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史论论文

美术史论论文

时间:2022-08-17 06:1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史论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史论论文

第1篇

梁江原籍广东罗定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朝闻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东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等。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美术系主任等职。近年曾任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出访瑞士、日本等国家。曾策划、主持实施“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等大型活动。

由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美协等主办的梁江书画展,2012年在东莞、中山、珠海、汕头、肇庆等地巡回展出,展示了梁江以多种体格、不同笔法创作的百余件山水、花鸟和书法作品。

上世纪70年代,梁江创作的知青宣传画曾印发全省,木刻作品上过省展,还在报刊撰写评论文章。他学生时代多才多艺,让人难忘。后来,他从美术史论界崛起,撰写了大量切入美术创作和史论研究的论文,以思维敏锐、观点明晰、文风恣肆享誉全国艺坛。其新著《中国美术鉴藏史稿》,是中国第一部美术鉴藏通史。所著《美术概论新编》《广东画坛闻见录》等在美术理论建构、区域美术史研究方面也备受好评。迄今,他发表的学术专著及论文已达400余万字。成为活跃在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界前沿,成果丰硕的著名学者、书画家。

粱江早年就读于广州美院油画科班,后转攻中国画。所作山水花鸟,笔法灵动多变,格调清雅自然。他具有坚实笔墨功夫,有过人的文化修为。融丰厚学养于笔端,其作品引起了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广东省作协主席廖红球说,梁江一是人好;二是文章好;三是书法好;四是画好。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推其为“学殖深厚,出手不凡”。

梁江认为,一般书画家不必苛求通晓十八般武艺,术有专攻即可。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研究者或批评家,专业要求则更高。若没有切身体验,不通晓各种技法,所发议论很可能会是隔靴搔痒。他长期以来的方法,是创作体验与史论研究相辅而行,相互促进。他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论评,在专业界有很好口碑。而他的书法和绘画创作,也因为丰厚的人文涵养,多年的笔墨技艺磨砺而显得非同一般。取精用宏,学者本色,厚积薄发。梁江作品成了近来人们谈论“学者书画”常提到的例证。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设计史论 课程设置

课 题:本文为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1—2012年度科研规划项目“有效教学视域下的高职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42。

我国课程理论专家陈侠在其著作《课程论》中对课程设置的定义为:课程设置一般只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教学论专家吴也显教授认为: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综合。由此可见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形成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框架,才能保证这种课程教学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设计史论课程作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对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贯穿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三年大学生活乃至整个设计职业生涯。科学合理地安排设计史论课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理论素养,激发学生设计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设计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素养。

一、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设置现状

虽然设计史论课程设置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设计类人才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少艺术设计院校里面,设计史论课程的开设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设计史论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1.设计史论课程安排随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的不同,设计史论课程多达十几门,具体到每个专业课程所涉及的设计史论课程约3~5门不等。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合理安排课程的上课时间及课时至关重要。但现有的设计史论课程在设置上就显得颇为随意,在课程教学时间的设置上,有的学校将设计史论课程集中在大二学年开设,而有的学院设计史论课程则贯穿于大学三个学年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计的课时上来看,每门课程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均在16至32学时不等;从课程选择情况来看,有的学院以设计史课程为主,而有的学院设计史课程与设计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每个专业开设有设计专史、设计通史及相应的设计理论课程。

2.设计史论课程结构不合理

设计史论课程体系里面的大部分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按照必修课程来设置的,通过把设计史论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来实施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在高职学院“重技轻知”的环境之下,有的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短期效应,忽视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没有认识到设计史论课程的重要性,把设计史论课程当做选修课程来设置。由于高职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弱,短学时的选修课程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导致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同时从整体情况来看,史论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比例较小,大多数院校设计史论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均低于20%,而国外比较成熟的高职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史论课程比例达到40%以上。

3.设计史论课程设置缺乏人文关怀

在以多元化为导向、树立终身的学习理念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背景之下,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课程的专业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健康的人,这里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现有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设计史论课程以及部分公共文化课程以外,大多数开设的都是专业课程。而设计史论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得课程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很多学生对专业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漠不关心,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设置目标

1.知识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是横跨多学科的专业,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多种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现在高职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整体设置过于专业化,过多地强调“技术性”,使得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较少,视野不够开阔。相对而言,设计史论课程的内容涉及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内容涵盖广,学科跨度大,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设计的发展历程、掌握设计的发展规律,了解设计与艺术、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哲学等学科的联系,同时还可具备“博识”“博学”“博才”的专业基础素质。设计史论课在很好地满足设计专业特点的同时也弥补了设计专业基础课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

2.能力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外联助理总干事纳伊曼指出:“如果现在约用80%的时间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话,那么在不久的未来,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可见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设计史论课程的知识涵盖面广,在有限的学时内,重点将培养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知识在专业方面的运用能力。这样既实现了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有针对性选择学生急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讲授。

3.素质目标

设计师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更重要的是设计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因此,高职设计史论课程在设置上应注重对于学生专业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在设计作品时除了作品的美观、适用,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能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设计作品中能体现出人文情怀,体现出对于人未来的关注。设计史论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理论性和人文性刚好可以在学生所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正确的价值观、质疑的意识、丰富的想象力。

三、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设置改革策略

1.明确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特征,应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明确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有助于指导整个课程方案、教学时间、课程评价等的编制以及标准的制定。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是需要考虑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需求,通过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实现对学生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二是需要满足学生个人在专业方面发展的需求,通过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汇集、创新,从而实现对学生主动创新的设计意识的培养以及设计实践能力的提升;三是需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专业要求,通过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职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能基本把握设计内涵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2.调整设计史论课程的结构

合理地调整设计史论课程的结构是实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对于课程结构的调整,一是搭建一个系统化的设计史论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选课平台。首先要调整设计史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然后将设计史论课程的三大板块,即设计通史、设计专史、设计理论的课程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地分配到必修课与选修课中,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共同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张扬学生的个性,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体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特点。二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史论课程虽然是理论课程,但为了更好地指导设计实践,设计史论课程也需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比例应为7:3,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三是加强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沟通,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来合理地安排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时间、内容等,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3.整合设计史论课程的内容

对设计史论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从横向上入手,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强调设计史论课程与科学、技术、心理学、市场学等专业学科的交叉,通过加强设计史论课程内容与人文、科学、技术等学科之间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调动综合知识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从纵向结构入手,强化课程的专业性。将设计史论课程的内容模块化,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能力拓展、素质提升三大模块,三大模块呈现出阶梯上升的趋势,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强化,使学生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学习中不断螺旋上升,加强专业的学习效果,强化课程的专业性。

4.提供设计史论课程设置实施的保障

完善的课程设置实施保障体系将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一是重组设计史论课程资源。以“课程教材”为中心,充分开发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图片及电子资源,充分利用校外同类课程的教师资源以及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等实训场地及学术讲座等相关资源来充实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教学与自学,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最大效率的使用。二是加强设计史论课程“双师”队伍建设。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设计史论课程是一门与多个学科都有交叉的学科,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首先要广,同时所教授学生的专业又比较专,对于知识的理解运用需要广度与深度并存;同时设计史论教师在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4).

[2]陈鸿俊,刘芳.中外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农.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高威.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3篇

英语专业学士论文格式?

Strachey. New York: Norton, 1950.如果译者的内容在论文中被引用,则将译者的姓名放在目录的开始:Strachey, Hames, trans. Totem and Taboo. By Sigmund Freud. New York: Norton, 1950.6. 论文集中的文章Caudery, T. “Process Writing” in G. Fulcher, ed. Writing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London: Prent.山东自考英语专业(主考院校山大)申请学士学位有什么条件?口译和毕业论文求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模版word版的英语专业的论文格式要详细的【求助】英语专业论文的格式问题陶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论文格式主要分为那几个部分?

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计算机中的进?33? 二进制表示?3第二? 计算机文化基?.6 其中:“章”部分使? 宋粗体四? 字;“节”部分采? 宋?5? 字引言(或序言)(宋?5号譩55排版)? 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唬门类很全?4、论文帝国 门类较全。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毕业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样子的?论文的格式是什么,还有写论文要注意什么啊,有那种专业写论文的吗?日语小论文的格式是什么一般论文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啊我们要写论文,好像还要参赛!拜托各位,那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帮帮偶亚论文的格式是什么?老师要我们从身边选题.

请问写好论文的格式是怎样的?例如:西瓜的种植技术。

表格表格可以使用一栏或二栏,说明必须置于表格上方且置中。 表一: XX表 3. 方程式方程式应置中,并且于上下各留一行空白。方程式应编号,编号靠右对齐并从1开始。 F(x)=G(x)+5*H(x)(1) 三、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11pt标楷体,左右对齐,行高为固定行高15pt。文献部份请将中文列于前,英文列于后,按姓氏笔画或字母顺序排列。中文参考书之年份可用民国历年或公元历年,以下为期刊、论文集、书籍之编排格式的范例.1.李有仁、陈鸿基、李嘉宁,「组织特性与营销信息系统的研究:以台湾大型企业为例,中华民国信息管.什么是论文?怎样写好论文?有什么格式要求?请问 怎样写好 论文综述? 怎样写好议论文? 怎么写好毕业论文喔 好像格式都很困难谁知道哪里有法学专科毕业论文要写好的,四五千字左右就行

 

第4篇

关键词:高等书法教育;现状分析;问题反思;解决思路

一、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一是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招收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从80年代中期开始,欧阳中石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致力于高等书法教育的建设和发展,1985年设立书法教育专业,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设立我国第一个书法艺术教育博士点,并于1999年招收书法专业博士后。随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建立了书法博士点,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也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与此同时非学历教育日趋多样化,不同形式的进修班、研究生班、课程班、访问学者等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二是办学规模扩大,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高等院校日益增多。依据2007年全国各院校书法专业本科招生简章,综合类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三峡大学、聊城大学6所;师范类院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15所;美术(艺术)类院校有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10所;理工类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不同的学校模式下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教学理念、体系和方法。以课程设置为例,综合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从书法的特殊性出发,强调书法的文化学术氛围。如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开设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书法文献学、书法文化、书法方法论、古文字学以及诗词格律等课程,以“书法与中国文化”为核心,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而艺术院校则强调“书法的空间创造”,重视技法训练和艺术实践,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书法课程内容更多涉及书法实践、碑帖临摹、篆刻史、书画鉴定以及国画技法等,关注创作技法、创作思维的培养,大体上形成书法文化与书法艺术两种格局,以目前高等书法学科建设的发展态势看,这种格局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质的改变。

二、问题反思

中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建立起了从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较为完整的、一体化的教育层次和学科体系,在此意义层面上的书法教育俨然是一门独立的专业或学科。然而,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却没有书法的一席之地。毋庸讳言,书法学科与美术、音乐、戏剧等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仍然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与哲学、历史、文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相比更是差距甚远,书法与以上学科存在不可剥离的依附关系。诚然这种密切关系显示出传统书法的包容性,但是在传统知识逐渐纳入现代学术范畴并寻求对话的格局中,却暴露出书法缺乏整体学科知识建构的弊端。

翻阅近20年来我国所有书法研究方向的硕士或博士论文我们发现选题中除了包括书法史、书法理论的方向外,更是跨及美学、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学科的边缘性选题,纯粹以书法本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仅占很少比例,虽然涉及书迹、书家、书史、书论等方面的研究课题也很多,但由于书法学科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成果积累不够,从导师指导到学生写作都有一定困难。特别是按照现行学位论文审查标准,更很难达到较高的等级要求。

三、解决思路

首先,建设高素质的学科梯队。加强书法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具备高素质的学科研究梯队

第一,确保师资队伍总量和质量,积极拓展教师来源渠道,尽量避免学术上近亲繁殖,优化教师的学缘结构。建立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校际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联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等,使教研人员得以多层次、跨学科的学习,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理论方法。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开展书法以及文史哲等相关讲座、研讨班、教育理论学习班、教育技术培训班等,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第二,建立年龄、学历、职称合理的学科梯队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导师团制,以具有精深的理论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立有系统、有层次的学术梯队,实现研究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第三,进行跨学科团队建设。以重点科研项目为平台,相关学科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和扶持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研究群体,进行书法考古学、书法文献学、书法批评史、书法生态学、书法心理学等在书法学科前沿领域或交叉学科领域的多维研究,提高协作攻关的能力,促进学术创新和交叉研究成果的涌现,使传统的书法学科在当代高等教育的体系下更加完善。

其次,正确处理书法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书法学科与艺术学(音乐、美术)相关学科的关系,这是最直接、最切近的关系。二是书法学科与艺术学之外的哲学、历史、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方面书法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整体性发展必须援引其他相关学科的力量支撑,所谓“学者欲能书,当得通人以为师”。因此以客观审视的态度、多元共生的观念和开放的跨学科的眼光看待书法学科建设,是目前高等书法教育的关键。同样的知识背景、学术背景,单一的认知模式,使其问题意识、注意力方向被常识所限制,造成视界狭隘、教学封闭和学术资源匮乏的不良局面,应当从相关的学科中摄取、借用、移植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原理及研究方法,以书法学研究为主体,逐步形成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开拓学科视野,研究原有学科边界上的“遗漏问题”或无法包容的“新增问题”,这是由书法学科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跨学科的交流对话、相互渗透,必须以书法自身的特性、独立性为基点和出发点,避免“泛学科化”即不恰当的扩大‘研究’的外延,学科研究的“泛化”现象会使本来就不甚清晰的高等书法教育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变得愈发模糊,使本来就存在的理论上的“先天不足”愈发难以救治;避免简单地不加区分地由艺术学直接演绎成书法学的研究方式,应当根据书法学科本身研究的对象和领域确定其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使书法学科体系的内部结构在渐趋合理的同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这既是走向开放与综合的现代人文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学科建设的一种现实需要。

再次,加强高等书法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理论体系健全与否是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根本标志。其中包括:制度化的学科语言、明确的学科边界、被同行学者所认可的独特的研究范式以及高水准、高层次的研究成果等。书法学科的理论体系至少应包涵基本原理论、实践论、历史论、方法论四大部分。基本理论研究是学科基点,回答“书法是什么”及“书法学是什么”这两个最基本问题,由基本命题扩展出相关的概念及范畴,是一种哲学化的思考。再由原理论直接导向实践研究,亦可以说是关于书论的研究,书写实践的理论,阐述书写活动过程中人和作品之间创作体系、阐释体系和评价体系。史论研究探讨书法自身的历史现象与规律,以古察今,古为今用,从而体现其社会意义。方法论研究则有助于增进对书法学科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进行反思,促进研究者准确了解和把握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动向。

目前,从书法理论研究的内容来看,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方法论等相关方向都已取得进展,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借鉴、吸收、运用乃至最后超越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理论体系必须遵循学术标准和规范,从学科史和学术传统的角度,认识和领会书法学科的伦理精神与基本规范。书法学界由于受“技法至上”的影响,缺失严格的学术规范教育,因此各高校书法专业要加强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力求熟练掌握学术研究基本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规范、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与图书编撰规范、学术引文尤其是图片征引方式标注的规范,形成严肃科学的学术氛围,推动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沙孟海.高等书法教程.中国书法.1992.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8.

第5篇

关键词:美术考古 专业资料室建设 地方高师美术

从学科划分上看,美术考古学是属考古学,但又与美术学科尤其是美术史联系极为密切,它是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美术遗迹或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史学立场出发,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进行历史分析研究和艺术分析研究。与美术史相比,都是以美术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都需要图像解读和艺术分析研究,从这一点来看两者是一致的。只是美术考古学研究的美术品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和发掘所得,而美术史研究的美术品主要是曾经文献记载的或已有的现存实物——当然,这现存的实物也有可能是曾经或刚刚通过田野调查和发掘所得。所以,从美术研究的角度看,美术考古可以作为美术史研究的基础研究和重要方法,它可以为美术史研究寻找最新的一手资料,也可以是美术史研究的特殊角度。

由此可见,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不能仅限于考古学专业,对美术专业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把对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纳入其课程计划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在地方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与发展活力在于“地方”二字,即要立足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围绕地方基础教育的要求,确立办学指导思想与发展定位。地方高师美术专业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一个专业,不仅要考虑专业自身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到它还是地方师范院校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专业自身的特点与“地方”的结合才是其特色发展之路。

从基础教育来看,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就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试行。新课程标准着重改变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旨归,致力于学生综合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是“研究性教学”成了新课改在方法上的必然选择,立足于地方实际的校本教材是各地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而且还要对这些课程资源有研究,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对学生身边的地方特色的美术品进行研究的示范能力。

从具体的教育策略上看,在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文物或其他美术资源作为选题进行考察、分析、研究,不仅能有效避免抄袭、体现原创,从而保证论文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搜集并研究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新课程资源,尽快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打下基础。

所以,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适应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尤其是研究抢救地方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当然,从自身来看,也是地方高师美术专业特色发展的策略。

二、“研究性教学”与美术考古能力的培养策略

事实上,美术考古在现行高师美术专业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多年来,开设这门课的专业主要限于历史学,即使是美术史论专业方向的,也只是有师资的个别学校按选修课开设,绝大部分学校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师资也没有开这个课程的理念。所以作为课程的开设是有难度的。

面对这一现实,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的“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即以有梯度的理论课程设置为主线,以适当的外出考察研究为基础,以相应选题的毕业论文训练为主要手段,引导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美术考古能力应该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首先,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若干知识点作为研究选题,通过研究示范不仅使学生熟悉并逐渐掌握相关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对包括技法形式在内的美术相关问题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其次,以外出考察研究为基础把学生探究的目标引向现实,引向对身边或自己家乡的美术遗物的关注,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训练把这种关注明确为毕业论文选题。

最后,以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为研究内容,以研究探索为动力,以学术论文的写作程序为规范,培养学生初步的美术考古能力。

当然,最终学生不一定能写出地道的美术考古论文,但最起码通过这一系列训练能够熟悉甚至可能掌握美术考古的相关方法,初步具备美术考古能力。 三、专业资料室建设在美术考古能力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改革尤其是指向培养学生美术考古能力的改革并非易事,这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较大难度的系统工程,尤其是没有专任教师、没有专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资料室的相关文献建设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是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给学生一个很直观的示范,二是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可以给学生以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启发,三是相关记载可以给学生提供文献佐证依据。

但中国美术考古学所研究的美术遗迹和遗物涉及的领域太宽,既可以是被遗忘的或被忽视的在当时曾经代表主流的官方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也可以是现在仍然存在的或即将消失的民间美术,涉及建筑、雕塑、绘画、碑刻、工艺等美术样式。对于一个地方师范院校的美术系而言,短期内备齐相关资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学生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购置相关专题文献资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以“不求齐全,但求够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确立的地方美术考察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所涉及的范围,征集购买文献资料。

在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选题提出相关推荐文献目录,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寻找相关文献,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可以找到老师没有推荐过的更好的文献,而这些文献资料一般情况下资料室是没有的,尤其是最新资料,是需要添置购买的。资料室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自行购买。买回的图书及时到资料室登记编目再行借阅;没有买到或不易购买的文献资料,可把目录清单汇总由资料室统一购买。同时,已经完成的学生毕业论文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参考文献。

这样,滴水成川,慢慢积累,随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领域的扩大,相关资料建设也会越来越完备。从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近三年(2008-2010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数据来看,有关地方美术考察类选题占毕业论文总数的比例,由2008届的4.1%增加到2010届的26.4%,其中每届良好成绩以上均占本选题的55%以上,并且都有优秀论文产生。

由此可见,不开设课程,没有专任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美术考古能力是可行的,而美术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注:此文系山西省2009年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师美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DB/OL].htt.comp://202.205.178.7/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4/201001/xxgk_80348.html,2005-03-21.

第6篇

中国当代艺术面临六大问题:其一,当代、当代性、当代艺术这几个概念没有厘清。其二,美术在当代文化资源中的地位并不高,它只是边缘而活跃的一个门类。其三,修正与重写当代艺术史的冲动从未停止,但无效。其四,学术批评、媒体批评让位于“市场批评”。其五,理论与创作脱节。其六,当代艺术创作历程自’85美术新潮和’89美术大展以来,并无多大进步。

洋专家会诊

“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由中国当代艺术基金和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发起主办,今年主题定为“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主办方希望与会者能给出“它的定义、特征、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关系以及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

十多位重量级的西方艺术史论家和评论家在会议上宣读了他们的论文。其中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是最耀眼的一个,他在会议上引用巴黎一位画商的话说:“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沟通工具。当代艺术取决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还在对全球化给予当代艺术的冲击艰难地进行评估。”当代艺术唱的是“国际歌”。

去年,在伦敦附近一个庄园,也召开过一次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研讨会,这次内部会议的受邀者为中国批评家、艺术家代表和国际收藏家以及学术顾问。中国当代艺术从来就不是“中国”的,它背后存在着如本雅明而言的“职业密谋家”。贝尔廷举例说,2008年的“全球艺术论坛”(这次的合作伙伴包括《金融时报》)大胆宣称“艺术是一门生意”。

贝尔廷认为,随着1989年世界政治和全球贸易转折之后的艺术生产扩张到全世界,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近期艺术”的当代艺术应该被赋予全新的含义。“全球艺术不再是现代艺术的同义词。”

当跨越文化界限时,艺术市场的战略就不仅是一种经济机制,而且是走向艺术生产方向的通道,贝尔廷意味深长地说:“当代艺术就是不断地在这种艺术市场中再现并且被扭曲。”

西方评论家意识到,当收藏成为一种生意而不是社区公众的兴趣时,收藏家们对此负有部分责任。中国当代艺术家们通常在国外的名气比国内大,所以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不是创造艺术,而是创造财富”。

土专家把脉

时隔一个月,在云南丽江举办了一个主题为“修正与重写――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研讨会暨批评家提名展”的活动。显然,重新认识和对待中国当代艺术乃至重新书写当代艺术的冲动,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反却强化了。

在这个会议上,批评家王林提交的论文《除了既得利益,我们还剩下什么?――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祭》,全面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20年的种种事端和缘由,以知情人的眼光指出,“利益”是中国当代艺术20年来的主要“革命”。

王林对上世纪90年代政治波普的流行做了分析,三件展事对中国艺术影响甚剧。一个是1992年吕澎主持的广州双年展,但仅此一届,再无下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弥漫于中国艺术界的机会主义和江湖习气,就是从这个展览发端。第二个展览是1993年在香港举办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后来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在国际拍卖中一路飙升,张颂仁立了头功,当然他也因此而资产亿万。第三个展览是同年中国艺术家参加的45届威尼斯双年展。这三个展览从各自目的出发,都不约而同地相中中国政治波普绘画。

第7篇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机构中原有的“美术史及美术理论”专业被陆续改称美术学,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又将美术学定为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与音乐学、戏剧学等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从那时起,美术学正式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在中国诞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美术学作为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涵盖了视觉造型创作与美术史论研究的广泛领域,是艺术学领域的支柱学科之一,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这个重要作用尚未引起普遍的认识,与发达国家比,美术学的社会地位和普及程度相差甚远。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然而遍览欧美各地大学的学科设置,却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美术学”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与“美术学”对应的英文词汇。欧美的美术史研究,且以德国为例分析,强调美术史本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派别影响最大。特别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美术史研究的主流,美术史巨子贡布里希更将图像学的观点进一步推延到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等等。在此意义上,美术史实际上是借美术的外壳,承载社会文化的历史内容与含义。设在综合性大学里面的美术史学科,大都拥有独立的系别。如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这些知名大学均有美术史研究的专业。另外也有将考古与美术史并置的,如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有名为“考古与中国艺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科,常设在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美学专业。当然,也有一批艺术院校有美术理论专业。

总之,国外还没有一个可以能够包含史、论、评含义的美术学概念。同时,也似乎不存在一个学科管理意义上的美术学。在中国古代美术文献中,常常把画评、画史、画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著名批评著作《古画品录》便是这种体例。谢赫在这部著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便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条标准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术作品研究也可以进入史的范畴,中国古代画论常将史和批评融汇其中。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却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题材、内容、思想和风格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价值,分析其优劣,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批评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起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以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作为标志。这样,中国的《历代名画记》早于瓦萨里约700年,早于温克尔曼约900年。所以,中国美术史的学科建立实际上始于盛唐。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常常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在对美术史的研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材内容等,但当美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美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美术批评。美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美术作品的桥梁。由此看来,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三者成为美术学的基本内容。

在经过以上的论述后,我们便可以知道《美术学博士生毕业论文文丛》这套选题的意义。这套书实际上是在检阅着我国美术学研究的新水平,虽是博士生的成果,博士生的背后是导师。所以,这套书汇集的成果将包含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学术智慧。与美术学研究的以往成果比,这批论文在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新的发展,相信对我国的美术学建设乃至整个美术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仅仅是赏心悦目的生活课题,还是博大精深的学术课题,它反映着民族的历史积淀,也预示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状况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状况的标志。荣宝斋出版社正是站在这个高度上去对待这一选题,希图让更多的读者通过这一套书不仅了解美术包括东方和西方、古典和现代,也由此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人类的生存价值。

第8篇

故鉴定收藏古玉,看正规、科学的书籍已到了正本清源的地步,迫在眉睫。读者对此一定要火眼金睛,不要轻信所谓名家所著、主编,甚或专家做序。否则,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的玉器市场不仅要被那些多如牛毛的伪古玉拖垮,也会被这些铺天盖地的伪劣书籍打垮。

在此列举一些就笔者所见在古玉研究、鉴赏、收藏方面较为正规的书籍,以飧读者。

图录类书籍

首先是全集类:

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6卷,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此书是较早的一套全集类大型图录,包括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考古发掘及博物馆收藏的较为重要的玉器。以时代为序,学术价值较高。现市场上已难觅踪迹,不过2005年出版社又将图版缩小,编为三册,再版印刷,可做参考。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它是目前较为全面介绍各省考古出土历代玉器的一套大型图录,约4000余幅玉器照片,其中不乏近年新出土而首次发表的图版,收罗较全,可作为古玉研究、收藏最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其次是分类图集,主要包括各地区、博物馆的考古出土品和玉器收藏。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中、下三卷,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为目前收录北京故宫藏玉最多的一套书。

《海外遗珍――玉器一、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86年。收集了欧美各博物馆所藏中国古玉400余件,但因发行较早,许多为黑白图片。

安徽省文物局主编《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香港众志美术出版社,2004年。此书有不少器物的微痕照片和拓片,对古代治玉技术研究有一定帮助。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南京博物院联合主编《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9年。收录了江、浙、沪三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图片精美,是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不可缺少的一本经典之著。

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编《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较为系统地发表了安徽史前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

殷志强、丁邦钧主编《东周吴楚玉器》,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发行出版,1993年。主要收集发表江苏吴县严山出土的吴国玉器窖藏,河南淮阳平粮台、淅川徐家岭、安徽长丰县等地出土的楚国玉器,图片质量精美,细部纹饰较多,但可能市场上已难以见到。

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编《汉广陵国玉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将扬州地区出土的汉代广陵国玉器进行了整理发表。

刘云辉著《周原玉器》,中华文物学会出版,1996年。汇集了陕西西部周原地区出土的西周玉器以及作者对此的一些研究成果。

刘云辉主编《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庆出版社,2000年。囊括了近五十年西安地区出土的北周隋唐玉器精品。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编《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收集了上海地区出土的唐宋元明清玉器150余件,对研究鉴定唐以后的玉器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外还有《中国玉器鉴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吴国王室玉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北京文物大系――玉器卷》(北京出版社2002),《三门峡虢国女贵族墓出土玉器》(香港众志美术出版社2002),《杭州古玉》(文物出版社2003),《洛阳古玉图谱》(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滇国玉器》(科学出版社2003),《新见古玉真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西安文物精华――玉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红山玉器》(远方出版社,2005),《殷墟玉器》(科学出版社2006),《金沙玉器》(科学出版社2006),《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图录》(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等等,书籍较多,无法一一列举。

研究类图书

从1996年在济南召开第一届古玉学术研讨会开始,十年期间国内外召开了多次关于玉器、玉文化、玉学的学术研讨会。正是这一次次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将中国玉学、玉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中国市场目前的玉器热是和这一次次会议,一次次古玉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的参与分不开的。而每次会议的论文集则记录着中国玉器、玉文化、玉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杨伯达主编《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紫禁城出版社1998),《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1),《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2),《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三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上海博物馆编《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于明主编《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文献类工具书

古玉文献类材料最主要的一本汇编是桑行之等编的《说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收录书籍、论文约44篇。可以说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元代至民国研究古玉的各类文献。虽然从图谱上看有许多玉器可能也为当时的仿古玉和伪古玉,但其中记录的关于明清时期一些收藏鉴赏古玉者的心得体会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之处。例如对古玉的盘玩,沁色变化的感受恐怕只有亲自戴过,摸过,养过古玉的人才写得出来,读出前人这种真正赏玉、爱玉的心情对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收藏热应是一种启示。

在中国玉器研究史回顾与展望方面做的较为全面的一本书是张明华所著的《中国古玉――发现与研究1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它是一百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客观记述、总结和评价,图文并茂,较为严谨,对玉器研究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朝洪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年。此书资料截止到2000年,是目前关于玉器最全面的资料文献与研究文献的索引汇编。对玉器研究者而言十分有用。

通俗类读物

这类书籍目前出版最多,但精品实在不多,目前见到较为严谨的读物主要有:

杨伯达著《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1998),《传世古玉辨伪研究》(香港三余堂2004),《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杨伯达谈玉》(紫禁城出版社2006)。

那志良著《中国古玉图释》,台北南天书局发行,1990年。此书以器为纲,将中国历代玉器分为十三大类,详细介绍每种器型的源流、纹饰、造型特征,是一本研究古玉器物学的专著,对收藏爱好者与研究者而言十分裨益。

张广文著《中国玉器鉴定与欣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中国玉器真伪识别》(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张广文谈玉器》(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卢兆荫著《古玉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殷志强编著《中国古代玉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张尉编著《古玉真赝对比鉴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尤仁德著《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此书作为“通论”兼“史论”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近8000年玉器发展的全过程。

古方编《冰清玉洁――中国古代玉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中国古玉器图典》(文物出版社2007)。

以上只是选取一些目前市场上还基本能看到、买到的专门玉器图书介绍给大家,一些分散在各种文物图录、考古报告、期刊杂志等文物类书刊中的玉器介绍及研究性文章也不少,如《中国文物精华》、台北《故宫文物月刊》、《文物天地》、《国宝大观》、《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等。

第9篇

新年一天,我收到书画家王文学寄来的书法新作,看见老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多年来,王文学在深入研习魏晋“二王”和唐代草书名家孙过庭《书谱》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自己对多种书体形式的认识,将以中锋用笔为主,拓展为中锋与侧锋并用,并施以提按顿挫,穿插腾挪等多种技法,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书风特点。一幅《菜根谭选》草书作品,字体笔画虚实结合,笔力结构敦厚壮实,蕴含有一种与众不同、不拘一格的书写风范。该书以行笔畅达的线条,在盘礴的曲变中,或似柳枝一样的轻扬,或似金属般的锋利,或似磐石般的坚实,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并呈现出一种富于文化内涵情趣、尚意而自由发挥的流变态势。古代徐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菜根谭选》书作获得《“中国移动杯”首届中央企业企业文化书画大赛》金奖的可贵之处,在于其中蕴含有一种萧散飘逸、超凡脱俗的书写风范。王文学的作品同时入选2007年中国书协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九届书法大赛展,显示出书家作品具有的非同一般的艺术价值。

观赏王文学近作《碧韵图》横幅长卷,其主要运用“墨分五色”的表现技法,或者用浓淡相宜色块铺垫,密实处荷叶、荷花、花蕾、荷杆等相互穿插、相互衬托,或者用浅淡墨色挥毫渗透,虚空处几支荷杆错落有致,墨色深浅富于变化,两只水鸟琴瑟唱和,相映成趣,十分了得。

王文学,男,生于安徽宿州市,祖籍淮北市,号芦荻斋主、三养斋主等。他曾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结业于山东文化艺术研究院书法理论研究生课程班,并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研修生班、创作班深造。他师从方敬教授、安曦贵研究员,并得到刘艺、沙曼翁、聂成文、于曙光等导师的亲授。在主攻书法的同时,他还致力于中国写意画的耕耘活动。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燕都画院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副教授)。

多年来,王文学一方面潜心致力于对书画表现能力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在深入研习书法艺术的史论与美学理论,并撰写了很多篇有感而发的书法交流。作者长期孜孜不倦地好学进取,使得他在书画艺术创作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王文学作品多次入选《“安美杯”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展》《中国第二届职工艺术节书画展》《纪念老子诞辰2 578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九届书法大赛展览》等全国各种书法大展,并被收入多部书画大典、画册;有数10篇书法论文在书法专业报刊上发表,其中,《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当前书法创作――漫谈书法创作中的若干问题》一文被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评为一类论文,《书法创作的若干问题及其臆想》被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收入《全国书法教学学术论文集》。他同时获得了“当代百名优秀书法家”称号,受到广泛好评,作品被很多爱好者收藏。

第10篇

太原师范学院系国家教育部批准,以本科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学院占地面积1233695平方米,(其中旧校区361252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872443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语音室、电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和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纸质藏书125万余册,电子图书6057GB。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21人,其中正高级92人,副高级31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有524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951人,专业门类齐全:设有文、史、哲、法、理、工、管、教育门类54个师范和非师范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6个研究生专业,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

太原师范学院热忱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来这里深造成才!

音乐系

1、音乐学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中、小学校特别是基层、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和艺术馆(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能在群众和文化团体从事管理和宣传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民族音乐学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艺术概论、田野采风技能、音乐学论文写作、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

2、音乐表演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和文艺团体从事教学、科研和演出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键盘演奏、民族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基训与身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配器法、歌曲写作与改编、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山西民歌赏析、艺术概论、朗诵与正音、意大利语音拼读。

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音乐学科理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以及电子、电子计算机音乐理论、实践和创作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在艺术传媒、新闻媒体、影视制作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创作工作,也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和教学研究等工作。

主要课程:作曲与电脑音乐制作、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合唱与指挥、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山西民歌、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基础、艺术概论、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美术系

美术系设有美术学、绘画、动画三个本科专业,自1986年美术系筹建、招生,至今已培养二十余届毕业生。2011年,获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2013年,获山西省的省级特色专业。

美术系教学设施完善,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建有多媒体教室、机房、工作室、图书资料室及美术展厅。美术系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14人。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升学率已达到近20%。

1、美术学专业(本科、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装饰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鉴赏与批评、美学、设计与制作、文化艺术名著导读、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制作、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陶艺、水彩画、水粉画、多媒体艺术、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

2、动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人体速写、动画基础、动画概论、人物造型、视听语言、动作设计、摄影基础、Photoshop、Flash制作、剧作、Maya、表演、动画前期、动画后期、动画创作、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3、绘画专业(本科、非师范)

本专业有油画、中国画、版画三个专业方向,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油画材料与技法、油画创作、中国画基础、山水画技法解析、山水画创作、工笔人物画技法、工笔人物画创作、版画技法、版画创作、PS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设计系

设计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人员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博士1人,硕士21人;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骨干2人。全日制在校生七百余人。开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新建成设计系教学大楼近六千平方米,配备有图书资料室、计算机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独立专业教室等。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学概论、插图艺术、桌面出版与印刷、界面视觉设计、VI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数字动画设计、交互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概论等。

2、环境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人体工程学、效果图表现技法、建筑与室内设计制图、中外建筑史、模型制作、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陈设艺术)、室内设计(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公园街道)、景观施工设计、展示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装饰构造材料与施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3、产品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效果图技法、模型制作工艺、材料与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用户研究与市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现代家具设计、传统家具创新设计、灯具设计、包装设计、设计心理学等。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服装设计基础、服装手绘效果图、服装工艺基础、服装设计元素整合、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时尚网站设计、女装结构与纸样、服装材料学、服装设计与橱窗展示、服装商品企划等。

舞蹈系

1、舞蹈编导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中国舞、现代舞、芭蕾舞等舞蹈编导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编导、舞蹈基本功训练、现代舞专业基础课程、舞蹈素材组合训练、舞蹈剧目分析、舞蹈创作实习、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等。

2、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本科、师范类)

培养目标: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舞蹈解剖学、 舞蹈心理学、中外舞蹈史论、中外美学史中外文学、芭蕾舞基础训练 、舞蹈编导基础、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舞蹈教育学、中国古典舞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舞蹈剧目。

3、舞蹈表演(本科、非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方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舞蹈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舞蹈表演及评论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舞蹈、戏剧、影视表演原理与技能技巧 舞蹈基础训练。

书法系

太原师范学院书法专业,成立于1995年,在山西省内属首家,在全国也比较早。专业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7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2名,省书协副主席3名,省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5名。

1、美术学(书法方向)专业(本科、非师范)

主要课程:书法(真、草、隶、篆、行)、篆刻、书法史、古代书论、文字学、古典诗词、古代汉语、美学、中国画等。

影视艺术系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专业教育,使学生熟知并掌握戏剧、广播、电影、电视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剧本创作、影视评论、摄影摄像、影视前后期制作等基本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戏剧院团等制作机构的生产实践需要,同时能够从事大众传媒、教学科研、文化艺术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策划、宣传、教学等综合性的工作需求。

主要课程: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视听语言、电影美学、中国电视史、影视批评、电影作品读解、影视剧本创作、影视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影视批评写作、电视编辑、传播学等。

太原师范学院2015年艺术类各专业招生计划表

(具体分省计划以各省招办公布计划为准)

科类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学费

(元/年)

计划数(人)

招生范围

测试科目

备注

艺术类(文理兼招)

美术学

本科

四年

7800

700

河北、江西、江苏、河南、甘肃、黑龙江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素描、色彩

除山西以外使用省统考成绩的省份以当地招办公布的计划为准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7800

绘画

本科

四年

7800

动画

本科

四年

7800

音乐学

本科

五年

7800

230

山东、河北、河南、甘肃、湖南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歌曲或乐曲一首

音乐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编导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河北、湖南、河南、甘肃

(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舞蹈基本功(40%)、舞蹈片段(30%)、音乐即兴(30%)

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舞蹈表演

本科

四年

7800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四年

7800

100

山东、河南、湖南(山西使用统考成绩)

笔试80%、面试(即兴评述)20%

美术学(书法方向)

本科

四年

7800

200

山东、湖南、河南、甘肃、江苏

(山西使用省统考成绩)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应试教育 高校美术教育 现状 冲击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进更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应试教育主要出现在高考、中考的一般文化科目中,这种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会暂时上升。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但在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己任的艺术类教育中,似乎少见。 

时下,随着扩招以及经济发展下艺术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老牌艺术院校竟相致力于自身原有学科的重新分化与整合,以求新的扩充与发展机遇。高师院校更是力求办学效益的提高,部分学校对美术专业特别青睐,以致大量的美术专业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长期将美术视为“游艺”或“准学科”而对之不屑一顾的综合性大学,也将建构美术专业作为扩大规模、完善学科结构的新思路。美术考生成为当下高考大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全国几所美术院校“分割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众多考生同挤独桥的现象已成为历史。应试美术教育至此应运而生,并在美术考前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美术专业高考人数纪录不断被刷新的同时,少则几千,多则数十万考卷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和“看上去很美”的繁荣场景似乎总能让招生院校深感欣喜。在高考大军的不断冲刺下,虽近几年学龄青年总人数有下滑之势,高考大军在数量上已不及往年,但美术类考生却没有减少。从最初一个省就那么几千人报考美术到今天的几万、十数万之众,应该说挑选到的考生质量不会太差。然而事实却总是出人意料。学生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合理的升学诉求我们当能理解,画室投机的市场运作机制能在多年的美术高考博弈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我们也无可厚非,但学生质量下滑却成了美术专业招生单位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大学课程的一再调整,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大学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适应应试美术带来的巨大冲击。这种调整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传统发展型 

这种院校一般开设美术系科较早,在美术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特色,在同类专业中形成了较好的声誉及地位,在招生及学生培养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以轻易立于不败之地。这类院校一般招生人数不多,受扩招的影响也往往较小。对生源质量要求较高,高考应试题目难度较大,简单的应试教育培训办法不可能轻易取得成功。因为这类学校师资力量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名列前茅,师生比在一定程度上受扩招影响不大。这类院校的授课类型一般有两种:一为画室制。画室导师制对于落实教师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群体性及主观能动性有良好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入校之初就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目标,大学4年甚至研究生阶段都能朝着目标不断发展。二为两段式教学模式。这类院校在美术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除中国传统书画专业等几个少数专业大一学生不分专业方向外,其余专业全部送由基础部统一管理教学,一年、一年半或者两年不等。基础课程结束以后再由其原来所在的学院、工作室“领回”,继续该生在专业领域的深造。较之以前的学生进校就分专业不同,现在各大学、美术学院都加大了对基础部的投入,80%的美术院系都设立了基础部。很多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都投入到基础教学的一线,力求通过不断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修为,将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夯实,以便于后一阶段划分具体专业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操作应用型 

随着设计类专业的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和操作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其地位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越发显现。所以,培养美术专业学子的设计能力和操作应用能力成了当代大学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院校一般为一些工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它们受传统学院派美术教育影响较小,可以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创建其新的教学模式及价值体系,扩招和新的应试机制给这些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些院校的美术课程设置早已走出了传统简单的制图模式,部分重点院校其专业性相比专业院校也毫不逊色,而工科院校在美术社会功能中实际应用的优势却是传统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这类院校往往借助学校在工科上的优势,结合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以及素描色彩表现能力,通过美术欣赏、鉴赏以及电脑、机械制图甚至物理、数学等课程的辅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艺术认知水平,将教学与社会应用实际相结合,力求在应用技能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结合美术教育社会化、功能化,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能动性调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内涵发展型 

业界当下对美术专业的基本功有一种新的看法。所谓基础,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文素养;二是造型能力;三是创造力。这种新的看法恰好给一些美术专业新招生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这类院校的美术专业起步稍晚于传统美术院校,虽然在操作应用上缺乏理工科院校的有利条件,但具备其他学校不具备的人文社会环境。可以利用文科院校在社会科学上的优点,充分发掘美术学科的发展潜能。其教学计划不会对学生有明显的专业划分,没有国画、油画、版画之说,轻技能而重理论修养,尽最大可能地在满足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修养。走出了技术至上的误区,脱离了传统美术教育,更具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努力落实其具有审美文化教育特征的效能。这类院校认为,当下的美术教育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好的教育趋势,即重视教育、轻视育人;重技术传授,轻理论研究和人文精神认知;重传授和接受知识,轻综合能力培养。所以,这些院校力求能开拓出一种新型的美术教育模式,以适应美术发展新的需要。开设课程一般分为:美术教育课程、教育哲学课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社会学课程、教学研究课程、美术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美学理论、前沿知识课程等。这种教育模式和操作应用性有很大区别,更看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及专业理论修为,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法的同时往往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近现代绘画艺术、设计理念及当下艺术思潮予以重点把握。在具体美术作品的创作与分析中,怎么画、绘画媒材的选择上已不再重要,而是将关注的焦点落实到画什么,和探求画面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之中。 

 

四、投机取巧型 

美术考生的庞大数量,使一些院校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蜂拥而上的专业设置,必然带来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以至出现不少地方招生人数与报考人数持平的状况。择优选才的原则面对这种状况苍白无力。因而不仅多少年来美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且生源的专业素质也呈下降趋势。如某大学的独立二级学院,在生源好的前几年,美术专业一年招生人数就达1000人之多。而在最近生源因受艺术专业就业率以及生源人数减少等影响,招生人数急剧下滑。这种完全为经济效益而招生的行为,不但成为教育弊病发展的温床,也成了我们今天看待艺考冷热程度的晴雨表。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本身并不具备单独设立美术专业的实力,却因为特定的环境成为受益者,在不具备培养人才条件的情况下,唯有实行新的变革以适应社会、考生及家长的求学期盼,引进一些看似时髦、前卫的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并树立起自认为新的审美和评判标准,披上“85思潮”“新生代”的外衣,克隆着一个又一个美术“神话”。笔者认为,无论课程怎么调整,只要是利于学生成长,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操作技能的课程,一些创新和尝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反映了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能动或被动作用,也为当下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努力。然而,在所谓新的、世界的、前卫的艺术理念指导下,这类院校在学生进校后,往往不按常规教育行事,其借鉴的是所谓的西方美术教育内容,认为基本功完全不重要——这是专业院校做的事,他们要做的是与国际接轨,而随改革开放涌入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成为其专业设置和教学的“救世主”。教学中的“因人设课”“随机应变”更是屡见不鲜。至于作为学科教育中应有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教学内容,就更是无暇顾及了。开设课程类别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且诞生众多的新名词,什么笔墨实验、综合媒介……不断变化的新颖名目成为其教学大纲最大的噱头,其实仔细研究后发现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学生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被这花样百出的新名称搞得迷失自我,成为这些“新模式”的失败试验品。当然,这类院校在美术不断发展中也必将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但其消极影响却不是短期能消解掉的。 

第12篇

〔关键词〕“可居、可游”山水画环艺教学梅山民居

在环境设计艺术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各种设计的软件操作是基础。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经过学习深造,要做出什么样的设计是符合当下人与自然社会所需的?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理念的传授是根本。“可居、可游”就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枢纽,传授这一理念的精神,可将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联通山水画史论与梅山民居的实践。

一、“可居、可游”联通山水画史论课程

在山水画萌芽的晋代,顾恺之提出绘画“传神论”。之后,宗炳把“传神论”应用于山水画,提出“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所说的山水神,其实是他发现了山水的美。这种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改变人的灵魂,开扩人的心胸。而他无法理解其中道理,便以佛道合流的意识去解释它,但它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却是积极的”。[1]

山水画发展至隋唐,也是时代的精神的体现。朱景玄将绘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正是“传神”审美理念的延续与发展。同时也强调山水画与人心的联系,绘画作品即为人心的形象化。之后的五代是山水审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以荆浩提出的“图真”最为突出。山水画的真是什么?荆浩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物象之原”、“物象之性”。这就是说与“神”、“性”与“气”是一脉相承的。但这一提法在重视“原”与“性”的同时,也对物象的形提出了“真”的要求,这对宋代山水画“可居、可游”的艺术实践准备了条件。

北宋一大批极为重要的山水画家的理论与实践使得山水画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绘画形式。由唐入宋,长期的太平盛世,给广大的士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士人大多不像魏晋时期隐居山林,如此也加重了士人林泉之心的精神需求。于是,山水画家郭熙于《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并且对以后山水画创作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画家通过创作留下丰厚的山水美景,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珍视,当下对自然山水的依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点。“社会的都市化必然要生出与之相适应的都市艺术,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心态要求相应的现代艺术,但厌于都市生活的人需要以乡村生活或乡村生活幻想来补充”。[2]可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越来越高,生活在乡村的人越来越少,生活在乡村的画家就更少了,在当下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对自然山水的依恋会比历史上任何时代要强。这种依恋不同于远古对自然的敬畏,也不同于隐士对山水的归依而终身与山水为伴。而是要重新回到了一种对山水“可居、可游”朴素的审美理念的表达。

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美好自然生态的渴望是前所未有的。“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而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文化的‘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的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痕重新修复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3]古典园林艺术与古代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是相通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理念至今还受到喜爱与重视,常被环境艺术设计借鉴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要让学生弄清这些,就需要把以宋代山水画论为代表的古代画论课程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对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与提高设计的理念水平都十分有帮助。

二、“可居、可游”联通梅山民间实践课程

梅山是一个地域名称,古梅山包括了今天的湘中娄底以及益阳、邵阳、湘潭、怀化的部分市县,以新化、安化为核心。地理上主要包括了雪峰山脉在湖南中部及西南部的广大山区,也就是资江的中上游地区。

近些年,农村的发展很快,湘中地区与各地一样,陆续建设了一栋栋崭新的砖房,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还保留了一大批古代民居,其中一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存在于大山深处的成片的山村民居建筑群,还比较完整地保持了原生态的风貌,是梅山民居值得关注的内容。这些古代民居有白玉堂、富厚堂、万宜堂、大夫第、树德堂、朱家大院、亦雅园、怡怡园、世业堂、楼下村、正龙村、桃花源村等村落。此外,整个湘中地区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与生产条件,散布着众多的大小村落,构成了一幅幅“可居、可游”的生机画面。

“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山水画景物构成对实境的一种规定和说明,而实境首先是要符合人们实际生活需要的物质空间,‘可居’,作为人的栖居环境和场所,即‘宅’择也,择去处而营之也(汉刘熙释名),即要选择良好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等等自然环境和建筑结合,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在中国风水理论中有大量关于山水自然环境选择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的论述。‘可游’,山水画景物构成更要让人感到美不胜收,引人入胜,在卧游之中引发人们游览的欲望,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其景物构成当然要符合游览功能的合理性而巧妙布局。”[4]

梅山桃花源村属雪峰山支脉,就是在崇山之中,大自然留下了一块不大的盆地,盆地中间先民开垦出了一批良田,一条清澈的溪流弯弯曲曲地从中流过。就在这“可居”盆地的一边错落有致地散落着数十户民居。这些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以山上的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形制基本采用本地常用的穿斗悬山式,少数将房面抬升离开地面,形成干栏式。在正屋的两面有的还有吊脚楼相配,显得更加别致一些。这些民居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正好组成了一幅“可游”的美丽画卷。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而言,由于在师资、教学环境、教学理念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的现实条件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将梅山区域内丰富而独特的民居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利用,可将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把教学与将来的实际创作联系起来。梅山民居呈现出浓郁的本土风貌。而且有大片的山区,保留下了丰厚的木结构民居遗产。包括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如涟源的杨市镇、双峰的富厚堂、三堂铺镇的枫树山村和新化的谭家山都是湘中古村落等。民居所具有的独特环境的营造,是生活在本地区居民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其中所承载的地理信息、生活风俗、审美习俗、建筑技术等信息都十分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素材,这些本土的课程资源就为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设计素材。这些素材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训与创作中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尤其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尤为重要,既体现本地的人居风格特点,又与本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相融合,审美理念上也是相通的。

小结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以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为切入点,增强传统文化的修养。民居智慧由古代民居标准变为当下环境艺术设计标准时,“可居”的理念就转换成了设计追求实用的标准,“可游”的理念也就成为美观的标准了。这一理念不但反映了现实的居住要求,更是需要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认真传授的理念精要。

“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将山水画史论、梅山民居实践、环艺教学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环境有着一种朴素恒定的追求,也使之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课程联系枢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可居、可游”是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理想与现实得出的理念选择在教学中的反映与应用,使得教学活动更接地气,融入梅山民居“可居、可游”审美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回归现实时更具生命活力。关注“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无论是对当下山水画创作,传承民居文化,还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4:36.

[2]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版: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