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学论文

质量管理学论文

时间:2022-04-29 21:2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管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管理学论文

第1篇

尤建新,江苏省苏州市人,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法国GRENOBLE管理学院荣誉博士,同济大学教授,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专业和科技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99-2008年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2008年起任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兼任职务: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以及美国UTA商学院合作教授和法国GRENOBLE管理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高等商科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质量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经营者资质评审专家、上海市工程设备监理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建设科技委员会委员和浦东新区建设科技委建设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职。企业兼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和咨询顾问。

研究领域: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科技管理。专长:管理理论与方法,质量管理。专业业绩:长期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科技管理等学科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和发展基金项目等3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的科研论文200多篇,著作20多部。2008年,领衔讲授的《质量管理学》课程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出版著作:《管理与组织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质量管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8)、《高级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顾客满意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广告心理学》(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管理学概论》(第三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企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公共管理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质量成本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顾客抱怨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物业管理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等。

第2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38-02

一、引言

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最具创造性、综合性的核心环节,一直以来都是各高等院校关注的焦点,而科技论文的质量高低也一直都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探讨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现状及原因,并结合各高等院校自身情况及教育教学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开始逐渐被各高等院校所重视。科技论文作为高等院校教学阶段中的核心环节,重要性日益凸显。虽然许多高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科技论文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如: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

1.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被过度强调,高等院校部分专业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检索、搜集文献的手段单一,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弱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较差。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过快,一名指导教师带多名学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些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指导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许多高校的教师在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教学研究和自我充实,使部分教师用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相对较少、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能力较差,指导水平低也是造成学生科技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3.管理制度的执行不严。尽管各高等院校对于科技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规定,但贯彻落实工作通常受到忽视,缺乏督促教师的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使论文撰写质量日趋下降。由于管理不严,使各项规定形同虚设,管理制度的监控作用未能很好实施。

三、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科技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训练,同时也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不单只是检验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也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准备工作。科技论文的撰写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与控制,如果管理与控制中存在问题,势必会对科技论文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

四、影响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造成高等院校科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面原因是社会的大环境变化,但从管理学角度去寻求解答,高校管理部门对科技论文的管理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组织松散是影响因素之一。各式各样的指导组织很多只是形式上的组织关系,实则上下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如有的学校以系为主,成立论文评审委员会,但真正抓论文指导的是各教研室,评审委员会没有实质上的作用。指导队伍也缺乏统一标准及要求。学生按人头分摊给老师,而不是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及实际情况选择特长、专业对口的指导教师,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在指导质量、指导程序等方面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

2.缺乏有效计划是影响因素之二。很少有高校平日将论文写作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技能进行培养。有的学校虽然开设语文类课程,但也很少涉及到论文写作方面的相关知识。由于长期没有受到相关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日渐单薄。这也是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3.领导层思想、方法、手段的滞后是影响因素之三。部分领导思想观念滞后,认为学生的科技论文只是一份作业,领导的不重视必然导致最后过程形式化。思想观念的滞后必然导致领导方法、手段的滞后。实际情况中,因知识老化,个别老教授对学生选择的前沿课题感到力不从心,但有的高校却有明文规定对指导教师的资历资格进行了限制,使部分对前沿课题颇有心得的教师爱莫能助。

五、高等院校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策略

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科技论文设计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贯穿从选题、开题、写作到答辩的全过程,以保障科技论文质量的提高。

1.保障体系分层管理。通过建立指导教师、教研室、院、校这四层质量管理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对论文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指导教师负责科技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及论文的学术规范审查工作。教研室负责监督各工作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学院负责确定指导教师及论文程序的细化。学校层面主要负责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如一些关于论文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规则以及指导教师在各阶段论文指导中应遵守的原则和程序的相关制度。二是规范文档格式,明确各类型科技论文在各阶段的各项文档书写规范。

3.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科技论文监管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各项已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贯彻落实。同时,在学生科技论文完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指导教师应做到全面的监控,督促学生规范论文的内容、格式、学术规范,及时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最后,由各级质量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论文形式、格式及学术规范进行审查。

4.重视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态度、数量及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等方面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对论文工作的积极性。

六、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科技论文写作环节的淡化,已经引起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种情况的危害性,努力改变目前的状况。改进高校科技论文写作,首先应该从管理角度着手,把握住各个流程环节的控制,从管理的几个环节做出科学的安排和改进。我们可以从提高科技论文的质量管理着手,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使我们高等院校的科技论文写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江腊生.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跟踪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6).

[2]李百齐.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成才之路,200,(120).

[3]郭力帆,乐征宇.高校理工科毕业论文质量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7).

[4]康星华.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浅谈[J].教育与职业,2007,(4):180.

[5]易清霞,杨春凤.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7).

[6]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44):499.

[7]高玉华,丁涛,李刚,刘健.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

[8]杜道流,邓道贵.高校扩招后中文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问题探索[J].文教资料,2009,(1):103.

第3篇

[关键词]PDCA循环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73-02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一所高校教育质量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价本科毕业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1][2]然而,近几年毕业论文的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何改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质量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实践,笔者认为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中,既可以不断提高论文的管理水平,又可以加强对论文的监控力度,从而进一步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实现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持续提升。[3]

一、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于1950年提出的,因此又称为“戴明环”。[4]

(一)PDCA循环的内容

内容包括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执行阶段(D)、检查阶段(C)、处理阶段(A)。

具体包括:制订目标、方针和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计划的结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标准化;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里解决。

(二)PDCA循环的特点

1.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滚动向前发展。

2.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循环,而是像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就有了新的提高。

二、PDCA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过程

(一)PDCA循环的应用

PDCA循环不仅是质量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科学程序,也是一种科学管理的工作方法。[5]PDCA循环最初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后来逐渐应用于市场营销、医药等领域,现在已经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该方法既可以指导实践工作,又可以指导日常生活。

(二)PDCA循环法在改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应用

PDCA循环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中:P是基础,D是核心,C是手段,A是根本。[6]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使得循环能够上升、提高到新的高度。

1.计划阶段

学生毕业论文计划的制订,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毕业论文工作计划,不仅要全面部署,而且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从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答辩和评分标准等各方面工作都要规范,形成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等规范的管理文件和标准;另一方面又要了解目前毕业论文的完成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主要原因制订出解决问题的计划措施。

在计划阶段,学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论文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多沟通,在不违反学校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的前提下,尽量兼顾学生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实习等实际情况。

2.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是PDCA循环的核心,它是整个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内容实施,老师必须在论文管理关键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一阶段有很多具体的环节,包括论文的选题、资料查找、师生见面会、开题论证、撰写论文、答辩等,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同样遵循PDCA 循环法,这就是大循环里面的小循环。

通过执行,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格式和写作规范,初步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的一些研究内容,掌握文献资料查找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还可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层次解决,保证论文质量的提高。

3. 检查阶段

检查是整个PDCA循环的手段。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考核,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必须在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具体包括前期检查、中期检查以及后期检查。

(1)前期检查

前期检查是学校对毕业论文前期工作的检查,做好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资格审核工作,做好选题和开题等环节的工作。检查内容具体包括:

①检查师资力量配备

A.审核指导教师的资格

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研究生学历,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工作作风严谨、认真负责,应有毕业论文指导经历或设计、生产实践经历。首次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应在具有高级职称、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工作。助教可作为毕业论文辅导教师。

B.审核师生比

为确保指导质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作用,各类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应该过高,因此要严格审核 “师生比”。

②审查毕业论文选题

A.毕业论文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教学基本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并巩固、深化和扩大所学专业知识。

B.选题是否结合了生产实际、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需要。

C.是否坚持一人一题,数名学生共同完成的课题中是否明确了每个学生应独立完成的任务,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③检查指导教师的资料准备情况

A.毕业论文题目申报表、任务书及有关指导文件是否及时下达。

B.任务书中对学生设计的工作计划、分阶段工作要求是否制订。

C.任务书中对学生阅读的参考文献、收集设计所用的资料是否提出了要求。

④其WB 教学环节的准备情况

A.与毕业设计有关的实验条件是否落实;

B.毕业设计的实习工作进行情况。

(2)中期检查

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两方面的检查工作。一方面是对指导教师的检查,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检查。对于指导教师的检查,包括教师辅导学生的时间,以及学生遇到问题老师能否及时地予以解决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检查,主要集中于把握学生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任务,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3)后期检查

在毕业论文答辩时,院、校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组织好毕业论文质量审查和答辩资格审查工作。重点对学生毕业论文各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进行检查;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合理性等。[4]

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根本阶段。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要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制订一个标准,在下一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作为一个参考,巩固成绩。遗留的问题自动转入下一个循环中去,即转到下一届学生毕业论文管理中去解决。如此周而复始,毕业论文质量就会螺旋上升,一届更比一届好。

三、结语

总之,将PDCA 循环法应用于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新理念和创新探索,是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的有效途径。该方法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毕业论文管理的科学性,而且会使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很好的提升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适.PDCA循环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2]张玉胜,温少如.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浅析[J].高等教育,2012(7).

[3]贝金兰.基于PDCA循环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1(12).

[4]赵阳,基于PDCA循环的商业银行薪酬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第4篇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国内对于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实践尚未普及,研究工作也基本围绕理论和方法模型进行。因此,本文试图就2001年以来的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以期比较全面、完整地揭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笔者在《中国期刊网》(2001—2011)以题名检索“图书馆质量管理”,再通过浏览去掉检索结果中与研究内容相关度不高的文献,最后得到内容与图书馆质量管理相关度较高的文献267篇。

2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分布情况

2.1时间分布情况

通过对某领域内期刊论文在一定时间内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状况。2001—2011年有关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的论文,按时间分布如下(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为13篇,数量并不算多,表明2001年图书馆质量管理仍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者相对较少,并且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对管理理念和理论基础内容的介绍上,研究目的也主要是在论证图书馆实施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和积极意义方面。从2002年开始,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的数量开始逐步地、相对稳定地增长,一直到2008年论文数量达到42篇的最高点。在这一阶段,图书馆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不断增多,并且研究内容也逐渐深入。在此后几年,论文数量虽然相对有所减少,但基本维持在二十篇左右。

2.2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通过对某领域研究论文所在的期刊分布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为文献的收集、整理提供依据,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指导,反应出各刊物的办刊特点,指导刊物发展。2001—2011年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按期刊分布(发表10篇及以上)如表2。11年间,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论文数量较多并且分布分散,刊登论文的杂志种类也比较繁杂。在这其中收录有10篇(含10篇)以上论文的期刊共有6种,这6种期刊共收录267篇论文中的84篇论文,约占论文总数的30%。收录论文最多的上述6种期刊中,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各占一半,且期刊种类都属于图书情报学类。除上述期刊之外,《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这四种核心期刊也均收录有六至七篇的相关研究论文。由此可见,虽然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论文来源广泛,但是其主要的来源还是图书情报类期刊。

3我国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热点

3.1质量管理及图书馆质量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早期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对质量管理和图书馆质量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其论述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以下方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含义、图书馆实行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内容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就已经有少数学者概括和表述出了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大致涵义。在《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一文中,马力和李金荣认为:“图书馆质量管理是利用一定人力、物力、组织条例等,对图书馆管理活动进行调控,对管理活动绩效进行测度的一种活动,是图书馆管理科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1]而后,随着质量管理思想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图书馆质量管理内涵的理解也更加全面透彻。赖晓云认为,图书馆质量管理是指“以提品、服务项目内容和服务场所为基础,以建立标准文件为准则,对图书馆行政管理过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服务过程的具体工作进行全面的细分,根据质量管理手册、图书馆运作手册、服务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予以记录、设计、整合,并通过信息处理、跟踪评价,纠正与改进措施和总结评估,达到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2]在大多数图书馆质量管理研究论文中,除了涉及上述内容以外,还有很多关于图书馆实施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的论述。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的统称。它是质量管理原理的具体应用,是将质量管理原理进行了标准化。它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焦点(控制过程),二项要求(明确控制;落实职责)”;它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组织依存于顾客,没有顾客的组织是不能生存的,只有组织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于顾客的要求,组织才能生存发展。通过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虽然ISO9000系列标准最初是起源于制造业并在制造业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但现已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标准,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包括图书馆管理领域。目前,在我国已发表的图书馆质量管理方面的论文中大多都论及了这方面的内容。孙玉红在《ISO9000标准在图书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从ISO9000标准和图书馆组织两者各自的特点出发,对图书馆引入ISO9000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他认为,ISO9000标准是通用的,并不是专门为某一具体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此外,图书馆作为一种独立的组织,它与企业组织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图书馆的信息就是产品,信息的生产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日常事务,图书馆同样也有服务对象且亦被视为其核心。[3]虽然目前有关图书馆实行质量管理可行性的文章较多,且大多数学者对此持有乐观支持态度,但是研究大多停留在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介绍和浅层研究上,而且文章内容重复严重。

3.2图书馆ISO9000认证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ISO9000就引起了我国图书馆界部分学者的注意,如邵文杰提出了可以用ISO9000族标准来规范图书馆的管理。目前,我国有关图书馆ISO9000的研究论文迅速增多。从总体来看,我国图书馆界对ISO9000认证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实施ISO9000的原则、图书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和结构、高校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等。ISO于2000年12月5日正式颁布了2000版ISO族标准(ISO9000:2000),在标准的引言中列出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领导作用”原则、“全员参与”原则、“过程管理”原则、“系统管理”原则、“持续改进”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原则和“与供方互利”原则。那春光认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用易于理解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成为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4]王建涛认为,“这些准则是当代各行各业质量管理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一切质量管理活动中都适用的理念和原则”,把八项原则运用于图书馆管理中,将有利于图书馆改进原有的管理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5]目前,对图书馆应用ISO9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进行研究的论文中,大部分是对八项原则条文的具体阐述以及对其重要性的强调,还有部分文章是把八项原则与图书馆的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王建涛在《ISO9000:2000与图书馆质量管理的原则》一文中,就每项原则在图书馆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作用是指导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满足顾客需求,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因此,如何建立既符合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图书馆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了另一个研究热点。所谓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组织实施质量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职能、过程、程序和资源,它是组织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罗曼认为,图书馆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按用户要求建立起来的部门结构及其职能和权限;有效保障图书馆信息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流程设计和改进;保证图书馆质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实现,并起到控制、跟踪、监督和审核作用的文件体系。[6]关于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秦红认为应当包括: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服务产品必须的过程;明确质量职责分配;编写质量体系文件这五个部分。[7]目前,对于图书馆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流程的论述大都简单移植其他行业的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突出体现出图书馆这一公益组织的特点。因此,这些论述往往缺乏针对性,并且在实际中的操作性也不高。高校图书馆实施ISO9000也是一个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研究热点。随着国内几所大学先后通过了质量认证,高校图书馆成为我国质量管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一个突破口,有关高校图书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文章也逐渐增多。但大多数的文章还是停留在理论阐述上面,没有根据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地阐述。

3.3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TQM)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面质量管理开始在欧美国家的工商界广为推行,而后逐渐被政府机构、教育界和其它非赢利性机构广泛采用,在全世界掀起了质量革命的旋风。在我国,随着图书馆质量管理思想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也逐渐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关注。但是,真正把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实践中的图书馆还在少数,如上海图书馆、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和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图书馆等。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仍大多停留在对其概念和必要性的阐述上,亟待开展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的推广。关于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张红霞、詹长智等概括为: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读者满意为目标,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等,对图书馆全部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监控的系统管理方法。”[8]除了上述对基本概念的阐述以外,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也是受图书馆界关注的研究领域,因为模型设计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TQM实施的成败。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是指以简化形式来描述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罗曼在《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型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国外四个典型图书馆TQM模型(哈佛大学图书馆TQM模型、3M公司信息中心TQM模型、研究图书馆TQM模型、图书馆TQM模型)的分析和研究,设计出了一个宏观和微观兼顾的框架。[9]徐欣在结合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图书馆工作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构建全面质量管理的框架需要:建立图书馆质量目标、领导承诺、建立质量委员会、建立质量改进团队、流程控制和标杆学习。[10]张鹰认为,建立TQM模型的关键在于建立实施机构以及全过程监控机制,并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11]TQM模型作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应当作为我国图书馆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重点。因此,应当在大量收集有关图书馆正在实施的TQM模型信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宏观上的战略规划和微观上的程序步骤,并与实际工作的特点相结合,来确保我国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实施。

3.4“六西格玛”图书馆质量管理理论研究

六西格玛(6σ)是由摩托罗拉公司在1987年推出的一种质量管理新方法,它在企业中实施了很多年,帮助很多企业创造了业绩神话,在社会上享有广泛的盛誉。目前,我国研究六西格玛在图书馆中使用的文章并不多。现有研究论文除了对六西格玛(6σ)的内涵、适用性和其实施条件等基础知识进行阐述以外,主要的研究热点在于六西格玛(6σ)同其他质量管理理论的对照分析以及六西格玛在图书馆的实行思路方面。夏有根和黄晓英认为,6σ管理“是以项目策划实施为主体,以数据和数理统计为基础,密切关注用户、关注流程管理及改进,以满足用户要求为导向,以科学的程序为模式,以达到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追求完美质量的一套经营哲学和方法论体系。”[12]在六西格玛与全面质量管理的联系和区别方面,李易宁通过研究六西格玛的诞生历程,认为“六西格玛是TQM的延续和发展,TQM为六西格玛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准备”,同时六西格玛作为一种方法体系,是接受和支持TQM的质量管理理念的。[13]焦秋阳等认为,虽然六西格玛和TQM的部分思想相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六西格玛强调把所有的运作放在一个过程中提高,而TQM则强调提高单个不相关的运作流程。[14]在六西格玛与ISO9000的比较方面,阮喜珍认为,ISO9000作为一族标准要兼顾不同行业的特点,因此相对六西格玛而言,其针对性和具体性较低。而六西格玛则是从特定的环境出发,根据客户和市场竞争等具体因素,对关键业务进行优化和控制。[15]六西格玛作为TQM的发展和延续,决定了图书馆在推行六西格玛之前,应当先进行ISO9000的认证,待质量管理水平达到三西格玛以上后再推行六西格玛。关于图书馆如何实施六西格玛,焦秋阳等通过对企业中六西格玛的实施过程进行修改,并结合图书馆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图书馆六西格玛理论实施图。该过程由服务质量评价、界定、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这六个步骤构成了一个质量控制循环,以此来帮助图书馆改善服务质量、改进业务流程。[16]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对六西格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针对图书馆的具体特点提出了一些使用六西格玛的具体理论模型。六西格玛作为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应当引起图书馆人的重视。

3.5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对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的服务营销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成果开始被欧美图书馆界的学者所认同,并陆续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了服务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1988年,北美学者帕拉休拉曼(A.Parasuraman)、赞瑟姆(ValarieAZeithamal)和贝利(LeonardL.Berry)等人开始对服务质量决定因素和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依据TQM理论率先提出了一种被称为“SERVQUAL”的服务质量评估模式,即:服务质量(Q)=用户的感知(P)-用户的期望(E)。[17]1999年12月,美国研究型图书馆联合会(ARL)根据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图书馆六年来对SERVQUAL的研究和经验,共同发起了“LibQUAL+”研究计划。[18]“LibQUAL+”的研究目的是克服SERVQUAL在图书馆评价中的不足,使服务质量属性和问题指标更加符合图书馆的实际,并建立一种最实用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方式。我国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截至目前,我国以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为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图书馆某一具体的服务工作的日常管理进行实证研究,如陈青在《谈提高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读者服务质量》中,论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19]二是关于SERVQUAL和LibQUAL服务质量评价工具应用的研究,如丹在《基于LIBQUAL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研究》中,通过对改进后的LIBQUAL+进行验证性研究,揭示了图书馆服务质量上的共性问题;[20]三是关于TQM理论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如茹美霞和李桂阑等在《基于ISO9000标准的图书馆服务质量控制研究》中论述了图书馆服务质量与ISO9000标准的一致性,并阐述了如何运用ISO9000标准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21]但是,国内关于图书馆服务质量差距分析和研究方面的论文相对较少,已有文章大都是从理论上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差距进行分析,多偏重于定性分析,缺少实证研究。

4结语

第5篇

一、哈工大体育学研究教育创建和发展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2005年申报,2006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研究培养方向包括冰雪、田径、篮球、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科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年。

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又满足体育专业要求的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硕士研究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公共学位课3门,学科基础课4门,学科专业课2门,选修课程6门,专题课2门,补修课2门,总学分30学分,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内与体育学相关专业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课,加大与省内外体育院系知名教授导师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建立联合导师组制。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如,人文学院的哲学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生命科学院等,设置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与医学有关的体育专业和课程。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

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科研成果一样,是学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为研究生专门设立学术奖项,是鼓励研究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的有效措施。在设立激励机制时要多设立一些特色项目,以引导研究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以激发研究生在某一方面的潜力和创造力。

一、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1)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组织、教学效果、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对教学态度、品德素养进行定性评价,实行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与专家督导小组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构建研究生学习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测评,包括听课、递交作业、自学能力、交流与沟通、小论文、课程考试等各个环节,打破考试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方式,灵活运用口试、笔试、论文写作、实验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并实行研究生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学院评价相结合。

(3)构建学院教学管理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特点,对学院研究生教学投入、师资安排、教材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的制度化的评估,实行学院自我评价、师生评价与专家督导小组评价相结合。

二、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管理

双导师制将社会与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共享,集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突出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这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单一、封闭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超越。双导师制不仅有校内的学术导师,而且有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等来担任职业导师。校内外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增加社会实践,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培养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等;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工作。在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校外导师还会就工作中的问题给予研究生及时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适应岗位、总结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学,师生形成一个互利共荣的创新团队,与实践单位一起构建创新平台。

三、在理顺层次管理的基础上创造团结的层次监督管理体制

所谓严格管理,就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严字当头,敢于管理。这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部、学校主管建立起层级责任的监督机制。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理顺部门与部门之间,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各自的权限与职责,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要发挥监督系统的作用,除了明确该系统各自具体要素的内容及构成的相互联系外,还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保证各层次管理能环环相扣,落实到位,提高管理效率。由质量管理系统、监控督导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构成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保障系统是一个由众多要素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和指挥中枢作用;监控督导系统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落实和执行;信息反馈系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各系统通过相关政策、制度、措施、组织等的有机运行,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

作者单位:万昆东北电力大学

袁宏波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0-61.

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控制体系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逐渐代替工业经济,社会各界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教育培养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若干问题,如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毕业生素质良莠不齐等。随着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不断增多,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结晶,不仅可以反映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现行的学位论文管理体系亟待优化。

目前,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杨同毅(1999)将质量保障概念引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认为学位论文质量应由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共同保障。张意湘(2003)、溥纯芝(2005)和严江(2012)指出了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问题,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创新性、开题把关不严、导师指导不力以及答辩流于形式等,并提出从研究生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善。陈勇和王道红(2006)认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还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如对研究生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与监督,对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等。另外,王科(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也应当注重提高学术水平,培养阅读经典原著的意识,恪守“原典为王”、学以致用、质量本位的理念,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营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绝大多数相关研究仍徘徊在现象描述,忽略了对管理体系背后理论基础的思考。因此,本文将基于控制论视角,探讨如何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教育水平。

基于控制论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控制论是现代科学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专著《控制论》出版标志着控制论理论的形成。控制论对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对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哲学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童天湘, 1979)。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过程与运动都可以看成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是一个十分广泛而重要的概念。一般来说,控制是在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或者使系统按某种规律变化的一种过程(刁在祥, 王少君 & 张军波, 1998)。控制论把系统的功能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不论这个系统是动物还是机器,控制论只考虑它们的功能,而不考虑它们的其他特征(张峰, 2008)。根据控制论的基本思维方式,要先确定控制想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根据确定的预期目标来选择可行性的工具与手段,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使受控对象达到之前的预期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保证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进行信息反馈。根据控制论的观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也是一个可控的过程。我们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为目标,从开始到论文完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对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为了体现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本研究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划分为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阶段。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指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前所需要进行的控制,这主要表现为对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控制。生源质量是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因素,经验表明:生源质量的高低会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高质量的生源是优秀学位论文的基础,研究生生源质量下滑,不仅会降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引发外界对高校办学质量下降的思考,还会对高校的品牌知名度造成长远影响。反之,这些不良影响也给研究生招生带来不便,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因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竭力保证研究生生源质量。

第一,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

推免生一般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参与推免的学生一般都是各学校根据前三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择优确定推免资格的,相对于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的考生来说,推免生具有更好的专业能力(李彩丽 & 缪园, 2009)。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推免制度,保证推免各个环节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假期夏令营活动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之后的招生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另外,高校应当加强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到优质生源地进行宣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对于能力优秀、表现良好的本科毕业生,给予其推免生的资格。同时,对推免生的初试和复试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坚持客观公正,保证推免生的招生质量。

第二,加强研究生全国统考制度改革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加大了对研究生统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原来的“3+2”考试制度改革为“3+1+1”考试制度,正式将复试列入了考试录取环节中,从而扩大了高校的招生录取自,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张意湘, 2003)。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长期存在的“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病。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部分高校在复试环节中缺乏细致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导致复试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确保生源质量,目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复试环节进行改革。首先,要确保复试流程的公开、公平以及规范性,复试的具体内容要科学合理,全面考察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对复试小组成员进行资质审查,明确成员的具体权责;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监督小组,对研究生复试全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复试流程的透明度。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指在学位论文生产过程之中所需要进行的监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制度设计、导师指导和开题报告审核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综合素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期间培养制度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导师的必要指导也是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李艳明, 2004),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加强研究生导师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设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途径,在论文撰写之初就要严格把关,确保过程控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第一,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制度

首先,及时修订培养方案,改善陈旧的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授课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社会对研究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质量标准(常宝英, 2008),但有些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能与时俱进、课程设置落后,导致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些都会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学校应该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对研究生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合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法课程的比例,使三者协调,既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授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引入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文献学习。基础文献学习对研究生培养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巩固,丰富其知识结构,并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基础文献学习可以接触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增进对交叉学科的了解,引导研究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后续研究开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基础文献学习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对国外经典文献的学习,通过阅读外文文献,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面,从而掌握当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外文文献的利用能力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外文文献的利用状况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重要标志(张意湘, 2003)。因此,高校应当有导向地加强研究生基础文献学习的力度,建立正式的文献分享机制,鼓励研究生进行文献分享和交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最后,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创新平台、设置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措施,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创新实践活动能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的了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其科研水平。高校应当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深度参与,通过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其科研兴趣。另外,高校还应定期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术探讨,从而为学位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立合理的导师指导机制

一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自身水平,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导师制度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姜晶玲, 2005),研究生导师的思维方式、学术作风在日常的学术辅导过程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保证优质的导师素质,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遴选机制,及时将道德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引入到导师队伍中来,促进导师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再则,高校应为研究生导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鼓励导师参与进修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然后,要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对导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有明确的规定,导师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要给予建设性的建议,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

二是注重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对于学位论文质量来讲至关重要,好的选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它需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广泛的查阅文献,科学的辩证思维,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文道贵 & 潘建红, 2008)。好的选题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要对研究相关领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选题作为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需要导师的必要指导和帮助。导师应当指导研究生通过资料查找和信息搜集,了解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启发研究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另外,导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结合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第三,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选题阶段的工作总结,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作为学位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对开题报告管理,建立规范的开题报告审核制度。高校可以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为研究生传授开题经验和写作技巧,避免开题中存在失误。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对开题报告的格式进行统一规范,如开题报告的内容可以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等。责成学院组成开题报告专家组,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意见。对于审核合格的开题报告予以通过,对于审核不合格的也要给予意见,修改后再进行审核。

3.终结控制

终结控制是指对学位论文质量的成果检验,它主要表现在成果审核、答辩程序和激励机制上。学位论文的撰写是学位论文完成的必要步骤,高校通过对学位论文撰写结果进行控制,了解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进展和工作质量,对撰写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第一,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审核制度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后,需要由评审专家小组进行审核,对研究生的论文成果进行评价。高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合适的指标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评价制度上,建议采取导师和专家组共同评议的机制,先由研究生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再采用“双盲评审”的方式交予专家组进行评价。“双盲评审”是指研究生在送审的学位论文中要求隐去研究生本人及其指导教师的个人信息,而论文评审专家也对研究生及其导师保密(刘之葵 & 周, 2007)。在综合导师和专家组的共同意见后,得出最终的评审结果,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二,规范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

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现场考验,是研究生获得答辩专家小组对论文成果的审核、认定或否决的过程(刘敏, 2007)。为此,学校要制定严格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答辩专家小组的成员选择要保证客观性和公平性,答辩过程不是走过场,专家小组要严格按照答辩流程,通过提问了解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掌握程度,对研究生是否能够通过答辩予以判断。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对于优秀的学位论文可以设立奖励来进行鼓励。一方面,这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后续的研究生加强对学位论文的重视,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督促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制度,但是从执行力度来看仍有上升空间,再就是重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强物质激励,鼓励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管理,从而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本研究从控制论视角出发,优化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终结控制三个过程来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学位论文既能体现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研究生从事科研的能力,是检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鼓励研究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后的成果检验,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和优化。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411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013YB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实验教学项目(SY201429)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宝英.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4(18): 47-49.

[2]陈勇, 王道红. 浅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6, 29(3): 51-53.

[3]刁在祥, 王少君, 张军波.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学管理[J]. 管理信息系统, 1998, 22(S1): 110-112.

[4]姜晶玲.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措施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 41(22): 37-38.

[5]李彩丽, 缪园. 硕士生生源质量与学位论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26(9): 8-11.

[6]刘敏. 问题与对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审思[J]. 湘潮(理论), 2007, 3(1): 66-68.

[7]溥纯芝.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5, 12(6): 57-60.

[8]刘之葵, 周. 工学类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估标准的探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30(12):182-184.

[9]李艳明. 试论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因素[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21(11): 58-61.

[10]童天湘. 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J]. 哲学研究, 1979, 25(3): 75-80.

[11]陶涛, 陈虹, 阳小华. 风险控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中的应用[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4): 34-37.

[12]文道贵, 潘建红.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8, 24(4): 86-91.

[13]王科. 强化经典原著阅读意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1, 27(6): 131-132.

[14]王颖, 徐雷.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管、评、控治理模式研究[J]. 国际商务, 2012, 26(4): 113-120.

[15]严江. 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4(4): 8-10.

[16]杨同毅.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有关理论问题的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16(3):52-56.

[17]张峰. 控制论的科学思维方法[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08, 22(1): 114-116.

第8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 质量问题 改进措施

一 引言

虽然我校取得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成绩,但如何能继续保持评估过程中的发展态势,如何保持评估中形成的教学管理机制长效性。也就是说,通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从未来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为学校创造促进自身发展的有利平台,形成质量建设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对我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 现实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理念、特征等方面出发,对照我校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1.教学管理问题

从教学管理的功能上来说,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使每所高教机构能建立起自我约束的机制。但到了教学单位,由于学科、专业等的差异,需要把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更加具体化。因此,学校需要把一定质量保障的责任下放到教学单位,学校层面的管理部门承担的责任和任务,也需要做进一步的界定。

从教学管理的内容上来说,由于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心还集中于学校层面,因此,教学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发挥存在一些问题。

从教学管理的队伍上来说,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管理人员少。二是人员的素质结构和水平不注重教学管理的专业化。

2.考核机制问题

由于当前我校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还没有一套有效的评价方式,而对教师的科研考核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即使对教学工作进行考核,也仅仅是看其教学工作量。这种考核机制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师过于投入于科研,而对于自己本职的教学工作则相对关注不够。甚至一些教师为了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漠不关心、敷衍了事,不愿意从事基本课堂的教学,不愿意探讨教学方法,科研的新动态不能反映到教学之中等。

三 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改进分析

1.明确学校办学思路

为落实“培养创业型人才”,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了“一个中心、二个重点、三个立足、四个方略、五个转变”的办学思路。

(1)“一个中心”即以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满意的学校。

(2)“两个重点”即以教学质量和科研特色为建设重点。

明确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科研特色是兴校之路。以高度的注意力和主要精力,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倾力打造科研特色。

(3)“三个立足”即立足自我求发展,立足江西谋发展,立足市场促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立足自我,苦练内功;立足江西,服务社会;立足市场,多赢发展。

(4)“四个方略”即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法德治校。

(5)“五个转变”即战略取向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办学行为由相对封闭向更加开放转变,管理重心由学校主体向学院主体转变,管理体制由政学合一向政学分开转变,管理机制由单一激励向激励约束并重转变。

2.形成了人才培养机制

在8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的办学观念,确立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以学分制为基本教学制度,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的培养机制。

(1)“三个课堂”。第一课堂重视基本理论和课程实验,厚实创业基础;第二课程重视创业模拟和专业实训,拓展创业素质;第三课堂重视创业体验和综合实践,形成创业能力。

(2)“三类实践”。从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入手,将实践教学规整为三个类型:课程实验是以实验(上机)为内容;专业实训是以实习(实训)、论文(设计)等为内容;综合实践以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为内容。

3.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经过多年探索,建立了“三层实践平台、三种实践类型、四个实践模块、四年协调安排”(简称“三三四四”)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三层实践平台:搭建了以计算机教学中心、大学英语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主的学校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和以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和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为主的学科专业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了校内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平台)。

(2)三种实践类型:从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入手,将实践教学规整为“三种类型”,即:课程实验、专业实训、综合实践。

(3)四个实践模块:实验(上机)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模块。

(4)四年协调安排:一年级主要是外语视听说、课程实验、计算机操作、军事训练;二年级主要是外语视听说、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调查;三年级主要是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训、专业调查、专业实习和学年论文撰写;四年级主要是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国祥.加快优化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冶金教育,2001(3):53~55

[3]王伟廉.关于教学质量管理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33~34

[4]武书连.2003年度中国大学排名[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践模式

1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资格与学科专业水平为目的,在相关教师的教学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设计、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检验,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的直观反映。经济学作为推动国家建设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的重要背景下,如何有效革新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增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造优质创新人才队伍成为各大高校经济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环节。

以经济学专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双创”发展基本要求,以加强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进行有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全面提升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确保其专业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学、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方向转变,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落地实施,打造实用型、复合型的优质创新人才队伍。

2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1选题缺乏应用价值

由于学科限制,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相关性较差,不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全球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部分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时效性较差,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忽略现实情况,在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方面难有建树,缺少应用价值。

2.2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期间,学生面临就业、继续升学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视有所下降。此外,学校缺少相应的意识教育与号召工作,学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待毕业设计态度较为敷衍,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自律性,毕业论文质量难以提高。

2.3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差

本科阶段对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力度较弱,学生对相关研究方法及运算软件的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系统性实践训练较少,论文局限于理论知识,缺少实证研究作支撑,文章内容稍显单薄。创新创业教育不足,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论文独创性较差,创新点不足,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2.4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

教学指导工作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作用较小。未合理考虑不同学生间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差异,教学指导计划过于笼统,学生个性与特点难以施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毕业设计教学指导大纲不完善,缺少长远规划与适宜的管理考核目标,毕业设计教学与日常教学工作相脱节,学生无法得到全面系统的教学指导。缺少相应的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不足。

2.5相关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不完善,教师指导工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相关教学指导模式缺乏改革创新,不满足双创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 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方法

3.1优化日常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校自身学科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拓宽专业口径,针对财政、经济、贸易、金融等基础专业门类,科学制定招生培养指标,有效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上改善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科发展。

二是依托全国高校经济学重点课程设置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师资情况,合理制定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创新课程的科学搭配,提高经济学专业教学效率。

三是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日常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与思维意识,制定科学、详尽的教学指导规范,提高经济学学生培养质量。以日常教学环节的课程论文融入为切入点,倡导将提交课程论文作为学生专业课程能力考核的最终检测形式,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科学推动毕业设计(论文)日常指导常B化发展。

四是紧跟全球经济研究新进展与经济发展新趋势,重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效平衡,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合理吸收管理学等关联学科的教学经验与研究内容,促进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科技、能源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关注全球经济热点问题,加强课堂讨论分析;加大推进双语及全英教学,培养国际化经济人才。

3.2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

加强计量经济学、现代统计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力度,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SPSS、Eviews等研究工具,提高案例分析、统计模型等相关实证研究在论文中的应用比重,解决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数据支撑的突出矛盾,增强论文应用价值与实践意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快推进经济学实验室、经济学教学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培养学生科研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发展战略号召,大力推动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经济学知识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专业及创新活动,加大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经济学优质人才储备。

3.3加强论文选题管理

为有效解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重理论、轻应用”的尴尬情况,应以应用目标为导向,积极推动科学化选题的顺利实施。将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争取将实习内容,尤其是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实习情况与研究内容作为选题来源,增强选题实践性与应用价值。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选题自,在保证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专业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论文选题审核制度,设立专门的选题审核小组,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后应及时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核表》,审核小组从合理性、创新性、可行性、应用价值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严格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退回修改,以此保证选题的科学、有效。

此外,在选题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切合专业培养方向,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满足教学培养计划对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考核要求,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结合生产科研实践,在操作可行的基础上,尽量向毕业实习内容靠拢,保证选题具备相应的创新性与先进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论文题目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确保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符合当下相关理论知识的发展趋势,避免老套、陈旧的选题出现,增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时效性。

3.4有效区分学生能力层次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适宜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前三年的学习表现与潜力,从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划分为不同水平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因材施教。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不能因此降低考核要求,应积极提高其毕业设计(论文)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增强其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丰富其实践训练经验。对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应在毕业设计的合格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开拓其研究思维、锻炼其科研能力,在保C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论文独创性,创造更多优秀论文,争取大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在修改完善后能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上发表。

另一方面,根据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金融、财政、贸易等不同研究方向,合理分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指导,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5加大监管考核力度

一是规范相关政策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目标,设立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小组,协助教师和本专业有关部门完成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监督、管理、考核等工作。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预期绩效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对学生论文完成情况的检查监督、毕业设计质量的考核与评定、优秀论文的选拔等等。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监控系统,加大教学监管力度,定期开展相关检查工作,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安排,及时提出指导意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指导计划与管理考核目标,适当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合格标准,加强教师和学院的监督约束力度,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测工作。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学习态度、毕业设计质量、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毕业论文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参考文献:

[1]武卫莉.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5):117-120

[2]喻永红.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276-277

[3]马洪云,黄启.经济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3(4):20-25

[4]费志勇,冀宏.高校“双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66-69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加强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崔树银(1968-),男,安徽霍邱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朱玉知(1979-),男,江苏邳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沪教委高[2011]4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91-03

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事实上,面向工科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目前还没有面向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培训计划,但管理类专业同样对实践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管理学为第12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1]根据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的管理类专业将有40多个。管理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而且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般描述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现代管理分析方法,能在经济管理部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

近年来,由于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相对较低,国内绝大多数高校一般都设置有管理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很多高校又缺少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不足,即使进行了实践教学的高校,其效果也并不理想。[2]这样一来,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虽然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本科生教育呈现了“象牙塔”现象,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3]随着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管理类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等。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注重实用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主要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科研活动主要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主要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精神。

目前,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只限于基础实验和模拟实验,学生只需要根据《实验手册》的要求进行操作,便可顺利完成实验任务。由于缺少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任务的挑战性不强。毕业实习作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而这个时候,正值学生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公务员考试,因而毕业实习工作常常流于形式。至于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活动也由于缺少实践活动经费和社会实践基地而较少开展。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只限于毕业论文(设计),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通常理论性强,偏离实际。虽然各高校都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但真正能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大学生还是凤毛麟角。

2.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学经费。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除了前期一次性购买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外,日后软件升级和日常实验室管理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节约经费,一些实验室长期闲置,只是被用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大多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只是停留在协议层面或仅仅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由于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与实习单位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机制,不少高校出于降低教学成本的考虑,不愿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投入过多的实践教学经费,这样一来,实习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缺少足够的动力。甚至一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减少或者取消学生实习环节,用理论课程代替实习课。[4]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专业实验室缺乏,实践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时间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实践教学经费和实践教学设施得不到保证,将直接影响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及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是造成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第11篇

【关键词】计量管理;烟草行业;质量管理

计量学是研究测量、保证测量统一和准确的科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计量管理则是将计量学与管理学结合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利用专业的测量仪器实现对被管理对象的一种精确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被管理对象的管理效益。各类企业都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而精确的计量管理,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益都有着明显而积极的作用。

一、计量管理工作在烟草行业中的作用

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烟草原料和辅料的需求量较大,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对烟草原料和辅料严格进行计量,从而为烟草的质量服务。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工作在烟草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概括起来说,计量管理工作在烟草行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烟草原料的质量。烟草生产过程中,至少需要对烟叶、丝束、滤棒、卷烟纸、烟用香精香料和烟用薄膜等数十种原料进行成分计量及质量计量等工作。因此,运用相关计量标准,采用科学合理的计量手段和仪器,对烟草原料进行成分计量和质量计量,例如烟叶采购进库时必须要对烟叶的含水量进行测定,这就需要计量管理工作参与进来。因此,计量工作的全过程参与管理,对于烟草企业的成品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于现代化的自动计量设备,大量的信息采集基础数据都来自底层控制层设备,而控制层设备,如皮带秤等数据计量的准确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因为整个数据分析都来源于这些计量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些计量数据将对烟草产品决策提供基础性数据。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将直接影响到烟草产品的最终质量。(2)计量管理工作影响到烟草企业的生产管理。对于烟草行业而言,计量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计量管理直接影响到烟草企业的生产管理,主要是从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两个角度来影响的,下面逐一分析。一是计量管理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烟草企业需要对生产烟草的原理及辅料进行计量,必然要借助于一些专业的计量设备及工具。不同的生产厂家对于计量器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如果对于计量标准及计量手段的要求不一致,就有可能造成烟草企业的原理及辅料计量标准不一致,从而严重影响烟草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计量工作也不再仅仅依靠人为工作的单一模式,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现,可以使计量过程更为精准,降低了人为误差的产生几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计量工作的准确性也间接提高了烟草企业的生产效率。二是计量管理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烟草企业的计量管理,其主要应用在烟草的制造工艺流程上,例如对烟丝含水量的计量,在烟丝中添加香料等,这些都需要计量管理工作的参与,才能够确保烟草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一旦计量工作出现失误,首先带来的是烟草企业产品的浪费,生产成本的提高。所以说,做好计量管理工作,对于烟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都有着积极而明显的作用。

二、进一步发展完善计量管理工作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

(1)发展科学计量标准,提高烟草计量的精确度和效率。由于烟丝、焦油的计量需要非常准确,因此对于烟草的计量,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科学的计量标准与计量手段,提高烟草的计量效率。概率起来说,要实现科学的计量标准与计量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一是计量标准的使用必须具有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具有称职的使用、维护、保管人员,非检定人员不能任意使用计量标准。计量标准的更换更改需由上级部门的同意后方可执行;计量手段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制定实施。二是经上级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并取得相应项目的《计量检定员证》的人员才有资格使用计量标准。检定人员在使用计量标准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用或保存要符合技术条件要求。三是标准计量器具要按有关规定定期送检、自检,经检定合格的标准器具方可使用。计量标准器检定合格后,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粘贴设备唯一性标志,在不影响读数的情况下,唯一性标志应贴在标准器醒目、易识别的显著部位。四是发现计量标准器异常时应及时排除,若故障较大需要修理时,应再次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如不合格,降级作工作计量器具用。若需要报废更新,应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并填写更换申请表等,报计量标准考核部门审批。(2)发展现代化计量方法,向质量管理要效益。对烟草实施计量化管理,其实质是抓住了烟草的质量管理。做好烟草质量的计量与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实施:一是加强对烟叶来源的监管计量与控制。首先要关爱烟农,服务好烟农,为烟农谋利益,烟农心稳,烟叶生产就能平稳发展,烟叶质量就能得到保障,计量管理工作也能够顺利平稳发展。只有让烟农得到实惠,才能提高烟农生产烟叶的质量。二是加强烟草资料的计量与监督管理。要加强对烟制品的计量与质量监督力度,把好质量关,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烟制品质量的计量监督,需要依靠国家烟草专卖局、省级烟草专卖局局、卷烟生产工业企业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和行业产品质量监督三级检测网的共同努力,对行业卷烟、烟叶、丝束、滤棒、卷烟纸、烟用香精香料和烟用薄膜等产品的质量计量与监督检查工作。只有加强质量的计量与监督工作,才能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推进行业技术进步。(3)加强对烟草工艺的计量管理。烟草行业在向质量管理要效益的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对烟草工艺的计量管理。向烟草生产制造工艺要计量,是烟草行业计量管理的特色。烟草生产工艺涉及多个环节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对烟草、烟丝、丝束、滤棒、卷烟纸、烟用香精香料等等进行精确的计量,如果计量有误,不仅仅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推高,更重要的是在烟草行业,计量管理发生失误,将直接面临着的巨额的市场损失和行政处罚,因此,烟草生产制造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对烟草生产制造工艺过程进行精确的计量管理,实现科学的工艺质量管理。(4)培养专业化的烟草计量管理人才。计量管理工作是一门精细的测量管理工作,需要专业人才才能够得以实施。纵观目前很多烟厂,许多计量测试人员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仅仅会操作计量仪器进行计量测算就可以上岗操作,甚至有些计量员都还没有拿到行业执业资格证。因此,要保障烟草行业实现科学计量管理,就离不开专业化的烟草计量人才。而要实现对烟草计量人才的培养,就需要烟草行业科学量化的计量管理工作作为支撑,不是仅仅考核烟草计量技能的应用;相反,更重要的是实现对烟草计量管理职能和素养的培养,建立计量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和管理课程,依托计量管理技能考核作为切入点,将烟草计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语

烟草行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影响民生的行业,其质量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烟草行业必须实施高质量严要求的计量管理,从计量管理入手实施质量管理,向计量数据要效益,向计量人员要效益,真正实现烟草行业的科学计量管理。本论文重点探讨了计量管理工作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烟草行业进一步发展完善计量管理工作的措施与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烟草行业计量管理应用水平具有一定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本论文所推荐的一些面向烟草行业的提高计量管理效益的措施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当然,更多的计量管理措施和建议,还有待于广大烟草计量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烟草行业计量管理的真正提高。

参 考 文 献

[1]杨荣超,苗芊,张京力等.烟草专用计量器具送检提醒功能的实现[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9):23~24

[2]郑晓娜,党引线.浅谈计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29~31

第12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影响因素;论文考核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引言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旅游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其他教学环节的深化、补充和检验,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专业教学水平,是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大学学习知识的总结和能力的运用,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二、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一)论文质量低,抄袭严重

目前,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不高、抄袭现象严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完成多为“东拼西凑”,在网上搜索了同主题的文章,然后复制、粘贴、整理后就形成一片所谓的论文,各部分联系并不紧密,多以总结归纳为主,毕业论文的创新性较少。

(二)论文写作不规范

如有些学生的论文摘要只用200-300字进行情况说明和写作意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语言表达不畅,论点表述不清、词不达意,结构上学生逻辑思维混乱,无法合理组织,此外还存在数据来源注明也并不规范,图表数据来源和表头文字说明等内容不统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甚至有错字、错句现象。参考文献的选取和运用失当,不能从冗繁材料中准确找到有效信息。

总之,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反映了学校培养教育方面的不足,如果不找出影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不仅会影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将大幅度降低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

三、旅游专业毕业论文低质量的影响因素

分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依据学校、教师、学生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分别担任的监督、指导以及完成的三个重要部分,从学校方面、教师方面以及学生方面来分别分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影响因素。

(一)学校方面

1、缺乏毕业论文的前期教学资源准备

毕业论文的前期教学资源准备主要包括毕业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旅游专业教学硬件资源、图书馆资料的完善。大多数学校往往从大学最后一年才开始有关毕业论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常很难很快掌握。与其他研究型的专业相比,旅游专业更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主要包括旅行社与酒店两个方向,如果仅仅是在课程教学中传授知识并不能更生动、直观、形象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各院校在旅游专业硬件资源上普遍存在明显欠缺,往往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资金不足等原因,对于旅游专业资源建设知识“纸上谈兵”。图书馆的资料也并不十分充足,忽视资料的完善和更新,不能满足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需求。

2、缺乏毕业论文的有效过程管理

从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到最终的答辩全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管理文件不健全、有些尽管文件健全但在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对教师指导情况也不甚了解,由于检测标准的不明确或不合理,难以分辨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

3、缺乏成绩评定的公正和客观

由于毕业论文成绩的不及格导致学生只能结业不能毕业,因此,一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不及格”谨慎和宽容的情况,这无形中影响了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对于毕业论文评价标准的失衡和不确定性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和消极态度。

(二)教师方面

1、缺乏经验

一方面是旅游实践经验的缺乏,一些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缺少旅行社和酒店管理实践的相关经验,不利于毕业论文的指导;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也缺少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对于论文的选题、论文结构和内容的选择以及论文进程缺少有效的掌控,导致问题的出现。

2、缺乏时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近年来旅游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旅游专业师生比例开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一个教师需要指导论文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

3、缺乏责任心

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或科研任务繁重或责任心不强,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投入不够,表现在他们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缺少过程管理,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等。

4、缺乏与学生的沟通

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与学生指导关系多确立大学的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学期,教师对学生也缺乏了解,对于学生论文选题的兴趣往往不得而知,缺乏有效沟通也导致论文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学生方面

1、缺乏积极态度和兴趣

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都能顺利通过,这也就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毕业论文写作时态度消极。在论文选题上,学生对于旅游业热点虽有兴趣,但由于需要花费心血搞调查、文献查找费事等多方面原因,学生最终只选择参考文献充足、但是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题目,毕业论文写作动力不足。

2、缺乏夯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毕业论文的优劣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专业学生的考核为试卷形式,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停留在课堂,遇到问题往往无从应对,过度依赖老师的指导。此外,旅游专业学生校内实践机会很少,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导致了论文写作内容陈旧,缺乏创新。

3、缺乏充足时间完成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多集中于大学的最后一年,而此时多数学校正好安排学生实习,学生或忙于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继续深造,外出参加人才招聘会和复习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可以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少之又少,在最后匆忙突击完成。

4、缺乏与指导教师的沟通

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于主动与教师进行了论文相关事宜的沟通交流存在抵触心理,在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时也无法明确阐述自己对于论文的理解和问题的建议,造成师生沟通障碍。

由于,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无论是在学校监督、教师指导以及学生自身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造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堪忧的现状,积极寻找提高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提高旅游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提高旅游专业的毕业论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共同的努力,才能改变毕业论文问题重重的现状,才能进一步实现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质量。

(一)学校对于提高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1、做好毕业论文前期教学资源准备工作

高质量毕业论文不是大四一年的工作,也不是教师指导到位和学生认真完成就能直接保证的,如果没有充分的前期毕业论文准备工作,依旧会功亏于篑。学校应该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安排不同的与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任务,如文献综述、数据统计方法等,更应将撰写规范应用于日常的作业中,强化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2、对毕业论文实施有效的过程监督和管理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情况做定期了解,完善毕业论文写作各个环节的教学管理文件,为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和老师所扮演的角色给予积极的文件指导和监督管理,为毕业论文的高效高质完成奠定基础。

3、制定公平、合理、严格、明确、统一的毕业论文考核标准

制定该毕业论文考核标准的目的在于明确毕业论文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公平的评判标准、严格指出毕业论文中的各种问题、针对毕业论文考核的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及学分完成情况的影响统一应用于任何学生,明确区分毕业论文的优劣并对其考核结果负责。

(二)教师对于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1、增加旅行社和酒店业务实践经验

通过增加实践经验,教师可以充分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更有针对性,也更易发现论文是否能够具有实践的指导性,是否能够实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2、合理安排指导时间

教师应该依据毕业论文的规定写作时间以及学生的人数和在校时间积极合理的安排指导时间,保证充足的指导时间和次数,因材施教,对待论文写作能力不同的学生,有所侧重的进行指导。

3、严格指导毕业论文

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先明确传达论文写作的要求,包括论文的撰写规范等,还应加强写作过程的监督,通过严格的指导,保证学生论文的基本质量。

4、加强对学生兴趣和薄弱环节的了解

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指导方法,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教学,教师可根据旅游学科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论点,要求学生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可选择一些重要的旅游文章,要求学生写出摘要和总结,进而发现学生对于旅游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兴趣。

(三)学生对于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对策

1、树立积极的论文写作态度,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

明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论文写作,重视论文写作过程中知识的积累。通过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发现专业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为论文写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避免写作时消极懒散现象的发生。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毕业论文写作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理论基础,但是如果理论不与实践紧密相连,很难写出切实可行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作是需要学生动脑、动手、用心三者共同完成的。

3、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准备,乐观迎接挑战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应该认真积累专业学习知识、论文写作的各种能力、熟练运用word等办公软件以及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在写作中,应对时间不足等突况时,能够更理性更有信心写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4、提高主动性,加强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交流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毕竟是第一次独立完成,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因此更需要多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积极主动面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及时给予改正。

五、结论

目前,旅游专业毕业论文并未达到实现其培养目标的目的,反映出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设置、培养教育、日常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旅游专业毕业论文的影响因素,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出发,分别阐述教育过程中三个不同角色面对毕业论文写作时的对策,学校需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过程管理等,教师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论文指导,学生自身应摆正态度、夯实基础、积极努力的进行论文写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加强彼此之间应交流沟通、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辉,张记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649-650.

[2]邓小玲,贾碧.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影响因素及改革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06-207.

[3]曹成茂,李玉洁.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5):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