作。完成存贷比监管情况等5项调查。召开全市小额贷款公司年会,编制《小额贷款公司操作手册》。

(二)组织完成银行卡刷卡手续费调整工作。对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开展调研。完成《市支付机构2012年综合监管情况的报告》。完成同城资金实时清算系统风险排查工作,减少同城清算实物票据交换场次,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向辖区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部署票据凭证印制管理系统试运行工作,开展操作人员现场培训。做好淮海农商行账户批量迁移工作。总结2009-2012年农村支付结算工作改善情况。

(三)开展TCBS(全国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业务操作培训,做好TCBS上线准备工作。组织县(市)国库做好系统参数设置、数据移植演练等工作。在全辖开展TCBS第一、二轮联调测试工作。做好“区级集中支付业务系统”与“财政与人民银行信息共享无纸化系统”的接口开发工作。完成“财政与人民银行信息共享无纸化系统”升级工作,做好该系统向区财政推广应用工作。完成2013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发行工作。完成2012年已兑付无记名国债复点、销毁工作。对辖区国债承销机构开展季度考评。完成对市本级、区2012年12月及年度财政库款、预算收入的对账工作。

(四)加强春节期间现金投放回笼预测分析工作,保证了节日现金供应。顺利完成2013年贺岁普通纪念币发行工作。组织召开年度货币金银工作会议。完成辖区人民银行各县(市)支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年度考核工作。贯彻落实分行残损币回收会议精神,向社会公布纸币兑换硬币自助设备网点,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行首兑负责制,实现了残破币、小面额货币兑换“零障碍”。召开“冠字号码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会,系统试点工作开展顺利。举办现金消费者权益保护集中宣传活动。

(五)做好贷款卡行政许可及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工作。完成各类征信报表和报告上报工作。保持非银行信用信息报送的连续性。完成农户系统数据上报工作。开展《征信业管理条例》宣传,举办机构信用代码专项宣传月活动。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代码推广应用监测制度。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实施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工程,编制《金融机构征信管理操作手册》,完成“个人信用报告互联网查询平台”内部测试工作。

(六)完成了一季度存贷款、国库存款的计息工作。

四、外汇管理工作

(一)举办外汇检查内控培训班,汇编、印刷《外汇检查工作手册》。对全市435家重点企业进行监测分析,全面了解市进出口企业状况。制定中心支局《2013年外汇年检方案》。积极推进中心支局“外汇监测分析室”建设工作。利用外商投资信息服务平台上挂各类业务规定、表格。完成对丰县、睢宁县港华燃气公司外汇收支业务的现场检查。参与省分局对徐工集团开展的内保外贷业务调研、非现场检查系统可疑线索筛选工作。

(二)完成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日常非现场核查工作。召开市外汇管理工作会议、一季度外汇形势分析会议。完成对外汇指定银行2012年外汇管理政策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完成对浦发银行分行国际收支申报现场核查、结售汇业务回访工作。完成对淮海农村商业银行开办银行结售汇业务市场准入内控制度初审、上报工作。做好银行结售汇业务市场准入和机构信息变更备案工作。完成对县(市)支局内控集中检查的后续跟踪、整改落实工作。承担省分局澳大利亚经济形势监测工作。

第4篇

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

自2010~2011学年起,国务院扶贫办与财政部联合开展了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试点第一学年9个县,第二学年100个县,第三学年203个县,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政策设计得到试点地区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但补助对象的瞄准度差、扶贫对象申报困难、基层扶贫部门工作量大等问题,基层干部群众无法克服。经过调研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三个“不对称”:

扶贫部门和贫困农户信息不对称。雨露计划改革试点是一项直接面对贫困人口个体的特惠政策,工作对象涉及千家万户,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手段非常不便。一方面基层扶贫部门依靠开会发动、媒体广播、口口相传等传统方式,把政策传递到偏远闭塞的贫困乡村十分困难,精准送达建档立卡贫困人群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对试点政策知晓度低或理解存在偏差,不少补助对象未能及时申报,错过了获得补助的机会。

试点工作量与基层工作人力不对称。试点工作到户到人,直接涉及贫困人口的个人利益,点多、面广、繁杂琐碎。但基层扶贫部门人手普遍少,县级扶贫部门编制一般10人左右,扶贫重点乡镇才设1名扶贫专干,而且都要身兼数职,日常工作疲于应对,在较短时间内对数千名学生的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工作量非常大,质量难以保证。加上没有专项的工作经费,一些地方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人为影响工作效率。

监管要求与监管手段不对称。由于此项工作是为数不多的直补到户政策,各级普遍要求严、关注度高,往往是审计重点。尽管各试点县工作都很认真,制定了规范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监管措施,连整理表格都有规范装订标准。但面对纸质报表,人工作业核对,工作量相当大,漏洞频出,效果欠佳。

经多次认真研究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服务手段,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在上述背景下,作为雨露计划的具体协调单位,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在没有财政资金投入支持的条件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于2012年7月与梅泰诺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了系统平台合作开发工作。

以需求为导向的探索旅程

雨露计划是一项针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项扶贫项目,工作涵盖扶贫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适用技术推广等项目。由于工作迫切需要,我们把首要开发目标选定在职业教育补助申报、审批流程上。此后3年,我们从贫困村开始,历经了“需求调研设计开发,试用修改,再试用再修改”的过程,平台功能也从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批,逐步丰富扩展到扶贫资讯、创业园地、培训管理、跟踪调查、互动交流、统计抽查等方面。

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我们进行了第一轮需求调研,先后赴河北、黑龙江、湖北、甘肃等省区的20多个乡镇,深入贫困村老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需求,衡量他们的接受水平,结合工作操作流程,形成了“衔接三大系统,并行两个终端,实现六大功能”的首期开发思路。衔接三大系统,即该平台分别与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农户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教育部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和人社部技工院校学籍管理系统建立网络衔接,对申报人员的扶贫对象资格和在校就读学籍自动进行比对审核;并行两个终端,即该系统的个人申报、各级审批、信息互动、抽查监督等工作,全部可同时通过移动信息终端(手机)和互联网信息终端(计算机上网)完成;实现六大功能,即雨露计划的政策宣传、农户申报、对象资格审核、信息互动交流、数据统计存储、项目监测抽查六项功能,全部通过该平成操作。

一期工程开发完成并通过技术测试后,我们于2013年3~6月,先在河北武强、湖北罗田、甘肃永靖3个县进行了初步试用。去年上半年,又在全国20个省的20个县进行试用。在试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即时改进,补充完善。比如平台开始设计的手机短信申报功能,如果学生本人不在建档立卡数据库中,还得找电脑上网补充信息,不具备计算机上网条件的地方还是很不方便。于是,我们加上了手机APP端口,通过手机操作,完成个人申报信息补充填报。有了APP端口后,又根据基层需求,加上了扶贫资讯、村长、创业园地(农技指导)等功能。从2015年3月开始,我们又在宁夏进行了全覆盖使用试点,应宁夏扶贫办要求,又新加入了内部交流、培训管理、问卷调查等功能。整个平台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不断改进,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

精准扶贫的强劲功能

经过试用,目前开发完成的各项功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全面推广使用,至少可以实现以下8个精准:

扶贫对象精准。平台充分利用新一轮建档立卡成果,所有管理和服务功能都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为基础,确保政策指向精确瞄准扶贫对象。以职业教育补助审核为例,扶贫对象提出申请后,平台与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教育部和人社部学籍管理系统网络相衔接,自动识别贫困资格和学籍资格,将不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自动排除,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和技术手段落后而导致的对象瞄准错位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雨露计划资金直补到户的精准度。

方便群众精准。针对贫困乡村计算机宽带上网不便的现状,除后台管理之外,平台的各项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只要有一部手机,每个扶贫对象都能足不出户了解扶贫信息,完成补助申报,学习实用技能。每个申请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计算机上网完成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申报,时间只需三五分钟,费用几乎为零。他们不用再跑村、乡、县找人盖章,到学校开具证明,在免于奔波的同时,人均节省申报过程中的食宿、路费、邮寄费等共计100~230元。

服务基层精准。为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平台采用全国大集中架构,软、硬件全部由我们统一设计、统一开发,业务数据由中央数据库统一存储管理,权限统一分配,各级用户和扶贫对象直接访问,上线即用,无需任何基础设施投入。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对象村、乡、县三级审核,都从手工对照名单变为系统自动比对,大大缩短了审核时间,提高了精准度,解放了人手。为了服务进村,平台的手机APP设置了“村长”平台,村干部可以用手机向本村群众视频、录音、文字等消息,方便与本村村民联络。

政策宣传精准。手机APP专门开设了“扶贫资讯”窗口,县级以上扶贫部门都可图片和文字信息,直接发送到老百姓的手机上,政策信息可直接传送到千家万户,不仅一步到位,而且信息不会在上下层层传递过程中以讹传讹,发生误读。

跟踪监管精准。平台设计了全程实时跟踪功能,可以随机条件抽查,各级扶贫干部都可通过手机操作,随时随地查看本地区情况,通过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追查根源,方便各级指导监督管理,规范程序,改进工作。手机APP的跟踪调查功能,方便县级以上扶贫部门有针对性地下发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培训需求,跟踪了解实际效果。

信息公开精准。平台设立了意见反馈和短信通知功能。群众有什么意见,都可以通过手机向县扶贫办反馈,便于基层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及时处理一线实际问题。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发放工作,从对象申报开始,每一步审核结果,都有一条短信通知,前后至少8条信息发送到申报人手机,而且申报人可以随时查询每步审核结果。畅通的立体交流沟通渠道,大大提高了工作透明度,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培训管理精准。每一个培训班信息输入到平台之后,平台会自动生成唯一的二维码。当学员报到或进班上课时,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签到,平台自动生成时间、地点二维记录,方便准确地对培训班实施到人管理。学员听课后,用手机对培训课程、老师授课以及培训班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培训结束后,后台将培训信息自动汇总,生成原始记录,归档保存。

技术推送精准。手机APP开设创业园地专栏,把技术员(专家)的联系方式、学习资料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网络发送,群众可以用手机咨询、观看、学习,解决技术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

鲜明生动的互联网特征

这个平台开发之初,在思想上并没有“互联网+”自觉。在宁夏试用期间,时任宁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的赵满礼在谈话中无意间提出一个观点:大家天天在说“互联网+”,找“互联网+”,咱们这个不就是“互联网+”吗?后来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因为它具备非常突出的互联网特征。

信息来源的大众化。除了基础比对数据来源于部委数据库外,平台的其他信息全部来源于各级各类用户,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扶贫资讯,县级(含县)以上扶贫部门都可以;创业园地的技术信息,依靠各级各类技术员、专家;村长功能,本身就由行政村的村级管理员。同时,平台还设计了帮扶互助和信息反馈通道,各级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村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对象、各类技术员(专家)、培训机构等,都有畅通的发声渠道,具有互联网大众化的基本特色。

信息传播的扁平化。这个平台的基础人群,是最新一轮认定的9000万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围绕他们发展参与的人群,第一批是各级管理员和扶贫干部,包括村干部、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专家、农村技术员、普通村民,将来会逐步扩展到相关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一旦进入平台,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分享和应用者,又是信息的制造和者,实名入网,开放平等,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传播的扁平化特色。

参与主体的社会化。这个平台的开发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过程。首先,平台是社会力量捐赠开发的。捐赠方是北京梅泰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3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了方案制定、前期调研、设计开发、平台试用全过程,并独立承担了软件开发的全部工作和费用。其次,平台建设的过程,是各级扶贫系统合力推进的过程。从调研、开发、试用,到修改、补充、完善,每一步都凝聚了全系统上下各级扶贫人的汗水和心血。第三,在使用推广过程中,不断地有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优势互补,数据共享,共同成长。尤其在宁夏试点中,与自治区扶贫办先前开发的雨露计划信息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不但提高了双方的系统功能,而且与当地开发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对系统的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运行机制的多赢化。今年宁夏试点,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入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尝试到了互联网思维给扶贫开发带来的推动与便利。

一是扶贫对象得到周到的服务和优惠的套餐资费。宁夏联通公司推出雨露惠农包优惠套餐产品,资费2.5元/月,包括1G定向流量、3000条定向短信、300分钟村内通或200分钟亲情号码通,还有雨露学生卡优惠套餐产品(30元/月,包括150分钟通话、4.5G流量),都大大低于市场价格,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是扶贫部门得到了良好的扶贫效果、扩大的社会效益口碑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今年上半年宁夏全区雨露计划助学补贴申报人数达2.64万名,在满足农村贫困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的同时,建立了政策宣传、项目申报、实用技术培训、联系群众互动四个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是移动运营商得到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在试点过程中,宁夏联通公司全程宣传辅导,仅头两个月就帮助制作雨露计划政策宣传展架230个、海报1100张、条幅1200米、彩页7万份等,制作公益宣传短信和微信宣传信息,布置培训场地,借助联通技术人员队伍对贫困群众贫困学生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雨露计划政策宣传解答和软件安装应用培训指导。截至目前,雨露百事通手机APP软件下载次数10.8万次,注册使用人数3.3万人,功能模块访问量76.6万次,这些用户都是移动运营商的潜在用户。

第5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协同推进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结合芜湖市制造业特点和技术装备状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遵循自愿、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每年认定一次。

第三条 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的认定和撤销等管理工作由市经信局负责;各县(市)、区经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项目的推荐申报、指导和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认定

第四条 认定条件

(一) 凡在芜湖注册并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财务管理机构的工业企业,具有较好经营业绩。

(二) 企业编制了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信息化工作制度,建立了信息化组织实施机构,拥有稳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了本单位年度经费预算,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比重逐年上升。针对企业员工,制定具体信息化培训方案,并有效实施。

(三) 企业信息系统以应用为导向,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在本地区或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示范和推广效应。

第五条 认定标准

依据智能制造“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模式的关键要素综合评定。评分细则参考附件1(《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及评分细则》)。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六条 组织申报。由县(市)、区经信部门组织辖区内企业申报,对企业上报的材料进行初审,出具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汇总上报市经信局,推荐文件一份,企业申报材料提交电子版和光盘一份。

第七条 评审认定。市经信局受理并进行形式审查,组织专家对初审合格的单位进行评审,提出预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市经信局根据专家意见和公示收集的反馈意见审批认定,由市经信局发文公布。

驻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全程监督。

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称号:

(一)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的;

(二)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或有其它违法行为的。

第九条  因第八条第(二)项原因被撤销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称号的,不再受理其认定申请。

第十条  芜湖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经县(市)区经信部门报市经信局申请更名。

第五章   奖惩

第十一条 主管部门应对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加强指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诊断,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水平。

第十二条  上报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原则上从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中推荐;对每年新认定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按当年市级新型工业化政策给予奖补。鼓励各县(市)区对新认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给予支持。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附件:  1、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及评分细则

2、芜湖市智能工厂申报书

       3、芜湖市数字化化车间申报书

       4、项目内容具体要求

附件1

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要素及评分细则

 

项目总得分由基本要素分、附加功能要素分和绩效分三部分构成,即

总分=基本要素分(≤60分)+附加功能要素分(≤30分)+绩效分(≤10分)。

根据项目的技术特征,从“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模式中选择一种,将各分项得分填入附表1,评定项目总分。

其中,基本要素属于单选项,即只能从多个基本要素选项中选择一项;附加功能要素属于多选项,附加功能要素得分为多个选项得分之和;绩效分参照附表1下方的评分细则。

1.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M1)

1.1 基本要素(单选项)

(1) 智能单元(M1-A.1)。制造单元配备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和控制装备等数字化设备,通过网络实现设备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制造单元内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具备故障自诊断等功能。【30分】

(2) 智能生产线(M1-A.2)。在智能单元基础上,建立了物料自动输送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设备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具备数据自动采集、保存和分析功能。智能生产线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40分】

(3) 智能车间(M1-A.3)。在智能生产线基础上,建立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全过程闭环管理。【50分】

(4) 智能工厂(M1-A.4)。在智能车间基础上,建立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和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60分】

1.2 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产品(工艺)管理(M1-B.1)。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开发产品,建立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图纸文件电子化,以及图纸文件集成管理;或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设计工艺,建立了工艺集成管理系统,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和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10分】

(2) 可视化管理(M1-B.2)。建立了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充分采集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并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高效协同与集成,采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水平。【10分】

(3) 信息安全(M1-B.3)。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0分】

2. 流程型智能制造模式(M2)

2.1基本要素(单选项)

(1) 实时数据库(M2-A.1)。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建立了实时数据库平台,并与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互通集成。【40分】

(2) 生产流程模型化(M2-A.2)。在先进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工艺流程建立了数字化模型,具备模拟仿真和工艺优化功能,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50分】

(3) 决策智能化(M2-A.3)。在生产流程模型化和可视化基础上,建立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60分】

2.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运行过程动态优化(M2-B.1)。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采率达到90%以上,物流、能流、物性和资产全流程监控与高度集成,制造和管理信息全程透明、共享,运行过程动态优化。【10分】

(2) 风险自动监控(M2-B.2)。对于存在较高安全风险和污染排放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10分】

(3) 信息安全(M2-B.3)。建立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0分】

3. 网络协同制造模式(M3)

3.1基本要素(单选项)

(1) 协同平台(M3-A.1)。建立了网络化协同开发或云制造平台,具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和运行规则。【40分】

(2) 协同制造(M3-A.2)。借助协同平台,面向制造需求和社会制造资源,在企业内实现制造资源弹性配置,以及网络化协同制造。【50分】

(3) 企业间协同(M3-A.3)。借助协同平台,围绕重点产品,采用并行工程,实现异地设计、研发、测试、人力资源统筹与协同;【60分】

3.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产品溯源(M3-B.1)。利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立了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10分】

(2) 管理框架动态重组(M3-B.2)。信息、资源高效统筹、异地共享,研发、生产、测试等环节跨区域协同,企业生产组织管理架构实现敏捷响应、动态重组。【10分】

(3) 信息安全(M3-B.3)。建立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0分】

4.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M4)

4.1基本要素(单选项)

(1) 差异化定制(M4-A.1)。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了差异化产品数据库,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40分】

(2) 个性化定制(M4-A.2)。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建立了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实现个性化产品开发和销售。【50分】

(3) 定制服务平台(M4-A.3)。建立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60分】

    4.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数据驱动(M4-B.1)。建立了基于数据驱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快速和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10分】

(2) 资源协同(M4-B.2)。建立了资源管理系统(ERP)、客户管理系统(CRM)和供应商管理系统(SRM),网络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高度协同与集成。【10分】

(3) 信息安全(M4-B.3)。建立了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10分】

5.远程运维服务模式(M5)

5.1基本要素(单选项)

(1) 云服务平台(M5-A.1)。建立了云服务平台,具有多通道并行接入能力,对装备(产品)运行数据和用户数据远程自动采集,并建模分析。【40分】

(2) 数据处理(M5-A.2)。借助云服务平台,有效筛选、梳理、存储与管理装备(产品)上传的数据,采取数据挖掘等技术,自动生成装备(产品)运行状态报告,并推送至用户端。【50分】

(3) 增值服务(M5-A.3)。建立了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提供在线检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与修复,以及预测性维护、运行优化和远程升级等服务,为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诊断和运行维护提供决策支持。【60分】

5.2附加功能要素(多选项)

(1) 远程操控(M5-B.1)。借助云服务平台,远程监控设备状态、作业操作和环境状况,远程下达操作指令,调整设备运行参数,具备接管用户端大部分现场操作的功能。【10分】

(2) 协同与集成(M5-B.2)。建立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云服务平台与产品研发管理系统高度协同与集成。【10分】

(3) 信息安全(M5-B.3)。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具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10分】

表1 智能制造新模式评分表

单位

名称

 

项目

名称

 

模式类别

 

编号

 

模式

得分

离散型

M1

流程型

M2

网络协同

M3

大规模定制

M4

远程运维服务

M5

基本

要素

得分

(单选)

 

 

 

 

 

附加功能要素

得分

(多选)

 

 

 

 

 

 

 

 

 

 

 

 

 

 

 

 

 

 

 

 

 

 

 

 

 

绩效

得分

 

 

 

 

 

总分

 

 

 

 

 

                     

绩效评分参考细则:

(1) 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5分】;生产效率提高不到20%,酌情给分。

(2) 运营成本降低10%以上【5分】;运营成本降低不到10%,酌情给分。

(3) 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0%以上【5分】;产品升级周期缩短不到30%,酌情给分。

(4) 产品不良品率降低5%以上【5分】;产品不良品率降低不到5%,酌情给分。

(5) 单位产值能耗降低5%以上【5分】;单位产值能耗降低不到5%,酌情给分。

(6) 替代恶劣或危险环境下的人工操作【5分】。

绩效分等于(1)至(6)分项得分之和;总分超过10分,按10分计。

附件2

 

 

芜湖市智能工厂申报书

 

 

 

 

 

 

 

申报单位( 盖 章 )                              

智 能 工 厂 名 称                                

智 能 工 厂 地 址                                

申   报   日   期                                

 

 

 

 

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

一、企业和智能工厂基本信息

(一)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

 

机构代码

 

成立时间

 

单位地址

 

联系人

姓名

 

电话

 

职务

 

手机

 

传真

 

E-mail

 

企业负责人

姓名

职务和职称

电话

 

 

 

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

20    年

20    年

20    年

总资产(万元)

 

 

 

总负债(万元)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利润(万元)

 

 

 

税金(万元)

 

 

 

(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特点,400字左右)

 

 

 

 

 

 

 

(二)智能工厂基本信息

智能制造模式

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    流程型智能制造模式

网络协同制造模式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远程运维服务模式

项目名称

 

项目地址

 

起止日期

 

项目投资(万元)

 

(对项目的智能化特征进行简要描述, 400字左右。)

 

 

 

 

 

 

 

 

 

 

申报

单位

真实

性承

我单位申报的所有材料,均真实、完整,如有不实,愿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章:

                         公章:

                       年   月   日

县(市)、区经信局初审及推荐

意见

 

 

推荐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二、智能工厂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述

(二)项目实施的先进性(与项目实施前的效果比较,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目标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三、项目实施现状(此部分具体编写要点见附4,如申报多个模式试点示范,需分别描述。)

四、示范作用(突出对典型行业和区域内开展同类业务的可复制性和示范价值。)

五、相关附件

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2、企业上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原件复印件,包括审计报告正文(含会计师事务所盖章和注册会计师签字)、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或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

3、企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软件的清单及品牌、供应商和发票复印件;

4、企业智能制造方面取得的专利;

5、能够证明满足智能工厂的基本条件的其他文件资料。另附能够突出反映企业智能工厂建设成效的视频资料(清晰度不低于1080P,时长5分钟左右,并配以说明性旁白)或电子照片(大小不低于5M,像素不低于800万,张数不少于10张,并附照片说明性文字)。

 

(填报格式说明:请用A4幅面编辑,正文字体为4号仿宋体,1.5倍行距。一级标题3号黑体,二级标题3号楷体。)

 

附件3

 

 

芜湖市数字化车间申报书

 

 

 

 

 

 

 

申  报  单 位(盖章)                              

数 字 化 车 间 名 称                                

数 字 化 车 间 地 址                                

申    报    日    期                                

 

 

 

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

芜湖市数字化车间申请表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

 

所属行业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具体到中类,如: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

所属地区

填写格式: xx县(市、区)

 

组织机构代码

成立时间

 

详细地址

 

联系人

姓名

电话

 

职务

手机

 

传真

E-mail

 

上年末总资产(万元)

上年末资产负债率(%)

 

上年末信用等级

上年销售(万元)

 

上年税金(万元)

上年利润(万元)

 

企业简介

(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市场销售等方面基本情况,限400字)

 

车间

基本

信息

车间名称

车间智能化改造完成投资(万元)

 

车间建设开始时间

xx年xx月

车间建设完成时间

xx年xx月

 

车间生产产品及产量

车间上年度产出(万元)

 

车间内全部设备台套(产线)数

其中工业机器人数量

 

车间总体描述

(从车间智能装备应用及联网、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配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环境与资源能源消耗智能监控、设计与生产联动协同、售后服务智能化等方面,对拟申报示范数字化车间的智能化情况进行简要描述,不超过500字。)

 

 

车间

基本

信息

智能装备广泛应用

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台套(产线)数

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占全部设备比重(%)

车间设备实现联网

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联网数

车间内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联网数占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总数的比重(%)

生产过程实现实时调度

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控情况

(请简要说明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自动报警和诊断分析的情况)

(请简要说明关键设备自动调试修复的情况)

生产数据采集分析情况

(请简要说明车间作业计划生成情况)

(请简要说明生产制造过程中物料投放、产品产出数据采集、传送情况)

(请简要说明生产制造过程根据产品生产计划实时调整的情况)

物料配送实现自动化

自动识别技术设施、自动物流设备使用情况

(请简要说明生产过程采用自动识别技术设施的情况)

(请简要说明车间物流自动挑选、实时配送和自动输送情况)

产品信息实现可追溯

关键工序智能化质量检测设备使用情况

(请简要说明产品质量在线自动检测、报警情况)

(请简要说明产品质量自动诊断分析和处理情况)

产品信息管理情况

(请简要说明采用智能化技术设备实时记录产品信息的情况)

(请简要说明产品采用批号/批次/序列号管理的情况)

数字化车间建设前后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数字化车间建设前后经济、社会效益情况总体描述

(从产出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绿色制造、安全生产、服务型制造等方面,对拟申报示范数字化车间建设前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说明目前在行业内所处水平)

数字化车间建设前后经济效益情况

建设完成前的企业年销售(万元)

建设完成后的企业年销售(万元)

建设完成前的企业年利润(万元)

建设完成后的企业年利润(万元)

建设完成前的企业年税金(万元)

建设完成后的企业年税金(万元)

 

车间人数情况

建设完成前车间人数

建设完成后车间人数

生产效率提升情况

建设完成前每人每天产出水平(元/人/天)

建设完成后每人每天产出水平(元/人/天)

产品质量提升情况

建设完成前产品合格率(%)

建设完成后产品合格率(%)

建设完成前优良品率(%)

建设完成后优良品率(%)

申报

单位

真实

性承

我单位申报的所有材料,均真实、完整,如有不实,愿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定代表人签章:

                         公章:

                       年   月   日

县(市)、区

经信局初

审及推荐

意见

 

 

推荐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一、企业情况概述

(一)申报单位概况:成立时间、发展历程、资本性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

(二)技术水平:研发队伍、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能力和条件等情况;

(三)行业优势:在相关行业、区域以及智能制造方面已具备的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已有的智能制造基础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二、数字化车间情况概述

(一)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的目的和意义

(二)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的目标和任务

(三)当前国内外同行业数字化车间建设情况

(四)车间智能化改造实施前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对比,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实现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着重介绍,尽可能列出数据、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数字化车间对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示范点、创新点;

三、数字化车间具体情况介绍

(一)智能装备应用情况。车间内应用的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试验、检测等设备情况,包括台套(产线)数、占车间设备台套(产线)数比例以及设备的具体功能及性能指标等。

(二)车间设备联网情况。车间采用现场总线、以太网、物联网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等信息技术和控制系统,建立车间级工业互联网的情况,车间内生产设备联网数,占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总量的比例。请提供车间信息通信系统与网络结构图,对架构进行说明;提供实现系统、装备、零部件以及人员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和有效集成的方案;详细描述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的情况。

(三)生产过程实时调度情况。生产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报警和诊断分析情况,生产任务指挥调度、车间作业计划生成情况。请提供制造执行系统的架构,描述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子系统的功能;描述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的技术方案。

(四)物料配送自动化情况。生产过程采用二维码、条形码、电子标签、移动扫描终端等自动识别技术设施的情况。请提供物流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架构图;物流设施及设备的清单;描述物流系统的自动化、柔性化和网络化特征。请描述电子单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请提供物流信息链软硬件系统架构图、信息集成图;描述多种运输方式的联动方式及效果;提供物流过程可视化、可追溯管理的实施方案;描述定制化增值服务的类别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五)产品信息可追溯情况。产品质量在线自动检测、报警和诊断分析情况;在原辅料供应、生产管理、仓储物流等环节采用智能化技术设备实时记录产品信息情况。

四、相关附件

(一)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企业上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审计报告原件复印件,包括审计报告正文(含会计师事务所盖章和注册会计师签字)、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或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报表附注;

(三)车间内智能设备、控制系统、软件的购置发票清单及发票复印件;

(四)其他相关文件。另附能够突出反映企业数字化车间建设成效的视频资料(清晰度不低于1080P,时长5分钟左右,并配以说明性旁白)或电子照片(大小不低于5M,像素不低于800万,张数不少于10张,并附照片说明性文字)。

 

(填报格式说明:请用A4幅面编辑,正文字体为4号仿宋体,1.5倍行距。一级标题3号黑体,二级标题3号楷体。)

附件4:               项目内容具体要求

模式一:离散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1、项目系统模型建立与运行情况

请分别提供车间/工厂总体设计模型、工程设计模型、工艺流程及布局模型的架构及说明;提供上述系统模型模拟仿真的情况。

2、先进设计技术应用和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建设情况

请描述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和优化的情况;提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的整体架构图,描述其主要功能。

3、关键技术装备应用情况

请提供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的应用与集成情况。

4、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建设情况

请提供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整体架构及功能描述。

5、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建设情况

请提供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架构,描述其主要子系统的功能;提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架构,并描述其主要子系统的功能。

6、工厂内部网络架构建设及信息集成情况

请提供工厂内部工业通信网络结构图,并对架构进行说明;提供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信息集成的技术方案及运行情况;提供全生命周期产品信息统一平台的架构,说明其运行情况。

7、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请描述项目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防护体系和功能安全保护系统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模式二:流程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1、项目系统模型建立与运行情况

请分别提供工厂总体设计模型、工程设计模型、工艺流程及布局模型的架构及说明,并提供上述系统模型模拟仿真的情况。

2、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建设情况

请提供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架构图、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描述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情况。

3、先进控制系统建设情况

请提供先进控制系统架构图、系统建设情况;描述关键环节实现自动控制与在线优化的总体情况。

4、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建设情况

请提供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架构,并描述其主要子系统的功能;提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架构,及其主要子系统的功能。

5、健康安全环境监控情况

对于存在较高安全风险和污染排放的项目,请提供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情况,安全生产的监控情况,描述在线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功能及运行情况。

6、工厂内部网络架构建设情况

请提供项目的信息通信与网络系统的架构,并对架构进行描述;描述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信息集成的技术方案;描述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信息集成的技术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数据统一平台的架构,说明其建设和运行情况。

7、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请描述项目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技术防护体系和功能安全保护系统的建设情况。

 

模式三: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1. 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建设情况

请提供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的软硬件系统架构图(包括技术架构、逻辑架构等)和运行规则;说明各协同企业的信息系统与该平台对接方式。

2. 开展协同开发的情况

请描述跨企业、跨部门开展协同开发的业务流程,以及异地资源的统筹和协同情况。

3. 开展协同制造的情况

请描述基于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所提供的制造服务和资源,企业间、部门间的典型应用场景。

4. 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情况

请提品溯源体系的建设情况,描述主要环节信息溯源服务开展情况。

5. 制造服务和资源的动态分析和柔性配置情况

请描述企业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实现对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动态分析和柔性配置功能。

6. 信息安全保障情况

请描述项目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

 

模式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项目

1. 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情况

请提供可定制产品的品类、各品类可定制的参数、定制服务模式、用户定制流程、企业个性化制造流程。

2. 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

请提供个性化定制平台的软硬件系统架构图,包括技术架构、逻辑架构等,描述与用户的交互方式等功能。

3. 个性化产品数据库的建设情况

请提供个性化产品数据库的建设情况,描述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的情况。

4. 个性化定制平台与相关系统集成情况

请提供个性化定制平台与企业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数字化制造系统的协同与集成情况。

 

模式五:远程运维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1. 智能装备/产品的数据采集、通信和远程控制功能

请描述智能装备/产品的数据采集、通信和远程控制功能,及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数据接口格式。

2. 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

请提供远程运维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包括技术架构、逻辑架构等)和详细功能;描述基于远程运维服务平台提供的具体增值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的业务流程和实施方案。

3. 远程运维服务平台与相关系统集成情况

请提供远程运维服务平台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研发管理系统的集成方案。

4. 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建设情况

请描述专家库、专家咨询系统的系统架构、主要功能、运行情况。

第6篇

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高起点统筹空间规划布局

一是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召开全市动员会,印发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前期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双评估报告初稿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评估初步方案,基本完成总规相关的九个专题和五个专项报告。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利用信息化大数据优势,牵头推进了越城柯桥交界处融合规划研究、钱杨区块规划研究、兰亭旅游度假区总体概念规划等重要区域重要节点的规划研究,同步推进综合交通专项规划修编,开展市区社区生活圈划和轨道1号线2号线周边地块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控规编制工作,共审核和上报控规40多个。

三是加强古城设计成果转化。按照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古城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完成了古城北入口、广场、阳明故里、绍兴饭店二期、震元堂改造等重要节点规划研究及相关地块的控规编制工作。认真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开展古城内国有资产、资源更新利用方案研究工作,对古城内的办公房等空置情况进行了初步摸排。完成传统民居修缮导则(图则)编制和古城宣传资料及视频汇编。

(二)高质量提供要素资源保障

一是助推投资项目落地见效。制定下发《关于做好市政府城交口2019年市级投资项目涉土涉规工作的通知》,对47个市级投资项目建立局领导挂联督办工作机制。除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等政策壁垒原因近期难以推进的5个项目外,销号项目已达15个,主要问题得以解决进入正常审批流程项目4个,其余项目都得到有序推进。2019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报自然资源部审核,共上报总用地面积3887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3129亩(耕地2911亩)。2018年中心城区6个实施方案和市本级4个跨省增减挂钩指标实施方案均获批准。

二是加强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全年共争取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6万亩(耕地1.6万亩)。同时,针对“占补平衡”短板,累计争取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数量指标7114亩、水田指标6616亩、粮食产能指标471.4696万公斤,市内共享标准农田指标12000亩,补充耕地数量指标1272亩、水田指标1000亩、产能76.4213万公斤,全面保障了今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各类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用地占补平衡需求,连续第21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全市完成闲置土地处置1429亩,完成率316%,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3550亩,完成率149%,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9472亩,完成率114%,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935亩,完成率105%。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全市已完成“标准地”出让231宗,面积8413亩,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实现投资项目100%“标准地”出让。与经信部门开展了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僵尸企业清理、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倒逼企业提高土地厂房利用率、产出率和贡献率。

四是维护土地市场平稳运行。通过编制年度计划、加大做地考核、合理安排出让时序等措施,维护全市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完成经营性用地出让1.35万亩,出让金总额达到828.98亿元,争取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资金达到53亿元。

(三)高标准提升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复评动态监测自查,新增省级森林城镇5个、市级森林城镇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39个。持续高质量推进造林绿化,严格保护全市9.2万株古树名木,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完成造林更新1.65万亩,新植珍贵树161万株,建设珍贵树种示范林14片、示范点14个、示范单位15个。浙江绍兴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顺利获批。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02个;新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0个,上虞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列入省级试点。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任务,通过召开全市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加强督察通报和检查指导力度,全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新开工数量和交工数量分别达到省定任务的300%和150%。

三是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进一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和责任网格,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责任全覆盖。目前,越城区已在全市首先公布了二级、三级“田长”、网格长、网格员名单,并率先在富盛镇凤旺村树立第一块永久基本农田“田长制”标志牌。其他各区、县(市)正在结合乡镇村撤扩并工作进行人员名单调查确定工作。

(四)高品质提升民生服务

一是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浙里办”“浙政钉”。提前实现不动产登记事项100%网上申请,达到一般登记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2个工作日、一般商品房交易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探索“不动产+”服务,推进不动产登记与户籍联办、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延伸和与公证协同办理等。

二是开展“多审合一”改革。落实“三减”,助推提速增效,将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合并办理,优化一套办理流程、整合一张申请表单、统一一套申报材料,并将两个事项办理时限由法定的4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创新制定出台森林植物检疫证核发与木材运输许可联办事项,强化“一网申报”,实现“一同发证”,并将两个事项联办时限缩减到不超过5个工作日。

三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稳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增加20个项目列入省级试点,涉及31个行政村、17.25万亩土地,计划新垦造耕地1226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336亩,计划总投资4.84亿元。推进《绍兴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立法,有效保障了美丽乡村建设、五星3A村庄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个人建房等“三农”事业的推进。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培育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加快推进森林旅游和疗养地建设,申报推荐5家基地参评全省森林旅游地和疗养地。

四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消防暨矿山生态修复现场会,系统部署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年度任务,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项目回头看,市、县两级共完成检查351点次,查明问题143个,已整改到位79个;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25处、不稳定斜坡272处、已核销隐患点220处、其它上报点34处,成功应对了“利奇马”“玲玲”“米娜”等台风威胁。今年全市共发生灾情3起,转移群众1438人,成功避险1起9人,无人员伤亡。

(五)高速度推进数据资源基础建设

一是全面展开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已完成内业数据处理、外业调查举证及数据建库等全部县级调查工作和市级核查工作,并通过省三调办核查向全国三调办报送五批次初步调查成果,根据全国三调办国家级核查反馈意见和省三调办整改方案要求,对问题图斑进行全面梳理,积极有序组织全面整改及补充举证工作,集中力量保障全市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家级核查整改成果分两批于9月24日和10月8日按时提交省三调办。

二是加强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化建设。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建设;提升改造市级“一窗云”平台统一建设,实现全市云平台统一办理;联合公安、银监等多部门,提高登记信息共享水平。在上虞区率先开展不动产登记材料归档电子化试点工作。

三是提升基础测绘信息服务保障。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绍兴市1:2000数字线划图(DLG)生产制作更新2个项目技术设计书已通过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余6个基础测绘项目正稳步推进。积极参与杭绍台高速公路镜湖互通兴越路连接线改建工程、越东路快速路工程等测绘工作,为市重点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2020年工作思路

1.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要素配置、生态整治修复、文化传承发展、城市风貌提升等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完成绍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报批稿,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推进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2.加强资源规划服务,开展袍江三江口区域空间规划研究,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滨海新区做好资源摸底、存量利用、生态修复、优化产业布局等研究。深化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全力保障全市重大项目用地。优化中心城区格局,强化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等结构性管控,划分分区规划单元,组织编制分区规划,推动古城新城联动发展。推进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规划许可与用地批准合并办理实施;加强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审查和批后监管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3.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推进“152”耕地生态保护工程,完成补充耕地(含垦造耕地、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04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2100亩。再启动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21个,新创建4个绿色矿山。

4.加快诸暨市、嵊州市、新昌县“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土绿化美化行动,全市完成造林更新2.3万亩,新植珍贵树137万株,新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5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60个;启动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开展绍兴市植物园建设前期研究。

5.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少于9200亩,完成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不少于5000亩,完成省下达的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6.全面推行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除负面清单外,省级以上平台等重点区域企业投资项目100%“标准地”方式供地,省级以下平台原则上全部以“标准地”供地。

7.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先行开展浙江五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登记制度,界定全部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主体;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建立全面完整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体系。

8.加大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组织全市1:2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更新,完成绍兴市GNSS控制网及水准网复测,提升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

9.推进建设森林公安专业派出所,其中舜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2020年一季度动工建设;会稽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2020年三季度动工建设。

第7篇

招生规模的迅速增长远远大于教育资源的增长水平,高校如何应对办学条件的不足?

面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现状,如何使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让学生和家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如何使教育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

在高校学生数量扩张的背景下,如何让数量和质量同步协调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提高优质课程的利用率?

……

一切问题都是围绕教育质量展开的。可以说,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目前普遍存在于全世界。而我国更是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工程。教育部自2003年《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以来,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4000门,近800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由于精品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架构设计,精品课程建设被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在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的同时,形成了数万门的省级、校级精品课程。

10年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精品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仍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致使精品课程的建设投入与所获效益相差甚远。尤其在艺术教育领域,精品课程的价值并未得到全面有效体现。在全国各地艺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下,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课程,使更多艺术教育资源贫乏地区享受到名校名师课程,这对于以培养探索和创新人才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基于此,记者着重对艺术教育教学领域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探讨,也是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思维和时代背景下,对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实践视角的内省和反思。

强调内涵、突出特点――精品课程建设宗旨明确

从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来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6个方面内容: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对于艺术类学科而言,精品课程建设也有其独特之处。

艺术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由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因此其建设和投入力度也必然是自上而下的。高质量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了较好的辐射面和应用效果,其教学团队得到相应的荣誉或奖励,必定会自上而下带动院级精品课程和一般其他课程的协调发展。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艺术人才培养来说,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是具有创造力。因此艺术精品课程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当然少不了一流的优质教材和优秀的教学团队。如“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内容应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在现有的本科教育中应进一步融入中国文化审美的观念意识,从而带动本科生造型思维的思想性提升,进一步启发大学生对于当代艺术和价值观念的思考”。由于担任了一门校级美术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教师洪利标对艺术精品课程有着本质上的认识。

目前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在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上能够查寻到“素描”“色彩”“造型基础”等多门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北京舞蹈学院的官方网站上能够看到“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课”“历史生活舞蹈”等精品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这些精品课程通过互联网呈现给全国高校的学子,实现了资源共享。中央美术学院及北京舞蹈学院均拥有一流的教学团队,相信其精品课程教学水平能够得到其他院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同类课程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地方高等艺术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2010年吉林艺术学院制定并下发《吉林艺术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吉艺发[2010]40号)和《吉林艺术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文件,按照学院精神,学院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工作。目前学院已经拥有揭裱与修复(朱臣教授)、风景写生(刘大明教授)等12门省级精品课程。从2007年到2012年,教学团队中任传文等3名教授先后被评为省级名师,他们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合理的教学设计。课程团队积极推动了吉林艺术学院的教育改革,使得规模化的艺术教育更适应现代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教师讲课水平逐步提升,真正做到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逻辑清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成绩卓著,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教学成果应用广泛,在各专业院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洪利标认为,学院这样下功夫打造精品课程,是基于真正对艺术教育整体教学质量能有全面提高。学院从领导到各部门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日前由学院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2013年院级优秀课程,对入选课程组的每一位主讲教师进行随堂听课。经过两轮的评价和筛选,最终评出油画写生、专业素描基础课等院级优秀课程12门(任课教师37位)。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已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精品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但“目前艺术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高质量的精品课件还不多。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从当前的艺术教育实际状况出发,顺应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去引领艺术教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洪利标提出的问题,可以再次引起我们对艺术专业课程特点的重视,如果能从本质上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将艺术专业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相信定能产生高质量的精品课程。

艺术专业精品课程特点

艺术类专业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影视、戏剧等,虽然在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本源是相通的,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那么从遵循艺术规律的角度来说,艺术类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申报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

以音乐专业为例。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雷光耀认为,音乐类的大部分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具有实践性的课堂环节。例如合奏、重奏等,课程建设和更新需拍摄精品课程视频等,相关的乐谱音响价格不菲,资金投入较之其他专业投入较大。其他学科强调文本教案,音乐专业更注重音响资料。

同样是艺术专业,其他专业也有着类似情况。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韦云从5个方面介绍了艺术类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独特之处。

第一,课程属性与教学目标不同。艺术类专业课程注重创意思维、审美修养和技术表达,没有固定的模式,是艺术感觉与技术的结合,往往注重发挥艺术独特性。

第二,因为教学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艺术类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作用、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是有区别的。每一个艺术类专业课程都会有符合课程特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如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艺术素质、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第三,教学内容不同。艺术类课程教学内容在针对性与适用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因专业课程而异。

第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同。艺术类课程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等方面是不尽相同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强调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

第五,教学环境不同。艺术类课程教学环境多元化,每个专业课程都有其鲜明的专业特点。

重申报、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问题突出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无线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探索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闯出了一条新路,也由此推动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发展与传播。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影像、数字多媒体技术、电子图书馆等资源,能使更多的学生共享精品课程资源。目前网络上共享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相对丰富。如记者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就看到了包含多个学科专业在内的,有教学团队维护的本科精品课程和学校推荐课程共14234门(截至发稿时),随机点击进入西安音乐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交响乐队训练与表演课”(翟志荣主讲),网站上提供了该课程的课程概况和课程内容等详细内容,但在互动交流区,留言的人非常少;同样,在西安美术学院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水墨写意人物画写生”(刘文西主讲)的互动交流区,也比较冷清;由徐勇民主讲的湖北美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笔人物画”,亦只有3人留言。虽然不见得每一位访问者都会留下痕迹,但以上课程的上传时间都在4年以上,而且课程的视频播放较为流畅,画面和声音也很清晰,即便留言的人均称获益匪浅,但其“门庭冷落”之状不免令记者感到遗憾。这种现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即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尚未形成常态。

与以上情况相类似的是,当前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建设了精品课程,其在实际教学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带动了学科的发展。然而也有不少院校的精品课程成为摆设,有的精品课程连本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分享过,大家只是听说有这么一门精品课程。洪利标认为,这种现象说明精品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成为个人的“荣誉”和“成果”,其广泛影响和作用并不明显。

韦云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在于整理资料与申报要求的矛盾问题、建设过程中课程安排与企业(或行业)深度合作的问题、建设周期与后期延续的问题(没有资金投入)、教师团队协助的问题、带动专业群建设与专业辐射的问题,等等。

重申报

据一些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介绍,有些精品课程其实并不精,课程负责人只是吃透了评审标准,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而争取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格,其实在该团队中根本没有人教该课程,只靠做材料而成为了精品课程,这样的课程根本没有实际价值。在雷光耀看来,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评审专家并不全是相关专业的专家,现在的评审说是请专家评,但实际上仍是由行政主导,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一会儿搞个什么“工程”, 一会儿搞个什么“平台”,高校都忙于应付这些,几乎没有时间认真做一些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能推动本校发展的实际工作。而且评审的时间紧,量又大,又没有质量跟踪与责任追究,因此就造成了评审就是看谁的材料写得好,谁会取巧迎合评审标准的闭门造车式的行为了。

总结艺术类精品课程申报、评审中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申报书统一的大锅饭形式,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没有突出艺术类的特点,缺乏艺术类实践环节、艺术类教学模式的认定;评审标准规定了申报人的资历和职称,将一大部分正活跃在一线教学的优秀教师拒之门外,复杂冗长的申报材料让很多教师望而生畏;评审标准更强调文本类资料,使音乐、影视等艺术类课程处于不利地位。

轻建设

在韦云看来,精品课程应该为相关课程建设树立标杆作用,教学资源库建设能够使更多学校相关课程资源共享,因此应该推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示范化。然而,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课程专业群建设协调发展仍有待提高,其缺少创新、缺乏长期课程建设规划、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因此,出现短命的精品课程现象不足为奇。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一些不理想现象,比如课程建好后更新不够,或者根本不再更新,而使精品课程缺少了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也使精品不再精。对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申报,轻建设”“审查不够严格”“未能彻底解决资源共享”等问题,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应付差事的做法,原因有很多。雷光耀认为主要是近几年建设的脚步太快,几年内全国建设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而审查制度和网络资源共享建设却没有跟上。比如没有专业的建设团队,都是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并不具有建设网站剪辑视频的能力;有的只是将教师上课的环节全部拍摄下来,不做任何后期处理,忽视了网络教学和实际课堂的差别;有的精品课程并不能算本学科内的精品;推广力度不够;申报时间仓促,有的难免应付差事。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制度上从上到下进行完善,评审专家的认定也应改进。

后劲不足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和持续的任务,而现有的精品课程建设都有周期性,阶段性完成与验收,使其很难再继续发展,许多课程内涵建设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或达到预期效果,周期结束,没有资金支持,甚至半途而废,或成为一个名词的精品课程被束之高阁。韦云认为,课程建设的中断,使少数课程又恢复到建设初期的状态,是非常可惜和令人担忧的情况。没有了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企业与课程合作无法继续;专家的支持力度减弱,导致课程改革不了了之;课程与课程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了更多的教学交流与课程联系;有的教学团队虽然有成员参与课程建设,提供成果支持,但受制于课时、课程分配、完成工作任务等客观因素,无法参与到精品课程教学之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亟待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相应政策,完善精品课程建设,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更有意义。

提高质量、促进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大有可为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出口,是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精品课程建设与教育信息化的结合,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这项工程也将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挥示范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起到的作用往往并不理想。艺术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后应如何发挥其示范作用?雷光耀认为,首先精品课程的申报一定要选本校真正精品的课程教学,集中力量建设,重点是课程内容,而非申报书。其次,艺术类院校的精品课程应最大程度发挥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除了课堂教学环节,还应注重实践环节。再次,精品课程建设后,其视频应做后期处理,配备字幕、音响,ppt、画外音解说等,使其适应网络教学,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韦云则认为,必要的资金投入,能使课程建设得以延续,积累更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探索与实践,便于归纳与总结。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应建立课程与课程(其他院校相关课程联系)联动体系;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产生辐射与引领作用;还要不断纳入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永远处于课程教学的前沿;同时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借鉴与创新,但不能照搬照抄。

在推进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下,促进精品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在韦云看来,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前提;精品课程具有带动和辐射相关课程建设的功能,应注重内涵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精品课程协调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效应所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合作的深度,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环节。

突出学科特点

高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校艺术相关学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美术教育为例,美术教育注重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进行绘画创作,还能胜任美术教育教学,适应美术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及社会需求。那么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如何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呢?洪利标认为,首先要强调美术教育专业性,明确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还要始终贯穿励志教育。因为不少学生虽然报考的是美术教育专业,但并不热爱这个专业,不想当美术教师,有的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要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专业思想,通过励志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教师这个职业,并具有良好的师德,忠诚于美术教育事业,点燃他们的正能量。

洪利标说:“目前部分高师院系自身定位不明确,有脱离‘教育性’的倾向,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要正确理解美术教育的专业属性,重视开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际教学中不光教学生绘画技法,同时还要讲解绘画发展史、画家的艺术生涯、技法风格演变、绘画观念等。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修养和启发学生的创作智慧,而不是只教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始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当前教学形势和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建立美术教育学科教育体系,突出美术教育特点,明确自身定位。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把精品课程建设和推广好。”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设计,韦云的建议是:课程设置灵活,教学方式多元化,普遍运用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性,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创新,艺术类课程应把传承与创新贯穿其中;艺术设计类课程以项目设计贯穿于教学之中,体现其应用价值;体现审美,反映历史发展思考、社会功能和市场需求;与社会的密切度高,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同时依附于社会经济状况。

炼成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名师名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意义重大。

根据有关规定,精品课程必须是在本校连续开设一定时间的课程。因此,就建设一门精品课程而言,持续不断的努力是必要的前提。韦云从上好一门课、做好一门课、建好一门课、丰富一门课――社会服务,精品一门课――水到渠成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上好一门课的重点是课程设计。包括了解课程的性质,涉及和容纳什么学科,其覆盖了哪些领域,具有哪些突出性、代表性等。这是每一位课程建设负责人必须了解的。还要了解行业需求,授课之前需要进行课程调研工作,例如以艺术设计课程为例,从北京的地域性出发,目前,北京正在根据“世界名城”“设计之都”的定位,大力发展以金融和现代商业为标志的现代服务业。2010年北京市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设计之都”,计划用3年的时间,建设设计产业50强企业,建设3至5个设计产业集聚区,预计到2012年,设计产业服务收入突破1300亿元。所有这些将有力推动设计人才就业状况的极大改善与人才就业事业的发展,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要建设艺术设计课程的前景。另外,大纲、教案、教学方法设计,学生的角色转换,上课的方式与状态等都很重要。同时要遵循“校内基础训练,社会实战训练”教学原则,通过学生校内校外的综合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所学能所用”的教学效果,通过企业的实战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达到就业的水平。教学任务是真实的设计项目,使课程具备实操性,努力提高课程实践的真实性,力求教学实践与实际工作需求接轨。

做好一门课,首先要创建教学新理念,积累教学成果,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一门课程的教学形式上升到理论高度,才具有推广的意义。另外还应吸收先进教学理念,进行合适的课程改革。举办研讨会,目的是掌握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结合专家评议,完善课程体现。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特色课程,依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建立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特色,这是成为精品课程的前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应注重以下关键词:本课程依托(地域性)、借鉴、区别、课程改革、教学效果(成果)、领先(重点)等。此外,课程标准是做好一门课的保障。做成核心课是成为精品课程的基础(台阶)。其包括课程建设理念、教学质量、课程与工作、教学成果与影响力、成果应用与实施、教学资料整理备案(重要)等。

建好一门课,包括课程与项目的结合,课程与企业、行业(或协会)工作的融合。课程考核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必要手段。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质量的保证。还要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利用相关教学资源网站,将课程资源上网,开发网络化课程教学平台(课程录像)。同时注重课程与社会效应和教学成果应用,尤其是应用效果和信息反馈。建立独立的课程网站,丰富教学形式,增加课程交流平台。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教材体现真正的艺术类教育特点,突出工作属性和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是不断完善的过程,有周期无限期。阶段性的成果则是新的起点。课程负责人应明确目标、放松心态、沉下心来、不辞辛苦、敢于付出、不求回报、带动团队、共享成果,才能做好精品课程,提升课程的影响力。

丰富一门课――社会服务,包括积累社会经验,提升专业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完善课程;借鉴与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选派团队教师不断学习与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参与社会服务工作,提升课程与专业团队的影响力。

精品一门课――水到渠成,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用心积累教学资料、教学成果,抓住机会,使教学由量变到质变。然后提炼教学理念(升华)、丰富内容(形式)。教学质量与成果是决定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

后记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剖析和探讨,可以说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次总结。精品课程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特殊的地位,通过网络上精品课程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使教学资源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尚未完善,其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否认,少数课程的申报者深谙评审标准,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而争取到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格,但不能完全否认其课程的质量与成果。评审的标准是整体宽泛制定的,不可能完全符合每门课程的特点。可以肯定的是,无教学成果、无优秀的教学质量,课程没有多年的沉淀,要想评为精品课程是不可能的。没有前期的课程建设成果,学校、评审专家也不会毫无学术操守来胡乱评审。任何一门精品课程能够申报成功,都会有其成为精品的地方,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8篇

2009年,面对经济环境形势的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在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规划工作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优质服务年的各项措施为抓手,稳步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完善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着重服务重点建设项目,对内练内功、夯基础,对外抓服务,积极推进落实各项规划创新工作。

一、一个目标,两项活动,推进落实规划创新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优质服务年活动是今年管委会的重要活动,两项活动都是在当前经济环境形势下,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局紧紧围绕“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新区”的主题,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精心部署设施,将两项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规划创新成效。

1、精心部署开展学践活动。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按照市委和区工委的要求,我局合理制定了各阶段工作计划,有序开展一系列活动。分别开展全区各乡镇街道规划工作调研会 8场,赴马涧社区、新灏公司进行“双结对”座谈活动,组织党员领导参与集中学习十多次,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参加了区委组织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和科学发展观大家谈等各项活动,并分别就规划分局工作和局领导班子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并提出整改方向。通过学习,全局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均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我局对做好下阶段的践行活动和规划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重从全市角度提升高新区规划定位;二是进一步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着重规划工作实效的落实。三是重视规划队伍建设,夯实专业基础,保持团结务实工作作风,提高工作实绩。

2、五措并举推进优质服务。为认真贯彻落实高新区管委会开展优质服务年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局优质服务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努力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社会效益明显改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我局要求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并就落实“优质服务年”提出五大举措。一是强化服务理念,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制定了“优质服务年暨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实施办法”和活动方案,并进行了阶段总结。二是健全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规划管理规定,完成了 “建设项目规划报建程序”和“报建材料要求”等规定。三是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四是完善信息平台,开展电子报建网上审批系统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五是实行例会制度。在规划方案审查例会的基础上新增局处长例会。

二、稳步开展,成效显著,城乡规划编制继续推进

目前获**市政府审批的控规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另外有25平方公里的科技城控规正在编制过程之中,保证了全区的规划建设用地均有规划可依。城乡一体化规划也取得显著成效,配合区里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发展规划,完成前期调研、统计、初步布局等工作。

1、高新区中心城区西北片控规获市政府批准。根据**市人民政府“苏府复〔2009〕25 号”文批复,我局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的《**高新区中心城区西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批复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规划》,加强规划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高新区中心城区西北片控规定位为高效的现代产业区和生态风景游览区,规划布局将形成“两轴、双廊、四区”的结构。高新区中心城区西北片作为**主城城区主要的产业空间,是落实高新区新时期转型发展战略重要的空间载体,该控规的编制将更有效合理引导该片区的产业升级与土地集聚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与城市更新建设。

2、白马涧建设控制规划获高新区管委会批准。根据管委会“苏高新管[2009]97号”批复,《**高新区白马涧周边地区建设控制规划》已获高新区管委会批准,批复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白马涧规划》,严格依据该规划实施建设。

白马涧地区定位为**市西部重要的风景旅游区和多功能生态度假休闲区,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区、山水辉映”的总体结构。该规划是指导白马涧周边地区的发展,统筹安排区内各项建设,加强规划管理和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

3、高新区城际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完成最终成果。高新区城际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进行了公开竞标,香港城市规划顾问有限公司、美国优联加(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参与况标,经专家论证。省规院以功能定位恰当,土地利用率高,可操作性强等优势中标。

本次城市设计以城际站点为辐射核心,东起青花路、牌楼路,西至京杭运河,南临九曲河、黄花河,北界金桥路、兴贤路、浒莲路。总面积3.86平方公里。本次城市设计主要对片区功能进行整合和协调,实现片区中心体系空间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化研究站区周边交通组织,增加区域北部以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宜居板块。规划布局为“两廊三区,活力三角”,两廊为运河水廊和轨道绿廊;三区为片区中心核心区、老镇区特色服务街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区;活力三角为打造三区功能互补、相互联系、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片区中心体系。

“城际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对充分发挥该区优势进行系统规划控制,带动周边开发具有重要作用,以实现科学利用,可持续开发,促进高新区北部整体功能的提升和完善。

4、积极打造城乡一体化规划。

先导区发展规划。我局根据市政府要求,积极配合管委会做好打造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力争将高新区的试点工作先导区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菜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也为下半年开展城乡协调暨分区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向区人大汇报城乡规划法实施情况。区人大就“关于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的情况”展开调研。汇报以区规划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法》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和下阶段工作为重点,主要汇报了组织宣传培训工作、健全规划编制体系、落实规划管理、落实城乡规划创新工作四方面。下一阶段,规划部门将在新法的指导下,在开展城乡协调规划、完成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控规编制工作、推动老镇改造工作、落实规划创新举、确定农村宅基地的审批办法等工作上做努力,加快我区的城市开发建设。

三、数字平台,科技打造,规划信息系统不断创新

作为规划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和数字化规划管理系统是今年两项重要工作。两项工作都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和保障的数字化成果,将成为今后规划编制、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使我局的规划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

1、湖滨片地下管线探测及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通过专家评审。继狮山片、浒通片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被专家评为优秀后,湖滨片区地下管线探测成果及综合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在专家评审会上,再次被评为优秀。至此,**高新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成使用,该项工作历时两年,管线总长度达6438公里,覆盖了145平方公里。

2009年初开始的湖滨片区管线探测,面积约45平方公里,探测的管线种类主要有给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热力、工业等七大类18种地下专业管线,累计探测管线长1885公里,并建立了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

我局于2009年1月开始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以科学合理、功能齐全、扩展性强、数据准确得到国家和省测绘专家的高度评价。该系统已形成完整精确的地下管线信息数据库,并与已有规划用地信息系统、建筑审批系统、遥感影像图等紧密结合、无缝对接,为规划管理与城市建设等部门协调办公提供了技术保障。该系统管理的创新举措“分片探测、规范制度和动态更新”得到省测绘局的高度评价,并建议省内其它地区推广运用。

2、网上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系统基本完成。为认真贯彻落实高新区管委会开展优质服务年会议精神,我局从年初开始开发网上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系统,形成网上报建,窗口登记,逐级审批,办文制证,网上公示全过程电子化。目前已基本完成,进行2-3个月的试用后,将正式启用。

新建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系统将以数字化地形图为平台,实现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规划用地、建设方案、规划许可和规划验收全过程规划审批电子化,并建立相应的审批资料数据库。使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市政管理和档案管理全面实现“一张图”管理。企业可从网上报建系统填写申请表,附加扫描电子档信息进行项目报建,并可随时网上查询项目审批进度,审批结果。

我局的数字化办公及管理系统是以基础地理信息为平台,开发构建了用地控制系统、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规划工程档案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新建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系统使我局实施规划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又迈出一大步,也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招商引资服务,提供真实详尽的客观依据。

四、优化布局,抢抓实效,市政设施工作顺利推进

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心区道路规划、供电规划等,全力配合重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全区市政设施工作的顺利推进。

1、完成北环西延工程管线综合迁改方案。为配合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北环西延工程的地下管线和高压线综合迁改方案已于一季度完成,目前正在实施中。有效保证了长江路下穿通道的顺利通车,确保北环西延工程施工未受影响。

2、完成中心区道路改造方案。中心区道路改造规划设计及管线迁改方案于一季度完成,目前塔园路、金山路、马运路、玉山路、运河路都已开工建设。

3、供电规划近一步完善。完成汽车城内的110kv鹿山变电站、科技城110kv变电站及阳山工业园内的110kv变电站的规划选址。完成科技城220kv、110kv及35kv供电线综合迁改的规划设计,目前已开工建设。狮山220kv高压线入地工程完成规划设计,目前已开工建设。

4、通信基站合建进行试点。为节约用地,同时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我局要求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单位的基站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目前已完成合建基站规划选址,同时三家通信单位各选择一个基站进行试点,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5、配合做好轨道交通相关工作。配合城际轨道公司完成新区城际站、军用站房、公交首末站及铁路沿线选址工作,穿越铁路的社会通道及大通路通道已完成规划设计,有效保证城际铁路的建设。配合轻轨公司完成新区范围内车站出入口及配套管线的方案确定。开展轻轨三号线线位研究工作。

五、规划构筑,品质保障,服务好全区重点建设项目

规划构筑品质。在全区中心区和城市重要节点区,严格把关建筑方案设计质量,保证方案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区内重点亮点项目,抓服务,抓品质,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1、科技城致远大厦。致远大厦由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位于科技城太湖大道与龙山路路口,处于城市重要节点上,是高新区的重点工程,用地面积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由20层和24层两栋高层塔楼和裙房组成,方案由德国海茵建筑设计公司完成,整个设计体现了简约、现代、整体的风格。致远大厦的建设将成为科技城太湖大道北部地标性建筑。

2、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位于横塘建材市场北部,迎宾路西侧。是以国际品牌家居,家具和建材为中心功能结合配套办公等功能的高档综合体。项目整体为13层的长方形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0.8万平方米。

购物广场建筑立面采用现代简约风格,其主要立面采用的双立面为世界先进技术,即取得良好的感官效果,同时保证了建筑的节能。红星美凯龙购物广场将以其简洁的建筑体形,宜人的购物环境,完善的商业布局,标志性的建筑形象,提升横塘的城市环境艺术和商业文化氛围。

3、**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坐落于**科技城,占地约207亩,是高新区的重点工程,方案采用目前国际流行的模块化、可生长理念布局,以行政综合楼作为建筑核心,单元建筑围绕主体建筑,围合形成完整的建筑布局,以满足生物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对建筑功能需求变化快的要求。该布局思路给予建筑单体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充分预留了建筑及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4、科技城max未来居住小区。max未来居住小区位于高新区科技城南阳山西侧,临近太湖风景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项目方案设计为五大组团,第一组团为公寓,第二,三组团为小高层住宅,第四组团为高层住宅,第五组团为低密度住宅。住宅造型设计以简洁明快为基本运则,在强调平面功能的同时,尽量避免过多的装饰,着重表现里面的简洁明快。方案体现了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寻求建筑造型艺术上的创新与传统文化内涵及符号的巧妙结合。

5、镇湖锦绣坊南广场。锦绣坊南广场公园是镇湖首个街头公园,位于镇湖绣品街西,刺绣展示中心北,总面积为6448平方米。公园延续了镇湖刺绣的中国传统风格,将苏式园林的设计手法与现代公园完美融合,形成居民散步、休闲、运动的公共活动空间。它在给本地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给游览刺绣展示中心和绣品街的游客提供了休息地。

六、完善体系,制度保障,规划管理服务注重实效

应对当前重服务、重实效和抓制度、抓防腐的形势,我局在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上进一步完善规划申办和报审制度,建立惩防体系,对外抓服务,对内抓制度,保障规划工作在高效、规范、透明的环境下开展。

1、规范规划申办和报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以来,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我局根据省市相关规定,尝试以新法为依据,不断调整审批程序和申报表格,重新规范规划审批。今年出台了“建设项目规划报建程序”和“报建材料要求”等规定。同时调整了规划申办和报审表格,其中规划申办包括设定依据、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公示方法等八个方面的说明,使业主对申报材料、程序、内容一目了然。将为高新区建设单位提供更优质、便捷和高效率的服务。

2、2009年规划建筑设计年册完成编制。为进一步提升高新区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我局对2009年的重点规划、重点设计、重点工程方案进行整理,汇编成册。年册分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市政规划、景观设计和招标方案等六大部分,每个规划或方案均附详细说明、清晰精美图片、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共收集规划、建筑图片约300张。规划汇编年册既是对规划设计工作的总结和学习,也是对高新区规划建设成就的宣传,每年度的汇编年册也将是我局的重要档案材料。

3、惩防体系制度建设。根据区委“苏高新委[2009]84号”文精神,我局在认真梳理行政权力目录、梳理权力运行流程的基础上,对照构建高新区惩防体系制度建设目标内容和工作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要求各处室排查岗位廉政风险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2009年规划分局惩防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项目。今年我局根据新《城乡规划法》和**市的实施条例编制了建设项目规划报建程序,年底前还将编制“拍卖土地容积率变更工作规程”和“拍卖土地规划条件变更工作规程”,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完成调整容积率自查工作。根据“苏规纪[2009]2号”文件精神,我局对自5月开始对XX年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1日期领取规划许可证的所有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变更和容积率调整,一个不漏的加以清理,清理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建设规模、规划许可内容及竣工或在建情况等,建立了台帐。6月底前已完成项目清理和自查自纠,并将自查情况及相关统计表书面上报市规划局和区监察局。

5、日常规划管理工作

(1)核发选址意见书5份,用地面积46.3万平方米;

(2)核发规划用地许可证33份,用地面积87.8万平方米;

(3)审查建筑设计方案74份,用地总面积116.9万平方米;

(4)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22份,建筑总面积92.7万平方米;

(5)核发规划验收合格证132份,竣工面积167.3万平方米;

(6)核发市政管线规划许可证33份,总长度达45.65公里;

(7)市政日常规划审批185份;

(8)规划审批办文回复函 88份。

七、深入推进,狠抓落实,稳步开展下半年规划工作

下半年,要继续推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优质服务年两项重要活动,强调活动的实践意义,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稳步开展各项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工作,按时完成年初计划。狠抓规划创新工作的落实,创新是基础,落实是根本。

1、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三阶段活动。按照区工委的统一部署,做好第二阶段的总结工作,在此基础上,稳步开展第三阶段活动,制定整改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落实规划创新工作。

2、开展**高新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暨分区规划。以《**市总体规划(XX年-2020)》为依据,在高新区控规及城乡一体化成果的基础上,整合规划,编制高新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暨分区规划,提出高新区发展目标和规划定位,为统筹资源,及全区城市化发展提供指导和有力保障。

3、完成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发展,科学规划,完成科技城25平方公里控规编制工作,保障科技城开发建设的顺利推进。

4、开展东渚镇总体规划及镇区控规。以城乡统筹、区域一体化为发展目标,编制东渚镇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同时包括镇湖街道。同时,编制镇区控规,指导老镇改造和再开发。

5、稳步开展市政规划管理工作。围绕城际站的开发建设,做好站前广场及周边道路规划设计及配套管线工作。配合湿地公园,做好周边道路及管线的规划工作。优化供电规划,做好2010年变电站选址工作。配合做好污水规划。启用地下信息系统,做好动态更新工作,保持数据的现势性。

第9篇

关键词:培养体制;院校教育;准入阶段;后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93-01

1 院校教育阶段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AICPA”)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AICPA的要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国会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他们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的研究报告对美国的会计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各大学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基地,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都对AICPA的报告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坚持只有拥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的学生才能毕业。美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有几大特点:一是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二是专业教育和一般教育相融合,三是课程设置灵活。

反观我国,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各高校的核心课程设置沟通较少,各行其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大方向。各高校选用的教材很不一致,这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而且并没有和会计行业实际的需要紧密结合。为了弥补这个方向性的问题,自1994年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种特别的学历教育,即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教育。其课程的设置也是全面和CPA资格考试想靠拢,但是实质上,但是效果并不好,即使有了全面广泛的教材,但是有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去,同时课程并没有和实际工作紧密联系。

2 准入阶段

2.1 考生资格

美国对考生资格要求较高,要求达到研究生水平。美国将注册会计师考试资格的教育要求从120学分提高到150学分,主要是为了提高雇员的质量、满足职业界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要求而提出的。而且美国对考生的会计和审计课程学分有特殊的要求。

比较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对考生接受教育程度要求较低,只要求高等专科以上学历。而且对专业没有要求,允许没有会计和审计学习经验的考生报考。考生专业学历过低,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再考虑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对注册会计师理论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考生专业学历不高,知识面不广,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对审计和会计咨询等方面服务的要求,更谈不上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了。

2.2 考试内容

从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来看,各国都十分注重对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考核。在1994年之前,美国的CPA考试仅关注会计和审计等内容,1994年美国对CPA考试内容进行了调整,开始关注CPA的社会责任,考试内容也相应地增加了社会责任,到了2004年,考试内容又做了进一步调整,增加了企业环境和观念科目。美国CPA考试内容的改革,是基于社会各界对注册会计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变化而进行的,与CPA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会计职业与以往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其主要体现在会计师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上。合格的注册会计师不仅仅应是一名技术人员,而且应是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理解国家和社会的总体目标的专家。

而我国的考试关注的仅是会计、审计相关知识及经济法、税法知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总体而言还是以知识(知识体系偏重会计)为导向,未必能考核真实的胜任能力。我们认为,我国应改革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科目及范围,同时注重出题方式。加强对考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等各项技能的考核,以适应迅速变化的执业环境的要求。受人瞩目的2009年注册会计师改革,考试科目虽然增加了一课,由原来的5门变到6门,但实质上改变并不大。

2.3 实务经验要求

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认定方面,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要求考生不仅要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而且还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对经验的要求十分严格,对全职和兼职的工作时间有不同的规定,而且还规定了以审计服务为主的具体工作经验内容。美国对申请资格认定应提供的资料,要求进行公证,确保证明资料的真实可靠性。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注册方面也要求具有两年的审计实践经验才能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但我国对申请人的实践经验仅要求申请人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证明,证明的可靠性和公信力得不到保障。早些年,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力量仍不足,特别是在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中,一些申请人只要通过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就有事务所主动请求替他办理注册手续,以加强本所的力量。在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资格审批中,随便填报工作经验的做法仍有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经验要求的规定流于形式。为了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本文认为,可以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更严格的审查,比如通过公证等,以加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3 职业后续教育阶段

3.1 后续教育方式

早在2000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州会计理事会就对外公布了《后续职业教育准则公告》征求意见稿。在该公告中,明确提倡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在该方式下,组织者负责将学习计划传递到学院手中,可以采用工作室、研讨会等各种形式I另一种为自主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在组织者的帮助下自己进行和完成的。而我国注册会计师参加职业后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脱产课程学习、非脱产课程学习、参加专题研讨会、承担专业课题研究以及个人专业学习与实务研究等。但是,从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同来看,在中国,由于会计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因此认同度不高,需要加强监督。

3.2 后续教育课程设置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置了多种课程来满足职业后续教育的需要,课程种类达到150种以上,并且每年很多课程都有修改或者更新。其后续教育课程按会员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设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同时,对于自主学习的课程。由各州会计理事会全美协会指定的后续职业教育机构负责设计,比如会计师教育组(AFG)。“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I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职业规范,与执业相关的其他法规和执业所需的其他知识与技能。职业后续教育的具体内容也会根据不同对象及其需要确定,如:针对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以及一般执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各有侧重。但是,我国并没有专业的后续职业教育机构来负责课程的设计,所以导致课程没有时刻跟进现实的需要。此外我国课程设置最大的缺陷在于对信息技术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缺乏灵活性。另外在课程培训方式上,我国的课程侧重与知识的传授,而国外都将课程设置侧重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3.3 后续教育评价方式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会员应该定期报告参加后续教育的情况,日期为会员加入协会之后每个日历年度的初始日。同时,该协会要求,在陈述报告时,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此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针对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在美国,后续职业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注册会计师的学习意愿强烈,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注册会计师对于新知识、新能力的需求。

第10篇

2013年工作总结

一、围绕经济抓调研,促进区域科学跨越发展

组织我市各相关部门开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每季度开展一次经济形势分析监测活动,并召开全市服务业经济形势分析会、税收形势分析会;全年围绕项目“飞地”招引、转型升级、生态旅游、股权融资、循环化改造等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起草的关于我市“转型升级、特色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服务业发展奖励办法”、“重大产业项目落户预审和绩效评估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已印发全市。

二、围绕政策抓上争,争取资金服务地区发展

抢抓国家各项政策微调机遇,做到计划内外项目、大小项目一起上争。年初我委列入资金上争的项目共31个,上争资金总规模3.5亿元,全年实际到账资金创历年新高,突破1.6亿元。

三、围绕项目抓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以重大项目集聚发展资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3.3亿元,同比增长20%。一是服务重大项目推进。落实全市重大产业项目落户预审、绩效评估工作要求,把好项目招引落户关,促进竣工项目达产达效,同时加强对市领导挂钩项目的督查,定期形成重大项目简报。全年累计实施1亿美元以上项目26个,1亿元人民币以上项目101个。二是推进项目审批改革。进一步简化项目报批程序,努力做到手续最简、时间最短、收费最低。年内共办理事项1100多件,办结率为100%,发改委审批窗口连续三年被评选为市行政审批优胜窗口。三是抓紧项目上报审批。在项目前期及早开展咨询服务,帮助投资方把握产业政策导向,协助企业、园区向上级发改部门做好项目上报审批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加快项目审批进程,2013年我市经省和国家发改委评审,初步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开发区成兴国投有限公司获批发行8亿元企业债券,济川药业收购洪城股份实现借壳上市。

四、围绕三产抓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一是完善政策加快发展服务业。年内起草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补充政策意见》、《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在税收、引导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必要的奖励和扶持。二是服务企业促进规模化发展。抓好全市服务业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大服务业个转企工作推进力度,年内新增服务业规模企业102家。三是突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围绕市“双百工程”和“833”工程建设计划,加强服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建设、早营运。市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定点宣家堡古银杏群落森林风景区项目现场办公,推进项目建设,年内市青旅、神州国际旅行社分别被评为省二星级旅行社;印达村、小南湖创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完成省级验收工作。全市在建服务业亿元以上项目13个,总投资69亿元;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7.5%;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

五、围绕物价抓调控,多种途径努力稳定物价

一是开展价格调控目标考核。市委市政府专门建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专项考核办法,对全市价格调控目标实施考核。2013年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稳定,涨幅低于全省平均上涨幅度。二是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建立覆盖全市的价格监测网络,对粮食和主要副食品等近300个品种进行全面价格监测。三是加强民生价格监管。审慎出台涉及民生的调价项目,全面降低了我市居民生活用天然气销售价格;调整了公办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标准;拟定了“十二五”水价改革实施方案、《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已报政府讨论,即将印发。

六、围绕整体抓统筹,高质高效履行各项职能

一是成功举办2013年金秋经贸科技洽谈会。充分履行组委会办公室的职能,认真制定、分解、落实实施方案,坚持节俭办会,做好筹备、联络、督查、协调工作,本届洽谈会共签约重大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24个,投资总额75.92亿元,协议利用外资3.08亿美元。二是着力规范中介机构诚信经营行为。继续开展涉企中介机构日常服务质量监管和评估,约谈了中度检测公司等中介机构负责人,督促对存在问题整改落实。三是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省管县、经济强镇扩权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济川药业成功收购洪城股份实现上市,成兴城司获准发行8亿元企业债券,中兴公司二期债券申报材料已报国家发改委。四是积极推广散装水泥。累计完成推广散装水泥目标任务约110万吨,水泥散装率保持在90%以上。五是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推进秸秆气化和沼气工程等清洁能源建设,鼓励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全面展开新一轮“”、新阶段“城建会战”、新时期“黄桥决战”的关键之年。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全面领先苏中,加快融入苏南,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追求,我委按照市委“作风建设提升年”工作要求,进一步转职能、提效能,突出抓好调查研究,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服务业、监测分析全市经济形势等重点工作,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统筹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

充分发挥资政参谋作用,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及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梳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年度各条线重点调研课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为市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力争调研成果的质量、数量和影响有新突破。按照市委、市政府“率先发展沿江地区、提升发展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黄桥老区”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产城融合发展,跨江联动发展,突出服务业、旅游业产业资源优化整合,促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做好本委政务公开、信息公布和重点工作宣传报道,及时向各类媒体和上级部门报送工作信息,全年获得采用不少于200篇。

二、着力服务重大项目开发建设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执行重大项目月报制度、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现场观摩制度、季度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重点跟踪服务省、市重点项目,确保项目建设按序时推进;定期组织重大产业项目落户预审、竣工项目绩效评估工作,促进签约项目早开工、竣工项目早达效;精心筹办第七届中国()银杏节、深圳招商会、汽贸城招商活动,力争招引项目总量、项目质量和成功率取得新突破;推动泰常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开展条线项目上争“创先争优”活动,围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重点基础设施、重点产业振兴和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债、外国政府贷款、债券发行、土地点供、重要农产品配额、现代农业、社会事业、服务业、旅游景点建设等重点方向,精心建立上争备选项目库,用足省直管县体制优势,加大项目资金上争力度,加快项目报批进度,力争年内获得到账无偿资金1.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在省级以上获批15个。

三、着力推动服务业提速发展

落实服务业管理政策,强化服务业统计管理,加快推进服务业个转企工作,引导服务业企业向市场化、集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服务业项目开发,依托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等平台,编制优质高效的服务业项目,组织有针对性的服务业招商活动,积极推进汽贸城二期工程建设,力争年内4-5家4S店开业营运,2014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古银杏森林公园、黄桥战役纪念地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年内创建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三星级2个,自驾游基地1个,新增3A景区1个,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亿元。

四、着力加强市场秩序监管

加强价格调控,制定十二五水价方案、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落实各项惠民措施;开展价格检查,狠抓涉企收费减负,建立收费监测和监督制度;规范投诉处理机制,开展价格便民服务。大力发展散装水泥,贯彻落实《散装水泥管理条例》,确保全市使用水泥散装率达95%以上。强化涉企中介机构市场培育和监管工作,完善星级评定、积分量化考核度,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经营行为,促进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

五、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工作

积极上争改革试点项目,勇当我省改革的先行者。加强与省、市的对接,完善省直管县试点改革体制机制;加大对黄桥镇扩权试点工作的指导服务力度,提高基层政府管理创新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组织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战,深入推进镇村企业改制和企业上市工作,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处理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技师 人才培养 途径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放到了重要位置,人们开始更多地重视与关注技师人才培养问题。在探索与发展中,技师院校办学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也得到提升,技师人才培养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时代背景下,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使得企业对技师职业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对技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技师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也逐步显现出来。笔者对技师人才培养工作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技师培养的主要模式

1.短期培训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技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短期培训培养模式。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企业在岗人员或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人员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接受一年到一年半时间的技师教育培训,并通过技师实操考试和理论考试,最后获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1]他们在接受技师培训前,一般都经历过学历教育或参加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而这种经历都对技师人才的培养起着一定的提升和充电作用。

2.学校学制培养模式

目前,学制教育培养预备技师的培养模式是我国技师院校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师为培养目标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称之为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该制度利用教育的途径,在学制两年内系统化、规模化地将高级工培训为预备技师,再经过至少两年的生产实践使之达到技师职业标准。这时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工作;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技术技能, 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技术或工艺难题;在技能技术方面有创新;能指导和培训初、中、高级人员;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2] 技师学院完备的实训体系和真实的实践环境是实现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的基本前提。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是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新技师为目标,以分阶段考核与培训为特征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学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一体化教学的教师

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是学制培养中常使用的方法,它把教学与实训同置一室,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练共同完成一个“工作任务”。虽然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它对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必须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必须具备将实践与教学两者有机结合的技巧。然而,技师院校内这类一体化教师却非常缺乏。

2.缺少适用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当前,大多技师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学理念与教材编写都采用了新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但使用的指导操作技能训练的教材较少,将操作技能与适用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的教材更少。在一些技师院校内,高职高专类教材还存在继续使用的现象,此类教材虽然采用了一体化教学理念,但不能满足预备技师理论培养与实操技能训练两者更侧重后者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技师职业资格鉴定的需求。另外,这类高职高专教材更新较慢,教材里的技术与设备有待于与企业和学校实际相符,这些都对预备技师培养的质量产生了影响。

3.实训条件还不能满足培养需求

预备技师培养所需的实习环境、实训设备应尽可能与企业生产现场相近或相同,以此来保障学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尽管技师院校实训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现场还相差较远,仍无法拥有企业生产一线的最新设备,还不能满足预备技师培养的需求,还需在现代设备与实训耗材上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

4.预备技师的社会地位没有明确

预备技师是我国职业资格等级中的新生事物,国家对这类人员的工种级别、学历资质和社会地位没有一个明确文件予以确认和认定,他们无法享受本科学历、高级技师的待遇。社会这种轻技能、重学历的传统观念还未改变,还需政府、企业和技师院校采取一定措施来引导和大力宣传,促使整个社会逐步形成重视技能、尊重预备技师这类人才的社会环境。

5.教学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等级的培养与鉴定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来支撑。预备技师是我国职业资格等级中的新事物,它的鉴定与培养还不规范,还需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并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

6.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校企间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征是学校积极主动,企业冷漠、不热心,这种“一头热”的校企合作需求不平衡现象给技师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障碍。企业不愿参与的主要原因是:⑴对学校培养技师质量有疑虑;⑵担心花费经历培养出的技师人才不一定能够留下;⑶培养周期长,不如到人才市场招人;⑷预备技师培养影响企业生产。因此,校企合作预备技师培养实施难度较大,导致一些技师院校只能过多依靠自己来培养,培养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提升技师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1.建立一体化教师队伍

“双导师”制度是指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是解决一体化教师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存在培养质量不可控因素,还需建立企业导师聘用体系,使得“双导师”制度不断深化与完善。

在完善“双导师”制度的同时,还应对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教师开展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上岗资格、生产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并鼓励教师真正下企业锻炼,掌握相应实践技能;还应拓展教师来源渠道,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师资人才资源库。例如,从企业或社会高薪聘请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既可以是学校无条件聘请,又可以以兼职、科研等形式进行合作。

2.建立教材开发体系

技师教材的编写应摒弃“轻实训、重理论”的教学思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融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新理念,选择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尽可能地与当地产业接轨。技师院校还应建立教材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统一管理学校所有教材的编写、评审与等工作,建立教材开发工作机制,并形成教材开发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企业等领域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实践专家对教材进行评价和审定,最终形成一体化教学的教材开发体系。

3.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开发过程应遵循学校为主,企业为辅,校企共同设计开发的原则。其中,“学校为主”是指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学校为主体,并依据国家技师职业标准为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企业为辅”指企业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参与者,辅助技师院校完成企业调研、分析技师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经验,并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工作;“校企共同设计开发”指技师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实践专家互相研讨,共同设计与开发课程。

4.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1)建立政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要想深度发展,解决学校“一头热”的问题,就必须打破双方不对等的合作关系。

首先,政府组织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由政府统筹领导,由学校、企业、专家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它的成立可更好地发挥政府组织、协调的优势,统筹好企业与学校两种资源。其次,成立专家组,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在协调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下,根据技师人才培训项目成立相应的专家组。该专家组由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专家代表组成,主要负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技术业务工作。例如:学校要与某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校企双方需共同向专家组提交合作项目申报材料,专家组提出评估意见,帮助校企拟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并同校企双方组织实施合作项目。

协调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组的成立虽为校企深入合作培养技师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提供了扎实的保障机制,但还需技师院校认真做好当地政府思想工作,促使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政府协调机制的重要性。

(2)构建“厂中校、校中厂”新模式

校企合作要想深度发展,解决技师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就必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当前,职业教育“厂中校、校中厂”合作模式是校企间合作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各技师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不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都展现出了这种模式的积极意义。

首先是硬件建设。“厂中校、校中厂”的硬件建设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和扶持。其中,学校是建设主体,需要利用一切资源来筹集建设资金,来强化“校中厂”的管理,使之形成良好运行机制;企业也是主体,是“厂中校”资金投入者,也是管理者,是专业教师与技师人才培养开发的全程参与者;政府是主导者,保障了建设资金的到位,也是校企双方的管理者和协调者。

其次是“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在技师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财力与精力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双方建立“合作处”,企业领导为该基地总经理,副总经理由校方担任,双方合作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驻后,在保证学生实训质量的情况下寻求经济发展;学校从教学质量、设备保全等方面进行考核监督,并拨付学生实训费用。这种模式实现了一体化教学,企业在保证节约了成本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实训的教学质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实训系统化进行,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

再次是“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在企业内成立实习工厂,厂长由学校领导担任,副厂长由企业生产领导担任,并且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实训和师资锻炼。这种模式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进行实训质量考核;这种模式按照生产产品来设计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生产工艺来制定教学进程;这种模式由学校向企业开出实训菜单,并制定考核办法,企业根据培养要求具体实施。

探索与细化“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是技师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是今后校企合作应该认真研究的内容。

综上所述,以上两种主流的技师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职业教育者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通过现象寻找问题,还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途径,走校企结合之路,真正实现技师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鄢光辉:《技师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以广东省技师学院为例》,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9。

[2]张帆:《技师学院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研究》,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3]程炳武、杨懿:《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员工技师新模式》,《中国培训》2014年第8期。

[4]高为群、吴飞:《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探索研究》,《职教论坛》2014年第23期。

[5]刘朝明、徐伟:《预备技师人才培养的研究》,《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 (ETT)》,2010。

第12篇

关键词 股票;场外交易市场;做市商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1-0082-04

随着后创业板时代的来临,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无疑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最重要任务之一。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成功经验表明,制度先行将是推进我国股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原则来构建我国股票场外交易市场的制度体系。

一、法律定位的差异化

理论和实践证明,股票市场应当包括多个层次,以链接投融资体系,尽可能地满足投融资需求,并进而促进资本的优化配置。一般而言,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应当包括主板市场,即交易所市场,主要为大型、成熟企业的融资和转让服务;创业板市场,与主板相对应,在证券交易所市场内专为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提供服务的股票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与证券交易所市场相对应,专门在场外为一些达不到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以及不愿意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建立了与该国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以股票市场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拥有主板市场,包括全国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如芝加哥证券交易所,波士顿证券交易所等;场外交易市场,包括NASDAQ、OTCBB、PINK SHEETS市场等等。在英国,除了有伦敦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和为某些标准较高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服务的AIM二板市场外,还有为更初级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未上市公众公司股票交易市场,即第三板市场(OFEX)。它是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专门交易未上市公众公司股票的电子网络报价转让市场。[1]我国台湾地区同样也建立了包括台湾证券交易所、台湾证券柜台买卖中心市场和兴柜市场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

反观我国,股票市场还很不完善,主要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家全国性的场内交易市场。在各地方性的场外交易市场上世纪末被全部关闭之后,目前的场外交易市场就仅限于深交所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以及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这些市场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不规范、不统一、功能不健全的诸多缺陷,可以说,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场外交易市场。

理论上说,相对于我国沪深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而言,场外市场应定位于多层次股票市场中的基础市场,与场内市场共同构成股票流通市场。作为基础市场,应在投资主体、上柜公司、交易方式及监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上体现出比较优势,以满足特定层次主体的投融资需求:主板定位于成熟期企业,侧重于公司的规模和效益;创业板定位于发展期的高科技企业,强调企业的成长性;场外交易市场则应主要面向初创期成长型企业,上柜门槛最低,更注重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此外,作为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的基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还可以而且也应当与场内市场建立一种相互连通的机制:一方面,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进入主板市场,从而为企业提供一条场内市场上市的通道;另一方面,为那些已经完全丧失主板挂牌资格甚至严重资不抵债的公司提供一条合理的退出通道,从而保证场内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质量,并减小股票在场内交易市场的退市所造成的动荡。

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场外交易来辅导上市公司,比单纯依靠改制辅导、行政审批手段更符合市场规律,更能在深层次上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场外交易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场外交易往往都是股份公司公开上市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2]如我国台湾地区,证券监管当局为了扶持和活跃兴柜股票市场就规定,自2003年1月1日起,除公营事业外,初次申请上市、上柜的股票,都必须先在兴柜股票市场交易满3个月 (2005年延长为6个月)后才能转到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挂牌。[3]其实,在此之前,兴柜股票市场就已经是柜台买卖中心和交易所市场的后备市场。据统计,仅2002年度,转至交易所上市和转至柜台买卖中心上柜的兴柜股票公司就分别有22家和100家。[4]2003年的这一规定更进一步促进了台湾兴柜市场的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8月,该市场挂牌的公司已经有274家(不包括已经转到证券交易所、柜台买卖中心上市或上柜的公司)①

因此,为促进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和其他市场的转板机制,一方面,规定初次申请上市、上柜的股票,都必须先在场外市场上柜交易,并且只有在经过一定的上柜期(上市预备期),并满足高级证券市场的上市条件之后,才能够申请转板,在更高级别市场上市;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不满足场内市场的上市条件而退市时,为了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应当规定转到场外交易市场继续挂牌交易,这样既能保证场内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质量,也能够维持市场的稳定。

二、上柜企业的平民化

根据股票场外交易市场的定位,在该市场中的上柜企业应当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因不满足主板和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而从这些市场中退市的企业;另外一类则是未能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企业,这些企业将主要是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民营中小企业的股票。对于第一类上柜企业,由于股票场外交易市场只是作为其退市之后的缓冲市场,只要履行一些相应的程序,并无特别的上柜条件要求,其所发行的股票即可以在该市场进行交易;然而对于第二类企业的上柜条件则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

从域外来看,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场外交易市场的上柜门槛都很低,几乎都没有规定特别的上柜条件。以美国的OTCBB市场为例,该市场几乎没有任何规模和赢利的要求,只要经过SEC的核准,有3名以上的做市商愿意为证券做市,就可以向NASD申请上柜。再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兴柜市场,该市场的上柜条件也非常宽松,只要上柜企业的总资产在三千万新台币以上且没有累积亏损,成立满一个会计年度,对公司的收益则没有要求。在满足这些条件下,有两家以上的券商对愿意该企业推荐并做市,即可申请上柜。此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韩国场外交易市场――韩国第三市场,也没有对该市场的上柜公司的财务状况、资产状况等方面做任何数量方面的要求。[5]

我国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大致认可的场外交易市场即2001年7月开始运行的深圳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该系统一开始挂牌的股票主要是原STAQ和NET交易系统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后来还包括从上海和深证两个证券交易所市场退市的股票,只要属于前述两种情况的企业,向主办券商申请,并与其签订代办股份转让协议,即可在该系统挂牌交易,并没有其他特殊要求。不过,自2006年起,该交易系统开始容纳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公司进入该系统进行挂牌交易,根据《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第14条的规定,申请在代办转让系统中转让的企业应具备以下实质性条件:“注册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满三年;属于北京市政府确认的股份报价转让试点企业;主营业务突出,具有持续经营记录;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及证券业协会要求的其他条件。”

为了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通过股票市场获得发展资金,场外交易市场的上柜条件理应大幅低于深沪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上市条件。不过,由于我国目前的信用制度尚不完善,笔者认为,不宜完全照搬域外经验,采取对企业规模和经营记录几乎没有要求的“无门槛”的上柜制度。相反,在市场设立初期,应当采取与域外相比更为严格的上市条件,以培育市场,待市场成熟之后再适当放宽挂牌条件。而且,场外交易市场应当更加注重上柜企业的成长性,而不是赢利性,因而,无论上柜企业规模大小和盈利能力的强弱,规范运作才是关键。因此,市场应当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注重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要求企业在上柜交易时,应当提供由专业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法律合规报告、审计报告和公司治理报告等文件。同时,还应当借鉴我国证券交易所市场保荐人制度的经验,引入做市商制度,并强化做市商的责任,以控制上柜企业所可能具有的法律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及其他风险。

三、投资者的机构化

与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相比,股票场外交易市场的上柜标准较低,上柜公司的规模通常较小、上柜证券的流动性也较差,因而,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与主板和创业板市场的投资者要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市场应当实行“合格投资者”制度,投资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才被允许进入。为了培育市场,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个人等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市场建立的初期,应当只允许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券商、基金、保险、财务公司、风险投资机构和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介入,个人投资者暂不能直接参与柜台市场的交易,只能通过参与公司、合伙企业、基金等经济组织的方式,间接投资于场外交易市场,等到市场发育到一定的成熟度以后,再放开允许具有一定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合格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于场外交易市场。

事实上,我国创业板市场也已经建立了投资者准入制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7条规定,“创业板市场应当建立与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投资者准入制度,向投资者充分提示投资风险。”随着创业板的建立和运作,其对投资者准入的实践经验可以对场外交易市场的制度构建给予有效借鉴。

四、交易方式的创新化

目前,做市商制度和竞价交易制度是国际股票市场中两种最主要的交易制度。与竞价制度直接撮合买卖双方,成交价格在交易系统内部生成的交易机制不同,做市商制度下,买卖双方的委托并不直接配对成交,而是从做市商手中买进或卖出证券,成交价格也是从交易系统外部输入的。目前,在全球前十大交易所市场中,也已经有NYSE、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Euronext、德国交易所、中国香港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交易所等8家交易所,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做市商交易制度。[6]

做市商制度为全球证券市场所广泛采用的原因在于,相对于竞价机制而言,它具有三大功能,即有利于保持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大宗交易完成和维护市场的稳定、有利于市场有效性的提高和证券的推介。[7]如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JASDAQ 市场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1998 年日本证券交易商协会提出的在 JASDAQ 市场逐步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改革方案。有关研究表明,同一只股票在引进做市商制度后, 流动性大为提高,说明做市商制已经在JASDAQ 市场发挥作用。[8]

我国股票市场至今还没有做市商制度。主板市场、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及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实行的交易制度均是竞价制度。尽管自2006年1月开始,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转让实行主板券商制度,然而按照目前的规定,主办券商是指推荐园区企业进入代办系统挂牌报价转让,并负责指导、督促其履行信息披露业务的报价券商。主办报价券商不得买卖所推荐挂牌公司的股份。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主办报价券商提供的更多的是经纪服务,[9]而不是报价服务。这与做市商制度具有本质的区别,并直接影响到我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正常运行,据统计,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曾有连续数个交易日无报价、无成交的情况。

与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相类似,场外交易市场中的融资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市场规模较小,投资风险较高,投资者主要是合格的机构投资者,以大宗交易或风险投资为主,股票市值较低,流动性较差,完全采用竞价交易机制可能导致证券价格的背离和市场流动性较差,影响市场的稳定,带来更大的风险,因而,引入做市商制度将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事实上,早在2001年,做市商制度即被引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以场外市场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发展思路指导下,运行8年来,做市商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做市商数量从最初的9家增加至目前的17家,类型也由单一的商业银行扩展到证券公司,同时报价量和成交量也在不断增长,报价价差逐渐缩小,做市报价已成为市场价格的重要导向,对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推动银行间市场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0]这些均将为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引入和完善提供宝贵的经验。

然而,做市商制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其最大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做市商利用其所处的信息不对称的做市的优势地位侵害其他投资者合法权益。无论是传统的垄断性做市商制度还是竞争性做市商制度,该缺陷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为了克服这一缺陷,除韩国的科斯达克市场之外,其他主要场外交易市场目前均实行做市商制度和竞价制度相结合的混合做市商制度。这是因为,混合型做市商制度通过其竞价交易机制抑制了传统做市商制度对投资者权益的侵害,同时,它又通过竞争性做市商制度弥补了竞价交易制度下可能发生的流动性不足、特别是大宗交易困难的缺陷。换言之,该制度融合了竞价制度和做市商制度的优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场外交易市场高风险、高收益、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差等特点。因而,我国应引入竞争性的做市商制度,与已经经验成熟的竞价制度相结合,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做市商制度。

五、监管制度的高效化

场外交易市场上柜交易的主要是中小企业,为了降低中小企业的上柜成本,确保场外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监管体系。高效率,是因为场外交易涉及的企业众多、地域广泛,并且发行公司规模小、交易量分散,非如此,不能确保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低成本,是考虑到参与场外交易的主体是中小企业,而任何加大人力成本的行政监管都会导致中小企业交易成本的增加,从而会降低场外交易市场对它们的吸引力。[11]因而,对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应当特别注重行业自律作用的充分发挥,采取以各交易所、做市商、同业协会制定同业公约进行行业自律为主、以行政监管为辅的非集中监管模式,以降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这也是美国、我国台湾地区等场外交易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监管实践的基本经验。

在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由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负责。该协会是一个自律性的管理机构,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负责制定场外交易法规和规范其会员行为的责任。具体来说,则由该协会所拥有的两个子公司――NASDAQ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NASDAQ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同时,NASD制定全局战略方向和政策方针,并对这两个子公司的运作进行监督,以确保集团内部规定和自律管理制度的完善。而在我国台湾地区,兴柜市场的监管自2005年11月开始主要由一个独立的以公益为目的的财团法人――柜台买卖中心负责。

事实上,我国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从一开始就强调了证券业协会的监管地位,到目前为止,该系统的监管仍然采取以证券业协会为主导的自律监管为主,证券业协会制定了几乎所有的该市场的业务规则和管理办法,在其制定的《股份转让办法》中规定:中国证券业协会依法履行自律性管理职责,对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业务进行监督管理。《报价转让办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协会依法履行自律性管理职责,对证券公司报价转让业务进行监督管理。因此,为了保持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一贯性,减少改革的成本,同时也为了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场外交易市场应当仍然延续以证券业协会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

在对场外交易市场以自律管理为主的同时,不能忽视政府监管作用的发挥。作为我国未来股票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沪深交易所市场存在着功能上的统一和逻辑上的联系,理应由同一政府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对其行使监管职能。 2008年,中编办正式批复证监会成立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正是对该思路的回应。根据批复,其将主要承担五大职责:1、拟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不上市股票的规则、实施细则;2、审核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不上市股票的申报材料并监管其发行活动;3、核准以公开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4、拟定公开发行不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实施细则并对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监管;5、负责非法发行证券和非法证券经营活动的认定、查处及相关组织协调工作等。②

需要注意,场外交易市场监管机构的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应当明确分工、各司其责,保证对市场监管的公正有效。证监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政监管机关应当对场外市场以间接、宏观管理为主,而不能不分巨细、包罗万象。证券业协会是场外交易市场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监管机构,应当在证监会的指导和监督下,对证券市场进行具体、直接监管。

[注释]

①参见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期货局网站(sfc.gov.tw)。

②《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部获批成立》,中国证监会官方网站,,2009年4月6日。

[参考文献]

[1]李文增.为何要在天津建立三板市场[J].产权导刊,2008,(5):26.

[2]王 勇,等.场外交易市场作用机制和发展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08,(5):9.

[3]过文俊.海峡两岸场外交易市场比较[J].南方金融,2007,(2):45-48.

[4]杨明杰,张秉心.兴柜股票新修正制度简介[J].证券柜台月刊,2003,(85):16-25.

[5]王刚,韩立岩.台湾兴柜股票市场探析及其对我国内地技术产权市场发展的启示[J].管理前沿,2004,(1): 28.

[6][7]李学峰.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做市商制度:功能影响与趋势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2):48-50.

[8]张元萍,蔡双立.境外柜台交易市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9.

[9]周高见,张颖.场外交易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比较[J].产权导刊,2006,(5):41.

[10]章丽华.中国做市商制度迈出一大步[J].产权导刊,2008,(11):41.

[11]周茂清.场外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探析[J].财贸经济,2005,(11):46.

On the Five Principles of Structuring Stock OTC Market System

Jin Ruqi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6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