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

时间:2022-06-10 01:31:12

成本会计实操培训

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说如今的社会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当中,基础模块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计算机技术在模块化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单元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

当下,自动化办公和无纸化办公是一个广泛的趋势。人们用微型电脑编辑文件,创建汇报,查阅资料,电子邮件,产品设计,网络视频会议举办大师电脑的使用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计算机基础是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基础技能。职业学校主要培训的是学生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需要什么技术的人才,我们就要在课程上做出调整,以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快速,高效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职位是实现上述创建的对象。职业学校,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有电脑技能的人才培养,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下,模块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评估方法上,应使用动手操作的形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单元模块+过程能力评估模型的模块化方法。

1 按照知识结构划分

1.1 操作单元模块

基本内容:教导正确使用计算机技能培训,技能培训键盘操作,操作系统的文件操作技能培训,技能培训和文本输入法,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文字输入速度技能鼠标培训,主要作业系统环境配置操作。该模块的目的:研究和培训上面,快速熟悉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以完成式文字输入,工作,键盘实现和提供各种零件的操作系统通过熟练的学生在使用鼠标和功能。

1.2 文字处理模块

基本内容:文档的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文档排版技能培训;表单设计技巧; INFOMATION技能培训;页面设置和打印技能培训。这个模块的目的:通过以上内容的培训,熟练的文字处理能力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够独立完成各种报告,如文件的输入和处理。

基本要素:技能培训的基本文件,排版技能培训,表格的设计技巧,INFOMATION,印刷和技能培训的页面设置。内容文字处理学生的能力,如处理和文件输入等多种上述独立训练,研究,完成报告,并完成该模块的操作。

1.3 数据处理模块

基本要素:培训工作簿的基本操作,数据录入的培训,培训的工作表培训图表数据,打印数据处理培训培训工作表的工作表被格式化。在此模块中的数据的学生的专家来处理上述的训练内容的目的,对未来的能力,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简单的进程统计。

1.4 演示文稿模块

基本要素:在幻灯片的格式,操作培训幻灯片演示文稿的基本训练基本的操作,设置幻灯片母版,动画设置和移动插入的幻灯片,编辑,培训对象的筛选和培训的操作培训,对象解压和培训包培训演示滑动开关。该模块的目的:培训的内容上面显示的生产能力物体的运动和训练的动画设置滑动开关和筛选培训。

1.5 网络模块

基本要素:通过培训信息,搜索引擎,培训进修的e-mail软件,是常用的工具,通过IE浏览器实时多媒体通信的培训资源。通过培训这个模块的目的如上所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的学习和信息工作,使用互联网访问都涉及到使用互联网的能力,获取信息的工具,与他人沟通,并使学生熟练的使用多媒体通信工具和实时电子邮件。

2 进行交互式技能训练

这是模块化教育的主要部分。在本环节中上,老师有相同数量的技能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工作,由子目标的各种设计工作。教育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为主要方式,技能培训,教师个别指导负责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在这个阶段,完全自然的教学,所需的讲座,老师指定目标模块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实践的实验室或在机器上教给学生的大部分技能。强调简洁,学到手,除非它是突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作业设计的是标准化的,并利用综合技能训练集的应用程序的功能,学生们利用这些软甲来学习和操作,同时来执行相同的任务。教会学生把学习任的完成的过程是很考验教师能力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独立完成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惊醒个性化指导创造了相关的条件。

3 模块实践

由于知识隐含在学生能力评估,而不是对知识的掌握在我们的主营业务的运营能力,这种评估方法被称为程序评估。评估考核是贯穿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这种方法是允许失败的,不只是要记录失败,还要提供相应的纠错机会,一直到它成功为止。在一个独立的模块,通过考试后所需的各种技能,根据学生模块设计部分的工作要求和自身的利益,完成一个有意义的工作设计,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综合运用学到的技能和玩法,模块在电脑室的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参加测试的机器上。学生认可后,通过本模块末尾的机器设计和测试工作,就是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将被纳入整体评估之间的考试淡化期末考试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学后进行评估。在机上包括的组织,命题,确定考试形式,给出评估的评估过程。组织:评估一定要在教学部门的负责下进行。任课教师要组织学生上机操作,并且要参加指导。命题工作是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形式:以学生动手回答的方式,记录考试成绩由电脑评估。评估:评估结果分为分为两种合格与不合格,三考试合格的,以通过。学生谁没有通过个人参与这一评估下一版,直到它通过评估结果合格的学生毕业。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培养创业人才,是运营商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全面查清认证过程。近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已成为垫脚石求职者,许多雇主和就业条件,在计算机应用评估方法的基本过程的第一个,你也可以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评估方法。模块化教学前,已通过学校老师教,学生学,然后在机器上完成学业,教师辅导这种模式,学生操作机器知道什么和怎么练,教师无法找到通过实践学生的疑虑和缺点。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创新环境。

4 结语

总之,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职业院校的学生们今后要用到计算机的地方非常多,这也将会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一个硬性指标,如果计算机的操作使用不过关,将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由于模块教学可以将一些复杂、抽象的计算机知识变得简单与直观,便于学生们去理解。因此,教师应该要充分的调整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实施模块化教学,对此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教学的相关内容是值得深入分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4).

[2]陈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实践[J].科技资讯,2011(23).

[3]钟经经.浅谈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J].职业(下旬),2012(02).

[4]刘瑜平.模块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应用[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08).

第2篇

【关键词】炼油化工装置 仿真 培训

一、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产生背景

1.新建装置操作工实操培训不易。新建装置操作工实操培训大多采用到国内同类装置实习,由于炼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特点,实习人员一般不允许在装置现场和控制室动手操作,即使跟班实习三个月,也只能熟悉现场流程而少有机会动手操作。同时,炼油化工装置通常生产平稳,不会经常碰到开停车和事故处理,所以新建装置需要学习的开停车和事故处理技能在同类装置实习中很少有机会真正学到。

2.新进员工的技能培训困难重重。由于新进员工进入装置初期,只能“看”不能“动”,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师带徒师傅往往有劲使不上,学员操作技能学习往往仅限于感性认识,实际操作能力短时间难以提高。

3.在岗操作人员技能培训提升缓慢。炼油化工装置不允许在运行过程中进行试验性操作,因而技能提高培训通常采取授课形式,然而现场生产流程工序关联强、平衡控制难度大、DCS动态变化复杂,很多操作要领和操作技巧难以用语言表述,员工也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技能的提升明显缓慢。

4.装置长周期运行给培训工作带来新课题。生产装置长周期运行(检修周期通常2-3年),日常生产过程中很少出现停车。但这种“长”周期和“少”事故的好现象,对操作工操作技能的提高却不很有利,一旦出现突发事故,由于技能得不到日常操练,经验的淡忘往往危及安全生产。

二、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特点

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是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为基础,通过动态数学摸型,设计出与现实化工生产操作过程十分相似的环境,实现传统培训与实践中无法实现的各种培训功能(如图)。相对传统的培训,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培训成本低。仿真系统通常是以软件的形式在计算机上运行,其使用的材料、能耗都很低。同时,由于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国内的主要开发商已经开发出自己的仿真系统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各类不同炼油化工装置的仿真系统投资会更小,培训投入的成本很底,一次投入,可反复使用。

2.培训效率高。仿真系统具有记录和追忆功能,使得培训可以在某一个中间过程或局部重复多次进行,有利于解决培训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可以针对高度危险或制造难度很大的事故进行仿真并用于培训,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3.培训工种多。仿真软件运行在普通计算机上,一个平台多个装置仿真系统可以同时运行。使不同装置的操作工可以在一个仿真机房参加培训,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员工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个体培训与集中培训有机结合。

4.培训管理易。仿真培训软件在计算机及其网络上运行使用,有依据操作规程要求的自动评分与自动记录等功能,使得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更加方便容易。

三、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的应用

1.通过仿真培训常态化,不断完善仿真基地建设

(1)仿真培训常态化。从2001年的新建延迟焦化装置操作工培训开始,我们与国内仿真技术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和应用炼油化工装置仿真系统。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使培训实现了常态化。

(2)多渠道投入。通过新建装置项目、教育经费、职工技协等多渠道投入,目前炼化部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基地已有6个仿真机房、90台仿真电脑、12套装置级、11套单元级仿真系统,已成为中石化系统具有一定规模的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基地。

(3)仿真培训得到积极支持。炼化部每年参加仿真培训人数在600人次以上。

2.以新建装置上岗培训为主,不断拓展仿真培训的领域。

(1)新建装置开工前的上岗培训。仿真系统的特性,使其成为新建装置开工前的上岗培训主要载体。炼化部从100万吨/年延迟焦化新装置开车培训起,在70万吨/年乙烯装置、8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33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120万吨/年延迟焦化新装置等历次新装置开车培训中,都引进和应用仿真培训系统,为操作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一岗多能培训。仿真系统将整套装置的运行放置在一台计算机上,为技能操作人员的一岗多能培训提供了有效途径。

(3)转岗和新进员工培训。从2003年开始,炼化部在新进和转岗人员入厂教育和转岗初期增加为期二至三周的仿真培训,使新进和转岗人员预先熟悉DCS操作的方式方法,缩短炼油化工操作培训的适应期。

(4)技能鉴定的实际操作考核。仿真已成为炼油化工特有工种实际操作考核的主要手段,使用仿真系统中的操作评分系统为操作工的操作技能水平作出科学、客观的评分。目前,在催化裂化、常减压、乙烯、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加氢精制、制氢等装置的特有工种技能操作考核中已实行仿真考核。

(5)技能竞赛。根据实战要求,充分利用仿真系统的联机功能,组织操作工进行全流程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三个项目的各种竞赛,为仿真系统应用进一步融入生产进行了拓展。

3.优化仿真系统运行状态设置,提高操作人员精细操作意识。

为了提高操作工精细操作意识和加强质量控制要求,在仿真培训中组织装置技术人员对仿真系统的运行模式进行了优化。

(1)调整组态步骤的操作控制值范围和得分。提高压力、温度等重要参数控制精细度;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步骤的分值。

(2)对控制物料平衡的阀门,开度操作在组态的步骤描述中增加显示“小量多次操作”的警示,对物料控制骤增骤减的“野蛮”操作设置扣分,使操作工养成精细操作的习惯,从而避免实际生产中因物料控制的大幅变化而产生工艺波动和现场设备发生故障的人为因素事故。

(3)通过对仿真过程的动态模拟,分析现场生产中的可能事故状态。装置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仿真系统的模拟运行,检验了70万吨/年乙烯装置加氢反应器的飞温工况,优化了操作规程。

四、仿真培训带来效果

1.仿真培训体现了低成本理念

仿真培训系统可以设计成与现场装置一致的流程、工况,逼真地模拟装置现场的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过程的现象和操作,而又全部在仿真机房进行,既没有危险性,又能反复培训运行,与其它的培训方法相比,既提高了培训效果,又节省了培训费用,缩短了培训时间。

2.仿真培训实现不同工种、不同班次人员的混合培训

目前炼化部共有7大生产联合装置,37套生产装置,各生产装置的工种大多数不一样,个性化很强,并且操作工作息是四班二倒,因此用常规方法集中组织技能培训班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仿真系统的特点可以使不同工种、不同班次的人员在同一间教室培训,颠覆了传统培训模式。

3.仿真培训提高了操作工事故预见性能力

第3篇

一、当前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量作为电力营销基础的环节工作量大幅增加,熟练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再加上计量工作人员岗位流动快,技能知识要求高,使得计量培训工作变得更加迫切。但是纯理论的培训和培训设备的单一,现有条件已不能很好地胜任计量培训工作。所以建设专用的计量实训室变得十分必要。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一个从理论知识学习现场实际操作,计量设备测试到培训评价涵盖计量工作全过程实训基地。能满足企业发展对高技能计量人员培训工作的要求,为基层从事计量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从学习实践的场所,为计量新设备、新技术提供一个试验场所。

三、建设方案

强调计量培训实际操作特色,解决实际问题,突出计量工作培训重点。根据电能计量中心场所现实状况,计划建设面积180平方米。实训基地分为2室;操作培训室和电教室。操作培训室由3个区组成―设备原理展示区;现场规范模拟演示区;操作培训区;在操作培训室建设高10厘米长设备放置平台,台面为木质地板,在室内立柱建电视隔断柜,将操作培训室分为展示、操作两部分。多媒体教学区接入网络、电视能进行电视多媒体教学。各区分布功能详细情况如下:

1、设 备 原 理 展 示 区

在实验室西墙设长5m、宽0.6m、高0.8m,距离北边墙壁2.1m的展示台。

展示台上自南向北分别放置干式组合互感器、油浸式组合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各一台实物刨面,其中心分别放置在 台子的1/8、3/8、5/8、7/8位置处。

背景墙用挂图形式展示上述四种互感器的原理和内部构造,挂计量设备实物原理图,后设灯箱的高度为0.75m,宽1.0m。灯箱的底端距离地面1.6m。达到对现场设备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灯箱的上面是4盏射灯,其光射在正下方的互感器上。通过计量设备实物刨面、原理展板学习,了解计量设备原理及内部接线。

2、组合式计量装置现场仿真展示区

根据现场计量装置的现场实际情况安装运行情况,用5面柜体组合成组合式计量现场仿真装置,培训计量安装人员提供了高供高计、高供低计、低供低计各种计量方式组合式计量现场仿真装置。具体如下:

在组合式计量现场仿真装置加入220V、100V操作电压,给操作系统,计量表计终端,提供工作电压,在仿真装置一侧电视屏幕上,显示后台抄表数据,控制回路操作过程,培训流程框图。

1) 制作10kV G1高压进线柜一台,柜内高压负荷开关为电动合闸,操作电源来自进线侧控制电源,柜子上端LED屏显示,本柜运行状态,显示操作系统状态。

2) 制作10kV G2高压计量柜一台(符合现场实际状况),柜内放置供电公司专用高压计量箱一台,一次由铜排连接至高压计量箱。计量二次电缆线由高压计量箱引至柜前上门内电能表室。上门留大观察框(玻璃采用内压接式),能在柜前看到电能表室内电能表及现场服务终端。柜子上端LED屏显示,本柜运行状态,先是操作系统状态。

3) 制作10/0.4kV G3高供低计量柜一台,柜内放置SC9-30kvA干式变压器一台,一次铜排由G2柜高压计量箱连接至SC9-30kvA干式变压器。在变压器低压出线侧安装供电公司专用低压计量CT三只,计量二次电缆线由计量CT引至柜前上门内电能表室。

4) 制作0.4kV P1低压出线柜一台,柜内安装CDW1-1000万能式断路器一台,为高供低计方式提供控制开关,一次铜排由G3柜SC9-30kvA干式变压器连接至P1低压出线柜。

5) 制作0.4kV 低压出线柜一台,柜外上侧安装按照国网公司标准的设计的4表位表箱,配合GPRS抄表终端。柜外下侧安装国网公司标准的设计的4表位表箱,实现集中抄表系统。

五台柜的后门做成一整扇玻璃门(玻璃采用内压接式),这样可使四台柜内的元器件及一次系统、二次控制更加直观地展现。

3、实际操作培训区

在实训室的东半部分(中间立柱设隔断)用两台现场模拟操作台,为现场工作人进行各种计量装置高、低压错误接线判断、电能表现场校验的培训。并通过场模拟操作台的考试题库,对培训人员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

4、多媒体教室

计量中心三层东侧党团活动室,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配备液晶电视、投影仪、音响和电子白板等设备,改造为一处可容学员30人以上的多媒体教室。培训人员通过理论计量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计量政策法规、专业规程、计量基础专业知识。计量中心组织有关人员,结合现场工作经验,针对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历时半年编纂出一套5万多字,涵盖计量全方面的电子教材,并且用powerpoint形式制作成幻灯片,方便教学、演示。

第4篇

【关键词】会计结算业务 操作风险防范 分支机构

唐山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8年,成立之初,营业室结算业务分为会计、储蓄、出纳三个专柜,2008年实行综合柜员制以来,会计、储蓄、出纳业务不再严格分专柜办理,统一称为会计结算业务。一个柜员可以从事会计、储蓄、出纳业务,身兼多职,既是会计员,又是储蓄员,同时又是出纳员。会计结算业务作为我行业务操作、资金流动的基础平台,管理要求更加严格。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增强防范和识别操作风险的能力,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会计结算专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现针对我行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当前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自2008年我行实行综合柜员制以来,随着我行综合业务系统、核算流程系统的投产运行,我行核算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通过有效的事权划分、重要岗位分离、事后监督、银企对账、支付密码等手段,全行柜面服务质量和操作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我行现有的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及业务处理流程的限制,仍造成一些风险隐患存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我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不明确,操作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现我行的操作风险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部设风险官一名,专职负责全行操作风险。各部室、各分支机构设兼职风险管理员一名,负责各单位日常操作风险的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合规管理部门或合规管理中心,操作风险管理由风险官一人负责,日常无法对各单位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各单位操作风险管理情况通过兼职风险管理员上报的操作风险报告掌握全行操作风险事故及隐患暴露情况,对各单位隐瞒不报的操作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很好的行使操作风险管控职责。各单位兼职风险管理员在工作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使得兼职风险管理员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私心,不愿意过多暴露自身工作的缺点及本单位工作中的不足,不能很好的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

(二)各分支机构会计结算业务管理架构不科学,日常的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隐患不能很好识别、管理

我行各分支机构的会计结算与操作风险控制职能是由各分支机构营业室行使的,第一,各分支机构营业室既承担着本机构的会计结算管理职能,又承担着本机构的营销等任务,日常工作十分繁杂,各机构营业室设置了一名主管结算副行长,负责营业室的人员及业务管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监督会计结算与操作风险防范工作;第二,分支机构检查、监督人员与管理职责冲突,分支机构日常的检查、监督基本上全靠主管结算副行长负责,既要管理又进行自我检查,容易造成日常操作风险隐患不能及时暴露。第三,总行检查、监督人员不足,不能保证对支行现场检查的质量。总行审计稽核部作为全行内审部门,现有13人,除各分支机构会计结算业务的内审职能外,还承担着全行管理人员的离任审计、各业务条线的专项检查、上级监管部门的临时检查任务及配合全行的外部检查;结算运行部现有专职检查人员3人,承担着对36家分支机构及本部各中心的检查任务;总行纪检监察部作为视频检查部门设有3名专职视频检查人员,通过查看录像对各分支机构日常会计结算业务处理的违规、机关部门违规检查的任务。这种机构设置的缺陷,造成了管理弱化。

(三)未将操作风险管理纳入柜员、分支机构考核体系,柜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操作风险诱发因素上升

目前我行对各分支机构前台柜员的绩效考核没有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营销任务指标是通过总行的市场金融业务部下达到分支机构后,分支机构往往将这些指标与柜员绩效工资收入挂钩,如完成多少存款、做成几笔小微贷款都会按存量或增量业绩的考核比例得到绩效工资,虽然对前台柜员的日常业务差错,结算运行部事后监督中心有差错率考核,纪检监察部也对违规行为有视频监控处罚,而对日常会计业务结算中差错和事故自查或预警的柜员,或者对无违规、无差错的柜员则没有相应的考核奖励,没有真正体现操作风险防范的价值,使得前台柜员不重视操作风险的防范。

(四)总行各部门对分支机构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形成操作风险管理的空白点

总行各部门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还是按条线进行考核管理,有的业务部门在一些新业务的推广过程中往往是只制订业务管理办法、操作流程,而对新业务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操作风险防范、前台服务、客户反馈等管理缺乏,这就把全行的业务发展和操作风险防范分离,还有的一些新业务在会计结算管理上的归属不够明确,导致与新兴业务有关的会计结算管理文件、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对前台柜员的培训、业务指导不足,各分支机构在前台业务办理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五)有的条线制度建设滞后,部分规定与业务操作系统不匹配,存在漏洞

近期,我行电子银行、小微业务等发展迅猛,国际业务也开始办理,再加上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虽然有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出台,但制度建设没有系统性,对执行的制度没有回顾性完善,部分业务没有严密的流程、办法,形成一些操作风险点。

二、分支机构操作风险隐患的原因分析

(一)目前,我行虽然不断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分支机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在不断增强

但是随着分支机构职能的扩展,有的分支机构管理的职能弱化,职责不清,个别分支机构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欠缺等现象,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问题也常有发生,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行操作风险控制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对分支机构及前台柜员的管理考核缺乏长效机制

我行分支机构会计结算人员及柜员占全行总人数的50%,虽然进行了多次绩效考核办法的修订,但现在还未形成一套科学评价前台柜员的完整考核体系,对分支机构柜员考核存在着各部室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对柜员的考核内容偏重业务,不重视操作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指标还不够合理。

(三)分支机构管理人员操作风险意识淡薄

一些分支机构负责人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操作风险管理的关系,缺乏操作风险意识,只强调业务的开拓与发展,把主要精力用于本机构营销任务方面,对上级监管规定及行内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不严格,造成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有些操作风险隐患得不到彻底根治。

(四)分支机构会计结算人员培训不到位

近年来我行业务发展较快,新入行员工较多,但新员工上岗前培训时间短,到达会计结算岗位后,没有老员工的传帮带,对业务理解不透彻,业务流程不熟练,对会计结算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依靠各分支机构的主管结算副行长组织,一些分支机构主管结算副行长对员工培训不认真负责,柜员业务技能提升慢,使得前台业务办理效率不高。

三、对分支机构操作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一)在分支机构构建全员参与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存在于分支机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作环节,分支机构每名员工都是操作风险的承担者,也是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执行者。因此,分支机构全体员工都要有操作风险管理意识,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必须考虑操作风险因素,形成全员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使分支机构每个员工都承担起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使遵守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文化。

(二)明确总行各部室职能分工,理顺管理职能

总行各部室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不仅仅包括各条线业务的管理,还应该包括各条线业务的检查监督、操作风险防范。分支机构是我行对外业务的一个支持平台,前台柜员是在这个平台进行服务的操作人员。总行各部室在制度的制定、执行、检查上要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明确分工,能够合并执行的,经过协商形成统一意见后向分支机构安排。对本行的新业务,各牵头部室首先在相关部室之间沟通后,明确各部室职责,各负其责,并提前或同步对相关部室和分支机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分支机构新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及时与相关部室沟通,得到解决。

(三)完善会计结算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对各分支机构所有能够集中处理的业务,严格实现集中处理系统控制,通过总行核算集中处理,降低操作风险隐患。二是充分发挥事后监督的操作风险的集中管理功能,利用新的事后监督系统对各项业务处理的过程进行监控、实时预警,形成识别、计量、缓释、控制和处置的系统性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对操作风险的有效识别,提高事后监督效率和监督效果。三是继续做好银企集中对账管理工作,对现有对账系统进行改造,提高重点账户的对账监督工作,增强银企集中对账的有效性。四是强化分支机构现金的管理和监控职能,总行结算运行部要定期调研,加强分支机构柜员的现金动态的监控,严格柜员尾箱现金管理规定,超限额现金必须按规定及时上缴。

(四)逐步建立柜员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分配员工薪酬,按业务的复杂度和贡献度设定业务权重,计算柜员的绩效分值,对柜员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以岗定酬,充分调动柜员工作积极性。为稳定会计结算队伍,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对于重要岗位的会计结算人员,可根据其岗位职责和操作风险承担程度,对岗位工资拉开差距,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对会计结算人员的有效培训

对会计结算人员的培训要讲究实用性,强调有效性,以往我行对会计结算人员的培训多次进行,有现场培训,也有视频培训。现场培训,因培训场地限制,造成人多不能保证培训质量;视频培训,因缺少监督,分支机构不重视,有的培训也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要继续加大对会计结算人员的培训力度,改进培训方式,增加业务系统的实际操作培训,提高会计结算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会计结算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操作风险识别能力。对新员工的培训要采取封闭培训,延长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要全面,减少新员工上岗后由于业务不熟悉形成操作风险。

(六)对会计结算业务的检查要保证延续性

现在我行对结算业务的检查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往往都是各业务条线根据本条线管理需要或监管要求进行,各条线的检查没有沟通,各自为政,既容易造成检查的空白点,也会造成重复检查,全行各条线检查都要有计划、有安排,保证检查监督的连贯性。检查监督的内容要格式化和规范化,检查监督的内容要尽量给予明确,划定范围和要点,避免检查监督走过场,增强检查监督的效果。

第5篇

【关键词】 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模式;比较

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是护士执行力的核心体现。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350张,继2006年医院管理以来,新聘护士逐年增多,3年内增加护士78人。护理部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经过2年的培训,逐渐摸索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现将两种培训效果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护士分层培训计划,以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为对象,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3人,女性33人,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3.57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0人;职称分类:护士31人,护师5人。wWW.133229.Com对照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1人,女性35人,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46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4人,中专学历22人;职称分类:护士30人,护师6人。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及考核项目均相等,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各随机分为3个培训小组,每个小组12人,各设组长1名。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即教学组长示教并讲解组长组织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教学组长示教讲解组长组织护士培训考核。由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组成考核小组。按照《陕西省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评分标准考核,两组人员分别随机抽签,对所培训的某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数据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考核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略)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教学模式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对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按照不同的培训模式实施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即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示教讲解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为: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示教讲解护士培训考核。结果: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实施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应用以提高临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主动式培训模式,可明显提高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效果。

【关键词】 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模式;比较

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是护士执行力的核心体现。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350张,继2006年医院管理以来,新聘护士逐年增多,3年内增加护士78人。护理部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经过2年的培训,逐渐摸索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现将两种培训效果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护士分层培训计划,以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为对象,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3人,女性33人,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3.57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0人;职称分类:护士31人,护师5人。对照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1人,女性35人,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46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4人,中专学历22人;职称分类:护士30人,护师6人。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及考核项目均相等,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各随机分为3个培训小组,每个小组12人,各设组长1名。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即教学组长示教并讲解组长组织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教学组长示教讲解组长组织护士培训考核。由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组成考核小组。按照《陕西省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评分标准考核,两组人员分别随机抽签,对所培训的某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数据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考核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略)

3 讨论

操作培训模式改变的目的是培养临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有目的、自我调控判断的过程,包括解释、分析、评价、推理及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的解释说明,或对判断所依据的全部情况的考虑[1]。通过提升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使护理技能操作培训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护理操作技术更规范、科学。

两组培训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是对照组护士参与的是一种被动的培训形式,这种形式限制了护士的思维,束缚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在观看教学老师示教过程中不能对照自身的操作细节,易养成不良习惯性;实验组护士面对小组成员进行操作,同时接受教学组长的提问,无形之中促使操作者要预习和思考,且通过提问可启发护士、纠正不足,继操作之后再观看教学组长的示教和讲解,自觉对照细节,这种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形式会促使护理技术操作更完美。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人员的增加,护士的继续教育规范化培训是每个医院共同面对的问题,效果显著的培训方式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第6篇

一、建立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和车间班组的三级培训教育体系

一级培训是集团公司负责集团大政方针、公司文化、发展战略、员工心态、、管理技能、新技术、新知识等前瞻性教育和培训。培训对象为集团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集团全体管理人员。组织部门为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半小时。

二级培训是各分公司负责对本单位班组长以上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公司教育、本单位及安全操作规程;负责人为各分公司总经理。每月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半小时。

三级培训是各车间班组负责对所管辖的全体员工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工艺技能专业知识、作业指导书等,负责人是各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培训时间是每周不少于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利用每天的班前会班后会,反复学习本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

二、各分公司专业业务技能知识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三个方面:一是工艺技术知识的培训,二是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知识的培训,三是生产管理知识的培训;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

三、各部门(如销售、财务、采购、、国际贸易、办公室)专业知识的培训由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主要内容就是本部门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结合工作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进行探讨培训交流,教会下属如何去做好工作,提高下属的专业技能,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培训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就是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产品质量。

四、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新员工集中招聘八人以上者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不得少于三天,主要内容是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产品介绍、通用规章制度和通用安全操作规程,新员工到车间后(或班组)进行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的培训,第一个月内在车间实际培训不得少于6小时,使每个员工到岗后明确本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本岗应知、应会,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本岗位工作做到什么标准,明确本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新员工在上岗二个月后要有书面考试,考试成绩纳入试用期转正的考核评定中。对于平时补充招聘到岗的新员工人力资源部每月集中进行一次岗前培训。

五、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培训计划的有效运行要有组织上的保证,并要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培训结果要跟踪。建立管理人员培训档案,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训作业上交等情况纳入档案管理和全年的考核之中。考核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组织者的考核,二是对员工参训后的评价和考核;要保证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使培训工作真正成为公司的基础工作,培训真正起到作用,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并使之能科学、扎实而又有效地开展起来,变员工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以适应公司的转型和高速发展,塑造学习型组织,体现公司和个人的价值。

六、要求:各分公司各部门拟定本单位的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年度工作计划于月日前报主管领导;培训计划要认真去做,细化到每个月进行几次,培训计划中要明确培训的组织者、责任人,培训时间,培训主题及内容,培训形式,参训人员,培训主讲,培训要有记录,对培训结果要进行评估和跟踪;培训形式可多种多样,严格按培训计划执行;人力资源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指导。

通过培训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明确公司的内涵和岗位业务知识,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熟练掌握多种业务技能,改进绩效,进而提高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达到公司和员工的双赢,从而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第7篇

1.1 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综合性应用技术型人才,旨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事业提供相关的专业意见和技术支持。这就要求中职学生既要有专业的会计知识,也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而会计实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中职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1.2 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实力

会计实务成绩是检验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会计实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处理账务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会计实训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整个教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中职会计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够精准

中职院校会计实训的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于课本,重复灌输专业知识和理论,直到完全灌输完毕之后再进行实训课程的训练。这样完全不符合会计的发展形势,也不利于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只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和简单的操作。在这种状况下,中职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也无从下手,完全不能尽快地投入工作。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通常表现为束手无策。

2.2 教学方式呆板

很多中职院校采用上机实验的方式完成会计实训。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课堂笔记或例题机械化地操作,以至于学生根本不会独立思考,更无法有效地整合相关信息,这就会让会计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知,会计实训的方式和方法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2.3 师资力量比较单一

会计实训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中职院校中的会计老师很多都是财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走的是学校到学校、书本到书本的客观通道,缺少相关的专业实践经验,再加上中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常常用理论知识判断具体的经济业务,缺乏权威性和实践性,而教师在业务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这些都不利于会计实训教学的有效展开。

2.4 会计考核手段单一

会计实训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变为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很多中职院校在学校内模拟操作,要求每一个学生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计算出产品的成本,最后完成会计报表的编制,这种惯用的会计实训手段并没有体现出中职学生对会计专业信息的整合和分析能力。由此可知,会计考核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考核手段完全不能让中职学生更好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符合企业对管理型会计的客观需求。

3 中职会计实训对策研究

3.1 培养目标定位精准

应将中职院校的会计实训作为院校的品牌特色,积极树立品牌效益,把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技术型人才作为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尊重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突出实用性、重视实践性,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积极帮助学生就业,更好地为社会、企业服务。

3.2 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

高素质双师型的专业队伍为中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学校要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到相关会计企业挂职锻炼,积累教学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工作各阶段的实务操作,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会计业务的最新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会计实训的兴趣。

3.3 建立完整的实训考核手段

中职会计实训内容是由中职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的,需要客观、公正、公开地进行,也需要科学地评价会计教学中的实训内容。在会计实训中,要建立评价学生的指标体系,从态度、方法、技能、时效、创新和综合能力几方面综合考核;要建立评价老师的指标体系,从目标、内容、效果、反馈和管理等几方面作综合评定。根据双向考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极改进实训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推动会计实训教学课程的发展。

3.4 多元化的会计模拟实验

积极完善中职院校会计模拟实验的环境,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和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结合在一起,建立全方位的模拟会计工作流程、岗位环境和专业模拟会计实训室。在会计实训过程中,要加入对专业财务软件的操作,比如用友和金蝶等,从而提高中职学生会计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8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电算化 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 。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PDCA循环 安全培训计划 安全培训机制 培训需求矩阵

安全教育培训是一种多样化、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工程,目的是达到更新知识,遵循操作流程,规范操作行为,自觉主动防范风险,加快员工安全价值观的形成。认真剖析近几年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不难发现,几乎每一起事故都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违规操作有着直接的关系,纠其根源不外乎是人的安全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行为所致,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安全培训简单、不到位的问题。只有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开展实施有效安全培训,提升全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才能从基础上筑牢安全管理的根基,也就是说安全培训是改善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保障安全生产的长效途径。

目前企业现行的安全培训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制定的培训计划过于笼统,计划与实施出现“两张皮”现象,培训理论与实际岗位操作联系不紧密,员工需求与培训内容对位不齐等,开展的各类安全教育培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浪费了财力。为提高培训效率,达到培训效果,我公司尝试推出了遵循PDCA循环的安全培训机制,促使公司的安全教育培训向规范化、标准化,可操作性迈进。

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从其过程来看,都遵循着一定的操作模式,有的重视前期的规划,有的重视过程管理,有的则重视结果的绩效,但我们尝试推出的遵循PDCA循环的安全培训机制是将这些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细微处关注每个环节的动作,计划具有操作性,实施不乏灵活性,检查考虑实用性,改进突出持续性,这就是遵循PDCA循环的安全培训机制所能发挥的效能。目前,PDCA循环的理念已经在很多领域得以运用,且效果非常明显。HSE管理体系中也将PDCA循环作为其整体运行的一个遵循原则,通过对HSE管理体系总体规划、贯彻实施、管理评审实现对体系的循环改进和发展,促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不断深化,自觉规范安全行为,共同营造出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2010年数据公司按照油田公司的要求建立推行了HSE管理体系,同时也推出了油田公司的15项管理规范,其中规范中向我们推出了HSE培训矩阵的概念,引起了公司对安全培训工作新的认识,虽说企业中培训教育工作的责任部门是人事部门,但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确定、形式开展、监督检查等重点还是需要安全部门来做总体的规划,只有两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配合,才能使安全培训真正取得好的效果。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企业的安全培训动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类问题。

1.企业安全培训的现状和不足

1.1安全培训计划形式化,考虑岗位、员工的实际需求较少。

现在有很多企业或人将安全培训看成是一项独立于本部门日常管理之外的工作,认为安全培训由专门的部门计划、专门的部门执行,需要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时间、专门的教材,企业没有赋予我们各级管理者培训下属的职责,因此安全培训不必制定计划,我们是参与者,去听课就行。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思想,使现行的企业安全培训计划、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培训计划以及班组的培训计划即“三级培训”很多都流于形式,看似有目标、有目的,但却没有针对本单位存在问题,而制定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的培训内容,制定的计划也往往只在应负上级检查,或临时性的组织培训内容,根本没有深究本单位员工真正缺什么,没有遵从“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使每年的安全培训计划都照猫画虎,内容雷同。

1.2 培训计划的实施在时间上安排紧凑,在形式上单一,内容上理论化。

1.2.1时间安排紧凑。培训多不以计划落实,安排仓促。一堂课培训下来就是一、二个小时,受训员工多达一、二百号人,学员有听没听、听懂听不懂教师不知道,教师为完成培训任务而马虎应负,学员为应负而糊里糊涂上课,不管培训效果如何,“志在参与”。其结果只能是“宽进宽出”、“高分低能”。

1.2.2培训形式和方法单一。企业开展的培训,其方式主要以集中的“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多数情况下也只是主观的灌输填鸭教学,缺少必要的讨论活动和互动,对学员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指导较少,学员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学员仅仅是来“听课”,很难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部门或岗位开展的培训则以班务会的形式,在会前或会末给予简短的传达或交流,结合实际的安全操作、岗位应急、风险辨识等培训操作或演练较少,翻开各类安全培训、安全活动、安全检查记录,记录内容详细,种类繁多,应付检查绰绰有余,但员工真正了解、掌握和参与培训的东西却少之又少。培训的单一形式,使得培训效果始终“表里不一”。

1.2.3安全培训内容倾向于宏观的内容,理论知识多于实际经验,与实际操作结合弱。目前的安全培训大多是HSE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等通用内容;没有认识到培训最好的教材就是公司的HSE标准、程序与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分析等。HSE培训课程设置不固定,培训内容和教材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重复性培训,资源浪费。

1.2.4培训对象不明确。每次培训多以通知的形式规定各单位参与培训名额指标,至于各单位由谁来参加培训并不关心。安全教育培训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程,我们要根据培训的内容、培训要求、培训对象的不同,如企业安全培训、岗位安全培训、专兼职安全员培训、内审员培训以及新到岗位员工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开展侧重面不同的培训。目前参加培训 “被要求”的情况很普遍,因此培训主体多数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与主动性,不能真正了解哪些人急需培训,也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1.3缺乏培训效果跟踪和评价,对员工在培训后的掌握程度不了解。记得在HSE管理体系中提出的HSE培训矩阵在其矩阵表中也曾将培训效果纳入记录内容中,但仍缺少对效果的评价和整改措施落实记录。一个只记录失败结果,不总结经验教训的资料,是一份没有意义的资料,不能真正了解和解决员工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跟踪培训效果多以每次培训后的现场书面考评为准,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跟踪验证和评估,而且效果评估反馈周期长,来不及对课程做及时的调整,等到下一年度计划时,反馈的内容往往被忘记,达不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PDCA循环的概念

2.1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1)P(Plan)--计划目标,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2)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内容的细节;

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

4)A(Action)--持续改进,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2.2 安全培训中的PDCA循环原理:

3.遵循的PDCA循环的安全培训机制的应用

安全培训是安全管理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培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安全思想的形成,安全行为的遵守。而如何保证安全培训效果,使培训能够真正达到提升人员安全技能、了解自身安全风险、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营造企业安全文化的效果,公司推行应用遵循的PDCA循环的安全培训机制将是做好安全培训一个重要的开始。

3.1 P(Plan)制定培训计划

针对公司现行的培训计划操作性差、形式化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充分发挥15项规范中提出的HSE培训矩阵的优点,使制定培训计划由原来的部门规划性制定向由下至上针对性制定方式转变,将计划的着力点定位在人上,将培训的重心落在岗位上。

培训需求矩阵的使用我们遵循:

培训信息收集环节:员工需求矩阵――岗位需求矩阵――单位需求矩阵――形成培训需求信息库(每年评估一次)。

培训信息分析整理环节:按岗位、按培训信息内容、按人群等对培训信息进行分类,利用公司共享网页将培训信息实现共享。

培训计划制定环节:各单位、岗位甚至员工自身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制定阶段性的培训计划,公司的培训计划在统计出员工需求信息侧重点的基础上,要兼顾考虑上级部门要求、行业特点、企业重大风险源、安全工作重点等内容,使安全培训计划通过透明式管理实现动态管理和监督,实现培训计划的可操作性。

3.2 D(Do)实施安全培训

一个好的安全培训计划能吸引员工关注安全培训,而一个优秀的培训师的一堂生动的培训课更会调动起全员的参与热忱,一堂与自身安全息息相关的安全培训课更会让人受益非浅。因此,如何将培训计划有效的实施起来,我们提倡最大限度地实施自主化和个性化培训。

3.2.1要领导落实“有感领导”带头参与培训,从公司经理到班组长都带头组织参与安全培训,作培训的宣传者、授课者,使员工从内心接受安全培训,充分认识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单位要求各层直线领导(包括班组长)要制定个人培训计划,结合所负责的工作特点,开展定期培训,培训形式不限,一次面对面的经验分享、一次会议前后的安全知识培训、一次安全检查中的隐患排查讲解等都将一次生动的培训授课,但由此形成的记录将是后期跟踪的关键。

3.2.2安全培训要个性灵活。集中性的填鸭式培训虽然仍很必要,但其宣贯的侧重点则是普及性的法律常识、安全规定、政策等,培训的重点还是要放到基层单位、放到岗位站点、放到员工工作的一线。在这项工作上,公司通过建立规范统一的安全培训制定、培训记录本,引导员工及各岗位随时随地的开展培训,比如师带徒的培训、岗位练兵、争当安全员、安全经验分享、安全专栏、培训资源共享、安全观察与沟通等,使生硬的安全培训灵活起来,吸引全员参与进来,使员工有实实在在得到收获。

3.2.3培训的针对性。集中性的全员培训是一种宣贯,是一种安全理念、基本知识的普及,是一种必然。而安全专题培训才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关键。公司根据从培训计划中统计出的培训需求信息,针对不同的需求者编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开展不同的培训课程,使每个人明确自身的安全职责、安全责任、应知应会,了解自身应具备的基本安全技能。

3.2.4人人都来当培训师。对于企业来说,安全培训只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环节,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去专项抓培训是不现实的,为此企业的安全培训只能是一项全员的工作。培训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随时随地的开展,需要人人来当培训师。这几年来公司从基层选拔优秀的技术能手、安全员来承担安全培训工作,要求班组轮流安排班员充当班组安全培训师,使培训计划得以真正有效的落实下去。

3.3 C(Check)培训效果的跟踪检查。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成绩是验证效果的代名词,因此很久以来检验安全培训效果的手段只有考核成绩。但正如成绩不能反映一切能力一样,一个分数无法掌握培训的动态。于是公司尝试使用“培训效果问卷调查和后期评估表”来实现对培训效果的跟踪和评价,关注员工将培训内容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公司对培训效果的评价准绳是以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标准,即对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根据对培训效果问卷调查和后期评估表的统计分析,寻找出安全培训在授课、管理、方法及培训内容设置中的“短板”,以及寻找出员工对培训内容推广不够,掌握不牢的原因,针对性的加以调整。

3.4 A(Action)培训的持续改进。

循序渐进,知错就改,才能不断推动公司安全培训工作持续改进和发展。公司在持续改进环节,每年制定改进计划,通过汇总分析上年度安全培训中的“短板”制定持续改进方案:

结 论

安全生产管理的治本之举在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做到了“抑末务本”,紧紧抓住安全培训这个重要环节,遵循安全培训的PDCA循环,才能从根本上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遵循PDCA循环的安全培训机制有几大突出优势:

一是使培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实在在的关注到员工的安全培训需求,将培训的着力点放在了一线员工上,提升了培训的效果。

二是使培训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方案,把握住各时段的培训需求,将培训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坚持“边学边干”,循序渐进的推进安全培训效果。

三是使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更加人性化,实效化,不再坚持以考核、以硬性规定来作为培训效果评价的唯一依据,而是将重点放在员工对培训技能的实际应用和掌握能力上。

四是使培训有持续改进的环节,通过评价分析前期的培训结果,制定持续改进计划和方案,督促培训管理更加有效,形成培训的闭环检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中石油HSE培训教材 《中国石油HSE培训矩阵》

第10篇

计算机课程主要是以操作为主,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理论都是为操作服务的。即使理论知识学得再好,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操作,没有及时把理论转化变成操作技能,那么理论就没有多大价值。计算机上机课的教学效果决定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甚至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所以,计算机上机课在课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如何提高提高计算机上机课的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

职高计算机;实训教学;提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72-02

计算机实训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实训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习得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因此,现在计算机实训教学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目前职业高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是应用软件,如Office2000、Photoshop、网页设计等,也有开设系统软件,如Windows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VB、VF等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它们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实训成为了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

1计算机实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

计算机实训是集理论性、操作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技能型专业实训,具有严谨的教学理论、条理清晰的教学脉络,它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计算机实训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了解计算机应用现状,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计算机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多年的授课经验发现,在计算机实训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近10年来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课本的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二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很多职高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具体到实际问题,却不尽如人意,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另外这些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深入,虽然学过一些相关课程,但只是浅尝辄止而已。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很难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2明确实训任务,规范实训教学

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实践实训教学是实施职业技能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要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作为教育理念,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观念。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是:(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具体实践训练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引发学习的兴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和应变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2)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点,如安装维护和维修计算机的能力,操作计算机相关设备及工具的能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数据库系统的开发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学生毕业后的基本谋生手段,立足社会的条件。(3)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实践中,可以锻炼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工作安排和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学生在熟练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实训内容要具有现代职业性,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了解本学科的前缘,并将新知识结合实训来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以强调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作为指导思想,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内容,加强现场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可采用多种实训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训过程中,学生玩游戏,做与实训无关的事,是实训教师最头疼的情况,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安排充足的实训任务外,还须加大巡视督查力度,督查上机不够认真的学生,监督其上机实训完成情况,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实训操作进度,必要时可以及时补充或削减实训内容,及时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在实训课结束时,实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实训效果,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实训任务。一是课堂批阅。教师逐个检查学生实训任务完成情况,记载成绩。二是提交实训报告。实训结束后收取学生实训报告,检查其实训效果,目前主要采用此种方式。三是邮件方式。对相对较大的实训项目和有实训成果生成的实训项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在线收取学生实训成果,这种方式效果好,值得推广。

3对学生上机实训过程的考核是实现上机实训课教学目标的法宝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系统运作过程,而上机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尤其需要靠不断信息反馈来相互促进。教师应设法从各方面获得信息反馈。在这里提到的过程考核就是能直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一种方法。上机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的情况。每次学生依据上机指导完成上机任务后,老师一定要安排对学生考核的环节,做到当场给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步骤作出评价,并对学生的每次上机情况作出一个综合评价并记录在册。所以在这里我认为任课老师必须一个教学班级准备一份《上机考查成绩记录册》,主要用来记录每次学生上机的任务完成情况(可采用等级制记录,也可采用百分制记录)。学习主动的学生在这种考核中获得了提高,学习被动的学生在这种考核中得到了促进,极少数不学习的学生也因碍于面子等会想方设法来通过考核,从而没有精力去做与上机实训课无关的事。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分析每个学生学习特点,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务实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获得教学信息反馈,总结教学经验,扬长避短。同时,上机实训时还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由于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所以在上机实训课时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实训课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师生所认识,并已取得良好的成绩。但还需不断地探索和更新、优化和完善实训课教学,充分发挥实训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职业教育引向深入。

第11篇

关键词: 会计实训教学 学生职业能力 提高方法

会计模拟实训是在会计教学中,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余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之中,通过写、算、做三项基本功的独立操作获得知识和能力,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胜任工作奠定基础。现就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谈谈看法。

一、充分认识会计模拟实训的必要性

1.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源于社会实践,又运用于实践。这是财会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规律。而会计模拟实训直观逼真,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激发学习兴趣,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相结合。因此,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

2.增强职业意识,强化技能训练。

长期以来,会计教学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教材中多以文字表述的方法代替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例如:“某年某月某日填写现金支票从银行取出现金2000元备用。”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会计分录。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常见于会计专业的练习和考试中。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已经经过文字加工过的“经济业务”做出反映,而失去了对原始凭证的阅读和理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上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一些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差,看不懂原始凭证。会计模拟实训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练习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及审批签字等,这就大大拉近了理论到实际的距离。

3.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实现分层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会计学科知识抽象,学生来校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知识,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没有感性认识。会计模拟实训就使理论变得很容易理解了。实训操作使学生如同当上了企业的会计人员一样,感觉新鲜、好奇,因此,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也体会到完成会计流程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能力。

二、做好模拟实训

1.完善会计模拟实习教材。

所选的会计模拟资料的题型应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应涉及企业的供、产、销各个阶段的实习资料。

2.做好具体操作辅导,注意与专业课程知识的复习和衔接。

(1)备课要全面。要指导学生操作,教师必须自己亲手动手操作,才能在辅导中掌握重点,突出难点,有的放矢,使学生在操作中少走弯路。在备课中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制作完成电脑演示课件,将学生以往的难点和常见错误通过课件演示讲解给学生,深化他们对实训课程的理解。

(2)熟悉操作要求和过程。在动手操作前,除分发有关资料和实习用品外,还应做好:①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料所列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特点、财务制度、会计核算、成本计算等有关情况及规定。②复习《基础会计》讲述的七个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实务操作有整体认识和清晰脉络。第一步建账。使学生知道账簿的用途、种类,各种账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会账页格式的选择和期初余额的填写。第二步制证、记账。记账凭证是学生动手的基础部分,所动用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全面,是实训的核心阶段,教师应有较详细的辅导。对制证要求,可充分利用《基础会计》教材“记账凭证的种类和填制方法”这一节,使学生明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并由教师举规范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为例并演示讲解。第三步成本计算。这是实习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根据账簿的有关资料,编制汇总表和分配表。教师要结合复习有关成本计算章节的基本计算程序,按照教材所列举的表格和资料来源,着重说明每一张分配表和计算表中每一个数据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学习查阅账簿,编制有关计算表格。第四步结账。教师可结合《基础会计》结账这一节内容,进行月结、年结、期末转账给学生作详细辅导,并举例说明。第五步编制会计报表。教师应先复习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的填写方法,尤其是报表中部分难填的项目,如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充分利用试算平衡表,复习数据来源,再根据资料,师生共同查找数据,让学生真正掌握报表编制的具体操作和数据来源。

3.在模拟实训中增加学生学习电算会计的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会计模拟实训都采用手工做账的资料,而后进行电算会计课程的学习。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凭证处理、记账、结账和报表输出等工作,都由会计人员操作计算机完成。通过上机操作或看教师演示,学生体会使用会计软件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之后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手工做账和计算机做账的异同,激发他们学习电算会计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电算会计做好准备。

总之,会计模拟实训是解决当前会计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必备功课,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完善会计教学体系,增强会计实训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做好手工模拟实训作业能够使学生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许长华.会计单项模拟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2篇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从职业学校现有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采用“专业课程+模拟实训”的组合模式。虽说这一实践教学模式确实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会计实践教学中缺乏综合性试验课程。很多学校在会计实训课程中都开设了会计分岗位实训,如材料会计岗位实训、固定资产会计岗位实训、往来业务会计岗位实训,充分体现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块化,但绝大多数学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缺乏综合性试验课程,没有能够保证学生会计实践的综合性和会计实践的连续性;第二,会计实践教学缺乏仿真性,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校内模拟实训所提供的具体会计环境,不够逼真和职业化,使会计的职业判断力体现不够,且各种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都是给定的,没有给学生锻炼职业判断能力的机会;第三,实践教学中不够重视会计信息化。目前,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只有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大体为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财务软件的应用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训操作。在教学上只侧重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尚未明确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其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阶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从现有的会计学理论上来弄懂电算化记账原理,只是简单地把会计电算化教学等同于用“电脑+会计软件”完成另一种方式的会计实验,更谈不上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掌握程度;第四,会计实践教学缺乏合理的评价方式。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完成的凭证、账簿及报表,忽视讲评分析会计实践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注重账面考核评价,轻视过程考核评价,包括动手能力及创新协作精神。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识和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以更好地完成会计专业总体教学目标。因此,会计教学目标是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依据,也是其出发点。根据会计学科的特点,结合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实,职业学校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通用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会计实践教学也同样如此,需要学生的充分参与。在会计实践课上,学生在特定的仿真环境中,面对的不是静态的问题,而是实践中动态的、更加灵活和困难的问题,要想学会实践中的操作,发现自己的问题,必须自己亲手去做。也就是所谓的“做中学,学中做”。

三、创新会计教学模式

(一)高效率会计职业化训练。在职业学校内建立高效率会计职业化实训中心,重新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及课程体系,配备和完善几十套企业的真实账务资料。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和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采取“高效率职业化训练”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学会建账、记账、算账、对账、结账、报账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而且还要让学生们下企业、去工商、跑银行、到税务局,熟练掌握利用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开票、在网上进行年检、纳税电子申报等职业技能。按角色分岗位操作,包括手工会计分岗位操作、手工会计综合操作、会计电算化分岗位操作、会计电算化综合操作等。当然,在开设综合性实验课时,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注意节约成本,紧紧围绕本专业的教学大纲,保证全部综合性实验的连续性,专门安排3~4周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以期达到预想效果。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完全在实际工作的环境和氛围下训练职业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会计实践教学需要重视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操作中,学生配合手工的操作,把整套账目同时建立在计算机辅助的账务系统上,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弥补手工流程中繁复、量大的不足,会计电算化操作可以训练学生掌握现代化的先进工具。但随着电子技术的普及,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会计信息化已经逐渐成为现实,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原始的会计电算化的简单录入上是不够的。我们要积极利用相关的会计实训教学软件,将它们作为课堂上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同时,让学生可以在整个校园网范围内随时进行网上练习,自主进行技能练习、理论学习和各种测试,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自主性。

不仅如此,财务信息模拟分析与研究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也是必要的。利用电算化操作的基础,展现企业的真实情景,提供财务数据、图表等实验材料,并从模拟企业情况或环境出发,设计有关财务问题;学生结合问题的性质,利用网络资源分析、整理相关资料,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分析、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况且,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今后面对的将是层出不穷的且具有动态性的财务问题,所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方法的融合迫在眉睫。

(三)合理的成绩评价方式。实践教学评价不能缺乏人性化和灵活性。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完成会计业务实训流程,但是在综合考虑实训中,评价学生的表现不应仅仅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或实训报告。更要注重过程考核评价,采取教师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依据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组实践中表现的动手和协调能力,详细评价标准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及创新协作精神。在高效率会计职业化训练考核评价中,可以采用分模块考核的办法,将评价模块划分为“手工会计分岗位操作”、“手工会计综合操作”、“会计信息化分岗位操作”、“会计信息化综合操作”等模块,每一模块配以相应的权重,最后评定出会计职业化实训成绩,颁发“会计职业化考核证书”。这样,既实现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考核,又保证了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