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通话学习材料

普通话学习材料

时间:2023-01-23 13:2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普通话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通话学习材料

第1篇

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话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普通话的教学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变、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学习以及朗读和说话的训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加上足够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多为带团的导游员或景区景点的讲解员。所以教师除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与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增添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及当地著名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的训练,了解景点的历史及现状景区景点的成因、特点、有关典故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学生今后实习就业实地操作的情况,学习和掌握主要的风景区、景点的讲解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导游讲解的技巧,达到能用标准普通话准确流利自主导游的目的。

二、模拟职业情景,改革教学形式

为了提高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形式,从行业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模拟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自觉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音室及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组织教学,实现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设立特定的工作场景,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任务目标去设计自己的讲话,并与相应的听众交流互动。让交际双方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尽可能将自己投入到角色体验中去。为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模拟环境的性质,为对话训练有效地进行提供条件;其次还应重视对话的整个过程,在有关演示完毕后,必须对训练过程有清晰的评价,如进行比较,寻找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使存在的问题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得到有效的修正。

此外,教师也可改变教学环境,拓宽教学场所,走出课堂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训练,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如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一些景区景点做临时旅游服务人员,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期间做兼职导游、讲解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培养良好的发音方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教师+粉笔+黑板”传统的教学方式,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播放一些经典电视节目解说词、优秀导游员现场导游音像、散文诗歌朗诵、名人演讲、辩论比赛、幽默小品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训中心等场所播放海南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视频,让学生按照文字进行朗读或让学生随着画面的转换进行解说练习,从而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地领略到普通话的美感,激发学习的热情。

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打破任课老师单一进行上课的教学模式,邀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导游为学生讲授实战经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鼓励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

四、结合专业实际,选择合适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和其他专业公共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教材内容大多局限在普通话测试上,而真正体现旅游专业特色的,让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行业中能经常运用的内容极度缺少,难以适应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

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上,必须选择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素材,结合专业实际,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恰当的训练内容。比如,在口语训练方面,选择带有旅游专业特点的文章进行朗读,采用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进行训练;选择全国导游考试的景点解说词进行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有利于学生参加导游员考试,可以在教学中实现“一举多得”。

第2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民族高校;普通话教学

一、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理论认识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要求和办法,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产生并不是教育上的偶然现象,也非某一教育家的突发奇想,而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是为解决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的必然。同时,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也为其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层教学的雏形是18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知层次目标”理论、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型”理论,以及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可以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从而使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卡罗尔认为“对于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学生都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要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合理组织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孙惠欣,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所谓因材施教,是“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是我国教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早在先秦时期,许多教育家就提倡并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一代儒学大师孔子更是由于其教学的成功而成为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开创者。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记》提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宋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也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宋代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孟子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教亦多术”。它先把教育对象加以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教法,“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这种因材施教,把不同特点的施教个体扩大到不同层次类型的施教群体,超出了孔子因材施教模式的范围。宋代胡瑗的分斋教学制(也称苏湖教法),把学生按其才能兴趣分为“经义”、“治事”两斋,“使各以类群居读习”。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现代教育论则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学生敏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等等。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综合评价差异而采取的一种因材施教模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实际上是尊重了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规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不同质的人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该类教学模式不仅是教育历史的必然延续,而且也是今天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以民族院校普通话教学为中心,就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

延边大学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有近一半的学生是朝鲜族。由于环境、地域、本民族母语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朝鲜族学生的普通话说话能力达不到国家要求。因而,根据上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的理论,我们针对朝鲜族学生的特点,进行普通话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结合综合大学民族教育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打破以往单一型教学模式,以“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目标管理”为方针,改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实现了师生双向互动,课堂内外相互促进,教学、测试、管理三位一体。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朝鲜族大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在朝鲜族大学生普通话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1.学生分层

如何分层,可以说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问题。它的客观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分层教学目标及其效果的实现。目前,在分层教学的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程序中,学生分层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学生分层是基础,其他分层环节是在学生分层基础之上才产生的。因此,学生分层标准是否客观、科学,直接影响着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等标准的客观科学性,也影响着整个分层教学的效果。民族高校,既有汉族学生,又有少数民族学生;既有文史类专业的,也有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民族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普通话课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分层。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学生民族的不同分为汉族学生普通话课的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课的教学。

(2)根据学生专业性质的不同分为文史类学生普通话课的教学和理工类学生普通话课的教学。

(3)上述分层后,再根据学生综合表现出来的学习水平或学习风格.进行二次分层。即普通话课教学高级班和普通班两个层次。

当然,在学生分层过程中,教师只提供建议,最终选择还在于学生自己。这是保证学生“乐学”的前提。

2.教学分层

教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分层教学的成败,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学的分层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每个环节都应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汉族学生的普通话课教学与训练,侧重于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口语表达的技能技巧的纯熟掌握方面。而朝鲜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其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普通话水平的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语音、语法、词

汇等方面找出朝鲜语和汉语的区别,侧重于汉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授课教师,并采取教研室统一备课的方式,以便各层次学生的授课教师对所有层次学生的要求都心中有数。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授课的尺度,采用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保证课内计划学时(即32学时)的同时,增加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学时,实施“课内+课外+补偿”模式,目标管理。课内计划学时内以教师为主,以专题讲授为主。课外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安排,教师定期指导,学期末考核。考核达标者该项课程结业,未达标者实施课外补偿教育,在第二学期进行,继续上课,计划学时数为30学时。首次考核未达标者在第二学期仍未达标的,按上述原则继续进行补偿教育,与下一届同等情况的学生共同组班,直到达标为止。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教师除了课内正常讲授外,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定期答疑。同时选取优秀的学生成立“小先生”服务组,随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指导,以带动学生向高层次目标努力。

3.教材分层

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学生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编写教材,这是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实施普通话训练的基础。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最主要的是克服来自自身方言干扰,而对于朝鲜族学生来说,最主要的是克服来自民族母语的干扰。近几年来,我国出版了大量的普通话教材,但这些教材或是因使用面广。或是因为编著者对各地方言了解不细,编写的内容与一些方言复杂地区的语言实际脱节,针对性不强。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对于普通话高级班的学生在采用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增加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辨正内容;对普通话普通班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采用自编教材。从1997年,我们就开始了对朝鲜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的调查工作,以声韵调为重点,找出其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主要区别和对应规律,编写出适合本方言特点的普通话自编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内容分层

普通话的考核,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考核,要从多元的角度全方位地开展。以往测试内容过于单一,也不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发挥,因而对普通话考核内容进行了分层。

(1)考核时间分段。取消只有毕业班进行普通话测试的规定,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集中测试,对首测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和未达标者,给予第二次机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大一至大四阶段自由申报,并鼓励学生提前申报,通过测试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从而提高普通话水平。

第3篇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所处地区大多较为偏远,教学设施不足,加上语言上的差异,许多家长和学生对学习都不太重视。所以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乐于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家长合作,缩短语言差距,改革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民族地区 学生 学习兴趣

我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95%以上是彝族学生。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环境等原因,群众素质低,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教育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县彝族聚居区教学质量提高,因此,对当前这一现状做一些分析和探讨,并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建立“家长代言人”制度,有效的促进家校的沟通与合作。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意义远大。“家长代言人”制度,就是以年级委单位,由家长自愿报名,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在报名家长中,选出一定数量的家长来直接参与家校沟通与合作的一种代言人制度。作为一种传达心声的机制,游离与学校、教师和家长三者之间,有了它,每个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心声说出来,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家长代言人”把这些心声分门别类地传输给教师和学校,学校和教师在与家长代言人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讨论后,再经“家长代言人”对家长们的心声作――指点家长们正确的引导孩子学习成长的方法,帮助家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较好地满足孩子受教育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育修养,做好家庭教育,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学校更要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使他们充分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来。

二、加强口语训练,缩短语言差距。

语文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要突破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障碍,缩短语言差距,首先要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是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认真听清别人的话,并且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自信心和说话的积极性。这不仅要训练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了充分体现口语交际的课型特点,达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要求,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要注重自主参与式训练的基础,面向全体是训练的根本,双向互动式训练的核心,促进学生发展是训练的归宿。只要我们在口语训练中,扎实基础,抓住根本,围绕核心,就能使少数民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让彝族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普通话,学会用普通话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汉语语言,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平时须要求学生回家利用空余时间参照课本、报刊,多读多写,并发表自己的评论,想说就说。同时多看电视,体验感悟普通话的音质、韵味,逐步建立起对普通话的感情,热爱普通话,演练普通话,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三、关注学生发展,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也以时展以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全新面貌出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那就是“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一是认真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师观念和教师角色,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教师观念的一系列转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中心论”等归于陈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主要担当演讲者、传授者角色,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重要是组织者,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自主学习。以教学设计为例,不再过多地区研究某某知识点如何讲深讲透,或如何设问、启发,而是应该越过这一层面,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低耗高效的主要有学生独立完成学习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自学能力较低,更需要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第二是致力与学生主体精神的唤醒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发展的显性标准时主体自觉,即学生主体精神被唤醒,学生“我”的凸显与个性张扬,我能行(自信)、我最棒,我是自己活动的决策者、决定者,我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一切的基础,是背景,从而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绝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看客的角色形象。实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主动“让位”,不再是“中心”、“主体”、“主演”、“霸王”:其次要让学生教师真正确立,充分体验主角“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成功感,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致力与学校方法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是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手段。如怎样制定目标,怎样提出研究的问题,怎样选取学习方向。面对学习材料,可以选择那些适合的方法学习,是勾画批注,是图解分析,是朗读背诵,是演演做做,是抓重点词句,还是添加省略……交流学习结果用怎样的方法呈现,总结学习内容与过程又有何技巧等等,这些可以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但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实践表明,当学生主体精神被唤醒,真正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的创造潜能展现出来大的惊人,他们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适合他们自己学习的方法。学习习惯靠长期养成,其行为倾向更稳定、更自动化。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自觉性强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基本以为着自主学习业已实现。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客服课堂教学随意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让民族地区的学生乐学、易学,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改革等原因,地区差异日渐悬殊,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地区既落后又贫穷,以致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资源稀缺,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这些都给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跟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鉴于此,本研究将结合新课标,在理的基础上,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广西梧州市、玉林市周边几所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简单的成果,研究发现:广西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且城乡差异显著。通过我们对广西玉林、梧州的几所农村小学的调研,并结合我们在市区小学实习时的观察了解,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高广西欠发达地区小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对策:学校领导要重视口语课堂,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校内外资源资源来进行口语教学,平时多观看有关的教学视频,将训练学生口语这一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一门学科当中去;创设贴合生活的交际情境,教给学生日常生活与人对话的方法、技巧,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擅于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勇于表达的欲望,在学生取得进步后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鼓励学生不但在课堂上,在生活上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要求学生在交流中要文明用语;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阅读书籍、查找资料、参加培训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提出的建议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口语交际概念界定

孙汝建在《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一书中指出,口头语体是在面谈交际情境下产生的,它又可以分为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谈话语体是人们日常相互交谈的一种语体。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口语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口头语言、视听工具以及非言语因素(如表情、动作等)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即时性的言语互动行为"。

2.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现状分析

2.1领导对课程认识不深。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知道,学校及领导方面对于新课标的要求是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更多地认为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该由语文老师来进行。在调查中有学生跟我们反映,校领导们的观念里,学生学好书本的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才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要义,至于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

2.2教师自身影响结果。大部分农村老师对新时代下对人才的需求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意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全面的发展。农村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上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只是让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就算国家实行的是素质教育的政策,但在农村的实施力度不够。我们分析产生的原因有:

(1)教师课程认识肤浅。大多数农村教师因为自身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不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特性,未深入研究该课程的理论基础。这样就容易导致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指导不足、课程不能顺利开展、缺乏多样性的教学评价,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教育素养不足。教师自身缺乏研读课程标准的能力,在教学中过分倚重教材,缺乏批判创新精神,并且没有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

2.3农村小学生自身原因。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听课,有些老师也会注意教给说话的技巧和艺术并鼓励学生能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发表意见,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喜欢程度并不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发音声音小、口语表达不清晰,且他们较喜欢跟同龄人交谈,很少或者不敢跟老师交流。总结原因如下:

(1)农村学生比较胆小、性格内向。储备的词汇量不多,年龄较小,口头交流的经验不多,且多用方言进行交流,导致他们在口头语言交际时,出现了用词不当、语不成句、语序颠倒等现象。

(2)学生阅读量不足。在我们去的几所学校,其中只有两所学校有阅览室,就算有阅览室但藏书量也很少,学生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很少有其他的阅读书籍,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宽,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语言材料的缺乏。

(3)家庭教育欠缺。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在农村家长的意识中,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除了知道孩子的成绩,家长不用管孩子的日常学习。而且这些地区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别说是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2.4乡村人文环境的影响。

(1)方言与普通话的运用不恰当。学校的走道里虽然贴着"请说普通话"的标语,但整个校园说普通话的人却很少。不管是开会,还是上下级之间传达信息都是用本地方言进行。更有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使用方言进行教学,他们觉得用家乡话上课更易取得教学效果,并且这对于语言传承及地区有一定的意义。他们没有意识到,当学生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方言却很难起到与人沟通、传达信息的作用。

(2)课堂用语不规范,教学素材落后。口语交际的素材主要依赖于课本和老师的"旧经验",课后没有阅读来源,不能满足学生口语发展的需要。

3.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途径

3.1对学校及校领导而言:上下重视,落实口语课堂。学校领导班子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学生。若是本校没有相关的人才或资料,应多鼓励学校的老师到有经验的学校进行参观调研、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平时也应多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3.2对教师而言:积极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充分课内外的有用资源进行口语教学,也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如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向老师请假该怎样组织语言,到人家家里做客怎样有礼貌、文明地与大人交谈,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榻萄素材,只要老师认真观察、细心发掘,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3对学生而言:认识到学会说话的重要性,自己有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欲望,在与人交谈时学会倾听,并能就对方的观点谈谈自己的想法,要学会在各种谈话情境中熟练运用谈话技巧,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1)学会倾听、学会专注。在与别人交流时尊总理解对方,听清别人所说的内容,不随意打断活插入,在别人说完后再进行交流应对,这需要学生的专注和文明懂礼。并且要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重要,小学生专注力集中时间很少,这样的学生在上口语交际课堂上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或要做什么,这样教师的引导也是没有发挥作用的。

(2)勇于表达,文明用语。由于家居住宅分散,性格孤僻,语句上的表达吞吞吐吐,不敢言语,害怕别人笑话。怕羞是低年级口语中的一大"敌"。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说脏话,不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这都有利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健康发展。

(3)提高交际应对的能力。"说话"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活动,谈话也要注意对象和场合,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考验一个人说话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如果对方是同龄人,那就不必说太多的客套话,只需用正常说话的态度就可以。如果对方是长辈或者学校领导、老师,那就得多用敬语,说话要文明、得体。每天的生活都有变与不变的方面,说话也是如此。不管是在哪一种交际场景中都要根据对象和地点说出合适的话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4.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的方法

4.1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发现有效的课外资源。教材是所有认知材料中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相联系。对于难以购买其他学习材料的农村小学生来说,教科书极为重要,教师应对此多加利用。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启明灯和引路人,应该及时鼓励和帮助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对他们的行为采用多样评价方法进行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发扬长处,改进不足。让每个学生多接触外界,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生活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中去。

4.2以普通话为主要语言,允许方言参与口语交际。普通话作为我们的国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以说普通话为荣,而方言,就是我们的第二母语。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方言也可以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源,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引导学生正确文明使用者两种语言。

总之,卓越的口语交际能力能让一个人更容易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它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小学生都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任重而道远,应当作一个长期又伟大的工程来实施,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都提高重视,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那么一定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娜. 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都玉华. 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彭勇,张小华. 培养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2:144-146.

第5篇

我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地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正确使用民汉两种语言文字,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社会用语、用字不规范,如不按规定使用民汉文字,民汉文字同时使用时比例失调、翻译不准确、排列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为进一步加强我区语言文字工作,促进各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准确地使用,现将有关规定重申如下:

一、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国家机关以汉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自治区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同时使用维吾尔、汉两种语言文字;根据需要也可以同时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执行职务时,在使用自治区通用的维吾尔、汉语言文字的同时,使用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也可以根据需要,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召开的全区性和地方性会议,应根据与会人员情况,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特别是会议下发的文件材料必须同时使用民汉文字。重要会议的会标应当同时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

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招生、招工、招干和技术考核、职称评定、晋级时,必须同时或分别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国家和自治区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社会用字应当同时、规范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使用时要做到比例相称、工艺美观、翻译书写准确。

社会用字主要是指: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公章、门牌、证件和印有单位名称的信封、公函纸等,以及自治区境内上报下发的各种公文、函件,发行的学习材料和宣传品(可根据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文字);公共场所、公用设施以及从事公共服务的名称标牌、公益广告、界牌、指路标志、交通标志和车辆上印写的单位名称、安全标语,区内生产并在区内销售的产品的名称、说明书等。

公共场所是以公众为对象进行商业性经营的或对公众提供服务的场所,是提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经济、文化、社交、娱乐、体育、参观、医疗、卫生、休息、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的总称。如,公共交通工具及其候车(机、船)厅、售票厅;医疗机构的候诊区、诊疗区、病房区;影剧院、歌舞厅、录像放映厅、游艺厅;各类体育场馆;旅游景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美术馆、档案馆、青少年宫;广场、公园;商场、超市、宾馆、酒店、餐厅;各类营业厅;宗教活动场所等。

六、门牌、印章的用字规范标准。

(一)字体颜色和标准。按照惯例,各级党委机关门牌文字为红色,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及团体、事业单位门牌文字为黑色。民文字体为正文印刷体,汉文字体为宋体。门牌文字应与其印章文字一致,门牌材料、大小可根据建筑物的情况确定。

(二)文字排列方式。上下排列的:民文在上,汉文在下,有外文的在汉文之下;左右排列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文在右,汉文在左,有外文的在汉文之左。蒙古、锡伯文在左,汉文在右,有外文的在汉文之右;圆形印章民文在左,汉文在右。

第6篇

迈入新世纪的大门,面对五彩缤纷的信息,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交流。在这个信息时代,失去交流,就意味着落后。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所谓信息化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工具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各种处理,目的是建立现代化语言信息系统,使语言文字得到最佳利用,使凝聚在语言文字中的知识信息发挥最大效能。所以我们说信息社会的信息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而这个载体根本离不开汉语拼音这个标音工具。高度发达的社会需要流动,而流动的信息急切需要一个通用的语言文字环境。目前已经广为国际采用的汉语拼音显然最有资格承担这项传播任务。可见,汉语拼音是未来一代步入信息社会必备的基本工具。

语文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语文现代化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是推广普通话。我国宪法在总纲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国内共有几十种语言,光汉语就分十个方言区。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交际越来越广,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汉语拼音是学好普通话最好的工具。

二、理论依据

教育家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能力加工情况,而且还要重视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状况,努力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认知过程中体尝思维之趣,成功之乐。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基于这种认识,针对儿童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法,寓拼音教学于儿歌、故事、音乐、游戏、表演之中,让儿童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研究目标

1.开放教学时空──让拼音走进生活

①走进校园,规范校园语言。学生以学校生活为主,学校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习惯。如:“窗户”、“桌子”、“电视机”、“大屏幕”、“办公室”、“厕所”、“数学”、“考试”、“吃饭”、“老师”、“出去玩儿”、“洒水”、“扫地”等常用语词,使用频率高,错误率也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方言语音的影响: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为规范学生口语,教师和学生约法三章,养成时时处处相互纠音的习惯,有意识地学说普通话,形成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

②走进家庭,巩固生活语言。目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语言习惯不重视,家里的语言环境比较差。对此,我鼓励孩子做家里的小推普员,纠正父母的方音,同时接受家长的监督,每天说一说学校里的新鲜事,或讲一个故事,念一首儿歌、绕口令等等,并用录音机录下来,既可以反复听,进行自我纠正,又可以和同学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还可以交给老师听,以便老师及时给予指导。

③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语言。各种动植物的名称、旅游景点、超市、学校、幼儿园及马路、小区等名称,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如:曲院风荷、三潭印月、城隍阁、保路、朝晖一小、江干区、十四幢等常用语,受方言的影响,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很容易读错,让学生用“这是××”、“我去过××”、“我认识××”等语句,练习说话,熟悉周围的生活环境,熟练语音,积累语言。并结合旅游城市的特点,鼓励学生外出游玩时,学做小导游,为中外游客指路,介绍景点,介绍家乡特产,做热情的小主人,在为别人服务中,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

让拼音走向生活,还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查字典。这是最管用的正音工具。查字典的过程也是在复习拼音。我们班的学生学会查字典以后,学习积极性日益浓厚,自我正音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走进社会生活,培养一种良好的语言习惯,实质上是人们认识上由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迈进的过程。其过程是艰辛的。改变一种语言习惯需要经过上百次的重复练习,甚至要调动意志、热情、毅力乃至决心。

2.开放教学方法

开放教学要求学习者应当具备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万个人可能有一万种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是最好的。”根据教学“个性化”的原则,教学中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以发挥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特长,以利于独立个性的发展。学生对拼音字母的形状、发音,都有自己的理解。学了书上的识记方法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热情高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等多方信息,都在五花八门、生动有趣的顺口溜中体现出来了。

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身创造才能的机会,把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激发出来,把他们想象、创造等多方面的智能开发出来。我认为,学生的创作比教参上提供的内容更有童趣,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孩子们把顺口溜输入电脑,写上自己的姓名,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并欢天喜地地回家告诉家长,自己是个小作家了,还邀请家长一定要来学校看看他的作品,分享他的学习成果。

3.开放学习环境──让教室会说话

为了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欲求,形成适合不同个体的开放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优化学生的学习觉悟和学习行为。为了给学生创造强烈的学习拼音的氛围,我把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室,布置成“拼音的世界”,为每个孩子做一块姓名牌,给汉字注上拼音,挂在墙上,让孩子们用拼音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认识同伴。又把声母、韵母和新学的带彩图的音节贴在墙上,随时可以见到,防止遗忘;给教室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贴上“拼音标签”。如:mnyǐzihēibǎnrguāngdēngzhuōzichuānghudinshjījiǎngtifěnbǐ等等;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临近之际,把祝贺语和相关的诗文如:《静夜思》等用拼音抄贴在墙上,进行学习;一些日常用语如:“lǎoshīhǎo!”、“dubuqǐ!”、“xixie!”、“zijin!”等,专门挂在“每日一句”的墙角,天天学,天天用。总之,学生一进教室,目及之处便是各种拼音语句,仿佛融进了拼音的海洋,可以自由地获取。贴满拼音的教室既使孩子们学得有趣,又不增加课业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插图提示法

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具体直观、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编者意图,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发现插图跟字母音形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声母k时,先让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生:图上有小蝌蚪和水草)你们喜欢小蝌蚪吗?(生:喜欢)这些可爱的小蝌蚪在那干什么?(生:小蝌蚪在水草边玩)接着板书k让学生看,这个字母像什么?(生:它像两只小蝌蚪靠在水草边玩)这样结合看图,启发学生想象,不仅增加了儿童情趣,而且能帮助学生记忆字母的音和形。

(二)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插图、演示教具、表情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方法。比如我在教u的四声时,运用教具演示,边演示边模拟汽车开动的声音发u的四声,学生们看到后感到很有趣,也跟着我做手握方向盘的姿势,并且边开车边发音。随后,我就向学生总结规律:“一声道路平又直,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这样让学生的脑、眼、手、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化难为易,学生学得特别轻松愉快。

(三)趣味故事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最容易接受一些生动具体又有趣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讲一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故事趣谈,创造一个愉快而紧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我在教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时,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天,iu三个小孩要到公园去玩,可是他们三个年纪太小了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它们就请大y和大w带路,大y带着小i一块走了,就成音节yi,(领读)大w带着小u走了就成了音节wu,(领读)只有小没人带他,急得哭了,两滴眼泪直往外流,怎么办呢?大y听到哭声转过身来,见小哭得好伤心,于是来到他身边,摸摸它的头说:“好吧,我再带一个,可是你得把眼泪擦干净,记住不许哭。”小高兴极了,边走边唱着歌:“iu单独走,大y大w来带路,小眼泪擦干净,大家齐步向前进。”这样把知识化为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对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接受快,理解深,记忆牢,还能使学生对跟大y后面去掉两点引起注意。

(四)游戏学习法

游戏学习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寓教于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在活动中,孩子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游戏学习法,让学生在玩中思,玩中学,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

如: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后,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出示图:图上画的是一棵大树,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写着整体认读音节)。师:秋天到了,果园丰收了,我们一起去果园帮农民伯伯摘苹果好吗?(生:好极了)农民伯伯还说了,如果你能带领全班同学读一读苹果上的音节,他就把这个大苹果送给你,你们想不想要?学生很兴奋,有的同学甚至说:“老师,我最爱吃苹果了,叫我去吧,我肯定能读对。”这样紧密结合课文,针对儿童年龄特征安排一些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中有趣、趣中有知,使认知活动与师生情感交织在一起。

(五)歌诀巩固法

儿童的感知具有模糊性,对音形相近的字母容易混淆,若采用编写儿歌、口诀来辨别巩固字母的音和形,学生学后会印象深刻。例如:上两点的省写规则可以编成:“小真骄傲,两眼往上翘,j、q、x,来帮助,摘掉了骄傲帽”;或者:“小见到j、q、x,擦掉眼泪笑嘻嘻”。再如:“bbb听广播,ppp把水泼,小马快跑ddd,气球上升qqq,拐棍加横fff,伞把撑开ttt,小鸽子ggg,小草蝌蚪kkk,像把椅子hhh”等。这些儿歌突出了字母形体的特点,形象生动,学生便于记忆。

(六)自主创新法

古人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方为终生受用。”因此,教学应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终生受用。例如:在教学拼音c时,我问学生:“谁能想个办法记住这个字母?”有的同学弯下腰说:“同学们看我现在像不像c?”还有的伸出左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摆成c状,说:“我这才叫像呢!”学生们兴趣高涨,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有的说:“c好像是一个月饼,被人咬了一口。”还有的用手摆成弯月状,说:“老师,这不是一个月牙吗?”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想出了许多方法,竞相发言:“老师,我有个好办法。”“老师,我想得比他的好。”“老师我这个办法最好了。”……学生的创造之门由此被打开。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4、10——2004、11)

2、实施阶段(2004、12——2005、11)

3、总结阶段(2005、12)

六、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分析现状,确立目标。

(2)学习理论,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3)全员参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素质。

(4)积极启动“名师”工程,为学校发展增强后劲。

(5)改革人事管理,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七、成果预期

第7篇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在教学上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下面是我对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准确掌握拼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创设不同的兴趣氛围。在拼音教学中,如果总是授之以鱼,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怎么读、怎么记,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那就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求乐趣。通过各种各样新颖有趣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学生,能调动小学生学拼音、用拼音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可在教学中适当穿插游戏、比赛和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在拼音教学中,可以把枯燥的拼音练习融入有趣的游戏、比赛,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二、运用多种形式,巧妙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1.讲讲故事,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所以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注意研究儿童心理,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适时利用故事进行拼音教学十分有用。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编故事途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拼音。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生动有趣,对一年级学生有特别的吸引力。教学生识记拼音字形,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说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故事,抓住联系点识记。

在教怎样给音节标调时,我就先讲一个故事给学生们听:“单韵母妈妈有六个女儿,大女儿a,二女儿o,三女儿e,老四老五是一对双胞胎,她们是i和u,老六是ü。单韵母妈妈可喜欢她的这些孩子了,经常让她们一起出去玩,为了提醒姐姐照顾好妹妹,单韵母妈妈总是把一顶帽子戴在姐姐的头上。这样,只要大姐a在,帽子就戴在a 的头上,没a就找二女儿o或三女儿e,老四老五因为是一对双胞胎,所以,妈妈说两个并排站时,谁在后边就戴在谁的头上。”这个故事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标调歌的内涵,同时还赋予标调歌崭新的生命。小朋友听了故事再记音节的标调规律,会更形象,更深刻,甚至终生都不会忘记。

2.利用插图,记得扎实

教材配备了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课文插图,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读准汉语拼音。刚入学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在导入字母的发音时,可以从课文插图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引出字母的读音。

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练习拼读;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充分利用插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拼读音节

师生之间轻松自由地谈话,联系生活实际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接受新知,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仍然占主体地位。比如说,在引出整体认读音节“yuan”时,我拿了一个圆圆的苹果问学生,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是圆的吗,同学们纷纷高高举起小手说:棒棒糖是圆的,篮球是圆的,乒乓球是圆的,太阳是圆的,月亮是圆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几乎说出了身边所有圆的东西,毫无疑问都学会了“圆”的发音。接着,我告诉学生“圆”去了声调就是“yuan”的音。字音(音节)的拼读是学生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利用西瓜、饭锅、花、火等图片,先请学生们说一说它们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试着用拼音拼出来,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分别展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学习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4.运用儿歌,帮助学习

根据儿童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儿歌帮助学生学习拼音。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使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教材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把拼音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学生通过读儿歌,并把它与记字形联系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的时候把记忆拼音和儿歌结合在一起,如“小棍赶猪lll”、“伞柄朝下ttt”、“9字加弯”、“剪尖朝上前面是d后面是b;剪尖朝下前面是q后面是p”。在教学j、q、x与ü相拼时,理解ü上两点省略规则是这一课的难点。教学时可以这样说:小ü最顽皮,谁都不愿同他一起玩。小ü急得哇哇哭,眼泪叭嗒叭嗒往下掉。正在这时,j、q、x三兄弟走上前:“小ü,我们去玩吧。”小ü听了马上擦掉眼泪跟着j、q、x就走了,所以小ü见了j、q、x,上面两点就没有了。

三、反复练习,学以致用

学习拼音光在课堂上练习远远不够,我还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拼音,不断练习。如用拼音写课程表yu wen、yin yue、ti yu……让学生做卡片“爱护花草”、“不要摘花”等,当然这些卡片要用拼音写。学过汉语拼音,我让学生用拼音写一句完整的话,阅读一些带拼音的课外读物,以便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运用。

第8篇

[摘 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已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和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性建议,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其有效性加以论证。

[关键词]语文 学习动机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研究表明,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因此,教育界高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和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性建议,下面就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如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实用价值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学做节目主持人,给初学普通话的人正音、开设文章病院、举办语言的疑难杂症征答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意味着死记硬背一些诗词、段落文章,语文离他们的生活也不那么遥远,而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使他们产生一种对学习语文的需要,变“要我学”的思想为“我要学”的心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的人文性、感受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问题,《新课标》也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例如,“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高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人生阶段,他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迷惑与困难,他们可能因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痛苦彷徨,他们可能因人际关系的不良而闷闷不乐,他们可能因向往一份美好的感情却不能拥有而心烦意乱,他们也可能面对自己的未来而迷惑。这时语文就是解开这一系列的心结的金钥匙,因为很多优秀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和人生哲理,学生通过阅读一系列的优秀文章和名人传记,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古今文人墨客,体中外名流大家,使之在情感上恋恋不舍。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他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育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成功的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新课标》中就提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这就告诉了广大教学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惟有在这设定的情境中,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骨鲤在喉不吐不快,要是离开了这具体可感的情境,也就无话可说,那阅读课也就只能变成干巴巴的讲授课了,出现“老师在上面自我陶醉,下面睡倒一大片”的悲哀情景了。

二、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维持学习动机。《学记》里有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于学生来说,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富激励效用的就是好的老师了。“好的老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更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经常看到:一样的教学内容,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采取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里有提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教学诗歌和散文时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在小说与戏剧的教学时可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等等。通过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新鲜感,处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76-02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顺畅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教师还得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

一、借助教材,指导学生说话

利用教材训练低年级学生说话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素材十分丰富,为我们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其中有说完整句子的训练、有看图说话的训练等。

(一)“汉语拼音”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初入学的儿童,虽然没有经过对语言文字的规范、系统的学习,但他们在生活环境的熏陶下,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感受和表达的基础。目前苏教版教材中每一课都有意境优美的情境图,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在拼音教学中尤其要利用情境图,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

如教学声母“t”与单韵母“i”组成的音节时,可根据四声练习说话:tī——梯,楼梯,我每天回家都要爬楼梯;tí——提,提醒,妈妈常常提醒我做作业要认真、细心;tǐ——体,体育,我最喜爱上体育课;tì——剃,剃头,星期天早上我陪爷爷去剃头。教学复韵母“ie”及音节“ye”时,可练习四声说话:yē,椰子树,我会画椰子树;yé,爷爷,我爱爷爷;yě,也,我也可以上学了;yè,树叶,树叶黄了。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拼音知识,又丰富了词汇积累,还拓宽了思维,活跃了课堂。

(二)“认一认、识字”教学中的说话训练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汉字的学习,虽然只要求会读、会认(去除拼音后),但是汉字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困难。特别是一些抽象的字,不能用实物来示范、讲解。这时教师若能在活动中教学汉字,并渗透说话训练,效果会好。

例如,在教学“认一认4”时,笔者把5位学生请到讲台上按位置站好,先引导学生观察说话:谁站在谁的左边?谁站在谁的右边?谁站在谁的前面?谁站在谁的后面?学生的说话欲望被激起来了,小手举得高高的。然后又让几个学生代表自己的小组站起来一边比画一边练习说话:“某某坐在我的左边,某某坐在我的右边。”最后小结:大家刚才说“左边”的“左”、“右边”的“右”,“前面”的“前”,“后面”的“后”,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活动中利用学生表达欲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又练习了说话能力。

(三)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笫一册语文练习5中的“口语交际”,引导学生看书上四幅图,动脑筋说图意,让同学之间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做得对吗?你应该提醒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让学生们知道交通常识,同时引导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然后请学生评价一下,谁讲得最好、最生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交际。

再如第三册“口语交际”——买文具,先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张小雨到超市买文具,他怎样和售货员阿姨对话呢?自己练习说话,接着启发学生同桌分角色练习说话,并指名分角色表演,老师也参与其中,最后老师评议谁说得好,表演得好。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方式,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样做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不但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加强了学习的合作性,而且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四)重视阅读教学,进行说话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说话训练,主要通过描述画面、问答、朗读、背诵、续编故事、复述等形式进行。如学习《谁的本领大》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先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得有声有色。最后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你认为谁的本领大?为什么?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风的本领大,因为风可以把衣服吹干,风可以把树枝吹起来。有的说,太阳的本领大,因为太阳照耀大地,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他们的个性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这些形式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都会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

二、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

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提高语言技巧。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对图片、故事、游戏感兴趣的特点,去激发他们说的欲望。

运用课文插图,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

例如,教学看图学文《秋天》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从上到下、由远到近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这幅图描绘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学生思考片刻就纷纷举手回答,有位学生说:“图上画的是树上掉下大片大片的黄叶,稻田是一片金黄的谷穗,一群大雁往南飞,由此知道画的是秋天的景象。”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拓展文本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学了《大海睡了》一文后,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段话。笔者先创设情境:“第二天清晨,大海醒来了,那醒来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安排情节,接着说下去。通过学生自己练,同桌互练后,再指名说。有个学生说:“大海醒了,风儿追逐着浪花,浪花尽情地奔跑,它们闹着,笑着……”学生真是说得太好了。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说话的内容就有了条理性、逻辑性。

第10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中学英语教学 运用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中学阶段的英语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初步建立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并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什么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最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简言之,情境教学法就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佳境,从而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教学法理论

情景教学法(Situation Method),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语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情景里,让学生在听、看、谈话和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英语,使学生在对语言材料产生深厚兴趣的基础上产生有意识的记忆,并能让学生在真实情景和模拟情景中锻炼、强化、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活思维,从而加深理解学习材料,获得语感。

三、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纵观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大多还是刻板的死记硬背,偏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从目前的班级学生数量和教育部门明理暗里以教学成绩和学校间排名等等因素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还是以教师的讲授式为主,教学方法没有改革和创新,这种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的教育方式,无形中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不会自主进行思考,更无法谈及学习兴趣。

2.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共同朗读英语单词和课文,是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整个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较少,枯燥乏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强调有步骤地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短语、语法知识,掌握一些阅读和写作技巧等。然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少涉及。在英语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重要,没有主动学习英语的意愿,就会影响英语知识的学习。

3.课堂教学与生活、应用实际脱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学生的语言环境都是普通话及当地方言,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用英语交流,所以练习的机会也就很少。应试教育的现实也迫使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语言互动交流练习作为重心,在课堂上无法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所以英语知识应用性不强。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很多教师无法创设与学生用英语互动交流的环境,甚至相当数量的英语教师用英语交流都很困难。

四、情景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多媒w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声音、图片、影像等的特点给学生呈现直观、生动的画面,创造一种真实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接受知识,并容易理解课程的内容。

2.实物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具体的事物或人物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将知识和实际的事物进行联系,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部分内容时,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自己平时上学时乘坐的交通工具,易于理解教师的教授内容,同时能够自然地将课堂知识与自己的实际生活产生联想,从而掌握与交通工具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3.语言环境情景教学法。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运用纯英语的讲课方式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练习英语口语,从而提高英语的实际使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高学生使用口语进行表达的机会,当然学生在无法理解教师纯英语的教学情况下,教师要给予合理的指导,以使英语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

4.游戏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在游戏中学习依然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授课方式,通过游戏的设置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授“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品的表演,通过表演将这些语言用英语表达出来,锻炼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充分掌握教材中的句型和词汇。同学合作,自己编制台词,锻炼英语的使用和表达,从而实现了英语语言使用创新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承锋.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慧.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J].教育探索.2008(6).

第11篇

一、感受魅力,引导发展

让学生感受到原生态民歌的方言性是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是民歌艺术教学的难点。以前,学生一接触到用方言演唱的歌曲就发笑,认为唱得很难听,特奇怪。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普通话与方言之间进行比较,让学生分别用普通话和福鼎方言来演唱歌曲《杨柳青》,让他们亲身感受用方言演唱歌曲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让他们通过观看往届青歌赛上的一些精彩片段,比较各种方言的演唱效果,感受原生态民族方言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经过反复比较后,他们认为民歌用方言演唱很好听,而且能用心地去唱好每一句方言。《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向那些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各民族的学生倾斜,他们的声音品质也许并不符合声乐标准的要求,但我们必须看到他们的特质和特色,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循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和模式发展成才。

二、开启生活中的知识积累

课程标准下的音乐生态课堂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现实生活经验,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让学生体会到“我真能干”。

1.从“新”开启

乐理知识是学习音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一味地照搬和灌输,会出现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枯燥无味的现象,要避开这一个现象,就要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生活资源制造愉快的学习气氛。例如力度记号“p”“f”的教学学生容易混淆,到底那个是弱那个是强,单靠死记硬背,过一阵子学生就会忘记了或者是混淆了,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经常用手势,把食指放到嘴前,做“嘘”的表情,那么这个手指就是“p”的一竖,嘴巴就是这个半圆,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要安静一点、轻一点,弱一些。这样形象的演示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记住了“P”的含义,绝对不会忘记,同时也不会和“f”混淆了。把生态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游戏般有趣的教学让学生享受着音乐的奥妙。

2.以“乐”切入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节奏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乐感的重要环节。我们农村学生从小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我们教师要善于在生态环境中发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活感受中体验节奏。如教学切分节奏“x.x”,抓住学生的形象思维,找来一个小皮球,先在地上一下一拍地打,让他们感受xx均匀的拍球的节奏。第二遍老师演示用力拍一下,让小皮球自己跳一下,当球第二次落地弹回来的时候,马上把球接住。让学生仔细体会、体验老师拍球和接球的动作,引导学生总结时值长短的不同,然后引入到切分节奏教学中。这样从熟悉的生态环境中找节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的节奏概念很鲜明,就能够和谐、准确地把握节奏。

三、让学生学会评唱

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根据歌曲的内容确定歌曲的主题是赞美的还是鞭笞的,是催人奋进的还是引人深思的,以此确定用什么样的情绪速度、力度来表现歌曲。如:《我们的田野》是赞美祖国山河壮美的,应用优美、充满激情的中速演唱;你将怎样演唱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都想过把导演、演员瘾,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表演能力,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学生自主活动课。

四、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都是老师偏心眼,不公正。其实,对儿童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为了克服上述这些弊端,我们构建了开放的音乐教学评价方法,我们认为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相应选择,不能固定不变。一首歌、一张卷子就能评定一位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吗?不能!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它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与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其宗旨是为了育人,要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记载。合作表演评价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小小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第12篇

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等原因,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表现在语文基本功差、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写作能力薄弱、缺乏创造力等多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要科学施教,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落实“双基”教学

农村高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教学只是草草了事,而过分强调阅读训练和写作积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书山题海的枯燥训练之中,这种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毫无素养可言。

语文教师要落实语文“双基”教学,以语文课本为载体,培养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积累、分析、感悟、想象的能力,促成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独立的阅读和鉴赏古今中外的诗词名篇,让学生感悟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树立“大语文”学习观

叶圣陶先生最早倡导“大语文”教育观,他主张语文能力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和教科书,还要发展到课堂外和其他书本。这也是培养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进而指导学生开展“大语文”学习。

其一、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与课本紧密相关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积极组织开展“校园广播”、办黑板报、组织校园文学社等校园文化活动;多学科渗透的学语文;在家庭、社会中学语文等。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既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语文。

其二、要改变教师“单打独唱”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持久的语文学习热情,改变“教师讲----学生学”的单一学习模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

其三、要改变单一的用分数论高低的单一评价模式,语文学习材料的广泛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多彩性,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学习收获,只有采取多元评价的手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农村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开展好了,不仅不会影响高考,而且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克服应试教育、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其实,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在我们身边,教材、社会热点、“三农”问题、多学科的渗透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只要语文教师循序渐进、科学指导,让学生获得探究过程的愉悦,激发出学生创造的欲望,就能达到学以致用、一箭双雕的功效。

四、重视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农村中学的学生如果不重视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先培养其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扮演好“导演”的角色。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如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常规的课堂学习等,处处都蕴含着 “创新” 的契机。

(二)教给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如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引导学生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进行“多向”思考。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有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它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所以“陋”在这一语境中的解释应是“粗浅”而非“粗俗”。

(三)激励运用。

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环境,激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运用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如:结合自身特点开展高效记忆,鼓励学生课堂大胆质疑,追求课后练习答案多元化,开展语文课文小创造、小发明,开展课文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