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硕士论文

林业硕士论文

时间:2022-03-03 12:56: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林业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业硕士论文

第1篇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第2篇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当前迫切需要加强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长期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加强经济学课程,轻视管理学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本专业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农林企业管理模块,安排1周时间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实习的执行存在较大的难度,效果不理想。为此,需要增加涉农企业管理类课程,并较好地落实综合实习,努力提高实习效果。

农林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学生的调查,笔者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建设及学生主观就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林业经济的兴起,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落脚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据统计2009年14名获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中, 除去1名转为攻读博士学位,2名出国外, 另11名硕士毕业生无一人在林业领域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专业就业实况与培养目标有脱节,值得对专业的就业作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诸多对林业人才就业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林业人才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2)调整专业设置以促进林业人才就业;(3)林业人才就业途径。但众多研究缺少对林业类人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查,而且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集中在定性分析和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上,去不能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高考报考本专业的动机、本科期间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学科发展状况等影响林业类人才就业的校园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访谈法、抽样调查、二手资料搜集等调研方法,在询问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和经济管理学院老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以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06、07级115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来分析影响林经类人才就业问题的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5份,有效

1.专业兴趣及课程体系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了解一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感兴趣对于了解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本专业的认真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于本专业的忠实度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115名被调查者的调查发现71%的学生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并不是凭个人兴趣选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考生高考报考志愿时所谓冷门专业。

进一步的调查可知,76%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不会与农林有关。而这些被调查者欲进入的行业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新闻媒体、财务、金融、营销等当今社会上所谓的热门行业。当问及他们为什么放弃农林行业时,50%的被调查者选择对此行业无兴趣42%的是因为此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与时代不符仅有9%的被调查者转移到其他行业的原因是自己的能力所限。

同时,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农林+经济+管理三管齐下的学科,学习课程多样化。但通过调查发现,115名被调查者中43%的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阶段所学课程覆盖面太广,所学知识不扎实、不系统,33%的选择不能很好地与自己以后的选择相结合, 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特色课程太少,不能满足自己本科阶段对本专业的学习,仅7%的学生认为富有特色,为自己以后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虽利于拓宽该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是课程的多、杂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对知识不能有效的把握和综合利用。

专业学习兴趣低和课程学习不扎实、不系统等降低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每届的考研率。据统计,近几年本专业每届的考研率仅为3%。由于农林作为一个传统经济部门,较冷门, 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有的学生想通过转专业考研的途径达到跳出林门的目的,据调查,考研的同学中30%的表示考研时要重选专业。转专业考研无疑又加大了考研的难度,使此专业学生不能继续深造,加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2.导师制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生三年级时开始设置导师,通过调查本专业导师制度的建设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2.1学生普遍期望设置导师提前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49%的认为大二开始设置导师的优势较明显。

2.2 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通过被调查者对导师满意度打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1分)知:导师平均得分为8.427,同时90%的被调查者在710分之间,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较高。同时为了分析导师满意度是否有性别差异,进行了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得t=0.9563以上两个方面说明导师制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学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可是,经过深入调查发现,82%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主要在思想、学术上给予指导,只有5%的说导师在生活、就业方面给予的帮助最大,更有部分被调查者抱怨:课余时间与导师见面机会少,平时除了课程学习、课题研究之外,导师很少给予就业方面的指导。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

第一、导师精力有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注重学术研究,导师自身科研和教学任务较多。平时专注于教学和科研的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学生就业信息关注较少。再加上带的学生越来越多,导师对每个学生指导的时间和力度也势必相对减少和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与本科生交流的时间和质量,导师也就不能给学生包括就业在内的全面指导。

第二、本科生缺乏主动性,师生关系生疏。本科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决定了他们与导师接触的程度。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强,影响其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性。

3.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二年级时8个课时的公共课),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就业讲座、开展校园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和为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帮助、促进学生就业。经调查可知,学校网站及招聘会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传统意义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本应该直接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林业系统的政府部门。可是,学校进行的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并没有突出专业特色,不能给各个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通过对通过校内招聘信息您对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了解程度如何?的调查发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全面的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信息。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针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信息较少,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林业系统就业单位的人才数量、能力要求,从而限制了林业管理人才向此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4.学生就业认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在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相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比其他专业就业难。经过调查,就主观因素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就业地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毕业生流向的地域来看, 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吸引了三分之二的毕业生, 中部及省会城市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东中部学生去西部工作的意愿却极低。为了探究学生的生源地与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关联性,本论文采用了交叉列联表分析方法,即通过?状2(卡方检验)= 其中Eij=nijnij=ninj/n i=1,2,3 j=1,2,3,4 临界值为?状2[(i-1)(j-1)]。

按上述原理计算得?状2=2.641 10-11选择就业地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就业,从而出现有业不就,地区拥挤的不良现象。

4.2 注重非林业系统的精英岗位,期望工资偏高

根据调查,70%的被调查者要求到非林业系统的实力派企业就业,对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求较高而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仅有10%的表示只要找到工作即可,其他条件都无所谓。同时,被调查对象要求起点工作的月薪在20004000元之间的占到67%,还有13%要求月薪在4000元以上。据《2007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4.8%的本科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40.9%的毕业生起点工资为1000元-2000元。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灌木,蒸腾耗水,蒸腾速率

 

目前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南方也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城市绿化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1]。园林植物自身耗水量过大,这导致了水资源匮乏与园林景观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虽然以往对植物蒸腾耗水特性有较多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自然林方面,对园林绿化植物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甚少。研究植物的蒸腾耗水规律和耗水特性对于低耗水树种的选择、水资源的优

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3,4],在城市园林绿地中,灌木和小乔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试验以3种青岛主要的灌木树种为研究对象蒸腾速率,对其蒸腾耗水特性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以期为城市绿化低耗水树种的选择、水资源的量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设在青岛农业大学试验基地,青岛地处太平洋西岸,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滨临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及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年平均气温12.7℃。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2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420mm左右,无霜期195d。

2 材料和方法

2.1实验材料

选择青岛市3种主要花灌木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 )、锦带花(Weigela florida)为研究对象蒸腾速率,所选植株为2~3年生生长良好的植株,要求植株株形及大小基本相同。于3月31日将苗木从苗圃中起出栽于花盆中(花盆为直径30cm,高28cm),盆土取自苗圃。浇足定根水,进行常规管理,确保苗木成活。

2.2实验设计

本实验选用连翘、金银木、锦带花3种植物作为参试苗木。每种10株,每5株为一组,一组为控水组,另一组充分供水作为对照组。观测期为2010年5月5日,在观测日前一天将所有参试苗木浇透水,控水组植物不再浇水,对照组植物正常浇水,观测期内每天18:00用电子秤(30kg,1g)对盆栽苗木称重,为防止土壤蒸发散失水分,用塑料薄膜将盆体严密包扎,确保苗木蒸腾耗水是土壤水分流失的唯一途径。

2.3 试验方法

2.3.1 蒸腾速率的测定

利用Lcpro+光合系统蒸腾速率,观测期内每天从6:00—18:00,每隔2h观测一次,在参试植物体上随机选取向阳面叶片,每株取3-5片叶,每叶片取3-5个瞬时蒸腾速率值,取其平均值。

2.3.2 植物蒸腾量的测定

每天18:00时用电子秤称取各盆参试苗木的重量,当日与前一日花盆重量的差值即为当日的蒸腾量。

2.3.3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的重量含水量,每个观测日蒸腾速率测定结束后取控水组花盆的土壤,利用电子天平称铝盒得数据m0,用铝盒取土样,称重得数据m1,之后放入烘干箱内105℃下烘干12h,然后取出再次称重,得数据m2,计算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 m1-m2/m1-m0×100

2.3.4 叶面积的测定

采用方格纸法测定植物叶面积。首先测定单叶叶面积,然后点数叶片数量,计算总叶面积。

2.3.5 数据分析

将观测数据利用Excel软件处理,进行相应的曲线分析蒸腾速率,评价植物的蒸腾耗水特性。

3 结果与分析

3.1水分充足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

土壤中的水分进入植物根系后,通过茎输导组织向上运送到达树冠层,经由气孔蒸腾(包括角质层及皮孔蒸腾)转化为气态水扩散到大气中去,蒸腾速率是植物耗水特性的主要指标之一[5]。

图1 水分充足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水分充足条件下,连翘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金银木和锦带花呈单峰曲线。连翘蒸腾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前10:00~12:00和午后14:00~16:00;金银木和锦带花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一致,6:00~14:00一直升高,在14:00~16:00达到最高峰,之后急剧下降。金银木蒸腾速率日变化幅度大于锦带花蒸腾速率日变化幅度。

3.2控水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

在控水条件下,3种灌木蒸腾速率随控水时间的延续而下降(图2-4)。

图2 连翘控水时间与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关系

图3 金银木控水时间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关系

图4 锦带花控水时间与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控水的第1d,3种灌木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下相同,连翘蒸腾速率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最大蒸腾速率出现在14:00。金银木和锦带花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午后14:00;控水第4d,连翘由双峰变单峰曲线蒸腾速率,峰值出现在12:00,而金银木和锦带花由单峰变双峰曲线,中午前后有明显的暂缓期;控水第8d,3种灌木都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2:00;控水第12d, 3种灌木蒸腾速率都呈单峰曲线,峰值都出现在上午10:00;控水第16d,由于干旱胁迫的加重,蒸腾速率变化平缓,单峰曲线不明显。16d以后,光合仪已测不出三种灌木的蒸腾作用,至此,控水实验结束。

综上所述,随着控水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的下降,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降低,高峰期提前。

3.33种灌木耗水速率的日变化

单位面积上的耗水量即耗水速率,它能衡量不同树种的蒸腾耗水能力[6]。

图5 3种灌木耗水速率日变化

从图5中可以看出:金银木和锦带花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蒸腾速率,而连翘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并且金银木在各阶段的耗水速率都明显高于连翘和锦带花的耗水速率,金银木最大耗水速率为147.77g.m-2,最小蒸腾速率为99.53g.m-2,而连翘的最大值为85.76 g.m-2,最小值为 34.48 g.m-2,锦带花最大值为62.29 g.m-2,最小值为21.92 g.m-2,说明5月金银木耗水量大于连翘和锦带花。

3.4天气状况对3种灌木耗水速率的影响

耗水速率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差异较大。了解树木在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耗水差异,对于准确计算绿地需水量,并根据天气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灌溉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图6 天气状况对3种灌木耗水速率的影响

从图6中可以看出,3种灌木耗水速率均为晴天>阴天,其中金银木耗水速率差异最大,由1018.91 g.m-2降为448.83 g.m-2,阴天耗水速率仅为晴天的44.1%,并且金银木在两种天气情况下的耗水速率都明显高于连翘和锦带花的耗水速率。连翘的耗水速率由575 g.m-2降为279.54 g.m-2,阴天耗水速率为晴天的48.6%蒸腾速率,锦带花由391.56 g.m-2降为199.95 g.m-2,阴天耗水速率为晴天的51.1%。由此可见,金银木耗水速率受天气情况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连翘,受天气情况影响最小的是锦带花。

3.4土壤含水量与蒸腾速率的关系

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植物蒸腾耗水的主要因子之一 [7],土壤含水量与植物蒸腾速率的关系如图7:

图7 3种灌木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从图7可以看出,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在观测日前一天将所有参试苗木浇透水,第二天早晨土壤处于饱和含水量状态,即三种灌木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在23.65%左右。在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中,连翘、金银木和锦带花的蒸腾速率呈下降趋势。控水开始阶段,连翘、金银木和锦带花的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下蒸腾速率相同,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5.59%时,3种灌木的蒸腾速率迅速下降。

4 结论

(1)水分充足条件下,连翘的蒸腾速率呈典型的双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午前10:00和午后14:00;金银木和锦带花的蒸腾速率呈单峰曲线,其峰值出现在14:00。

(2)金银木和锦带花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而连翘一天中耗水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春季3种灌木耗水速率表现为金银木>连翘>锦带花蒸腾速率,金银木晴天最大耗水速率达1018.91 g.m-2,在城市绿化建设时要注重植物的合理配置。

(3)土壤含水量与植物蒸腾作用呈显著正相关,控水第1d,由于水分充足,控水组3种灌木蒸腾速率与充分供水条件下相同,随控水时间的加长,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3种灌木蒸腾速率降低,高峰期提前。

(4)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高效的利用园林植物。例如在植物配置时可以选择低耗水性植物,选择日耗水进程不同的多种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一天中土壤水分的均衡供应,从而达到减少水量支出的目的,进而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刘江.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

[2]李吉跃,周平,招礼军.干旱胁迫对苗木蒸腾耗水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22(9):56-58.

[3]王瑞辉,马履一,奚如春,等.北京7种园林植物及典型配置绿地用水量测算[J].林业科学,2008,44(10):63-68.

[4]武金翠.合肥市主要园林植物及典型绿地耗水规律的研究,2007,安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5]王颖.北京地区常见城市绿化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2004,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朱妍,李吉跃,史剑波.北京六个绿化树种盆栽蒸腾耗水量的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1(28):65-70.

[7]付海曼.城市环境下银杏蒸腾耗水特性及其调节机制,2009,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第4篇

[关键词]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封育; 生长状况;自然更新;

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1主要研究内容

封山育林对乔木树种的影响:

(1)封山育林对乔木高生长的影响;(2)封山育林对乔木蓄积量的影响;

(3)封山育林对幼林自然更新复壮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将每年调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固定样地调查。固定样地分别设置在香池子、大殿沟、狭子沟、哈拉乌北沟、天池湾、乱柴沟六条沟谷中,共设置40m×40m样地100块。通过对100块样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说明封育成果。

天然次生林天然更新复壮的调查

(1)对于乔木树种,设置100块20 m×20 m样方,样方内进行每木调查,和天然更新苗木数量、多度盖度等定位监测。

(2)同时设置50块20 m×20 m固定样方,主要调查油松天然更新苗。

(3)在山杨集中分布区设置30块20 m×20 m固定样方,进行天然更新调查 [65]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退牧还林对乔木树种生长状况的影响

我们把项目实施的前一年2000年视为对照(CK),根据2001至2012年封育区天然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调查每年五个标准地的高生长量和林分郁闭度平均值,并利用SAS计算机分析程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表2

3结论

利用从2000年至2012年时间序列上,调查区域内乔木植物群落更新、生长的连续变化状况及演化趋势,说明封山育林措施是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验证了封育措施在时间序列上的前期效应明显。

封育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建群种为油松、青海云山、山杨)自然更新状况良好,证明封育措施可以促使天然林正向演替进程,加快其恢复速率,同时从天然更新的速率和群落稳定性综合考虑,青海云杉林自然更新好于油松林和山杨林。到2011年末植被覆盖度达80%左右。

封山育林措施是解决贺兰山天然林生态退化,恢复定级群落的有效途径之一。没有实施封育之前,由于人畜的危害,致使天然更新幼苗大量死亡,幼苗无法保存下来。大量更新幼苗的死亡,导致群落结构不完整,衰老株、病枯株多,幼苗和幼树数量少。长期发展势必导致整个林分衰退。封山育林后,群落内的幼苗、幼树大量繁殖,群落趋于稳定。到2004年,青海云杉林的天然更新幼苗和幼树大量出现,出现幼苗、幼树的样方达到90以上。到2012年时,则分别为100%、92%、66.7% 。与2004年相比变化不大,特别是青海云杉和油松,天然更新状况处于顶级状态下的自然平稳更新类型,而山杨则因自然演替规律作用,天然更新处于下降状态。

参 考 文 献

[1]马万里,罗菊春.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张学权.植被生态恢复与退耕还林的植被建设探讨[J].《热带林业》.2004.

[3]张勤敏(导师:常金宝).贺兰山西坡封育区内植被恢复与多样性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赵登海,徐建国等.退牧还林对贺兰山保护区森林植被及生态环境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2007.3:22-23.

[5]赵玉山,孙萍等.封山育林对贺兰山生态环境的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4.27(4):7-9.

作 者 简 介

第5篇

关键词 数量化理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84-01

在社会发展中,生态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林业的发展面临广阔的前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等一批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如何做到适地适树、精确造林,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是保证林业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林地是森林的载体,是林木生长的基础,立地条件与林木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立地条件中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生物等因子与林木的生长发育联系密切。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生长潜力变现出来的差异很大,对相应的营林技术措施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对森林立地条件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重要手段,是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现通过对登封林场少林寺林区91个小班二类调查资料,运用数量化理论对侧柏适生立地条件进行研究,为景区防护林的人工营造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国营登封林场位于登封市西北部,居嵩山山脉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4'-113°57',北纬34°26'—34°33'。该地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2℃,降雨量为563毫米。境内土壤自下而上分布着褐土,棕壤两种类型。在山上部属于棕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大(80%左右),坡度较缓。部分中高山坡度大,冲刷严重,植被覆盖度小(5%左右),属于岩石地带。林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兼有华中、华东,西北、西南等区系成分。

2 资料收集

基本资料有以往登封市二类森林调查资料,对某些小班中指标不全的现场进行取样,重新进行测量。并考虑到用于分类的因子应具有稳定、直观,易测定、好掌握的特点,选取与立地类型关系紧密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包括海拔,坡度、坡度级、坡位、坡向、土壤名称、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砾石含量、林分年龄,林分优势高等。用常规方法调查上述指标。

3 方法与结果

3.1 立地条件因子的选择

影响林木生长的因子有很多,对分类因子应当具有稳定、直观,易测定、好掌握的特点。土层厚度直接影响林地土壤养分和林木根系的生长;坡度、坡向对林木的水肥条件和土壤结构结构影响较大,初次之外对日照、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海拔对森林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显著。可见,土层厚度、坡度、坡向、海拔对林木环境生长具有很深的影响。初次之外土壤名称林分年龄,林分优势高是林木对环境因子的表现。用常规方法调查上述指标。

3.2 eij型数量化方法模型介绍

eij数量化方法是根据林知己夫的数量化理论Ⅳ,对多指标样品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这些指标可以是数值,也可以是数量化后的定性指标。数量化理论首先对各样品(或变量)之间定义一种亲近度,然后依据林知己夫准则对每一个样品赋予二维值,并在赋值平面上点图,将位置相近者归为一类。

亲近度是设有n个样品每一个样品有m个指标,其原始数据矩阵为:

X1×m={x11,x12,x13……,x1m}

X2×m={x21,x22,x23……,x2m

…………………………

Xi×m={xi1,xi2,xi3……,xim}

…………………………

Xn×m={xn1,xn2,xn3……,xnm}

对于第i个样品和第j个样品之间的亲近度,eij型数量化方法有相似系数、绝对距离的倒数、马氏距离的倒数等定义或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后计算亲近度。

3.3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根据数量化理论Ⅳ,登封林场少林寺林区立地类型大致划分为6类。表1为登封林场少林寺林区91个小班具体划分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运用数量化理论Ⅳ,对森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简洁明了地评价了立地条件,对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结果可以比较好的反映出实际状况,可以对林场的森林经营和营林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综合根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材料所提取研究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各因子对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结果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马天晓.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立地与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07.

第6篇

关键字:快速城市化、滨水区、滨水植物、植物物种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从而人类开始越来越重视植物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植物造景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而随着国内对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热潮,滨水区植物造景成为现今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滨水区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已然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1 国内外滨水区研究对比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外学者开始对城市生态环境给予重视,城市滨水区景观在全球掀起了开发热潮。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滨水区再开发、滨水植物、滨水区景观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而我国关于滨水区景观的研究较晚,主要集中于国内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趋势、城市滨水区开发所面临问题、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开发模式的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提出了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模式研究,部分学者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机遇,探讨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设计方法和模式。

表1.1:国内外滨水区研究对比

2 滨水区景观相关概念

2.1 滨水区概念

“滨水” (waterfront)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其笼统概念就是城市中水域与陆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2.2 滨水区范围限定

城市滨水区作为滨水城市的特定区域,一般情况下,滨水区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导距离为1~2千米,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2.3 滨水植物

滨水植物主要由水生植物、水缘湿生植物和岸际植物构成。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淡水深处的土壤中或自然漂浮在水中的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特点及生态环境,可分为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海生植物五大类。

3 滨水植物配置原则

3.1统一的原则

统一的原则也就是多种化和统一之间的原则,指的是植物的形态、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方面,要求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变化,创造出既不同又协调的植物景观。例如在滨水沿岸区域,植物种植上可通过相同树形的植物达到统一性,但在植物的色彩、生长状态或叶形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这样既要有主基调,又有所变化,最终达到统一性。

3.2调和原则

调和原则就是对比或者协调的原则。在植物造景时做到植物之间相互和谐、相互联系,这样才可以展现出调和性,让观赏的人们能够产生柔和、愉悦的享受。外形相似的植物能够展示出和谐的感觉,但是,将不同外形或有差异的植物组合在一起,通过突出的对比,给观赏的人们以刺激和振奋的感受,从而通过植物引起游客注意,这就是植物造景中调和原则所要达到的目的。

3.3均衡原则

均衡的原则是一种植物造景的布局方式。通过这样均衡的原则将各种不同重量和不同质感的植物配置在一起,这样配置出来的景观就会变得很稳重和舒坦。在滨水护岸中通过相同树种,间植色叶类或观花类小乔木或灌木,采用组团式的种植方式,大乔木小乔木相互配合,比重协调,与水面倒影对比,形成均衡的岸线景观。

3.4韵律原则

在植物设计景观的过程中,通过植物相互的配合,让植物的色彩、线条、姿态遵循它的规则而变换,这样才会使景观展现出它独特节奏感和韵律美。通常在滨水沿岸岸线中多有运用,采用同一种植物如:垂柳(Salix babylonic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池杉(Taxodiumascendens.Brongn)等大乔木列植与沿岸,形成强烈的韵律感。

4 滨水植物配置方式

4.1孤植式

孤植是指某一景观区域内,由一株乔木或灌木的孤立种植形成的景观空间。该树种一般具有独特的姿态、枝叶繁茂、四季季相不同等特点。孤植形成的点景可以作为滨水空间的主要景点,形成特色空间,吸引游客视线。滨水区孤植树设计种植的地点一般选在水中岛屿、草坪、湖边或者河边凸出的浅滩等地方,形成于环境的对比,这类树种有:银杏(Ginkgo biloba L.)、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 Sarg.)、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垂柳(Salix babylonica)、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等。

4.2带植式

带状种植一般为狭长的带状,宽度随环境变化,多用于滨水步道行道树种植、滨水区防护林、堤岸、水滨驳岸等周围,有自然式也有规则式种植方式。带状种植一般选择1~2种高大乔木,配合林下灌木,形成郁闭空间,在满足滨水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遮阳等功能的前提下结合视觉景观的观赏性, 组织成连续或大型的植被区。

4.3密林式

密林式种植一般运用于大型的滨水公园或者湿地公园中,密林中一般设有供游人游览的步道或曲折的小径,不做大规模的活动。密林是一个多层次、复合结构的植物群落,由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和地被组成,植物的高低、大小根据地形和生态特性决定,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季相变化丰富多样,景观效果好。

5 滨水植物物种选择

5.1水生植物物种选择

我国水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从陆生逐渐过渡到沉水,层次丰富。水生植物有净化水质的功能,在污水中可以吸收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铅、镉、汞、砷等。水生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和造景功能,丰富的水生植物可以使水面和水体变得生动活泼。常用的水生植物有: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菖蒲(Acorus calamus L.)、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等都可以运用于滨水区景观。

5.2岸际植物物种选择

岸际植物主要是指从水体边缘到陆地部分的植物,主要由乔木、灌木、藤本和地被植物组成的多层次植物系统。常用的植物有:①乔木: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池杉(Taxodiumascendens.Brongn)、垂柳(Salix babylonic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乌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 semperflorens.)、红枫(Acer palmatum Thunb f.)、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等;②灌木: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 )云南黄素馨(Jasminum mesnyi Hance)等。③藤本:紫藤(Wisteria sinensis)、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Schum.)等。④地被植物:芭蕉(Musa basjoo)、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 DC.)等。

6 结语

快速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发展状态,并且还会继续持续。因此,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内滨水区生态性破坏也成为首要问题。通过对滨水区景观的分析,期望对改善、减缓和恢复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生态问题有所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朱建宁.中国园林在18世纪欧洲的影响[J].中国园林.2011(03)

5、刘芊.城市滨湖区植物景观视觉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6、黄木易.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变异与生态环境效应互动机制研究[D].2008

7、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论文. 2004

8、肖强.渝西丘陵地区生态经济区划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第7篇

关键词:城市污水;生态工程;土地利用

1.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淡水资源非常短缺,人均占有量2000m3/a左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居世界第110位。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310个城市建立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417座,污水处理能力3110万m3/d,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海洋。据统计,我国80%的水域和45%的地下水已被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其中,因水环境污染导致的水质型缺水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2.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分散,地表水、地下水、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及回用在绝大多数城市中均属于多机构管理,城市之间的水资源划地为界,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因而缺乏系统规划、系统优化和系统决策,难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

3.城市污水资源化

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的途径

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技术通常有三类:(1)通常先进行常规的二级生化处理,再将处理后的出水排入水体的下游,补充自然水体,经过水体自净再为下游城市利用;(2)利用混凝、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膜分离等物理―化学方法进行二级处理后再经深度处理为城市或地区利用;(3)直接利用土地渗滤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事实证明,常规二级生化处理技术虽然对水污染控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下,单纯依靠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和改善城市现有的环境,也无法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

4.城市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土地处理系统

我国目前土地处理的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北京、天津、内蒙、沈阳、新疆、广东、昆明等地都成功地应用了土地处理系统。特别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北京市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与组织下,针对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情况,积极研究并吸收美、日、澳等国的先进经验,提出了采用土地处理代替二级处理并同时去除污水中氮、磷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国外土地处理通常代替三级处理的局限,而出水可以达到三级处理水平与回用标准。“九五”期间对该项工程进行了改进,并在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家属区主持成功地修建了处理规模为300m3/d的土地处理回用示范工程。其一次性资相当于二级生化处理工程的1/2,运转费仅为1/5,实现了污水回用。

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

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污水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农田、林地、芦苇地等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固定、降解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净化并对污水中氮、磷等资源加以利用。同时由于土地处理系统从土表层到土壤内部形成了好氧、缺氧和厌氧的多项系统,有助于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作用,最终达到去除或削减污染物的目的。物理作用主要有土壤的过滤、截留和物理吸附作用。悬浮固体物的去除主要是土壤的过滤及截留作用,部分BOD也能由物理作用去除。化学作用主要表现在脱氮过程中的硝化和反硝化反应,以及除磷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吸附沉淀过程。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土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和湿地系统五种类型。土地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是将污水经通常的沉淀或稳定塘等预处理后,投配到土地处理系统中,再经土壤、微生物、植物的过滤及其他机制处理而达到预定的出水水质后回收利用或排放。以土地处理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生态工程系统,应该对成分较复杂的工业废水先进行预处理后才能与生活污水、雨水混合,然后再由土地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最终实现回收利用。

土地处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土地处理系统具有一次投资小(相当于二级生化处理的20%~30%)、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可以再生利用等优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采用,如美国在1981~1987年就建设了近700个土地处理场,现在共有1000多个土地处理场在正常运行。由于我国发展水平不高对该项技术推广不够,制约了城市污水的处理及回收利用,只要予以重视,在技术可行的地区,生态处理工程一定能够加快城市污水资源化的进程。总之,土地处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形成了内部闭合的良好性循环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正在不断得到研究应用和发展的污水处理实用新技术,具有投资低、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出水水质好、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等优点。

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一方面给城市污水处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如果场地选址不当,设计不合理,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将会造成工程性土壤、农作物甚至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过程中,应用土地处理系统替代常规二级污水处理,必须要保证出水水质,否则其回用的范围将受到限制,回用率也势必降低。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应充分考虑该地区及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以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城市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配套。因此,土地处理系统在我国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三贝,赵大勇.3S技术与数字林业简介仁[J],内蒙古林业,2001,66(9):33一34

[2]钱少青.广州市林业信息工程构架研究[M].湖南:中南林学院,2004:34一80

[3]从敬军,韩玉伟.印度的信息化建设仁[J].现代情报,2003,60(1):30一34

[4]史舟等.基于GIS的污水土地处理适宜性评价研究[J].农业环境保护,1998,45(3):63一64

[5]郑焕能等编著.森林防火[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158一160

[6]毕忠镇,姚树仁编.我国森林防火工作概况[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9:39

[7]杨盘龙,郑少仁.基于TCP/IP协议的高速数字电台系统[J].中国数据通,2002,35(1):25

[8]钱少青.广州市林业信息工程构架研究[M](硕士论文).湖南:中南林学院,2004:45一60

第8篇

[关键词] 观光花木产业园 休闲产业经济 可行性 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其中园林苗圃的建设对城市绿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园林苗圃行业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限制了园林苗圃行业的发展前景,面对这种形势,如何深入挖掘园林苗圃的发展潜力,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使传统园林苗圃行业重异彩,是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花木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园林绿化花木产业化程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决定花木科技术含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化程度较低,专业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都有待提高。

1.产业化程度低

现有的花木园多以苗圃形式经营,其规模、质量都参差不齐。很多花木园都是由没有受过科学专业指导的“门外汉”来经营管理,有些乡镇则采用农户家庭承包制,但政府却没有提供专业指导,也没有进行资源宏观调配,导致承包者各自为政。目前这种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高消耗低效益的花木行业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大规模环境建设与改造所需的高质量、规格齐全的花木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绿化工程的实施。

2.花木结构不合理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缺乏长远的预见性,没有注重对花木结构的长远规划,苗圃在长期经营中也不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在灌、乔木不足,特别是缺乏高规格的优质花木,新优品种少,原有品种单调积压,提高了育苗成本,使外地低价位花木抢占了市场[1]。花木生产的长期性决定了苗圃只能进行长线生产,而目前大部分苗圃由于急功近利进行大量的短期投资用于花卉生产,而园林树木的生产周期过长导致无人问津,以致长线投资严重不足。

3.经营模式单一化

我国现有的花木园多延续着传统的“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道路,采取着“生产――销售”单一的经营模式,导致竞争实力的下降,以致花木品种更新速度比较慢,也无法开发引进新品种,经营不济又无力更新基础设施,长此以往愈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单一化的经营模式最终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性循环。

二、观光花木产业园发展的可行性

随着我国花木产业日趋激烈的竞争,设备产品陈旧、国有苗圃制度老化、私人苗圃经营不济等问题的不断出现,近期兴起的观光休闲性质的花木产业园让我们眼前一亮,苗圃不仅可以生产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还可以作为观光休闲地,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在四川、广东、江苏、云南等省份先后出现了观光花木产业园的雏形,一些有商业头脑的花农借鉴了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对自家的苗圃进行改造,改变经营内容及方向,开拓观光苗圃的形式,成为花木行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观光花木产业园的经营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苗圃经营的新思路。

1.花木产业园自身发展需求

长久以来传统的花木产业园被简单的定义为一种纯生产性绿地,因而花木产业园疏于科学合理的规划,甚至不规划,简单得在基地种植花木就大功告成。这样单纯的生产性绿地往往较少地具备观光休闲的功能。这样使得花木行业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竞争愈发激烈,不利于花木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应充分挖掘生产性绿地的景观价值及开发潜力。

将传统苗圃重新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增加观光、展示、休闲的项目,并改善经营理念,苗圃除了进行“生产”外还可以进行“贸易”,这样能为传统苗圃带来多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花木产业园可以作为一个科普基地通过展示新品种,演示先进的炼苗手段等方式传播园艺、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并设置一些供游人参与的活动,其次合理规划花木产业园,打造花园式苗圃,满足人们休闲游览的需要。这种将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功能、科普展示与休闲娱乐功能相结合的规划思路虽然在国内还不常见,但在台湾以及国外都已十分普遍,是传统苗圃发展的一个趋势。园林行业急需一种现代型花木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思路,将苗圃规划从单纯的功能性布局向着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布局方面转化。

2.休闲产业经济和体验消费经济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的休闲经济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其影响力渗透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论断:“休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如果合理开发休闲产业,就会造就出庞大的消费市场,成为一种商机,并可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在更好地满足一部分人群的休闲需求的同时,给另一部分人群开辟出创造财富的空间,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体验消费经济不以销售产品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从中体验精神享受和快乐的消费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体验消费经济是文明进步的产物,是相对于物质追求型经济之后的更高级追求型经济。体验消费经济的重点在于让消费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长久地记忆过程的体验,由于体验美好、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使消费者愿意为体验付费。

休闲产业经济和体验消费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休闲和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为现代观光花木产业园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

3.发展观光花木产业园的意义

观光花木产业园将科研、展示、观光、休闲、游览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是对传统苗圃经营方式的有益尝试,是活跃苗圃市场,搞活苗圃企业的一针“兴奋剂”,对提高花木园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观光花木产业园以其自身独特的景观特性与休闲特点为城市居民服务。它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乡土文化为内核,以观光、休闲、求知、劳作等为载体,在规划建设中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沟通,推动了城市生态结构的调整,有效发挥了空间环境的人文价值,给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创造了无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观光花木产业园建设思路

观光花木产业园的建设要以生态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生产,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投入,经济上可行的花木生产系统,同时赋予观赏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把观光花木产业园建成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公园,拓展花木行业的传统职能,增加其文化内涵。

1.科技兴园

科技兴园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各种花木的生产向着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型、效益型方向迈进,实现苗圃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发挥土地优势,按城市规划需求育苗。

实现科技兴园必须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根据市场发展及需求,投入研发适合当地条件的新品种,促进苗木产品的结构调整;二是科学规划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布局与花木结构,确保观光花木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采用新设备和技术,以及引进专业人员,为高大规格花木和新品种花木提供技术保障,同时提高苗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花木产业园的全面发展。

2.景观特色化

观光花木产业园的环境规划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在构思设计上区别于城市公园景观,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体现野趣天成、返璞归真,以乡土植物和当地材料创造出质朴、简约的园林景观。以原有地形为依据,合理布局;保持各类植物专类生产区的特色,并适当丰富植物群落景观;在保证花木产业园的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加强特色景观观赏效果。以特色化景观为根本营造具有文化性、自然性、参与性与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产业花木园。

3.平衡生产与观光

观光花木产业园具有两大主要功能――生产与观光休闲,是辨证统一的两方面。花木生产是苗圃的基本属性,有着不可动摇的本质地位,而观光休闲是对传统苗圃经营模式的有效拓展。这两者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平衡”两者关系。观光花木产业园中生产与观光休闲的比例是决定了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生产比重过大,观光可发挥的空间就会受限,对游人的吸引力就会减弱。倘若生产区域过小,用于观光的用地比重过大,则花木产业园的基本性质则会变质。

因此我们需要辨证地处理观光花木产业园中生产与观光休闲之间的关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分配苗圃用地,生产与观光紧密结合。

四、结论

面对传统的苗圃现存的诸种隐患,急需为花木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而发展现代观光花木产业园正是为实现苗圃价值的多元化,拓展苗圃企业的经营形式,挖掘苗圃在生态与景观上的潜力,以及保持花木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续梅:城市园林苗圃可持续发展对策[J].内蒙古林业,2007,(10):36-37

[2]王伟军:以经济学观点探讨城市苗圃问题之我见[J].中国园林,2005,(4):50-51

[3]吕军辉:株洲县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3

第9篇

关键词 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创新型人才;农学专业;培养模式;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83-03

为了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201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下发通知,决定设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要求申报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优势与特色等,选择本校专业参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包括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包括农学门类专业及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和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华南农业大学是第一批参与试点的高校,农学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改革试点专业(以下简称“本改革试点”)。为适应本改革试点的需要,我校结合农学创新班(即“农学丁颖创新班”)的培养,专门制定了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创新型农学特点,创建一流的教学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取得初步成效。现就本改革试点专业的改革背景、“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的特色模式、改革实践情况和初步成效进行归纳总结。

1 专业改革背景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是本校开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包括丁颖院士在内的几代著名学者的努力下,本专业积淀深厚,特别是在专业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传统农学专业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未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面临招生难、培养难和就业难等“三大难”问题。为此,我校针对此问题对农学专业进行大胆的改革,利用当时的高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对农学专业进行深度改造,率先在农学专业下设立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和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其中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进入世界WTO的需要,同时保留了大农学。每个专业方向均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培养方案。经过10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成效显著,生源的质量明显改善,培养质量得到提高,就业率和质量均明显提高[1]。本专业也因此获得国家特色专业和广东省重点专业的称号,并作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专业。以上改革的成功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的特色模式

因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高端人才支撑,所以必须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进行教育创新、突出特色、强化实践、分类指导和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2]。为此,本改革试点依托农学创新班(即“农学丁颖创新班”)的培养,制定了体现我校特色的“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其特色模式如下。

2.1 培养目标

以作物学一级学科为依托,培养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及农业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在现代作物栽培学(机械化栽培)、作物遗传改良(适应机械化栽培的育种目标)、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和土壤肥料等部分领域具备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农学创新拔尖人才。能在农业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的拔尖人才。

2.2 特色课程体系

本改革试点的课程类别主要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其中拓展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拓展和个性拓展课程2类,实践教育课程包括整合实验、整合实习和其他实践。除了农学专业必须修读的课程外,还设立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校特色课程――A系列课程、按照模块设置的专业拓展课程和整合实验(实习)。A系列课程是指具有华南农业大学特色(Agriculture)、能激发学生雄心壮志(Aspiration)、培养其勤奋刻苦精神(Assiduity)和增强其整体能力(Ability)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由于它们英文的首字母都是A,所以简称为“A系列课程”。按照模块设置的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现代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态理论与技术等模块,每个模块4~5门系列课程。通过不同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某个领域系统的知识,为他们未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包括选择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等。整合实验(实习)主要是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或实习整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课进行教授和操作,包括《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植物细胞工程综合性实验》和《作物遗传与育种学综合实习》等。

2.3 个性化教育模式

个性化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为此,本改革试点从个性化课程设计、创新性项目和导师制等进行改革。个性化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拓展课程、个性化实验和实习,以及结合课程的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等。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公布的课程库中,根据兴趣选择10个学分(5门)的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个性化实验和实习是2门独立课程,分别设置6个学分和6周,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论文或创新性项目,利用公共科研平台或导师的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所需要的实验和实习,分2个学期完成,最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和实习报告进行成绩评定。课程的个性化研究性学习是结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修读进行,学生在修课期间根据自己对课程某个章节内容的兴趣,联系实验室开展有关的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导师制的建立和有效进行是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的最重要的环节。为此,本改革试点建立“早”“宽”“高”和“严”的导师制。“早”是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了解并确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实验。“宽”是创新班的学生选择导师的面比普通班宽,不仅可以在相关系里选择,也可以在学院不同系或其他学院中选择导师,甚至可以到校外的科研院校中选择知名教授或研究员作为导师。“高”是建议学生尽可能选择正高职称并具有博导资格的人员作为导师,为本人实现间接性的“本―硕―博”连读创造前期的条件。“严”是严格毕业论文的质量检查,包括中期论文实验进展的检查,以及参照硕士论文答辩的要求对其严格把关,包括建立论文预审、聘请专门答辩委员进行答辩、聘请专家对答辩修改后的论文进行格式审查等制定,确保论文的规范,以及研究深度和广度符合拔尖创新型的要求。

2.4 管理模式创新

由于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是培养发展现代农业的高端人才,光靠本科期间所学的知识还是不够的,本科毕业后还需攻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因此需要与普通班不同的管理模式。为此,我校结合“农学丁颖创新班”的管理制定了专门的倾斜政策,包括给60%学生免试硕士生的资格、15%学生由学校支持出国短期学习和独立的奖学金评审等。同时,为了让其他更优秀并对农学有兴趣的学生进入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的创新班学习,还专门制定了分流和进一步选拔的办法,确保该班的整体优秀。

3 培养方案发挥的作用

3.1 充分利用良好的学科资源,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基础

良好的学科资源、高水平教师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平台(实践教学条件)是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基础。本改革试点所依托的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和一流的科研平台。目前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其他不同类型培养计划人才获得者2人,“珠江学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1名。科研平台中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各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这些资源确保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教学的高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3.2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为提高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农学人才的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实现与时俱进,并建立适合不同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法的目标,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结合遗传学课程的改革,率先提出并实施“基于创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该改革模式是灵活应用多媒体、基于“web-quest”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双语教学和团队学习等方法,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适合不同专业、年级和学生群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创新”和“整合”,创新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整合”是有机整合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成为适合整门教学的新模式[3]。经过10多年的不断完善并逐步推广,目前已成为创新班教学的主要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并结合农学以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点,本改革试点利用多种不同的优势资源构建不同层次多样化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是结合课程实验(实习)环节、学术报告、读书论坛、辩论赛、实验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创新性教育。根据农学各分支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建立“综合性、自选性、协作性和科研导向型”整合性实验教学模式[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激励本科生。第二层次是建立不同距离、不同类型、不同合作方式的实践教学平台网络体系。以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形成以“校内农场―观测实验站―农科教人才合作培养基地”为主线、由近及远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实习教学需要。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双赢合作的方式,建立一系列动态的实习实践教学点,进而“由近及远”“由点到面”,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体系。第三层次是利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结合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课外创新训练等进行研究,培养能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

4 取得的成效及进一步努力方向

拔尖创新型农学卓越人才培养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人才储备。我校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在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深度改革的基础上,依托“农学丁颖创新班”实验区,开展卓越农学人才培养,制定并实施了相对独立的培养方案,改革创新教育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并实行个性化培养。经过完整一届学生的培养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届农学丁颖创新班毕业学生32名,全部获得华南农业大学优异毕业生称号。毕业生中,共有24名学生进一步深造,其中包括5名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和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2名出国深造、12名到国内知名大学、5名在本校攻读硕士;5名就业,3名拟进一步考研。这些优秀的学生中已正式发表学术论文4篇,有1名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名获省级奖项,显示出较强的科研能力。为培养卓越农学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应该看到,由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新生事物,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中,还没有有关成熟培养模式的正式报道。虽然在卓越农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高水平教师还不够多、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健全、招生和升学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强度还不够高、去校外或者国外短期访学与交流的力度不够、区域高校教学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和共享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进一步完善创新改革模式,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并付诸于实践,为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培养“卓越农学人才”做出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等.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23-25.

[2] 高志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工程,2014,4(5):90-92.

第10篇

关键词: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GSM,远程监测

 

1、引言

高级别的质量检测需要在高质量的环境中进行。温度和湿度是环境的重要参数,对温湿度的监测是实现优质环境的重要手段。为了避免人为干扰环境和提高效率,远程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的远程监测系统大多采用以太网络、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或zigbee无线网络传输数据[ 1-6]。但是,以太网是有线传输,需布线,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传输误码率高,可靠性差;zigbee是专用协议无线网络,成本高,开发难,而且覆盖范围有限。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SM的温湿度远程监测系统,具有传输误码率低、成本低及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并且可与监测人员的手机绑定,实现随时、随地,移动监测。

2、传感器的数学模型

2.1 半导体温度传感器原理

根据PN结理论,在一定的电流模式下,PN结的正向电压与温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对于理想二极管,只要正向电压VF大于几个KT/q,其正向电流IF与正向电压VF和温度T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1)

式中IS 为二极管反向饱和电流, K 为波尔兹曼常数(1.38×10-23J/K),T 为绝对温度(K), q为电子电荷(1.602×10-19库仑),

整理后,得

(2)

如前所述,晶体管的基极一发射极电压在其集电极电流恒定条件下,可以认为与温度呈线性关系[7]。

2.2 阻抗型高分子湿度传感器原理

阻抗型高分子湿度传感器的感湿原理如下:高分子湿敏膜吸湿后,在水分子作用下,离子相互作用减弱,迁移速度增加;同时吸附的水分子使解离的离子增多,膜电阻随湿度增加而降低,由电阻变化可测知环境湿度。阻抗型高分子湿度传感器复阻抗与空气相对湿度、材料配方和电极结构都有关系: 与我有关系

(3)

其中m为叉指对数,b为单个叉指长度,n为电化学反应电子转移数,f为法拉第常数,c*为氧化剂浓度,D为扩散系数[8]。

但由于传感器的材料配方、电极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种不同的阻抗型高分子湿度传感器的特性曲线有较大差别,不能用统一的曲线来概括。

3、远程监测系统

本系统采用先进的GSM无线通信技术、配合以嵌入式解决方案和数据采集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GSM的温湿度远程监测系统。

3.1 系统组成及功能

系统分为监测中心站和远程监测终端两个部分:监测中心站主要有PC主机、GSM通信模块TC35i组成(或用户手机);远程监测终端主要是由LPC2148ARM内核控制器、GSM通信模块TC35i、信号调理电路、人机接口和通信接口电路组成。监测中心站通过GSM网络与监测终端进行无线远程通信,实现了基于GSM的远程监测。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远程监控系统框图

系统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送、报警、实时控制和数据处理。远程监测终端主要负责采集温度、湿度、2项数据,根据监测中心的命令进行实时上传数据。中心对收到的采集数据进行处理,报警,实现实时监控。

3.2 温度检测电路

本系统采用AD公司生产的单片半导体集成模拟型温度传感器AD590。它具有线性度高、精度高、体积小、响应快、价格低等优点,测温范围为-55~+150℃。具有良好的互换性,非线性误差为±0.3℃。此外,AD590的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的传输距离可达100 m以上[9]。

流过器件AD590的电流(μA)等于器件所处环境的热力学温度(开尔文)度数:

(4)

式中,—流过器件(AD590)的电流,单位K

AD590的灵敏度为1μA/K,0℃时输出273μA电流,每上升1℃输出电流增加1μA ,每下降1℃输出电流减小1μA。AD590基本测温电路如图2所示。

图2 温度检测电路

3.3 湿度监测电路

系统采用CHR-01型阻抗型高分子湿度传感器,其复阻抗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指数关系。其基本特性为:工作电压1V AC(50Hz ~ 2 K Hz),检测范围20%~ 90% RH,检测精度±5%,工作温度范围0℃~+85℃,特征阻抗范围21 ~ 40.5KΩ。湿度传感器阻抗变化与温度有关,其关系见规格书中湿度阻抗特性数据表,通常先检测温度,然后按阻抗查表获得湿度值。由于直流电压可使水分子电离,加速老化,所以采用交流电压测试其阻抗[10]。

将CHR-01与555构成多谐振荡器,通过检测频率,进而获得阻抗。湿度检测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湿度检测电路

低电平表达式:

高电平表达式:

输出频率表达式:

(5)

利用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进行频率测量,假设计时时间为T(s),此期间计数值为N,则被测频率f=N/T

则CHR-01的阻抗为

(6)

其中R1与C的选择很关键,电容C要选择高精度电容,一是保证其充放电的能力,二是为了其电容值精确,更方便计算湿敏电阻的返回值。

3.4 GSM模块

本系统采用西门子公司工业级GSM模块TC35i进行远程数据传输。TC35i支持中英文短消息,自带异步串行通信接口,方便与PC机和单片机接口,可传输语音和数据信号,通过AT命令可实现双向传输指令和数据,波特率可达300b/s。它支持Text和PDU格式的SMS(Short MessageService,短消息),电源范围为直流3.3~4.8V,电流消耗为空闲状态为25mA,发射状态平均为300mA。

3.5 微控制器LPC2148

现场监测站采用了PHILIPS公司基于ARM7 TDMI-S 内核的微控制器LPC2148作为主控制器,完成现场监测站的全局控制。论文参考网。LPC2148内嵌32KB 的片内静态RAM 和512 KB 的片内Flash 存储器,片内集ADC、DAC 转换器,实时时钟RTC,2 UART ,及USB2.0等多种接口。具有JTAG调试接口、方便在线调试,而且应用电路相对简单,开发和生产的成本低。芯片可以实现最高60 MHz 的工作频率,能够满足嵌入式系统μC/OS-II 及人性化的人机界面的要求。大容量的内存,方便了收发短消息时的数据缓冲。

4、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采用GSM无线通信模块TC35i实现远程数据通信,TC35i通过AT命令来进行控制,采用短消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系统软件包括现场监测站软件和监测中心站软件两部分。现场监测站软件主要完成短消息收发、PDU数据协议分析、A/D转换、串口通信及人机接口的功能,其中重点是短消息收发和PDU数据协议分析,这是解决现场监测站与监测中心站之间远程无线通信的关键。论文参考网。监测中心站的短消息收发及PDU数据协议分析与现场监测站软件流程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4.1 发送短消息

发送短消息的过程:首先将短消息中心号码、对方号码、短消息内容编码成PDU格式;然后计算出短消息的长度,发送AT+CMGS=〈lenghth〉〈CR〉,〈CR〉代表回车即ASCⅡ码0x0D。等待TC35i模块返回ASCⅡ字符“〉”,则可以将PDU数据输入,PDU数据以〈Z〉作为结束符。短消息发送结束后模块返回〈CRLF〉OK〈CRLF〉。发送短消息流程图如图4所示。

图4 发送短消息流程图

4.2 接收短消息

接收短消息使用定时器进行周期性串口查询的方式。短消息到达后,计算机可以接收到指令〈CRLF〉+CMTI:“SM”,INDEX(短消息存储位置)〈CRLF〉。读取PDU数据的AT命令为AT+CMGR=INDEX〈CRLF〉,执行此命令后模块返回刚刚收到的PDU格式的短消息内容。收到PDU格式的短消息后,将这个短消息进行解码,解码出短消息发送方的手机号码、短消息发送时间、发送的短消息内容。接收短消息流程图如图5所示。论文参考网。

图5 接收短消息流程图

6、结论

为了实现质检所需的优质环境,本文研究一种基于GSM的温湿度远程监测系统。设计了以LPC2148为核心的现场监测终端系统,实现温湿度的采集,短消息收发及人机接口等功能,并通过GSM模块TC35i与监测中心站通信,接受指令并实时上传信息,实现了监测中心对现场温湿度的远程监测。实验表明,本系统传输误码率低,通信可靠,具有很好市场前景,也为高效率远程监测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天杰,原明亭,基于C8051F020的以太网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07, 34 (5) : 36~39

[2] 朱正伟,王昌明,基于以太网的远程电网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高电压技术,2005,31(2):70-72.

[3] 孙静,王再英. 基于以太网远程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9)

丁彦闯,韦佳宏,刘广哲. 基于nRF2401 的分布式测温系统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2008,31(12):107~109

孙玉坤,王博,黄永红. 基于PTR2000 的无线生物发酵监控系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7):32~34

[4] 刘卉.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田土壤温湿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吉林大学学报,2008,38(3):604~608

[5] 张军国. 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4):41~45

[6] 高文华. 基于ZigBee的温湿度监测系统. 电子测量技术,2008,31(10):122~124

[7] 张越. 高压开关温度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 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

[8] 刘若望.高分子电阻型薄膜湿度传感器——元件构造、老化机理、感湿机理探讨.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2

[9] 美国AD公司编写AD590技术手册

[10] 西博臣公司编写CHR-01型阻抗型高分子湿度传感器技术手册

[11] 潘泽友,李凌,袁小兵,等.基于GSM的数据采集信息系统[J]. 仪器仪表学报,2004(2):520~522

第11篇

(一)相关的生物技术网站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的网站资源是“基因工程”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这些网站实时反映了生物技术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可以对教学内容作出实时补充与更新。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生物类网站,如影响力较大的中文网站生物谷、生物秀,目前国内内容最专业、系统最完善和技术最先进的生物医药门户网站生物通。另外,国外还有许多生物技术类的网站,通过这些网站可以检索到开展基因工程研究的信息资料。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课程教学中实时链接相关网站进行教学以及学生自己在课下浏览网站内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基因工程”课程的兴趣。

(二)文献数据库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献数据库可为“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提供有益的补充。全国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图书馆购买多个中英文全文数据库,中文数据库主要有CNKI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其中与基因工程相关的期刊包括“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生物工程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分子植物育种”等。此外,“中国农业科学”“林业科学”等综合性期刊也有与基因工程相关的动态信息。此外还有各类专业性较强的生物技术类期刊。通过对这些数据库相关期刊文献的追踪,可以让高校师生与研究人员及时获取新的基因工程知识、掌握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信息。

二、网络资源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互联网很容易获取关于基因工程的有关信息资料,例如精品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案、实验教学录像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搜索引擎得到同行的教案与课件等教学素材。教师借鉴这些素材,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而且还博采众长,有效地提高了备课质量。

(二)利用网络资源,追踪科学前沿,更新教学内容

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创新,而“基因工程”是集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更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应用到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因此,仅依靠教材不能实时反映基因工程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现状。互联网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快,它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新的学科资讯。例如,笔者2006年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基因表达调控———基因沉默技术这一节内容时,实时地介绍了因发现RNA干扰机制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的有关实验,进而将RNA干扰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包括amiRNAi的原理和优点、WMD3软件使用方法、amiRNAi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等内容。

(三)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资源内容具有多样性,不仅可以利用文字和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而且还可以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抽象、难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介绍PCR、qPCR技术原理时,可通过Flas将在PCR管中的一个生化反应以形象可视的方式进行展示,使抽象的原理变得直观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同时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教师在进行RNAi内容教学时,通过一个视频短片对RNAi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生动展示和讲解,使复杂的调控机制化繁为简,再加上短片配有背景音乐,使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三、网络资源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笔者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时补充和更新生命科学前沿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利用Flash、Movie等声像资料开展动态直观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设计的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对生物技术专业135名学生的调查发现,92.7%的学生认为“基因工程”这门课程合理地运用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93.2%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丰富充实、信息量大,而且还补充了新知识;93.0%的学生通过“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笔者综合分析了11个评价项目,发现各项累计得分为93.45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薄叶驴蹄草;哈尔滨市;园林绿化

1.薄叶驴蹄草简介

薄叶驴蹄草为毛茛科鹿蹄草属多年生草本,高20-48cm,无毛,须根肉质。茎直立,实心,具细纵沟,中部或中部以上分枝,稀不分枝。基生叶3~7枚,较薄,近膜质,有长柄;柄长7-24cm;叶片圆状肾形,长2.5-5cm,宽3-9cm,先端圆,基部深心形,边缘具有明显的齿牙。单超支聚伞花序生于茎或分枝顶端,通常有2朵花;花梗长2-10cm;花两性,直径1.6-3.2cm;萼片5枚,花瓣状,黄色,倒卵形或狭倒卵形,长1-1.8cm,宽0.6-1.2cm,先端圆;花瓣无;雄蕊多数,长4.5-7mm,花丝狭线形,花药长圆形,长1-1.6mm;心皮7-12,与雄蕊近等长,无柄,花柱短,蓇葖果,长约1cm,宽约3mm,有横脉纹,喙长约1mm。种子多数,狭卵球形,长1.5-2mm,黑色有光泽,具少数纵皱纹。花期5-6月,果期6-8月。薄叶驴蹄草生于阔叶林下湿地或溪流旁,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2.薄叶驴蹄草在哈市绿化中应用的前景与方法

2.1哈尔滨市的地理位置与气候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 mm,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3-5月份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6-8月份为夏季,炎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0℃,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9-11月份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12月~次年2月份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

2.2应用前景

薄叶驴蹄草的花期为5~6月,其花期较早,花色为黄色,呈聚伞花序,而且该种植物喜阴湿环境,这一时期哈尔滨市的大多数的水生植物还没有进入花期,水体景观整体观赏性较差,在这样的时间使用薄叶驴蹄草可以更加丰富园林水景;而且哈尔滨市的林下耐阴湿地被缺乏,薄叶驴蹄草正可以填补此项空白。由此可以看出,薄叶驴蹄草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前景是较为广阔的。

2.3应用技术

2.3.1以太阳岛公园为例对哈尔滨市园林水景中的植物配置现状分析

(1)太阳岛公园简介。

太阳岛公园是哈尔滨市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是哈尔滨城市的象征,位于松花江北岸,景观秀丽,野趣浓郁,是驰名中外的5A级避暑胜地。太阳岛上有水阁云天、天鹅湖、太阳瀑、长堤垂柳等20余个风景点,山湖相映、清泉飞瀑、亭桥映柳、荷香鱼跃的美丽景色,给人们增添了无限遐思。太阳岛公园中的多个景点都为园林水景,如太阳瀑、天鹅湖、荷花湖等,都是较有特色的园林水体景观。太阳岛公园中的园林水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哈尔滨市整体的园林水景配置现状。

(2)太阳岛公园园林水景中植物的配置。

哈尔滨市由于气候的特殊性,在太阳岛公园中应用的水生植物种类比较匮乏,主要有千屈菜、蒲草、睡莲、芦苇、荷花、泽泻、慈姑等。在植物配置中大多采用多种植物仿自然混合式配置(天鹅湖)或大片水面单一种类大片种植(荷花湖)的形式。太阳岛公园中园林水景比较突出的景点主要有水阁云天、天鹅湖、荷花湖、太阳瀑等,每一处的园林水景中的植物配置不尽相同,其中水阁云天岸上主要种植柳,水中有游鱼,湖面设置亭廊,便于观赏鱼类,水体中不栽植植物;荷花湖则采用单一种类的种植形式,在大片的水面上种植各种荷花,成为赏荷的最佳去处;天鹅湖是模拟自然的园林水景,植物配置相对复杂,这一区域在浅水区域种植了芦苇,水边生长了一些常见的湿生灌木,平静的水面、美丽的植物与活泼的天鹅相映成趣;太阳瀑是一处较大的跌水,在其下面配植了大量的芦苇,模拟了天然的芦苇荡,给人置身于自然的感觉。

(3)存在的问题。

太阳岛公园中的各处园林水景各具特色,每处景观都令人流连往返,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植物种类较为单一,配置形式变化较少等,这些缺陷中最突出的就是应用的植物种类较少,每处景观应用的植物种类有较大的重复性,并且缺少早春开花植物,致使在现有的园林水景中,早春基本无景可赏,使这一时期成为游览中的一个盲点。

2.3.2薄叶驴蹄草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

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有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体的运用都非常重视。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水生植物在营造园林水景中不可或缺,它们不仅营造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观,还为鸟类、浮游生物和鱼虾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城市中的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城市生态水景设计的必需元素。哈尔滨市作为我国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位不言而喻。松花江在哈尔滨穿流而过,这就造就了哈尔滨市的园林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园林水景已经成为城市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生植物的配置是整个园林水景成功的关键。哈尔滨市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其中园林水景由于应用植物材料的限制而缺少早春的观赏植物,造成了一定的缺憾。薄叶驴蹄草的花期较早,而且它的叶片也具有观赏价值,如果能把它广泛的应用到哈尔滨市的园林水景设计中,将弥补这一空白,使哈尔滨市的园林水体景观增强观赏性。薄叶驴蹄草必将成为日后哈尔滨市园林水景植物配置中的又一主力军。

3.小结

薄叶驴蹄草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方法较多,既可以作为临水植物使用,也可以种植在水深不超过30 cm的浅水区域中,而且由于它的生境的特殊性,它还具备了一般水生植物所没有的耐阴性,可以在曲径幽深的密林深处的水边种植一两株或成片种植,增加自然野趣。总之,薄叶驴蹄草是最具观赏价值的水缘植物之一,并且也是水景园中在春季较为集中开花的种类,可以为早春单调的园景增添无穷的活力。薄叶驴蹄草的应用方法是多变的,这需要我们的园林工作者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继续开发利用。 [科]

【参考文献】

[1]李伟.长沙市城市水体园林植物配置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2007,10.

[2]孙蕾.浅议我国目前园林植物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118.

[3]张声平,刘纯青.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31~133.

[4]张海燕,李小洁等.河北都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河北林业,200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