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时间:2022-02-27 05:41:29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第1篇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想让他们认真听讲,教师必须讲究教学技巧。经过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教材犹如一个个小故事,把无趣的数学知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中,每一个习题都能用一个小故事表达出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受学生喜爱。故事教学有着它独特的特性。

首先,故事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幼儿园的小朋友自从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他们以具体思维为主要形式,正在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低年级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幼小衔接的关连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上活,创设能引起学生求知欲、并有助于参与数学的、发展情感的教育情境,而创设故事情节的故事教学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故事教学的优势所在。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将生活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使小学生在经验生活中达到共识并理解。

2、吸引力。在幼儿园中,游戏占主导地位,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趣味不能少,而故事教学正好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以小故事贯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讲《图形与位置》,在课堂上用讲故事的形式,大树爷爷需要同学们的帮助,让同学们在大树的上、下、左、右,分别贴上花、蘑菇、鸟、兔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掌握起新知——“方位”时也轻松、容易,并在故事中学会要帮助别人。在贴时,同学们懂得了要互相协作、团结。可以说,这种设计完全吸引了学生。

3、故事性、参与性。让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孩子们的朋友,参与数学,这样学生就真正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当中。真正领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在学习《统计》这章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换牙”这样的关于统计的枯燥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上生动了,新知识接受了,教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故事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选择故事时要与数学知识有关,不能单纯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如果是那样的话,不如开个故事会了。故事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只有把握住这些去研究、去设计,我们老师才能全面调动起小学生积极性,让内因起作用,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童话故事;课堂教学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很差,再加上小学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枯燥,题型也很单调,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演绎成生动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像听童话故事一样,不但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一、用童话故事导入教学

小学生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数学教师采用形象多样、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教学,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加减混合”一课的导入,笔者编了这样一段《西游记》中的童话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孙悟空从山上摘了许多桃子,猪八戒一看有桃子吃,口水瞬时流了一地。孙悟空逗猪八戒说:“八戒,你看,我左手拿了4个青桃,右手拿了5个红桃,给师父吃了2个红桃,如果你能猜对我手上现在总共还有几个桃,我就给你吃。”然后请学生也帮猪八戒算算,孙悟空手里还剩下几个桃。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有的用数手指的方法,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摆小棍的方法,总之是用到了他们能想到的各种方法进行探究。最后,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答案,孙悟空手里还有7个桃。接着,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他们学会运用加减混合进行具体的计算,既方便又准确。

二、在童话故事中学习

小学生已经知道了不少童话故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对这些童话故事进行简单的修改,将数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进行学习。

例如:坐井观天的故事,学生应该都听说过。青蛙坐在井里,以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告诉它:“天无边无际,大得很!”青蛙不信,继续坐在井里。不久,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井里,青蛙过来和蜗牛打招呼,告诉它可以互相作伴。蜗牛告诉青蛙,井外的世界很大很美,井底又黑又冷,它一定要爬出去。青蛙半信半疑道:“这井有12米深,你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壳,能爬上去吗?”蜗牛坚定地点了点头,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傍晚时分,蜗牛终于爬了4米,它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后天傍晚就能爬上去了。”蜗牛太累了,便决定休息一会儿。但醒来后,蜗牛发现竟然从井壁上滑下了2米。无奈之下,蜗牛只好咬紧牙关又开始往上爬。傍晚时分,蜗牛又往上爬了4米,可是到了晚上睡觉时又滑下了2米。就这样,爬上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再滑下来,再爬上去……最后,坚持不懈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受蜗牛的影响,青蛙最后也跟着跳出了井底,看到了井外面的美丽世界。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特别兴奋和激动,笔者适时提问:“请同学们算算,蜗牛爬上井台总共用了几天时间?”学生都认真计算着蜗牛到底用了几天爬出井。

三、用童话故事化解教学重难点

因为童话故事具有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便于理解等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让学生在听童话故事的同时,细细品味其中的寓意,这样等故事讲完,教学的重难点也差不多已经被化解。

例如:讲到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很难理解。笔者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进行讲解:白雪公主有7个苹果,她把其中的3个苹果分别平均分成了3份、6份和9份,让七个小矮人分别取其中2份、4份、6份。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都产生了疑问:“白雪公主平时都是很公平公正的,这次怎么偏心了呢?”笔者积极引导:“请学生思考白雪公主的分配平均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始进行比较、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白雪公主还是正直和公正的,小矮人拿到的苹果是一样多的,只是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四、让学生自己演绎童话故事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图片,这些图片不但包含了一定的数字信息,而且还包含一定的情节,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图片编成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然后到班上进行讲述。这样做的作用有五点:一是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图片中提供的数字信息,加深印象;二是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可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在讲述或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鼻、口等多处感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用童话故事演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数学,领悟数学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放;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浅谈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然而社会在发展,民族文化正在逐渐枯竭,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自己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了解甚少,致使民族精神及民族智慧难以延续下去。民间故事作为民族文学中代表性的体裁之一,深受少数民族儿童最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没有了民间故事、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了民间故事,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民间故事却能富于这幅画生命”。民间故事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内心世界离得最近,“民间故事世界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同构对应的,是非常契合的”。对于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利用民间故事作为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程的资源,这样的小课题研究是值得的。不仅可以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还使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因此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教学非常有意义。

一、民间故事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儿童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孩子的眼中,花鸟草虫、星光月夜、风霜雨雪都蕴藏着无数的秘密。民间故事用奇特的想象、生动的情节和形象、充满趣味的语言去为儿童创造一个神奇的世界,既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同时又满足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可以说,民间故事是滋养儿童精神世界的独特方式,是儿童绚丽多彩的精神家园,幸福的童年离不开民间故事的滋养,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

民间故事是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一个好的民间故事作品会让他们受益终生。优秀的民间故事用温暖的爱来感动人,给人的心灵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人终身受益。民间故事与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精神成长有种天然的契合。周作人说过:“民间故事在儿童生活上之必要,因为这是他们精神上的最自然的食物,倘若不给予,缺损是永远无物能够弥补。可见,没有民间故事的童年,儿童将失去一个飘逸着芬芳的精神世界。因此认为,民间故事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中心有重要的地位。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1)教师缺乏必要的民间故事理论素养。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民间故事这种独具魅力的文体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具体表现在他们不了解民间故事的发展史,更谈不上阅读与民间故事有关的文学批评等。在调查中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很多语文教师对民间故事这种文体的认识也是模糊不清的,对于什么是民间故事以及民间故事的特点都说不清楚,只是大概认为民间故事语言符合儿童心理,内容生动有趣,有教育意义。

(2)民间故事教学基本目标不明确。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依据。民间故事作品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教师备课时仅仅参考教参,对课程标准模棱两可,她们对于不同学段文学作品的要求没有整体思考,更多的时候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教课,这种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个体经验层面。可见,搞好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故事教学,必须要明确民间故事教学的基本目标,有了目标,教学才有方向。

(3)无视民间故事文体特征,不把民间故事课文当“民间故事”来教。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老师无视民间故事文体特征,认为民间故事教学的思路与其他课文教学思路基本一致。在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儿童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体裁,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民间故事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4)民间故事课外阅读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表明,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的小学生喜欢民间故事,并且他们认为课外阅读民间故事对他们的课内学习有帮助,大受教育,他们还强烈要求教材中的民间故事再多一些。可见,要加强民间故事课外阅读。

三、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民间故事素养。教师民间故事素养的丰厚是民间故事教学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遗憾的是,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多数教师民间故事理论明显欠缺,他们对民间故事这种文体的特点了解很少,在教学中不能根据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灵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对策,民间故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师自身的民间故事素养不足,严重制约了民间故事教学的教学效果。可见,提高教师自身的民间故事素养已经刻不容缓。

(2)优化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教学的实施策略。语文课堂教学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民间故事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抓好课内民间故事教学是提高民间故事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

(3)加大民间故事课外教学的力度。在民间故事教学中,往往偏重围绕民间故事课文的教学,但是课堂之外同样重要。寿永明提到,如果一个学生的兴趣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一个学生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之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掌握,如果学生的智力活动只局限在学习教科书里的内容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抑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也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苦差事。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民间故事课外阅读教学不容忽视。

四、结束语

笔者深知,由于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有限,尚不能在比较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的分析基础之上给予更多的解决办法,只是针对问卷调查和访谈中的问题,提出了简单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将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继续对这些问题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于文中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第4篇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与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来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不够重视学生学习特征、认知特点、心理发展规律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健康积极的学习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数字故事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将学生带入到数学世界中,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分析探讨了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字故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1应用数字故事渗透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面对的学生群体年龄较小,对于课程教材中一些理论性的数学概念文字理解能力较差,经常不能读懂课本,掌握不清数学知识概念、性质,这就导致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不佳,无法准确的使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此外,由于小学生这种特殊的年龄个特征和学习特征,传统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教学枯燥无趣,久而久之愈发没有学习动力,影响了学习效率,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教师抓准教学机遇引入数字故事可以增加教学活力,让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集中精神在思考数字故事同时,潜移默化的理解数学知识,一定程度上简化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压力减少,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学习信心与动机,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从心里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过程中,考虑到小学生对教材上小数的概念与性质理解不够全面,教师给学生讲解了一个“小数的成长”故事,用小学生喜欢的趣味性语言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小数,到小数流传到中亚和欧洲的应用,最后到现如今的小数。学生对小数故事十分感兴趣,认真听着故事、思考的故事,循序渐进的来理解了小数的起源、变迁和发展过程,接着教师再导入教材上小数的概念与性质,这时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这部分数学知识。

2应用数字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更多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感受,盲目的追赶教学进度,教学严重缺乏互动性,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影响了教学有效性。基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就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向课堂教学要时间的同时,更要质量,借助数字故事优势特征,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教学互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中,主动获取、学习数学知识,成为学习的生力军,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问题情境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认识方向”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多媒体数字故事课件,给学生呈现一个集动画、文字、音乐于一体的数字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小朋友每天上学朝着不同方向走去学校,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时候迟到了,有时候早到了,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被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数字故事课件带入到了问题情境中,活跃着自己思维探究这个问题,最后得出了方向是主要原因这个答案,教师顺势引入本节课教学内容,学生保持了最佳的学习状态,踊跃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3应用数字故事巩固学习成果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会了这个,忘记了上一个的现象,究其原因正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不牢固所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想办法有效巩固学生学习成果,让学生可以在脑海中不断完善数学知识结构,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应用数字故事能够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将新旧知识融入到数字故事中,既保证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促进了学生自主复习数学知识和预习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导课环节,教师可以讲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故事,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卡通图案,将两个图形拟人化,故事中涉及到了学生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概念及性质,也融入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最后留下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多大面积的“问号”,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效的复习巩固了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在新形势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应用数字故事优势作用,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感情,满足小学生学习需求,让数学课堂可以成为学生作为主体的快乐平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提升,推进小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良好发展。

第5篇

一、数学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设计原则

1.故事性原则。数字故事要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和真实性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数字故事的价值,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深入思考。

2.艺术性原则。在数字故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艺术性原则,将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创新艺术创作方式,使图片或者字体的展示能够更加富含艺术效果。

3.创新性原则。数字故事的设计要注意遵循一定的创新原则,改变以往单一的故事论述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媒介,使故事更加富含感染力和创新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数学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明确数字故事主题。数字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明确数字故事的主题。在数字故事主题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明确两个方向。教师首先要明确数字故事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attitude&values),使数字主题能够在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不断提升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感受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数字故事主题的设计数字故事主题的设计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学生十分喜爱的内容或者近期学校内发生的事情、举办的活动等等。比如教师可以以“幸福生活”为主题,选择一些真实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或者古代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等,故事内容以短小而内涵丰富为宜,无需过长,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设计合理而明确的主题,能够为数字故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展故事教学活动。数字故事的开展是数字故事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对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知识的理解具有积极的影响。在数字故事主题明确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搜集素材和故事内容,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从网络中获取素材,并对信息和素材进行整理和进一步的加工。教师可以将2-4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进行故事的排编活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实践参与热情,在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思考、共同合作和共同答疑的过程中,实现数字故事的创编活动,展现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应用能力。

3.实施作品汇报评价。在学生创编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和评价,互相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学习他人的优秀作品经验,以此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获得更多的经验和领悟。作品分享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公投选举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故事奖”等奖项,给予优胜小组的成员鼓励和表扬,增加数字故事创编的乐趣。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对本次实践活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共同思考并解答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故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方式中枯燥的教学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遵循故事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可以通过明确数字故事主题、开展故事教学活动以及实施作品汇报评价等环节来开展数字故事教学实践活动,更好的指导初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

第6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和实际的应用,孩子的应用意识淡薄,多数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不喜欢学习数学。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故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低年级的数学教学。

一、结合生活实际,落实数学故事教学法

在认识到故事教学法的优越性后,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方面、多层次地落实数学故事教学法。

1.课前5分钟讲讲数学小故事。在每节课前我都抽出5分钟给孩子们讲讲有趣的数学故事:阿凡提巧用可能性的原理赢了贪财主、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柯南推理故事……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我都不点出其中的数学方法,而是通过简单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巨大智慧魅力。这样在日复一日的课前的5分钟故事中,孩子们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故事,同时渗透了数学思想。

2.抓住教学中的契机,不失时机地讲数学故事,培养数学兴趣,学习数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都是深蕴数学历史和故事的,抓住这些教学时机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到“l+2+3+4+5+6+7+8+9”这个题目时就想起了数学家高斯,想起了他小小年纪就能巧算1到100和的故事。我知道教育的时机来了,就跟孩子们说,“你们谁有巧妙的方法算这个题目,”接着介绍了头尾相加的简便方法。在学生惊讶这个好方法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你们知道是谁最早发现这种方法的吗?”接着讲了高斯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听了之后也特别佩服高斯,对于这种计算方法也掌握也特别好,同时也认为数学充满智慧,引人入胜。

3.收集数学故事,及时展出交流。数学存在于生活、存在于历史,数学故事也是如此。因此在课余作业中我一改以往枯燥的做题形式,而是出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收集生活中和书本上的数学故事,体验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历史价值,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比如有一次让学生收集数学家的故事进行交流,学生收集的故事很多,有些数学家连老师都不认识,他们拓宽了自己数学知识面的同时也让我增长了数学见识。虽然他们记载故事、表述故事的能力有限,但是通过收集这些故事他们已经知道了更多的数学历史,达到了全面、丰富地认识数学的目的。

4.在具体教学情况中编数学故事帮助突破数学学习。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数学故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好数学,因此在具体教学中编的许多数学故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10的认识”时,十分有名的“0到9春游”“9欺负0”的故事就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10;在认识钟表时,我用了两兄弟赛跑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时针、分针的特点,还编童谣“时针分针两兄弟,时针哥哥粗又短,分针弟弟细又长,时针慢来分针快,弟弟一圈哥一格。”……这些学生都很喜欢,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5.适时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理解数学。在学生听了很多故事的基础上,他们的善模仿、善创造的特点就可以发挥了。因此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编故事理解数学。在教学进位加法的时候,我让孩子编故事,孩子编得非常好:个位和十位是好朋友,他们都很客气,但个位上只能放9个东西,他一有了超过10以上的东西总要送给他的好朋友一些,而且很大方,都是10个10个地送的。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学生不仅理解了数学,同时也有品质收获。

二、发挥独有魅力,实践高效数学课堂

1.进发创新的火花。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完成这种再创造。创编数学故事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到教师的束缚,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大胆创编数学故事,独立对数学进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2.敞开心灵的门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故事教学法实施中,教师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沟通师生的交流,拓宽了师生交流的空间,和谐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上老师,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得以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温和、愉快、互相信任地进行,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3.体验成功的乐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一个孩子都在创编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体验了欢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他们对于数学学习更有自信,更喜欢学习数学。

4.促进教学相长的纽带。数学故事是一面镜子,它让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让教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变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学生从老师的故事中窥见数学殿堂的知识,老师从学生的故事中了解学生、反省自己、有的放矢,同时丰富了双方的数学涵养,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的双边互动、共同进步的活动。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实践探索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对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缺乏兴趣,这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趣味教学法,既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通过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和动员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趣味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小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和生活小故事等基本元素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内容对故事进行编纂、讲解,可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

例如,在西师版小学“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引入教学过程中:“有8个桃子,孙悟空给了其中一个猴子3个,还剩下几个?”这个趣味故事的主人公是小学生从小熟知的孙悟空,学生大都对这个故事人物有着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故事能够瞬间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趣味故事的主角和故事内容都可以随着教学内容而变化,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通过趣味游戏深化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

趣味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为小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数学学习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数学教学目的,而且还能够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赋予数学教学浓厚的趣味性。尤其是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过程中,趣味游戏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这部分数学知识有着直观的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身接触数学知识,有利于重点知识的记忆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例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课桌为各个点,将学生分为两个组,每一个学生负责一个算式,以此往下传,然后根据得数,如果得数是一位数,就让相应位置上的学生起立到黑板前碰触“finish”图标,如果得数是两位数,就让个位数相应的位置上的学生到黑板上碰触“finish”图标,通过竞赛游戏的方式让小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种带有竞赛意味的游戏能够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愉快、刺激、激烈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口算接力、快问快答等游戏方式也可以被充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游戏不仅仅局限在竞赛类游戏,还有动手类游戏,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相关道具拼接形状等,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游戏方式。

三、通过趣味儿歌增强数学教学的魅力

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的特点,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比较差,在某些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记忆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趣味儿歌的形式,将相关教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口诀等,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在逐步掌握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情感。

例如,在西师版小学数学“10以内的加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娃哈哈》的儿歌旋律,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展现:“一加九,十只小青蛙;二加八,十只大黄鸭……”儿歌形式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快地被小学生接受,也更加容易赢得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认识,要注重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趣味故事、趣味游戏和趣味儿歌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深化小学生对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记忆,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玉霞.浅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有效方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6):63.

第8篇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通常比较枯燥、乏味,加上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以及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致使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理论上来讲,自小学生开始上学之前,他们就被灌输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他们对于故事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一听到有关故事的消息,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认真听讲。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生活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基于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学习和探讨有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引入一些学生常听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增长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有关算术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如:山羊爷爷在山上开了一间玩具店,有一天,山羊爷爷生病了,不能够继续经营玩具店,所以山羊爷爷将玩具店交给小羊来管理,但是小羊的算术很差,小朋友们可不可以帮助小羊算一些简单的计算呢?又如,在讲解“10的分与合”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十个手指头为例来为学生们展开演讲,如:某天十指兄弟需要出门,出门时发现,大拇指生病了,同学们知道今天可以有几个指头出门吗?(答案显然是9,即10可以被分成1和9)等。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例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二、巧用生活故事,活化数学教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按照教材的内容来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已经具有初步的意识,不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复述。但是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数学教材中有关的知识与生活故事进行有效的结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注意力得到有效的集中。此外,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多,教材中所涉及的许多事物名称大都不是学生熟知的内容,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可以将有趣的故事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则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从而可以大大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将无声的数学教材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故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例如,在讲解不等号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该部分知识与生活故事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如:山上有一只老虎,它已经有好多天没有吃东西了,这天它在山里寻找食物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两个包袱,其中一个包袱中装有3个鸡腿,另一只装有1个鸡腿,同学们认为老虎会选择哪个包袱划算呢?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说选择装有3个鸡腿的包袱,因为3个比1个多。这时候教师需要理解出示3()1,然后让学生从不等号“<、>、=”中来选择正确的符号填入相应的位置,这时候很容易判断该选择哪一个符号。

三、借科技之风,为数学教学发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视听环境,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教学的真实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为了使有关生活故事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工具,为同学们展示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欣赏有关故事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数学知识得到丰富。此外,为了保证内容的适宜性,教师除了要考虑故事的生动性外,还要确保其与教材所述内容之间的联系,要确保故事与教材内容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加减算法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们展示一些生动形象的Flash或者动画,如现有5只香蕉,被小猴子偷吃了2只,问还有几只?又如,河里现有5只鸭子在游泳,又有4只游过来了,问河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动物?通过这样形象的动画展示,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第9篇

6、7岁的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好动又好玩的天性,使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无数次地需要老师来指点,督促,甚至呵斥。一堂课下来,学生因为行为受到了约束,思维也受到了束缚,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同样感觉又苦又累。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堂故事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就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数学故事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能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于是,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投其所好”,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出新课。为了更好地教学“0“这个数字,我结合例1的图片,以小兔的身份讲故事: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我们几个兔宝宝要去采美味、可口的蘑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妈妈。请小朋友们和我们一起去采蘑菇吧。(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他们各自都采了多少啊?通过观察、回答,发现其中的一只兔子表情沮丧,原来它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提问:一个也没有采到,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自然引出“一个也没有一个”可以用“0”表示。追问:“0”表示什么意思?“0”的第一层含义就在故事的情境中得到了解决。因为有了故事的衬托,学生对“0”的含义的理解也显得自然,印象也深刻。

有了这次的体验,每次上新课时,我都要求自己尽可能的根据教材的内容,或应用数学中的数学故事,或自编一段故事。一说到讲故事,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们个个都竖着耳朵,听得很认真。故事讲完了,数学问题也出来了,学生们会带着好奇去解答问题,数学知识也就进入了学生的脑海。这比你一次次的叫他们“坐好”、“认真听好”不知道要管用几倍。

二、故事参与,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年级的教材,多数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示的。要解决好每个题目,首先要理解好每个题目的意思。所以解读图片是一年级学生解题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发现单一的采用完成一个再来一个的形式,学生一开始思维还比较集中,做了两个后,东张西望的、抓头摸耳的、同桌悄悄说话的慢慢就出来了,练习的质量自然不会高了。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图片的内容是相同的,于是,我尝试把多张图片串联成一个故事,边讲故事边解决问题,效果很好。在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时,我把四张图片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小猴子爱吃桃。今天它来到一棵桃树下,数了数(故意慢慢地说出,示意让学生也数一数),发现树上有()个桃。(学生回答并填写相应的空格内);小猴子看了眼馋又嘴谗,连忙摘了一个,现在树上剩下()个桃;吃完一个,小猴子还不解谗,又摘了两个,现在树上剩下()个桃;吃完了桃,小猴子又把树上最后一个也摘了,它要带回家去给妈妈吃,现在树上()桃。(用哪个数字来表示)故事讲完了,学生的练习也完成了,教室里一巡视,发现没有学生填错数字,也没有出现填错位置的现象。

学生是在好奇、幻想中慢慢长大的。数学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而且在讲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从故事中学到知识,而且能从故事中学到做人的道理。这更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大法宝。所以在数学课上我们一定要学会利用好故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愉快地学习。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第10篇

 

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讨,引领学生探究,就必须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而提高导人环节乃至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有效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妙趣横生、在认知冲突中跃跃欲试,产生强烈的学习求知欲。

 

《西游记》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名著,里面的人物、素材为小学生所津津乐道。将《西游记》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算理寓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而言,以《西游记》中的人物为故事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有效思维的兴趣,从而实现有效、高效、长效的学习效应。

 

一、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听讲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应“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可见,良好的故事情境对小学生学习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这种直观、浅层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直观的内容呈现、直接的方式教学,才能有助于学生听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情境导人最基本的方式是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西游记》创造数学故事与情境,能有效地降低学生感知、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使学生能够以较好的学习状态进入课堂学习,捕捉教师提供的关键信息。就数学情境导入而言,要体现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简洁性,《西游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材。唐僧师徒人物有趣、取经故事生动形象,是让小学生较快进入听讲的良好学习素材。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一位老师先给学生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他又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1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

 

对于小学生而言,“认识几分之几”是数的概念上的一次飞跃,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让其认知产生矛盾、思维出现纠结的学习空间。运用《西游记》的人物创设一个“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在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显然,“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这句关键信息的理解,是课堂教学高效与否的关键。让机智聪明的孙悟空和愚昧贪婪的猪八戒去琢磨“半个”,相信学生觉得有趣有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认真听讲,逐步被引导到如何表示一半这一教学任务上来。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运用《西游记》故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的有效性,较好地展现了其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价值”。

 

二、利用故事蕴含问题导入,提高学生思考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探究。可以说,问题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

 

数学教师利用故事设置问题时,要针对教材的关键、学习的难点,巧妙设疑,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积极的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小学生有好奇的天性,一旦他们无法解决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驱使他们朝着这些问题去努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导人环节,教师要学会善于利用《西游记》故事,围绕教学内容巧设问题,恰当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问题;当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积极主动、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时,这种学习状态必将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思考有效、高效。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一位教师给学生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吗?”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学生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你们说,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

 

商不变性质的重点在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在小学生的生活世界里没有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里数学经验属于比较难以突破的教学重点。如何将这个核心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引起学生主动探究,关系到这堂课后续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猴子和猴王“谁的笑是聪明的笑”这个问题,使学生在大笑之余能聚焦关键问题,以自己的思考去寻找隐藏在背后的数学规律。显然,这样的主动探究过程,无疑大大地提高了小学生思考的有效性。

 

三、使用故事激发兴趣导入,提高学生探究有效性

 

一上课,先让学生听一段故事,学生非常乐意,并且立即被吸引住,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故事中提出的问题。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的兴趣。”显然,故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此产生求知欲,就会积极尝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心理学原理表明,一旦小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其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将《西游记》故事以幽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生动的细节来化解数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单调性,能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生动性,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对《西游记》的关注转移到对新知的关注上来,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例如,孙悟空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料遇到一个妖怪。那妖怪喝道:“猴头,交出你的师傅!”悟空回答:“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把我打死?”只听孙悟空连声说:“变(0.09米),变(0.9米),变(9米)。”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打死在地。

 

师:在刚才的故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1:金箍棒越变越长。

 

生2:数越变越大。

 

生3:小数点不断向右移动

 

师:对,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扩大,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板书课题)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西游记》中的金箍棒能变长的故事可谓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金箍棒十倍十倍变大的情节,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情况有内在的联系。因此,通过金箍棒十倍十倍地变大,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探究过程完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学生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而老师的“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的问题就有了翔实的探究空间。

 

四、应用故事复习知识导入,提高学生交流有效性

 

数学是基础性、发展性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前后知识的衔接点,基于对学生、学情、学习的分析,确定知识的起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复习旧知识,利用类推方法和迁移规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显然,通过复习旧知,能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但复习旧知的过程往往为学生所怠慢,通过《西游记》故事的演绎,将枯燥的旧知融入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知识点,从而为新知的有效学习创造了条件。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设计了孙悟空偷蟠桃的故事:王母娘娘要过大寿,她派7个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大口大口地吃着桃子,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仙女们赶快回来向王母娘娘禀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让学生列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复习,如果仅仅停留在练习的阶段,学生得到的是机械的训练,对其意义的理解不深,对“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后续学习没有显著的迁移作用。应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偷蟠桃的经典情节,学生有熟悉感,在诙谐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学生明白在孙悟空的捣蛋下,蟠桃园里一个仙桃也没有;“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复习也就有了充分的认知基础。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导人环节对整堂课的效果、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运用《西游记》故事,能创设情境,利用故事蕴含问题、激发兴趣,应用故事复习知识,实现教学的有效导人,最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1篇

开始上数学课时,幼儿学习兴趣不是很高,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幼儿数学教育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年幼无知的孩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要老师们去研究最好的方法来教育幼儿。本人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发现幼儿大都喜欢听故事,“故事化”最大的好处是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伴随着动听的故事引起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下面我就数学知识“故事化”谈几点做法:

一、数学知识编成小故事

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尝试着将讲解的数学知识编成幼儿们喜爱的小故事,比如在教幼儿认识数字“1”、“2”、“3”、“4”时,我就利用幼儿熟悉的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来讲解:有一天,小蝌蚪去找妈妈,它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妈妈,青蛙妈妈可高兴了,给了小蝌蚪们每人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饼干,一只小蝌蚪问妈妈:妈妈,今天小鲤鱼问我,一只笔、一本书、一块饼干可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青蛙妈妈说,可用数字“1”来表示。讲到这里,我暂停下来,举起早准备好写有“1”字的大卡片,告诉幼儿这个数字读“yi”,用同样的方法,幼儿很容易认识了“2”、“3”、“4”,为了让幼儿记住这些数字,我继续编下去:小蝌蚪们都很聪明,很快记住了这些数字的读法,可是怎样去记住它们呢?青蛙妈妈说,可以这样记:“1”像粉笔能写字,“2”像鸭子点点头,“3”像耳朵会听话,“4”像红旗迎风飘。接着我要幼儿跟着我一起读这首顺口溜。每读一个数字,我便把早准备好的实物如粉笔、画有蚂蚁的卡片、小红旗、塑料小鸭子依次展示在幼儿面前,以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在这充满愉悦的宽松的氛围下,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的开心,老师也教得轻松,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寓教于乐,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的记忆特点。

二、创设情境,让幼儿自编小故事

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我尝试着由接教授者变成旁观者,在复习“1+1”=2时,我试着让幼儿自己编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幼儿对数字的感性认识。比如,有的幼儿在我的鼓励下,会这样编:妈妈给了我一个苹果,后来爸爸也给了我一个苹果……“那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呢?”我暗示幼儿数一数手指,结果很顺利地知道了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有的幼儿还能仿造我编的小故事:小狗狗到小花猫家玩,小花猫很客气,拿了一块饼干给小狗狗吃,小狗狗吃完后又拿了一块给它吃,小狗狗一共吃了“一块加一块”等于两块……就这样,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旁鼓励,暗示幼儿自由发挥,幼儿的临场发挥水平大出我所料,很是令人高兴!

三、故事与游戏的结合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学实践证明,在幼儿数学活动中,几乎离不开操作法教育,它是发展幼儿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设计故事情节时,我尽量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一起做游戏,“故事化”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游戏化”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也会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因而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了让幼儿对数字1――4的感性认识与“红”、“绿”、“黄”、“蓝”四种颜色的识别,我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大象伯伯邀请森林里的动物到它家玩,它要小兔子给它送一支红色的铅笔,小松鼠给它送两朵黄色的,小山羊给它送三颗绿色的小草,小青蛙给它送四个蓝色的乒乓球,现在,我们都到大象伯伯家去玩,好不好?于是在幼儿的欢呼声中,我把早准备好的操作实物如不同颜色的铅笔、、小草、乓乒球……堆在教室一角落,要幼儿在游戏活动时自己去寻找,然后把写有动物名称的卡片贴在幼儿身上,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在扮演什么角色,而我自然是扮演大象伯伯了,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轻松学会了颜色的分类,对实物的反复操作,更加深了数字1――4的感性认识。

总之,在编故事时,不但要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而且要讲得形象生动,避免枯燥无味,直接套入。 以上是我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其实也无定法,幼儿数学教学也是如此。让我们一起创设出更多的适应幼儿的教学的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设计;数字化叙述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在初中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和功能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数字化故事叙述起源于1990年,美国人达纳·温斯洛·阿奇利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者,他用老照片配合口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电影,并公开放映,得到了大家的好评。阿奇利和他的朋友伯特开始替其他人叙述自己的故事,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数字化故事的创作中。在这之后,成立了旧金山数字媒体中心,即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心。从此,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数字化故事叙述指的是将讲故事与图文并茂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运用视频、音频、图片、动画和多媒体,将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

(2)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功能。数字化故事叙述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对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和促进信息技术的整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原则

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是通过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渐累积英语技能,强化口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初中英语数字化故事叙述应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结合并贴近实际原则、多感官有效参与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主体是学生,在课程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结合并贴近实际原则。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具体的、生活化的题材,结合实际,和学生共同探讨和思考。

(3)多感官有效参与原则。英语课程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多感官共同参与的过程,数字化故事作品创作的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口、眼、耳、手的过程,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动手搜集资料,制作数字故事板,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

三、数字化叙述的应用过程

(1)选择主题。主题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联系学校活动或社会事件,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题材作为活动的主题。

(2)制订计划。一个出色的活动的背后必然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共同参与完成,制订计划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活动,共同完成制订的任务。在时间安排方面,必须要顾及每个环节所要利用的时间;在人员分工方面,必须要每个人都有任务,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

(3)开展活动。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升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可以单独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通过阅读资料等形式来展开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起的是引导、督促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4)形成作品。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作品是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前期准备工作是最终完成作品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搜集而来的资料编写数字化故事叙述脚本,与此同时配以适当的音频文件,一个小组的数字故事作品基本形成。实际上,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是学生知识和情感的集中体现。

(5)汇报成果。汇报展示小组作品是整个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在完成后期制作后,每个小组交流经验和心得,如此一来,每个小组彼此之间就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具体形式是可以在班级内展览、开展比赛,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展到别的班级或校外的任何地方。

四、具体教学案例

(1)实验背景介绍。随机抽取6名学生作为英语口语教学项目研究学员,这些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且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数字化故事叙述这一概念较为陌生。教师先通过相关概念解释,让学生了解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相关概念基础及制作流程。

(2)实验要求介绍。教师要求学生用图片和照片将自己成长经历和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图片和照片附以同时期历史事件的名称,与之进行对比,并配以背景音效。学生完成作品大约用时半个月,教师布置的任务如下:①学生询问父母或其他长辈自己的成长过程,收集成长照片;②3人为一组,共两组,其中一组负责收集同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另一组负责相关问卷的制作及调查,调研数据主要包含被研究对象数字化叙事的得分以及问卷参与者的观察记录等;③教师详解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④学生收集到资料后导入软件,剪辑制作成数字化小片;⑤学生展示作品。

(3)实验目的。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故事叙述,主要研究目标:①描述学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观点及作品完成的质量。②描述数字化故事叙述运用后对学生产生的各方面影响。

(4)实验结果。通过学生的自制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这种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形式“非常喜欢”。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全新的英语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动手和团队协调的能力。在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整个制作过程中,语言表达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合和处理能力。同时,数字化叙述在开发多元智能、培养多媒体素养、促进课程整合具有明显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结合到具体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明建.数字化讲故事——创新教学方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

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