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6 13:5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校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衔接 技校
刚从初中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无论在很多方面都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将从技校数学教学与初中衔接的视角去探讨这些变化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为学生做好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衔接
技校的数学课程内容与初中的数学课程内容相比,有几个明显的差异:前者牵涉变量、连续量的内容较多,后者牵涉常量、离散量的内容较多;前者结论成立的条件较复杂,要考虑多种可能性,后者结论成立的条件较简单,一般只考虑单一的情况;前者的抽象性较后者更强,等等。
另外,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不够扎实,遗忘的知识较多,很多运算和推理缺乏熟练的技能。
因此,在刚开始的数学教学中,最好有以下几个措施:
1.教学前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掌握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缺陷,然后针对这些缺陷进行补偿复习。
2.向学生简介以上一些技校数学课程内容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区别,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时刻结合所学的具体内容,提醒学生关注新的思考方式,逐步形成新的思考习惯。
3. 对学生薄弱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回顾和重现,并结合新课内容进行“旧”技能的训练。
二、为学生做好学习心态的衔接
学生考完中考后,在思想上、学习上都有松懈的势头,而且,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大多会认为他们主要是学习职业技能的,对数学的学习不大重视。有的学生则在初中时已经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数学。而刚进入技校所学的数学知识则偏偏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这些内容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
因此,老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心态,对于不同类型心态的学生进行分别对待,对不重视数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跟他们讲清楚道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工具学科的重要性。对怕学、厌学数学的学生,选择一些很简单、很显浅的内容,并设计成起点低、梯度小的题目,让他们感觉数学并非所有内容都难,有些内容他们是可以掌握的,从而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不断通过起点低、梯度小的练习,逐步让他们在学数学、做数学中尝到成功感,从而恢复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在技校各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数学在工农业生产、乃至各行各业中的工具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态度。
三、为学生做好心理素质的衔接
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摒弃过去的依赖心理,在数学学习上主动、积极地参与和经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多与学生沟通,教育他们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初步动机;设置适当的学习步子,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以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2)通过数学美、数学史、数学趣题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正确的价值观。
(4)通过刻苦的、不懈的数学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开辟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如数学测量、数学实验、数学游戏、阅读数学趣味读物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数学,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
四、为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阶段不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让学生在技校的数学学习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1.制订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
指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实际和学习需要,确定努力目标,制订达到目标的计划,包括作息时间的安排、阅读什么数学书籍(包括课本)、选取什么数学习题册进行训练、看书与练习的时间分配如何、各个内容的学习进度和自查时间等等。
2.做好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对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和结论,最好通过特例加以思考;对数学公式和结论,最好自己尝试推导;以课本例题为范例,先自己思考、动笔做,然后再对照例题解答过程与自己解答过程的异同,从中反馈和领会知识运用的过程;记录好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3.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特别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对堂上还弄不懂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尽量不留下疑难尾巴。
4.做好课后的复习和巩固训练。
指导学生课后对遗留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攻关,归纳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并与之前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把新学内容整合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加强数学技能训练,勤动脑、勤动笔,基础练习要做到熟练程度,中档练习要注意总结归纳解题技巧,综合练习要学会分解难点、拓宽知识的联想。数形结合、特殊值法、不完全归纳法等常常是解题过程中寻找思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有意识进行限时训练。
5.形成多思、多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就要边学边问,要学习怎样去问,思与问是密切相关的,有思考才能产生问题,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有问题就会激发思考。多思、多问,才能不断反馈、不断调整,才能把新知识正确地建构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参考文献:
1.石志群,高一教学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年12月。
2.徐德雄,高中数学学业负担的调查及对策,中学数学参考,1997年3月。
关键词:技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对策
如何提高技校毕业生整体素质,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特点,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高就业率,是摆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这不仅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还关系到未来技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快速适应社会环境,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
一、目前技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眼高手低,心态不稳”。
“眼高手低,心态不稳”是绝大部分技校毕业生就业时的”通病”。挑厂、选岗、继而频繁跳槽的现象严重。这部分学生对自己职业角色的定位不准,心理期望值过高,一味要求工资高、环境好、专业对口等等,很容易错失很多的就业机会。
(二)过份依赖学校及父母。
技工学校对于毕业生都会安排就业推荐上岗的机会。因此,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自己找厂,过份依靠学校推荐,依靠父母,因此滋生出一种在学校学习时不认真,认为反正学不学都一样,学校或父母都会帮找工作的思想,上课迟到、早退、思想散漫,不好学,提不起学习的劲头,连最起码的专业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都没有掌握,在真正就业上岗时,便出现学校反复推荐、安置,学生自己不知所措的现象。
(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所有企业,一律要求员工要具备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正是一部分技校毕业生所缺乏的精神,他们从小因为父母过度溺爱,娇生惯养,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少爷习气太重,不愿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即使安排在能发挥所长的岗位上工作,但只要稍有一点艰苦或困难都会叫苦连天,退缩甚至当逃兵。
(四)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差距。
技校毕业生就业时对于岗位期望值过高,既要求专业对口,学到真本领,又要求工作环境好,住宿、伙食条件好,工作时间短、工资福利高,但毕业生本身个人专业素质和技能并不能达到企业的用工要求,自以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足够,盲目乐观,导致就业失败;另一部分学习成绩不错的毕业生,心气太高,言谈举止太过做作,也易导致就业困难。
二、就业市场对于技校毕业生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更注重所招聘员工的综合素质。因此,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实际动手操作,心态良好的高素质毕业生备受企业青睐,常常是供不应求,反之,综合素质低者,则出现“就业难,难就业”的现象。以下是就业市场对技校毕业生的几点要求:
(一)技校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一专多能,它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
(二)技校生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意志坚强。
(三)技校生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
(四)技校生必须拥有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各种能力。
三、就业指导工作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成了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为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技工学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立完善地就业、实训基地与就业跟踪网络,创造更多更好的实习就业机会给技校毕业生。现就目前技工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本人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能力和知识面寻找职业
确定职业方向是一个人能否很好地就业的关键,一般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能力和知识宽度来求职,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尽管机会不大,也要尽量去争取。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由于竞争激烈而违背自己的初衷,选择了自己并不热爱的职业方向,结果既影响到自己才能的发挥,又给企业造成损失。只要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所感兴趣的职业不是毫无所求,就要从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努力争取。
(2)把特长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
招聘单位定度人选时,一般会优先录用那些有特长的待聘者,如果在择业中把自己的特长掩盖了,就等于降低了自己的竞争力。如果求职者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特别强,也可以干出出色的成绩,即使用非所学。
(3)考虑工作待遇。
有的人不在乎干什么工作,只要求待遇高。那么择业时,只要了解哪个岗位的待遇高,努力以自身条件去争取就行了。
(4)正视健康状况的限制。
有时求职者虽有兴趣和专业知识,而自己的身体条件无法长期胜任某种职业,那么不顾身体状况是不切实际的。
(5)考虑工作的挑战性。
一个思想活跃,寻求自我发展的求职者,要避免仅以所谓名声好、地位高的职业作为择业的目标。这类工作常常相对保守,极易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
(二)学校要注意引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1、对生源质量下降现象有清醒认识
目前初中生不能全部进入高中,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质量逐年下降,招生进校,只能说是人,而非是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将一大批可能质量不太理想的初中毕业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发挥好职教分流的功能。当然,生源质量下降可能会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经济的功能的发挥,甚至中等职业学校的声誉和地位,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
但是学生是可变化发展的能动体,可塑性很大,中等职业教育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和个性倾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其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因此,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态度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也要制定符合学生要求和特点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2、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德、能、技、法”上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问题,加上培养周期短,我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培养和全面发展,只能把培养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德、能、技、法”。
德,是职业道德,是要教其学会做人,懂得要进这个门,必懂这一行的规矩,想吃这碗饭,就要遵守这一行的职业道德。从学生一踏进学校大门的时候就开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约束人、束缚人,而是发展人。职业道德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人格,教给学生一种信念、一种做人准则、一种强大精神动力,要教育学生在学校就要做一个好学生,将来在单位就要做一个好员工,在社会就要做一个好公民。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职业道德基础之上的。
能,是能力培养,是要教其学会做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备基本的能力,无论其将来打算干什么,都要具备一般能力,比如,语言能力、计算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做任何事情,总得与人打交道吧,那就得学会与人说话,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沟通。如果将来从事某一种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一行的特殊职业能力。比如,从事铁路工程或公路工程施工,就必须学会测量、制图、材料试验和检测等。这些就是将来吃饭的本领。
技,是职业技能,是要教其掌握一技之长,每个学生都要能在学校期间考取几样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要使学生明白,仅有毕业证书是不够的,要让用人单位接受自己,就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必须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事实证明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往往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
法,是学习方法,是授之以渔而不是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周期短,学生在学校时间短,二年在学校学习,一年顶岗实习,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很多知识,那么以后的提升就要靠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因而必须针对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要,选择今后发展的方向。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着力解决诸如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持久力不够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交往、处事,解决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帮助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忍让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指导他们勤俭节约、自尊自爱,同时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无论今后要提升学历,还是晋升级别、加薪,都要有好的学习成长方法。
3、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
中职学生年龄小,不太了解社会,也不太了解职业,对用人单位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容易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期望过高的薪水、良好的工作环境、大城市、大企业等等。而不问自己“算老几”。也有相反过于自卑的学生,认为自身条件差,学历低,文凭不硬,求职应聘屡屡受挫,对未来感到一片茫然。两种情况都是走极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给他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满足毕业生就业
1、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来设置专业。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设置的专业,学生在就业安置时企业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轻松。真正做到“企业欢迎,学生满意”。
2、教育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在学历文凭制度的基础之上实施了就业准人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两大体系相互衔接和沟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必须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纳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证书,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3、发展校企合作,建立校校合作机制,完善就业跟踪网络。
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及建立建全校校合作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建立与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网络及信息反馈,切实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4、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精通一门,熟练多门”掌握一专多能的本领,并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5、树立正确择业观,加强学生心态教育,加强学生职业决策能力训练。
关键词:跆拳道精神;管理班级;意义
现代的教育管理方法有很多,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管理的班级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如何去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要根据班级成员的学习状况、思想素质来考量。从最基本的礼仪内容,到繁杂的人情性格,跆拳道精神很适用于各阶段的学员。技校学生正处于与社会接轨的时期,思想上还没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人生定位。学生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缺乏上进心。从跆拳道精神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精神正是现在的技校学生所急需的。
一、跆拳道精神的意义
跆拳道这项运动不是单纯一个人的运动,它需要与其他学员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帮助,需要一种团结的精神。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大家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相互支持与鼓励。而这些激励往往就是我们最终走向成功的必胜法宝。就是这种默契和支持,使得每一个学习跆拳道的人的心紧紧地靠在一起。而对于跆拳道这种运动来说,这种思想才是运动的真正目的所在。它使得每一个学员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意志。正是这种精神使得这种运动能够冲破国际在世界各国得以发展壮大。
二、班主任如何应用跆拳道精神管理班级
1.用礼义廉耻来教导学生尊师重教
跆拳道中的“礼仪”是成员必须持有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在练习或比赛前后要向对方敬礼,即跆拳道运动始终倡导的“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短处,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班集体中各个成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各人有各人的学习长处。在这种礼仪的教导下,学生能够清楚认识自己、定位自己,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或者技能心得。带动整个班级整体的学习气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精神面貌得到较好
发展。
学生要学会分辨是非,如果做错了事,在良心上都应自觉惭愧,无地自容。
2.班级里每个月定期一天为“礼义廉耻日”
在这个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检查、自我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加以改正。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最大的愿望是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去赞赏他们、鼓励他们,那么你会发现,学生个个都是那么可爱、那么优秀。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生活上知足常乐,同学之间助人为乐,学习上自得其乐,身体健康快乐”,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3.教导学生用忍耐克己来克制自己冲动的行为
不论学校还是社会,克制自己着实是重要的问题。假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激烈拼抢时,因某些失误被别人伤害了,若不能克制自己,以感情用事加以攻击,将会造成打架斗殴事故。学校每年都有一次篮球运动节,我们不仅要关注比赛精彩状况,更要用心地去做好安全工作。现在的技校学生年轻气盛,往往因场上一点点小状况就会激发激烈的矛盾。场上发生的矛盾可能在老师的劝导下和解了,但有的学生事后还是会有报复的心理。所以在开赛前我们都会找每个参赛学生谈谈这次比赛的一些看法,如果在比赛中双方产生了冲突你会怎么办。引导鼓励学生要克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做文明的运动员。这样就能降低学生发生矛盾的几率,创造文明的校园环境。
4.用百折不挠、不怕挫折的精神来引导学生奋发图强
一个真正的跆拳道人是谦虚、正直的。若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论对方是谁或其人数有多少都会丝毫不畏惧、不犹豫、果断地向前迈进。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明知是正义的也不敢大声高喊、不敢站出来的人,是没用的胆小鬼。向着既定目标,以百折不屈的精神,正直的倾注一切精力,就没有失败的人。
技校生在初升高的考试中失败了,觉得自己在老师、家长、亲友的心目中没有什么好印象,有一种自卑感和失败感。所以鼓励他们在新的环境里一改过去不良的学习习惯,重新认识自己十分必要。首先给他们尽快定位,从多角度来观察、发现、赏识每一个学生凸显出的个性优势,哪怕是处于萌芽的微弱状态,使之感到“我能行”,从而消除入学时郁闷的情绪,及时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对于不知从何做起的学生,要亲自引领,耐心指导,鼓励他们一点一滴地进步,并适时给予精神或物质鼓励,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言行也能自觉地融入“比学赶帮”的班集体中。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确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明确学习目的,使之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以此激励学生的良好动机,指导学生的奋斗方向,增强竞争意识,树立远大抱负,使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跆拳道不仅仅是一门武术,更是一种教学生如何去做人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学习体会跆拳道精神后知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怎样去走好每一步,怎样能够更加坚强的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让自己更加的勇敢,更加的自信!相信自己,学会冷静,平和地面对一切。跆拳道很磨炼人的意志,能培养人的一种永不放弃的个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走班;订单;项目;科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64-04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核心内容,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在课程改革的视域下,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能意识到自身是课程的主人,通过理解、对话和交往结成共同体,从而自觉、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及相关事务的管理,实现课程主体意识、能力和行为的有机统一。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课程“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这些为科学课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指南。然而,现有的科学课程尚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时的限定,内容的框定,再加上学生本来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等等,已成为束缚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瓶颈。鉴于此,我们学校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标,重新设计小学科学课程,尝试实行订单式、走班制的项目型科技课程,努力“让每一个儿童主动参与”该课程的校本实践。如果说“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是把学生作为主体的开始,是关注到每一个儿童个性、能力差异的起步,那么“让每一个儿童主动参与课程”是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关注到学生学的主动性,还关注到他对课程的需求和主动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意识。
一、儿童参与课程的开发――诱导主体意识的萌动
“居然可以由我们来定上什么课!”“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课竟然可以让我们自己选!”“我半信半疑,难道上什么课还能我们说了算?”……在学生的将信将疑之中,学校逐步开发和设计了一系列的科技校本课程。特别是采取订单的形式,让学生迈开参与课程开发的第一步。
1.学生订单:走班课程的形成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多数人并非在所有的智能领域都能表现出其创造性,而只在某一种或两种智能领域表现杰出。对于儿童,他们也不可能都展示出同样的智能特征,更不可能拥有同样的兴趣爱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能通过多种方法创造性地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天赋所在,同时能通过多种方法来学习有价值的技能和概念。将学生订单作为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正体现了对学生个性需求、智能差异的尊重。
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意愿进行统计和分析,再结合学校周边环境和条件的实际,制作出符合各类学生订单需求的一份项目式科技课程;其次召集学生代表座谈,沟通交流这份师生共同设计出的科技项目表,进而再做适当调整和改进;最后根据最终确定的项目总表(如表1),进行第二轮学生问卷,确定个人的第一订单和第二订单项目。因为根据学生的需求可能有些项目的人数会特别多,超过教室合理的容量,所以除了让学生填写第一订单需求还要填写第二订单需求,人数特别多的只能让一部分孩子选择他的第二订单。教师根据学生的订单进行分类,制作出一份满足学生订单需求的项目型科技课程(如图1)。
订单是学生根据自己需求和兴趣设计出想要探究的科技类项目,她是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的体现。根据学生和订单需求制作出的这些课程弥补了学科教育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要。然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这些项目课程的实施显然已不可能采用原来的行政班级,于是借助走班的形式,兴趣爱好、个性需求相同或相近的孩子走到了一个班。正如有学生说的“在一番纠结过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我最喜欢的植物百科园。真好!我的好朋友也选择了植物百科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社会的产物,而走班学习满足了学生关系的需要。
2.驱动问题:课程主题的形成
在课程的形成过程中,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参与的仅仅是调查问卷,还有学生会为自己能从一系列课程中选出喜欢的课而自鸣得意。随着项目课程的逐步进行,他们大都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新课程中拥有了“选择权”。
在项目型科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提倡聚焦于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机器人工作室”是一个让学生充满期待的项目课程,相对枯燥的编程却让学生的学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先设置情境,将火星地图及教学机器人布置在恰当的位置,后提出研究的主题:“火星探测机器人在火星着陆时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着陆地点偏移,如何重新编写程序让机器人避开火星上的坑洼地带,回到预设着陆地点去完成探测任务呢?”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兴致高昂,积极思考机器人的行进路线,迫不及待地尝试编程。又如“航模会所”项目组的同学在学会制作直升机模型,并进行了简单的试飞后发现,有的同学飞得还可以,有的同学飞得不怎么理想。据此,有学生提出“直升机模型怎样才能飞得更高?”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领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案,如材料的关系、机翼形状大小的问题、机翼安装位置的原因等。相关问题可以由教师提示,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是学生的兴趣所在。这些以解决学生需求为目的问题,能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实施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必须相对开放、且有一定的深度和挑战性。
先确定各项目课程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再围绕主题,引领学生展开自己感兴趣的探究学习活动。从半信半疑地选课,到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
二、儿童参与课程的实施――引领主体意识的发展
在科技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其参与程度毕竟有限。然而,当课程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关系感的需要、自我决定的需要这些人类基本的需要后,他们的学习动机在不断强化。而在动机的驱动下,学生将更有可能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这种对课程的积极性正是儿童课程主体意识的表现。儿童内隐的主体意识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主体行为,也可表现为综合性的主体能力。而在教师引领、学生自我动机的驱动下,随着主体行为的积累,主体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从最初的萌动不断枝繁叶茂。
1.学习预案:项目课程的开展
所谓志趣相投方结伴而行,走班学习,使兴趣爱好、个性需求相同或相近的孩子能走到了一个班,但并不代表其能力、智力、知识水平等各方面也都相同。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如何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程度?学习预案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习预案,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主动对个人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评价机制等的预设。学习预案让学生更多的体验到自己在课程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自我导向感,满足了自身学习需要的内部动机,保证了参与同一项目同一主题的每一个儿童都可以有个性化的学习。
在“小小养蚕坊”项目组,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学生们在课前提出了各种想要探究的问题。如“蚕除了吃桑叶还吃不吃其他的食物”,“蚕要不要喂水”,“母蚕可以生多少个蚕宝宝”,“蚕怎么产卵”等。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先制订计划、后在实践中观察探究并得到结论。在养蚕的过程中还会生成一系列新的问题,又会驱使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如“怎样才能使蚕宝宝吐出各种彩色的丝”,“蚕茧的有无是否会影响蚕蛹化成蚕蛾”等等。
在问题驱动下生成学习预案,每个学生都会形成符合自己需求和能力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过程。在学习预案的引领下,我们致力让学生在课程中“沉醉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将内部的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表现为对课程的积极参与行为。
2.制作作品:学习成果的展示
当一个主题的学习结束,完整的学习预案是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的最直接的成果,它是展示学生参与这一阶段学习的舞台。随着主体行为的积累,除了学习预案,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还乐于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研究报告、幻灯片展示、画图、展览会、小型比赛……这些都是他们乐于展示的方式。
如,“航模会所”的学生会不自觉的使用小型比赛的形式“切磋”各自的学习成果,也有的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探索过程;比特实验室的学生更乐于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设计过程;“小小养蚕家”项目组,对养蚕成果的展示,有以图画的方式表达的,有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表达的;“能工巧匠屋”和“小小工程师”的成果展示就像是一个展览会……“炫耀”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
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更懂得借助已有的资源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在不断提升,更懂得利用已掌握的技能来探究未知的事物……他们感悟、反思自己的成功和不足,通过反思性自评,避免下一次的“弯路”。
三、儿童参与课程的评价――主体意识的觉醒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也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课程方案的评价等。项目型科技校本课程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可以是直接的、显性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和隐性的。
1.课程评价:新的学习起航
当学生经历了一个学期的项目课程学习后,可以进行二次选课:或留在原项目课程,或体验其他课程。而这一批学生对于不同课程的感受也在影响着下一批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这些学生的选课订单反映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做出的课程的整合也正是服务于此。在不同项目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行为也影响着教师对于课程的实施。如前文“机器人工作室”,教师对学习情境资源的创设,也正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所做出的调整。学生的反馈或许不算正式的评价,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学生的行为已经对学习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习评价作为发展学生元认知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评价改善自己的学习,是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借助学习预案,在每一阶段学习的末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如“比特实验室”、“能工巧匠屋”等2-3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阶段的制作、学习过程中,我在小组中的职责是什么?我是否有效履行了我的职责?”“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制作、学习的过程,我会有哪些改进?”等。学生对学习评价的方式会逐步多样化。但更多的是,在一次次的汇报演讲、小型比赛、展览会中,通过对他人的观察,来反思和逐步完善自己。
规范性的评价或许具有评价标准的确定性、一致性、评价结果的权威性等特征,但这些不那么规范的评价却体现着学生的个体性、发展性,锻炼着学生的自主性,它们将随时有可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着他们以后的学习。
2.走班护照:学生成长的脚印
“走班护照”,每一位学生通过走班、进入项目课程的通行证。学生加入一个项目课程,便加盖一个项目课程的印章;每参与一次项目课程活动,便加盖一个签到印,一个小组互评印;每完成一个学习主题,加盖一个教师评价印章。“走班护照”是一本见证学生成长的小册子。因故不能参加项目课程,会为签到印章的缺失遗憾,体验了多个项目课程,会为得到多个项目印章自豪。正如学生所说的:“留给我们的是一份棕皮走班护照和一份独一无二的回忆。”
关键词:技工院校 体育 结合型教学模式
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基本目标,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融入到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笔者根据在学校内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对在技工院校内推行结合型教育模式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含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即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性知识,根据学生基本的学习情况,制订出一些有效的课外学习计划,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型教学模式是将传统三步骤学习法转换成六步骤学习法,即转变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索联系―回答问题―示范讲解答疑―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等五个阶段,以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1.提出问题阶段
教师要对学生提问:一些关键的篮球技术要领,如篮球的关键技术是什么?此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可能比较多,如:配合、传球、运球等。或者让学生思考投篮的方式,以及如何进行投篮更容易得分等问题。
2.学生探索联系阶段
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练习,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对于篮球运动而言,需要找出最佳的投篮时间与投篮点。而后,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自己的答案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同时,也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不断增加。
3.回答问题阶段
教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篮球运动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对罚球线、篮圈正面以及45?角的认识。对于女生,需要将手举到胸前投篮,而男生则是将球举过肩投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示范讲解答疑阶段
教师需对整个投篮过程进行讲解,将每个动作进行示范,以便让学生完全明白动作要领,从而使运动技能不断提高。
5.纠正错误、巩固提高阶段
教师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清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错误,并且在练习巩固中提高运动技能。比如,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投篮的方法、关键性动作、如何进行投篮以及投篮角度等,让学生进行比对,然后在运动中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巩固提高投篮命中率。
三、结合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
笔者将结合型教学模式应用于2013届技校学生,经过实践后,对于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了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全校学生进行期末短跑测试中,整体合格率较上几届学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如男生千米跑步的及格率得到提升。二是在出勤率方面,与往届学生相比,体育课出勤率明显提高。三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更为活跃,结合型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实施结合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主题内容,用新颖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代替这部分传统的、通俗化的问题,使学生整体思维更为活跃。教师根据实际特点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丰富,也可以将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渗入其中。
二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套完整的篮球动作。对于篮球,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动作技巧是做好篮球运动的关键,教师应当根据实际的动作对整个运动过程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兴趣小游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选出一些典型案例,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展开交流。由于每个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方式与得出问题的答案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可以选出几种典型的答案,在全班进行展示。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基本的动作要领,这样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1、功利色彩较重,学习动机不强。开放教育学生作为在职学习人群,普遍是因为个人现有学历难以实现职称晋升与职务提升需要而被动选择学习的,而且在选择过程中,在与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在职学习形式比较后认为开放教育具有“宽进”的入学政策、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相对宽松的考试政策,更易于获取文凭。在获取文凭与学习知识之间更看重文凭的直接作用,这导致其较为忽视对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惰性心理,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较重。英语作为慢火候的课程,对学习过程要求较为严格,要求学生通过扎实的学习积累达到词汇量的增加与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高,而这恰恰是许多开放教育学生不愿面对的现实问题。
2、学习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开放教育专科学生主要来源基本是高中、技校、中专毕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中考和高考中失利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其离开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原本在学校习得的英语知识在工作中使用较少,因此对知识遗忘也较多较快;同班同学之间也存在原有英语学习基础良莠有别的现象,工作时间长短不一表现出基础知识牢固性与占有量差异成层级呈现,即便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中也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而在进行开放英语学习之初,学生对自我英语学习现有水平缺乏正确评估,找不准短板所在,不知学习重心应投向何处。
3、工学矛盾突出,自主学习低效。现代社会工作强度较大、工作要求较高,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这对开放教育学生是较大的挑战。在有限的时间精力范围内,学习者很难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是学习为工作让步。另外,许多学生在工作之外还存在谈婚论嫁或扮演好家庭角色的问题,亦占去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诸如此类的矛盾冲突对在职学习构成较大干扰,也容易打击学习者的学习信心。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许多学生同时又缺乏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懂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个人的学习计划,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4、轻视面授教学,出勤普遍较差。面授教学作为师生学习互动的重要平台,对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难点作用突出。但现实并不理想,多数学生面授出勤率较低。以笔者所教授的一个班级为例,共有45名学生学习英语,一学期面授课累计5次,而出勤率能达到80%以上的不足20%,出勤率能达到60%以上的不足40%,30%左右的学生出勤率在20%以下。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参加面授不积极的学生中,20%左右的学生因为加班等因素与学习发生冲突,但不是主要因素;60%以上的学生感觉过于疲惫,自我放松学习要求,构成主要因素;还有2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跟不上、听力过于吃力,因此产生放弃念头。
5、学习方法不当,观念手段陈旧。笔者通过课堂观察与谈话方式了解到,很多学生缺乏清晰的学习计划,学习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力与规范性,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论支撑,几乎不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缺乏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和周期性巩固环节,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单词掌握较差,待到第二次上课时已遗忘掉上次课堂所习得的大半知识,很难做到知识的有机衔接,造成恶性循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不懂得与同学进行协作学习,缺乏学习交流平台;不主动浏览学习网站教学资源,较少参与或者不参与网上学习讨论,遇到问题不懂得借助网上学习交流平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主动进行基础知识补课,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差,使用电脑的水平与网络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不按要求时间节点完成作业,到学期末突击完成,难以达到形成性考核预期效果。
6、缺乏课外实践,学习效果弱化。大多数开放教育学生由于社会角色工作任务较多、时间精力有限,也在一定程度由于成年人的“面子”问题与羞怯心理,而忽略了或者不情愿大胆尝试在课外进行英语学习实践,使得课堂所学知识难以及时得到巩固与应用,导致产生聋哑英语的尴尬境况,使得英语失去其作为交流工具的现实意义,而学习者也逐渐失去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开放教育专科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对策
1、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清醒深刻地认识到三个问题:一是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与终身学习时代,知识爆炸不再是新名词,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惊人,学习已成为现代职业人的常态行为,必将伴随职业生涯始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提高,才不会被时代大潮淹没;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效果显著,大学毕业生成批海量走向社会,预计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27万人的空前规模,中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拥有一纸高等教育文凭不足为奇,而真正受社会青睐的是拥有真才实学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货真价实才经得起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检验;三是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具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职业人不断拓宽职场发展空间的必备利器。因此,开放教育专科学生需要及时转变英语学习态度,切实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挖掘自身内在潜力,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源头寻找解决动机问题的突破途径。
2、正确自我评估,提高学习起点。开放教育专科英语要求学生的英语起点是600词汇量。学生要在英语课程开始前,利用英语水平测试手段,正确评估自我英语学习水平,准确判断自己的英语所处的阶段,是初中阶段水平还是高中阶段水平?是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哪个年级段的水平?现有词汇量到底有多大?语法知识到底掌握多少?听说读写译五大学习技能方面最需要加强的是哪一方面?在真正了解掌握了自己的英语学习现状后,便要勇于自我加压,及时着手补足短板。建议学生首先将《开放英语1》课本所附的600基础词汇进行重新温习、做到完全掌握;然后重温音标音节等基础知识。
3、平衡工学矛盾,加强自主学习。工学矛盾问题无需刻意回避,最需要的是学会分析与科学化解。人的时间精力固然有限,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与分配精力。开放教育专科英语学习,面授只占到20学时,大量功夫还在平时,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习者充分重视与合理规划好自主学习。建议学习者充分利用好个人零碎时间,学会用微课程学习理念学习英语。学生在英语面授课结束一周内,应坚持每天至少投入半小时进行一个模块的英语学习,每三天至少投入1小时进行一个单元的英语学习,每周至少投入2小时做好上次面授课堂全部知识内容的复习;在第二周,应依此方法预习下次面授课的相关学习内容,梳理出学习重点难点。只有在自主学习时下足功夫,才能快速提高面授课学习质量与效率。
4、加强自我约束,积极参加面授。开放教育是一种混合学习模式,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其中都有用武之地。面授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效果明显,受到学生的积极肯定。开放英语作为公共课程,其安排亦更趋合理化,很多学校除周末白天安排开放英语课程外,在周内晚上亦有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工学矛盾积极参加面授。然而除了校方的努力外,学生更应在克服惰性心理与逃避心理、加强自我约束力、提高行动力方面下功夫。英语学习是连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成功的背后是汗水,随性的结果是失败,坚强的学习毅力是在职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宝贵品格。
5、树立正确理念,发挥网络优势。针对开放教育专科学生英语学习方法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学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掌握记忆规律,针对人遗忘知识的规律反其道而行之,亦即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二是面对在职学习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容易陷入孤独感的现状,积极发挥学习小组作用,充分利用好QQ群、微信等网络交流手段与小组成员保持常态联系,大胆尝试互相探讨问题、互相测试词汇、开展会话练习、交流学习心得等,相互勉励、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如此,既摆脱了英语学习的孤独感,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自信力,亦锻炼了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学习资源,即强化电脑水平,加强上网学习,积极浏览网络英语学习资源、开展网上英语学习交流讨论等。中央电大网站及众多地方电大网站均有专科开放英语教学视频资源,是面授教学的有益补充,学习者应该积极地点击学习;四是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好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这是保证学习过程不虚化的基本要求,亦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及时内化。
【关键词】职教工作;铁路职工培训;业务技能
1职工教育培训现状
铁路职工培训实行分层管理、分级实施。站段承担本单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落实责任,建立了站段、车间、班组三级教育培训网络,组织开展基础性全员培训工作。职工在定职前,必须根据“三新”人员培训有关规定,进行资格性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定职。定职后进行季节性培训,如过冬防寒培训、基本技能演练,新技术、新设备培训、日常非正常接发列车演练、应急救援演练等。除部分关键行车工种的适应性培训由铁路局组织完成,其他适应性培训由站段和中间站共同完成,职工培训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车务段(直属站)和中间站的培训方式。
2当前职工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滞后。一是忧患意识差。铁路仍为国有企业,用人机制还不灵活,“铁饭碗”没有真正打破,职工一旦跨入铁路行业就相关于进了保险箱,对铁路面临的挑战与冲击的严峻形势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危机感。二是竞争意识淡薄。各工种之间未达到按劳分配,不能激发职工竞争意识,职工倾向于客运、货运等轻松的工作岗位。三是学习观念落后。随着铁路新技术装备和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职工学习观念被动。
(2)业务素质偏低。一是理论基础薄弱。铁路现场现有职工主要来源于复转军人,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与受过正规中、高等职业技术培训的技校生、中专生及高职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对基本规章和作业办法不理解,不能合理运用,培训效果不明显。三是应对非正常作业能力差。现在设备条件好,工作状态稳定,非正常接发列车和调车作业情况少,职工对非正常接发列车及手信号调车作业生疏,一旦设备故障则无法从容应对。
(3)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是职工日常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当前的铁路职工工作压力较大,特别是车务系统职工经过夜班以后精神疲倦,学习时产生厌倦。二是多数职工通勤上班,下班后着急回家,学习时心不在焉,如果休班时间来学习则抱怨情绪大。三是大部分新入路职工思想活跃,在家庭里大多是独生子女,怕苦怕累,不喜欢被约束。四是部分职工在思想上存在着学与不学、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错误认识。以上几方面原因使得职工对岗位知识的学习、业务技能的提高失去兴趣。
(4)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一是授课内容过于死板。有些车站完全照抄站段职教部门下发的学习计划内容,不认真分析,盲目选择。二是培训内容不结合实际。讲解规章时不结合本站作业条件,不按照本站设备和易发生违章问题的关键点进行分析,知识泛泛而谈。三是重常规,忽视非正常工作。主观以为设备的稳定性逐年提高,停电及设备故障等突况越来越少,日常培训不重视非正常作业,当发生设备非正常情况时,职工表现出心中没底、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5)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形式基本是“填鸭式”,车站干部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照本宣科,职工按老师讲授重点抄写笔记,学员与老师之间没有互动式的讨论,没有实际作业过程演示,老师纸上谈兵,学员凭空想象。
(6)考核手段不严肃。车站组织考试不严肃,不进行集中考试,而是上班时发试卷让职工答,下班后收上来,以抄代考。
(7)激励机制缺乏。站段的抽考和车站的全员考试,成绩已经纳入到职工本月的月度考核中,但多数只是对考试成绩不好的职工扣分并减免奖金,对成绩优秀的职工缺乏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3具体解决措施
(1)强化职工思想教育,转变观念。车站干部、班组长和骨干共同努力,下大力气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不断教育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实现车站安全经营和稳定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懂科学的合格的铁路职工。
(2)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提高职工素质。一是严把入口关,拓宽铁路行业职工来源,逐步增加中专、高职生及大学生的比重。二是鼓励职工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建成学习型班组、学习型车站。三是结合实际制定鼓励政策,支持职工参加素质教育、函授学习和自学考试,把职工的学习经历和成绩作为评优提拔的依据,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3)选准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充分结合车站运输生产实际,应该具备到每一处职场、每一项设备和每一个作业环节。要把日常作业中职工容易混淆、易发生问题的作业项目重点剖析讲解,把提高职工非正常条件下应急处置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内容,多加练习、熟练掌握。组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干部授课到班组,按需补课。
(4)活化培训和考核方式,理论学习与现场实作相结合。一是通过开展车间师带徒、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各类日常活动,提高职工培训效果。二是充分发挥优秀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其他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逐渐普及计算机教学系统,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比重。四是采取现场作业观摩、干部剖析讲解的方式提高职工实作能力,使职工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理论,而且具有扎实的实际操作基本功。
(5)强化日常学习培训,多利用工余实践学习。一是尽量不占用职工个人休息时间,有效解决工学矛盾,通勤职工尽量选择夜班搬迁保休时间学习。在作业不繁忙的车站,干部利用工余实践为职工讲解规章或利用现场写实的方式分析作业过程,讲清作业标准和违章点。二是增加投入,简历电化教室,推广使用计算机考试系统,使职工网上答题,自动判卷,职工随时随地考试。
(6)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职工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在月考及各类练功比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全体职工参与,成绩优秀者给予重奖并大力宣传。业务尖子选拔常态化,每季或半年全面选拔一次,优秀者本季度或半年时间内享受额外奖励。鼓励并支持职工报考高级工及工人技师,形成一批班组的生产骨干和中坚力量,影响其他职工转变观念,变“要职工学”为“职工要学”,带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佳.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对策[J].职业,2010(27).
关键词:英语教学;衔接
一、新生不适应大学里的高职英语学习
(一) 高职新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生不像本科生那样整齐划一,特别是面向中专、职高、技校招收高职生, 使在校生分为普高毕业生和三校毕业生两种类型。这造成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不高且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突出。来自于普高的高职学生, 经过了六七年的英语学习, 基础尚可, 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基础语法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是,不少对口招生的中专等“三校生”学生在入大学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语法知识掌握不全面、词汇量小、语音语调不标准、听力差、难以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影响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 成为英语学习的瓶颈。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口讲英语,即使被点将,要么不语,要么则要求用汉语回答问题。如此恶性循环,越过分依赖母语,英语运用水平提高得越慢,越感自卑,缺乏学习热情,害怕困难。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差异
由于高职英语和中学英语(中专、职高、技校)这两个阶段教学目标的不同, 其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一样。这里我们借用美国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网站对这两个不同阶段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角色的看法(见表1):
在中学阶段,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老师和学生大都以通过高考为学习目标, 老师课堂上多用汉语讲解;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 侧重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英语知识的讲解, 研究解题技巧, 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要用英语进行教学, 着重文章语篇的分析和文化背景的介绍, 课堂上有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许多新生的听说能力较差, 上课听不懂, 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抓不住重点, 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可想而知,让其再回到正规的英语教学课堂,表现出不适应,也是情理之中的。
(三)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进行的, 久而久之, 学生们已习惯了这种由老师和家长监管的学习方式, 他们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进入大学后,没了父母的监督督促,感觉到大学没有中学管理得严格,就长时间地上网聊天,玩游戏。晚上不按时就寝,白天课堂上没精神,学习效率低下。而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注重扩大词汇量、提高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注重积累知识, 扩大视野以及对听、说、读、写、译等提出了更高一级的要求。高职生原本英语基础较差,每一周仅两天共四节高职英语课,没有教师可以过多依赖,学习不主动,没有任何学习计划和学习兴趣,势必就会觉得高职英语很难,严重的甚至跟不上班。
(四)高职新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缺乏
高校扩招使生源大众化,高职学生的层次也是多种多样,三年制高职生高考成绩不理想, 考不上心目中的“好学校”,不得已上了高职, 多少有些灰心,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同学不适应,对自己学习期望值不高,由于长久以来养成对英语学习的漠视,造成了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亟须教师去引导。五年制的高职生入校年龄小, 缺乏自理能力,文化水平低。他们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起来的, 几乎没有受过太多的生活磨难, 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还没有完全从依赖父母的帮助中走出来,做事缺乏计划性和独立性。不清楚也不了解学习英语在现代这个高速发展社会的重要性,一旦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师们在传授知识,有时会直接给学生提示,引导其进行思维教授们希望学生多思,把看上去不相关的论题进行综合分析
诸如:“学英语没用,你看我不学不是也能找到好工作。”等等,就很容易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高职英语的衔接教学内容
在高中阶段形成的被动思维定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无法尽快地适应并积极投入大学学习,因此需要一个衔接过渡地教学阶段。针对以上所述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课程和学习模式,笔者提出应当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和进行高职英语的衔接教学。但是作为一门每周只有4个学时的课程,专门分出多个学时作为英语衔接教学那是不切实际的,可行的方案是分出一定量学时专门进行衔接性内容的教学,将持续的、系统性的引导和过渡渗透在以后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高职英语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改变既定的学习理念,指导学生调整或更新学习方法,更好地适应新模式下的学习。笔者认为高职英语的衔接教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与中学教学目标的区别
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开门见山说明大学与中学的教学目标是有差异。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 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 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然而,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重新修订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高职英语教学在总体设计上,要自觉地将其与本科英语加以区别,应将高职英语课程定位在“业务用途英语”( EPP, English for Profession Purpose) 的范畴内,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由此可见,中学英语除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外, 主要侧重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而高职英语教学侧重于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根据一份对大学生“初入大学的听力、会话、阅读、写作和翻译等五种技能中最不适应的技能”的调查统计显示,被调查的617名大学生对大学听力课不适应的百分比为75.94%。明确了学习目标,走出学习目标不明确的误区,高职生方能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调整自己的学习侧重点,努力在听力和口语上有所提高,加强自己在英语交流能力方面的提升。
(二)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由于过分强调应试,一些中学的英语教学陷入题海之中,学生只需按老师说的去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考试便能考好。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自学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高职生还是照搬原有的死记硬背,“死读书”的办法,教师说什么才做什么。不懂得独立自主思考,探索式学习方法。仍然花很多时间背阅读课的单词,练听力不找出自己听力的薄弱环节,而迷信“多听就懂”。练口语不分析自己发音错误的根源,仅凭感觉“纠音”,结果越纠越错。请看下面美国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网站对中学与大学学习方式上差异看法(见表2):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英语学习是独立自主学习。就预习而言,预习的任务是找出难点而不是解决所有难题。要学会勤查字典,学会使用词典,不仅需了解单词或短语的汉语意思外,还需知道其英文解释,更为重要的是应学会查看其在不同语境下所列出来的示范例句,通过例句学生可知其具体用法并在实际场合中加以模仿使用,不断培养自己的实际运用英语能力。除了处理词汇方面问题之外,还要搞清楚同一课之内不同内容之间的纵向关系,不同课同一内容之间的横向关系,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在思考中努力探索,不要等着老师来给你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学会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
当然,学生自己解决的未知内容除了生词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看注释。编者之所以要编注释就因为编者认为这些内容是学生未知的,单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较难解决。编者为此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帮学生将这些内容从未知转变成已知。所以,看注释是预习必不可少的程序。怎样才能知道哪些东西是必须掌握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浏览练习册。为什么要做习题?做习题的目的在于巩固应掌握的知识。因此,编者编入练习册的都是该掌握的内容。注意,预习的时候只需浏览习题,而不必去做习题。
课堂上记笔记同预习一样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学生积极主动长期规范化地记笔记。大学做笔记比中学做笔记难。大学里每节课要讲的东西都很多,因此,必须加快记录速度,才能记完整。但是,大学教师又喜欢用英语讲课―尽管不全用英语讲,而学生听英语、记英语的速度显然要比听汉语、记汉语慢。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听、多讲,也可通过改变书写方式来提高书写速度-记笔记的过程中可把单词或词组简化或用替代词或符号取而代之。记笔记时至少有三条原则不能违反:主要信息不能省略;学生本身的弱项不能省略;不能改变原意。另外,记笔记还应注意记完之后的整体整理,这样有助于梳理思路,提高笔记质量,加深对课堂上所学内容印象。
好的课堂笔记有助于复习时高效和准确。建议复习时采用分类式复习方法。即:复习完所有各课的同一内容之后再复习所有课的另一内容,例如,要复习动词词组,就把各课的动词词组全列出来复习。要复习应用文写作,就把各课的应用文拿出来比较记忆。
(三)积极调整好心态
由于环境、角色的巨大变化,带来大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情绪,并对学习造成不良影响。高职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常见有:焦虑过度(会读书,不会考试)、急躁(学习方法上的)、心理落差。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成就感,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口语练习中的重要性更为明显。口语操练的目的是交流,不仅仅是练习语言输出,还包含语言的输入-要听懂对方说的话。没有“对方”-合作伙伴,口语操练就是假的。当然,合作学习不但可用于口语练习中,还可用于其他许多地方。例如:笔记的合作,阅读的合作,查资料的合作等等。
(四)培养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兴趣
由于长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被动的学习,学生的知识面相当狭窄。笔者曾在自己所教的4个班级(共计178名学生)中提问,“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指的是那几部作品?”。4个班中竟然无一人能把其全答对的。俗语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只有积极开发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他们才有可能在英语学习上有所建树。由于internet网络的出现,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类学习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网络给我们带来了英语网络版的小说、报纸、论文、参考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师生们的外文资料来源。只要上网,随时都能随心所欲地阅读《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只要输入关键词,经鼠标轻轻一点,全部唾手可得。比如:输入Shakespeare的Sonnet 18,你可马上进入Wikipedia的百科全书,查找到相关方面详细的内容且在其他网站上还有很多类似文章供参考。除了可浏览文章外,你还可获得音频或视频方面内容的免费下载。例如可在网上下载为纪念英国黛安娜王妃以Sonnet 18为词而编创优美悦耳的歌曲,学生不仅欣赏了歌曲,同时也加深对这一十四行诗的理解。合理利用先进网络所提供各类学习资源,积极培养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学会自主学习,自己去探寻、发现、创新。注重对高职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及时调整和更新学习策略,尽快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从中学英语到大学英语学习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根据地,它们的宗旨是培养出能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才。学生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工作相当重要。但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校规模加大,进校生整体素质有所下滑,再加上学校物质基础、管理条件还相对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在学风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校管理工作者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高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在学风建设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使育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方面工作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伴有浓重的功利色彩。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慢慢成熟的时期,所以他们对未来是迷茫的。在学习上没有制定明确的计划,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同时,他们认为上大学就是来混文凭的,接受教育只是给未来找工作装点门面,带有浓重实用态度和功利色彩。他们不知道文凭只是道门槛,社会需要的是那些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人才。
(2)对大学期望过高。进入大学之前,学生都会认为大学就是天堂,学业轻松,毕业后很简单地就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进入大学以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和学校整体认知不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则过分担忧,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潜力不大,没有前途,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影响学业成绩。
(3)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方法不够科学合理。有些人认为,大学生都当了十几年的学生了,怎么可能不知道怎么学习?但事实证明有很多学生还是没掌握大学学习的技巧,存在不会学习的普遍现象。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来自职业高中以及技校、中专等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另外,大学教学与以前的教学方式很不一样,大学教师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做法,不会把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嚼烂了再给你,学习是自己的事。所以在这两方面原因的作用下,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觉得学习很吃力,经常遇到不懂的问题,长此以往,问题慢慢堆积起来就会积重难返。
(4)学生厌学情绪强烈,无视教学纪律。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认为在这个社会上读书无用,从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在平时教学时间内,无视教学纪律,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不交作业。到了期末考试时,作弊、抄袭甚至让别人替考,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不良影响。
(5)高职院校学生平时课程比较轻松,加上教师管理不严,导致一些同学变得懒散,做出一些不符合青年大学生的行为。比如一些男同学经常抽烟喝酒,聚在一起打牌、唱歌、跳舞,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完全把学习任务放在一边;还有一些学生把大学主要的时间放在交朋友、谈恋爱上,荒废学业。
(6)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来讲,高职院校学生有几方面的劣势,导致他们觉得前途渺茫,缺少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一方面,对他们来说,自身素质较低,几乎没有能力和机会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到文凭。另一方面,毕业时他们拿不到学士学位的,考研、出国等方式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缺少了深造的机会。尽管现在国家提出了“专升本”的途径,但只是针对那些学习特别努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而设,普通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是纯粹的过生活、混文凭。
二、高职院校学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高职院校学风中存在很大问题的原因有多,这是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新思潮不断涌现,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想也慢慢走进了学生的价值观中。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比如享乐主义、拜金思想以自我为中心等观念都对这群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量也相对减少。所以对这些高职生来说,就业问题十分严峻。专业不对口,工作棘手,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近几年,高校一直在扩大招生,在校人数增多。但高校自身条件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硬件设施落后、教学方法老套、师资力量薄弱等都会使学生对大学失去信心。有的学校为了招纳更多的生源,对学生管理比较宽松,促使不良风气的形成。同时,高职院校现行的学分制度对人才的区分度不大,在大学期间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措施,使学生学习压力小,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另外,学生人数增多,必然会导致整体素质下降,对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3)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大学里,学生的课余自主安排时间是很多的,所以如何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空余时间是每个学生应该学好的必修课,这关系到整个大学时光的规划。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高职学生不知道在课余时间该干什么,有很大的盲目性。最多的活动就是宅寝室、玩游戏、聊天等,这说明学校方面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活动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长此以往,学生浪费了很多宝贵的青春时光,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4)高职院校教学与考试制度设立得不够合理。我们知道,高等院校的考试严肃性与难度都不是很高,平时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学生的最终审核影响比例很小,学生淘汰率很低。甚至有些学生在考试中没有达标,学校也会采取另外的办法使其成绩符合要求。这样具有软化倾向的考试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力很小,从而使学生不重视平时的学习,教学质量下降。
(5)师资力量薄弱。高校不断扩招的趋势使得教育工作岗位增加,这样就有一些缺乏经验和能力的教师走上了讲台。在高职教育中,甚至一些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本身的能力和经验就不足,再加上墨守成规、沿用老的教学方法,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出现代沟,影响教学水平。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充分说明了在新时期下加强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又棘手的工作。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前面提到引起学风不正问题的一个根源是学生对未来没有计划,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所以从这方面出发,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提供他们在前进道路上的精神动力。学生自身应该知道我接下来该干些什么。学校可以相应地成立学生生涯规划中心,积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分阶段地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及时反馈信息,弥补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步一步地引导中顺利完成学业任务,提升自我价值。
2.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促进学风建设
首先学校要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比如相关部门开展一些高水平、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和素质。然后就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明确思想、道德、专业素质的需要,从而有目的、有选择地参与各种活动,提升素质和能力。最后,学校可以邀请校外著名的教授、专家来学校做学术报告和座谈会,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市场情况对自己合理定位,并明确自己的理想。在这方面,学校应经常举办座谈会了解学生动态,交流经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理、自律的能力。
3.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当能够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这是学风建设的保障。在这方面,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完善关乎学风建设的几个制度,比如学籍管理制度、奖学金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考试制度、师生联系制度等。另外,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修改学生的综合考评制度和方法,使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全面发展。严格管理体系,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严令禁止考试作弊、赌博、抄袭的行为,严肃处置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一切学生的行为都与综合考评成绩挂钩。再者,学校要奖惩分明,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定期对各班级、各系进行学风考评,设立学风示范班级。同时也要对学生个人实施奖优激励的措施,对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和学生干部评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树立典型,重视榜样力量的作用。当然学校对那些经常表现不好的班级应认真分析原因,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教育处置,以实现质的转变。
4.提高师资力量,增强示范带头作用
学生的受教育行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教师的个人品质、思想、行为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特别是高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被学习和效仿的几率很高。所以高校教师应强化自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真正起到良师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他们本身经验就不足,知识也不够全面丰富,对学生没有威慑作用,更要不断学习,缩小与知名教师的差距。同时,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一对一导师带教师的制度,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并完善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尤 琪,乔 敏.浅谈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J].许昌学院学报,2003(4).
关键词: 高职英语 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引言
关于学习的问题看似是一个老话题,其实永远不过时。人要在世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习,而学习又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才是成功的关键,这是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者的自主性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学习者自主性应成为每个学习者和每位教师的目标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1]。本文围绕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自主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了探讨。
1.高职英语教学要求
2000年10月,教育高等教育司颁发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这是为了满足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对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进行改革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高职高专教育担负着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基础能力和应用能力并重。就英语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且必须突出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业务资料,在涉外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但高职英语教学有其特殊的困难,现实教学成果与《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
2.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2.1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
高职院校招收进来的学生,属于高职高专第二批录取,其总体成绩差,且有些学生直接从中专、技校对口升入高职院校,致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笔者对河南、山东、河北随机抽样的11所高职院校的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学习计划性不够。只有25%的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制定计划,而有计划又坚持实施的只有15%。学习过程属于“粗放型”、“被动的等靠要状态”。2)课堂利用率较低。65%的学习者处于被动听讲状态。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只有30%,思想经常开小差的占45%。3)课前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能够按要求准备的只有28%。70%的学生认为课后无时间学英语。
2.2高职英语教学时少、内容多。
经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时数都是每周4学时,一学期平均下来70学时,在校英语学学时数只有210学(三个学期)。国外一些语言教育家通过观察和研究证实:一个学生学习一门第二语言,要达到中级水平(假定在我国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大学英语六级为中级水平)的话,平均需要2500个小时(Omaggio,1986)。众所周知,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不同,前者在语言环境中通过使用自然习得,后者则在课堂环境中通过正规的学习逐渐掌握。由此可以推测,要达到同等水平,外语学习所需的时间肯定比第二语言习得所需的时间更长。在我国英语学习完全属于外语学习,因而达到中级水平所需的时间应该远远大于2500个小时[2]。事实上,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前英语学习的总学时一共只有1340学时(中学六年,960学时;大学基础阶段280学时,专业英语100学时)。相比之下,高职学生的大学基础阶段只有210学时,课堂学习时间明显不够,但教材内容偏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拼命赶课,学生基础本来就差,如果没有学习自主性的话,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对英语学习越来越厌恶、恐惧。这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中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矛盾。因此,在此情况下,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指出: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但诸因素中学生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诚然教师应该尽一切可能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则有事半功倍之效,因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提高单位时间效率。
3.1“自主学习”的涵义。
外语教育界引入自主(autonomy)概念20年来,教育学家和外语教学工作者对什么是学习者自主性仍有不同的观点。最早开始外语自主学习研究者Holec认为,自主学习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Huttunen坚持某种类型的学习行为是重要的。Little认为,“在学习时,能独自地或在小组活动中计划、监控评估自己学习的学习者才是完全自主的学习者”。许多研究人员都曾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对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下过定义。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研究者或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或认为自主学习是某种学习行为,所有的研究者都强调学习责任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
3.2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鼓励学习者逐渐脱离对教师的依赖而走向自主学习的学说,其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成人学习过程中自我观念和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语言教学应注意有意义的交际,尊重和重视学习者,把学习当作实现自我的一种形式,在决策过程中给学习者一定的权利,让教师站在促进者的位置上营造并保持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不忽视其他学习者的协作作用。这两种理论都强调,在语言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领域,随着语言教学重点从原来侧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技能和能力训练,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因此,要有效提高第二语言水平,必须依靠学习者广泛地、自主地使用目的语。“自主”应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同时,现代教育的目标愈来愈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3]。信息化时代,人们要处理大量信息,要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已不可能受用终身。因此,当今的教育,包括外语教学,必须提供终身制学习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
3.3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3.3.1教学任务的需要
外语并非教会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本质上是由个体建构的,而非他人传授的,而且这种建构产生于社会互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使课堂变为交际活动的场所。教师应从传统的主导地位向指导地位转变,由导学式向学导式过渡,从知识传授者和课堂主宰者转变为“编剧”、“导演”和“顾问”。师生关系应由“演员”与“观众”变为“教练”与“运动员”。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单边”活动变为“双边”、“多边”活动,通过平等参与和学生的主角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此外,从高等教育的时限性和大学英语的阶段性,以及“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言,英语教学还应强调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管理策略,以保证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会”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时性的,带有一定的被动性,而“会学”能使人终身受用,更具主观能动性,效果会更好。只有“会学”,才能学好,才能创新,才能有所作为。
3.3.2个体认知差异的需要
众所周知,学习者无论在个性方面还是在学习方法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外语学习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进度的控制者,忽略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虽然学习者遵循大致相似的语言习得过程,但他们在学习能力、语言习得速度等认知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已得到证实。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语言水平选择与之相应的语言输入,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学习节奏,主宰自己的学习。特别是基础偏差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节奏,而无需有任何尴尬的感觉,因为这些调整不会影响到任何别的学生,使学生真正地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只有这样,学习者才会对学习有兴趣。语言学家哈钦森和沃特斯曾说过:“学习,尤其是语言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经历。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方面的感受对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3.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中心,改变学生的依赖思想,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这一能力。
3.4.1要开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途径
设计适量的且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让学生去探求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论、辩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把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宽松环境下不断处于主动状态,逐渐养成“乐思、善思、敢思、勤思”的思维品质。
3.4.2要创造形式多样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要适时开展小组活动,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针对性地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有张有弛。因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5]。
3.4.3要科学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努力达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要点纵横交错,利用思维科学计划系统地开发培养及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心理、品质和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语言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练习、巩固和复习阶段,把知识串成串,利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消化知识点,使学生对语言项目及语言规则有更深刻、更广阔的认识,最后使所学语言真正成为一种“活”语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学会自主学习和有创造性的学习尤为重要,这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华维芬.自主学习中心――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环境[J].外语界,2001,(5):64-66.
[2]小平.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革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104-104.
[3]郝栓虎.新形势下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26):71-72.
关键词:气动技术 教学大纲 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能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化,就必然要对现今技能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而作为课程的教学灵魂在于教学大纲,所以根据技能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技能教育、对教学大纲的修改已迫在眉睫。
以某高级技工学校的《气动技术》课程为例,经过对多次该课程的认真听课、学习、探讨,已经提高了对本次修订工作的必要性的认识,分别在对任课教师、学生及相关科目任课教师进行了多次专项抽样调查和了解,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大纲修订探讨,最终对本课程进行了修改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要求的调整
高级技工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以修改后的教学大纲在原大纲能力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将原目标要求整合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进一步突出技能教育的特色。这也能体现该校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单科知识和单项技能,而且更加注重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实际需要来确定气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使《气动技术》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现场实际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
修改后大纲将原大纲的教学单元、学习目标、课程内容调整为项目名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建议、教学建议。
1.项目名称
利用现有气动实训设备,把之前每个教学单元整合为现在两个典型工作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同时完成该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多数是开放性的。它具有工作过程结构完整、以人为本、开放性方式和结果的特点。
2.学习目标
修改后大纲在学习目标上,不但要求提供专业能力的教育,而且要提供专业以外的学习机会。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对未来产生持续影响的个性化发展过程,学习计划由学生或学习小组制定,通过职业实践活动持续追求一个最新的结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实现职业成熟。
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应包括“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模块,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其内容为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其内容确定的原则是突出共性教育。要学习作为职业人必备的气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各专业知识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职业模块是学习相关专业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其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淡化理性抽象思维,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要学习相应职业岗位中已被大量使用,或正被推广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具有时代特征,且易被高技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进一步掌握职业技能所必备的知识和提高必备的职业素质,这些对学生将来就业非常重要。
4.评价建议
实施多元化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修改后大纲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评价的导向、激励的功能,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为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保证。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加强与学生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主动性。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具体案例讲授。
整个课程分为若干个项目进行教学中按照“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合作意识。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在实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学过程全部在气动实训室内进行, 授课方法以多媒体演示及实物教学为主,结合确定项目、自主学习、制定方案、项目实施、反馈评价的五步教学法进行,这充分体现了学习即工作的工学一体化的特点。
四、课程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课程的重点部分教学中采用工业实例引导,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动画演示、气动透明元件、气动剖面原件、工业图片、教学影片、气动训练设备等进行直观教学,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课程的难点处安排了课内实践及讨论内容,通过工业实训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
1.在实训教学环节上,开发出若干项项模块式实训(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单,均为工业应用实例,课内实训内容均由实训项目单落实。在实训环节的组织上,采用2-3人一组两套实训设备,每个人都要单独按要求做,并鼓励每组同学对于同一目标用多种方案实现并比较优劣。通过设计并组装带有探索性的实验回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在训练中,各小组成员要团队工作、分工合作。实训内容包括回路设计、元件选取、回路组装、回路调试、故障排除、整理设备、小组讨论及实训记录。每组所做项目的结果和时间记入过程化考核成绩,这样实训时学生们都会非常紧张地投入,为完成项目的要求,同学们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要求做,经过这一过程,会挖掘他们创新潜力和培养动手能力。
2.使学生置身于气动实训室的工业“仿真”环境中,将所学的知识即可以用气动控制回路设计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又可以对照实训室的工业元件。同学们的设计思路既可以在电脑上仿真进行错误判断也可以在实训设备加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中“做”及“做”中“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教材的选用
结合技能教育以及我校学生学习特点,要求教材在内容真正做到了联系实际(联系生产、联系技术、联系工艺),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新颖实用的教材选用,“最先进的实训设备”及“工业应用案例式的实训项目”将全面提升学生的气动技术应用能力,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工”和“学”的有机结合。
总之,修改后大纲一定要精选应用最广泛、并且能被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调整被现代气动技术逐渐淡化的内容,要删除繁杂的运算和缺少普适性的人为技巧,降低难度,突出专业学习及生产生活中具有普遍适用的内容。将传统的能力要求整合为“基本技能要求”与“职业能力要求”,使教学要求更符合技能教育发展状况,体现技校“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办学理念,同时也使学生在“工”的体验“学”的升华,“学”的认识在“工”时得到实践。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各种有效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方位展开,自主学习被引进了课堂教学中。本文将探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应对这种自主学习,结合其自身特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地接受外界信息,并在自身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消化、整理、吸收,从而改善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揭示了学习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必然性的一面,强调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1。按照这一理论的观点,学生是吸收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动输入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重新调整教材、教师和学生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一种主动学习、自主选择(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时间、进度等)和自我评价的自主学习体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主学习呢?Holec认为“自主”是一种担负起自己学习责任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其特征是:学习者自己确立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估自己的语言能力等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并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自主评价、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换而言之,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是在一种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意识、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
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生源相对复杂,包括高中毕业生、中专及技校毕业生等。由于地域不同,学生所在教学环境和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词汇量不足,能主动使用的词汇则更少,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只会延续高中的机械学习方式。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很强,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内容本来应该是在相当程度和能力教育水平上的延续,但现实情况离此则有一定差距,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这种情况又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自觉学习欲望不高,连带影响了整个学习环境,造成了恶性循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很少利用课外时间抓住各种机会来学习和运用英语,达不到一个英语专业学生应有的水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与教学改革很不相符。2004年年初,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因此,高职英语专业教育者应有意识、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优化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通过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可看出,他们在基础知识、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上较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尚有不足,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因而教师在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自身首先要对自主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充分掌握相应的理论,并能与实践相结合,具备创新的能动意识,勇于进行教学改革。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当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固步自封,只会不进则退,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教师。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给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努力学习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
2.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高低不等,很多教师往往采用较简单方便、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以各类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为目标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连带影响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真正得到提高,英语教学达不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教师自身应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法,采取各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行解决、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形成自主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开创有利条件,构建终身学习平台,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开展情感策略教育
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永远是一个显眼的话题,然而高校教师却很容易忽视这一点。师生在课堂以外很少接触,这就无从真正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无法切实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全面的评价。因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唯师独尊”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除课堂教学以外,要多与学生保持联系,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做到教学相长,确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倾满感情,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激励学生,给他们自信,继而引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在新时代成为一个人是否能不断进步并真正成为有用人才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高职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他们的学习策略是培养、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摸索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评价标准,及时对学习方法作出调整和修正。另外,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独立练习学习策略,并把所学策略用于新的学习任务。由此,学生将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体会到将策略运用到英语学习上所带来的好处,了解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自己如何独立地学习并使用语言,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转贴于
5.优化高职英语专业课程结构
建构合理的教学大纲,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学将起到极大的帮助。在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材都是自己选定的,而且高职院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选定合适的教材是一门相当花心思的工作,高职英语专业的教材尤其如此,而合适的、真正起作用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则更难。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努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教材,不应墨守成规。学生个性有差异性,学习需求也因人而异,单一的英语教材不能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语言学习更不能只靠单一的英语课程学习来获得。所以,教师要努力紧跟新形势,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让他们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由他们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在什么地方学等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6.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Bergen认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乐意自我管理学习,以服务于个人的需求和目的。这要求学习者有能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与他人协作4(P1—2)。Ben—son还认为自主性分为“个人自主性”和“社会自主性”,“个人自主性”强调个人学习风格的重要性高于协作学习;“社会自主性”强调只有通过社会交往和协作以及个人反思和尝试,学习者的自主意识才能形成5(P18)。所以,自主学习不等同于独立学习,它是与协作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的乐观态度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如分配任务、开通网上交流平台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相互借鉴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学校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相应的措施。在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实行自主选课制度;在保证英语专业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跨专业、跨年级地自主选课,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允许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一个方向的学习之后,自由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真正理解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自主学习所秉持的各种理念,把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相关的各种基本策略,才能逐步实现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吴军赞,新形势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大
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J].中国教育导刊,2005,
(6).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Pergamon,198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Bergen.Devdoping Autonomous Leaming in tll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M].Bergen:Universitetit I Bergen,
Institutt for Praktisk Pedagogikk.1990.
[5]Benson,P.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Language Learn-
ing[A].1996 In Benson,P.and Voller,P.(eds)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ming[c].Harlow:
Longman.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