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02:5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语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语际迁移 法语 英语 句法
语际迁移即学习者在目标语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将已知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结构等应用到目标语中。当目的语与已知语的语言形式和句法结构相似或一致时,已知语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而两者的语言特点出现迥异时,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干扰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理解,即负迁移。众所周知,如果目的语与已知语的语言距离越少,则这种相互迁移作用则表现得越明显。而衡量语言间的距离的客观标准即语言结构的相似程度,比如同一语系的语言。
在我国的现行教育背景下,绝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第一外语是英语,英语在他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学习小语种的过程中,语际迁移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尤其二者都属于印欧语系,这较之母语汉语的迁移作用更为明显。由于法语非常严谨,句法规则的繁杂通常让部分学生难以招架,使得他们往往不自觉地会借助英语的语法来理解法语,这就出现了各种利弊,因为英语和法语句法相似但是不同。
一、主语
相同之处:英语和法语中句子主语一般都位于句首。
不同之处:英语中有动名词可以作主语,但是法语中没有动名词的概念。另外,英语的主语代词中有指物或者动物的代词it,但是没有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复数,而法语中没有专指物的人称代词,有的只有阴阳性的第三人称单数。
二、谓语
不同之处:两种语言虽然在句法当中都要求主谓一致,但是因为法语中有性数一致的问题,所谓配合也更为复杂,比如法语中以avoir做助动词的复合过去时中,过去分词必须与其提前的直接宾语保持性数一致,而不是主语。
其次,法语中的谓语动词的动词变位也是令英语专业学生头疼的问题,因为英语中的简单动词只有第三人称单数有额特殊变化,而法语中的每个动词都要根据不同的人称有不同的变化。
三、宾语
英语和法语中的主要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最明显的不同是宾语。这一不同大大干扰了学生对于法语二外的理解和运用。
相同:英语和法语中都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不同:英语中的直接宾语是指英语及物动词之后的成分,而间接宾语往往只能出现在能接双宾语的及物动词之后,以介词to/for引导,且该类动词数量不多。
而法语中的动词分类导致宾语的分类较英语的更为细致。法语中的动词分为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而及物动词又分为直接及物动词和间接及物动词。比如voir qn(看见某人)和téléphoner à qn (打电话给某人),前者是直接及物动词,其宾语就是直接宾语,后者是间接及物动词,其宾语就是间接宾语;法语中也有类似英语中的双宾语动词,比如donner qch à qn(把某物给某人)。这样的分类又导致法语中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也出现了两种:直接宾语人称代词和间接宾语人称代词,同时法语中宾语人称代词在陈述句和否定命令式中,其位置是在谓语动词之前,这与英语和汉语的宾语人称代词的位置是截然不同的。
经过上述对比研究发现,法语和英语中句子成分形式和内容大致相同,但不同之处的细节却不容小觑,这使得学生在练习和运用当中无意识地犯了很多错误,以致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无力感,对学习法语失去信心,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引导,避免负迁移的干扰。
1.强化句法知识的理论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用清晰的逻辑和简洁的形式(比如表格等),对比分析,使学生区分二者不致混为一谈。
2.增加学生的表达练习,比如翻译,写作,课堂情境对话,关于发现并总结学生主要存在的句法问题,容易犯的错误,引导学生走出语际负迁移的误区。
3.督促学生多阅读,多背诵,加强法语语感,因为语感不仅是语言技能训练的结果,也是认知的结果,这会使学生在克服语际负迁移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应该加强两种语言的语法知识了解,以便为学生答疑解惑,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有意识 地比较归纳英法两种语言句法结构的异同,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合理运用,体会到双语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中国北京102206)
【摘要】合理构建法语课堂以教授学生法语语言知识和培养法语语言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法语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从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入手,探讨和分析了如何合理构建法语课堂。
关键词 合理构建;法语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法语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要,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当前的法语课堂中,老师在学生面前仍然是领导者和权威,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应试者。这样不利于合理构建法语课堂,严重阻碍了法语教学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法语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教师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教师认识到新观念的先进性和可行性,促使教师思想上发生变化。转变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传授法语基础知识理论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法语使用能力,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变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教师应与其他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然后再进一步反思应用,从而加深对先进的法语教学理念的认识。
以法语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常规的法语教研活动,比如听课、评课等。学校应安排教研组的法语老师每周定期交流经验:课堂教学,课堂体会,教学问题和教学经验。提升对法语课堂教学的认识。学校应部属学期末教师上交听课笔记的任务,鼓励法语教师之间经常听课,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并且及时和上课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促使教师反思自己,在观察、思考、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相互听课、评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教学敦促作用。教师们不再只是灌输理论知识,而是与实践相结合,调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典型案例学习。即学习优秀的典型课堂教学案例。将优秀法语课堂教学进行记录并统一整理供教师查阅。教师不用到具体教学课堂中,就能学习典型的法语课堂教学经验和特殊问题的合理处理方式。
2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法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使用法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教师应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增加了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比如课堂上增加法国风土人情和经贸方面的视频讲解。在课堂上提供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场景中去练习使用。教师可以组织情景表演,学生模拟生活场景进行会话,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场景、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应该怎样使用法语。法语教师应及时关注法国的时事和节日,进行相关的法语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法语教师可以进行专题教学,例如餐饮文化、香水文化、著名景点、处事方式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法国特色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的使用法语,增加法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法语课堂上,教师要将文化背景渗透到法语基础知识理论和使用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必要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熟悉法国的风土人情,包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世界观等,让学生在法国生活或与法国人相处时,尊重法国的文化选择正确的方式。例如在法国,如果你在约定时间之前就去敲主人家的门,主人反而会不快,觉得你不懂礼貌。因此,在法语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法语的实用性。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法语教师应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积累法国各个方面知识,提升法语文化修养。法语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法国课堂教学水平。例如:主动争取法国留学交流项目和活动,阅读和法国有关的书籍,多看法语原声电影,多和法语外教、法国友人交流,利用网络学习更多更新的法国文化知识教师通过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法国丰厚的社会文化知识,积累一定的法国文化基础,从中挑选合理和实用性强的文化信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教师也可以积极筛选出优秀的法语书籍、电影和网站,引导学生积累法国的社会文化知识。鼓励学生参加法语练习的相关活动,多和外教交流等。提高学生的法语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实际使用法语的能力。
3利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
要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交际教学法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用交际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信息中学习具体怎样运用法语。教师尽量给学生教授最真实的学习材料。调整教学材料的内容。增加如问路、买东西、为朋友庆祝生日、见面等等交际性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锻炼已经学过的语法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以及交际能力等。创造尽量逼真的情景,使法语的学习与训练成为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口、笔头交际的活动,学以致用。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提高对各种教学媒体的利用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是教学工具。它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媒体,包括教材、黑板、标本、模型等;另一类是电子技术媒体,包括电视、电子计算机幻灯、投影、音频等。作为法语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媒体,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成音像图文并茂,真实而生动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在讲解法语语法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具体的大量语法范例,让学生学习并总结归纳语法规则。课堂期间可以适当匹配图片、动画和音频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生动的交际情境。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各种课堂活动,比如:情境模拟、场景对话、电影配音、话剧表演等,变换多种交际场景和授课形式,给学生以丰富和新鲜的教学感受,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利用电子技术媒体和普通媒体相结合,取长补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法语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4组织互动式课堂教学
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互动的法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是重点。教师组织教学要按照外语教学的规则“尽量使用外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各种语言环境,提供各种运用法语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法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此外,互动型的法语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学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冒尖,尽可能不让学生掉队。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一起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法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度提问后,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应答准备时间,不仅是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也是给自己准备好应答反馈的方式,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应该注意评价的方式,给学生以鼓励。
因为法语是一门非常严谨、难学的语言,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后作业,特别是对于课后作业的情况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对作业进行鼓励性评语,或者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平时主动和同学交流或者找老师答疑,也有利于建立师生间平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法语教师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更有激情地参与课堂活动。只有不断了解学生的需求并适时将其满足,学生才会更有信心的来学习。教师应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法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更加积极,法语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5结语
法语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面对诸多法语语法难点时,仍然有学习的主动性十分重要。应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组织互动式教学这些方面来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合理构建法语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王惠德,曹德明.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基础阶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5]曹德明.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一、香港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简介
在香港高校中,除香港中文大学还保留部分中文讲课(粤语授课和英文版书、英文教材)外,其他高校全部采用一种称为“浸入式”的“双语教学”模式。所谓浸入式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被“浸泡”在英语环境中,教师只用英语面对学生,采用全英文(教案、板书、教材和授课语言全部采用英文)教授课程。
这种“浸入式”的“双语教学”模式最早可以追述到1965年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兰勃特小学的法语浸入式教学。其教学规则是对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儿童而言的,使他们从入学开始就以法语作为语言媒介并始终浸入在法语的语言环境之中,以期熟练掌握英法两种语言。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早期浸入式,即自小学一年级起,儿童在校的一半时间用英语进行教学,另一半时间用法语进行教学;二是中期浸入式,多在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第一语言的基础上的初中阶段进行,用第二语言讲授一部分学科课程;三是晚期浸入式,即在牢固地掌握了第一语言或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后,浸入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比较而言,在这三种浸入形式中,早期浸入式更易收到理想的效果。这一结果也得到神经生理学研究结果的支持,即第二语言的浸入开始的越早,双语学习者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机能越接近单语学习者。
此后,世界许多国家结合本国实际对“浸入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模式。如美国的“双向浸入式”,就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种。所谓“双向浸入式”就是把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共同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双语能力。美国“双向浸入式”教学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第二语言习模式之一。澳大利亚、荷兰、新加坡、南非等国也都在进行不同类型的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的尝试,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启发
1.注重基础,独立思考。在授课过程中,笔者采用基本概念由授课教师讲解,将基础知识准确、透彻地传授给学生,对于具体应用则通过师生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形态学这一章的讲解过程中,作为授课教师,笔者将形态学中的四个基本公式(腐蚀、膨胀、开运算和闭运算)和一个新的知识点――结构元素,讲授给学生后,便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尝试着利用形态学的方法实现图像的滤波、边缘提取、区域填充。通过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概念,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在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我们已有的一些优良的传统教学手段仍然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例如:在双语教学中,笔者就注意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在开始授课时,中文比重较多,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逐步加大英文比重,最后,甚至可以使用全英文授课,并让学生用英文提问和讨论。“温故知新”也是笔者在双语教学中采用的一个手段,在每节课的开始,利用几分钟在黑板上用英文列出前次课的主要知识点,讲到相关内容时,注意对比分析,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记忆周期,学习效果显著。
3.师生讨论,共同进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很多本科生仍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不符合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力争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见解,甚至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促使授课教师深入钻研,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4.小班上课。双语教学要讲究实效,切忌流于形式。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主张小班上课。上课班级太多时,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教学要求难以统一;同时双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上课班级太多,学生不可能都有机会发言,练习口语;而小班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练习、交流表达。小班上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同学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
论文提要:
法官作为法律职业中的特殊群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特定的职业素质的提高除了个体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而教育培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必须针对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具体进行。由于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法院近年招收了大量的法官后备人才,这些后备人才大多直接从"校门"进"院门",虽然法律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但是由于对基层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乡言乡语、风土人情缺乏充分的了解,不擅于在复杂的基层社会环境中处理各种纠纷,以致在办案实践中困惑重重。针对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法官群体,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以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方式,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从自身经历和体验出发,采用实证分析的模式,分析得出法官适用法律是否能达到好的社会效果,很多时候离不开法律之外的理念、知识、技能等,进而提出我国法官培训的改革和发展除了强化和改进现有的、以法律为中心的培训之外,还应该着眼于法律之外。
以下正文:
引 言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今天,处于和谐社会语境下集自然人、社会人、政治人、司法者诸多角色于一体的法官,作为"人"的因素,在"法"的"推行"过程中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官不是"天生"的,其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不可否认,我国的法学教育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然而或囿于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抑或囿于"捉襟见肘"的教学条件 ,现代法学院"生产"的毕业生在与基层司法实践结合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知识的"不对路"与"短板"现象。同样,当前的法官培训亦存在类似的问题,其培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受训者的现实需求。法学院教育模式改革路在何方、路有多远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笔者意在法学院教育"涛声依旧"的情形下,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转变更容易的法官培训必须"亡羊补牢"!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初任法官 ,在直面纷至沓来的民事纠纷后,诧异于基层司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深感自身应对基层司法能力的薄弱,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困境--所学法律理论知识与基层司法实践存在脱节,而基层司法实践所需大量知识竟在法律之外。作为一名基层司法实务者,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出发,以法官培训的内容为视角,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期望能找到一条更适合我们成长的培训之路,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民司法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一、一种独特的成长轨迹:法官培训之对象分析
"铁打的法院,流水的法官",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上,随着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老法官退休或退居二线,一批毕业于法学院的青年法官逐渐登上了审判舞台,成为司法审判实践中的主力军。作为或即将作为当今审判舞台上的主角,我们有着较为独特的成长经历及背景。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成长轨迹,是法官培训中不得不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速成"经历
[材料一]:笔者的自身经历--八零后出生,法学硕士,一次性通过国家司法资格考试,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外省某基层法院中的一员。在进入法院工作约七个月后,参加国家法官学院组织的预备法官培训,培训期为七十天。培训结束后,即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开始在人民法庭独立办案,独自摸索各类民事案件的办案思路,独自面对形形的当事人,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速成法官" 。无独有偶,近年来,在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笔者的上述经历不是特例,而是惯例。
与国外法官的成长经历相比 ,你也许对目前的这种"速成法官"现象会很惊讶,抑或会对这种法官培育模式表示质疑,甚至会谴责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过于残忍。然而,在法官培育模式上"吃快餐"实属无奈之举!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对公平正义越来越渴望。同时,由于人们观念的变化,原有的纠纷解决方式不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人们更多地选择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于是各种矛盾纠纷如洪水般涌向法院,法院案件急剧上升。然而,法院的法官编制并未因案件的增多而作相应比例的增加,加之许多老法官面临退休,有些法官鉴于案件太多又以工作已满三十年为由选择提前退休,有些法官基于各种原因选择离开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已然成为困扰法院发展的一个尖锐的矛盾。为了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法院只好缩短法官的成长过程,将新考入的法官后备人才尽早任命为法官,以解燃眉之急 。
(二)教育背景
目前,法官预备人才基本上均是通过公务员招考的方式,招用的各大院校的法学生。然而,从我国法律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法学院教育灌输给学生的是一种现代的西方的讲规则重程序的法治理念,是一种如何运用逻辑方法分析、适用法律的技巧。在课程设置上仍然过于看重书面知识,对于法律实践经验强调不够,理论有余,实践性不足,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因此,法学生擅长于处理法律争议,而不擅长于解决纠纷,不擅长于在复杂的熟人圈子里摆平各种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法学院生产的毕业生和知识,在’农村’完全可能是扬短避长,大材小用。而从法律需求者和消费者来看,这种法律知识和人才是一种欺骗他们的’水货’" 。
(三)培训背景
从目前的初任法官培训来看,同样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由于时间、师资特别是培训理念等各方面的原因,法官培训依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对于实务方面的知识讲授较少,因此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训者的法律分析和适用能力,对于司法实践特别是基层司法实务亟需的知识获得和经验方法、司法技能的培养,所起作用不大。从笔者参加的国家法官学院组织的预备法官培训来看,也是以高等学府的教授和知名法学理论家进行法学知识的传授及最高法院学者型法官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司法解
释式"的讲述为主,真正涉及到司法实务中的司法技能、司法方法的课程较少。
二、来自实践中的困惑:基层司法凸显法律"内""外"之"足"与"不足"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可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及法官培训,再加上速成经历,致使我们即使"三证" 齐全,法律知识充足,法律思维敏捷,然当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初任法官,置身于基层司法实践之中,处于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时,在实践的检验中频现的各种"水土不服"现象,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即是:法律理论知识相对充足,而法律之外的知识、能力、技巧却相当欠缺。
"水土不服"之一:工商、陌生人社会vs农业、熟人社会
"现代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适用于城市社会、工商社会、陌生人社会" 。其关注的主要是商业社会和城市生活,即使打着公民权利普遍性的口号,传统的农业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法律的"不入之地" 。同样,现代法学是附着于工商经济和市民生活的;现代法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也基本上是这一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的产物。法学院内开设的所谓最前沿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的生活秩序准备的,而更多是为了大都市的生活甚至是为了即将到来的更为开放的中国发达地区的生活秩序准备的。
而中国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具有文化传统活化石之称的乡村社会,这是一个以血缘、地缘为基础形成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村民生于斯,长于斯,受传统文化的熏染,乡村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与工商社会、陌生人社会、契约社会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乡村社会的司法具有其特殊的运作规律。
从法学院学成归来的学生熟悉的是工商社会、陌生人社会的游戏规则和思维方式,对于农业社会、熟人社会的行为习惯、内部规则知之甚少。当其套用主要适用于陌生人社会的现代法律来解决与之有着显著区别的熟人社会的纠纷时,必然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正如苏力先生所言:"这种知识(指学自法学院的现代法律知识,笔者注)对目前中国的广大农村--或更准确地说对工商经济还不发达的地区--并不对路" 。
"水土不服"之二:格式化的规则之治vs本土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材料二]:原告与被告的父亲是多年的好友。20__年4月,被告父亲突患疾病,在得知好友急需救命钱后,原告毫不犹豫将自己多年的积蓄10万元借给好友治病,然被告父亲仍不幸去世。后因被告不愿归还该10万元,原告将其告上法庭。开庭时,原告认为,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其为朋友慷慨解囊,重情谊,讲义气;被告则表示,该10万元系其父亲所借,其父亲去世时未留下任何遗产,其不具偿还义务。经查,被告父亲去世时确实未留下遗产。对于此案,承办法官 有些不知所措,如果严格按照法律判决,原告好心借出的10万元将难获支持,然而此种判决在情理上很难说得过去 。
透过现象看本质,本案所反映的是基层司法实践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面对当事人要求合理不合法或是合法不合理时,法官怎么办?是严格实行格式化的规则之治还是寻求一种本土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抑或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若按照我们所学的现代司法理念,我们应该注重法律推理过程的逻辑整合性,以及对非理性因素的排他性,把所有的问题纳入法律规则的调整范围,严格按照制定法规则处理司法问题,保持中立性,做法律的忠实卫士,不能违背或逾越法律的规定,即实行严格的格式化的规则之治。
然而,在中国广大的乡土社会,这种格式化的规则之治施展的现实条件还是匮乏的。由于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广大乡民诉讼能力低下,偶尔发生的冲突把他们带到了他们所不熟悉的法律面前,现代司法理念所注重的司法权利、司法义务、证据规则、程序公正甚至法律规定等,都不是他们所关注的对象。他们将纠纷诉诸法律,期待获得的既不是一纸威严的、冰冷的、严格依据法律做出的判决书,也不是法律规则之治下彰显现代司法理念的单纯的程序正义和效率价值,而是对纠纷本身彻底的解决以及纠纷的处理结果是否符合实质正义,是否符合他们在生活中认定的本土化的某种"人情正义"观。
"水土不服"表现之三:法言法语vs乡言土语
[材料三]:原告与被告系前后邻居,十年前在村委会的组织下签订协议,对界址及公共通道进行约定。然被告一直认为村委会在签订协议中偏袒原告,于是在公共通道上堆放杂物,进而引起纠纷。该案是笔者办的第一个案件,为此笔者制定了详细的庭审提纲,开庭时严格按照正规的庭审流程,使用标准的法言法语。在涉及到协议中诸多所谓的"术语" 时,笔者为弄清其准确含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询问。然而,庭审结束后,原告即到庭长处"告状",说"这个法官文绉绉的,开庭规矩特别多,不是本地人,不懂本地话,她说的话我听不懂,我说的话她听不懂,连基本的常识都要问,我要求换人"。
司法离不开语言,语言能力或艺术是做法官的必备素质。法律语言具有简洁、刚硬、冷静、确切、严谨等特点,现代司法要求法官要善于使用法言法语,准确表达司法意旨。
但是基层法官所处的社会环境,其经济和文化背景与现代社会生活存在差距,许多村民听不懂法言法语,那些高度抽象、概括的法言法语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外文,他们所熟悉的是那些流行于乡间、简单、明了、生动活泼的乡言土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依然按照现代司法的要求,用所学的标准的法言法语与之交流,必然难以达到有效的司法效果,有时反而会造成误解和反感。从笔者在上述案例中"费力不讨好"的经历即可发现,法言法语在乡土社会受到"排挤",其空间被乡言土语"占据","司法者"与"被司法者"之间语言的不畅是阻挡纠纷解决的一道不可忽视的障碍。
"水土不服"表现之四:法律理论知识的充足vs地方性知识的缺乏
[材料四]:原、被告系同村村民。清明节,原告准备好纸钱前往祖坟祭祖,为抄近路即从被告房屋滴水坡上穿过,正好被被告看见,被告上前与之理论,双方就此发生口角,进而被告殴打原告。打斗中,原告受伤,花费不少医疗费。承办此案后,笔者与书记员到纠纷现场勘查,并组织双方调解。调解时,被告一再强调原告烧纸钱不该走其滴水坡,对此原告似乎亦感理亏,笔者不太理解,询问书记员才知,在当地的风俗习惯中,烧纸钱走他人房屋滴水坡会给他人带来晦气,原告犯此大忌,引起此次纠纷。了解了该案的症结后,笔者提出了当地人较为认可的解决方案:被告赔偿原告的医药费,原告向被告敬酒,放鞭炮以去除晦气。原、被告对此方案均欣然接受。
该案是一起普通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相关的法律规定及赔偿标准,笔者都很熟悉。对于此类赔偿案件,笔者甚至可以当场将赔偿数额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来。
然而,在农村乡土社会中,特定人群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习俗,礼节、仪式,舆论、禁忌,乡规民约,宗教戒律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在人们心目中潜移默化 ,深深扎根。这些长期沉淀下来的"内部规则"已经内化为一种地方性知识,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了解、所认可、所遵从。相反,那些通过普法宣传,自上而下灌输给乡民的制定法,虽然在乡间起到一定作用,但远未内化为乡民的自觉行动。因此,事实上在乡民心中起到维系社会秩序的主要不是制定法,而是"内部规则"。
从实践情况来看,在广大农村,深处乡土社会的纠纷当事人,提交给法官的纠纷,大多是由于生活或生产上的琐事形成,看似很简单,一般不存在适用法律上的疑难问题,但由于它们大多发生在熟人甚至亲人之间,展现给外人看得到的争议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之下往往是复杂的、强大的、不为外人所熟知的背景。如果法官在裁判中看不到这个背景,找不到解决纠纷的关键所在,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法律形式主义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将当下案件事实置于一般抽象的法律规范之下,依逻辑三段论推理推导出法律判断结果,是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好问题的。上述案例,笔者由于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不理解被告殴打原告的行为,也意识不到原告在此次纠纷中亦存在一定过错,若在此基础上作出判决,其判决本身都不一定正确,更谈不上彻底解决该纠纷了。
因此,在基层司法中,地方性知识和经验方法在一定意义上比普遍性法律知识和逻辑方法更为重要,而这些恰恰正是法学院毕业的青年法官所欠缺的。
三、着眼法律之外:一种基于"短板原理" 的培训思路
基层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水土不服",暴露出我们自身存在的"短板",这些"短板"的存在限制了我们司法能力的提高,司法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将"短板"加长,才能增长我们为民司法的"能量"。然而,从目前来看,加长"短板"最好、最快的方式是开展针对性的法官培训 。对于"短板"的具体情况,前文已有详细的论述,不在于我们法律知识的缺乏,探其实质,问题更多地表现在法律之外。古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面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基层法官在处理案件、调处纠纷时,很多时候也应是"汝果欲听讼,功夫在法外"。因此,我们要长"短板"、补"窟窿",功夫亦应在法律之外 。
(一)通过培训让其对所处之司法环境有所了解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长期生活于此的人们之间十分熟悉,有自身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处事规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是基层法官所处的特殊司法环境和社会背景。
作为基层法官预备人才主要来源的法学院校的学生,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大多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均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中国国情特别是基层社会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足够的了解;其所受的现代法学教育,亦因其教育和理论研究的特点,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是针对工商经济、陌生人社会的,与现今基层社会司法环境存在不契合。
社会稳定需要司法保障,司法权的行使也需要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置身于现实社会进行司法的基层法官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直接、密切,若脱离社会、脱离客观的司法环境、远离民众,会使基层法官失去安身立命之本。法律不能孤独的自我存在,司法不能在自己划定的圈内跑,脱离现实看法律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需要跳出法律,回归生活去解决法律问题,否则不但伤害了社会,反过来也伤害了法律自己。
因此,法官的培训制度对这些"后备"法官必须有国情、社情、民意教育的内容,让其静下心来了解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而理解处于此种社会背景下的人和事;让其沉下气来读懂其所处的司法环境,进而把握基于此种司法环境而出现的独特的司法规律。只有掌握了国情,才会有开放性的视野,树立大局意识,克服办案的狭隘性、片面性;掌握了社情,才不会眼中只有法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掌握了民意,才知道应当发扬什么,建设什么,改进什么。
(二)通过培训让其对司法理念进行适当调整
法官,作为国家法律的忠实执行者,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即必须依规则而审案。同时,法官也是社会纠纷的裁判者,他必须依照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解决纠纷。
"基层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社会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尚未格式化的并因此难以以规则化方式处理的现实世界。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法官或法院必须实际地解决问题,否则他/她或它就丧失了作为纠纷解决者或机构而存在的理由。" 作为基层法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在目前,要在深处于乡土社会之中的基层社会,实行现代严格意义上的规则之治,显然是脱离中国农村现实的美好幻想。如果仅仅熟悉法律,机械教条地"严格"依法办事,不仅不能定纷止争,而且还会激化矛盾,甚至出现十分严重的不利后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民事纠纷的裁判最重要的在于"案结事了",人民法院的主要职能应当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正如卡多佐所言,"法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福利" 。通过判决来强化法治的权威固然重要,但能够将纠纷和冲突的隐患予以消除,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加和睦、友爱,社会秩序稳定和谐才是更重要的。
法学院出身的法官,崇尚现代司法理念,信仰格式化的规则之治,认为"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要让其重识并调整司法理念,在法官培训中,必须让其充分了解并理解在基层社会中,法律不是万能的,一个看上去严格依法简单容易的判决,往往只是起了一种止痛片的作用,一个依据规则推理做出的判决有时候只是表面上排除了冲突的社会障碍,却很难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心理对抗。只有认识到格式化的规则之治存在的局限性,其才不至于纠结于是应当坚持规则之治还是应当屈服于纠纷解决机制这一问题本身,而是积极地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在司法救济的广度和深度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点,在发挥法官主观性和当事人能动性之间寻找互动点,从而在解决纠纷与严格规则之治的不协调之间艰难的进行平衡与突破,寻求表面上的合法与实质上的合情合理,以达到解纷止争,息事宁人的效果。
在法官培训中,除了要让法官认识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重要性外,亦应当让其了解并学习如何在规则之治与纠纷解决间达成一种平衡。不可否认,这种极具智慧的"平衡术"离不开实践的摸索与总结,然而,如果能够通过培训这一方式,让初任法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人来自实践中的经验,缩短自我摸索的时间,从而以更清晰的思路、更积极的状态投入基层司法实践,何乐而不为?
(三)通过培训让其司法语言能力逐步提升
司法语言包括司法口语和司法书面语。司法语言可能是法官最自信、也是培训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现状来看也有开展的必要。
司法口语贯穿于法官整个审判活动之中。作为基层法官,其所处的司法环境决定其在司法过程中语言模式必须迁就当事人。因为我们不能强求常年生活在乡村中的纠纷当事人短时间内熟知并适应现代司法中的法言法语,唯一能做的是作为基层司法者的我们改变自己的语言模式,用基层民众最熟悉的乡言土语来诠释法言法语的准确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始真正的有效交流,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朝着有利纠纷解决的方向迈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 ,老百姓最熟悉的乡言土语,我们也许并不熟知,要想尽快掌握,培训是最好的方式。
司法书面语主要体现在裁判文书的制作上。法官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最终都以文书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表达准确、说理透彻的文书才可能达到服判息讼的效果。一份精彩的裁判文书可能只解决一个案件,但是一份矛盾的或是说理不清的裁判文书则会极大地损害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因此,裁判文书的书写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四)通过培训让其司法相关知识有所充实
司法所需的知识是一种综 合性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法条和程序,至少还应包括地方性知识和与案件相关领域的知识。
在农村基层社会,由于各地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经济交往的缺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很普遍。大量农村村民并不知道国家制定法的真实内涵,也"懒得去了解",从而导致在内心上仍接受和喜欢用土办法、老办法、老习惯来解决问题。因此,基层法官在案件审理中,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外,还应熟知在当地被乡民普遍接受的、一定程度上起着规范社会秩序作用的"内部规则"、风俗习惯、"生活逻辑"等地方性知识。法官如果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纵然有"锋利"的法律武器,也可能四处碰壁,寸步难行。地方性知识的培训可以让法官及时认识到地方特点的客观存在,并尽快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进而主动去思考国家统一的法律如何与地方特色衔接起来,达到彻底化解纠纷的目的。
同时,法官办案还需要有与案件相关领域知识的支持和启发。法官相关领域知识的欠缺很容易被当事人的表述所迷惑,也极易降低当事人的信任度,从而可能使案件的处理复杂化。法官只有对于自己审判的一些相关领域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才能从更全面的角度,宏观地思考问题。当然,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发展。在现阶段的法官培训中,可以对于一些必要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比如财政税务、金融管理、工程建设、工商经济、环境保护、网络传媒、生物基因、物理化学等。
放弃了全球最大啤酒公司管理培训生项目的朱悦翔决定去尝试一下石油工程师这份职业。这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入职三个月后,就被斯伦贝谢石油钻井公司派去了沙特阿拉伯,今年,是他在中东的沙漠里工作的第三年。
“当时就是想出去看看,并没有太清晰的职业规划,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想法,就是觉得这个机会不错,可以趁着自己年轻,去外面历练一下。”明知道会被外派去中东,朱悦翔还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竞争才得到了这家跨国石油公司的offer,因为“给的钱还不少”。
大公司的工作背景、高收益行业的工作经历、海外工作经验,如果说这些还只是潜在的外派优势,那么刚毕业就能拿着三四十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同时每年还有10%以上的固定增长,这种短时高回报的工资收益,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海外外派,这说的早已不仅仅是那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公司里的外方高管了。随着中国企业的跨国扩张,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尤其是能源类、技术类领域的公司将员工外派到世界各个角落,或者学习技术,或者进行技术支援。前一种外派形式的应聘者自然挤破头,而后一种则意味着你会被派去欠发达、甚至是战乱地区,这几乎成了这种行业内大公司的隐性应招门槛。
朱悦翔从来不把自己称为“外派工程师”,是“外派民工”,他总是这么跟朋友自嘲。和派驻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大多数在盛产石油的中东沙漠或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他们在外的生活都算不上惬意光鲜。
“沙特绝对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想去的最后一个地方。”很难想象,这句话会由一个当年主动选择外派的人说出来,朱悦翔无奈地补充道,“《欲望都市2》里的沙特之所以如此吸引人,那是因为你心里想着,这辈子只打算旅行去那么一次。”
和去沙特走马观花的游客不同,朱悦翔和拥有各种肤色和文化背景的同事一起,把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这个阿拉伯半岛上。
沙特阿拉伯王国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义,全国禁止任何娱乐活动,没有电影院,更别提类似KTV之类的场所,连大型购物商场都非常少见。对于朱悦翔这样的80后中国年轻人来说,不同文化带来的生活枯燥感是最难忍受的,所以在这种状况下,一天12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反而成了某种寄托。在沙特炎热的天气下,一整天的工作结束时,朱悦翔筋疲力尽,回到宿舍倒在木板床上就能睡着,也顾不上什么娱乐活动了。而每周休息的空余时间,他也忙着上网和国内的家人朋友聊聊近况,或者自己看看书,几乎过着标准的宅男生活。
但是来沙特之前,朱悦翔并不是这样的。他曾经觉得自己是一个离不开人群的人,喜欢和朋友在一起,不愿意一个人呆着。于是,在把一年的300天贡献给了外派沙特的石油工程师这个职业后,剩下的65天假期里,朱悦翔辗转于中国最繁华的几个城市―上海、广州、香港来“接地气”,和旧同学聚会、通宵唱歌、吃饭、聊天、玩牌⋯⋯而外派工作的高薪让他完全不用担心这笔休假支出。
离开以前的圈子太久,休假生活对于朱悦翔来说反而更像是充电。他不是很清楚自己什么时候才有调回国内的机会,在斯伦贝谢这样的国际石油公司做工程师的确是令同行羡慕的,但这些被外派的工程师本质上哪里有新油田,就要去哪里工作。去沙特之前,朱悦翔只在刚进公司的前几个星期去了位于纽约的公司总部参加外派培训,绝大多数时候,公司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名字,并不能给他归属感。
华为、中兴、新科等知名的中国本土企业近几年持续在向中亚及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拓展业务,外派员工数量也在逐年提高,但与斯伦贝谢或者阿尔卡特朗讯全球(这两家跨国企业中国分公司的员工都有被外派的机会)这样的跨国公司外派情况不同的是,本土企业的外派人员大多是新市场和新领域的拓荒者。
以著名的“外派基地”华为来说,求职者在面试时会得知,几乎所有的职位都会被要求外派,换句话说,要进华为几乎就得接受被外派这个条件,甚至连被派去哪里都由不得你选择。孙凯还记得当年办理入职时,公司给每个新员工发了一张表格,上面有4个选项让他们勾选―AA是海外,极端艰苦;A是海外,艰苦;B是海外,一般;C是国内,或者欧美。还没等他们考虑,HR负责人就宣布,“ABC基本轮不到你们,不要选了,就直接选AA吧。”当然,根据华为针对外派员工的补助政策,去AA选项的那些地方,外派员工能拿到的补助是最高的。
没过多久,孙凯就被派往了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第一年就有30万年薪,比国内同类员工起码高出了两倍。去之前当然知道那里艰苦,但年轻的时候能遇到这样的挑战机会还是值得一试的。”
孟加拉有一种特别奇怪的小虫子,喷射一种酸液,碰到皮肤就会烧红,之后会留下小水泡,即使一年前已经结束了外派回国,如今孙楷的脖子和脸上还会有孟加拉留给他的印记。
除了身上的疤痕,孟加拉湿热的天气最让孙凯感到抓狂。那里地处亚热带,全年没有低于10度的天气,夏天的气温更是长期徘徊在40度左右,最高甚至能达45度。虽然派驻在孟加拉的首都,但宿舍楼的电压到了用电高峰照样不稳定,停电常常停得毫无征兆,短则1至2个小时,长则4至5个小时。这种时候,孙凯最怕的就是被蚊子咬出包,来了孟加拉后,他经常听到身边有当地人死于疟疾。
其实孙凯当时住的华为员工楼条件已经算不错了,那些第一批来到孟加拉“拓荒”的元老告诉他,当年他们刚来的时候住的当地酒店,因为天气太湿热,连被子和床单都是湿的。
孟加拉人爱吃的咖喱和高糖食品也让孙凯和其他来自中国的外派员工很受不了,刚到的时候,孙凯基本上吃一次就拉一次肚子,过了好长一段时间肠胃才稍稍适应。
且不论工作环境的差异,单单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就让很多外派人员中途放弃了。孙凯在孟加拉待了两年半,而跟他同批前去的同事中有人实在受不了那里的环境第一年就走了。他们公司关于外派孟加拉的员工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有个小姑娘刚下飞机,在机场转了一圈,就直接买了张返程票回国了。
这意味着她当场辞职。
再艰难的环境呆久了也总会适应,对于“外派民工”来说,尽快地熟悉并且上手工作才是他们的终极任务。
同样是石油工程师,石畅被外派到了非洲刚果,在那里的钻井平台上负责勘探石油。
石畅所在公司派驻刚果的团队一共有11个人,分别来自11个国家。除了中国,还有俄罗斯、菲律宾、文莱、新西兰、墨西哥、美国⋯⋯虽然是个团队,但每个国家来的人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信仰、文化和教育背景,来刚果之前也有不同的职业经验。要和这些人在一起工作,一起度过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信用,获得自己的话语权,还要试着和不同工作风格的队友完成团队合作,这一切都比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困难许多。这也是每一个外派员工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
第一次走在一个语言没有办法沟通、对它一无所知、看上去似乎危机四伏的城市,石畅的唯一感觉是没有存在感―这应该能代表大多数第一次来到驻地的外派员工的想法。
刚果黑角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一线工人基本也都只会讲法语,团队开会的时候也是用法语,刚开始去的时候一句法语都听不懂也不会说的石畅在当地人眼中基本就是空气一样透明,进场干活时也被呼来喝去,裸的菜鸟待遇。
尽快熟悉、努力磨合、尝试变通和充分学习是除了放弃以外最好的方法。抱着这样的想法,也不知从哪天开始,吃完当地小餐馆的东西后,石畅的肠胃不再有应激反应;在皮肤渐渐变得粗糙了些之后,皮肤病也消失了。
更让他感到舒服的是工作状态的改善,尽管他的法语依然很糟糕,但开会的时候会有同事记得帮他把关键的会议内容翻译成英语,甚至场监有时候还会在旁边征求性地问上一句:“Chang, how do you think?”熬过了最初那段艰难的日子,石畅总算在工作上找回了状态。
每次回国,身边的朋友都会问石畅,过得好吗,那里这么苦怎么过呀?“就这么过着呗,过着过着也就活下来了。”石畅总是那么回答。细节是聊不完的,也没什么可值得拿出来说,石畅有时候回想起来刚开始那段时间还是觉得心里酸得慌,憋屈。也有那么一两次,实在是觉得撑不住了,石畅就到海边去一个人坐着发一天呆。最难熬的那段时间,石畅只好用好多年前搜狐CEO张朝阳那句话来作为精神支柱―男人,要扛住。
这也让石畅越发觉得:“人还是不要太早把自己的能力范围框定了,你永远会比你想象中要好。”
就算经过一番磨合最终适应了外派工作,还是有人讨厌“漂着”的感觉。一年前,孙凯辞职,从孟加拉回了国。离职前,孙楷曾和公司HR谈过,想申请回国内。得到的回答却令他失望,“那些做了七八年的老人都想回来,如果让你回来了,他们怎么办?”这是HR拒绝他的理由。
“今天你在这里,明天可能一个电话你又要去别的国家了,项目走你就得走。我想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发展,但是在这个公司,一朝为外派,终身为外派,员工很难在一个地方呆很久,基本两到三年就要换个地方。”孙凯不喜欢那种“漂着”的感觉。
但他还是觉得在孟加拉外派工作的两年半时间收获巨大,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以前无法想象的,截然不同的世界。“没有亲身亲历过,你很难想象居然有人还能在那样的条件下生存,比起他们,现在在职场上遇到的一些困难很难称做是困难了,少了对现实的想象,面对问题会更加从容。”
和初到华为面试的时候不同,在孟加拉的这段时间让孙凯发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回来了。
不可否认,对于一些企业里的某些职位,由于外派员工的经验获取途径只限于在当地的环境及条件下,所以那几年驻扎海外的工作经验并不能直接帮助一个员工在本公司得到升职机会,如果他们回国后想要去其他公司寻找其他类似职位,这段经历的帮助有时候也不大。
但对于更多的愿意接受外派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以及快速积累工作经验与个人财富的需要,外派工作更像是一个不容错失的机会。
这就像孙凯为自己两年半的孟加拉工作经验做的总结那样,外派员工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面对人群、语言、文化这些全方位挑战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也许才是他们可能受益终身的职场“第一桶金”。
2012年2月14日,石畅在人人网上给自己的女朋友写了首诗。没有鲜花,没有烛光晚餐,甚至连一个拥抱都不会有,这首诗是情人节里他送给女朋友的唯一的礼物。此时他心爱的女孩就在上海,而他却还在非洲刚果黑角的钻井平台上勘测石油。
关键词:阅读策略 阅读效率 成功阅读者 不成功阅读者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许多语言研究者开始意识到阅读策略的重要性,阅读研究的重点由“阅读结果”转向“阅读过程”(Anderson 1991)。对阅读过程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了解阅读者的阅读心理历程及使用策略的情况,揭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我国,二语阅读策略的研究成果也不少,这些研究虽然角度不同,但均为中国语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有益的启示。阅读策略虽然已被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教授者、甚至学习者所重视,但中国大学里的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或学生对阅读策略知之甚少,尤其不知如何教授或运用这些策略,重视阅读结果,忽视阅读过程,后果是阅读教学效率低,学生阅读能力差,英语阅读教与学均失去了其应有的动力和积极自主性。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调查中国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策略的使用情况,重点探讨阅读策略运用与阅读效率的关系,成功阅读者与不成功阅读者使用策略的差异,以期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150人。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对阅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能够较为自如地表达阅读的心理过程;且笔者一直教授他们精读、泛读课程,对他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有一定的了解,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包括五次阅读测试和一份问卷调查。测试材料难度相当,题材广泛,问题形式包括选择、判断、填空、问答等。问卷调查的48个问题采用从“完全或几乎完全不适合我的情况”到“完全或几乎完全适合我的情况”的五个等级形式,涉及三大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定性研究是对其中五位成功阅读者和五位不成功阅读者的访谈。
3.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本研究持续了九个月。首先,对受试者进行五次阅读测试,获得他们的阅读平均成绩,然后展开问卷调查,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访谈主要是对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的英语学习背景、对阅读的态度和观念以及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以印证定量研究的数据。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表1策略与阅读效率相关系数:
1.阅读策略运用与阅读效率的关系。为了获取阅读策略运用和阅读效率的关系,笔者采用了相关系数分析(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阅读策略和阅读效率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其中元认知策略和阅读效率的相关性最高(.256),具体是自我管理(.390), 自我评估(.320),计划(.310),自我监测(.304),和选择注意(.280)。这些数据表明元认知意识较强并较多使用元认知策略的阅读者其阅读成绩好于元认知意识较弱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的阅读者,能够管理和评估阅读过程和效果的学生阅读效率普遍较高,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O’Malley(1985)等曾经指出,元认知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控学习过程、结果、和学习方向,使学习者清楚应该学什么,怎么学。Paris(1984)也曾指出,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元认知策略的阅读者才知道如何阅读,如何运用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从定量分析的数据看,认知策略与阅读效率的相关性也较高(.221),显著性较高的为推测(.370),拓展(.353),归纳(.253)(见表1)。这表明推测、联想以及归纳总结对阅读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定性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定量研究的结果。访谈中,五个成功阅读者均表示他们在阅读中经常调动已有的知识信息以及个人经验猜测未知的信息,推测阅读结果,并把材料中的各部分新信息联系,然后把新旧信息加以归纳总结,以准确地获取阅读材料中所包含的显性及隐性信息。
2. 成功阅读者与不成功阅读者策略运用的差异。笔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研究成功阅读者与不成功阅读者策略运用的差异。结果显示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在元认知策略方面差异最显著(3.62), 具体表现在自我管理(3.88),计划(3.48),自我监测(3.22),自我评估(3.06)和选择注意 (2.79)策略方面。数据与Rubin(1975)和Naiman(197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对五位成功阅读者和五位不成功阅读者的访谈也进一步印证了他们在这些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成功阅读者大都会制定阅读计划,除了完成课内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外,还大量阅读各种体裁和难度的英语材料;能够合理管理自己的阅读活动,比如选择安静的阅读氛围,专注于阅读材料等;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阅读速度,检查理解材料状况;根据阅读目标有选择性地阅读;阅读结束后通过自我提问或做阅读练习对阅读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以更好地提高阅读效率。而不成功阅读者恰好相反,他们没有适合自身的阅读计划,阅读时不能做到自我管理和监测,很少对阅读效果进行评估,这样阅读问题就会越积越多,造成他们可能阅读量也较大,却进步缓慢。
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认知策略的差异也较显著(2.19),主要表现在拓展(2.97)和推测(2.89)两种策略上。对于访谈中的问题“你认为背景知识,语法及语篇知识是否可以促进阅读?”成功阅读者和不成功阅读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不同的是成功阅读者阅读时能够把当前的阅读材料和背景及语法语篇知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对词汇或内容进行联想和推测;相反,大部分不成功阅读者却不能将背景知识及语法语篇知识运用于阅读。不成功阅读者透露不能自如运用拓展和推测策略的原因,一是因为背景知识贫乏,二是因为语法基础等较为薄弱,三是阅读时太过紧张,完全忘记了把已有的知识与当前的阅读联系起来,合理拓展和推测。
四、结论
1.主要发现。结合定量数据和定性分析的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阅读策略运用和阅读效率有很高的相关性。元认知策略与阅读效率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认知策略与社会/情感策略。
②成功阅读者与不成功阅读者在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社会/情感策略方面差异不显著。
2. 教学启示。本研究不仅为中国语境下英语阅读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真实有用的数据,而且对英语阅读教学和策略培训也有一定的启示:策略教学应融入到日常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清楚什么是学习策略,如何灵活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尤其是对那些不成功阅读者,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运用成功阅读者所使用的策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阅读时也能有效地使用这些策略,从而提高所有英语学习者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N.J.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ategy us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testing[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4): 460-472.
[2] Naiman, N.M. Frohlich,H.H. Stern, & A. Todesco.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M]. Toronto: Modern
有人可能会问,作为国务院副总理为什么对一门学科——外语教学方法还要过问?其实,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已经有好多年了,大家都知道,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交往和沟通,首要的就是靠共通的语言文字。欧美地区国与国的交流容易,得益于语言的相近和通用语言(英语、法语)的普及。汉语虽历史悠久,有许多优点,使用的人数达十几亿,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要刻苦地学好她,掌握她,运用她,也只有学好我们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有助于学好外语、用好外语,但汉语对外国人来说毕竟学起来比较难,使用的国家也比较少。
为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更好地发展,便于交流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扩大国际的交往和合作,学习和掌握英语等外语对中国人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交往迅速扩大,对外语和外语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相比之下,亚洲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甚至孟加拉、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国由于英语比较普及,对外交往就比较容易,而且成了它们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和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我国由于英语等外语普及不够,影响了对外交往的规模和效率,也吃了不少亏,对我国许多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对外交流合作也受到很大制约,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甚至制约了对外开放的进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亟须研究改进,我国在各阶段的教育(基储高教)对外语教学一直是重视的,开课很早,课时不少,从中学(有的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因此应当重视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工作。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外语知识,提高外语水平。外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教师问题、语言环境问题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教学方法问题。我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们能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人更有效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就好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有个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并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绍他的教学方法的录像,看后感到很高兴。张思中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一附中的一位特级外语教师。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
对于教学,我是外行,但根据我们自己学习的体会,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利用青少年记忆力好的优势,集中一段时间,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大量常用词汇,熟背经典课文,然后再通过反复阅读、翻译,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掌握文法,强调按照记忆的规律,通过反复和循环,加深记忆;注意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性、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还有一条就是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中国人在学习外语方面有不少优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张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在长期实践中(将近四十年时间)不断总结和完善的,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也参加了这方面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贡献,甚至有新的创造和发展,所以说,这种教学法也是许多老师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晶。这种教学法符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实际情况,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学外语,我看对成人学习外语也是有效的;既适用于英语,又适用于其它某些外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现在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还有一个难题是教师队伍问题,而张思中教学法恰恰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段培训,一般外语教师都可掌握,解决了我们师资问题上一个人的难题。总之,它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见效快,容易推广。
正确的理论对指导实践是十分重要的,但正如《实践论》中讲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断理论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我们不论搞现代化建设,还是搞教学改革,都要提倡实践、实验。凡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实际效果的经验、方法,就应该加以肯定,进行总结、提高和推广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围产生更多更好的效果。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一种好的经验、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学术上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要因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影响了对基本上是好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的推广。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扩大推广面,要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编制计算机教学软件(在制作外语教学的音像制品及计算机教学软件时,要注意尽可能采用母语国的教师的录音,以便外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加快师资培训,提高外语教师的业务能力,下一步还要研究教材和教学体系问题。
国家教委和所属的中央教科所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希望你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做下去,进一步总结、完善、推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争取在一两年内取得更多的经验,然后在更大范围推广。
真理是没有终极的。任何一种好的教学理论和经验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张思中老师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探索也并未终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学无止境,教也无上境。希望张思中等老师戒骄戒躁,努力实践,继续不懈探索,以总结我们自己经验为主,也要吸收国际上的好成果,逐步形成一套更加适合中国人学外语的有效的方法,为提高中国人的外语水平,扩大对外交往,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35-01
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发展的约束,依赖于其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三中”)拥有教艺精湛、充满活力、乐施善教的教师群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作战,为“慧成”学生提供最优质的保障。三中形成“慧成”实验项目的办学策略:用“善耕”的教师,以“晏成”的方式,育“慧灵”的学生。
一、专家顶层设计
“慧成”实验项目得益于专家团队的顶层设计。他们从全局出发,对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地实现目标。我们的课程由朱永新、成尚荣等一批专家参与设计,从理论上进行推敲,形成“慧成”特色的教育新理念。“慧成”教师自项目成立之初就一直在专家、名师手把手地引领下在教育教学之路上探索前行。我们通过成立“善耕书院”(成尚荣、陈国安出任顾问),通过假期培训等方式,不定期的聘请各学科专家、名师,如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复旦大学傅杰、苏州大学刘祥安、曹炜教授等给教师以学科上的指导,学术上的引领。他们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对我们的课程设置、校本教材编写、课堂实践、教学回馈做跟踪指导。在这里,不仅教师们得到成长,“慧成”的课程体系也在指导与实践中逐步得到提升。
二、教学技术创新
大数据驱动精准教学。使用好极课大数据,实现日常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优势互补,用精准教学带动教学效果的提升。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和预习,课中任务的主动探究,课后对任务的总结和反思,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避免学生对上课内容不熟悉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以及对课堂内容不巩固而导致知识的零散和遗忘。学校采用了极课大数据分析系统,并且在校内建立了专门用于分析学情的大数据中心。
电子班牌灵活班级管理。学校引入电子班牌系统。电子班牌是一块触摸式电子屏,挂在每个班级的门口,用来展示班级风采,发送学校通知、奖励名单,等等。与电子班牌绑定的一卡通,本质是一个学生信用的管理系统。一卡通与学校食堂、图书馆系统、小卖部等对接,方便学生在学校的消费、借阅书籍等活动。
“未来教室+双屏”提升教学效率。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了采用StarC+电子双屏的全新教学模式。利用双屏的特点,一屏书写,一屏放PPT或者题目,这样省去了很多抄题目的无效时间,课堂容量大大增加,上课效率也得到提高。不仅如此,教师在未来教室上课,有多终端的系统(PAD终端,侧屏互动终端)的支持,能进行多模式课堂交互,及时呈现互动结果,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
三、个性整合资源
国家课程校本化。我们对语文、外语和数学三门核心课程进行了适度拓展,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注重探究实验。我们将全国通行的五套必修教材进行了整合,推出“慧成”特有的教材系统。三中“慧成”依托高中多语种课程基地向前延伸至初中,开设了包括法语、德语、日语等小语种课程。此外我还有中国儿童哲学课,该课程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针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构研发。
【关键词】外语教学 中美教学 异同
笔者在2010年7月有幸作为一名志愿者汉语教师,被委派到美国从事汉语教学。在美国,汉语是美国学生的外语,笔者也摇身一变成了外教,在密歇根州一个叫Merrill的小城市担任全学区所有年级的汉语教学,即K-12的教学。身份似乎变了,但也可以说是不变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都是一名外语教师。两处的教学同为外语教学,很多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别。赴美国任教前,笔者与同行先后接受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美国大学理事会、任教学区教育主管部门长达近两个月的培训,学习和了解了美国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理念,奠定了之后教学的基础。笔者又有幸先后两次参加在波士顿和圣弗朗西斯科举行的全美外语教学大会(ACTFL),对美国的教育体制和外语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笔者意在通过自己对中美外语教学异同的粗浅认识和思考,探求有助于我们外语教学发展的途径。
一、对外教聘用的思考
我们国内学校的外教聘用是否有着严格的选拔呢?上级部门对外教的聘用有何规定,我不甚了解,但我所在的地区和学校聘用外教并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所谓的外教,就是外国人,他们原来的职业五花八门,甚至很多人是兼职的,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和学校之间根本不存在必要的教学责任和义务关系。我校来过很多所谓的外教,基本上做一年就走了,有的甚至更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外教的课很乱,学生学不到东西。外教总是简单地教授点单词,大部分时间放录像取悦学生。因为语言沟通的障碍,师生之间互不尊重。学校因为需要不断更换外教,外教不管学生起点高低,都是从基本的问候或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重复,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而笔者在赴美国任教前,先后经过省、国家汉办及美国大学理事会的层层选拔和面试,最终才被确定下来赴美国任教,接下来所接受的各级各类培训也是严格的和专业的。一切都是崭新的,为了适应未来的教学,国家汉办给我们设计了周到的集训,训练为期一个月,我们的功课安排得很密集,上课时间完全是美式的,没有午休时间。培训内容丰富多彩,从体能到思想,从汉语基础知识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本土到异国,从生活到教学;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有汉语教学专家的讲座,有先行志愿者的经验介绍,还有来自美国的教育界专家的讲座,也有我们的教学模拟展示,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迅速地充电,让我们对汉语及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使我们对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增加更多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背负着国家的重托,来到美国,我们并没有马上上岗,而是接受了一次全美式的培训,我们必须了解我们要从教的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甚至是教学方法。在和美国的教学专家及当地一些汉语教师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一种外语教育理念。到了所在的学区,开学前,学区又安排岗前培训。可以说在我们正式上岗前,一次次的培训已经把我们完全武装了,我们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已全面适应了美式教育,接下来的教学自然就如鱼得水了。
和美国的外教相比,我们的外教能对我们的外语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他们进行严格选拔,上岗前也给他们培训,让他们了解必要的中西方文化、教育差异,展示我们教育的现状,让他们在了解我们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投入教学呢?我们是否也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来确定外教的从教资格及相应的教学标准来衡量外教的教学效果呢?
二、对外语课程标准的思考
我们中学目前使用的最新外语课程标准是2011年修订的《 英语课程标准 》,它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级别要求。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提出五个级别的不同要求,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提出了二级和五级的目标要求。我国根据学习者的交际需要,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分开,合理定位学习的难度和侧重点,不搞齐头并进,做到活学活用、提高兴趣、提高能力。
美国中学遵循的是《 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它将美国外语教育标准归纳为5个以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联系)、Comparisons(比较)、 Communities(社团)。这五大标准彼此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可分离,如同一个环环相扣的五连环,共同促进语言能力的形成。美国的“5C标准”是从交际发生的语境及其意图的角度出发,在五个标准的指导下把语言教学分为三个模式,不把听、说、读、写视为独立的技能,而是将它们融入具体的交际环境中综合看待。语言沟通交际模式作为最高水平的一种交际能力,要求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理解诠释交际模式要求听和读,侧重深层次的理解;表达演示交际模式要求说和写,侧重达到交流的目的。
中美外语课程两种标准虽然制定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在实施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美国外语课程标准的目的并不在于要建立一个课程指南或对地方外语课程做出限制,这一标准是中小学外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课堂教学实践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各州的外语课程开发提供一个参照,是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质量基准,在使用过程中各州必须结合当地的标准和课程结构来决定最好的方法和合理的、适合各个地区和学区学生的要求,所以他们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具体标准。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各地可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因此各地区根据新课程标准也有各自的情况,各地在标准的基础上使用不同的教材,围绕标准也是百花齐放的。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美国的“5C标准”,它是综合了国际上多门外语教学的特点而制定的,我们的外语教学要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也需要在语言的交际功能上提高要求。
三、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思考
从教的经历告诉我,无论哪里的孩子,在学习上最好的老师都是兴趣,都是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尽管各国有不同的国情,但同龄孩子的学习心理都是相似的。两千多年的师道尊严影响着我们的外语教学,虽然教学方式在不断变革,但大部分教学还是教师教、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倦怠,学习态度非常被动,在较落后地区,还有许多学生和家长抱着外语学不学好无所谓的态度,令教师教起来非常吃力。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英语是必修课,一些学生并非出于自主选择和兴趣来学习,而是出自升学压力被动地学习。这些客观原因致使部分学生对学英语没兴趣,因此也就决定了他们被动的学习态度。
而在美国,就外语课开设的种类和时间而言,各学区就非常灵活,因地制宜。以笔者曾执教过的Merrill学区为例,因所在学区的西班牙裔学生较多,很多学生不愿再选西班牙语或法语等属拉丁语系的语言为外语课,所以学校为满足学生的需要增加了正热遍美国的中文课。美国的外语课比较重视向学生介绍外语国家的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外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和观察外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文化特征理解,恰当地把学到的外语文化知识应用到文化交流活动中去。
以上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部分外国语学校也开展了更多的外语语种教学,如我校率先开设了日语班、韩语班、法语班及德语班等小语种班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另外,在美国的很多学校,还采取了侵入式的教学,课程基本上用外语教授,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相融合,使教学变得更富有意义,学生在与本族语类似的环境里学习外语,兴趣和强化并行,普遍进步较快。当然类似的侵入式教学也已在我校的国际班中开展,效果也是很好的,因此类似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推广运用的。
四、对课堂师生关系的思考
我们的师生关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发生着变化,变得更融洽更平等,但国内的教学大多是大班制,一名教师要面对40名或更多的学生,因学生数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师生之间还是有一些距离的。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忽略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疑问,教师更多地希望课堂教学是流畅的,而不是被打断。受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学生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接受教师的教育的,无论教师讲得好还是讲得不好,学生都是接受的,学生的个性化不是很明显。同时大班制让学生的表现机会减少了,时间长了就会削弱其表现欲;固定的班级,变化的课程,外语环境不容易保持和创造,师生之间的交流热情容易滞后,师生关系甚至会受到前一课程的影响。
而美国学生的个性化强、挑战性强,他们更多的是尊重教师的知识,信服教师的教学,如果教师不精心准备,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学生可以随时质疑教师的教学,教师不可以忽视学生的任何问题,哪怕是看起来很幼稚的问题。在外语学习中,美国学生非常善于表现自己,教师更为学生的表现创造机会,学生的参与面很大,小班化教学更便于学生的表演和语言的课堂练习;他们实行跑班制,课程教室固定,学生更换教室,外语教学环境更容易保持,学生进了固定的教室,语言的条件反应促使他们的热情迅速高涨,师生之间的问候交流很容易进入语言环境。
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英语教学也在尝试小班化,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让学生充分体验外语学习的乐趣。我们可以尝试为外语课程设立专用教室,创造语言学习氛围,为师生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为强化师生之间的外语学习关系,我们可以多为师生创造交流的平台,如课外兴趣小组、外语节等,对师生间的沟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对教师教研活动开展的思考
在国内,我们的教研活动开展是很丰富的,有集体备课、公开课交流,理论学习和教学经验交流,各级各类培训。教师间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是很多的,如我校每学期都举行大型的课堂教学开放周,省市举行的新课程培训、教师技能竞赛等。多种教研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业务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促进了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美国教学期间,我也参加了他们的一些教研活动。在学区教师集体培训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科特点自行选择培训内容,比如我选择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每个教师都是参与者,交流教师以实例和现场展示为主要形式,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向每位教师展示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比如在讨论如何用想象法教学词汇时,展示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盒子,告诉大家里面装的是一件圣诞礼物,让每位教师猜测礼物是什么并给出理由,每位教师说出自己的猜测,现场有教师协助当场记录,然后展示教师当场总结,剖析大家猜测的思路,非常有力地告诉大家其实每个人的想象力是不同的,但想象力是可以分类的。在教研形式上,他们更倾向于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共同推向某个教学观点或教学方法。他们的教研是系统性的,如中学的教研,他们会把初中和高中教师放到一起,共同分析初中和高中学生存在的优缺点,并分配在不同阶段来解决,为每个学生制订相应的计划,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比较国内外的教研活动,我国的形式相对严肃死板,美国的形式相对活泼自主。我们国内的教研活动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多一些选择性和宽松性,在外语教学的衔接上,特别是小学和初中的外语教学、初中和高中的外语教学两大块的衔接上多做研究,为我们学生的外语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即将参加2021年高考的考生应该如何备考?2021年高考到底难不难都是高考生疑虑的问题,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年高考难度存在的亮点_六大亮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亮点1|防疫:为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教育部要求,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考组织工作机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进一步细化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强化命题制卷、考点考场、评卷等场所防疫举措;做好考生和考务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按要求为每个考点配备防疫副主考,设置必要的隔离考场、隔离设施,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等。
亮点2|名额:贫困县脱贫后仍可享专项计划各地各校要继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学校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继续将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倾斜。
按照中央脱贫攻坚有关部署,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1年仍可继续享受专项计划政策。
亮点3|命题:今年高考试题增强开放性教育部要求,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要全力做好新高考落地的各项工作,精心制定命题、考试和录取工作方案;
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试点经验,不断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加强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向社会公布,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
2021年高考命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要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亮点4|强基计划:优化校考内容和形式教育部要求,要优化高校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运用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考查思想品德、专业兴趣、科研志向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着力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
各地各校要统筹安排高职分类招考计划,重点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逐步取消中职本科贯通招生,适当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
亮点5|录取:高考分数不提供给考生所在中学教育部还明确,加强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管理,不得随意将普通批次招生专业安排至本科提前批次招生。各地要开展招生秩序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规宣传、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违规承诺录取等行为。
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
亮点6|外语“一年两考”: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实施外语“一年两考”的,第一次考试时间为1月8日。使用完整试题(含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考试的,考试时间为9:00至11:00,听力测试应安排在笔试考试开始前进行;仅使用外语听力部分试题组织考试的,考试时间为9:00开始,11:00前结束(考务实施细则另行通知)。
第二次考试时间为6月8日。自命题省份可自行安排除6月8日考试之外的另一次考试时间。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由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可见,能否有效把握教育国际化带给学校的发展机遇也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本期,我们将呈现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现状,并从国际课程引进与实施、对外汉语培训、国际理解教育三个方面分享基于我国国情的国际教育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强调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北京市在筹划发展愿景时,也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目标,鼓励中小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些新的目标都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已有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效水平,进而为促进首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为此目的,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部分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 市级层面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京市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丰富多样。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221所中小学与168个国家的442所学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为了加强教育系统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北京市教委以教育政策、外语交流、国际礼仪、媒体合作、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为主题组织教育外事干部培训。此外,市教委还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网站建设,利用首都区位优势举办各类教育国际博览会和研讨会。市级具体业务部门也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合作开展了大量业务工作。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例,自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中芬高中课程改革合作”、“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奥运教育”,以及“北京—伦敦学校交流项目”等系列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目前,首都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与国家和北京市的《纲要》所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发展规划相比,在水平和规模上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专项支持,缺乏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所需要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能力建设和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另外,各区县之间、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此,北京市和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落实《纲要》、建设“世界城市”契机,全面规划首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并针对重点事项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推进。基层学校要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推进学校现代化和特色优势建设的重要抓手,从课程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管理创新、资源输出等方面采取务实行动。此外,还应注重对于已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使之成为首都教育国际化的制度资源和有效方法。
■ 区县教育国际交流项目
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密集的区域。朝阳区汇集了世界各国大使馆、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机构,也是北京市外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2010年,朝阳区域内具备招收外国学生资质的学校共35所,招收外籍学生10056人。全区共有61所公办学校与境外125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东城区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在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干部教师境外培训,推进高中合作办学,鼓励开设俄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等方面,鼓励学校发挥教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品牌。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该区采用项目管理方式开展学校干部教师境外培训,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大力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校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海淀区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并存的实际情况,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合作,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中英海淀学校特色发展项目”。该项目先后组织30所中小学校长,在中英专家具体指导下,以领导力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需求分析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为主线,开展学校改进实践探索。几年来,项目学校的内涵建设显著改观,一批优秀校长借助国际教育资源和变革实践成为本区领军人物。
■ 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国际化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市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北京市的中小学、区县和市级层面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学校实践上看,诸多学校在教育理念国际化、学校课程和教学国际化、学校师资国际化,以及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北师大二附中为例,该校于1996年设立了外事办公室,2000年设立国际学生部,2006年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2008年正式开办国际部。该校制定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目标——“立足教育教学优势,开拓国际合作渠道,保障质量效益,初步形成国际化特色”。潞河中学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于2003年设立国际部,2005年注册成立“潞河国际学园”。伴随外籍人口和归国人员近年来的急剧增长,一大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中小学陆续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日常教学管理,许多学校相继开办了国际部。
开展跨文化的校际人员互访是各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惯常方式。景山学校是北京市最早开拓国际友好学校的先行者之一。1979年,该校便与美国波士顿牛顿公立学校缔结友好学校关系,每年互派师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一个学期,至今学校已与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泰国、新加坡、韩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开展了长期交流。本课题针对潞河中学、汇文中学、牛栏山一中、世青国际学校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上述学校在过去5年来借助校际交流渠道,共有800名教师到境外访问,4800名学生参加境外夏令营。人大附中先后派出由500名学生组成的7个艺术团体赴国外参加交流演出。北京四中仅2008年和2010年两年就有近千人赴日进行修学考察。目前,北京市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中小学达到98个。
借助国际资源开展教师培训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10年来,潞河中学邀请美国专家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先后有149名教师获得专业证书;他们在2004—2008年期间组织107位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和美国进修学习。景山学校10年来先后派出231人次教师到国外学习。北京五十五中、人大附中、北师大二附中、牛栏山一中,以及所有参与本项调查的中小学都将学校各类人员境外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管理与教学能力建设。
关键词:PBL;留学生;工程制图
作者简介:杨志凌(1972-),男,山东陵县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华北电力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面向留学生的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65-02
“工程制图”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根据二维视图想象三维立体和根据三维立体绘制二维视图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面向留学生的“工程制图”教学工作始自2008年,有中英文双语教学班和纯英语教学班两种形式。掌握工程制图知识,了解中国的制图国家标准,可以为留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绘制和阅读工程图纸、运用工程图学语言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其中包括巴基斯坦、泰国、越南、老挝、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刚果、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还有少数学生来自斐济等太平洋岛国。留学生基本可以用英语交流,有少数学生的母语是法语。大部分留学生都经过了一年的中文培训,具有较好的中文日常会话听说能力,但是读写能力普遍较差,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就更加困难。在课堂教学中,留学生普遍喜爱实验课或者有动手实践机会的课程,而对有大量理论和计算的课程,以及需要仔细阅读教材的课程往往望而生畏。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入PBL教学模式,变留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一、PBL教学模式
1.PBL教学模式的历史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1]1969 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创PBL教学法,采用导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PBL教学模式是一种重点培养学生能力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摆脱了繁重的专业学习,不再将精力浪费在大量的背诵和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后,PBL模式在北美获得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欧洲的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教学改革,采用PBL教学模式。据WHO报告,目前全球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从事教学活动,PBL已成为较为流行和成熟的教学方法。[2]与此同时,PBL教学法也在机械、建筑和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应用。[3-5]
2.PBL教学法的特点
与以往的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PBL教学法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BL将学习过程与某一任务或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将学生投入到一个具有真实背景的问题中。在PBL教学模式中,通过设置真实性问题,把学生置于一个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景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教师引导来解决这个真实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6,7]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教学目标改“掌握知识”为“培养能力”;学生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方法改“班级授课”为“小组讨论”;教学过程改“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归纳总结”。[8]
二、留学生“工程制图”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虽然使用了英文教材、英文课件,教师也通过出国培训,观摩了国外的课堂教学,并且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教学,但是还是发现针对留学生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师对教学内容讲述得过多过细,专注于教授投影原理以及具体解题过程,但是对于能够提高留学生学习兴趣的应用和实践环节安排不够。直接结果是,留学生上课能听懂,但是由于没有经过实践,课后经常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使用面向中国学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没有建立起更符合留学生学习习惯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因此,当留学生课后不能完成作业时,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
第三,教学模式比较僵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笔者认为,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量体裁衣,要针对学生和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应在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教学实践
“工程制图”课程中的“制图的基本知识”、“相贯线”和“机件的表达方法”等内容是比较适合于使用PBL教学模式。这些内容或者与国家标准的具体规定有关,或者有比较固定的方法和思路,因此比较容易设计教学情境,也比较适合留学生自主学习。下面以机件的表达方法为例来介绍PBL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PBL教学法的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