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课德育总结

网课德育总结

时间:2022-05-25 14:00:26

网课德育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德育 课堂教学 体会

技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极其重要的课程。德育课容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而技校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有厌学情绪,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缺少与人沟通的技巧。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德育课,谈谈几点体会。

一、引用案例、故事,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在德育课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都是用“讲”的方法告诉学生道理,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更多地采用介绍故事、案例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德育课本中有很多案例供学生学习,但是为了更贴近学生实际,笔者事先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结合社会现实,将学生熟悉的事件引入课堂进行讨论。例如,在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笔者提到“小悦悦事件”,谈到扶不扶的问题,这是全社会都在讨论的话题,也是公认的道德两难问题。不扶,没有爱心;扶,又怕受到伤害。如何处理?让德育教育陷入两难。其实,这种德育两难问题还有很多,例如,要不要见义勇为,要不要拾金不昧等,这些话题正是教育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契机。对于扶不扶的问题,笔者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告诉学生不要回避;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不给学生提供唯一的答案,允许学生的答案多元化,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再因势利导;最后,告诉学生助人为乐没有错,但应当注意方式方法,助人者要学会自我保护,被助者要学会感恩,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就是增加学生的参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很多活动。例如,在讲“提高法律意识”时,让学生搜集、组织与法律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办一份手抄报。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还培养了搜集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讲完“培养健康心理”这一节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笔者设计了一堂活动课叫“优点轰炸”,小组轮流说出某一个学生的优点,再由学生自己总结、谈感受。学生都感慨:“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点啊!”这堂课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既体验了被赞美的感受,又学会了怎样去赞美别人。在讲“拒绝迷恋网络世界”时,笔者组织了辩论会,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辩论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辩论,学生得出结论:学生上网有利也有弊,要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为我所用。课堂上的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组织材料等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归纳总结。

三、回归生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德育课在教学内容上,不要“高、大、空”,要“近、小、实”。德育课是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课程。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观察、体验。例如,在讲“社会公德”时,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身边讲诚信的人和事,让学生拍下来或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在讲“家庭美德”时,很多学生分享了自己孝敬父母的事例,也分享了他们当时的感受和父母的反映,教室里充满了温馨和正能量。在活动中,学生能发现身边的美和丑,体会温暖,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

技校德育课注重对学生长远的影响,要上好这门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积累和对学生的热爱与责任感。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让德育课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赵风雨,郑志辉.实然、必然与超然:主体性教学认识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

[2]王凤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王攀峰.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J].教育研究, 2007(1).

第2篇

一、言传身教 以身立德

常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教而行;其身不正,虽教不从。“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教师,其学生怎能不被那洋溢的爱国激情所熏陶;一个乐观向上、敬业有为的教师,对学生怎能不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公正无私的人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总渴望得到效法的榜样。教师和家长最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而成为模范。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对是非的辨别,也常常是从家长和教师身上取得第一印象。教师的道德情操、工作态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教师就应当时时、处处、事事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都要自觉地为学生做出表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二、创设情境 育心育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我挖掘教材,“活化”教学内容为生活场景,让学生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还可以及时的将学生不经意间产生出的“奇思妙想”、生发出的创新火花,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恰当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乐于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美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育心又育德。

三、尚德修身 励志育德

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信念。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中国人大部分只生产计算机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周边设备,而且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很少。在操作系统方面,中国缺少自己的操作系统,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仍在加紧研究当中。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自已的责任,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的荣誉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我经常收集一些国内国际重大时事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给学生播放或者宣读。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立足课堂 精心育德

第3篇

关键词 中学德育课 微信平台 优势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65

Abstract A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healthy psychology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ly on the moral lessons of the platform is relatively small, mainl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platform. With the network coverage widening, especially the wide use of micro channel and other Internet exchange platform, will be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micro channel platform combining, the use of micro channel platform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quickly, attention degree is wide wait for an advantage to enhance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level, which of cours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 great innovation. Although the new network platform will gradually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medium of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but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is platform also need to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research.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moral course; WeChat platform; advantage; problem; strategy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还可以共享媒体资料。作为新兴的且已被多数人应用的网络媒体的微信,自身所具备的功能特点无疑为中学德育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1 微信平台下中学德育课有序开展的可能性

1.1 当前中学德育课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当前中学生对德育课兴趣低下。首先,尽管新课改不断推进,但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教师教学重知识、轻智慧、忽略中学生德行的培养,从根本上坚守传统教学的讲授模式,多数中学生在德育课的学习方式未能形成自主、探究性学习,被动接受式依旧普遍存在,无法提升自身对课堂受学的积极性及对本学科兴趣程度。因此,要使新课改很好地进行下去,教师就必须去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当前对中学生进行授课平台单一。传统的中学生德育课都是在固定教室,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模式下进行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中学德育课也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并且也加入了少量的课外活动,但是在新兴的一些网络平台上运用得却不是很多。

基于当前中学生德育课所面对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找到更多的资源和平台来对中学生进行转识成智的能力培养。

1.2 微信平台下进行中学德育课教学的优势

陈万柏教授认为德育课程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笔者认为是能够承载中学德育课内容并使师生发生相互作用的一种新型德育的载体,并有其必然的优势。

第一,微信信息的传播是积影音、图片、文字等于一体的。这样的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平台集各种资源于一身,必然会受到广大中学生的关注和喜爱,激发广大中学生的兴趣。中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图片和文字,有的材料还可以通过视频和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样的一种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形式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微信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及时。中学德育课是一门需要紧跟时展的课程。而且中学德育课的部分内容更新快,然而传统以课堂教学形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满足这种信息快速传播的方式,所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借助一种能够快速传播信息的媒介,而微信平台信息传播快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第三,微信平台简单易操作且传播途径广。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平台,必须简单易操作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承认,才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此外微信信息传播的途径多,可以是简单地发送文字消息,也可以是发送语音消息,当然还可以是朋友圈,那么对于信息量比较大的材料,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来进行传送。中学德育课的内容量大且还可能时时会加入一些时政信息,所以完全可以建立一个中学生德育课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来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微信公众号来分担一部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课内容传授的责任。

2 当前微信平台下中学德育课所面临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对微信平台与中学德育课有效结合的阻碍

新课改后,中学德育课授课方式虽理论上有了大的突破性改变,但众多学校依旧延续着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将书本内容通过单一言语传授,板书或电子白板机械灌输给班级学生,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状态,阻碍了中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下,学生的时间又被各科的课后作业、课外补习和课外培训所占用,缺乏对知识获取渠道的选择性与创新性;老辈德育课教师对新兴网络软件接受速度缓慢,思想保守不易尝试新型事物,这也致使微信平台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受到阻碍。这些均给微信平台与中学德育课的有效结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泛滥的网络文化使大众对网络平台内容的信任度降低

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网络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如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征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其内容泛滥。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隐去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所有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信息,以任一姓名、性别、年龄等注册并登录某一社区,成为其中成员,借助文字、图片等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环境,各个用户可以使用匿名的方式向网络上传播各种信息,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信息。因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不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弱化了其道德思想。

第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其内容泛滥。网络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持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上网浏览信息、访问网站、开展各种活动。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开放性,使得各色各样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也使网络上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文化,甚至是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而一些人正是利用了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这样的一种开放性导致网络充满了各种不良的信息,弱化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三,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导致其内容泛滥。网络文化的自由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活动体现了最自由、灵活的信息交流方式。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自由的交流方式,使得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地相互传播各种文化内容,并且这里的一些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鉴别和筛选就进入了网络。而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强、自控力差、他律性强、易受外界事物影响等年龄段特点,若管控不当,很容易在缤纷复杂的网络文化中误入歧途、迷失方向。

3 优化网络微信公众号平台下进行中学德育课教学的策略

3.1 指导学生有效利用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

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用的学习平台,大多中学生只是把微信作为一种交流的平台,并没有想过要通过它来进行学习,这种观念的形成对日后学习途径的改变的适应能力起到阻碍作用,无法有效做到积极主动地发现式习得知识。所以在建立中学德育课微信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把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与学习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自身学习效率。因此,在平台推广前期和应用过程中,中学德育课教师应扮演关键性角色,就这要求,教师对微信平台应用的熟练掌握、推送课程信息的及时准确、生成教学的精炼严谨。其中,生成教学是针对学生在自主阅读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有关德育课内容后,教师要及时结合学生实际知识积累程度和理解能力的水平给予及时的德育课程知识点总结,让学生既对微信公众号里的德育课内容产生兴趣,又能够在教师的生成教学下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3.2 促进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中学德育课课堂教学依旧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平台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但也必须在课堂教学寻找新的教学平台,以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其中网络成瘾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所有利用网络平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度,教师必须对其加以引导。

3.3 优化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微信作为一种网络交流平台,娱乐性质被大众挖掘,其内容之所以吸引大众,是由于其内容是图、文、音、影等各种资源的整合。那么,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要如何做,才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浏览的兴趣呢?笔者认为,一方面,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要符合中学生审美需求,要把文字内容与图片、语音、动画、视频等结合起来,使用较新颖的动画或者视频来展示课堂内容,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高远的大道理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中学德育课微信公众号的语言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习惯,通过真诚、优美和幽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总之,笔者认为,若想真正让学生达到转识成智,转智成德,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找到创新点,真正找到通往学生内心的路径,而微信平台的应用作为当今时代一种必然趋势,恰是中学德育课教师应该考虑,使其与自身教学良好结合,营造出1加1大于2的有利课堂的难得机遇。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著,张耀灿,秦在东主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 余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 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7.

第4篇

网络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

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单纯理论教学以及专业技能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全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为此,必须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即思想品德教育。国外学者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对常规道德教育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与积累提出反对意见,提倡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以及对社会的判断能力,增强自身为人处世能力。而语文教学具备极强的人文特点以及感染力,是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普及,常规教学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社会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为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必须注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网络语文教学中。

1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为日常教学的基础。早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内已经明确表示,德育教育需要确立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旨在提升群众精神文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在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产生更加深入认识,了解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增加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在信息技术不断渗透的情况下,语文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具备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将各类特色活动运用于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感受到网络语文教育的魅力,同时感受到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作用与其在社会中的适用性。具体来讲,立足于网络教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层面出发。

2.1学校需为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基本环境

首先,需要建立开放性网络图书阅览室。结合学校学生组成特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配备对应课堂参考书籍。并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对应课外书籍,增加其对知识获取的积极性。同时,各个教室需为网络语文教学提供基本硬件条件,包括投影仪、电脑、扩音器等。同时需要注重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完善。当前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有对应的数字图书馆,但各个学校间数字图书馆尚未建立起数据分享的关系,不便于学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查询,尤其针对部分典藏版图书。通过这一途径,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其想了解的文化,起到丰富精神世界的目的。

2.2对教学课件的设计进行改进

以往教学课件,仅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梳理,显然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该类教学课件已与学生需求脱轨,更无法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网路教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元素,大量文学作品可借助内容丰富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加以展现,降低常规语文教学中枯燥感,可起到培养学生感性认知能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自身投身于教学内容中,调动视、听等感官。使得学生在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性的熏陶,实现对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

2.3推进网络文化发展,营造网络教育环境

以网络为主要平台,教师需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要求语文老师在校园网页上建立自身文化园地,主要对课堂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此外,为学生及时推荐部分优秀文章、期刊等,使学生随时的都能受到文学文化的影响。同时,可增设BBS等个性化分享平台,鼓励学生将自身日常所见所感通过网络进行直观表达,或者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借此不仅可增强学生自身表达能力,更能帮助教师对学生思想动向,关注重点进行了解,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特点。

2.4创新语文教学质量的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中,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仅采用考试的方式且以主观性题目为主。导致大部分学生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对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性。为此,在网络语文教学中需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完善,改变以主观性题目为主的试卷形式,可采用以非主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身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看法。借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程考核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教学。

3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其中德育为主,其发挥着对自身才能的调节作用,更是精神灵魂的指导。当前,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进行德育渗透可侧重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3.1实现有意渗透

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以时间与方式作为支撑,讲求润物无声的方式,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探索能力。从对网络环境中各类事物的判断中,增加其理性认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网络教学中,老师需要将各类网络设备优势利用起来,借助庞大的网络数据库,选择具有针对性且学生容易接受的德育材料,于课内外进行直接渗透。比如,在2008年抗震救灾之后,浮现出大量英雄事迹以及无私奉献人物,在教学中,可为学生播放对应视频资料,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学习模范人物的精神。此外,在进行课本教学时,同样需要对课文中的德育教学进行挖掘,因语文课文具有多样性,使得德育渗透的方式与内容同样具备丰富性,可从不同方面实现对学生人身价值观、社会道德感、审美感等进行培养。

例如在讲解《荆轲刺秦》过程中,可借助网络视频资料或者历史讲解类节目,将学生带入到故事的场景中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荆轲的勇敢与大无畏的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增加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讲,老师需要借助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将德育教学具体化,在日常讲解中到达德育渗透的目的。从李白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感知自尊、自强等重要性。

3.2实现对德育的有机渗透

网络语文教学中德育见血需要与其它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首先,面对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进行教学中,需要将语文与各个行业发展相接轨,借助各个领域类领航人物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得懂得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需避免一味遵循课本教学,可适当开设“名人演讲”等观赏性课堂,或者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邀请部分学者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充分吸取精神营养。然后,需要对校内网上活动进行丰富,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猜题。结合当代学生多表现为张扬、积极乐观的特点,可采用有奖参与制的方式,鼓励其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身见解,在参与中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3.3实现对德育教育的无形渗透

首先,老师需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多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在日常教学中发表自身看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学习期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与老师在进行接触,因此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存在很大的影响。此外,老师需对学生日常所关注的话题加以了解,与学生存在共同语言,在进行交流中以自身正确且全面的观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免学生走向思维的误区。然后,需要将网络教育与常规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当前,网络世界信息来源广泛,部分学生对社会尚缺乏认识,无法对网络信息的真伪进行有效判断。在网络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侧重对学生判断能力进行培养。在网络教学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学的学习,为其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

4总结

面对社会对综合性实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网络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更强。结合当代实际情况,语文教学更需要以网络为主要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其在信息时代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对常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增加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以及体会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昌菊.高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67-168.

[2]黄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2):26-26.

[3]刘素青.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小作家选刊,2016(11):9-10.

[4]王萍.浅谈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14-14.

第5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程资源 开发及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66-01

什么是思想品德?它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1]。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是指对课程资源进行不断地创新已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学习,那么如何对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进行有效的开发及利用呢?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及平时经验对此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思想品德课程思源教育现状

现在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教育的现状是教材乏味不新颖,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而且在一些的学校教育中发现思想品德的教师也没有重视这门课程,甚至出现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现象,而在期末的考试评比中,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参与到学生的优秀评比中,而是做一门考查课[2]。有一些学校没有重视思想品德的课程教育,甚至强制性要求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不讲太多的话,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学习必考学科,导致老师课堂上不讲课直接让学生自习。

二、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

1.题材缺乏创新,资源不足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故事来总结真理,但是多年来的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古时的励志文言文,只不过是在书的描述中变成了普通话来描述,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所讲的内容是一样的,这样很多学生在读起来会感觉到乏味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涣散[3]。由此可以看出有关思想品德的题材没有创新且缺乏资源,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而进行教学。

2.课程教育方式单一

通过多个学校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思想品德的课程中,很多学校选择的是忽略,也就是说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只是采取了课堂教育方式,按部就班将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通读一遍之后就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学习其他课程,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它不重要,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在成长过程别的自负,经常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这样也会让很多家长非常伤心,认为学生在学校什么都没有学到,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知道,严重的还会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4]。

3.缺乏教学特色

在很多学校思想品德的教师没有认真地对待该门课程,也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如何吸引学生学习,他们认为学校都不重视这门课程,即使我认真地做了备课也不会再课堂上实现,所以就直接以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5]。导致的现象是没有人认真地对教学特点进行总结及剖析。

三、如何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1.创新题材、扩充资源

很多学生对思想品德没有兴趣就是因为缺乏创新及其资源少,所有要排脱传统的题材方式,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地采集资料并将其写入教材中,因为这些故事都是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发生的,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印象深刻,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更加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不仅仅要从古时候的故事中寻找教育意义,我们更应该开阔我们的视野,搜集古今中外的所有的有意义的教育题材,这样不同的故事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记住更多的生活意义,懂得更多的道理[6]。同时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传播思想品德的意义,或者是举办网络上的授课方式,新颖更能吸引学生。

2.创新课程教育方式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教育方式太单一,没有创新,时间久了很多学生都会失去听课的兴趣,所以对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应该只在课堂上听课,还可以举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平时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了解老人的不容易,懂得孝顺父母[7]。身临其境是可以让学生该收最深的,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情[8]。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一种方式。有效的利用可以得到很大的帮助。

3.提升思想品德老师的自身素质

在大多数学校的老师都没有做到尽职尽责,对该门课程忽略,所以学校应该举行思想品德老师的交流会,多沟通、多学习,将每个学校的教学特色都详细的记录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本校的相应改革[9]。老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表现让学生知道思想品德是多么的重要。它是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有很大改变的。

四、结语

思想品德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典型的例子表现出了礼仪、孝顺等思想,而我们国家学生是国家未来,所以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尽管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在我国目前还有很多问题,但是通过不断地改善及创新扩大资源,有效的利用互联网将会很大的提高我国整体的思想水平[10]。

参考文献:

[1]程淑贞.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3,3(20):62-63.

[2]曹桂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8(1):162-162.

[3]思壹.浅议思想品德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0(7):62-62.

[4]砍白尼沙・买买提.试论中学思想品德课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J]. 人间,2016,209(14):244-244.

[5]许志岩.如何有效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J].新课程(教研版),2012,8(10):302.

[6]李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J].关爱明天,2016,5(2):189-190.

[7]王书芬.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2(4):14-15.

[8]才旦卓玛.利用学生资源 促进思品课教学[J].青海教育,2012,9(7):48-48.

第6篇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1、坚持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2、重自学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遵循道德规范。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

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

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

2、课题研究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形式多样,小学生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的一次伟大变革。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20xx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学生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学生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己健康成长,积极向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A、校园文化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传统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捷、更能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的窗口,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学生中有2137名学生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B、学科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分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而是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自己组织、自己完成。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能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仅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班队会活动

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己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学者南怀瑾倡导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学生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

D、特色活动

兴趣小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到田径乒乓球、微机、篮球、书法、绘画、小发明、无线电制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学生有26人在市田径比赛中获奖,有135人在微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书法在市、区、校有67人获奖,小发明有72人获奖,无线电制作在市有6人获奖,手工制作在校有125人获奖,演讲有9人获奖,征文有27人获奖,兴趣小组的同学网络下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活动与网络密不可分,同时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

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加第三届《北京——东京城市问题》学术讨论会时发言:“德育必须从学龄前由家庭抓起”。家庭中的德育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也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小学德育活动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需要家长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坚持理性、坚持说教与行为操作相结合,坚持说教与陶冶情感相结合,才能收到高效。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我校独生子女所占学生数的比例占(见表):

学生总数(人)3229

男(人)1837

女(人)1392

独生子女(人)2906

占比例(%)约90

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其智力发展速度要快一些,知识面要广一些,但行为习惯、合作意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缺点则要多一些。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许多家长把时间花费在自我深造和事业上,无暇顾及孩子,家长在生活上管得多,教育管得少。由于缺乏教子经验,在教育方法上过于简单,存在着溺爱型、放任型、粗暴型等各种教育不当的问题,班主任除了做好学生的老师,还要当好学生的家长,除了教学生,还要教给一部分家长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教师与家长的连心桥,我校自开展研究以来,开通了“家校通”。学校对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进行了为期2月的信息技术培训(见附件1)。对家长学校的家长62人进行信息技术的轮训。目前,在网络环境下,学校知道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家长知道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家长对学生通过网络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诱导。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处于“先知先觉”绝对的班主任开始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家长建立了你的儿子你的女儿就是我的儿子或女儿的亲密关系。家长与孩子通过网络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与学徒的关系。心理学指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方面的紧密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其中教育应起主要作用。教育学中强调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重视家庭下教育作用。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特殊环境,对学校德育的补充往往要具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学指出:为教育好下一代,仅靠学校教育是不行的,还应搞好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的教育效益。无论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学都把家庭的德育活动列为孩子民长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家长、学生把网络作为一个纽带紧紧地连在一起。我校原来评选的“五好”学生。3229人中有23人为“五好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家庭中的德育活动的研究开展后,省优秀大队部干部1名,市百名好少年3名,市优秀学生9名,区三好学生15名,校十佳少年10名,校新三好生67名(新“三好生”的标准:在校是名好学生,在家是名好孩子,在社区是名好公民)(见附件2)。具体的数据中,改善了师生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家校通”的开展,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在网络的留言板上的次数增多,实质性的问题沟通较多,解决问题也与日俱增,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③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

国家正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儿童青少年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逐步变化,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社会组织功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指导青少年教育实践,加强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以学校为核心,以社区为主体开展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就是充分挖掘、融合和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提高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社区是小学生接触最直接、最能具体感知的生动形象的“社会”,社区生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社区内蕴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是建立在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辅助,以社区和网络为纽带形成一股合力,真正把党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方针落到千家万户,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我校开展活动以来,通过在网上学习有关《千手观音》剧组的报道,以及网上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的报道,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与困难作斗争的信心。我校教师刘保群教授了《您好“千手观音”》一课,知道邵丽华、张海迪、桑兰等面对困境,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并了解我国的残疾人,武汉市的残疾人的数量。然后组织同学们到社区慰问残疾人,并把他(她)们带到社区中,在网络中了解残疾人的事迹,鼓励他(她)们同病魔作斗争。

xx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为了发挥社区德育教育资源,动员社区热心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单位和个人都来关心和支持新一代少年成长,我校以社区德育资源为依托,开展“我能行,我是社区小主人”德育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社区共建活动为德育活动载体,把德育特色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挖掘社区德育功能。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实质上就是抓住社区这个领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真正让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社区是好公民。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师、家长、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一些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社区开展了一些活动。

类型 人数(人) 社区

环保 32 红旗小区

扶贫帮困 14 南街社区

安全 138 章南社区

环保 21 新建社区

安全 46 凤凰小区

安全 56 东安社区

扶贫帮困 21 黄茂社区

环保 31 文化社区

学生体验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德育活动在社区这个大课堂中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在校刊、校报上作全方位的报道。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以12个实验班(小班)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

1、课题研究的方法

网络环境下校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中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学科活动是理论综合法;班队会活动是行为研究法;特色活动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调查法和理论综合法。网络环境下社区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行为研究法和调查法。

2、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见附件3),成立了课题研究核心小组

课题研究组核心小组名单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专业 职务 研究 专长 学历 工作单位

……

主要参加者

……

还聘请了武汉市教科院丁军、吕军等课题专家进行讲座,参加人是核心小组的成员及学校教师中的骨干成员,一行32人参加听讲。20xx年11月派教科室主任程旭东到无锡参加总课题组的年会。组织数名老师分四期在本校进行了知识的培训。

第二阶段是研究阶段,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方案、理论培训,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网络德育活动和传统德育活动各自的利弊。各子课题负责人搜集整理撰写论文材料,并拟定论文的雏形,开展阶段性成果汇报,聘请专家指导,整理集结论,打印成册。(见附件4)

第三阶段是校内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接受专家评审,完善总结。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是我校全体人员参加,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二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认真贯彻执行《小学德育纲要》并以此为依据,运用网络的优势,寓德育于学校的全部工作中。

1、夯实品德课,明理导行时,加强网络的建设

在开齐开足思想品德课的前提下,我校电教设备投入也加大了,固定资产逾72万元;电教配套用房、软硬件设备日趋完善,教育手段现代化工程正在启动。拥有投影仪、幻灯机57台,录音机2台,摄影机1台,液晶投影仪3台,视频展示台3台,彩电15台,586型计算机60台,并配备有多功能教室2间,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各一间,CAI课件光盘35张。学校“校校通”为课题科研人员储备了丰富的理论资料,同时也为我校实验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保证了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2、参加人员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中,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会合作、与人交往、创造思维、敢于质疑、获取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在网络上放手让学生去搜寻新知。

3、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的变换,通过课题的研究,同学们已经成为了校园德育活动的主人,不再是服从者,他们打开网络后给学校政教处提建议:绿化怎样搞,把《守则》、《规范》编在一起,易记,使之成为君子学校的校规。评比制度的人性化使同学们乐于接受。兴趣小组的兴起,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到合适自己爱好的项目,兴趣小组在我校蓬勃兴起。

第7篇

【关 键 词】 德育作业;深入文本;结合生本;根据校本;课程评价刘红霞

传统的德育课程评价存在诸多弊端:采用学期评价方式,时间跨度大,做不到及时纠正、肯定与指导,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反馈功能;采用期末评价方式,难以实现评价的细化,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很难一一检测,以致出现评价的盲点,影响评价的综合性和客观性;以考卷为准的评价,很难检测学生真实的道德行为,无法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凭着教师平时的印象打分,则会失去评价的公正性。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笔者结合冀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以主题单元构建内容体系的特点,在主题教学之后设计了德育作业,作业是对主题教学内容的检测、归纳、总结、巩固、实践、应用、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教师的、家长的、同伴的评价,能增强针对性与时效性,从而较好地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一、深入文本,设置主题德育作业内容

主题德育作业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及主题评价要点而设定,同时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学情、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地域特点等诸多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评价与德育作业的内容是对每课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提炼,它是从道德知识、道德情感、行为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目标明确、易于操作。

二、结合生本,丰富主题德育作业形式

(一)情境模拟式德育作业

情境模拟,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见效快等特点。采取这种方法实施德育作业,使模拟手段的使用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强调给受教育者尽量多的模拟机会,让他们在模拟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才干。老师在观察与学生汇报表演中获得学生评价的信息。

(二)实践操作性德育作业

即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这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其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认真、积极参与活动,活动中是否自信,是否善于与人合作等方面。

(三)品德周记德育作业

魏书生老师曾对学生的日记称为“道德长跑”,由此,我想到了《品德与社会》课上也让学生写一些“品德周记”。在品德周记中,我首先赢得学生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大门;其次进行引领感受,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最后是关注生活,提高学生心灵的纯度。通过品德周记,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及时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变化,使我们的德育课程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三、根据校本,拓宽主题德育作业途径

(一)建立“德育课程”网页

湖南省继教中心下发我市五个《我的大学城》免费个人空间,我很荣幸地获得一个,在资源建设中,我建立了一个德育课程网页。让每一位学生献计献策。创设了有自己特色的德育课程网络,营造起一个真、善、美的网络氛围。在网页中,我把名称设计为《琢玉铭》,下面设置不同的栏目。

这种德育工作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活动,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网页操作之后,学生还可以在网上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

(二)设立“道德观察员”岗

结合学校少先队“红领巾”值日岗,我组织学生开展一周道德观察活动。分别在校门、教室、楼道、操场等地设立七个观察点,重点纠正学校不文明现象和行为。观察员每天将校园文明与不文明的行为以观察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记录情况直接列入课程评价之列。通过校园橱窗当天公布,引起师生的普遍关注,强化大家的道德行为。

(三)创立“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校是“面向未来阅读工程”实验学校,我校一直参与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读书活动,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做诚信人,办诚信事”“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从我做起”“知荣明耻树新风”“喜迎奥运,做健康孩子”“我快乐我是90后”“播撒中华文明,心向光辉旗帜”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并把思想道德教育、环保教育、体验教育、科技教育始终贯穿于“红读”活动之中。

(四)档案袋德育作业

档案袋德育作业是一种长作业。坎贝尔曾指出:案卷汇集了学生整个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呈现出学生的努力和成就,就是评价学生最好的证据,他是一部学生活生生的学习成长史。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袋主要应自主完成,老师和家长也可以参与。档案袋可以放于教室的橱窗中,也可以带回家保存,在一个单元主题的学习完后予以上交,其内容应包括主题学习的收获与感受,以便教师检测与评价。在评价课中,学生首先对资料进行梳理,评价学生为自己整理的档案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也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

德育评价无处不在,但是“德育作业”能对其进行阶段性的盘点与整合,为期末的德育课程总评积累素材、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田庚. 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8篇

关键词:德语教学 构建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72-01

语言学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活动,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德语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授,学生所学知识被动的接受。这种“输入性教学”造成德语学习费时低效。我国目前的德语教学中大多还是使用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我国语言教育中存在的弊病。由于语言的特殊性,传统的灌输型教育无法令学生真正的了解语言的内涵。而且由于教师个人水平的局限,加上学生基础薄弱,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为避免“聋哑德语”的现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破传统的从书本知识到课堂讲授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构建开放性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研究新的德语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的局限

(1)学生被动,缺乏德语创新学习精神。传统的德语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德语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被剥夺殆尽,学生沦为可怜的被控制体和被动接受体。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只是德语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和机械接受容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德语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剥夺和压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了盲目依附的习惯而不去思考:如何创新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2)课堂缺少思想的“碰撞”。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思想,增加智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德语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和强制式的,这种机械的“短时记忆”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厌倦和反感。由于课堂上教室仅仅是机械式的教育,仅仅是“我教”,而不关注“你学”,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并不注重,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因而语言的学习较为刻板,而语言的学习需要的是交流,这种交流需要教师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但是当前输入式的德语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缺少思想的碰撞,这一点必须予以改进。

(3)应试倾向明显。很多人学习德语仅仅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或者应付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在课堂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不听,课外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不看。考试一旦通过,就大功告成,将德语学习的书籍放到一边。这一点极为不利于语言的学习,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被迫学习,很快就会遗忘学习内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德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学、自学”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的将德语学习作为兴趣,认清德语学习的真正需求,是德语教学改革必须要关注的核心。

2 德语教学新模式

(1)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解总结”三段式教学法。当前德语课本选材都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涵盖了人文、科学、自然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解总结”的三段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文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德语课堂教学。该方法强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多媒体德语教学。随着教育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德语课堂教学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网络德语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师生交流更加便捷及时,实现了德语“教”与“学”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自主性。

构建多媒体网络教学,要求以校园网为依托,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音响和大屏幕等。德语校园网络教学模块主要分为信息资源子块和应用服务子块。其中信息资源子块包括网络授课平台、网络学习平台、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和教学评价系统。网上德语课堂具有以下优势:

(1)及时的教学管理:教师可以随时注册、注销学生信息,修改、更新教学计划。学生所有在线课程的练习、新建均有记录,为教师综合评定学生提供有效依据。

(2)便捷的教学交流:通过开设德语学习论坛、在线答疑等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和专题讨论的空间,教师可以在线进行网络广播以实施教学及在线辅导,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交流学习心得,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

(3)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有限的教学及练习很难达到目的。德语教学新模式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培养学生乐学、自学的习惯,因此,为保证学生德语水平和技能不断提高,德语教学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创设更多的语言使用场景和使用机会,使学习者认识到德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现实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好德语的信心。

课外学习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开展德语演讲、辩论、给电影配音、组织德语沙龙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积极主动的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自觉、长期的学习德语。

情景教学法。该理论认为:首先一点,任何语育都是有声的,德语教学应该听说领先,读写步后,耸是最基本的教学顺序;其次,任何语言都有其特点,尤其是在句子结构方面,所以德语教学应该将二共语与本族语加以比较鉴别;再次,德语教学必城培养学生使用德语的习惯,这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来扭转,而不是靠理解力或者语言方面的知识,按外语的基本句型进行操练是学习德语的捷径。

以网络技术为媒介,运用多媒体实现德语网络教学,引入“提出问题-引导讨论-讲解总结”三段式教学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改善了德语教学模式,提高了德语教学效果,有利于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新的德语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乐学、自学”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加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终必将是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陈婧.浅析基础德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4(6).

第9篇

多媒体教学德育课堂作用

当代是信息化时代,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

一、多媒体教学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多年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总结出一些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德育有效学习的体会。认为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进行较为理想的教学,首先要充分了解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适用场合。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以下三个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德育课堂知识更丰富。

多媒体课件特别适应于德育教学,多媒体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感觉,特别是声音和视频动画等给人的印象极深,利于接受产生影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德育教育,实现了师生间真实、交互、动态的思想观念灌输,这种技术的运用,师生不仅可虚拟化直面交流思想,还能通过网络即时交换和共享信息和知识。教师将德育内容以文字、图像、视频或文本的形式给学生,拓展了德育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意识。

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依赖的仅仅是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所选的德育资料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对政治的求知欲望。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储存能力和快速检索功能不但使德育教师拥有了浩瀚的知识宝库,有助于课堂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政治教育的高层次目标的实现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取的信息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五彩斑斓的知识信息中能够感悟到哪些是最有用的,我多采用提前做好课件的办法进行指导式小结。这些课件除了下载要补充的时事资料,配上相关内容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

三、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达到信息师生共享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正确、形象、生动、丰富在教育心理学或学习心理学看来,教育技术是用来帮助人们学习的工具,其核心即为如何利用技术来帮助学生学习。这个定义宽泛到足以包含经典的教学用具技术,如书本和黑板,以及现代影视技术如电影、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及摄影仪,也包括正在出现的新技术如交互电视、计算机投影、卫星电视、视频会议、虚拟现实及互联网。就内容而言,教育技术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这是通信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即时交换和共享信息。教师将德育内容以文字、图形、视频或文体形式全天候传给学生,并能够即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运用最新理论知识完善自己,引导学生。多媒体技术的智能化,还能够辅助德育教学过程中达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在德育相关软件设计时采用超文本的思路,在多媒体的链中融入德育方面的知识和规则,使其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德育内容,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和行为表现给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努力方向,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德育的吸收,从而达到明显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标。

四、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改变。

在德育教育的观念方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双向教育,可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树立起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在教育模式方面,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普及,突破了原有的限于围墙内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学生可以摆脱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德育教学组织形式上,以往班级授课制一直占主要地位,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小组德育形式和个别化德育教育简单,学生能够置身于最有效的德育环境中。现代教育技术还改变了德育教学原则、教材形式和课程设置等。可以看出,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学习的能力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是提高德育时效的一条必由之路。

五、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参与进现代信息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题。据了解,现在的中学生相当一部分家庭都有电脑,只是因为部分学生不能将电脑的功能转化到学习中而被家长禁止使用。我们在探索中将电脑发挥其本应发挥的作用,推动学习,提高能力,这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所期盼的。笔者在该班中开展的“自制课件”活动满足了这种需求。首先在计算机老师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课进行一些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开阔视野,如“中学学科网”、“网页教学网”等,然后成立课件制作小组,由学生对同一节内容制作课件,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而且激励学生在竞争中努力创新,展示自我。实践证明学生的动手潜能很大,他们制作的课件完全可以与教师制作的课件相媲美,信息技术的参与给了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既获取了知识,又在活动中使知识得到理解和升华,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有熟练的应用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技能。德育课对现代信息科技的积极运用,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提高效益的途径之一”。在未来的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将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第10篇

现代网络传媒给职业教育德育课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德育课教学带来很大的机遇。“而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则具有双向性、快捷性、有效性等多重优点,不仅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而且极大地赋予了受教育者以主动性、创造性。”①除此,现代网络传媒还具有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它以全新方式向学生传达着多元思想与价值观,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同时现代网络传媒创造了“立体”的信息获取方式,尤其是移动阅读方式带给学生极大的便利,有效拓展德育课教学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借助现代网络传媒自主获取德育学习资源,不受学习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第三,现代网络传媒融德育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现代网络传媒能够有效弥补职业教育德育课单一教育模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娱乐活动之中,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网络德育互动,在休息娱乐之中受到教育,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

2应对现代网络传媒对职业教育德育课冲击的对策

2.1优化德育课教学内容

现代网络传媒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要焕发出生命力,要不断优化德育课教学内容。现代网络传媒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如果不能根据时展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依旧采取传统的德育思想、陈旧的德育素材实施德育课教学,其效果必然是低效的。现代网络传媒环境下,教师要迅速适应新时期德育要求,熟练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准确把握时展脉搏。教师要不断提升德育课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不能采用“就教材讲教材”的资源利用方式,要从网络资源库中汲取精华,加强德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德育资源生动性、丰富性等优势,运用图文、声像、视频、动画等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德育课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有趣的德育情境,从多个层面刺激学生感官,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德育课影响力。

2.2打造全新德育课教育方式

以课堂为主阵地的统统德育课教育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加速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研究,不断拓展德育新途径,充分挖掘网络德育功能,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②德育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不断打造全新的德育课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网络课堂进行网络教学,有效拓展德育课堂教学,使德育课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我们还可以借力主流传媒平台,建立班级网络社区、微博、QQ群等,开展系列德育学习交流与探讨,充分发挥深受学生喜爱的智能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作用,促进生生、师生间学习交流;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我们还可以开设网上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思想上的困惑,这种非公开式的交流方式因其隐蔽性更容易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吐露真实想法,帮助德育教师找到新时期德育课教学切入点,提升德育课教学针对性。我们要打造全新德育课教育方式,使德育课堂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切实提升德育课教学效率。

2.3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

为了提升德育课堂的娱乐性,寓教于乐,我们要在传统德育课德育实践活动基础上进行创新,精心设计网络德育活动。传统德育课实践活动往往筹划复杂,费时费力,实际效果有时并不显著,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如果运用现代网络平台,活动组织与传统方式相比要容易得多,而且网络实践活动方式与手段丰富,可以是网络论坛,也可以是微博论辩、QQ流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参与率与德育效果。

2.4不断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现代网络传媒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师要适应时展要求,积极转变德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与能力。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保持知识储备的先进性,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熟悉最前沿网络语言,这样才能与学生形成思想共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现代网络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是学生德育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还应该是学生的QQ好友、网友、微博粉丝等,有效缩短师生距离感,增强德育实效。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注重实效,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抓住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的关键,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德育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把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工作目标

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围绕学前儿童和小学低龄段的学生重点抓好道德启蒙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重点进行以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高中学生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共同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要求,健全不同学龄阶段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把手责任制,理顺工作关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健全课程体系,抓实“两课”教学,做好学科教学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德育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教育,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1.全面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在中小学“两课”中增加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并选派优秀教师授课,选好和增补其他学科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教材;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学科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适时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2.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有主题、成系列地开展好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充分挖掘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的时代内涵,坚持用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的事迹教育学生。结合未成年人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这些精神体现在每个未成年人身上;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校园宣传媒介、校园环境、走廊环境、教室环境等教育渠道和阵地,从身边可以感知的事物开始,常年开展知我柯城、知我*、知我祖国的教育,增强未成年人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及责任感。

3.做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组织和教育工作。学校要结合每年9月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节等活动,提前筹划、精心准备,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掀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高潮。

4.与有关机构和组织紧密配合,帮助学校和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共同搞好夏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经典诵读等活动。中小学校要做好学生外出活动的安全教育,把学生安全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5.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精神,把诚信教育作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6.结合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等活动,尤其在各种考试之前,采取多种形式,在中小学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7.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创建文明学校、诚信学校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

8.在中小学大力倡导、推行诚信作业,诚信考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坚决杜绝中小学考试作弊、替代作业等不诚信现象,避免部分学校教育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

(三)加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9.组织好中小学领导、教师学习、宣传、贯彻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今年秋季开学后,各中小学要结合新生入学、学生返校,集中对学生进行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10.中小学校要把执行新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经常性工作。小学重点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学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在中小学普遍开展诚信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

11.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循序渐进地开展自律教育活动。要将学生遵守《守则》、《规范》的情况,并作为学生评优条件之一。

(四)发挥中小学德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

12.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研究。坚决贯彻国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开全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开展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推动学校德育类课程的开发。

13.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生活德育。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作为道德学习的主体,把德育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之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4.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的配备,兼职教师必须有相关专业学历,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有条件的学校要着手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心理咨询室要配备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或经过教育部门专门培训的专职教师以及常规的咨询条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要把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列入德育工作议事日程,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减少和杜绝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与伤害。

15.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教学过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和乐趣的过程;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监控,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保证小学、初中学生每天8小时睡眠和不少于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16.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到教育工作中,做好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选拔工作,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认真组织好入队、入团、入党、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等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活动,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严格执行初中每年20天、高中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支持开展健康有益的夏令营活动。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研究性学习,提倡开展志愿者活动,推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

17.推动高中青年业余党校的普及。根据实际情况,在部分高中先行试点,总结业余党校的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规律,逐步做好普及工作。

18.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对学生上网要进行正面引导和合理监控。有条件的学校要向中小学生开放本校的网络设施,吸引学生在校参加网上活动,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网络内容影响,帮助中小学生提高对上网的自我调控意识与能力。学校党委要全面负责校园网的安全,落实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和网络道德习惯。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9.认真做好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狠抓师德师风教育,继续开展全区学校“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坚持师德教育“一票否决”的教师任职机制,对违背师德、师德败坏的教师严惩不贷。继续做好师德建设先进学校、师德标兵和师德骨干的评选和表彰,以在教师队伍中掀起“人人讲师德、人人当骨干”的正面导向氛围。

20.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班主任教师队伍。各中小学要选派和吸引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要在学校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个个能当班主任、能够当好班主任的好风气。要为班主任的培养、进修创造条件,帮助广大班主任学习和掌握工作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工作的水平。开展中小学班主任技能训练、比赛,使班主任在教学、班级管理、师德师风、德育活动等方面得到培训和提高,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学生喜欢的优秀班主任。要对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在岗位津贴、学习进修、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21.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日、教育月活动。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每年9月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9月20日的“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和各类传统节日活动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的活动机制,确立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教育主题,统筹安排。各校要依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特点,集中开展时事政策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预防教育及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2.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的文化感染人、教育人。通过开展校徽、校歌、校训及校园绿化、美化方案征集评选等活动,校风、班风、学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校园环境德育化,全面提升中小学校文化品位。分别面对小学、中学,组织好每两年一次的“校园文化先进学校”和“文明学校”评选和复评。

23.大力开展文体教育活动。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教育内容,逐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定期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节、体育节。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对于具备艺术特长的学生在升学中要有所体现。

24.中小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所提供的便利条件,用丰富的社会德育资源教育学生。

(七)部门合作,实施四个“未来工程”

25.实施未成年人救助和指导工程,由教育部门和卫生、共青团等部门紧密配合,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对未成年人的危机状况实施有效的指导和救助。

26.实施农民子女进城就学扶助工程,配合市政府户籍“零门槛”政策和市教育局教育“零门槛”政策的实施,建立、健全农民子女进城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在收费、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7.实施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管理工程,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安、司法、共青团等部门紧密配合,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教,切实抓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

28.实施扶残帮弱助学工程,广泛开展面向残疾儿童、少年的助学活动。关注特殊及弱势家庭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实际帮助。

(八)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制度

29.做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日常考核评价工作。以日常行为表现评价为主,以知识评价为辅,根据具体考核内容,采取自评与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社区评相结合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区中小学校建立“中小学生德育卡”,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德育实践情况,并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和评选先进的重要指标。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1.组织广大干部、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决策,开展“领会精神、寻找差距、创新形式、改进措施”的学习教育活动。把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上来,牢固树立德育为首、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观念。

2.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德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相应的考评、奖励机制。今后校长的任用和教师的晋级、评优,都要把德育工作业绩作为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监督和保证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各中小学校要制定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3—5年规划,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3.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切实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区教文体局在近期重点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今后每年至少研究此问题两次;中小学校教师一年至少要利用4次以上(每次半天)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并有学习心得。学校要对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展示及共享。

4.教育督导部门要结合每年的学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把中小学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

5.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根据本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二)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

6.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不断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并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建立并切实落实德育工作专项经费,确保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大活动、队伍培训、设施建设及教科研等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级网络建设

7.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落实家长开放日,建立学校与家庭和社会“定期沟通”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中小学校应主动与社区加强联系,共同建立社区内未成年人成长情况资料库,及时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在社区的思想道德建设情况。

8.中小学校要主动与文化市场管理和执法部门联系,通报学校周边环境建设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文化市场和周边环境的监管工作,协助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工作。中小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共同创建优良校园周边环境,严禁中小学生进入社会网吧。

11.要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共同组建一支校外辅导员队伍。有条件的学校要聘请1—2名相对稳定的“五老”辅导员。

第12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活”起来;教学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实现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做好备课

现在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数课都是图片比较多,文字量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那想上好一节课其实挺难的。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例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享受成功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可以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鲜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用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等等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

四、开展实践活动,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五、注重教学反思

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