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及自动化毕业论文

电气及自动化毕业论文

时间:2022-02-27 17:4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及自动化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及自动化毕业论文

第1篇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郭鹏,李悦,高文彬.三菱Q系列PLC与FX系列PLC基于CC-Link通讯在轮胎设备中的应用[J].橡胶科技市场,2007(02),13~16.

[2]范明锦.三菱Q系列PLC与FX系列PLC的通讯[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190~191.

[3]王辉.三菱电机通讯网络应用指南[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10.

[4]曹惠彬.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2004,(1).

[5]戚佳金,陈雪萍,刘晓胜.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进展[J].电网技术,2010,(5).

[6]程晓荣.宽带电力线通信信道特性及网管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6.

[7]康恩婷.宽带电力线信道特性及OFDM性能的分析与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05.

[8]俞王杰.自组织窄带电力线通信网络MAC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

[9]汪涛.宽带电力线通信MAC层协议优化及仿真平台搭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拾以超.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机电技术,2011,05:149-151.

[2]姜坤.浅谈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07:167-169.

[3]叶坚.PLC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06:238.

[4]潘春玲.仿真软件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265-269.

[5]刘佳.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6,(04):11.

plc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峰.基于PLC的输煤程控系统改造[J].自动化应用,2010(2).

[2]王占彬.PLC控制网络在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S1).

[3]张金姣.基于组态技术的PLC电厂输煤控制系统的仿真[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4).

[4]甘焱.火力发电厂输煤控制系统浅谈[J].红水河,2010(3).

第2篇

>> 新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新形势下对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探讨 新形势下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及对策分析 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新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探讨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的实践与建议 对本科毕业设计的剖析与思考 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与探索 问题导向的本科毕业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开展探索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生命科学类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工科类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新形势下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探索 本科毕业设计对毕业生未来职业的导向之探索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于毅,闫岑.浅谈大学生就业、毕业设计与考研之间的矛盾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408.

③李长春,薛华柱,何荣,宫阿都.高校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改革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备,2010(7):161-164.

④沈显庆.培养“双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122-124+127.

⑤邓崇亮.地方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11(12):120-124.

⑥王德才,蒋凌云.实施课程置换的订单式教学,构建金三角三方盈利校企合作模式[J].商情,2010(25)

⑦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7-23

⑧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3):309-312.

⑨郝燕萍,周英,罗艳华.高校生师比现状及其合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33-34.

第3篇

论文摘要 结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感性认识学习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综合提高阶段。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及教学效果的反馈,反映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 前言 

由于我国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许多优秀的仿真软件、前沿学科的研究论文、高性能的仪器仪表以及大量的电气专业优秀教材都来自国外,这使得专业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既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水平,又要重点培养精通学科专业,具备精深专业外语能力的特殊人才,唯有如此,高校毕业生才能真正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适应社会需要。 

2 三段式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专业英语课程无论是教材编制、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师资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1],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针对上述问题,以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为例,笔者谈谈专业英语三段式教学的改革探讨与实践。 

2.1 感性认识学习阶段 

感性认识学习阶段概念的提出,是在教学改革讨论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得到的,此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内容枯燥,词汇和表达习惯脱离特定环境,一般费解,遗忘率高[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播放一些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世界先进技术等方面的英文短片,之后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达到“听”“说”能力同时提高的目的。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外企进行参观,增加他们的实际交流能力,使学生切实感到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这样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感性认识阶段的目的。 

2.2 理论学习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多数学生对专业英语产生一定的兴趣。在第二阶段重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加强能力的培养。此阶段授课课文以精讲较易理解的概述性科普文章为主,引导学生熟悉专业英语的语法和词汇特点。 

学习课文时,首先引领学生了解整篇课文的脉络,而后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阶段,教师应用母语将新出现的专业词汇、短语、句子和文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清楚。此阶段切忌急躁,课堂上应注意提问尽可能多的学生,同时加以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增强其学习信心,加强师生互动,切忌满堂灌。 

2.3 综合提高阶段 

有了前阶段的学习,综合提高阶段的难度可适当提高,其专业性更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此阶段应补充专业知识,在讲解相关段落时宜先回忆相关知识,并打破学科限制。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资料,可先对资料内容进行整体介绍,然后教师针对文章的关键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利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找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灵活多样,积极营造活跃、充实的互动课堂。如可结合专业知识开展课堂讨论、辩论、学生尝试教学、研讨等课堂形式,将提问、对话、讨论、交流等手段相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可选择最新的“bbc”“voa”以及“china daily”中与电气相关的新闻及短评,其中部分可采用原声朗读。这些短文通俗易懂,学生兴趣浓厚,可让其自学而后用英语发表简单的评论。此时教师主要起组织作用,指出回答问题中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其阅读、收听的兴趣和用英语表达专业理念的能力。 

3 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后,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撰写毕业论文中都取得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益也得到提高。总之,专业英语的教学与其他课程一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本科生;教学质量;改革实践

作者简介:黄文聪(1977-),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常雨芳(1980-),女,山西阳城人,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6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校20120008)、湖北工业大学校教学研究项目“SSL-PBL教学法在《工业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项目编号:校20120009)、湖北工业大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外向型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校2012011)、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电气信息类本科学生发展目标定位的研究”(项目编号:省2012270)、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电气信息大类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省201022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72-02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综合实践环节,[1]是培养本科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是教学、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之一。[2]本科毕业设计为学生即将面临的工作、研究生深造、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对于学校而言,毕业设计的省级优秀率也是评价学校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因此,本科毕业设计至关重要,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认真对待。

目前,高校的本科毕业设计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约四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正值学生毕业找工作、考研学生准备复试、找到工作的学生应企业要求到单位实习等,这些都占用了毕业设计的时间,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了有益的途径。

一、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013年暑假,湖北工业大学组织教师在学生就业比较多的地区(京津唐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湖北省内)调查走访了已经毕业5~8年的毕业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两种方式了解了他们在大学期间对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以及目前工作岗位对知识及能力的需求等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7份,实际回收130份。调查结果显示,对工作帮助最大的教学环节排名图如图1所示,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毕业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分别占29.2%、25%、20.8%、125.%、12.5%。

由图1可以看出,毕业设计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帮助较大,紧随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目前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以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但毕业论文仍存在严重抄袭、优秀率不高、毕业设计走过场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不合理

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本专业所有专业知识都学习完毕后进行,一般在第8学期,即大学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学期。一个学期按18周计算,前4周还安排有毕业实习,预留1周毕业设计答辩,真正能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只有13周。这13周中,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还要准备研究生复试,约占用4周的时间;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没找到工作的学生、复试没成功的学生都要积极找工作,约占用4~8周的时间;已成功签约的学生部分要参加就业单位组织的实习,直至毕业设计答辩前才从就业单位回来,约占用8~12周的时间。毕业设计的时间被压缩的所剩无几,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文献资料查阅,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没有确定合理的设计路线,没有时间进行实验、计算分析、仿真研究等诸多工作。因此,必定不能对毕业设计课题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毕业论文只能靠抄袭来完成。

2.指导教师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来指导学生

目前,各个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多以科研、高水平论文、科研到账等指标来衡量,教师忙于与企业联络、接洽课题、申报纵向课题、撰写论文、项目结题、科研鉴定、申报奖励等,对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则无暇指导,一周指导学生一次都无法确保。这就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学生不会全力以赴来完成毕业设计。

3.毕业设计题目缺乏新意,与实际应用脱节

有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年年出现、陈旧、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生甚至会找高年级的学生要毕业设计的电子文档,稍作修改即可交差。对于一些纸上谈兵的课题,由于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这样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不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收获知识的效果也很差。

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自2008年开始,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1.将毕业设计提前,让学生尽早融入毕业设计

充裕足够的时间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课题,大三开始设立了创新实践环节,即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环节,分别安排在第5、6、7学期,与之衔接的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就是将创新实践环节的工作整理成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学生在三年级被安排到不同教师的组,由教师布置课题,从收集资料、方案设计、设计仿真、设计制作、系统调试、调试结果分析、整理课题资料、过渡到归档成毕业论文。经过接近两年时间的投入,毕业论文的质量大幅提高。

2.推行团队指导机制、确保指导时间

针对教师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来指导学生这个问题,提出了团队指导的方法。首先,将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师组成团队,学生通过团队来指导。如当团队内的某个教师因公事出差时,其他教师可以代替其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得到足够时间的指导。其次,团队指导可以使团队内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互相监督、互相督促,以个别优秀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3.选题与教师课题结合,避免纸上谈兵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毕业设计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选题决定设计内容,可以与学生的兴趣及未来工作内容结合紧密。过去,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选题多为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交通灯控制系统等,题目陈旧、重复度高且缺乏实验实践的条件。近年来,加强了毕业设计题目的审核力度,避免重复、老旧的题目出现,并提倡实战型的、与教师课题相关的题目,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工程实际,让毕业设计所学到的知识和系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有用武之地。除了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外,还联合学生就业单位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校外进行毕业设计,以校外导师为主、校内导师为辅,毕业设计结束时需要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意见才能参加毕业答辩。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可以提前感受企业的氛围、接触未来工作的领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

4.加强管理环节,严格监督毕业设计质量

在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环节,学校出台了毕业设计培优计划,毕业设计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后期检查,优秀论文规范等管理文件,教务处、学院、系三级管理。对于培优计划,首先审核培优的题目,前期、中期、后期检点检查培优的课题,毕业设计结束后成功完成实物演示的才有资格评优,系里先组织优秀论文答辩,推至学院后,参加全院优秀论文答辩,确保学院评出来的优秀论文全部能被评为省级优秀论文。非评优的论文,也能通过二次答辩、延迟毕业等手段来保证论文的合格率。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证实这些方法是可行而有效的,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是延长了毕业设计的时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团队指导使教师和学生能有更充分的沟通,有利于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三是毕业设计课题与教师实际项目结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四是严格的毕业设计监管以及上述策略的采取,湖北工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的优秀率大大高于学校的平均优秀率。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掌握了系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为未来工作及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2]吴国祥,虞庐松,肖蒙.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刍议[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31(5):175-178.

第5篇

关键词:民族;高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新闻(1976-),男,宁夏中宁人,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芳(1970-),女,宁夏中卫人,北方民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宁夏 银川 75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JY09-ZDB)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6-02

近些年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表现为办学设施的巨大改善、师资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1]民族高校过去的主要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培养管理干部,开设专业大多为文史经管类专业。为了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经济协调发展,一些民族高校根据民族学生所在地区工农业发展特点,陆续开设了一些工科专业。目前,民族高校中选择工科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其在校学生人数甚至超过了传统专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地区,加之汉语水平相对较差,[2]学习工科专业时显得较为吃力。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是民族高校着力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尝试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学习指导教师的培养机制。具体方法为:学生进入高校后,学校为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为其专业学习提供指导。在学生一年级期间,专业学习导师主要解答学生专业方面的问题;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大多回原籍就业的特点,在大学二年级期间,专业学习导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向学生布置以本科生毕业论文为导向的专业教育计划,让学生在二、三年级这段充裕的时间内带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做学习汇报;进入四年级后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忙于考研或找工作期间可以从容完成毕业设计。此外,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并结合目前本科生四年学习特点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3,4]联系相关企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最终为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发展培养出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专业导师制度

民族高校学生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更多的表现为基础知识方面的差距,工科类专业体现尤为明显。由于高校对所有学生的毕业要求是相同的,这难免会导致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民族学生产生畏惧、自卑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除了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外,关键是要让这些学生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为此,民族高校可以尝试给每个学生指定一名专业教师,指导其专业学习。下面对专业指导教师如何开展工作进行探讨。

进入高校后,很多学生特别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对所选专业的理解还很模糊,加之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和高中衔接度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疑惑,甚至产生懈怠情绪。此时,需要指导教师及时向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做系统性讲解,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憧憬,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图1展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主要专业课程与本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去向。

学生自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程,由于相关课程有的联系紧密,有的相对独立,学生学完专业课程后往往不能将其有机联系起来。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毕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梳理和综合性应用,是对未来可能从事工作的模拟演练,甚至是对专业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近些年考研升温和企业招聘时间提前,考研的同学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找工作的同学也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求职上,论文时间很难有保证,无法对毕业设计内容做深入思考,毕业论文也是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基于此种情况,有些专家甚至建议取消本科生毕业设计。通过建立专业学习指导教师制度,指导教师根据民族学生家乡工农业发展特点,在二年级时为学生设计一个毕业课题。教师通过早期布置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和思考,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再结合实验实践环节的经验,消除疑惑,逐步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建立起完整的专业知识架构。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无外界干扰的前提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困扰学生学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下面以北方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11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作为例证,以此说明此方法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二年级时布置了毕业设计题目《低压配电网TSC+SVG无功补偿系统设计》,题目下发后给学生讲解了系统的主回路设计,具体结构见图2。

按图2要求,学生根据表1给出的提示,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完成主电路参数计算并划分各模块的功能,并不断思考PFC和SVG的实现方法。

表1 TSC+SVG无功补偿系统设计内容与关联课程

设计内容 关联课程

主回路设计

(参数计算) 电路理论,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无功负荷)

控制系统设计(PFC,SVG) 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DSP技术,单片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

采样、保护电路设计 电气测量、电子技术,继电保护

最终,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文献资料查阅,不断修正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利用PSIM和MATLAB仿真软件的混合编程模式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同时,通过交流发现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学会了通过相关文献数据库等手段快速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不能实现,关键在落实。这需要专业指导教师通过检查汇报等措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进度,并对发现的问题给出指导意见。

二、实践教学机制的完善

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让工科类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民族高校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建设。但是,目前此环节培养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入校后近一两年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此外,在学校实验室建设方面,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完好率和简化实验难度,学校多数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室建设成集成度很高的“黑盒”实验平台,尽管做了实验,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依然比较肤浅。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

2.完善实践教育措施

(1)开展各种认识实习。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切身感受,体会到所学专业将来有用武之地,北方民族大学积极组织一 二年级学生深入对口厂矿企业,如组织电气专业学生到宁夏电力科技馆、宁夏马莲台电厂和生产电力系统智能仪表的宁夏隆基宁光仪表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认识实习。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请实习单位的优秀年轻工程师给学生介绍其如何融入企业的发展,如何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应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参观学习和交流使学生了解了所学专业概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改进实验教学。学校新建了电气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实验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由于购置的实验装置集成度、智能化程度较高,学生看得到的实验室装置一般都是一些接线端子,仅仅参照原理图做完实验很难有真切的感受。为了给学生一个立体感受,让学生对专业理论的体会更加深刻,学校近几年投入大量的经费对教室进行多媒体改造,专业课教师结合所授课程,对实验室装置的组成、运行录像后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穿插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为了逐步转变以教师讲授和示范、学生被动模仿实验课教学方法,要将传统的以验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逐步转变为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要内容的实验课,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明确提出对工程类专业学生需要重视工程教育的实际训练,直接培养符合企业实际工程需求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基于此,要求对现有本科教学体系进行合理优化。整个本科课程设置适合3+1的培养模式,具体结构体系如图3所示。

北方民族大学根据民族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一些不考研毕业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后顺利实现了就业。

三、结论

针对民族高校中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基础知识薄弱,汉语水平不高,在学习工科专业时较为吃力的现象,笔者提出了建立专业学习导师制度,并完善实践教学措施,以提高民族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民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庞志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108.

第6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自主学习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和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机会,并由学生自主决定在哪里学、何时学和如何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般高职高专院图书馆都开放有自修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可以为学生开放,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各个班级开设专用教室,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项是,职业院校的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可以有选择的在非上课时间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主确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按照学习需要选择实训课或实践课教室特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操作工具,这必将对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般的本科院校做不到的。

三、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

导师直接负责培养这种看似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其实也可以应用到职业院校,以帮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促进就业。当前职业院校一般是在第三学年一开始将专业学生分配给专业教师,由这个专业教师负责他们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事宜,并指导其就业。实际上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将为其分配给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导师,导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余除了能够更早的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外,更容易发现所指导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所在,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使教师的主动性和指导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导师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或实践项目中,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应用项目,参与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技能比武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诸多专业竞赛,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四、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当中。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电气自动化的要求也逐渐转向了智能化,因为智能化建筑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安全、舒适、方便、节能的居住环境。但是它融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应用与相关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也非常之快。建立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进取、与时俱进,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专业相关的知识、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前瞻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相关学习,跟上行业企业发展的步伐,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笔者探索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其他类似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国瑞,李峰.就业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展示,2014年4月18日.

第7篇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311所院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格局。虽然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但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通过借鉴和分析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和我校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2007年成为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投入,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校优势专业。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本文由收集整理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建立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将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控制通道;研合作机制作为修正系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社会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反馈评价作为反馈通道。产学通过这个闭环系统,及时跟跟踪和反馈培养效果,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8篇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设计 创新 科研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36-03

现代大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培养本科生的一个关键阶段,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各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对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毕业设计与科研和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仅可以全面考查理工科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索取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为今后参加工作或者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2004年4月教育部就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加强毕业设计工作,要求各高等学校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订明确的规范和标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把好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关,需要高等学校及高校教师提高认识、加强责任心、探索新思路。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的突出问题是不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往往与科研生产实际脱节,课题缺乏创新性;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立意和思路不错,但由于学校毕业设计经费不足、科研实验设备欠缺,毕业设计论文只完成了综述和提出论题,分析实证研究深度不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的推进,对专业技术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越来越依赖靠得住、用得上、开得路、动得手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针对上述突出问题,使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面向科研和工程实践,以适应新的形势。

二、毕业设计与科研和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可行性

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作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工程技术创新的引擎,承担了国家的大量基础科研课题;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接了大量工程技术攻关、新装备新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管理等方面的项目;高校的科研和实验软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都为高校面向科研和工程技术实践开展毕业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许多高校教师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纳入自己所承担的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中,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或其子项目的相关研究设计,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完成毕业设计,这样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高,学生们也普遍感到底气足、收获大。高等学校则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条件,制订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做好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这篇文章,使之成为大学生毕业设计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企业无论大小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都希望招聘的大学生新员工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高、实践能力强、接受新技术快,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同时,许多经营状况较好,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企业从社会责任和本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出发,大都愿意并且有能力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支持。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举措。其中,面向科研和工程实践进行毕业设计改革是众多高校的共识,这与企业“一拍即合”。近年来,国内许多知名企业都与国内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如为高校提供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兼职校外指导教师、订单联合培养协议等,为大学生面向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的开展搭建了坚实、宽阔的平台。

这些年,国家教育管理和相关部门在全国高校中开展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的竞赛和训练。尽管这些竞赛和训练是课外性质,但其内容往往和学生专业和科研实践相关联,其技术含量、工作分量大都不亚于毕业设计。将大学生的课外科技竞赛和创新训练项目与毕业设计课题有机衔接乃至融合具有可行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研究探索。

三、毕业设计与科研和工程项目密切结合的实践

(一)将毕业设计纳入学校科研课题和教师科研团队

高等学校应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和条件,科研项目层次高、数量多,科研支持教学政策到位、成效明显。采取政策和措施支持以科研团队为单位开展毕业设计工作,选题应主要源于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真题真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真正的科研能力训练。近年来,我院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和企业横向科技课题逐年快速递增,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学院采取政策从毕业设计导师条件、一次允许指导学生人数、教学工作量计算考核等方面鼓励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科研课题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要求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但应吸引研究生参与研究,还应当引入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中,并双倍计算教学工作量。这使得教师们既有责任也乐意利用自己科研课题资源和经费,并动员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一大批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论文)有效结合,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以来源于科研、生产一线的实际科研课题为纽带的指导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设计新模式,使学生既参与了实际科研课题,又可以感受科研团队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协助教师完成了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院教师将实际科研项目引入到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比率越来越大。由我院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大都有本科毕业设计学生部分参与。通过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实践、接触社会,感受实际工作中的压力,积极思考问题,这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学生们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导师时,也对实际科研项目及与企业合作的选题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毕业设计工作热情更高。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实施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以此为契机,高校应当建立将“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卓越工程师培养”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机制,支持鼓励学生大学头两年就积极构思、申报感兴趣的创新训练课题,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后续还可以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平台和时机深化、完善自己的课题。这种结合对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探索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高校实践教学必须借助社会资源,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实践特性。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可以依托企业先进的技术、仪器、设备、场地,借助企业完善的生产、设计、开发和创新条件,利用企业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以及先进的文化氛围。企业具有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等优质资源,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内容更加贴近科研和生产实际;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师资力量(如聘请研究院的研究员、企业的工程师作为现场的指导)和仪器设备不足的缺陷,同时也加强了高等院校与企业的沟通联系,便于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让学生面向社会,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于企业、来自于社会,真题真做,这更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以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从2005年起,学院针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覆盖面广的特点,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策划,选择性地与省内外10个大型电气企业签约建立了“武汉大学(电气)教学实践基地”,其中涉及电气科研设计院所、供电公司、火力发电厂、水力发电厂、超高压变电站、电气设备研发制造公司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为我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服务。每一级本科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都有相当一部分安排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就毕业设计而言,学院分别与中南电力设计院、国家电网电科院、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武汉供电设计院、供电修试公司等教学实践基地联系,每年约有10%的本科生到有关教学基地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和研究课题,聘请企业的工程师作兼职导师,合作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让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这项改革的实践效果如下。

1.设计院所更加具体了解并充分肯定了学院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且给予了学生们很高的评价,大都主动给学生们提供工作津贴,有的单位还直接与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签订了毕业就业协议。

2.学生们在工程师导师的指导下,上手很快,真题真做,参与完成了不少具体工程设计任务,为企业生产出了力。通过工程设计的实践,学生们普遍感受到理论和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受益匪浅。

3.学生们成为企业的“准员工”,遵循企业工作制度、参与企业的部分文化活动,培养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毕业设计与保研读研衔接

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已保研单位(本校内或外校)跟随自己保研后的导师从事毕业设计。这部分学生实际上已经提前进入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衔接和连贯,及早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融入导师科研团队;导师则可以通过学生毕业设计了解学生的特质和潜力,为日后研究生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奠定基础。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和研究生导师大都非常喜欢这样的毕业设计方式,这也成为大多数有保研资格的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的首选方式。同时,这也成为学院与其他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相关专业进行教学交流沟通的一条渠道。

(四)毕业设计与应聘就业岗位相结合

支持鼓励已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的有条件的单位接纳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制订实施管理办法、主动发函联系。这种模式实际上使企业能了解高校的教学培养过程和要求。用人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和对员工岗位要求提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及要求,并进行指导。这部分用人单位主要是从事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他们所安排的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的实践性和目的性都非常强。通过毕业设计他们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为企业选拔合格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省去岗前培训的环节,节约培训时间和费用。对学生而言,通过毕业设计实践,他们对企业会有更深入地了解,这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基础。此外,通过毕业设计实践,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尤其是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可以为以后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学生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胜出,会非常珍惜在公司进行毕业设计的机会,力争给公司留下好的印象。在这种竞争压力下,毕业设计的质量更可以得到保证。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和工程实践密切结合的改革创新举措,受到了高校同行、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们的关注与好评,毕业设计质量大幅度稳步提高。有的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做毕业设计中为企业开发的辅助设计软件模块被企业实际应用,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不少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成为其指导教师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或其他纵、横向科研课题工作的一部分;部分学生将毕业设计成果整理成科研论文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共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近60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在面向科研和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基础上完成的,这充分证实了面向科研和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模式的生命力。

实践表明,与科研和工程实践密切结合开展毕业设计对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推动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其开展起来有不少困难,但它也有许多可行的形式和途径。面向科研和工程实践开展毕业设计应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志坤,孙克辉,盛利元.理科大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1(3):116-118.

[2] 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3] 李广凯,李庚银,赵成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5):102.

[4] 丁坚勇,饶凌平.加强大学生实验教学培养电气工程高素质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56.

[5] 梅锦春.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5):55-57.

第9篇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开放运行管理

作者简介:张腾飞(1980-),男,河南商丘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郭前岗(1960-),男,陕西西安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XSG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64-03

近年来,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广泛普及,其复杂度也迅速增长,嵌入式领域中对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尽管高校大量扩招,但整个社会依然缺乏该领域的应用型开发人才,然而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这种就业难与用人难的自相悖论无疑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也为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及开放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提供了驱动力。嵌入式系统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程技术,企业所需要的嵌入式工程人员,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动手实践经验。学生要想从事嵌入式技术工作,只有经历过很多的实验、实训项目,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嵌入式技术,才会在当今就业难度极大的环境下走出困境,脱颖而出。

一、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背景

“根据嵌入式系统”的课程特点以及南京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前期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建设及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中,已经构建了从基础验证性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与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科技创新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训环节相结合的循序渐进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增强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尽管参与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涉及的学生相对较为集中,一组学生可能同时参与多种竞赛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完成课内基础实验之后,没有再从工程实训的角度得到系统的、更为实用的开发技术和技能训练,因此,有必要通过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从基础训练、综合实验、科学训练、研究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项目、科技创新竞赛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开放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系统地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实际开发技术。

另外,结合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将有助于提高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内涵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完善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合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相关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依托自动化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省级综合训练中心、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通过专项资助创立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探索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全面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与模块化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探索。

二、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平台建设

按照个性化教育与开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将嵌入式课堂理论教学、课内基础实验、课外综合性实验与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及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环节相结合,在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中,构建了多样化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开发平台,包括80C51、MSP430、ARM、DSP等系统开发平台200余套。为便于学生的科技创新,配备了多套不同规格的仪器仪表设备,并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的元器件库,创新实验室的实验开发平台如图1所示。

另外,在学校自制实验仪器设备专项经费的资助下,完成了嵌入式Cortex M3开放实验模块化开发平台的研制,其模块化结构如图2所示。该开发平台的研制理念是:同时注重嵌入式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让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尽可能多接触更多、更新的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与创新。

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采用较新的Cortex-M3处理器芯片,秉承传统单片机廉价、稳定、控制资源较多、运算资源较少等特性,内部结构相对简单,学生不用学习复杂的操作系统和各种配置就可以实现简单的操作,在此基础上可以移植μC/OS等操作系统,适用于操作系统知识的学习和使用;核心板可以作为单独的开发板使用,可以配合教程分发给学生课后烧写调试练习或研发新项目;核心板完整的扩展资源、小巧的体积、大容量的存储器配备,非常适合二次研发;模块化的底板外扩资源丰富,设置外扩资源屏蔽开关,可兼容扩展;模块化的设计便于今后更新处理器,节约大量成本。

三、创新实验室的运作和管理

为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为更多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嵌入式创新实验室制定了“立体化、模块化、综合性、开放性”的创新实践教学及管理、运行机制。

1.一体化、模块化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在学习了嵌入式系统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如何能从实践的角度更好地掌握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能,是我们在规划、完善嵌入式实践教学体系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结构的角度,综合考虑嵌入式系统与先修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操作系统、控制原理等相关课程的联系,通过创新实验室的知识讲座、科协活动、学科竞赛等各种途径让低年级学生了解整个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嵌入式处理器的角度,综合考虑单片机与ARM、DSP、FPGA等嵌入式微处理器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贯穿在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这条主线中。如,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对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中断系统、串行口等模块深入讲解其基本原理及接口的扩展技术;而ARM、DSP等芯片的资源丰富,则重点强调其体系结构以及实用的设计开发技术,并结合实例开发项目进行讲解。

结合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出发,将创新实验室的实验内容由验证型、提高型向综合型、设计开发型和创新型逐层递进,实验内容的设计由单纯的教学型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采用工程案例化教学,突出科技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化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

2.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技实践创新活动

在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遵循实验内容多层次、实验设置多模块、实验手段多样化。构建课程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STITP项目、创新竞赛、毕业设计、工程实训等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在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中,既有简单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使理论教学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有难度较大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可根据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与实际能力相符的实验项目。

3.开放途径、模式与运行机制

嵌入式创新实验室全开放运行。除了课堂实践教学由教师集中管理,其余的课外实践主要采取以教师为监督指导、由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模式。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性表现在实验室资源面向全校学生全方位开放,即实验内容、实验场所、实验时间的开放。

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申报嵌入式系统相关开放实验项目。在学院相关教师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基础上,由创新实验室对开放实验项目进行审核,并报学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由学校组织专家对开放实验项目进行审定,经学校审定批准的开放实验项目由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组织对学生开放。

实验室开放课题要求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在一个学期时间内协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嵌入式课题开发,近两年学生申报完成的典型课题有:“基于指纹识别的智能门锁系统”、“基于闭环控制的仿人足球机器人全向行走”、“基于Cortex M3的Modbus RTU通信协议实现”、“太阳能蓄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设计与实现”、“嵌入式Cortex M3最小系统板设计与实现”、“基于GSM网络的老年人身体姿态检测系统设计”等。

实验室开放课题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层次和个体差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突出实践创新活动的导向性、趣味性、开放性及综合性,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生通过独立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及调试,系统地掌握了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该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实验方法的基础上,极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与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与美国风河公司、德州仪器、北京精仪达盛、北京博创等多家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主题创新、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主题研究方向,为企业主题产品研发提供了技术服务。

结合企业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子功能模块的设计、开发与调试过程,已完成的典型课题有:“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基于DSP的USB2.0通讯模块的设计”、“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控制软件设计”、“基于嵌入式的病虫调查统计器”等。通过一些与学生实践创新及实际工作能力相关、受益面大的系统设计课题,使学生受到了功能相对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实际工程项目的开发与调试过程训练。

5.管理队伍建设

结合研究生助教和本科生助管制度,形成了实验室专职教师、专业教师、研究生、勤工助学本科生相结合的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实验指导与开放运行管理队伍。

强化对在岗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制定针对性政策及保障措施,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制定了相关政策及奖励措施鼓励,督促实验教师以及专业教师投入嵌入式创新实验室的内涵建设实践探索,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制定了对实验教师的多样化考核机制,使其更好地融入嵌入式实践教学的实验指导。

通过制定较为完备的系列政策,加快推进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建设成效

在嵌入式创新实验室开放实验平台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嵌入式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从整体出发,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多层次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目前有验证性实验近30个,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近20个,服务于自动化学院4个本科专业及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

以实际工程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从开放性实验项目到STITP创新项目、各级各类创新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训环节相结合的多层次创新实践体系。近三年创新实验室共获得校级和省级大学生STITP创新项目96项,包括2012年立项3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5项;2011年立项38项,省级4项,校级重点13项;2010年立项25项,省级4项,校级重点9项。通过增加不同种类设备模块,拓展实验领域和实验项目,近三年创新实验室共完成了66项开放实验项目。在毕业设计中,多人次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奖,学生参与多项嵌入式系统项目设计与开发,申请专利十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近几年学生的出国深造、考研率明显提高,多名学生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根据统计数据,多名毕业生陆续进入国电南瑞、南自等大型企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依托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平台,课题组完成了“基于问题设计型引导式教育,构建嵌入式系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改革成果,被评为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学校推荐申请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结束语

结合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出发,探索了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化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讨论了实验室的开放途径、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了开放运行管理、实验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经过不断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晓兰,陈寅山,张彦定.本科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56-58.

[2]郭成操,李刚俊,杜涛.创新实验室建设模式 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95-197.

[3]张腾飞,顾亦然,王瑾.电气类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56-158.

第10篇

关键词 热工自动化 虚实结合 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26

0 前言

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传统偏向于就业导向型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模和特质上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反馈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非常直接和明显。①相较而言,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因其依托于国家能源、电力等基础行业,在人才培养规模以及与国民经济需求的对接上表现稳固。②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学生毕业就业的态势平稳,受就业导向的冲击较小。这一现状非常有利于专业和学科人才的沉淀,也有利于高校在专业和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③但其弊端也较为明显,即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慢时变性,其信息反馈和反作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具有较大滞后性,结果导致人才培养主体方在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是缺乏应有的主动性。

热工自动化本科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能源、电力等行业服务。长沙理工大学的热工自动化专业,自2013年国家教育部统一专业命名后,归并自动化专业名录下,并统一以“自动化”专业对外招生,这给传统以能源、电力行业为依托和特色的热工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国家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给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能源、电力等行业作为实现国家战略部署和构想的重点建设领域,迫切需要实现行业人才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④这要求热工自动化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层面的内涵发展。⑤⑥

本文就长沙理工大学热工自动化专业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的实施情况,结合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践,探讨新常态下如何开展热工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如何实现专业及学生内涵的发展等核心论题。

1 主动适应专业人才时代需求,优化培养体系

热工自动化专业人才应用的代表性方向是能源、电力行业中的发电过程。相比于其它粗狂型的工业生产,发电过程(火电、核电、新能源发电)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过程复杂、控制精细、安全等级高等一系列典型特点。这导致在结合行业开展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只能眼观、不能手动”的现象。学生缺乏对专业应用和行业特质的深入了解。这非常不利于课堂知识的应用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为弥补不足,高校在培养环中借助仿真系统强化学生能力。应用仿真系统较好地弥合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这是热工自动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受人财物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仿真系统的配置往往在规模和质量上落后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时代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转型发展的高阶段和以复杂性矛盾协调推进为特征的新常态,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从早期的强调专业知识,到强调人文和思想素质,再到现在的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热工自动化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紧跟时代需求,做好专业顶层设计,重点把握热工自动化人才要实现的目标和深入思考如何培养的核心环节。如图1所示,为了主动适应时代人才需求,采取了如下主要措施:(1)主动深入企业行业,收集用人单位反馈意见,了解人才需求新动向;(2)跟踪学生入职情况,收集学生反馈信息,掌握人才行业适应性;(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专业、工程和教学能力,提升专业视野和教学能力;(4)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实践创新能力。

建立了系优化机制,形成以体系分析和评估为中心的四个基本检验动态回路:(1)以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分析评估;(2)以知识结构为目标的课程和实践体系的分析评估;(3)以人才素质为目标的师资队伍体系的分析评估;(4)为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教法体系的分析评估。

2 着力建设学生素质内涵,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教学

主动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系列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培养热工自动化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环节及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具备基本实验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爱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兴趣,自觉地开展实验研究与探索,使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1)建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结构化实践教学。整合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能力层次。建立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四大主环节,对学生所需的不同层级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

根据企业行业对时代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将能源动力类和自动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引入热工自动化的实践教学,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热工自动化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传统的专业实习环节多在电厂进行,但是电厂生产对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控制操作有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过多的实习环节放于电厂,容易导致学生实习实践“只能眼观,不能手动”,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训机会。为此,热工自动化专业教学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引入能源生产、转换与控制的实训系统。通过采用过程仿真系统实现“以虚补实”。

如何“虚实结合、虚实共进”培养学生能力,先进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利用效用显得非常重要。从结构、整体上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丰富了“虚实结合、虚实共进”内涵与维度。如:针对以往在电厂开展的热控设备检修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取校企合训的方式进行。先是学生企业实习、行业专家授课,学生熟悉工程背景和工艺流程,明白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是校内检修实训、专业教师指导。校内的检修设备多为企业生产线上替换下来的设备,检修内容紧贴行业需求。通过综合专家讲课、检修软件仿真操作、设备实际操作,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控制设备整体理解、有利于对控制系统体系的把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3)建立具有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要实现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只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工程化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深入企业有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在工程化的过程中,教师能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际过程理解。教师行业知识的拓展,能极大丰富教学课堂的信息,使课本知识变得更为鲜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以“节能减排”基地助力实践创能力。“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创设了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新基地,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创新平台。这些创新基地和平台把能源生产、转换和控制等相关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热工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表现突出,在历届节能减排大赛、挑战杯比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节能减排”基地为主导,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能源和电力行业更加注重热工过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确保学生具备实践创新核心能力和高水平的专业综合素养,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必须主动适应时代人才需求。依托能源系统与动力工程的“虚实结合”实践教学,结合“节能减排”创新基地的教师和学生工程化实践,进一步凝练热工自动化在专业领域内的特色,逐步形成在能源电力行业内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优势。

注释

① 牛春明,孔微巍.新常态经济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87-92.

② 刘江山.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15:89.

③ 邓海毅.新常态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及突破[J].现代商业,2015.23:131-132.

④ 徐晖.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新常态 新趋势 新举措[J].电器工业,2015.4:54-55.

第11篇

培育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来源于实践,因此把加强实践训练作为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和新技能。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校外教育;校企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为了实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企业对学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各高校在实践教学上狠下工夫,逐渐通过团队的校企合作,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搭建“实验室+实践基地”递进的“学做合一”的产学研合作教学平台,形成“教与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正在走一条在大众化教育形势下培养面向市场化的基础知识扎实、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生的改革新路。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确保学生实习落到实处,制定一定的规范和制度,包括校外实习各个教学环节、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绩效管理办法等。

1.运行目标与定位

1.1学校和企业在实习基地建设、管理、运行中,双方的总体规划要合乎互惠互利、合理体制、全面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原则。

1.2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定位:最大限度适应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的开展,能满足研究生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专业的实践内容紧密相关,管理、生产、实习有机组合,相互促进。

1.3不同年级的学生实习,按时间、批次、分类合理分开,提高实习基地资源的利用率。

1.4创新实践基地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并对管理部门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保证实习基地的正常运行。

1.5创新实践基地确立一套研究生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评估系统,按周、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登记、打分和评估。

2.职责

2.1校企合作共建办公室职责

2.1.1根据学校对在校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负责制订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总体计划,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光源三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专业模块设计、创新计划、研究生技能竞赛、研究项目的创新实践、毕业论文等工作进行合理调整及方案、任务和进度的制定。

2.1.2根据培养方案,向具体系部下达具体实践教学任务,并督促系主任、各研究所提供专业对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向企业落实技术人员参与实习基地的教学活动,列出教学时间表;协助学系作好有关创新实践基地聘用校企以外指导教师方面的工作。

2.1.3协助学系对创新实践基地的使用情况及创新实践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年度评估与绩效汇总、反馈。

2.2学校工作职责

2.2.1负责与创新实践基地的日常联系,并协助创新实践基地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

2.2.2负责推荐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保证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期间的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等工作运转正常规范。

2.2.3协助创新实践基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组织编写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指导书,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和研究生创新实践技能要求,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并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创新项目与实践内容。

2.2.4做好产学研工作,定期组织项目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加强校企合作。

2.2.5负责理论教学的正常进行,并结合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对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总结与提高,与实际创新应用接轨。

2.2.6负责将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的有关情况报校企合作中心审批,并将有关资料收集归档。

2.2.7为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学生动员、任务分类、指导书印刷和进度安排。

3.合作企业职责

3.1为学生提供包括创新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现场环境下进行实习甚至生产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取得创新实践工作经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3.2负责创新实践基地基地的正常运转,保证学生所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实践项目利于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使学生能真刀真枪进行创新实践训练。

3.3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的一系列考核等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从思想上热爱本职工作,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并负责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4指定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管理创新实践教学工作,协助校方一起考察选派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

3.5与校方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共同组成考评小组,对实践教学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评定,对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3.6为教师提供部分实践岗位,承担“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月秀,谭仕林,钟强,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90-92.

[2]方祯云,赵郁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5):37-39.

[3]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3-115.

[4]任佳,王杰,梁勇.北京高校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分析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8):222-224.

第12篇

    工业工程专业以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熟悉生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所以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3]:第1种是以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对学生工程能力,包括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工业工程最早应用于制造业,所以这里所说的工程能力主要是机械工程。该培养模式下,主要将专业设置在机械院系,机械工程方面的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大比例,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典型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第2种是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四年制本科,其主要是依托在管理学院,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管理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掌握工程专业的基础,了解一门工程学科(主要是机械工程为主)的知识内容,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工业工程首先在制造业中产生和应用开始,至今一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其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到制造业以外的其他领域[4],所以我国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又形成了第3种以专业工程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等以电子、冶金、化工及其它产业类型的工业工程四年本科,这些院校的专业模式即体现了很强的专业工程基础,又体现了专业特色。经调研,目前全国170多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其专业分别设置在机械与自动化学院、电子机械系、机电与动力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航空港工程系、海洋学院、采矿工程系、车辆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资源与材料工程系、机械汽车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等。涉及机械、电气、冶金、采矿、制药、汽车、食品加工等行业。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其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所以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探索一条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民办普通高校,以培养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理念和“精化基础理论、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1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的合理与否对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专业定位合理、特色突出、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大,才能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发展建设,形成“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为建设好工业工程专业和科学定位,专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在深入研究国家专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调查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参考省内外多所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特色和优势,进行专业定位。国家专业目录对本专业的要求是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5]。主干学科是管理学和一门工程技术学科,如机械工程或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由前面的调研可知,虽然开设本专业的各高校对于工程学科的选择不尽相同,但机械工程所占比例最大,而以电气工程为工程学科的高校并不多。目前我国电子行业发展快速,像富士康等电子制造企业对于具有电气工程背景的工业工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是一所以商科为特色的地方高校,管理、金融和会计等各学科专业优势明显,可以对专业主干学科中的管理学科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专业设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已开设多年,实验资源齐备,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电气工程学科进行很好的支撑。综合上述分析情况,学院把专业定位在研究电子电气产品生产制造流程,研究应用电子电气技术进行产品流程改善上,把电气工程作为工程学科。由于专业定位准确,社会需求量大,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长。

    2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高等院校培养什么样知识素质的人才,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首要问题,专业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教学单元以及课程体系都是围绕培养目标展开的。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具有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事业及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工业管理、技术开发及教学等实际工作。

    3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培养多样化的思想,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工业生产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工业工程管理的初步能力;掌握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管理技术,受到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设计、计算、制图、实验、规划等基本技能;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工业工程理论的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实现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3+1”人才培养方式

    为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提出了"3+1"人才培养方式。前3年主要是夯实学生基础,开设通识的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及部分专业方向课,同时开设公共选修课。后1年开设若干个专业选修课模块,学生完成一定的学分,并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及完成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根据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要求,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尤其要处理好管理课程和工程技术课程之间的关系。整合课程门类,淘汰内容陈旧的课程,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在确保学科基础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进行优化整合,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融,专业方向课要突出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专业知识“实用、适用”的尺度,基础教育力求宽而牢,专业教育力求精而实,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文化修养、外语和计算机类应用课程。为适应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成相应的4个教育平台包含10个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长,是一门新专业,专业教材还不够丰富,在现有的专业教材中也多数是以机械工程为背景,而以电气工程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教材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融入IE基本思想的工程技术专业基础教材也不多见[6],这就导致在教学内容上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相互孤立,对学生来说只是2类课程知识的简单叠加,而不能融合2方面的知识,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因些,专业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正着手编写一套符合专业定位、实用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专业教材。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确保实践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为72学分,与理论教学学分比例达到4:6。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并把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设立创新学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最后,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使实践内容从验证性逐渐向设计性和综合性过渡,加强校企合作,开发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的教学案例、实验和实训内容,形成产业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有机会走进企业、把生产车间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在实习中学习,在训练中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师资是关键。但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较短,相应的教师资源也比较短缺,现有高校的专业教师多数是机械、电子或管理等相关专业出身,即使是专业出身的教师也多是从高校毕业后即从事专业的教学工作,缺乏相应专业实践,及对行业领域的了解。因此,应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加强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培训工作。为建设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主要采取了以下2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在职教师走出去,选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知名的高校进修,提高任课教师学历结构;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并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聘请名校名师来校任教,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