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科研设计论文

医学科研设计论文

时间:2022-12-13 21:38:50

医学科研设计论文

第1篇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个案报道。

    2、撰写论文将自己所做的各种研究'予以真实的、客观的作一总结和评价。但不应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撰写时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词得当、数据可靠。一般论着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短篇和个案500~1000字'综述亦勿超过5000字为宜。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着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

    (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

    (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

    (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

    (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

    (3)数量:3~10个'一般3个。

    (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

    (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

    (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 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

    (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

    (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着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

    (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

第2篇

[关键词]

健康网讯:

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胡良平教授对医学界出现的统计学错误很是忧心。他提及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全国各类医学期刊中,有统计学错误的论著竟占到80%。他说:“随便拿起一本我国的医学杂志,我就几乎肯定能找出其中的统计错误。”

胡良平教授说:“让人忧虑的不仅是上述现象,它们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我国整个医学界对统计学的不重视,对统计学方法掌握和应用的不合格。”他谈到,不可否认,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增添、省略或篡改某些实验数据是造成医学统计错误的原因之一,但就整个医学界的整体来看,统计学的处境不容乐观----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给予医学统计以正确、恰当的认识;有关业务人员统计学知识和基本功底太薄弱;相关学校的统计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以为完成了教学大纲布置的任务便能让学生有足够的统计知识去完成日后的工作和研究;有关医学杂志并没有统计学专家参与稿件审阅;有关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的评审也没有统计学专家参与……

于是,在这种氛围下,一系列不良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许多课题缺乏统计研究设计方案或设计方案经不起推敲;有些实验研究缺乏必要的预实验,以至出现异常现象时,研究者措手不及;有些因收集数据不当,不可避免地导致误用统计分析方法;有些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有误,用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以至于无法考察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些研究人员误用t检验分析一切定量资料,误用χ2检验分析一切定性资料,误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有明显曲线变化趋势的资料,用一元统计分析方法取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在错误的统计研究设计指导下收集的错误数据,又用错误的方法进行处理后得出的错误结论常被写进论文,“证明”了新发现或新发明,然后这些充斥错误统计数据和结论的论文堂而皇之地刊登在我国优秀期刊上……“其后果可想而知。有严重统计学错误的论文怎能说明作者的观点,质量不高的杂志怎能推动医学新知识的严肃交流,有错不改或根本不知道有错误存在又怎能促进整个国家医学的发展呢?”胡良平教授十分忧虑地说道。

据了解,由于变异性在医学科研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这一领域,运用统计学的场合比其他研究领域要多得多。同时,统计学知识近年来也获得了大发展,胡教授介绍说:“多个边缘学科的合作研究,多中心临床试验,大规模多层次的调查资料的出现等,促进了META分析和多水平统计模型的诞生和发展;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研究问题的提出,促进了重复测量设计、分式析因设计、反应面设计、混料设计、均匀设计等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的发展;包含固定效应因素和随机效应因素的复杂课题的研究,促进了一般与广义、线性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研究和不断完善;许多大型通用统计软件包的出现,又使得复杂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所有这一切为医学科研提供了更有力的辅助工具。

可是,如果没人用,或者根本不知道其存在,或者误用和滥用,那么工具再好也是毫无意义。“上至我国许多重大、关键课题与项目的主持人都不重视统计学知识,那么他们下面子课题的负责人和一般的研究人员又怎能重视统计学知识呢?许多名牌医学杂志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统计学错误,又怎能让阅读这些杂志的人避免统计学错误呢?”因此,胡教授呼吁,重视医学统计学刻不容缓:一是政府和科研机构业务管理者,应增强自身的统计学知识素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重视医学科研工作的科学性。二是参加评审“科研成果”、“核心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和“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等的专家,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统计学素质,以便有能力识别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三是努力提高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加强对有关人员统计培训的力度。四是学术期刊的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它们对稿件的统计学质量几乎没提任何实质性的要求,认真修改“稿约”,提高稿件的统计学质量是避免期刊出现严重错误的关键举措之一。同时,可以借鉴国外著名期刊设置统计学审稿人制度,或邀请有关统计学者参与审稿。

胡教授非常希望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能和统计学者进行科研协作。他认为,医学统计学虽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不是任何科研人员通过短期培训便可以真正掌握的。至于复杂的统计学理论和技术,专业性较强,不必人人掌握,这就需要研究人员能主动与统计学工作者开展科研协作,尤其要高度重视科研设计的质量,这不仅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医学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胡良平教授说:“近几年,我们不断呼吁有关部门重视医学统计学,但效果并不理想。不过我们仍要大力呼吁,希望各方面重视医学统计学,这对保证科研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经济、高效,推动整个医学界良好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科学时报)

第3篇

[关键词] 学术论文;加权;计量学统计;地位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1-0007-02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是1984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而建立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及康复于一体的专科医院,是湖北省卫生厅核准的专科三级甲等医院,是荆州市六县(市)两区八所妇幼保健院业务指导中心。医院坚持“妇儿至上、关爱仁爱、诚信求实、追求更好”的服务理念,近几年来积极创建“平安医院”和“学习型医院”,大力提倡“科技兴院”和扶持“重点专科”政策,医院的数量和质量逐年增高。本文将该院1998~2012年的被引用情况进行计量统计,以期从这一方面来分析该院的学术研究情况与医疗水平,为评价该院科研绩效、促进该院科技进步等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1998~2012年在《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收录的论文及其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级搜索和跨库检索为工具,在检索区输入“作者机构”,对应栏中输入“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时间栏选择“1998~2012”,以“被引次数”和有全文为条件,检索出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况。以同样的条件检索出荆州市各医院在各年度的及其被引用情况,虽有不可避免的漏检情况,但检索结果应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 加权评分方法

各个加权因子均以平均数为基数分0分,论文总数和被引篇数与基数每相差50评±1分,被引率与基数每相差10%评±1分,其他因子按与基数的差值评分。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分析

2000~2012年《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就整体而言,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在《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被收录的论文数量在荆州市卫生系统排在第5位,在荆州市妇幼卫生专科系列处于领先地位。见表1。

2.2 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的质量分析

将论文总数、涉及科室数、刊物、论文被引频次等来分别评价一个单位的学术水平可能不尽全面,因此,在采用这些因素的计量学统计的基础上,再以平均数为基线0分进行加权排名,基本可以反映其总体水平。见表2。

3 讨论

医学论文是医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的主要表达形式[1-3]。 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在一个时期内人才实力和学术水平,也是评价医院医疗科研力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4-6]。从1998~2012年以来被《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数量来看,《万方医学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录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发表的期刊和会议428篇,其中期刊论文407篇。2003年以前发表的论文数量屈指可数,2004~2006年医院每年均不足20篇,2007~2010年间平均43篇,2011年医院加大科技兴院的力度,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论文数量突飞猛进,年论文平均数量增至96篇。以上数据表明医院在科技兴院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一切和医院近年重视、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加大了投入;改善科研实验条件,提高科研奖励力度;鼓励临床医疗人员进行科研,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扶持特色优势科室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应看到医院论文的数量与荆州市中心医院和第一医院的差距,落后于这两所综合性三甲医院近10年。

原创性研究成果通过发表的论文被大量引用,能够被科学界同行广泛认可,产生深远的影响[7-9]。从医院论文的被引率来看,医院论文的被引率与被引频次偏低,12年来39篇被其他论文引用61次,占总论文9.58%;被引用2次以上的论文仅有10篇,远远落后于综合性医院,说明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医学论文的质量尚处于初级阶段,影响力非常有限。现在国家每年以“科技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价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实力及在国内所处的学术地位[10-12],提示我们要鼓励职工撰写高质量的论文,进一步加强作者对杂志影响力的认识,在投稿时需增强选刊投稿的意识,并有意识地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投稿。

多年来,妇幼保健院一直在医学资源、学科建设和科研力度方面处于劣势。我院的论文涉及的范围与综合性医院相当,而且近两年的论文数量已经同综合性二甲医院相当,从论文总数、涉及科室数、刊物、论文被引频次等综合加权排名来看,我院总体排第5位,在全市妇幼专科系统处于龙头地位。随着科技兴院战略的实施,近两年已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我们有理由对妇幼医学论文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陈嘉伟,郑利荣,贺莲,等. 从1999~2008年SCI收录广东省医学论文看其医学科研的发展[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6):65.

[2] 张静. 青海省疾控中心10年国内发表学术论文计量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3):283.

[3] 钟伶. 福建中医药大学2008~2011年学术论文统计分析[J].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2(6):55-58.

[4] 顾华,李付冬,陈永弟,等. 2001~2010年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发表科技论文分析[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 26(1):65-68.

[5] 黄红稷,程敏,王亚楠. 2007~2012年《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刊载论文分析[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1):94-95.

[6] 周庆辉. 医学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学术论文评价[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6):707-711.

[7] 龚瑜,黄习文,王晓燕,等. 医院职称评审中学术论文审核的几点思考[J]. 现代医院管理,2012,10(4):75.

[8] 刘览,郁卫刚,杨惠光,等. 浅谈提高基层医院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216.

[9] 程金莲,董秀娟,韩世范. 护理学术期刊科研论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2,10(21):1992-1995.

[10] 曹倩,林旋龄. 大型综合性中医院的论文管理策略[J]. 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367-367.

[11] 董秀娟,程金莲,段志光. 护理期刊学术论文投稿评价指标的构建[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213-215.

第4篇

特色专业是办学思想、科学研究、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较高声誉、个性风貌的专业,是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个性化专业。2007年至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先后分批在全国本科高校立项建设了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特色专业310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自筹)、湖北科技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10所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其中的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1]。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余所高校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余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医学类基础课程、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与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在学分、学时与实施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本研究以南方医科大学与湖北科技学院为例,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二)研究资料的来源

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和学院主页及其它查询调研;南方医科大学资料来源于该校提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及其该校专业建设点主页。

(三)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作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收集研究文献材料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多维要素质点,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提出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措施和建议。

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获教育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国家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群

主干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与程序设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信号与系统、医学传感器、医用X线机原理、CT成像原理与技术、MR原理与技术、医疗器械质量体系与法规、医学电子仪器原理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机构、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三甲医院的设备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从事仪器检测、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4分/2644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183:461/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04:45/1:0.43,学时比例是1820:824/1:0.45。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折合成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医疗仪器综合课程设计2周,80学时。毕业实习4学分,16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三、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背景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医学信息工程(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等6个培养方向。2007年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高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出版医用传感器、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10余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部级、教育厅教学成果奖。

(二)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群

主干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基础医学概论、医用传感器、医用检验仪器、医学影像仪器、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等。

(三)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二级以上医院、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仪器设备管理,医疗器械营销策划与推广,也可以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四)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实践学时比例为2200:475/1:0.2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分比例是117:42,学时比例是2180:630/1:0.34。见表2。

(五)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医学仪器等课程、模电、数电课程设计教研室分散实施,没有载入训练周,这也是与南医大的不同之处。

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是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设有必修课、选修课两层次。南医大没有开设医用化学、电子工艺实习,是为数不多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显示远离生物与高分子材料类。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之故。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是学科基础课程未开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与创新,适合于发展专业培养方向,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

(二)课程体系学分、学时分配的比较分析

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比较分析。两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见表1、表2,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分/166学时,比例高出1:1:0.07,但差异相差无几。两校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学时比较,总学时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13.3%[3]。两校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数据显示出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既重理论教学,又重实践研发、自主学习之缘故。2.必修课与专选课学时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和适时、适宜性补充和调节,弥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3、1:0.45,而湖科院是1:0.34、1:0.34。数据显示,南医大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而偏高的现象,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建设稳定性差。由此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应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表2看出,学科基础课开设门数、学分、学时及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与全程教学课程总学分、学时基本平行,基本上分析内容要素都是湖科院高于南医大,只有一项有意义的数据是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差异性大,湖科院高出南医大的1:0.13,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说明,从总体上看湖科院更重视实践教学,反映出其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17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条件和宽厚的共享资源。4.医学课程学时比较分析,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开设情况与比较。南医大开设医学课程4门,总学时是212学时,分别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湖科院开设医学课程也是4门,总学时是297学时,分别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和临床医学概论。从学时比较看,湖科院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85学时,高出率约占9%。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南医大是单科院校,医学基础条件好,该偏医的却偏工;而湖科院是综合院校,有较强的理工教学条件却偏医。两校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的论点不相符合[5]。从邓军民等人报道资料看[6],首都医科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远高于同类的南医大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的湖科院175学时。

(三)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比较分析

从课程与就业的关系看,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设置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很大程度就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院校对就业方向总体的表述是在医疗仪器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医疗仪器检测与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医疗器械公司等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而南医大就业方向偏重仪器设备的检测、质控与研发,而湖科院则偏重于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医疗器械公司从事仪器设备营销策划。

(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集中实践训练32周,与湖科院集中实践训练47周相比,从总体上少15周,由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各校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但要说明的要素是,湖科院的医学仪器类、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由教研室分散安排,生产实习实际上是名义,也未开设创新课程。而两校的共性不足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没有开设工程实践(金工实习)训练课;南医大未开设电子工艺实习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的湖科院也没有做好集中训练。实质上两校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不符合高校工科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五、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分析,参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引导建立国家专业本科教育标准,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配合专业认证制度与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拟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外,高校可利用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条件探索与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计划”。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构架

第一,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7];第二,未来的任务是积极探索面向市场营销方向的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文科学士培养方案,其专业课开设医疗器械管理、经济、营销类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分、总学时的35%—40%;三是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

(三)优化课程体系,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及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等五大模块[8]。要求在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之间应该设置合理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体系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而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新视野。

(四)谋划课程体系策略,适应控制学时比例

第5篇

科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基层医院总体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1],医学科研论文不仅是临床医疗及科研活动的产物,其数量和质量也反映了医院整体诊疗技术水平和科研质量的水平,可以作为衡量科研工作的重要标志。如何促进医院科研工作者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促进科学研究,鼓励科学探索和原始创新,应从管理服务和奖励机制方面着手,解决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医务人员从事科研,以科研促进医疗,以医疗带动科研,提高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整体水平。

撰写医学论文应注意的问题医学研究论文的大局观撰写医学研究论文首先要有大局观,即对所要撰写的论文有总体的定位和整体的把握。撰写之前应对题材进行认真分析,可以根据所投杂志设定的栏目分析自己的论文属于哪一类。有述评、论著、临床研究、病历报告、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监测与检验技术、综述等栏目,而相应栏目下的论文都有其相应的格式和要求。参照这些格式和要求落笔行文,就不难写出符合要求的完整的论文。所以,首先要重视论文写作的大局观。

了解医学论文的属性医学论文属于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信息源,客观记录医学发展的全过程,是推动医学科技飞速前进的动力。有统计资料表明,约75%的科研在科技期刊上[2]。可见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在传播科研成果、交流实践经验、推动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层医院医学论文存在的问题缺乏健全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论文产出质量率低科研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医学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科研论文的产出数量、质量也是衡量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学术水平、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部分医院把科技论文产出数量用来衡量科研绩效往往不能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如在职称评定时需要论文,医务工作者仅仅是为了评定职称才急于撰写科研论文,这样仓促撰写的论文,其质量就存在很多的问题。

论文的论题、论点是否新颖,研究目的是否明确,资料是否全面,统计数据和方法有无可比性,语言表达是否明确,文章结构和层次是否分明,对实质内容是否进行深入分析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仅仅是为了评定职称才而造成准备不充分,观点不成熟;其次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对投稿者所投期刊把关不严,部分医院领导班子在思想上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未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组织机构,未配备专职的科研管理人员,在人、财、物等方面投入不足,致使管理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发展。缺乏科研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缺乏对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引导作用的培养。学术、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更要有相关的管理素质和经验,跨学科科研项目研究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但目前,大部分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都在专注自己的科研工作,仅仅是敦促自己发表科研论文,而没有发挥带动其他医务人员,因此积极发表科研论文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

医院信息管理组织不健全,科研管理滞后部分基层医院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及各种期刊数据库等网络资源,使科研人员很难获得医疗科技前沿的知识,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限制了科研人员对信息的利用,从而使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时感到无从下手。即便开展了研究工作,也不能用最好的方法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致使很多科研工作成了重复工作,极大地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其次由于医院缺乏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在方面无相应的资金扶持和资金奖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研人员进行科研以及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医学科研论文水平的对策提高认识、重视科研和论文写作科技兴院不单单是引进几个像样的设备和几个高学历人才,而是要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中来,着眼于广大患者的需求,着眼于职工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着眼于医院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科研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健全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取得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开展临床或相关工作研究,对临床病例进行观察分析或对相关工作进行思考总结,能促进职工科研创新思维的开发;撰写学术论文,在投稿的过程中论文能得到学术期刊相关编审专家的指导修改,发表后能与同行交流、求证,能促进员工提高调查、统计和分析相关资料的能力,对提高医院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很有意义。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研人才的培养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促进科室与医院间的科研合作和信息交流,对医务人员开展有计划、系统的科研相关知识培训,为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指导青年医师申报课题,瞄准有前瞻性医学领域有研究价值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并加强研究过程中的指导,或直接吸收他们参与他人的科研课题研究,使他们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同时还要增加相关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循证医学等知识,重视专业与专业间的优势互补,拓宽知识范围。搭建医院科技信息平台,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营造科研氛围,有条件的医院争取在院内设立科研启动基金,作为孵化基金,为科研人员营造科研氛围,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调动医务人员科研工作热情,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申报高级别的课题打下基础。设立科研和收录奖,明确不同档次科研论文所能获得的奖励与扶持,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科研工作者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的热情,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医院论文是反映医院影响力、管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3]。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被引用的次数等是评估单位科研水平、个人科研实力的指标之一。统计分析学术论文的产出,有助于了解医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促进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增强医院科研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科研学术论文的管理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医院科研政策的扶持和正确导向,也为医院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医学统计方法;临床医学研究;应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部分医学科研人员却相对忽视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导致临床医学研究中出现较多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只有加深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认识,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1医学统计方法概述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专业设计与统计学设计是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影响科研工作实际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医学统计方法作为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其从形成与发展共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由较为简单的统计方法逐步向各种科学统计方法综合应用的方向转变。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SPSS、SAS等统计处理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客观促进了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大幅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基本步骤为:1)对于某项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设计;2)根据统计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收集和整理所需的各类资料和临床数据;4)对于经过归纳后的资料和数据,选择科学、合理的医学统计方法,以保证科研工作所获取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可靠性。从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发展的角度而言,科研人员在专项研究或论文撰写时,都离不开医学统计方法的应用,所以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医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并且依靠其掌握科研项目的客观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专业文献。由此可见,现代医学统计方法则广泛用于临床医学科研、医学论文撰写,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其实际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2统计学设计与指标选择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统计学设计和指标选择是科研人员开展工作的首要环节,他们必须坚持对照、重复与随机化的基本原则,在重复观察一定数量的样本基础上,合理设定对照组,以保证统计学设计中的随机抽样或随机化分组。在临床医学科研的统计学指标选择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采用配对设计的医学统计方法,尽量保证组间的均衡性2)临床医学科研的目的必须明确,特别是要与现代医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医学事业的稳步发展;3)注重医学统计方法与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注重于解决某一或几个方面的现实医疗问题;4)临床医学科研中的统计样本要尽量全面,样本越大其统计结果也越接近于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科研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3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合理的应用必须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而且要加强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国内科研人员应积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的医学统计方法,并且不断加强计算机技术及各类新型软件的研发,最终全面提升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实际效率和质量,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

3.1COX模型的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COX模型时,科研人员要应用C0X模型进行单因素的筛选,并且综合分析影响统计结果的接近显著性或显著性因素。在应用COX模型进行统计结果多因素分析时,应逐步检验和清除不显著的因素,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优化数学模型,以便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利用COX模型进行临床医学科研的危险因素分析时,必须保证方程公式的进一步优化,特别要注意两组数据模型的对比与分析。

3.2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在临床医学研究的多指标统计分析时,科研人员必须采取常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的模式,尽量减少统计结果的模糊性。例如:在进行某一药物的功效研究时,要采取先进的电脑测定方法,并且通过临床病例脏器功能指标与多项形态的综合统计与分析,建立专业的多元回归模型,在对比病例治疗前后的各项检验指标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从而科学判定某一种药物的实际效果。

3.3其他方面的应用随着各类现代化检验仪器的研发和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要适当强化正常值的研究范围,绝不能简单的采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的医学统计方法。科研人员应提高样本的数量,进行各类临床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处理,并且按照正常值的统计方法进行其余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对于各类医学资料和数据的科学收集、整理与分析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构建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一步。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但要掌握基础的医学统计和概率论知识,而且要强化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这对于促进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丕焕,主编.医用统计方法[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44-153.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护理专业;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11-03

医学统计学以医学理论为指导,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生物医学现象和医学理论的内在客观规律,贯穿于医学研究的整个过程[1]。学习医学统计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分析结果,是医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和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因此医学统计学逐渐成为护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对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及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态度、教学感受和学习意见,分析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刚完成医学统计学系统教育的187名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授课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统计学》(第6版),理论课授课20学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图表、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t检验、χ2检验等,配套计算器实习16个学时。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及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在187名被调查对象中,56.68%高中主修文科,43.32%主修理科,普遍认为自己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偏差,详见表1。

在学科特点的回答中,超过一半以上(56.68%)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抽象难懂;但大部分学生(69.52%)对于该课程还是呈现肯定态度,认为相关知识点对将来有帮助,可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及专业技能;也有一部分学生(30.48%)认为该课程对于护理专业来说没有帮助甚至不知道学习该门课程有什么作用,因此在学习该课程主要目的回答中,43.32%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其他,详见表2。

2.调查对象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感受。在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感受方面,61.49%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上课听不懂(59.36%),课程内容太难、看书看不懂(54.55%),数学基础不好(46.52%),没有兴趣(38.5%)等,其中认为参数估计(56.68%)、假设检验(56.15%)、t检验(62.03%)、χ2检验(53.48%)这些统计学知识难以理解;仅有20.32%的学生认为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能够掌握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在t学统计学的授课感受方面,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符合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这一观点,44.38%表示赞成,26.20%表示中立,大部分学生(75.4%)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偏少,不足以支撑将来的实践应用,详见表3。

3.调查对象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建议。调查显示,仅有66.85%的学生对教师使用板

书和投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在更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回答中,选择结合实际案例师生共同分析的有70.05%、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56.68%、参与统计调查的有47.59%、小组讨论的有39.57%、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83%。说明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学生更希望课堂活跃,多方互动,参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考核方式而言,大部分学生(65.24%)认为应该增加平时和实践成绩所占比例,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应更加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而不是一味看重考试成绩。

三、讨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总体表现出肯定态度。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和实际性较强,涉及大量数学公式、抽象概念和复杂内容,对于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存在较大困难,导致学习信心明显不足。加上对统计学价值的认识缺乏,未能深刻了解统计的用途,导致学生对统计的兴趣不大,缺乏学习主动性,造成学习过程过于机械化、程序化甚至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取得学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造成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存在如此“距离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全面,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护理专业融合不够。传统统计学教学比较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原理的讲授和运用公式计算能力的训练,忽略对学生统计思维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碰到实际医学问题时无从下手。而且无护理专业专用的统计学教材,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国家统编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材,该教材缺乏相关护理研究实例的展示,无法达到专业化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也和其他专业相似,跟护理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统计学方法介绍较少,导致学生在护理工作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3-5]。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国内大多数护理院系开设了该课程[6],但只设置这一门课程,缺少科研设计、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辅助课程的支撑,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统计思维和系统的医学科研思路[7]。加上该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大量内容无法在课堂上讲解,学生缺乏探索精神,认为所学的就是全部,使实际应用比较困难。

三是教W方法落后,考核内容方式陈旧。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过程,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大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考前短期突击强化知识点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设计,缺乏对统计综合应用能力客观真实的评价,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无法体会统计学在本专业的应用价值,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迫切要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基于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的建议。

明确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群。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具备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医学科研问题[7]。对护理专业学生统计思维模式和从事医学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引进科研设计课程,结合SPSS统计分析课程,构建以医学统计学为核心的课程群,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并重。

选择适宜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根据护理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结合护理专业知识构架,选择适宜的统计学教材进行授课或者编写适合护理专业的辅助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建立包括基本统计方法、高级统计方法、科研设计、统计软件等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介绍与护理专业息息相关的统计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还增加SPSS统计软件的教学,处理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式、网络化、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已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案例导向型教学[8,9],即用护理专业典型案例引出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处理方法选择,使用软件实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结果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使用sakai网络平善本课程网络资源(课件、教案、视频、图片、作业等),实现网络授课、答疑、提交作业和资源共享,方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除此之外,增加课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申报国家、省或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加强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考核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发生相对的变化。考试内容应该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表现)、技能考核(科研实践、上机操作)和理论知识考核;考试形式除了卷面之外,还采用上机操作、调研报告、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成绩根据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实践过程中提交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期末卷面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

目前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培养的质量,应对护理专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康.医学统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王睿,吴美京,等.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护理杂志,2011,(12):73-74.

[3]安胜利,郭萃.《护理学报》作者所投论文常见统计学方法误用分析[J].护理学报,2013,(01):8-11.

[4]李亚琴,寇丽红,等.护理论文中常见等级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分析[J].护理研究,2013,(36):4224-4225.

[5]徐婉,陈莉,等.综合性医院护理工作中医学统计学的应用现状分析[M].甘肃医药,2014:952-954.

[6]张立颖,李亚洁,等.国内15所护理院系开设护理科研及相关课程现状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2):293-295.

[7]孙亚林,贺佳,等.构建《医学统计学》课程群的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166-1168.

[8]马洪林,王良君,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案例式教学法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9-21.

[9]王培源,范万峰,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实施与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1,(28):148-151.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Statistics for Nursing Specialty Based on Questionnaire

ZHANG Li-ju,ZHANG Na,LU Yan-xin

(Zhuhai Campus,Zunyi Medical College,Zhuhai,Guangdong 519041,China)

第8篇

关键词:一体化;医学仪器;实验平台;理论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陈洪斌(1973-),男,吉林白城人,吉林医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73-04

职业院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教学体系构建”内容的相关研究课题,是在医学院校职业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历史阶段性产物,是本科专业教学体系职业化改革的必然趋势。“改”就需要“变”,改变的程度不能仍然依附于现有本科专业教学体系而进行的小修小改、修枝剪丫,改革要适应于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要努力形成“创新、创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个含电子学、医学、化学、材料学等的学科交叉型专业[1][2]。在一体化实验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加强BME理论课程设置是非常必要的[3]。目前还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体系构建内容直接对接使用,故而课题组根据BME专业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提出了与实验平台相配套的理论教学中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基础医学和电子学知识基础,如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医学仪器原理、影像技术等课程,与之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桥梁。通过课程模块的学习为学生形成医学仪器原理分析与构成设计能力、诊疗设备操作能力、器械故障诊断与维护等能力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一体化实验平台教学体系构建

在职业院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构建方案中,“教学体系构建”为其重要构成部分之一。教学体系构建涵盖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限定选修及其它课程设计工作。含教学体系构建的一体化实验平台结构示意框图,如图1所示:

二、一体化实验平台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体化实验平台教学体系构建主要环节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限定选修及其它课程合理、适当设置等设计工作;该工作中课程设计内容、形式、教学手段与方法等各教学环节不能简单的被修改或近似等同于现有的课程理论教学体系,要真正体现出BME职业化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实践技能提升的培养。

(一)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基本原则及结构框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系统地阐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科学处理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关系,注意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注意吸收新知识与新成果。贯彻理论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上做出相应调整,适当地增补学科的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概念,对各学科之间重复或交叉的内容做出相应的删减或调整,力求使教学大纲更贴近现代医学课程的要求。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结构层次框图,如图2所示。

一体化实验平台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中,与BME专业相关、应开出课程设置为以下内容:

通识课程:含计算机应用基础;

基础课程:含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机械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分析、线性代数、模拟电子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工学、脉冲数字电子技术、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工程力学;

专业课程:含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生物医学电子学、数字信号处理、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医用影像设备学;

限定选修课程:含数学实验、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医学图像处理、金工实习、医学仪器实验、医用仪器管理与维护、软件综合设计、单片机综合设计。

(二)辅助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基本原则及结构框架

平台辅助教学体系主要构建环节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限定选修及其它课程等辅助实验教学设计工作;辅助实验教学设计内容,要体现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职业化教育的特色,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实践技能能力的培养。实验技能即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电路设计与制板能力、小型智能医学仪器的设计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医疗设备应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辅助教学层次设计结构框图,图3所示:

实验教学环节应辅助于相应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即在课程所在实验场所内进行实践活动。不同课程群对应不同实验场所,下面列举部分实验室功能与各课程群间对应关系:

通识课程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数学实验、科研设计;

基础课程实验室:普通物理学、机械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电工学、脉冲数字电子技术;

专业课程实验室: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用仪器原理、检验分析仪器、医用影像设备学;

常规医学仪器设备实验室:金工实习、医学仪器实验、医用仪器管理与维护、软件综合设计、单片机综合设计。

三、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问题研究

(一)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实践锻炼与认知过程探究

认知过程是对未知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通常以理论文献查找为前站。医学仪器技能养成的认知过程,则要通过现有理论进行相应教学设计,让医学生首先了解医学仪器设备有记录以来的发展历史,其次能够识别医学仪器设备种类与分类,使其在该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再去深层次探索医学仪器设备带给人类的益处。实践过程,就是在了解与熟悉医学仪器构成、原理、使用功能等基础上,按着指导教师的引导对各种医学仪器设备进行实践应用锻炼过程,进而根据仪器设备故障外观,能够提出初步诊断等问题。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中实践锻炼与认知过程是首要设计环节。

(二)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通识课程设置必要性探究

以本科课程为主,进行通识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如《医疗器械认知实践》课程应该作为BME通识课程,让学生去学习;该课程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利用这种特殊性,让学生在还不懂专业知识的同时步入了医学仪器技能培养的领域内,通过逐渐接触专业领域内常识性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的学习方向[4],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中通识课程的设置是必要的。

(三)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探究

以本科课程为主,进行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学习。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体系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其促进知识体系融合,形成闭合知识链条。教材建设是前期工作,选择知识体系认知设计比较好的教程,或者课题组自行编选适用BME学生使用的教材;合理设计,增、删、减具体教学内容,提炼教材的适用度。课程群建设是基石,如普通物理学、电路分析与综合、电子学基础等,形成一个基础知识认知课程体系,支撑医学仪器技能训练计划工程的基础课理论知识学习。

(四)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探究

以本科课程为主,进行专业课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基本实验技能的养成,必然要进行诸如传感器学、集成电路、CPLD、单片机、程序设计、Matlab、医学信号采集与医学图像处理等专业课深层次理论知识的学习;否则,无法满足时展对医学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基础知识的学习是认知过程的前身,专业课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是后事之师。

(五)理论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设计――先进理论与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探究

在本科课程学习基础上,将先进理论与技术引入课堂教学。BME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测量分析处理技术和基础医学知识等,其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同时产品开发周期短、技术更新快,有必要将更为先进的、前沿技术理论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四、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设计研究

(一)辅助教学系统设计――基础验证性实验问题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以本科课程、基础验证性实验设计为基础。根据实验数量、名称、内容、目标要求等,进行电路实验设计与开发、电工学实验设计与开发、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设计与开发等研究。目的明确,力求基础,养成思考问题习惯、培育实践动手能力、促进潜在开发意识、形成基本职业技能。

(二)辅助教学系统设计――虚拟仪器开发平台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开发虚拟仪器平台。实验室虚拟仪器工程平台(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由美国NI公司推出,且以图形化编程语言为主的一种虚拟仪器开发平台;以LabVIEW为契机,可模拟实现常规医学电子仪器功能的基础上,并可适当开发出更多功能,应用虚拟技术来处理医学信号,使医学电子仪器模拟设计变得更加方便[6]。也可依托嵌入式医学仪器系统,充分利用该系统功能可靠、性价比高等优点[7],开发相应产品,最后由模拟仿真到产品生产。虚拟仪器平台开发能力高低,是测试学生医学仪器实践技能的最佳手段。

(三)辅助教学系统设计――软件仿真实验问题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以本科课程为基础,进行各门课程的实验数据仿真实验设计。将实验室中的各类实验数据,进行验证性研究,对如何能够克服工作环境、人为、仪器设备等因素造成的误差问题进行探讨;在软件上是否能够跑通,如何选件,对电路设计进行可行性分析等,节省时间、节约成本,防止器件使用中的浪费,减少软硬件间调试问题。软件仿真实验设计技巧的熟练应用,是医学生对医学仪器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提升的体现。

(四)辅助教学系统设计――设计性实验问题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以本科课程、设计性实验为核心。根据实验设计意义、目标要求等,进行传感器学实验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实验设计与开发、CPLD实验设计与开发、单片机实验设计与开发、程序设计实验设计与开发、软件仿真与Matlab实验设计与开发、医学信号采集与医学图像处理实验设计与开发、小型医学仪器实验设计与开发等研究。以问题设计为中心,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促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学科最前沿科技进展,培养潜在科研意识[8]。

(五)辅助教学系统设计――医学仪器设备调试与操作水平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提升仪器设备调试与操作者应用水平。操作者必须了解、掌握其使用原理和应用方向,以虚拟仪器使用为例:虚拟仪器操作面板,与常规仪器设计具有相似性,如开关、指示灯等控制部件的图形化表示,通过操作、控制虚拟面板,从而完成对被测信号的采集、分析、存储、显示及输出等功能[9]。仪器设备基本信息、使用功能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医学生提高医学仪器设备调试与操作水平能力的前提。

(六)辅助教学系统设计――医学仪器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养成研究

基于实验平台辅助教学系统,培养仪器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者技能水平。维护者必须熟悉各类仪器设备结构构成、工作原理,以虚拟仪器使用为例:虚拟仪器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虚拟医学电子仪器以计算机为核心,利用软件来完成生物医学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显示等功能[10]。仪器设备结构构成、工作原理等知识的掌握,是医学生提高医学仪器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养成的前提。

五、基于一体化实验平台推动教学方法改进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如通过启发式教学,由原理结论教学转移到设备应用教学上来,再反作用于原理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发现不同原理设备的共同点和各自设备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医学仪器各原理及各设计方法的本质;争议讨论式教学,针对有争议的授课内容,安排学生课下查证,课上讨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学中要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将教学融入网络世界中去,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更新慢较慢等弊端[11]。

综上所述,为培养适应社会医疗服务发展需求,适应医疗设备辅助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应用功能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依托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提出教学体系构建设计方案是必要的;其为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构建设计工作主体构成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王保华.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浩,李本富.用MSP430实现腕式心电检测仪的研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5):427-429.

[3]陈洪斌.高校一体化医学仪器技能实验平台建设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3-54.

[4]胡秀枋,等.《医疗器械认知实践》教学模式剖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5(1):60-62.

[5][11]吴效明,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理工科综合型人才[J].医疗卫生装备,2010(2):115-117.

[6][9][10]刘艳,等.基于LabVIEW的医学电子仪器开发[J].医疗装备,2010(8):5-6.

第9篇

中国正进入一个大量投资和改善医疗硬件设施的时期,在未来的几年里成千上万新的医院将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巨大浪潮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机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医院设计以及如何利用循证设计理论创造更好的建筑。

循证设计理论在过去25年间,在多学科领域中不断发展和充实。它强调应用科学知识指导医疗建筑设计,以改善医疗成果,通过减少传染及其他风险来提高患者安全性、医疗服务效率并节省成本,提升可持续性。正如现代医疗在循证医疗理论(即医生和护士的决定基于研究的结果)指导下发展一样,医疗设施设计也越来越基于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循证设计也在全球范围迅速得到推广。循证设计理论被定义为“在与客户充分讨论和合作的情况下,在每一个项目的设计决策中明确、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研究和实践证据” 。

循证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硕丰,美国的研究人员已发现1200多个高质量的研究为医院环境对医疗成果的影响提供了知识基础。如果不仅局限于医院,而包括社区诊所、康复设施、养老院、精神病院以及其他类型的医疗保健建筑,文献总数可能已超过2000个。医疗设计中心发起的一项研究合作,囊括了北美超过50家的医院和医疗机构,已经持续了多年。该研究通过测量临床疗效、安全性和成本,来评估新建筑中由于循证设计手段的应用所带来的效益。

现在有很多证据显示,传统或常规的医院设计手段不利于提高医疗效果,且安全性低,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压力增加,服务效率低下,成本升高。从大量的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改善医疗环境设计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不足为奇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参加投标医疗设施项目的建筑和施工公司拥有与最新研究相关的知识以及循证设计理论的理念。在欧洲、亚洲和中东、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多个地区和国家,其新建医院项目的投标文件中写明了对建筑师循证设计理论经验的要求。

我认为,中国在设计和建造数以千计新的医疗建筑时参考最佳的科研成果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建筑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被使用,且现在我们还无法预测其中各种的风险。然而,通过了解现有的成果和各领域的知识,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知道哪些设计手段或处理方式对改进医疗质量有效或无效。循证设计理论以最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在设计过程中支持决策,并鼓励创造性和经验积累,从而更好地完成中国建筑师、规划师和医护人员的既定目标。我坚信循证设计理论的广泛应用将能使中国在打造高质量的医疗设施方面领先于世界。

第10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 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 基础学科阶段,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 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 第二阶段: 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 进行系统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 临床学习阶段, 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临床科研训练, 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学科阶段, 学生的课程以理科类基础课程为主,还没有足够能力参与科研, 而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临床阶段能否以较短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学位论文, 乃至能否顺利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大事。因此, 如何做好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1]。

        三  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方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 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 经过系统的训练, 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 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 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程序:由“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教学检查、结题验收”组成,各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申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立项负责人组织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的立项继续进行,最后,教务处组织结题验收。

        3.项目来源:学院自行申报(由各学院教师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学生进行)。

        4.教务处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出台《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

[1] [2] [3] 

办法》。

        五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见成效

        新疆医科大学从年首期推出, 已立项期, 全校共立项目项, 个学院的名学生次参加了训练。

        通过SRTP训练计划,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博士生、硕士生接触,在这样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集体中,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 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踏实作风、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六  进一步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想法

        . 改革教学模式,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除了贯彻理论探索,还应有适宜的研究氛围和环境。医学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为有效实施SRTP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状况,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以及各种学派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教材的编排上,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探索和怀疑精神,避免造成学生对权威和书本的被动接受。】

. 鼓励科研训练项目学科交叉。

        SRTP项目大部分都是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的, 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学生如果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 会不利于思维多向发散性的培养, 而且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立项打破专业的界线, 鼓励不同层次的结合、不同学科的交叉, 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

        . 加强组织, 营造校园科研氛围。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设计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如医学院可举办生命科学节、医学节等,邀请著名专家讲学,开展科普活动、医学知识竞赛等; 学校要为学生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业计划及课件制作竞赛等,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还可以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等社团,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讨、报告会、沙龙、竞赛等活动。

        . 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创造良好的场所。

        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等,配置适当现代化、高科技的技术装备,建成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基地; 利用社会资源如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手段, 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装备条件来建设校外的科研训练实践基地; 也可以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不受人、财、物、空间、时间的限制, 使学生科研训练得以自由开展。

        . 让更多教师来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

        创造意识、科学鉴赏力、创造原则与方法、科学品质与研究风格等都是凝聚在人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只能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机制来体现。要充分认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实行导师制。新生入学后, 即为其指定一位导师, 导师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的科学训练, 学生必须定期到导师那里去与导师讨论, 向导师作读书心得报告, 与导师交流等, 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潜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成效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隶属于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2004年,2010年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通过了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经过多年发展建设,“中心”确定了新的教学理念,即“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公共卫生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一流教师队伍为依托,以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制度和条件为保障,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公共卫生人才作出一定的贡献。

1建设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现代公共卫生人才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交流能力、应急判断处置能力、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2]。为适应新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中心”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建设。1.1新的教学体系建设近年来,“中心”一直按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指标体系的要求,不断研究和探索实验教学基本规律。从预防医学群体健康新理念出发,结合各专业实际工作的需要,探索出“以预防医学专业、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两条主线,注重4种能力(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科研素养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以第二课堂、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毕业设计、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实践活动为实验教学拓展的‘六个模块’新的教学体系”。1.1.1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医学科研方法学。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各种预防医学实际问题的现场处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1.2环境与健康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化学。教学内容包括环境介质和食物中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检测、生物学效应检测,特别是大型分析仪器设备在环境介质和各类食物中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资检测以及生物学效应检测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样品采集前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技能。1.1.3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包括以动物实验技术和病原微生物检测为主的实验项目及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微生物的检测、接触化学物后的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等,使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操作技术及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毒性和三致作用的实验技术。1.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实验教学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公共卫生学导论。教学内容包括应对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教学目的的各类实验实践项目,使学生系统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法,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和次生危害发生时,能够识别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评价可能对人群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程度,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预防医学知识的能力。1.1.5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模块该模块面向预防医学专业及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学、MedicalStatistics、多元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软件、循证医学。该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掌握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复杂的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中。1.1.6群体健康与疾病模块该模块面向非预防类专业学生开设。涉及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导论、临床流行病学、全科医学概论。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掌握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并将预防医学理念应用到医疗卫生实践中,合理解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1.2实践教学建设“中心”借助各学科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北京市丰富的教学资源,紧密结合预防医学工作实践和教师科学研究实际,在本科生中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展了学生科研实践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查阅、文献综述、自主命题、科研设计、撰写开题报告、实验研究、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全过程的训练。通过这些形式,弥补了由于实验学时有限,难以实施周期较长、难度较大的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不足,也为一些渴望得到更多的科研训练的优秀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使学生较早地接触预防医学工作实践并了解预防医学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为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4]。例如2010届预防班学生在学习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专业课程之后,申请到青金会世界银行赞助的大学生激励行动项目,对房山区大石窝镇石雕厂的粉尘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干预活动。经过1年的健康教育,使这个厂的工人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对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一无所知到在工作中主动采取自我防护措施,这些可喜的变化是学生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一次很好的尝试。此次活动由最初的2010届预防医学为主的23人团队,扩展到其他专业学生参与的30多人团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针对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石雕工人的健康干预》项目,获得了全国激励行动的项目成果奖。1.3管理体制建设“中心”是教学实体,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日常管理隶属于公共卫生学院,实行各实验室专管共用的制度。“中心”重要事项由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心副主任组成的“核心组”共同商议,达成统一意见后上报院领导,由行政秘书或教学秘书具体监督执行。实现了各实验室有专人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同时,“中心”还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实验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毒、剧、麻药品的管理制度、“三废”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等。1.4师资队伍建设“中心”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坚持对新入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①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培训。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参加一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的学习,要求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参加一轮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理论课学习,并进行全方位的实验技能培训,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技术,每年至少40学时,经过培训达到独立上岗的要求;②科研能力培养。“中心”鼓励新入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学院各类科研项目;要求中级及以上的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或实验技术改进项目,同时在科研工作中承担培养年轻教师及学生的责任;积极发表科研论文及实验技术改进创新论文;③管理能力培训。通过建立、更新中心教学专项经费库、专用药品库、中心设备电子档案、图书档案、仪器设备说明书档案等工作,对新入职的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培训;通过每年的教学改革专项申报、项目实施对中级及以上人员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同时创造机会让中心人员参加全国各高校组织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会议,参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④学历提高培养。“中心”要求青年实验技术人员(1980年后出生)积极攻读硕士学位,争取在3-5年达到研究生同等学力水平。

2建设成效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心”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①实验教学课程覆盖面广,实验开出率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近五年,学生测试成绩优良率达96%,学生对教师教学综合评分均在90分以上。②创新性实验项目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在向学生传授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局面。对转变教育观念、铸造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实行医学生的终身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培养拔尖人才创造了条件。近五年,本科生参加第二课堂51项、学生创新实践53项,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8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③毕业生就业率高。先进的设备、高效的管理、开放的实验体制、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使学生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保证了学生的大面积成才,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连续三年获得校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④近五年,实验教学中心人员承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5项;发表教学论文65篇;编写出版各种教材39部;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部;获各种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设了6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网络课程和1门双语示范课程,一名教师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的称号。当然,在“中心”的建设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辐射效应小、社会服务量少等,与国家级示范中心的建设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就目前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与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俊端,陆焯平,张志.构建社会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1):17-18.

[2]陈华,李跃平,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87.

[3]陆彩玲,张志勇,余红平.构建实验室开放平台,培养实用型预防医学人才[J].高教论坛,2009,(4):28-30.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380-02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医学本科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问题之一[1]。医学生不仅应具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然而,在医学院校的课程中,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系统性的开发和培养,即使有一些相关课程也由于缺乏临床知识而使学生停留于纸上谈兵。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科研能力强的高级医学人才。

1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我校充分认识到培养医学生科研训练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发挥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确立了培养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方案。而要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至少需要具备以下10种能力:检索文献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鉴别资料的能力、归纳综述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

为此我校在长期的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把科研能力训练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后集中10周进行专题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查阅、分析文献资料,对科研课题进行周密、科学的设计,处理实验数据及分析实验结果,最后写出论文。科研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收集素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或基础医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为使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在一年级就要有针对性地开设如文献检索与利用、如何利用图书馆、中外文工具书及数据库、医学信息、医学情报学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查阅科技文献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同时选择性地开设模糊数学、医学统计学、科技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具备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基本能力。

为确保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从2005年开始由校团委发起倡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学生科研课题主要参与对象为大二、三年级的医学本科生。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科研方向,完成课题项目的设计。课题立项后,课题组人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课题项目,包括动物实验、指标检测、数据分析和整理、社会调查等。在完成以上任务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课题完成的情况要求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和综述文章,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申报课题到实验操作和论文撰写,采取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的教学方式,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

目前,2005年度的学生课题已近尾声,部分学生论文已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该项科研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广大学生和老师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3.1 参与科研实践,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经历了查阅文献、科研设计、有关实验技术的学习,进行了实验操作(或病例分析总结)、结果分析、统计处理、撰写和论文答辩等一整套科学研究的训练,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中外文献能力、思维动手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2 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

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巨性、科学性和群体性,体会到科研工作不仅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劳动,更需要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尚的医德和强烈的献身精神。通过学生的共同协作与积极探索,也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学会用科学、严谨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促进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

由于临床医疗工作极其繁忙,致使一些科研项目不易起步,接受科研训练的学生恰是临床科研工作的一支有力的生力军。原来一些缺乏人力而未开展的科研题目,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已逐步开展起来,并获得成功。

4 加强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体会

4.1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

4.2 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扩大覆盖面

为培养具有较好科研能力的医学生,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鼓励低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虽然,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差,但可以通过科研实践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循序渐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

4.4 完善科研奖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成绩突出者可申报教学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医学院校应加大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力度,以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