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恋爱总结

大学生恋爱总结

时间:2022-05-10 06:23:27

大学生恋爱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 恋爱现状 发展趋势 引导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恋爱的态度转变,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和恋爱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我们在2010级高职大一新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借此了解高职学生恋爱的现状、发展趋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引导对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20份,其中有效问卷2551份,无效问卷69份,有效率为97.4%。有效问卷中男生1800人,占总人数的70.6%,女生751人,占总人数的29.4%。

一、高职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1.高职大学生恋爱状况。

在被调查的2551名学生中,有718人正在恋爱,占总人数的28.1%,599人正在寻找恋爱对象,占总人数的23.5%,796人曾经有恋爱经历或正在经历单相思。由此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恋爱这一事件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性,也说明了加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必要性。

2.高职大学生对恋爱的看法。

关于学生对恋爱的看法,我们主要从对大学期间是否应该谈恋爱,以及在公共场合中的亲密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对于“在学期间是否应该谈恋爱”这个问题,在被调查的同学中超过7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不必刻意追求,顺其自然就好。由此看出面对恋爱,绝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理性的。但还是有11.3%的学生认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对大学生在公共场合的亲密行为的看法上,绝大多数同学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有3.6%的学生表示赞同,感觉习以为常。

3.高职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表1: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由表1可以看出,仅有17.4%的学生恋爱是为了寻找毕业后的结婚对象,有近70%的学生恋爱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打发寂寞或为恋爱而恋爱。这些都属于不端正的恋爱观,我们应加以引导和教育。

4.高职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观念。

表2:大学生如何面对恋爱中的性要求

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已成年,当恋爱进行到一定阶段就可能涉及到性的问题。在本次调查的2551名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会拒绝,有230人(9%)表示会先推辞而后委婉接受。

5.高职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看法。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同性恋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13%的学生认为存在就是合理,23.4%的学生明确表示可以接受同性恋,并且有4.8%的人明确表示会接受同性朋友的示爱。由于同性恋与我们传统的异性恋爱存在价值和道德冲突,而且对身边同学生活学习方面的影响较大,需要我们特别重视。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等原因,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爱情的态度与选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恋爱现象更普遍。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有恋爱经历或准备恋爱,他们认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没有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对于自己恋爱或身边的人恋爱,更多的学生坦诚回答,不回避,认为恋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恋人之间的亲密行为不需要遮遮掩掩。

2.恋爱重过程,轻结果。

很多大学生认为,恋爱只是因为双方需要爱和被爱,“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不想被渺茫的婚姻束缚。有些大学生仅仅是为了“练爱”而恋爱,把恋爱作为一种感情体验的手段或借此排遣孤独寂寞的情绪。

3.恋爱观念更趋开放,态度更宽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趋开放,传统观念逐渐淡化。传统的一对一的恋爱观受到冲击,校园多角恋、同性恋等现象初现端倪。此外以往的校园敏感词“性”变得不再那么敏感,当恋爱的亲密关系进行到一定的时候,部分情侣会涉及到性的问题。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文明恋爱。

大学时期是青年一生最宝贵的阶段,也是青年人恋爱观形成阶段,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引导。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教育和引导。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以及日常的心理健康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恋爱观,文明恋爱。同时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表达爱、接受爱,以及拒绝爱的能力;提高学生处理恋爱和学业,以及友谊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对失恋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拓展交际范围。

大学生是一个激情四射、活力无限的群体,有着非常广泛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学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学生的活动中展现活力、释放激情。同时,人在活动中会降低自身的心理防御水平,便于结交朋友、发展友谊,从而将宿舍、班级,以及同乡这种比较狭隘的人际圈扩展到广阔的范围,拓展视野。

3.加强性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因而会产生望和性冲动,但性心理还不成熟,不能深刻理解爱情的真谛。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性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性观念。同时,高职大学生因其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需要进行婚恋观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恋爱是走向婚姻和组建家庭的基础,要慎重对待恋爱。

参考文献:

赖小林,刘发荣.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25-327.

刘涛,赵惠.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研,2007,11.

第2篇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 恋爱状况 烟台市大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迪纳(E.D.Diener)认为,幸福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状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是依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1]。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从国家、城市到个人都越来越关注幸福感状况,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重要群体和未来的建设者,调查研究其幸福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均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其特殊性,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2]。目前,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大多是针对老年人或者单纯研究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关于恋爱与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甚少。

本研究拟以大学生为对象对其恋爱与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3]和恋爱状况测试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恋爱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了解当前恋爱与未恋爱的大学生幸福感状况,希望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爱情观有所帮助。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烟台市三所全日制高校中抽取被试272人,剔除20份不合格数据后得到252份有效数据,其中男生107人(42.7%),女生145人(57.3%);年级分为:2010级78人(31.1%),2009级103人(40.9%),2008级64人(25.2%),2007级7人(2.8%);平均年龄21.2岁。

1.2研究工具

1.2.1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Dinner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选取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ANA)、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3个分量表组成主观幸福感量表[6],其中采用5点量表进行作答:1—5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拿不准,4表示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计分时选1者记1分,选5者记5分。

1.2.2恋爱状况测试问卷

在幸福感指数量表基础上,我们增加了对恋爱状况的调查,对恋爱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有过恋爱经历,有过恋爱经历的根据得分高低划分为内涵孤独型(15—29分)、因素介入型(30—44分)、合乎自然型(45—60分)、健康丰富型(61—75分)。

1.3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集体施测,由统一主试于2011年2—3月份多次在双休日向烟台三所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要求大学生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2份,在对全部问卷质量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92.6%。

全部数据由spss17.0统计分析,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和Person积差相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软件得出的数据及主观题的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归纳、分析和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恋爱状况

在本次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有155人,占总人数的61.51%,没有恋爱经历的有97人,占总人数的38.49%。属于内涵孤独型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0.65%,属于因素介入型有19人,占总人数的12.26%,属于合乎自然型的有89人,占总人数的57.42%,属于健康丰富型的有46人,占总人数的29.67%。表1列出了大学生恋爱状况的描述统计量,平均值为54.45,通过恋爱状况调查,可以看出烟台市大学生恋爱状况良好。有spss17.0中Person相关分析得出,恋爱状况在学校、年级、专业、年龄、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概况描述

运用spss的描述性统计得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的基本情况。表2列出了155名具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被试在积极情感上的平均值是28.52,略高于中等水平,标准差为4.30;在消极情感上的平均值是14.89,略低于中等水平,标准差是3.64;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平均值是13.77,略低于中等水平,标准差为3.60。

2.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恋爱状况分析

2.3.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恋爱的相关研究

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得出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恋爱状况之间相关关系。由表3可知,恋爱状况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积极情感也成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与消极情感存在负相关,相关也不显著。

2.3.2主观幸福感在恋爱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4得知,取具有恋爱经历的样本量155人,将其前27%和后27%分别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得到高分组与低分组样本量分别为27。在积极情感这一维度上,得到两组的均数分别为28.55和29.19,标准差分别为4.01和4.53;在消极情感这一维度上,得到两组的均数分别为15.07和14.45,标准差分别为3.24和4.73;在生活满意度这一维度上,得到两组的均数分别为13.00和15.24,标准差为3.72和3.18。

根据上述表5结果,可知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恋爱状况得分高低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spss描述统计可知,大学生恋爱状况高分组与低分组在积极情感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消极情感这一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活满意度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表3得出的结论一致。

2.4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

由spss中的person相关分析得出大学生的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不相关。由spss中的person相关分析得出大学生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也不显著,但是女大学生在积极情绪这一维度上与男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国内某些研究不一致[4]。不同的学校也在生活满意度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与主观幸福感不相关。烟台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积极情感这一维度上,这与国内的相关研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被试所造成的,这一结果在诸多研究中也存在,至今还不能确定主观幸福感是不是一定和性别相关。烟台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并没有相关,这与主观幸福感在年龄上没有差别这一结果是一致的。烟台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学校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满意度这一维度上,本次调查主要是对烟台市三所大学进行调查的,这三所大学分别是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它们分别代表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因此,每个大学在学习氛围和文化底蕴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是造成主观幸福感在学校上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3.讨论

3.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烟台市三所高校大学生共252份有效数据,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三方面确定了主观幸福感的指标。研究发现,大学生被试在积极情感上的平均值是28.52,略高于中等水平;在消极情感上的平均值是14.89,略低于中等水平。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平均值是13.77,略低于中等水平,这个结果给我们带来的问题讨论是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较大,所需考虑的问题很多,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精神水平还较低。由于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学习生活没有目标,对未来期望值较小,缺乏动力,因此生活满意度略低于中等水平。此外,大学生的积极情感略高于中等水平,是因为在大学期间,大多数学生积极进取,在校期间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同时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有着较轻松的生活与学习氛围。因此,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中积极情感略高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略低于中等水平,而生活满意度略低于中等水平。

3.2大学生恋爱状况讨论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考虑到性别、年级、专业类型等因素,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表明,大学生恋爱现象非常普遍,这与现代大学生结构发展特点有关。在本次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有155人,占总人数的61.51%,没有恋爱经历的有97人,占总人数的38.49%。从大学生恋爱状况的描述统计量可以看出,恋爱测试分数平均值为54.45,基本状况良好。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恋爱行为的认识具有较高的觉悟,在基本水平上能够向健康型恋爱水平发展。

3.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恋爱状况的相关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只与主观幸福感中生活满意度这一维度显著相关,而与另外积极、消极维度相关不显著。但按常理来说,恋爱状况与积极、消极情感也应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个体情感是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不容易发生变化,所以无论恋爱状况怎样,都不易引起情感上的变化[5]。大学生恋爱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恋爱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艳红,胡修银.西方主观幸福感测量之新进展.现代企业教育,2009.2月下期:184-185.

[2]倪芳,王莉.大学生恋爱状况分析及正确恋爱观的树立与引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10):27-29.

[3]Dinner.主观幸福感量表.

[4]杨治良,姜永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气质关系的研究.

第3篇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一)对象:五湖四海的在读大学生

(二)手段:抽样问卷调查(问卷附后)

1.具体实施方法:为了体现此次调研的广泛性和客观性,在调研过程中,我做了不同地区、不同大学的问卷抽样调查。问卷总份数为300份,其中本校大学生占70%,外校大学生占30%(外校的学生通过网上问卷实施)

2.调查时间:**年8月22日

三、调查结果与成因分析

(一)调查结果

不论你是否谈过恋爱,但你对爱情总是有一份自己的独特理解;不管你是否经历过婚姻,但你对它总是一些自己的想法。通过此次调查,认为生命和学习高于爱情的达到86.67%,认为大学生恋爱就是找精神寄托的占53.33%,认为谈恋爱是正常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占83.33%,认为爱情总是掺杂着现实元素的占60%,认为大学里的恋爱成功率极低的占80%,认为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占60%,认为大学期间发生是不道德的占60%,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升华的占80%,认为结婚就意味着宣告自由的结束的占6.67%,认为自己能够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占6.67%,认为婚姻中的责任远远大过爱情的占100%,认为责任感不是靠婚姻来体现的占46.67%,会选择一个自己爱的人结婚的占26.67%而选择爱自己的占40%.

(二)成因分析

大学是个自由的天堂,特别是远离了父母的管辖,老师的敲打,加上有身处异地的孤独与寂寞感,使得我们不得不寻找精神的家园;大学是个潮流的国度,特别是在如今的新新世界里,在社会上随时吹着感情风的年代里,在大学这个男才女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校园里,使得我们不得不顺着时尚追逐爱情。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一般,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所以导致成功率不高,最后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大部分同学认为异往起来往往比同性要容易,当两个人交往加深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为特殊关系,这样,在你郁闷的时候会有人陪在你身边,也有人分担你的快乐和痛苦。拥有了爱情,自然周末里便会有人陪你逛街,平日里也会有人陪你一起上自习、吃饭,于是,你便远离了寂寞。生活也会因他(她)而丰富起来,两个人的世界远远比一个人的世界精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现实的东西也要求得越多。“太浪费时间了,我想考英语六级,还要考研。马上就进入社会了,学点东西才是最主要的,不要以后后悔。”“现实一点好,先解决好大学里所要做的事。”“有些同学一接触恋爱就变得不理智了,根本就没法学习了。”在这些同学眼中,学习还是比恋爱重要,但他们的说法有点偏,学习与恋爱真的就那么相抵触吗?恋爱也并不见得就会给学习带来阻力,学习上的失利也不能归罪于恋爱。在恋爱问题上,男的希望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而女的则希望找一个潇洒的男朋友,作为炫耀的资本,有的学生看到某些同学成双成对,便觉得受不了,于是不管是否志趣相投,便轻率涉足爱情,而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社会是个大染缸,可以把人染得五颜六色,好的不好的,都是你的态度决定着的你行动,而你周围的环境却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你的态度。父母的婚姻可能是对自己最大影响的了,然后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了解到的等等都决定着自己对婚姻的看法。

四、结论

第4篇

谈到恋爱和婚姻的关系,“中国人”有话说,我有话说。

中国人把恋爱和婚姻割裂开来的观念由来已久,婚姻是改变人生轨迹的一大途径而并非是恋爱修成正果而水到渠成的幸福结局。恋爱是恋爱,婚姻是婚姻,有的恋爱是没有结果的,有的婚姻是没有原因的。中国人总认为在现今社会,既然出生既定无法更改,那么高考和婚姻就是改变人生轨迹的那两条路。通过高考这条大道无疑是需要数十年机械式地付出以及承受各式“真理”慢慢地占据脑容量得痛楚,而通过婚姻则着着实实地是一条捷径,你只需欺骗自己的心即可。

每到过年时候,大龄男女们总会面临个老大难的问题,那就是婚姻。学生时代,父母总是会叮咛子女千万不要“早”恋,早恋影响学习,早恋没有意义,早恋是他们重点打击的对象,而一旦结束学业进入工作的瞬间,婚姻即刻被提上家庭议程,仿佛婚姻就是要突然从天而降才靠谱,不需要体验过恋爱,不必哭过痛过爱过恨过,因为恋爱就是不必要的,婚姻才是踏踏实实的归宿。

窥探父母这样叮咛的原因,其实也并不难理解。他们大都是经过他们的父母包办自己婚姻的那个年代,自由恋爱在那时并不算流行,经媒人介绍然后相守一生便是那个时候爱的主旋律,自古以来的中国也长期是持这样的恋爱观念,男女只需要经人介绍后的一眼相见便可定下终身,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一直遵循这规则。甚至在古代会产生童养媳这种变态行径,中国人的爱便是婚姻,之所以梁山伯祝英台那样的悲剧会触动那么多人,也是因为那样的勇气实属不易,可谓洒脱。

毛爷爷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那不以恋爱为基础的婚姻是否也属于流氓行径呢 有这么一句话,婚姻是恋爱的坟墓,而没有婚姻的恋爱就死无葬身之地。那没有恋爱的婚姻呢?就是一具空棺材吧。

中国人的婚姻并非是自由的,父母对婚姻大事的操办欲有时候甚至会超过子女的结婚欲,如果我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那婚姻一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而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双方的父母必须经过仔细地考量才会对子女的婚姻点头,当然这里的考量也仅仅是以父母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判别标准。由于父母地坚决反对而导致鸳鸯各自飞的大有人在,这使我不禁想为什么我们在选择自己的另一半时也要掺杂着父母的痕迹,如果说自己的上半生无处不有地刻画着父母的印记,那我们的下半生为何也要带着这样的枷锁?

在国外,恋爱双方经常是未婚先孕,然后在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母之后才会考虑结婚的事。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想过早地被婚姻所束缚,你也可以抨击他们没有经过婚姻就生子是不负责的行为,但是毋庸置疑地,他们是因为相爱才会结婚的。

而现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盲目相亲似乎是风尚,他们找的不是一个喜欢的对象,而是一个适合结婚的人选,他们该结婚了,而不是他们的恋爱该有个结果了。我向来是反感快餐式的恋爱的,更不能理解闪婚这种行为,我很费解如果没有爱到一定的程度就步入婚姻又是个什么结局。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必须结婚,而不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才选择结婚。

我更不明白这中国人的恋爱观会坑掉多少年轻人的感情?

第5篇

一、失恋类型分析

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在校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不拘一格,恋爱的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由此而引发的失恋现象也并非千人一面。

一是“游戏爱情”型失恋。这种失恋应该说一般不会给当事双方带来什么痛苦和烦恼,因为,这些人的爱情本来就不是真挚的、投入的、负责任的,而是把恋爱当成做游戏,那么,可能是玩玩而已,说分就分,即使有一丝不悦,也会闪电般消失,不会惹出什么麻烦。尤其是八零后出生的大学生,在感情方面的随意性较强,使得这种现象在当今的高校校园成为普遍。

二是“初恋情人”型失恋。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大多属于初恋,尽管可能都是纯情付出,由于不成熟,没经验等原因,一对初恋情人相处不久就分手,就必然给双方或一方造成巨大痛苦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尤其是双方或一方性格内向,缺乏涵养,加之对爱情的知识知之甚少或理解肤浅,一遇来自内在的或外在的不利影响,出现了恋情动摇、分离,一时思想情感无法应对,就会在思想、情感、学习等方面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婚恋观乃至人生观的混乱,或消极厌世,或逃避现实,或游戏人生等极端行为。

三是“单相思”型失恋。一方有爱,另一方不知;一方有情,另一方却毫无感觉和反映,如此暗恋对方的单相思现象在年轻大学生中为数不少。一旦对方另有所爱,或明确拒绝,或明知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单相思者就会“失恋”。其实,这是一种没有恋爱的失恋,也不是真正的失恋,但对于设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讲,也必然会带来打击和苦恼。

四是“成熟恋情”型失恋。即双方的恋爱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而比较牢固,之后因两人自身的原因,或遇外在因素,比如第三者插足造成一方改变初衷,使得原本深深相爱的恋人分手的现象是不断发生的,这种失恋给双方或一方的伤害是极其严重的。当然,心胸宽阔者、意志坚强者尚能经受沉重打击,而那些性格内向、意志薄弱者,就会失去感情控制,出现精神失常或者轻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可怕悲剧。

五是“没有恋爱”型失恋。这里主要是指男女双方相互爱慕,而且爱得很执著,很专一,但一直羞于启齿,不好意思开口表明,或者因为其他外在的原因,如家庭原因、学业原因、校方纪律规定的原因、个人生理方面的原因等等,一直没能相互表达,或者一直没有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和时机来表达,就这样一直暗暗地在心里爱恋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毕业分手或其他原因分离时,相互仍没有勇气表明爱情,留下了终生遗憾,这种没有恋爱的失恋现象,在大学生中为数不少,有的甚至形成了心里障碍,在日后的爱情生活中一提恋爱找对象,总要和在大学时自己所暗恋的同学相比,常常使恋爱失败。

二、失恋危害分析

失恋,就象正在疾驰的爱情列车,突然刹车,相互间难免要有痛苦的碰撞;就象一场欢快愉悦的喜剧急转直下以悲剧结束,双方的心灵毋容置疑地要受到情感的伤害。无论哪种失恋,双方不曾同居则罢,如若产生了同居行为,无疑会给女方带来更大的伤害和痛苦,甚至可能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

一是对学业的危害。失恋对于正在求学的大学生,注定会造成精神上的恍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无心学习、无心做事,若不能在短时期内自我调节好、控制好,学习成绩便会急转直下,一落千丈,期末考试竟出现多门不及格。

二是对心理上的危害。失恋对于涉事不深的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伤害是令人痛心的。如一方表明心意,但遭到一方的婉言拒绝,便会陷入痛苦的失恋之中,或者从此不敢再接触异性同学,终日郁郁寡欢、沉闷少语,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不仅学习落伍,而且还不时出现精神失常现象,不得不休学住进精神病院。此类心理伤害,它给失恋的大学生造成的心理紊乱、思想崩溃、精神毁灭是极其可怕的。

三是对人身的危害。在大学生恋爱的人群中,由于爱恋的情感程度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不同,所以,失恋后的痛苦、伤害也就各有差异。一般来说,爱恋得越深,失恋后的伤害就越重。那些性格内向、意志脆弱、心胸狭窄者,就会一时失去情感控制,服毒者有之,跳楼者有之,溺水者有之,动刀残杀者有之,像这样由于失恋造成的人身伤害几乎年年发生。

四是影响校园稳定。在校大学生恋爱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校方和老师隐蔽和保密,故尔一旦出现第三者插足,或者同居后被男友抛弃的情况,多以突发性的形式浮现出来,造成一些意外的伤害或流血事件,势必对校园的稳定构成一定的影响和威胁,给众多安心平静求学的大学生造成一种恐惧心理,对大学校园失去安全感,心中的阴云久久不能消散,直接影响了教学和管理。

三、失恋应对措施分析

失恋,对于每个正在恋爱的,或将来总要恋爱的大学生及高校的管理者、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回避、而要直面的问题,如若处理不好,既危害校园,又波及社会。所以,真诚、贴近式的深入了解学生,经常、主动的观察和掌握学生恋爱的动向,及时发现异常表现,从中总结学生失恋的原因、结局等规律,用真情对待大学生恋人中的失恋现象,进行人性化的理性引导,不失是明知之举。

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的婚恋观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把这些教育明朗化、经常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结合在一起,开展一些在校大学生“恋爱”和“失恋”问题的讨论、座谈、演讲、笔谈等活动,用正确的理念来引领大学生的婚恋行为,化解失恋的阴云。引导他们认清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学业”的道理;教育他们在恋爱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失恋”的精神准备,即使作为痴心的爱恋者,谁也不想遭到失恋,但谁也不可能不会遭到失恋。

二要和大学生恋人近距离接触,推心置腹地交流,不断向他们提出保持“性纯洁”的警示。大学生恋人本身亦应保持爱情专一,行为健康,尽力遏制婚前的发生,告诉学生,只要“性纯洁”尚未遭到伤害,即使因为感情、条件等其他原因而分手,失恋痛苦的调整、引导的难度就会小得多,终究还会获得甜蜜的爱情。

三要采纳科学的方法化解失恋后的痛苦。其方式主要有如下几个:

(1)升华法。失恋后,如果长期消沉、自我封锁而一蹶不振,势必影响身心健康,贻误青春和学业。因此,失恋者要把失恋带来的痛苦及时升华为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样做不仅可以及时减弱失恋带来的悲伤,而且可以有效强化自己发奋努力的内在动力,提高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还可以为自己赢得新的爱情机遇和条件。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青年时代的恋人亨利蒂突然死于海滩,当时安徒生心痛至极,他强忍失恋的痛苦,奋起写作,给儿童们留下了一百多篇美妙动人的童话。

(2)转移法。就是转移注意力。即及时转移对原恋人的注意力,以分散失恋后的痛苦。一方面将自己的关注点及时转向不同的对象或环境,尽力将感情从原来的甜蜜中跳出来,把注意力分配到其他事情中去,比如专心学习或积极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另一方面,不要总想着对方的长处、优点,多回味在交往中发生的不愉快和对方不尽人意的地方,刻意淡化在热恋中留下的美好记忆,尽力从原有的爱情中转移出来开。恩格斯21岁时失恋了,他就跑到巴塞尔旅游。当他等上禹特利山顶时,头晌的蓝天白云、脚下的湖光山色使他心旷神怡。后来他对人说,向美丽的大自然倾吐爱情的痛苦,可以使自己在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中怡然开脱,融化在生活的情调之中。

(3)释放法。失恋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悲伤、痛苦、愤怒与绝望,要采用一定方式适度地去释放这种情感。如放声痛哭,或向好友倾诉,或发泄笔端等,使心中的郁闷情绪释放出来。但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去自杀、殉情、报复他人、破罐破摔、自甘沉沦,或将个人的消极情绪迁怒于他人,否则也会为道德、法律所不容。

(4)互助法。社会、家庭和校方管理层都要关心在校大学生中的失恋者,对他们进行心理抚慰,奉劝他们从自己的心理、志向、品行、性格和气质或社会关系、家庭状况等寻找原因,从中认识自己的弱项,并明确如何努力完善自己。让他们懂得聚散随缘,苦恼等于惩罚自己;让他们认识到失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失恋,更不知道怎么应对失恋。

第6篇

1.谈爱不谈婚

许多大学生在恋爱中没有考虑到将来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较之于已走向社会的青年男女,他们更看重情感本身,而不是金钱、权力、地位等因素,但因为婚姻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还与家长态度、经济基础、毕业去向等一系列现实因素密切相关,于是,对爱情的沉迷和对婚姻的无奈形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说法:校园爱情,不谈婚姻。

2.自主意识强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较为突出,注重感情,也很容易冲动。由于接受到的现代文化教育相对较多,通常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与约束,绝大部分学生在法律和社会角色定位上已为成年人,自主自立意识增强,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家长的意见。

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在行为上不自觉的出现一些过分亲昵甚至越轨的现象,并且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4.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进入大学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二、大学生恋爱动机

尽管心理上的需要,精神上的交往,性格上的互补,彼此间的快乐,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恋爱所追求的一种主流,但从一些调查显示看,大学生谈恋爱并非都是为了“爱”。

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大学中的恋爱被视为较具理想色彩,但出于爱情而恋爱的仅有38.7%,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包括孤独、寂寞、好奇、婚姻等。其中,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中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

另外国内一家知名门户网站有这样一个调查,问“在校期间,你是抱什么样的心态恋爱的?”其中有43.65%的人承认“无过多考虑,走一步算一步”,14.64%的人认为,“玩玩而已,反正没啥损失”,还有7.86%的人认为“纯粹为了积累经验”。

这些调查均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具有复杂多样性。

1.的好奇心理

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因此产生性冲动与性亲近需求。另外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乏,异性之间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一种好奇心理,未知的事物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大学生正处在喜欢探究世界与自我的年龄,所以当机会出现时,即使不爱对方,有人也会去尝试;同时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也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2.情感的依赖心理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等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情感需要有所寄托;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和固定的去向,他们需要自己去择业,一些大学生对信念、价值和自我长期把握不定,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遵从什么,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而恋爱能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造成注意力的转移,也可以摆脱孤独,有人共同来分担这种情绪,从而缓解了压力。

3.性格的好胜心理

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往往对自我缺乏充分的肯定。有些人认为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非常需要他人的赞同,为自己没有恋人而自卑。“有人爱”似乎是自身价值的某种证明,因此他们会寻求爱情。 在一个群体中(如同一宿舍),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谈恋爱,剩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他们不会“逆潮流而动”。

4.拥有的不满足心理

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家庭或父母足够的关爱,因此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我拥有的还不够”的感觉。这样的人往往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被爱,所以强迫性地追求爱。当然还有的学生希望从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5.游戏人生心理

有的学生怀着一种“过把瘾就散”的心理,反正没啥损失,有的则是想为以后寻找终身伴侣而“试恋”,先锻炼一下能力。为满足与异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婚前,把恋爱作为或游戏,作为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1.恋爱动机不端正

根据上述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相当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2.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有的学生以自己的择偶标准发现心中的恋人,总是倾心于对方;有的则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误认友情为爱情,这些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处于空虚、烦恼,甚至绝望之中。

3.恋爱中的感情纠葛

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或为了维持某种自我利益,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有的由于父母的反对、旁人的非议及恋人之间的矛盾、误解和猜疑等,导致感情纠纷的发生,从而极易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4.恋爱中的行为越轨

据浙江工业大学对全省10余所大专院校的大学生的恋爱观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变,有近1/3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是持认同态度的。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另外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中心对中国近30所大学一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表明,有的男大学生为15.7%,女大学生为5%,造成婚前的男大学生为57%,女大学生为 26.7%。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

1.大学生应有的恋爱观

大学期间恋爱,在面临毕业后分配不到一处的考验时,是坚持“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面对现实,做“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抉择?关键取决于大学期间的恋爱观。

首先,要稳住心神,不急于恋爱。因为大学生活毕竟短暂而简单,且工作没着落,经济不独立,而毕业后分不到一起又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盲目恋爱一定是空中楼阁,只能带来无尽的烦恼与惆怅。

其次,如果学生对未来事业和婚姻家庭有认真的考虑,那么双方就能驾驭各自的感情,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因为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能够唤醒内心沉睡着的力量。

最后,爱情的建立应有利于职业的选择和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彼此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要珍视爱情,也要珍视事业。记住歌德的名言:理想和爱情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2.端正恋爱的态度

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

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3.摆正爱情的位置

第一,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第三,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变“儿女情长”为胸怀大志,用理想的感召力焕发学习的激情,把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上,从而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服从学业,爱情促进学习。

4.加强恋爱道德及性知识教育

针对当代大学生传统伦理观念逐渐淡化的特点,进行恋爱及性道德观教育。优化大学生们对婚恋与性科学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强化大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即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社会和集体应承担不同内容与程度的责任。要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进一步为大学生们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机会与条件。

5.自觉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恋爱行为要大方,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否则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对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如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与恋人多谈谈学习和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6.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第7篇

>> 浅谈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正确恋爱观的培养 高职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调适 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及对策 浅析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恋爱心理实况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贫困大学生群体不良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与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对策 高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健康恋爱心理的培养 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与教育 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与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谈 浅析我国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的表现及对策 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加强信仰教育 浅析高校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教育途径 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晓敏 刘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爱情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给大学生带来成长的同时也会带来伤害。当今大学生的恋爱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47-02

在当代大学的校园里,爱情一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样子,成为每位大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学生恋爱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爱情是那样的独具魅力,拨动着每位大学生的心弦。肖晓鸿的研究结果显示有85%的大学生谈过或者正在谈恋爱。赵锦权于2011年对广州市10所高校30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7%的大学生正在谈恋爱,有23.1%的大学生表示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仅有10.6%的大学生表示目前不打算谈恋爱。而且职业院校、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比理工类院校的学生谈恋爱比例要高。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没有完全成熟,使得他们在感受爱情魅力的同时,极容易受到伤害,小则情绪低落、伤心难受,大则人格扭曲,精神失常。因此,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在阅读文献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

经过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对学生的观察,我们发现大学生恋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恋爱动机多种多样

恋爱动机指恋爱行为产生的原因,即一个人为什么要恋爱,它能反映人的恋爱价值取向。当被问及恋爱动机时,大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活太无聊,如不谈场恋爱就无聊透顶了。这类学生谈恋爱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是为了排遣寂寞,而有的则完全是因为生理需求,有的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谈了,自己不谈会被笑话,这纯粹是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怪。当然也有学生是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谈恋爱的,这类学生不仅仅是想谈场恋爱,而是想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

蔡融指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包括:(1)生理需求;(2)心理需求;(3)物质需求;(4)社会影响;(5)家庭影响。李奕慧等列出了大学生恋爱的七种动机:(1)寻找人生伴侣;(2)因寂寞而寻找情感寄托;(3)证明自己的价值和魅力;(4)生理和性的需要;(5)同学和社会的影响;(6)恋爱游戏;(7)其他。总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早已不再单纯。

2.轻视恋爱结果

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两个人毕业以后怎么发展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没有想过,过一天算一天,也许毕业那天就分手。这类学生对恋爱抱持的态度是注重过程而轻视结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少数的学生回答说这个问题真的想过,可是越想越纠结,引来很多烦恼,结果就不愿意再想了。也有少数的学生回答说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两个人将来是要结婚的,会一起努力到同一个城市打拼,但是做出这种回答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宋迎秋等的调查显示有39.3%的同学认为恋爱“不一定会结婚”,13.4%选择“不会结婚”,36.8%选择“希望会结婚”,只有10.5%的同学肯定地回答“会”,也就是约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恋爱不一定会走向婚姻。赵锦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有65%的学生同意或基本同意“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淡化了传统的爱情道德观念。可见,大学生在谈恋爱时并不看重恋爱结果。

3.爱情与学业难平衡

在大学校园里经常看到一对情侣每天都在一起,不管是上课还是吃饭。上课的时候总是一起坐在教室的某个角落,不停地聊天。课余时间,两人往往相约外出约会。爱情成了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学习不再被重视。在大学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很多大学生因为谈恋爱而心系对方,无暇顾及学习,难以保持爱情与学业的平衡。赖小林等的调查发现30.8%的大学生认为恋爱肯定影响学习,58.4%的大学生认为恋爱可获得学习动力。赵锦权的调查发现在对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上,8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业高于爱情”,只有9%左右认为“爱情高于学业”。虽然调查结果似乎是爱情对学业影响不大,但有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大学生恋爱的一大特点,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第一。这往往也成为一些大学生的苦

恼,他们主观上想把大好的时光用于学习,可是谈了恋爱之后不由自主,很难再专心学习,导致成绩大幅度下滑。

4.难以应对爱情中的挫折

对恋爱中可能发生的挫折如表白被拒、长期追求无果、失恋等,大多数大学生难以应对。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往往导致他们情绪极度低落、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无心学习、无心交友、陷入痛苦的泥沼而无法自拔。有的同学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完全消极颓废。极少数的同学甚至产生病态心理,做出极其过激的行为,触犯法律,毁人毁己。赵锦权的调查显示,54.7%的学生有过失恋经历,面对失恋挫折有半数以上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心理才能够逐步恢复正常,而有26.8%的学生陷于失恋的痛苦情绪中难以自拔,有的甚至走向极端或轻生。宋迎秋的调查也表明,面对失恋,有27.5%的同学选择“接受不了失恋的打击和痛苦,要求对方说明原因或追究责任”,10.2%的学生选择“远离爱情,避免再度受伤”。

5.恋爱方式不文明

热恋中的大学生感情比较丰富,情绪十分强烈,渴望与对方有亲密的身体接触,于是在教学楼、食堂、操场、校内景点等经常看到大学生旁若无人地过度亲密,行为不检,令行人心中生厌。调查发现,对于公共场所的亲昵行为,有13.7%的大学生认为是“很正常的事”,男女之间有性别差异,有20.3%的男生选择“很正常的事”,而女生只有5.5%选择这一项。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形象,给他人带来不良印象,影响校园文化。

6.发生率增高

大学生生理发展成熟,然而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对性的生理需求,有些大学生难以控制自己,过早地偷尝禁果。再加之受到西方性解放观念的影响,对性抱持开放的态度,觉得发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导致大学生发生率增高。李奕惠于2011年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2.6%的恋爱中的学生有发生过,远远高于赖小林于2003年对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的男生的5.5%,女生的6.4%。有些同学甚至仅仅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去谈恋爱,这往往给年少的大学生带来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二 教育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与性知识的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和性知识的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向广大学生讲解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使他们明白什么是爱情,高质量的爱情是怎样的,如何去恰当表达自己的爱,如何去经营、珍惜一份爱情,以及大学生需要了解哪些性常识,明白什么是健康的,远离危险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教会女生在恋爱中保护自己。

2.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恋爱中的挫折

恋爱中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挫折面前不知如何应对或是错误地应对。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教育,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栏、团体活动、讲座等向大学生传递有效应对挫折的方法。使得他们在恋爱中遇到挫折时,知道哪些方式是万万不能采取的,哪些方法是有效的,以及要去哪里寻求帮助,找谁寻求帮助或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

3.教育大学生养成文明的恋爱方式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讲座、宣传栏等教育学生学会文明的恋爱方式,使学生们明白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的过度亲密行为是不文明的,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使他们学会表达爱要分场合,适时适当表达。

4.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婚恋观;质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婚恋观是指大学生对恋爱、婚姻以及性取向的基本看法,是大学生对待恋爱和婚姻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它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的恋爱行为,还会影响大学生走上社会后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承担的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1]。婚恋观和婚姻文化是人们对婚姻的理解及看法,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演变,但它与社会的发展又是不同步的,往往受到传统文化的深深影响,具有滞后性。在漫长的婚姻文化演变的历史长河里,先前的婚姻文化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从而使新的婚姻文化需要经过时间的冲刷才能被人们接受。自2005 年 9 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取消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做退学处理”的条文,这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开始直接面对婚姻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在校大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权利和选择。

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是爱情的伊甸园,同学们都希望能在大学四年的生活里展开一段属于自己的浪漫美丽的爱情。一方面,现如今大学校园里情侣比比皆是,大学生恋爱早已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不论实在林荫小径、操场边,还是在教室的角落、熙熙攘攘的餐厅,正在恋爱的大学生们成双成对,毫不理会旁人的存在,而其他人似乎也是见多不怪、视若平常。另一方面,一些新的婚恋现象,如:“电视相亲”、“网恋”、“微恋(利用手机微信软件恋爱)”、“姐弟恋”还有“闪婚”、“试婚”、“隐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了新的婚姻文化观念。除了社会文化各方面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之外,大学生的婚恋观也体现出与上一代不同的特征。从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婚恋观,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某些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发展走向。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少数民族婚恋观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多是运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量化研究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却不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也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对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行为和婚恋观从内心进行解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恋爱是否和汉族大学生一样是为了随波逐流,还是为了将来能与彼此结婚?故对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的质性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他们在婚恋观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同时可以通过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的婚恋观的比较来探究其婚恋观方面的变迁,这对于更加了解90后藏族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有特殊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班二、三年级本科生作为个案进行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样本的选取,主要是考虑到大一学生处在大学生活适应期,其情绪、行为都处于调整阶段,且对婚姻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完整,即婚恋观不够成熟。四年级的学生正面临着毕业、就业等生存压力,且婚恋的态度已具有社会功利化的倾向,研究结果可能会因被试不按真实想法回答而产生偏差。相对而言,二年级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最精彩的阶段,大学生在此阶段各方面比起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稳定,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也会比较理想。共访谈10人,因样本是师范类,对于汉语掌握比较精通,普通话比较流利,都达到师范类所要求的二级乙等的标准(其中2人达到二级甲等),故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资料。

2.研究方法

美国人类学家梅里安姆(Merriam, S)曾指出,质性研究是深入理解人们行为建构意义最好的方法,即理解人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行为。她强调,质性研究关注的是从受访者角度理解现象的意义而不是研究者自己的观点[2]。质性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当对所研究的现象不是很了解时,质性研究方法是最好的选择,它注重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注重研究情境而不是准确的变量,主张研究者深入参与到研究情境中,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对其行为的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解释”。

2.1研究工具

访谈材料主要包含30道题目,从以下两个部分展开:基本信息部分包括年级、性别、是否独子、生源地、父母婚姻状况等十个基本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分析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的特征;婚恋观部分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分别是:恋爱动机、婚姻忠诚观和其他维度的一些问题。

2.2研究方式

访谈对象是西北民族大学2012级藏语言文学专业个别同学和2011级藏语言文学3班(师范类)部分同学,通过滚雪球的方式选择了10位同学,由于访谈资料中有些问题涉及个人隐私,因此在访谈前,笔者首先与被访者进行了接触,取得信任后才正式进入到访谈阶段,而且还利用了网络聊天(QQ聊天平台)进行网络访谈,每位参与者在了解研究的性质后自愿参加,能够对自己所持的婚恋态度及对婚姻的认识给予合理的解释。访谈地点一般选在无人的教室或食堂内,时间不定。访谈时若被访者已有恋爱对象,则选择其恋爱对象不在场,以免影响被访者真是想法的表达。

在访谈过程中经过被访者同意,采用纸笔记录或保存聊天记录的方法,并在访谈后对资料作了整理,对自己在访谈过程中的感受作了记录。

三、研究结果

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婚恋观主要是指他(她)们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本研究对访谈资料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后尽可能全面的总结出每一个维度所涉及的题目中所包含的内容,总结发现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的一些特点与规律,部分案例与访谈内容如下:

1. 90后藏族大学生恋爱动 机

面对这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且情感体验丰富的90后藏族大学生而言,为什么恋爱?他们希望在恋爱过程中得到些什么?他们的恋爱是否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恋爱的动机是否单纯?通过对他们回答结果的分析,可以将其对恋爱动机分为以下几种:

1.1体验爱情,寻求精神寄托。随着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像父辈们一样听从家里安排,会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大学生们离开父母亲,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于心理的空虚,90后藏族大学生会选择一个学习伙伴或生活伴侣。

[案例1] 男,21,有女朋友,云南迪庆人

问:你与女朋友是为什么走到一起的?

答:经过大一的新鲜以后,就觉得大学生活太无聊了,宿舍里同学们各有各的朋友和老乡,自己一个人也很孤单,吃饭、学习总是一个人,所以当我碰见她时,觉得她基本上满足我的(择偶)要求,所以先开始做朋友,后来就变成了女朋友。

1.2追求爱情,寻找人生伴侣。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90后的藏族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晚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育使他们产生了追求爱情的需要,以此为恋爱动机的受访学生仅占1例。

[案例2] 女,21,有男朋友,四川阿坝人。

问:你与男朋友是为什么走到一起的?

答:因为他非常爱我,我也非常爱他。

问:你们俩是否有结婚的打算?

答:我们准备毕业后就结婚。

问:爱情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是?

答:爱情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我的)生活中没有爱情,我就没有办法专心学习,我更无法一个人去食堂吃饭。

大学期间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朋友、老乡之间得到认可的标志。在与受访者的互动中发现,90后藏族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受访的所有学生中生源地为甘肃本省的藏族大学生基本没有恋爱对象且对于恋爱动机的态度持有保守的观点,而外省的90后藏族大学生(尤以云南为主),都持有比较开放的恋爱观,恋爱动机趋于多样化。

2.90后藏族大学生婚姻忠诚观

婚姻忠诚观是指人们如何看待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忠诚情况。爱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独占性、排他性,所以,忠诚是婚姻的根基,一旦根被拔起,就会使婚姻这棵大树死去。社会学家认为,忠诚是一种道德行为,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人觉得它是对人们个性的严重束缚、压抑。但心理学家认为,忠诚是一种心理素质的体现,不忠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忠诚并不束缚人性,它是婚姻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对婚姻的忠诚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更是一种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婚姻生活中不仅包括忠诚本身,还要有家庭责任感及经营婚姻技巧。在现如今“婚外情”泛滥、“小三”盛行,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本研究所选的被试在被问及有关婚姻出轨的问题是,均表示坚决反对精神出轨或身体出轨。

[案例3] 男,20,单身,甘肃碌曲人。

问:如果发现你的伴侣对你不忠,你会离婚吗?

答:也许会,我会考虑家人的意见,如果有孩子的话会考虑孩子的想法。

问:婚后是否会瞒着妻子仅仅因为生理需要或刺激与异性发生“一夜情”

答:不会。

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还是以传统为主,尤其是甘肃甘南地区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地域原因,较少受现代社会不良婚姻文化的影响,其他地区的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都体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

四、分析与讨论

1.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

访谈资料表明西北民族大学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或多或少地受到汉族的影响,他们的恋爱动机和对婚姻忠诚的看法已与汉族传统的文化观非常接近。首先,恋爱动机反映了个体基本的婚恋价值观,通过对90后藏族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解读发现,90%的同学认真对待爱情,以寻找自己终生伴侣为恋爱动机。也有10%的同学是为了充实大学生活或寻求感情寄托。其次,在恋爱与婚姻之间,90后藏族男大学生认为二者之间关系不大,现在的恋爱对象不一定是以后的结婚对象,但70%的90后藏族女大学生认为恋爱阶段是婚姻必经阶段,她们表现出了对婚姻的谨慎态度,将以后夫妻二人的事业发展、家庭稳定等作为婚姻长久的考虑范围。

2.90后藏族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从访谈资料中分析来看,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传统与非传统的互补。几乎受访的所有大学生虽然生活在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里,平时在校园里也会经常看见卿卿我我的情侣,但他们不支持大学生谈恋爱,认为这样做很浪费时间。据分析,这是因为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从少数民族地区考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以外,还要学习主流文化知识,即汉语言知识,还要考许多证书,所以会比汉族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也相应的较大。其次,男女性别差异显著。通过访谈互动发现,90后藏族男女大学生对于恋爱与婚姻之间的关系认识差异很大。女生对恋爱、婚姻持有认真的态度,认为恋爱是进入婚姻阶段必经的过程,且把恋爱作为自己人生计划的一部分。而藏族男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普遍没有女大学生谨慎,认为恋爱和婚姻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结婚或进入婚姻时更会听从家长的意见和安排。

3.研究限制

第一,由于有些访谈内容涉及隐私,且藏族大学生较汉族大学生思想保守,因此在回答有些问题时可能有所隐瞒。并且笔者作为女性,有些问题无法对藏族男大学生提出,建立有些假设或对资料进行分析时会带有个人主见,隐含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些对本研究的效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由于访谈时间有限,对于婚恋观所涉及的七个维度的研究中只涉及了其中的五个,主要研究了两个,而且选取的样本量太小,样本范围过于狭窄。

五、结论

综上所述,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是比较健康理智的,且具有民族特性,他们都不支持在校大学生结婚,认为会影响学业。而且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家庭和事业同样重要,这打破了以往男性以事业为重、女性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说明即使在藏族文化传统下,女主内的现象已经慢在慢改变,体现了社会在进步,也体现了现代少数民族 女性追求成功,要求脱离繁重的家庭劳动,走向独立的精神。总的说来,处在社会文化转型期的90后藏族大学生的婚恋观正处于调整转变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格局,大体上与社会文化转型、价值观念重塑的历史主流相适应,是被社会肯定和接受的。

参考文献:

[1]温蓉.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其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74

[2]Merriam, 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8:6-7

第9篇

【关键词】通识课程;性心理;恋爱心理;方刚;课程效果

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于2011年6月14日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专门对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提出了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并提出了四点教学内容:“1.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2.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3.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4.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此外,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育部建议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为主。可见教育部对于大学生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的教学非常重视,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是否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性健康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逐渐普及,学者们也相继对该领域做了各项分析研究,通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问题上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学生的性观念、性态度、状况方面的调查研究;二是对大学生产生的一些性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及一些相应的教育对策等;三是讨论高校应该怎样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性健康类课程以及如何构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模式等等;四是重点研究女大学生婚恋观、生命孕育观以及性安全意识等;另外还有一些较少的研究,如大学生婚前、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态度、大学生婚恋观、医学类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观念等等。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大学生性健康和恋爱心理类课程在高校中的授课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有所涉及,本研究正是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大学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类课程的内容和开设方式上的争论很大,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褒贬不一。本研究选择了在全国高校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教师中较具代表性的方刚博士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得出一个对该课程教学效果定量分析的结论。这门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教师和领导当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争议,目前方刚老师对该课程现有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老师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课堂讨论和学生意见的发表相对较少。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对待这门课程以及对待老师的授课方式态度不同,并且不同专业的学生态度表现出差异性。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选修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共166人,其中男生50人,占总数的30.12%,女生116人,占总数的69.88%。在这166名同学中,心理专业学生共有7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56人;非心理专业学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6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法由于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以全国选修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的所有同学为研究对象,所以本次调查以选修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方刚博士开设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1.2.2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发放和收集了解学生对待本课程以及老师授课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本次问卷的设计者是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胡涌老师及他的部分研究生;问卷的目的是旨在了解和调查当代大学生性别观念和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问卷的形式是由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以及学生基本情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共25题(其中3个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开放式问题有2题,学生基本情况分别是年级、性别和专业的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16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3 SPSS软件分析法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 17.0系统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频数分析并且添加了柱状图和饼状图的效果更直观的了解一些选项题体现出的学生态度的大致情况;其次对于一些选项题采用做交叉表的方法分别以专业为变量比较心理专业和非心理专业不同态度的差异性,再以性别为变量比较男生和女生态度不同的差异性;第三运用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心理专业和非心理专业以及男生和女生在选择每道题时是否有差异,应该说明的是,由于选择学习此课程的同学中,男女比例以及心理专业与非心理专业的比例不是一比一,因此会产生一点分析误差,但是不影响整体的调查研究结果。

1.2.4 访谈法通过对一些学生的个别交流和访谈,了解学生们对待这门公共选修课程客观的看法以及对待老师授课方式的评价和建议,从而反映出这门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后产生的教育效果。

其他非此专业的老师如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严耕教授在课堂上调查学生对于方刚老师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的认可度,能够间接反映出同学们的意见和各种态度。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10篇

前奏曲――展开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

经学校领导批准,我在本校高三年级选择早恋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普通班和一个学风得到师生公认的重点班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每班各三十名男生参与调查,问卷设四个问题:

1 你现在有女朋友吗?

A 有 B 没有

2 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与她交往的?

A 高一 B 高二

C 高三 D 其他

3 你当初(或现在)决定与她交往的原因是什么?

A 她人好

B 攀比心理

C 调节学习压力

D 心里苦闷,渴望倾诉

E 好奇

F 老师家长怕我早恋,我偏要

G 她可以帮助我提高成绩

H 其他

4 请描述你对自己现在的班级、学校和家庭生活的满意度。

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男生早恋的比例明显高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高二学生早恋的比例高于高一和高三;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的学生早恋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生。

综合上述调查所得,我们认为,人生规划意识和成功意识淡薄及学习毅力缺乏是高中生早恋的主要原因之一。高一时满怀憧憬,有较明确的奋斗目标,高三学业压力大,高考的目标明确而具体,同学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无暇顾及儿女情长。而高二不仅熟悉了新的环境,而且因距离高考还比较远,目标不够具体,再加上有些学生成功欲望本来不强,学习的动力就不足,学习上不肯或难以持之以恒,学习的效果与自己的期望、与家长老师的期望反差较大,迷惘苦闷情绪常常影响他们的心态,容易借助恋爱宣泄自我。此外,心理不成熟或缺乏心理调节能力是大多数学生早恋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有不少学生早恋是盲从攀比、嫉妒心理在作怪,把跟异往看成调整心态的唯一办法,殊不知调整心态、放松心情、满流的方法和渠道有千千万。

主乐章――揭开早恋的面纱,探究早恋者的“伎俩”。

早恋作为学生群体中因生理和心理因素产生的校园现象,是完全可以坦然面对的,是可以像探究生活中其他事物一样去探究的,于是我又挑选同样是高三但不同班的六十名女生(其中五十名是各班班主任推荐的有早恋倾向的学生)作为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对象,共设置四个问题:

1 你正在恋爱吗?

A 是 B 不是

2 你们谁先提出建立恋爱关系的?

A 他 B 我

3 你为什么最后决定与他交往?

A 他经常买贵重的礼物给你

B 他经常向你借学习用品,归还时总带些零食或小礼物作为报答

C 他经常主动帮助你

D 他总爱跟你一起活动

E 经常给你打电话或发短信

F 据你的女同学说,他经常偷看你,你有了被人欣赏的陶醉感

G 他曾经在活动场上为保护你做出英雄的举动或者因你而受伤,你很感激他

H 跟他在一起很有安全感   I 他才华出众,潜力巨大,将来一定有出息

4 你认为你们的交往会有结果吗?你构想过你们的将来吗?他能给你生活及发展所必需的精神物质等方面的保证,让你们的“爱情之花”常开不败吗?

学生完成答卷后,抽取其中正在恋爱且由对方首先提出交往请求的二十九份答卷分析,高中生早恋大都停留在感觉的层面,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是朦胧的、纯精神的。

高潮和尾声――展开讨论,定性分析,拨云见日,提供帮助。

问卷调查结束后,我马上安排班上的学生做召开辩论会的准备。辩论的主题是:高中生谈恋爱的成功率高不高:高中生谈恋爱会不会影响学习。学生自由选择辩论的话题,充分准备后每人交一份百字以内的观点概述稿,班委会组织评审,根据学生的选题分组并确定两个主题正反方主辩,辩论会的时间从下午第二节班会课开始到下午自习课结束,预定两个小时,二十五分钟总结。

班上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准备很充分,辩论实际用时九十八分钟,我利用剩余时间作了总结,总结的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宣读先前在高三年级问卷调查的数据及分析结果,强调高中生早恋是正常的却又是缺乏理性思考的,因此成功率极低,但它对学习的负作用是巨大的,同时又指出早恋与否是可以自我判断的。

2 宣读媒体报道的青少年因不能正确处理“恋情”犯罪或自杀的案例,指出高中生应该懂得升华自己情感的道理。爱的本质是彼此心灵丰润、成熟健康的体现,是个体尊严和价值的体现。高中阶段的特定任务是长身体学知识修品德增本领,为真爱大爱准备沃土雨露,若沉溺于狭隘的恋爱之中,将有可能跌进“美丽的陷阱”自毁前程。

3 教导学生学会给自己减负。受教育体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青少年既没有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经济基础又没有处理的经验,但他们承载着来自周围人的殷切期望,承担着通过考试为自己争取发展空间和生存权利的重任,如果再背上沉重的情感包袱,他们稚嫩的身躯怎能经受得住。

第11篇

关键词:失恋;大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江燕(1983-),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人文社科院应用心理学系,助教。(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04-02

恋爱是一对男女为寻求和建立爱情而相互了解和选择的过程,交往中,一旦双方或者某一方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再保持彼此的恋爱关系,就意味着恋爱的终止,恋爱的一方失去另一方的爱情,就是通常所说的失恋。[1]失恋的问题不在少数,胡珍(2003)关于大学生恋爱的研究显示,在校大学生谈过恋爱的人中有50%的人经历了失恋。[2]一项关于上海高校学生自杀问题的调查显示,在自杀原因中,恋爱情感占22.0%。[3]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也显示,恋爱问题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4]失恋引起自杀的案例已经不在少数,每年因恋爱引发的种种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可见,失恋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严重的问题之一。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大学生中曾经遇到过失恋问题的比例,以及大学生失恋后认知、情感、生理、行为各方面的特点。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在西南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一五个年级随机选取230名学生,剔除无效问卷,最后收回有效问卷214份。调查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级的均衡性。筛选214名调查对象,有过失恋经验的总共有77人。样本构成见表1。从以下数据中可见,随机抽样人群中有失恋经验的大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36%。

2.研究方法

(1)量表。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学生访谈情况加以适当增补,编制了《大学生失恋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具体项目两部分。该量表是考察大学生失恋的现状,分别从大学生失恋现状、失恋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大学生对失恋的认知评价、大学生对失恋的应对策略、大学生失恋后产生的反应这五个维度进行调查。

(2)研究步骤。本研究由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由统一指导语进行施测,被试的数据是由集体施测的方式获得。

(3)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进行描述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失恋原因

从失恋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发现,引起大学生恋爱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个性不合”占56.5%;其次是“时间长了感情变淡”占47.2%;“长期相隔两地”占37.4%;由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占27.1%;由于“家庭反对”占22.4%;由于“第三者插足”占22%;由于“经济问题”占11.7%;由于“性的问题”占7.9%。

2.失恋所产生的影响

从失恋的影响范围考察,发现对“爱情观和婚姻观影响”最大,占64.9%;其次是“学业的影响”,占55.8%;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占31.2%;对“个性的影响”占31.2%;“完全没影响”的占7.8%。

从失恋的影响程度考察,大多数人表示“挺痛苦的,但是不至于想自杀”的占54.4%;“有一点痛苦”的占36.4%;表示“非常痛苦,甚至想过自杀”的占5.2%;“完全没感觉”的占3.7%。

从失恋的影响时间考察,认为需要“一年以上”才能恢复的占23.4%;需要“三个月左右”的占22.1%;需要“一星期以内”和“一个月左右”的分别都占19.5%;“半年左右”的占13%。

3.失恋所引起的反应

对失恋会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行调查,发现最多的是“感觉寂寞孤独”,占68.9%;其次是“无法专心学习”,占58.4%;选择“对事物失去兴趣”的占48.4%;选择“沉默寡言”的占44.2%;选择“焦虑”的占46.8%;选择“常常伤心哭泣”的占35.1%。同时,男、女生在失恋后产生的情绪有很大不同,男生主要会焦虑和孤独,而女生主要会伤心哭泣。

对失恋会产生的躯体反应调查,发现最多的是“入睡困难”,占51.9%;其次是“活动减少”,占36.7%;选择“疲劳乏力”的占31.2%;选择“体重明显下降”的占24.7%;选择“容易上火或生病”的占19.5%。看来失恋对大学生生理的主要影响是睡眠问题。

对失恋会产生的问题行为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的人选择“一切正常”,占64.9%;其次是“旷课逃学”,占19.5%;选择“自我伤害”的占16.9%;“有过自杀念头”的占 5.2%;“有报复行为”的占3.9%。看来大多数的学生没有这些问题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会沉迷于电脑游戏等玩乐以及有自我伤害的行为。

4.大学生对失恋的认知评价

从大学生对待失恋的态度来考察,认为“感谢这段过程,让我更成熟了”的最多,占55.2%;“人生的一段经历,躲也躲不去”的占43%;“希望不会再有,太痛苦了”的占11.2%;“如果没有,我的人生会更完美”的占7.9%;“无所谓”的占8.4%。

从失恋后对待爱情的态度来考察,认为“爱仍然是很美好的,值得尊重的”的最多,占72.7%;其次是认为“爱太痛苦,以后不敢轻易言爱”,占15.6%;认为“爱经不起考验,不能太认真爱”的占5.2%。

从大学生对待上次恋爱对象的态度上考察,“希望他(她)将来幸福”的最多,占62.6%;其次是“有时希望他(她)好有时希望他倒霉”的占11.2%;“他(她)怎样与我无干”的占9.8%。

从大学生对待上次恋爱对象的做法上来考察,觉得“将来工作中可以合作,但是泾渭分明”的占31.3%;认为“无所谓,大家以后还是朋友”的占30.8%;认为“对方也不容易,以后是陌路人就是了”的占12.1%。

5.大学生对失恋的应对策略

从失恋后的认知调整策略方面考察,发现采取“尽可能忘掉”的占51.9%;采取“查找原因”和“往好处想”的占41.6%;采取“否认事实”的占5.2%。

从失恋后的情绪调节策略方面考察,“通过学习或做事转移注意力”的占49.4%;“通过运动释放情绪”的占44.2%;“通过逛街等娱乐方式放松”的占37.7%;“寻找新的朋友来抚平创伤”的占23.4%;“比平常多得进食”的占20.1%。

从失恋后采取的行为调整方面考察,发现选择“改掉自身的一些问题”的占66.2%;选择“随遇而安吧,没什么办法”的占36.4%;选择“与长辈或朋友沟通,吸取经验”的占29.9%;选择“看一些相关文章来增长知识”的占22.1%。看来大学生普遍能积极地面对失恋的问题。

从失恋后寻求社会支持的情况来看,选择最多的是“同学或朋友”,占73.4%;其次是“都不找,独自承受”,占31.8%;选择“家长或亲戚”的占19.2%;选择“找网友倾诉”的占11.7%;选择“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的占7.5%;选择“老师”的占4.2%。看来朋友的支持对大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三、讨论

本研究中,自编量表《大学生失恋情况调查问卷》对77名失恋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失恋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大学生失恋的最大原因在于个性不合,而且体现出男女差异性。这个结果提醒了我们,大学生常常不懂如何和异流和沟通,容易导致分手,作为从事大学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沟通和交往的能力。第二,失恋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一般是中等程度的,而且主要影响着大学生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这个影响笔者认为未必就是坏事,这有利于他们从这件事情中吸取经验,变得更加成熟。第三,大学生失恋后的情绪反应上,主要是孤独,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沉默寡言,较少出现问题行为。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少学生会有自杀的念头,但是还是有小部分的学生有自我伤害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发现并给予引导。另外,部分男生还常沉迷于电脑游戏等玩乐。第四,大学生对待失恋的认知上普遍比较乐观和理性。会重新反思自己的问题,对上次恋爱对象也能比较宽容地对待。第五,大学生应对失恋的策略上大多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只是在寻求支持系统上比较局限于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很少寻求教师和父母的帮助。这也提醒了我们,作为学校的教师应该更加深入学生群体,和学生做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失恋总会给大学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而恋爱或失恋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率都是很高的,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正确应对失恋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对待大学生失恋反应上首先应给予理解和尊重,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樊富珉,费俊峰.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6.

[2]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与性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1.

第12篇

法国着名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伴随着青春的脚步,爱情悄悄地降临到我们的身边,随着心理的成熟,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自然会在大学生的内心萌发。那么我校大学生是怎样对待爱情、追求爱情的呢?就这些问题,我对全校各个院系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一、大学生的恋爱特点1. 普遍性。在被调查的同学中,42%的同学表示自己谈过或是正在恋爱,而有31%的同学则表示目前未谈,若遇到合适的也会陷入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同学明确表示至今未谈,也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南京大学心理协会的一份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当中有近99%的人在校期间有过恋爱的经历。

2. 成功率低。调查数据显示:希望毕业后结婚的不到3%,而在校期间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手的比例竟高达85%.特别是毕业生在面临毕业、就业等诸多方面压力时“大学恋情”就像温室里的牡丹,放到现实环境中不堪一击。

3. 低年级化。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呈现低年级,而且数量一直在增加。我看到南京一高校的调查统计显示: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谈恋爱的学生在同年级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40%、60%、80%. 4. 公开化。在当静的大学校园里,无论是教室、图书馆、马路上还是在食堂、操场……都有大学生谈恋爱的身影,一双双,一对对,随处可见;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抱、接吻的都习以为常了。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

5. 世俗化。大学生恋爱的世俗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大学生恋爱中的性冲动明显增多;二是恋爱的非责任化(所谓非责任化,就是不少同学对恋爱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而不是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恋爱)倾向明显。

6.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1. 恋爱心态健康,择偶标准个性当先。现在大学生在选择恋人时注重对方的修养、人品德等内在素质,希望双方能有思想、心灵层次的沟通,而不是单纯的把金钱、地位、漂亮的容貌放在首位。调查显示:80%的人选择“两情相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恋爱心态是健康的。

2. 恋爱的浪漫色彩浓烈。大多数学生在经济上依靠父母,缺乏对现实社会真实、深入了解,对未来生活的设计过于乐观,对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大学生的爱情多是海市蜃楼般的美丽虚幻,经不起矛盾和挫折的考验,在现实面前往往以分手收场。

3. 恋爱盲目性较大。大学校园浓厚的恋爱氛围,使一些大学生觉得恋爱是一种“时尚”。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成双成对的,就想要自己进行一场不计后果的恋爱,这些人只是盲目地随风而动。

4. 大学生对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大学生中“有情人”虽多,但“成眷属”者少,这样就有很多人失恋。大学生感情受挫后应该对自己和对方都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选择。但仍有一部分同学摆脱不了“感情危机”,有的失去信心,立誓:“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5. 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现在大学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借此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恋爱只是为了获得经验”这种观点或者在校园中还并非主导,但已开始被越来越多学生提及。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恋爱,是为了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一些大学生则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把恋爱当作一种消遣文化。只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但根据调查,28%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体验爱情的幸福”;38%是为了“充实大学生活”;11%的为了是“将来能结婚成家”;10%的是为了“赶时髦”。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是恋爱过程,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