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23 12:4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第1篇

1.利用数据降低企业市场营销风险

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主要是解决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该种交流方式要建立在双方信任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企业营销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空间。通过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可以使双方在更加公平的状态下进行交易,可以利用该系统获得更加真实的产品信息,结合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状况来进行消费选择。同样,企业也可以利用该平台来及时分析客户需求数据,结合这些数据来调整自身的生产,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不断寻找对本企业所生产产品感兴趣的客户群体,然后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使其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从而赢得更多市场份额,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市场营销风险。除此之外,在这样的体系中,营销人员可以快速掌握市场反馈的信息,针对原有营销方案进行适当修改,保证企业营销更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吸引客户群体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营销管理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可以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来吸引客户群体,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来制定出不同的营销方案,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来增加目标客户,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市场。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操作时要掌握专业的营销技能,认识到客户关系的重要性,工作中处处以客户为重,最大限度的保证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树立企业良好信誉形象。为了吸引客户群体,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客户关系系统的运行效率,加大对潜在客户价值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分析出新兴消费群体的消费特点,制定出符合他们消费需求的营销方案。对于客户反映的问题,营销管理人员要非常重视,并且针对这些客户来制定特殊的市场营销活动,加强客户对自身产品的认识和了解,为产品销售赢得更多目标人群。比如上海宝钢集团首先建立相关电子商务平台,对现货库存实现网上交易。这样可以直接实现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企业销售成本,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对客户而言,可以以恰当的价格采购到合适的产品,甚至是市场上难以采购的专用钢材,有效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可以维护企业与客户的利益,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空间,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信赖。企业也可以在该体系下来及时找到自身生产销售中的不足,从全局出发来维护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利用先进技术扩大企业营销市场

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设后需要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尤其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下,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扩大企业营销市场,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需要保证公平,在供求之间加强交流,做好相应技术处理,让客户与企业彼此信任和理解。企业要积极从客户角度出发,生产处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还要提高企业自身的服务质量,从根本上来保证产品的功能、品质,扩大企业的营销市场。客户对企业信任,也就可以扩大他们的消费,能够让他们放心大胆的购买企业产品,而且不用对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担忧。除此之外,企业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及时分析出市场数据,找到自身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渐改善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调整生产方案,最终达到企业市场营销目的,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

4.总结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应该要增强对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对该体系的建设,这样才能够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够逐渐扩大产品市场,提高市场营销质量。除此之外,管理人员也要结合自身企业特点来制定市场营销方案,一切从客户角度出发,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增强企业市场营销方式适应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赢得更多市场份额。

作者:陶欣 单位:潍坊市钢联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建筑经济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企业的经营策略已经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对于企业而言,绝对忠实的客户已经不存在。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据弃过去的低效率的企业经营哲学,采取一种创新的方式来维护顾客的忠诚度,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更新、调整,诸如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等方面。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解决产品的快速销售、快速回款、形成良性运转的资金流是每一个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化的需要。因此,解决好企业的自身机制问题、企业与市场(客户)的关系问题,成为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制造最佳的客户体验、维系与客户的关系、并与客户形成有效的互动?客户关系管理因此而应运而生。

一、从经济学角度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1、交易费用原理

房产交易费用是房地产进行交易所需的成本。交易双方欲达成房屋买卖协议,必须相互了解,将可能提供的交易机会告诉对方,这种信息的获得和传递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如果这样的专用资产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不受干扰地运营,这些投资就一定会带来预期的回报。客户关系管理正是从长期的投资回报考虑,架构企业与客户不可或缺的相互关系,这种依赖关系越持久双方从此获得的收益也越大。

2、收益递增原理

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即收益递增原理,亚当。斯密认为,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即斯密说的“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带来创新机会的增长,又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这一原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客户关系管理的赢利原理。

二、从战略管理学角度看房地产客户关系管理

在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业里,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比起他们的竞争对手来,更能吸引顾客,赚取更高的利润。客户能够判断企业从什么时候起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是促使企业更新的催化剂。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欲保持竞争优势有三种战略可供选择:差别化战略、低成本战略以及目标集聚战略。这些战略也是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依据。

三、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解

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的包括销售、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企业业务流程自动化并使之得以重组。客户关系管理不仅要使这些业务流程自动化,而且要确保前台应用系统能够改进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以达到使企业获利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1、客户关系管理完善客户体验,将企业的资源最大化

客户关系管理不是产品,也不是一个产品组合,而是触及到企业内许多独立部门的商业理念,它需要一个“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并被集成了前台和后台办公系统的一整套应用系统所支持。这些整合的应用系统确保了更令人满意的客户体验,而客户满意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已有资源(房地产业主)毫无疑问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之一,因而需要细心管理。对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培养和挖掘则被认为是企业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关键。有资料显示,发展一个新客户要比保留一个老客户多付出5倍的投入。投资于现有客户,使其满意度增加会对客户忠诚度有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效益。

2、服务客户的观念——客户关系管理成功的核心

企业要得到持续的发展,拥有忠诚的客户是最重要的。根据美国营销学者赖克海德和萨瑟的理论,一个公司如果将其客户流失率降低5%,利润就能增加25%——85%.房地产企业已经认识到保持现有顾客的重要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立房地产客户数据库,并有效地运用所储存的资料,能通过研究客户、开发客户、与客户沟通,有效留住客户,赢得客户的信赖与拥护。

四、房地产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推出,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逐渐形成。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了。企业把任何产品的销售,都建立在良好的客户关系基础之上,客户关系成为企业发展之本质要素。如此一来,正在流行的很多新营销概念,如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等,实际上都可以纳入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的范畴。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契合点:

1、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同比增长14.1%,空置一年以上的商品房面积近4400万平方米。可以说,对于许多开发商而言,来自一线的销售压力、资金回收的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急需借助导入客户关系管理,提升企业客户关系能力,提高一线销售人员对于客户跟踪、客户服务的能力。

2.提升客户满意度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积累了大量的老客户,客户投诉会大幅增加、甚至发展到一系列业主维权事件,如何快速提高客户满意度,完善企业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统一调度的客户投诉处理系统,是这些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当务之急。

3.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和能力

房地产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认识到个性化客户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很多企业逐渐向服务型企业过渡,成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组织,希望能够将分散的、点滴的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推出针对客户的服务新手段,力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4.提升品牌形象

基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房地产企业要树立全员客户服务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对外的服务准则、服务口号、承诺服务水准一致,并依托于客户服务部,形成一条以客户为导向的企业服务运作链。企业全体员工都在不同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于客户,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品牌企业文化。

五、现行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步骤

1.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造成服务效率降低问题

目前电话、传真、面对面等交流方式的分离使用在降低服务效果的同时,造成人员的服务效率不高,并且不利于客服人员的管理。

2.各实体部门服务的分离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没有统一的客服中心,客户往往要多次交涉才能找到适合问题解答的部门,而各部门信息共享程度低,交流不顺,所以回复结果也出现不统一现象,由此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又降低了服务效果。

3.现有客户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问题

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料,但由于缺乏对其潜在需求的分析和分类,而且此客户资源库没有实现共享,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前,必需先诚实地作一次全面体检,了解自身的优势与缺点,进而倾听客户的声音,确实了解所有与客户互动的管道,开始规划整体的客户管理架构。

一个执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方案分以下几步骤进行,这对提高顾客忠诚度是至关重要的:

1)区分目标顾客,对企业所有客户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2)确定目标顾客,瞄准最有价值的客户,制定可行的方案以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3)满足目标顾客需求,为每一客户提供量

身定做的服务和产品

4)与目标顾客达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管理层即时了解市场情报,深入地了解个别顾客的行为、新兴需求和消费形态。

六、房地产行业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措施

1.客户关系管理如何同公司整体战略融合在一起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首先需要确认公司对项目的期望和业务目标,同时要考虑现有业务环境以及公司的战略优先层次。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企业的市场份额是保持稳定,还是在下降?

(2)企业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什么(如,降低成本比提高市场份额更重要吗)?

(3)争取客户、发展客户、挽留客户和为客户服务的成本哪个相对更重要一些?

(4)同客户交流和服务的过程中,哪些渠道最重要?

(5)如何平衡“以产品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

(6)企业认为最有价值的客户是哪些?为什么?

回答上述问题,将帮助房地产企业确定客户关系管理的投资,并寻求公司和业务部门的支持。

2、建立个性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客户关系管理必须根据房地产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配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步骤、有节奏地建立和实施。

(1)事先建立可量度、可预期的企业商业目标

企业在导入客户关系管理之前,必须事先拟定整体的客户关系管理蓝图规划,制定客户关系管理的预期、短期、中期的商业效益。切不可一次性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系统、或听从客户关系管理厂商一味的承诺,毕竟它不是万能的,企业应更多地借鉴国内外其他企业、尤其是同行业的应用成效,并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制定合理的商业目标,并制定可对其进行度量的指标工具。

(2)行业领域应用的深入研究

客户关系管理最早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当时的客户关系管理更多的是采用国外应用比较成熟的理念。国内厂商在此基础上,单纯从软件功能本身进行效仿,而对中国企业的行业特点理解、分析、结合的不够,从而导致研发的产品有闭门造车的感觉,不能与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将国际通用的理念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特点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体系,是目前所有国内客户关系管理厂商、咨询公司、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为企业把脉、对症下药

目前,许多销售客户关系管理的厂商其实并不善于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去推广它,拿着通用版的软件到处安装,丝毫没有客户关系管理所提倡的“一对一”服务理念,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只有对企业的管理现状充分了解,才能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独特的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通常做法是,聘请具有客户关系管理实践以及行业经验的咨询团队对其进行诊断,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沟通、流程重组等方式进行企业的咨询诊断工作。通过企业咨询诊断,期望发现企业现存的管理上、流程上、架构上、信息化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对企业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为未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营销的一对一和“个性化”的特色是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要素。它必须是针对企业的个性化定制,根据不同的客户、不同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发展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经过充分的调研,明确企业目前所处的地位;其次是将企业当前的操作方式与最好的操作方式作一番比较和研究;最后要提供提高销售额的方法。

3、给客户关系管理一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纵观全球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企业,由于总体开发周期过于漫长、工作量过大而导致最终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客户工作往往是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推广过程中,最昂贵、最费时也是最复杂的一环。因此,通过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将最终的应用搭建在成熟的案例之上,企业将会大幅减低客户化的需要,也会大大降低实施过程的整体风险。

大部分成功的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均采用分阶段实施方案。每一阶段则侧重与特定客户关系管理目标,从而达到快速制胜的效果。换句话说,企业可于合理的时间内(一般为三至四个月)取得一定的成果,定期量度、追踪系统成效并保持持续推广。超级秘书网

(1)为了更好地在企业内部推行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配合下,必须制定相关的员工客户关系管理绩效机制,使其与员工业务绩效考评联系起来。

(2)为了能够便于企业定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效果的评估,系统在设计初期要增加一些度量、评估系统本身的量化分析指标,以便进行前后对比。

(3)客户关系管理导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定期评审与回访至关重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及时了解系统上线运行后,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明确的改进方案,从而促进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企业中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应用。

由于客户关系管理对房地产企业的重大影响,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项目时需要整个企业范围的信息传达与责任承担。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投资于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同时要建立新的业务模型。所有客户信息的集中是成功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这一强有力的企业策略将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客户忠诚度和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3篇

1.普通客户的关系管理

对于普通客户,商业银行应该注重客户的基本体验。基本体验包含个性尊重、专业服务和便捷服务三个要素,客户在与银行的接触中,银行的首要任务是尊重客户,同时向客户传递出可靠、专业和快捷的企业文化,尊重、专业和便捷在银行服务中显得举足轻重,银行尊重客户隐私,安全妥善地处理客户的资料,专业提供各项便捷满足客户需要的金融服务,保障金融服务过程的安全和可靠,遵守公平的金融服务合约,专业诚信,快捷服务,向客户传递出浓厚的专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氛围。

2.重点客户的关系管理

对于重点客户,商业银行应该注重客户的绩效体验。绩效体验包含知识获取、时尚打造和品牌塑造三个要素,客户在使用银行提供的产品和享受银行各项服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给客户提供了参与的空间和渠道,教会客户掌握金融服务和管理个人财富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使得客户的金融知识和理财能力获得提升,同时,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新颖和引领潮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客户感受到时刻站在时尚前沿,认可银行的服务,并对之产生依赖性,从而塑造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品牌。

3.贵宾客户的关系管理

对于贵宾客户,商业银行应该注重客户的激励体验。激励体验主要包含服务创新、产品定制和身份彰显三个要素,银行为客户提供富有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整套的金融产品服务组合,让客户的金融服务体验具有新颖性和超越性,可以根据客户不同阶段的特殊需要帮助其定制满足人生各阶段的金融服务规划,并定制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使客户获得特殊待遇和回报,彰显客户不同一般的身份,协助客户实现生活和事业的价值提升,帮助客户在事业方面取得最大的成功。

二、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流程

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实质上是对客户关系管理策略进行探索、制定和评价选择,对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等进行优化排序和资源配置,并不断调整和适应。商业银行可能会制定达成客户关系管理目标的多种客户服务方案,并对每种方案进行鉴别和评价,以选择出适合客户的适宜方案。各类客户服务方案都应构建在客户关系管理流程的关键活动基础上,可分为以下六项关键活动。

1.客户识别

商业银行要在目标市场中,通过各类方式收集大量客户资料,并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根据客户的特征和交易行为,识别出可能接受银行金融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客户群体。客户的识别要具有适应性,银行在识别客户的过程中,需要摒弃平均客户的观点,寻找那些关注未来并对长期合作关系感兴趣的客户,搜索、定位具有持续性特征的客户。

2.差异化分析

消费群体及公司客户存在差异性,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客户的价值观念、金融消费观念、金融消费行为的异质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要对客户进行差异化分析。不同客户对商业银行有不同的需求和对商业银行有不同的贡献度,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消费模式,研究客户的忠诚度和贡献度,并对其进行分类和遴选,根据其特征更好地配置银行产品和服务资源。

3.保持良性接触

商业银行需要与客户保持良好地接触,了解客户过去的交易行为和兴趣需求,及时地获取和更新客户信息,从而加强对客户需求的变化感知和洞察深度,同时让客户有愉快的体验与感受,从而能够持续吸引优质客户。与客户保持良性互动,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配置资源,使银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改进更有成效,从而抓住最有价值的客户,使银行业务能够持续良性发展。

4.特色服务定制

特色服务打破了传统被动服务模式,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特征进行个性化设定,依据各种渠道对客户需求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根据不同的客户特点和异质化需求打造金融产品,定制和推送相关产品和服务,主动开展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特色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提高优质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5.客户服务评价

为客观、有效地评估服务银行提供的服务,通常遵循综合性原则,对构成银行金融服务的多要素进行评价,客户服务评价重点是评价银行的服务质量,根据收集银行服务过程中客户兴趣度、贡献度和满意度等方面情况,采用一定的模型综合评估银行服务的质量。

6.客户服务优化

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要积极地管理好客户需求和优化产品,把握好服务质量与管理成本的均衡点。商业银行根据客户服务评价结果和相关建议,进行综合整理,采纳良好建议,对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进行改进和持续优化,同时完善金融服务渠道,不断提升银行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

三、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实现路径

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在理解客户不同层次的需要、打造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以银行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其内涵是利用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聚合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客户信息多维度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从而发现其中所蕴涵的客户模式和规律,整合银行客户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渠道,发展潜在客户,留住优质客户,提供按需定制的智慧服务,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贡献度,不断地完善银行管理、市场、信贷和客户服务等与客户关系管理有关的业务流程。其实现路径的关键有以下几项。

1.构建客户关系管理总体框架

构建面向智慧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是适应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必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快速组织各类资源,提升客户服务和市场营销水平,同时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管理,为客户经理提供风险控制工具,为客户服务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最终助力银行提高利润、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市场占有率的管理目标。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总体框架可以从这个视角出发,进行客户信息资料的整合,实现统一的客户信息模型,建立与银行金融服务相关活动的互动关系,在统一的客户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对客户信息进一步加工、整理和展现,为主动营销、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挽留、客户维系以及客户的分级服务提供有效支持。

2.优化内部管理和客户服务流程

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首先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通过组织再造,整合内部资源,建立功能完整、交流通畅、高效运作的职能机构,同时以挖掘和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基于客户交流的业务流程重组。通过跟踪、驱动市场导向,深入分析和洞察客户需求,整合银行的核心业务流程,合理调整银行网点分布,整合和优化银行的现有信息系统,使银行业务处理更加流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将银行的市场、销售、咨询、服务、支持等全部集成起来,充分利用银行网点的柜面服务、自助设备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为客户提供金融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从而打造银行与客户之间更贴近的客户服务关系。

3.基于大数据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要基于大数据平台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将这些广泛地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经营管理机构、不同层次人员中的大量信息集中起来进行有效利用和充分加工,将来自银行各个业务系统及远程服务系统的客户交易数据,和来自于其他有关客户资料信息和服务信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中心,并在其基础上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综合了银行的各类客户信息,包括来自银行各种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各类数据,并支持多种结构,通过网络进行商业通信和交易处理。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客户信息进行分类、聚类、关联和序列等多种处理方式,可以挖掘出隐含的、未知的规律,分析客户的分布情况、收入状况和购买偏好,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更清楚地掌握信贷产品的销售情况,更好地为产品进行定价和客户定位。

4.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模式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较好解决银行各部门在协同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前后台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营销部门将对客户调研和对市场的分析结果及时传递给信贷管理和服务部门,以便信贷管理部门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客户特征、行为和品质,更为科学地对信贷产品投放进行决策,服务部门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等级和特征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信贷部门和服务部门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时,也将服务相关信息及客户诉求反馈给营销部门,以便营销部门及时掌握客户信息和诉求,并展开多维分析,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竞争策略。

5.建立有效协作的客户服务渠道

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渠道可以分为实体服务渠道和远程服务渠道。实体服务渠道包括银行营业厅柜面服务,及实体的VIP客户服务中心等,而远程服务渠道主要是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新兴渠道,相比实体服务渠道,远程服务渠道具有跨越距离、服务成本低、服务快捷的优点。以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以移动应用程序(移动终端App)、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交互方式的兴起,以及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的成熟,远程服务渠道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方式。银行需要对客户服务渠道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建立有效协作、体验一致的客户服务渠道,无论客户从哪个渠道接入,都能体验到同样愉悦的贴心服务。

6.客户信用评估和风险预警

在客户信息统一的基础上,制定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和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实现客户信用等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信息系统。通过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对有关金融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根据客户的信用资料和相关交易活动,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并采用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运用智能技术及数据分析方法,获取不同等级的信用分数,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分数,分析客户按时还款的可能性和风险系数,决定是否予以授信以及授信的额度和利率。同时,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客户的活动进行监测,对具有风险的行为发出预警。

四、总结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营运资本,绩效,现金周期

一、引言

对我国众多中小企业来说,融资困难往往是因为自身资本实力较弱,受资金不足的困扰,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通常主要由流动资产组成,因难于在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流动负债成为主要外源性融资渠道。因此,实施有效的营运资本[①]管理对中小企业尤其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界对财务管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认识的趋同,营运资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财务管理体系中与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和股利政策同样重要的决策领域。营运资本管理的有效性,涉及流动性及其盈利性的权衡。流动性是蕴含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动态意义上的偿付能力企业管理论文,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对规避经营风险和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流动性越强的资本其盈利性越弱,过度强调流动性必然会牺牲盈利性,而盈利性的提高又有赖于营运资本的加速周转。营运资本管理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在保证营运资本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结构上的合理搭配,并尽可能加速营运资本周转,提高企业营运资本的盈利能力。

传统营运资本管理理念认为,由于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期限结构和属性结构很难做到完全匹配,而且存货变现需要很长时间,很难做到精确的资本预测,因而企业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营运资本,才能保证充分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然而,西方企业中“零营运资本”和“负营运资本”的理论与实践对传统的营运资本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零营运资本”理论对营运资本的界定为“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认为保持流动性并不意味着必然要维持很高的营运资本,只要企业能够合理安排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数量和期限,保证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匹配,并且加速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就可以通过对供应商应付账款的延期支付提供存货资金,动态地保证偿债能力,将营运资本降至为零甚至为负的水平,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1]。

中小企业受管理者知识、理念和经验的制约企业管理论文,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无论是观念、方法、还是手段上都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中国学术期刊网。长期以来,财务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倾向于投资管理、融资管理和股利政策的研究,营运资本管理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这是由于营运资本作为一个财务概念是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以后才引入我国的。全面实证考察中小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丰富我国营运资本管理的实证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制定营运资本管理政策、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营运资本是企业资本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其投入和收回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实现营运资本的有效管理和运转,才能保证销各环节的衔接,中小企业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反映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综合指标是现金周期,Richard V.D.and E.J.Laughlin提出采用现金周期指标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的全貌,将现金周期定义为从供应商处购买原材料支付现金到向客户销售产品收回货款之间的时间,等于应收账款周转期与存货周转期之和减去应付账款周转期[2],现金周转期模型如图1所示。现金周期越长,营运资本投资越大,较长的现金周期通常源于应收账款周转期或存货周转期较长,或者应付账款周转期较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和存货周转期较长,可能带来销售收入的提高,但如果持有较高应收账款和存货投资的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则会带来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应付账款周转期较短,通常表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中有些部分需要靠成本较高的长期资金维持,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国外学者对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系统的体系,其主要摘要素的最佳余额企业管理论文,有效管理应收账款、存货和应付账款[5]。然而,大量投资于应收账款和存货会同时带来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和管理费用的增加,降低资产使用效率,从而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应付账款是经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资本来源,一般成本较低而且比较灵活,延迟应付账款的支付可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然而,如果供应商提供早期付款折扣优惠,放弃现金折扣将具有很高的隐含融资成本。在使用现金周期作为综合指标考察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Shin and Soenen对美国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现金周期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将现金周期降低至合理的较低水平可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为股东创造价值[6]。Deloof研究证明,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企业可以通过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和存货周转期提高盈利能力。研究还发现,盈利能力差的企业一般都会延期支付供应商货款[7]。Lazaridis and Tryofonidis认为延期支付供应商货款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8]。Garcia-teruel and Martinez-solano认为应付账款周转期对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影响[9]。

由于营运资本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探讨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实证研究较少。毛付根最早采用规范方法对营运资本的结构管理进行分析,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着手,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从总体上观察和研究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两者变动引起的盈利与风险之间的消长关系,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10]。杨雄胜等结合中国现实分析了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指标在理论与方法上存在的不足,指出周转额应是某一形态的垫支资金不断回到其原有状态的数额,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期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指标企业管理论文,并采用应收账款逾期率作辅助指标,将存货周转期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并按其内容进行材料平均储存期、在产品平均生产期以及产成品平均库存期等指标细化,以揭示存货在不同环节的营运效率[11]中国学术期刊网。王竹泉等提出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理念,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营运资本管理理论新框架[12]。汪平和闫甜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为“零营运资本”概念与技术的运用提供经验支持,并对营运资本政策决定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和检验[13]。孔宁宁等考察了制造企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认为公司盈利能力与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周转期显著负相关[14]。本文借鉴国外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实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考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和现金周期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提出以下基本假设:

H1:应收账款周转期与中小企业业绩负相关

H2:存货周转期与中小企业业绩负相关

H3:应付账款周转期与中小企业业绩正相关

H4:现金周期与中小企业业绩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基于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报表中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和范围按照一贯性原则的要求进行编制,数据具有可比性,可以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截止2006年上市的222家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样本企业的具体筛选过程如下:①剔除每年被ST的上市中小企业5家;②剔除金融类上市的中小企业1家;③剔除研究所需样本财务数据不完备的中小企业6家;④剔除各变量的1%异常值的上市中小企业11家。经过筛选,共获得199家样本中小企业597个有效观测值。

文中数据来源于深市中小企业版网上信息披露平台cninfo.com.cn/sme/gsgg/nb.html和巨潮资讯网提供的相关上市中小企业年报数据,具体财务指标由作者根据199家上市中小企业2007-2009年年报基础财务数据整理和计算得出。

2.模型设计和变量安排

(1)模型设计

本文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以下模型考察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绩效的影响:

ROEit =α­­0+α­­1Sizeit+α­­2Levit+α­­3Sgrowit+α­­4ARDit+μ­it(1)

ROEit =α­­0+α­­1Sizeit+α­­2Levit+α­­3Sgrowit+α­­4INVDit+μ­(2)

ROE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Sgrowit+α­­4APDit+μ­it(3)

ROE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Sgrowit+α­­4CCDit+μ­it(4)

其中,下标i代表各家公司(横截面维度)企业管理论文,变动范围为从1到199;t代表年数(时间序列维度),变动范围为从l到3。

(2)变量安排

①因变量:中小企业绩效指标

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因变量来衡量中小企业的绩效能力。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主要指标,作为企业销售规模、成本控制、资产营运、筹资结构的综合体现,是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直接表明所有者拥有净资产的获利能力和收益水平,即企业盈利的真正绩效。采用净资产收益率绩效指标,试图更加准确地描述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中小企业业绩的相关性。

②自变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评价指标

本文使用现金周期作为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衡量指标。现金周期(CCD)是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综合指标,可以分解为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周转期三个组成部分。本文使用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计算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周转额,使用主营业务成本作为计算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周转期的周转额。为深入分析现金周期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本文进一步研究应收账款周转期(ARD)、存货周转期(INVD)和应付账款周转期(APD)对绩效的影响,也将它们作为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衡量指标。应收账款周转期=[(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365]/[2×主营业务收入],存货周转期=[(期初存货+期末存货)×365]/[2×主营业务成本],应付账款周转期=[(期初应付账款+期末应付账款)×365]/[2×主营业务成本]。

③控制变量

第一,中小企业规模(Size)。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可以影响组织结构和决策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绩效[15],因此本文把中小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由于本文研究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中小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因此使用主营业务收入来控制企业规模和市场需求对绩效影响,但考虑到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较大,对其取自然对数以减小不同年度之间主营业务收入差距,使数据更接近正态分布中国学术期刊网。

第二企业管理论文,财务杠杆(Lev)。财务杠杆水平的高低反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由于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主要采用借款等债务融资方式,财务杠杆反映了债权人和所有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对企业绩效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本文在控制变量中引入财务杠杆,以控制不同财务状况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使用平均负债总额/平均资产总额作为财务杠杆。

第三,销售增长率(Sgrow)。销售增长率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和发展速度,从动态角度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而言,较高的销售增长率表明企业具有较强的发展势头和盈利能力。

表1 变量描述与研究假设[②]

变量

描述

相关性假设

净资产收益率(ROE)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应收账款周转期(ARD)

平均应收账款×365/主营业务收入

(-)

存货周转期(INVD)

平均存货×365/主营业务成本

(-)

应付账款周转期(APD)

平均应付账款×365/主营业务成本

(+)

现金周期(CCD)

ARD+ INVD- APD

(-)

企业规模(Size)

Ln(主营业务收入)

(+)

财务杠杆(Lev)

平均负债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

销售增长率(Sgrow)

(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

(+)

四、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2007-2009年中小企业样本观测值利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观测值描述性统计

变量

变量名

观测值

均值

中位数

极小值

极大值

标准差

ROE

净资产收益率

597

13.47%

11.44%

-26.28%

300.36%

18.25%

ARD

应收账款周转期

597

69.18

62.76

1.62

356.03

47.93

INVD

存货周转期

597

119.80

96.93

5.37

722.83

97.27

APD

应付账款周转期

597

66.28

61.94

2.14

680.45

54.09

CCD

现金周期

597

122.70

105.39

-156.74

787.98

106.55

Size

企业规模

597

20.42

20.40

17.42

24.79

0.98

Lev

财务杠杆

597

41.34%

41.69%

4.26%

80.82%

15.72%

Sgrow

销售增长率

597

22.85%

16.23%

-49.50%

977.99%

57.03%

统计结果表明,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3.47%,反映出样本总体的平均绩效水平较低。现金周期均值为122.7天,中位数为105.39天;应收账款周转期均值为69.18天,中位数为62.76天;存货周转期均值为119.80天,中位数为96.93天;应付账款周转期均值为66.28天,中位数为61.94天。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从供应商处获得的平均信用期66.28天小于给予客户的平均信用期69.18天,存货的平均周转期119.8天,周转速度较慢。财务杠杆均值为41.34%,中位数为41.69%,说明中小企业总体债务水平适中,经营安全企业管理论文,风险水平不高;销售增长率均值为22.85%,中位数为16.23%,说明中小企业的销售额整体上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变量相关性分析

表3列示了模型所有变量利用SPSS13.0运行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

  ROE

ARD

INVD

APD

CCD

Size

Lev

Sgrow

ROE

1

 

 

 

 

 

 

  ARD

-0.117**

(0.000)

1

 

 

 

 

 

  INVD

0.021*

(0.603)

0.229**

(0.000)

1

 

 

 

 

  APD

0.173**

(0.000)

0.346**

(0.000)

0.349**

(0.000)

1

 

 

 

  CCD

-0.76

(0.063)

0.483**

(0.000)

0.839**

(0.000)

-0.033

(0.419)

1

 

 

  Size

0.194**

(0.000)

-0.380**

(0.000)

-0.339**

(0.000)

-0.158**

(0.000)

-0.400**

(0.000)

1

 

  Lev

0.013*

(0.757)

-0.167**

(0.000)

-0.158**

(0.000)

0.177**(0.000)

-0.198**

(0.000)

0.484**

(0.000)

1

  Sgrow

0.148**

(0.000)

-0.069

(0.092)

-0.045

(0.277)

-0.034

(0.408)

-0.055

(0.184)

0.090*

(0.027)

0.075

(0.066)

1

注:**表示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5的显著性水平。

结果表明,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与营运资本管理效率指标应收账款周转期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本文的预期相符,表明加速收款会提高中小企业绩效。净资产收益率与存货周转期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本文预期不相符,表明加速存货周转意味着存货占用水平过低和频繁发生存货缺货。净资产收益率与应付账款周转期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本文预期相符,表明延期支付货款有助于绩效水平的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与现金周期高度负相关,也与预期相符,表明缩短现金周期可以提高盈利能力,从而证实了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对绩效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与控制变量中小企业规模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较强。净资产收益率与财务杠杆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负债率越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中小企业绩效水平越好;净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销售增长越快中小企业的绩效越好中国学术期刊网。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总体较弱,只有现金周期与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和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483、0.839和-0.76企业管理论文,为避免潜在共线性问题,需要在随后的多元回归分析中对此加以关注。

3.回归分析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考察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使用时间权重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表4列示了采用Eviews6.0运行后模型1-4的回归结果。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Model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Prob.

(1)

C

Lev

Sgrow

Size

ARD

-0.7041

0.1681

0.0476

0.0432

-0.1632

0.1207

0.0335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

C

Lev

Sgrow

Size

INVD

-0.6788

0.1671

0.0462

0.0421

0.0001

0.1185

0.0337

0.0100

0.0060

0.0001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628*

(3)

C

Lev

Sgrow

Size

APD

-0.6521

0.1662

0.0446

0.0405

0.1023

0.1153

0.0351

0.0100

0.0059

0.0009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4)

C

Lev

Sgrow

Size

CCD

-0.6549

0.1658

0.0472

0.0412

-0.1605

0.1218

0.0336

0.0101

0.0061

0.0015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注:**表示0.0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0.05的显著性水平。

从运行结果上看,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与应收账款周转期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本文的预期相符,表明应收账款回收的速度越快,资金被其他单位占用的时间越短,管理应收账款的效率越高。但是奉行过于严格的信用政策,采取过于苛刻的信用标准和付款条件会限制销售收入的扩大,造成存货的积压和流动资金周转的缓慢。延长客户付款期限可能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进而增加利润水平,但同时会带来资金成本和坏账损失等费用的增加,对绩效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通过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有助于提高绩效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与存货周转期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本文预期不符,表明延长存货周转期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也反映出存货周转率过快,存货储备水平不足企业管理论文,造成存货缺乏、生产中断或销售紧张,影响供货和销售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与应付账款周转期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本文预期相符,表明延期支付货款可以提升绩效水平。然而,应付账款规模和期限的大小不仅与自身的信用有关,而且与销货方提供的信用条件有关。如果中小企业意欲展延付款期拖欠货款不还,就会导致因信誉恶化而丧失供应商乃至其他客户的信用,或招致日后更加苛刻的信用条件。净资产收益率与现金周期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也与预期相符,表明治理机构可以通过缩短现金周期提高盈利能力。现金周期是对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周转期的综合分析。应收账款周转期与绩效能力负相关对现金周期与绩效能力的负相关关系具有正面影响,存货周转期与绩效能力正相关、应付账款周转期与绩效能力负相关对现金周期与绩效能力的负相关关系具有负面影响。现金周期与绩效能力关系回归结果的显著负相关,表明应收账款周转期对现金周期的变动趋势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在时间权重的固定效应模型中,各控制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均为显著。中小企业绩效与规模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有可能创造较高利润。绩效水平与财务杠杆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具有较高财务杠杆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好。绩效水平与销售增长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市场机会是企业得以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销售增长率的中小企业绩效能力更强。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截止2006年在我国深市上市的199家中小企业2007—2009报表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绩效能力之间的关系中国学术期刊网。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应收账款周转期、现金周期显著负相关;延长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有助于提升中小企业的绩效;采取高负债利用财务杠杆融资策略会提升绩效;扩大中小企业规模、提高销售增长率有助于增强中小企业实力,进而增加盈利水平。

尽管本文研究结论的得出是基于上市中小企业的数据,但对其它非上市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1)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将营运资本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据以了解经营情况和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资本周转状况与供、产、销各环节密切相关企业管理论文,采取恰当的信用政策、加强存货的科学管理、选择最优债务支付时机和支付方式等措施,将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和应付账款周转期控制在合理的最优水平,在保证充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营运资本的高效运转。(2) 净资产收益率与应收账款周转期负相关表明,对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缩短收款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其变现能力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3)净资产收益率与应付账款周转期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中小企业因难于在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正规金融和商业信用成为其主要外源融资渠道,会导致中小企业过于依赖甚至长期拖欠上游客户账款,进而影响自身的信誉状况。因此,中小企业不宜片面追求延期付款带来的成本收益,而应权衡在供应链中所处位置,制定适合自身的付款政策。(4) 净资产收益率与现金周期的显著负相关表明,应收账款周转期对现金周期的变动趋势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应该通过加速应收账款周转和合理控制存货水平实现对现金周期的最佳控制。

本文研究的主要缺陷:一是在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评价指标中,选择现金周期及其组成部分作为衡量指标,可能会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测量偏差。二是研究资料仅涉及2007-2009三年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Eugene F.Brigham,Joel F.Houston.Fundamentals ofFinancial Management[M]. Cincinnati:South-Western CollegePub,2003:655-657.

[2]RichardV.D.and E.J.Laughlin.A Cash Conversion Cycle Approach to Liquidity Analysis[J].FinancialManagement,1980,Spring:66-69.

[3]Blinder A.S., Maccini. The Resurgence of Inventory Research:What have We Learned[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1991,5:291-328.

[4]Ng C.K., J.K.Smith and R.L.Smith.Evidence on theDeterminants of Credit Terms Used in Interfirm Trade[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1109-1129.

[5]Gerg Filbeck,Thomas M.Krueger.An Analysis of WorkingCapital Management Results across Industries[J].Mid-American Journal ofBusiness,2005,20(2):11-18.

[6]Shin,H.H.,L.Soenen.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andCorporate Profitability[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8,8(2):37-45.

[7]Deloof M..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Profitability of Belgian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2003,April/May:573-587.

[8]Ioannis Lazaridis,Dimitrios Tryofonidis.Relationshipbetwee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Profit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Athens Stock Exchange[J].Journ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Analysis,2006,19(1):26-35.

[9]Pedro Juan Garcia-teruel,Pedro Martinez-solano.Effects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on SME Profi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anagement Finance,2007,3:164-177.

[10]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38-40.

[11]杨雄胜.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0,(4):47-51.

[12]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13]汪平,闫甜.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政策与企业价值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27-36.

[14]孔宁宁,张新民,吕娟.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121-126

第5篇

关键词:虚拟组织 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

虚拟组织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创新形式和新目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和生命力,它不仅能有效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力地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为了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而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运用等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知识是虚拟企业的关键资源,因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创新,而对于虚拟组织来说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各成员组织,因此,本文主要探讨虚拟组织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面向虚拟组织的企业间的知识创新体系的关键内容和构建过程,旨在丰富虚拟组织和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以图有助于推动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组织创新和知识创新,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虚拟组织和知识管理是目前组织学界和管理学界的两大前沿性热门课题。虚拟组织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的交叉

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献[1]阐述了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Nonaka认为,知识管理要求致力于基于任务的知识创新,传播并具体地体现在产品,服务和系统中[2]。Broadbent则认为“知识管理”是挖掘并组织个人及相关知识以提高整体效益的一种目标管理流程[3]。Jordan等人提出了“知识供应链”的概念,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以物流为中心而以知识流为中心[4]。Fritz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虚拟组织的关键过程之一[5]。Gristock提出对创新至关重要的隐性知识同样可以通过电子手段进行交换[6]。文献[7]探讨了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以及虚拟组织中知识的意义,并通过使用3D技术探讨了虚拟组织中知识共享的过程。Hedberg等人提出通过假想组织建立员工或合作伙伴间的信赖以及知识创造[8]。文献[9]通过案例分析了组织间或项目间的知识转移问题。文献[10]在简述虚拟企业的产生及运作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虚拟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性,提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体系架构。

归纳起来,目前对于面向虚拟组织的企业间知识创新体系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1)虚拟组织和知识管理的独立领域内的研究文献多,两者交叉研究的论文少;

(2)研究虚拟(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或知识管理体系的文章多,但研究虚拟组织中的企业间知识开发,知识转移,知识创新体系的文章少;

(3)一般概念性介绍的文章多,深入进行理论探讨的少;

(4)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如许多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企业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会对虚拟组织的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5)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网络发达和信息技术先进的国家,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则很少。

2.虚拟组织与知识管理

虚拟组织是由提供核心竞争力的实体组织基于信息技术完成某个商业目标而临时组建的动态联盟,各成员组织是能力互补的动态网络的一部分。因此,虚拟组织不仅仅是产品和过程的集合,而且是关系和能力的集合。每一个成员组织在资源网络中地位既清晰又模糊,在广义的资源网中处于领导地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需要。成员组织通过虚拟产品与服务虚拟化、资源的虚拟化和专业知识虚拟化三个方面分初、中、高三个阶段利用虚拟组织化策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在虚拟组织中,主要产品和项目产生于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搜集。知识管理是最为重要和突出的。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组织内部环境,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源和知识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全员参与的以知识的积累、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为核心的组织战略,促进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经营过程的紧密结合。

虚拟组织的知识管理对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顾客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它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达到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知识杠杆信息时代的特征是知识经济,知识在这个时代扮演着重要角色。知识可以创造价值,具有资产的属性,成为知识资产。知识资产与以前的实物资产有所不同,它有它自身的特色。德鲁克说过,公司正在从命令与控制的组织形态以及部门与分支机构的结构转向基于信息的组织,即知识专家的组织。基本的经济资源不是土地、实物资源或资本而是知识和智力资产。智力组织根植于知识,这种知识资产可以不要中间的官僚层,具有很少的固定资产并适应于快速执行与运作的策略,同时有益于增加雇员的学习速度以及对客户的快速反应。这是从知识与智力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规模经济的运作和实体资源考虑企业问题。

虚拟组织化问题主要是在不失去自身对业务过程的控制的前提下如何获取、利用并管理外部的知识/专家知识。通常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显性知识(典籍知识),一类为隐性知识(隐晦的不能言传的知识)。专家知识即为后一种,它包含智力、经验以及对知识进行综合与创造。虚拟组织对知识管理的运用主要指后一种。

知识管理在team-oriented虚拟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定义、开放和集结信息与知识的来源;组织这些来源和资源,加强其可使用性;支持知识取得和发展、转移、供应。

知识的虚拟组织化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1)组织知识获取与利用虚拟化,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组织的知识获取与利用虚拟化。(2)跨组织边界的知识获取和利用。组织与掌握专业知识的外部专家跨时空的、跨组织的合作越来越频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虚拟现实会议室,使得在必须现场解决问题的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问题有可能借助远在千里之外的外部专家帮助来完成。(3)跨组织边界不同的知识主体一体化。这是跨组织边界非正式知识群体(专家群体)一体化阶段。

转贴于

4.面向虚拟组织的知识创新过程分析

面向虚拟组织的知识创新过程主要可分为知识资源整合、组织间信息转递和知识创新的实现的组织保证三个阶段。

(1)知识资源整合

在虚拟企业中,要使得企业产品与技术能够创新,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需要对它们进行整合,以形成虚拟企业的群体知识。对知识资源的整合起关键作用的组织因素包括企业中知识的吸收能力和企业知识获取过程制度化的能力。

(2)组织间信息转递

虚拟企业采用以盟主企业为核心,以虚拟企业链上各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系统为基础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策略。基本的方式是盟主企业采用INTRANET+EXTRANET结构,将虚拟企业链上的各企业整合在一起,盟主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一般是大型的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因为盟主企业的产品一般是面向最终消费者的。而其他相关企业,则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营造自己的信息系统,如专门生产配套件的可以以构建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为基础,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等等。同时,依靠信息技术对其他企业资源信息实施整合,以实现某种技术突破,井创造出新产品或新工艺。因此,在联盟中,盟主的力量是主要核心竞争力。

(3)知识创新的实现的组织保证

虚拟企业知识创新的实现的组织保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信息流通渠道;建立过程反馈机制;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信息流通渠道的建立在虚拟企业中相当重要,因为虚拟企业人员更为松散,人员固定接触和传递信息的机会更少,人员间知识结构的差异更大,信息来源更为广泛,所以建立通畅的信息、知识流通渠道,对组织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效率的提高都有积极的意义。一般而言,虚拟企业中的核心组织与外围组织的信息沟通是有显著差异的。核心组织中成员之间的沟通更频繁,沟通内容的层次更高,更重要,而外围组织沟通的对象主要是核心组织,他们内部的沟通反而较少,因此,组织首先要确保核心组织的沟通渠道的流畅和外围组织向核心组织传递信息渠道的完善。有效的信息交流系统以组织内部结构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前提,要有技术看门人、“接受器”小组、内部知识团队这3个层次角色的有机结合。技术看门人是企业中的技术核心人物,有较强的跟踪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吸收外部技术信息的能力,“接受器”小组则起到翻译和转换的作用,内部知识团队实现内部技术的交流,促成新信息和知识的产生。

过程反馈机制的建立是目标导向的需要,是外围组织的职责所在,通过从顾客、市场反馈得来的信息调整方法和思路,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既定日标,同时,反馈机制的存在也是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本能反应。

最后,外部环境对组织施加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供应商,到顾客,到竞争对手,到政府机构,每个组织都能在基于自身利益条件的考虑下对企业施加影响,所以和这些外部环境建立起动态的联系,才能抓住时机,领先潮流。虚拟企业本来就是多个企业的联合体,和外部环境的接触较多,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参考文献

[1] Kazuyuki Y., “The Management on the Era of Knowledge”, Unisys Technology Review, No.64, Feb.2000, pp.85-101.

[2] Nonaka & Takeuchi, The Knowledge Creating: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Broadbent M., “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 Information Outlook, 1998(5), pp.23-36.

[4] Jordan J.L., James A. & Michel J., “Next Generation Manufacturing (book review)”,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Dec.2000,Vol.31,No.4.

[5] Fritz M.B.&Manheim M., “Managing Virtual Work: A Framework for Managerial Action”, Organizational Virtualness, April,1998, pp.123-153.

[6] Gristock J.J., “The Combinatory Role of Virtual Experiences: Implications for Knowledge Exchange”, Virtual-Organization.net Newsletter, Vol.2, No.2, June 1998, pp.9-14.

[7] Alexander Y.Y. & Niels B.A., “Capturing Tacit Models with 3D Technologies: Enhancing Knowledge-sharing in Virtual Organizations”, Electronic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Virtualness, Vol.4, No.2, 2002, pp.18-63.

[8] Hedberg B. & Olve N.G., “Inside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Managing Imaginary Systems”, Proceeding of 17th 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ct.1997, pp.1-22.

[9] Bosch-Sijtsema P.M.,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Virtual Organizations: Inter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roject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eding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Capabilities conference 2002, p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