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价上涨调查报告

物价上涨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23 09:5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价上涨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价上涨调查报告

第1篇

调查时间 :

调查对象 :超市

调查方式 :随机询问 采访 亲身体验

近段时间,关于物价上涨的报道不断在媒体上出现。自己也不是很注意,平时对物价的行情也不了解,虽然不断听人说物价上涨了,媒体也报道了,但是没有亲自去体验,没有太深的感受,特别是老人们的普通生活中发现基础生活物质价格上涨给生活带来了很多压力。“民以食为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此类基本生活物质虽然小幅上涨,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类基础物质价格再怎么涨,老百姓也是要买的,无论如何,饭总是要吃的。因此,我定对物价上涨情况作进一步的的调查,哪些东西涨的高了?对使用的人有什么影响?今后的趋势等问题走访了几家超市。

在近几年,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大中城市,物价上涨的消息也越来越多。虽然媒体有报道,尽管以前我读书的时候并不在意这些新闻,但是现在却真正的感受到物价上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调查内容

1.猪肉价格:

8月4日与7月28日相比,鲜猪肉价格涨跌互现,总体趋降。其中统装猪肉、精瘦肉价格略涨0.35%、0.53%,排骨价格略跌0.86%。生猪收购价格在高位开始回落,全省每500克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9.68元,比上周略跌0.51%。

今年上半年猪肉价格着实“牛”气了一把,价格一路飙升,6月份,CPI同比上涨6.4%,较5月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上涨最多,占CPI涨幅的21.4%,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指出,猪肉价格“天上飞”的情况当前已出现扭转之势,猪肉价格开始逐步趋稳,但并有回落迹象。

对于当前猪肉价格回落的情况,梁铭宣总结了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猪肉供给数量增加。6月底,全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0.5%,加之受国家政策支撑,抛储肉进入市场,使市场猪肉供应缺口缩小;另一方面,炎热的夏季是猪肉需求淡季,猪肉需求量减小,这使市场需求量出现回落。

尽管如此,梁铭宣大胆预测猪肉价格并不会继续下跌,2011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将会稳中有涨,他指出当前价格回落是短时间的,猪肉供应缺口的完全弥补还需要较长时间,从母猪下仔到出栏一般需要9个月左右,而母猪存栏增加是从5月份开始增加的,因此到明年2月份以后猪肉供应才会出现大幅度增加,加上中秋到明年冬至后是猪肉消费旺季,因此,猪肉价格仍将维持上涨趋势,但是上涨幅度不会太大。

2.鸡蛋价格:

一季度蛋鸡淘汰鸡平均单价5.26元/斤,较去年同期增长1.24元/斤,增长率达30.8%。各月价格分别为5.60元/斤、5.29元/斤、4.90元/斤。本期最高值在期初5.68元/斤,最低值在3月14日4.76元/斤。

自去年10月底鸡蛋持续走高开始,大部分养殖户便采取推迟大日龄鸡群的淘汰时间,来提高利润的方式,使淘汰鸡供应量再度减少,市场供不应求格局凸显,另外受节日肉类食品价格上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促使淘汰鸡价格持续高位行走。仅在节前十天的时间,受食品业收购量减少的影响,价格略有回落,但全国平均价格仍在5.50元/斤以上。节后受需求量减少、收购商出价较节前回落等影响,总体价格下滑。

蛋价供应减少利于蛋价提升:2011年第二季度市场消费的鸡蛋,主要是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父母代场投放的商品代鸡所生产的鸡蛋,根据协会数据统计推算,今年第二季度产蛋鸡存栏仍呈下降的走势,势必拉动蛋价的提升。而且随着气温回升、雨水增加,影响南方部分地区鸡蛋产量减少,也是促进蛋价上扬的有利因素。

节日需求影响蛋价波动:二季度的4月“清明节”、5月“劳动节”、6月“端午节”,节前需求增加,蛋价出现小高峰,节后需求减少,蛋价震荡回落。

历史规律在今年也会有所体现:从近十年鸡蛋价格走势来看,3、4、5月份蛋价基本呈逐月递增趋势,但在5月底6月初蛋价回落(从03年以来调查数据显示,04年、05年、07年、08年、09年这五年回落程度较大,基本在0.45-0.95元/斤,其它年份回落不足0.30元/斤),直到7月中旬左右再次回升。

另外,随着大中蔬菜的上市,也会给蛋价上扬带来压力。

综上所述,蛋价总体走势应以小幅震荡上扬为主。

3.蔬菜价格: 7月份气候炎热,降雨频繁,本地及周边地区露天蔬菜进入上市旺季,但南方暴雨引起洪涝灾害造成长江以南蔬菜生产损失严重,山东、河北等主产地的蔬菜纷纷南下,鞍山市外运蔬菜到货量增加有限,全市蔬菜品种齐全,日供应量稳定,蔬菜价格在连续下降后,自7月下旬开始持续大幅上涨,蔬菜价格整体上涨。本月监测的20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为1.77元/500克,比上月上涨4%(其中15种蔬菜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6%)。

每500克黄瓜、茄子、豆角、青椒、西红柿、土豆、香菜、白萝卜、圆葱、尖椒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1.25元、1.23元、1.67元、1.76元、1.91元、1.08元、2.89元、1.14元、1.05元、1.64元,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了5.84%、11.83%、34.14%、8%、10.97%、27.10%、1.3%、1.52%、13.14%、8.20%。每500克蒜薹、大白菜、韭菜、芹菜、小白菜、油菜、菠菜、圆白菜、菜花、胡萝卜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4.51元、1.30元、1.51元、1.34元、1.75元、1.86元、2.37元、1.19元、2.32元、1.61元,与上月相比分别上涨16.64%、44.27%、9.48%、22.45%、11.08%、12.66%、41.69%、53.59%、17.69%、9.43%。

蔬菜价格小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本地小白菜、油菜、菠菜等叶菜类蔬菜出现短暂供应断档期,加上持续雨天,叶菜腐烂,损耗增加,造成蔬菜成本增加,推高叶菜价格;二是持续30多度高温,使得本地二茬蔬菜生长缓慢,市面上本地的蔬菜价格普遍上涨;三是受大雨影响,外运蔬菜的运输、储存等物流成本上升,带动了外运蔬菜批发价格上涨;四是南方洪涝灾害,使得部分蔬菜受淹,北方蔬菜集中南运,造成全市外运蔬菜量增加不足,市场供应难以增加,导致价格在下旬大幅走高。

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蔬菜批发价格情况看,从7月25日开始,随着本地蔬菜出现供应断档期,小白菜、油菜、菠菜、香菜等叶菜类蔬菜批发价格大幅上涨。随着下月地产的露天黄瓜、茄子、豆角等果实类蔬菜集中供应期结束,连雨天造成地产二茬菜上市期延缓,加上山东等地的外运蔬菜到货量有限,预计8月份我市蔬菜价格整体将继续上涨。

理性的看近两年物价上涨,对原本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确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食品价格的波动给普通市民特别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也带来了影响。

整体上看,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粮油价格上涨尚不足以影响到居民整体生活。但由于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停留在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温饱型模式,。因此,粮油价格的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较大。

如何让物价不再继续上涨,如何真正让人民生活的愉快还是需要靠国家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调控了。

二、宏观的总结

1、楼市资金收紧:09年以来的房地产火爆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到楼市,很多制造业经济资金都从事了房地产,导致房价过热,政府的各种举措导致楼市趋于降温,原先投入楼市的资金撤回,这批资金没有进入到制造业而是流入到各种流通行业,最主要的就是大宗商品的炒作及各种贵重金属、玉石等商品的炒作,导致物价升高。这属于投机行为导致的。

2、国际游资的炒作,此条参考上面一条也属于投机行为导致。

3、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中国为避免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大举投资了4万亿资金进入市场,等于超发货币带动刺激经济。这属于超发货币带来的稀释效应导致。

4、国内的通胀预期不断得到加强,导致推动物价。这属于物价上涨的助推器。

5、美国债务危机带来了全世界的恐慌,美国为了减小债务压力通过超发美元来稀释各国的外汇资产,这样导致各国在以美元结算时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进而影响该商品在国内的物价,导致价格不断上涨。

6、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第2篇

3月22日商务部举行的新闻会上,发言人姚坚表示,扩大消费是今年以及“十二五”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商务部在认真梳理现有消费政策的同时,着力培育农村家电、汽车、摩托车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和建材消费热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以来,国内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幅有所回落,其中农村消费的增幅明显。1月至2月,我国乡村消费增长15.4%,城镇消费增长15.9%,城乡消费增速相差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缩小2.4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地区消费热点的培育以及潜力的释放,农村消费渐成扩大内需重点领域。

许多业界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内外需失衡主要原因是国内消费率不足,消费吸纳和消化储蓄的能力较低,贸易顺差反映出实物形态的资源外流。因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充分发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而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正因为人口基数庞大,我国才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基础。因此,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消费能否增加决定了内需是否真正能够扩大。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无疑将显著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把经济增长带入内生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轨道。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储蓄率较高,消费水平还比较低,农民消费仍然主要以生活基本需求和农资消费为主,电脑、汽车等的消费比例仍然较低。正因为如此,农村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农民的消费意愿大幅增长。

而且,近些年收入水平的快速增加让农民具备了增加消费的基础和条件。随着消费能力的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扩容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将继续支撑农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扩大农村地区消费要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已连续多年实施家电和汽车、摩托者下乡活动,成为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着力点。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民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时会衍生出许多的消费热点。比如去年,我国在山东、宁夏启动了建材下乡试点,成为启动农村内需的又一重要引擎。“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将带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具的大量消费。

显然,抓住目前的良好机遇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能够促进农村消费稳步增长。这不仅需要在金融、社会资源上向农村倾斜配置,同时还要加快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条件,促使农民消费结构调整,消费层次逐渐升级。

另外,激活农村消费市场需要提高农民的消费意愿,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在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尤其要防止物价上涨抵消农民的消费能力。广大农民在群体划分上仍属于中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对物价变化极为敏感,消费弹性较大。一旦商品价格涨幅过高,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势必会增加日常消费支出和储蓄比例,减少对家用汽车等大型商品的消费。

人民银行所做的2011年第1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在当前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仅有14.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通胀预期的上升无疑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物价上涨对农村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果未来的消费信心受通胀侵蚀,农户的消费需求必然趋于保守。而一旦价格符合农户的心理预期,消费热情就会被点燃。

第3篇

按照县委有关要求,及时召开了班子会,认真研究和部署相关工作,制定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进三解三促”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参与活动的干部党员身入更要心入,掌握真实情况,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扎实推进工作。为使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专门成立了“三进三解三促”活动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和下属各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派2人专门负责相关工作。

二、进村入户,扎实开展调查

我局这次调查活动分为2个调查点,分别为乡村,乡村。具体分工为:局机关、就业局和医保局负责村,局机关、社保局和农保局负责村。目前我局对调查点进行的走访人次已达34人次,6月27日和7月2日,由局里要领导带队,分2批次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工作,共有34名干部党员参加了活动。

在调查走访中,共发放《县民生诉求联系卡》、《县民生建设调查表》、《县民生政策简明手册》各280份,收集有效问卷240份。集中调查结束后认真填写了相关的表格,汇总了问卷数据和撰写调查报告。同时,每个村摸排了5户困难户,我局将进行帮扶慰问。

三、认真梳理,倾心帮扶解困

收集到了一批群众当前最期盼、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教育水平需要提高,尤其是村里的学前教育仍有空白,村镇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有较大的不足,与县城教育资源有较大的差距。

2、房价、物价上涨过快,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3、医疗卫生安全、饮水安全需要关注。

4、公路、水渠、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5、农村富民创业需要资金、技术支持和通畅的信息来源。

6、一些生活困难的家庭希望得到政府的救助;

第4篇

2011年11月18日,陈丽华从报纸上看到“武汉市中心城区月最低工资从900元上调至1100元”的消息后,兴奋地给老公打了个电话:“下个月,我又能多赚200元了!”

在做了18年家庭主妇后,47岁的陈丽华又开始努力工作了,虽然她拿到的只是武汉市最低工资,但她说:“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来说,今年都是不寻常的。”

工资与物价的赛跑

因为十多年没有出去工作了,再加上家里还有4位老人需要照顾,陈丽华重新“回归”社会的时候,没有去做曾引以为豪的老本行――记者,而选择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超市收银员。

9月8日,陈丽华开始上班,感觉有些新鲜。回家后,她给北京的好友李红打了个电话,得意地向好友“汇报”自己的求职经历,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好友的一句:“你疯了吧?”被泼了一盆凉水的陈丽华只得不停地向朋友抱怨:“钱都不够花的。”“送孩子出国几乎掏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去一趟超市两三百就没了,买个菜都要好几十。”

在电话另一端,李红则羡慕地说:“比起我,你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啊!在北京奋斗了十多年,我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呢,孩子都读初三了,还和她奶奶挤一张床。”两个40多岁的女人在话筒两端不住地叹气。

电视中的新闻正在播报,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其增速对比CPI增幅为2.1个百分点。两位持不同论点的专家正在讨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没有跑赢CPI?”

陈丽华不会和闺密李红讨论增长的速度,她忧心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有没有钱花。5年前,陈丽华所在的武汉市还是一座收入不高,消费也不高,无论穷富都可怡然自得的宜居城市。陈丽华的老公张晨在武汉市的一家金融企业做中层干部,当时月入就近万元,尽管孩子的教育每月都要花掉张晨近一半工资,但一家三口的生活还算富足。

物价上涨是从“吃喝”开始的。武汉人喜欢在外面“过早”(方言,吃早点),儿子小的时候,陈丽华每天都带孩子在外面吃早点,热干面、豆皮、面窝。几年间,一碗热干面的价钱,从1元涨到1.2元再涨到2元、3元;一份豆皮的价钱,从1元涨到了3元、5元;一碗牛肉粉的价钱,从2元、3元涨到了8元。2009年,武汉成了“亚洲高消费城市”,物价的上涨速度加快了,而收入却增长缓慢,“收入都被物价吞食了”。

苹果贵了,橘子贵了,连葵花籽也都涨价了,生活在各个城市中和陈丽华一样的居民们,都对身边正在上涨的物价抱怨不已。2011年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最新的调查显示,物价在最近三年来一直处于最受公众关注焦点问题的前三位中。

减税了,开心却不满足

陈丽华有记账的习惯,在她家的记账本上,除了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外,还画着许多可爱的小头像,“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或者遇到节余较多的月份,我就在本子上画一个夸张的大笑脸;如果哪个月超支了,或者买了用处不大的物品,我就会画一个垂头丧气的表情,提醒自己和家里人注意。”陈丽华解释说。

2011年因为儿子出国,陈丽华和张晨花了不少钱,从1月到8月的记账本上,每个月份前面都被陈丽华画上了大大的哭脸。直到9月,家庭记账本才由“阴”转“晴”。

谈及原因,快言快语的陈丽华一下子提起了精神:“终于减税了,这是今年让我最开心的事情之一。”2011年,在反复争论中通过的个税法修正案,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这意味着2011年约有6000万人将不再需要缴纳个税,更多的工薪阶层享受到了个税改革带来的优惠。

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陈丽华算了一下,老公每个月可以少交480元的个税,省下来的钱加上她的收入,正好够4位老人的看病买药钱。

今年的药价明显下降了很多,陈丽华父母和张晨父亲的身体都比较健康,几乎没得过什么大病,只有张晨母亲的身体不太好,每个月都要去医院看病。“婆婆是70岁以上的老人,所以看病只需要自己掏15%的钱,一般情况下,挂号是内科3元,中医病房4元,急诊4元,专家号7至8元,大多数时候,婆婆挂个内科号就可以了,至于打针、开药,现在医院对医生给患者开药的数量和价格都有限制,把平时吃的高血压、心脏病药都开齐了,自费部分也不会超过40元。”

陈丽华说,婆婆每个月花费最高的,是吃保健品的费用。“婆婆每个月都要吃3瓶壳寡糖,每瓶300多元,刚开始公公不让婆婆吃,说是花费太高,但常和婆婆一起锻炼身体的阿姨们都吃,老两口为此没少闹意见。”为让老人高兴,陈丽华两口子承担了每月上千元的保健品费用。

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个税减免,给陈丽华的家庭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但是陈丽华和同事们聊天时发现,周围的人们感觉生活压力仍然很大。

央行对2011年第3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则显示,居民收入增速趋缓,当期收入感受指数50.3%,较上季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54.3%,较上季回落1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不乐观。

贵不贵?12万教育支出

2011年,最让陈丽华一家难忘的,是他们的儿子亮亮终于长大成人了。

10月30日这天,陈丽华的记账本上的支出记录一下子多了起来:小白菜2元,土豆2元,大白菜1.5元,黄豆芽2.5元,五香干子4.5元,胡萝卜2元,豆腐2元,鲜蘑菇5元,鲜香菇9元,一只西装鸡28元,半只盐水鸭19元,半斤金牌肘子24元,六只火龙果29元,一个8寸蛋糕138元……那天,陈丽华一共花了近300元。

“这些都是儿子最喜欢吃的。”陈丽华说,亮亮在国内的时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姑姑、舅舅、姨妈等一大家子人每年都要一起给他过生日。但是三个月前,儿子独自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求学之路。

亮亮中考那年,距离省重点高中的正式录取分数线差了几分,但他可以享受“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生”政策,“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们一咬牙,拿出3万元交了赞助费,为孩子选择了一所好学校。”

但进入高中后不久,亮亮迷恋上了网络,随后开始厌学,甚至逃课。“除了每学期1000元左右的学费外,我们还为孩子报了各种一对一的培优班,一小时学费为100~200元不等,一次性缴费都要上万元,课余时间,儿子学钢琴的花费也是一小时100元,并且每周都要上课。这些花费都‘打水漂’了。”陈丽华无奈地说。

年初,亮亮突然提出来要退学,然后出国读书,“我不喜欢国内的教育环境。”

思考了多日后,陈丽华和张晨认真地和儿子谈了一次话,最终同意了孩子的选择。“第一年的学费就花了12万,还给他办了一张信用卡作为日常零花钱来源,我们在国内为他还款。他一到美国就买了新的电脑和手机,保守估算,一年的生活费也要在3万左右。”陈丽华说,这12万学费,成为2011年最大的一笔支出。

亮亮出国后,陈丽华才产生了找工作的念头。

10月30日那天,亮亮在视频中看到了全家人的欢乐。家里来了不少亲戚,“亮亮不在家,但家里也要有这个氛围,我们开着电脑,聊着QQ,在视频中让儿子听到了我们为他唱的生日歌。”

大多数像陈丽华一样的中产者家庭,正面临着教育支出的严重压力,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郭明磊牵头的课题《武汉市居民家庭教育开支及教育负担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教育开支已占到了被调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超过40%的家庭感到教育开支的负担有些沉重。

但是,每一个家庭仍在为未来的幸福而奋斗。11月18日是张晨的生日,一大早,他就收到儿子发来的短信:“祝老爸生日快乐,永远年轻!给您讲个笑话,两个五毛结婚了,他们以为能永远一块了,谁知道通货膨胀了,他们变成一块二了。一人在国外,我知道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一定努力学习,请老爸放心!下周四是感恩节,我会准时骚扰您和老妈。”

这则中国式笑话和美国式节日混搭在一起,让陈丽华又欢喜又忧伤。

第5篇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最大的隐患是通货膨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整个中国社会明显感受到了“通胀来敲门”。2010年12月15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最能说明其严峻性:居民对物价满意度创下此项调查实施以来(1999年第四季度)最低点,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2010年通胀压力超出政府和市场预期。本轮物价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引起,表面来看是以粮食食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上涨,部分价格已创历史新高,输入性通胀是造成PPI快速上行的主要原因,但背后原因则为2009年货币过度投放和流动性泛滥所致。尽管在去年底政府再次采取了限价和行政管制措施,但由于翘尾和天气等因素,12月份物价短暂回落不改CPI继续上行的趋势。

对比上一轮通胀周期,本轮通胀在6大方面都与上次有相似之处:食品价格助推通胀、非食品价格跟涨、居住价格上涨、PMI购进价格上涨、PPI上涨、全球流动性过剩。但是本轮通胀伴随着更大的国内流动性,形势可能较为严峻。

本轮通胀没有伴随全面的经济过热,这种情况在近几十年中并不多见。以往经济过热所出现的工业生产、投资增长、生产资料价格增幅过快,铁路运输、电力、港口吞吐等方面非常紧张的特点,均没有在本轮中体现。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呈现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市场化不断完善、国际化不断拓展的“四化”特点。同时,从整体看来,今年基本不存在恶性通胀的基础。

二问:通胀压力下的政策走向

毫无疑问,通胀将是2011年中国经济的头号难题。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经济工作的两大任务均将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本轮通胀的成因比较复杂,政策打出的也是多方面的“组合拳”。近期出台的治理通胀政策是综合性的,既包括货币政策,也包括对囤积居奇、炒作的处罚规定,对于流通环节和炒作所带来的物价上涨有明显效果。中国的食品流通环节比发达国家要多,中间费用很高,容易被炒作,因此这轮涨价中农民未必获得多少收益。出台的行政措施,对于抑制炒作和中间环节的不当牟利将会有一定效果。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法国出席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对抗通胀的一个工具,但并非唯一的工具,抗通胀要运用所有政策工具。

但也有舆论指出,如果政府对通胀反应过度,特别是信贷政策收得过紧,可能造成投资迅速疲软,引发经济硬着陆风险。

政策拐点将决定市场拐点,今年需要把握两个关键性拐点。首先是在一季度后半段,政策将从单纯防通胀转向稳增长和稳通胀并行的状态,从而对市场形成正面支撑,这是市场上升的拐点。但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出现一个风险拐点,就是美国经济稳定后可能会逐步收紧流动性,会对新兴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形成一次估值冲击。

2011年,中国政府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将维持从紧,紧缩效应可能逐步显现。结合近期基准利率和存准率的密集上调频率以及对信贷的严格控制,央行的主动紧缩决心较为坚定,本轮货币紧缩周期仍有空间。控房价、抗通仍将是近期政策的主基调。

三问:“通胀”将如何演变

对于今年的通胀形势,尽管各方观点与分析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普遍认为上半年通胀压力仍将持续,而对下半年表示乐观,即2011年通胀整体上呈“前高后低”的走势,通胀高点可能主要集中在上半年,本轮通胀的长度将是CPI在一季度见顶后高位震荡逐渐回落。

此轮通货膨胀的性质是典型的食品价格通胀。食品价格通胀的缘由是由于气候、灾害和减产的原因,为典型的供给冲击。但供给因素不可持续。而“货币超发说”也支持本轮通胀的高度和长度应该在2011年的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达到高位。

2011年从总需求角度看,CPI不会大涨。专家认为,下半年经济步入新的增长周期,显著标志是GDP同比增速稳定上行,通胀压力将随着经济减速、供给增加、预期好转和宏观调控部分缓解,物价明显回落。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此轮通胀不会是高通胀,也不会达到2008年的通胀水平。通胀压力并不大的原因,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收紧和肉蛋供应的基本稳定等。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也同意以上看法,他表示,近二三十年中出现的三次大通胀均与食品因素有关,而非货币因素。据其测算,货币超发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时间最多三个季度,不会超过1年。展望2012-2013年,通胀压力甚至将演变为通缩。

四问:全球通胀形势如何

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去年发展中国家通胀、发达国家通缩的格局再恰当不过。眼下,在全球流动胜泛滥、席卷全球的极端天气以及近期中东地缘政治的动荡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所有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通胀呈现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蔓延的趋势,全球整体性通胀的特征愈发明显。

过去6个月,从美国和欧洲的发达经济体,到中国、巴西以及其它新兴市场,食品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已触发通胀抬头。

市场也将未来几年通胀进一步上升的预期纳入价格之中,部分人士警告。通胀可能是全球的下一个经济压力点。

从横向来看,“金砖四国”中。去年印度CPI将在9%左右,俄罗斯为7%,巴西则约为5%,我国的3.5%并不算高。从纵向来看,也远远低于1994年的24%,1988年的18.8%的通胀率。

全球通胀压力加剧。不管是中国、巴西、印度和印尼等大型新兴市场,还是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委内瑞拉和阿根廷等规模较小的经济体,通胀都大幅上升。

此外,一些资源型国家如澳大利亚、挪威、新西兰等已率先“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并且短期内有随时加息的可能。经济复苏比欧美迅速、且存在资产泡沫和通胀风险的国家如印度、韩国、巴西等很可能早于美国加息,全球正在为预防通胀恶魔而厉兵秣马。

1月13日,世界银行《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表示,2011全球经济“缓”字当头不让通胀飞。全球经济和新兴经济体以及发达经济体都给出了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测,显示全球各经济体将稳健增长,但风险也不容忽视。

五问:如何打好“财富保卫战”

抗通胀。实际上就是减少收益率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投资及现金,例如存款、收益率较低的债券等。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房产、债券、股票类金融产品和贵金属是最常见的四大类理财产品。但在当前的环境下,老百姓要找到合适的抗通胀产品并不容易。

在复杂的经济变局面前,以及实际的通货膨胀威胁下。我们的投资者该如何打好资产保卫战?一个最为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思路是:从当前纷繁复杂、诸多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以“确定性”战胜通胀。

“确定性”一:宏观经济的继续稳定增长。在“调结构,促消费”之下,尽管面对经济形势的诸多不确定性,相信“稳增长”也一定会达到。“确定性”二:人民币升值。虽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来说并不算一件好事,但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而言,却是利多。“确定性”三:刺激内需,关注大消费。

“调结构”、“扩内需”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第一要务,并首次将 “消费”置于“投资”之前。11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撰文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这无疑证明了内需与消费在未来的重要性。因此,在股市中关注大消费板块,如医药、酿酒食品、旅游、农产品、三网合一等。

第6篇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07年9月底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07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91(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2007年二季度低0.82点,为2004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值。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不断升温的经济走势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图1)。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此次参与调查的有77人,包括巴曙松、白永秀、常修泽、陈淮、陈浪南、陈兴动、陈宗胜、程恩富、迟福林、丁宁宁、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茅于轼、史晋川、舒元、谈敏、唐寿宁、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小广、王小鲁、王一鸣、魏加宁、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徐长生、杨伟民、易宪容、叶灼新、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光、章铮、赵凌云、赵志耘、赵敏、郑超愚、郑京平、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祝宝良。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对未来六个月总体经济 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的算术平均数。大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

基本判断:满意当前预期谨慎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比较满意,但对未来预期比较谨慎,对当前的判断与对未来的预期出现较大差距。从指数构成看,即期经济景气指数1为5.27,预期经济景气指数2为4.56,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再次出现明显高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情况,两者的差距由2007年二季度的0.03点扩大到0.71点。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下调与其对经济运行热度持续攀升的担心高度关联。调查显示,1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过热”,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66%认为“偏热”,在一季度增加2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百分点;只有19%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图2)。经济运行热度持续攀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偏快。今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6.7%,与今年二季度持平,比今年一季度高1.4个百分点。64%的经济学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过快”,比一、二季度分别增加22和5个百分点;36%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认为“过快”与认为“正常”的差距由二季度的18个百分点扩大到28个百分点(图3)。

外贸顺差过大问题尚难缓解。2007年1-9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7.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6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38%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图4)。

伴随着出口的强劲增长,顺差过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今年1-9月,我国外贸顺差1856.5亿美元,同比增长69.0%。调查显示,8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贸易顺差“过大”,只有18%认为“正常”。同时,3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6个月“顺差增加”,比预期“顺差减少”的多9个百分点(图5)。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顺差过大的问题并未得到缓解。

在经常项目保持较大顺差的同时,资本项目的顺差也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今年1-8月,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2.8%,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高14.9和8.3个百分点。调查显示,70%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会“持平”;17%认为会“加快”,比认为会“减慢”的多4个百分点(图6)。

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今年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7.1%,M2同比增长18.5%,均保持较快增长。31%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在“加剧”,比认为在“缓解”的高18个百分点;56%认为“没有变化”(图7)。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段时期以来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形成挑战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未得到缓解。

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今年9月,CPI同比上升6.2%,比上年同月高4.7个百分点。调查显示,6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CPI涨幅达到或超过5.0%,比二季度增加59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达5.3%,比二季度高1.8个百分点。对于2008年CPI涨幅,55%的经济学家认为达到或超过5.0%,认为会低于4%的仅占16%,平均预测值为5.1%(图8)。

基于近期物价的持续上涨,部分经济学家对是否会产生通货膨胀表示担忧。调查显示,3%的经济学家认为,根据目前态势,中国通货膨胀问题“非常严重”,45%认为“比较严重”。不过,也分别有44%和8%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太严重”和“没有问题”(图9)。

资产价格上涨偏快。首先,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且上升势头尚难遏制。认为目前平均房价水平“过高”和“较高”的经济学家分别高达43%和53%,只有4%认为“正常”。同时,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房价上涨速度“过快”,38%认为“较快”,只有9%认为“正常”(图10)。

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房地产价格,97%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上涨,与二季度持平;其中18%认为“上涨10%以上”,比二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69%认为“上涨5%-10%”,比二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10%认为“上涨5%以内”,比二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图11)。

其次,经济学家认为股市价格偏高。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过高”,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46%认为“较高但基本正常”,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关于股市泡沫,30%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股市“存在严重泡沫”,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55%认为“存在结构性泡沫”,比二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只有不到16%认为“泡沫不大,基本正常” (图12)。

经济学家预期,这种偏高的价格仍呈平稳趋升的态势。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显示,43%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上升”,比认为会“下降”的多29个百分点,另有43%认为会“稳定”(或波动)(图13)。

预期:汇率温和上升 来年增长看降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影响不大。尽管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其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调查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不会”延续,比认为“会”的高12个百分点;还有32%“说不清楚”。近8成(79%)经济学家认为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小”,11%认为“没有影响”;认为“很大”和“较大”的仅分别为3%和8%。

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趋升。调查显示,5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小幅上涨”,比二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13%认为会“大幅上涨”,比二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24%认为会“平稳”,比二季度减少33个百分点;9%认为会“下降”(图14)。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在目前高位运行的基础上仍呈上涨态势。

人民币持续温和升值。关于各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汇率,60%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为26%和14%。而认为欧元、英镑、日元“合适”的经济学家比重分别达52%、56%和61%。尽管经过持续升值,人民币主要来自美元的升值压力并未缓解。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还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将“基本稳定”,58%认为将“升值3%以内”,与二季度持平;31%认为将“升值3%-5%”,比二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还有5%认为将“升值5%以上” (图15)。

2008年经济增长趋于减缓。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二季度增加46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为11.4%,比二季度高0.6个百分点(图16)。关于2008年的经济增长,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会比2007年有所减慢,但幅度不大。52%的经济学家预测,2008年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预期2007年达到这一水平的少40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为10.8%,比2007年降低0.6个百分点(图17)。

建议:继续加息 以一揽子措施调控房市

坚持双稳健政策,继续调高利率。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6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22%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还分别有6%和4%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图18)。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双稳健政策仍是未来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应改变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8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存贷款利率应该“提高”,仅16%认为应该“不变”(图19)。

辩证看待物价上涨,适度调高通胀目标。应注意到这次物价上涨,主要是农产品尤其是猪肉和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是有利的。不少经济学家建议,适当提高2008年通货膨胀调控目标,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的冲击。

加强监管与金融创新两手抓。针对发展迅速的资本市场,经济学家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市场行为,禁止银行资金、企业资金违规入市以及挪用公款私人炒股,监控国际游资对股市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扎实的金融支持。

房地产调控任重道远。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为满足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2007年8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对此,多数经济学家(68%)认为会“作用较大”,比认为“作用较小”和“作用很小”的合计比重高36个百分点,但经济学家同时对其落实难度表示担心,所以,49%认为“作用较大但落实困难”。

房地产调控之所以困难,在于造成房价持续较快上升的原因是复杂的,针对不同的原因,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之间有可能是不协调的。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认为居前4位的原因依次是:房地产投资/投机性需求旺盛(66%)、城市化等导致对城市房屋居住需求大增(64%)、地方政府利益驱动(64%)和受土地、贷款等调控措施影响房屋供给不足(53%);其次还包括房地产供给的结构性问题突出(36%)、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35%)、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居奇操纵房价(30%)、人民币升值的预期(18%)、证券市场获利资金的转移(17%)等(图20)。

关于未来的房地产调控,经济学家给出以下一些建议:一是通过提高房贷首付比例、提高房地产交易税率等措施,抑制投机性需求;二是监督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避免地方政府对出售土地收益的过度依赖,切断其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纽带;三是适度增加土地供给,通过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等保障低收入阶层基本住房需要。此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开放和规范房屋小产权市场、鼓励集资建房等方式增加房地产供给。

深化改革,创造和谐。经济学家对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责任界定,政府要将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权交给市场;要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公共事业上来;要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扩大社会监督、打击腐败。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变重化工业对区域经济的“利好”影响,解决投资过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问题;建立财产登记制度,为征收财产税做准备;开征房产、燃油、资源税;清理对个体和中小企业税费。

三是加快价格改革步伐。发挥市场在生产资料等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农产品、劳动力价格,改善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的收益状况;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降低电信服务等垄断产品价格。

四是完善金融改革。积极发展民间金融组织,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维护货币政策操作的独立性;加强金融管控能力,谨慎对待金融市场的开放,确保金融安全。

第7篇

2016年上半年,物价局认真贯彻委、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狠抓落实,攻坚克难、主动作为,价格工作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要求。

(一)价格涨幅在合理区间,价格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今年1-6月份,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5%,涨幅较去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涨幅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低,位列全国36个大中城第11位(涨幅由高到低),后期价格总水平有望在相对低位保持平稳。我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20年实行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今年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2016年继续实行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年度价格调控目标进一步细化、量化,逐项分解落实到政府16个部门和各区、政府,强化政府调控价格责任落实。搞好价格监测预警,坚持粮油副食品价格监测日报制度,实施能源、房地产等10项重要商品价格监测报告制度,上报价格监测报告50期、场信息和调查报告157份。通过民生商品价格平台蔬菜、粮油肉蛋奶、水产品等价格信息419期。组织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今年已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536.8万余元、34.1万余人次受益。及时组织开展成品油、天然气价格调整后的场巡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二)价格改革全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以重大价格改革为龙头,强化攻坚意识、问题导向,价格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从今年4月1日起,我按照《全国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规范(2012年版)》要求,分三批出台了医疗服务项目规范价格政策,率先成为全国成功出台新版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政策的城。已出台的新版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共计5507项,同时配套完善了医疗机构控费政策和医保支付政策。通过各部门协同配合、宣传引导,确保了政策的平稳有序出台,我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及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今年5月,全面启动了我城供水价格改革,精心设计水价改革方案,对居民阶梯分档水量设置、阶梯价格水平等反复进行方案比对,并制定了对低收入群体的水价补贴政策。重要节点步步衔接,环环相扣,先后召开了征求意见会、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5次较大范围的会议,按照程序召开了价格听证会,广泛征求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对水价改革实施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目前已呈报政府决策。我地铁票制票价制定工作、管道天然气价格调整和建立居民阶梯气价工作进展顺利。

(三)积极运用价格政策,为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提供保障。着力建立差别化、动态化的价格调整机制。4月1日,出台非居民用管道天然气和车用天然气价格调整政策,平稳实施了非居民用增量气与存量气价格并轨。高度重视解决我电价过高问题,通过多方协调努力,我省今年4月出台的降低销售电价政策中,我工商业销售电价在全省降幅最大,年可减轻全工商业电费支出约6亿元,与其他价区的价差进一步缩小。我2家企业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获批。出台了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营造了良好的价格环境。核准了40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租金标准。加大价格简政放权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今年以来放开的药品等36项商品和服务价格,承接好我省下放的15项价格管理权限,依据调整后的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征地年产值和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标准调整方案。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赋予高新区6项价格管理权限,取消了民办幼儿园收费备案手续,进一步激发了场活力。

(四)组织实施普遍性降费政策,加大减负治乱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国家、省对小微企业取消、暂停、免征5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落实我减免、暂停、后置征收6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项目落地审批零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开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涉及场监管和准入以及其他具有强制垄断性的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清理规范工作,逐项梳理,摸清底数,列出清单,分类提出规范意见。开展了进出口环节收费的调研和清理工作,全面落实减免出口法定检验商品费用政策。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管方式改革,取消了收费许可证发放和年审,及时跟进事中事后监管,同步建立了收费单位情况和收支状况年度报告、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全面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网上监管。

(五)强化价格行政执法,及时跟进事中事后监管。根据群众举报投诉反映出的热点问题,部署对游览参观点、零售药店、驾培服务、停车服务、物业服务等五个领域

的价格和收费行为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治理行动,已检查游览参观点及商品经营业户120家,发放价格政策提醒函150余份、标价签1000余张,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8份。截至目前,对99家零售药店的价格行为进行了巡查指导,对个别零售药店中草药不标价或标价不规范、优惠活动用语不规范的行为进行了指导规范。受理并查处了6起网络购物价格举报案件。加大重大节假日价格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组织实施节假日价格应急检查工作制度,两次召开了商贸流通、网络经营单位和停车场价格提醒会,发放价格政策提醒函500余份,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20余份,处罚价格违法行为8起。开展涉企收费、教育、医疗服务价格专项检查,检查经营单位31家。加强价格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价格诚信平台,拟定了经营者价格诚信信息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价格行为规范,健全价格信用信息档案,完善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上半年实施经济制裁总金额1138万元,其中没收违法所得595.40万元,罚款542.68万元。受理价格举报投诉咨询5077件,其中价格咨询4204件,举报投诉873件,办结率为100%。(六)拓宽价格公共服务领域,提升价格服务水平。着力做好涉纪、涉案、涉税、服务政府价格认定工作,已完成各类价格鉴证案件4076件,鉴证总额36.83亿元。其中涉税财物价格认定标的由房产、土地等有形资产,延伸到股权等无形资产,上半年涉税财物价格认定15件,认定金额7.82亿元。开展了城供水、管道天然气、部分游览参观点等定价成本监审工作,出具价格成本监审报告9个。参与“行风在线”、“网络在线问政”活动5次,解答价格咨询和投诉141个;通过新闻会、“物价”政务微博等平台新闻稿件50余条,认真做好重点领域价格信息公开工作,受到了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表扬。

上半年,我价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下步工作中进一步加以改进。主要表现在:推进价格改革与加强宣传引导的有机结合方面,还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同时,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范和应对场失灵的价格调控机制,需要改进监管方式方法。

下半年,我局将围绕践行“三严三实”和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两条主线,建立健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价格调控机制,密切关注价格变动情况,加强场巡查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建立健全更大限度发挥场作用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大政府定价减、放、改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出台居民阶梯用水、用气价格政策;继续开展清费治乱减负,加强场价格诚信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场价格秩序,努力实现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第8篇

关键词:民工荒 劳动供给 对策

一、“民工荒”背景

工资偏低又遭遇物价上涨是“民工荒”产生的根本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的1—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1%,这便相当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下降了4.1%。而粮食价格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的影响也是致命的。粮价的高速增长对于其它居民的影响也许并不大,但对于恩格尔系数较大的农民工无疑是雪上加霜,以致在城市打工所拿的名义上与过去相等的工资甚至无法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

而当前的现实是,工资水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物价和消费水平却不断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国的物价呈现恢复性上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由过去的负增长转为现阶段的4%—6%,农民工最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上涨得最为厉害。物价的上涨无疑导致了农民工生活费用的大幅上升,所以,尽管名义工资维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大降低,农民工工资水平实质上是“不涨反降”,使他们很难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打工红利逐年降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月平均工资在7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较难,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相对较为容易。由此可以看出,“民工荒”并不能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有了工作,是物价和生活费用的上升,使“打工不挣钱”以及其他一系列诸如工作条件差、工伤事故频繁、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无形的心理成本等问题凸现出来,逼迫农民工不得不流向相对有利的企业和地区。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历史阶段,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跳过这一阶段而直接进入现代化。没有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对待农民工的回流,保证农民的合理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劳动力廉价而且丰富的中国,农村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尚未转移出来。按照我国现有的耕作与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约在2.7亿人左右,乡镇企业和城市第二、三产业已吸纳“农民工”约1.2亿人,还有1.5亿劳动力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与城市的岗位空缺数量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大范围的“民工荒”现象,暴露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忧虑的。

二、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框架下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1、两代农民工的划分

第一代农民工,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从农业和农村中流出,成为“民工潮”的主体。第二代农民工大多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出生,他们构成了“民工荒”的主体。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特点,导致他们的追求目标、偏好不同。从心态和文化习俗来看,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中的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真正立足,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

2、第二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与“民工荒”

(1)工资率的决定

工资率w由市场决定且与劳动者素质成正相关。第二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程度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一些,但仍然缺乏专业技术,缺乏竞争力,大多数人进入的是次属劳动力市场,工作艰苦,工资低。第二代农民工选择工作的参照系是城市,由于缺乏做农活经验,对艰辛的工作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更希望进入首属劳动力市场,干体面的工作。生活社交范围比第一代农民工广,习惯于将自己与城市居民相比,相对剥夺感强烈,又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他们希望更高的工资补偿。这样,期望的工资水平和实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2)非劳动收入

与第一代农民工往家里大量汇款不同,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处于困境时,相当一部分人有来自家庭的收入保证他们在城市中的必要生活开支。假定这笔收入为Y0,则有Y0 ≥0。考虑物价水平p的变化:设p1为原先的物价水平,p2为当前的物价水平,p2 >p1。w2 /p2是第二代农民工心目中期望的工资率水平,即首属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满足w2 /p2>w1 /p1>w1 /p2

效用函数:U = U( Y,H),Y>0,0

时间约束:H = 24-L,L是工作时间

预算约束: Y=w/p·L +Y0 =w/p·( 24- H) +Y0

则U =U(w/p·( 24- H) +Y0,H)

由均衡条件得: - dY/dH =w* /p

收入对闲暇的替代率等于工资率。但是w2 /p2 >w1 /p1,无法实现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此时,第二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是选择不工作的角点解,如图1 所示。

次属劳动力市场决定的名义工资率是w1,线段FG 等于Y0,来自家庭的非劳动力收入Y0 使原有的预算线平行上移,预算线表现为折线HGF。因物价水平由p1上涨至p2,实际预算线也变为折线KGF。曲线I3和I4是第二代农民工的效用曲线,因为更注重个人生活质量,因而它们是比较陡峭的曲线。效用曲线和预算线只相切于点G,即在很低的工资水平时会选择不工作在家休息。而他们理想的工资率水平(GJ 的斜率的绝对值)是不能实现的。此时,二代农民工就业市场的情况如图2 所示。

图2 显示,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w1 /p1是由需求曲线D1和供给曲线S1的均衡点E1决定的,此时的就业量为L1。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需求逐渐扩大,需求曲线D1向右平移至D3 , 同时,由于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虽然总人数增大,但是偏好发生改变,使得供给曲线S1不再是向右平行移动,而是发生了斜率的改变,原先供给曲线S1比较平坦,供给弹性很大,即使是很少的工资上涨也会有许多农民工的进入,而对于第二代农民工来说,对工资期望值高,且偏好享乐,因此,变成了供给弹性较小的曲线S3。新的需求曲线D3和供给曲线S3形成了新的均衡点E3,w3 /p2 是次劳动力市场工资率,虽然小于w2 /p2,仍然可以雇佣到L3 的劳动力,比L1的就业量有所扩大。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不愿意以高于w1 /p1 的价格雇佣劳动力,仍然保持w1 的名义工资率,这时需求为L4,供给仅仅为L5,L4 L5 为需求缺口,这就是我们近年来看到的“民工荒”。

三、托达罗模型框架下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20世纪60-70年代的实际情况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在不断加剧,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显然,“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难以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托达罗发表了《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等一系列论文,提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式。他认为,即使城市中己经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口,但是,只要城市就业的预期收入高于农,那么农村的人口就要向城市流动。因此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决定因素,使城乡收入的预期差异和城市就业机会可能性大小,而不是当时现存的城乡收入的实际差别。农民是否愿意转移的决策可通过如下公式表示:Mt=f(p·Wu-Wr) 其中f′> O式中,Mt表示在第t期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数,p表示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Wu是城市收入水平,p·Wu表示预期实际收入,Wr是在农村实际收入,p·Wu-Wr为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只有当差值大于零时,Mt才大于0,即表示农民愿意进行迁移。当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使城市工资降低,或者增加了城市失业率,从而使得预期的城市实际工资和农村收入水平相等时,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就会停止。f′> O表示劳动力转移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即差异越大转移的人口越多。

对于这一模型的基本特征,托达罗概括为四点:第一,人口转移的主要促进因素是对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经济考虑(主要是经济因素,但也有心理等其他因素)。第二,转移的决策是依赖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市与农村的实际工资差额。第三,因为城市也存在着失业,转移到城市工作的劳动力在城市得到工作的可能性同城市失业率呈反向关系。第四,超过城市就业机会增长率的人口转移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甚至可能扩大城市与农村预期收入的差额。因此,城市失业率高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经济比例严重失衡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四、“民工荒”的对策

实现我国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的转变,是解决“民工荒”的根本,这也是解决农民工短缺问题的大势所趋。“民工荒”现象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缺工企业主要是按照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劳工淘汰率这种“四低一高”经济模式发展的。

伴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这类企业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竞争优势正在削弱。它们只能给予广大农民工极低的歧视性工资,生产出源源不断的低素质劳动者,这种发展模式必不能长久。低工资实际上使农民工的一部分利益转移给外国消费者,如果普遍地较大幅度地提高工资,又很可能使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丧失竞争力;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使现在的低工资局面难以为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优势不再,企业继续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得竞争优势将会面临更多危机。企业应从这种“四低一高”经济发展模式转向高工资、高福利、高劳动生产率的“三高”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解决“民工荒”的问题,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而不应主要依赖政府的行政手段来解决。“民工荒”产生的主要内因是劳动力价格的不合理和基本权益缺乏应有的保障,“民工荒”现象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而非政策性的障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民工荒”的出现不是一个社会事件,而是一个经济信号,是市场发出的无言预警。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曾经连绵不断的“民工潮”令企业家们错误认为,民工是“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民工被密集且廉价地使用,民工的生存环境恶劣,民工的劳动力价格长期被严重扭曲,并已达到了极不合理的低水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正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这一必然趋势的前奏,是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从本质上解决“民工荒”的问题,就必须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完善市场的运行体系,依靠市场的经济杠杆作用来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让原本被扭曲的不合理的要素价格逐渐趋于合理水平,让偏离的劳动力价格逐步趋向合理的水平。市场是合理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是解决当前“民工荒”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刘国平, 褚玉静.“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A].经济研究导刊2008(5):162-163.

[2]刘丽娟.从劳动经济学视角解析我国“民工荒”现象[J].北京交通大学2007(03):21.

[3]张学龙.“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大学2006(10):45.

[4]郭继强.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劳动供给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5]蒋耀建.中国农村人口迁移模型探索.南方经济.2006.(4).

第9篇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问题感

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1-0079-05

1.研究背景

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令世人瞩目。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生结构性转型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态度和行为,已经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周晓虹,2009)。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心态与社会现实交互作用,是社会现实的产物。社会现实作用于人,便形成了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现实;同时,社会心态具有社会性和弥漫性,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是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和社会情绪的重要方面(李友发,2009)。因此,关注和研究社会心态,以帮助政府科学决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者对当今中国社会心态问题的关注,非常热切。在中国期刊网中以“社会心态”进行题名检索,论文多达数百篇,可谓研究者众多,学科门类庞杂,涉及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学、人类文化学、历史学等,但社会心态的研究绝大多数仅限于理论思辨或质性研究,较少实证研究,且为数不多的调查报告并没有充分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去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究其原因,与缺乏有效的社会心态测量工具有很大关系。因此,迫切需要编制社会心态量表,以便为今后深入开展该领域的量化研究有所帮助。

文献研读中发现,研究者论述社会心态的论域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既涉及某一特定群体的特殊心理,也泛指大众的社会心理;既分析社会心态现状,也关注社会心态建设;既有针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也有针对某一特殊区域民众的社会心态。概括已有文献,社会心态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含义:(1)社会主流价值观(徐胜,2009);(2)认知状况。包括个体、阶层和社会三个层面的认知(王园园,2009);(3)社会主体与客体的精神中介(程家明,1991);(4)看法与感受(周东滨,2010);(5)价值取向、社会共识、社会情绪和行为意向的总和(马广海,2008;杨宜音,2006);(6)具体心态,诸如民族心态、政治心态、职业心态、婚恋心态、生活心态、教育心态、人际关系心态和价值观等(潘泽泉,李超锋,2010)。概言之,社会心态主要有三种界定:一是将社会心态等同于社会心理,认为是社会成员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状态或其层面;二是将社会心态视为社会意识,在此意义上等同于国民心态、民族心态、文化心态或大众心态;三是从哲学层面加以界定,将其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中介环节,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程家明,2009)。

综合上述观点,对社会心态做出如下操作性界定:所谓社会心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作用于社会群体,产生的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感受与反应。这一操作性界定突出了社会心态的经验性特点,即社会心态是人们对社会现实各个方面的感受与体验。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交叠。

2.中国人社会心态量表维度的经验建构

程家明曾提出社会心态的五层次结构(程家明,1991):(1)本能――需要:社会非理性层次;(2)性格――态度:社会心理结构层次;(3)认识――评价:社会理性逻辑层次;(4)意志――选择:社会实践观念层次;(5)文化――传统:社会历史沉积层次。这种结构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是逻辑建构的结果,跟人们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也难以对相关概念操作化。

还有人依据其对社会心态的概念界定(马广海,2008),提出从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四个方面对社会心态的概念进行操作化。然而,这样的构建同样失之宽泛,很明显是比照“知、情、意、行”这一心理现象结构来建构的。若照此操作化,那么社会情绪该如何测量?社会认知的测量指标又怎么去界定?因此,这样的结构实际上也是难以操作化的。

鉴于此,该研究认同社会心态即社会心理这一界定,在此基础上,参照中国社科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及王俊秀等人(2007)的研究,确定以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六个方面的测量指标对社会心态进行测量。这六个方面的测量指标各自形成分量表,从不同侧面反映人们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状况的感知及情绪,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人们的社会心态,且便于操作化。各分量表构念、指标及计分方式如下:

生活满意感分量表。单因素量表,涉及职业满意、收入满意、社会地位满意、人际关系满意、工作单位满意、生活环境满意等指标,从“不赞同”到“非常赞同”5级计分。

社会压力感分量表。两因素量表,由家庭生活压力和社会生活压力两个因子构成。其中家庭生活压力包括子女教育、住房问题、务工就业、看病就医和物价上涨等指标;社会生活压力包括人际关系、人情问题、税费负担、交通问题、社会安全、受人歧视和结婚成家等指标。从“非常小”到“非常大”5级计分。

政府信任感分量表。两因素量表,由中央政府信任度和地方政府信任度构成,包括总体满意、服务百姓、政策评价、领导力、工作宗旨和办事感受等指标。从差到好5级计分。

第10篇

一、调查报告简介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消费趋于高涨和不合理,多数大学生的消费受各种因素的诱导和影响较普遍,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利于合理消费的心理。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上升。大学生消费市场已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各企业、商家应深度拓展其消费市场,抢得先机。就大学生消费群体作出专门的研究便显得很有必要了。那么就目前我们大学生的消费是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计划性?消费观念如何?消费水平处于何阶段?在消费中比较注重于实际还是盲目追求潮流时尚?消费层次的趋向是怎样的?以及由消费的方式和倾向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以上种种问题,都在调查问卷设计过程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

根据我们将撰写的作品所涉及的要点进行设计的问卷,其所要涉及的点大致可以分为:大学生的生活资金来源;具体消费结构,即在生活,学习,休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各项所占的比例;消费层次的差异引起的消费结构的差异;个人的消费想法等。我们力求以此研究指出大学生消费的特点以及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得到提高,更主动积极地进行自己的理财规划,

二、调查报告背景

1、调查时间:2007年5月-2007年10月

2、调查的学校:暨南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珠海分校、北师大珠海分校、北理工

3、调查样本:总计约455人

4、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分层随机抽样法

访谈法

文献资料分析法

5、访问方法:网上访谈和面谈

6、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及后期操作:

就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来源这一点,我们根据实地的调查和平时的了解,设置了家庭、兼职、奖(助)学金、男(女)朋友以及其他5个选项。

题目11你的消费来源是(可选多项):

通过填选就可以知道被调查者的消费来源。就具体的消费结构组成,我们设置了一组题目,包括:

题目4你会消费多少元在着穿和化妆品上?

题目5你每月的消费主要在那一方面?

题目8流行杂志、唱片、影碟等时尚商品,你购买么?

就消费者个人的消费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一组题目:

题目1对于当下普遍流行于大学生中的“三电”(电脑,mp3,手机),你有几样?

题目2你属于那种消费水平?(元/月)

题目3你每月的生活费能有多少余额?

题目8.流行杂志、唱片、影碟等时尚商品,你购买么?

题目13.同种商品,你一般选择的价位在:

个人的消费想法方面我们也设计了一组题目。主要分为4个方面。

题目6.你认为就普通大众而言多少的月生活消费是高消费?

这个题目可以了解大学生消费群体对消费的认识。

题目7.当推销员向你推销产品的时候,你会选择:

题目10.你的校外消费信息来源是:

这两个题目可以了解大学生消费的信赖对象,同时方便我们给到校外来校宣传的建议和方案。

题目12.你重视商品的品牌么?

题目14.你对商品哪方面比较感兴趣?

题目15.你会网上购物么?(比如当当网,淘宝网)

题目16你会(或不会)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是:

这一组题目可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消费品的认知,以及看看他们中间是否存在盲目消费现象的指标,了解被调查者对网上购物的想法,同时可作为消费商品网上宣传的有无效性的横度及交易。

题目17对未来消费的大概设想:

可以预知大学生群体未来的一个消费趋势。

7、调查对象条件:

(1)职业:①在校大学生

②大学教师

③大学生家长

④以大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商家

(2)层次比例

学生(包括海外华侨及外国人):老师:家长:商家=440:5:8:2

这一份调查问卷可操作性是值得肯定的,主要对象是珠海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并细分到各个年级专业,各个消费水平、层次,以保证取样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准确性。至于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将做出统计,分项列出要点,并进一步的作分析。

(二)报告正文:论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摘要: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如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普遍还存在储蓄观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的消费问题等。

该项目主要对大学生的生活资金来源;具体消费结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各项所占比例);不同消费层的特点分析来进行研究分析。同时也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消费特点和消费问题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见解方法。并力求经过分析比较从大学生的消费计划看未来校园消费趋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方向;以此调研给商家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状况消费来源消费结构消费层次消费趋势市场定位参考

在现当代社会,大学生消费普遍存在不理性的一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也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普遍大学生还存在储蓄观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的消费问题。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同时,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提上日程。大学生消费市场已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各企业、商家应深度拓展其消费市场,抢得先机。消费结构研究直接联系到大学生市场的开发,有助于我们创业。这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背景、目的以及我们这个项目的主要出发点所在。

在大家看来,理财其实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效能,如何去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大学生要学会理财,制定每月的开销计划,进行消费记帐是大有帮助的。我们自立项申请时开始到提交调查报告,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发放问卷,走访,统计报表等形式作调查,分工和协作相结合,依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我们的社会调查及撰写作品的工作。其中间环节包括设计问卷版式、挑选版式、寻找、在学校的取样调查、统计数据、制作报表、总结报表、走访专家以及撰写报告等其他后续工作。

我们的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我们已经设计了几份调查问卷,挑选出其中最合适的一份,挑选的过程主要考虑其实用性和与课题的调查相关性,以及可操作性。发放问卷时,主要采用取样法,但做报表的时候我们将不做细分,以保证统计结果的取样合法性,第二阶段我们发放问卷,调查了珠海学院在校学生200人,同时,在珠海市其他高校,如中山大学、北师大、北理工等发放了调查问卷共300份,回收后,就调查问卷情况作统一的分析和个别题目的分析,制作出统计报表,分析出有关要点和疑惑之处,接着,我们走访了学校对这一方面比较有研究的老师,解疑,提建议。然后总结其中的规律,撰写作品,作为我们这个项目的成果,以及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提供给商家的细分市场定位的一个参考。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共发放了这样的问卷500份,收回440份,回收率达到88%。我们调查的人群来自珠海市的各个高校,不同籍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基本上是随机抽取调查的,保证了调查结果的诚实可信,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目前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增长不是很快。32.95%的大学生月生活费还限于500元以下,月生活费水平主要集中于500~800元,占到了47.73%,仅有18.18%的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800元以上,在1200以上的只有1.14%。与2004年的消费调查相比,可见相差并不大,仅是500元以下生活水平的学生比例明显有所下降,这应与最近几年工资上涨、物价上涨、人均收入增长等因素有关。

首先,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意识较弱,他们的生活费来源大都仅仅来自于家庭(88.64%),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通过自己做兼职打工(13.64%)或争取到奖学金(2.27%)来减轻家庭的负担。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大学生独立性差,责任感弱,生存能力低下,不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中和素质和人格培养的忽视。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个数据还说明了一点,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兼职,大多数学生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而是为了要增长个人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访谈中,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

从生活资金来源和消费的多样化,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多彩和活跃开放。像生活资金来源中增加了男(女)朋友一项,支出中增加了交际和通讯两项,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活上的一些变化,人际交往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手机,电脑,mp3等基本普及。51.14%的大学生手机、电脑、mp3这些所谓的“三电”都有了,28.41%的学生拥有其中的两样,15.91%的至少拥有其中的一样。有趣的是不管被调查者的经济状况如何,调查结果依然是普及率很高。在拥有手机的群体中,月花费高于100元的占到48%,已经接近一半。对于这部分人,按照每条短信0.1元,话费每分钟0.3元计算,意味着每天要打十几分钟电话或是发几十条短信,显然,这些不是都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在手机消费方面,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还是存在而且颇严重的。相比之下电话卡的开支就比较小了。调查显示,大一的时候电话方面支出较多,而大三除了极个别人外似乎这方面的支出锐减,而我们的数据也基本反映了这个特点,月支出在20—50元和20元以下的分共达到67%,接近七成的同学每月都很少打电话,或每个电话时间较短。即使考虑到目前的手机普及率,大家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的合理,这可能与在校生平时时间紧张有关。

从被调查者花费在着装和流行杂志、唱片等方面的金额上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性的,有一定的原则。也会适当的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费水平做出适当的调整,选择合适的相应价位商品、相应购物场所,基本上能够理性地面对推销员的热情推销。很少学生会盲目狂热地追求潮流时尚和名牌,攀比的现象不是很突出。被调查学生在购物的时候通常更关心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各占了62.83%和9.15%,同时也有19.05%的被调查者更为关心的是商品的外形,可见大学生消费中既存在理性的一面,也有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良好引导。

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这是大学生消费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武汉大学生中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28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1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这其中有92.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手机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上。在我们的调查中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消费的两极分化,不过高消费的人还是少数的,仅1.14%的被调查者每月生活费在1200以上。而生活水平较低的学生主要是在娱乐、交际、通讯、衣着等方面比较节俭,学习方面的花销也会适当减少。

研究了各个方面的支出金额后,我们发现学生们花费最多的事在饮食方面,通讯费用和娱乐费用跟以往调查显示的结果相比有增长的趋势,花费在学习方面的金额与其他方面相比所占比例始终较小。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饮食方面支出居于250——40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的娱乐、通讯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花费在学习方面的费用所占比例不大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不是很积极,学习欲望不是很强烈,经历过多的放在娱乐和校园生活的其他方面了。学校和社会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多买书,多读书,努力发展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价值。人际交往费用的增长,说明学生越来越重视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这既是好事但也有值得忧虑的地方。更进一步的思考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

在访谈中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大学生储蓄意识的淡薄从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得到了应证。22.73%的称自己每月生活费几乎无余额,50%的学生每月有50—100的余额,仅有10.23%的每月有超过300元的余额。有很多的学生在我们的访谈中都说到,生活费多的就不知不觉多用掉了,也不知道用到哪各方面了,生活费少点也能过出来。由此,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亟待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有几乎一半的学生每月生活费都有了小数目的结余,相比于2005年的大学生消费调查中的统计结果已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自我评价和对未来消费的构想中,将近一半(48.86%)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的消费状态较满意,希望能够保持。而,另外40.91%的被调查者认为花销较大,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应该要节约。可是,大家又一直保持着这种花费势头,这也是大学生消费心理脆弱的一定表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加大每月的消费金额。

在走访的家长和商家中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规划能力差,缺乏理性和自控力。大多数家长认为学生并没有把钱花到他们希望的那些方面去,而且他们大多表示并不清楚学生花钱的具体情况,还是不是很放心孩子的理财能力,并期望孩子能有经济独立的意识和做出相应的一些努力。商家则承认学生的钱比较好赚,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赚钱较少,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缘故。

给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建议当代大学生要控制欲望,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能攀比,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购物时不要急于出手,多参考别人的意见;

另外要学会理财,制定每月的开销计划,进行消费记帐也是大有帮助的。理财其实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效能,如何去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建议社会、学校和家长多给大学生消费方面以引导,如学校可以开办几次关于大学生消费和理财方面的讲座,开设此方面的课程等,老师多给学生以辅导和指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消费观念,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并非是挣钱多就可以挥霍无度的。

给商家的建议:

基于被调查学生在饮食、穿着、娱乐等方面的花销比较大,所以有创业意向和以大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商家可以选择这些方面的经营项目。学生的主要消费场所集中在超市和学校附近的便利店,有意的商家可考虑在学校附近开家超市,商品质量较好、价格合理、外形好看的商品在学生中销路较好。商品的价位最好集中在中等将最为畅销。

学生在校外消费信息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师兄师姐的介绍和其他方面,商家大可不必花费大量的金钱用于来校宣传和媒体广告,这些宣传方式在学生中都收效甚微。

42.05%的被调查学生从来不在网络上购物,总结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安全、质量无保证;前期手续太麻烦;不太习惯。建议购物网站的商家可以考虑下简化成为会员和购物的前期程序,并提供更为有效的安全保证和质量保证。另外有37.5%的会在网上购物,他们的理由主要是:方便;便宜、有折扣;商品较多,能买到一些不好买的东西。

三、附:在校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表以及统计报表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问卷

1.你属于那种消费水平?(元/月)

A.500以下B.500-800C.800-1200D.1200以上

2.你每月的生活费能有多少余额?

A.几乎没有B.50-100C.100-300D.300以上

3.你认为就普通大众而言多少的月生活消费是高消费?

A.500以上B.800以上C.1000以上D.1500以上

4.你每月的生活费主要花费在哪一方面?

A.吃B.穿C.学习D.通讯工具E.娱乐

5.你每月会消费多少元在着穿和化妆品上?

A.几乎没有B.50-100C.100-300D.300以上

6.对于当下普遍流行于大学生中的“三电”(电脑,mp3,手机),你有几样?

A.1样B.2样C.3样D.无

7.当推销员向你推销陌生产品的时候,你会选择:

A.只要需要即买B.看推销员的介绍再买

C.向朋友征求意见再买D.坚决不会买

8.流行杂志、唱片、影碟等时尚商品,你购买么?

A.狂热购买B.购买C.不购买D.不一定

9.你一般的消费地点是:

A.学校附近便利店B.超市C.高档的百货商城D.批发商场等摊贩处

10.你的校外消费信息来源是:

A.校内师兄师姐B.校外来校宣传C.媒体D.其他

11.你的消费来源是(可选多项):

A.家庭B.兼职C.奖助学金D.男(女)友E.其他

12.你重视商品的品牌么?

A.通常非特定品牌的不买B.是,但会考虑其他的品牌

C.不是很重视是不是品牌D.是不是品牌无所谓

13.同种商品,你一般选择的价位在:

A.最昂贵B.中等偏上C.中等偏下D.最便宜

14.你购物时比较关注商品的哪一方面?

A.质量B.价格C.保质期D.外形E.其他

15.你会在网上购物么?(比如当当网,淘宝网)

A.经常B.偶尔C.看情况而定D.从来没有

16.你会(或不会)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是:

17.对未来消费的大概设想:

A.应该更节省一些B.可加大消费额C.基本保持D.其他

附表:

项目生活费(家里)其他收入饮食衣着学习娱乐交际通讯其他

金额(单位:元)

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结果统计表

月生活费500以下500~800800~12001200以上

人数145210755

消费来源(收入)家庭兼职奖助学金男(女)朋友其他家庭兼职兼有

人数3906010102530

每月的主要消费饮食穿着学习娱乐通讯交际其他

人数38040355025

三电一样二样三样无

人数7012522510

用于衣着和化妆品的金额几乎无50~100100~300300以上

人数10022010545

认为的高消费水平500以上800以上1000以上1500以上

人数25105130135

每月余额无50~100100~300300以上

人数1651608515

对未来消费的构想更节约基本保持加大消费其他

人数1802153510

一般消费地点学校附近便利店批发商场等摊贩处超市高档百货商场

人数1051529545

校外消费信息来源师兄师姐来校宣传媒体其他

人数1453585180

面对推销需要就买看看推销员介绍向朋友征求意见坚决不买

人数9517585110

影碟,杂志狂热购买购买不购买不一定

人数560205165

品牌忠诚程度非常,否则不买是,会考虑其它品牌不很重视无所谓

人数1020016565

价位选择最贵中上中下最便宜

人数527014555

关注商品方面质量价格外形保质期其他

人数355601251510

是否网上购物经常偶尔看情况从不

人数2014590185

网上购物的原因方便便宜(有折扣)有趣商品较多时尚

115人100人5人40人5人

不网购的原因觉得不安全不习惯担心质量照片与实物不符手续太麻烦不需要

95人25人20人15人30人5人

五、参考文献:

[1]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2

第11篇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市中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境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加强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的监测,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区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区卫生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加强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和培训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2.1组织机构

2.1.1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总指挥,区应急办主任、区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区委宣传部、区监察局、发改委、卫生局、公安分局、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安监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2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1.3临时现场指挥部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急领导小组成立由领导小组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人员组成的临时现场指挥部并迅速赶赴现场。

2.1.4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

区卫生局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卫生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传染病及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专业委员会、食物中毒专业委员会、职业中毒专业委员会。

2.1.5医疗救援队

区卫生局、区医院要组建8-10人的医疗救援队,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医疗救援队员需包括急救、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外科、临床检验、护理等专业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急救医疗药械,并做好定期更新。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职责

2.2.1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组织开展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与防病工作;

2.负责建立相关人员、物资、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3.协调与区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关系,保证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4.向市卫生局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向市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5.协同区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相关工作;

6.起草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案和实施方案及有关工作计划;组织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提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警与现场处理建议;

7.督促建立和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警监测报告网络,保证信息畅通;

8.组织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社会动员等相关工作;

9.负责与新闻单位沟通,做好新闻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信息报道,加强应急和防病知识的宣传。

2.2.3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小组临时交办的工作。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确定监测点及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检验检测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组建、培训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卫生监督、环境消毒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伍,落实对伤员的救治措施,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以及监督措施的落实;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协调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办(镇)协同开展应急处置,确保在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卫生防病和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必要时,提请区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2.区委宣传部:把握宣传报到口径,确保正确舆论导向;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群众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能力。

3.区财政局:确保全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所需资金,拨付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事件病人的应急诊疗费用。

4.区公安分局:协助卫生及有关部门及时封锁可疑区域,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负责做好疫点、疫区现场的治安管理工作;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5.区监察局: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违纪的行为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处理。

6.区发改委:负责全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配;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市场秩序的整顿。

7.区商贸局:负责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8.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全区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内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9.区科技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技术方案;开展关于突发事件在监测、预警、反应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交流。

10.区交通局: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所需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和有关标本等应急处理物资运输任务,做好疫区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11.区物价局:贯彻执行中央、省、市下发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价格干预措施,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和市场药品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监测,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并对市场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12.区环卫局:负责全区垃圾、粪便的污染治理,指导组织全区环卫系统强化环卫设施及装备的消毒预防工作。

13.区环保局:负责全区范围内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14.区民政局:负责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各类捐助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15.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组织制订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政策;协助做好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

16.区爱卫办:负责做好疫点、疫区范围内环境卫生整治,疫点、疫区范围内的灭蚊蝇、灭鼠(蚤)等工作;及时发现、报告疫情。

17.区安监局: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责令排除。

18.工商市中分局:依法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市场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19.质监市中分局:负责对除药品、医疗器械外其它应急物资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产品质量。

20.市中交警大队:负责应急情况下的交通指挥,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实施交通管制。

2.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的职责

1.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咨询、指导和评估,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和工作策略;

2.收集整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对居民群众关注问题提出建议和答复性意见;

3.负责开展相关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

4.组织现场控制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案的研究。

2.2.5临时现场指挥部的职责

1.临时现场指挥部是受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派的临时组织,协同卫生部门做好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2.负责事发现场所在区域外急救药品、器材、后勤物资、人员的统一调配;

3.对现场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价;

4.及时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信息,根据事态发展提出调整现场工作策略的建议;

5.协助组织卫生防病的社会动员,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2.2.6医疗救援队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支援其他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3.经费和物资保障

3.1经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经费由区财政部门给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包括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药品、医疗用品、防护用品、事件受害人的紧急救治费用、急救人员防护费以及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费用等。

3.2物资保障

3.2.1建立区级政府物资储备库。具体物资储备数量参照市级储备情况,由区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共同研究确定。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医院按照分工,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工作。

3.2.2储备物资

1.消毒药械: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杀虫药品、喷雾器和流行病调查人员、消毒专业人员现场防护设备(猴服、隔离帽、防护眼镜、16层口罩、雨靴、一次性隔离衣、裤、帽、鞋套及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手电筒、一次性污物袋;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泄露防护用品、防化服、氧气桶、防护面具等);

2.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注射器、消毒棉签、消毒纱布、勺子、夹子、镊子、酒精灯、酒精、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样品冷藏设备、温度计、毒物快速分析设备、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

3.中毒诊断试剂(包括各类化学及生物标准品、诊断试剂盒)、特效治疗药物(抗毒素以及特效解毒药等)

3.2.3物资供应

指定若干具备法定资质的骨干企业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生产基地,优先保证各种生产要素供应和供水供电等外部条件。

4.监测、预警和报告

4.1监测网络

4.1.1建立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充分利用传染病网上报告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网等,完善区、办(镇)、村(居)三级报告网络。

4.1.2设置办(镇)基层监测点。依据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在辖区重要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和驻区医疗机构、药店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指定专人,具体承担监测点的监测报告工作,并履行定期零病例报告制度。

4.1.3在现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扩展监测范围,扩展疾病监测种类。对未纳入监测系统的相关疾病,如天花、沙门氏菌病等纳入监测系统管理。对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实行重点管理。

4.1.4完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和食物中毒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生物毒素和化学毒素的监测。对有化学储存和运输的厂矿、企业,易造成环境污染及人体危害和社会恐慌的重要场所进行卫生学评价,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4.1.5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形成微机网络化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相关资料分析交流,尽早发现和识别异常现象。

4.1.6加强常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重点传染病报告系统、疾病监测、职业危害因素和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管理,保证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及时性、灵敏性、特异性。

4.2预警系统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完善预警报告制度,并根据预警等级制定监测计划。定期召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专家联席会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收集监测和报告资料,全面分析预测,做出预警报告,提出防范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进行预警。

4.3报告

4.3.1责任报告人

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4.3.2责任报告单位

全区各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单位及群众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机构或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疫情报告的检查指导。

4.3.3报告内容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内容进行报告。报告应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发现事件的过程和人员、病例的基本情况、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可能因素等,并根据事件发展及时报告,当事件结束后进行结案报告。

4.3.4报告程序和时限

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等突发事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对报告内容的可靠性进行审核。如不能排除,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向区卫生局报告。区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区政府报告。

4.4突发事件分级

4.4.1A级(红色预警)

发生鼠疫、肺炭疽和霍乱暴发;

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10例以上;

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5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4.4.2B级(橙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5-10例;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50-100人或出现死亡5-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短期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暴发并引起10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预防接种5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或10例以上死亡;

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

4.4.3C级(蓝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流行并有5例以下死亡;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例以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流行并引起1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的3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以上死亡;

预防接种引起的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死亡;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或1例以上死亡;

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

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事件;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5.应急处理方案

5.1一般性控制措施

5.1.1现场处置工作程序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快速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对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

2.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

3.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做出评估和调用。

4.经过事件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进行后续监测,直至消除危害。

5.处理结果的总结、评估与上报。

5.1.2医疗救护工作程序

1.视伤亡情况设置伤病员分检处。

2.对现场伤亡情况的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评价,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急需解决的医疗救护问题。

3.指挥、调遣现场及辖区内各医疗救护力量。

4.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令。

5.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以“红、黄、蓝、黑”的伤病卡作出标志(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6.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伤员情况单,并置于伤员衣袋内。

5.1.3伤病员运送工作程序

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置后,要根据病情向就近的医疗机构分流。伤病员分流原则如下:

1.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则指定,接受伤病员的医疗机构。

2.伤病员现场经治的医疗文书要一式二份,及时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报告汇总,并向接纳伤病员的医疗机构提交。

3.临时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收治分流伤病员。

4.运送伤病员途中需要监护的,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派医疗人员护送。

5.伤病员运送至医疗机构后,由收治医疗机构按急诊急救工作程序处置。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负责伤病员救治工作。

5.1.4消毒处置

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

2.保护食品、电器设施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

3.实施消毒应按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

5.1.5现场情况报告程序

由现场最高指挥者负责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

5.1.6新闻宣传与信息

按上级有关指示,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5.2特殊性控制措施

根据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程度,可分别采取以下特殊控制措施:

1.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征用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2.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3.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需要,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4.限制大型公众聚会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5.局部区域或全区范围内停工、停课、停业。

5.3重大事件的控制措施

5.3.1流行和暴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现患者,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病史、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看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引起暴发的因素和环节。

2.观察分析。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严密观察;分析“三间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

3.采取强制性措施。针对较为明确的暴发原因,报请市卫生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切断被污染的水源,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强制大面积灭蚊、蝇、鼠等。对病人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续发病例及时隔离诊治。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特异性保护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续发病例,并及时向市卫生部门通报疫情及处理情况。

4.深入调查验证假设

核实全部病例的个案调查表;

调查暴发地区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

有关的实验室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及其他补充调查。

5.总结

疫情平息无续发病例发生和病原携带者出现,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后,可以报请市卫生部门解除疫情,并通报疫区处理结果。区卫生部门及时对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对有关调查表格、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5.3.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包括全面了解疫情,开展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确定统一诊断标准、核实诊断,进行个案调查和采集有关标本。

2.病例分析。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应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设,并对病因及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

3.根据初步假设,提出适当的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作出评估和调用。同时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及时做好病人救治、转移和人群疏散工作,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险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和有关的实验检测。

4.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实验检测、对策效果等资料,验证假设。

5.总结及后续研究。病(疫)情基本平息后,区卫生部门及时撰写疫情处理工作总结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市卫生部门。

6.经过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区卫生部门要进行后续监测,直到消除危害。同时,对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要制定计划,进行后续研究。

5.3.3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排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按照事故调查组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及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事故调查组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2.医疗救援队赶赴现场,根据情况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责令暂停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

(2)组织控制职业中毒事故现场;

(3)封存造成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4)立即组织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

3.调查组赶赴现场后要立即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1)详细调查了解中毒发生时的作业过程;

(2)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确定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并进行检测,做到有针对性;由于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发生改变而不易采集到发生中毒时的实际浓度时,必要时为判明中毒原因,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可模拟发生中毒时的作业过程,再进行毒物检测;

(3)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操作过程中的空气浓度以及中毒人员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的理化检查,判定中毒原因;

(4)按卫生部制定的《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急性职业中毒报告卡》要求,收集必需的数据进行填报;

(5)撰写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上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并提出事故处理意见。

5.3.4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中毒者呕吐物、粪便、血液、食品容器等样品进行采样并尽快送检。

3.组织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在组织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和询问患者的症状、精神状态等;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和食用量,并将结果登记在《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需由被调查者签字认可。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分别进行调查,并注意调查、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进食食物的差别。

要认真研究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的症状、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的发病情况,如果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存放条件、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努力掌握以下信息:发病人数、可疑餐次、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共同进食的食品、临床表现及共同点、用药情况、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抢救和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应将情况通报给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流程,分析、标明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及其危害发生的危险性。

对可疑食物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储存,以及剩余食物是否重新加热使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根据调查情况选择并采集食品原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具(容器)等样品并进行检验。

4.中毒场所处理。根据不同性质的食物中毒,调查人员应指导发生中毒的单位和个人,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5.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留取照相和录像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6.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可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原料;

(2)封存被污染的工具及用具;

(3)责令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4)经过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者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7.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

(2)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等;

(4)配合调查,按区卫生部门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8.诊断。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其他食物中毒有关诊断标准确认食物中毒。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5.3.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

1.疫情报告。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诊断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分析诊断。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进行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隔离治疗。原则上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现就地隔离治疗,指定具备呼吸道传染病急救和隔离条件的医院,就地相对集中收治病人。进行采样检测,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4.医学观察。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周。一般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集中观察。

5.疫点消毒处理。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疫点(包括患者住所、工作场所等)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术》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6.预防控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5.3.6鼠疫应急处理

1.鼠疫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向发病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经过和发展情况,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

2.核实诊断(确诊时限要求2天内)。个案调查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结合病人淋巴液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进行核实诊断。

3.紧急疫情报告。发现重大鼠疫疫情,发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以最快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局。区卫生部门核实疫情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4.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5.隔离治疗病人与疑似病人。

6.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地、宿主、传播媒介等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患鼠疫动物的接触者。

7.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5.3.7炭疽疫情应急处理

1.疫情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调查,采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进行检验。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

2.实施疫源地处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实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的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4.隔离治疗。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调查。

(2)根据暴发、流行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对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进行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

(3)调查与患者、病畜、死畜及可能污染的畜产品和土壤等的接触者,并进行登记。

(4)根据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暴发流行原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

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5.3.8医院感染的应急处理

1.调查分析。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当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般水平,则确定为流行或爆发感染。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治疗,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手段;隔离病人,并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进行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调查;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撰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5.3.9群体预防接种副反应和预防接种事故应急处理

1.在发现可能是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后,应进行初步调查。内容包括:

(1)接种疫苗的种类、生产单位、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疫苗来源、领苗日期、疫苗储运条件和疫苗的感官性状;

(2)接种时间和地点;

(3)接种器械的消毒和接种操作情况;

(4)接种的部位、途径、针次和剂量;

(5)接种者专业技术情况;

(6)发病时间、人数,发病者的基本情况和疫苗接种史,即往健康史;

(7)发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治情况;

(8)其他情况

2.调查结束后,填写调查表,并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3.一旦发生群体性反应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防止焦虑,辅以药物治疗,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

5.3.10放射事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携带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核实事故情况,估算受照剂量,判定事故类型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和救治方案,迅速进行立案调查。

2.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应迅速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医疗救治,对危险源采取应急性安全处理措施。

3.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事故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

(2)对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

(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程度;

(4)在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采取彻底清除污染等处理措施。

5.3.11急性水源性疾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市卫生部门。

2.对发生污染事故危及人体健康的水源,立即停止使用。对二次供水单位,责令立即停止供水。

3.采集被污染水样,送有关监测机构进行检验,确定污染性质。

4.对发病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中毒事故的发生时间、涉及的范围和中毒人群的数量、症状,填写个案调查表。及时救治病人,初步确定中毒原因。

5.对污染水源进行卫生学处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水源,采取消毒和净化处理措施。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单位应同时对管网采取处理措施。

6.恢复供水前,按照《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要求,对水源水、水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三次检验,证实污染已消除后再进行供水。

6.人员培训

6.1培训目的

1.有关人员全面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

2.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各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知识与病史采集技能;隔离防护基本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3.专业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4.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临床实验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基本知识、实验室检测和研究的技术操作规范。

6.2培训对象

区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及临床的实验研究人员、基层监测点责任报告人和医疗救援队成员等。

6.3培训方式

1.按时间分为应急培训和长期培训。

2.按类别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执业医师资格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培训等。

3.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学术团体和高校的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定期组织现场模拟演练。

4.每年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医疗救援队人员不少于80学时。

6.4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临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住院医师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等。

7.结果评估与善后处理

7.1评估

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对处理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科学评价提出处理类似事件的改进意见、建议。

7.2奖励与处罚

对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处理过程中负有失职责任的机构和人员按有关法律和规定严肃处理。

7.3抚恤与补助

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7.4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8.附则

8.1预案制定与修订

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各办(镇)和有关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8.2预案解释部门

第12篇

关键词 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现状;问题;对策;云南玉龙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91-02

国家储备林是指列入《国家储备林树种目录》,由国家统一收储、动用及轮换,具有一定规模和培育潜力的珍稀树种及大径级活立木资源[1-2]。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低下,林地单位面积产出率低,木材供给结构不平衡,我国人工林年均生长量5.55 m3/hm2,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径级木材和珍稀树种木材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高,2012年进口木材2.35亿m3,占全国木材消耗总量的47%。木材资源问题已由经济贸易问题逐步演变成生态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储备林贯彻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维持供给平衡、保障木材安全,对活立木资源进行储备是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具体措施。一方面能提升国内木材供给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高木材产品品质、带动就业。

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培育大径级用材林。大径级材是建筑业、装修装饰业和家具制造业的主要原料,是目前云南省内外木材短缺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丽江古城具有民族特色木结构民居建筑与修缮的需要,加大了对木材的需求量,对外依存度过高,使木材价格越来越高,加大了建设成本[3]。

用材林中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的比例过高对玉龙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从发展趋势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玉龙县木材供应仍将处于短缺状态,尤其是木材结构性短缺。

1 玉龙县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实施基本现状

玉龙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西部。全县辖3个镇13个乡,共有100个村民委员会,1 16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12 950人,县内有2个省属森工局和1个县属森工企业。

根据2009年玉龙县二类森林资源报告统计,全县土地总面积620 029.0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93 336.1 hm2,占总面积的79.57%;非林业用地面积126 692.9 hm2,占总面积的20.43%。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418 255.5 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84.78%;疏林地面积为1 492.6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30%;灌木林地面积为69 563.2 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14.10%;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226.4 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0.05%;苗圃地面积为2.7 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0.000 5%;无立木林地面积为3 025.9 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0.61%;宜林地面积为769.8 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0.16%。森林覆盖率72.3%,林木绿化率78.78%。由表1可知,国有林中用材林近成过熟林的蓄积占全县的20.5%[1]。

2014年7月根据云南省林业厅下达计划指标,玉龙县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共设计1 333.3 hm2和占10%储备林面积的后备林133.3 hm2,培育树种为林地中占优势的云南松;培育目标主要为大径材,建设方式现有林改培。由具备一定实力、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巨甸林业局和森龙实业有限公司(县属森工)分别在西部林区的3个乡境内的国有林用材林地块内各自承担承储任务(表2)。其面积占全县国有一般用材林云南松林地的13.2%;蓄积占国有一般用材林的49.2%[2]。

2 玉龙县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育技术与采伐利用

储备林工程建设目标的大径级用材林的生长与培育周期相对缓慢[4-5]。云南省乔木林年均蓄积生长量4.905 m3/hm2;人工林培育周期达到30年以上才能成熟,天然林则需40年以上。尚未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以及申报采伐利用等规范性文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管理和指导中缺乏依据,工作较为被动。部分生长良好的林分因其在公益林区域而无法列入国家储备林范围内。

2.2 常规管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集体林管护权已落实到小组或个人,森林资源从而得到有效的保护[6]。国有林部分因其执法权限、管护力量等多方面的原因陷入被动局面。此外,少数群众法制观念、保护意识淡薄,对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眼前经济利益所驱使,偷砍盗伐林木、违法运输木材、乱占林地及毁林开荒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时有发生。

玉龙县主要森林树种的组成以云南松(Yunnanensis)、高山松(P.dansata)、云杉(Picea spp)和冷杉(Abies spp.)等针叶林树种为主(表3)[3],其树木含挥发性油和松脂,小枝易燃。成熟林分郁闭度在0.6左右,非常易燃,在陡坡地段易形成树冠火,尤其是在占多数的低产林、天然次生林区域。以易燃树种云南松为优势树种的储备林林地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多年营造的立木资产将付诸东流。

2.3 投入资金不足

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包括2个部分:一是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建设方式为集约人工林栽培和现有林改培,国家按照7 500元/hm2进行补助;二是中央财政补贴,建设方式为中幼林抚育,国家按照1 500元/hm2进行补助。

承储单位划定国家储备林的后续经费和建设资金如何落实、如何进行补贴尚未明确和细化。曾在2012年玉龙县实施森林抚育工程中支出就达1 800元/hm2,考虑到物价上涨等不利因素,而且培育周期达10年以上。管护及抚育等支出将突破预算。

3 对策

3.1 技术保障措施

(1)储备林建设工程的目的是培育大径材,很有必要强调“三分造、七分管”的原则;如补植、补造后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是造林成败的关键[7]。承储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抓好各组各类技术人员的各种培训,加强对造林户及林农的营造林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搞好现有科技成果的整理、挑选和推广,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走上科技兴林之路。

(2)根据玉龙县早春干旱、冰冻、森林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灾害频繁的实际情况,应当针对国家储备林建设中的薄弱坏节组织力量,与各级科研机构、教学部门密切合作,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攻克技术难关,严格确保工程质量。

(3)承储单位已在各自划定的国家储备林(后备林)中设置了一块固定监测样地,样地规格为28.28 m×28.28 m,以备每年对各项因子进行1次复测,开展质量评价,以监测储备林(后备林)的动态生长因子,以便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3.2 组织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储备林建设领导小组县营林绿化股、县天保办森工企业乡(镇)天保所管护点管护员”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行层层落实责任制,县人民政府与各天保实施单位签订森林管护和储备林建设目标责任状,同时与各乡(镇)天保所签订目标责任状,再与下属的管护点签订目标责任状,根据签订的造林合同、育苗合同、管护合同,合理确定施工组织形式,将山头地块落实到个人,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承储单位必须要有完善的森林防火预案,实行防火目标管理。如在营林等作业时禁止吸烟,禁止野外用火。无论是在作业区还是楞场,每位作业人员都要时刻保持警惕,凡是从事可能引起火灾的一切活动,都要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4]。

(2)充分利用广播、有线电视、报刊、标语等多种舆论媒体,多形式、多层次深入实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理解国家储备林工程的重大意义和目的,以提高实施储备林工程的知名度和重要性,形成全体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因此,必须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强化新的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乱垦滥牧等破坏森林的行为[8-9]。加大国有林区的管护力度,做到山山有人管,块块有人护,同时通过合理渠道改进农村能源结构、增加林农创收,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3 资金保障措施

(1)根据承储单位的实际经营需要,按照“动用轮换”管理思路,通过上报审批即可对部分成熟林进行采伐动用。利用这部分前期收益来弥补资金缺口。

(2)保护与发展并重是建设现代林业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因此,在争取国家投资及林业国际贷款项目支持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出台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水电补林、旅游补林”等反哺林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争取保护性项目所需的资金[10]。

4 结语

林业不仅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担负着林产品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在全力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在商品林的一般用材林地块搞好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对国家储备林贯彻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维护森林资源供给平衡、保障木材安全,对活立木资源进行储备是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具体措施,是林业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

5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大理: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2009.

[2] 国家林业局.办丰字[2014]43号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试行)[EB/OL].[2014-07-16]..

[3] 李文,马赛宇.玉龙县森林火灾发生的因素分析及防火探讨[J].西部林业科学,2012(S1):69.

[4] 金可参,居恩德,文景贵.林火管理知识问答[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 陈德洋.浅谈雅长林场国家储备林可持续发展策略[J].科技风,2014(4):271,278.

[6] 明.弥勒市竹园林场国家储备林(后备林)划定成果探讨[J].绿色科技,2014(8):92-94.

[7] 王.加强森林培育技术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166.

[8] 彭立,苏春江,徐云,等.森林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4):94-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