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三物理教学反思

高三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9 10:5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三物理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三物理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物理复习;变式教学;思维活跃;效率

高三物理复习课对于临近高考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对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物理知识的总结和补充,重新认识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所以这就对教师的物理复习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变式教学这一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成为大多数高中教师的教学法宝。

一、新课程背景

在以前的物理学习中,教师都是照着课本讲知识点,学生在下面听。做练习题也是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再照着格式写一遍。学不会的学生教师可能会罚抄,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于物理这样灵活性较高的学科,只是根据死记硬背,机械地吸收教师讲的知识可能会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削减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减负增效,始终以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所以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可以提出问题,积极交流探讨。

二、变式教学

1.变式教学的概念

所谓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原理、概念、公式,改变其呈现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以一变应万变。物理变式教学,就是教师改变物理题目的条件和情景,学生根据原理和规律积极思考,增强创新力,加上教师的点拨来解决问题。

2.变式教学的现状

变式教学在中国发展很快,教师也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上被广泛运用。物理和数学的学科性质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倡导教师在物理教学上采用变式教学法。

3.变式教学的反思

变式教学从简单的物理题目开始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变式教学可以将我们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总之,变式教学可以培养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局面,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三物理复习课变式教学策略

1.物理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三大基本原则:目标导向的原则、启迪思维的原则、渐进性原则。没有目标就没有教学的热情,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精心设计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达到目标。

2.习题教学的变式策略

高三复习时间是相当宝贵的,所以我们不能在不必要的习题上浪费一分一秒,这样不仅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效果。所以教师在选择复习题上一定要严谨,选择一道经典基础题,然后在上面进行多种变化,使之能够有多解,将知识点都涉及,训练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能够在高考复习中采取变式教学,那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不断反思在高三复习课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分析它的优劣势,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完善。要鼓励教师在物理学科中采用变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华国为.变式教学: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的训练[J].中等职业教育,2012(26).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分析

1引言

教学设计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类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课后进行教学评价等,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设计有效优化教学过程。本文就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2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谨逻辑体系的自然学科,这些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学科有其必须遵守的规律。根据多来的探索研究,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2.1坚持以实验为优先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实验优先的思想。只要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师最好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当中,切忌用计算机模拟或者计算机仿真来替代。“对实验的兴趣是人的天性。”教师应尽最大的能力保持学生实验的浓厚兴趣。高中物理实验中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在实验方案选择、设计、过程展示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

2.2整体规划物理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体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成,各种物理能力层次有相对应的内容体系,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提出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 如高一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高二重点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推测答案、实施实验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而高三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反思能力和构建完整物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2.3推行教学主体活动化

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即“双主模式”)。教学设计关键在于尽可能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情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功能。“双主模式”在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4教学方案设计应具操作性

教学方案设计应具操作性。教学方案设计的理论性很强,技术要求比较高,教学设计方案不宜太细太全,否则反而不易操作。其次因为高中教师工作量大,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应该太过繁杂。

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指教学方案的设计,还包括了前期准备工作、课堂反馈过程以及课后总结修改等环节。

3.1前期准备工作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之前,应先系统钻研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按照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类型的授课模式。如教师可以把高中物理分类成概念课、现象课、实验课和规律课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制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还应认真了解分析学生的物理知识存量、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在这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具体教学目标。

3.2教案设计过程

教案设计应以物理教材为载体,在三个方面加强注意:一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整体把握物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应用系统的眼光看待知识点在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备课,将大部分力气花在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的备课之上。三是对于一些较为容易探究的知识点,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足学习研究,只需要粗略地准备一个框架性教案把握教学的大方向即可。

3.3课堂反馈过程

教师根据具体物理知识内容设计教案和实施课堂教学时,最好能够借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更为清晰地向学生展现物理分析过程,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等。在课堂教学讲解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效果,并在这基础上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4课后总结修改

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师课后应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教案,通过重新整合教材、改变教学方式等方式,使物理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目标的要求。

4结语

学校教育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本文虽然是依据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展开,但这对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世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第3篇

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1.入门阶段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一方面无法适应高中的生活,又由于初中知识较简单,高中较难、梯度较大,学生会

感到学习很困难,无从下手。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和简

单应用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有助于高一学生及早地适应高中

学习生活。教师要抓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

一定的阅读教材的时间,并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采用启发、演示、提问等多种方法,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

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里特别需要强调启发和演示的重要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针对

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形象直观地演示给学生,在启发中举

一反三。在教学中,让学生记录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这样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

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课后,也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稳定阶段

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都已经转变过来了,达到稳定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

重点应放在按高考要求和会考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教师应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

实,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通过第二学期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达到会考

的能力和水平,并顺利通过会考,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3.提高阶段

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已达到会考的能力水平,但这并不够。特别是进人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

参加高考,因而,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以达到高考的能力水平。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

点和难点,所以,在高三物理教学中,除了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外,还要着重开发学生的智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高考的能力目标。

4.完善阶段

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命题新颖、题型多样、智能性强等特点,在高三物理

复习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复习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

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重心,将知识以此为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系统,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系统地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

的形式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

度化——基、中、难题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知识点,促使学生加深

理解,并学会应用。

二、培养能力的措施

良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的,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物理教师,应该从教材

出发,科学地确定培养能力的措施。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提问、讲解、演示、讨

论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

现象,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模型的建立、某一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进行知识应用的探讨,

培荞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在教学中具体实施能力培养

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

题的解答,都关系到能力培养的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

要根据教材内容及课标要求,明确每一节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备学生

、备课标,确定最佳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检验能力培养的效果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呢?这就要求教师应及时检验本阶段能力培养的效

果。教师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命好考题,尽可能包含各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

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

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对未达标的个别学生,教师应耐心细

致地辅导以达到能力要求。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分析卷面加以解决,使大部分学生达到本阶段

第4篇

一、目前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

1.试卷讲评缺乏重点。

很多教师的试卷讲评缺乏重点,往往是从头到尾一题不落地讲完。这样的试卷讲评效率低下,整个讲评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只是对照教师的讲解,然后写上正确的答案,难以去主动思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样进行“满堂灌”,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

2.试卷讲评缺乏体系性。

在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中,教师的试卷讲评缺乏体系性,每次的讲评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差距。面对一些简单的试卷,教师往往就公布一下答案;对于有难度的试卷,教师就会挑出几题进行讲解。这样的试卷讲评忽略了学生的整体性和特异性,缺乏教学体系性。所以,这样的讲评方式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3.试卷反馈不良,讲评缺乏针对性。

高三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试卷,教师也不例外。学生将试卷千辛万苦地做了出来,教师就应该及时批改,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可是,有些教师没有对试卷进行认真、及时的批改,就匆忙进行试卷讲评。这样,教师没有批改试卷的过程,就缺省了对试卷反馈信息的了解过程。也不了解试卷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的易错点和易混点,这样的试卷讲评是没有针对性且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学生也会因为自己的试卷没有经过教师的检阅,而缺乏听讲的兴趣。

二、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的有效策略

1.教师及时讲评,保持学生积极性。

试卷讲评课的首要原则就是及时性原则,“时过然后不学,则勤苦而难成”。学生在完成一套物理试卷后,肯定会产生很多疑问和好奇。面对未能解出的题目,学生很好奇其中的解题法则,自己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面对做错的题目,学生首先想要了解的就是错因,其次是解题方法。对教师而言,在学生完成试卷的第一时间里就要对试卷进行批阅,然后对试卷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如果教师将这个时间拖得过长,学生对原题的记忆程度就会下降、兴趣也会衰退,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试卷的消化和理解的。因此,每进行一次物理测试,教师都需要及时批改试卷,及时讲评试卷。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需求,学生也会以最积极的态度倾听教师讲评试卷,从而提高高三物理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只有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他们才会进行更加深入的物理知识学习,自身的物理学习体系才能不断完善。

2.建立物理试卷讲评体系,突出教学效率。

要想提高物理试卷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试卷讲评体系。首先要对试卷进行整体评价,分析试卷的难度和考点,对学生的试卷解答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其次,针对学生的普遍错误进行分析、讲评。最后由学生进行提问,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都得以体现。长此以往,学生在试卷讲评上就会形成体系观念。一拿到教师批改完的试卷,学生就能够自主学习,按照以往的试卷评价体系准备试卷讲评课的学习。先是自我订正,解决了因为个人失误而导致的错题,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之后是找出试卷中因为自己能力有限而不能解答出的题目,在试卷讲评课上进行重点学习;最后再对其他同学提出的个性错误进行听取,了解试卷中的易错点,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试卷讲评课的教学效率就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3.重点反馈,错题归纳,规范解题。

第5篇

关键词: 高三物理教学 学生变式提问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的不同环境中采用变式的方式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它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变式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完整的认知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调动其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其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及创造意识,从而真正把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基于变式教学的教育价值,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关注,但更在于教师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式变题,学生则对教师给出的“变题”进行求解训练。学生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深化其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提高解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因为问题始终只是教师在“变”,“变题”在学生头脑中压根从未想过,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被动的,所以很多解题高手提不出有独特见解、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把“提出问题”的权利让给学生,即让学生参与“变式教学”中的“变”,成为“变”的主体,真正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笔者立足高三复习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变式教学,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变式提问的策略指导

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本人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教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再需要教师教。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首先教师所选的题目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典型题,可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式对学生加以指导。

1.对原题不改变条件,变换不同角度,你还能求出哪些物理量?

2.对原题适当互换条件和结论,让题目的情景有所变化,你能得出哪些新问题?

3.对同一道题目,引导学生以不同思路探索多种解法,即一题多解。

4.在课后,要引导学生将做过的一些物理情景不同但实质相同的题目归成一类,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用同一个物理规律去解答,即多题归一。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变式,亲身体验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或变换问题的形式,弄清楚题目的来龙去脉,学习时不再停留于事物的表象,更自觉地、全方位地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避免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进行变式教学有多种形式,主要有物理概念的变式教学、物理规律的变式教学、例题习题的变式教学和教法变式等。教学中将重点放在概念变式教学和习题变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变式问题之实践探索。

二、概念复习教学中引导学生变式提问

物理概念是物理理论的基础和精髓,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当然更谈不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三复习,学生已建立许多物理概念,物理感性知识更丰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变式提问有利于学生分清、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摩擦力方向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但是否真正把握摩擦力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变式、分析和讨论,从而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的概念。

原题:如图所示,物体A、B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速度沿F方向匀速运动,分析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情况?

这是道基础题,部分学生都能利用受力平衡知识,利用反证法得出A不受摩擦力。然后让学生参考变式策略,对原题展开变式:运动由匀速变加速、力F可作用到A上甚至撤去、水平面可由水平变倾斜,等等。

典型变式题如下:

变式1:如果力F作用在B上一起匀加速运动,则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情况?

变式2:撤去力F,A、B以相同的初速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匀减速直线运动过程中,A所受的摩擦力?

变式3:如果把A、B放在斜面上,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速度沿F方向匀速运动,分析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方向如何?

变式4:撤去力F,A、B以相同的初速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斜面向上匀减速运动过程中,A所受的摩擦力?

通过这些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不仅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而且对物体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理应用都得到加强和巩固。

这样就让学生根据物理原理和规律积极思考,通过改变物理题目的条件和情景,层层变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认识、应用将进一步深刻、广泛,同时开阔思路,思维更灵活。

三、规律应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变式提问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知识的核心,是物理知识结构的骨架。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复习时采用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规律,形成对规律的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以便学生在运用时选择合适的原理。以动能定理的应用为例:

原题:光滑斜面与粗糙水平面圆滑相接,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倾角为θ,高为h的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释放,若已知物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为s,求物体与水平面的滑动摩擦系数μ(不考虑B点的能量损失,重力加速度为g)。

该例题可以分别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求解。实际教学中,教师有选择性地展示几位学生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讨论、发现在解决相关问题中,用动能定理是最简洁的。尤其对于多过程问题应用动能定理的全过程研究简洁方便。

解:对物体,从A到C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mgh-μmgs=0-0

μ=

通过对原题的感知、理解和解答后,参考变式策略,适当变换条件和结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斜面光滑变粗糙、斜面变曲面、改变斜面倾角、求解的物理量与已知条件互换等。

典型变式题如下:

变式1:如果光滑斜面AB变成光滑的曲面,与水平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物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s为多少?

变式2:如果AB面也粗糙,且物体与斜坡及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1)物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多远?(2)最后静止的C点离O点距离?

变式3:若沿斜面AB’滑下来,最终物体在水平面上静止的位置在哪?

变式1的原理及表达式与原题完全相同。变式2的第(2)问通过受力分析,应用全过程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mgh-μmgcosθS -μmgS =0

mgh-μmgS =0

得S = 发现物体最终静止位置与倾角无关,仍在C点。

对这些变式题的题目,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还是能够想到的,但这类题分析过程有一定难度,但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变出难题,兴致大增,提高思考问题的兴趣。

而且通过变式,实现多题一解,即物体从斜面上滑到水平面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W =μmg(S cosθ+S )=μmgs,与斜面倾角无关。

教师还可以适当提示,让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提问,如让物体从C运动到A会怎样?

变式4:如果用平行于接触面的力把物体从C点推回到A点,外力至少做多少功?

由动能定理知,外力须克服重力和摩擦力做功,而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与重力做功相等,所以WF=2mgh。

实施学生变式提问教学,它是变式教学的补充和升华,变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变换例题为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变题,大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学初.运用变式教学优化高考复习[J].物理教学探讨[J].2005(10):50-52.

第6篇

关键词:降低难度;反复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4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54

担任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以来,我深切地感受到有些高中学生大多数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待物理的学习态度上也是有很大差别。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尝试进行分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一、分层教学,尽量降低难度

(一)导学案分层,提高预习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然而,在物理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好的预习习惯,这就造成了他们不知道教师课上要讲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握不了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从高一开始我们就课前下发导学案,要求学生提前看课本,填写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上交导学案,批改导学案的方式加以督促。这样,使学生慢慢习惯了课前完成导学案。这样,学生听讲有针对性,课堂上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重三基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注重模型的构建,并且打牢基本功。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也是联系师生的重要媒体。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高三一轮复习我们也要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降低复习难度。复习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对练习题不求难、不求多,不求综合程度高。避免课上花大量时间讲一些偏题、难题、怪题。

(三)布置分层作业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不同,较难的作业适合程度好的学生,但是会使程度差的学生对物理失去兴趣;反之,简单的作业虽然适合程度差点的学生,但是不利于好学生的提高。因此,在分层教学的前提下,相应的作业也需进行分层布置。为此,我本着分层教学的宗旨,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教师提前做好习题,根据难易程度把作业分成3个层次,第一层是容易题,第二层是中档题,第三层是难题。学生按照顺序先做容易题,再做中档题,最后再做难题。对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做前两个层次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做题效率。对待学生作业,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作业留必收,收必判,以保证学生按时按量完成作业。

(四)重能力

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力求做题规范化。在平时的周练和月考中我们也要求学生做题规范化。如:在解答计算题时,要求学生必须明确研究对象,画受力分析图,写必要的文字说明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注重规范性板演,通过让学生上台板演或实物投影展示的强化,使学生养成规范性答题的习惯。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运动学时,对一道习题,我用“图象法”“公式法”“实际演练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另外,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小组推荐让学生上台分析一些力所能及的习题,也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二、课下狠抓落实,反复训练

(一)坚持错题整理

学生经常对物理有这样的感受:教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我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整理错题,错题整理不要求数量,但要注重质量,将自己做错的典型题型整理在错题本上,并写上心得和感受。错题本每周都要检查,对学生加以督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写上不同的评语,比如说:“好”“继续努力”“加油”,或者画个笑脸什么的,拉近了师生关系,效果很好。

(二)坚持定时练

针对学生知识容易遗忘,做题速度慢的特点,我们专门给学生出十分钟定时练。每天一两道小题,内容主要是几天前的错题重现,或者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典型题型。严格时间,到点就收,收上来马上就判,判完就给答案,全做对我给他写个“好”字,并把他们的定时练贴在教室墙壁上展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做定时练的积极性。自习课找学生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随时提出讨论意见,在同学们的平等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效果很好。

(三)课后反思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改 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中,通过把握过程获得物理知识

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将其列为重点,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为达到真正获得知识的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2、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涉及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

二、培养科技意识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理学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电气化时代、原子时代、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现代计算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信息时代、离子注入、雷射退火、卢瑟福背景散射谱、俄歇电子谱、X射线发光光谱、二次发射离子质谱,以及高分辨的电子刻蚀、同步辐射光刻,哪一样不是从物理学各分支的实验室里移植到工业上去的!

科技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中“科技”的内容随处可见,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时、有意识、有机的渗透科技意识的教育。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如科技小制作、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组织社会调查活动等。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又艰苦又愉快。

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感情要真挚,教态和蔼;课后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和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差生更要关怀备至。这样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才会把心里话,真实的教学信息告诉教师。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要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形成“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科学探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首先就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要让他们对知识进行思考、整理、加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还要注意改变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教学反馈体系,良好的反馈体系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它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物理学习中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学习方法进行必要、及时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一般性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在作业及检测中,教师要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失误较多的题目进行强化指导,结合教学反馈的实施,让学生分组评析、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多反思、多总结,让学生养成做完一道题就进行反思的好习惯,让他们逐步形成严谨的知识体系,搭建科学的概念框架,在不断摸索与进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8篇

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感觉难学。作为物理教师,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物理教学工作总结,请笑纳!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已做为一种辅助教学技术进入中小学校,进入教室课堂。作为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名农村学校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教学情况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教学服务,通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要在农村做好多媒体教学工作,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多媒体成为学生进入课堂的辅助引领者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八年级学生一开始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这种好奇心和迫切情绪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教学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为使学生能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引言课就尤为重要。为上好这节课,我除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外,应用多媒体课件也成为引领学生走进物理知识殿堂的工具。通过课件把文字、图象、模型展示在屏幕上去创设情景、进行授课。这些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思考再结合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学习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能使大脑的功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使物理学习有好的开端。

二.让多媒体成为学习物理知识的辅助者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是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主要渠道,它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课堂它是集中学生为一堂,教师精心组织和讲授,学生互动的场所,所以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因而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的内容,也是优合课堂教学的保证。而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为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和方法,课件反映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节奏快、密度高,也集了圆形、文字、动画、声效来刺激学生身体各方面的反应,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重要保证。它可以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过程直观化,活化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辅助者。具体作用如下:

1、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节,由于条件限制,望远镜的结构及其作用学生不(宜理解,我通过课件展示,学生从直观上更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容量大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增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减少了教师绘图、板书、画表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图形虽然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物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物理知识的应用非常广泛,利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物理知识的具体应用,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例如:在讲授初中物理教材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本中的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我利用课件的播放让学生边讲边学边实验,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体会。

3、多媒体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中声音、动画等的多方面刺激及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引起了学生感知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连通器和船闸”,教学难度比较大,特别是船闸,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教学难度更大。以往教学时,教师往往是利用船闸挂图进行讲授。由于挂图缺乏动态效果,讲解费时又费力,且教学效果仍不理想。通过下载的课件,把船只从上游经过船闸驶向下游的整个过程用电脑动画形式模拟出来。效果会很好。上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下述动画:某船处于某河的上游,正准备通过船闸驶向下游;船闸的上游闸门拉起一些,上游的水通过闸门下部流到闸室内,闸室里水面逐渐升高,直到和上游的水面保持相平;上游闸门打开,船从上游经闸门驶入闸室;关闭上游闸门,将下游闸门拉起一些,闸室里的水通过下游闸门流到下游,闸室里的水面逐渐下降,最后和下游水面相平;下游闸门打开,船从闸室经闸门驶向下游。教师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a、船闸是连通器吗?整个船闸相当于几个连通器?b、上游闸门拉起一些时,水从什么地方流到什么地方?为什么?上游和闸室的水面最终处于什么状态?c、在下游闸门拉起一些之前,为什么要先关闭上游闸门?d、下游闸门拉起一些时,水从什么地方流到什么地方?为什么?闸室和下游的水面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只要应用前面学过的连通器的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就能较好地理解船闸的教学内容。这样使用视频展示来播放,来一个“现场直播”,每位同学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可见使用视频展示台与演示实验组合教学,让每位同学都有实验的亲历感,强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三、让多媒体成为复习课的良好助手

复习课内容学生大多是了解的,但需要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形成知识网络结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复习课,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口干舌操,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最后往往收效不大。复习课的课件的应用,既.增大了课堂容量,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它不仅拓宽了教学的信息面,而且显示在学习过程中,由单纯的听觉或视觉获取知识,变为视觉听觉同时使用,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感官,使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例如,章末复习时,通过知识结构展示知识点,然后讲解典型例题,再做例题。这样通过丰富的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应用范围是广泛的,开发的潜力也是无穷的,但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也从在一些弊端:

1、多媒体课件较单一,多是下载的现成课件略为修改,具有局限性。

2、多媒体教室的原因,上课要经常性的维持纪律。

3、现代学生较懒,多媒体上课学生一味只听,而不做笔记,形成短时记忆。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凸现它的优越性了。但如何真正运用好媒体,发挥它的真正的辅助教学功能,还有待于继续探索、研究。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2本人能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团结同事,态度端正,在自己本职岗位上敬业爱岗,认真学习,为人师表,努力提中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积极参加学校和组内组织的一切教研教学活动。

我听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就好像是池塘没有水一样。”

我很珍惜能(9)、(10)班的这些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当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会想到我,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我感到很心慰。至少在学生心中我是值得他们信赖的。

1、在备课听课方面

本学期由于本人没有跨年段,在备课量上少了很多,也就能更投入地去认真备好每周的三节课,当提前备课遇到疑问的时候也可以找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讨论、切磋最后达成共识。

当备课中发现课本的小实验没有现有器材时可以与实验室的老师一起共同想办法解决,最后胜利完成实验,达到效果。由于现在的11、12班都备有电脑,也就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提中教学质量。

另外由于本学期本人每周的课时数9节,就有了一些空余的时间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不仅在校内听了中中部全部物理老师的课,而且还在各校的教学公开周前往外校听课,如到季延听了物理省级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还到泉州七中听了二节研究生开的公开课,或是到晋江二中等兄弟学校听课。

由于中中教学内容本人还不是很熟,听课可以使我在最短的时候内学到一些中中的教学教法。这学期的21节听课,是让我受益菲浅的21节。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向其他优秀教师取经。

2、在教学教法上

在教学中,我尽量构建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集体面前想表现、敢表现、喜欢表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尽量精讲,节省出时间给学生精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掌握,一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是可以促进学生提中上课效率,有时效性。另外适时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深化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递进式教学。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在新的一年一定认真工作,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3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

加强修养,塑造“师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 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中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

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中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中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中。

二、教学方面:

虚心求教,强化自我。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中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首先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中学物理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中学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其次是从教学经验上。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是做到“不耻下问” 教学互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也是老师的“教师”。由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快,接受信息多,因此我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亦能丰富我的教学知识。

三、学校各项活动情况:

积极参与活动,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年来未耽误一节课。上班开会不迟到不早退,严格遵守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今后一定继续坚持。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在新的一年一定认真工作,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4一年的教学工作已经过去,对我来说是反面而收获良多,我在各方面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于是我调整心态,适用学校的一切。本学期我担高一和二的物理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以学校及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回顾这一年,忙碌而又充实,付出了,也成熟了。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一、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和他们一起评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努力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挖掘教材,多思索教法,多研究学生。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备课深入细致,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请教老教师,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还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1、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4、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所以,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二、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长盛不衰的人力资源。我认为学是为了用,学为了自己的发展,学也是为学校的发展。学习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发展,而我个人发展又离不开学校。

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使我了解了现在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不懂得的东西太多,要学习的东西更多。我每天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运用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

四、努力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的实验有些内容学校的现有的教学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改进和满足新课改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能更好的服务学生和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育是一种爱心的奉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生命给予我们的只有一次,既然选择了,就踏踏实实的走下去!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出色完成教育目标。

物理教学工作总结5紧张有序的一年又结束了,在学校、年级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都相对圆满的完成了高考备考任务,不管成绩如何,一年来平平稳稳、按部就班的贯彻了学校、年级组安排的各项教学管理任务,在期间有有得有失,有成功的喜悦,已存在遗憾,下面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组备考方面

结合我校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们采取低要求,低难度,采用小步教学法,每节课讲解课本两节的内容,尤其是对必修课本,基本上是又给学生讲了一遍,对每个知识点讲完就练习,在课堂上巩固,不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把问题留到课外,避免积少成多。今年的一轮复习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二百多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到位,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为第二轮复习打下了基矗从期中考试和模拟考试的成绩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1、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双基落实能力的高低,归根结缔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知识点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了两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中的各类附图、插图、图表等,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到图上,以图带文,以文带图,实现图文转换,以及图表之间的变化、转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变的,本质即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理清学科内的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形成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的能力。

2、做好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掌握了最佳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具有持续性,并能受益终生。在学习中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和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提问。不仅是在学习中提出教材内容中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自己给自己主动的提问题,从而启发思维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3、立足课堂主阵地,把课本内容复习到位,扫清知识死角。

课堂练习一对一进行,讲练结合,既记住了知识,又加强了应用。单元练习每章不少,结合学校考试和学科自考,及时检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加以重视:

1、对世界地理部分复习过于简略(时间紧迫)区域特征不够细化,初高中的衔接做的不好。

2、学生作业的检查批改应该更加具体,对目标生应尽量面批面改。

3、单元考试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好总结,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一定的学科技能。

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在知识专题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发现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查漏补缺,加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弥补缺陷。

4、高考既是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考察,也是对心理素养的考验,二轮复习中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此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分析反省自己,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恰当安排复习时间,克服考前疲劳。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印度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教师的教育之要,更精练地说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结合我高三(8)班的具体情况,这一格言成了我这一学期教育工作的指向。

高三以来我们八班的情况大致如下:其一,基本素质悬殊较大。虽说是文科班程度最差的班级,但经过高二一年的科任频繁变换,导致班上同学由于不适应而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期末考,该班没有一个成绩较高的同学,又中间各个分数段人数较少,教学操作的难度由此增大;从学生品德看,整个班的同学平常表现良好,这是八班最大的优点。从性别看,男女生比例差异大,女生有30人,而男生仅有12人。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多对一个班来讲并不是好打理的事。其二,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应是文科学生最大的毛病!很多同学对各科的学习仍处于很盲目的状态,表现在学习上是无计划性,不会利用时间或时间利用不合理安排不得当等。其三,相当同学缺乏因系统教育而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行和行为素养,更无所谓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及人生价值取向。其四,准成人阶段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存在(特别是女生多!)。青春期的躁动与无奈;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断乳;个性张扬的欲望与社会压力所形成的反差;玩性十足但又要面对高考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主要擦去一下措施: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指导我得经验观念是以下几点:关注学生一生的教育,避免急功近利式的说教;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避免单纯的“智育第一”;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实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发掘学生的自身教育资源,发挥主体教育功能。

其次,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使相关工作逐渐走上轨道。第一,状态调整。开学后,利用一个休息日,要求全体同学以“我高二的学习与生活”为题,总结高中过去一年的经历与思考,反思自己的经验与不足,并大致勾画一下即将开始的高三年级的学习生活。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过去,我以此为契机,在第一周的班会课上,分析与指导了同学们应怎样进入高三状态,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据后来得情况看,效果相当不错。

第二,学习习惯的培养。正所谓“习惯决定命运”!其实,学习习惯也可以决定学习者的学习命运,学习结果。我对同学们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从制定学习计划入手、利用好零碎时间入手。组织同学们学习“学习常规”,落实并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得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学有对策,学有方法,克服了学习上的慌乱于无序。

第三,道德素养教育。为此,我利用班会课这个主阵地系统开展此类活动,收到积极效果,多个家长都有较好的评价。我们组织这方面班会的主题有“面对高三”、“集体荣誉与个人行为”等。从同学们的反应看,我们的班会课是十分有成效的。

第四,重视发挥班委作用。例如,在期末考中,八班地理科的整体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终于跳出了多个同学二三十分的窘境。这成绩的取得除了每一个同学的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常如月同学所作的辛勤付出。该同学地理知识全面,又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大家都知道高三时间宝贵,但他利用课外的时间有耐心的为同学们解答难题,帮同学们熟悉课本等。,这一切都为八班地理成绩取得进步打下了基矗

第9篇

一、复习基础知识时,采用预习学案的方式

预习学案要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自主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编制预习学案,指导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与巩固,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效地检查与诊断,了解学情,为课堂上学生高效学习,教师精讲点拨作准备。课前延伸的预习学案编写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基础。紧扣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内容的设计。

(2)要适度。预习学案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要适中,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预习自己

就能解决学案上70%的内容。

(3)要适量。每节课课前预习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杜绝把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变成教师抢占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的一种手段。

(4)要使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带知识,把对知识内容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反对知识的堆砌。一个问题可以设置若干小题(或若干问)的形式,包含多个知识点。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复习知识、提炼方法、指导运用的目的。问题要有新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5)要使问题层次化。通过对问题的分解为学生设置台阶,注重知识间的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

要达到的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形成单元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

(2)引导学生把握物理的内在体系,把握高中物理知识的衍生和发展规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做到对物理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物理知识的灵活应用。

二、讲练结合,采用导学案的形式

1. 例题的选择

一般不选直来直去的题目,而应选能反映该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和注意的问题,且最好附带其他解题方面的知识,可提高课堂效率。 2. 精讲点拨

老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进行方法指导。例如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物理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重在解法的强化、规律的总结、认知结构的完善等。

3.注意事项

(1)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往往是就题论题,教师应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借题发挥”,进行重点指导;在分析学生解题思路展示的基础上,找出学生在理解物理学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

(2)不要搞题海战术:题海无涯,总结是岸,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能够举一反三,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上多反思多总结。切不可掉入以解题代替复习的泥潭。做题应以掌握概念、规律,领会思路和方法为核心,解题只起巩固作用,只有总结才能跳出题海。坚决摒弃题海战术,追求练习的本质,不一味地追求练习的量,练习必须有度,从头到尾吃透一本资料即可。

三、布置好课下练习,采用练习学案的形式

1.复习离不开做题

第一轮复习当然以知识梳理为主,但也要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做题的过程中训练物理思维,体验科学方法还要形成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做大量习题,但这并不意味做题越多越好,更不能说越难越好,通过做题来提高解题能力力求实效。

2.适当控制题量

练习不能代替复习,数量代替不了质量,一轮复习要精选精练,一切练习都要围绕学生实际展开,贪多嚼不烂,学生消化不了,落实不到位,练习再多也是“无用功”。所以要精选精练,发给学生的习题应该是经过教师加工的习题,从而节约学生的时间,提高效益,这就要求老师在对知识重点和能力要求层次上把握准确,确保练习适度。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1.看书:再好的资料不如课本。资料仅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切忌用资料取代课本。

第10篇

一、 现状分析:

1、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范围来看。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还不是真正普及和广泛。

估且不讲一些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广泛应用,单是一些重点学校或示范学校的应用,根据调杳情况看,也限于一些教研课、比武课或是新授课等,而在平时教学课或者习题课、复习课、毕业班的课则是少之又少。甚至有调查资料表明,有一所示范性中学的电脑机房已经由于唯一的计算机老师的调走,而已闲置了三年,根本就谈不上与具体学科的整合了。

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排除客观条件如资金、硬件等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教师技术问题,不会上多媒体课;其二是嫌麻烦,难上多媒体课;其三是效果不理想,不如不上多媒体课。

2、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形式上看。以课堂演示型和操作练习型的单一模式为主,且往往忽略双向交流,交互性差。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模式,主要还是课堂教学,而多媒体等课堂教学的使用情况却不尽如愿,源于实际的调查认为:用于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型的课堂各占学校的44%至52%;情景模拟、教学测验型的各占学校的15%多一点儿;游戏、问题解答型的各占学校的8%;发现学习型的仅为6%。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而这两种模式一般的做法是:往往是教师花大量的精力(课前紧张)设计并制作出课件,然后在课堂上按照设计的流程操作电脑,把知识内容逐一呈现给学生,尽管设计比较精美,容量丰富,也有多种刺激,但由于缺乏或较少交流互动,并未挖掘其主体作用,学生只是尤如看了一场电影一般。这种过于依赖媒体的做法,教师虽然自我感觉良好(课堂轻松),但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了,其作用充其量只是一个电影放映员罢了。最终的效果自然也就十分可想知了。

3、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技术角度看。没有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注重的是课件形式的华丽、过分强调多媒体的声、光、色等的多种刺激。整合停留在一种简单的组合阶级。技术含量低,无法大量推广应用。

仔细分析现有的物理课件会发现,现在的课件并没有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应用,甚至有时还给人感觉有打擦边球的感觉。如对一些理解相对容易、好处理的课件相对就要多一些,而能给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供物理的知识情景和分析、注重对思维能力训练的课件却少,即使能找到一些,也还是注重声、光、色等形式方面的简单组合,而且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可移植性差,对推广应用并无很大作用。同时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上的应用也令人担扰。另外从前面的数据也可获知,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练习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绝大部分,而这两类课件在使用上明显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为依据的,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界面华丽、媒体效果,而忽视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其实质均是试图通过外界媒体的刺激,使学生被动模仿和接受物理知识。

4、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效果上看。引发学生瞬时注意并不能带来长足的效果,当前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应用和推广出现一种反复。

众所周知,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其实已经有较长时间,曾一度引起较大的反应。但经过几年的实践,在一些学校竟实出现了一种这样的反复:旁观不屑----试用称奇-----大量使用感觉好------偃旗息鼓不用!并最终总结:“费时费力劳民伤财而而又没有作用的花架子”。究其原因,主要是说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我们估且不说这种评价的对错,静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感官的直接刺激只能引发学生瞬时的注意,多了久了学生就会感觉到厌倦,由于现在多媒体物理课总是不结合物理实际学科的特点进行恰当的运用,且模式单一,仅进行长期的简单感官刺激,学生参与严重不足,导致了学生由最先的好奇逐渐向无味转化,也就不难想象课堂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了。同时,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现在的物理课件对知识的阐述多,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少,这是一个不能不令人担扰的问题。此时也就不难理解部分教师抨击并开始放弃多媒体教学回到传统教学老路的原因了。

5、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层次上来看,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媒体的功能,起到的仅是辅助教与学的功能。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经过多年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发展到今天的现状却仍是令人担扰的。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些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即考虑强化的是某一个知识点,以及如何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所以这种方式只会使之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也就解月光提出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分两个层次(即:基于“辅助”的理念和基于“整合”的理念)的第一个层次。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在这些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扮演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的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要求的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存在较大的差异,更谈不上与当前课程改革与教育的全方位的整合及变革了。

6、从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应用中的情感激励方面看。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

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双向交流功能,削弱了传统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即使利用了交互功能,也是在一种虚拟空间,缺乏面谈、交流的机会,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阻隔”。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

二、 思考及对策

(一)、要切实加强物理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思想的培训与提高。

综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教师理念方面的原因,严重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它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等各个方面使中学物理教学实际没能从传统的“灌”的教育中摆脱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技术的加入,只不过是使得这种灌的技术更加技术化、高效化,即“电灌”了。仔细想想这种无视学生存在的教学方式真是很残忍的。当前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而其中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比较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它为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及如何处理教师、媒体、资源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或者是信息素养也是影响整合的进程和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道理很简单,连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还不会,又怎么去谈高水平的融合呢。如前所述,很多教师这所以不愿意上多媒体物理课,除了效果,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信息技术和素养不熟练,准备一堂课很吃力所致。当然,事实上,就现状而言,中学物理教师对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还是相对多的,但在网络环境下的有关知识以及全面整合的各方面知识却相对缺乏,应加强学习和完善。

(二)、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准确理解课程整合的涵义;

各个学科的不同,那么整合的涵义上也就有了差别。我仅就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理解。

现在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对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解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理念,因此对现在的课程整合的提出不以为然。这种认识事实上存在严重的偏差。应加以纠正。因为这种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

现在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分层的观点。认为第二个层次基于“整合”的理念,就是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因此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考虑的是整个物理课程的整体效果,是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全面的整合,而不是孤立的物理知识点。它考虑的应是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物理课程与教学设计。而不是只是考虑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同时就信息技术的作用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物理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而不是单单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所以,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物理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同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Thinking Activities)建立的,应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学习环境。据此,作为教师应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的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物理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物理学科的各教学过程中,如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并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等;而学生则利用这些工具发展物理知识,并将工具当做自我学习伙伴(Learning Partner)。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亲自探索的构建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其信息素养当然也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了。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其主体仍是物理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物理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使人产生“摆设”和“花架子”的感觉

(三)、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物理学科教与学的新模式;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对于创新意识和实践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模式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单一演示型和练习型模式,那整合无疑的失败的。因此,我们现在十分迫切的任务就是积极探索并去实践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物理学科教与学的各种新的教学模式。

按照教和学两个方面,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两类: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后者按照学习内容的开放程度又可分为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和在开放性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就目前现状看来,演示型教学模式也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我们应特别加强后者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并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整合模式多样化,以达到真正全面整合的目的。据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转贴于  1、进一步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尽管有许多不足,但在目前阶段仍旧可以作为一种较好教学手段。这种模式在,重新组织提供物理情景,创设物理过程,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方面还是有许多优越性。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对硬件配备不足的学校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一般的教师选用也比较适合,并且可以应用于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新授课、复习课和习题课甚至实验课。

但在应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加强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避免如前所述的诸多不足。同时,应主要针对难点、重点地突破,有针对性的选择运用,千万不可滥用,或搞形式。例如因物理学科其自身的特点,物理演示型课件就不同于其它学科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视、听等多媒体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利用视听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另外,针对物理学科,建议加强并重视与物理实验教学相互结合渗透,使之相得益彰。

2、大力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

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在目前中小学教学中还比较少见,仍处于探索中。虽然不十分成熟,但目前说来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比较有效和成功的,我认为应加强推广。就目前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网络化教学模式。是在网络教室,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必须加强指导,否则容易导致无效学习。目前相对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对应的网站(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上)或服务器上,使学生是在一个相对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即达到有关目的,又加强了学习的效率。

(2)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物理实验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都是众所周知的。但它在教学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如由于实验器材和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有一些实验(如光的衍射实验、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有一些实验(如布朗运动)的可见度小;一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者无法测量;还有一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以简明的物理规律;再如目前高三实验课也是一个难点,理论上至少应该把高中的重点实验开出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大量自主实验,但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同时开出,无法满足他们复习、考试的需要。这些都制约了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而计算机辅助实验的这种模式是采用计算机、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实时控制、实时测量、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实验评价等功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是现代化手段与传统的科学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具有测量精度高、测试速度快、时空被扩大、智能交互、图文并茂、动画丰富等特点。使传统的科学仪器扩展了新的功能,使基本的科学实验赋予新的内容,突出了现代化测试手段和方法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其适应科技发展的能力。这种模式对物理教学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把一些教材规定不允许做的实验(如托里拆利实验)、不方便做的实验(如用水柱做测量大气压大小的实验)、不能做的实验(如原子弹爆炸)以及如上所述的各种原因而无法开的实验模拟出来,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的目的。另外还可利用一些仿真实验室(如金华科仿真实验室)的技术使学生在仿真实验环境下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或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等,从而解决一些因实验设备不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

(3)以学生使用软件为主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开放的学习环境,即允许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其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因此一个教室内有一台以上计算机就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不必要求每人一台计算机。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进行一些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如物理的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十分利于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并且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效的。

(四)、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实践证明这些对于学习物理知识,促使终身教育的观点的形成,以及对学生真正健康成长都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

情绪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即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所构成的稳定的心理背景和一时的心理状态都对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协调作用,故人的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人的认知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教学的主题。但目前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过程有些明显的弊端,一种情况是信息交流的虚拟与伪装,缺乏真实性,权威性,失去信任基础。比如,虚拟实验;另一种倾向就是师生过分崇尚“数字化生存”,师生见面、面谈的机会、直接辅导的机会大为减少,传统教学方式下师生情感交流的优势随之荡然无存,师生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教与学的阻隔”。

我认为信息化的宗旨应是使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更为便捷、更加有效。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是以注重理智的、动态的美,讲究以理服人,而非以情动人,但这绝非是一个忽视情感交流的理由。恰恰相反它更要求我们恰当利用情感迁移的作用促进本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不容忽视计算机本身缺乏情感交流这一弊端的存在。尽管在整合课堂上可以以计算机兼有的动画、声音、图片等多种信息媒体为载体,创造一个趣味盎然的教学情景,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人机对话和群体协作中真正地“做物理”,也既培养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又切实可行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以“人机交流”取代“人际交流”的状况是十分尷尬和行不通的。“教学阻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因此,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过程要有意识的注意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渗透,合理运用技术媒体的功能(如即时交互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的“人---人”关系,适应学科整合中的“人—机---人”关系,使教师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同时要注意与传统优势相互结合,研究如何在遵循主体感知特点的前提下,以便于更好地运用媒体,促进师生之间情感流动,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等各方面因素,使其在合作中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形成优势互补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加强物理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加快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程;

一方面由于每个物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还不是很熟练和全面,另一方面每个教学精力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把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全面整合这件事做好,所以物理教师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事实上,我国教师之间却是相对封闭的。教师每天的时间安排大多是和同事彼此独立的,多数办公室或工作环境中,鲜有时间或机会交分享问题解决的共同办法。对中学教师来说,用于计划交流的时间很少且常常独自进行。小组会议着眼于影响整个机构(部门或年级)的事项,但不提供机会让教师表述个人的忧虑或分享教师个人的智慧。因此,教师们几乎没什么机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分享他们的问题、忧虑和成功。再加之与其他职业不一样,多数教师彼此隔绝且培训机会又少,因此极少触及追踪各自领域最新情况所需的资源。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教师得到的带薪培训时间多得多:日本教师带薪时间的40%用于职业发展和彼此合作,相对于其美国同行的14%多得多。因此,如果我们教育不加强协作交流,要完成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全面整合实践就更加艰难了。

就交流的方式而言,我认为一些学校采取的备课组、攻关组的方式是可取,只要落实到位,我想一定会极大加快我们整合的进程。

(六)、学校应加大软件库的建设,加强积件的开发;

教学资源尤其是软件的严重缺乏,是目前困扰课程整合的另一个瓶颈。我国去年“校校通”工程投入已达200多亿,但投资效益并不明显,其瓶颈就在于教师培训和软件建设的滞后。中小学信息化是一个过程,美国在实施中小学信息化规划时,2000年硬件、软件及资源、教师培训投资比例分别占63%、20%、17%,专家评估达到理想目标的比例宜为45%、25%、30%。但限于现状,要想大规模的建设软件库,一则不现实,二则目前的软件也急需更新。因此,各个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新一代教学软件积件的开发,也就变得刻不容缓了。

积件是最近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通俗的讲,可以把积件看作课件的半成品,是可以进行再加工的。它区别于目前课件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和二次开发性等,它真正体现了信息时代的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多媒体平台,来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等,可以说是课件之后的新一代的教学软件。

我国是一个课件方面起步较晚的国家,因此积件组成平台的开发和研制需要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和编程专家来实现。但微教学单元库却较适合教师开发,因为教师最熟悉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道哪些教学内容需要使用计算机教学。因此,积件库的开发在学校一级就可实现,一般由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师和学科教师在一起甚至单独就可以编制。当然,当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积件后,就要注重积件的交流和组合了,这样既可解决资金不足,又可加快积件库的建设,只要全国的物理教师均投身到物理积件的建设,我想我们的物理教学积件库就已经形成,再也不要因资源的缺乏而担心了。

(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切实加强与落实,真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进入中学课堂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却是不尽人意的。这也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严重制约因素。具体说来有几种情况令人担心。

1、 信息技术课由于受中考、高考的压力,在实际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杂课,不但教师不重视,学生也未重视。导致信息技术尽管开了课也形同虚设。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十分低,根本达不到如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要求。

2、 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所讲述的内容无法满足课程整合的需要。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往往还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文字处理、计算机操作知识层次,对急需的一些网络知识、信息处理却较少,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达不到要求。

因此,学校方面应特别加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落实和真正的提高。以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总之,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仅从个人的观点对目前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现状进行一些粗略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起到抛金引玉的作用,让广大物理教师都投身到这个课题中来,从而加快我们物理教学的发展。同时,我想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

[1]马宁、余胜泉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中国电化教育1998.

[2]胡晓峰等主编 《多媒体技术教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3]何蓁

《谈物理实验的创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3.10

[4]蒋鸣和

《关于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几点看法》摘自:惟存教育网

[5]付强

第11篇

一、教材与教学分析

“电场环境下物体的运动”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属于综合性问题,在高一、高二教材中没有专属一节,但历来都是高考物理的热点问题。而本节作为力电综合性内容,又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节的知识目标是解决重力场下的物体运动方法,主要包括:(1)力的分析(向心力公式);(2)运动分析(圆周运动临界);(3)功能分析(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关键是把知识迁移到电场环境下分析问题,其中需深刻理解的是等效最低点、动能最大的点、平衡位置(无切向力,静止释放回到该点)。

本节的能力目标主要包括:(1)运用类比的方法建模,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2)熟练运用已有模型,训练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3)理解物理等效思想、对称方法并熟练运用。

本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本节涉及物理类比、等效、对称的思想方法,因此应让学生体会物理思想、逻辑思维,感受物理美并上升到哲学思想的层面。

本节的基本学情:学生对单一模型已经掌握,如圆周运动临界、动能定理、向心力公式。在重力场中对多种小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已训练过,但不够熟练。通过本节强化要实现熟练运用,通过类比电场力与重力实现知识迁移,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一定难度。

有鉴于此,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方法,比较电场力和重力的相似性,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过程设计

例1:如图1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 L 的绝缘细线悬于 O 点,要使小球恰能到达最高点B,临界速度多大?最低点A速度至少多大?完成整个圆周运动过程中,小球在哪点获得的动能最大?

图1

在引入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黑板上展示自己总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当强调:最高点临界,求最低点,用这两点间动能定理。在学生能够解答准确的时候,适时肯定的强化非常有效,以后在这类问题中就有了“抓手”。

在最后一问中,学生普遍都知道答案在最低点,但并不能深刻理解或者说没仔细思考这是为什么,而这恰是本节的难点。教师可以首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解释最低点重力势能最小、动能就最大。然后再从其他角度解读:从这一点由静止释放,球仍静止,所受合力为零;从其他位置释放,球也回到该点,这时学生就会联想到单摆,那个位置就叫平衡位置。学生继续分析平衡位置受力特点并回忆单摆,平衡位置切向加速度为零,无切向力。因此最低点是动能最大点,也是平衡位置,这一难点就得以突破。同时再把过最低点的直径画出,学生很容易指出最低点与最高点对称共线。需要强调,此处一定要把问题讲透,这部分难点突破,就为后面知识迁移做好了铺垫。

如果把此过程加上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图2小球带正电q,要使小球恰能到最高点,问在最低点A的速度多大?(已知电场力等于重力)

图2

分析可知问题改变了情景,在原有重力中加竖直向下电场,这时学生很快就能把知识迁移。此时一定要总结共性: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做功都只与初末位置有关,而与路径无关,这也是类比的前提。并且还可继续发散思维,只要是做功与路径无关的恒力都可以这样来处理。以上铺垫工作做好后,才能进入能力突破阶段,并实现大范围的知识迁移。

例2:如果把上述电场改为水平向右(如图3所示), a.从哪点静止释放带正电q小球,还能静止在那点?b.若将小球从最低位置 A 点释放,在哪点获得最大动能?要使小球恰能完成圆周运动,A点速度多大?c.在A点时绳的拉力多大?

图3

此题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并相互讨论。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静止释放还静止,这句话反映出受力分析合力为零的位置就找到了。何处动能最大的问题前面已经解读,动能最大点为平衡位置点即“最低点”。这里“最低”是等效的“最低”,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最低。为问题搭出台阶,找到等效最低点,正好完成圆周运动,找出对称的等效“最高”临界速度,从A点到等效最高点列动能定理,完成题目,从而实现了真正的知识迁移。

在解c问时,应强调受力分析,向心力求解。此处一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见解。如果需要,教师还要适当引导,最好完全是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并说明原因。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答案,否则前功尽弃,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目标就会落空。

重力和电场力类比的思想,不仅可以在圆周运动中类比,在各种运动中都可以类比,从而把重力场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电场环境下。这里要注意发散思维的渗透,如后面要复习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加速等,也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再强化训练发散思维。

例3:如图4所示,一小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以相同的初动能从 A 点沿着各个方向运动,经过很多点,其中一些点组成圆形,在这些圆周上的点哪点动能最大?为什么?

图4

例4:如图5所示,匀强电场强方向与圆O所在平面平行,只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重力不计),带正电的微粒以相同的初动能沿着各个方向从A点进入圆形区域中,从不同点离开圆形区域经过圆周上各点。其中从c点离开时动能最大,图中O是圆心,AB是圆的直径,AC是弦,则匀强电场的方向为( )

A.沿AB方向 B.沿AC 方向

C.沿OC方向 D.沿BC 方向

方法迁移过来,动能最大点即等效最低点,

电场力与等效“最低”“最高”点连线重合。如果此题既有重力场又有电场,则动能最大点所在

(下转页)

(上接页)

位置是哪儿?

图5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情景,例1第一问是重力场中的圆周运动模型,第二问是加竖直向下的电场,学生是模仿式地迁移。例2是真正实现知识上的迁移。例3与例4作为关键性的迁移训练,表明不仅重力场中圆周运动可以和电场类比,其他运动重力场和电场也可以类比,从而让学生感受“仿―移―破”的学习过程,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

笔者深切体会到,“讲十道题不如练一道题,课下练不如课上练”。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需要时间消化理解教师所讲的方法与思想,而课堂就是学生快速理解消化的前沿阵地,理解的高效性就在于此,关键在于学生自己体会突破思维障碍的过程。即便高三复习时间紧张,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思维训练的高效性。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例题要留给学生足够时间进行深刻体会,并展示解题过程,同时在他人的评价中,找到优势和不足。最后教师总结并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三复习时间紧,但如何抓住关键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仍然是高三物理教学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邢,刘利.物理教学促进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7):97-102.

[2] 胡扬洋,陈清梅,邢.中国物理变式教学研究:传统与发展 [J].教育导刊,2014(2):76-79.

第12篇

P键词:微视频;高中物理;辅导;高效课堂

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只要有资源,他们就完全可能在课后的时间进行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微视频可以提供这种资源,它是指制作一个时间较短的视频,它既可以用于新课教学,又可以用于课后辅导.基于此,本文以自制的高中物理微视频为例,讨论微视频在习题辅导、知识点总结和实验讲解等方面对学生辅导的实践过程.

笔者任教的学校在2014年高中实行高效课堂教学方式,即学生为主体,学生课后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依托教师引导进行自我展示、质疑等一些列综合的学习过程,主要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中,教师作用弱化,学生预习导学案,虽然某些简单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对稍微综合一点的问题学生就会“束手无策”,若不及时解决,将影响学生课堂展示.某些走读生在家里进行学习时,完成的效果不如在校学生.制作习题辅导视频能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机械能守恒定律》导学案第4题为例来说明.

例题如图1所示,AB为一长为L的光滑水平轨道,小球从A点开始匀速冲上竖直平面内的半径为R的光滑半圆环,到达最高点C点被抛出,最后落回出发点A.试求小球在A点的速度.

分析:小球从C到A做平抛运动,机械能守恒,但是在C点的动能即C点的速度是未知的,因此,还需要根据平抛运动求出点C的速度.因此这道题属于综合题,对于刚接触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生来说,这道题属于中等偏难.所以笔者根据此题,做出了解题视频,提醒学生分析小球从C点到A点做平抛运动,可以求出C点的速度,即小球在点C的动能,然后再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等式,求出小球在点A的速度.

因为视频是在学生预习导学案之前已经拷贝到班级的电脑里面,因此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打开播放,观看学习.对于难易不同的习题,制作视频思路是不一样的,当然,这些辅导视频中包含如何审题、寻找突破口、解题规范等等,都是学生解题过程中最需要的提示,有了这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相当于多了个“指导老师”.所有视频都存放在班级电脑里面,如果某些题多半不会,可以叫课代表打开投影仪,进行全班放映.对于走读生来说,可以自带U盘进行复制,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下载,这些视频笔者已经上传到学生组建的QQ群空间.

物理知识有些可以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方便记忆和理解,如在《宇宙航行》这节课中,地球外有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它们的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周期等物理量是怎样随半径变化的,尽管上课的时候推导和总结过,但是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忘记.

因此,笔者制作了一部总结不同轨道半径的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的知识点总结视频.从一道简单例题出发,让学生易于接受,不至于枯燥.如题目内容是“人造卫星A和B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之比为1∶2,求两卫星线速度之比.”

通过分析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向心力,列出等式,求出线速度的表达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见图2.另外,根据行星运动这一章相关公式,继续引导学生得出了卫星运动半径与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的关系,给学生提出了易记的规律“越高越慢”,如图3所示.最后还进一步拓展,得出了卫星的能量与半径的关系等.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材中,许多实验并没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只阐述了原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学生自学起来是比较费劲的.以必修2中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为例,老师需要讲解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实验操作过程还好说,但是在数据处理问题上,学生出现问题最多,不知道测量哪些量.因此,笔者查找资料,整合了书本和网络资源,制作了实验操作的的视频,梳理出了实验中的三个要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过程、数据处理,如图4所示.让学生在自学阶段能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因此老师在实验室里讲起来也轻松一些.

总之,微视频在习题辅导、知识点总结和实验操作等三个方面,取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通过对学生的反馈,以基础较为薄弱的某班为例,笔者对交上来的导学案检查,可喜的是有些学生在导学案上记录了视频中的公式,某些选择题还有过程,计算题也写得较为规范,总体作业完成较好,很少作业有空白的.通过了解,大部分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的讲解能理解,而且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问问题的学生也多了.而在QQ群里的文件,单个文件多的有10次左右下载,据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家里下载观看了.当然,学生也给笔者说过某些视频讲的太快,思维跟不上,或者某些题讲得过于深,较为难理解.

笔者也在反思,自己无法保证学生能主动地收看以及学生们的理解程度,还担心学生“只抄不思”,有些走读生在家里不看视频,直接用手机搜索答案.另外这些视频制作起来很费时间,笔者统计过录制一节导学案的七八个问题的时间,竟要花费两个小时以上.还有些视频,为了效果更好,先制作PPT,再通过软件制作视频,花费的时间更长.这些问题对微视频的辅导推广还是会造成一定“主观上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团队协作、资源共享能有效解决此难题.

毕竟,随着网络越来越普遍,学生获得的知识方法和途径也日益增多,可以这样说,现在的教学矛盾是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微视频有效地应用于物理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趋势,微视频对学生的辅导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用化整为零,重点突破的方式,解决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今后的高二,高三的阶段,物理内容越来越抽象,学生的练习是越来越多的,所以用微视频帮助学生观察和思考,将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