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17:10: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调研分析报告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科学设计证券投资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实施方案,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课程考核要求,首先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考核项目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规律要求;二是考核的项目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三是要体现对学生能力考评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四是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评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改革方案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和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点,改革方案的“过程”考核项目及考评目标要求设置如下:
1.1课堂考勤、提问和课外作业
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课堂考勤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课堂提问分为课后布置、课前提问和课堂随时提问,但两种提问的目的和作用是不同的。课后布置、课前提问主要考核学生课后的学习与知识掌握情况,课堂随时提问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随堂理解与掌握情况,督促学生集中听课注意力,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效率。课外作业主要包括自主总结、计算应用和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总体把握、案例综合分析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2证券市场调研
证券市场调研为学生创造了走出校门了解证券市场的实践机会。为有效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老师为学生提供调研的单位。调研的问题要事先由各小组拟定,待老师审阅通过后,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按要求由学生分组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
1.3阶段测试和上机操作
阶段测试的目的是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平时学习,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阶段性掌握情况。以抽签方式进行的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的实训项目内容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
1.4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重要形式。要求由4-5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5-6周时间内以课外任务的方式完成一份综合性行业或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报告。主要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与研究、创新与协作、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写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上述考核项目是证券投资学课程“过程”考核内容的构成部分,它与期末考试结合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能力”和“过程+结果”培养与考评体系。在“知识+能力”和“过程+结果”的能力培养与考评体系设计完成后,方案的实施对预期效果的实现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实现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在方案实施前,首先向学生公布全部方案内容,让学生明确考核项目和具体考核要求,以及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项目的成绩分布。小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重要方式。为达到小组作业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预期效果,首先,是小组作业的定题要科学,既要反映课程的授课进程和课程的特点要求,又要能够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次,是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分工。为使小组作业在对学生能力考核方面更具可比性,指导教师要为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框架进行统一界定,在这个前提下,由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内容撰写提纲,再由组长对整个报告的提纲进行整理,提交小组作业的研究计划,经老师审阅通过后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讨论交流和报告的分工撰写。在分析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参加小组作业的讨论,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的课外训练活动。小组报告会是小组作业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小组报告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展示的平台。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负责的内容按要求制作PPT课件,按小组研究报告的顺序在课堂上进行规定时间内的口述。实践表明,学生对以小组报告会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极富成就感。
2改革效果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前,学生不仅对课堂听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对老师的提问也没有回答的积极性,对于在课堂上理解不深的内容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解决。改革的实施,由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和成绩的评定高度透明,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活,课堂上,不仅听课认真,学习效率提高,而且积极思维,主动发言。学习上只要有不明确的地方,学生就会及时找老师解决,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认为,为了完成老师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必须勤奋努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他们克服了以往的懒惰。课前提问、课堂小测验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小组作业和小组展示促使学生自主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促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完成学习小组共同的计划任务,尤其是小组作业展示,要求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走上讲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小组作业成果进行讲解展示;课外的市场调研,要求学生依据调研任务,拟定调研提纲,设计调研问卷。由于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2.2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整个课程都是由教师个人演“独角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判断课程成功的标准是教案备得是否细致熟练、教师讲得是否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是否聚精会神。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实施,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促进了教师对先进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课堂上,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启发进行思维,随时回答老师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3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课外小组作业以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或上市公司投资分析报告的形式作为小组研究成果,教师在讲解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过程中,必须更多地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评述,结合证券分析师的市场分析报告或公司分析报告进行市场分析或公司分析,才能满足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和要求。这必然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学质量也得到有效提高。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着提高。为了定量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收集了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同一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相关成绩数据,如表1所示。从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前后的班级成绩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布以及各成绩档次的百分率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得学生成绩分布趋于集中,班级平均成绩提高,成绩的优良率也显着提高,成绩分布更加合理。分析可见,改革前,学生成绩存在高低分差距悬殊的现象,显然是由于期末“一张卷”造成的。而课改后,该现象消除。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改的成绩及能力考核指标清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使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动力得以提升。
2.4提高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训练与考核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体现了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学、科研相结合,学习、研究、实践相统一,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参与机会,为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符合。
2.5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在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的学习小组中,提倡合作学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团队、以合作为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为手段[4]、以应用为目的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这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实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新一轮课改,从教育、教学理念到教育、教学行动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研管理,教学研究、评价以及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教研要依据市教育局“三满意”活动精神和教研院的整体工作安排,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推进农村课改为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切实提高我市初中教学水平。
二、工作重点
1、精心组织教学研讨
精心组织06年温州市初中教学研讨活动,研讨活动突出新课程理念,采用上课、说课、互动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突出研讨的主题性、针对性、实效型,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进行深入研讨,促进教学的改革。
2、深入农村进行教学调研,切实推进农村课改
加强调研工作。以不同层次的典型农村学校为调研对象,以农村课堂教学现状和师资现状为调研主题,加大服务和指导农村课改实践的力度,发现典型,总结基于农村背景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经验和特色。
3、培养、指导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
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提高教研组长的教研能力,促进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提升学校教研水平。
精心组织、指导教师参加省初中学科“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堂教学”三项评比。对于优秀青年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上严格要求他们,还要在课题研究、教学评价、专题讲座等方面给他们创造机会。在实践与研究中,给予他们最切近的指导,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4、加强新课程评价研究,引领教学改革
组织召开温州市初中各学科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对教学工作提出建议,引领教师研究学业评价,改进教学行为。
5、加强课题实践与研究
基于本学科的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推进新课程教学向纵深发展。
教 研 活 动 表
周次日 期活 动 内 容地 点参加对象
8.25英语、思品学科新课程培训
18.28~9.3预备周
29.4~9.10温州市各县(市、区)教研员工作会议暨培训会教研员
市直属中学初中教研组长会议市教研院教研组长
39.11~9.17完成学业考试分析报告
49.18~9.24
59.25~10.1初中科集体调研(市直)温州二十三中
610.2~10.8国庆节
710.9~10.15学业考试分析报告专辑出刊
教研组长培训班报名、录取
810.16~10.22
910.23~10.29初中科集体调研、送教下乡永嘉
1010.30~11.5
1111.6~11.12初中科集体调研苍南
1211.13~11.19期中考试
1311.20~11.26
1411.27~12.3初中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理科)
1512.4~12.10初中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文科)
1612.11~12.17
1712.18~12.24
1812.25~12.31期末试卷审卷会议市教研院
191.1~1.7元旦
201.8~1.14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部分学员外出学习
211.15~1.21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结业
暨教研组长培训班开班典礼温州八中
研究班、培训班学员
221.22~1.28
关键词:工作过程 项目课程 财务报告分析 课程改革
一、引言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一直沿用普教“改良型”的学科课程模式。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严重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面向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改革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把学科型课程开发转换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知识组织,将课程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模式,代表了当前主流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向。
《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 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还没有得到充实和完善,教学中沿袭了学科课程模式,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本文基于课程改革文献的回顾,对财务分析工作进行广泛调研,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财务报告分析》项目课程改革,对满足职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面向职业需求的课程改革文献综述
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教学与职业需求有效接轨是职教专家争论的前沿。经过职教专家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
(一)“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
职业分析导向课程开发的基础是社会职业分析和工作规范分析。国外主要包括: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课程方案MES、源于北美的CBE课程开发以及澳大利亚基于培训包的课程开发。余祖光(2000)认为这些方法的引进明显提高了我国职教课程开发工作的相关性和有效性。赵志群(2005)指出MES让人们意识到:“课程并不一定是固定和系统化的,有时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CBE的核心是职业分析,把职业能力看作职业教育的基础,相对于学科课程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刘育锋(2008)认为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它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够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二)关于项目课程改革的研究
徐国庆(2003)针对理论与实践的割裂这一职业教育课程的老大难问题,指出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整合的必然选择,并就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开发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石伟平(2005)指出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思路是专业课程的项目化。但是姜大源(2008)认为项目课程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三)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研究
姜大源(2004)研究了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认为其主体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基点,开拓了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赵志群(2004)定义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因此,每个职业都具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姜大源(2008)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与理论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按照工作过程展开知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顺利适应工作环境。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以上课程改革的文献分析,不难看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对国外职业分析导向课程的借鉴和发展,是对项目课程的一种继承、改革与创新。经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才能实现课程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笔者以我院《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为例,详细阐述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三、《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自2009年9月起,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成立了有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团队,对《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进行了长期的实地研究。企业专家负责工作过程的深度调研和指导,保证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学校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实施。具体改革思路是:首先,进行社会调研,做好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以其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按工作过程对来源于行业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序化整合,形成任务学习的教学项目内容;最后,开展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实施,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
《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组在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下,对财务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等进行广泛调研,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改革,明确地定位了课程目标。根据调查,每个企业都要进行财务分析,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设有财务分析岗位。在西方资本市场上早已出现财务分析师职业,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对财务分析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网上各大招聘网站都有财务分析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主要职位有:财务分析员、财务分析师、财务分析专员、财务分析经理等。从事财务分析工作的人员,一般先从事基础的财务分析工作,积累一定经验并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成为企业的财务分析师、财务分析专员、财务分析经理、财务经理等。可见,财务分析工作有一条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发展规律。按照这一职业发展规律,读懂企业的财务报告资料,做好财务报告分析,这是最基本的能力。不仅财务分析是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内容,而且《财务报表分析》也是特许财务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Analyst,简称 CFA)资格考试课程之一。
因此,高职院校开设《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目标的定位:从最基础的财务报告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分析财务报告、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财务分析能力、预测公司财务收益和风险、提供财务建议和决策支持的能力;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等。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沟通、协调、合作的社会能力以及渗透其中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最后为学生提供由财务分析员到财务分析师再到财务分析经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将典型的财务分析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处理,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整合序化课程项目内容。
财务分析工作是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借以帮助利益关系主体改善决策。其工作过程如下:(1)明确分析目的(不同的分析目的,决定不同的分析内容);(2)列出分析计划;(3)搜罗分析依据(主要包括:被分析单位的会计报表、审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4)具体分析并得出结论和建议;(5)撰写分析报告。财务报告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一项基本工作,也要遵循这一工作过程。
基于上述财务分析工作过程,《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组几经研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需要出发,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在工作要求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确定本课程的内容框架为“工作认知――基本方法(工作所需方法)――各项报表及资料分析――综合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按照这一框架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点,遵循能力递进式的项目序化方式,设计了10个项目22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
《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具体项目内容相互联系、层次递进。先是认知财务报告分析工作,紧接着根据工作过程围绕具体财务报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各项报表、报表附注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然后扩展到专项财务分析,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的分析方法进行专项阐述;最后是综合财务分析,阐述如何运用杜邦分析法、效绩评分法等对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面临的风险等进行分析,直至写出财务分析报告。在每一个教学任务中,都以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实例设计学习情境,以这些情境为载体实施教学。
(三)以行动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为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上述财务分析工作的调研分析,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首先,修订了《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项目载体设计。然后据此制定实施层面的课程整体设计方案,借以指导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学会财务分析工作。
在《财务报告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即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用项目和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将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从形式上的工作过程去获得实质上的工作过程”到“个体整体思维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共同的工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施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突出能力考核
上述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实现还需要相应的考核评价来鉴定。首先,改革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的考试制度,采用过程评价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中推行形成性考核,注重平时的课堂表现、项目实训和技能测试成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其次,按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纳入课程考核,做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评。再次,在顶岗实习环节引入企业评价考核,企业评价和学院导师评价各占一定比分,保证学生在企业岗位的适应性。通过这些灵活的考评方式,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结论
我院面向职业需求的《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项目设计、课程实施、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课程模式。经过重构的课程内容凸显了工作过程导向和项目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经过几年来的改革探索,课程建设的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但课程改革是一项难度颇大的教学研究过程,还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加以调整和完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2.赵志群,赵丹丹,弭晓英.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3.刘育锋.部分国家职教教学内容改革新动向及对我国职教课程改革新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4.徐国庆.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职教课程模式探析[J].职教通讯,2003,(9).
5.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6.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摘要:文章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前期的调研和筹划过程,分析了学科服务战略目标的设定和因地制宜的学科团队组建的情况,提出学科化服务推出的模式、方式和工作内容范围,总结了学科服务的两大特色以及取得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48-03
学科服务的创新和推广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正在成为图书馆在新信息环境下创新发展的重要出路和主流业务模式[1], 成为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创新方面的一大亮点[2]。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了适应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学科资源以支撑学科创新发展,于2012年9月正式推出学科服务。我馆学科服务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此,笔者汇总了我馆开展学科服务创新实践的案例,分别从前期筹备、开展实施(目标制定、团队组建、推出模式、服务方式、工作内容)、本馆特色以及成效和构想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我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实践和探索过程,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相互探讨,为共同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整体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1我馆学科服务工作开展的前期调研筹备
我馆管理层以前瞻的眼光,站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到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决心在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馆领导先后多次亲自带队或派馆里骨干人员出外考察学习,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如2011年年底,我馆派出学科服务主要负责人及骨干人员,参加了在厦门大学举办的“CALIS三期建设项目第四期学科馆员培训班”; 2012年5月,我馆派学科服务主要骨干人员参加了立足上海交大的“CALIS三期访问馆员”项目,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科服务培训学习;同在2012年6月底,副馆长带领员工赴北京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进行学科服务的调研和学习。通过这些实地的学习和调研,我馆了解了学科服务在管理层面上应该考虑和设计的原则,掌握了学科服务的模式以及工作内容和细节,为学科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我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情况
2.1组建学科服务团队,设定学科服务战略目标
学科服务是一项对工作人员的学科专业背景、图书情报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要求都较高的工作[3]。我馆推行学科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问题。首先,从2006年以来,随着退休人员增加,我馆在不断自然减员,每年新近员工非常有限。其次, 2010年我馆获得第4批查新站资格。我馆查新站设立在信息咨询部,信息咨询部本身肩负着参考咨询及文献传递的大量工作,所以学科服务的开展,很难再启用信息咨询部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我馆在读者服务部,即传统的流通阅览部组建了一个学科服务小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方案及实施细则。
为了保证学科服务的质量,馆里把有限的人力放在刀刃上,确定以点带面,初步以机械工程学科作为学科服务的试点学科,确定了切合实际的、面向学校管理层面和学院科研团队的知识服务战略目标,对学科服务目标进行了精确定位[4]。我馆以战略目标为指导,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和调整,希望在试点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经验,并在各种条件成熟后向其他学科辐射。
根据图书馆员工的特点、特长和现实情况,我馆挑选了来自流通阅览部共5名馆员组成我馆学科服务团队。通过两年多的发展,我馆的学科服务团队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流通阅览部门为主体,完全没有咨询部门、查新部门人员参与的一个兼职服务团队。现在我馆的学科服务团队以一名分管副馆长和一名流通阅览部主任为领军人物,学科馆员4人(包括1名新招聘的雇员),培训学科馆员2人,学科协助馆员3人,学生辅助人员2人,学科服务团队人员职称情况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到我馆学科服务团队人员的技术职称呈梯级形态,其中副研究馆员和馆员共占46.2%,是学科服务团队的中坚力量。兼职队伍的优势在于灵活度很高,不会对图书馆现有业务造成冲击,以免协调不好反而影响我馆的现有业务(尤其是我馆的查新业务也是一项新开展的业务)。另外我馆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在流通阅览部门发展了协助咨询馆员和学生辅助人员,这是因为随着学科服务工作的拓展,业务量不断上升,原有兼职人员也明显不够,因此发展了协助咨询馆员及学生辅助人员,来辅助学科馆员完成一些任务。辅助梯队的形成,为学科服务工作的系统深入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力量。在工作量的协调方面,兼职学科馆员减免流通阅览部门50%的工作量,以便更专注学科知识服务工作。目前我馆的学科服务已达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成为我馆深化服务、提升形象的“名片”。
2.2学科服务的推出模式和服务方式
我馆在组建好学科服务团队之后,制定了详细的《学科服务工作方案》。在图书馆网站上制作了介绍学科服务的网页,并设立了专门的学科服务工作室,每天轮流有2~3名学科馆员值班。学科馆员制作了读者需求调查表、教授访谈推荐函、学科服务学科总名片及个人名片,申请了学科服务专门邮箱。2012年9月,我馆领导带领学科服务人员一行亲自登门,正式将学科服务团队引荐给机电工程学院的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紧接着,学科服务团队又对机械工程学院的各个重点科研团队进行了独立拜访,给他们介绍了学科服务的工作内容,听取了各个团队老师的实际需求并作了记录,与他们建立了QQ、电话、e-Mail等快捷的服务对接,并对院系、重点科研团队老师进行定期联络和需求反馈。我馆对学科服务也采用了校内新闻、校报、工作会议、宣传栏等多种途径的宣传。
2.3学科服务的工作内容覆盖范围
我馆学科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大方面:学科咨询和资源建设服务,学科信息培训服务,宏观科研分析服务。在一年多的实践中,我馆学科服务团队在兼职服务的时间里,很好地完成了以上的学科服务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操作规程和服务范式。有些老师和研究生,通过我们的名片,将需求传递到学科服务团队。下面把我馆所做的学科服务工作内容具体的加以阐述:
2.3.1学科咨询和资源建设服务:主要包括学科咨询类的具体工作,资源荐购、资源推广和提供资源建设的建议。一年多来,我馆分别做了以下工作:①协助科研团队联系购买外文图书、期刊及市场报告等。②为科研团队提供期刊论文、电子图书的原文传递。③进行学科知识库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利用。④为重点科研团队提供论文被引情况证明及报奖证明资料,协助重点科研团队申报重要项目的前期资料准备。⑤提供、更新学科SCI期刊信息、投稿指南。⑥进行科技信息跟踪服务,每月提供科技论文、专利的摘要的ALERT。⑦进行专利发明人的专利分析,为申报不同级别专利奖的申报人提供专利分析报告。
2.3.2学科培训服务:包括新生入馆教育、专题讲座、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及特色培训。我馆学科服务团队成员有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馆员,在培训的方式上灵活多变,大部分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展的,主要有以下的模式:①面向学院,对学院的老师、研究生进行信息技能培训。②面向科研团队,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讲座。③面向科研团队及老师,开展一对一操作答疑培训。④开展嵌入式教学,将信息检索课嵌入科研老师的专业课程或毕业设计。⑤根据共同需求,联系企业技术人员来科研团队开展个性化的培训。
2.3.3宏观科研分析服务:完成宏观科研分析报告是我馆学科服务的一个重点。我馆开展的宏观科研分析主要是针对学校及学科的发展进行选题,通过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料的情报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较全面、完整的分析报告。这些报告为充实学校行政部门和各科研院系的决策,提供了参考性的数据依据或事实依据。通常宏观科研分析报告是比较大型的报告,涉及的文献和数据较多,因此基本是团队协作完成。目前我馆已完成和即将完成的宏观科研分析报告有:①《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调研报告》。②《基于Web of Science 及ESI 的广东工业大学科研数据统计分析》。③《广东工业大学专利现状与分析报告》。④《可拓学科科研影响力分析报告》。⑤《海外学术人才信息的情报挖掘》。⑥《广东工业大学化学学科科研态势分析》。⑦《基于ESI 的广东工业大学主要学科数据分析》。
3我馆学科服务的主要特色
图书馆的任何服务都要满足适用原则,要紧紧围绕读者需求来开展。我馆学科服务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本着用户需求至上的原则,开展富有个性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我馆在开展学科服务过程中,在尽量切合用户需求的同时,善于利用与用户联系交流的机会或者在其他场合中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引导和激发用户的需求。例如,学科团队完成的大型报告《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调研报告》,就是基于我校当时正在着手进行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需求,学校为此制定了《广东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方案,并成立了创新行动计划专家委员会。我馆完成的这份报告,吸收和整合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报告中着重对国内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特别是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设置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调研,并对我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该报告是我们学科服务小组首次完成的宏观报告,它是我馆在了解到学校的需求后主动提供的知识服务,服务对象是学校相关决策部门。这份报告获得了校领导的称赞,并表示希望图书馆多开展类似的服务。
有了成功的经验,我馆认识到在学科服务工作中,发现需求、主动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科服务不是以往大家都了解的传统服务,因此,用户有时未必了解图书馆还可以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也不了解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包括什么内容。我馆在开展学科服务的过程中,随着对用户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把握,逐渐认识到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是创建学科服务品牌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我馆在任何时候都注意抓住时机,致力挖掘和开展深层次的知识服务,逐渐让用户了解学科服务,激发了用户的潜在需求。深层次的学科服务为我馆赢得了多方面不俗的口碑,使我馆的服务形象、服务能力、队伍结构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4我馆学科服务的成效与展望
4.1我馆学科服务获得的认可与好评
我馆的学科服务开展两年多以来,获得了学校、学院和科研老师的多方认可和好评。在宏观层面上,学科服务团队完成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调研报告》《基于Web of Science 及ESI 的广东工业大学科研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广东工业大学专利现状与分析报告》,获得了学校决策层及相关部门的肯定,从文献计量的角度给科研管理者提供数据参考。《海外学术人才信息的情报挖掘》是我馆面向人事处人才引进工作提供的信息挖掘,其中涵盖了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轻化学院、机电学院、土木学院五个学院共1,000多人的顶级海外华人的通讯地址及代表作,受到人事处的欢迎和好评。在中观、微观层面,我馆对我校原创可拓学科的科研影响力进行了全面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的《可拓学科影响力分析报告》是基于可拓学科研团队要求我馆为他们的报奖做收录证明,通过沟通了解,我馆完成了这份报告,获得了可拓学科研团队的大力称赞,同时我校科技处也将此报告中的数据作为参考。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还开展了面向学院师生的信息技能培训,分别在我校许多学院和校期刊中心举行了讲座。师生听完讲座后踊跃提问,并表达了希望图书馆也能在另外一些学院全面开展学科服务工作的愿望。
4.2学科服务全方位深化图书馆服务
学科服务的开展全方位深化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在资源建设方面,由于和学院科研团队的近距离接触,资源采购上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专业建议;学科馆员和科研老师的无缝联系,原文传递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学科服务工作的开展也可为我馆传统的服务建立后备力量,在这两年来,学科服务团队也承担了少量国内外查新、专利查新、专利分析报告及科研团队报奖证明等业务,目前专利分析报告这项任务基本由学科服务团队承担。学科服务团队的成立,为我馆深层次服务挖掘和储备了一定的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实力。目前我馆学科服务团队还开拓了2个信息服务平台:广东工业大学――茂名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广东工业大学――番禺节能科技园科技信息中心。这两个信息服务平台为我校提供了服务地方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平台,也是我馆积极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切实为茂名市、番禺节能科技园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科研信息服务,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端。这也使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不仅服务于高校,同时也可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不仅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了图书馆的公共服务精神。
5结语
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的过程。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刻体会到,因地制宜地制订符合图书馆馆情、适应学校科研发展的学科服务战略规划,是高校学科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引导和激发用户需求,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咨询及信息分析和整合服务,是高校学科服务工作深化的关键;构建学习型的高效率学科服务团队,多方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高校学科服务工作良性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ZK(#]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5-11.
[2]初景利.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4):l-4.
[3]陆莉.“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4):59-63.
关键词:化学分析 课程定位 教学目标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高考的“落榜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理论功底方面都较差。高职的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动手操作能力,更加注重跟企业结合紧密的程度。想要对该课程进行更好的设计,满足企业的需求,就需要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做好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设计。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化学分析技术为实例,探讨如何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和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调研分析
通过对淄博永大化工有限公司、山东金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业走访和调研,分析研讨,确定化学分析技术岗位群的岗位职责:认真执行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化验操作;负责对原料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负责化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定期检查;负责化验室设备器具的建档、维护保养;负责符合生产实际的实验方法研究与改进;及时向主管部门上报质量检验信息。各企业对化学检验的要求是一致的,具备化学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和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出具报告。
2.课程设计理念
(1)以化学分析检验能力为培养“目标”,由知识、技能、德育三大要素构建成体系,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并加以有效实施,最终达到预期的该课程培养目标。
(2)以化工企业化学产品的具体检验作为“主线”,以化工企业化学产品检验质量为根本,以真实的检测为导向,科学设计、程序化,c拨操作的关键和要点,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分析检验的知识和技能。
(3)以化学产品检验要求作为基本“单位”,以具体检验分析产品为载体,建立全新的授课模式,摆脱以传统知识灌输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多个实验,所有的教学都围绕实验的完成、出具准确报告展开。
(4)基于化学分析完成的过程考核方法,采取试卷、实操和平常考核相统一的考核方式。三种方式均以化学分析完成为导向。此外,兼顾平时表现及学习态度,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养成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习惯。
3.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调查研究,与行业企业专家研讨,确立化学检验所需能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对分析检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共建满足实际能力要求的训练体系。具体设计思路分为三步:第一步,进行化学分析技术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化学分析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第二步,根据化学分析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得出相关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第三步,根据典型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第四步,根据完成化学产品检验工作所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五步,根据化学分析技术在现实中的作用,归纳为13个实验,所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围绕实验开展,然后以13个实验为核心,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重新融合。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使学生掌握化学检验的基本测定方法,具备化学产品分析和检测方面的能力,能够完成化学品的检测;准确完成分析报告,提供结论;为水处理、仪器分析、化工实验设计等后继课程的开设打好基础,为从事产品分析、水处理等岗位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
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分解如下。
(1)知识目标。要求了解课程的任务和作用,了解误差的计算,了解四大滴定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自行进行基本实验设计,并能够应对相关问题,能够出具完整数据报告。
(2)能力目标。专业能力:具有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能力,具有各种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能力,具有化学分析常用仪器的使用与校准能力,能利用化学分析技术进行生产控制,能进行原材料及成品的化学成分检验与测定。
统计学是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统计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等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统计学中涉及大量的公式及烦琐的计算使得统计学被认为是一门枯燥、复杂的数学学科,学生们失去了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动力。这和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了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针对统计学教学现状,本文提出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可以实施案例教学模式。
2 高职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统计学教学缺乏实践性
统计学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根据定量来认识问题的对象,是解决现实社会中各种问题的必要工具,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目前的教学重点还是集中在介绍统计学的概念及公式计算统计上,至于统计方法的使用范围及如何使用,提得很少。教学的目的仍旧以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为主,对运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对社会经济活动如何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资料收集、整理,统计资料的分析、预测等都只是教材和教案中的空话。
2.2 教材内容陈旧,教材缺乏创新
统计学的教学离不开教材,通过对比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高职高专统计学教材基本体系都是大同小异,内容普遍滞后,没有融合进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并不能跟上现在统计发展的步伐;教材中的实训内容实际就是习题练习,对于结合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应用与讲解少之又少。课堂教学又受课时所限,不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把规定在有限时空的教学扩展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必须要不断完善统计学教材的内容,特别是实训部分内容。
2.3 教学方法滞后,实训课时不足
统计学一般被设置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大多数学校的授课方式还是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实训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一般在20%左右。教师在讲授统计学这门课时,突出理论教学以及习题讲解的方式,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的统计学教学应当把现代教育与技术引入教学中,以此为工具,把采集到统计数据,充分利用 SPSS 软件、Excel等工具,将实际数据转化为反映事实的重要信息,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统计学中涉及的实际经济应用性问题进行探索。
3 案例引导式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对目前高职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将案例引导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统计学教学中,不仅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价值。案例引导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知的主体是学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构建。学生通过协作学习以实现知识迁移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以以项目开发作为教学的总目标,将整体的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各子项目有相应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项目任务中所需知识点。实现了高职教学中强调的“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案例模仿―案例实践”来参与完成项目实践。整个项目的实施中,学生为主体,教师要随时要补充知识点,学与教交互贯穿整个流程,学生在对案例的学习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根据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设计要求,在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的统计学教学中运用了该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学生自主组成案例分析团队,每组成员5-8人左右。设置“汉中职院学生消费行为研究”为教学总项目,分为5个子项目:调研方案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报告。通过项目分解,使统计教学过程流程化;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设计15个典型案例引导项目学习,分阶段实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首先,统计工作流程将项目分解为以下五个子项目:①高职学生消费行为调研方案设计,②高职学生消费行为调查,③高职学生消费行为资料整理,④高职学生消费行为统计分析,⑤高职学生消费行为统计分析报告。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分项目学习,我们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案例课堂教学,努力架构各种统计情景,使学生通过课堂案例建立统计学知识框架。最后,项目学习完成后,学生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对项目开发过程中运用到的统计调查与分析方法进行总结,达到知识的巩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实施效果总结
①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法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之前被动的统计知识灌输,以及大量的数学公式计算使得学生们对统计学学习兴趣较低。在案例引导教学中,主要选取真实典型的案例,案例都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将统计学中抽象的概念公式原理具体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容易地分析和研究其中的规律,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作品制作 综合创新工程训练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14-03
当前,高等教育已从重视规模发展转向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基础课,是机械、近机械和非机械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工科大学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工程训练在要求学生学习工艺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高校的工程训练都是从金工实习发展起来的,各实习工种之间彼此独立,没有工艺上的关联,各工种加工出来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零件,没有形成能实现一定功能的具体的作品或部件,导致实习结束学生仍不理解零件的技术要求、公差要求和装配工艺。可以说,以前的实习模式注重的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新时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为例,介绍了改革和创新工程训练方法的前期条件准备,详细阐述了将以单个零件加工的训练模式改为面向作品制作的综合创新实训模式的步骤,并分析了其效果。
一、现状及问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每年接受校内外实训学生3000多人。现有的工程训练课程有工程认知实习、工程训练Ⅰ、工程训练Ⅱ。这3门课程分别针对非机械专业、近机械专业、机械专业,实习时间分别是1周、2周、4周。其训练过程均是把一批学生分组后按工种轮换实习,每个工种练习加工彼此不关联的零件,不同之处在于不同的课程学生在各工种实习时间不同,加工操作熟练程度不同。
这种实习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训练模式陈旧,实践方法没有创新性;二是没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实习时间进行有效合理安排,实习过程单调,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综合创新内涵及前期条件准备
综合创新工程训练不同于工程认知实习,也不同于工程技能训练。工程认知实习强调大工程背景教育,工程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而综合创新工程训练的特定目标则致力于创新精神、工程应用综合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面向作品制作的综合创新工程实训是安排在工程训练中进行的一项综合创新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前一阶段在工程训练中所获得的经验和已有的工程知识,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产品,使学生获得较完整真实的工程经历。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工程实训不能再沿袭以往的教学思维,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为此,在加强硬件建设和文化氛围建设的同时,必须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好教学内容,改革旧的训练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实训时间内获得更加高效的训练效果。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第一,培养理念。根据培养定位目标,着眼于从大工程理念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工程人才,使之一定程度上具有以下九种能力: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考虑环境影响的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第二,教师要求。教师的引导与积极参与学生的创新实践非常重要。在实习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多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对于优秀的创新作品,可指导学生申请专利。同时,注重教研结合、教学相长。
第三,设备购置。利用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的契机和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举措,积极创造条件申请经费,购置新教学设备,并注重设备的数量和种类。
第四,教学内容组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特别是数控工种(如数车、数铣和加工中心)和特种加工工种(如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及快速成型制造)的内容组织。
第五,教学方法、手段。充分运用数控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结合前期教改成果运用WAP技术打造的“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工程实训平台”,达到“人手一机”的实训效果。
第六,实训模式。将现有的训练模式改为面向作品制作的综合创新工程实训模式。
三、综合创新工程实训组织实施
本文以4周实习时间的机械专业学生实训课程一工程训练的组织实施为例,对综合创新的实训的组织实施进行探讨。
改革后的实训全过程为:前2周进行工程技能实训、调研选题、评审立项、撰写结构方案设计报告和工程管理报告、具体设计、审核图纸和撰写工艺方案报告(除工程技能培训安排在课间时间进行外,其余各步骤均安排在课外时间);后2周进行加工装配、撰写成本分析报告、成果答辩(除加工装配和成果答辩安排在课间时间进行外,其余各步骤均安排在课外时间)。教改前后时间安排与模式比较参见表1。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工程技能实训。按实习工种数目,分组实施操作技能实训,时间为前2周。其实训模式与工程训练相同,但在实训过程中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如中心搭建的“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工程实训平台”开通后能使学生获得“人手一机”的实训效果,大大提高了实训效率。尤其使数控工种从以前的注重编程技巧和输入中解放出来,转变为更多的实际加工操作。
第二,调研选题。实训一开始就以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综合创新小组,每组4~7人,分组名单上报中心备案。选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阶段,是创新实践的起点、难点。中心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研提出一个选题,选题要有创意、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工程背景,其难易程度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同时考虑中心的加工条件(至少使用3种以上比较典型的加工方法,也不能超出中心的现有加工能力)。
第三,评审立项。学生分组名单报备后,中心成立3名教师(来自不同工种)组成的指导组若干组。在选题截止前由教师组分别对指导的综合创新学生小组进行选题论证,筛选立项选题。论证答辩时,答辩同学需简要论述选题作品的结构、原理和功能,同时回答教师组的提问,对选题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最终由教师指导组评定每组最有创意、功能定位合理、中心条件可实施的选题作为立项选题,并给出指导性修改意见。
第四,撰写工程管理报告和结构方案设计报告。由选题立项的同学担任其综合创新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深入讨论选题的设计思路和结构、原理,撰写结构方案设计报告。讨论小组人员分工、生产过程组织、计划进度等,撰写出工程管理报告。
第五,具体设计。创新小组方案确定后,进行相关计算与选型、画出零件图、总装图。具体设计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加强沟通,指导老师应充分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同时做
好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
第六,撰写工艺方案报告。以立项选题中较复杂、重要的零件为例,组长组织其成员详细讨论其加工工艺后,撰写出工艺方案报告。
第七,加工、装配。指导老师审核工艺方案后,创新小组便可进行加工、装配环节。此环节要求指导教师和各工种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允许代为操作,以加强学生对前期的技能实训综合运用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第八,撰写成本分析报告、整理答辩材料。收集、统计前期的数据记录(包括材料成本、机时成本、劳务成本等),撰写成本分析报告。按照“综合工程训练报告”统一模板顺序装订封面、目录、工程管理报告、结构方案设计报告、工艺方案报告、成本分析报告和附录零件图及总装图,培养学生整理技术文件的能力。
第九,制作成果答辩。实习最后一天以教师指导组为单位交叉进行创新作品答辩。根据作品创新性、社会价值、综合工程训练报告的撰写、临场答辩的表现等多个方面给出综训成绩。根据综训成绩在工程训练中心内部推优,并给出院一级的纸质证书。推优的作品推荐参加机械类的各级大赛。
四、综合创新工程实训实施效果
两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3批次、近500名机械专业学生进行了“综合创新工程实训”,制作作品86件。作品推优参赛获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自治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面向作品制作的综合创新工程训练模式引起了实习学生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第一,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培养了创新能力。在综合创新训练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积极引导的方式进行。因为是学生自主选题,过程是主动的,所以学生实习目标明确,思维活跃,创新的积极性更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高效。
第二,培养了学生理论和实际结合、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整个设计、加工、装配过程中,学生要把多种工程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在设计图纸中零件之间的公差关系、精度要求、装配关系及加工要求,必须和生产实际中的设备、经济精度等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制作目标。另外,通过作品的设计、加工、装配和工程训练报告的撰写,为学生创造性、综合性地运用所学工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提供了机会,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
第三,培养了学生大工程意识及其九种能力。在经历综合创新工程实训的具体步骤后,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经济意识、团队意识等大工程意识。同时使之一定程度上具有以下九种能力:工程知识能力、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考虑环境影响的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 多元化 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
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多元化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推出具有创新的统计人才培养模式,保证统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统计人才的需要,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
1. 构建“理论-实践-应用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的统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是统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整体教育教学方式。
统计学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有二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培养学生要具有较好的统计知识体系、专业索质和应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把统计学技术运用到工作中。第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为宗旨,确立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兼顾培养统计科学理论研究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复合型、多样性、多层次的统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途径。
在统计多元人才培养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提出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口径、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明确专业定位:立足宽专业、厚基础,依托财经院校优势体现三个特色:一是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统计定量分析方法特别要与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现代计算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三是突出“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实现强基础、重实践、尊个性、重品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2. 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统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2.1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分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构建由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组成的新课程体系,并通过“精中间、延两边”,增加交叉学科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重组课程内容,强调提炼课程基础性内容和方法,形成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基本知识部分;深化及延伸内容采用以点带面方式,以典型实例分析及专题讲解方式进行。拓展内容由学生在参考相关材料基础上以讨论或分析报告方式完成。
2.2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建立以基本技能为主线,典型案例为载体的实践课程体系。重组实验内容,选择实用流行的SPSS、Excel统计软件,形成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的基本训练部分;改革训练内容,引入最新的统计软件、操作方式和一些科研成果。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
一是以课内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实验。包括两个方面的实验: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SAS分析软件和数据挖掘等课程的课内实验,这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统计软件和其它应用软件的能力;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常用工具软件等课内实验,这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是单独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包括抽样调查实践、市场调研实践、学年论文、统计软件应用与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统计方法、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是社会实践教学。重点推行“三个结合”的办法,即“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部门统计工作相结合”、“社会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我们可以自选项目,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要承担社会各单位的委托项目。
3. 统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3.1设置课内特殊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专业基本素养的训练。理论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指标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统计科学素养。
无标准答案问题的研讨。使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科学创新思维。
综合实验及相关综合训练。专门开设《社会经济调查实务》和《数学建模》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沿着统计“调查方案制定,数据采集,数据库建立,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撰写分析报告或类似的路径进行综合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一个真实的《XX调查分析报告》,《XX模型应用》。建立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两项大赛制度。
3.2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训练
课外社会实践我们重点推行“三个结合”的办法。就是学生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工作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普查和重点调查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3.2.1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大型普查等工作。国家大型普查工作基本上每三年有一次,统计专业学生有很多机会参加。
3.2.2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强统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文献、讨论、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2.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使教育模式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双语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多元并重”和“互动教学”。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统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统计教育(北京),2007,(5).
[2] 李国荣.培养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统计教育(北京),2007,(9).
《市场营销实务》的核心内容重在分析市场和制定策略,如果把它的内容表述为一项企业的工作,这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归纳为“企业市场进入与拓展”,考虑到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明确为“中小企业市场进入与拓展”,这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正好概括了《市场营销实务》的主要内容。
我们对“中小企业市场进入与拓展”这个“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
企业要进入市场、拓展市场,必须展开一系列的营销活动,这些活动涉及生产和流通的方方面面,包括决策前的市场调研、市场分析,面对各种各样市场时的科学选择,以及在向市场推广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如何运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在进入市场之前首先要组建自己的团队,然后初步选择一个适合这个团队的项目,再对这个项目所属的行业进行充分地调查、分析、论证,从而选择一个最佳的目标市场,并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准确的定位。进入市场后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和情势,通过一整套营销组合策略(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来稳定、扩大这个市场。
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必须为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重点、经营决策提供决策上的支持,这不仅要求营销人员具有调查、分析、选择的能力,还要求他们能为企业的经营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同时营销人员的沟通交流、产品销售、客户发展与维护等能力也十分重要。
2 课程内容项目化重构
按照这个思路,结合企业实践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市场营销实务》的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设计,设计的内容一共包括七个学习情境,具体如下:
学习情境一:营销团队的建立 任务1:制作一份个人简历;任务2:组建一个团队、完成个人介绍;任务3:参与模拟现场招聘。学习情境二:创建一家小型企业 任务1:选择一个创业项目;任务2:熟悉开办一家小型企业的程序。学习情境三:企业市场调研的准备与实施 任务1:为拟建企业撰写一份市场调研方案;任务2:为拟建企业制作一份问卷调查表;任务3:为拟建企业完成一次市场调查活动;任务4:为拟建企业撰写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学习情境四:企业市场分析 任务1:对拟建企业进行微观环境分析;任务2:对拟建企业进行宏观环境分析;任务3:对拟建企业进行SWOT分析;任务4:为拟建企业撰写营销环境分析报告。学习情境五:企业的目标市场营销(STP营销战略)任务1:对拟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任务2:为拟建企业选择目标市场;任务3:对拟建企业进行市场定位;任务4:拟建企业的STP策略展示。学习情境六:产品(服务)的营销组合策略 任务1:为企业的产品(服务)制定产品策略;任务2:为企业的产品(服务)制定价格策略;任务3:为企业的产品(服务)制定分销渠道策略;任务4:为企业的产品(服务)制定促销策略;任务5:完成产品(服务)的营销组合策略。学习情境七:商务实战演练 任务1:对所创建企业的产品(服务)进行介绍;任务2:以所创建的企业为背景模拟商务谈判活动;任务3:以所创建的企业为背景模拟商务电话交流;任务4:以所创建的企业为背景模拟召开销售例会;任务5:以所创建的企业为背景模拟处理客户投诉。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应当能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①全面地介绍自己并通过个人展示成为一个项目团队的成员。②与团队合作,分析、论证、选择一个创业项目。③为你创立的企业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包括制定市场调研方案、制作问卷调查表、撰写市场调研报告。④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你创立的企业所面对的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宏观、微观、SWOT分析,撰写市场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参考。⑤对你创立的企业所面对的市场进行市场细分,结合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状况选择适合企业经营的目标市场,对经营的产品(服务)进行市场定位。⑥为你创立的企业制定产品策略,在产品组合策略中注重品牌的建立和包装的作用。⑦运用各种定价策略为你所经营的产品(服务)制定合适的价格。⑧分析各种分销渠道的特点,为你所经营的产品(服务)选择合理的分销渠道。⑨根据企业情况、产品(服务)特点以及人员推销、广告宣传、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的优缺点为你所经营的产品(服务)选择有效的促销方式。⑩在制定产品组合策略的基础上,为你创立的企业制定整体市场推广方案。B11独立向客户熟练、完整地介绍一个产品(服务)。B12与客户、商业合作伙伴熟练地进行电话交流。B13与商业合作伙伴进行商务谈判。B14参与或者主持部门销售例会。B15以独立或者合作的方式熟练、正确地处理客户投诉。
3 工作与学习内容
工作与学习内容包括: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具体如下:
(1)工作对象:待组建的团队;待选择的创业项目及待组建的企业;待制定的市场调研方案;待制作的问卷调查表;待撰写的市场调研报告;需完成的市场调查活动;待分析的市场;待制定的STP营销战略;待制定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待训练的商务实战技能,包括产品介绍、商务电话交流、商务谈判、销售例会、客户投诉处理等。
(2)工具:互联网、计算机及各种影音设备;各种方案、报告范本及其他参考资料;布置学习任务的任务单。
(3)工作方法:上网查找资料博采众家之长;理论学习与动手操练相结合;参考、借鉴、模仿、模拟,由简单学习到复杂学习;对计划、方案、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填写任务单,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反馈。
(4)工作要求:能准确理解项目任务的内涵、要求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完成该任务,明确任务完成的成果形式是什么样的;能熟练地进行工作沟通,阐明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每一项任务都要进行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实施前制订完善可行的工作计划;根据每个人员的特点来确定执行人员,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减少偏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能提出针对性、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收集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对各项成果进行展示,充分吸收各方意见优化项目成果;实战训练具有合理性、仿真性,体现团队职业素养;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各项成果的记录、归档。
4 学习过程的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
学生首先组建一个团队,确定团队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团队负责人类似于公司经理(店长),负责任务接受与分配、工作沟通与协调、任务检查与验收等日常管理工作。
具体运作过程为:各团队选择一个创业项目,模拟创建一个公司(小店),以公司(小店)的身份进行运作。公司(小店)创建以后,对市场展开调查与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推出一整套营销组合策略。在实施各项营销组合策略的过程中,各团队以创建的企业为背景去模拟一些有代表性的商务实战活动。学生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教师则成为“导演”和“主持人”,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现场示范、角色扮演、视听资料、商务实战、企业观摩、成果展示等手段与方法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
5 学业评价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需要考虑几点:①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互评中融入辩论环节;②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考核,二者不可偏废;③注重学生学习任务创新成果的考核;④注重团队协作与个性发挥的考核,关注团队与个人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和进步。
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33-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厉敏萍和熊璋琳(2013)指出,由于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不合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师的主导作用受限、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存在质量滑坡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毕业设计制度废除与续存的争议。饶家辉和张乃生(2014)提出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等方式取代毕业论文,然而,更多学者支持时伟(2010)的观点,认为毕业论文的地位难以替代,建议走改革的道路。彭秀英(2012)从选题、指导和评价的角度阐述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具体措施。另外,部分学者以渐进式培养为思路,马忠(2008)提出了包含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的论文训练体系;何玉润和李晓慧(2013)提议借鉴美国高校,为本科生定制丰富的研究项目;陈文祥(2015)提倡通过精简课程论文数量等方式增强论文写作与指导的连贯性。而牛锐锋等(2015)则重点在加强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层面给出了具体对策。然而,毕业论文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提升,究其原因,在于单一模式的毕业设计制度不具有普适性。陈希有等(2012)提出多样化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可以营造宽松、舒畅、高效的人才培养环境。同时,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不等于宽泛化,因此,需要一种全新模式带动形式多样化的毕业设计达到同一预定目标。
二、毕业论文选题与形式多样化研究
1.毕业论文选题多样化。将毕业论文选题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性论文。主要是以使用大数据处理为主的毕业论文。这种论文需要在理论与实证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入研究,如能有一定的创新是最好的。二是应用型论文。主要是将所有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即毕业实习单位中。这种类型的论文能够与毕业实习单位的情况密切结合,既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与应用能力。前者适用于继续深造的学生,后者适用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应事先确定毕业论文的形式与实习单位。原则上,通过集中性毕业实习,发现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与企业共同分析解决,其成果可以转换为毕业论文。
2.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突破原来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毕业设计。可以是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财务分析报告、财务风险评估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等。围绕着实习基地发现的问题选择确定毕业论文的具体形式。毕业论文的具体形式需要学生与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共同商议确定,并报会计专业备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根据不同的毕业设计形式,具体要求为:
(1)学术论文型毕业设计要求。对学术论文型毕业设计的要求与现在毕业设计要求基本一致,导师一般要建议保送研究生与有志于深造的学生选择这类题目。与现有要求一样,学术型毕业设计要求与实习单位的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纯理论的论文不能通过答辩。字数要求是2.5万字左右。
(2)调研报告型毕业设计要求。调研报告型毕业设计需要按照设定的规范和流程来进行,一般要经历初选题,与导师讨论,然后确定题目的流程。校内外导师需要对选题进行严格把关。字数要求是2万字左右。
(3)财务分析报告型毕业设计要求。财务分析报告型毕业设计主要是对具体某个实习基地的财务状况与质量进行调研、收集数据与深入分析。主要的分析对象是实习基地的财务报表,以此为核心,收集相关的佐证资料,给出最后的评价的报告。字数要求是2万字左右。
(4)财务风险评估报告毕业设计要求。通过对实习基地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在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字数要求是2万字左右。
(5)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毕业设计要求。主要对实习基地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据此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需要与所学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字数要求是2万字左右。
三、毕业论文指导多样化设计
对应多样化的论文选题,毕业论文指导同样需要多样化。具体区分毕业实习阶段与毕业论文阶段,具体要求为:
(1)毕业实习阶段指导。毕业实习阶段的指导包括校内与校外导师的指导。校内导师主要是在校内准备阶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设计类型以及毕业实习计划。其中毕业实习计划是校内指导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带着毕业实习计划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即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实习,明确自己应该关注什么,以及应该收集什么。校内导师需要凭借经验对毕业实习计划进行修改并定稿。校外导师的指导主要是从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开始,主要负责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习基地现场情况修正毕业实习报告。校外导师另一个工作在于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所有毕业实习计划中的实习内容,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并在体验中发现问题,并依据所学理论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毕业论文阶段的指导。毕业实习结束后,毕业生返校,主要指导来自于校内导师。由于组内毕业设计形式各异,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应对多种毕业设计形式有着较好的把握。一般要采取组内讨论的形式,指导教师与所有组内学生就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是定期的,并要求有明确的图片与文字记录。每一个学生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没有经过讨论与展示的毕业设计不允许参加最后的答辩。
四、毕业论文评价与答辩多样化设计
1.毕业论文评价多样化设计。对毕业设计的评价主要偏重于平时的评价,因此,校外指导教师评分、校内指导教师评分以及学生最后提交的毕业设计内容是毕业论文评价的主要依据。基本思想是注重过程的评价,不以最后答辩作为主要的成绩评定依据。对应于多种类型毕业设计,需要将同种类型的毕业设计放在一起进行评价。因此,需要分类制定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评价细则。
2.毕业论文答辩多样化设计。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采用必须答辩与选择性答辩相结合的方式。
(1)必须答辩。在答辩环节上进行分类答辩,原则上选择学术论文的学生进行逐个答辩。答辩程序、要求与现有毕业论文答辩一致。要求参加答辩的学生提交论文、进行PPT演示、接受答辩小组的提问并回答问题。
参加答辩的同学最终成绩为校内外导师评分、毕业设计评分与答辩成绩的合计,并据此评选优秀论文。
(2)选择性答辩。对除学术性毕业论文之外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采用抽签答辩的形式,按照不同类型毕业设计的总数20%抽签答辩。被抽到的学生参加现场答辩,参加答辩的同学最终成绩为校内外导师评分、毕业设计评分与答辩成绩的合计,并据此评选优秀论文。没有参加答辩的同学,最终成绩为校内外导师评分、毕业设计评分的合计,不计算答辩成绩。
参考文献:
[1]厉敏萍,熊璋琳.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亟待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73-176.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3):100-103.
[3]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4]彭秀英.立题和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5-76.
[5]马忠,屈波,张金鑫.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训练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113-118.
[6]陈希有,牟宪民,刘凤春,刘蕴红.关于多样化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8):59-60.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of Diversified Graduation Project for Accounting Major
YAO Sheng,LI Shi-yi
(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1)成本核算虽以工业企业为例,但缺乏制造环境的模拟,导致学生对产品的业务流程不清晰,不能理解成本核算的整个流程,且当制造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举一反三。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成本核算的讲授,但对成本控制和分析讲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相脱离,无法满足会计服务于经济管理的要求。
(3)教师讲授了许多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学生到实际当中,无法自如选择。
(4)大多数院校将成本会计教学分两个阶段,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校内理论教学,包括材料费用核算、人工费用核算、辅助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废品损失费用核算,成本核算基本方法。其中穿插案例教学(或校内模拟实训),但都比较孤立,不成系统,学生不能融会贯通,且业务以文字提示,与实际中的单据不相符,所以学生只识提示,不识单据,很难在实际中开展核算。
(5)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
(6)成本实训较繁琐,学生又缺乏耐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
(7)校内成本实训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但实际中需要对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为有效解决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自2010年开始探索成本会计教改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成本会计课程三段实践阶梯式改革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成本会计课程三段实践阶梯式改革思路
树立熟悉成本形成过程、形成环境,成本的分析、控制、决策与学习掌握成本核算方法并重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两段式成本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模拟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实践—理论+实践—实践三段实践层层递进的阶梯式教学模式,突出满足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强、成本会计岗位技能性要求高的学习要求。第一阶段: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考察,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的每道生产工序,整个工艺流程,并加以记录,分析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并与成本核算人员交流,询问成本核算方法,成本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变化对成本的影响,使学生对成本有一个感性认识。第二阶段:在学生对企业产品成本有了一定的认识后,结合成本会计理论,模拟一个企业的完整成本业务,对与成本有关的业务用文字加单据的形式提供,在讲完每一成本业务所需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后,学生开始实际操作。这属于单项模块实践教学。在成本各单项基本业务熟悉的基础上,将成本实训穿插于综合实训,对成本核算再巩固。第三阶段:把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制定任务目标和要求,布置成本实习内容,要求完成成本课程实习报告。
三、成本会计课程三段实践阶梯式教学改革实施
我们选取了两届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该实践教学,教学贯穿三个学期。第一阶段: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我们将1个班50个学生分为五支团队,分行业选取五个温州支柱型产业的调研基地(展升眼镜公司、东洋打火机公司、报喜鸟集团(服装业)、康耐集团(鞋业)、长江电子有限公司(机械业),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调研该企业行业类型、规模、产品品种、产品详细生产过程,企业的生产车间类别、车间成本核算的内容、成本核算的方法、近两年成本的变化趋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摄像等多种方式初步了解一件产品的成本构成,要求学生完成企业产品流程图的绘制。每支团队调研完毕后要制作PPT在班级、全系作汇报交流,并写出调研报告。第二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模块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人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此教学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我们选取长江电子有限公司的真实成本资料并进行加工作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素材。在授课前先讲解成本核算所具备的理论知识点,然后给出相应的成本核算票据,在教会学生识别票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完成相应的成本核算。比如,材料的归集和分配核算。我们提供学生1个月的所有车间领料单、材料购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材料入库单。理论讲授:材料费用的归集包括购入材料成本的确定和发出材料成本的确定。通常,购入材料按实际成本计量,要求学生拿出购入材料的单据(发票、入库单)确定成本。对于发出材料成本的计量,按照领用车间归属,能明确归集到车间某一产品的直接计入该车间该产品的成本,如果不能明确归集的,需要先归集到车间再按照一定的方法分配到车间的产品中去;此时,要求学生拿出领料单,将材料的耗费归属相应的产品,编制各车间的材料费用汇总分配表后,教学生如何将成本归入相应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实践操作要求:①正确计算原材料的采购成本。②对不同的车间生产的产品品种所需的材料数量归类,编写材料耗用明细表;③编制各车间的材料费用汇总分配表;④计算原材料的加权平均单价,确定每一车间材料耗用成本;⑤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原材料的数量金额式明细账(为便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每张票据均附文字说明)。这一部分的实践要求学生手工操作,其中成本表格的编制、数据的计算可以通过EXCEL编辑。第二部分为综合实践教学。此教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在实际中,成本核算并不孤立存在,而是贯穿于整个企业业务中,我们模拟两个公司的全部经济业务,将成本实训贯穿其中。在这一实践环节,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成本核算方法,正确核算企业成本,而且要求学生结合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能对成本进行有效管理。我们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全班分成十个团队,其中五个团队做一账套,其余团队做另一账套。十支团队相互之间可以自由往来,赋予双方采购权、筹资权、投资权,让学生自主决策采购的数量、采购的价格,生产的数量,资金的需要量、筹资的数额、应收账款的赊销期,投资的数额等。这一部分的实践要求学生将手工操作与用友软件相结合,除完成成本的核算外,还需对企业作出财务分析,写出财务分析报告。第三阶段:安排在大二暑期。对大一上学期分成的十支团队,重返调研企业,重点调研该企业生产的产品、自制半成品、原材料的种类、成本核算项目、设置成本会计科目、开设成本账簿、选择的成本核算方法及原因、采购量的确定、生产量的确定、资金量的确定方法、成本的考核、成本存在的问题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会计实习,实习结束后,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在大三开学初,进行实践公开答辩。
四、实践效果与建议
(一)实践效果。
(1)成本实践教学贯穿大一、大二两学期,使学生对成本从认识———了解———熟悉———深化有了阶梯式变化,让学生对成本就业岗位充满信心。
(2)实践教学,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且教师授课资料来源于真实企业,更好地将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结合实际。
(3)打破了以往成本会计课程的考核只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思路,将每一次实践教学学生所完成的调研报告、单项成本核算成果、综合实训成果、成本分析报告、实践汇报答辩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4)学生能熟练使用EXCEL制作成本相关表格及运用函数计算成本,将手工操作与用友软件相结合,既能核对账表的正确与否,也加强了对软件的应用。
(二)实践建议。
(1)成本会计的核算因不同企业、不同行业而不同,成本管理也不尽相同,但我们的实践教学仍以工业企业为主,涉及面过于狭窄,需要开设其他行业成本核算课程,相应扩充实践内容,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工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增强学生就业的信心。
Abstract: Sports Statistics is one of the required courses to students of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 is also on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courses. Growing demand of market tend to need applied talents, social sports professional training should meet market demand, so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hould adapt to market demand.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is view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sports statistics in the new period.
关键词: 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market demand; applied talents; Sports Statistic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60-01
0引言
体育统计学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科目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统计学理论,并学会运用统计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工作的一门课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重动手实践能力,而之前的教学内容当中对于体育统计学课程的要求仅仅限于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在做了充分的调研之后,在体育统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上,我们将它分为体育统计学理论教学和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部分维持原有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部分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指定实践教学计划,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课程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实践型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目标所增加的一门课程,是在原有的体育统计学基础上开设的,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能够把理论教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掌握每一个统计学指标的意义和应用范围,是符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原则的。
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内容是从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才开始设置并开设的,所以在教学和实践环节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在2009级的统计学实践教学当中,目前因为处在实施阶段,还没有最终完成,所以就阶段性的实践情况作简单的总结。
1学生实践实施现状
1.1 从学生体育统计实践状况来看,我们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能在实践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问卷的设计、问卷调查的发放、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内容学生在学习完统计学知识之后都能顺利的完成,从撰写的报告形式来看,基本上接近于本科毕业论文,只是在形式上略微存在差异性,这主要在于学生还为系统的学习过科研且未撰写过论文,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较好。
1.2 从学生选择的调研对象来看,学生当中很多人充分利用了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现场采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归类,在本次实践中,选取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学生大约占到被调查对象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在校内对学生的体育消费、体育意识、饮食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在校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主要选择的场所和调研对象有:健身俱乐部、晨练人群、学校周边的体育会所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某些社会公益设施、社会现象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虽说这些调研脱离了体育的范畴,但是因为体育统计学在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还承担着统计学基础原理的掌握和应用,所以学生站在统计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也并不违背我们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初衷,且我们认为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较新颖。
1.3 在描述中,学生基本上能应用到自己所学过的所有的统计学知识,且应用恰到好处,图文介绍形象生动,从学生撰写的报告来看,基本上都是对调研数据的描述较多,而且描述形式多样化,但是对于数据的指标意义和实际意义阐述的相对较少。
2存在的问题
①对于2009级的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发现学生在实践应用对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还是有欠缺,这就使得我们在今后的体育统计理论教学中增加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统计知识。②从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积极性方面来看,学生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所以在实践中对于细节问题的把握还存在很多问题,且与其他实践课程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力相对较差。
3拟解决的措施
根据学生目前实践情况所暴漏出来的问题,我们认为体育统计学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①在体育统计学理论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授课学时,目前16学时的理论授课学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统计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所以在实践环节中就会出现很多统计方法和手段学生不会应用。②在理论课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可能性,单纯的教师演示可能对于学生掌握统计方法是不够的,在理论讲授中,增加学生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可以使他们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更轻松快捷。③从部分学生撰写的研究分析报告内容来看,学生外出调研的可行性相对来讲还是较差,所以安全有效的增加学生外出调研的机会需要我们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以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调研实习。
参考文献:
[1]蔡建东.高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