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摄影技术论文

摄影技术论文

时间:2022-11-18 13:0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摄影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摄影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摄影;教学内容;数码摄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34-01

一、数码摄影的巨大冲击

摄影的数字化给摄影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数码摄影给高校摄影教学带来了极大冲击。当前的年轻一代摄影工作者更加喜欢运用数码相机以及性能更好的单反相机来拍摄。在后期开展照片的电脑制作。这样就可以用打印机喷墨打印出来相关作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数码相机,这样就可以提升数码摄影能力和技巧。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视觉传播类课程的教学力度。

中国高校的摄影教学内容提出都涵盖了以下内容:摄影技术、摄影艺术以及艺术修养等三方面的课程。从北影摄影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基础是摄影光学、化学,教学对象是摄影史、艺术理论,再加上实习拍摄,这些就组成了整个摄影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涵盖了基础、艺术学、DV短片、摄影专业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相关内容。据此,笔者认为,不仅要重视传统类型的基础教学,还要追求新颖的摄影教学形式和先进的教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要修改和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增删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摄影多元化和社会需要多元化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内容

(一)增加数码摄影技术教学内容

随着技术进步,暗房制作在现实中的运用已经逐步减少,因此很多高校都已经不再开始传统暗房的教学以及相关的实验内容,而是建构起心动数字暗房(明室)。在现实的大量摄影作品中,都很好地融进了数字效果,所以对摄影教学而言应该适当增加数码图像处理技术教学。可以缩减或舍弃不再运用日趋减少的暗房教学。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减少传统相机以及感光材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应该切实提升数码摄影基础知识、图像后期处理和图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考虑到数码相机的广泛普及,如果在摄影教学中关注这些日趋减少的感光材料应用,已经不合适摄影专业的自身发展,落后于时代潮流。所以,不仅要增加传统摄影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好数码摄影知识以及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增加相关的数码摄影技术。路让学生使用各种图片处理技术以及色彩管理系统,结合运用多种处理软件、这样就能够得到高素质数码图片。从数码图片来看,后期处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对数码照片的终极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加强摄影艺术知识的教学力度,并补充相关艺术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

随着电子和电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程序正在逐步代替纷繁复杂的手工劳动。随着拍摄器材的快速进步和自动化程度的飞速发展,摄影技术的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从过去高度强调和重视的摄影理论知识以及掌握运用器材,但是很少培养学生的形式感。因此,造成了很奇怪的现象“学生立即和把握好了相关的摄影技术,但却很难拍摄出高质量的照片。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数码摄影也正在经历重大进步,这就要求摄影教学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创造出富有创意和巧妙构思的摄影作品,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把握摄影艺术知识方面的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创作性思维的培养,进一步关注学生欣赏、评判以及驾驭摄影作品的相关能力和技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多维度地理解以及巧妙地应用艺术摄影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视觉语言,密切联系摄影理论与实践,从而拍摄出个性强的摄影作品。例如,可以开设相关的平面、色彩以及立体构成和相关的创意设计课程,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构图感、色彩感以及形式感,拓展摄影专业学习者开拓的创造性思维。

此外,由于摄影艺术知识的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单调,因此,需要增添更多的其他艺术知识。例如,在在林林总总的现代艺术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养分,摄影艺术课程可以从其次吸取大量的艺术养分,这样就能够不断地开拓摄影作品的表现空间。

三、结束语

从高校摄影技术教学内容来看,部分摄影技术和设备在现实拍摄过程中的运用已经日趋减少。所以,高校应该加强摄影艺术知识的教学力度,并补充相关艺术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调整、缩减传统摄影技术教学内容,增加数码摄影技术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采用新技术,从而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论文由YSXZD1201项目支持

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艺术学的角度来探讨摄影作品的构成,阐述了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摄影艺术学艺术作品构成

一、摄影作品的内容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果。它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个因素构成。

1.摄影作品的题材

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取舍、提炼、创造而在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部分。摄影题材来自于客观存在,这是摄影的纪实性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摄影作品反映的内容必然是客观实体。

而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也就是,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不同题材的摄影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所以摄影的类型也与题材有关。摄影的题材、类型分为:新闻摄影、人文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商业广告摄影等。

2.摄影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反映的认知与改造,是对题材的认识与评价。它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思想、观念乃至情感。

前面提到过,由于摄影的纪实性导致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与客观原型的同一性。这种纪实性在摄影一书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摄影随时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当然,单纯记录现实的摄影不一定称之为“艺术”,他们只是实际存在的简单物化,并不具备艺术素质。而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在于摄影艺术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或者充沛的情感。

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的主题是摄影家对摄影纪实性的充分利用,借现实主体来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在主题塑造的过程中,摄影家不是被动的摄取眼前的现实,而是对现实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并精心摘取具有典型性的画面、形态借以揭示出思想观念或宣泄某种情感。所以摄影是现实的艺术,他无法脱离客观对象去完成创作。

二、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1.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摄影造型艺术同绘画相同之处,是将艺术形象诉之于视觉,在一个平面空间内展示出来。在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中,摄影家也是通过构图的方式将其主题鲜明的表达出来。

构图是对摄影作品中内容的组织结构,其主要作用是更有效的突出艺术作品内容。摄影师利用美学规律主动的对客观现实进行截取,简洁且直观的表达艺术形象、表现作品内容是摄影作品构图的要务。

2.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

摄影的艺术表达手段也可以称之为摄影的艺术语言,与摄影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摄影术诞生那天起,摄影的局限性就对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就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摄影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从而也导致了摄影技术的局限。摄影设备从巨型银版相机到小巧的数字相机的更迭历史,也是摄影技术从复杂且高端的工艺到便捷大众化的技术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的演变。从黑白到色彩,从胶片到数字,从模糊到清晰等等这些特点都如实的反映在摄影作品上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致使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也趋于多样化。

三、摄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

在摄影作品中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摄影作品的产生首先是由摄影师雇主的某种需求或者是摄影艺术家受社会生活的事物的某种激发,而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内容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

比如新闻摄影师是出于反映和报道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为根本出发点,其内容要求摄影作品确切、直观、形象的反映事件,所以其表现形式就要用最直观、形象、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事件。再比如商业广告摄影,他的创作目的是推销商品,其内容需要突出产品的特点,强化产品的形象使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那么这就要求这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要具有很高的清晰度,并且能够突出和强化甚至夸张的表现商品的特点。

由此看来,一幅摄影作品的内容对其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在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形式常常也起到积极地、能动地作用。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与内容相适合时,就能深刻的、充分的表现作品内容;而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造成摄影艺术作品的平庸乃至失败。比方说我们要表现花的艳丽,就不能用黑白的表达语言。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内容,有的形式把内容表现的充分、感人,有的则不然。往往也会出现同表现一内容的多幅作品有的极具冲击力、震人心魄,有的却表现平庸;也往往会产生同一内容甚至同一现实主题,由不同摄影家去表现其作品也各不同,原因就出在形式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源自摄影师的自身修养不同、风格不同和对事物的观察、理解的角度不同。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摄影行业蓬勃发展,国内平面媒介的报纸扩版增容及摄影艺术机构(如影楼婚纱摄影、人像艺术摄影、广告摄影)、摄影股份制企业、民营照相馆等数量迅猛增长,还有媒体广告宣传部门、图片制作部门、媒介传播部门、企事业党政机关宣传部门等,对摄影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摄影专业人才市场前景甚好,尤其是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更受欢迎。摄影行业对教育程度较高的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因此,高职院校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就业来说是一个美好的前景。

一、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开设摄影专业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起步较晚,在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师资队伍还相对薄弱。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型”教师等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二是教学设备及实训场馆建设规模、数量有限,学生实习用的摄影器材从质量到数量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三是教材内容不精,知识点过于序列化。比如《摄影》课程用的《摄影技术教程》是普通高校摄影专业的专用教材,理论原理深,专业概念多,涉及数理化知识,许多同学望课本而生畏,传统摄影的内容占有大量的篇幅。进入了数字时代,数码摄影技术将是未来摄影技术发展的主流,摄影教材内容应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四是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理论讲授多,操作实习少。五是摄影专业的校企合作摄影实习基地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

1、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摄影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摄影各类器材,掌握其性能、结构及使用、维护方法,具备摄影的独立工作能力,能在摄影艺术机构、摄影公司、企业、文化传播公司、新闻媒体、出版单位、广告宣传和影视制作等部门从事摄影和影视摄影相关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具有技术精湛的高级摄影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2、摄影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及职业岗位。摄影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主要是摄影艺术机构、摄影公司、摄影股份制企业、民营照相馆、广告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报社、新闻媒体单位、摄影培训学校、企事业宣传部门、自主创业等。职业岗位是摄影行业的摄影师、策划员、业务主管、经理;新闻媒体单位摄影通讯员、摄影记者;摄影教师、摄影培训师、自由摄影师。

3、摄影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工作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知识要求方面:具有掌握摄影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现代数码摄影技术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熟悉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接受美术、设计、摄影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和操作能力。具有工作需要的公关、礼仪、策划、管理知识和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党和国家在新闻出版、文化艺术领域有关政策、法规。工作能力要求方面: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对外业务能力。职业素质要求方面: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工作积极、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严谨务实、诚实守信、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和完成好各项任务的能力。

三、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学校要根据高职的“2+1”办学模式和摄影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构建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第一学年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主要课程有摄影史、美学、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计算机应用、数字摄影原理、摄影用光、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景物摄影和人像摄影等。第二学年为必修专业课,主要课程有摄影美学、风俗摄影、广告静物摄影、室内外环境摄影、时装摄影、工业摄影、商业摄影、新闻报道摄影、广告策划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处理技巧、数码摄录像与多媒体应用等。第三学年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与论文。?

四、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有力保证,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培养、引进或聘用一批德艺双馨的专业教师和“双师型” 教师,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双师素质符合人才培养评估的要求。

2、加强教学设备及实训场馆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充实设备设施,创造良好实训条件。要依据实践教学需要建立摄影实训室(或摄影棚),购置中、高档次的摄影器材,并从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3、根据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摄影技术精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因此,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加强教材建设,并对课程设置作适当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的内容方面,要精选适合时展和实用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选取适合高职教育的高校规划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注意教学内容应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摄影》课程教学,传统摄影应仅作介绍,数字摄影技术是重点的教学内容。

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学校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调整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用、够用,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方式,并要体现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使学生通过实训,熟练照相机的使用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摄影曝光控制、景深控制、色彩控制,熟练掌握摄影用光及布光方法、构图方法,掌握人像、风光、花卉、新闻、体育、广告等各类摄影的拍摄技能及拍摄技巧。在教学中,用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法、课堂辅导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强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理论讲授100%应多媒体课件,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要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影展、摄影名家讲座、艺术欣赏、摄影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摄影水平。

5、开展顶岗实习,强化职业能力。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习训练向校外的延伸,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摄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受到企业的欢迎。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的素质,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要求。学校要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学校要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校外实习基地,如摄影企业、文化传播公司、出版、新闻媒体单位、广告宣传等部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让更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亲自动手拍摄、亲历一线管理,以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并在顶岗实习中实现预就业。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摄影专业技能人才有就业的出路,使更多毕业生在职业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6、强化高职摄影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

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概要解决入口问题,也要解决出口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高职院校要强化摄影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

(1)加强领导,完善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一是成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加强学校层面与各系的联系与沟通。二是各系也应成立就业工作专门小组,成员由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落实措施。三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问责制。制定阶段性的就业率工作目标,未能完成工作目标的,要进行问责,寻差距、找原因。四是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业绩与评优挂钩、激励先进。

(2)注重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工作中,如通过公平竞争选举班干部、学生会、团委干部或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等,营造一种竞争的环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二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高职生踏入社会之初要想获得社会认可,关键是要遵守职业道德,学校要把职业道德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3)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一是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教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觉、主动地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去就业和创业,到中小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去就业。二是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多拿职业资格证书,如摄影师等级资格证书,艺术设计师等级资格证书、营销师等级资格证书等,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四是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国家的毕业生就业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4)收集就业信息,做好搭桥工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加强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的联系与沟通,以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具有摄影专业技能人才的毕业生。学校也可通过联系用人单位到校举行“双选会”,或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校外举行的人才招聘会,加大毕业生就业机会。要发动教职员工,参与学生的就业工作。通过亲戚、朋友,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搭桥。学校还可通过网络开拓就业无型市场,介绍摄影专业毕业生概况,为用人单位提供学生信息。也可通过网络收集用人单位提供招聘信息,核实单位信息后组织毕业生进行投档求职,通过搭桥工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罗勇,芦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第4篇

一、政治理论文化素质。常言道:一图胜千言。新闻图片在视觉上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优势。摄影记者的责任就是通过照片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让读者感受到新闻发生过程的精彩瞬间,感受到新闻事件的运动节奏,使读者身临其境。一张(组)新闻图片能否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文化修养,新闻图片的背后蕴涵着作者的理论知识储备,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文化理论修养。因此,摄影记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摄影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掌握了解多门类学科知识。如:哲学、逻辑、文学、绘画、心理学等,各类学科相互渗透。宋代大诗人陆游曾告戒其子:“汝果若学诗,功夫在诗外。”实践证明,摄影记者的功夫不全在于摄影本身,而在于摄影之外。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摄影记者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激情,遇到新闻事件,才能运用储备知识迅速做出判断,并能采取相应措施。

摄影记者的内在素质始终体现在新闻摄影创作的立意、构思、画面构图和内容主题的提炼及表现形式等各方面。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和视野自然会开阔,报道手段自然会增多。进入新世纪新闻摄影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只会拍照的照相师、摄影匠成不了真正的摄影记者。

二、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是辨证统一的,作风促进业务,业务改进作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发展。

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的事物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纯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建立普遍的社会联系,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说摄影记者应做到“三勤”,即“脑勤、腿勤、耳勤。

脑勤,即:勤学习、善思考。勤学习善思考是认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摄影记者的思维应围绕摄影报道的特征展开,在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时应注重瞬间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视觉方式,追求一切突破常规视觉的可能,培养独有的新闻敏感性和观察力。摄影记者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路和习惯,善于抓形象的关键所在,把抽象的主题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腿勤,即:“勤跑善抢”,摄影记者只有主动深入基层走到百姓身边,体察百姓疾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经常使自己处于捕捉新闻信息的良好状态,在跑动中发现新闻。哪里有新闻,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能把鲜活、视觉独特、动感强烈、新闻点突出的新闻摄影作品奉献给读者。如果说新闻照片拍得不够好,苦恼于没有好新闻,那是因为你的腿不够勤,生活贴的不够近。

耳勤,即:多听多看,不耻下问。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等信息网获取新闻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但不能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对听道看到的事情能够具体分析,能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影响客观事物的主要因素,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从平常的一些闲谈中能分析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没有快捷、灵通的信息网络,不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即便是新闻发生在眼前也有可能和新闻失之交臂。

三、熟练掌握现代数字网络技术。二十世纪末,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的诞生与广泛应用给新闻摄影带来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摄影记者的思维理念、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等都要深刻变革。数码照相机和传统照相机相比,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快”是新闻的生命,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数字化新闻摄影明显优于传统新闻摄影。数字网络摄影记者如虎添翼,但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摄影记者要不断进取,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数字技术,能够随时随地能通过网络向编辑部传输图文。今天跟不上数字网络发展的步伐,那么明天就会在新闻摄影领域落后于他人。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素质教育仍然是从根本上解决交流、传播问题的关键。除了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外,素质教育还应包括文化知识、外语能力、思维能力、写作水平、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水平等内容。如果说高等摄影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准高、全面发展、能走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应当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摄影大师。毫无疑问,对于当今的摄影记者而言,语言、文字水平是和摄影图片质量同样重要的两个翅膀之一。拥有强硬的两翼,才能飞得高、飞得远,飞得优美、飞得潇洒!那么,高等摄影教育人才的选拔应当更加看重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水平、外语水平。在特殊素质方面,应当注重视觉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摄影语言的把握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考核。选拔符合上述条件的优秀人才,加以全面培养,素质与能力并重,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传播能力并重,才能培养符合传播全球化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此应作如下设置:

1.设新闻摄影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招一些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来新闻传播院系学习新闻摄影的第二学士学位,使毕业生实现“多专多能”。

2.顺应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新闻传播院系各专业增加外语课程(听、说、读、采访、写作等),采访、写作课程率先实现“双语教学”。

第5篇

关键词 艺术 后现代 观念摄影 新叙述摄影

一、“仿像”——另一种观念艺术的显影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观念摄影是新叙述摄影的源流。

现代艺术在经历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抽象表现主义之后,艺术便逐渐结束了其自律的过程。艺术家开始对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媒介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新的方式和介质来拓展艺术的边界。摄影技术这时开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摄影出现在各种激进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对观念摄影的认识就是缘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艺术实践。同时,艺术批评实践也开始关注摄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

事实上,“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实践成为定义后现代艺术的美学范式。艺术家转向这些媒介,使得大众文化和高雅艺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以此来挑战艺术自律的概念。摄影作为一种手段,让艺术家能够记录下他们思想表达的过程。”80年代,美国艺术家舍利·莱文(Sherrie Levine)和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问世,成为摄影史上里程碑。美国艺术史家所罗门一戈多(Abigall Solomon—Godeau)在1984年所作的重要论文《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一文中指出:“挪用”(APPropriation)和“仿像”(Simulation)成为观念艺术的两种不同的策略。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对摄影记录性的否定,莱文对摄影大师作品的翻拍、“挪用”以及舍曼用“仿像”方式来批评大众传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成为80年代后现代艺术的代表。对她们来说,此时的摄影并不是用来作为单纯的记录,而是批判摄影作为一种再现功能的工具。在她们的影响下,90年代活跃的新叙述摄影艺术家着迷于在作品中刻画他们纯粹的幻想。从最初对摄影记录功能毫无保留地惊叹和崇拜,到后现代艺术中行为艺术家利用摄影作为保存和记录他们行为过程的载体。到新叙述摄影通过“仿像”来否定摄影的记录性,经历了肯定——利用——否定的过程。

二、表象剥离下的幻境——崭新的新叙述摄影

2002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移动的图像——古根海姆馆藏影像展”中,将摄影分为“叙事幻想。行为和身体,历史、记忆、身份以及形象建构、经验主义视角”五个主题进行展出。笔名将其中的“叙事的幻想”(Narrative Fantasy)以及“形象的建构”(The Conructed Image)两个主题归纳为“新叙述摄影”。因此,它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因为,不论是叙述幻想还是构建形象。都是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一个被抽离或者重造的表象。与传统的平铺直叙、毫无保留的记录不同。新叙述摄影是后现代艺术的滥觞,是对摄影记录性特征的否定,是通过视觉控制创造出的新图像。

国内当代艺术圈喜欢把新叙述摄影的鼻祖辛迪·舍曼的作品称之为“摆拍”。摆拍只是从方式和手法上对摄影作品的划分。摆拍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摄影技术发明之初,早期胶片的感光速度还没大大提高之前,哪一幅作品不是摆拍呢?1857年雷兰德拍摄的《人生的两条路》,以及罗宾逊的《弥留》,他们作品中演员生动的表演以及精心设计的背景堪称摆拍摄影的始祖。从超现实主义到达达主义摄影,就连最普通的生活照,摆拍都是最普通的拍摄手法。所以,仅从摆拍手法来说明辛迪·舍曼这类摄影作品是不全面的。

数字技术的发明,给了艺术家更大的自由去创造他们的影像世界。在电影、电视以及可以乱真的网络游戏的影响下,虚构影像的风格开始流行。新叙述摄影也在这时悄然兴起。艺术家们自由地发掘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和当下超真实的网络游戏,都是他们的叙事资源。

三、现实还是未来?——新叙述摄影可能的梦游路径

从新叙述摄影虚构的幻想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着眼于当下,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造。探讨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比如,格利高里·克鲁德逊(GregoryCrewdson)精心搭建了美国城市郊区的现实场景,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图像。另一种是放眼未来,通过拟造的未来世界,来思考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森万里子(Mariko Mori)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新形象,给人新的时尚气息,展示出未来高科技背景下和谐的宇宙景象。

下面本文将以美国艺术家克鲁德逊和日本艺术家森万里子的作品为例,分析新叙述摄影在西方的生态景观。

1、玫瑰下的冷漠——克鲁德逊的新叙述摄影

1985年,克鲁德逊于在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校区获得学士学位。从师于简·葛汝佛(JanGroover)以及劳瑞·西蒙斯(Laurie Simmons)学习摄影。1988年,在耶鲁大学获硕士学位。他从早期的拍摄家庭题材的作品《家庭和朋友系列》。似乎和大多数摄影家一样,还未找到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和主题。1992-1998年。他开始迷恋生物学,拍摄了《自然奇观》(Natural Wonder)。在摄影棚里搭建着各种自然景观,营造一个虚假的、超真实的图像。这时。我们已经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他那种对图像控制的能力和追求。之后,克鲁德逊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1998-2002年的《微光》(Twilight),2002年的《梦之屋》(DreamHouse),以及2003-2005年代《玫瑰之下》(Beneath the Roses)。

克鲁德逊是摄影艺术中建造场景和编制事件的高手,他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克鲁德逊在创作之前,没有任何预先设计的目标。他会开着车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很长时间。来寻找场地。当场地确定下来之后,他才会开始构思作品。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美国郊区景观。他精心的安排着戏剧化的场景,将日常生活表现不安而无奈。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科幻或者恐怖片中使用的经典道具。克鲁德逊把自己比作美国的现实主义者,他说,“我对那些表面看起来平常但却非常离奇的境遇感兴趣,并且努力去寻找一些充满幻想或神秘的事物。我一直着迷于摄影的美以及一种现实主义的真实。”他不遗余力的打造着他思维中的日常世界。他更像是一个引用美国文化的制图师,其间带有暴力、忧郁、腐蚀性的孤独。欣赏克鲁德逊的作品,有一股无法释怀的压抑和沉闷,评论家伯格(Stephan Berg)认为, “他的影像世界是在一种显而易见被称为强迫症的力量驱使下创作出来并被细节化,在长镜头的描述下永久的被颠覆。”克鲁德逊将美国梦变成了一场噩梦。并且像所有噩梦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他将人物肖像与美国郊区的自然景观巧妙的融合。关注人类精神的焦虑。恐惧与欲望。细致入微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人想到了杰夫·沃尔的作品。不同的是,杰夫·沃尔关注艺术史题材,而克鲁德逊的现实主义定格于美国的社会冲突和人类灵魂的最深处。

评论家在论及克鲁德逊的作品时。都会提及爱德华·霍博(Edward Hopper)的作品,克鲁德逊自己也说,“爱德华·霍博对我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美国传统,如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我们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可以找到霍博绘画中出现的气氛、光线、构成和形象的影子。但是,克鲁德逊作品中“美丽、悲伤、疏远以及欲望”充满了讽刺,甚至到了自我嘲讽的境地,冷漠的爱、诡秘的幽默满布着他的作品。转贴于

克鲁德逊非常讲究细节,作品中每一处角落、每一束光线、每一个表情。都融入了艺术家对主题的阐释。他的作品一般场景宏大。全景式角度,而人物在其中只是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却非常自然的成为视觉的中心。灰暗的场景、死沉的色调、麻木的表情。成为克鲁德逊作品的标志。在他的作品中,那些神情呆滞的角色让人看到了物质富裕社会下。人类空洞的精神与灵魂。

2、未来世界的“萨满公主”——森万里子的新叙述摄影

森万里子1967年生于东京,先后在伦敦和纽约学习和生活。现往返于东京和纽约进行个人创作。森万将高科技、流行文化、时装、科幻小说结合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日本传统。东西方艺术形式和主题。森万同舍曼一样将自己化妆成各种形象,不过,她自己认为,这些形象都需要观者再创造。观者自己去重新阐释她的作品。

在她的影像作品《萨满女孩的祈祷》(The Shaman-Girls Prayer)中,她将自己装扮成有着白色的头发、玻璃似的瞳孔的未来世界的人造小精灵形象,站在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手持水晶球,并不停用日语念着“咒语”。森里将自己作为人间世界和未知精神现实的中介,她奇异的装扮与不断重复的符咒,加之机场尖端的环境使观众也随着她进入冥想的状态。她让自己呆在一个极小的“没有空间”的地方,以此来作为远东精神中的神秘主义与可望高科技的消费主义精神的中介。

森万旅居西方的经历,使她对自己的传统产生好奇。她深入研究过日本文化,并访问了日本的宗教中心。对于佛教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她90年代的作品《深奥宇宙》(Esoteric Cosmos)中找到端倪。作品分为四幅,描述了由空气、火、水和土壤四要素组成的宇宙《爱的信息》是关于空气的图景,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上,巨大的风力涡轮机布满远景,中景是一个企图建立自给自足世界的科学实验基地,前景是一个浮动的胶囊结构的物体,它的形状像胚胎,而且一层套一层,里面是森万和她的妹妹,仿佛是在讲述生命的开始的故事《镜水》(Mirror of Water),拍摄于法国的一个洞穴中拍摄,画面中心的这个透明体像储存胚胎生命的器皿,水面上还有象征生命的水滴涟漪。森万形象多次出现,好像是在凝听远古和未来的生命故事。《净土》(Pure Land)中,森万受到奈良药师寺佛像的启发,将自己化妆成传统的符号形象。被四周小音乐师包围,这些小音乐师看起来就像未来的外星人,不过,他们的形象来自于1000年前日本面具。画面的背景是死海的黎明。在我们的记忆中,人类和外星人都是在不断的战争、打杀,而在森万的作品中,传统和代表未来的外星人和谐的共处于美景中。

森万带着对世界的悲悯之情,将所有宇宙的生命都视作新宇宙的生命循环,超越历史和文化、此岸和彼岸。就如同佛教中的涅磐,一切并非消失而是永生,自然的消解和转化,其间充满了对宇宙万物的普爱。森万将这些及其深邃的含义用一种流行的时尚形象来表现,从早期的多重影像处理手法,到后来结合录像、音乐的装置和电影,森万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一种新奇和惊异。

四、新叙述摄影的裹征

新叙述摄影运用“仿像”的手法去拓展艺术的边界以及人们认识的极限视野,通过故事性的情节和绮丽的人造景观去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效果。新叙述摄影习惯于在摄影画面中去讲述故事。这些画面并不存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而是通过对现实景观的改造或者制作,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场域。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摄影,新叙述摄影有着自身独有的表征。

1、记录性的否定

摄影的记录性是人们对摄影最基本的认识,从家庭相册、新闻报道、档案记录到军事侦察,摄影的记录性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新叙述摄影与某些传统的信条相反,认为:“摄影从未被作为一种纯粹的客体媒介,提供未经修改的真实景象。任何照片都不同于其他的照片,即使是出自同一个物体,同样的出片过程。甚至,通过视觉控制,镜头可以记录下最暴虐的谎言。”就如同结构主义否定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一样,新叙述摄影将对二元世界的解构运用于摄影中,将艺术家作品中的景致与实际拍摄的图像剥离,重新建造着摄影的真实,从而否定了摄影的记录性特征。真实图景和摄影作品中存在着藩篱,它们之间要么产生抗拒的力量,要么两者之间的阻隔被跨越,后者替代前者并产生某些启发性的效应。

2、传统叙事的超越

新叙述摄影的特点是运用图像编撰故事。自成体系,并将时间性融入叙述之中,突破了叙事的自然时间程序,将视角转移到叙述者所处的内心,或者采取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传统摄影的叛离和超越。当观者在欣赏一件摄影作品时。很容易被具象的细节所吸引到艺术家所预设的情节里面。传统的叙事摄影是以客观记录性为主导,空间、情节不受叙事者,也就是艺术家的控制,而是被动去捕捉眼前的景物。新叙述摄影打破了传统叙述中叙述意义的预设,而是将叙事者放在观者的语境中,叙事的意义在观者的阐释中绵延。

3、新技术的集成

新叙述摄影虽然秉承了观念艺术的特质。但从不把摄影技术当作简单的记录工具。艺术家精细地营造着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每一处细节。画面的烘托并不是简简单单想法的拼凑,或者毫不思索的“喀嚓”按下,而是一环扣一环、形而下的摄影技术的支撑。艺术家可以为了一个镜头的拍摄,静下心来准备几个月的时间。搭建场景、选择模特、安排人员、后期制作,最后才形成一张完整的作品。一张作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绝不亚于一部电影中的某些镜头的拍摄。

今天的艺术作品,再也不是艺术家拿着画笔对着画布进行个体户似的创作了。高制作的摄影,必须经过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艺术家再也不是孤军作战,他们与技术人员、演员、甚至程序员、科学家一起创作,在这个虚拟与真实交织。充满私人与公共、控制与反控制的领域中,不懈地思索、体验与交流。在克鲁德逊的创作团队中,有灯光、艺术、聚点、运输、演员五个部门,三四十名工作人员。

4、消费美学的彰显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广告、电影巨片、电视直播、流行文化包围的消费世界中,这种从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上的美学消费,形成了当下崭新的消费文化。身处消费文化之中的人们,对物质消费的享受已远远超出其实用性。“消费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现代性历史,已经构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以及先在的历史感和美学意识”。我们已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模仿电影。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克鲁德逊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美国现代家庭的物质世界。森万里子的作品更是将现代的时尚与设计融入其中,消费文化已经成为新叙述摄影不可缺少的元素。

第6篇

关键词:时装摄影,服装品牌,依存,影响

摄影是一种现代人的需要的影像表识,而时装摄影能使人在看过画面形象后,产生一种仿效的冲动,从而推动时装的行销。正是其在制造视觉幻想方面无可比拟的杰出表现力,新生未久的摄影术迅即取代了时装绘画的地位,成为时尚传播领域首屈一指的主流传媒。服装业对摄影技术与功能的充分利用,促进了“时装摄影”的诞生,此后的一百多年,时装摄影与时装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彼此促进了对方各自作为一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与繁荣。

一、服装与时装摄影的依存关系

时装摄影的源起是在19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当时的法国和英国,为了推销时装的样式和款式,一些摄影师想到了摄影。于是出现过一些照片贴成的小册子,上面是服装的设计、材料和样式,用来给皇家和上层社会的成员观看。一些裁缝和服装商人,也将服装样式照片做成小的名片样式,让顾客进行挑选。时过境迁时装摄影充分借鉴着新闻报导摄影、后现代摄影的语言,紧紧抓住人性、道德、性别、流行等大众文化的关键词,施展浑身解数以求打动目标消费者的心。国际广告界的大卫奥格威,从他职业的视角对影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了断然的肯定,认为“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而这以评价源自他在无数次的广告创意实践中对影像作为视觉行销媒介与品牌、市场之间潜在关联的充分认知和预见。

纵观现代服装业的历史,时装摄影使工业化使服装的规模化、批量化变成现实,商品营销寻求各种有效的促销手段,具有先天技术优势的时装摄影由此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外承载了视觉行销的商业职能。因而时装摄影作为一个独立职业与专门领域的形成与发展,是服装工业化的结果,却又进而成为推动服装业走向进步与繁荣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手段与力量――现代服装业的发展,没有时装摄影在其间发挥作用显然不可想象。特别是法国的许多女装品牌,它已形成以欧洲为中心,覆盖全球的运作格局,以美丽为诉求,以特立的营销理念为杠杆,开创女性服饰产销新局面,把美感和漂亮叠合在缤纷服饰之上,迎合天下女性的向往和追求,将她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梦想,转化为时尚经典、极为畅销的流行服装。从现时业界的共识来看,企业越来越清醒地看到,商品价格的增值点将主要依靠品牌建设上。

这种相依共存互为因果的紧密关联,恰恰可以从某个层面对中国服装业的历史与现状作出解释,尽管摄影术早在19世纪40年代被发明的几乎同一时期即已进入中国,却迟至20世纪末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时装摄影的出现和兴起。显然,服装工业水平及商业意识的滞后从根本上否决了时装摄影在中国提前形成的可能,而反过来,时装摄影及以时装摄影为主要手段的品牌运作概念的缺失和落后,又严重制约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努力。时装摄影在目前企业的品牌战略实践中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固然有行业规模不够、整体水准良萎不齐、运作模式不规范等等诸多局限的因素,但究根问底,中国服装企业对时装摄影在品牌包装运作中的功用认识不足和操作上的偏差显然是导致品牌缺乏竞争力的重要根据之一。

我们现实的操作情况来看,在许多企业品牌打造、推广和保护的一整套战略实施过程中,以时装摄影为核心之品牌运作手段的巨大功用常因企业目的功利性太强而被忽略与强化:如过于追求形式上肤浅的表面美感而不注重品牌内涵的表达与品牌个性风格的塑造,刻意在模特选择上制造明星效应而不在意与其品牌形象是否适合摄影师创作水准如何。事实上,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可能一夜之间造就,而是通过日积月累长期高品质的形象传达潜移默化地对公众的消费认知与选择施加影响来完成。如果包括企业在内的整个服装业界在其功用上的认知和观念没有改观,就可能成为滞阻中国品牌竞争力提升的意识瓶颈。

二、时装摄影对服装品牌的推广

历史经验表明,企业与产品的品牌化经营是服装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过程,而品牌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品牌的包装与推广,其中当然包括品牌视觉行销策略的实施。作为视觉行销的重要表现手段和操作环节,时装摄影由此在整个品牌包装运作体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和影响。过去,它在促进早期世界服装业发展的历史中扮演这举足轻重的角色;现在,它更与源出一脉的时装设计、时装表演、时装评论等等诸多服装衍生文化分支相互呼应,融合协作,构成推动现代服装产业良性发展提高企业与品牌竞争力的动力。

在这个图文信息传播空前发达的时代,以时装造像为根本手段的平面视觉行销借助样宣、海报、杂志、报纸、灯箱、广告牌以及网络等等新老传媒大行其道无处不在,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视觉冲击力和满足受众心理体验的完美形象,诱惑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消费狂,帮助企业或品牌在市场对决中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正如一家著名的视觉艺术杂志所感慨:“名牌已成了一个视觉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名牌的海洋里我们以成为视觉符号的消费者并受符号霸权的控制……”。时装摄影由此见证了它作为品牌缔造者和时尚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与生存价值。譬如那则“我和牛仔裤之间什么也没有”的牛仔裤广告使CALVIN KLEIN一举攀上每周售出40万条的高峰,譬如一幅“黑天鹅晚装”的经典时装杰作奠定了GIVENCHY“高贵优雅”的不朽形象……

时装制造者和时尚推销者不但要推销产品,还要借用时装摄影的意识形态来体现时装的内涵和企业文化。把“人的本质力量”转化为物质形式”,时装摄影是一种具备创作思维的艺术品,它涵盖了摄影师对时装的理解,能够用最高境界的艺术品来把握表现服装的细节,强调模特与服装之间完美的结合,最终完成时装摄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展现给受众独特的平面图片艺术。时装摄影的宏观表现形式是一种美学概念,传达时装摄影本身存在的艺术理念,是极其抽象的东西。时装摄影的微观表现形式“直观写实”充分体现时装设计的风格,通过“模特”这个“载体”告诉受众,时装本身的特点,包括时装的款式、面料、颜色的类别。免费论文参考网。由此可见,仅从技术层面来看待和评估时装摄影的作用与价值是有失客观和公允的;它对时装领域的介入所展现出来的能量――对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巨大影响力和重要性,早已远远超过了它单纯作为一种创作形式而具备的功能本身。免费论文参考网。显然,商业化的时装摄影当然要以达成时常状况改善为根本目的和创作基准,能否实现品牌的价值提升从而为客户创造商业附加值无疑是商业化时装摄影创作成败的不变准则。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纪实摄影 艺术摄影 新闻摄影

论文摘要:摄影自诞生至今已经有近170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斗转星移、时光变迁,摄影各个流派不断形成,其中关于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讨论大概要比摄影领域的其他问题讨论的更多,纪实性乃摄影的根本属性,确切真实地记录现实乃是摄影的根本长处,而摄影纪实同样具有艺术形象的性质,认识这一点同样重要。事实上维护和反对摄影这两方面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争论都属于这个问题的范畴……

一、 关于艺术摄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二、 关于纪实摄影的分析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三、 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四、 关于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的关系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优秀的摄影作品除去其自身的记录真实的特性以外,它还同时具有艺术的特征,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往往是相互统一存在的。

第8篇

影视技术――为数字电影服务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的成立,正值全球电影制作逐步向数字化转变,同时也是在中国电影数字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的年代,进口大片的引进,观众水平的提高,中国电影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电影制作技术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实践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在各部门技术力量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多方资源,组建了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

新系和新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支撑,建系之始学院对于教研人员的引进给予了非常大力的支持,从外地引进专家的同时将一批学院现有的教授和毕业研究生集合起来开展建设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和提高,院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体系较为完备的学术梯队,有了一支高端教育人才队伍。

影视技术系探索研究的对象是电影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改变了整个电影产业的面貌,改变了电影艺术创作、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传统的胶片电影面临消亡,而电影的故事却在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终端上不停迸发出新的顽强生命力,虚拟数字电影的语言及美学风格都已经完全被改写。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要求电影学科从本体到产业的全部内容进行更新,因此电影学院也在不断探索未知的新兴领域,不断在学科的交融中找到学科的新兴生长点,不断深化和扩展学科的知识领域。

数字电影技术就是为电影服务的,无论是为了电影创作还是为了电影市场,或者产品技术开发应用,影视技术行业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提高电影制作质量和生产效率,最终让中国电影更好看,吸引更多的观众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事实上,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连续多年高速发展,就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大国”。但是在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我们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世界电影“强国”。所以北京电影学院当前正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时期,参与和推动中国电影的由“大”向“强”的转变对于影视技术系的学生老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文理双全的影视技术人才

虽然从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上影视技术专业方向属于艺术学门类,但从自身专业特点和教学体系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影视技术系与纯艺术类学科相比还是有较大不同,更多地融合了理工科专业的要求。因此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艺术特长并不是学院考察的重点。相较而言,选择生源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但对考生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定要有学习钻研技术的素养,有合作精神,这样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潜力。热爱电影、有对电影技术的爱好、有刻苦钻研的劲头、性格开朗并善于合作、具备文理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这些不仅仅是对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所有电影人的学习和成才的关键。

影视技术系学生的专业培养首先是从基础课程做起的,在这一点上,它和电影学院的其他专业不太一样,基础课程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掌握计算机、通信、图像处理,包括多媒体等视频技术,如《计算机基础》《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基础》等课程;另一方面是利用电影学院的优势资源,让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了解完整的电影整体概念,也就是电影怎么做出来的?怎么进行电影创作?通过诸如《电影技术基础》、《电影艺术基础》、《视听语言》《中外电影史》等课程和实践,让学生们成为懂艺术的科学家,从而区别于普通理工类院校培养出来的只会使用技术、缺乏艺术修养、电影制作思维与经验、难以与导演沟通的技术工程师。

影视技术系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强调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尽力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和交流实践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通过对高端软硬件实际制作和参与研发项目强化课堂知识,使学生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充分锻炼提高,具备国际竞争力。

做出色的幕后工作者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力图培养具备电影艺术素养,系统掌握数字电影技术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电影科技人才,毕业后具备影像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放映,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能力。从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们广泛就业于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广播电视、数字媒体等领域,有些已在数字电影制作领域崭露头角,有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一线制作公司、管理和研究机构的骨干力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口碑。

电影创作是集体创作,中间涉及很多专业和技术,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培养出每一门专业都能尽量把自己的能力、技术发挥到极限,共同做出最好的电影的人才,这才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最终目的,也唯有自身能力素质达到了工作的要求,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地位。影视技术系院长刘戈三说:“学习影视技术的学生必须端正心态,踏实学好每一门课程、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真正甘心为电影做幕后的幕后。”

张亘 为影片填充色彩

张亘,2005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毕业后在视点特艺公司担任调色师,现在就职于PO朝霆公司担任调色指导,六年间承担了50多部电影的调色工作,包括《中国合伙人》《非诚勿扰》《风声》《全球热恋》《》《金陵十三钗》《将爱》等。

张亘告诉记者,电影调色是对电影画面进行二次加工,用色彩赋予影片独特的气质,帮助导演在最协调的氛围中讲述故事。调色师就像是电影的化妆师一样,通过了解导演和摄像师的意图,将影片最美的一面展现给银幕前的观众。而另一方面,调色师也能够通过运用色彩来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因此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意识到调色工作在电影后期制作中不可或缺。

张亘的祖辈和父辈都是电影工作者,在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下,张亘自己也决定从事电影行业。在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的第一天,张亘就明确地看清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专攻电影后期制作,加上不断的努力、积极实践和细化学习内容,他在毕业时很容易就找到了对口工作。“读书期间我基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度过,学校给我们非常多的实践机会,这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帮助很大。”

基于对电影行业前景的预见,张亘在电影学院选择的课程与电影产业非常贴近。“比如《视觉原理》《影视技术概论》《视听语言》这类基础的课程会帮助我理解什么是电影,”张亘说,“而《计算机图形学》《电影摄影基础》《电影特效制作》等专业课程更重视理论与实践并行。老师在每次课的前半部分讲解理论,后半部分要求学生自己上手,将新鲜的理论付诸实践。这样学习起来不枯燥,而且每次实践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兴的电影后期制作行业亟需大量新鲜血液,北京电影学院为业界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坚力量,也给予刚毕业的学生们无数前进的机会。“我在刚毕业的时候就获得了较多的机会向大师们学习,能够与众多行业前辈共同学习和工作实属幸运。”张亘说道。

宋强 从梦想到现实

宋强,2005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进入中国电影科研所工作。工作期间撰写并发表多篇电影技术类论文,同时起草过电影行业国家标准,现主要从事影像创作。

宋强是最早攻读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的学生之一,作为既有才能又有经验的“学长”,宋强现在已经走在学弟学妹之前,身担导演、制片人、技术总监等数个身份。自从毕业之后,宋强的能力急速增长:工作不到3年就成为数字电影《一个农民的1978-2008》的剪辑师和技术顾问;2009年作为摄影师拍摄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庆典活动,同年参与国产首部全三维立体动画电影《齐天大圣前传》的技术指导和调色工作;2010年至2013年期间作为导演、制片人以及摄影师制作了多部数字电影,同时涉足4K动画领域。由于在中国电影科研所工作的关系,宋强同样热心于数字电影技术探究、数字摄影器材功能挖掘,并且在推动中国数字电影方面也有建树。

说到当初选择电影学院影视技术专业的原因,宋强毫不犹豫地说为了梦想。“进到电影学院,无论学习什么专业方向,都和电影密切相关。入学以后,慢慢学到了影视技术专业基础,对电影创作的了解更为全面深入。”

宋强说,他已经多次以制片人或导演的身份制作电影,能够充分运用他在特效设计、工艺安排、影像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但他的强项专业还是影视特效技术、摄影技术和剪辑技术。宋强说:“我认为摄影、剪辑这些艺术创作更需要有技术基础作为固定支撑。我在工作中,因为有了影视技术专业基础,我在剪辑的时候可以自己上手,不需要求助他人就可以独立完成电影后期剪辑,摄影方面也是如此。”

在宋强投入工作的这几年,中国电影逐渐从使用胶片走向数码成像。电影数字化发展到今天,数字摄影机已经全面取代胶片摄影机,而胶片摄像机与数字摄像机截然不同,宋强说他正是因为有了影视技术专业基础,在做摄影工作时,不害怕任何新型号的摄影机,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使用数字摄影机时遇到的困难。

宋强多次向记者表示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基础技能。“不管是做哪一类工作,都离不开影视技术专业本身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有了影视技术专业的相关背景,我在电影制作中多了很多发挥创作的机会,”宋强强调。“我相信,学习任何一门技术或技艺都会有它的发挥空间。任何知识都应当学以致用,帮助你实现梦想。”

牛小明 将震撼作为起点

牛小明, 2011年7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数字媒体研究所,现从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技术部的项目方案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

“2007年迈克尔・贝执导的《变形金刚》上映时,我激动到留着眼泪看完整片。”牛小明说。相信很多看过《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观众都曾被电影特效所造成的视觉感受所震撼,近年来多部数字特效电影更是如同洪水般冲击着观影人的体验,牛小明正是由于对电影中这些宏伟特效有着非常的嗜好,才决定投身数字电影行业。

第9篇

论文关键词 :物理课;卫生类;职业教育;地位

论文摘要: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认识 自然的基础,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物理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对医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物理学是一 门自然科学 ,它所研究 的是 自然界 中最基本、最普通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学是认识 自然的基础,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做为卫生类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物理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 自然事物的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对医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物理 学可以培 养学 生对 自然 的认知 能力 ,提 高学生素质

1.培养学生对自然 、事物的认知能力。物理学研究的是最基础的物质运动和现象。物理学研究的这些最基础的运动广泛存在于一切复杂、高级运动中,通过对物理学的学习,从而能够认知一些复杂现象。例如: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分子运动和电运动;人体生命活动中充满着电磁现象 、热量传递、能量交换等运动。当我们将这些事物、现象的本质运动弄清楚后 ,掌握和利用这些现象将成为现实。

2.提高学生素质。物理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作中。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物质现象,掌握事物 、现象的本质,有利用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比如杠杆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等都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有了这些知识 ,在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时就有了依据和方法。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继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着重要 的意义 。

物理课的学习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是通过观察、理论 、实践 ,再观察 、理论 、实践的方法来了解事物 、认知事物 、利用事物 、改造事物 的过程 ,而这种唯物辨证观点适用一切 事物中。掌握了这种方法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将受益终生。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实验技能,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物理学 与医学的发展的关系

1.人体生命活动与物理过程是密切相关 的。人体 的各种器官和系统活动都伴随着物理过程。如:血液的流动涉及流体力学知识 ;肌肉的伸缩涉及机械运动;神经的传导涉及电学知识 ;视觉的形成则需要光学的知识来解释;体温的调节,机体对能量的吸收和利用离不开热学知识等等。总之,人体生命活动中处处存在着物理过程 ,通过物理课的学 习 ,可理解生命 活动本 质。所 以现代医学、临床医学都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上的。

2.医学中所有仪器都是根据物理学原理制成的。医学界的重大成就都建立在物理学的发展基础上。比如光学显微技术,把医学从宏观带人微观世界,x射线透视、照相技术、心电、脑电等等,这些技术都给医学界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些技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技术的理论、研制、生产都基于物理学的发展。从临床实践来看,小到听诊器、输液器,大到透视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知识。近代的物理技术更是在医学中广泛的应用 ,如激光 、电子计算机 、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x—ct)、红外光摄影技术、液晶技术 、射流技术等等 。物理学 的发 展有力地推动 了医学科学的现代化 ,对现代医学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综上所述 ,我们的生活中少不了物理,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今后 的学习、工作 、生 活 ,同时医学的发 展更是 离不开物理 ,因此物理课是卫生类职业教育 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

第10篇

中国人的中国胃的顽固性大约是西方族群不能理解的,不仅自己拒绝改变,连带着自己的下一代也在异国他乡被训练成中国胃。加拿大的小学、中学不为学生提供午餐,需要家长为学生准备午饭带到学校,午饭时间这些学生集中到食堂去吃。笔者在多伦多的时候,女儿上的小学里有很多中国人,这些中国妈妈给孩子准备的饭菜,无疑例外都是米饭加炒菜,相比西方学生带的三明治汉堡等西式午餐,制作复杂,对保温的要求也高。

另外国外超市里有专门的午餐袋(Lunch bag),有保温层隔热层,能将早上热好的饭莱保持到中午还是温的。孩子这样一日三餐吃中国饭,一直吃到十八岁离家上大学,想不养成中国胃都难。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可以不穿新衣服不出去娱乐,但是不能不吃中国饭。在一些中国人聚居的大城市,各类的大型华人食品超市越开越多,规模越大东西越便宜越赚钱,不仅仅吸引着中国人去买,还吸引了很多老外去采购。

在国外,中国人开的时装店鞋店等生意可能不赚钱,但是开饭店,只要味道不差。都生意不错。并且在国外的中国人,因为来自全国各地,基本上什么口味的饭菜都能找到。有些早期来的香港人和广东人开的饭店,因为迎合西方口味,店里卖的所谓中国菜已经不中不西,全是酸酸甜甜的迎合西方人的,连西方人都知道那不是正宗的中餐。这些年因为来自大陆的技术移民越来越多,形成一定的规模,为了满足这些人吃真正中餐的需求,一些正宗的中餐馆应运而生,尤以川菜和湘菜最受欢迎。

华人人口的急剧增加。渐渐成为加拿大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华人一向重视两件事――安居乐业和民以食为天,说白了就是房子和吃饭。所以在一旦有新楼开盘。房地产商都不会忘记在华文报纸上做广告,经济低迷的时候,排队买房的肯定是华人占多数,因为华人的消费向来量入而出,注重储蓄,手里可支配的现金让一般西方人望尘莫及。

哪个城市华人多,房地产一般不会大跌。

在吃的方面,华人的力量更是不可低估。除了满街的正宗和不正宗的中餐馆,每个华人聚居地城市都有华人超市外,连西方人的超市都开辟了华人食品专柜,专卖从中国进口的食物,从酱油大米方便面等干货到馄饨淡水鱼等冷冻食品,以及青菜大白菜等新鲜蔬菜,虽然货物没有华人超市那么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但是可以满足老百姓的一般需求。可见西方商人在这一方面的务实主义,还跟中国超市争夺华人市场。

在西方,大多数华人靠技术吃饭。走上管理层的不多。即使有,西方也很少有下班后应酬的习惯,大多数人。包括西方人的业余生活都是以家庭为主,天气好的周末和节假日,差不多倾城出动地到郊外去远足,爬山、游湖、滑冰、滑雪,或者外出吃饭。

社交也以家庭为单位。在国内,Party似乎是个时尚名词,好像特指一些比较高级的社交活动。在国外,那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大众社交活动。任何一个家庭,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体力工人,都可以在家里开Party,广请亲朋。人少了可以来顿正餐,人多了桌子不够坐就来自助,饭菜都装在大盘子里放在一张桌子上,桌子上摆不开放在吧台上,客人拿着盘子排队自取,或坐餐桌或坐沙发,随意找人一边聊天一边吃。

没钱的自己做,有钱人也可以叫Catering,就是叫专门韵上门服务的公司送餐到家里来。像夏天或者圣诞节,很多公司的老板会在家里或者外面的餐馆请公司里的员工开Party,除此之外,在西方很少有公款吃喝的机会。

当然中国人也入乡随俗,一放假就轮流开Party,这次到你家,下次到我家,都拿出看家的本领,使出浑身的解数做得好饭好菜以飨亲朋。在国外的中文网站,往往两种论坛最受欢迎――一种是讲买房子卖房子改造房子装修房子的,另外一种就是交流做饭做菜的。海外单调的业余生活和大把的业余时间造就了很多大厨级别的做菜好手。她们高标准严要求,不仅仅讲究味道,还讲究色彩和摄影技巧,很多人练着练着,烧菜技术和摄影技术一起提高,所做的每一道菜,所制的每一张图都够出书水准了。

也有很多来宾也会自己带上一盘两盘自己的拿手菜一起上门。还有一种情形是PotIuck,即主人提供场地,来宾每人都带一两个拿手菜,主要目的是大家聚在一起,借吃喝联络感情、交流经验、增进友谊。

西方所有的假期中,中国的春节不在其列。但是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国家,在多伦多的时候,听笔者女儿说,教育局规定,哪个民族的重大节日,学生可以不必来上课。像中国新年,她可以不去学校。但是拉下的功课还要回校以后补,所以没看见哪个家长让孩子待在家里过年――因为家长也要上班,没有假期。中国人庆祝新年,一般会把时间放在那个星期的周末,开个Party召集朋友庆祝一番。很多华人多的公司,如果华人成为主要生产力,老板也会在饭店里订个几桌,为员工庆祝中国新年。

人在海外,情牵国内,很多华人通过海外中文网站上的八卦新闻了解国内的动向。春节前的一个月,网站上开始八卦各类的国内新闻,从民工潮到春晚,无一不成为海外华人的谈资。那边国内年三十春晚刚刚播放,这边就通过各种渠道,卫星电视,网络等方式观看同步直播或者稍后的录播,然后是铺天盖地的各种评论。简直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刻,除了不能跟国内的家人团聚,你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身处海外。网络等各种现代化通讯传播手段让地球越变越小。

蜜瓜,网络笔名汉代蜜瓜,本名秦岭,1969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杭州大学(现与浙江大学合并)中文系,出国前曾经从事过广告、外贸以及教育等多种职业。

作者2002年起迁居加拿大多伦多,2005年在海外著名中文网站发表处女作都市情感故事《断指》,引起轰动。其后又陆续发表《所谓伊人》、《咖啡的几种喝法》、《全职太太的幸福生活》、《我曾经是你的女人》等婚姻爱情连载小说以及诗歌、小品文和评论文章,在海外华人读者群中有很高的知名度。2008年十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悲情姐弟恋》(网络原载《孽情》),曾在新浪原创盘踞榜首一个月,创造日点击超过一百万的奇迹。

第11篇

胡明是2001年就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在此之前他已经是上海摄影家协会的理事,名人《中国摄影家大辞典》和《中国摄影家全集》。

当初胡明参加工作时,名义上说是“70届”初中毕业生,实际上,满打满算只念过五年小学,高小而已。在那些顶着烈日背着锄头“锄禾日当午”的年月里,他从没碰过照相机,看不出和摄影艺术有一丝半毫的瓜葛。

后来,胡明参加全市高中统考,数、理、化、语、政一共五门,硬碰硬拿下了高中文凭。他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把“”给他抹去的七年课程全部读完。

说胡明出生于一个新闻出版世家毫不为过,他的爷爷解放前就在《浙江日报》任职,是印刷出版方面的行家,解放后,北京要创办《中国少年报》,就把业务精通的老胡调去了,还是干他的老行当。胡明的二姑妈是《解放日报》总编办机要秘书,二姑父原来在《解放日报》任职,后来调到同济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他的三姑妈是《中国青年》摄影记者,抢镜头的专家,三姑父是《福建青年》杂志的总编。他的四姑妈是《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办副主任。他的叔叔当过《中国青年》杂志的副社长,如今是中国电影出版社社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成员,叫胡子光……

这么多的家族成员干新闻干出版干摄影,唯独胡明,一点看不出他和这一行有什么联系,他只是特别喜欢阅读,中国的古典名著,翻译成中文的所有国外名著,他借到以后如饥似渴,都“吞”了下去。

胡明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农场,每天满头大汗地在田间播种、除草、翻土、插秧。书记发现这个小伙子很卖力,就把他调到食堂里烧饭,这差事在当年可是“肥缺”。于是,胡明开始买菜、淘米、切菜、炒菜、加煤……十足的炊事员。

胡明在农场足足当了三年农民,他可以上调到市区务工了。书记说:“上调单位有航道局、三航局、铁路局、公安局……”只是没有出版局和报社杂志社可供泥腿子们挑选。胡明说: “那我到公安局当警察吧。”

胡明到了公安局,被分配到南京西路站马路指挥交通,他整天挥着手,整天扭动红绿灯开关,看不出那红灯绿灯和闪光灯有何相似之处。

胡明后来去读业余大学,他就读的不是中文系,而是电子自动化。

直到有一天交通队要在南京西路布置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廊,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交通警胡明,他才开始摆弄照相机,写美术字,在照片上配打油诗,像模像样的。

交通队长没想到这个小青年除了指挥交通,还会写写弄弄画画拍拍那一套;也没想到宣传画廊这么受过路群众的欢迎。胡明呢,只是隐隐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似乎有一点天分,但他没想到他的脉管里一直流淌着家族的热血。

1982年,上海市公安局团委举办“人民卫士青年美术摄影作品比赛”,共青团员胡明积极响应,拍了一张《为您提供方便》送了过去,照片说的是三位民警自己掏钱买了一个打气筒,放在南京路陕西路的马路边,为骑自行车的过路人提供方便。

这幅照片竟然获得了全局美术摄影比赛的一等奖。

当胡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原来和摄影有着不解之缘时,上海市公安局却把他挂上了号:静安区交通队有个摄影很棒的小警察。

两年以后,胡明被调到《人民警察》杂志社担任摄影编辑和摄影记者。对胡氏家族来说,这个后辈转了一大圈,现在“归队”了,继承传统了,开始从事正儿八经的新闻出版业了。

用生命中的每一份感动走进了艺术殿堂

从此,胡明迷上了摄影,粘上了照相机,爱上了光,沉醉于山峦、丛林、流水、人物……

1988年,他到云南昆明开会,会议结束,他就自费搭上长途汽车到西双版纳去拍摄风景。那时没有高速公路,没有航班,路程长达三天两夜。中午12点,汽车开进一个大院,吃饭、加水、方便。当胡明拿着碗排队买饭时,一只手悄悄伸进他的口袋。胡明一把抓住:“你想干什么?”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人说:“没干什么,摸错地方啦。”胡明训斥道: “你还不是想偷东西啊?”那人灰溜溜走了。不一会儿,“小胡子”带来了四五个人,拉着拖着胡明: “走走,我们到外面去说说清楚,你刚才侮辱人了。”胡明知道,要是被拉到荒山野地,他这条命可能就没了。他突然大吼一声: “我是警察!”那伙人立刻打圆场:“算了算了……”

车到思茅,下榻小旅店,胡明正在整理摄影工具和自己的钱包,无意间,他往窗外看了看,啊,一道彩虹挂在天空,一道大城市很难见到的精灵,赤橙黄绿青蓝紫!他立刻带上相机奔下楼去,跑到旅店后面的一个土坡上,咔嚓咔嚓咔嚓,把一道长长的彩虹尽收机内。

他完全忘记了被威胁被盗窃的痛苦,完全被这道彩虹感动了。如果摄影者自己都不能被这彩虹感动,如何指望他拍出的作品引起人们的反响?即使他自己感动了,作品也未必能打动人。

后来,这幅被命名为《虹》的作品,被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艺术作品暨国际选拔大奖赛”选中,送往塞浦路斯展出。一道中国的虹。展示在异国他乡。

端木宏峪是已故的一代名探,当初胡明一直想为这位名人造像。可是,要拍得传神却煞费苦心,平时,端木是个很和善的人,笑眯眯的,见到领导甚至还有些唯唯诺诺。只有在接到重案侦破的命令时,他才目光如鹰,他才皱纹如刀,他才全神贯注!

胡明把端木请到办公室,那里只有一盏普通的照明灯,摄影器材也很一般。他告诉端术:“你抽你的烟好了,我还没有准备好。”

其实,胡明是要让端术忘掉拍摄,尽量放松,像实际生活中一样。平时,端木喜欢抽烟,烟不离手,那袅袅上升的烟雾,或许就是他的思絮。

胡明不理睬端木,装模作样地调试焦距,调试速度,冷不防,他从侧面叫了一声:“老端木!”一个刑警,对别人叫他的名字有一种天生的敏感。端木刷地回头,锐利的目光扫射过来。就在这百分之一秒的时间里,胡明咔嚓一声,拍下了这一张极为传神的照片。

这让我们想起1941年,丘吉尔应加拿大总理邀请到众议院发表演说,演说结束,他正在享受一支上等的哈瓦那雪茄。一个摄影家突然抢掉丘吉尔手中的雪茄。这一无理举动激怒了丘吉尔,他瞪大双眼,两手叉腰!摄影家立刻按下了快门,一幅举世闻名的摄影精品诞生了:《愤怒的丘吉尔》。

上海公安系统还有一位大家叫黄石,他是全国著名刑侦理论专家,学术型的。胡明一心想为黄石拍一张特写,他早就想好了,如果说拍端木是追求一种动态,拍黄石则是追求一种静谧。 黄石身体很虚弱,他家里除了书、笔、纸,什么都简简单单。胡明不用灯光,就让黄石坐到窗边,就让黄石坐在他喜欢坐的藤椅上,就让黄石修改他的论文。等了好久好久,胡明用思维的眼睛,等到黄石完全融入文字之中,才按下了快门,拍下了比雕塑还美的

黄石老人。

摄影不同于绘画、书法、雕塑,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不久前,胡明和六位摄影家一同到齐云山去拍照。朋友们都带了很多很重的摄影器材,双肩包,摄影包,“大炮”“小炮”,摄影背心。唯独胡明只带了一只相机, “独眼龙”挂在胸前。

其实,好的相机不会让我们成为摄影师。最普通的相机也能拍出最好的照片。器材、材料、尺寸……都不是最重要的。摄影家之间的较量,最后比的是底蕴,比的是镜头后面的脑子。

车到齐云山山脚下,朋友们开始拍摄。可胡明无动于衷,不是风景不优美,而是找不到感觉。

登山的时候开始下雨,顿时,雾气浓了,云气重了,山道上很滑,一眼望去,迷迷蒙蒙的什么都看不见。下山时,朋友们极为扫兴:“胡明,还是你英明,我们带这么多器材,也是什么都没拍到。”

走到半山腰,胡明想到小树林里去方便一下,突然,一阵风刮来,茫茫云海被吹散到一边去了,顿时云消雾散,齐云山的美貌:高耸的山,摇曳的树,滴水的草,凝固的房子……展现出中国画那样神韵。胡明拉掉罩在镜头前的“浴帽”,举起相机,咔嚓,把这一幕拍了下来(见题照)。

景物是拍出来的,情感是流淌出来的。景物和情感两相结合,便是诗,便是一幅惟妙惟肖的水墨画了。

朋友们都发现这好景致了,脱下雨衣,解下双肩包,拉开拉链,取出相机,拧上镜头,加入电池……可是,云雾瞬间笼罩过来,重新把眼前的一切“封”得严严实实。等了半个小时,齐云山再也不肯露出半丝“庐山真面目”。

用独特的视角展示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境界

很多人问过胡明: “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他笑而不答。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成员,他是摄影编辑专业的副编审,他的肩上常常背了一个摄影包……他所喜欢的显而易见。

其实,胡明有过不少其他发展的机会,可是他都放弃了。

1980年代末,领导想让他当外汇采购员,专门负责用外汇采购公安局所需要的外国商品。他谢绝了。

同事们都说:“你太傻了,多少人想要这个位置都要不到,给你却不要。你今天到岗,明天可能就飞美国英国采购去了。”

交警总队的总队长曾经征求他的意见,想让他到事故防范处任职,那是个副处级单位。他婉言谢绝了:“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还是当个小兵吧。”

但是,一旦出现关于摄影方面的学习进修机会,他总是力争。

1976年,他参加了静安区文化宫摄影进修班。

1981年,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第一期创作进修班。那个年代,有美术大学,有音乐学院,却没有摄影的高等学府,艺术院校里连一个摄影系都没有。因此,这个进修班被称为上海摄影界的“黄埔军校一期”。如今的著名摄影家雍和、刘开明、杨元昌……都是这个班的学生。

进修班请同济大学教授金石声来讲摄影创作,请复旦大学教授马棣麟来讲授摄影技巧,请郭沫若的儿子郭博来讲建筑摄影,请摄影家徐大刚来讲授新闻摄影……

进修期间,胡明的摄影思路大大开阔,他被画龙点睛“点”了好几次。

是什么拍什么,能栩栩如生,能丝丝人扣,是摄影技术;不刻意循规蹈矩而自中法度,甚至不中法度而妙不可言,是技巧。有了技巧,便可信手拈来,头头是道,风行峰间,自然成文。但是,胡明的摄影创作已经忽视了形式的存在,感染、激动,潜移默化于内容之中……

他创作的那幅《蛛丝马迹》,粗一看是美女照,细细欣赏,才知道那是公安法医专管痕迹民警的写照:圆规,间距;宁静而锐利的目光;指纹成了一张大大的撤下的网……这幅作品有了音乐般的节奏,诗一般的意境和金石般的表现力,获得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卫士之光”比赛摄影三等奖。

第12篇

一、文献多媒体化;

二、文物虚拟现实化;

三、史料极大丰富;

四、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成为史料学的命脉,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史料数字化已成潮流。把史料分为历史文献和史迹遗存两类进行研究,提出了建立对应的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的解决方案,并对实现这一方案的具体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作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史料;数字化;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

缘起

史料包括历史文献与史迹遗存,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历代文献遗物浩如烟海,近现代又有大批新史料发现与累积。史学界对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历来非常重视。王国维使用两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书辨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故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进行古史新证,解决了许多重大史学问题。顾颉刚等“古史辨”派以疑古辨伪为宗旨,进行了系统的古史辨伪,“古史辨”作为对“古书”与“古事”的—种史料考订工作,颇有意义。[1]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提出了“史学即是史料学”的观点,傅氏认为:“只要把材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了。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他们彻底从故纸堆中脱身而出,宣称不读书只找材料,“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2]在考古等领域很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举超越前人的成就。陈寅恪和陈垣等诸先生也都十分重视史料,把考实作为治史方法的前提。郭沫若、吕振羽、、侯外庐、范文澜等先生高举史学观之利器,“将历来为封建学者所湮没、改造、曲解的古代史料,加以重新辨别、整理和阐发”,开辟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途径。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现在不仅面临着用新技术来整理旧史料的问题,而且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和科技的发展,史料的容量和形式急剧膨胀。以何种方法处理、存储史料,并且能够让学者从中方便迅速地检索和得到所需的信息,是当前史料学的一个大问题。

数字化是史料处理的必由之路。第一,把各种史料统一为计算机数据,方便存储和检索;第二,使史料的物理体积大大缩小,方便携带;第三,可以低成本无差错拷贝,方便传播和普及。目前,不论是印刷文档、手写稿,还是电子文档、音像文件、甚至于遗址与文物,越来越多的史料逐渐被数字化,出现了数据仓库(Datawarehousing)、数据集市(Datamart)、数据采集(Datamining)等新概念和信息数字化处理方法,逐步形成了大数据量存储和管理模式。全球范围内,建立史料数据库逐步成为潮流。联合国推动MemoryoftheWorld计划以挽救某些濒临灭绝的人类文明,西方各国也无不积极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或数字典藏建设,如:美国有国会图书馆的AmericanMemory计划和六所大学所主导的数字图书馆计划等;加拿大有国家数字典藏计划(Canada’sNationalDigitalCollections);日本和IBM合作的数字博物馆计划;大英图书馆的敦煌数据数字化计划等,不胜枚举。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因特网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程度全面加深,信息科技已然启开了社会全面急速变迁的序幕。借助网络之一利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史料数据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因特网已经成为一个超大型的史料数据库。但是,从总体来看,史料数字化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史料数字化进行整体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把史料按照其性质分为两类进行讨论,其一为人类精神产品类史料——文献;其二为物质产品类史料——文物。

历史文献的数字化

历史文献作为人类精神产品,具有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并且必须依托载体而存在。国家标准局批准公布的GB4894—85《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定义道:“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根据这一标准定义,历史文献就是以文本、图形、符号、音像、软件等各种形式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历史资料,其物质载体为:纸、胶片、磁带、光盘等。历史文献数字化的目标是将原来在各种物理载体上存储的信息,统一转变为最基本的比特,用0和1来表示,成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据。

历史文献数字化的终极形式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经济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为公民的终身学习机会做出贡献,成为国家的知识基础设施。[3]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在于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表现为同一类型文件格式的统一。当前,数字图片格式主要有BMP、GIF、JPG、PCX、TGA、TIF等;数字音频格式有WAV、MP3、MIDI等;数字视频格式有mpg、mov、avi、rm等;网页格式有html,vrml,xml,sgml等;数据库有Oracle,SQLServer,Sybase,DB2,Informix,Access等。文献数字化的过程中一般采取最通用的文件格式,这样既便于为最多的人服务,又便于数据的升级。数字图书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书籍资料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象文件;二是以文本方式存储文献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系统构成全文检索数据库。前一种方式适合古籍善本和以往出版图书的数字化,后一种适合新出版图书的数字化。

建立数字图书馆的设想首先由美国人提出,1994年6月,美国召开了“第一届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会”。同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宇航局(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署(AKPA)联合公布了一项为期4年、投入2440万美元的《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DLI,DigitalLibraryInitiative),在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等6所高校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同年10月,美国国会图书馆推出数字化项目,领导与协调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将其收藏的图书、绘画、手稿、照片等转换成高清晰度的数字化图像并存储起来,通过互联网供公众利用。继美国之后,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新加坡、韩国也先后提出各自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投入巨额实施资金。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于1997年,北京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并开展了与此有关的专题科研。同年12月,我国民营计算机高科技企业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将其远程图书浏览器安装到瑞得在线网站上,创建了国内首家以图像存储为主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此后,国家连续实施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国内各大图书馆和高校纷纷跟进,掀起了一股数字化潮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中文数字图书馆已达数百家之多,以学术专业书籍为主要内容的超星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图书已超过到40万种,中国数字图书馆也已达20万种以上。此外,书生之家“中国图书网”和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也都非常有实力。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全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网”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以中国期刊网为例,收有几年来5300种期刊的全部文章,重要期刊几乎被网罗殆尽。

除此之外,因特网上一些小型的数字书库更是数不胜数,如: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华夏文库”及“古文献资料库”;台湾的汉学研究中心典藏目录及数据库,包括典藏国际汉学博士论文摘要资料库、明人文集联合目录及篇目索引资料库、两汉诸子研究论著目录资料库、经学研究论著目录资料库、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资料库、外文期刊汉学论著目次资料库、国际汉学资源机构录资料库,可进行资料库整合查询;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康熙字典》的电子版等等。[4]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局部的文献数字化工作,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些数据经因特网而整合为一体,完全不受其物理距离的影响,从长远看,分散的学术单位与个学者是文献数字化的真正主力军,整个因特网,就是一个大的数字图书馆集合。

文物史料的数字化

文物为人类有形的史迹遗存,它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正本)第二条之规定,文物包括以下内容:(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需要注意的是第四款规定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为文物与对史料的分类并不矛盾,这类文物其内容为文献,其物质载体为文物。

文物作为史料的价值,在于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所以对文物信息的撷取与整理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对甲骨文的墨拓、整理而成的《甲骨文合集》,如对青铜器进行整理而成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这些信息撷取成果目前大多以文献的形式而存在。现代以来,经科学考古而发现的遗址和遗物都有详细的考古报告。报告中的绘图形式有平面图、剖面图、结构图、局部图、分解图、透视图以及器物绘画等;照相有地貌全景、发掘区全景、不同角度和感光的遗物特写,其他如专业技术鉴定报告、文物修复与模型制作、拓印图片等等,有的还附有航拍图片和电影、录像。考古报告是对文物环境、外观、结构、尺寸、颜色、纹理、成份、气味等信息的全面撷取。文物的数字化即为文物信息的数字化。

文物数字化的终极形式为数字化博物馆,最新技术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

虚拟现实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科学界和工程界所广泛关注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的实物与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自然交互。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首先源于军事训练的需要,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医学训练,建筑和环境规划,影视制作,甚至于核试验的虚拟。对大众来说,最切身的感受是虚拟现实技术使我们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看到了栩栩如生的恐龙。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做到了网络的分布式互动,支持多人实时通过网络进行交互活动,每个用户在一个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计算机与其它用户进行交互动作,并共享信息。我们可以在许多网吧中看到玩“大地勇士”游戏的青年,他们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虚拟的“埃及金字塔”中进行激烈枪战。

文物的虚拟现实只是静态实物的虚拟,因此,在技术实现上要容易得多,我们把所有依据科学考古而得到的文物信息输入计算机,就能借助虚拟现实生成程序来“制造”出三维的虚拟现实文物,借助这一技术,许多不易接触、难得一见的历史文物可以被普通学者摩挲于股掌之间。另外,使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拍摄的高质量图像也可以生成逼真的虚拟情景,从而使得用户可以使用普遍微机通过鼠标和键盘真实的感受到和虚拟现实一样效果,不过它的人机交互性能要差许多。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网站,我们可以看到该校建筑学系编纂的从1996年到2002年对埃及PyramidsofDahshur的8次考古发掘报告,其中包括了用vrml技术制作的虚拟现实墓室结构和用QuickTimeVRPanorama全景摄影技术制作的金字塔外部环境。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文物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始起步,故宫博物院是具有600年历史、8000座殿宇楼阁、百万件文物的我国最大博物馆,其网站于2001年7月16日开通,最初只收录了各类图片4000余张,实现了文物影像的细节浏览和虚拟展厅的360度旋转展示[5]。到了2002年7月30日,由中国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共同建立的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以故宫太和殿为中心的紫禁城虚拟现实工程目前进展顺利[6]。这说明故宫文物的数字化工作已经进入了虚拟现实的实质性阶段。北京四方台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使用360度全景摄影技术,已经制作了所有中国世界遗产的虚拟实景,此外他们还制作了中国古城镇民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寺庙及宗教建筑等虚拟实景专题。台湾今年启动了“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其专题内容包括:“台湾建筑史”、“不朽的殿堂—汉代的墓葬与文化”、“玄奘西域行”、“商王大墓重现”、“火器与明清战争”等等,在实施过程中,虚拟现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7]。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重现已经不存在的历史人物、建筑、地理环境等。今年1月,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依据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使用自己研制的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成功地复原了这一2000多年前的人物相貌,虽然这一技术还有待完善,但是不能否认它很好的发展前景。总体看来,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虚拟现实技术也处于发展与普及过程之中。

迎接史料数字化时代

要之,无论文献数字化和文物数字化,归根结底,就是把史料统一为计算机数据,这些数据经互联网而整合成为一个大的史料数据库。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史料学正在孕育并发生着重大的变革。新史料学有四个基本特点:

一、文献多媒体化;

二、文物虚拟现实化;

三、史料极大丰富;

四、计算机网络检索技术成为史料学的命脉。史料数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张开双臂去迎接她吧!新晨

参考文献:

[1]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A].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2002年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及工程项目洽谈会网站.数字图书馆的历史与演变[EB/OL].

/information1.htm"TARGET=_blank>/information1.htm

[4]吴宣德.网路数字化文献资源[EB/OL].

/"TARGET=_blank>/

[5]苏敏.故宫走进数字时代[N].中国青年报,2001-7-17

[6]张焕利.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故宫虚拟工程进展顺利[DB/OL].

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ID=1&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1"TARGET=_blank>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ID=1&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