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国演义阅读体会

三国演义阅读体会

时间:2022-12-28 16:4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国演义阅读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国演义阅读体会

第1篇

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提高文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明确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等。”《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瑰宝,有着很高的阅读价值。

笔者曾让高一年级学生试做了2013年江苏省的高考文言文考题,发现在三道选择题中,第七题错误率高达67%,超乎想象。学生对《三国演义》不熟悉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四大名著中名著阅读部分规定的有《水浒传》《西游记》,而不包含《三国演义》,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师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学生高一年级结束后面临文理分班,课业压力加大,阅读名著的时间甚少,文科生迫于附加题名著部分不得不读,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是相当吃力,而理科生没有语文附加题,势必又造成《三国演义》阅读的空白。所以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务必在高一年级切实落实《三国演义》的阅读任务,具体的阅读办法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要求

《三国演义》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共一百二十回,达六十五万字左右。虽然明代蒋大器评价为“文不甚深”,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率,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应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阅读要求。

笔者在所教班级做了如下安排:在阅读时间上,主要利用周末时间,在校期间可以安排1~2节课。在阅读之前,补充一些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每周要求阅读八回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做内容概括和内容点评。安排学生精读重点情节,指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全书阅读结束后,对一学期的阅读做一个总结,对阅读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以示鼓励。

二、方法指导,提高效率

面对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学生要想把握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是很困难的,看一遍两遍是不能达到效果的。所以教师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指导,才能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粗读与精读相结合

读书之法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同时,精读和略读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三国演义》中重点情节有四十个左右,要求学生对这些回目要精读,其他一些回目可以粗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重要的内容有所侧重。

2.评论与原著相结合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从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留下很多研究文献。有些学生看完《三国演义》后,对其中人物的把握并不是很到位,从而对关于这些人物的情节也印象不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三国演义》人物点评类的著作或文章,像易中天的《品三国》、沈伯俊的《说三国》等,学生看了这些文章后,会对原著的人物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涉及此人物的情节也就掌握得比较牢固,阅读效率也就提高了。

3.影视与书本相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多媒体辅助手段也进入了课堂,我们了解名著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了。关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主要有两个版本,即1994年王扶林导演的版本和2010年高希希导演的版本。此外还有很多与《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情节有关的电影电视。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在电视上开了关于《三国演义》的讲座。这些对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是很好的补充,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影视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故事情节,加深印象。

三、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要制定计划,明确阅读任务,也应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以下活动:

1.读书汇报课

教师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针对本周指定的阅读内容进行一次交流。在这一节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抢答题:“紫髯碧眼好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指的是何人?被封为蜀国五虎上将的分别是哪五位?提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抢答,既检查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也可以讨论交流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排演三国课本剧

《三国演义》是中学课本中最适合排演课本剧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历史名人很多,诸葛亮、曹操、刘备等数不胜数。小说的经典故事也多,例如《隆中对》《走麦城》《煮酒论英雄》等,课本剧资源极其丰富。让学生当一次演员,切身体会一下人物的思想性格,对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帮助很大。笔者曾指导学生排演了课本剧《隆中对》,学生写剧本,挑演员,琢磨演出表情、动作,演完之后,所有演员对自己所演角色的思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情骤升。

3.三国知识竞赛

第2篇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重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为此,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为突破点展开讨论,自然地进入对诸葛亮的志向和才干的欣赏。

二、 设计思路

由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渲染气氛,相机导入,抓住一些词语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第二步,欣赏美景,感受“才华”。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设计了如此“尊重,何以“为报”。最后,全堂总结,升华“尊重”,再《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三、 教学目标

1、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 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 教学程序

(一)抓住词语,把握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都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组都是写隆重景色的词语,第三组则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将这些词语读准确,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讲出他们的新发现。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另外,也想通过这一环节梳理学生的思路,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我从隆重美景导入到三个比喻句的学习,用较为连贯的语言将课后习题四中的三个比喻句串成一个整体,并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形象具体的说明,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这一环节我把它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由找张飞的语言,刘备的语言,通过模仿他们说话来感受他们当时的心境,也在张飞的衬托下,更凸显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并自由谈谈体会,这一形式我觉得看似形散,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习,无论怎样谈体会都是万变不离其踪的。

但如何使学生的发言、讨论、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层次呢?这就使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应变”、“点拨”甚至“周旋”等的引导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在备课中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也力图随意应变,以期让学生有更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三人第三次到了隆重,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了什么?

先了解“半里多路大概有多少米?”“为什么不骑着马直接到诸葛亮的住处才下马,或者提前50米、100米下马?”然后补充杨家将中文武百官路过天波府时文官落轿子,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到刘备下马是对诸葛亮才华的敬仰,从而体会刘备是尊重人才的。

然后实现由扶到放,让学生抓住刘备动作的词语“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候等待”“快步走进”自由谈体会,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穿插了一个看板书背诵刘备等候诸葛亮的一段文字,指导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四)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文章最后第二小节拓展了一些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话,帮助刘备打的胜仗,和书本练习三中的成语,可以说是课文学到这里,已是水到渠成。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第3篇

《三国演义》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从3岁的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开始,我就深深地迷上了它,到现在,更是常常利用一切该用的、不该用的时间,废寝忘食地读这本书。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请您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人是有竞争意识的动物。古往今来,多少国家为了竞争领地而爆发战争,最终结果总是强大的国家赢得地盘,而衰弱国家要么被强国吞并,要么被缩小地盘。《三国演义》讲的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先是宦官把持朝政,后是黄巾作乱。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了一统天下,各自建立了魏、蜀、吴国,之后便是三国鼎立的阶段,于是汉朝灭亡。此后,各国一直在为争夺领地而爆发战争。诸葛亮病亡后,魏国势力越来越大,不久,蜀国于魏景元四年(263年)灭亡。接着,泰始元年,司马炎改国号为大晋。最后,在太康元年(280年)大晋灭吴国。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古代人们竞争领地,现在人们竞争学习。其实学习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优胜劣汰。于是,我与我的同学开始了学习上的“战争”。五年级下学期开学后,学习“战场”上的火药味挺浓。我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袁婧怡。谁知学期伊始,她数学期初卷和英语一单元卷竟然连得两个满分,给我了一个下马威,吓得我心惊胆战。

还好袁婧怡的后劲不足,过了几天她的成绩马上一落千丈,给了我超越的机会。我心想:袁婧怡的弱点就是成绩不稳定,一会好,一会差;我的成绩虽然不十分出众,但是成绩一直不错,而且很稳定。我要保持这个状态,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你看,学习真跟打仗似的,得有勇有谋。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我的成绩一直在优、良之间徘徊,下半学期,袁婧怡的成绩稳定起来,似乎已经察觉出期末临近了,期末考试要是考砸了,她的家长肯定没好脸色给她看。于是,她比平时更努力用功了。在她的带动下,我也用功起来。我们俩开始了暗暗斗争,觉得非分出个高下不可。

终于,期末考试这一难关被我们攻克了。我和袁婧怡的成绩都很不错。我悬了一个学期的心终于放下了。三国时期,多少英雄好汉为了帮助祖国统一天下而洒热血;二十一世纪,多少学子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而寒窗苦读。只有努力与别人竞争,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2“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这是三国演义的大概内容。但其独特的内涵和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确是千古的佳话。

初读三国我只知江山破碎,豪杰辈出,结盟立誓,谈笑风生,让我如此向往,如此痴迷。且看关公温酒斩华雄,张飞长坂震曹兵,子龙单骑救主。荡气回肠,仿佛历历在目。再读三国,我只知英雄悲剧处让我心酸,白帝托孤,一时的大意断送了整个国家的前程。诸葛武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撑起一个国家,一片江山。

邓艾翻山越岭,来到了蜀国的腹地,却见诸葛武侯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可见他料到了未来之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觉得他悲剧的地方让我伤感。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看到国家的繁荣,令人可悲。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当我第三遍读三国时,我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蕴含许多哲理,吕布的有勇无谋,见利忘义。即使他武功再怎么高强也绝对比不上关云长的忠义两全。曹操的从谏如流,求贤若渴奠定了他一统河山,号令天下的地位。

姜维的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一统河山的宏伟志向,维持了蜀汉的江山。刘禅的无能却断送了这一切切的一切。看来贤明的君主永远比掌握大权昏庸的君主强。纵观历史长河,唯有任用贤才,远离小人,方可以使国家经久不衰,国泰民安。问何人仰天长笑,嗟叹历史,追逐日月,在书中探寻那不安的历史。千万读者此时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品三国战火,尝人间心酸,叹英雄早逝,恨未逢乱世,纵使一刀被斩,纵使尔虞我诈,也可驰骋战场,领略豪情壮志。

三国作为我们崇拜的对象,作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佳话,已流传千古。现在更有易中天品三国,带我们区别小说与现实的差距,无论怎样,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将会永留历史

三国演义读后感3狼烟纷起,战鼓擂响。箭在弦上,男儿为何不拔?

塞北秋风,江南杏雨。江山如画,英雄为何不争?

佳人乱世,笑靥如花。倾城倾国,你却为何不得?

书中最令人扼腕的是刘关张这三兄弟。从桃园结义到赤壁破曹,从千里单骑到败走麦城,从长坡一吼到夜战马超。云长说:“即使大哥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去投奔他。”不论做什么都以他大哥为准,他可以对谁都不好可唯独要对大哥好。只因为他有义。他桀骜不驯却只对大哥忠诚,当知道自己的二哥被杀,就算打也好骂也好,这个仇我也要报。结果被手下所杀。这三人从书之头却没有走到书之尾。败走麦城,心不甘;身首异处,恨无奈;兄弟相死,泪满行。塞北风,吹散了他们的呼吸;古筝曲,叹不完他们的一生。他们兄弟之情所融合成的那一缕英魂。依旧是那么的有情有义,生死不分。忠诚之魂,永久不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被刘备所感动,拜为军师。为表忠心,献出隆中对;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统一全国是他毕生之梦,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刘备之忠,永久不止。

他是英雄,有胆去刺杀董卓;他有志向,只为一统天下。雄心之魂,传古至今,但凡有志者,皆全有之。曹操,一位传奇之人,在三国之中,个个有雄心,可唯独他的雄心是那么雄厚,直抒扑面而来杀陈宫,灭吕布,就连袁绍,汉献帝之妃都成为了他的踏脚石。怎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壮志却未酬,可时间是公平的,最后他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大梦方醒,百年长,不过弹指一挥间。罗贯中以情为墨,以义为纸,拾起“人生壮志”这支笔写出了人物百叹。关羽的忠,为后人叹;诸葛的智,为后人敬;孟德的雄,为后人佩。他们有壮志,有情义,只最终逃不脱命运。罗贯中不禁写出了人物姿,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缕英魂,或忠或义,或智或才,不过是这其中无数人的结合体罢了。

爱无痕,情无边。欢笑泪眼共床眠。

人已去,情却在。一寸离肠千万结。

时已逝,间无隙。一缕英魂到永久。

三国演义读后感4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5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第4篇

1.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你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山东济南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2.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宁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湖北黄冈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根据要求答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请从下面书目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内容,就“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一点,写出你的阅读体会。

书目:《繁星》《春水》《童年》《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江苏南通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4.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有关情节对一个下联。

《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江苏镇江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5.《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请选择其中一部,仿照示例,完成读书卡片。(示例中的人物、情节、评价不能照抄。)

示例:

(选自浙江省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学科愈来愈重视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而考查名著阅读情况,成为衡量学生这方面素养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命题形式也从原来单一的名著知识填空,变得五彩缤纷。

例1是描述式,这种试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名著知识的了解,还考查了语言的运用能力,要求答题语言生动形象,高度概括。答案中既要有人物故事,又要有对人物的评价。答案示例:《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不满王母娘娘的所为,大闹蟠桃宴,反出天庭,他真不愧是一位嫉恶如仇的英雄。

例2是辩论式,这种题型是今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主要考查对名著人物的评价和理解。要准确解答这类试题,需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答案中既要有对人物故事的概括,又要有对人物的评价。答案示例:我方认为唐僧在取经途中,一遇到妖魔鬼怪就吓得六神无主,大喊救命。他常常被妖怪的假象所迷惑,一味慈悲,惩治除妖勇士,使亲者痛,仇者快,徒增取经的麻烦。因此,他是一个昏庸无能、是非不分的人。

例3是感悟式,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阅读名著后的体会,所谈体会必须扣住作品内容、自身的阅读体会、阅读收获等方面。阅读收获要扣住“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任何一点分析。

例4是对联式,以对联的形式来考查名著阅读情况,这是一种创新的题型,有一定的综合性,既考查了考生对名著的了解情况,又考查了概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只有在掌握了名著内容的基础上,又掌握一定的对联知识,才能完成此题。做这类题,要首先理清上联的结构、包含的内容。上联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概括人物特点,后半部分点明人名和事件。答案示例:嫉恶如仇,悟空铲除妖魔怪;义薄云天,关羽义释曹孟德。

例5是卡片摘录式,主要考查考生的资料归类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确定所要介绍的名著,然后根据要求准确分类。答案示例:《三国演义》 关羽 过五关斩六将 忠勇双全。

尽管对名著的考查方式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名著人物、故事内容、阅读体验、理解与评价等几方面。

【相关链接】

1.你最喜爱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请填写下面的读书卡片。

编号:001

书名:《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喜爱本书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山东泰安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2.《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隆中后为刘备献的第一条计是什么?你还知道其他展现诸葛亮杰出谋略的三国故事吗?请将情节名称写在下面。

出隆中后献的第一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的谋略故事情节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山东高青县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3.至少运用下面提供的一个成语,简要介绍你读过的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或情节(学过的课文除外)。

错综复杂 若即若离急公好义充耳不闻局促不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江苏常州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4.请从下面作品中任选一部,写出其中一个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个情节。

《三国演义》《安徒生童话》《平凡的世界》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节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陕西省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

【相关链接参考答案】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9-0053-01

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入了部分古典名篇名段,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晏子使楚》《“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这些名段教学的关键是帮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领孩子走近名著,去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进而激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一、课前读重在一个“趣”字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让学生找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或资料,使学生在预习中产生一定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在不明白的地方做好记号,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如教学《赤壁之战》时,就可以播放了课前准备的《三国演义》的影片,使学生懂得一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这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兴趣会大增。

二、课中读重在一个“品”字

“品”是指赏析情节,揣摩人物,品味语言,领悟主题。所有这些关键都在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进入作品的境界。在教学《武松打虎》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打虎的动作过程进行品味,重点抓住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三个连续的动作描写,突出了猛虎的凶和武松的智和勇。从“一闪”、“一闪”、“又一闪”和“揪——按——踢——再按——打”等动作的描写中,体会整个打虎过程描写的惊心动魄。这武松也不愧是一百零八个好汉之一。通过这精彩的语言品味,学生仿佛置身于打虎现场,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

教学中还可以和原著相结合,品味语言。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当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算到第三天一定有大雾时,我就出示了原著中的语言,让学生品读《三国演义》是怎样来描写这场大雾的。出示原文《三国演义》中《大雾垂江赋》: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鱼鳖遁迹,鸟兽潜踪。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把原文一引入,学生自然体味出原文的精妙,阅读原文的兴趣油然而生,这不正是名著阅读教学的精髓所在么?

三、课后读重在一个“真”字

课后的延伸是巩固和掌握课文的主要手段,同样也是学习名著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代社会,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古典名著大部分都已经拍成了电视剧或电影,这些音视频材料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开课伊始播放与课文对应的视频片断,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唤起学习的兴趣;在精读课文细节描写之时,演示视频片断或图片,可以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在研读课文以后,播放与课文内容对应的全剧,可以丰富学生的想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增强阅读名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音像素材,可以有效提升“戏味”,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但是,所有这些影像的阅读,都不能代替对原著本身的阅读。阅读名著本身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阅读的习惯、阅读语感以及与名著的亲近感。影像只是名著阅读教学的敲门砖,能遨游名著殿堂的只能是学生真正的阅读本领。当孩子对名著一往情深时,书香人生将与孩子相伴。

(作者单位:资中县水南镇中心学校,四川,内江 641200)

第6篇

一、影视的优点

(一)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阅读变成视觉享受。

可以紧紧抓住学生喜欢看电影的心理,为他们精心布置一场电影或者介绍几部电影让他们在课外看,看完电影之后,他们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看电影的,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就和喜欢看电影的学生没有共同的话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远离了这个群体,自然而然想方设法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作品了。电影,可以让静态文字变成动态知识,再加上音响和电影里边场景的描摹,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看电影本身也是享受轻松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明星效应。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有的是歌星,有的是体育明星,有的是影星明星,这些人伴随着人们的成长,对人们有或多或少的影响。正如有一些球迷花重金看比赛是为了一睹某某明星的风采,如果有幸得到他们的签名,那更是莫大的荣幸一样。新版《三国演义》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运用高科技手段之外,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明星效应吧。“爱屋及乌”的道理人人都懂,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可以快速获取文本的故事情节和故事梗概。

一本300页的书,有的人可以用几小时就能读完,而有的人则需要一天,一个星期,甚至是一个月。看电影,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看完,并且里边的情节和故事内容很容易就记住。读一本书则不然,只有记忆力特别好的人才能比较完整地复述作品的内容。

(四)融入作者价值取向。

为了考虑观众的心理和爱好,影视文学不仅仅呈现作品的原貌,而且融入了编导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很多人不喜欢读《论语》,却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不喜欢看《三国演义》连续剧,却喜欢看易中天《品三国》;不喜欢读《史记》,却喜欢王立群品《史记》;等等。这是因为他们都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真正做到了个性化的阅读和讲解。

二、作品具有影视不可替代的特点

(一)影视不能真正描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里边的刘备是“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号结交天下豪杰。

生的身长七尺五,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样的人物在影视里是难以刻画出来的。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其实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更难以扮演。

(二)影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红楼梦》里边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初次见面,黛玉心想:“这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如果不借助文本阅读,这种又惊又喜又好奇的心理以及那种神态是难以表现出来的。再看看宝玉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理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宝玉这种矛盾的心理仅仅用表演和旁白是难以体会的,需要发挥想象力去揣摩体会。

(三)影视创设的场景没有无尽想象的空间。

《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对“雪”的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这一场景的描写处处都离不开“雪”,“雪”是这一场景的主旋律,用“雪”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影视场景难以做到。

第7篇

关键词:名著改编;影视传媒;当代性;三国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81-02

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影视媒体成为非常受关注的领域,而且拥有庞大、稳定的受众群体,因此创造出好的影视作品成为影视人的头等功课。经典的文学名著是影视作品改编的常客,著名作品《三国演义》就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等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高希希导演的《三国》通过对故事新的表述与演绎,让观者对《三国》有更新的认识,而该片也一举夺下当年的电视剧王,实实在在的口碑与收视双丰收影视佳作。由此可见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应符合当代的发展特点,对名著改编具有当代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文学名著文化价值具有当代性

经典的首要价值在于民族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完整的讲述了东汉末年的史实,传承中国的发展历史为后世称道借鉴。[1]虽然时代不断变化,但是《三国演义》一直拥有广泛的阅读群体,有人佩服刘备心怀天下,有人欣赏关羽、张飞忠肝义胆,有人赏识曹操的英雄气概,有人向往诸葛亮的精明谋略,一部作品教会人们的超过作品本身的价值,因符合时代的发展在当代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改编影视作品表现出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的当代性

西方学者认为任何作家的创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未完成本[2],即使故事情节再紧张刺激、人物性格再鲜明独特,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思想仍旧不丰满,而且作者也会百密一疏忽略某些细节,这也正好留给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也为名著改编影视作品提供了切入点。通过对名著的改变成影视作品,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整个故事的发展,而且满足读者们对想象的期许,这样才不失为成功的改变。

1.改编者对名著改编的整体思路、想法

对于改编名著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改什么?怎么改?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任何有才华的创作人、编剧都不甘于照搬原著,而要力求有所创新和超越。[3]

当前三国的影视传媒作品遍布各个领域,电视剧、电影、电玩、旅游等。作为经典的作品,许多人借着三国的名号谋取暴利,一些电玩游戏大举三国大旗吸引更多的玩家,实则与《三国演义》并无任何联系。还有一些影视作品电影《赤壁》只是借三国经典桥段之名改编出一部商业电影,虽然拥有超豪华的演员阵容,但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情节让该部电影变得索然无味;而且影片删除了张飞当阳桥头怒吼吓退曹兵的经典桥段,对原著故事情节的颠覆着实让《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无法接受。

《三国》取名便十分谨慎,巧妙地去掉“演义”二字,让整部作品不受限制于原著,而且对于情节和故事发展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作品的主旨思想不变是改编的前提,编剧们也是尤为突出了精忠报国、还祖国统一的主体思想,这是值得推崇的。编剧对人物的刻画更加细腻,让每个人物都丰富起来,而且并没有像原著那样刻意地贬低,而是更加客观地演绎出每个人的特点,让观众去评价。作为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曹操,许多作品中被人视为白脸奸臣,算不上英雄。而在《三国》中,改编者将曹操的人物设定更趋向于中立,电视剧起从曹操开始区别于之前《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刘关张三人为主线的故事发展,而且多次曹操解手的镜头,这种“不雅”的镜头恰恰表现了生活的真实,不管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英雄还是奸臣,他都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种改编不仅让人们减少了对他的距离感,而且感觉亲切真实符合人物性格。

2.当代社会发展对影视传媒改编名著的影响

作为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影视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书本的影响力覆盖面逐渐缩水,而视听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有限电视的普及为视听媒体的推广铺平了道路,人们也越来越喜欢走进影院感受不一样的观影体验。视觉听觉上的接受远比文字的感染力要大,这也使得文学作品的关注度大不如前。当前影视行业都被商业化,任何影视传媒的作品最基本目的就是盈利和口碑,这也给编剧等改编者带来很大挑战。

参差不齐的作家编剧水平导致现在的发展趋势是作品从文学化逐渐转向庸俗,一味地迎合当代受众群体的喜好而抛弃了创作、改编原则。即使是古代名著,也避免不了被低俗化的命运,整部作品充斥着拜金、轻浮、爱情等吸引人的时尚元素,让整部作品面目全非,因此诞生了许多部高票房低口碑的作品。差评的主要来源是整部作品让人感觉不到美感,故事情节的改编不符合逻辑,拍摄的画面感不强,而且人物性格刻画的不丰满,前期的大量宣传而使得观众期待值满满,观赏后的失落自然也是造成差评的主要原因。《三国》的制作团队非常巧妙地规避了这一问题,虽然有些改编的地方也饱受争议,但是仍旧算是改编名著中大部分观众接受的作品。例如“桃园结义”在前几集中一幕闪过,并无过多详述,着实让观众们不解,如此重要的情节怎能草草地一笔带过,虽然后期在刘备回忆中仍有详述,但是这种表达方式确实受到不少争议。

三、影视传媒对文学名著改编符合受众偏好的当代性

影视作品的改编自然是要尊重原著的同时也要符合当代观众的观影偏好。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期间电视剧方面投资达103.7亿元,相比去年增长29.25%;电影票房更是达到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这些数字表明当今社会影视行业发展迅猛,观看群体数量庞大。要符合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和趣味,拍出符合当代性的作品才会得到众人的认可。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稳步增长,人们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外,也有了更多消遣、娱乐的方式,茶余饭后后除了运动、散步,人们更多的喜欢坐在电视机、电脑前观看影视节目。

中国影视剧作品主要有如下几类:青春偶像剧、都市爱情剧主要观看群体是年轻人,这种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演员多半是偶像明星,在青少年群体中有固定的粉丝群体。家庭伦理剧近几年甚是火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受众较广,例如《回家的诱惑》,多少人跟着女主角一起哭一起笑,着实赚足了眼泪和收视。古装剧一直经久不衰受到人们追捧,因其华丽的古代服饰和传奇的故事情节都饱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经典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为影视作品拍摄的素材,尤其本身自带庞大的读者群体,自身的话题性更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三国演义》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拍过电视剧版,但由于当时的拍摄条件与现在存在差异,在当时红极一时的电视剧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让这段历史更好地被当代人了解,重新拍摄一部影视作品绝对是良策,为了符合当代观众的喜好,《三国》剧组也下了些工夫。首先从人物选角上,主角们大多是当代著名的影视明星,观众的认知度高,而且都是口碑和收视的保障,这也省去不少宣传费用;而且这些影视演员演技过硬能够很好地消化剧本,丰满地诠释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服装和场景方面,《三国》剧组也是尽心尽力做到最好,最大地还原历史中的环境与服饰,让观众放心看戏,减少因为服饰和场景的布置失误而跳戏。故事情节方面也做了许多调整,为了符合观众对于感情戏码的喜爱,《三国》中加入了诸多男女之间的情感戏码,史文中只是一笔带过的吕布和貂蝉的感情,在电视剧拍摄方面加重描写,让其更加细腻。通过当前文学名著影视作品的改编可以看出,观众的喜好对于作品的拍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结语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源于生活,而当今影视作品的改编都在依照原著的基础上相应展现了改编的当代性。正如《三国》的改编,不仅充分肯定了该文学名著的文学价值,在改编的同时不仅做到忠于原著主题,而且在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情况下对侧重点加以调整,整个故事发展流畅,人物性格更丰满,不刻意地贬低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去体会。在这个商业化的影视领域成功改编的《三国》,值得更多的人去观看鉴赏,从中体会到生活的智慧,从作品中有所领悟。

参考文献:

[1]孙力平.论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及其呈现[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267-272.

第8篇

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通过多种形式,以经典诵读为载体,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传统文化扎根在素质教育这块土壤中,让孩子们在中华经典文化中学习语言文字、学习国学、体会真、善、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雕琢心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和做法,与各位商榷。

一、做好引领,转变认识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多数家长和学生处在阅读的盲区之中,对阅读认识不够,认为阅读是浪费时间,只有考出好成绩,升入重点学校才是重要的,忽视了阅读对学生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但是没有坚持下去,读了几本书,认为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就放松了对阅读习惯的培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不正确的。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蒋昕捷,受到当年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高度赞扬,“相当难得!前途无量!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 她的成功,是和她大量的阅读分不开的,她5岁就迷上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小学就读过很多遍《三国演义》。而对于那些一提起写作就咬笔尖、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说教素材,俗话说“肚中无本,难下清水”,正如朱熹诗句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子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同化矣。”可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直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块黑板,不放过任何一处可以利用的空间,通过板报开设“我的作品”、“成长的足迹”、“我读书我快乐”“每日一诗(文)欣赏”、“书林漫步”等栏目;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小组起名字,如“起航组”、“奋进组”、“圆梦组”等,还在教室墙壁张贴《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古代先贤对话,让教室的角角落落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可行的事情。同时,充分利用媒体,让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与欲望。

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

为了引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习惯,我在班里开展了“营造书香班级,享受书香人生”活动。

一是在教室布置“读书角”,让学生随手拿到好书,开垦学生读书的乐土,引领学生每天走进书籍天地,享受书香人生。

二是开展师生共读、同桌共读、室友共读、亲子共读活动,给学生布置一些经典作品,让阅读走进教室、走进家庭、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形成“小手牵大手,同读一本书”的良好氛围。并及时开展“读书交流会”和“写书评”等活动。

三是倡导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栏目,让学生聆听众多专家学者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史记》、《论语》等经典著作的精彩解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其深邃的内涵。学期末开展班级“百家讲坛”,让学生成为班内的大讲家,收获阅读经典的快乐。

四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阅读经典,让书香遍校园,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熏陶下得以净化。

五是开展评选读书之星、读书笔记之星、日记之星、亲子共读之星活动,将评出的星级学生的照片和事迹材料展示在教室宣传栏内,彰显学生个性,激发阅读兴趣。

第9篇

一、 联想阅读:拓展内容

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联想想象,从交流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从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新课文与过去所学同类课文进行整体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拓展阅读的新领域,使教学中心由点及面,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增强教学的广度、深度。

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或开展一些小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做诗配画来展示;搜集一些相关的诗句、成语等。另外结合教学,我还让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如草船借箭、温酒斩华雄、空城计等,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这本书,明确故事的联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

二、 联想阅读:拓展思维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会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大胆质疑,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活跃思维,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如《但愿人长久》,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把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愿望、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学生在文本中体悟到作者的复杂情怀,由此链接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咨询等方式,了解课本外的知识,并拓展了联想。这样的设计既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注重情感体验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了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 联想阅读:拓展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找到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用这种方法阅读更多的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新天地。

一种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属于“文包诗”类的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苏轼思念亲人、笃于情谊、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的情怀,表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的胸襟。在学生已深深地感受了词的内涵并会背诵后,我就激励学生向课外延伸,引导他们走近苏轼――阅读有关苏轼的文章,或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有关苏轼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开阔了视野。

第10篇

关键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72-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结合教学实际工作,我粗浅的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共性,还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把重点、难点问题分层提出,并加以引导,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轻松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在课堂提问中,针对学生的应答能力,向同学们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答案,再给予必要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经典古诗文、名著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朗读古诗文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启发学生催人奋进。教学当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本中经典古诗文非常喜欢,理解记忆较快。这种好的现象不能放弃,我引导介绍给学生更多相关的古诗文,让学生诵读。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展示,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也得到满足了,诵读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时我加以统计,对诵读多的学生予以奖励,进一步刺激学生,使诵读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的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但浓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古诗文中的名句引用的多了,学生作文中也散发出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

2.读古今名著

无论岁月如何改变,一些古今中外名著都能魅力永存。这些名著都是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成长起到很好的作用,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之余,我利用活动课,开展了多个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如“大话三国活动课”等,在活动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讲三国故事,话三国人物,表演三国片段等。这些活动都刺激学生去读《三国演义》,有的学生不但读了《三国演义》,还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对三国中的人物与个别细节如数家珍,分析人物头头是道。学生通过感受中外名著的魅力,对一些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许多学生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日积月累,学生词汇丰富起来,说起话来妙语连珠,作文语句虽然稚嫩,但却不失文采。

三、制作教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于刚升到学生的学生,直观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少必要的语文方面的挂图与图片,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学中所需的图片。图片提前一个星期安排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背后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内容。这样在课外,学生兴趣盎然的制作图片活动;课上,他们都期待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制作图片的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这种成功的乐趣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开展小竞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在生活或学习当中争强好胜。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在教学当中,我经常组织一些班级小竞赛。如:班级书信大赛、班级小演讲、手抄报、班级优秀作文展、班级辩论会等。唤醒学生的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与激励、唤醒、鼓舞”经过长期的坚持,我发现学生不但敢说、敢做,而且有创新,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1.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广的知识面以及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资本。只要我们在教学当中时时吊足学生的“胃口”,必然会使他们语文学习兴趣大增。每节课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上课的时候有一种新鲜感,使学生自觉的激活自己的耳、眼、口、脑、手跟着知识走,达到即动脑又动手高效学习的目的。

2.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最活跃的源泉和动力。学生兴趣最浓的时候,也是他们对问题理解和记忆最佳之时。兴趣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观察能力紧密相连。因此,要有意识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多创设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情境。在创设的这个美妙的教学情境当中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听、去说、去做、去感受。达到掌握并理解知识的目的。教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语;要创设灵活,宽松的评价体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及时予以肯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即使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同样可以找到一些优点,要及时肯定这些优点,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

3.作业反馈交流中,激发学生兴趣

第11篇

(一)熟悉常见意象的情感指向,体会情感关联。

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很多意象渐渐形成固有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做积累,将古诗词中常见意象进行整理归纳,熟悉这些意象的情感指向,体会其情感关联。例如,梅兰菊松柏莲,均有高洁之意。但是梅花重在不屈不挠,兰花重在雅致美好,更显清高脱俗,松柏则是坚贞与生命力的象征,而莲则与环境作斗争以显不染之坚决。其他常见的还有思乡的鸿雁、落寞的鹧鸪、哀怨的杜鹃、凄愁的猿猴、飘零的沙鸥、欢娱的春风……熟悉这些意象的情感指向,是我们与古人进行情感交流的充分准备。

(二)关注诗歌中意象的使用情境,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倾向。

虽然许多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情感关联,但是诗人在使用时往往会倾注个人的情感色彩,所以就使意象又具有了多义性和模糊性。因此关注意象的使用情境非常重要。

1. 关注意象的修饰语。例如杜甫《旅夜书怀》首句“细草微风岸”,“草”的修饰语是“细”,表现了草的柔弱。第二句“危樯独夜舟”,“舟”之前用“独”和“夜”来修饰,表现了舟在夜中独行的凄凉,这种柔弱与孤独自然会让我们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绪。从而把我们带入了作者构建的情境之中,把握诗歌的情感。

2. 关注意象的前后语境,结合上下文来抓住意象的意蕴。下面举例说明之。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 这首诗中的细节描写是赏析的重点,但是意象的铺垫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边雪”“林风”“晓角”这三个意象渲染了主人公所处环境的特点,“边”“林”“晓”这三个修饰语对意象作出了注解,让我们体会到主人公行路的艰难,结合上文提到的“三年马不肥”和“官满载书归”,突显了主人公至清至廉的形象。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答案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解析 《三国演义》中的“夕阳”与传统理解中的含义是相同的,有沧桑变迁之意。但试题中“夕阳”则一反常态,象征时来运转,大器晚成。这一理解必须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来判断。诗人自喻为“一举入高空”的风筝,语出新意,我们对“夕阳”的理解自然不能走传统之路,尤其是最后一句“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出人意表,有扬眉吐气之意。正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才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中“夕阳”含义。

(三)整合诗歌中的意象群,透过整体意境揭示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都不是单一的,意象组合出现是诗人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的叠加组合形成独特的诗歌意境,照应诗题中的“早”字,将诗人羁旅之凄凉表露无遗。所以,我们应学会整合诗歌中的意象群,透过整体意境来品析诗歌。

例3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 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和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应着重抓住诗中意象特点。如刘诗中的“雨映寒空”、“重楼”、山树、“江南水墨图”,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清淡、优柔,自然体现出一种“优美”的审美情致。苏诗则不同,“横风吹雨”“雨过潮平”“紫金蛇”等这些意象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显出一派壮阔的景象,自然是“壮美”的写照。同学们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些意象的特点,并且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整体感知,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金竟陵入蜀

崔信明

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

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

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

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

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

(1)请结合全诗,概括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崔信明的诗作几乎没有流传下来,仅存名句“枫落吴江冷”和这首《送金竟陵入蜀》。诗中“月彩落江寒”一句与“枫落吴江冷”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第12篇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特别强调了理解和体验,这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本文就是通过案例总结一些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感悟和心得,真正的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分析见解如下。

一、培养学生学习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体裁不同,教会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如叙事的文章,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中写了什么事,都有哪些人,事情是如何发展的,让学生明白叙事文章的特点。写人的呢,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以及作者通过怎样的语言去描述这个人的。写景的文章呢,则是要求学生明白这个景色让描写的特点,以及词语的运用。还有课本中经常出现的古诗,这类的内容在阅读教学时,更多的是让学生要先去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去清楚地理解作者想想要表达的情怀。学习的多了,学生自然就能够总结出一套阅读学习的方法。而课本中一般也会有标注有感情的朗读,或者分角色扮演,或者阅读课文,体验文章中所描写的事物等等,这都是阅读的方法。

如在学习到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我要的是葫芦》,利用了分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阅读。愚昧的种葫芦的人,还有真诚相劝的邻居,通过形象的表演,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在学生们对愚昧的种葫芦人的说话付之一笑,和对邻居真诚相劝的话语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不管你种的是什么,不管虫子,只要结果的方法都是不对的的道理。

二、发现学生阅读的兴趣,融入到文章内容中去

兴趣是学习一切的前提。每个学生因为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阅读的兴趣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教学目标,必须要先激发和发现学生阅读兴趣,让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贴近,激发学生阅读和了解的兴趣所在。

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出处和背景,同学们都知道了《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章节,请学生们说一说他们所熟悉的三国人物和情节,然后再阅读课文,就会有变得熟悉和易读起来。也会将自己所了解的《三国演义》的那种场景和气势融入到文章阅读中来。

三、读后总结分析,提升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组织能力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和考试中常见的题目,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大意。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目标和能力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到这方面的练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更认真投入去地阅读文章内容,还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分析和组织表达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过程。

如我们在学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通过贪得无厌的老太婆,一次次向小金鱼一次次提出要求,从一开始贫困的生活到后来繁华奢侈的日子,最后一切又回到起点,呈现了一幅跌宕起伏的画面。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老太婆的贪婪,还有小金鱼的感恩,在一次次的问题提出和答案的呈现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口头组织能力。

四、加强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

开展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一定非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或者专一阅读课本上的文章,也可以利用其他时间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知识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