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22:1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创新的教育,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必须能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勇于创新……否则将无法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继续教育工作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全国及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省市县有关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管理能力。
二、主要工作
1、继续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广大教职工要认真学习《中小学职业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教师七要七不准”、学校制定的“教师师德修养十六条”、“实验中学教师十不准”等,并于期末举行有关以上内容的闭卷考试;组织教师观看《师表风范——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专辑》、《职业道德启思录》和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报告录像。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师德系列教育活动。要进一步规范教职工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写好学习心得。学习中要联系学校和个人实际,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明确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创新工作的新任务和学校的新要求,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训斥学生、不经学校允许擅自收费、随便接受学生家长宴请的现象。增强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师德建设标兵评选活动。
2、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
遵照学校制定的“40岁以下的任课教师在3年内必须取得专科学历,6年内必须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继续教育目标。要继续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高培训,争取到20*年,我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将达到100%,具备本科学历者占到专任教师的70%以上。
3、今年,要按上级要求,继续组织好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要为参训教师提供经费保障,支持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到20*年,争取所有任课教师能够自制课件,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现有设备辅助教学。
5、继续搞好校本培训。一要狠抓基本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艺术,包括:了解与分析学生的技能、班级日常管理技能、组织班级教育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评定的技能、普通话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板书的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电化教学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考核的技能等等。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技能训练:①、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或才艺展示,规范教学基本功标准;②、指导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典型案例;③、开展说课活动和公开课、评优课、展示课、课题研讨课、示范课的评课活动。二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双控闭路电视设备操作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三要认真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者比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及全国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四要制定"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多给他们提供锻炼学习的机会,以"名师"培养带动"名校"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落实好"拜师带徒"活动,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新调入和新分配教师进行必要的入校教育,以使他们尽快融入实验中学这个大家庭,尽快跟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6、学校还将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继续支持干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或邀请名家名师来校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7、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要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优质教育,适应未来发展,培养身心两健、学创俱能、知能双全、五育并举的合格人才。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为进一步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学校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落实。
2、提高认识,努力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因此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把教师继续教育与
教师考核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违反规定,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在岗位聘任时给予低聘或缓聘。
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优化建议
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视为工作重心,围绕继续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卓有成效,但是还要看到依然有问题存在其中。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部分学校对此项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受教育对象存在两大特点,即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校没有根据两大特点,没有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没有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需要,对教师继续教育制定规划。有些学校对此项工作没有长远计划,没有结合教师自身发展规划和职位需要制定长期的目标,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2.忽视教师需求。继续教育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强综合素质,教师多继续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多元化发展势头;由于年龄、学科、职务的不同,教师多继续教育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学校对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出现完全忽略的情况,教师的需求也同样被忽略。而且在学校组织的培训中,教师的正确地位也没有被重视起来,没有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统一的继续教育方式无法满足教师的需求。
3.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部门,没有将教师继续教育从传统教育模式中分离出来,没有从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形成不了有效的研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工作体制与学校自身发展不相符,缺乏各方面相互协调的教育体系。
4.教师外出培训与工作相冲突。部分学校在开展教师外出培训工作时没有考虑教师实际情况,尤其是在学校的本职工作,经常发生培训时间和周期与教师上课时间相冲突现象,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被迫放弃参加培训的机会,给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设置了障碍。
二、对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
1.终身教育理念不足。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发展,终身教育是已经渐渐成为发展趋势,教师应该是终身教育的实践者。在一些学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对终身教育缺乏认识,没有正确树立理念,没有有效开展终身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这种百利无一害的理念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教师水平没有提高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学校将学历补偿教育作为关键;局限于对学历和水平的教师,重视青年教师,忽略大部分教师的继续教育,使得继续教育工作存在局限性。
2.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经费对继续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用来培训教师,只能将经费用在引进高水平教师上,继续教育工作则没有办法开展。
三、继续教育的改善方式
1.创新教育理念。教育的主体是理念,理念可以作为组织、指导的基础,可以规范教育行为,可以作为行动指南,也可以作为决策先导。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创新教育理念。(1)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现教师全面发展为己任,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充分重视。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引导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对不同学科、不同职务、不同年龄的教师采用复合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为不同的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2)确立终身教育思想。继续教育要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学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要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应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让教师可以结合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贴合自己,时间控制上更加符合生活需要。
2.注重需求分析。要想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就要注重对需求的分析,只有分析正确了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在学校管理中,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学科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实际需求,普遍希望能够组织去重点学校进行进修,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希望能够有优秀教师进行指点,在本学科中进行研究,创造成绩。学校要深入调查教师实际需求,分析教师自身发展目标,不同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最终实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目标。
3.健全体制。积极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体制,优化指挥系统,合理规划教师未来发展方向;定期分析工作开展情况,根据教师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继续教育计划进行优化;注重工作开展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学校各部门套通力合作,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4.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各学校在培训时间和周期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教师在校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理念,将培训时间和教师上课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尽量在不影响教师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冲突,学校要安排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校为无法参加培训的教师上课,这样做既不影响教师本职工作,又能起到培训教师的效果。结论: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性,不断对方式方法进行更新,使之更好的符合教师自身需要,更好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韦善陆 单位: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转向实践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涵义
转向实践的教师继续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即立足于教学实践、贯穿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立足于教学实践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出发点,贯穿于教学实践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立足于教学实践,指所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都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培训机构和培训者对学校教学的实际要有全面准确客观的把握,继续教育培训者要与中小学一线教师一起深入课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贯穿于教学实践,是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教学实践,教师继续教育的进行要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这样,继续教育培训者与中小学教师可以一起深入教学现场,共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办法,在这样的氛围下,培训者和被培训者成为一个共同体,他们各自的专业发展可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下得到快速提升。如此,就对继续教育培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继续教育培训者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掌握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在教师反思、研究教学实践过程中,给他们提供有关的理论材料和操作框架。另一方面,则要求继续教育培训者全面把握教学实践,能够真正指导、帮助中小学教师创新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实践,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把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学实践放在第一位,继续教育的培训与问题研究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在培训中接受的理论学习要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以便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也就是说,转向教学实践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要指向解决学校存在的实际教学问题,更主要的是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培养他们对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能力。
2转向实践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应对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学校教学实际,借鉴当今国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益探索,笔者认为转向实践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采取“案例教学与教育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所谓的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使他们“身临其境”般地直面教学实践,成为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多样的,其中最常采用的是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以一定的形式被展现,是作为被剖析的对象,教师(此处指培训者)和学员共同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等工作”。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案例教学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方面,案例教学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案例中,使学员在分析研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获取了蕴涵在案例中的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剖析教学案例的过程对于促进学员反思教学实践精神,并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教育情景中,由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合作,针对实践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被引入到继续教育领域。教育行动研究有不同的类型,其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进行研究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较高层次。教育行动研究蕴涵着两个基本的教育理念。
(1)融学习于实践中。
教育行动研究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批判精神。教师的整个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是不断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的过程。因此,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间断的过程。
(2)实践者成长为研究者。
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教育对象的丰富性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而这些复杂的、不确定的、独特的和价值冲突的情景存在于任何已经产生的理论和技术之外,教学与反思的特质决定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教师的反思过程与教育研究就更进一步地保持了方法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反思实践本身就更有研究的韵味。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反思,就已经具备了研究者的基本素质,这个教师就已经从单纯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了。
3结语
基于对案例教学法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分析,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与教育行动研究有着共同的实践理念,两者都强调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的紧密结合,都重视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反思、研究教学实践,不断获得实践性知识,从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二者的有机结合必然为造就反思研究型教师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开拓新的思路。
作者:张学敏单位:安阳市第六十二中学
关键词: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2-0000-02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Model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Wang Minxin
(Henan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Luoyang471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requirements promulgated on the teachers engaged in basic educatio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tatus quo continuing education teachers in pos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recent years,national and local schools have put a lot of manpower,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different levels and categories of different scales of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but the results were not satisfactory,the prevalence of training institutions a wide range of qualifications good and bad;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programs no long-term planning, teachers'passive acceptance of the training arrangements lack of autonomy; teacher training time,funding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real problem.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this article explored a collec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 authorities,training institutions,employing institutions, teachers,four,one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a new model for refere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s;Teachers;Continuing education
一、“四位一体”模式内涵
“四位一体”是指为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这一总体目标,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引导,加强相互协作和服务,最大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形成整体合力,达到四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各自职能如下:
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整合地区(省或市)中小学教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继续教育资源。一是每年对各培训机构申报的培训项目进行资质评估,去劣存精。二是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和地区教育实际,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对地区培训机构发展进行引导,使培训机构在培训课题、项目、内容等方面有侧重。三是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培训机构可以承担的培训项目和方案供用人院校和教师选择并提供培训指导建议。四是依据各用人院校上报的下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协调各培训机构教育资源,明确哪些机构获得培训任务,尽量做到按需分配。五是对获得培训任务的机构提供经费资助。
培训机构。包括各级各类院校都可以申报承担某方面继续教育任务,接受教育管理部门评估和用人院校、教师的挑选。一是结合现有教育资源,重点打造自身优势培训项目,不求全而求强,参与同类培训项目的竞争。二是加强与用人院校和一线教师沟通,广泛开展调查,做好本地区教师培训市场需求分析,调整自身教育资源以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向教育管理部门申报培训项目并公开具体方案和培训资源,接受教育管理部门评估和用人院校、教师的挑选。四是接受教育管理部门国家和本地区继续教育相关政策的引导。五是对培训合格教师进行登记统计,上报教育管理部门和反馈用人院校。
用人院校。自身也可以成为某项目培训机构参与竞争,协助本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做好服务。一是为在校教师建立继续教育个人档案,教师接受培训的机构、项目、时间、内容等,与个人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相挂钩。二是在协商基础上协调本校整体学科建设发展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求,协助本校教师制定个人在职生涯继续教育长期规划和不同成长阶段的短期培训计划。三是做好本校教师参加培训和日常教研工作的协调,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四是向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本校教师培训需求和计划。
教师。对于自身在培训时间、项目、机构等方面有较大的自。一是协同本院校制定个人长、短期继续教育计划。二是根据教育管理部门公开的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项目内容、时间地点、师资评估报告等,挑选合适机构参加培训。三是以问卷调查、网上投票等方式参与教育管理部门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四是对培训机构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二、“四位一体”模式的特点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最大功效
在“四位一体”模式中,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协调和监管者,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本地区继续教育市场需求,从本地区继续教育全局的高度,通过政策引导、评估制度、经费支持等方式,整合所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盘活本地区继续教育资源一盘棋。通过评估去劣存优,支持各培训机构优秀项目做大做强,减少对劣势培训机构、培训项目的投入,使其自然淘汰。从全局看,避免重复投入、资源浪费,最后各培训机构达到相互补充,发挥各自优势,使各方面培训资源达到最优。
(二)培训机构引入竞争,提供最优服务
具有同一个(类)培训项目资格的各培训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关系。他们接受广大教师的挑选和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估,只有在同类项目中出类拔萃才能获得教师的垂青和管理部门的好评,进而赢得各方挑选,获得培训任务促进自身发展。因而,各培训机构只有不断自我完善,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值得指出的是,教育管理部门并不是各培训机构相互竞争中的唯一裁判员,广大教师才最具有发言权和选择权。
(三)教师自主选择增强,提高培训意愿
一方面,教师和用人院校在个人专业发展的长、短期培训规划(计划)中进行协商,协调院校学科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兼顾双方利益。另一方面,院校在对教师提出在职培训要求时,并不做出具体的、硬性的规定,只做出方向性、政策性的大框架,在具体的培训时间、方式、机构、项目等,教师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以上两方面,院校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和给予较大培训自,必然极大地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当前部分教师被动接受培训的局面。
三、“四位一体”模式必要条件保障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广西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大纲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新《课标》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提出一个大体框架,没有具体现实的内容,更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就给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和执行者,体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标》实施进展缓慢,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与新课程的推进所需要的教师素质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未来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关键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则以教师为本。体育教师素质如何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健康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思想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体育教师自我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渗透到体育学科中来,从而对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我国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与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农村中小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优化资源分配结构,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因而在人事制度上对教师引人了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对竞聘不上的教师,实行严格分流甚至淘汰。因此,教师们要想立足于本职工作,就必须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全社会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但从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来看,多数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形成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还没有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有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职业存在轻视与偏见,以致在抓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上存在认识偏差,加之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体育教师参训的机会较其他学科教师少,致使体育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长期不能得到提高。同时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少,职业危机意识弱,没有学习提高的紧迫感,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不够强烈,多数人满足于现状。
(二)继续教育机制建设不完善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也是由于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短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由于民族地区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只能维持教师基本工资,无力支付其他经费开支。学校也因义务教育不再收学费无力承担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加上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低,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因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二是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不健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人事管理制度衔接不够紧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结果与体育教师的待遇、职称没有直接挂钩,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相匹配的、促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素质、自我完善的体系。“训与不训一个样、训好训坏一个样”,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在继续教育的监管上重形式、轻实效。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情况时,只在乎数字,如学历达标率、教师参训人数及次数等,很少顾及教师学习的效果。教师参训时只要报上名交上钱,最终只要成绩合格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参加培训是否真能学有所获或是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就不重要了。
(三)培训目标不明,内容与方法较落后
当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还没有完全走出学历教育模式的窠臼,以拿学历文凭居多,其他培训相对较少。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缺少多样性。一是培训内容不能紧贴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造成教师学到的东西用不上,想学的东西学不到的尴尬局面,培训效果不佳。二是对不同年龄、层次、岗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体育教师存在“一锅煮”现象,缺乏因材施教。三是课程内容先进性不足,不能真正反映体育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学科前沿发展的动态。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沿袭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未被很好地利用,从而影响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四)培训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依赖于本省高等学校和各县市的教研室部门,培训师资大部分虽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也不乏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其长时间与农村体育教学实践脱离,对农村学校实际了解不够,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把握不准,知识陈旧,实践经验缺乏,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难以切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与体育教师培训对师资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对于“科技兴体”战略的顺利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民族体质的提升,都将起到关键作用。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要着重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领导,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持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自身要认清形势,深刻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改变“一次教育,终身够用”的观念,树立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制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要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才能做到继续教育的延续性和规范化。首先,完善继续教育法规组织监督管理体系。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继续教育法规体系,为继续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一套有组织、有监督、有评价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使教师继续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完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奖罚机制。为了能够广泛激起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各级领导对教师在职培训都尽可能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如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绩效工资、评职称等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培训期间,还享受其他的津贴等奖励政策。同时,完善处罚机制,处罚机制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对不同情况作出相应处罚,形成处罚机制内部的统一性。最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大经赀投入是民族地区农村继续教育良好运行的根本保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经常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教师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尽最大可能取得各级党委和政府人力、财力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应从办公、业务经费中压缩其他开支,想办法挤一点,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创新培训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质量的好坏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形式和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也是提高继续教育效果的关键。首先,深入调查研究把握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教育培训部门在制订教育计划之前,应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需求,了解农村学校体育现实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各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制订教育教学计划。其次,选择切合实际的培训内容。成人在培训中,希望一蹴而就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培训内容的学术性、系统性、理论性,他们希望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开展自己的培训活动。为此,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满足下列要求:一是着眼于帮助教师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突出实用性;二是着眼于体育教育发展要求,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体现在培训内容中,突出针对性和先进性。教育培训过程中应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充分认识师德教育对农村学校的重要性,把师德教育有机渗透于各学科培训之中,强化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最后,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继续教育单位除采用传统的专题讲授等教学方法外,还要多采用专题讲座、集中讨论、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方法,通过多环节双向互动教学,搞好各环节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汁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逐步扩大与深化,传统的一次性正规学历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全民学习、终生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学历教育的终点也正是继续教育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从教育的边缘进入到教育的核心层,在国家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继续教育培训领域,高等学校依托其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关系,成为目前开展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和重要阵地。同时,发展继续教育也是高等学校的一项使命与责任。怎样才能促使高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高等院校发展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行管理体制不利于高校发展继续教育
我国的各级继续教育领导部门,即各级组织部门分管党政干部的继续教育;各级人事部门分管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各级劳动部门分管技能人员的继续教育;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分管农村实用人才的继续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仅仅作为“雇佣者”实施政府各部门的继续教育计划。各级继续教育领导部门,首先考虑的是本部门的经济利益,许多继续教育项目,都由本部门的培训机构承担,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部门分割,“画地为牢”的体制,使许多高等院校无用武之地,严重制约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继续教育没有引起高校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集中了高校内部管理对本校全日制教育的全部注意力,这种思维惯性的后果,使继续教育顺理成章地被摆在次要位置,大多数高校对开展继续教育采取了任其自流的粗放管理模式,没有具体规划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注重全日制教育的检查、监督,也使继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制订的教学评估方案,仅限于各高校全日制教学内容,有关继续教育的项目几乎没有。同时,社会上各类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也忽略了高校的关于继续教育的统计。高等院校全日制教育在高校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与之相关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硬件建设等均成为高校的主要工作内容。继续教育培训与之相关的项目及所需要的硬件建设等没引起高度重视。直接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三)继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高等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费来源,很难满足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资金投入,继续教育同样也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高校因继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迫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停滞不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个别单位甚至连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教育费用来源更无处谈起,即使是开展也是仅收取参加培训者的数量有限的缴费,这极大制约了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对策
党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同理,在发展继续教育的观念上,全社会都应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认识高校全面参与继续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
(一)提高对高校参与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继续教育,特别是提高参训者工作能力的继续教育,对更新人的知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是我国科研的主力军,每年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向全社会渗透扩散。高校是否参与继续教育,参与程度的深浅,亦决定了我国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继续教育从高等教育的边缘部分进入核心层,成为最有生命力最活跃的部分。高等教育要主动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全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大力提高继续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把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在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中的比重,切实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真正发挥其主力军作用。
(二)改革现行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现行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吸引高校参与继续教育,因此必须进行改革。笔者初步设想是:国务院成立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省、市、县各级成立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机构,根据统一政策修订管辖范围内的继续教育管理条例,制定各级各类高校参与继续教育的参与办法,并将继续教育各项指标纳入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建议由高等院校牵头成立各级继续教育联合体。进一步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起一种全新的合作平台,以促使继续教育健康的发展。
(三)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继续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关键。国家人事部《关于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各领域牵头部门、协会和各级人事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653工程’的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部门、行业可以设立‘653工程’专项经费。要努力争取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比例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并重点向‘653工程’倾斜”。建议要因地制宜建立继续教育的经费分摊机制,明确政府、单位和个人承担的费用项目或比例,运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继续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政府则根据政策下拨继续教育经费,各部门、各单位要设立继续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并按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比例统一从事业费中划拨到上级或同级财政,设立“继续教育资金专项户头”。要加强对各项培训经费的统筹管理使用和监督,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政府要制定继续教育经费使用办法,确保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有稳定可靠的培训经费来源。
(四)发挥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3条规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实施继续教育工作”。这一法律规定了高等院校参与继续教育的义务。因此,作为高校一定要承担发展继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把继续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整体发展之中,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走高标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继续教育之路。高校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把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坚持按照继续教育的特色发展
继续教育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坚持其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强,对象成人、在职和提高技能的特色,扎实地推进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坚持按照自己的特色发展,以就业、上岗、转岗为导向,走“订单培养”、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等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2.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纳入日常考核,工作量要计入教学总量,教学研究成果要一视同仁。要培养出一支敬业奉献、精通业务的管理队伍,让高校的继续教育专职队伍,在事业当中成就自己,不断探索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积极开拓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领域,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保证教育质量。
3.规范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系
高校要在招生、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等方面,逐步探索和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强化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制度。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大力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远程教育为龙头,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乐平.发展继续教育高校不能推卸的社会责任.继续教育,2007.8.
一、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据初步统计,我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1179人。目前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会计业务的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亟待会计人员学习掌握和实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新内容,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一方面社会对会计人员的数量需求迅速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报告等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在从业人员数量众多的会计队伍中开展继续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提升市市场经济档次的需要。
2、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各项新准则、新制度和新规定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陆续了具体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规定,这些规定的贯彻执行要建立在会计人员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帮助会计人员理解并适应新规定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3、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强化财政管理,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局为发挥财政职能,强化资金管理,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集中支付等方面实施了多项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落实需要单位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职业道德。
因此,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最佳投入,不断地“充电”、“加油”,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
近年来,我市财政部门充分认识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在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和机制、创新教学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市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了从松散化到制度化的转变,继续教育氛围逐渐形成。尽管如此,我市会计继续教育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等多种问题,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归纳起来,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对会计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目前,许多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为应付从业资格证的年检而接受继续教育,缺课、少课、应付考试等是当前会计继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许多会计人员认为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有些单位至今仍没有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和本系统本单位整体的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有的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不予给假。
2、对会计继续教育定位有偏差。现在的会计继续教育被简单地定位于岗位定向培训,实际操作中主要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法规制度、会计准则的培训上。然而,知识经济下最本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表现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上,就是造就一批优秀创新型和拔尖会计人才。因此,会计继续教育应定位于对会计人员进行创新教育:不仅教会职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各种综合能力,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3、格局和机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市继续教育工作主要以财政部门为主导,财政主持教育计划编制、教学组织、考核等项工作,但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度、用人单位参与度、会计人员参培率存在不足。同时,会计人员分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大多数单位领导重视的是本单位的业务部门,不重视会计部门的整体素质提高;在智力投资上,领导只重视对业务部门人员的专业水平的投入,而对财会人员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和专业重视甚少。用人单位认识不足造成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注重低层次财务核算,根本不重视以更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促进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且,部分会计人员学历层次较低,学习能力不强,对自身素质提高重视不够,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造成我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程度不高。
4、会计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目前,会计继续教育普遍没有区分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所在岗位。近几年来,我们的会计继续教育几乎都是中、初级会计人员的大集会,同时也是企业会计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大集会;一样的学习内容,一样的教学方式,一样的考核办法,大有“公平教育”之势。但是这样根本不可能使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初级会计人员认为学习困难,而中级会计人员则认为内容简单,从而就不能使继续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5、考核检查体系不健全。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行继续教育考试制度,一部分会计人员接受了考试理念并积极参与服从教学和考试管理。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些部门的会计人员依然存在找理由不愿意参加培训,托人情,找领导,只交钱不参加培训的现象,使一批会计人员不能自觉参加培训,这一现象如不能及时制止,势必会造成考试流于形式。同时,我市现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手段缺乏,对没有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学习的会计人员缺少有力约束措施,因此管理手段处于被动状态,对单位或个人缺乏必要制约。
三、促进市会计继续教育的对策
1、提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是关键。应特别关注的是,宣传对象不仅包括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还要包括企事业领导者。只有企事业领导者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在时间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才能有实现保证。对于广大会计人员来说,应深入领会知识经济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树立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将继续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需求,要有意识地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终生学习习惯。用人单位和会计人员应认清自身参与继续教育工作的义务,会计人员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继续教育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单位的会计管理水平。各部门更应该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重视该项工作。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我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诚信丧失,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之事时有发生。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和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坚持原则,甚至共同作弊,为违法乱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还有的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利用职务之便追求私利、监守自盗。这些问题都表明,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重塑会计诚信,已是当务之急。
3、积极推行网络继续教育模式。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是以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利用电脑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实时、互动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行网上继续教育就是会计人员通过网上交费或购买学习卡等方式取得学习权限,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教学课件,进行网上专业考试,取得继续教育合格成绩,实现会计人员年度继续教育计划。在网络教学模式下,一是学员可以随时随地选学各项课程,免除劳途奔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让学习更加方便,同时也解决了本地证书外地工作的学员继续教育学习的困难;二是通过聘请院校教师和专家,制作教学课件和专题讲座,并在网上通过操作程序,保证学员上课学习时间,从而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三是可实现现场教学中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会计继续教育的成效;四是实行网上报名、交费、教学、考试等一条龙、一体化操作,既方便了学员,节省人力和时间,也规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
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国会计人员网上教育模式从本世纪初开始普及,如中华会计网校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等省市均开通了会计人员网上继续教育系统等。应该说,对我市会计人员实行网上继续教育培训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实施会计人员网上继续教育的具体思路:
一是建立“财会网”。据了解,目前我市缺少一个专门为本市财会人员服务的会计网站,这样继续教育的内容设计和职能拓展受到一定限制,且开展会计人员网上继续教育培训必须依托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专业性强的权威网站,使全市财会人员能够得到全面、便捷的信息服务。要通过该网站以“服务会计人员,推进会计行业信息化”为宗旨,利用网络的灵活性,充分发挥会计行业管理职能,及时会计管理有关法规、政策,为广大财务人员、政府部门、会计机构、注册会计师及参加会计类考试的考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化服务,从而丰富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拓展了会计管理工作的空间。财政局会计事务科依托该网络信息平台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网上继续教育培训,既解决了外地学员的困难,也克服了教学场地不足、覆盖范围较窄、交通不便的矛盾,尤其是为大大推动市财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以及其他财会培训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领域。
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应是新时期为人教师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教师校本研修成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校本研修成果总结范文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高质量教育计划都是空谈。基于这种教育理念,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以落实教师专业化这一培训思路,用新的教育思想促进全体教师实现教育专业化的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实际培训中,我们努力做到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对教师的培训学习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学习提高教学、教育技能。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学年,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重点,把搞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办学思路。为了加强对校本培训的工作成立了以姚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吸纳学校务实能干的骨干教师为成员。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了总体目标,不仅要求广大教师努力发展,成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还结合本校实际,加强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达到了教师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另外建立健全了有效合理的工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二、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而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各项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此,我校通过宣传,使广大教师提高了对培训的认识,转变了陈旧的观念,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培训,促进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
在开展课改的实验中,我们坚持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和研究者。为了更好地落实培训任务,学校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有上级文件精神、师德师风建设、新课程培训、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学安全方面的知识。要求教师在学习中要做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
在整个学年中学校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课》等主题培训,请来各地名师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不但做好学习笔记,还善于思考,每次学习结束,我们都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讨论、交流、研究活动,让教师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师相互切磋的同时,相互提高。
论文关键词:法国;继续职业教育;述评
早在二百多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育思想家孔多塞即提出了公立教育制度中的学校后继续教育应组织化和义务化的思想。受此观点的影响,法国在19世纪初设立了国立高等工艺学院,通过夜间定时制的方式为成人提供最高水准的职业教育。至19世纪末,法国又相继开设了面向劳动者的民众大学,并曾活跃一时。二战以后,作为法国以及欧洲各国教育改革基础的“郎之万——瓦隆改革方案”(1947)提出了应对学校后继续职业教育进行扩充的建议。
1968年,法国以“五月革命”为契机,开始全面促进与推动以成人发展为目的的继续教育。这一促进活动亦可以说是对法国以往的教育机制无视继续教育的现实所作出的反省。因为当时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的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为了对陈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法国从1968年起开始为构建继续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如今的法国继续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目前正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法国在继续职业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与参考。
与时俱进的法律体系
法国对继续职业教育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其与时俱进的立法上。1971年7月16日,法国国民会议通过并制定了《继续职业教育组织法》,该法案规定继续职业教育由国家、地方团体、公私立学校及企业共同负责,还就经费补充的办法及增收职业训练税和“带薪学习假期”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1978年颁布的“培训假期”补充法令强制各企业资助继续职业教育。1984年颁布的《继续职业教育改革法》重申职工有权享受教育假期,经费由国家认可的机构负责筹集,并根据参加培训的人数、时间、培训内容、水平等标准拨发,雇主应为继续职业教育提供经费,还确立了国家对继续教育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同年颁布的《高等教育基本法》规定的高等教育四项基本任务中,第一项就是高等学校要“进行起始教育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对象包括所有已就业者和尚未就业者。1989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法》决定建立全国评估委员会,确立教育评估制度,规定每年的评估报告都要向社会公布。同年颁布的《教育指导法》强调作为各院校一项任务的继续教育,应向每个人提供继续提高教育水平和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机会。1991年12月31日出台的《职业培训与就业法》在1992年春开始生效,它是对各种各样劳工法的修改与补充。上述法案均对法国继续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
完整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1977年,法国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部,与国民教育部平行,以加强和促进成人继续职业教育的持续有序发展。职业教育部下设继续教育局,主管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整个职业教育培训,负责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分配培训经费。国民教育部高教司下设继续教育处,负责管理高教系统的继续教育,加上学区原有的机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继续教育管理系统。
经费保证法国非常重视继续职业教育的经费筹集,并通过法律规定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支持和企业投资。根据《继续职业教育组织法》的规定,凡雇佣从业者在10人以上的企业,为了对这些企业从业人员实施继续职业教育,企业必须支付占年度职工总工资1%的资金作为职业教育经费(该比例在最初执行的1972年为0.8%,后上升至1%,到1976年升至1.1%)。企业投资继续职业教育,一般被称作“1%事业”,除了企业投资外,其余费用则由国家负责。对于非雇佣劳动者则鼓励其在行业中建立培训保险基金,国家则提供财政支持。随着继续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法国政府不断推出新措施以保证经费筹集。国家与地方就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定了5年一期的发展合同,从1984年开始,国家与地方为第一批合同投资700亿法郎,以后略有增加。地方通过投资加强了对继续职业教育的管理。从1988~1990年起,实施根据培训经费收税制度,通过返还企业一些利益,鼓励其对继续职业教育进行投资。自1989年以来,开始实施“个人培训贷款(cfi)”制度。目前,cfi已成为全球性的举措,所有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都可以在失业或就业期间通过适当的学习途径,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满足多方需求法国针对特殊群体还实施了一些相应的继续职业教育政策。若有农民想脱离农业或城市青年愿意去务农,农业部都会考虑其要求并提供机会,设立继续教育基金,使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或文凭的考试。对于待业职工,政府为其创造就业机会,并办有各种培训班,有劳工部成人教育协会举办的,也有一些私立学校举办的。参加这些培训班的人,按照参加者的职业水平和入学前的工资水平享受待业进修津贴。当然,这些培训班多是一些速成班。对于伤残人员,政府则在私立学校内设立特殊班级,以满足其接受继续职业教育的要求。外籍职工原则上享受与本国职工相同的待遇,有时还增加额外经费对其予以帮助。
多方参与的继续职业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除了1984年的《高等教育基本法》对高等学校参与继续教育的责任规定外,《关于教育指导法的附加报告草案》则进一步确认了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使命。1997年7月,法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委托雅克·阿达利组建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随后,由雅克·阿达利任主席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构建欧洲高等教育模式》的报告。报告指出,继续教育是将要征服的领域,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或重新成为完全独立的继续教育中心,在与社会合作者协商之后,适应拓展职业经验认定方式的需要,开设继续教育与培训课程。这种教育与培训不仅要获得现实的知识,还要涉猎新的领域。大学教师不是简单的授课者,也必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并将继续教育与培训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且这种教育与培训工作要接受高等事务评估所的评估。同时,高校的培训应当向退休者开放。近年来,法国继续教育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高校的广泛参与,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法国继续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区高等中学群体(greta)法国关于促进继续职业教育的方针大约是在1971年提出的,但当时并没有设置实施继续职业教育的机构,采取的只是在当时的教育制度中强调责任分担的方法。为了对以往教育制度进行反省和修正,并大力促进继续职业教育的开展,法国以原有的地区性教育体系为基础,新建立了一种特别组织——greta。其具体做法是:在同一地区的各种学校中(以中学为主),选择10所左右愿意为继续职业教育的开展提供协助的学校,组成一个greta,每一个greta又在继续教育专门顾问的计划和指导下,为本地区继续教育的需要和发展提供人力的、物质的和设备资源方面的援助。据有关资料统计,法国现已建立了四百多个greta,参加的地区学校共有五千余所,为此提供继续教育方面专门指导意见的顾问人员则有一千二百余人。为了对greta的具体运作提供帮助,还以所在地的大学等学术机构为主,成立了两个专门机构:一是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dafco),二是继续教育专门中心(cafoc)。dafco对该地区的继续教育活动负全部责任,cafoc则主要负责各greta继续教育计划的开发,承担为继续教育培养和培训教育指导者的任务。
国立高等工艺学院国立高等工艺学院(cnam)建立于1794年,是法国最悠久的业余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机构。最初亦称“国立工艺博物馆”,主要用来陈列工艺品并向全国介绍新技术和新工艺,后来逐步发展为专门以成人为对象的合作教育中心。该学院的特点之一是招收学生不需要入学资格,也不附加任何条件,唯一的要求仅是需要有一定的职业经验。为了便于成人继续学习,该校的教学一般在晚间进行,但近年来也开始了周末授课。在参加的学员中,公立高等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及修完初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各占30%左右,大学毕业者占7%左右,且大约81%的学习者为企业内的中层干部和骨干。学院的教师大都由具有实际职业经验,并能发挥卓越指导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8-04
一、问题提出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数学课程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公平。一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二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新疆南疆是民族聚居地区,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之相应的是,教师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挑战。继续教育是教师面对挑战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来分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对象及特征
问卷对象的教师来自新疆南疆地区两所重点中学:喀什民族完全中学和汉族完全中学;三所普通中学:一所市属中学、一所师院附属中学和一所县属完全中学。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2份,回收率为98%。
(二)问卷方法及数据处理
问卷设计关注五个方面:第一,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基本情况和学源结构;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状况的评估,包括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和数学学科素养;第三,教师接受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培训的基本情况;第四,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第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为避免问卷设计的片面性,并减少在实施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尽量获取客观数据,研究采用个别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资料分析、座谈和专家咨询的方法。访谈主要内容关注教师多元文化意识和素养。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师的结构及基本情况
五所学校基本情况显示,在教师学源结构中,90%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以及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西部师范类与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结构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教师99.15%,青年教师85.08%。其中,教龄为1―3年占43.28%,4―8年占29.85%,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9.85%,且较均匀地分布于中学各年级段。数据分析表明:其一,喀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新疆南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其二,凸显了师资学源结构单一,阻碍了教师与其他地区和高校教育信息、资源互通和交流;其三,虽然师资队伍学历达标,但教师呈现年轻、教龄短、职称低的特征,存在各分类层次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步和成长阶段。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是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自我评价
调查数据表明,56.52%的教师近三年没有公开发表文章,且75.41%的文章发表非核心和省级期刊。但86.36%的教师认为职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或基本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82.61%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且访谈中从教3年左右的教师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性,却不知从何做起。“教育是一项丰富复杂困难,且持续发展的职业。无论初期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如何,认为这已足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专业能力以及在能力发展中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以上要求决定了教师专业化能力不限于教师上好一节课,处理好教学常规,而应具备课程意识,成为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因此,帮助中学教师认同和深刻理解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是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
(三)已接受继续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的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地涉及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等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继续教育又增开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研究、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等基于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仍存在部分课程开设不足问题,包括数学教学课件制作、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等。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采用多样化实施方式,并互为补充,如系统数学教育理论讲授、教学实践问题专题讨论、数学教学艺术专题讲座、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观访问等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见表1)呈单一化而非多样化,其中:47.17%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方式;71.11%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实地参观访问”方式。
(四)教师对所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41.79%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32.84%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现代信息技术所占比重的评价偏大,31.35%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教师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只有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主动的自我建构。访谈表明,教师评价继续教育缺乏指导实践的价值,存在实现“学习一学用一指导教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对继续教育占用寒暑假时间、施加人事和职称评聘制度强制性,影响课程教学和学习效率。
(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
数据表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性质问题,有72.73%与18.18%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实践性与创新性上。在知识结构上,58.33%的教师对数学的最新进展缺乏了解,25.00%的教师认为知识面太窄。对于教师继续教育重点问题(见表2),分别有75.00%、59.01%、79.66%和82.54%的教师认为是拓宽数学学科领域知识、提高综合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教育研究能力和发展数学教学能力。设置数学教学技能课程,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的制作及运用技能和开发课程资源技能,教师认可度(见表3)分别为67.21%、63.93%、61.90%、76.36%和57.41%。调查可知,教师关注自身综合数学素养、教学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专业化发展有着较高的预期,66.67%的教师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意愿。
(六)教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审视
研究表明,新疆南疆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必然。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数据显示(见表4、表5、表6),多数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表现在:43.54%的教师认为非常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85.48%的教师认为学生文化背景对中学数学教学是挑战;72.59%的教师偶尔或经常检视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态度或偏见。针对民族地区对于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适应性问题的研究,14.52%的教师认为现行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对于民族多元文化是非常重视的;77.42%的教师认可学校有必要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或开发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是知识、方法、理念和能力等方面合力的结果。调查表明,56.45%的教师不了解所教班级里学生的文化背景;69.35%的教师有意将本地不同民族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要,但在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不知怎样做。在访谈中,在民族中学执教四年的汉族教师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与民族学生搞好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获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兴趣的动力。在与“双语”实验班教师的座谈中,教师关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教师的教育需求体现在:第一,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面对教育计划的变更、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教学的数学概念和其他学科新的互动等);面对教育的诸多发展及成果(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带来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新的不同的多元异质化的教学对象,确保不同学段学习的连贯性、多学科之间合作的需要。第二,个人因素需求。新人职教师对职业认识不足,在自我身份的转变上存在困难,专业化发展需要引导,数学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等。
四、课程设置探析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放置一旁,不因学习者的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民族、信仰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性别特征的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实现多元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渗透。MPCK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构建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数学学科知识(MK);一般教学法知识(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教育技术知识(TK)。基于以上两个理论的应用,初步探求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一)多元文化课程
1.多元文化理论课程
多元文化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加深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增进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洞察;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认识并消除个人的偏见,积极与其他民族群体进行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文化多元性。对教师意识形态、性格等方面的研究与培养,使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是否存在民族偏见,重新认识在社会中角色以及改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多元论、多元民族意识、人际关系等专题。
2.多元文化实践课程
多元文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及教材的审视态度,使他们在教室中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借助有关多元文化数学教育典范和概念知识、主要族群团体的数学文化知识,平衡数学课程、教材和教法,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考虑学生的文化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吸收和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所面对文化、班级的沟通方式。多元文化实践作为物质一时空特点的隐性课程,课程实施需要家长、社区的充分参与,以及学校环境、图书资源、课外活动的相应配合。
(二)数学专业知识
1.数学专业课程
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题目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史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能够从高观点看中学数学教学。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数学(离散数学、组合数学、模糊数学、数值分析、分形几何等发展动态、基本内容、重要思想方法及其应用)概览;经典高等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等的结构与思想)专题;数学思想发展史精讲;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导读;数学方法论选讲等。
2.数学教育类课程
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认识数学教育发展历史趋势,具备合理的数学教育基础理论结构、基本技能和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能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会思考研究的科研型教师。课程设置包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讨;近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研究;中学数学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数学教育哲学专题;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与学法分析;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中学数学习题理论与解题研究;中学数学学业测试与评估;中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教学与个性发展研究)等。
(三)教育与教研课程
教育与教研课程设置的目的:增强教师对于教育价值、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本质的认识,从整体上了解教育现象,加强中学教育的纵横联系能力,加深对于学科教育的理解,拓宽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视野和思路,实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自觉。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国外教育改革动态;教育社会心理学专题;教育生态学或教育环境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具备传统教学媒体的知识以及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相关教学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实现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会用软件展示平面和空间图形,表达并探究函数关系、无限现象,表达并探究数学建模,利用软件探究几何构造,作为启发式工具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或反思批判其应用性。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调动听觉、视觉,获得全面而深刻的感受。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专题(几何画板的制作、z+z智能平台);数学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等。
(五)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师。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科学类(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类(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科学技术类(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等工程技术领域);技能类(沟通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体育类(运动、美学)和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成长。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人员的队伍素质,而继续教育则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体来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以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为已任,以实现会计人员知识和技能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为培养目标。正是因为继续教育在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中的重要性,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1997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会计法》第39条中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也规定,“持证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持证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得少于24小时”。这些法律和规定,成为了对会计人员开展教育培训的法律依据。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义不容辞的义务。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会计职业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职业,是整个经济工作的命脉,既充满着巨大的诱惑,也充满着一定的风险;既需要会计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然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行为风气不好,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实践表明,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高,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信度就越高;相反,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可信度就越差。作为我国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依法执业,但也确有一些执业人员能力平平、职业道德低下,损害了会计行业的声誉和形象。表明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提高会计职业素质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既需要会计人员的自觉约束和加强学习,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会计诚信”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
(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相应地有所改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使得会计行为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各方面都试图通过对会计施加影响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而使会计人员的职业立场更加复杂,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更新,需要依靠继续教育加以解决。
(四)继续教育是缓解会计人员供求矛盾的有效手段 目前,会计人员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在我国表现得较为突出:在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供不应求的同时,一般性的会计人员供给过剩,求职艰难。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现有的多数会计人员理论素养和工作技能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要通过继续教育手段,实现对会计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新,使之更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见,继续教育是缓解会计人员供求矛盾的有效手段。
(五)继续教育是深化会计教育改革的要求现代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及时掌握新的法规和制度,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充分发挥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实现对会计人员的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既是我国深化会计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凸显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缺乏法律约束 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来看,目前尚没有关于“终身教育”的法律,尽管在《会计法》中涉及到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但也仅仅是原则性的条款。其他的规章制度,如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虽然比较具体,但并不具备普遍的法律约束力,这就给财政部门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约束力有限。同时,目前也没有形成对会计人员的统一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从而影响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和方式亟待改进 从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来看,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粗糙,往往是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混在一起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多年不变,以理论教学为主,不能做到联系实际开展教学。还有的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仅仅就会计理论和业务知识开展教学。造成教学内容肤浅重复,教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目前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仍然采用面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缺乏灵活性,特别是由于会计人员来源于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单位,导致继续教育时间和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冲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到课率低等问题。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管理混乱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主要根源在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培训单位审批不严、没有形成有效而规范的培训市场。现有的许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视为“创收”的手段,过于强调培训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培训的社会效益和责任,教学服务流于形式,临时聘请培训教师,积极迎合那些“花钱买不学习”的会计人员的需要,有的甚至只要交培训费和购买相应的教材资料,就可以取得继续教育证明,继续教育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本分担不合理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各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都十分重视,既满足员工学习的时间需要,也承担几乎全部的培训经费,甚至会给予员工适当的培训补贴。与国外相比,由于缺乏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充分认识,我国会计人员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层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缺乏足够重视,甚至担心影响正常工作而持反对态度,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投入也非常少。会计人员为了职称评定等需要,不得不自己承担继续教育的成本,使得继续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担者落到了员工身上,员工参加学习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的积极性也就大打折扣。
(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 我国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践历史不长,仅仅20多年,积极的实践经验相当有限。相反,发达国家继续教育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且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然而,由于实践中缺乏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足够重视,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抑制了对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和深入研究。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会计人员素质的有效提升,以更好地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一)正确认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认识,首先是要强化会计管理干部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继续教育的管理者,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继续教育思维方式,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放到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会计人员的自觉学习意识。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会计人员认清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真正理解继续教育的意义,变被动为主动,保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持续有序地发展。再次,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 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形成全社会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会计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和健全继续教育法规制度体系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是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标准和依据,也是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法律保障。作为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符合实际需要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培训、考核、使用各环节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具体来讲,首先是要完善继续教育的监督检查制度,坚持依法办教育,将主动接受教育和强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培训单位资格准入和师资管理制度,即制定并完善培训单位审批制度,并建立由专家组审定的师资认证体系。
(三)合理规划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因此,管理机关在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从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内容新颖实用、富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法律素质培训,净化会计人员的思想,使其知法懂法,并依法办事;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诚信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会计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再次,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以实施,要将培训的内容重点放在各类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及知识上;最后,在培训教材方面,要根据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职责需要选择教材,注重教材资料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继续教育 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中,作出了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时间不能少于20小时(初级会计人员不能少于24小时)的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受会计人员时间与集中培训时间存在冲突的影响,这一规定很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因此,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如课程教学、案例教学、实例演示、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也可以通过面授、函授、研讨会、座谈会、交流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远程教学,为广大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尽可能地满足会计人员的不同需求,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效率和质量。
(五)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突出其社会效益,积极探索出常规性、低成本的道路。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走“以学养学,适当收费”的道路,建立个人、企业组织、财政部门共同分担成本的费用分担机制。 同时,要坚决杜绝乱收费、乱办班的现象,适当提高企业在成本分担中的比重,切实降低会计人员的负担,减轻受培训人员的经济压力,提高其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马莉:《基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建议》,《财会通讯》(综合)2009第11期。
[2]刘秀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2期。
[3]严瑾:《网络教学在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中的应用》,《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关键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科研能力;必要性
在对中学教师进行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更新学科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当然应该是十分重要的任务,而让他们在培训结束后具有自我更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任务。这符合古人所说的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道理。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的能力,具体是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著的奉献精神等。教育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关系。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越高,教育科研成果越丰富,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教育科研成果越多,培养人才的质量就越高。参训教师如果拥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便具有自我更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内在驱动力”,可以有力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应该加强对参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参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一)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改变参训教师科研现状的需要
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已被列为国家振兴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教书、育人、使用教育技术和开展教育科研。在这四项素质要求中,对参训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科研的难度是最大的。我们曾在参训教师中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想写教学科研论文的人数不少,达94%,但能够撰写、的却不多,仅占12.8%。其原因很复杂,有的是不会写,有的是没时间写,有的是资料缺乏,有的是不愿意写,有的是写不写无所谓,不影响晋级、评职称。有不少教师缺乏长期的、用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科研课题意识,科研课题的选题、设计、队伍组织和课题实施等环节相当薄弱。这种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尽快加以改变。参训教师大多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能够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又整天忙于上课和批改作业,没有时间进行较多的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重任自然地落在继续教育培训阶段。可以说,继续教育培训阶段是参训教师改变教育科研落后现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难得机会。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参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时机。
(二)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信息的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必须改变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一个能力素质高的教师,不仅能以科学的方法来增长知识,而且应该学会用探索科学真理的方法来提高创新能力。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看来,“知识的知识”即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力量。继续教育培训中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在向参训教师传授“知识的知识”。使他们获得知识自我更新的方法。所以,要改变以往培训中只重基础知识的补充而忽视能力的提高,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局面,要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三)加强教育科研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性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师的职责正在发生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在量上比以往要丰富得多,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更要求教师具有必备的创造性品格和实践能力。因此,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应该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工作要围绕着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而展开。作为教师更要为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不能仅仅为了补充一点新知识。而在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先导作用。
作为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参训教师,应当对什么是一个好教案、一堂优质课、一个合格试题、一个优秀作业评析、一个优秀班级、一个优秀班主任、一个优秀课程表等提出令人折服的见解,这就需要参训教师有创新教育能力才能达到。作为一名参训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创新”二字上狠下工夫。从革新教育观念、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上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成为一名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创新在于科学研究,没有持之以恒的科研与实践探索,要在教育教学上谈创新。那是不可能的。
(四)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参训教师变“经验型”为“研究型”的需要
教育工作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决定了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且应该是一个对教育教学活动悉心把握、尽力探索的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也认为,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是不断发展中的人。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将促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先导作用,参训教师是中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这一方面使得他们对所学的问题往往有很多的见解和想法,另一方面,这些生活经历和实际经验成为成年人思维的基础,他们往往以习惯代替理性思考,以经验代替理论,他们的见解和想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他们的切身感受,需要引导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参训教师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有利于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并迅速地把它转化为实际教学的能力,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取得最佳的效果。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在教学中没有不断创新的理念研究为
指导,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教学实践。通过培养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可以使参训教师从“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研究型”的教师讲课更有深度,更有新意,因而更受学生的欢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把参训教师引导到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应该是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努力强化他们的教育科研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观念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的是一种创新意识。参训教师都是在职学习的,存在着教育科研不可能占用很多时间的局限。中学教育界流行着“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事。中学教师的任务是教书”的观念。甚至一些中学校长也认为,中学教学都忙不过来,哪还顾得上什么科研?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强化科研意识。
其实,任何教育都要看最终的效果,素质教育的效果与教学时间的投入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如果教师能够抽出些时间,认真思考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科研探索的课题,那么教师的教学时间就会有所减少,学生的负担也会逐渐减轻,而教学效果则会不断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
(二)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1 突出教材内容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及时反映现代学科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的最新动向,注重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扩大相关信息量。
2 继续教育要把学会设计课题,掌握高水平的科研技能当做重要教学任务。建议设置科研方法课程或系列讲座,向参训教师介绍教育科研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指导。
3 教会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要加大思维训练力度,让教师多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学的设计和实验,努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问题能力。
4 要创造继续教育中的科研气氛。培养参训教师的科研习惯和合作意识。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起步低、困难大,需要努力营造从事科学研究的环境氛围。教育科研既是一项教师个体的自觉行为,也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共同事业。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科研活动的组织工作,提供科研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全部条件,如宽松的学术气氛、适当的时间保证等。
(三)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做到“四个学会”
学会检索。应该让教师学会在速读或浏览中发现新信息。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在不同的著作或篇章中选择相同相关的信息,学会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还要学会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既定目标,修正自己的认识等。
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籍是无法进行科研的。
学会讨论。讨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把学习者置身于社会背景之中,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促使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从而把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一步统一起来。讨论如果没有得出理想或正确的结论。授课教师可通过概括刚才的讨论,引导参训教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直接阐述正确的结论,并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学会验证。只有学会验证,学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巧去解释实际问题,人们的认识才会产生新飞跃。在面向以创新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时,要自觉地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认识。
(四)教会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而便捷,为教育科研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据调查,大多数参训教师上互联网都十分方便。但是,不少参训教师平时未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未能充分借助网络有利于教育科研的资源宝藏,而是对传统的科研方法和手段过度依赖。在继续教育培训中,要引导参训教师走出这一误区。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运用网络资源方面对参训教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教师要利用网络关注自己所讲授课程的学科前沿动态和相关学术信息,并适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以拓展参训教师的知识视野,并为他们有效运用网络做示范。教师可以把网络上的教育论坛引入课堂教学,冲击参训教师的思维,也可以介绍相关的教育网络,介绍如何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育资源,使他们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网络资源的运用。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参训教师的交流讨论和帮助机制。在广泛的交流讨论中,促进参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持续提高。
(五)要注重教育科研论文的批改,对他们的科研课题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
首先,这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肯定,因为参训教师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凝聚着他们的思考和心血。其次。在检验和评估中能够发现问题,对他们的科研方向、方法和目标进行修正,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具有解决实践问题的针对性和不断积累的持续性。
(六)不断改进考核机制,调动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侧重学以致用,重视他们乎时的论文、调查报告、课堂提问、作业练习的综合水平,重视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和时间安排。如教师安排的大作业或社会实践题目。就可以作为考试成绩,参训教师可以随时完成,但要有书本知识的运用,教师的参与指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