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20:3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哲学生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但也实属不容易。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经济学第二专业的学习。当然,一个农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
华中科技大学,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学期是在哲学系度过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听睿智的哲学老师讲授哲学。后来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时冲动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哲学系,离开了亲爱的哲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光,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对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这些有用的东西一直对我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这些东西将伴随我走完整个人生的道路。现在回想起在哲学班的日子,还是那么的温馨和惬意,我不能不感谢当时哲学班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跟你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学期,我转专业来到了一个新集体,开始了新的专业。虽然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专业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种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和融洽!这对我融入新环境,对新专业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师更是让我难忘,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过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国华教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没,王老师每次给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的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王老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本科论文致谢词
致谢论文
在本篇论文完成的同时,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论文才能如此顺利的完成。并且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肯定。在本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X老师对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细心地和我讲解论文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信心上的鼓励。我能顺利完成本篇论文和老师的认真指导和辛苦的批改是分不开的,在此我由衷论文写作的向X老师表示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学校和学校的领导给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论文。感谢同学和家人在这期间的大力支持。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电工楼105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的师妹叶秋香同学,她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给予我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新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但也实属不容易。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经济学第二专业的学习。当然,一个农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
华中科技大学,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学期是在哲学系度过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听睿智的哲学老师讲授哲学。后来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时冲动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哲学系,离开了亲爱的哲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光,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对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这些有用的东西一直对我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这些东西将伴随我走完整个人生的道路。现在回想起在哲学班的日子,还是那么的温馨和惬意,我不能不感谢当时哲学班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跟你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学期,我转专业来到了一个新集体,开始了新的专业。虽然老师和同学都是新的,专业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种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和融洽!这对我融入新环境,对新专业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师更是让我难忘,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过程,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国华教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没,王老师每次给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的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王老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本科论文致谢词范文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XXX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X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XX学院的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他们细心指导我的学习,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感谢给我提供参考文献的学者们,谢谢他们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使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了参考的依据。
致谢一:
如同潺潺的流水,时间虽无声无形,却同样遵循自己的轨迹,以无可阻挡的趋势奔驰而去。再回首,距离刚刚进入西北民族大学信息院学习的自己已是三年的时光了。从刚入学时的欣喜与期盼到毕业前的不舍与感恩,我无比珍惜的日子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收获与成长。这篇小小的毕业论文,承载的不仅是三年的学习时光,更是各位老师、师兄师姐、同窗好友、师弟师妹的指导、帮助、关怀与奉献!
首先,我要向我的老师于洪志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她不仅有远见卓识的学术视野,而且能通过深入而浅薄的解释使我了解深刻语言学的魅力,这才刚刚步入认知语言学的神圣殿堂。她给了我无数次在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当一位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向我解释他的知识并仔细回答我的问题时,我有一个梦想,我真的感觉不到真实。在生活中,老师的热情和善良让我多次感受到,每个人真的是多么的亲切!没有你的帮助和关怀,今天就没有学生了,我很荣幸成为你的学生,我会努力朝着你的目标前进!同时,我要感谢李永红教授的认真教学,感谢您的才华和学习。我钦佩你的简单和善良。如果没有你不厌其烦的知识传播,没有你良好的指导,没有你小小的提醒和鼓励,我今天就不会取得进展。
我要感谢我的弟弟胡阿旭博士,他一直指导英语系,没有任何语言和心理技能,从一点的知识,耐心和负责任地指导我的设计和实验从零开始,我非常感谢他的教学和帮助!我要感谢我的妹妹孙婷,刘思,陈桂平,我的弟弟陆士良,我的同学谢林清,刘文敏,张东旭,刘博,段艳华,我的校长马宁,梅拉小姐和所有的老师和学生的信息学院。谢谢你无私的帮助我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我的家人、朋友和所有在困难时期帮助我的人,我希望你们会幸福快乐!
毕业之际,无比感慨,难免会词不达意,但请相信我的感激之心是真挚而诚恳的,希望我的感恩之心伴随着我,还有那些快乐的回忆一起,迎接明天的到来。
致谢二:
在201X Golden Cinnamon香水的时候,我很幸运地回到了湖南师范大学岳麓山的母校,并在蒋建松博士的攻读下攻读博士学位。三年的学习时间是短暂的。当我完成博士论文时,我不禁感到我能成功完成这项工作的原因与许多人的关心,支持,指导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想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的是蒋坚松先生。蒋先生不仅是我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也是我攻读硕士学位的导师。我学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浸润着他的心血。蒋先生德艺双馨,不仅在学识上为我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榜样,而且也在为人处事上为我树立了楷模。求学期间,贤良的师母也不断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让我身处异乡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要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湖南外国语学院蒋洪新教授,郑艳红教授,黄振定教授,邓英玲教授,张旭教授,曹波教授,蔡平博士和关广光博士。师范大学因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无私的爱总是激励着我,使我感到温暖。
再次,我要感谢湖南大学岳麓学院张松辉教授、河南社会科学院丁伟教授、解放军外语学院严晨松教授、中南大学辛红娟教授、湖南大学朱建平教授。湖南商学院潘健教授和诗人吴晓妮在我的医生的写作过程中学习,他们提供无私的帮助和宝贵的支持。我还要感谢唐明教授、张龙喜院士、罗多比教授、叶阳教授、张培耀教授、谭再喜教授、孙一峰教授、王洪志教授、沈丹教授、罗正光教授、王荣培教授、王洪银教授、P。林武孙教授等。我们精彩的学术讲座是我进步的阶梯。
此外,我还要感谢、王香玲、罗贤峰、陈慧等兄弟姐妹、唐静安、李明希、曾俊山、同学和其他同学和朋友,感谢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他们深厚的友谊是我永恒的慰藉。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亲戚,他们的坚定支持加强了我对学术信仰的追求,减轻了我生活中的压力和悲伤。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在我的论文写作中,她努力工作,除了紧张的工作,学习,还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抚养一对双胞胎孩子,非常努力。我要发自内心地感谢和祝福他们!
致谢三:
经过四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篇博士论文的写作,其中包括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的辛勤工作和教学,当然还有我自己的不懈努力。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杨金才教授。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和一个人,他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带领我们一步地走进学术殿堂,开阔我们的视野,规范我们的习惯,不断地教导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希望。我要感谢刘海平先生,他对我们严格要求,但始终关心我们的成长。我要感谢朱刚先生指导我们研究各种文学理论流派,用辩证思维研究文学理论和文学文本,使我们能够从这些理论和文本中读出新的思想。我要感谢王守仁先生,他使我们重温了英国文学的经典,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解释。我还要感谢外国研究所的所有教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严谨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学术素养。他们的学术报告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他们的沉默关怀和帮助逐渐使我们有了学者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我还要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是他们与我共同学习,交流,与我分享学习的愉悦,分担困惑与烦忧。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可贵的同窗之情,为我完成博士学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每当我遭遇困惑,抑郁徘徊之时,他们总能群策群力,提供建议,帮我想办法解决难题。他们是麻晓蓉、陈琳、但汉松、胡碧媛、孙希佳、王莉、胡静、罗媛、姜礼福、樊淑英、张宇、赵凌霞等。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周隽,我的父母及岳父母,是他们支持我走上这条学术之路,并给我不断鼓励,让我坚持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与别的同学不同,我从事的是外事行政工作,平时上班要花大量时间处理一些琐碎繁杂的事务,能争取业余有限的时间读书、学习、写作实属不易。由于平时工作、学习压力都很大,自己曾经一度徘徊,甚至犹豫是否还要坚持下去,是我的老师、同学及家人支持我坚持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写作。虽然经历了波折与辛苦,但我从中获益良多,不仅经历了精神磨砺,更进行了思维的锻炼,让我能以更为客观、理性和辩证的角度思考和阅读。
转眼间,我想和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再见。我希望在未来,我能继续和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交谈,一起进步,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致谢
四:
这个解释项目和论文是在我的导师柴建英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术精神,优秀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选题、开篇报告的完成到大纲的修改、期末论文的完成,导师从头到尾都给予了认真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我谨向我的导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论文即将完成时,我的心情非常令人兴奋。从准备口译项目到成功完成论文,许多学生和朋友给了我无声的帮助,特别是戴军,无论框架的大纲或措辞如何。我耐心地就条款向我提出建议。请接受我的诚挚谢意!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为我们的辛勤工作培养了我。没有你的支持,我无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习。谢谢!
附送:
范文基博士论文
范文基博士论文
论文致谢一:
由于Internet技术的发展,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Web文档和云存储技术。在线编辑文档技术可以让我轻松地在办公室,家中或商务旅行中编辑文件,而云存储技术可以让人们从移动硬盘和USB闪存驱动器中解脱出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生活很多。各方面都有变化。
论文从界定主题、收集信息、写作修改到定稿的全过程充满了疑问、压力和乐趣。首先,我们要感谢我们尊敬的导师李光教授。李老师正直的性格、博学的知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使我受益匪浅。在李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有信心坚持这个几乎是新的研究领域。在李先生的关心和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在这里,我要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吴贤静。她的鼓励和支持使我能享受这段艰难的时光。
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我的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和缺点,博士论文的完成只是个起点,面对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的漫长旅程才刚刚开始。
论文致谢二:
记得201X年入学读博不久,导师便把我们几个弟子召集起来座谈如何学习和研究哲学,其实这也是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在这次座谈会上,导师的一番话使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学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风,实事求是。哲学研究不能是空洞的。在哲学领域,分析一个问题并推动理论前进,需要大量的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大量的努力,即使这只是向前迈出的一小步。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一生只回答了几个哲学问题。谈论空话很容易。不要混淆问题的症结,尽快形成一个制度。事实上,导师倡导的实事求是、严谨的学风,不仅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他半个多世纪来在哲学教学研究中的学术风格。当我读到导师的作品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他的哲学教科书和发表的论文都体现了这种风格。改革开放后,导师在大量学术研究中进一步提升了学术精神和学术风格。
在过去的三年里,通过导师的言行和对导师论文的不懈研究,我深深体会到绅士所倡导的研究哲学不仅仅是哲学研究中必须学习的学术品质和学术。风格,也是科学的学习和探索哲学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明白,导师已经走上了正确的学术道路,他应该始终遵循这条正确的学术道路。
事实上,导师所倡导的学术精神和学术风格已经并将继续影响哲学的产生。
论文致谢三:
然后可以学习怀疑,然后可以解决辩论。我对开始接触科学知识社会学感兴趣。然而,它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库恩那种能够写出这类事物的有意识的人的怀疑,也试图对科学知识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的冲动。有了这样的感觉,我读了很多关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中英文学,我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强烈。我发现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么简单,但包含了很多钱,所以在博士论文的主题上,我决定用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作为我自己的话题。 。我试图将这个想法放在向导上。幸运的是,这是由导师鼓励的。支持。>>>更多博士毕业论文范文
完成论文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只有经历过论文的人才能理解。从炎热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天,再到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经过近四季的轮回,我终于把文章推到了尽头。在感到更放松的同时,我意识到一些恐惧逐渐浮现在我心中。由于时间紧迫,而且由于我自己的沉闷,我觉得这篇论文远非完美,我总是想不时地思考和修改它。但是,学术成就不是白天和黑夜的优点的想法,不禁让人松了一口气。毕竟,经过这些日子的磨练和积累,我未来的学术道路不仅有一个相当好的开端,而且是一个相对良好的开端。明确的方向。我是否能够在未来进入下一个级别,我将永远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我的老师高文武对论文的总体思路给予了认真的指导,高老师从头到尾都非常关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没有胡先生的启迪和关心,我想我很难按时完成这篇论文。在此,我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十年前,当我在胡先生那里攻读硕士学位时,是胡先生把我带到了哲学殿堂,使我了解了哲学的本质和美。这对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谢谢你,王贵友教授、李光教授、童英教授、张张张然教授、程连先生、李洪芳教授、周朱红教授也值得感谢。感谢你的布道、教诲和困惑。谢谢你在论文开头的指导。谢谢,生活只是一个过程。在我的生活中,能得到你们老师的教导是很幸运的。我认为过去几年老师对我的教诲将使我终生受益。老师,三年的辛勤工作,虽然短暂,但留下的记忆却是永恒的。在风景如画的无道大学校园里,我的姐姐和老师关锦秀、李荣、郭敏、哥哥舒少泽、哥哥陈友堂和吴凯和我一起度过了紧张而快乐的学习生活。我们互相鼓励、交流和监督。短短三年,我们与同学们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值得我珍惜。隐藏你的心。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我祝愿我的妹妹、弟弟和学生们旅途愉快。我妻子孔德莲女士为我多年的学习付出了太多。我不知道如何报答她为我所做的一切。在我上学的这几年里,她不仅要工作,还要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儿子的责任。很难想象,但她没有抱怨,静静地承担着所有重要的任务。也谢谢你,亲爱的。
论文致谢
四:
站在毕业典礼的尾部,回头看,在博客阅读过程中经历了起伏,但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
谢谢郑晓东教授。在郑先生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我完成了这个博士项目。郑先生学识渊博,严谨勤奋。他对科学研究有独特的见解和见解。教育和教育人们。郑老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还关心学生的生活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感谢郑老师在我学习期间对我母亲的帮助、支持和鼓励。虽然博士事业即将结束,但师生之间的友谊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要感谢副教授余挺在这个问题上的帮助和指导。我要感谢周文文副教授和陈伟副教授在我的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宝贵建议。我要感谢博士指导小组成员何国庆教授和冯凤琴教授对我们项目的设计提出的建议。感谢王一飞、王晖、任雪岩、鲁黄、刘燕、王晖、吕来峰、拉米拉、胡浩、宋海照、倪庚、萨沙、沈锦儿、冯金松、齐雪明、陈乾如、高自春、于晨、白杨、唐琼、余柱平、曾丽珍、颜晓杰、赵灵生等人在我阅读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Petr Karlovsk教授在项目设计和实验方面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感谢Kuang Yi,Rihard Splivallo,Ruth Pilot,Daniel Rretzshmar和其他实验室同事在德国学习期间对生命研究和护理的帮助。
关键词: 哲学专业 启发式教学 应用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是一种全面、科学、辩证地指导教学实践的思想和观念,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启发式教学方法既强调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主体作用。其根本目的是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而从哲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启发式教学方法尤其适合应用于哲学专业课程中。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一样,哲学提供给我们的不是具体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智慧,是关乎生活、生命和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与追问。显而易见,对于这样一门学科,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更能收到实效。因此本论文试图结合哲学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及目前在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在哲学专业课程中的创新与实践。
一、在哲学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反映哲学课玄妙高深或者是枯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
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如哲学本身就是理论性、抽象性、反思性比较强的学科。哲学所要试图把握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思维作为人们自觉从事的高度思辨和抽象的理性认识活动,其重要的根据和手段,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适性的哲学范畴体系”①,如“存在”,“本原”等范畴,这些都使得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感到困难重重,甚至觉得枯涩难懂,不知所云。但问题不仅在此,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吸引力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采取简单的“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方法,虽主张以坚实的理论功底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但由于没有能够以透彻明白的方式给学生详细讲解涉及的具体名词概念与范畴等,因而无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激起积极参与的热情,因而即使理论讲得再深,但由于学生感觉只是云里雾里摸不到边,学生既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点,又无法不由自主地爱上哲学课。学哲学纯粹是被动去学,单单是为了外在的因素去学,如纯粹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拿个文凭而不得已学之,而不是真正出于对哲学的热爱,对智慧的积极追求。
(二)部分学生认为哲学是空谈,是无用之学。
这既与社会对哲学认识的误区有关,认为“孔夫之不如牙医”,又与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相关。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没有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照本宣科,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完全脱节,导致学生无法有效运用所学到的哲学理论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无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擦出思想的火花,又给学生造成这样一个假象,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遥远而陌生,哲学就是在玩概念游戏。如果说有用处的话,也只是在哲学圈自娱自乐,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哲学专业的学习上,总是游离于哲学之外。殊不知,哲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哲学,哲学与生活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哲学不是来自世界之外的遐想,它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②同时,哲学也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方东美和傅佩荣就曾经讲到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所谓哲学作为增添甜味的调味剂讲的是哲学能为人的生活提供终极意义的支撑,是一种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因而在哲学教育中,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哲学对生活的指导和干预功能,而不是脱离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谈抽象的哲理。关注人类命运,反思社会现实,解答人生之谜,建设精神家园,从来都是哲学的伟大使命。
二、在哲学专业课中应用启发式教学
(一)在哲学专业课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从单向的教向双向的教与学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片面强调其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把灌输作为哲学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者不顾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灌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把哲学视为类似于科学知识那样而强行加到受教育者的身上,把受教育者置于一种被动的地位”。③简单粗暴的“满堂灌”的做法就造成了老师讲点什么,学生就被动学点什么的局面。学生往往知道的只是具体的几个概念、几个范畴、几个体系、几个原理,对他们的思想、生活而言产生不了共鸣。这对于哲学学习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哲学不仅仅是具体知识点的累积,更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对于这样一门学科,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对生活、对世界、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能力。因而我们要在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地就我们讲到的话题自由发表意见,鼓励其自由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在哲学专业课程开展启发式教学,学生要自觉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没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因而无法真正领悟相关知识。一是认为哲学是空谈没有实际用处;二是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得他们更注重那些能带来实际利益的学科和与就业相关的实际理论和技能;三是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只是像机器一样被动接收相关知识,因而只是形成简单的知识积累,加之哲学本身比较抽象,也就难怪他们认为哲学高深不可理解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性因素,只有教师的启,没有学生的学,启发式教学是难以收到实效的。学生既要改变哲学无用论的看法,又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还要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去。只有当学生有所思考的时候,老师恰当的适时的启发才能起到积极作用。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在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去“启”、去“发”,教学才能收到实效,抽象的道理才能讲活,才能为学生真正掌握。
(三)在哲学专业课程开展启发式教学,在实践上可以从问答式、讨论式、辩论式、论文式等具体途径入手。
就问答式而言,我们在导入新课和新内容时,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先设置疑问,然后就提供的某些材料进行引导分析,最终获取新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斯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老师可以先抛出这个问题,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作出实时的引导。当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基本思路正确时,教师要顺势点拨,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深入和透彻。当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基本思路不正确时,教师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给以适时的引导。“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使学员信服,且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采用夸谬法,导出明显错误的结论,学员就会幡然醒悟,转而寻找正确点”。④
就讨论式而言,可以就讲课内容中涉及的某些哲学家或哲学流派关注的某一特定问题以专题的形式展开全班讨论,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给予适当的点评与总结。这样既可以对特定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又能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分析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得到升华。在讨论的过程中,应避免学生泛泛而谈或者是跑题的情况。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是,教师要通过点化等方式适时恰当地帮助他认识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此。当出现跑题的情况时,教师要通过提示等方式把其扭转到正道上来,而不能任其天马行空。
就辩论式而言,可以就一些与社会关系密切而且又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全班分组辩论,如“孔夫子不如牙医”这类话题,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展开激烈辩论,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和阐述理论等方式来论证原观点或者反驳原观点,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既思考了哲学的功用问题,又体会了学习哲学的有效的方法。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由于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而过度偏袒一方观点,尽量让其在自由、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交战。辩论结束后,教师应总结双方的观点并一一进行合理的评价。
就论文式而言,可以紧密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并与学生的社会实践、个人成长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哲学理论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论证,如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学生可以根据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或者哲学中的和谐思想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并最终形成理论文章或评论文章,且向相关报刊杂志进行投稿,从而使哲学真正起到指导生活的积极作用。论文式的这种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转化为自己认知的积极过程。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不能纯理论而理论,而应该使理论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使理论成为干预生活的强大物质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⑤因而,任何理论都要面对人本身,面对人的生活本身是我们在哲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的,不应该让理论停留在孤芳自赏的阶段。哲学中有生活,生活中有哲学是我们哲学学习活动追求的永恒辩证法。
三、结语
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启发式教学法比起注入式教学法来讲,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当然,启发式教学的具体途径远不止以上几种,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价值的可操作的方法。另外,在启发式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避免“启发式教学”被标签化,被口号化。课堂中不管涉及什么内容的教学,动辄就主张跟“启发式教学”挂钩,而哲学毕竟是一门有一定抽象性、理论性,追求事物本原和生活最终意义的学科,在阐述某些定义和范畴时往往只能进行纯理论教学,因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理解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是我们一定要慎重面对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只是教学法中的一种方式、方法,它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况灵活运用,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否则,不仅不能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反而会画蛇添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启发式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启、发阶段,还应该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集中评价加以升华和总结,这样才构成了整个教学过程。
注释:
①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121.
③夏宏.苏格拉底哲学教育观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9,(3):66.
④王宇.启发式在成人哲学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127.
网络上最近有关高校的热点问题之一,是讨论大学生要不要写毕业论文的问题,写毕业论文对大学生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因为许多学生越来越不会写论文了,所以毕业论文太“水”,或者学生干脆用别人论文来拼贴,或雇用“”。
不要说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也越来越淡薄了,这是大学生个人的过错,还是我们高校的过错呢?无论高校教育整体情形如何,总有一些极具挑战常人想象力的个案使我们若有所思,譬如北大学生毕业后卖猪肉,更有清华哲学系学生毕业后入寺为尼,将自己的论文甚至对人生的终极探索写在寺庙里。
智宏法师现在是普陀山佛学院教师,1995年出家,出家前她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学生,因为“在哲学中没有找到需要的答案”,她选择了宗教,进入了佛门。其实,佛教与中国的道教一样,最初都是哲学范畴上的一种世界观或人生观,极度轻视物质财富,而将人的精神境界看成高于一切的价值。也就是说,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最初都是没有神灵崇拜的,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信众的极度崇拜,而形成了神灵体系。一些人将建庙侍神看成了目的,而将人的超度与拯救忽略了。“和尚”的本义是师傅或导师的意思,就是能够通过精神引导,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意义,忘却生活中的苦难,通过顿悟与修行,使自己灵魂升入涅,获得永远的幸福。
和尚引导人们放弃俗世浮华,获得生命轮回中的超度,菩萨则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譬如观音菩萨就是信众们心目中的救苦救难的象征,而地藏菩萨则发誓要在地狱里拯救每一个受苦受难者,然后自我拯救。可惜的是,宗教的东传过程,既是神化过程,也是世俗化的过程,更多的人并不是通过顿悟放弃身外之物,追求生命本真的意义,而是通过烧香膜拜来获得神灵的帮助,以获得切身的利益,观音因此也就成了送子观音与送财观音。现在许多寺庙香火鼎盛后面,充斥着迷信与交易,甚至将寺庙做成了利益集团,香客们在这里似乎是购买精神安慰产品。
清华大学毕业生进人寺庙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她的哲学追问精神使她不可能趋势附俗,另一方面她更能本真地对待自己面对的一切。我们看到智宏从2001年至今,已经收养了26名弃儿,其中的20多名弃儿已经在国内的一些佛学院就读或毕业。为了孩子的读书、生活、治病,智宏法师修建寺院大殿的事一直拖延,“如果看到孩子的苦难,却视而不见,念佛又有什么意义?”是啊,宗教无法论证天国的荣华,但可以直面人间的苦难伟大的宗教体现的是人本主义精神,而非神本主义迷信。
这位清华女生成为比丘尼,并致力于救济孤儿,最使人想到台湾慈济功德会的创办人证严法师。证严法师年轻时即入佛门,看到当时许多穷苦人因贫病而遭受苦难,发誓要为穷人建医院学校,一朴素的想法形成后来慈济功德会“人间佛教”的人文理念。40多年以来,证严法师筹集了逾百亿元新台币的善款,在慈济功德会的帮助下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贫民、病人、灾民不计其数。如今的慈济功德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慈善救济组织,其范围涉及慈善、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社区志工、骨髓捐赠、国际赈灾,用慈济的术语来说,就是“四大志业法印”。慈济功德会也成功“登陆”,成为第一个在大陆合法营运的台湾宗教性质的慈善组织。
是什么原因使证严法师由传统佛教转入人间佛教呢?
原来,在证严法师年轻的时候,遇见二位来台湾的西方修女,在交流过程中,修女对证严说,佛教追求的是个人顿悟与超脱,缺少人间关怀;基督教兴办慈善机构,譬如育婴园,收养被遗弃的孤儿,办基督教学校甚至医院,为什么佛教不能致力于这样的关怀呢?一语惊醒梦中人,证严由此走向了人间关怀之路。
2005年秋天,我有幸拜访了位于台湾花莲的慈济功德会总部,发现那里寺庙气氛并不浓,却像一家博物馆,里面没有烧香拜佛,也没有偶像供奉,而是通过清雅的环境来展示慈济功德会的人文理念,大量的图片无声地述说着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所作所为,参观完展示,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没有神的形象,但却通过人的力量,创造了神迹,而且其慈善不是随机性的,而是有组织有方式的团队机构来完成。还有就是没有烟雾缭绕,也没香客喧哗,也就是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没有一些寺庙里无处不在的捐款箱,但他们却有上千万的义工在全世界各地为慈济事业而奉献着。当他们将善款或捐赠转达到受赠对象手中时,他们都在真诚地感谢对方,因为是对方使自己感受到了爱与关怀,付出爱使每一个都受到一份内心的感动。人们发现慈善也是内心的一份情感需要。
现在,大陆的少林寺正在图谋向台湾“扩张”,要在台湾建立少林分寺。台湾的慈济基金登上大陆,靠的是普世关怀,是通过基金对灾难的救助与贫弱的扶持,我不知道少林寺除了功夫,还有没有其他人文关怀的内涵可以在台湾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
编编 叶匡政 美编 黄静
詹姆斯是美国哥伦比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除了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不幸福,E很不幸福。最后,收回了5200余张有效问卷,但是,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很幸福。
接下来,詹姆斯对这121人作了详细的分析。他发现,有50人是这个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他们又为什么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詹姆斯发现,这些人对物质没有过高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于是,詹姆斯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减少欲望、修烁内心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幸福。
他的导师在他的论文结尾批了一个大大的“优”!
10多年后,詹姆斯已经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教授。他的一位学生,叫爱德华,选了一个与詹姆斯当年十分类似的论文题目――《幸福的源泉》。詹姆斯看到了,很感兴趣。他把当年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让爱德华去调查。
几个月后,调查结果反馈引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收回69份调查表。10多年来,这些人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平凡的日子:也有的由于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呢?只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选择了“非常幸福”。25人生活安定,却只选择了“一股”。另有16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不幸福”。
爱德华于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淡泊宁静,继而产生的愉悦,才是幸福真正的源泉。
论文框架
论文要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综述、方案、论文主题、测试及性能分析、结束语、后记和参考文献等。下面给出一个论文的参考框架:
摘要及关键词
AbstractandKeywords
目录
正文
第一章引言
本课题的研究或应用意义
本论文的目的、内容及作者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研究现状及设计目标
相近研究课题的特点及优缺点分析现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本课题要达到的设计目标第三章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研究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实现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及复杂性分析
第四章系统结构与模型
设计实现的策略和算法描述编程模型及数据结构
第五章系统实现技术
分模块详述系统各部分的实现方法
程序流程
第六章性能测试与分析
测试实例(测试集)的研究与选择
测试环境与测试条件
实例测试(表格与曲线)
性能分析
第七章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的主体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体部分要占2/3左右。主体部分应包括:总体设计、模块划分、算法描述、编程模型、数据结构、实现技术,实例测试。论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在写作上,除了用文字描述外,还有善于利用各种原理图、流程图、表格、曲线等来说明问题。
教育学论文范例欣赏:师德师风论文教育学论文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班主任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班主任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为人师表
李岚清副总理最近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敬业精神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台。
四、服务心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像商口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大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高丰,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以光彩。
天地,也是一方包含情感的空间。
姑且从理想境界的高度,来谈师德的高尚,要求1、师品,德高为师。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
2、师智。学高为师,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个性鲜明的教育教学风格,把握教育问题的高超学术、和谐、感人的师生关系,无不闪现着现代教育思想的智慧之光。
3、师能。技高为师,一、是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二、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三、是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一、建立有激励机制的“导师制”管理策略,全面启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思想与智慧
“导师组2+2模式”是笔者在“导师制”的基础上根据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而创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其内涵是:4个导师为一组,对师范生进行本科四年的分阶段全面跟踪指导。“2+2模式”是指大学四年分成2个阶段,每个阶段配备2个导师。大一大二为一个阶段,大一上学期配备入门型导师,大一下学期和大二配备学习型导师。大三大四为一个阶段,大三配备教学型导师,大四配备科研型导师[2]。为了使“导师制”尽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必须有此模式实行的保障机制:1.学校要有制度保障,把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就业率、考研率等做为教师评奖、评优、评职等的重要指标,从而激励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者。2.尊重学生的权利,提高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参与意识。3.学校要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一个努力的方向。4.整合教育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量化导师特点,对应认定相应导师资格。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既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又充分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更主要的是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全面启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思想与智慧。
二、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伦理人格
做事先做人。这句话,对于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而言,是朴实而深刻的。那么对于当下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生而言,应如何解决因时代众多的原因促成的人格问题呢?教育学上有一句话: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构成这种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素养是由两方面人格构成的,一是伦理人格,就是从伦理学上讲一个完整人的人格的表现;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术人格,即由专业积累加之于哲学教育之后而生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基础能力。二者的关系是伦理人格完善的程度决定着学术观点的典型性与深刻性。没有完善的伦理人格必然会导致毕业论文观点的偏颇与狭窄,这一点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生而言,表现是非常突出的。高师院校的本科生毕业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其必须要在伦理人格与学术人格上平衡发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相对完善的伦理人格,很难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也很难把握课程内容与学生素养转化的机制问题。这样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上就很难有所突破与创新。地方高师院校与部属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也是有差别的。由于管理者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滞后与保守,地方高师院校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本就没有形成科学的保障体系,因此必须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有所突破,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以完善本科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为本科生写好毕业论文的学术人格创造基础条件。根据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以《易经》、《论语》与《道德经》为课程内容进行学生儒道人格的构建,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易经》是群经之始,其中满含着儒家思想与道家智慧,是典型的生活经验的提练与升华。只要将其还原于生活,再用生活实践其思想逻辑,那么其蕴含的智慧价值自然会被大学生所接受而渐渐显现。哲学是大智慧,是高度概括与凝聚而成的,有利于对课程逻辑认知和教育教学策略的权衡与使用。《论语》是东方的《圣经》。如果在东方找到一本能与西方的《圣经》相媲美的书,那就只能是《论语》了。只有如此关注人的精神品格教育的圣贤之精神,重新融入我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完善我们大学生的伦理人格。《论语》在北大清华等高校都成为了热门的通识课,在浙江成为了中学教育的必选课,而在一般的地方高师院校中还没有成为课程设置体系中的课程内容,这同样也是个问题。入世的思想一定要有,出世的思想也决不能无啊!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己任,不可谓重乎?死而后矣,不可谓远乎”。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儒家思想太累了。屈原没有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举重若轻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思想,所以最后选择了汩罗江。陶渊明、李白、坡等因为有了道家思想的智慧而成就了生命的另一种精彩。没有道家的“自然、真实与自由”,其人生自然会变得枯燥与乏味。用逻辑推想一下,把《论语》、《道德经》设置为全校的通识课,把《易经》设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选择专门从事典籍研究或者对典籍研究有兴趣有建树的老师进行教学,每周两学时,长此以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生的伦理人格的构建自然地融会在一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亦是必然。这是一个很多价值观念都被任意解构的时代。经过时间与实践的验证,我们都清楚的认识到,类似的解构大都是粗糙与荒谬的。正是因为那种浅薄的解构太多,根本无法完成新的建构,才令当下的大学生面对现实时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传统文化课程能解决大学生的自卑、急躁、悲观、孤僻、多疑、抑郁、狭隘、冷漠、被动、虚荣、焦虑、自我中心、敌对、冲动、脆弱等人格问题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完善当下地方高师学生的伦理人格既能高效率地解决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的人格问题,又符合我们民族文明传承与发展的规律。
三、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以便生成学生的学术人格
怎么教会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速度与进度呢?优秀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整合学生所积累的思想与智慧的过程,更是优化学生的思维与思想,强化形成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人格特征的一个过程。如果课堂教学过程只一味地灌输势必会抑制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若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学策略为指导,解决好什么内容要讲,什么内容不用讲而让学生自己学,什么内容要进行合作学习,什么内容要进行探索与研究,什么问题不仅要懂而且还要能讲明白等相关的问题,那么无疑会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天然的敏感,从而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人格的成长提供有利的保障。而这方面的能力的挖掘与成长恰恰是学生发现论文选题,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所必备的人格素养。高师院校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的,其绝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思想的接受者。他们要成为创造性的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是要全方位地开启学生心智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说,理论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生成必须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充分呈现。什么样的教育成就什么样的学生。教学过程只有量化到这种程度,才利于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目的,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人格的生成与成长。
四、弱化毕业论文的理论性,强化论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我国逐渐发展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于是,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我们也应作出相应调整。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理论研究。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论文教育,必须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做到务实,合理,自然而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副教授曾言:“比如文科专业,很难让一个本科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却可以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做论文的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3]很显然这一观点对于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非常具有建构意义的。首先,大学生们完全可以以某中学某一学科教育教学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实际参与观察,来完成一个这一学科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其收获是建立在某一学科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的,不仅使学生能真实全面地了解这一学科教育教学现实,把握这一学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还能运用所学相关理论进行建设性的透视与思考,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达到学校教育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效果。其次,大学生还可以专门研究某一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流派或某一个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可以研究于漪、赵谦翔、魏书生或程翔等等,都会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某一学科的教育与教学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结晶。这对现在的高师院校大学生而言,其具有启示与引导价值,是简单的说教所无法相比的。第三,大学生还可以专门完成教学方法的综述,或者教育策略的综述,课程目标综述,教学过程综述等等,使其在某一学科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非常清醒自如地应对相关的问题,进而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文写作的教育教学目标。最后,我们也尊重少数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所学学科范围内因自己的爱好特长来进行除上述内容以外的论文选题与论证,延伸自己的研究方向为考研提供更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地方高师院校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相当程度上综合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培养质量[4]。相对于教育过程的其他诸环节,毕业论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重视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不要仅从论文本身着手,更应当从本科教育教学的课程构建与教育教学策略等方面入手,以解决学生写不出好论文的根本问题为先决条件,同时把整个本科教育教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建立起能够从整体上完善和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作者:张永文 吴学敏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要想提高小学作文水平首先就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下手。本篇例举了关于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的范例来展示参考文献的写作规范格式,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参考文献的写作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靳健;;我国小学、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石录;;反思小学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5期
[3]王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学三、四年级写作标准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4]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1期
[5]董俊英;;来源于生活流露于自然——浅谈小学作文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1期
[6]尚凤英;;论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J];科技信息;2007年09期
[7]杨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导学生习作的几点尝试[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8]潘杏丽;;小学作文教学的忧思与探究[J];科学大众;2008年11期
[9]李桂平;;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10]蔡名华;;创设情境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课堂实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年05期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凤妹;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命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鲁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王琪;小学作文“先放后收”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周世国;小学作文迁移训练与作文主体性开发教学策略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杨柳;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杨瑞;小学生习作“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张文彬;小学生作文中审美体验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万增奎;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李志远,梁毅刚,李素英;论大学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郭鸣宇;学习动机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闫蒙钢;高师化学系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的调查与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5]张雪峰;陈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国化改革的尝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杨厚芳;;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和教学——体育课改有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安徽体育科技;2012年03期
[7]袁勇;云瑞江;;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关键词: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自然价值;过程哲学;生态纪
中国的生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环境伦理学概念首次出现在1980年《现代生态学中的方法论问题》译文中。2 译者余谋昌作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首创者之一,于1991年6月出版《生态哲学》一书,提出了生态哲学的理念,填补了我国生态哲学研究的空白。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转向,让人类重新思考如何看待自然、如何行动。中国的生态哲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正在走向成熟。它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阶段展开,历经自然观入手的自然哲学研究以及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在人类思维的历史进程中的生态思想研究,直至今天生态哲学正在走向全面发展。
一、生态伦理发展阶段
西方发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结束后,一些学者很快从“”中走出来,此时,中国的生态哲学研究也开始从环境伦理学涉及。在研究过程中它把握了西方环境伦理学理论及思想,阐释了生态伦理内涵,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基础,产生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中国环境伦理学重要的认识内容。
中国的生态哲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渊源,或者说中国的生态哲学就是从自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观就是它的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奠基人于光远于1958年《人在变革自然界中的能动作用》(《自然辩证法通讯》3期),这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通讯》还在1964年第1期发表了惠伯纳・魏汉藩的文章《什么是自然哲学?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它?》,1981年第3期发表了唐以剑的论文《人类生态学――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于光远在1991年7月发表的《自然》(《自然辩证法研究》)一文对自然做了深入的研究。这既是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的研究,也属于哲学上的自然观的研究,更是生态哲学的基础,是关于自然的哲学。今天几乎绝大多数研究生态哲学的学者都出身于自然辩证法。生态哲学的研究成果有相当多的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即原来的《科学技术辩证法》)这三大杂志。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生态哲学贯穿始终的基本问题,中国的生态哲学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1980年,余谋昌把环境伦理概念介绍到国内, 1986年发表了《关于人地关系的讨论》,认为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生产水平很低,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弱,对自然只是一味的崇拜。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机器技术体系装备的生产力高速发展,人类凭借着这种力量控制一个又一个自然力,在征服自然的凯歌中开辟人类的新天地。1人类产生了自己是主人的思想,形成了控制自然、战胜自然的观念。1988年2月其发表的《生态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一文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生态哲学中的主客体来研究,这是当代重要的全球性问题。2一方面人作用于环境,另一方面环境也作用与人,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辩证的关系。此时的学者们已经将目光集中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中,这是评判问题的依据所在。正如余谋昌在《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一文中所说,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基本问题,它区别于人与自然二元分离和对立的传统哲学,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3
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进入伦理学研究领域,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源于20世纪末西方的环境保护运动使得环境伦理学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这影响着中国的生态哲学,其发展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学习和跟踪。中国生态哲学开始研究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伦理道德的层面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生态伦理学问题。1991年叶平发表了《人与自然:西方生态伦理研究评述》一文,文中提到西方的生态伦理学创立经过了孕育、创立和发展三个阶段。41992年余谋昌撰文阐述了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生态伦理学把伦理学知识领域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共同体扩大到“人―自然”共同体。5
在中国的生态哲学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在环境伦理上的激烈争论。孙道进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理性崇拜本身恰恰是非理性的1,为了人类的利益、为了经济目的,人类掠夺自然从而产生环境问题,这促使环境伦理学重新思考自然的价值、自然权利等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真正本质。杨克俭在《生态环境危机与人类角色转换》一文中指出,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全球性问题,要想消除危机,必须改变把人看成是自然之主人的观念,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2随后余谋昌于1994年发表《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一文,引发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提出人类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这是现实对我们提出的迫切需求。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贬低自然,虽然获得了局部上的成功,但是危害了自然整体,也危及人类的根本利益,使得我们陷入困境。3因此,人类所面临的抉择是从旧意识向新意识过渡的过程。人不应该是世界的统治者,而应该是看护者。
对于这样的批判和反驳,人类中心主义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内涵并为其寻求辩解。在《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发表后的第二年,《自然辩证法研究》发表了《天人和谐之道――兼评“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 ――兼向余谋昌先生请教》两篇文章。文中提出人的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相统一,自然的利益体现为人的利益时才有意义。要解决目前的环境危机问题,人类必须尽快超越目前的发展阶段,使人类文明持续不断地提高。4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相反,潘玉君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非但不应该走出,而且应当走进和重建。困扰人类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使人类体现或实现了价值。51996年张理海《人类中心主义:一种哲学观念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并明确提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该能够缓解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可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除了走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别无选择。6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基于价值观的不同所导致的争论,使得自然价值问题成为环境伦理学的一个焦点。自然价值不仅关系到人如何看自然,更涉及自然的权利,与人的行动相关。自然价值、自然权利是生态哲学在环境伦理上不或可缺的内容。
首先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自然是否存在内在价值。环境伦理揭示,自然不仅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自然对人有价值,更能满足每一生命个体的需要,这是自然的生态价值。1995年叶平的《人与自然: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一文首次将自然的价值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他认为自然界的价值具有多样性,除了有工具价值以外还包含着内在价值、固有价值和生态系统的价值。人类应该针对自然事物本身去评价其价值,而不仅仅是从它的用途、功用来评价,自然事物有不依赖于人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11996年佘正荣发表了论文《自然的自身价值及其对人类价值的承载》,他认为自然不仅有内在价值还具有创造性和维持性,不断建造和优化自己生存及发展的条件,并维持着稳定的生态系统。2自然的内在价值不是人类赋予的,是其本身具有的,内在于自然之中,是自然千百万年发生、发展、进化的产物,人类的价值也只是自然所产生的千百万种价值之一,服从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自然是内在价值、工具价值、系统价值的统一。3
其次,自然的内在价值是不依赖于人的评价而存在的,在亿万年前没有人类的自然界就已经存在其自身的价值。《自然的价值与自然的本质》一文提出,将自然的价值成立条件归于人的评价是有偏见的。在千百万年的自然史中都有价值的产生,这并非什么人类心智中的、主观的过程。4但是《论自然的价值及其主体》一文却认为,所谓“价值”,实质上是指自然事物能满足人类的所需,即对人是有用的。这里的自然价值是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5这与自然主义不同的是明确否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自然主义对于自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解释是矛盾的。而《自然价值的伦理精神》一文认为,自然不仅具有外在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这种价值不必以人类作参考,是自然所固有的。自然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都共处于地球生态系统之中,体现了它们的统一性。6自然拥有内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没有评价者就没有价值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就如同一幅美丽画卷,即使没有欣赏他的人,也不影响它的客观存在。就是说,没有评价者当然也能有价值。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不否认人的内在价值,在生态系统共同体内,人与自然既有相互依存的工具价值,又具有各自独立的内在价值。7
然后,就是对于自然权利的研究,研究者在肯定自然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权利。1999年纳什的《大自然的权利》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其核心观点认为自然是有权利的,并且作为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有必要尊重自然的权利,并且对它赋予道德关怀。大自然也必须拥有其自身的天赋权利。12001年《自然权利论――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发表,文章阐明自然的权利是将权利扩展到人以外的存在物,不仅包括动物、所有的有生命体还包括无生命的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人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赋予人权利,同理,自然庞大内在价值也赋予自然相应的权利。2郑慧子在1999年发表的《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一文中认为,人首先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系统内的,人是生活在由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两者构成的区域当中,人类应该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共同体的秩序与和谐。3因此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是个不争的事实。
二、从自然观入手的自然哲学研究以及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2000年之前,中国的生态哲学主要从人工自然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自然观,2000年之后转向从技术异化的批判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生态哲学研究始终,人通过技术与自然建立联系,技术的不断发展引起学者对人工自然的哲学研究。1993年发表的《由自然哲学到人工自然哲学》认为,自然哲学的研究需要从自然扩展到人,人的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及其过程、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人的活动及其产品对人类的反作用等等都应该扩展为研究内容,也就是说人工自然必须走入研究视野,自然哲学要走向人工自然。4林德宏在1993年《自然观研究的新阶段》,提出系统地开展人工自然观的研究是自然观研究的新阶段。人工自然是人类行动产生的,人的行动沟通人类和社会并以人工自然呈现。对于人工自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自然与社会的本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生产模式的转轨。51999年陈洪良《人工自然观与现代社会发展》指出,人类社会在自然之中发展,自然的发展是其前提,人工自然观首先必须体现生态文明,这是人类的精神对自然的生态把握,把人类意识融入宏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中。6
从自然哲学维度入手研究生态哲学,是从生态自然观研究开始的。生态自然观更是中国生态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肖玲在1997年发表的《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一文中指出,自然观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考量,也是人类自身成熟状态的重要标志。自然发展过程与自然观演变进程(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相吻合,生态自然观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7自然观就是如何看待自然。《现代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文提出,自然界本身无所谓善恶,人不能等待自然“善待”自己,也不应该自认为是大自然的统治者。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为了生存人类需要利用自然。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利用、控制、改造自然。不应该因为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对发展科学技术没有信心,也不应该弱化甚至放弃科学技术,只靠伦理信念规范人的行为,利用自然、改变自然依靠科学技术,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1
科学技术是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针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问题,分析人类利用技术对自然产生的影响,是从技术哲学维度入手研究生态哲学中的自然观问题。2001年发表的论文《自然中的技术异化》是从批判的角度分析技术对自然产生的危害。这篇论文是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研究的继续。自然中的技术异化将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相互抽离,可是,自然界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由于技术进步的控制和干预,其整体平衡受到干扰,阻断了天然自然的自然进程。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削弱自己和人类的存在基础。技术越发展越显现出技术异化现象。2《从哲学视角审视人工自然》一文指出,技术的进步促进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的进步有积极意义。然而,人工自然作为人劳动的产物,从天然自然中分离出来,在与天然自然的对立中成为导致异化的因素。3
对技术异化的克服就是要把技术放置于生态之中,并以生态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技术就可以是天使。论文《生态技术――技术可以是天使》(2005年)认为,生态纪的技术就意味着那些增强“生命之家”的创新。技术是天使,使人类的故事演绎出辉煌。技术也带来危机,它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灾难、物种灭绝,以至于我们现在的新生代正在走向终结。然而,终结也是新生的契机,新生代的终结意味着生态纪元的开始。4也就是说先进技术必须与生态的技术相一致,这也是技术的天使本性决定的,技术可以是天使。
把技术放到生态之中克服技术异化,是建立在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现实行动,随着生态哲学的发展,中国学者把世界观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世界观决定价值观,决定我们的行为。郁乐和孙道进在《试论自然观与自然的价值问题》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他们认为回答自然价值问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观。关于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的道德争论的背后隐藏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自然观。无论是何种对自然权利的理解都取决于他们偏向于何种自然观。要么将人融化于自然,要么从自然的利益出发批判人的所作所为。5薛勇民和路强在《自然价值论与生态整体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只有将自然价值论放置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中,自然价值论的确立才能成立,才能以丰富多彩的自然价值批判只有人类才有价值的错误观念,自然价值论本身蕴于生态整体思想之中。1可见,中国学者们不再纠结于人与自然的抽象对立,而是将视野扩大到更全面更广泛的生态整体主义的视野下去理解自然的价值问题。
三、人类历史思维进程中的生态思想研究
2010年以后,中国学者开始研究西方哲学历史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再加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生态思想所做的挖掘,中国的生态哲学在哲学的历史思维中研究生态思想的历程,从思维的层面丰富了生态哲学的研究。在人类的思维历史中,生态思想的发展是持续的,期间有过反复、曲折。生态哲学有价值观维度的研究,也就是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有本体论维度的研究,也就是生态自然观;在哲学思维历史进程中研究生态思想,就是思维层面的生态哲学研究,这相当于认识论维度的生态哲学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一直都是中国学者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通讯》在1989年第4期发表了李志超的《抱朴子的自然观》一文,1993年第6期发表了周昌忠的论文《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关系理论的环境哲学意义》,1997年第4期发表了胡化凯的论文《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这些研究都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998年第5期的《自然辩证法通讯》发表了徐刚的《莱布尼茨与朱熹自然哲学》,把东西方思想家的观点做了比较研究。
生态思想在西方哲学思维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曲折的道路。2010年发表的论文《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古希腊到科学革命》,这是生态哲学研究深入人类思维领域,在哲学的历史进程中研究生态思想。论文聚焦于每一时代哲学所关注的主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这体现为哲学的外在转向。文章指出,哲学史是人类思维的代表,自古希腊以来就有了人和自然的生态性思想,但是对思维的抽象强调切断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将哲学引向了中世纪的宗教。哲学背离自然、背离人,以神的唯一创造性代替自然的内在创造力,以上帝扼杀人性,割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科学革命之后,伴随着牛顿力学而强大起来的科学,以机械自然观解构了自然生态,终结了生态思想。文艺复兴对人的理性与思维的张扬片面强调意识、思维、理性,彻底终结了哲学中生态思想发展之路。2
被机械自然观终结的生态思想如何回归人类思维历程,中国学者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2011年《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笛卡儿到怀特海》一文就是对生态思想重回人类思维的历史过程的探索。文章指出,笛卡儿提出的心物两分的二元论把生态性只给了人,人类思维从此空前提升,忽视了自然和世界;休谟和洛克对二元论的质疑和反思,使生态思想得以呈现,但又因社会与文化局限性而不能彰显;到了康德的心灵体验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再也看不到对自然的生态阐述,自然只有精神上的客观存在,生态性的思想只属于那个客观的精神,一个完全没有物质基础的存在。 12012年罗久发表了论文《自然中的精神――谢林早期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探析》,他指出,为了克服康德留下的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谢林发展了一种有机自然的理论,认为自然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因果规律的客观对象,其本质上并不是完全外在于自我意识的纯粹客观对象的总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哲学所关注的主题体现为哲学的外在展现,哲学的发展还有其内在的逻辑,从哲学的内在逻辑入手研究生态哲学是纯粹的思维向度的研究。2012年发表的《从达尔文到怀特海的本体论逻辑进程》一文,详尽阐释了生态思想如何从达尔文开始一直到怀特海,更彻底的生态哲学思想如何从达尔文的进化论经过创造进化论、突创进化论,最终到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这一发生、发展并形成的过程。32012年发表的论文《关系性―过程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则阐述了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历史中,从哲学的内在逻辑发展中揭示生态哲学的出现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探讨哲学内在逻辑的演变历程也是生态哲学的研究任务。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同时肯定了“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的本体论原则以及“认识必然可能”认识论原则。从这两个可以推出“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关系原则和“世界是过程的”过程原则。本体论原则、认识论原则、理性原则可以推出关系性、过程性、有机性逻辑必然性。生态哲学提倡关系、过程,强调整体和有机。这是从哲学的内在逻辑来解析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思维整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更是生态哲学得以完善的标志。4
四、生态共同体:生态哲学对走向生态纪元的追求
从中国学者对生态哲学在不同时代不同看法可以体会出生态哲学本身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6期发表了《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从论文的题目可以看出,当时的生态哲学就被看作是环境伦理学。作者李寿德肯定了中国学者在环境伦理学领域所做出的成就。而佘正荣2006年认为,在生态伦理学这门重大新兴学科的开创过程中,存在着多元竞争的理论是非常合理的5,这肯定了生态哲学发展的多元性。2007年张岂之《关于环境哲学的几点思考》,他指出,环境哲学的目的是要探讨伴随环境危机而产生的哲学问题,它们主要涉及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各类问题。环境哲学必定需要研究环境伦理问题。当前最紧迫的是要解决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6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已经意识到生态哲学面对的问题就是哲学本身面对的问题,哲学的主题要转向关注“如何做”。2012年刘福森发表的论文《生态哲学研究必须超越的几个基本哲学观念》指出,任何哲学都只属于自己时代的“特殊哲学”,生态哲学就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生态文明,是按照生态文明的价值与逻辑所构思起来的新时代的哲学。12015年发表了论文《生态哲学之解读》,作者直接阐明生态哲学就是哲学本身,是今天的时代哲学。如何行动成为哲学关注的主题。生态哲学就是哲学转向行动,是行动的哲学。生态哲学就是哲学本身的发展,那么生态哲学的构成就要有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以及生态伦理学。2
由于全球生态危机的现实,生态哲学揭示其深层根源并批判现代性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内容。2008年发表的论文《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生态人”之分析》指出,生态学的批评使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破产,以具有关系性思维和博爱情怀的“生态人”批判独断的理性人。3卢风在《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对现代性的挑战》一文中,以生态哲学的关系及整体理论分析批判了现代性哲学所存在的问题。他的研究解构了现代性的物理主义,消解了主客体的绝对二分,挑战独断的理性主义。他提出,唯当彻底摈弃了独断理性主义的完全可知论和知识统一论时,我们才会敬畏自然、保护地球。4解决当前严重的环境危机要求的不只是改革个人和社会的行为,更要挑战现代性哲学所存在的问题,研究人类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做,研究公平、正义伦理,研究生态文化,研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研究生态智慧。
针对全球生态危机,寻求后现代的思想去解决,运用具有更彻底生态性的过程哲学去分析也是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2002年发表的《过程哲学与生态危机》一文明确指出,过程哲学被誉为当代新思想的来源,并用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危机。过程哲学的空间不受限制,它涉及现实中的所有层次。不同层次的相互依赖,不同个体的相互依赖,特别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5《过程析学与时代的急难》一文中作者指出,过程哲学的精髓就在于使人们意识到“我们在世界中,世界在我们中”6。这是过程哲学有关现实的研究。过程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伴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的终结过程。7过程哲学由于对相互联系的推崇,怀特海称其为“有机体哲学”,以表明他对世界组成的理解。它是生态的,以生态学为基础。《生态学:过程哲学的科学基础》一文这样阐述:生态学揭示了每一个体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流动,支持了过程哲学所倡导的创造性、个体以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创造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有序结构,肯定了自然的内在价值由此支持了过程哲学的多元价值观。1这是关于过程哲学本体论的研究。
一、认真学习教育哲学及语文课程标准,强化教师的研究和反思意识。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随着语文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师们开始觉得仅在操作层面打转还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寻。这种深层探索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教育哲学。基于“跳出语文看语文”的眼界,我们呼吁,教育哲学应当成为语文教师成长和实施语文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这里向各校特别推荐的教育哲学及有关教育的专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中庸》(中国最早的教育哲学作品)、《教育哲学导论》、《有效教学方法》。
本学期仍要继续组织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将课标理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的一言一行中。
1、各校要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大背景,加强学校语文教研组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组织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交流信息,激活思想,探讨实施课程标准以及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联系教学实践寻求解决方法,深入推进“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素养”的研究。
2、引导鼓励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剖析教学中的得失,及时总结,积极撰写“优秀教学案例”、“案例评析”、“课改故事”等,使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反思的实践者”。我们将组织一批选题新、教学实践性强、质量高的文章,参加市小语会、青语会论文评选,力争获得好成绩。
二、以实施课程标准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学常规也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抓。要把识字和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要求作为常规切实抓好,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学期教研室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深化备课和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要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必须从上“好课”开始。本学期要进一步深化备课改革,真正提高备课的效益和质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堂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不断提升的主阵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自主识字、阅读,自我体验和感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时间;为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构建一个恰当的平台。本学期我们将配合区文教局认真组织好“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让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一步与华师大课程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通过专题研讨、课例评析等形式,宣传课程改革理念,着力进行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2、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研究。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重心是评价语文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而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最强有力的要素,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如何与时俱进地制定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评价标准,已成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本学期,教研室将召开“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促使各校切实转变评价观念。语文学科将召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改革方案,逐步实施,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3、继续抓好写字教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小学生必备的技能,这需要每个语文老师真正重视并为之不懈努力。我们不仅要重视低年级,还要重视中、高年级的写字教学,切切实实让钟楼每一个孩子都写一手好字,使写字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4、进一步重视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教学的研究。
不仅是中年级,要加强对各个年级朗读教学的研究。要在重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的朗读水平,同时要加强背诵、加强积累。本学期区教研室将继续对各学校进行朗读情况抽测。
5、加强作文教学的改革和研究,体现“讲平凡、求真实、重积累”的原则。重视《新文笔》的投稿工作,鼓励学校办校刊、班报等,把这些作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举措。准确把握各年段的习作要求,不随意拔高要求,加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感悟力的培养,加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努力让作文教学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以各项活动为契机,促进教师素质在多元动态发展中提高。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教研室将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实践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为他们脱颖而出搭建舞台。
1、认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以此为契机,青年教师要加强对课标的研读、苦练语文教学内功、全面提升语言文字基本素质。
2、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常州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各校要借此机会,加强研究,物色人选,力争赛出好成绩,推动全区阅读教学改革。
3、十一月参加钟楼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4、十一月区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
5、积极参加省小语会举行的全省语文教学观摩活动。
6、继续做好小语会工作,组织会员认真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参加十二月举行的市青语会、小语会的学术研讨活动。
四、主要工作安排:
八月份
全区各年级教材分析
九月份
1.征集《新文笔》稿件
2.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3.语文协进组活动
十月份
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2.2004年小语会参评论文区内预选
3.语文协进组活动
十一月份
1.参加全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2.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专题研讨会
3.语文协进组活动
十二月份
1、朗读情况抽测
2、参加2004年小语会学术研讨会
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学位论文的严谨训练,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独立工作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1]。研究生如何在入学伊始,就抓紧先机,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意识,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十分重要。
1医学研究生加强论文写作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毕业时要在相关杂志,但是现实表明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其原因有:①由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招生人数的增长速度[2],扩招后研究生师生比严重失调,有的导师兼职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②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学生忙于医学专业课,只关心计算机考试和英语考级,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文水平如何没人重视,很少有人下工夫学习中文,或学术研究心态浮躁,简单重复、模仿别人,导致学术论文质量问题很多。③研究生应用写作基本功差:一些人缺乏文科基础,文学、艺术修养及文字的基本功较差,语言文字表达欠佳,在论文写作时表现为论点不明,语句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多,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2医学研究生提高论文写作意识的途径
2.1广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书籍和杂志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阅读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阅读,必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阅读也是研究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科技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阅读与自己写作有关的本专业的文章和书籍,从其选题、取材、论证等方面认真学习、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处,有何特点,有何规律,可以使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学者不知如何下笔,还可参考其格式,写入自己的材料、观点,逐步规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却能将文章写得很好,即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
2.2建议院校开设论文写作及相关课程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通过理论教学和写作训练开启学生的学术思维,针对研究生论文出现的情况,教师从论文的体裁、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予以指导,并适当介绍国家标准和编辑常识,为研究生正式进入课题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打好基础。实践证明,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结合医学专业,增设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类经典书目,供研究生参考阅读[3]。
2.3营造科研氛围在读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如参加研究生科研组织或社团,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参加以实验室或科室为单位的小型专题研讨会,培养自己的主动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主动参加学术报告会,如:某疾病的研究现状、怎样申报科研课题等讲座。在学校网站上开设论坛,采用网上讨论这一更加自由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学术讨论,多渠道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2.4勤练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论文写作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研究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注意以札记、随笔、团队活动后的实践报告等形式,将平时的生活素材转化成文字,锻炼自己的文字写作功底。在工作和学习中多观察、勤练笔,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心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为今后科研打下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