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2-09-26 16:1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字,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祖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古时候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老师这儿就有一幅画,看像什么?(房子,真厉害,一眼就认出来了,其实它是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创造的一个象形字,房子里有人,人住的房子就叫——宅)

谁给它组个词?(住宅)

出示图:蟋蟀的洞穴,这是什么地方?(板书课题)

明明是洞穴,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人的住宅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入课文。

二、研读课文

(一)“住宅特点”部分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看看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能看出这是蟋蟀的住宅?用——画下来。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表扬个别动笔默读的同学)

找完的同学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一同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研读。

老师看到同学们读的十分投入,圈圈、画画、写写,肯定对蟋蟀的洞穴有了不少的发现和感受吧?请带着你的发现和感受和全班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从文中那些语句看出这是住宅。

预设:

(1)第二自然段中“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从“大厅”和“卧室”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蟋蟀的洞穴像人住的房子一样有大厅和卧室,所以被称为住宅。

大厅是指蟋蟀洞穴的外部,而卧室是蟋蟀住宅的内部,我们可以从它的外部和内部看看它和人的住宅有哪些相似之处。

(2)外部

出示: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A、“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这句话中说到蟋蟀的洞穴有门、有平台,这不就像人的住宅嘛!

B、同学们,这个细节你们注意到了吗?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下面我要采访一只蟋蟀了:

这丛草怎么不全部遮掩而要半掩呢?别人什么都看不见,不是更安全吗?

(出入方便通风利于阳光照进来----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住在里面肯定很舒服

也好排水)。

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语就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这真是一只聪明,用心的的蟋蟀。难怪它再饿也绝不去吃这丛草,连碰都不碰。

同时也像我们展示了作者的用词的准确性。

C、那你们还能不能抓住关键词说说蟋蟀外部特点。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向阳

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隐蔽

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干燥

D.“耙扫,收拾、弹琴拟人手法,突出对蟋蟀的喜爱。

E“最多”一词十分准确,体会到作者一定经过反复的观察甚至是测量才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观察是耐心而细致的。

蟋蟀的住宅原本就小,作者不但发现了这些洞穴,还观察到洞穴向阳,而且是倾斜的,这需要作者对住宅反复的观察才能发现。(描写十分准确、细致,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3)内部:

出示: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学生谈到房子内部情况。?

??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干燥。与人的卧室十分相似。?

我觉得蟋蟀很能干。

三、研读“修建”部分

刚才我们从外部、内部了解了蟋蟀洞穴的特点。正因为蟋蟀的洞穴有这么多的特点,所以被作者称为是“住宅”,但你们知道吗,这座住宅又被作者称为“伟大的工程”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到相关的段落,小组内讨论讨论。

预设:

1、选址。

出示: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A、“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写出了蟋蟀选择住宅的条件。

B、别的昆虫呢?

读懂了吗?你们现在就是——一只只的——昆虫了,我要随机采访几只昆虫,看看他们是怎么选择隐蔽所的?

哇,昆虫甲,这儿臭气熏天,你们怎么住在这么脏兮兮的犄角旮旯?你们会在这儿呆一辈子吗?原来这只是——临时的隐蔽所。你花很长时间才找到这洞穴吗?这就叫——得来不费功夫。

昆虫乙,带你去更好玩的地方,怎么样?用课文中的话是——弃去毫不可惜。

你看,读书就要关注这样的关键词,才能捕捉重要的信息,才是真正读懂课文。

诶,蟀哥躲哪儿?你怎么不像他们图个简单随便找个地儿?(特立独行,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要求真高啊!)你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你的住宅有什么标准条件吗?(排水优良、光线温和)

C、师生对读

现在我来当其它的昆虫,全班同学自然就是蟋蟀啦!(师引读,师生对读)

我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而你们常常慎重的选择住址,

我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而你们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我利用现成的住宅,而你们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儿挖掘的。

D、小结写法

题目明明是“蟋蟀的住宅”,作者只要写“蟋蟀”这一条线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昆虫?(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

他们一个随随便便,随处均可安家,用一个词语概括——随遇而安。而蟋蟀认认真真,非常讲究,那就是?——慎重,这就是作比较。

2、挖掘。

出示: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A、时间: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一直到冬天。了解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

B、工具(柔弱):钳子

前后足

后腿有锯

C、

挖掘动作。体会作者把本不易的细小的工具和细微的动作,非常准确的写了出来,感受作者观察时的细致入微。

(前足扒

钳子搬

后足踏

后腿有锯,推——铺)

出示: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A、劳动方式:建造时,连着几个钟头干活,累了休息一会儿。

钻到土底下干活的蟋蟀,累了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又进去工作。

B、你体会到了什么?小蟋蟀非常不容易,很辛苦。

C、“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感受作者持续细致的观察。

3、整修

出示: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A、抓住“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体会长时间。

抓住“加深加阔”感受整修的任务。

B、正如你们所说,这个小不点,就是这样,用他柔弱的工具,“一点一点挖掘,从大厅一直到卧室”,修建了是他身长10倍的住宅,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大家一起读读,感受感受。??????

C、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蟋蟀非常能干,很不容易。

D、在修建住宅过程中,小蟋蟀那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不仅值得我们赞扬。谁愿意来试试?(指名一生读)

4、教师小结:

蟋蟀,这个不起眼的小精灵,仅仅靠它简单的足,完成了选址、修建以及修整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修建了这样精致舒适的住宅,对于这么柔弱的小生命来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工程呀!难怪法布尔在文中写到??(课件出示)全班齐读“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四、总结升华、感受作者的耐心、恒信及求实的精神。

????

第2篇

一、圆融课堂的基本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的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学情及时、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变化着的,这种灵活与变化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与活力。

3.环节: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环节联系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而言,各环节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样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在对话中提高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与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断生成,师生都从内心深处表达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须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有认知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准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理解,特别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流程。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教师对各板块的教学同样要考虑充分,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教学中措手不及。紧扣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如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作者将园中的植物及昆虫、鸟儿详细地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几乎是不加选择的)、自由之园(这是作者花最多笔墨进行描写的,重点写了园中植物及昆虫、鸟儿的自由,以及作者自己的自由)、精神之园(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怀念)。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路清晰,效果好。

2.紧扣重点,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系文章主题的段落是教学的重点。重点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体现层次性。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反映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重点。课前,笔者是这样预设的:教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后,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得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以为,课堂上重点段落的教学最为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重点,有时也不必花很多的时间来解决,但必须认真对待,不可忽视。对于疑难的解决,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究竟应该怎样处置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先是这样预设的:让学生回答“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置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都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各种不可忍睹的惩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这样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他换了一个思路,改为这样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置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同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教师自身朗读、语言表达等基本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之应变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即严格按照教案一层不变地实施),教学流程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教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根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较好效果。他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与“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快乐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本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这里用‘漾’,就是说快乐与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快乐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理解已十分到位,因此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式,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须的。笔者教学《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考,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渐渐大起来,与作者友好起来渐渐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样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样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简介]钱雷(1982―),男,江苏沭阳人,本科,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单元整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以单元整体为视角,借助对单元内各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串联回顾、单元总结等环节,贯穿单元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一、找出单元课文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理念进行选材和编排的,各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紧扣这个共同的教学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为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实则都隐含一个共同的主题――“春天”。把握好这个“春天”这个主题,就有利于对这个单元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就找准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也能够从“春天”这个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理顺教学思路。

有时候,还可以对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深化教学主题。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组为例,《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名人故事”,在教学上可以选择这个为切入点,搜集和联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过于肤浅。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发现,这四篇都是在歌颂名人坚持不懈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将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题升华为“苦难中的坚持”,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对苦难的正确认识,并培养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二、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合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和确立单元教学主题之后,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规划和设计了。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教学方式,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对单元目录的大体把握,也可以是单元课文的初步通读),然后再于具体课文的精读讲解中将单元主题联系和烘托起来,最后在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整体回顾,将前面所学的课文整体串联起来,贯穿单元的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时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带领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四篇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中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骄阳、惊涛拍岸的大海、红叶深深的晚秋、暮钟沉沉的寒山寺……通读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单元主题的最初认识。

应当明确的是,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主有次。教师在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案设计、备课时,要在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和满足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点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论,都采用精讲精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必然会使得本来有限的教学课时更为紧张,甚至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接收的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来帮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

三、注重前后的联系和对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思”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课文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单元教学主题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蒲公英》《石榴》,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和对比,认真总结课文中关于植物的描写段落,“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从中学习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在实施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将“听说读写思”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组为例,在讲解《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讲一下自己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或想实现的发明创造。在讲完《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边出现的事物。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要始终立足于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上,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另外,要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且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加大读书宣传力度。围绕“读好整本书”这个主题,笔者在读书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设置“书香心语”等栏目;在黑板报上及时将班级和“读书小标兵”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在全班学生面前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其次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读书习作、生活感受等优秀作品展览在班级文学角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课堂理答的误区

综观当下的课堂理答,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没有思维的碰撞。很多教师缺乏理答意识与技巧,面对学生个性纷呈的回答往往束手无策,引导无方,以致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多元误化

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价值观的体验有可能是错误的、不健康的,如果教师只盯着答案的“多元”“独特”,就会模糊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理答的偏失。请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教学片段。

师:你觉得小猴子怎么样?

生:我觉得小猴子很讲民主,会尊重别人!

生:小猴子比袋鼠好多了,它不高高在上,能听别人的意见!

……

教师频频点头,文章的主旨也似乎明晰了。这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认为小猴子太虚伪,拍大家马屁。”教师显得很惊喜,连连表扬他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在这一表扬的激励下,小手越举越多,小猴子这个文本形象也从正面变成了反面,完全偏离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2.主宰强化

与上述案例相反,有些教师受标准答案的影响,只要学生的答案与自己课前设定的或参考书上的答案不一致,便会毫不犹豫地加以否定。教师处在主宰地位,成了学生学习的“裁定者”。请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生:主要写鲸长得特别大。

师:是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翻了一下手中的辅导用书)是写鲸的大小。

师(一脸笑意):对,是写鲸的大小。(随即板书“大小”)

为什么说特别大不行,只能说是大小呢?因为教师预设的板书是“大小”,所以要以预设的答案来一锤定音……这样的课堂理答不但会禁锢学生的大脑,还会影响学生自主性人格的形成。

3.赞美滥化

毋庸置疑,鼓励确实是教育的法宝。因此,课堂上“棒极了”之声不绝于耳,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反正一“棒”到底。曾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菜园里》一课时整整说了19个“棒,棒,你真棒!”到最后只要有人回答后学生就小声地跟着“棒,棒,你真棒!”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理答不仅弱化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消除了应有的教学压力,还会使学生产生自负心态和躁动情绪。

4.预设僵化

有些教师在课前(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前)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预设,上课时完全按照自己预想的环节进行,根本无视学生的真实现状及生成,成为“文本的诉说者”和方案的“执行者”。

如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掌声》一课,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

师:请大家读读,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英子的痛苦。

师:好!请你来读一读,读出英子的“痛苦”。

学生朗读了一遍,语气非常平静,根本没有进入英子的情绪,而执教教师却说:“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痛苦的英子!”……

事后看她的教案,发现教案旁边注着:“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痛苦的英子。”“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自卑的英子!”……课堂上教师的理答完全被预设框住,课堂理答也就成了僵化的程式。

二、优化课堂理答的策略

教师课堂理答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上讲,既有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漠视,也有对所谓尊重个性的片面理解;从能力上看,既有对文本理解的缺失,也有自身对话能力的欠缺。要优化课堂理答,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力。

1.文本解读要准确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这必然导致学生反应的多元,但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需要教师的课堂理答及时发挥诊断功能,给予正确引导,避免学生的思维步入误区,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价值观。

像上述《从现在开始》的案例中,面对这独特的想法“老师,我认为小猴子太虚伪,拍大家马屁”时,教师既要发现学生思维的与众不同,更应通过理答“照亮”他认识上的误区:你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值得赞扬,但你认为文中的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谁的提议更受大家欢迎呢?如果你是森林中的万兽之王狮子,你认为谁做得对呢?这样的理答既肯定了该生的求异思维,又引导他重新思考答案,促使他再度审视自己的思路,主动建构正确的认识。

所以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准确解读文本,不能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努力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2.与生对话要平等

综观当前的课堂教学,“霸权对话”仍屡见不鲜,教师总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常常主宰学生的对话。尤其是当学生的回答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错误时,教师就急不可待地予以否认,亮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其实,有些错误恰恰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玲教学《一粒种子》,在学生说到“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就想出去”时,问大家“热闹”在课文里指什么。不料一位学生说“热闹”就是很乱。这时,程老师不急于纠错,而是不慌不忙,因势利导:“你说的乱在课文里是指哪些事情?”学生读课文,“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教师便趁热打铁,问:“它们在唱什么歌呢?”学生答,春风在唱:沙沙沙,沙沙沙,小种子,快长大!泉水在唱:哗啦啦,哗啦啦,我要流到小河里!小鸟在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教师笑眯眯地追问:“这个热闹是‘乱’吗?”那位学生说:“这不是乱,是可爱的春天来了,大地醒来了,在欢迎春天!”正是这机智的课堂理答,抓住教学即时生成的亮点,才能彰显课堂的一股张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生本课堂。

教师要真正心有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切忌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教师还要善待课堂中的“横炮”,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或来一句责备、嘲弄,这样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蹲”下来,和学生“平起平坐”,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3.理答指向要明晰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理答时要指向明晰,不能含含糊糊。比如,课堂理答时经常用到表扬,但教师的表扬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是空泛地说“好”或“棒”,而要告诉学生好在哪里,棒在哪里。教师的思维要跟上学生的思维,理答要跟当时的真实情境相符,让表扬具体化、细节化。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文中“欣然怒放”与“舒展”两个词语的教学片段。

师:自己读读这两个词,试着用动作来表达你的理解。

只见一学生先把双手合拢放在胸前,刹那间双手往上并向两边散开,抛出的弧线既圆滑又优美。

师:你的手真像一朵怒放的花儿,美极了!

学生听到表扬自然地露出了笑容,教师紧接着又表扬道:“你这一笑,就是欣然一笑啊!”……

案例中,教师的两次具体化表扬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理解了“欣然怒放”这一词语的意思。

再看另一案例《掌声》教学片段。

师:从哪些词中你能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

生:我从“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中的“默默地”感受到英子的忧郁。

师:你能抓住关键词去体会,真了不起,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谁也能这样来说说?……

此案例中教师的理答指向了具体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这样的理答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回答问题正确在哪里,才会给他们的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

4.引导方式要多样

从课堂情况看,教师由于理答缺乏策略,导致方式单一。学生回答对了,就从精神上、人格上表扬一番:你很棒!学生回答错了,最多说声:你再想想,或许你还没有想好,下面我们请另一位同学来回答。稍好一点的就从内容情感上引导一番。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说了一半支支吾吾说不下去了,教师说:你心里清楚,但说不出,老师帮你说出来。是否真有“心里清楚但说不出”的事呢?其实是没有的。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有声的思想。思想与语言是同时成就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只能说明他的思想还处于混沌状态。那么,可以凭借哪些方式进行理答引导呢?

(1)抓重点信息理答引导。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小鸟们都回巢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拍拍翅膀。当小鸟拍打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他却感觉到了‘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位学生的回答头头是道,但大多数学生听后却把握不住这些话语的重点信息。因此,教师可通过抓重点信息的方法让其他同学共享这位同学的独特感悟:是小鸟让每一片绿叶颤动起来,多么独特的感受呀!

(2)抓学习方法理答引导。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在学生抓住三个“最”字体会到航天人的苦战攻关后,笔者这样引导:“抓住关键字眼来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还能从其他写法中体会出航天人的苦战攻关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说道:我从“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明白了工作单位非常多,课文是用列数字的方法来写的;我从“风华正茂”与“华发早生”的对比中读懂了科学家的艰辛,“风华正茂”是说科学家正处在身强力壮的时候,而“华发早生”却表明他们很衰老……

(3)抓语言表达理答引导。如《小露珠的梦》教学片段。

师:谁见过小露珠?

生:我在草叶上见过小露珠。

师:你说出了小露珠依存的地点。

生:小露珠是圆圆的。

师:你说出了小露珠的形状。

生:小露珠是无色的。

……

最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些答案连起来说一说,从而让学生的语言质量得到了提升。这也正是语文课价值增量的具体体现。

5. 理答原则要遵循

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理答科学规范,巧妙得体,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答原则,概括来说,课堂理答不但要有准确性、反思性和转移性,还要有激励性、启发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5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现代教育媒体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那么,如何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创设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氛围呢?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资源,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以形状、色彩、声音思考问题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它方式去思考,那就是逼迫他们失去兴趣和天性。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资源,选用适合教学需要的课件,通过现代教学设备进行直观展示,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动听的声音营造情境,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观感受,缩短学生由阅读到理解的路径。而多媒体课件以画面、声音呈现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

他们在文本阅读与动画欣赏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而减少学习难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小露珠》。第一步:我们随着动画短片来到野外,和小露珠一起与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对话,太阳公公染红了天空,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都那么生机勃勃,最后小露珠渐渐地向空中飘去,一切那么美好,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小露珠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几分钟内对课文就有了整体、形象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他们对课文的好奇心,使他们更乐于朗读课文、积极思考。第二步:局部分别展示课文关键情节插图,以放大幻灯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情节内容的理解,学生在复述情节时加入了自己的感观,既用了课文中的词语,又加入自我感知的内容,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利用语文教材文本插图,创设语文教学模式

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其效果比较理想,但受学校多媒体教室的限制,要想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基于这一难题,我充分利用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特点,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精美的插图,这些丰富多彩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直观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书上的精美插图以影印的方式进行简单加工,并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以大体字影印突出出来,在课堂上灵活地运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话文教学效率。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通过图片进行导入新课,把课文的小幅插图进行放大,在关键处进行标注,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感性认识获得表象,再由表象进行思维。这样,以图片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看图时不知不觉、轻松快乐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发挥VCD、磁带等载体作用,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在现代教学媒体中,录音磁带、CD、VCD、CD-ROM等以它们便携、轻便、价钱低廉等优势应用得十分广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课文教学的载体辅助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实录进行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材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时,我选择了两段与课文类似的影像VCD,一段为今人合家团聚度春节,另一段为苏轼形单影孤独自饮酒度中秋。皓月当空、举国团圆,而苏轼却与弟弟远隔千里,月亮西沉,一时悲欢离合之感涌上苏轼心头,真令人感慨万千呀!此情此景,学生也不禁动容起来,真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教学,学生感触就显得特别深。接下去,在配乐朗读环节,学生仿佛也如同苏轼一般触景生情,读得如泣如诉,许多同学还联想到父母打工在外,自己与他们远隔一方,如此动情,让人感动。

四、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爱美、求美是少年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而现代教学可以艺术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音像教材将诸多美的因素渗透到现代教学中去,使孩子们在一个和谐的、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中既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

比如在《繁星》这一活动中,将雪白的天花板作为幕布,调节投影焦距,让悬挂在“天空”上的星星时明时暗,不时闪烁。孩子头靠桌子上,向上仰望,眼前出现了半明半暗的星空、无数眨眼的星星,还有飞舞的流萤、闪烁的航标灯,教师随时稍稍移动画面,让孩子产生船在移动、星也在动的感觉。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夏夜圆舞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孩子不仅领略到了一个柔和、静寂、梦幻般的海上之夜的形象美,也从散文的意境中体会到了语言美。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课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不再适时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是当务之急,势在必得。小学语文新教材内容比较深、比较广泛,难度也就越大。使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就可以变深为浅,化难为易,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通过借助录音、录像,动画等形式,使学生去感知传统的教学中无法表现的内容,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第6篇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开展,关注课堂,聚集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越发引起教师的共鸣。人人有课题,师师研究课题成了社会现象。在热热闹闹的课研中,教师们往往忽视了一些本属于数学活动的范畴,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

一、影响数学课堂有效活动现象

数学课中以下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率的实效性。1.小组合作、同桌交流,尖子生与学困生帮学活动热闹起来,一切为学困生开绿灯,只要是学困生数学知识理解了,课堂就是有效的,全然不顾尖子生的感受。2.流利的阅读没了,代之是学生机械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课堂死气沉沉。3.课件演示如同精彩的大片层出不穷。学生眼观手不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堂课在学生大呼还不过瘾的氛围中悄然而止,执教者为学生如此激情也拍手相庆。4.似曾相识的课越来越频繁,网络便捷,让普天之下的人人得而享受名师得意之作,由于没有深入钻研教材,且驾驭的能力又无法与名师相比,课堂中面对生成的资源手忙脚乱者众多。

二、选择有效的互动交流方式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今课堂上选择的生生互动形式大多围绕着帮学困生突破知识难点而设。而这些“难点”对尖子生来说那是小菜一碟。在老师的“激励”之下,尖子生乐当“人师”,学困生得到发展了,尖子生们往往只是温故知新罢了。要有效解决好这种现象,先听叶澜教授的肺腑之言:学生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指学习成绩,还有学习品质,学习习惯,也应该有学生学习的方式和速度。教师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本人认为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不要一上公开课都要合作交流,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合理安排,差不多层次水平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新旧知识点间的联系,学困生注重在解惑,师可多参与互动;中等生注重在探究;尖子生注重在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达到前苏联教育家维果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为每一个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一课时,要求学困生只要懂得列表举例即可,中等生则要求还要学会如何运用方程解决这类问题,尖子生则进一步要求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阅读不单纯是语文课堂的行为,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重视学生数学课堂中的阅读,一则可以在读中获得数学信息,二则可让一整节课中都得不到发言机会的学生嘴巴动起来。让全体学生在疲惫的探究活动中身心得到适当的调整,同时也留给学生互相质疑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直线,射线和角》时,如果教师能在组织学生探究基础上,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因为文中的简洁语言及形象的情景图,更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同时,也让学困生有机会质疑,在课堂中解疑的机会。当然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亦要根据课堂的特点而定。

三、实践为主,课件为辅才是有效的课堂活动

随着信息的发展,多媒体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随时都有可能收获意外。决不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预设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一条途径。大多数教师也明白此道理,但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被执教者忽视。听了一些公开课后,笔者曾与几位私下有交情的同行闲聊,他们说,让学生动手实践,一则需要课前准备很多材料,二则如果一些家长不配合,则课前教师得花很多精力去帮助这些学生准备材料,很费精力。而课件则不然,只要教师辛苦些,则全班学生都能在精彩的课件中得到启发,完成好教学任务。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课件的使用与数学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各有互补。一些抽象的无法让学生实践的课件则是取得解决问题的好途径,而能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则学生在动手中获取的数学信息是长久性,难以忘怀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一些年轻的教师过分追求课堂的华丽,只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并没有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画圆时的难点、要点。一节课下来,笔者发现学困生画的圆始终无法连成圆。究起原因大部分学生无法固定住点。如果教师能有机结合课件放慢播放的速度,讲清要领,再让学生注意要领多实践几遍,当他们终于真正意义上懂得画圆时,我想他们也会产生对圆学习的兴趣。

四、学会整合让预设的教案为课堂生成资源服务

不可否认,几位名师锤炼的教案近乎完美,我们在模仿名师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无法与名师相比。因此,上课时,总是希望学生能顺着教师的教案来完成学习,虽然课堂很热闹,但往往是许多非数学的问题在那“节外生枝”无谓争辩,让学生变成无效学习。叶澜教授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为此,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自始自终研究学生,科学选择学生的典型信息,加以整合,形成有利用的资源,引起学生共鸣,顺势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如: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时,很多教师虽能把握住要点,从学生已有的锐角、直角、钝角概念中,引导学生分清角的类型,并延伸到每个三角形至少都有两个锐角。但往往忽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的学生能一下点出是什么角的三角形。由于一些年轻教师在预设中没设计到,在公开课时,就会一下跳过。其实,该生小声的跟同桌说,只要观察最大角是什么角,就能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三角形,多好的资源,白白浪费了。

新课程改革要注意把握平衡,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的预设是根据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分析和策划,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并获得发展的预设。新课程关注生成,呼吁生成,充分利用生成之时,更关注精心的预设。

第7篇

一、“言不由衷”与“言为心声”

案例1:《做什么事最快乐》)(教科版第二册)教学片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妈妈笑着说:“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你就会觉得很快乐。”)

师:青蛙妈妈的话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什么时候最快乐呀?

生1:和妈妈一起去肯德基最快乐。

师:哦,是这样?(师略显遗憾)如果你能帮助别人,你会更快乐的。

生2:帮妈妈洗碗最快乐。

师:(满意地摸摸他的头)好孩子,你知道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这也是青蛙妈妈告诉我们的。

生3:帮助同学扫地最快乐。

生4:帮助妈妈做家务最快乐。

这一教学片段,学生虽然说得热闹、说得丰富,但除了学生1,其他学生的发言都是言不由衷。可惜学生1一句打心眼里的真话(去肯德基最快乐),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相反,其他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言不由衷却赢得了赞赏。在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体验中,到底是“和妈妈去肯德基最快乐”,还是“帮助妈妈洗碗最快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执教老师过分强调了课文的价值取向,硬生生地从孩子口中掏出许多符合中心思想却已经脱离了他们真实的理解和情感的话语,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养成了言不由衷的坏习惯。这样引导,当然不可取。

在孙建锋老师的一节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展开了最真诚、最质朴的交流,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言为心声”。

案例2:《最大的麦穗》(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与哲学家苏格拉底展开“对话”,然后交流感受。)

生1:课文最后一句话让我懂得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但如果南大先录取了我,我也去上,以后我还可以考北大的研究生啊!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大学经历是双赢的。(教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下的,我把它赠予你,看到这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稍加思索)我想由考北大改考清华。(台下笑声,掌声。)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激动不已地从老师手中接过竹叶,信誓旦旦地)一定会的。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是语文课堂,同样涉及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引导,此片段中,学生我口抒我心,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敢说“我想考北大”,也敢因老师赠予一片竹叶而改考清华,这一切源于教师的睿智与真诚,教师智慧地用一枚不同寻常的竹叶激起了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憧憬,并真诚地预约一封六年后来自清华园的信。此时的课堂成了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平台,一切交流都是发自内心的。

二、“信口开河”与“言之有理”

案例3:《推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教师欲让学生深入理解贾岛斟酌字词时的专注,指名一学生扮贾岛骑着毛驴喃喃自语作推敲样,然后讨论。)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笑了,你们笑什么呀?

生1:我笑这个人摇头晃脑、喃喃自语像从精神病院出来的。

师:(显然很惊愕)像从精神病院出来的?是这样吗?

生2:不对,唐朝还没有精神病院呢。

师:对呀,那其他人笑什么呢?

生3:我笑他骑着大毛驴在街上横冲直撞,像个酒鬼。

师:酒鬼?(想不到学生这一次说得更离奇,还未接话又有学生喊道:“和尚不喝酒”,眼见学生越扯越远,教师匆忙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虽然新课标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其中蕴涵的真、善、美,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谈得上产生有意义的独特体验。执教老师在这一片段中一味迎合学生的独特体验而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已经明显丑化了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原本“勤学、善问、求真”的一位诗人在学生口里变成了酒鬼、疯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课堂交流,学生说得再丰富,表达得再流畅又有什么意义呢?

细思学生信口开河也未必都是坏事,这说明他们天真烂漫、敢爱敢恨,关键是教师怎样去引领,怎样和学生的心灵“握手”。

案例4:《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师:九色鹿救了调达却招来杀身之祸,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国王,你会怎样斥责调达呢?

生1:你为了钱财就出卖了你的救命恩人,真不是人!

生2:你竟然带人来捕杀你的救命恩人,真是畜生不如!你去死吧!(教室里哄堂大笑,该生自己也笑出了声。)

教师见此情景,疾步走上前去握住那位同学的手,深情地说:“尊贵的国王,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教室里笑声渐渐变小。)

师:“我听出来了,您对九色鹿非常同情,对调达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否则您不会这么冲动的。”(笑声没有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但,您是一国之君——尊贵的国王,您知礼仪明大理,您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您也知道与人相处诚信第一的道理。因此,您应该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

生2:(沉思片刻)调达啊调达,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你这样做要遭人唾骂的。

生3:调达,我可怜又可恨的臣民啊,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你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誓言呢?更何况对方是你的救命恩人啊,你太让我失望了!(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面对学生的自由畅说,教师既不能循着教案亦步亦趋,抑制课堂的有效生成,又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任由他们天马行空。教师必须在自由的师生交流中巧妙运用点拨之术,或指点迷津,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旁敲侧击、迂回婉转,在山重水复之后走向柳暗花明;或层层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入。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说话交流中,学生模糊的感知渐渐清晰,有失偏颇的理解得以纠正。在这一片段中,学生敢爱敢恨,但对“斥责”的语言处理流于简单化、粗野化,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并没有生硬制止,而是充分肯定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对文中人物的爱恨,然后巧妙地从“尊贵的国王”入手,指导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对“斥责”的理解更有条理,也更加准确、深刻,同时也训练了表达,净化了语言。

三“语无伦次”与“言之有序”

课堂上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发言出现不通畅、不连贯或不规范的表达,老师并未示意其停下并帮助纠正,而是评上一句“你想说的我明白”,或者直接示意其坐下,然后叫另外一名学生发言,第二位、第三位学生表达同样结结巴巴,于是老师再往下叫,直至有学生表达较为通顺救了场。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水上飞机》的课堂上却有另一番光景。

案例5:《水上飞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说说,水上飞机都有哪些功能?(话音刚落,已经有两三只小手举起。)大家不忙举手说,要静心思考,想好的自己小声练习说,第一句怎么说,下一句怎么说,几句话连在一起怎么说通顺,都要好好想想。

生1: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大。

师:把“大”改一改。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

师:改了一个字,表达就更加准确了。下面几句话怎么说,想好了连接起来说给自己听听。(稍后生1又站起来。)

生1: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有的可以参加战斗,有的可以输送物资,还有的可以扑灭大火。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有个优点,就是有条有理,因为他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大家想想,除了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我们还可以怎样说得有条有理?

生2: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能参加战斗,能输送物资,还能扑灭大火。

生3: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既可以参加战斗,又可以输送物资,还可以扑灭大火。

对于三年级学生,一口气用四句话介绍飞机作用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学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于老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压了压,要求学生多想多练多揣摩,故意延长了学生由想到说的过程,学生在自我练说、自我揣摩的过程中将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将理解进行加工、重组,将语言进行组织、推敲,此后的表达自然言之有序。

阅读教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有理有序,名师们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首先,“说”之前必须有“想”的过程。教师提问的话声刚落,就指望学生小手如林且能侃侃而谈,难道学生的思维速度真的如教师料想的这么快吗?非也!教师只是以自己背熟教案的优势一厢情愿罢了。教师如此迫不及待地与学生“过招”,是因为他只注重教学进程,关注的是教学预设,也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气氛热烈”,唯恐学生的“静思默想”令他的课堂落下“冷场”的非议。其次,把话说好需要练习和揣摩。有了好的想法不一定能表述好,这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难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练习说话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说,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说一说,在不断的尝试与修改中揣摩怎样把话说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可见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说与不说,说得好与不好仍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不光要关注学生“读得怎样、写得怎样”,还要关注学生“说得怎样”。为阅读教学讨个“说”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说话”,都能说得明白,说得流畅,说得动情,说得在理,这也正是语言学习的归宿之一。

第8篇

他,充满激情,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协作精神,是一位从乡村走来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他,就是西城小学书记、中学高级教师____。一位立足乡村教育二十余载,在三尺讲台、半亩方塘里书写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小语教师。一位出类拔萃,成果辉煌的乡村教师代表——

____市中小学特级教师

____市优秀教师

____市特级教师献课先进个人

____市骨干教师

____名师

____市十佳班主任

____市小学语文赛课获____市一等奖

……

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区县级各种奖励100多次,编写国标本教参、发表文章40余篇(或本),用观摩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单独或合作指导等形式培训教师近20000人次,辅导学生在参加镇级以上组织的各种学生竞赛中有100多人次获奖,多篇学生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唤醒自我,弹奏乡村情怀的小调

1988年,那个夏末秋初的下午,天空湛蓝湛蓝的,清澈悠远。18岁的____老师挑着简单的行囊,沿着弯曲的乡间小道,崎岖的山间小路,经过3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缓慢而艰难地来到了条件艰苦的乡村小学——____小学。

到达目的地之时,人虽已疲惫至极,全身骨头像散了架似的。但想到终于能养活自己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油然而生。此时,学校前面山峰上那一轮孤独的夕阳,正静静地燃烧着。血色黄昏中,一群归雁下面,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田块,三两个、七八个庄稼汉子正在抢收稻谷,“梆梆梆”的打谷声隐隐约约。好宁静啊!这就是他工作的第一驿站!

白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功课,玩老鹰捉小鸡,算是留住了所谓的“喧嚣”;夜晚,万籁俱寂,一支烟,一杯茶,一张过时的报纸陪伴他;春暖花开之时,和孩子们春游、爬山、斗鸡;冬天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躲在墙角里挤“油渣儿”,嘻嘻哈哈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

天冷了,热情好客的乡亲请去喝两杯老白干暖暖身子;杀年猪了,淳朴憨厚的家长请去吃一顿丰盛的刨猪汤;天寒地冻时仍到学生家中去家访,和他们一起吃红苕饭、喝包谷酒,烤青杠碳火、看黑白电视……

从农村走出来再回到更加艰苦落后的农村,袁老师也犹豫、彷徨、迷茫、失落,渐渐地人也松懈,激情不再,游戏乡野,垂青田园,河边垂钓,寄情山水,用时光消遣人生,消耗自我……

然而,特级教师蒋家彬的一次送教下乡活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是90年的阳春三月,蒋老师用一张小手绢作为唯一的教具、玩具,与四年级的乡下孩子一起玩手绢、绢,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愉快,在和谐、融洽,充满童真童趣的愉悦氛围中,在谈笑间,师生合作完成了一次非常精彩、十分完美的习作课。随后,蒋老师的专题座《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都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灵。他猛然发现,原来课可以上得这么生动、这么有趣!原来乡村孩子可以这么纯真、这么可爱!原来乡村的田园可以充满这么多的睿智,这么多的情趣!原来特级教师就是这么走过来,这么炼成的!他似乎有所悟,自己为啥不可在这乡间田园有所作为呢?

于是,乡村生活让他洗去浮华,面对现实;让他更加顽强与坚毅;让他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不敢苟且;让他又开始了新的教育之旅……

熔铸师魂,奏响乡村师爱的旋律

在乡村小学,袁老师既要当班主任,又要当辅导员,他捧着一颗爱心,无私洒向孩子,以自己的品行为学生做榜样,乐于当好“娃娃头”,甘为班集体灵魂的塑造者和领路人。谁有困难他总是热情相助;谁生病住院,他总是带头看望;谁思想有了疙瘩,他总是耐心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情的流露,情感的沟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家长着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都较差,那时几乎每个学期开学,班里都有几名家庭相对更为困难的学生交不上学费,他当时的工资只有八十几元,每学期头两个月的工资几乎都替他们交了学费,一共交了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了,但他爱人曾说过这样一件事,教了四五年书的老公,结婚时存折本上只有3.18元,也因为没有积蓄,他们没能请客吃饭,更不说举行什么仪式了,扯张结婚证、两床被子抱在一起就算结婚啦!学生周存华父亲早亡,母亲年事已高,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让周存华好好上学,袁老师为他送钱送物,无私相助,帮助其完成学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家长有的思想观念仍很落后,认为女孩子无需读书。有一次,一位女生崔长莲缀学,他沿着崎岖的山路,在泥泞的羊肠小路上一步一滑地走了二十余里去家访,了解到孩子是因为家庭困难,母亲又只认“我没读书不也照样活了四十多岁?”这个死理。他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给崔长莲交上学费,并用自己真诚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家长。她母亲表示:有你袁老师,我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送毕业。____报曾在“名师风采”栏目以《师德标兵》为题介绍了他的优秀事迹。

在班队工作中,他开辟的“校园热点”、“道德竞跑 日记接力”、“新闻快餐”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为学生开展的“金秋十月话家乡”、“小小艺术节”、“辩论赛”、 “家庭小报”、“书香伴我成长”、“一歌一享一提醒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他一贯坚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认为细节是一种无声的示范,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像弯腰捡起一张纸屑、主动回答学生问题、整理好自己的办公桌等,都是“道德教育”的教材,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你丢掉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成为他和学生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他创造的班主任工作“‘严、情、公、勤’四字经”;他在班队工作中奉行的——“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他宣扬的“爱学生要有爱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得以在教师中推广。如,在____区新教师上岗培训、____区班主任区级集中系统培训中得到广泛推广。为此,他被____市人民政府评为“____市十佳班主任”。

发掘智慧,书写乡村教育的乐章

特级教师蒋家彬的成功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____这位乡村教师的成长之路。他以自己执着的追求、超人的毅力努力地提高自己。为了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这门艺术,他长期坚持 自学与进修。在自修专科、函授本科毕业后,还积极参加研究生的学习,时时处处注意抓住时间、抓住各种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他一边加强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等一般基本功的训练;一边深入地与教材、编者对话,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在此基础上,他在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部分订阅教学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师》、《教师之友》等。他每次“赶场”都挤时间去逛书店,购买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有一次,为购买三本自己梦寐以求的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卢梭的《爱弥儿》、E阿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他把自己的午饭钱和回家的车费都用完了,只好饿着肚子,步行二十余里走回学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其貌不扬、先天不足的袁老师却在乡镇的各种比赛中屡屡夺魁。99年的金秋,不曾相识的苏小勇校长主动相邀,把他优选进了白沙双槐树小学,这可是该校多年来破天荒的呀!

到了双槐树小学,学校让袁老师参加____市小学语文电教优质课竞赛。他带着感恩之心接受了这个任务,可咋办呢?不会电脑呀!看着电脑的键盘,他也不敢轻意去按那些“钮儿”,因为担心把它按坏了,自己那点工资又赔不起噫!犯难之余,他还是硬着头皮向微机老师请教,像“跟班”似的跟着学……真心地付出必有收获,在____市的比赛中他获得了第一名,并将代表____市参加____市的比赛。他的任务似乎完成了,可以向厚爱他的校长、学校交差了。可苏校长的一番话让他愣住了:“兄弟,这可是省级的比赛哟!好好干!”是呀!省级的比赛,这可是袁老师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呀!于是,他为了把字写好,翻出了字帖,把要书写的字一个一个的练,为了写快,别人休息不在校的星期天,自己悄悄地来到教室里,快速地写完后,又跑到教室后面去远观,研究怎样写才更美,如此反复地练习。为了让自己“平凡”的体态有些“光彩”,他对着镜子练习自己的动作和手势,怎样才大方得体……坚持不懈地磨练终于有了收益,这位乡村教师居然在____市的小语赛课中又出乎意料地获得了____市一等奖。

于是,这位“乡村明星教师”被____教委先后邀请到涪陵、大足、奉节、忠县等片区上____市级的观摩课,介绍教学经验等,受到各级专家、领导和教师们的高度评价,观摩学习教师上万人次。他执教的《秋娃娃》获得了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周光弦的高度赞扬,她说:“他在全国听了这么多课,男教师上低年级的语文课,像袁老师上得这么好,这么富有男性魅力,实属罕见。”____教科院的小语专家乔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创设的适合乡村教育的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各级专家的认可,并得以推广。2004年,他指导易娟老师运用这个教学模式教学就获得了____市总决赛的第一名。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小语“常态教学”“平实新课堂”要做到——“平中有味、简中融智、真中生情、实中见效”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浅谈平实的小语新课堂》荣获国家级一等奖,《也谈平实的小语新课堂》发表在《今日教育》上。近几年,他运用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青年教师教研、教改课获得成功就有100余次,说课、赛课获奖:镇、片区一等奖70多人次,____市、____区一、二、三等奖30多人次。他所任学科的教学成绩非常出色。每期开学,校长的办公室真是门庭若市呀!家长总是想方设法,托人找关系来读他那班。

享受课改,谱写乡村教改的华章

在2002年的课改浪潮中,他是一个弄潮儿。作为一线乡村教师,他率先走入了西师教材,在西师教材未通过教育部审订通过以前,就多次参加西师教材的讨论;为教材能在教育部审订通过,他受西师委托,曾制定并组织教师问卷调查200余份,进行抽样分析,写出《西部的创造 播种西部未来的希望》等材料,在教材审订时,一同送到了教育部;审订通过后,仍然是西师小语教材讨论、编写的骨干力量,参与了小学语文1—6年级(西师版)课标教材讨论和部分编写工作。曾先后参加了小学语文(西师版)教材《教师用书》一、三、七、九册的编写,是一、三册的编委之一;每学期都为西师提供了各年级教材的修改意见;参加了小学语文(西师版)教材自读课本《语文新阅读》课文的搜集、整理、讨论,是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的选编者之一;参加了小学语文(西师版)练习册(《小学语文同步练习》)的编写,是一、七册的编委之一;参加了小学语文(西师版)第七册《寒假乐园》的编写。为此,曾被评为____市课改实验“先进个人”;《微笑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妙用媒体,提质增效》、《妙哉!作文接力》、《浅议动态的、开放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也谈平实的小语新课堂》、《浅谈农村村小的口语交际教学》等教学论文、文章也先后在《师资建设》、《电教世界》、《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教育资讯报》、《中国教师周刊》、《少年先锋报》、《今日教育》、《现代小学德育课程研究》、《新课程研究与实践》等省市或全国性的刊物上发表……

作为一名乡村的科研型教师,他先后参与了或主研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地区农村村小实施课程改革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一级子课题‘小学德育课开放型教学研究’” ,____市“双百工程”重点科研课题“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农村小学生素质”、“学科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研究”、 “小学思品实施素质教育课内外结合的研究”、“适应新课程体系的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研究” 、“远教资源应用的教学过程研究”……有的实验已结题,有的还在研究之中。其中,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获国家级一等奖,“农村村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题获得____市科研成果二等奖,已结题的还获____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等级奖10余次。《捕捉教材信息 拓宽教学视野》、《教师角色的转变》、《秋娃娃》、《浅谈小学语文的常态教学》、《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科研论文、 教案、课堂实录、课件获国家级、省、市级一、二、三等奖50多次,先后5次被评为实验先进个人或先进教师或科研名师……

第9篇

本次活动围绕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展开研讨。活动中,由研修团学员石排福隆小学的李慧婷老师和道滘中心小学的温见弟老师同课异构二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塘厦第二小学屠立元老师和长安第一小学岳林杨老师同课异构四年级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四位名优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赢得了全体听课老师的频频赞许。

在名师课例中,罗才军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例《自相矛盾》,罗老师生动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文白对读、复述、表演、想象、练笔过程中深刻理解寓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罗才军老师以《寓言教什么,怎么教》为主题进行了讲座,让我们对寓言这种文最后,市教研员严考全老师和黄小颂老师分别对中高段和中低段四位授课老师作出了点评,认为四位授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做到读写结合,黄老师更提出了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也应做到四个重:重字词、重语言积累、重方法、重朗读,语文课堂不能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体特征和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了解。 

     此次研讨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启迪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智慧之门,燃起创新智慧之火花。

1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在激发学生学习时,学生只有乐学才能有兴趣学好,如果学生厌倦学习,就会导致差强人意的效果,所以必须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条件下,对学生加于引导,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曾听魏书生教师说过,“好导语像磁铁,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催学生奋进。”从魏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导入设计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带到课堂上。

(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的《晏子使楚》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出假设,对问题加于引导,并提出:“一个人的外貌重要还是智慧知识的重要?”老师刚说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是智慧知识重要。”老师给予学生大力的表扬,并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对,智慧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外貌也重要,外貌的美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接着,教师再加以引导,引用历史进行更近一步地介入新课程内容:“就在春秋末年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能言善辩,口才相当了得,以至于闻名于全世界,当人们说起他的名字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赞不绝口,从没一个人因他个子矮小而笑话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通过这样引导,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自然而然就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反应达到顶端。

(三)根据课本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兴趣

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时,根据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文章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改写――扮演教材中的人物角色,进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兴趣。刚开始,得把学生从自主阅读中引导角色中来,认真思考如何把故事的情节表演活灵活现,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能对学生的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表演起课本剧,从而在表演中获得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编演课本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互帮互助合作无间的兴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从在在表演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共建智慧型课堂

为创建智慧型课堂,我们设计了一套方案,设计人员有:大学研究人员、各学科教师还有教研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讨论,得出结果,汇集各种智慧的结晶。研究方向必须遵照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数学学科问题”,暗线是“智慧型课堂的创生”。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智慧型教学”的宗旨是“如何有效地协调预设与生成,引发学生的精彩观念”的问题。这次课例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备课、听课、与评课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备课、听课与评课如下。

(一)从备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改进

智慧型课堂根据“愿景试教学设计”,智慧型课堂需从“愿景式教学设计”,愿景象征了教师对教学的憧憬,愿景教学有着不确定性及可能性。如“既定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关心、课程及自我评价的探究。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是对实际情境教学的丰富。从“课前分析”的三维度来加强对课程、自我及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前分析,我们把课后的反思和课前分析连接成两次课的纽带。教师通过对课程和学生的反思,生成新的认识,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

(二) 从听课的角度来了解课堂框架

完成教学设计改进后,下面就是为教学环节做研究,课例研究的人员参加课堂观课的过程,便于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把每次上课都录制下来,便于我们课后观察及分析。通过分析课程的结构、课堂生成教学、教学设计正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起点,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研究,利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数形来搭建中间路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对教师观察来研究,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对教案的更改或调整,与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能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不同能力的起点、不同风格认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加深对教师、对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三) 从评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方案

“评课”是课例研究最后一个环节,评课是围绕“数学学科问题”“智慧型课堂的创生”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从四个课题方式所呈现的。评课时,除讨论总体思路外,重点是抓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不同点,找出疑问,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后,得出课例研究报告,提出修改的思路。这不仅包括了设计思路的规整,还包括课堂上的每个环节细节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向更精彩的智慧型课堂努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一、智慧课堂,定是富有趣味的课堂

智慧课堂,兴趣是保证。的确,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若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哪怕教师讲的天花乱坠,那也是“独角戏”,对学生毫无益处。相反,若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知识构建也就顺理成章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才有了基础。为此,要构建智慧课堂,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

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得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堂中尊重并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以此而搭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以情境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如《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以视频展示泼水节的盛况,让学生融入其中,再引入泼水节的来历,引导学生阅读。又如低段识字教学中,以卡片、游戏等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感知、识记,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智慧课堂,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智慧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更多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这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自主学习也可为课堂中的合作打下基础,促进课堂生成。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作为指导。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对萧伯那的了解不可少,对课文的内容感知不可少,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可少,自主学习中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课堂中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方可让学生更好在事件中感受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而促进学生构建语文知识,还得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三、智慧课堂,定是充满探究的课堂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授受式”的教学,而智慧课堂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去经历,在探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丰富的活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问题设计研究,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毕竟学生的认知有限,如果不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很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中“相撞”环节的探究为例,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的句子,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问学生如果是小女孩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奇怪)追问“为什么会是奇怪呢?”由此而展开对爱因斯坦的形象描写分析。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而引出“奇怪”,“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由问题逐层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而对爱因斯坦的形象形成整体感知。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合奏曲”,教师“导”而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去经历并学会。

四、智慧课堂,定是具有发展的课堂

智慧课堂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确,教育并不是为个别人而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而服务的,语文教学要提高的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里,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位发展的概念。发展不是以成绩来定优劣,而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基础为基准,通过过程来看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了进步。

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发展,首先的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差异,在目标定位、过程设计、练习等过程中因材施教。其次,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激励,这样方可让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参与。如有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可能差些,但口语表达能力却较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下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保证探究过程中趣味性和价值性。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具有兴趣,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敬爱给你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修正,而不是简答的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实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少说闰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然后对段落进行划分,并积极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采用这种描法的好处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会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的深刻和完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灵动。

4浅谈小学语文智慧课堂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

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三、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