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院流程管理工作计划

医院流程管理工作计划

时间:2022-08-01 15:5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流程管理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院流程管理工作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方法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91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164- 03

1 加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组织建设,保障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牵涉面广,仅依靠财务部门或审计部门是不够的。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建议医院应建立经济管理的三级管理网络,明确相应职责,即:领导组组长、领导组、经济管理办公室。领导组组长应由院长担任,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职责是对医院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对经济管理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领导组成员中应包括院级领导、财务审计部门、采购部门、纪检监察、总务后勤、设备管理、医护管理部门等。其职责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召开会议,梳理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指导经济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各项经济管理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认真执行,对医院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及时优化、改进各项经济管理流程。经济管理办公室一般应设在财务管理部门,其职责是根据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和规定,负责组织实施医院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成本控制、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内部控制等各项经济管理具体工作。

2 强化医院经济管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工作氛围

各项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医院管理干部及职工熟知程度如何,管理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直接关系到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成败。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一般包括: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医院预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控制制度、重大经济活动集体决策制度、采购管理流程、绩效分配制度、固定资产及库存物资管理规定、资金支付流程管理规定、财务报销规定、各项费用控制规定等,涵盖了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公立医院应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结合工作实际,一要梳理优化各项经济管理业务工作流程;二要补充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对重大经济活动要实行集体决策制度;三要将医院各项管理制度汇编成手册,印发至相关科室及全院管理干部,以供学习执行;四要明确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科室部门,加强内部控制,强化管理权责,进而使制度的执行落实到实处。

3 公立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管理的方法措施

3.1 医院预算管理

医院的财务部门应根据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按照规定程序编制每年的财务收支预算及物资设备采购预算;对按照程序上报批复的预算及时进行指标分解、具体落实各科室部门的预算管理任务,下达科室二级预算管理指标;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医院各项收支和物资采购,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对超出预算的各项收支,严格管控并按规范程序办理各项预算的追加、调整;每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将结果汇报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

作为医院管理层面,应定期召开预算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同时应强化对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结果的应用,应将各科室预算执行的考核结果与综合目标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约束。

3.2 医院财务收支管理

医院应明确各项收支由财务部门归口管理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严禁科室及部门私自截留收入不入账;进一步规范资金支付和大额现金发放管理;通过加强内涵管理,进一步优化医院收入支出结构,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劳务性收入的比重。

作为具体负责医院收支管理的部门,应各司其责,相互配合,确保医院的各项收支活动真实、合法、完整。其中,医院物价管理部门应根据省市医疗收费制定的公立医院医疗收费项目、标准,进一步补充完善医院医疗收费体系,依法组织各项医疗收入,做到不多收、不漏收,确保医院收入的完整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价格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收费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医院财务部门应设置票据专管员,加强各类财务票据的购买、使用、核销的登记管理工作;会同医保管理部门加强对各项医疗应收款项的催收回笼工作;完善退费管理制度,加强退费审核;建立健全医院各项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理各项支出事项。医院费用结算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办理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费用收取及入出院手续工作;完善病人各项费用结算资料;建立患者费用复核制度,减少收费差错;收费员每天必须出具日报表并及时上交财务审核,严禁截留挪用,强化对收费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医疗欠费病人的管理,减少坏账。医疗质量管理控制部门及医保管理部门应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临床路径应用及单病种付费管理,加强病人次均费用控制;进一步优化医院业务收入结构,严格控制药品比例及耗材比例。医院人事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定员定岗管理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考评方案,在保证医院各项经济工作运转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人员数量,提高医务人员薪资待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3.3 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管理

医院应成立成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成本管理机构和岗位;建立健全成本控制考核制度,定期召开成本专题会议;强化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引进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并将成本控制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评体系;积极推进保安、保洁、洗涤、食堂、停车等后勤服务社会化。

医院财务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流程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在以科室、诊次、床日为核算对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开展项目成本与病种成本核算;定期对核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医院医务护理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科室成本意识;在保证各项医疗活动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控制人员数量;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高质耗材使用,减少卫生材料消耗,控制药品费用。医院后勤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模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提供后勤社会化签约服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控制能源消耗,推动节约型医院的建设。基建采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设备、工程、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4 医院国有资产管理

医院应按规定要求设置资产管理部门,明确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规范房屋等资产出租出借行为,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按规定报批;加强负债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控制医院建设标准和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严格资产管理,明确管理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医院资产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出库、调拨、处置等环节管理。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和货币资金核查;及时清理应收及预付款项;严格执行负债审批制度。医院采购管理部门在保证临床安全使用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存货库存定额,加快资金周转;加强库存物资盘点、效期的管理,对高值耗材实行条形码追溯。医院基建及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基建项目的管理、议事决策与审核机制,健全建设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的过程管理,基本建设项目及超过一定金额以上的零星维修项目应按规定办理决算审计。

3.5 医院采购业务及合同管理

医院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医院发展和需求编制每年的物资设备采购计划;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相关规定,落实药品耗材网上集中采购交易制度和备案交易制度,应纳入政府采购的必须按规定执行,未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医院应严格按照院部物资采购流程规定进行采购;进一步强化财务部门、纪检及审计部门对采购过程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对重大经济合同的签订应组织法律、技术、财务专家参与谈判。

医院财务部门在汇总相关部门专项采购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全院物资设备采购专项预算并按规定报上级部门批准;医院采购管理部门采购药品耗材必须在省医药采购平台上运行,禁止平台外交易;应遵循政府采购规定及院部采购物资流程进行各项物资的采购;进一步完善各项物资的采购计划、验收入库、领用审批等环节管理;对计划外的采购业务,应严格按程序办理追加预算后方可按程序进行。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医院的所有合同业务实施统一规范管理,各科室签订的合同均应由院办进行统计、分类、归档,实行合同的全过程管理。医院审计部门重大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应进行专项审计。

3.6 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机制建设

医院应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实际,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考核与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各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通过科学制定内部绩效考核方案和设立专项绩效考核资金,建立规范诊疗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升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院人事财务部门要结合医院经济运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分配方案和专项绩效考核奖励方案,要重点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风险程度、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医德医风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结合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各科室月度绩效考核和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方案;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方案挂钩。

第2篇

【关键词】重症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方法

1.1制定健全医院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我院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三甲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对医院感染全面监控,科学规范管理,制定有《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探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废物及用后一次性用品处理制度》、《重症监护室质量检查标准》。科室每月质控自查2次,护理部、院感科各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科室及个人,做好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检查落实情况。

1.2加强人员管理

1.2.1 进入病房更换工作服,鞋及口罩帽子,进行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接触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处理被他们污染的物品时戴清洁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按每两张床配制一个感应水龙头,每床配备速干消毒液,科室制定工作人员洗手制度,要求一医护人员每次治疗操作前后都必须按洗手六步法进行洗手或用速干消毒液消毒手,每月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一次,对医护人员及卫生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及监督。

1.2.2 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对疑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45°。重视基础护理,病人每日口腔护理2次,上午用5%碳酸氢钠棉球,下午用双氧水棉球两个+生理盐水棉球,尿道口用0.5%碘伏棉球消毒2次,全身擦浴每日2次。

1.2.3每位病人每次只能进入一人探视,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专用鞋。进入病房探视病人前及结束探视用速干消毒液消毒双手,有呼吸道感染及婴幼儿、儿童避免探视。

1.3加强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3.1留置深静脉导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锁骨下静脉,每天更换穿刺口敷料,穿刺点局部红肿、有分泌物及时报告医生。

1.3.2留置尿管,严格无菌操作,采用密闭式、抗逆流引流袋,每日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尿袋2次,每两周更换尿管。

1.3.3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树立人工气道粘膜保护意识。每日口腔护理两次,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2次,分泌物污染及时更换,及时清除冷凝水。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及背部体疗。

1.4物品管理

1.4.1 呼吸机及附属品: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管道送消毒中心统一消毒。

1.4.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使用的仪器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对于感染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4.3护理桌面、病人床单位、治疗车、药柜门把手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电脑、电主要按钮、鼠标应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

1.4.4每天更换床单位。枕芯、被褥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1.5环境管理我科病房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排风口外表面的清洁擦拭,每日一次,过滤装置由专业人员负责,清洁每月两次。地面、门窗每日擦拭一次。有耐药菌感染,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一次。

1.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导原则》,及时送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明确给时间和次数。并经常邀请药学部药师指导抗生素的使用。科室分管医院感染医生对抗生素使用进行监测。

1.7废物及排泄物管理处理废物及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密闭运送、定点放置。病人尿液、粪便、分泌物、排泄物倒入病人的厕所。

1.8加强监测与监督

1.8.1 院感科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及耐药状况,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导尿管相关感染。

1.8.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的监测,对疑是感染病人,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作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1.8.3 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结果

2009.1至2010.3医院院感科每月对ICU物品、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茂康碘、呼吸机管道及医务人员手予卫生学监测,洗手不达标两人次,尿道感染一例,呼吸道感染5例。

3讨论

3.1监控与管理的必要性: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领导、院感科、科室主任、护士长应高度重视ICU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把控制医院感染纳入年初的目标工作计划,制定管理制度及奖罚机制,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3.2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医院感染和“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监督检查ICU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理制度,预防医院感染。

3.3控制医院感染的众多措施中,应特别重视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SOA;信息孤岛;信息集成平台;Web Services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45-02

一、当前电力信息集成的现状

电力企业信息集成的实现技术在业务需求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

(一)点对点的集成

应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通过点对点的函数调用来实现,即每个企业信息系统(EIS,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都紧密地与其它EIS通过它们的点对点连接在一起。当只有少量系统需要集成时可以快速实现,但如果一个EIS发生改变就会打破与它有关的应用集成,而且每个EIS都要求有足够多的整合点来支持更多的系统集成,即有n个互相集成的EIS,就需要n(n-1)/2个不同的整合点。这种方法很难集成大量的应用系统,且集成的系统越多,维护就越困难。

(二)企业消息总线或中间件集成(即EAI)

通过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Oriented Middle ware,MOM)来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互操作,成为一个集中业务处理的平台,称为EAI(企业应用集成),它基于消息总线/或者中间件。EIS和消息中间件之间的连通性是用私有总线API和应用程序API来实现的,消息中间件和应用程序之间的紧密耦合使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了解与其集成的其他应用程序的内部工作方式。

(三)基于与布式通讯技术的企业应用集成

基于CORBA、DCOM和RMI等分布式通讯技术的企业应用集成,虽则可以实现一些复杂的应用集成,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收益,但在Web环境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们的体系架构并不适合扩展到Web上,包括应用服务的和访问,即使有相当的延伸,应用间的交互往往还不是基于Web技术;其次,各种分布式计算技术虽然各自基于某种标准,但由于传输、数据定义、访问模型等机制均不一样,各自的应用还不是很容易互连互通,同时缺乏一种普遍的方法进行描述和定位,故直接集成的难度较大。在信息表达和交换方面,XML技术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在现有分布计算平台中融入这种技术并不很合适,故对广泛的应用交互是不利的。此外,类似RMI、CORBA、DCOM之间出于厂商利益的技术对抗,客观上也阻碍了应用服务被统一纳入Web环境。

二、信息集成平台的研究

电力信息集成平台的结构,按主要业务分别为发电侧管理、输电侧管理、配电侧管理及智能决策管理。平台管理功能体系如图1所示。

图1电力信息集成平台管理功能体系(一)发电侧管理。用于规范发电侧市场竞争行为,有效管理好电力生产和采购,降低电力采购成本。具体内容为:发电企业管理、电力商品管理、电力采购订单管理、合同管理、电力储备管理、电力供应行为管理、电力供应智能分析及招投标管理。

(二)输配电侧管理。主要用于管理和规范电力供应过程中的电力输配行为,全面采集电力传输过程中的电网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并预防与处理故障,确保电力输配的安全、稳定,提高企业的电力供应质量。具体内容为:电网公司部门管理、电力上网管理、电力调度管理、配网自动化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

(三)售电侧管理。主要用于管理和规范电力销售行为,固化、优化电力销售过程管理,提高整个电力大企业的对电力销售过程的掌控能力和管理效率。主要职能是各级市、县级供电企业,主要以电力销售为主,企业的经营过程是追求经营管理最优化、供电工程的线损最小化和售电过程中的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具体内容为:售电企业管理、电力商品管理、电力订单管理、电力供应能力管理、售电行为管理、电力客户管理及售电智能分析。智能分析有需求曲线管理、需求因素管理、需求预测管理、电力供应链计划。

(四)智能决策管理。其功能主要用于为以上三个功能正常运行提供全面辅助的支持,为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具体内容为:系统智能监控管理中心、电力数据挖掘、电力知识管理、电力业务流程管理、电力报表统计及安全管理中心。

三、基于SOA模型的信息系统集成方案

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种基于服务驱动的松耦合、多应用集成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目前信息系统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它来源于早期的基于组件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在世界主要信息技术公司和标准化组织推动下,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认可的规范。基于SOA的MAS,把MAS和SOA的实现架构结合起来,利用服务机制对Agent进行封装,可通过多个Agent之间的合作实现复杂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SOA元模型是由业务模型、服务模型及实施模型3个子模型构成的企业应用体系结构模型,它可用(B,S,I)三元组来形式化表示。其中B、S、I分别表示业务模型、服务模型和实施模型。业务模型是指从企业的全局视角出发,根据企业的职能角色、业务过程以及业务活动三个层次,对企业的业务功能结构以及业务过程进行抽象描述的应用体系框架。服务模型是对业务模型的进一步抽象,它是针对企业应用实体所能提供应用服务资源能力的一种结构化模型,这种服务资源包括基础数据服务资源、通用业务服务资源、基础业务服务资源、流程服务资源和第三方提供的其他可用服务资源等。实施模型是指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结合所依赖的应用平台,从企业内、外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服务中选取所需的服务,并根据不同的行业规则特点与企业的具体解决方案进行服务的动态选择与组装。在开发与部署过程中,SOA元模型提供了三层服务管理机制,即:(1)管理服务及其接口;(2)管理业务模型向服务模型间的关系映射与转换;(3)管理底层的应用系统平台与服务间的交互与组装。

基于SOA模型的集成方案应包括以下环节:

(一)定义信息系统内部与外部各种相关应用资源要素,对系统内与各个子系统间的不同业务实体进行抽象,并对其属性与功能进行分析描述。

(二)对系统内、外不同的业务实体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抽象,建立系统的业务模型,增加定义了系统集成边界,并实现跨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准备和业务流程与规则的定义。

(三)部署基于SOA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UDDI)服务注册中心,基于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的消息引擎等口引。

(四)方案库中存在信息系统的针对性方案,则根据方案库中提供的方案以及业务模型,从ODDI中心筛选出所需要的业务服务单元。

(五)形成新的完整解决方案,存入方案库,并将私有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服务单元到UDDI中心进行注册,供合作伙伴调用。

四、结语

构建基于SOA的电力信息集成平台能充分发挥SOA架构的服务组件重用性、异构信息系统集成的松耦合性、Web Services通信的简单性,解决了当前的软件开发模式和信息集成方法造成的电力系统信息孤岛和信息集成的紧密耦合局面,实现了电力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极大地促进了电力系统信息集成的应用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上接第244页)通过上面这例子说明,设备的日常巡视的体检记录为我们提供分析其变化趋势所必要的数据,只要我们懂得并可以加以研究、分析,便能掌握时机防止其隐患的出现或者进一步的恶化,真正做到“病向浅中医”的原则,防范于未然。

(三)健全设备退运管理制度,拒绝带病上阵

既然通过建立设备的健康卡,我们就能掌握哪些设备是在健康状态运行、哪些处于亚健康、哪些处于濒危状态了,哪些事情我们还必须要配套进行的呢?

一直以来,管运行的人都知道:出现缺陷、隐患了,就加强巡视、立项消缺,但还没有一个标准。当前,我们就是需要配合设备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一个完备的设备退运评估机制,让大家清楚处于怎么样的健康状态下的设备该在什么时候进行退运,就像人那样——进医院看病去。

再拿上一节的例子:柜子的SF6在泄漏了,而且每月泄漏量为0.2kPa,属于微量泄露,目前不足以定义为缺陷。但是,如果气压低于6kPa就不能达到理想的绝缘要求,我们这个柜子还剩下多长时间就得要“进院”呢?可以的话,马上就回厂是最理想的。但实际需要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它的健康问题,还有它退运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根据电网运行的实际需要,预测设备能否坚持到下一个停电检修周期:根据其气体泄漏量计算,从投产开始,20个月后SF6的气压将不足6kPa,而这个柜子的下一期停电检修计划将在其投运后的第12个月,距离当前尚有6个月。

那就是说,情况不发生突变时,该柜子可以安排在其下一期停电检修时更换,但其间需要加强巡视确保一旦突变成为缺陷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消缺处理。

三、没有设备健康档案,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就只能浮于纸上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很清楚知道,要完善资产全生命管理,落脚点是建立设备的健康档案,通过建立设备健康档案带动GIS系统数据维护管理、设备基础资料的维护管理、日常巡视制度等等制度的建设和完备过程。

就好像人一样,想要健康,我们就需要做一连串相关的事情,且已不可而且马虎不得,这才能确保我们健康目标的达成。因此,抓准设备的健康运行管理,就能一发牵全身,牵动其他相关联的工作,使这些工作围绕共同目标制定其各自的工作计划,体现其价值所在——电网的健康运行。

电网运行管理的精益化,就是提倡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而设备健康档案管理就是中心环节,也是体验运行管理根本价值的重要一环,所以重视设备健康档案建设,抓好设备健康档案的管理就是有效体验精益化管理的精髓。

四、结语

完备设备运行数据的维护、管理,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分析健康指数,形成一个完善的设备健康管理机制,不但为日常巡视工作提供数据分析平台,更为运行管理提供工作计划的指导性依据,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如果在供电行业推广、完善,必将能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和减少故障。

参考文献:

[1](美)Thomas Allen Short,徐政.配电可靠性与电能质量[S].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