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习行动计划

学习行动计划

时间:2022-12-25 19:2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习行动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习行动计划

第1篇

一、后备干部界定和要求

1.后备干部的定义

第一,后备干部是市级公司基层管理人员中的优秀管理骨干,是分公司中层干部的培养对象。第二,后备干部既要具有管理欲望,又要具有统筹全局的培养潜能,并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具有基层管理经验或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第三,后备干部人选,原则上要求具有多岗位工作经历。第四,后备干部的数量原则上应根据公司中层职数l:2的比例培养和储备,在年龄上要形成梯形年龄结构。

2.后备干部素质要求

第一,政治素质。政治上表现成熟稳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移动事业,遵纪守法,作风民主,为人正派,清正廉洁。第二,职业素质。认同公司企业文化,执行力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涵养,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第三,业务素质。具有所从事岗位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第四,管理素质。有较好的全局观念和组织能力,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能力。第五,心理素质。具有健康、成熟、稳定的心理素质,能独立承受和应对工作中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方案目标

1.显著提升每位后备干部的四类、12项管理才能

2.提供每位后备干部四类、十二项管理才能评定表(期初、期末)和MBTI性格测量表

管理才能评定表(期初、期末)和MBTI性格测量表,可以为公司任用后备干部提供参考信息。

三、项目方案理论根据

本项目设计的理论根据是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和行动学习法。

1.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

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是美国Training House公司投入巨资开发的评量系统,是一套最先进、高度客观且能有效评量管理才能的工具,能为组织与个人的管理能力发展提供最明确的指标。

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涉及四类、十二项管理才能。这些管理才能契合后备干部晋升后的管理职责。

MAP管理才能评鉴模型图示如下:

2.行动学习法

行动学习法(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领导企业扭亏为盈、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来发展他们的管理能力。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是一个计划、实施、总结、反思进而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的循环学习过程。

行动学习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习团队为单位,以真实案例为对象,以角色扮演为手段,以团体决断为要求。

四、项目实施周期

项目实施历时一年,从2014年3月——2015年2月。

五、项目方案构成

“后备干部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项目”,由行动学习计划、课堂学习计划和专业顾问咨询计划构成,以行动学习计划为主。

行动学习计划,是通过工作实践学习、锻炼管理才能的计划。

课程学习计划,是通过课堂或培训学习管理才能的计划。

专业顾问咨询计划,是通过管理才能咨询顾问提供的咨询服务提升管理才能的计划。

项目倡导:行动学习计划由后备干部个人制定和实施、检查和控制;课程学习计划、专业顾问咨询计划,由公司制定、实施。

1.行动学习计划

(1)行动学习流程

(2)行动学习流程说明

第一,期初,每位后备干部评定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水平,作为制定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基础数据。

第二,每位后备干部根据12项管理才能基础数据,制定出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

第三,每位后备干部根据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制定出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确定了将12项管理才能从期初实际水平提升到期末目标水平的具体行动路线,包括课堂学习路线和行动学习路线,重在行动学习路线。

第四,每位后备干部严格实施本人的《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公司针对12项管理才能中的各项能力提供相应的咨询、培训、辅导、实践机会。

第五,在实施过程中,每位后备干部定期评定自己的12项管理才能,结合评定结果和期初制定的管理才能提升目标,调整《十二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

第六,期末,每位后备干部最终评定12项管理才能,总结《十二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结果,撰写总结报告。

2.课堂学习计划

公司为后备干部安排如下培训课程,辅助后备干部提升管理才能。后备干部可以自主选修培训课程。

3.专业顾问咨询计划

公司聘请MAP管理才能专业咨询师,在制定和实施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过程中为后备干部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帮助后备干部解决具体问题。

专业顾问提供下列咨询服务:第一,MAP管理才能评定方法咨询和评定结果解读。第二,MAP管理才能提升目标设定咨询。第三,MAP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制定咨询实施咨询。第四,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六、项目实施管理措施

项目实施期末,对《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完成情况和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对后备干部进行相应的奖惩。

第一,将出色完成《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出色实现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后备干部,纳入未来一年优先任用后备干部。

第二,对基本完成《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基本实现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后备干部,纳入未来二年优先任用后备干部。

第三,对完成《12项管理才能提升行动计划》的85-95%、实现12项管理才能提升目标的85-95%的后备干部,继续保留后备干部身份。

第2篇

正视“二期行动计划”的现状

一期行动计划使“入园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然而学前教育基础差、底子薄等先天条件的不足,加上社会大环境的日新月异,家长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各级各类幼儿园自身的不规范性,“入园难”问题的解决难度被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1.社会大环境今非昔比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谈园色变”等真实描绘出了当前我国幼儿园“入园难”的现状。2011年各地“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每年多增加幼儿100万,势必带来一波“入园潮”,城镇化发展引发的流动人口大幅增长也将进一步激化幼儿园的供需矛盾。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不断对“入园难”提出新的挑战,“流动人口入园难”“入普惠性民办园难”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2.家长诉求日益提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极富个性的80后、90后逐渐成为幼儿家长的主力军,对优质园的诉求不断提高,“只求最好”的心态加大了“入园难”的矛盾,“就近入园难”矛盾凸显。有些家长不满足于小区配套园的教学水平,不惜花重金交赞助费,只为求得入园名额。经常出现这边幼儿园未招满,而示范园却已是“踏破门槛”的情况,造成学前教育资源使用率低下,加剧了幼儿园供需矛盾。

3.幼儿园规范性建设还需加强

幼儿园“病毒灵”事件、“小学化”、“天价幼儿园”等新闻反映出当前幼儿园建设,尤其是安全、教学、收费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性。民办园昂贵的学费和参差不齐的教学使入园大潮涌向公办园,而公办园是“僧多粥少”,无法满足广大民众的诉求。各地因此加强幼儿园的规范性建设,通过采取针对性改建措施,引导民办园走向规范化道路,对解决“入园难”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2014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决定2014~2016年实施二期行动计划,旨在在巩固一期行动计划成果的基础上,继续采取针对性措施攻克“入园难”问题。与一期行动计划相比较而言,二期行动计划更加注重幼儿园的普惠性和优质性建设,反映出国家对“入园难”问题由抓“数量”到“数量”“质量”两手抓的转变,然而,要想从根本上根除“入园难”,决不能仅仅止步于二期行动计划,需要中央与各地政府长期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品读“二期行动计划”新举措

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的目标,将扩总量、提质量等作为主要任务。各地纷纷响应二期行动计划,提出针对性措施攻克“入园难”难题。北京市海淀区“以租代建”,对将商业用地转化为幼儿园建设的社会力量直接提供租金补助,鼓励社会办园;上海采用“办学联合体”的方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南京启动“学前教育普及及优质发展”三大工程,积极应对“单独二胎”政策引发的“入园峰”;甘肃省清远市则通过“民办公助”破解“入园难”……

各地面对二期行动计划摆出了积极的姿态,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各地推行二期行动计划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务实精神,防止办园,不盲目追求入园率。坚持二期行动计划的导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好“办园关”“教师关”“教学关”,建广大民众满意的优质性园,科学、合理地解决“入园难”。

1.办园关

一期行动计划后,19.86万所幼儿园的建立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国学前教育的春天,然而,数字的来源可信度有多高?地方政府自行统计数据上报的做法会不会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建成的幼儿园质量又如何?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办园条件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也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各地在追求幼儿园数量的同时,务必抓好幼儿园准入制度和监管力度,完善幼儿园硬件配备,为解决“入园难”问题扫除障碍。

提高幼儿园准入制度。各地推行三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75%的毛入园率,更应严格按照各地制定的办园标准,抓好幼儿园准入制度,防止“烂园”“破园”混入其中。除此之外,把好“办园关”,各地还应做好监督工作,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质检部门等要加强对幼儿园教师资格、收费标准和卫生标准等的监管,有效避免幼儿园虐童事件、“入园贵,贵过大学学费”“病毒灵”事件等悲剧的重复上演。通过准入制度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幼儿园实现公开、透明、科学办园,办家长放心园,有效推进“入普惠性民办园难”“流动人口入园难”问题的解决。

单纯的“扩总量”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容易出现“烂园”“破园”,增大了解决“入园难”问题的难度。“提质量”的提出则要求各地把好“办园关”,使办园条件一步到位,为解决“入园难”铺平道路。

2.教师关

二期行动计划指出将“扩大总量”作为重要任务,意味着优秀幼儿教师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恶化,对此二期行动计划从幼儿园教职工的待遇、素质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各地贯彻二期行动计划精神,落实《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通过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为“入园难”问题的解决储备充足的师资资源。

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入手。关于数量的建设,各地需完善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在积极核定公办园编制的同时,创新保障方式,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提高职业吸引力。关于教师质量的建设,可借鉴2014年11月27日,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提出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对幼儿教师校园协同、理实结合、岗前职后兼顾的教育。校园协同,即安排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期间适当进幼儿园参加一线教学工作;理实结合,即注重幼儿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岗前职后兼顾,即岗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教育两头抓。全方位提升幼儿教师素质,为“入公办园难”“入优质园难”问题的破除提供充足、优质的师资资源。

把好“教师关”,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幼儿园教师达标,应对新时期“入园难”带来的挑战,有效填补教师需求的巨大缺口,对“入园难”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意义。

3.教学关

在追求高入园率、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园教育质量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各地在积极推进二期行动计划中,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保障幼儿园较高的教学水平,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期行动计划为保障学前教育质量提出四项举措。比如加强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要求高地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与教学素养。上海“办学联合体”的提出正是基于此点,“办学联合体”由“师范幼儿园”、“一级一类幼儿园”“一级二类幼儿园”组成,联合体内幼儿园资源共享,共同探究、相互支持,使二类园逐渐优化成一类园,扩大优质园比例,应对广大幼儿家长的诉求,“办学联合体”可以在较短期内实现幼儿园建设示范园的目标,可操作性强,值得各地借鉴学习。另外二期行动计划还提出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等措施,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学水平,减少家长为追求优质教育而为舍近求远的做法,有利于“就近入园难”的解决。

在毛入园率继续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对教学水平的把关,可以有效避免有量无质幼儿园的出现,满足幼儿家长对优质园的诉求,为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减少阻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入园难”问题困扰广大百姓已久,一期行动计划使其得到初步缓解。相比较而言,二期行动计划对“入园难”作出了更深层次地分析,认识到解决“入园难”不能止步于“量”的增加,还应注重“质”的提高。各地完成75%毛入园率的同时,务必把好“办园关”“教师关”“教学关”,标本兼治,彻底根除“入园难”,真正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夯实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路基。

第3篇

测评关:从组织战略到素质指标

确定关键胜任素质指标

围绕国网四川公司十二五规划中“大电网、大枢纽、大平台”的电网发展目标和“12751”公司发展目标,以现实工作任务和趋于未来导向的工作要求为培养基准,2013年青年干部培养项目从公司的战略规划出发,将组织的战略要求通过高层问卷调研提炼为带领团队、责任意识、执行能力、合作意识、目标导向等7项个体能力指标,以此构建出四川电力青年干部的“关键胜任素质指标”及相应的权重分配,如表1所示。

基于测评指标的能力分析

“关键胜任素质指标”构建后,由测评专家针对指标所包含的关键行为进行剖析和定义,并由此生成结合电网岗位工作案例的在线测评题库,对每位学员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管理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优劣势分析。测评结束后,由系统自动生成群体及个人的测评结果报告。报告从学员的胜任系数角度,通过对所选指标的精确计算,根据群体的能力短板得出培训建议,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如表2所示。

基于测评结果的培养方案

针对测评报告的发展建议,在项目设计上以提升团体能力短板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个人的职业发展设计培养方案。以测评结果和培训需求建议为基础,结合国企干部的专项素质要求,分别从党政素养、管理技能、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课题调研五大模块设计内容。同时,按照“双螺旋”设计原则,除了课堂学习外,根据培训内容在每个模块安排了专题研讨、学员论坛、案例研究和贯穿始终的训后行动计划,形成不断循环的学习模式,见图1。

通过管理者胜任素质测评与能力分析,将组织要求提炼为可操作的素质识别系统,从而有针对性地辨别出学员群体的能力水平和提升方向,通过针对性的培养过程实现组织要求到学员能力的培养转化。

培训关:从素质指标到能力转化

设计系统、有针对性和新颖的培训方式是实现能力转化的关键,也是项目设计实施的重点。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和设计上培训中心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双螺旋”设计原则从主体学习方式和辅助学习方式系统整合了课堂学习、课题研究、实战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打造从素质指标到能力转化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如图2)。

主体学习方式

(1)以素质指标为基础设计课程

在课程设计上,从7项能力指标出发,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管培中心确定了党性教育、管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等4个方面的培训课程,着眼于提高学员的党性修养,夯实其基础管理能力,提升学员的专业储备。针对课程讲授模块,管培中心共组织了5个单元的集中学习,再结合相应的课程转化活动(如针对学员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在学习“企业危机处理与媒体应对”的基础上,同时设计了新闻会实战演练活动),形成了从知识到能力的学习圈。

(2)以能力转化为导向设计实践活动

应急抢险演练:实战操作提升业务能力。近年来,四川省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做好电网维护,保障电力供应已成为常态工作的一部分,应急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自然成为衡量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指标。在2013年青年干部培训中将应急抢险演练作为培训学习的重要部分,组织学员在国网成都龙泉湖应急培训基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全封闭式应急演练。以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为主,重点围绕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推演、应急避险与逃生、水上救助训练、应急驾驶技术等4个方面进行重点演练,并模拟自然灾害进行了4D灾害仿真救灾体验。

新闻会:理论学习转化工作技能。以提升创新意识、培养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为目标,学习设计在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更加注重技能的实操运用。通过模拟新闻会,聘请新闻媒体专家作为指导,由学员分别扮演新闻发言人和记者,分别就双流机场停电、智能电表负面报道、大面积停电、抗洪保电等棘手问题进行现场模拟问答。为达到更好的实战效果,整个新闻会还进行了全程摄像并同步播放在教室的大屏上,让全体学员完全置身于新闻会的氛围之内,零距离观察、感受自身和模拟人的不足与优势。“新闻”结束后,对照视频,由专家进一步对学员的仪表着装、口语表达、体态语表以及礼仪、礼节、礼貌等方面进行点评。通过情景模拟,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提升新闻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学员讲坛:实践交流传播管理智慧。根据成人学习的“7-2-1”规律,成年人的学习有20%来自于人际互动,即依靠他人学习获得。因此,在学习项目设计中要纳入多样化的评价、团队互动反馈、小组研讨等方式,保证学员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交流,相互学习。项目开始前一周,管培中心要求所有参训学员根据各自的管理实践经验撰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工作案例,收集完成后由管理专家和主管领导挑选出最具典型性、经验性的正反案例作为交流素材。培训开始后通过举办“学员论坛”,让案例的亲身实践者经过“现场访谈-经历回顾-观众互动-价值提炼”的分享流程,将个人的感性回忆和理性认识经过沉淀梳理,凝结为智慧的结晶,在交流管理心得的同时也为其他学员提供借鉴和反思。

辅助学习方式

在主体学习方式之外,项目中也加入了多样化的辅助学习内容以实现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1)党性反思

党性修养作为国企干部的一项重要素质,却向来因为培训方式的单一而难以有效评估培训效果。2013年青干项目中,管培中心在党性修养模块的学习中创新性引入了廉洁教育基地参观和党性材料分析作为党性反思教育的学习途径。在廉洁教育基地参观中,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分析让学员在亲身体会党的光辉历史和反腐斗争中,也直观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真实的腐败案例,敲响警钟的同时让大家深刻反思公仆的使命与价值;廉洁教育基地参观结束后,再进行马列主义和形势政策类的课程学习。最后学员们在参观和学习的心得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从个人剖析反思、提升目标和行动计划的角度撰写党性分析材料。通过看、听、写、思的党性反思过程,让例行、枯燥的党政培训真正变成一个触动内心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成长过程。

(2)主题活动

正式培训之余,培训班也相继开展了“高管面对面”、“篝火晚会”、“篮球友谊赛”等主题活动,丰富学员们的业余生活。同时,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加深学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在“高管面对面”中,管培中心邀请了省公司的党委书记为大家做了“传授方法,启迪思路”的学习工作心得分享,通过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深入浅出的为学员在工作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问做出了解答。学员在向高层领导近距离取经的同时,也为大家明确工作方向、打开学习思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在课外活动中,管培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登山、垂钓、篝火晚会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学员们的学习生活。

(3)多样化自主学习

学习之余,管培中心也在项目中组织开展了“学术沙龙”、“论文撰写”、“爱心园地”、“经典阅读”等自主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经典阅读”中,学员们选取了《旧制度与大革命》、《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管理的实践》等政治历史和管理学经典著作,通过组织读书自习,大家共同学习、拓展视野。“学术沙龙”中,分别组织了“电网行业发展”、“政治历史专栏”等自由交流专题,为学员提供展示自己平台的同时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通过多样化的自主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起学员们的人文精神。

实践关:从能力转化到行动落实

无论培训还是学习,唯有行为发生改变才是培训学习的价值衡量标准。正如本期青干班的班训——“德才兼修、知行合一”一样,通过培训改变行为成为本次培训的落脚点。

课题调研:实践检验成果

以课题调研检验学习成果是2013年青干项目又一大特色。国网四川公司主要领导高度关注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在紧密结合公司当前工作重点的基础上,圈定了5个专项调研课题,通过调研来锻炼学员、检验学习成果。人董部和管培中心认真落实公司领导指示,根据学员的专业岗位将学员分成5个调研小组,分别以“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专项成本使用、行风建设、集体企业管理、县供电企业管理”5项课题为主线,利用培训契机深入基层收集资料、形成调研思路、工作方式和计划安排,并就各自所做课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操作方案和行动计划。

通过专项课题调研,将焦点直指基层工作,聚焦于企业管理运营中的实际问题,借助群体智慧发现问题,在研究探讨过程中探索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措施,从而为省公司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通过课题调研,还锻炼了学员的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通过实践进一步检验了青干班的学习成果。

行动计划:促进行为改善

2013年青年干部培训在以行为改变为目标的评价导向中,在以往成熟的评价机制基础上建立了“1+1”行动计划成果转化机制。即在培训结束后引导学员结合学习实践内容,按照SMART原则制定1个针对组织工作改善的行动计划,1个针对个人能力提升的行动计划。通过行动计划制定,实现从能力转化到行为改变的过程。

培训结束后,管理培训中心将所有学员的行动计划表收集备档,每份计划学员本人、培训中心、学员主管上级各持一份。主管上级定期根据计划表的时间节点对学员的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并作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管培中心。管培中心将在训后6个月内对参训学员进行行动改善的回访。对于计划落实到位的学员,管培中心除了作为“优秀标杆”在公司系统内推广宣传外,还将于来年的青干班中邀请优秀学员分享心得、传递信心、激励后来者。

第4篇

九龙坡区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人教育”――面向人人、把人当人、以人育人、让人成人。这就需要广泛引导家长及社会力量,融通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到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中来,实现多元共育。目前,全区共有11万余名学生家长,如何激活这支巨大的民间教育力量,十分关键。

为此,2013年11月,九龙坡区全面启动实施“家长教育行动计划”,区教委建立家长教育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了“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创建家长同学会”“建立和办好家长学校”“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开展万名家长进课堂活动”“举办家长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家庭教育专业队伍”“开展家校合作共育课题研究”“组建家长教育专家指导组”“加强考核与评价工作”等10项措施。区教委每年对学校进行专项考核,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与学校评优评先挂钩。在全区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发现和树立优秀家长典型。

实施该行动计划,校长重视是关键。区教委分批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全国家长学校建设研修班培训、区级家长教育集中培训,让学校领导干部树立办“大教育”的理念。各学校积极行动,12所学校主动成为“家长教育行动计划”首批重点推进学校,100个班级主动成为首批试点班,从顶层设计到班级活动,“家长教育行动计划”在全区学校全面展开。

教师行动是主力。2014年2~3月,先后对“家长教育行动计划”首批重点推进学校班主任、德育主任及家委会主任等700余人进行集中培训,对153名骨干教师进行三轮集中培训。在培训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组建家长教育讲师团,目前已有60余名讲师团成员;成立家校共育研究中心,保障家长教育管理工作常态运行。

家长参与是重点。区教委组织专家团队,分赴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做父母的意义和责任”等为主题的家长教育巡回报告;引导学校开设“爱心教育”整合课程,组织区内讲师团成员到各中小学执教,让家长与学生互动进行参与式培训。结合家长教育培训,编印《幸福家庭成长记录册》(幼小版、初中版)分发给家长,通过家长和孩子为期60天的强化协作训练,帮助调整家庭生活习惯和孩子学习习惯。

一年多来,通过实施“家长教育行动计划”十项措施,九龙坡教育正在发生一系列微变化。通过培训,点亮了老师们热爱教育的心灯。杨家坪中学姜仕菊老师感言:“幸福的生活从自我觉悟开始!”森林小学刘星校长认识到:“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纯真无瑕的世界。”

80%以上的学校启动了家委会章程建设,将家长和社会力量融入学校教育管理。100%的中小学建立了班级、校级两级家委会。绝大部分班级组建了家长同学会,建立了班级QQ群。高新一小、红光中学等6所学校开展了家校共育国家级课题子课题专项研究。

如今, “家长委员会”成为家长们了解学校信息、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议事平台,“家长同学会”成为家长们协同开展亲子体验活动、分享家教经验的重要交流平台,“家长学校”成为家长们获取家教知识、提高家教水平的重要学习平台。

30%以上的家长参与过体验式培训,每项培训就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参培家长从内心领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懂得了什么叫爱孩子,怎样关爱孩子”。

第5篇

一、关键能力的核心内涵界定

个体的存在形式上是以四维空间(三维空间加时间维)来表征的。作为一个人必须具有独立特征,才能体现其个体存在的价值。然而,独立个体对于时空的依存状态决定了其与周围事物的关联性。因此,独立性和关联性是个体的两个基本属性。独立是相对的,关联是绝对的。独立性需要自主行事能力,关联性需要沟通能力。自主行事的前提必须明确:“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作何准备”――成事“五何”(成事元知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是完整事件的四个要素,“作何准备”就是通过充分沟通,明晰上述四个要素的具体构成及时序定位,即制作行事计划。对于处理日常小事(凭经验或感觉就能对付)不显现其作用,对于较大的事件特别是在决定一个人应变、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关键事件上,这种能力就凸显其重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关键能力。可见成事“五何”准则是关键能力的基础,关键词为“计划、沟通”,具体描述为:在“五何”准则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如图l所示:

二、关键能力训练结构体系

1.关键能力的核心――计划。根据以上对关键能力核心内涵的界定,关键能力养成训练的核心是计划训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尽管古今中外贤人都高度评价计划的重要性,人们对于计划的认识差异却很大,大多数人习惯于生存在被安排好的状态,认为计划、规划都是国家大事、企业大事,离自己甚远。事实上,只有那些主动计划安排生活、工作的人,才特别关注计划。人与人之间生存能力的差异也就由此产生。计划的影响作用常常在重大或关键事件上显现,在时效上具有滞后性,操作上需要持久性,这些都需要人能够战胜许多人性的弱点来完成,因而人们不但不容易重视计划,有时还尽可能逃避计划,甚至抵触计划。然而任何有组织有目标的理都是由计划来实现的。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活动都是按照教学计划实施的,尽管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被动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被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有序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图2所示的计划能力训练流程是大学生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力成长训练途径。对于每天必须接触的事物实施计划训练,经过的事件时空范围由小到大,由近到远,体验一个个积累、提升的过程。

2.关键能力的灵魂――沟通。沟是渠道、是手段,通是目的。任何计划的制定、实施、评估过程都是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展开,沟通是任何计划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图3是关键能力要素结构图。图中显示关键能力是以“五何”为轴心的计划训练过程中,所有操作环节之间都是双向箭头,表示环节之间的沟通都是双向进行的。计划执行使沟通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沟通使计划得以顺利执行。实际计划能力训练时可根据事件大小和重要程度对中要素进行筛选、组合。完成计划全过程所需要素的组合也可因人因事而异。图3表明实际计划需要考虑的相关要素越多,以计划、沟通为核心的球体就越大,说明计划与沟通的重要性就越突出,对于关键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反之,一个人的关键能力越强,能够控制、完成事件就越大。当计划目标训练变成习惯和经验时,就具备了处理相关事件的直接能力(尤其是突发事件的临场直接处置能力)。

三、关键能力训练流程说明

1.图2的关键能力训练结构图中以专业教学计划为起点,针对学期课程计划(表现为课表)整理出个人自主的时间、空间单元,为课程学习与活动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对于现有教学计划中执行的课程,要了解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定位,注意和任课教师沟通,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作好课余时间安排,形成具有适合自身特点的自主学习计划,为一年的行动计划做准备。

2.图中每一个执行框都是关键能力的训练集中点。下一步计划都是以上一步计划为基础,该执行框前的箭头越多,表示其所具有的基础越厚实,所需要或所体现的关键能力就越强。经过多层次的由相对简单到相对复杂的计划群多次训练,使融合在各个计划过程中的关键能力呈螺旋上升态势。

3.图中每个执行框可看作是一个“计划节点”。下面以大一行动计划框为例简要说明这些节点的内容执行建议如下:(1)明确大一行动的增长目标,包括专业素养、技能、行为三个方面的具体目标;(2)结合大一课程计划中的知识技能学习要求,以简单项日训练为主线,编制行事历,设计项目过程检查量表,每月检查一次目标完成情况并记录在量表中;(3)每两周(单周)小结一次本课程和重要公共课的学习效果,每两周(双周)小结一次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每次小结只须指出印象最深的项(说明理由)或进步最大的项(说明与什么措施或做法有关);(4)制订职业资格认证实施计划。完成职业能力所必备的基础资格认证;(5)练习说话。每周至少与一个同学、一个老师和一个其它人进行三次有主题的交流。记录你认为有意义的话题和情感体会;(6)寒暑假进行不少于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由学校安排或自选主题经辅导员老师同意),并记载最有意义的五件事。

第6篇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重要政策部署,是各级政府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员令,也是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重要措施。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行动计划增进了政府的履职意識,在很多地方,发展学前教育真正纳入了政府责任范畴,发展学前教育真正成了政府的行动;第二,政府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学前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学前教育真正实现了多级财政的共同投入,从中央财政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得到了加强,学前教育正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第三,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出现了较大的增量,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数量明显增加,“入园难”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第四,各地发展学前教育的质量意識有所提高,不少省份幼儿园教师编制数量有了明显的恢复,全国各级政府幼儿园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之多前所未有,这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看到学前教育发展的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完善学前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努力处理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一些基本关系。

第一,处理好三年与未来的关系。三年行动计划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短期目标,也是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为核心目标并加强学前教育发展基础的阶段性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应该聚焦“入园难”、“入园贵”等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为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强大的政策力量。同时,三年行动计划也是学前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三年行动计划不只是关系到3年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只有具有未来眼光的三年行动计划,才能确保“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不重演,确保国家的财力不浪费。因此,三年行动计划不只是计划3年,而是谋划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地方将三年行动计划扩展为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计划是非常有价值的。要切实避免埋头做3年,缺乏对学前教育未来长远发展的整体把握的现象,更要避免认識不到位,眼光短浅,应付了事的现象。

第二,处理好临时性投入与制度性投入的关系。三年行动计划的核心是政府的意識和政府的投入。如何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反映了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认識水平和态度。总结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核心就是长期缺乏投入,并且投入缺乏制度的保障。《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应有力推动这一要求的实现。在确保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量的同时,要切实关注投入的结构和方式,确保制度性投入不断增加,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避免以补救性的项目投入代替制度性的学前教育的投入。要区分民生性的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投入和对学前教育的直接投入,确保政府直接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数量。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的投入,要改变单级政府财政投入的方式,采取多级政府共同投入的方式,确保学前教育的发展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撑。

第三,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包括入园幼儿的人数、幼儿园数、教师数以及场地、房舍面积等。但“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一定要关注质量,没有质量的教育对学前儿童来说,可能意味着不能真正促进发展,甚至还意味着生命危险。因此,必须在学前教育发展中坚持有质量的原则,保质量、有质量和高质量是对我们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数量与质量关系矛盾的典型表现之一是:学前教育需要足够的建筑面积,无论是新建房舍还是利用小学富余教室,都必须坚持幼儿园房舍建筑标准,确保幼儿园建筑安全、实用、专业。按照国家规定建设和改造是确保幼儿园建筑质量的关键所在,要切实避免幼儿园建设中的安全隐患,要避免由幼儿园建筑引发的“小学化”现象,比如按照小学建设的门槛、窗台、黑板、运动设施等,缺乏游戏和区域活动空间,势必会增加黑板书写、集体教学等“小学化”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数量与质量关系矛盾的典型表现之二是:幼儿入园率与班级人数。提升入园率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主要指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入园率的提升是明显的,按照目前的速率,到2020年全国实现70%的入园率似乎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很可能超过。但实事求是地看,目前的入园率是低质量的。判断入园率质量的高低,核心指标之一是班级幼儿数量。在很多农村地区,包括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班级幼儿人数完全符合国家规定人数的是少数,很多地方平均班级人数在五六十人,有些地方还超过100人,就是在那些已经成为一些省份的省示范园、省优质园的幼儿园,每班幼儿的人数还是成倍超员。这对幼儿园的安全隐患、教育质量都有重大的影响。判断入园率质量核心指标之二是幼儿园合格教师的比例,这方面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因此,到2020年,全国有质量地达到70%的入园率,是很艰巨的任务。

第四,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各地都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注重了学前教育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结合。很多地方的政府扶持行动让幼儿园教育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甚至很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入了乡镇幼儿园的班级。但总体上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的现象是明显的。学前教育的发展,基本的原则应该是专业引领下的事业发展,专业引领需要软件建设。有些幼儿园把成片的草地铲除掉,改造成水泥地、塑胶地、地砖地,幼儿园不再是儿童的乐园,环境没有生机,又大量浪费钱财。这就是缺乏专业引领的硬件建设的典型表现。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硬件条件发挥真正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合格教师的比例相当低,不少省份乡镇农村合格教师不足三成。而当前师资问题是我国学前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师资问题的根本不只是在培养和培训,还在于地位和待遇。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偏低,尤其是非在编的教师,收入很低,劳动强度大,国家规定的“两教一保”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一个教师往往承担2人甚至3人的工作,收入只有在编小学教师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这种状况怎么可能稳定教师队伍?怎么可能吸引优秀生源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怎么可能确保学前教育的质量?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加强保障幼儿教师地位、待遇的政策支撑,政府应通过工资统筹、工资补贴、依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等途径确保幼儿教师的基本待遇。同时,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双准入机制(即学历合格和专业合格),避免在有编制的地方,幼儿园过多引入非专业人员,搞专门化的学科教学,助长“小学化”倾向。非学前教育专业的人员进入幼儿园一定要进行专业的考核。

第五,处理好布局与效益的关系。与中小学相比,幼儿园更需要规划布局,幼儿更需要就近入园。幼儿园教育是整体的,不是分人分科走班教学,大规模撤并幼儿园不可能带来更高的教学效益,幼儿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就近入园。各地在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幼儿园规模的适宜性,理性规划,科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减少安全隐患,确保教育质量。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规定:“研究制定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建设、接收、使用与管理细则,并有效落实,确保布局合理,方便就近。农村乡镇建设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等,构建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这正是体现了规模适宜、就近入园的基本精神,也是对盲目撤园并点的一个警示。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已经成为一个文本,这个文本只有付诸行动才能真正产生成效,因此,将文本转化为行动是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的根本所在。同时,要以更科学的立场、更前瞻的眼光、更务实的态度去看待既成的文本。需要根据国家最新的政策完善和调整行动计划,确保文本的科学性、可行性,使行动计划更有力地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0年度招标课题“学前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研究”(10JZD0035)的研究成果之一)

第7篇

1、进入初中后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是使学习紧张、有序、高效地进行,实现既定目标前提和保证。

2、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要找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发挥的最佳才能。

3、长计划,短安排。长计划是指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内容,专题大致归划投入的时间。短安排是指具体的行动计划。即每周每天的具体安排和行动落实。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一、小学数学智性学习的内涵

“智性学习” 是相对于“惯性学习”提出的观点。惯性学习是指通过机械式练习强记事实和规则;智性学习是指通过感官体验形成概念,再逐步建构机略,进而促进智力。“小学数学智性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由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材料,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自觉建构知识体系,达到过程与结果融通共生,最终形成自我独立而稳固的数学能力素养的学习过程。

其中,“智性”是“小学数学智性学习”的魂,是智慧与人性本真的合一状态,是思想感悟和经验积累的交融境界。它是指向起点的、智慧的、美感的、思辨的、整体的关联性“机略”范式。形成解决问题的“机略”是智性学习的必然结果。“机略”包括知识结构、认知地图和心智模式,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靠学习得来,由脑海中产生,或者在行动和学习中吸收。由于儿童的“机略”对长期学习十分重要,因此教师需要在每一个阶段确保:儿童所学的新概念能被现存的“机略”同化,这需要周详的长期规划。有时一些概念是无法被现存“机略”同化,于是重建“机略”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为免将来需要重建“机略”,建立一个“机略”的基本概念需要认真规划。如果做不到,则儿童当然不会学,只能采用强记学习,而低效且枯燥的强记当然无法使学生取得长足的进步,最终学生只得放弃。

“建构”这个术语是指“建立”和“测试”。“机略”建构有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建立知识结构的模式是直接经验,建立一个可验证结果的心智模式。第二种模式是社会的:分享知识和讨论是学术生活的主要特点。第三种模式是由我们的现存知识提升成新知识,例如通过已知的规律扩张到新情况去,将这些模式结合使用更具威力。

具有良好结构的“机略”应具有下列性质:

(1)它能促进理解,进而提高适应力;

(2)它可提供行动计划的资源和各式各样的应用技巧;

(3)分享“机略”的社会功能。人可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增进彼此的合作,并制订互动计划达到互助的目标。

(4)学习得更易;

(5)记忆得更好;

(6)将来学习也更易;

(7)智性学习能让大部分儿童产生内在的喜悦,而不需依赖外在的奖励和惩罚。

如果“机略”是十分重要而又可以达成我们的目标,那怎样才可以获得它们呢?“机略”是必须靠学习而得来的,所以需要建立我们的模式,那是由脑海中产生,或是在行动和学习中吸收。

因此我们需要两套指导系统: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第一系统是一个指导系统,它的功能是促使我们在物质环境中达至有关目标。第二系统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指导系统,在第一系统之上的操作,它的功能是使第一系统所做的事更成功,也是学习的其中一个意义――增加我们的能力去做想做的,即是务求强化智能以达至目标。学习是第二系统的活动,它能改进第一系统的能力。第二系统用较间接的方法进行,但有更高的适应力,也较为经济。如果一个儿童写出了“5”,我们要求他写出一个大一些的数,有时他会写“5”。这个儿童的理解水平只限于表面:记号纸上的层面。如果我们是要求写大一些的字,他的反应是正确的。在这层面,他的理解力十分好,他知道“大一些”的意思,但他没有朝着理解符号系统跨出一步,因为一个符号的实质是它除了代表自己以外,还代表其他东西。我们的要求并非是一个大数字,而是一个代表大数目的数字。一个年纪较大的儿童就有可能将我们的要求同化到数的“机略”而不是数字“机略”中去,即一个深层结构,因此他们便可正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二、小学数学智性学习的价值

智性学习不在于记忆大量的法则,而是在于建立知识结构,当需要时,各式各样的行动计划将应情况而形成。这是一种更经济的学习形式,因为由同一知识结构产生出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数量远远多过依靠单独强记法则的数目。由于计划是专为某情况而单独设计,故有更大的威力和更高的效能。

小学数学采取智性学习有下列四个好处。

1. 应付新知识有更大的适应力

第9篇

全面贯彻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和省、市治理办工作要求,全力推进学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五乱”治理、设施投入、环境建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建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新校园。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1.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牵头抓的责任制度,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和必要装备;落实一岗双责,确保齐抓共管。

2.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实施定岗、定人、定时、定责、定标准、定奖惩的“六定”管理。

3.将环境治理目标任务与年度考核、评优选先、奖励绩效等挂钩,严格实施考核奖惩。

(二)改善环境设施,夯实治理基础

4.建立经费保障和稳定投入机制。将校园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保障开展环境治理所必须的经费,按照《环境质量新改善行动计划》要求,改善校园环境质量;按照《设施建设新突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垃圾池、厕所、食堂、洗浴和排污排水设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分类、厨房排烟排污净化等相关设施设备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学校环境管理平台建设。

5.贯彻《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关于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通告》要求,开展学校燃煤灶具、小锅炉调查摸底,制定学校燃煤灶具、小锅炉整治方案,通过淘汰、清洁能源替代、清洁燃料置换、集中供热等方式按期整改。加强学校自备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

(三)重视薄弱环节,狠抓专项治理

6.按照《城镇品质新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持续抓好三乱(乱吐、乱扔、乱倒)、五乱(垃圾乱倒、车辆乱停、广告乱贴、摊点乱摆、工地乱象)治理,进一步整治办公区、教辅用房、食堂、宿舍、垃圾池、厕所内外、建筑立面、花坛雨棚、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城乡结合部、“铁路、公路、河道”沿线学校和偏远学校、村小、幼儿园等的环境,确保校园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按照市治理领导小组《市容市貌九大专项整治行动》安排部署,积极做好车辆乱停乱放、扬尘污染、噪声污染、防违治违、户外广告、占道经营、市政道路维修、环境卫生、美化亮化等九大专项整治涉及教育、学校的相关治理工作。

7.狠抓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寒暑假、重大活动、重要时段

期间学校环境专项治理行动,主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并坚决遏制反弹

(四)加强环境建设,塑造校园风貌

8.以绿化示范学校创建为抓手,采用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屋顶增绿、垂直挂绿、盆景添绿等方式,因地制宜,加强学校绿化,建设园林校园、森林学校。

9.按照《美丽乡村新面貌行动计划》要求,结合环境友好型学校、绿化示范学校、节约型示范学校、示范食堂、示范宿舍等创建工作,强力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和文化,着力建设美丽校园。

10.狠抓典型引路。成片连线规划打造办学理念先进、文化底蕴深厚、校园风格独特、区域个性十足、办学品位高雅的环境优美示范学校,通过引领辐射,带动地方取得校校显特色、呈亮点、有看点治理新成效。

(四)加强宣传引导,推进志愿服务

11.举办演讲、征文比赛,大力宣传《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和《文明卫生新风尚行动计划》,严格执行教育部学校禁烟规定,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素养。

12.充实完善学校环境综合治理志愿服务分队和小队,认真

做好“美丽家园,美化城市,从我做起”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和宣

传报道,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13.持续开展“文明劝导员”、“义务小交警”、“小手拉大手”、“除陋习、树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文明窗口、前沿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强化治理手段,建立长效机制

第10篇

我校以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为契机,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把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课程设置的封闭性,按学科大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加大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课程的设置,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校修读课程,克服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状,统筹通修课、通识课等面向全校或跨院系课程,构建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由辅助地位变为创新素质培养的独立环节。构建以平台(大类基础平台和专业主干平台)为背景、以层次(基础实验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创新研究层)为基础,以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方法的模块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开设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能训练等实践课,增加实验中心的投入,建立创新实验室,成立电子协会,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自主研究空间。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加大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持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2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即:要求参与计划的学生对科学研究、创业设计有浓厚兴趣;在导师指导下,能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分析、总结等工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夯实基础,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条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等适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想象力,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

实行层次化梯度教学,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教育。基础实验层采取教师授课指导的方式,侧重于元器件的选用、测量仪器的使用、各种电参数测量、电路调试与故障检测等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层采取开放式自主实验方式,侧重于知识综合、融会贯通和应用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电子系统通常由一些常用单元电路组成,如电源电路、传感器电路、放大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ADC/DAC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微控制器电路和电机控制电路等,对这些基本电路和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制作,为今后自主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行拟订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创新研究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针对创新性实验、各类学科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参与开放的科研项目等方式,强调对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发展,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组队、选题、项目申报、性能指标和设计方案拟订、项目实施和成果总结等工作;教师仅仅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3加强项目过程管理,保证项目研究质量

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构成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对项目进行规范管理,指导项目的开展,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撑条件,从制度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教务处负责项目运行状态的监督与管理,如定期检查项目的开展情况,监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组织专家对项目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完善院系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督导,学院为每个项目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创业项目,保证项目的研究质量。

学校的示范性实验中心、各类实验室全方位开放,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积极支持参与项目的学生,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从条件上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定期组织项目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机会,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参加项目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包括学分认定、选课、考试和成果认定等。完成项目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对参与项目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奖学金、优异生、免试研究生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根据项目任务量和完成质量,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激发教师主动开展创新教育的热情。

4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4.1激发科研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吸引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和项目组,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开拓科学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大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学生通过科研活动认识自己,增强信心。通过参与项目的方案论证、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等环节,使学生真实体验科学研究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全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得到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指导教师只给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引导、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使学生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养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从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创新过程,使学生感悟科学研究的精神,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4.2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项目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有负责硬件设计的,有负责软件开发的,有负责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的,等等;项目的研究工作需要项目组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相互协作。通过参与计划项目,锻炼了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形成了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拓展教育,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学风、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了学生知识、智能、素质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5结束语

第11篇

目前,国内医院的人才培养一般都侧重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忽视了管理人才、尤其是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医院的管理人才大部分都是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选的。这批管理人员多数是医学专业背景,缺乏医院管理的理论知识、管理方法和技能,对于日常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经验管理层面。有些管理者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临床医学专业技术工作,留给管理工作的时间非常有限。从国内的教育体制来看,大部分高校对于管理人才的培养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涉及到医院管理方面不多。反观国际上卫生事业管理科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像重视其他管理人才一样,十分重视医疗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人才的制度与途径,譬如医院管理硕士(MHA)课程设置等,我们国家极少数公共卫生学院在此方面刚刚起步。随着医院业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工作日益繁重。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开展,各个部门只能允许少数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入正规高校参加系统课程培训,而大部分的管理人员仍旧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举措在推行过程中受阻或效率不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寻找一条可以将工作与培养兼顾的有效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学习法在医院管理中应运而生。

2行动学习法的应用机制

行动学习法的创始人是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格•雷文斯教授(RegRevans,1907—2003)。1971年,他在《发展高效管理者》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雷文斯使用学习方程式“L=P+Q”来说明行动学习法的含义。式中,L(learning)为“学习”;P(programmedknowledge)为“结构化的知识”,是指人们通过接受指导,学习到的那些储存于书本的知识;Q(questioninginsight)为“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提出深刻问题的能力”。行动学习法是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又不同于传统学习法。传统学习方法是由讲师按着讲义单向传送知识给学员。而行动学习法则是以学员为中心,由学员自己主动提出实际的的问题,并由其他学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在行动学习法中,讲师只是一个主持者、督导者,不提供任何教学。用雷文斯的学习方程式来表示的话,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以P为主位,Q为次位,故我们以小写q以示L=P+q;而行动学习方法则是Q为主位,P为次位,故我们以小写p以示L=p+Q。行动学习的一个理论基石是美国心理学家库博(Kolb)提出的“经验学习循环圈理论”(experientiallearning)。他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4个环节的循环。行动学习法最早由雷文斯1965年在“管理人员发展”的培训中使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企业开始将行动学习法运用到各个层面的管理培训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群策群力”、“变革加速计划”、“领导力发展”项目,花旗银行的“业务经理的领导力——取得突破性业绩”和“挑战团队”项目等都采用了行动学习法。要达到行动学习的目的,必须具备以下3个要素:真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行动学习小组、督导师。行动学习法是通过行动学习小组团队协作,通过督导师的指导,在“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3行动学习法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3.1确定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选题在整个行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选择的项目问题是医院实际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在我们能力范围所及的问题。这样的选题既可以结合员工原来的经验及知识基础,又能给员工足够的学习机会和发挥空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人事制度也逐步向“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医院新型用人制度”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医院行政管理岗位却面临着岗位职责不清、绩效奖金分配不能体现岗位价值等问题,因此,我们结合年度岗位聘用工作,确定了这次行动学习的主题,即解决医院行政管理岗位的岗位职责不清的问题,在培训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的同时来解决医院管理问题。

3.2组建行动学习小组

我们以科室为单位,每个科室由5~7人左右的成员组成科室的行动学习小组,在这个过程中,所选择的小组成员必须是主动参与的,愿意去配合我们的整个行动计划。

3.3确定督导师

督导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够把握方向,提供支持,促进反思,是能够与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对话的沟通专家,也是能够引导小组成员思维的引导师。这个人在促进引导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应该足以能够保持学习团队的状态,同时,他要在促进团队成员发挥创造性和反思性的过程中避免“分析停顿”(analysis-paralysis)或者“钻牛角尖”(navel-gazing)的发生]。此次行动学习的主题是解决医院行政管理岗位职责不清的问题,医院的行政职能部门有20个左右,行政管理岗位更是多达200个。因此这次行动学习的督导师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由医院分管院长和人力资源部主任担任,负责第二层级督导师的培训指导和整个项目方向的把握,以及对于有争议问题的解答等。第二层级由各科室主任及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担任,负责与行动学习小组成员的日常讨论及质疑反思工作,并汇总好相关问题,

3.4对实际问题进行质疑反思

由督导师和行动学习小组针对于这次行动学习的主题——医院行政管理岗位职责不清的问题召开第一次讨论会。大家一致反映该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医院行政管理岗位没有一套完整的岗位体系,人力资源部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提出可以采用岗位评价的方法构建岗位体系。讨论会上督导师要求行动学习小组整理出岗位评价的基本模型、流程及初步实施计划。行动学习小组根据督导师的要求,主动开展学习,查阅文献、向医院管理专家请教等。在这一过程中,督导师也安排了外部专家向行动学习小组成员传授解决问题的工具,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水平思考,六顶思考帽,因果分析法,思维导图,价值链,问题澄清法,KJ法,鱼骨头图法,换位思考,横向思维,评估矩阵法等等。

3.5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在召开了多次讨论会后,行动学习小组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辨析、分类汇总,通过督导师会议进行讨论,确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岗位梳理与岗位分析、编写岗位说明书、岗位评价、调整权重、确定岗位评价结果这5步进行。

3.6发现新问题,再次进行质疑反思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定期地召开讨论会。对于一些小的问题,可以由第二层级的督导师和行动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解决;对于一些争议很大、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由第一层级的督导师参与共同讨论。通过“问题—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发现新问题—再反思”的循环过程中,最终梳理了216个岗位,分成22个等级,初步建立了医院行政管理岗位的岗位体系,为后续绩效奖金分配方案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4行动学习法效果评估及后续改进措施

这次的培训,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知识技能培训,而是运用行动学习法,在不影响我们日常工作的前提下,解决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参与人员都是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及骨干,在参与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流程,对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但是行动学习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4.1对参与者的知识及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行动学习中的参与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培训者,需要主动参与整个培训过程,因此,由于参与人员本身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的不同,对整个项目的理解程度也不一致,导致质疑反思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解释。

4.2耗时较长,管理成本偏高

一次完整的行动学习需要数月甚至1年的较长时间,但是行动学习的选题基本上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短时间内运用行动学习法,可能会造成流于形式,而起不到真正的效果。

4.3无法在行动学习法中获取系统的知识

由于行动学习法在知识授予方面不能够像传统的理论授课一样给予学员系统的知识培训,因此对于一些新知识的获取,是片段的、零散的,不助于学员记忆。每个学员通过行动学习培训所获取的知识也是不同的,带有很强烈的个人差异。行动学习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不能解决所有的培训问题,更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授课式培训。

5结语

第12篇

应用欣赏式探询提升本科生专业承诺,依赖于“发现(Discovery)—梦想(Dream)—设计(De-sign)—实现(Destiny)”的4D循环过程(图1)。在具体应用中,4D循环可呈现出多种形式,其过程应根据每个旅游院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般而言,该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参与主体,描述如何利用探询的力量发现专业及自身的各种优势与潜能,构筑清晰的职业梦想与美好愿景,设计积极的行动计划并逐步付诸实践。4D循环的核心是以乐观的主题引导本科生,通过无条件地构思并询问乐观的问题,让学生们感受到专业学习的意义,欣赏到专业和自身的优点。在4D循环过程中,最常用且最成功的两种方法是全系统探询和欣赏式探询峰会。全系统探询要求包括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校主管部门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甚至还可以邀请部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加入,与本科生一起积极地探询专业优势、职业前景、学业定位、技能培养、知识储备等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中常见的话题。

欣赏式探询峰会是一个大规模的会谈过程,供各利益相关者在交流碰撞中激发潜在智慧。对本科生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从大一就开始了,对专业的承诺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相应的,欣赏式探询峰会也应贯穿本科学习全过程,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年初举行一次,由班主任担任主持人,全体同学出席,并邀请专业课老师、学校主管部门及旅游业界代表列席。每次峰会结合教学计划、行业需求、学习阶段等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独特的主题,安排四天时间分别完成发现、梦想、设计和实现的探询任务,并引导学生将探询心得应用到全年的专业学习中,最终通过大学期间的四次峰会循序渐进地提升其专业承诺。下文将进一步阐释4D循环的各个环节:

1、发现

发现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利用欣赏式面谈(AppreciativeInterview)揭示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正能量。通过积极乐观的问题引导专业范围内的深度对话,以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这些问题可根据每次峰会的主题来具体拟定,例如“你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中有哪些好的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中,令你很有成就感的事有哪些?”“你的特长是什么?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能为你发挥特长带来哪些帮助?”“你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它们对你未来实现理想有什么益处?”“本科生在旅游行业就业有哪些优势?”“旅游行业的哪些职业具有较好的前景?”“你喜欢的旅游行业的职业有哪些?”等。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探询,学生们会发现本科生在旅游行业从业的一些优势,如学历层次较高、理论知识扎实、外语水平较好等,还会发现一些富有前景的就业领域,如旅游规划、会展服务、高尔夫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休闲度假开发等。怀有乐观的心态,通过欣赏的眼光,甚至一些原有的劣势也没那么糟糕,比如本科生在饭店、旅行社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较弱,但这些行业的操作流程相对固定且易懂易学,通过针对性的模拟实训、基地实习等环节的反复练习可熟练掌握。再比如本科生就业时需从服务员、导游等基层岗位做起,但这些经历能为其将来在行业内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梦想

梦想阶段的关键是基于业已发现的优势,描绘自己可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创造一个清晰的结果导向的个人职业愿景和阶段性专业学习愿景。在老师、业界前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结合上一阶段发现的专业及自身的优势,向大家描绘自己在旅游行业从业后可能出现的美好景象,与大家一起期盼未来、构筑职业梦想。此阶段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勾勒清晰具体的梦想,例如请同学们尽情想象:“通过本科期间不懈的专业学习,你就业时会在旅游行业获得什么有前景的工作机会?”“如果你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若干年后你会变成什么样?有哪些收获?”“在旅游行业,你梦寐以求的职业是什么?它能帮助你实现哪些人生理想?”等。基于此,每个学生都会为自己量身定制美妙的职业目标,如“做一个国际领队,环游世界各地,欣赏美丽风景,领略异域文化,尝遍天下美食”“做一个高星级酒店职业经理人,拥有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与卓越的酒店管理才能,收获高薪资、高职位、高权力”等。在每学年的欣赏式探询峰会上,学生们根据这些职业目标可进一步探询阶段性专业学习目标,如“要获得你梦想的工作,你需要在专业学习中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通过本学年的努力学习,你能具备其中的哪些专业知识与技能?”等。

3、设计

设计阶段就如何实现职业及专业学习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周详的专业学习计划,以释放学生的各种潜能。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包揽性和学生个人愿景的多样性,应鼓励每个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创新,探询切合自身实际的专业学习计划,内容可涵盖理论学习、证书获取、课程选择、技能训练、从业技巧、人际沟通等多方面。具体说来,学生的行动计划设计受所在年级、所持职业目标等因素的影响,比如低年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专业学习对终身就业的重要性,侧重基础知识学习,而高年级学生则应争取接触自己梦想职业的机会,加强技能训练与实践经验积累。再比如以直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应不拘泥于传统的旅游专业学习模式,更多地参与行业实践,以弥补动手能力弱的短板,而以继续深造为目标的学生则应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申报、参与课题等方式培养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以提升科研素养。

4、实现

实现阶段进一步营造积极乐观的氛围,让学生们满怀动力和希望,按部就班地行动起来。在明确了梦想及其达成步骤后,学生们在专业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会更强,对专业的承诺水平也会更高。此时,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赞扬,并适时进行督促、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将设计的行动计划付诸实践,实现阶段性专业学习梦想。4D循环的四个环节首尾相接,形成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回路,它一旦启动,就不会轻易停止。在下一学年的欣赏式探询中,学生们又将为实现进阶的专业学习梦想而努力。职业梦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大学四年间欣赏式探询的循环应用,学生们不断探询、不断努力、不断调整,慢慢地会将欣赏式探询理念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承诺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而这将为其毕业后继续追逐职业梦想提供长足的动力。

二、欣赏式探询的保障机制

1、明确角色定位

高度的参与性和合作性是欣赏探询的重要前提。这要求将师生间传统的教育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有效组织各利益相关者集体探询、平等对话,以实现不同权利与职责人员之间的沟通。为此,必须理清各方角色、职责与关系,这是各利益相关者积极投入与合作的基础。首先,在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欣赏式探询的过程中,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应担当起领导者的角色。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主管部门对欣赏式探询的支持体现在学习并推广欣赏式探询方法、派出代表直接参与欣赏式探询峰会、协调探询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探询结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等方面。

一般而言,主管部门应成立一个由3~6人组成的领导小组,为欣赏式探询实践提供指导和资源,并在后期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环节设计、实习基地建设、学生管理条例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老师应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这些老师包括班主任、专业课老师和外聘的旅游业界专家,是实施欣赏式探询的核心团队,类似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管家”,对欣赏式探询过程进行计划、设计和监控。由他们来引导欣赏式探询的整个过程,包括选择积极的主题、制定欣赏式面谈提纲、鼓励学生参与探询、适时提出调整意见等。再次,旅游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应担当起参与者的角色。学生们应当了解自己拥有改变的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式探询的过程中,通过参与欣赏式面谈、发现专业及自身优势、分享个人愿景、设计行动计划、努力付诸实践等一系列环节来激发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确保六重自由

欣赏式探询之所以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它可以生成六种状况,它们共同作用,能释放个人与组织的潜能。经历过这种潜能释放的体验及其对个人生活与周围世界的影响,人们就会持久地转变,这六种状况被称为六重自由。在运用4D循环提升学生专业承诺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学生的六重自由,以有效激发其专业潜能。其一,了解的自由。在日常教学环境中,学校主管部门、老师和学生因职责和分工而相互关联,缺乏平等对话,而欣赏式探询方法要求消除隔阂与障碍,促进三者之间自由地相互了解。其二,倾听的自由。欣赏式探询要求营造信任、开放的氛围,邀请每个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梦想和设计,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被剥夺话语权,并受到老师和学校的重视与倾听。其三,梦想的自由。欣赏式探询要求学生们自由地放飞梦想,从而激发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正能量,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其四,选择的自由。欣赏式探询倡导学生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及行动计划,这样才能产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真心承诺与投入,在专业学习中也会更加主动、坚决、富有创造力。其五,行动的自由。欣赏式探询鼓励学生们相互支持、协同行动。当每个学生感受到有很多老师关心他的未来、有很多同学和他并肩作战,他会获得安全感,从而放心大胆地去实践。其六,积极的自由。欣赏式探询引导学生去感受旅游管理专业带给自己的积极、乐观因素,以求用正面力量推动学生专业承诺的提升。

3、构建交流平台

欣赏式探询是共享型的教学改革方法,要求学校主管部门、老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广泛沟通,在交流与碰撞中相互影响,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共同朝着最佳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建立多方参与的开放式信息交流平台,保证及时有效的沟通。首先,构筑多方对话的主平台,即每学年为期四天的欣赏式探询峰会,实现正式、密集的沟通。其次,拓展多样的辅助平台,包括班会、讲座、主题团日等传统交流形式和QQ群、BBS、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形式,实现持续、即时的沟通。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已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渴望受尊重、被认可。在沟通过程中,学校主管部门和老师不应成为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应与学生们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从而使他们能够并且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