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

时间:2022-10-01 18:58: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

第1篇

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中启智的小学数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维,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促进身心发展。小学数学不仅具有数学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而且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那就是生活性、现实性和体验性。

1.生活性

生活性即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小学生是从自己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认识数学的,所以,小学的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核心思想就是将儿童的数学学习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在学习中时时关注儿童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等,目的是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

2.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儿童的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应源于他们的数学现实。这种现实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存在于儿童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之中。这些现实是小学数学课程的起点,是儿童获得数学的学习活动与生活实践的节点。课程的任务是构建抽象与现实的连续体。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沟通抽象数学与现实实践之间的联系,强化数学的学习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现实生活。

3.体验性

体验性是学校的数学教育应当成为一种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活动,不要总是将整理好的详细证明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而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真正经

历超越局部的、非单纯接受的问题解决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征

基于对以上小学数学的特点分析,同时根据美国教育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由具体向抽象逐渐发展的,也是呈阶段性变化的规律,再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小学数学教学的若干特征。

1.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

小学生学习数学借助于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而不是作为科学的数学那样发自于那些逻辑公理或命题。也就是说,在小学生的数学活动中,观察出发于日常现象,是用特征归纳进行的,而不是从观察符号开始,用逻辑推理进行的。

上小学之前,儿童已经遇到许多数学问题,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折过纸工,比过物体大小、长短、厚薄、轻重、宽窄和多少,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外出购物,等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关于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错误的,但是都为他们上学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

2.认知思维直观化

小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直观化,首先表现在小学生的认知学习是从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的,而因为每一个小学生家庭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经历等存在不同之处,在他们各自的头脑中所构建的数学常识也就不同,所以他们理解数学的过程也就不相同。也就是说对于每一位小学生来说,数学都是他们各自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和认知。

小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直观化,还表现在他们数学认知学习的思维组织有不同于成人的地方。小学生常常要经过一个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小学生会逐步形成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数学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基础上,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更多的是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到了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成分逐步加大,但是,即使这样,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仍然不能像成人那样完全依托着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维,他们往往还要以具体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

而且,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也不是单纯的一加一减的关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初步的逻辑思维,乃至直觉思维往往是相互补充的。

3.问题驱动导向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那么数学问题来自何方呢?一种来自数学本身,即数学内部。在小学阶段有很多,例如,学会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又出现退位减法;懂得有限小数后,在小数除法中又出现了循环小数;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求法,又遇到要求它们的面积等。

另一种则来自数学外部的实际生活中,这些问题更具有挑战性。例如,在一个正方形的铁皮中,要想剪出一个最大的圆怎么办?50人游湖,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每条小船可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打算怎样分配?哪种方案最省钱?甲乙两商店出售同样的袜子,原价都是每双2元,甲店现打8折出售,乙店买3双送1双,去哪家商店更合适?像这些具有挑战性的、新奇的问题,对小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分析、合作交流,求得问题的答案。

4.鼓励创新思维

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知识就是创造。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家的数学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不同,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前人己经发现并创造的数学知识。但是,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前人已经发现和创造的那些概念、命题、法则、方法等,而具有实践性活动的特征。小学生的这种数学实践性活动,并不是要求去模仿或重复前人发现、创造数学的过程,而是将那些已经被发现或被创造的数学知识作为实践性活动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大胆探索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感性思考;理性应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100-06

抽象是数学最主要的特征,数学知识又多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因此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考更具逻辑性,也就是思考多一点合理性与严密性,多一点清晰性与条理性,这就是所谓理性地思考。这样的要求与希望无可厚非,理性思考也是学生最终达成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必由之路。但当我们置身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场,不难发现最初左右学生数学学习的却是那些非理性的思考,是学生面对学习对象时大脑的直觉化加工,这样的加工受小学生心智水平的限制,体现在表达上就是浅显和片面的认知和比较快速的直接反应,其内容也主要集中于形象地再现,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思考叫做感性思考。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感性思考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足够尊重和重视,教师或在教学设计时就试图避免学生感性思考的产生,或在感性思考实际发生时视而不见,让学生重新思考……如此消极的教学应对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本文基于对学生真实学习现场的分析研究,整理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感性思考产生的原因以及内在的教学意义,以期探寻正确的应对措施,让感性思考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素质的发展。

一、感性思考的自然发生

(一)形象的直接感知――感性思考发生的外在条件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概括和无限遐想的结果。数学知识在产生与发展之初就被人们用来理解和解释大千世界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学习的起步阶段,离不开对事物“形象”的感知。

例1,五年级《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习现场:(教师出示图片)4个小朋友围在桌前,桌上有3块饼。旁边配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块饼?”

教师:“看完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3块饼好像不够分。”

生2:“平均分的话,每人一块饼都不到。”

生3:“平均分应该是4÷3,每人多少块我还不知道?”

生4:“应该是3÷4,每人分到0.75块饼。”

1.具体的形象促发感性思考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是生活:把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作为学习材料开始认数,形成对数字形象的感知和记忆(比如像水中鸭子的“2”),同时感知了数字的基本意义――计数;又通过感知事物的外形开始认形,了解事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圆形是没有尖尖的角,可以滚动),感知了外形与构造之间的联系;还通过感知相关联的事物形象,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剩下的鸟儿是原有的鸟儿减去飞走的鸟儿),体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些感知的基础都依赖于具体的形象。

具体形象的感知活动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面对这些具体的形象材料,小学生主要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知,经历的思考比较快速、简单、直接,思考的结果也以感性呈现为主。例1中生1主要就是图片形象的感知,他把3块饼的形象和4个小朋友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结合自己平时的经验,马上得到“不够分”这一结论。

2.“抽象”的形象左右感性思考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各种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开始充塞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作为数学学习又一种材料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些数学学习材料虽然是抽象存在的,但在小学生的记忆中却还是以具体的“形象”存在,只不过这里的“形象”不像具体事物那样凭感觉器官来感知并保存,而是以比较固定的“印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存。当它们没有被打破或者没有得到有效深化的时候,就会直接左右学生的感性思考。

比如一个初级的抽象概念“一共”,在学生的大脑中就是以“+”或“数量合并”的形象存在的;再比如“÷”在学生的大脑中经过不断的演算强化,最终形成较为固定的形象,那就是除法的基本\算方法以及较大数除以较小数的外在形式。例1中生2在掌握“平均分就是大家相等”这一形象的基础上思考得到“每人一块都不到”这样的结论。

(二)经验的快速作用――感性思考发生的内在因素

大脑依据人经历过的事所留下的各类印象(即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思考。数学学习的经验包括直观感知的经验、知识理解的经验、操作活动的经验、抽象概括的经验、知识迁移和运用的经验以及模型建构的经验等。学生已有的这些经验都是来自各种数学活动,附着于特定的数学活动情境之中,当新的数学学习情境与建立经验之时的情境相似的时候,这些经验随即容易产生同化迁移。

例2,四年级《认识亿以内的数》学习现场:教师出示图片和数字“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三十万千米,2014年茶叶产量七十七万吨……”学生读了这些数量后,教师问:“你们知道三十万、七十七万……这些数有多大吗?”

生1:三十万就是三十个一万,七十七万就是七十七个一万。

生2:我知道,三十万就是在30后面再加4个0,同样七十七万就是77后面加4个0。

生3:三十万就是大正方体要300个,也就是300个1000。

1.直接经验的迁移让感性思考快速发生

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积累的多是基于“形象”感知的直接经验。这些经过真实的操作、观察等方式获得的经验,在学生的记忆中最深刻。当相似的情境和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这些经验会抢先自动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不经历变化,不需要外加条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不再需要更多的加工,就得到了结果,这就是感性思考。而类似于猜想、推理、概括等间接经验的发生一般都需要一定的外加条件或者经验的重组等次生环节,作用形式和条件的不同使得直接经验的作用往往发生在间接经验之前。

例2中生1就是在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时候获得了数组成的直接经验,将三百就是三个一百这样的经验,直接迁移到三十万就是三十个一万。同样生2原先获得的直接经验是一万的写数特征,于是将一万末尾的4个0直接迁移到了三十万、七十七万等较大的整万数中。生3是依据原有的形象化认数的直接经验,将1000个小方块拼成大正方体迁移到对几十万的感知中,a生了三十万就是300个1000的感性思考。

2.经验的点状呈现让感性思考简单发生

经验本身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学生受不同认知特点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会产生不同的经验积累。同时,小学生在这些经验的获取和记忆过程中还不能形成一定的结构,而是散乱地将经验储存在大脑记忆之中,不同的经验之间很少产生内在的联系,这就使得每次面对新的学习情境时,已有的经验也是点状呈现的。这势必只能促发简单和片面的感性思考。

例2中三位学生的思考依赖的是不同类型的直接经验,它们各自独立存在于不同学生的记忆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呈现时间很快,触发的仅仅是学生片面的感性思考。而完整的亿以内整万数的认知需要这些经验之间相互协同才能达成。

二、感性思考的实际意义

(一)体现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师进入课堂就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他们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有用的数学学习材料,学生因学习材料的出现,自愿、自主、有意识地去加工他们,从而产生感性的思考。

例3,三年级《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习现场: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彩色卡纸做成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找一找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纷纷开始端详和动手操作,有学生还没有开始动手就急着发言“老师,我知道正方形和长方形四个角都是方方的,长方形扁一点”,“我知道正方形四面都是一样的,长方形不一样”,有学生才动手一会就说“我的长方形比正方形大”(教师提供的长方形的宽和正方形的边长一样长),“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可以对折的”……

这些学生的表达都是来自他们的感性思考,他们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简单的感知在一年级就发生了,生活中对这两个图形也有比较多的接触机会,因此对于本课的学习和参与的活动都有较高的兴趣,更有表达的愿望。

1.在参与中获得自我的满足

无论怎样的思考都是一种大脑的加工,都体现了主体的自我投入。感性思考的产生来自小学生对于具体事物形象的兴趣,他们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形象进行感知和加工。此时学生的自我欲望是强烈和主动的,它不包含对他人认可的期待,是一种主观的表现。不管这样的思考是否伴随着语言被表达出来,呈现的都是一种积极学习的态度,获得的是学习的自我满足,这对于身心刚刚开始走向自我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经历。

2.在思考中展开自由的想象

学生在产生感性思考的时候,主要依赖于对“形象”的感知,这里的“形象”不仅仅指具体事物的外在形象,还包括数学的文字、符号等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的“形象”。这些形象给予了学生思考的自由。

数学家康托尔说过:“数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学生的感性思考就是自然地摆脱了抽象概念的束缚而激发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凭借感性思考的多样性而产生的一种感知能力。在例3《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学习现场,学生表达的“正方形四面都是一样的”并没有用长度相等的概念,但是却体现一种对空间的直觉判断和想象,这样的感性思考不仅仅是基于经验,更是自我经验的一种创造性发展。

(二)让经验从无形变为有形

任何思考都来自于个体已有的经验对信息的加工,学生就是带着经验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从而产生思考。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学情之一,但是相对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说,很多的数学学习经验在数学学习中无法用语言明确地描述出来,而只能反映在学习者的活动和行为过程之中。学生通过感性思考而表达出的思考结果,真实地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数学学习经验,为教师有效组织和开展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学情资源。

例4,四年级《商不变规律》学习现场:教师让学生完成表格

然后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马上就有这样的回答:“商都是5”“被除数上面乘2或4,下面除以2或4,除数也是这样”“被除数乘2的时候,除数也乘2,被除数乘4的时候,除数也乘4……”

教师追问:“那如果被除数乘3,除数也乘3,你们猜一猜商会是多少?”

学生有的直接猜“商是5”,大部分学生在观察犹豫片刻后也猜商是5。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现在的除法算式,口算出商,然后让学生继续做几次类似的猜想和验证。

教师接着引导,“通过这几次猜想和验证,你又有什么发现?”

在这个数学学习的现场,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一开始的观察和发现是基于简单直觉的感性思考。这些表达体现了四年级学生的观察经验还只是关注事物(这里的算式)外在的形象特点。观察的方式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在感知对象之间联系的经验上,主要还只是“相同”与“不相同”的判断,并没有形成内在联系的经验。教师在获得这些学生感性思考的反馈信息后没有继续等待学生“再去发现”,而是组织了一系列的猜想和验证,有效引导学生慢慢体验到被除数、除数的同时变化与商不变之间的联系,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看得见的经验特点

小学生数学学习时产生的感性思考主要是将自己已经具有的经验直接作用于各类形象。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经验不经修饰与变化以直接快速的方式转化为思考的依据,无目的无隐藏。

学生凭着直觉将自己的经验迁移到新的数学学习中,经验本身不发生明显的变化,这样的同化性迁移体现了学生最原生态的经验加工方式,不仅直接反映出学生个体和群体有怎样的经验积累,更显现出这些经验的建构特点,即怎样的学习情境会激活这些学习经验。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教学最基本需要把握的学前资源。感性思考让学生的学习经验从内隐转化为了外显。例4《商不变规律》的学习现场,学生观察数据的经验就是被图表中算式的特点激发产生了感性思考。

2.明晰的经验发展趋势

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数学活动以及活动的特点不断变化。也只有经历更多的数学活动,学习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才会不断被更新和提升,有些学习经验会发展成为数学知识或数学的思维习惯。这就需要教师看清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路径和趋势,创造和开展与之适应的学习活动。

当学生由经验而产生感性思考的时候,会因情境的变化产生思考的困境,这些困境可以反衬出经验需要发展提升的方向和必要性。有的学生会在感性思考时自我感知这种体验,有时更需要教师抓住契机为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创设相应的数学活动。

例4《商不变规律》的学习现场,横向与纵向观察经验是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但是这样的经验显然不能完成这一次数学活动需要探索的任务,这就需要学生体验“相同”与“不相同”之间本质的联系,获得相应的感知经验。有了这样的经验学生才能实现对规律探索的整体把握,这就是本次数学活动需要让学生获得的经验发展。

(三)让学习的持续推进成为需要

大多数时候学习材料或学习内容呈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新的经验。此时,学生生成的感性思考就是促发继续学习的催化剂。

例5,五年级《小数加减法》学习现场:问题情境中的条件是每个文件夹7.5元,每支圆珠笔4.25元,问题是求买一个文件夹和一支圆珠笔共需要多少元?学生列式7.5+4.25,教师让学生列竖式进行计算,许多学生列成了这样的Q式:

这是学生基于整数加法和三年级的一位小数加法列竖式的经验,通过感性的思考列出的竖式。但是马上有学生提出这是错误的竖式,而错误的原因学生只能通过价格估算来感知是11元多,不可能是4.95元或者49.5元,应该小数点对齐相加。至于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相加,多数学生再次陷入困惑之中。

1.亟待走出被“欺骗”的现场

当学生的思考与陌生或未知的“形象”相遇的时候就会发生已有经验“无效”的现象。经验被固定在以往的情境中,对“形象”感知的信息无法获得有效、快速的加工,学生的意识就会处在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此时,学生个体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被经验“欺骗”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自己无法独自面对的时刻,亟待获得他人的帮助获得新的经验,从而走出感知与思考的现场,摆脱心理的压力。

此时新的学习是一种迫切的自我需要,如果任由学生在“欺骗”中迷茫,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和信心就会被“反正我不懂”的心态所淹没,继续学习也就丧失了主动性,成为机械被动地接受。

例5《小数加减法》学习现场中,学生在感性思考中陷入被“欺骗”的境地,原本学过的整数加法以及一位小数加法的竖式都是末尾对齐相加,并且这一经验也一直被训练强化,如今却“错误”了。虽然可以说,这是学生对于加法末尾对齐的本质算理没有形成有效的建构,但被“欺骗”的感觉是真实的。怎么办?需要学习!

2.亟待走出表达的困境

学生在经历感性思考之后,需要将思考所得表达出来从而获得自我的肯定。而数学的表达需要特定的语言和符号,当学生经历感性思考并获得结论性的感知后,却发现已有的语言经验无法表达时,学生内心是着急的,他们希望马上学习新的数学语言和符号,以此实现自我的肯定。

数学表达的语言和符号本身就蕴含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之中,学生需要学习新的数学表达语言时,也就是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或技能。在例5《小数加减法》学习现场中,有的学生提出了小数点对齐列竖式的想法,但是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其中的道理。

3.因“谜”而生的学习需要

形象感知的不可表达,感性思考的停顿不前,都让学生对原有的经验产生距离。需要感知的形象变成了不可思议的对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个是什么?这就是“谜”的产生。学生通过和“谜”的对峙,才会感受到只有学习老师的语言和新的数学知识,才能重回自己的认知世界,才能重新将自己的世界整理得有条不紊,这就是自我学习的动力。

“着迷”反映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对未知探索的兴趣。人们从小到大就有对“谜”的一种好奇心,往往“谜”就产生在感性思考的困顿之中。在例5《小数加减法》学习现场中,7.5+4.25这样的一位小数加两位小数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暂时无法破解的“谜”,这个“谜”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启迪学生实现完整的加法算理的建构――相同数位的数字(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

三、感性思考的理性应对

当我们站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场,看清感性思考的产生和意义,我们就不会再抱怨学生会有这样显得“粗糙”的感性思考,会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应对学生的感性思考。

(一)等候的智慧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教师有“等候”的心态,等待学生的感知、等待学生的思考、等待学生的知识生成、等待学生思想的提升。而“等候”更是一种积极面对的智慧,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

1.因其必然性而等候

小学生数学学习从基础开始,从形象感知开始,依赖那不太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因此感性思考是必然发生的。我们不能因为那些感性思考的浅薄而放弃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跳跃到理性的思考,反而要等候感性思考的发生,这样既符合数学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因其自主性而等候

感性思考因兴趣而发生,体现了小学生主动的学习愿望,这是保持学生数学学习长久动力的前提。同时,数学学习必定要从生活实际向抽象世界发展,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感性思考可以说是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铺垫,让学生在形象与抽象之间达到认知的缓冲。主动思考中获得的成功体验比之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学习体验更容易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心理需要。此时的等候,不仅让学生在非压力的环境下实现学习自主性的延伸,更是打开了学生数学学习想象的空间。

就像在例3《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感性思考后的回答不够标准而打断学生,反而耐心等候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仅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很好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后面抽象化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打下了基础。

(二)倾听的智慧

如今我们倡导“以学定教”,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经验等很多需要教师把握的信息,在课前是无法做到完整和正确把握的,学生学习之初的感性思考是教师了解学生最直接的途径。这里的“倾听”不仅仅是听,更是一种关注、理解和把握。

1.倾听个性的表达

学习最终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感性思考同样体现的是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教师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感性思考表达,就能掌握这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基于这样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辅导,椭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均衡的发展。

2.倾听群体的反馈

感性思考不会只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当学生们一起面对同一情境,直面相同的“形象”时,因个体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感性思考,但这些个性思考中必然存在一致的因素,掌握和理解这些感性思考所包含的共同特点,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地改进教学。

就如例4《商不变规律》的教学中,教师倾听学生群体的感性思考,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观察经验,理解了学生缺乏感知变化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于是组织开展了后续的猜想和验证,让学生通过猜想感受“变”与“不变”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获取新的学习经验的机会。

(三)激发的智慧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就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热情。只有当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时候,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感性思考往往会让学生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地,这也正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最佳契机之一。

1.在“愤悱”时激发

当学生因有限的学习经验与现实的学习情境无法融合的时候,被“欺骗”的感觉让学生处于“愤”(想不通)而待“启”的困境,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是为了让自己能认识、会学习,以实现自我的发展。同时学生在感性思考需要表达,但遇到表达困境时,学生处于“悱”(不会说)而待“发”的困境,学生也想马上得到教师的帮助。此时,教师不能再观望,要善于通过分析学生的感性思考发现和把握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正确的学习活动。

2.在“谜”恋中激发

不是所有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有“谜”一样感觉。但当学生根本无法将旧知和经验作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谜”。谜需要全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这种既感觉新鲜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形象”最容易让学生有冲动去探索和学习。抓住这样的契机,开展新知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影响着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给教师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为其之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刻理解能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没有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认识到教材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下的教学备课中,教师没有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拓展教材深度,也没有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一些教师着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拓展能力,盲目拔高教材,不注重教材的基础性知识,影响了数学基础差的学生的理解与提高。还有一些年轻教师不注重跟其他教师交流数学教学经验,不懂得从优秀教师身上吸取宝贵的教学经验,只是依据自己的想法,对教材进行理解与讲读,没有充分发挥教材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下练习的过程中,对教材缺乏针对性地解读和参考,影响了课下的复习与预习,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整体不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脱离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会影响学生利用教材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除了教师的教授与引导外,更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饱满的激情与认真的态度,自觉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钻研数学中的难点,提升数学能力。当前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由于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处于一种应试的盲目状态中,小学生很难做到以一种肯钻研、爱数学的心态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会大大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影响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提升与积累。

3.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需要提升。教师始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人物,教师的教学技能高低、专业能力大小、综合素质高低,都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当前的教师队伍中,难免会存在教师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影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导致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自身的数学能力很强,但教学技能欠缺,不知怎样讲授能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4.师生之间缺乏积极和谐的互动关系。有的教师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学生和教师之间应该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教师和学生关系太近容易导致教师缺乏威信,所以教师总是以一种威严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膜。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讲授缺乏正确的理解,有了问题不敢问教师,担心教师会批评自己,或者对教师处于一种情感的畏惧状态中,不敢与教师开展有效的互动活动。教师在缺乏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情况下,自然就会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认识不清,无法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学生不愿意与教师分享学习困难的状况,大大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降低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1.正确理解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与重要教学工具,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教材的深刻解读与研究。教学内容要始终以教材为基础,按照课程标准科学使用教材,从小学数学的学科系统出发,肯花时间和精力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理解做到有深度、有力度,这是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教学存在着不科学的认识,认为教材的内容过于浅显,不重视对教材的充分解读与利用,而是盲目提高教学难度,注重对教材以外的知识解读,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课下复习被动,影响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提前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预习,课上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讲授,课下方便学生依据教材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归纳与概括,既不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材,也不能脱离教材讲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整合教材内容,科学传授数学知识。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教材,讲课内容不脱离教材,结合教材知识突破小学数学的重难点,达到灵活使用教材的目的。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小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总结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案例与教学资源,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性的数学游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保护学生的每一个数学创新想法,适时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采用合理的方式纠正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良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和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生活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世界充满探究兴趣的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3.经常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资源。小学教师要养成定时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回顾与整理的习惯,仔细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及时弥补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小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学习与交流工具,制订学习与提高的计划,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学习其他数学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过硬的专业能力赢得学生的认可,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小学生处于对世界的认知形成阶段,更需要教师做出榜样,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理念认真地落实到教学活动中,真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为教师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用“你很有进步!”“我相信你可以!”等话语,对学生进行正面鼓励,避免用过激语言刺激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给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增强作业的难度,满足他们对数学的征服欲,同时给基础薄弱的学生降低作业难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提升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交流能力;合作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交流方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一、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让它成为小学生数学课堂上有效交流的助推力

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宰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只有具备了学习兴致,他才有可能进行学习活动。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让它成为学生数学课堂上有效交流的助推力。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有兴致、有激情、有动力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小小商店”中,我依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注重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选取他们身边的事例,捕捉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素材,引导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回答的问题,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并组织相应的数学活动。探究中,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使孩子们在交际的环节中,为完成本组的数学学习任务积极参与,沟通交流。同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结果,锻炼了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中教师正确合理引导,准确把握数学课堂学生交流的过程,激励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师所上的每一节数学课,其核心一直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体现。在数学课堂上,针对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或者教学内容的难与易,就会导致部分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呈现困难,不易被小学生所掌握。这个时候,要想使数学课堂中的交流有效进行,就需要数学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离开了数学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一纸空谈。为此,我们要发挥好数学教师的引导作用,准确把握数学课堂学生交流的过程,激励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让我们的数学交流有效果。

例如,在“简易方程”的教学中,以一个简单的天平模拟游戏,引导学生找平衡,在学生亲自参与的前提下,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通过学生对天平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状态的模拟观察,以及同学表演的天平左右两边增、减变化状况,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再次深切感受天平平衡的原理,从而很自然地引申到新课学习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天平图的观察、思考完成填空,并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等式需要怎样变化才能左右两边的大小保持一致呢?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下,就非常自然地将天平平衡的原理自然而然地迁移到等式的基本性质上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总结出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样孩子们的印象极为深刻,完美地实现了数学知识的正迁移。

三、引导小学生关注数学课堂的交流实效,及时进行数学课堂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师者都非常清楚,课堂交流是学生数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形式,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关注数学课堂的交流实效,及时进行数学课堂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这对于加强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全面激发孩子们自主探索研究,提高学生对所学数学的评价及自我反思能力,充分体现小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主体作用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掌控好学生数学课堂交流的时机,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流。在学生交流之后,师者应该及时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以提高学生数学交流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小学生正确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引导小学生正确发展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设积极和谐的小学数学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索,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自由平等地进行数学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篇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数学学习现状;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130-01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偏科,全方位地发展。当代的小学生教育中主要还是以数学与语文两项学科为主,小学语文课相对于数学课而言故事性比较强,小学生对语文课的接受程度要高于数学课。在有些小学生的眼里,数学课就是背加减乘除法口诀和一些其他算数公式,学习起来感到枯燥,在上课的过程中思想集中时间比较短,因此,这也给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提高小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与尝试。下面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目前小学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

(一)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之所以难学,在于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由于数学枯燥、乏味,很多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是目前小学学困生学不好数学的主要原因,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头疼的事情。所以,要想解决小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就要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入手。

(二)教师授课方式的原因

很多学生对数学教师的第一印象大多是数学教师比较严肃,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距离感。而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很少会从心理层面去关心学生,感情投入较少。对于能跟上教师讲课进度的学生教师就喜欢,不能跟上的就厌恶,这导致一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再加上数学知识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从内心抵触数学课,导致数学成绩下降。

(三)家庭对小学生教育放松的原因

家庭教育在学生小学以及中学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小学生们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点难题就开始打退堂鼓,不愿意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去钻研,而家长也不去督促,反而觉得小学生的学习很苦,对于学习的监督产生了松懈,这也是造成小学数学学困生不断增多的一个原因。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古至今,不论学习什么学科,学习兴趣都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最大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性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会感到新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要抓住这一点,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好动性。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在课后教师不妨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用废纸张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可以参照家中的收纳盒、教室的粉笔盒、铅笔盒等,教学生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画线,然后按照线缘进行裁剪粘贴成一个盒子的形状,课堂上对这些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进行耐心指正,言语不要太过苛刻[3]。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授课内容进行理解,手与脑的结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育观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日常的讲课过程中,教师容易对那些接受能力较差或者不爱学习的学生产生反感,认为他们不仅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导往往采取的是严厉的批评,性格内向或者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感到自卑,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越来越不在乎这门学科。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这类学生加倍地进行关爱,在各方面多给予一些帮助,让小学生们感到教师对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从而激发小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三)联合家长共同督促小学生的学习

小学生数学学困生的出现与家庭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多与小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这样就可以及时将学困生在校的学习表现告知家长,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在放学回家后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然后与家长共同找出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并不断尝试,最终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该类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该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目的。数学对于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涯非常重要,它会从小学一直伴随到大学,在今后的生活中依然会运用到。同时,数学也是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让学生从小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这样将会给学生带来诸多益处,为祖国培养更多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沈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现状与转化策略研究:以扬州市某小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3):35.

[2]何文娟.小学中年级学困生的现状转化策略研究:以上海市S学校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23.

第6篇

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在数学学习中会产生不满甚至厌恶情绪。要想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应在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以及知识掌握能力的基础上,将小学数学课生活化,将生活情境融入其中。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了解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能够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重要性

(一)能够将数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结合

从本质上而言,数学的抽象性是非常强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浅,导致在数学课堂中对部分内容不甚了解。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列举部分生活中能够应用的数学实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能够将抽象变具象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因此,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如何让小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所了解与掌握,成为新课改中的难点。一般而言,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现象会有兴趣,因此,教师将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有关的情景运用到课堂之中,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魅力。

(三)能够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改的深入已经进行了几年时间,教师无论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都有所探究,并取得成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利用生活情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扮演相应的角色,在发扬学生主人公精神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相关资料显示,学习材料在与生活经验有所关联的时候,数学学习会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涉及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人民币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超市买过东西?”学生会回答:“买过。”老师:“你们有没有付过钱,应该付多少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付钱好不好?”于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知识,比如你去超市买了2元一斤的苹果,一共买了3斤,你给收银员10元钱,收银员应该找你多少钱?教师在小学数学中融入此类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生活情境提高小学生数学化水平

从本质上而言,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表达,教师若将生活情境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化水平。

比如,在学生运算“169+99、159-99”这类题目时,学生很难对其规律进行掌握,无法对“169+99=169+100-1”的规律有所认识,部分小学生会疑惑为什么要加1,为什么要减1。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并将“付整找零”现象的理念与加减计算的理念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生活情景中掌握算法的基本规律,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象,将复杂的知识转变为简单。

(三)利用生活情境提升小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反思;高质量轻负担;及时;有效;错题库;数学日记

高质轻负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固然是高质轻负的有力保证。然而,有效的及时的反思却是高质轻负的有力保证。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先生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提出“一日三省”,可见“一日三省”不仅有益于做人,还有益于学习。“一日三省”即每天多次地自我反思。什么是反思?《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就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反思应指小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再审视。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习惯、更是高质轻负的有效保证。那么,在小学生的数学活动中需要反思吗?请先看几个片断。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2.4×5,并把算法展示给大家。

生:2.4×5=2.4+2.4+2.4+2.4+2.4=12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以前,我用这种方法时,老师表扬了我。所以,我喜欢这种方法。

由此看来,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往往依据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表扬或批评。在教师的表扬声中,很少有学生再去想一想,自己的学习方法真的是最佳的吗?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下面这道题。

甲数是120,比乙数的2倍还多20,乙数是多少?

生:(120-20)÷2=50

师:算得对吗?

生:(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对!

师:真的对吗?

此时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不对。

师: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声议论着,但无人敢作肯定的回答。

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学数学,很多时候都在猜测教师的意图,而不会花时间去验证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正确,因而,在教师的一再追问下,他们茫然了。

片断三

师:胜利水库扩建后,受益的人口增加到200万人,比原来增加了3倍,原来受益人口有多少?

生:老师,这道题是不能做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200÷3除不尽。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碰到了困难,他首先想到的是可能题目出现了错误,而不会去检查自己的解答过程是否出现了漏洞,会不会是自己审题不清造成的。

片断四

师:师徒两人共同生产1280个零件,师傅生产的零件比徒弟的2倍少160个,徒弟生产零件多少个?

生1:(1280+160)÷3=480个,

生2:(1280+160)÷2=720个

生1:老师,我的算法与他的不一样,请您说说到底谁对谁错。

师:你想过他的算法有什么漏洞吗?

生1:没有

师:你想过把自己的算法介绍给他吗?

生1:没有

让老师当裁判,听老师评判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用的方法。不少学生没有意识,也没有习惯再去想一想自己的学习行为是否合理、科学。

上述现象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细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还没有反思的意识,也没有反思的习惯。在小学生反思性学习方面,《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学生应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一学段要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第三学段要引导学生侧重对经验的反思与条理。从《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反思性学习所提的要求来看,小学生的反思是初步的,它要求学生经历反思活动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关注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

一.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

1.经常回忆数学活动,精心设计再学习过程。我们的学生在天天背法则、概念,天天解答一道又一道习题,天天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却很少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很少写学习心得,很少给自己提出学习的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总是在原地踏步。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每一次数学活动进行反思:一道题作完了,想一想,这样做对吗?一节课听完了,精心沉思,我学到了什么?老师讲的都对吗?一星期,一个月下来,理一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哪些还不懂?该怎样去掌握它?然后对这些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得失进行归类、取舍,考虑下一次再学习类似的内容时该如何做?写出再学习的过程设想。这样,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2.仔细分析习题错误,预防问题再次发生

错误是一个没有被发掘的宝藏,利用得当,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富,为我所用。我们的小学生是如何对待自己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呢?他们有的不敢正视,悄悄地把它防在一边;有的静待老师解决,懒地去分析,稍好一点的,重新把它做一遍,但无意去想为什么会错?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应该说,我们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错误不但要及时订正,而且要仔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制定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措施,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好自己以后的数学学习活动。

3.及时记录智慧的火花,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数学活动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展开,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有时会产生瞬间的灵感。这种智慧的火花往往会突然而至,若不及时记录,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这种灵感,一旦发现,就要及时交流、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最好能在数学书或笔记上及时写下来,有空时进行整理,以备以后学习数学时使用。这样日积月累,就能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4.大胆剖析他人见解,深入探究为我所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小组的讨论还是全班的交流,都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与反思的机会。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他们仔细钻研过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他人意见,学会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和充实自我。

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抓住自己的薄弱环节,弄懂自己的不懂之处,才能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好更多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1.建一个数学错题库。

每个人在做数学习题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把这些错误记录在专门的本子里,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学错题库,是一条很好的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途径。在这个数学错题库中,我们的学生要及时记录错误的题目,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求吸取教训,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2.坚持写数学日记(周记)。

数学日记(周记)是学生用自述的方式记录数学活动中的体验或用数学的知识来讲述自己一天(一周)的生活情况。写数学日记(周记),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倾诉对数学学习的喜悦和烦恼,从而进一步肯定或改进自己的数学学习行为。

数学日记(周记)一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记叙自己一天(一周)的生活;第二种对自己数学学习中的得失进行分析,倾诉自己学习数学的喜悦和烦恼。

3.开展自评与互评。

自评是学生对自我数学学习情况的再思考;互评是学生对他人数学学习情况的再思考。自评与互评本身就具有反思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开展自评与互评很有必要,一方面,它培养了小学生的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不断进取。

自评。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让学生一日四问,并把自问的情况记下来。这一日四问是:(1)今天我学了哪些数学知识?(2)今天,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3)今天,我有没有精彩的表现?(4)今天,我的数学学习该得几颗星?

互评。让小学生很好地开展互评,首先要让他们学会专心聆听他人意见;其次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第三要学会一些简单的评价方法和技巧。

学会自我反省,就等于医生自己给自己看病,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效果更好,负担更轻。学生能避免一些繁琐的机械的重复练习,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问题;教学对策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兴趣缺失及其学习数学困难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导致它没有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生动有趣,且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氛围较为严肃,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小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产生厌烦心理。且小学生在思维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学的数学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思维较为灵活敏捷的学生课堂反应良好,思维敏捷性一般或较差的同学则容易因为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而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懂装懂,产生厌烦与抵触心理。

2.学习数学的学习习惯不好

学习习惯不好是当前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主要有:小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以至于当教师在讲课时,不注意认真听讲而是在课本上自己找老师讲课的内容,常常等学生找到时,老师已经讲完这部分开始讲下一部分了,如此循环影响了自己的听课效率;在答题时,无法做到认真审题,明确做题要求,所做答案存在步骤不规范、答案不详细或错误的问题;听课时不注意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懒于动手做课堂笔记,只听讲例题;对于老师课堂上或课后所布置的作业,存着应付心理,或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应付了事。

3.没有合作意识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性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合作意识,无法做到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或质疑别人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缺乏合作技能。有的地区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数学教学,但是在其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搭配十分随意、学生所讨论和交流的问题不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以及合作过程中分工不明确、没有计划等问题。

二、解决小学生数学学习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小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数学基本功不扎实,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着缺陷是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小学生加强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将所学知识点进行联系与比较,形成较为系统的学习网络,这样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举一反三。

此外,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品质较差,这也是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应当注意提高提问、举例子以及实际操作等方式来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小学生计算圆环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半径为若干厘米的大圆饼剪好,然后再以这个圆的圆心为其圆心画一个小圆并将其减去,这样之后所得的图形就是圆环,这样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帮助小学生的理解。

2.采用灵活多变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感觉吃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使其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小学生积极提问,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动手操作,将数学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轻松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进行角的度量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剪一个圆形的纸片,通过将其进行对折来度量180度、90度和45度角,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小学生理解量角器的制作原理及其特点。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指导小学生做好课堂预习工作,帮助小学生解决不会预习的问题,使小学生明确下一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和自己需做的课前准备工作,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小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听讲和学习,提高其听课效率。第二,帮助小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小学生应当注意专心听讲,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教具演示以及丰富多彩的表情与动作等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认真听讲。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使小学生认真听讲,且在一个同学回答完问题之后可以提问其它学生对这一答案的看法,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第三,指导小学生使用正确的作业方法,例如,指导小学生认真审题,按要求答题,不应付了事,不抄袭。第四,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归纳以及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三、结语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思维品质较差、兴趣缺失、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小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郭艳娟.“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1)

[2]金岐凤.小学数学学困生认知结构与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63-02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数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个重要科目,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能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和内在情意,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时候得到快乐的体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数学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配合老师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和实际价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把兴趣转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对于数学方面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学习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那些对于数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所倾注的感情的活动。要学好数学,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对待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点在数学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在小学课程中,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为了传授数学方面的知识,还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智力,属于培养创造性的教育。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以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把这种兴趣逐渐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1.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语言是老师跟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如果数学语言过于成人化和专业化,就会使得小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让数学变成毫无趣味可言的说教活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破坏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来感染学生,给小学数学课堂增添一抹灵动。比如,在“被减数中间有0连续退位”这个环节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十位上的“0”比作一个穷光蛋,但是这个穷光蛋心眼又比较好,再借来10个的时候自己用9个,把其中1个给个位数,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连续退位”的原理,让学生在非常生动的比喻中记住了知识点,还提高了学习兴趣。

2.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富有童趣的课堂教学氛围,点燃小学生的热情,满足小学生“想学习”的情感需要,这样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快乐的情感,时间一长,数学学习就变得快乐起来。比如,在学习“循环小数”这个环节的时候,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段我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自然风光的录像,让同学生从四个季节的周而复始的变化来理解“循环”这个词语的含义,之后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们一起思考:“类似于四季循环的例子,你还能举出一些吗?”学生们开始积极发言,有的说每周七天是循环的,有的说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是循环的等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在学到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的现象,让学生试着计算“4÷3”,从而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具体含义,在快乐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数学意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比如,在学习“分一分”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一颗比较大的桃子树的图片,旁边再贴上几个小猴子,在其中引入小猴子“可可”的形象,创设“小猴子分桃子”、“帮助可可解决问题”或者是“闯三关”的情景,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营造快乐的氛围,引导每个小学生都参与进来,为可可出谋划策,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数学教学成效。

3.在活动中体验探索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作出精心的安排,给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活动材料,并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活动时间,注意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活动方式上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逐步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体验探索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能相应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比如,学习“统计与可能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摸球的实验,在盒子里放置四个黑球和三个白球,让学生自己操作,从而感受自己摸到球的可能性。为了探究结果,就需要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对于试验的结果比较期待,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就会专心地进行探究活动。再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时候,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内角方面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用纸片制作一个三角形,之后把三个内角的内角撕下,再把三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平角。在学习“求平均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训练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超市买蔬菜,找出三种蔬菜的价格进行比较,并求出这三种蔬菜单价的平均数。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天测量周一到周五的温度,找出这一周内的平均气温是多少。总之,学生的操作就能够深化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提高教学成效。

4.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让理论跟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事实上,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外,开展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通过一些专项知识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找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计算校园绿化面积的实践课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运用以前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复杂图形的面积,通过对实地进行测量和计算,让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方面的问题。再比如,在学习了“统计”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一下各个班级的男女生人数,也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之后统计家里这一周的消费状况等等。并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制作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这样的问题不但紧密结合了数学知识,还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积极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中的措施,为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5.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数学学习要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学会举一反三,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小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讲解“可能性”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突然之间开始狂风大作,乌云密布,这时候就可以向学生发问:“天空中会发生什么呢?”学生都回答说:“下雨。”然后再问学生:“为什么不下雪呢?”学生回答是因为夏季。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互动环节,就能让学生明白“可能性”这个概念,明确可能性的大小跟相关条件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的时候,有的学生喜欢用图形做记录,有的学生喜欢用数字做记录,还有的喜欢用标点做记录。这时候可以把所有的记录方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自己最喜欢的统计记录方式,并给出原因,组织全班同学罗列出各种记录方式存在的优缺点。有的同学说:“画图形比较好,是什么图形就画出什么样的图形,比较清楚。”这时就有同学反驳:“如果统计的不是图形而是其他物体,画出来多麻烦。”就又有同学说:“还是数字记录比较好,什么都可以统计。”但是不一会儿开始有学生提出质疑:“数字跟数字不一样,需要反复想该写几了,也比较费事。”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能够相互指正,还能相互学习,彼此增加了了解,在知识分享中享受着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数学教学成效。

6.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培养学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评价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关注,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是被评价者,在接受评价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可以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提高数学教学成效。比如,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这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记录数学日记能够罗列出当天数学课堂上的相关知识点,把理解得不是特别到位的地方标记下来,还要记录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能不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够简单地举例说明问题,还要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评价中去,允许学生对教师以及同班同学所作出的评价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评价过程中建立民主关系。个性化的评价措施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效,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重视相关知识的进修,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把握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秀萍.小学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课外阅读:中旬,2012,(120).

[2]田玉萍.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第10篇

一、小学生思维特点及数学学习兴趣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学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成分,具体形象思维并未完全消失,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小学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的形象事物,根据直观事物简单进行判断,比如,小学生初学加减法时,需要依赖计数棒得出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逐渐转向以抽象思维占主导,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多,抽象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刚起步阶段,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经验这个层次,还需要以具体的感性、实物化的认知作为基础。

数学具有不同的语言符号,是一门系统又严谨的学科,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在数学学习中,也需要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来推理、推导。对处于思维发展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这种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二、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经验,培养数学兴趣。有关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比较感兴趣,如果能把新知识与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掌握新知识就会更加迅速。因此,教师可以从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数学教学中,创设真实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

1.由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提高数学学习亲近感,增进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的特点,直接引入容易让思维水平发展比较低的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的知识点,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从而激发强烈的探求欲望。

比如,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为避免学生机械记忆,创设一个街边卖冰糖葫芦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表演。学生在这样的情境面前非常自然,数学就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生活化的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4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掌握更深入,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没有那么枯燥无味,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2.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质疑问难,保持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更容易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容易让学生有挑战更高难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把身边的角找出来,请学生描绘他身边的角,再让学生动手画角,总结角的样子,最后让学生比赛,看谁能画更多不同的角。学生在用语言进行描绘时,能增强对角这一概念的认识。总结的过程,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抽象归纳,提高学习难度。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对角这一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这种生活化情境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完新知识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很多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生活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11篇

笔者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自我反思意识显得比较淡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想反思;教给学生的反思方法,让学生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爱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

1.小学生数学反思意识现状及其分析

1.1 学生自我反思意识现状不容乐观。笔者随机抽取本校各年级200名小学生进行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自我反思意识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自我反思意识显得比较淡薄。

1.2 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堪忧。

(1)学习依赖性较强。(2)作业检查意识较差。(3)错误归因分析意识较差。

2.小学生数学反思意识对数学素养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从全面育人的角度,提出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和反思意识"的目标,强调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自我建构的高级阶段。及时反思是一种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引导反思,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进行切实有效的引领,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从反思意识探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造成目前小学生数学反思意识差、反思能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如何从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反思意识中探究数学素养的形成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3.1 激发学生反思意识,让学生想反思。小学生反思意识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不断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长期的、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

(1)创设情境,引发热情。(2)体验成功,适时鼓励。(3)留出时空,创造机会。

3.2 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让学生会反思。学生是学习反思的主体,反思方法是反思能力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精心设置反思问题情境,有意创造反思机会,将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渗透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真正学会反思。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

3.2.1 在探究活动中训练学生反思能力。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再创造"。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反思,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再创造。

3.2.2 在互动交流中形成学生反思能力。反思学习也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实现智慧共享,以形成更深刻的个体认识和体验。

3.2.3 在自我评价中训练学生反思能力。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促进主体反思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积极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评价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案例]:在每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评价反思:这节课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遗憾吗?……另外,每个单元结束后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新开辟的"评价与反思"活动栏目,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主动、客观、有积极意义的评价,在充分而广泛的评价反思中形成更深刻的体验,不断提升主体反思的效果和价值。

4.培养学生反思习惯,让学生爱反思

小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课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

4.1 建立数学学习档案,促进学生的反思。建立数学学习档案的意义在于,教师们可以运用学习档案控制对学生的评估,可以直接看到学生从中获得哪些益处,促进学生的反思。在数学学习档案中,可以放入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测验等资料,用来记录一个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变化与成长过程,还可以放入来自老师、家长、同伴的表扬或建议,通过建立立体评价网络,促进学生成长。另外,再放入一些比赛奖状、数学日记和一些调查表等,更能体现个性成长特征。数学学习档案除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之外,还可以增进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增加家长对学生功课的了解,实现教师、学生和家长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4.2 撰写数学反思日记,提供学生反思平台。学生通过反思性数学日记,可以写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反思,也可以写对同伴课上的表现加以评价,也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数学学习日记,有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更可以通过教师反馈的评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以进一步肯定优点、改进不足。

综上,小学生数学反思意识的形成,远远不是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这种深度反思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就有所依了吗?

第12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 作业设计 策略

一、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作业设计要趣味化。

古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拥有良好的兴趣后对所学知识的积极性会大为提高,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可见,兴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作业设计要充满趣味性,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奇事务好奇的天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获得乐趣,是快乐的学习者,主动的学习者。

(二)作业设计要生活化。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不高,具体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抽象的思想不是很发达。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要注意结合生活的实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为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原则做了很好的注解。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要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小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价值。

(三)作业设计要多样化。

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与此相适应的数学作业设计也应多样化,把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课本和练习册的习题作业与实践性操作作业相结合、知识性作业与创造性作业相结合等等,进而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多样化,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作业的主要形式。

三、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设计策略

(一)关注趣味性,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要重视数学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原则。注重挖掘趣味性的作业。教师在数学课堂让应该让小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设计一些动脑的课堂作业。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的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其基本理念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在一起,数学知识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知识并不是空中楼阁,数学知识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实际。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缺乏生命力活力的数字。生活的实际是数学知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要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小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另外,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开拓小学生视野。

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不一定要是笔头的,可以是实际考察也可以是实际的操作。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的安排作业的形式。教师需要从分挖掘小学数学的作业形式。

1.游戏式作业的设计。

小学生活泼好动,一会儿也闲不住。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只有15—20分钟。而我们一般一节课安排有40分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基本的内容。然后剩下的时间进行作业的练习巩固课堂的所学知识。针对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作业蕴含于游戏之中。笔者的实践经验表明,游戏作业是小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

2.绘画式作业。

前文已经提及到: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不高,具体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抽象的思想不是很发达。因此,小学生对具体的知识掌握比较快。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布置作业。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学习的对称图形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小学生回家后发现自己家中的对称图形,并用笔画下来,看看哪位同学画的图形最多。通过这样的作业,小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对称轴知识,而且能激活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关注生活、发现生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的绘画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让小学生不仅学习到数学知识,其绘画的水平也能得到提升,不仅动脑还动手,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3.自主式作业。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教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一般就是教师设计作业,然后学生去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进行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十分被动不利的局面,其主体性完全没有得到彰显。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竭力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想小学生自主进行作业的设计。然后在课堂上将同桌自主设计的作业进行交换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结语

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这需要教师能充分挖掘小学数学知识中的趣味知识,需要教师充分关注生活能将生活的知识与小学数学的知识进行密切的结合,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形式多样的作业。因此,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充分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在遵循趣味性、生活性、多样性的原则下进行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蒋兴华.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5):72.

[2]高小芹.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6):23.

[3]庄冬梅,苏震川.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J].小学时代(教师),2008,(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