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时间:2023-01-14 14:12: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00-01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其代表作《登幽州台歌》,篇幅虽短,但意境深远,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此诗写于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之时,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从诗歌背景可看出,作者写诗的心情是愤慨悲凉的。是作者感叹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没遇到先前的贤君,也看不见后来的明主;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整首诗读上去气势十足,但感情基调却是一个“悲”字。本诗的诗题也集中体现在“怆然”二字上。“天地”,“悠悠”,“念”以及“独”营造出一种辽阔幽远、空旷苍茫的意境。

下面将许渊冲教授, 翁显良教授,英国汉学家Herbert A Giles及Tr. Burton Watson的英译版《登幽州台歌》作对比并加以分析。

许渊冲教授:

On the Tower at You Zhou

Where are 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

And where are those of future years

The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

Here and now I alone shed tears.

此译本注重了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形式与原诗相近,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前两句中,用了两个where似重在寻找,接近原文中“不见”的意思,但又不能完全得表现出来作者字里行间所透漏出的找寻而未果的孤独。第三句中进行了删译,将“念”字去掉,“天地”译作“the sky and earth”,“悠悠”译作“forever last”显得过于平实,似不足与表达原诗中的意境,有损于诗歌的美感。

翁显良教授: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have been,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 ----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 alone I stand in tears.

此译本在音韵上的不同在于运用了重复咏唱的方法,增添了诗歌的美感。前两句中重复使用的“I see them not”与原文中“不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天地”译作“the world”,“悠悠”译作“goes on”,“without end”,同时也将“念”字去掉,但是在第四句中曾译,加了“but here and now”,就将三四两句意思连接起来,表现出了原文并没有在字面上表达出来但隐含着的转折的含义。

译文中重复使用的“I see them not”深刻的表达了“孤独”这一情感,而大胆地将题目也改为“I see them not”就更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就是“怆然”之悲。这个译本在形式内容上不死板,情感的表达却是最接近原作的。

Herbert A Giles:

Regrets

My eyes saw not the man of old;

And now their age away had rolled.

I weep to think I s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

这个译本对于原文的改动就比较大,不拘一格,将诗歌的主题定义为“regrets”,而“怆然”的原因是“I s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是一种看不到的遗憾,与原文孤独的意境有着较大的出入。但此译本音韵上采用了AABB的押韵方式,内容上大胆创新,读起来也不乏美感和新意。

Tr. Burton Watson:

Song on Climbing Youzhou Terrace

Behind me I do not see the ancient men,

Before me I do not see the ones to come.

Thinking of the endlessness of heaven and earth,

Alone in despair, my tears fall down.

第2篇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寥寥数语,由于深刻的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与生命的悲剧意识,并在另一个角度昭示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人格精神上的自立成熟,预示着更加伟大的新的艺术审美理想的确立,直启暴雨般丰沛而壮观的盛唐气度,因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或许是受异族文化和皇室遗风的影响,唐代儒生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那种只会吟诗作画的谦谦君子风度,而是出经入史,饱读诗书,集文韬武略于一身,陈子昂就是这样一位诗书儒养下的豪侠之士。他从小“奇杰过人”,“驰侠使气”。据载,子昂初到京师,以千缗市胡琴,引起众人惊异。次日集会,他又当众击碎此琴,并趁机散发文稿,“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一副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气概,这种气概恐怕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只有像陈子昂这样勇于自新自立的人做得出。

陈子昂就是这样一位具有极强政治见识和政治抱负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令他心情时常处于极度苦闷中。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陈子昂担任武攸宜幕府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因而战争中节节败退,他几次直言相劝,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登上蓟北楼,慷慨悲歌,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举贤与能,礼贤下士的贤君明主;来者指后来的贤明君主。作者登高望远,视通万里,思接古今,对像战国时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魄;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已经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王自己又来不及见到,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时不我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与生命的悲剧意识极其矛盾的交织在他内心,当他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亘古悠远,深感自身如一芥尘埃般微渺,生命的短促与功业的未就交错,从而引发了他内心深处一种深广无边不可诉说的孤单寂寞,不觉悲从中来,禁不住怆然流泪了。这是一声巨人的长泣,也是一曲巨人的悲吟,更是一首巨人的高歌。它悲壮悲凉却不凄凉颓废,反从一份深长的悲寂中涌出一股厚积薄发的力量与气度,让人感到一份沉潜的力量与震动。孤单寂寞是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人士所共有的独特人生体验与生命意识,因而能超越时空获得广泛的共鸣。不过,陈子昂这一声横绝出世的寂寞悲吟,在此时此境却有特别的意蕴,这是一种生命存在本身的寂寞,这也是经冬历寒如春水般将要喷涌而出的初唐文士所特有的寂寞与抱负,它是初唐文人走向人格精神独立的成熟标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独具特色,在初唐文坛诗苑中,如果我们把“四杰”比作急先锋,把刘希夷、张若虚比做左右偏将,那么中军全帅,就非陈子昂莫属了。虽然在审美创造上,初唐“四杰”的诗中已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刘希夷、张若虚也开创了诗歌的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在一定程度上已大大拓展了诗歌创作视野,大胆搅动了诗坛,扭转了六朝骈俪绮靡文风,但那毕竟只属于积极的尝试和朦胧探索阶段,而陈子昂不仅有更加自觉的否定精神,明确标举“风骨”,倡导“兴寄”,以回归反魏“复古”途径来实现超越两晋的革新目的,而且自觉付诸实践,这首《登幽州台歌》就是他自觉理论的有力实践。

这首诗境界宏伟开阔,苍茫遒劲,语言苍劲奔放,一扫六朝诗歌的绮丽脂粉气,极具表现力,诗上两句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辽阔,“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诗人独立苍茫宇宙,宇宙无穷,天地不尽,人生惟余一芥。有与无,虚与实交织在这样广阔无垠的苍茫背景中,表现了诗人极度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之情,两相映照,慷慨悲哀,分外动人。读这首诗时,我们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茫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图景面前,毅然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而寂寞悲伤的诗人形象。诗人这份从内心深处涌出的寂寞,是一种生命存在本身本真的寂寞,是一份有待升华与超越的无法消除的生命悲剧意识,这份独特的人生体验难以道明,无法宣泄的潜藏在我们许多人内心,陈子昂以巨人的胸怀道出了这一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长叹,不仅获得了对自身生命的超越与升华,而且赢得了极其广泛的共鸣,因而我们深深为之激动着,从而也获得了一份与六朝以来不同的雄浑阔大的审美意蕴美。

这首诗在用辞造语方面,采用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式,不讲规范的格律,不求严整的对仗,颇有几分杂文的意味,且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毫无六朝以来四六骈俪声律的形式束缚,我们似乎可以隐隐窥见其中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萌发,它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也启迪了唐中期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难怪金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极度褒扬了开盛唐诗歌气象的一代宗师陈子昂。

历经生活坎坷和历史磨难的陈子昂,由万象更新的初唐向恢宏开阔的盛唐远望,面对浩渺的历史和无穷的江河,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极其凝重地交织在一起,他感叹着,升华着……这咏叹标志着更有作为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人格精神上的成熟,这升华也预示着更加伟大的新艺术创作在审美理想上的确立。

第3篇

1、念天地之悠悠下一句:独怆然而涕下。

2、原文:《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朝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翻译: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典诗歌;咏史怀古诗教学

一、教师做好宏观调控,把好“群文”关

教师是群文阅读中知识的储备者,在教学之前挑选一些咏史怀古诗,让学生放声去读,在朗读中先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高中课本中的咏史怀古诗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给学生补充的咏史怀古诗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李商隐的《贾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读诗,类比阅读法、小组诵读比赛法等,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让学生主动理解“群文”内容,感受其意境美

学生熟读后,就会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这些诗的意境美。理解咏史怀古诗需要注意先要知人论世,然后对诗的内容进行想象描写,从而把握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拟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所要表达的“志”。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人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涉及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杜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也是在叹息自己。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以乐景衬哀情。全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这一阶段占用的时间比较多,需要老师向学生耐心地讲解每一首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咏史怀古诗教学变为一个学生主动探险、主动发现、主动认知的过程。

三、归类总结这些“群文”的写作规律,再扩大阅读范围

在理解以上诗歌的基A上对其进行分类总结:

怀人伤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李商隐的《贾生》。

怀古伤今:李商隐的《马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理性反思: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感情: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常用手法: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伤己,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比喻等。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在总结出这些规律后,可再补充些咏史怀古诗,以此加深巩固。

第5篇

“终日成章,涕泣零如雨。” (《迢迢牵牛星》)

盈盈一条天河隔开一对有情人牛郎和织女,互相只能含情脉脉地遥望而不能相见,不禁泪如雨下,哪里还有心思弄机织布,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尽了人间有情人的相思之深,相思之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诗人杜甫登上岳阳楼,望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想起杳无音信、远在天边的亲人,贫病交加,以孤舟为伴,再想到国家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倚着栏杆老泪纵横。此句将诗人思亲忧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这是乐景写悲情的典范诗句。安史之乱使京都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百姓妻离子散。杜甫感时伤怀,加之思念亲人,面对鸟雨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泪落心惊。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是欢喜激动的眼泪,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战乱,而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初闻”仅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加的逼真表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蓟北极目远眺,不禁感慨万端:时光匆匆,天地宇宙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有生不能建功立业,这怎能不悲伤叫人怆然泪下呢!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这是乡思旅愁之泪,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的作者,便想登高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又使他倍感孤独和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他又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更涌上心头,不禁黯然神伤,流下一行热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大漠边关,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又怎能抵御万里乡关之思?久困孤城,将士们早已归心似箭。但壮志未愁,功业未就,还乡之计又从何谈起。万般思绪萦绕心头,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读来情真意切,感同身受。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这是离别之泪。一对有情人即将离别,河岸边,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一句话也说不出,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柔情蜜语,依恋祝福,都在泪花闪烁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6篇

其实登高是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一种。翻翻古诗,就能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发现无数与登高有关的诗句,通称为“登临诗”。

这些登高诗中的各种意象都渲染着人浓郁的情感,写景意境雄浑,抒情豪情满怀,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登高重阳,思亲怀乡

因为重阳登高是古人习俗,节日思亲是人之常情。在特定的环境和情绪中,诗人寄情于景,以景抒情,蕴意含蓄。其内涵又极深,构成深远意境,叫人回味无穷。

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写尽了人在他乡的孤苦,言简而情深。后两句的“遥知”透露出浓浓乡情。

相似的诗文还有:王勃的《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白居易的“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都是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感怀。

二、登高旷远,壮阔雄浑

登高所见,产生了一个居高临下俯仰山川的特殊视角,生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唐朝诗人杜甫《登楼》中颔联有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这两句大气磅礴,描写出山河壮观。锦江山水携卷着无限春意扑面而来,玉垒山浮云变幻,正像古今世事沧海桑田。

还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句气魄宏大,意境壮美,都源于视通八达的登高临远。此类诗,有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三、登高怀古,慷慨悲壮

同时,登高后空间开阔,看到平常看不见的景色,它们的亘古永恒,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愁绪。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是个具有宏伟抱负和远见卓识的诗人,空怀旷世之才,却无报国之门,他看透了当权者的腐败昏庸,怀着巨大的悲愤,登上幽州台,眺望燕北河山,吊古伤今。诗人心绪茫然,感慨丛生,那俯视一世的孤高抱负与伤时感遇的沉郁情怀愤然涌于胸间。于是,“独怆然而涕下!”这千古之叹,构成了一种伟大的孤独感,创造出了一个苍茫雄浑的意境,叫人读来也不禁泪涌。

此时的楼台,是一个思绪蔓延的楼台,山水非有楼不为显。两者巧妙融合。崔颢的黄鹤楼,引发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心绪,温庭筠笔下有女子“独倚望江楼”,但千帆尽过,所思不见,怎能不“肠断白频洲”?

四、登高忧国,哀婉悲壮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诗人漂泊西南之际,他年老多病,流离孤独,多种不幸集于一身。重阳登高,感慨抒怀,表达了对祖国多灾多难的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忧思与焦虑。尤其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写出了落叶飘零给人萧萧悲伤之感,流水茫茫给人伤逝之情,使全诗的意境开阔而又苍茫,情绪哀婉而又悲怆,给读者一种不尽的哀思。

第7篇

这首词从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然而这首词却采古之风于现代之韵。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下半阕主要是描写秋天。很喜欢秋天。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不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种调子。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总之,这是一首渗透着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战斗者之歌。它感情饱满,总象宏丽。一种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同外部世界的美水融地化为一体了。

第8篇

以大化小法

以大化小的方法就是指在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的拟题方法。比如以“父辈”为话题,采用这种方法,就可拟出下面一些标题:《奋斗不已的父辈》、《父辈就是传统》等。这样拟题,缩小了写作范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文章写得具体而深刻。

文体定向法

文体定向法就是根据自己选定的文体进行拟题的方法。不同的文体,对题目的要求不同。记叙文的题目,讲究生动形象,讲究有意蕴;议论文的题目,讲究鲜明深刻;而说明文的题目,则讲究简洁准确。因此,拟题时要注意切合文体特点。比如,以“树”为话题,写成记叙文,可拟为《记一次植树活动》;写成抒情散文,可拟为《松树赞》、;写成议论文,可拟为《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妙用歌词法

歌曲的歌名及歌词或由魅力十足、准确精炼的词句充当;或由脍炙人口、富有哲理的词句充当;而更多的则是由极富思想性、思辩性、口语化、人情味的词句充当。这些词句一旦入题就能像磁场一样吸引读者。如原汁原味,直接引用歌词拟题的《血染的风采――记与歹徒奋勇搏斗的北京干警崔大勇》,又如旧瓶装新酒,灵活化用歌词拟题的《回扣,好大一个“瘤”》都能使读者悬念顿生,按下他们的情感的电钮,给他们造成极佳的第一印象。这种拟题法不能不说是制作标题的高招。

巧用修辞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比如,以“诚信”为话题,巧用修辞法可拟为《诚信是浆》。这种标题由于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阅卷者一看便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只标题就给阅卷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还用说其他的吗?

反向拟题法

运用多角度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考构成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如《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等,这种标题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势,它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诗句拟题法

第9篇

G633.3;G434

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请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室,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新天地。

对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文教学,大家运用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叙事诗,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那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往往效果不好,学生学起来感觉无趣。但是通过课件动画再现出来,使课件变得具体可见,教学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调用素材库中现存的资料如影片、音乐、录音、动画、图片等,解决教学难点。比如我在执教杜甫的《石壕吏》时,就诗中所写故事、所描场景动手制作了一个再现当时吏捉人的动画。学生观看后,再让他们结合诗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所流露的感情进行模仿表演,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主动的理解字词句、认真领会课文内容,对表演者进行积极的评价,发现了作者行文的巧妙。从而使课堂收到了良好效果。

朗读一直是我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诗文教学当然更离不开读。怎么读?你读的再好,没有氛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般,有了音乐,那种氛围就出来了。读《小石潭记》配上悠远的古曲,读《三峡》配上《渔舟唱晚》,读《观沧海》配上《高山流水》等更多时候我们让学生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兴趣会更浓,理解也更真切。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在古诗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节奏快慢、语势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我在教完《登幽州台歌》后,播放了陈子昂登幽州台的的图片,让学生目睹了陈子昂登幽州台姿态和环境,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

多媒体进入课堂,通过图像、画面对课文内容进行阐释、印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文言诗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作用。例如:古诗《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一开篇,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以引出下文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但由于时代原因、年龄原因,学生一下子不可能就进入到一个悲剧气氛当中,这时,就可先来段越剧“梁祝化蝶”的最后几段画面,同时配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尾时那段如泣如诉的凄惋动人的乐章,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那种悲伤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之下理解课文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词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同时教师只能讲出自己理解的意思,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行、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与常规手段相比较,多媒体可以加大课时的容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我在讲郦道元的《三峡》这首诗时,课前,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准备了一些课件。课堂上,我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录像……避免教师动手操作教具时的手忙脚乱和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一节课中,我既完成了诗句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学生进行了作者简介、诗句评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色彩渲染意境。“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成”运用这种形式能渲染古诗词的意境。选择色彩时一方面掌握色彩变化,理解色彩情感。一方面.配置色彩主调,考虑色彩效果。每首诗词均有既定的色彩主调。设计时只要紧扣这种主调,则可渲染烘托其意境。例如表现春天的耕种用绿色做主调,会令学生具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感;表现夏天的火热用橙色做主调,能使学生觉得“赤日炎炎似火烧”表现秋天的火红,用金红做主调,可让学生仿佛看见“一道残铺水中”;表现冬天的严寒用冰雪做主调,将使学生感到“铁马冰河入梦来”。

选择不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最优化,这也是进行正确选择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钻研古诗文,准确把握重点、难点、考虑那些内容环节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什么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好,什么地方该用, 什么地方可以不用。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和形式的新颖,而忽视实际教学效果。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还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教学的作用。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多感光刺激,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第10篇

儿时,我们总是想象着遥远世界的模样,想象着无边无际的故乡外的一切。这种对遥远世界的童真向往,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向生活,走向漂泊于人世,纷繁复杂,浪花斑斓的生命延续之路。回头一望走过的路和留下的清晰足迹,童真已不知去向,故乡只作为一个记忆,留存在了童年的回味里。

故乡在远方,游子在远方,两个远方之间产生的便是绵绵不绝的乡愁。乡愁,是淡淡的、隐隐的、挥之不去的,缠绕心头、萦系灵魂的情感。

当火车和飞机以及现代化交通工具穿梭在这漫长的时空中时,就使得远方变成了近处,近处变成了远方。面对窗外一闪而过的村庄与田野,我的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仿佛是一层莫名的亲切与失落,它使我陷于痴想与空幻。在不断获得、不断抛却的过程里,思绪有了无边无际的感受。

读唐诗宋词,特别是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个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个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对生命转瞬即逝的浩叹,是那样真真切切,让人想见到诗人的形容与音貌。而这一切已化为虚空,就像不曾存在,如同烟云一般,只有那种痛感生命短促的伤悲留在这里,就如我们自己的伤悲一样。这种无法逾越的虚空便是时间,一个指向过去,一个指向未来。

生活中,我喜欢读书和垂钓。读书与垂钓竟被我衔接得如此和谐,在垂钓归来的时候读书成了休息的必然,在垂钓的时候,书中汲取的营养总能让我挥竿之际,浮想联翩,以至于我惊叹读书与垂钓是如此的不可分离。读书在雨夜里,我会时常想象着春天的大地如何地草在泛绿、河水在迅涨、枝头的花苞正一朵一朵绽放着……它给我们带来了雨夜的诗意;垂钓在夕阳的山水边时,远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岭,一层淡似一层,朦胧的山影一直伸向遥远的尽处,伸向我对那遥远的地方的想象里。我想着,山外边也许有着一条同样的河流,同样的闪着金子般的光泽,同样在水中隐匿着令钓鱼人渴望、狂喜的大鱼,也有着养育着水中鱼儿和鸡犬的人家,正忙着晚炊。牧童的竹笛在暮霭里飘逸着迷蒙……甚至,我会很想冲动地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去看看山林下是不是有着那想象中的河流水域以及农户家渐渐升高的炊烟,听到那一声声亲切的犬吠,它让人感到温暖,感到心中盛满了对那遥远地方的遐想。

我们热爱那遥远的地方,因而心胸开阔,生活充实,充满期盼和幻想。也许是在心里有了那个遥远的地方,我们有了希望和联想,有了一种美的幻影与萌动的诗意,有了最辽阔的背景与感觉的空间。会因为一片雪花,我们能看到茫茫原野;会因为一缕春风,我们能感受到遥远的种子正在土里发芽;会因为雨的嘀嗒,我们能听到那些远行人在雨幕里溅起了一路泥泞的心绪……

我们的人生经验在远方的感觉中复活,如一首优美的回旋曲。就如友谊能够驱除孤独与惶惑,遥远的远方会带给我们宁静的心境。因为对那远方的思念,我们会像火焰一样燃烧起来;因为远方,我们会怀念原来平淡朴实的生活,怀念曾经多少个垂钓的往事,怀念读过的书中那些永恒的故事,怀念那些如诗如梦般的村庄、街道,甚至桌椅、柜子、床铺……

我知道,那个远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是我们永远为之奋斗的方向。

第11篇

摘要 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要用形象思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意境即指以作品的形象为土壤,加入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由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而产生于欣赏者头脑中的一种美感境界。它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构建的。

关键词:诗歌形象思维意境构建

中图分类号:I1207.22文献标识码:A

诗,是美的精髓,美的华彩。一般说来诗歌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最集中的艺术概括,最饱和的思想情感,最丰富的艺术想象,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这四点最终又归结表现在诗歌的形象性之中。诗歌要写得有形象性,必须用形象思维来创作;读者要充分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进而领会意境美,也必须用形象思维来欣赏。

所谓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在诗歌中,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一般有三种形式:(1)光写形象,思想感情蕴藏在形象之中。(2)既写形象,又直写思想感情。(3)句面上直接写思想感情,形象隐藏在后面,形象中又蕴藏着更深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先看第一种形式,即光写形象的。

这一类诗歌有的通过咏物来塑造形象,有的通过写景来塑造形象,还有的用叙事来塑造形象。

1咏物的。如虞世南《咏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诗写蝉在高桐上鸣。《庄子・秋水》上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所以桐是高洁的;蝉靠饮露为生,露是清淡的,“淡泊以明志”。因而这“居高”不但地位高,而且还须品格高,如此声音才能传得远,而不是借助秋风一类的外界条件。诗人以此自喻,借鸣蝉栖高桐、饮清露的形象表达出来,这就是形象思维。

2写景的。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此诗通过几种景物的互相映衬,显示出环境有声的空寂,有光的幽暗,暗示作者那闲暇几至无聊、寂寞近乎幽冷的心情。这一组景物及其内部的种种联系,就构成了本诗的形象。这一形象自然和谐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这也是形象思维。

3叙事的。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一开头写饮酒饯别,并问友人将要到哪儿去,友人回答说,他因失意要归隐南山。诗人知道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你了。其实你何必为尘世的失意而不快呢?功名利禄终有尽时,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足以供你享受排遣的了。此诗通过对饮酒饯别、询问、劝慰的叙述,构成一幅生动感人的“诗酒别友图”,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对隐居的羡慕,对自己荣华富贵的否定和对现实的不满。这也是对形象思维的运用。

第二种形式是既写形象,又直写思想感情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联通过写景塑造了一幅壮阔雄浑的景象(形象),把万里河山高度集中地凝结在寥寥十字之中,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胸襟为之一开。下联既是叙述“欲穷千里目”而登楼的过程,也是议论,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表现了进取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思想感情)。

第三种形式是只写思想感情的。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仅末句有形象,但这形象并没有直接传达出思想感情。诗中还隐藏着另一形象。当时作者随着武攸宜北征契丹,参谋军事,他屡献奇计,但不但不被采用,反而遭忌受贬,被降为军曹。一次登上幽州台,诗人想起燕昭王在台上置金招贤接纳天下人才,不禁感慨油生,叹息自己遇不上燕昭王那样的明主。我们把作者的处境与时间、地点联系起来,就可以唤起黄金台、燕昭王、乐毅等人物形象,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另一首《燕昭王》“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林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可看作本诗的注脚。以上这些意象又组合成一个兀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放眼历史长河,胸怀大志,才能出众却因报国无门而独自悲泣的高大形象,从而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悲壮的心情。

形象思维是一切艺术形式借以反映现实、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如上所述,诗歌更是把它视作生命线,而三类诗歌中的形象思维又各有特点。第一类分别用人、景、事或三者结合塑造形象,思想感情完全不写到字面上来,要读者从形象中去分析体味。但是,形象总会透露出种种信息,或象征,或比喻,暗示、引导读者去理解其中意蕴。当然,由于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形象的感知和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但差异只会也只能是形象所提供的意域范围之内的,否则就牵强附会了。

一般说来,第二类诗歌相对容易理解一些,因为这类诗大都是前一部分写形象,后一部分揭示形象所蕴含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思想感情。但是,一首好诗并不会把形象当作标本来解剖,剖开五脏六腑一览无余地摆在读者面前。两部分尽管联系紧密,单同时也往往是含蓄隐晦、浑然一体的,其中的款隙肯綮还要靠读者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领会。

第三类诗歌比较难理解一些,如果只看到表面的直接抒情,往往会不知所云,只有把作者的经历、遭遇、处境及写作时间、地点等背景意义联系起来,才能挖掘出第二层的形象。找出了形象,就同读第一类诗歌差不多了,所以这是关键的一步。当我们找出了黄金台、燕昭王、乐毅等形象,再回头读一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那悲壮、苦闷、愤激的心情便能从自己心中涌出,不由得喟然长叹,对诗人产生无比的同情和惋惜。

但不管是哪一类诗歌,其形象的创造都必须靠想象来完成。

诗人在创作时,大脑中总是浮想联翩,意象如电影画面般涌现,即处于古人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状态,并且意象愈来愈具体、生动、鲜明、个性化。诗人用各种艺术手段予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后,凝聚汇集,融为一体,创造出艺术形象和意境。意境中的虚实并举、情景交融、物我相化,都是以想象为桥梁和纽带得以沟通和连接的。如清人查为仁在《莲坡诗话》中记一高僧雪隐居山中,曾有诗云:“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诗人久居山中,寂寞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跃自然与人类的界限,以山为友,赋予无情不动之物以人性,使寂寞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这和李白以月为友,“对影成三人”相似。显然,如果没有想象,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核心。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它不直接提供活生生的形象给读者,读者必须在先弄清语言含义的基础上,根据诗句提供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把形象“复原”出来。所以想象不仅是创作,也是欣赏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欣赏者要读出诗味,领会意境,必须用形象思维的艺术想象,而不能用科学的逻辑想象来读诗。

如杜甫《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位生物老师说:“两个鸟儿鸣,求偶也;白鹭成行飞,觅食也。”如此读来,意味全无,只能增长一点生物学知识而已,这是用生物学家的想象来读诗。实际上,诗句表达了作者久经漂泊后得到暂时安宁时的恬静愉悦心情。

又如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朝的许说:“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歹。”这是用历史家的想象来读诗。如果是史书,作者不关心国家兴亡、人民命运,只惦记着两个美女,思想确实大有问题。然而这是诗歌,不是历史,诗歌要求言近旨远,言少意多,二乔都被掳了,东吴还存在吗?诗人在说这一仗关系重大,却是靠了东风的帮助才侥幸取胜。

又如对岳飞《满江红》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句,有人说,岳飞抗的是金,应该说“踏破山海关,笑饮金人血”才对,并由此怀疑本词作者的真实性。这是用地理学家的想象来读诗。做诗往往借古讽今,说汉指唐,作者为什么不能用贺兰山借代山海关,用匈奴借代金兵,用卫、霍自比呢?

还有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句,明代大学者杨慎说,千里之远,你杜牧看不见、听不到,怎知有“莺啼绿映红”?应改为“十里”才对。这简直是书呆子糊涂一时,忘了“想象”为何事。不说十里,即使一里之距,也仍然看不见、听不到;但哪怕万里之外、百年之后,却是可以凭借想象进行描绘的。

以上种种谬误,都是忽略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点,不用艺术思维去读诗所造成的。对这个问题,清代的吴乔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说明了诗歌中材料与主题、形与意的关系及其与散文的不同: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而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可见,写诗就要有酿酒的技术,巧妇烧饭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读诗就得有品酒的技能,不能拿酒当饭吃,否则你就享受不到诗歌的美。

总之,形象思维不仅是创作者,而且是欣赏者进入诗歌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是打开意境大门的金钥匙。而意境,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是衡量诗歌艺术的最高标准。

“意境”一词,是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来的。所谓意境,是以作品的形象为土壤,加入了欣赏者的想象和再创造,由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而产生于欣赏者头脑中的一种美感境界。意境产生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是作品中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必须蕴含深厚的景外之情、弦外之音;虽有形象,但不能激发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强烈的情感活动,进而达到审美理解,作品仍然不可能有意境,所以形象美不能代替意境美。一首诗全是抽象的议论或概括的叙述,哪怕字字珠玑,固然不可能有意境;而“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柳丝织金梭”以及《红楼梦》中薛霸王的“一个蚊子哼哼哼”之类,形象是够生动的了,因为没有景外之情、味外之旨,因而同样是无意境可言的。

要而言之,意境创造在作者方面的要求是情、理、形三者的统一,即形象不但要灌注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而且要与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相结合,显示出艺术家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并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只有这样,才能扣动欣赏者的心弦,激发他们的艺术想象,产生无穷的意味,从而构成深邃的意境。

意境的构成对读者同样有很高的要求。对着目不识丁者诵唐诗宋词,固然类似于对牛弹琴,而只能吟出“一夜北风紧”的王熙凤之流,即使智商再高,也不能领会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意蕴。所以,就作品而言,有没有意境,自然不以人的欣赏能力为转移;而读者要欣赏作品的意境美,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较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一个不知杨梅为何物的人,是不能“望梅止渴”的,狐狸看到葡萄就想到甜,吃不到就说酸,这只狐狸肯定是吃过葡萄的。

欣赏者的生活经验和鉴赏实践越丰富,就越容易接受作品形象的引导和刺激,很快进入角色,生发想象,在头脑中构成意境。特别是当作品中的形象与欣赏者的经验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时,欣赏者会产生如同别人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的感觉和他乡遇故知的激动,就像庄周梦蝶,物我两忘,所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是也。显然,这时你对意境的理解也就最充分、深刻。例如,假设你颇有才能,成绩显著,却因忤怒上司而不被重用甚至倍受打击,此时你读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对作者的感情就会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作品自然就体会得较深。

总之,形象思维对欣赏者而言,是一种由外而内,从具体感性形象出发,通过想象去把握形象中的情和意的思维方式;对作者来说,是借助感性材料,通过想象移情于景或触景生情,塑造出情、景、意交融的艺术形象,从而表情达意的思维方式。而形象思维的结晶就是意境。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86-01

诗歌思想情感的品味是中考的重要内容,由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功底欠缺,这方面的失分比较严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教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方法。近年来,对诗歌情感品味的考查,仍从诗歌的内在情感特点这个角度命题,综观各地方的中考诗歌考查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对各种类型诗歌是如何进行情感品味的。

一 送别朋友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表达作者依依惜别或对朋友思念之情的,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送别朋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感;有的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朋友为主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出对朋友的留恋、祝福与关切,使人不难想象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二 山水田园诗

以描写人、景、物为主的诗歌,景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感。这方面的诗歌以陶渊明、王维、谢灵运、孟浩然为代表。山水田园的诗歌,寄寓的情感常常较复杂,但描绘山川美景,钟情于山水,抒发其对宁静、自由、平和、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诗歌较多。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表达了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对湖阴先生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描绘出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依恋;陶渊明的《饮酒》,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情厚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三 征战边塞诗

这方面的诗歌,有的是描写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如杨炯的《从军行》描写了一个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部过程,表现了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豪情壮志与慷慨雄壮;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这些诗歌抒写了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有的将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到中原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还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诗歌中。

四 咏史怀古诗

这方面的诗歌多数是对古人的凭吊,也有抒发诗人对古今的变化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以对比手法表现了现在的衰落情景,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感慨;或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地贪图享乐,过度奢侈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杜甫的《泊秦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独特的见解,如杜牧的《赤壁》;或感慨身世,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五 咏物言志诗

这方面的诗歌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候加上一个“咏”字。大多借物或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赋予了春雨无私润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情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质。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即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泊秦淮》作者是杜甫,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对于典故的理解是理解本诗情感的关键,“花”是指陈后主曾做的一首《玉树花》,本诗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吸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那么,这首诗的情感,就是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诗歌情感分析题的解题模式为:抒发 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表现 的情趣;寄托 (爱慕、惆怅、苦闷等)的情怀;表达 的追求;流露 的倾向;发出 的感慨;袒露 心迹;造就 的情致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