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时间:2023-01-24 03:56:28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烹饪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1 高职烹饪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薄弱的师资力量。因为烹饪专业的传承性比较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职烹饪专业起步较晚,高职烹饪专业多数实践课老师要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少操作经验、要么操作能力强但文化底子薄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呈现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时只见其表不明其理的现象,制约了高职烹饪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2)滞后的教学条件。在扩招的大环境下,生源的增加与高职烹饪专业的实验、实习设备并不成正比。受政策、观念、经费的影响,高职烹饪专业教学条件滞后严重,不少学校还在用行业已经淘汰的炊灶具,更谈不上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了,许多学生到了实习或就业企业面对叫不上名字的炊灶具还要重新学起。

(3)陈旧的教学模式。未能严格遵守教育部16文规定,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因循守旧;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授课模式不能体现学生的技能层次;教学内容的安排重复多缺乏系统性;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严重;校外实训或顶岗实习安排随意。

(4)“失范”的示范教学。示范教学是高职烹饪专业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范例的选择、教师的操作要求都比较严格,成功的示范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习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诸如:选择的菜点不具代表性甚至已被市场淘汰;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不做预备实验;烹制手法随意,用料、用量、成菜特点无标准;“表演式”示范少讲解缺启发等现象,教学效果不好。

(5)变相的实践机会。高职烹饪专业实践教学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受困于制度、观念、经费、师资的因素,出现了:专业课程实习部分的比例不能达到1:1或以上;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模糊管理松散;教学资源缺乏三四个人一个灶台,甚而用廉价原材料代替实际原料;师资力量的匮乏造成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失误、和考评学生作品等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2 改善高职烹饪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响应教育部有关规定,着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实践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烹饪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实现目标可以采取:一是走出去,轮派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动态,提高操作技能;二是请进来,聘请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不定期轮训专业教师;三是坐下来,定期召开理论与实践课老师恳谈交流会,以利于教学;四是签下来,包括和企业签订联合办学机制和兄弟院校签订友好学校同盟,互为借鉴、取长补短。

(2) 改善教学条件。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是实践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载体。高职烹饪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要紧跟行业发展,除了要满足基本的实习教学的需要,还应争取条件创建“仿真厨房”。“仿真厨房”要按酒店厨房的布局、设施、工作环境来建设,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除了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外,还应与企业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通过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改革高职烹饪专业教学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宗旨,走产学结合的办学之路;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4)标准化示范教学。

主要体现在示范菜点的选择和示范时的标准化两个方面。

菜点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掌握相同烹饪技法的其他菜品;菜点选择要具有实用性,教师要及时掌握行业中的新原料、新技术、新口味、新工艺,还要顺应时代对人们饮食观的要求即营养、健康、美味;菜点选择要具有广泛性,不应局限于原料、菜系等条件束缚。

标准化示范教学主要强调规范操作程序和标准化用料、用量、成菜特点,还要实践课教师在操作时讲解要详略得当,和学生互动起来,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5)规范实践教学。高职烹饪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要纳入制度管理,编制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学习标准、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实习、实训结束后要完成实习(训)报告或实习(训)总结、实习(训)成绩评测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校内实习实训要严格规定实践教师工作程序,把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校外实训、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要有相关的协议作指导,要适应行规,尊重行业前辈;对于学生实训与实习,要强化制度管理,用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学生,使其有章可循.违纪必究,以实现实训和实习的最终目的,也便于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6)激发学习兴趣。 高职烹饪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高职教育理念,就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些方面着手:邀请餐饮行业的专家开展讲座,介绍业内动态,讲解成功范例,使学生树立学好烹饪技能的信心;要制定规范的测试标准,鉴定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烹饪技能竞赛、颁发技术等级证书等手段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热情;“仿真厨房”、“外卖”、实习兴趣小组等等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李桂兰、孟祥萍.中式烹调师.中国劳动出版社.北京.2000. 231―235.

[2] 孙志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28).

[3]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 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第2篇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度融合下,探索对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共担。

1.有助于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化解了人才供需矛盾,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

2.有助于探索高技能烹饪人才培养体系

在烹饪中职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教、学、做”为一体,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根据双方制定的培养方案,试行工学交替学习,即对学徒制培养学生实行分时段交叉的理论和技能教学,实现教室与厨房、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试行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即学徒制培养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考核评价,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

3.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通过“教”可以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并运用一定的烹饪技艺。不仅如此,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传授专业理论和烹饪技能的同时,尤其需要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师傅”通过讲述自己和周边的一些真实案例来启发并告诫“徒弟”们,使参与学徒制学习的学生“懂行规、有厨德”,徒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师傅的“认同作用”,感受着来自师傅德艺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提早接受企业文化,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重要特点。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双元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师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培养任务的一种教学制度。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中职烹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现代学徒制”旨在通过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坚持“厨德立人、厨艺立身、厨技立业”,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基本功扎实、烹调技艺娴熟的现代厨师。

2.培养内容

(1)培养思路。现代学徒制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烹饪技艺培养为基础;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2)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企业的项目课程。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交叉进行,其中实践实习课程应该占总课程的1/2以上,力求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听从师傅的指导,在“做”中学到更多实践技能。

(3)工学交替。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在企业中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目前可采用“1.5+0.5+1”的形式。即:前两年主要在中职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第一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采用“三天在学校、两天在企业”或“两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的学习方式,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实训的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最后一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培养方式

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亮点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以往师生关系中“一对多”的弊端以及实习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发挥传统“师徒关系”中“一对一”的充分培养优势,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有利于提高中职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现代学徒制实施有一套标准的教学工作流程:提出学徒制教学改革方案成立学徒制工作小组聘请烹饪师傅师傅专业技能表演确定学徒名单与师傅签订培养协议公开隆重的拜师大典实施学徒制教学学徒制教学期中检查及研讨学徒制教学期末检查及研讨。“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主要采用专业教师和烹饪师傅双管齐下,学校与烹饪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负责提供和挑选资深烹饪厨师作为学生的“师傅”,学校赋予“师傅”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管。每个师傅需要带限定数额的学生,师徒比例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培训质量。烹饪师傅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编讲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带领学徒深入行业一线学习调研。同时配备专职班主任或指派若干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和安全情况。

4.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衡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考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学生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尺。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要接受双重考核,既要接受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也要接受企业师傅的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考核评价内容上,除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毕业宴席设计和制作,以及参加各类全国、全省烹饪技能大赛等项目的综合评定,考核合格者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为其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1.选好企业是前提

中职招生之前,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由合作企业直接参与招生工作,按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面试的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些学生(学徒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随着学徒制的不断推进,笔者所在的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就规定:今后就读中职学校的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或者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方可入学就读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合作举办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签好协议是保证

在实施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生(家长)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协议,在协议中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职责。学校重点负责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和师傅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日常管理工作等;企业重点负责学徒招生、师傅选聘、带徒传艺、学徒聘用等;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和企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实习期间要遵守安全制度。

3.聘好师傅是核心

要使学徒制真正发挥作用,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因此,企业和学校应通过相关制度,对师傅的选聘、指导等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荣誉激励,并对师傅的工作教学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一方面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给师傅颁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优秀师傅评选,增强师傅的社会责任感和带徒育人意识。

4.建好机制是关键

第3篇

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2013 年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立项以来,根据《河南省民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按照申报书和专业建设方案,不断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完成了建设目标和任务。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 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烹饪学院是2010年成立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共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088人,中职生2870人,专任教师245人。设有烹饪技术系、旅游管理系、工商管理系、食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开设烹饪工艺与营养、酒店管理、电子商务、食品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电梯维修等30多个中、高职专业。

学院始终坚持“文化厚校、质量立校、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国家职教方针、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大量餐饮专业人才,有力推动了产业进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国家专利6项,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50多项,省级奖项80多项。

几年来,学院先后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单位”、“河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国烹饪名师大师注册培训基地”、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烹饪工艺与营养)等荣誉称号,原省委书记卢展工、副省长徐济超、中烹协副会长冯恩援、高炳义等领导先后莅临学院调研与指导,对学院的特色办学、就业创业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 专业建设情况

烹饪专业自招生以来,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逐步凸显,先后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高职学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等称号。学生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屡获殊荣。2016年9月,烹饪专业93名学生作为志愿者服务G20峰会,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该专业现有高职在校生1256人,中职在校生1657人。专任专业课教师64人,兼职教师30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21人,“双师型”教师25人,中国烹饪大师7人。有校内实训基地33个,校外实训基地45个,专业图书10万余册。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烹饪专业以“优基础、适口径、强技能、多方向”为指导,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立足餐饮行业,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在开设中、西餐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增开中西面点、雕刻、营养配餐等方向,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二是增加了《国学教育》等限选课程,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公修课程的开设力度,促使学生人格等全面的发展。四是进一步改革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时加大了专业实践课程,对课程中老、偏、旧的知识及时摒弃或更新,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具备了针对性。

(二)深化校企合作,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1、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建设

根据学院要求,烹饪专业2014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了章程,确定了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目前,该专业与开元名都、河南大厦、上海望湘园餐饮有限公司等45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实施、学徒制建设、订单培养、教师挂职锻炼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合作。

2、实施订单教育培养,成立企业冠名班

2014年起,烹饪专业先后与迪欧咖啡、望湘园餐饮公司、喜河南大厦、香港云顶集团等企业成立定向培养班。根据协议,学生第三年到签订企业进行带薪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奖学金,企业派教师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订单培养的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了“学生毕业有工作、企业发展有人才、专业发展有生源”的多赢目标。

3、依托行业力量,积极探索学徒制培养模式

2016年6月份,学院被中国烹饪协会批准为烹饪与餐饮服务大师名师注册培训基地,挂牌为中国烹饪大师工作站。2016年12月,学院牵头成立中原烹饪职教集团。烹饪专业充分依托集团、工作站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启动学徒制培养班,制定了《学徒制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学院每年选拔100名学生,组建“学徒制试点班”,主干课程由大师授课,学生在寒暑假和顶岗实习期间跟随大师工作和学习,确保学生成长成才。

(三)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该专业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一主线二主体三循环四模块”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教学,即以培养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单位为主体,采用职业素质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术、职业技能理论—单项岗位技能训练——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交替进行的三次循环,以通过重组、整合、优化的职业素养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技能模块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的高度吻合。

在校内实践教学上,该专业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按照企业对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细化实践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目前,烹饪专业在课程类型上设置了纯实践课程,课程门数达到5—8门,校内实践课时达到校内总课时的35%以上。根据要求,烹饪专业第一学期设置基本功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后方能够进入第二学期的菜品制作等综合实践课程,基本功不达标,不能进入综合实训室进行实训。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烹饪技术系采取“招聘、引进、培养”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先后从行业引进32名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学院的专兼职教师,从高校招聘应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20人。

学院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体系。颁布实施了《校本教师培训方案》、《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采取“传帮带”、企业挂职锻炼、专家讲课、督导听课、教师外出培训等途径和办法,从专业认知程度、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展开了系统的培训。截止2017年,烹饪技术系共有6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2名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五)加大投资,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示范引领”的实训室建设原则,学院不断加强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烹饪专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硬件改造升级。截止2017年底,烹饪专业共建成各类校内实训基地33个,总面积达3615平方米,总值1418万元,生均6192.14元,涵盖了基本功、热菜制作、中西点、西餐等所有烹饪专业的岗位技能,校内实训开出率达100%。

(六)积极申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促进专业建设

立项以来,该专业以省级专业建设项目为抓手,不断促进专业建设。2015年,该专业先后申报了“技能大师工作师”、“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范基地”等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2016年,该专业又通过了“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骨干专业建设”、“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烹调工艺与营养—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三个省级创新行动计划项目的立项。目前,各项目负责人正在按照方案积极推进,争取早日通过验收,促进专业建设提档升级。

(七)积极推进对外合作办学

该专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一是2015年与韩国全州大学签订“2+2”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前两年在我院进行专科的课程学习,通过韩语(TOPIC)三级后,即可申请进入全州大学本科3年级进行学习。毕业时,学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二是与法国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从2018年起,学院将每年选拔25名优秀大专生赴法国学习交流,为中法饮食文化的交流和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八)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在品牌专业建设期间,我们不断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教师日常教学规范》、《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了教案、教学大纲撰写、实践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促进了教学秩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了一套高效、完整的教学管理机制。

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大的质量监控的力度,建立了查课、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同时,每学期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有效整改。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得烹饪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监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成果显著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积极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并能不断根据餐饮市场发展的要求,重组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效果显著。近几年烹饪专业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省级课题3项、国家级专利6项、校本教材5本、校级精品课程3项。

(二)形成了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副高以上职称21人,占专任专业教师总数的43.5%;“双师型”教师25名,占31.3%;硕士以上研究生2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专业带头人3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9人,校级先进教师19人,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26人。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了3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烹饪大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三)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学生实践技能明显增强。建设期间,烹饪专业先后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共获得团体二等奖2项、团体三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同时,学院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将考证知识融入到平时的课程和教学中,加大对学生考前的培训和指导,烹饪专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了100%。

2、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2016年、2017年就业率分别为94.69%、93.35%、90.39%。2017届学生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2.97%。用人单位对我院2017届毕业生满意度达92.31%。2017届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3983元/月,个别毕业生月薪达到1万元以上。

3、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院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院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提供创业帮助。一是建立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二是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学生寻找项目,制定创业规划;三是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2014—2017年,学院相继举办“美团杯”创新创业大赛、户外生存挑战大赛等项目比赛,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提高和创新创业技能的掌握。

(四)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该专业积极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中国烹饪协会培训基地,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承担人社、扶贫等部门交付的培训与鉴定任务。建设期内,累计培训技能人才2100多人次,许多学员拥有一技之长,走上了脱贫致富和自主创业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事,学员还积极承担县内、县外合作企业的员工培训,为御膳苑、望湘园等企业提供定制服务。牵头组织了《中国烹饪通史》编撰工作的第一次年会,为长垣籍大师吕长海大师举办了“从业68周年技艺研讨会”。参与编辑了《中原特色餐饮文化》、《长垣烹饪技艺系列名菜标准汇编》等书籍。一系列活动展示了烹饪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校企共育;订单培养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是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社会、提升办学效率的必由之路。H校以烹饪专业为试点,在依托行业能源优势,探寻校企战略合作模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探寻解决困扰职业学校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之道。

更新理念 引企入校

烹饪专业是H校的特色专业,历史悠久,就业形势一直很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和创业典型,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近年来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一是招生人数与企业的需求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二是教学时空与企业生产实际时空错位、课程设置和实际需求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不协调;三是出现了教师断层,专业教师数量减少;四是现有的校内实习、实训设备日益陈旧、老化,场地狭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五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对选择烹饪专业持观望姿态。

面对现实难题,如何寻求新的发展基点,进而进一步做优、做精、做特烹饪专业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多次的调研与分析后认为,必须克服“只管埋头拉车,不问路在何方”的旧观念,必须树立要时时“抬头看路”,甚至还须“请人领路”,从而提高内涵建设和专业水平,而依托烹饪行业优势,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是解决发展难题的有效突破口。

学校在以往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打破畏首畏尾的保守思想,走“引企进校”的路子,采用“开门办学”的方式,依靠本地行业资源优势发展烹饪专业教学,推进烹饪专业与本地餐饮企业的密切合作,奏响“引企入校、校企联办、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四部曲,构建“顶岗实习、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立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变“计划驱动”为“需求驱动”,变“推销毕业生”为“订单培养”。让学生练得好技能、学得到本领,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生力军,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搭建平台,完美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校企共育 订单培养

随着当地烹饪行业的转型升级,五星级酒店也开始在县城出现,对烹饪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也在主动寻找本地的职业学校寻求合作,校企双方“相亲”成功,达成“联姻”意向。学校将此作为校企合作新路的一个宝贵的契机,一系列的亲密合作由此展开,“立体育人”的新型教学模式由此实施,东恒盛大酒店与学校11级烹饪专业的学生成为首批合作参与者。

1.从初步感知到深度合作

在烹饪专业的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中,踏实实施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企业家的声音回荡在学校,让教师的身影出现在企业,共同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首先是学校了解校企合作环境,在听取介绍后学校实地考察企业,重点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员工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活动场所进行了全面了解,认为该企业提供的优质实训教学条件能为烹饪专业的学生创设良好的“立体育人”新环境。

其次是组织“特殊家长会”,组织烹饪专业的全体家长和学生代表实地参观东恒盛大酒店,亲身感受了五星级酒店的员工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了解了企业的整体规划、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让家长也参与其中,成为校企合作的有力支撑力量。

然后是企业专家进校园,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深入课堂,给学生授课,介绍餐饮业最前沿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职业指导等环节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与企业水融的关系为校企交流提供极好的平台,为企业的有计划用工提供了坚实的储备,形成了“学校全面开放、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共建、共管、共赢的合作机制。

最后是派遣师生走出去,学校选派优秀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和学生一起感受企业文化、接受先进的专业技能培训。

2.从平面合作到立体育人

在培养理念上,学校“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校企订单教育一拍即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量体裁衣”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企业也树立了“实训实习进企业,量体裁衣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在操作流程上,企业从一开始的派遣专家做讲座、上课示范,到后来依据自身岗位需求提出专业设置要求,参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教学计划;学校从最初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到后来将实训课程设置在企业现场,安排学生到真实生产场地进行体验实训,实训教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通过深度合作弥补学习体系与实践体系的差距,解决就业与市场对接难题。

在管理模式上,校企双方采用了“双班主任制”的新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班主任即专业老师是他们的主要管理者,在企业期间,则接受企业安排的“班主任”管理,技能、管理、培训均由企业方全权负责,按企业自己的管理制度、经营方式、考核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学校的专业教师“退居二线”,协同企业管理,以便学生接受企业全真职业环境技能培训,经过培训、实训、再培训之后,学生经考核合格才能正式顶岗实习,直至就业,在整个严格而有序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得到飞速上升。

3.从破解瓶颈到多元共赢

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校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从根本上找准市场定位,突破了烹饪专业的教学瓶颈,克服了“黑板上做教学、课堂上搞生产”的产学脱节问题,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凸显了办学特色,适应了社会需求,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显著提升。

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工作的人才,解决了燃眉之急,更以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开辟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之路,经过全真环境训练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普遍提升,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储备。

学生是最大的赢家,“立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过程,加快了职业发展,铺就宽广的就业之路。首批尝试的2011级烹饪专业的学生们普遍认为:经过了一场正规化、社会化、实战化的培养和历练,不仅专业技能大为提高,在职业素养、社交礼仪等方面都获益匪浅,在酒店真实环境下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快的适应新的环境。

创新模式 建立机制

回顾与展望总能引发深沉思考:曾经的路怎样走过,现在的路走得怎样,未来的路该怎样走,学校烹饪专业的新型校企合作之路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及时总结回顾是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前提。

1.抓住“一个关键”

校企进行深度合作的一大关键是选择企业。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首先先对企业的规模、发展趋势、实际岗位需求等信息必须全盘了解,合作双方一方面要找到对接口和切入点,另一方面要确保学生接受正常的高中阶段教育,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实战训练。企业双方在相互理解、互为支撑的前提下谋求互惠双赢。

2.形成“一套机制”

校企双方要建立一套实用适用的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从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着手,用明确的制度来化解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矛盾,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实现分工与合作的良性互动,以保证校企合作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校企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3.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校企双方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互通信息,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进一步融合。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学校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联络员,加强与企业合作企业沟通、协调,除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还可以对突发事件的进行及时处理。

4.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师资建设问题。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多项能力,既要善于管理学生,还要懂理论,能带实习。学校不但要通过各种培训完成教师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一体化”教师建设。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培训、产品研发和企业技术改造等工作,让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管理、生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

第5篇

一、我国餐饮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烹饪人才

当前我国经济的深化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强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而餐饮业就隶属于现代服务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国餐饮业目前发展态势明显,呈现出以品牌发展、连锁经营、技术创新、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化餐饮经营模式,科学化管理和新技术及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等现代文明成果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餐饮企业中,逐步替代了随意性生产、单店作坊式的传统经营套路。

2014年12月,以粤菜系著称的顺德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 “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之前以川菜闻名的成都也获此殊荣。现今全球仅有6座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中国就有两座城市获此殊荣,这说明我国餐饮业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促进了餐饮美食文化的对外交流,有利于我国餐饮业的国际化发展。

我国餐饮产业呈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餐饮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与之匹配的高素质餐饮人才助力其发展。当下餐饮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餐饮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依赖于高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餐饮教育,尤其是烹饪教育发展起步晚,基本上长期停留在专科层次,开展本科层次的烹饪教育不足二十年,发展建设时间短,开办的学校也屈指可数,导致高职烹饪专业是目前我国餐饮业人才培养的生力军。

二、高职烹饪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异态审视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一般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综合品质。这些综合品质包括以知识和技能指代的表层特征,即显性素养;还包括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角色定位、价值观等决定人行为的隐性素养。

(一)烹饪教学过程中职业素养培育的边缘化

职业院校普遍有职业素养培养被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持漠视或消极态度,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烹饪专业自从开始高等职业教育以来,课程体系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实质上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课程体系的综合化程度低,课程结构中非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素质课程)的课时比重明显偏低,专业课程中反映前沿的内容明显偏少。通过院校间走访交流,了解到目前高职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多数可以归纳为“懂营养、精技能、会管理”,目标定位为优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反映了高职烹饪专业一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技能轻素养,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涉及职业素养的少之又少。

一些高职烹饪专业即使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也是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分离的,没有将职业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的每个环节,忽视了教学组织方式与企业工作方式的一致性,也忽略了职业素养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企业岗位要求的融合,最终导致了学校教学与餐饮行业实际岗位需求的脱节,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进入酒店相关的餐饮岗位实习后的适应调整期比较长,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二)烹饪教育者的教学研究忽视职业素养

相比较其他专业,高职烹饪专业开办时间迟,发展历程短,专业的教学研究相对而言也不够深入。仅就目前教学研究分析,纵观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搜集的研究文献,烹饪教育者的教学研究关注点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有理论和实践的项目教学法、产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训模式、“双师”和“双证”培养等方面,涉及烹饪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的比较少。虽然职业素养的宏观研究即面向高职院校研究居多,但是微观研究即联系到具体专业,尤其是针对高职烹饪的职业素养研究比较少,缺乏针对性。这说明烹饪教育者的潜意识中是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对烹饪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少烹饪教育者仍然将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狭隘地理解为职业知识和烹饪技能的简单叠加。这种认识的局限性投射到真实烹饪教学情景时,也是不可能在课程中引入并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

三、提升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对很多毕业生而言,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难重重。可是从社会角度看,许多企业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招人难”。实际上企业到高职院校招聘人才时会有共同的感触:之所以招聘不到满意人选,是因为很难招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评价指标。而高职烹饪专业呈现的毕业生“工作难找”与餐饮企业“人难招”的矛盾点也主要和职业素养培养有关。

(一)餐饮企业亟需的职业素养是烹饪专业学生所欠缺的

餐饮业的职业特点是以服务顾客为宗旨,其厨房生产和餐厅服务的各项工作目前是完全依赖人工完成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尤其是节假日,工作繁忙需要加班,但是工作报酬普遍相对偏低,造成了餐饮企业的高离职率,也影响了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意愿和职业发展。例如,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刚毕业时的工作都是从基层岗位做起,多数是在厨房打荷,即厨房里打杂,做的事情多且繁杂,是厨房里最易受委屈的岗位,也是工资最低的岗位,但是这些基层岗位是烹饪专业学生在餐饮行业中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决定他们是否继续从事这个行业的关键时期。

(四)倡导“匠人精神”,提升高职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尊重感

“匠人精神”源自于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推崇匠人文化,其文化精髓即“匠人精神”的本质在于敬业和认真,是日本社会走向战后繁荣的重要支撑。在日本,匠人是指手工艺者、工匠、技师等一类职者,又被称为“町人”,他们尊奉职业伦理道德,具有职业平等意识,对技艺要求精益求精,符合企业对职者的职业素养要求。正是这种“匠人精神”让日本东京的米其林餐厅数量成为世界之首,已经连续九年蝉联“米其林美食之都”荣耀,而且其中多为经营日本传统料理的餐厅,甚至有日本拉面店入选。这应该对我国的高职烹饪教育深有启发,值得在高职烹饪教育中倡导“匠人精神”,学习借鉴其“烹饪匠人”的培养模式。在烹饪教学中倡导“匠人精神”,重视人才品格培养,使高职烹饪专业学生成为“会好好做事”的一流烹饪匠人,才能在依靠手工技能见长的烹饪行业成长起来,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提升职业尊重感。

第6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客家名厨 培训摇篮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山区文化强市”战略,服务梅州创建广东“文化名城”,实施“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特色产业品牌战略,推动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目标,传承创新客家菜烹饪技术,弘扬梅州客家饮食文化,提升梅州“中国客家菜之乡”的美誉,梅州农业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在学校开展厨点师职业技能鉴定、挂牌成立 “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为客家菜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1梅州农业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客家名厨培训摇篮的成功经验

1.1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餐烹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需求,根据梅州市及客家地区餐饮业的特点,以一步到位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以中式热菜、中式面点、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等任务为目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烹饪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和大纲,以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教育重点,以就业需求为教学导向,以产业调整为教学改革动力。

1.1.2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操作方法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目的,努力实现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变、以重共性向以重个性转变、以重理论向以重实践转变、以重教室向以重现场转变等四个转变。在教学方案设计上,要求教师们紧靠职业能力本位设计教学方案,突破学科理论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尽可能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1.3创新教材应用

在对市场、学生需求、职业群、职业标准、学校条件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依照“并行式课程模式”和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个性,注重挖掘专业特色,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结构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特色,突出中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构建了以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员测试为核心内容的测评体系;开发体现职业要求,又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传统客家菜的制作技术》、《古法烹饪客家菜技术》、《客家风味小吃制作技术》等教材。

1.2以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中国客家菜培训基地

梅州农校于2012年成功申办“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打造集客家菜大师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客家菜饮食文化培训、客家菜品研发中心以及中高层餐饮管理人员培训于一体的中国客家最大的客家菜培训基地,助推客家菜产业发展,使客家菜的开发更加长效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建立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更好地加强与企业、行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掌握“客家菜肴”质量标准的话语权,开展客家菜专题培训和厨艺展示,打造成为向全世界推广客家饮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继承发展、创新客家菜的主阵地,并通过走连锁化发展的路子,与旅游文化紧密结合,扩大客家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打好客家饮食文化招牌。

1.3以参加广东省技能大赛为契机、创新大赛行业主导机制

2009年以来,建立了“教育部组织、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机制,行业根据产业发展紧缺岗位需求提出竞赛项目,通过大赛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引导职业院校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中等职业学校中餐烹饪项目技能竞赛,多人多项目获得省级竞赛一、二、三等奖和包揽市级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学校烹饪专业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粤东处于领先地位。

1.4立足地方特色、培养客家名厨

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梅州市厨艺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办学,设置了烹饪管理专业,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并依托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厨师鉴定。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研究中心、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梅州市名厨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我校。学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中餐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中国烹饪大师2人,动态聘任实训指导技师或广东省烹饪名师10人,学科带头人陈钢文为广东省中式烹调师首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中华金厨奖,任餐饮业国家级评委,多次代表中国客家菜之乡赴新加坡、印尼、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享誉海内外。学校烹饪专业设备总值200多万元,每年培训各种类型烹饪专业学生1000多人,年鉴定2000多人,累计已培训18000人,鉴定近2万人,为客家菜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较高素质的烹饪专业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办学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产权不清,造成了管理体制不顺,更增加了建立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运行机制的障碍,使校办企业缺乏应有的企业活力,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法人,这是校办企业难于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双方合作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企业可能更多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学生技能的全面培养难以保证。

2.2实训设备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教学设施中,科技含量甚少;在设施的使用上,使用经验多,运用数据少。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现代厨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学校烹饪教学设备的运用水平,以致出现了一些毕业生来到星级饭店的厨房,面对和面机、切菜机、包饺子机、远红外烤箱,无所施其技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烹饪行业重技术、重经验、轻设备科学的陈规陋习深深地浸染着烹饪职业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中难以处理现代化设备与传统技艺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传统的烹饪技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该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2.3创新机制存在着不足

烹饪教育必须继承客家烹饪优秀传统,继承是客家饮食文化博大深厚的历史源泉。客家烹饪本身就是一门变革创新之学,创新是客家饮食菜点丰富繁多的不竭动力。目前学校与梅州烹饪协会办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制度创新、菜式创新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着不足。

3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的建议

3.1建立横向联合体,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事业家、专家、学者、干部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技改设定科研攻关方向并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工艺技能并物化为产品,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融汇贯通。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3.2找准结合点,实现互惠互利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内容是实现成功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要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找准结合点,使合作双方能够在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自愿合作。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利用本身的职能、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技术监测、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等业务,提升实训基地的生产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新设计的掌握、使用和开发能力,实现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行业协会下属各企业采取多形式、多内容的员工培训;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援助;举办各种形式的美食节;为企业训练参加各类烹饪大赛的金牌选手;或以企业的名义组织参加各类烹饪大赛;为企业加工饮食产品、半成品;为企业提品研发场所和研发技术支持;为企业编写出版企业书籍、特色菜谱、企业论文等。

3.3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

改革创新教学、科研的组织方式,凸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组织以学科群、专业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作体系。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学校专业带头人负责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企业专业带头人负责培养目标确立、人才规格确定、实践课程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等。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使工作室成为共同研究的平台,促进成长的阶梯,提供服务的中心;主要目标是争取工作室学员成为学校、梅州市乃至客家地区烹饪专业的教学骨干、教育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成为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烹饪大师。

3.4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不仅是吸引餐饮行业企业参与的有形载体,而且是先进烹饪技术的聚焦区,更是理念、目标、业务、考核等体系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无形管理系统。一是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充分发挥餐饮协会、企业、国家级烹饪大师、名师的技术和品牌优势,高起点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二是组织校内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烹饪专业课程培训,转换专业角色。三是与餐饮协会定期举办烹饪专业教、学、做示范教学观摩。组织教师到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有限公司、梅州万秋楼客家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学习实践,并参与企业各项科技研发工作,教师是员工,员工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四是定期邀请国宴大师、行家能手来校授课,传授技艺。

3.5继承与创新并重

在烹饪工艺专业的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继承与创新共济原则,挖掘传统,突出特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继承凝聚内力,以创新增加活力,共同实现烹饪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就教学本身而言,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应因时而变,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就创新内容而言,由于菜点创新是烹饪创新的重点,烹饪专业教学因而需要高度重视学生菜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市场,积极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引入到烹饪教学中,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认识和掌握菜点创新的概念。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烹饪专业学生 职业素养 改观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向企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重任,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用要求也发生了许多改变,最明显的就是对于员工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知道,员工职业素养程度的高低将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前进方向。 因此中职学校需要根据企业用人要求的改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未来企业的用人需求,才能彻底摆脱当前烹饪行业就业难、岗位差、薪金低的尴尬境地,中职学校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一、当前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

1. 自我认识不足,眼高手低,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错,觉得目前的工作与自己能力不符,工作付出和工作报酬不对应,自己应该能从事更好的岗位,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2. 工作上提不得意见,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抵御挫折能力低。工作上一有失误或任务完成不了,就想当逃兵,一走了之,不敢面对困难。

3. 对工作不能快速适应,对实践操作流程缺乏了解,对工作相关情况的认知有一些偏差,工作主动性欠缺。

4. 部分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与同事的交流方面缺乏技巧,见面从不主动问候领导或和同事打招呼,表现出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欠缺及口头表达能力差等症状。

5. 只能干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旦超越自己的专业范围便牢骚满腹,消极怠工,缺乏主动学习和大局意识。

二、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用人的要求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1.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大多局限于校园内及老师在课堂上的灌输,不能借助企业的力量有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样关起门来搞教育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用人要求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经常出现不适应周围环境、频繁换岗、私自离职等情况。

2. 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地改进方法,一成不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学生的年龄段、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等也一样。学校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常规,举办的活动年复一年,往往按部就班,一成不变。而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却在不断变化,势必会造成两者之间的距离。

3. 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分注重教师在教学上的说教及各种活动对学生的教育,而忽视了企业文化与校园、学生之间的有效对接,学生的职业素养因处于职业情境的真空地带而收效甚微。

三、 根据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状况,提出以下几条改观途径

1. 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管学习还是生活,或者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慢慢形成的,并且受一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一样,与在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从新生入校开始,教师通过课堂渗透、集体活动、各种知识讲座等,抓住契机,以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守时、爱岗敬业、守信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慢慢形成职业道德意识的同时,强化对职业的认识,进而在生活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2. 遵循认知规律,有目的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强化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职生在校三年,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年级新生刚来,对职业学校、对职业等都是陌生的,需要更新观念、适应新环境,认识新事物;二年级则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行为能力等方面也有提高;三年级则要进行顶岗实习,实际操作,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融入企业文化。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一年级假期开展社会调查,认识社会;二年级第二学期到企业实践体验一个月,感受职场;三年级顶岗实习,适应职场。这种工学交替的育人模式让学生从传统知识课堂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课堂,使其更快地适应社会,符合企业需求,提升了就业层次。

3. 遵循实践原则,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层次。“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在任何的教育过程中少不了实践。因此,除日常课堂教育外,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例如,学校课间礼仪操、二年级商务活动、校园礼仪活动、值周活动以及各种集体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处处要求礼仪、时时用礼仪、各种活动体现礼仪。

4.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确保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等入校教育,加强学生对职场的认识和感受,校园活动中深入职业活动,强化学生的亲身实践。实习是学生进入企业、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以后就要正式面对企业的工作环境、接受企业的竞争压力,所以,在实习阶段,学生要努力学习各种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实力,使自己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每天身边企业员工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学生都会在内心中作一比较,相互印证,以对照自身取长补短。这一阶段,他们思想变化最大,成长最快。学校应抓住这一教育时机,和企业多多互动,及时交流学生的表现,并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时确定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餐英语 校本教材 教学改革

课 题:本文系东莞市教育局科研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英语教材开发和课程改革》(编号是:2015GH188)的阶段性成果。

中餐英语是中职中餐烹饪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能熟练地掌握中餐烹饪技能英语及中餐服务英语。

一、背景

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指出:要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

就业市场需要哪些英语?如何让学生学好专业英语?笔者根据自己在中餐英语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对开发中餐英语校本教材和改革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

二、中餐烹饪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根企业和学校的调查,中餐烹饪英语教学有如下特点。

1.对企业而言,原有教材和课程与就业方向出现一定的脱节

在酒店厨房参加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学习效果良好,表现出色。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却远远没有实践锻炼时突出,原因是课堂活动没有酒店工作的氛围,所以很难深入角色,因此表现很被动。可见,营造酒店工作环境对于教学极其重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尽力为中餐烹饪专业的学生建设模拟中餐厨房实训室,让学生学习英语时在比较真实的专业环境中实践学习,真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酒店行业技能。笔者与12位五星级酒店中餐厨师访谈,10位被访者认为,课程设置和教材没有体现行业的需求。

2.对教师而言,教材内容比较粗糙

笔者对中餐烹饪英语教师采用口头访谈形式调查发现,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教材的课程结构设计方面来看,都比较粗糙。教材内容陈旧,以单词、语法和句型为主,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潜力发挥和能力锻炼,这样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的培养。专业教学的开展,尤其是实践教学的组织颇有难度。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设计、选择,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与时俱进。

3.对学生而言,专业英语学习有难度

这是由于烹饪专业涉及的技能繁多,各种菜品专业技能和语言内容差异较大所导致的。笔者对学校的中餐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据统计,在101份问卷调查中,对英语不感兴趣的有65人,占64%。其中20人对英语一点兴趣都没有,究其原因,中餐烹饪专业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边远山区的男生,大部分英语基础很差。

虽然酒店英语课程的教材各具特色,网络资源丰富,但作为中职烹饪英语教学的可利用的信息资源极少,可借鉴的教学资料和相关教材实在太少,编者仅凭大专的烹饪英语教材和香港一些烹饪教材编写而成,已经无法满足本专业的发展需要。总的来说,十分缺乏针对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和东莞酒店业的地方特点的教材和课程。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餐烹饪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的烹饪英语教材的开发,是中职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1.创新和整合教学内容

中餐英语教师应该走出课堂,走进企业,结识企业名人,了解高星级酒店的中餐厨房对员工的英语能力的需求。笔者走访了本校的中餐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烹饪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访者一致支持学校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就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所必须执行的工作任务,就其所涉及的技能以及这些知识,经过整合,目前中职烹饪英语教学内容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常见的主食和点心Staple Food and Snacks占的比例最大,占25%;厨房刀具Kitchen Knives和原料Ingredient各占15%;用具和器皿Tools and Utensils占 15%;调味品Seasonings占10%;烹饪技巧Cooking Skills占8%;地方菜Local Cuisine占2%。经过分析,证实了作为中餐厨师或厨师助理,能看懂并说出菜单是最重要的,他们在工作中将会碰到大量的这方面的词汇。这就改变了旧式《中餐厨房英语》过分强调语法、拼写和教师过多地要求学生背诵句型。新教材注意增加工作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学习,体现了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归纳起来它具有如下特点:增加常见中餐菜品的中英互译;增加服务英语;删去语法讲解,减少句型操练和单词拼写;增加粤菜的比例;增加烹饪制作中简单的烹饪技巧。

2.改革课堂教学

笔者在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引入实际表演或操练。根据教学内容和本校的实训条件,常把厨房当教室,把教室当厨房。例如笔者在教授Ingredient中Fruit and Nut这一章节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水果的名称和烹饪技巧,设计了一节把教室变为实训室的课――Cook the Fruit Congee。课前笔者准备了水果刀(paring knife)、削皮器(peeler)、砧板(chopping block)、锅(pot),碗(bowl)、苹果(apple)、梨子(pear)、橙子(orange)、香蕉(banana)、龙眼(longan)、葡萄干(raisin)、冰糖(ice sugar)、藕粉(lotus root starch)和微波炉(micro-wave oven)。当笔者把这些东西拿到教室时,学生们立即瞪大眼睛,随之发出兴奋的呼叫声。他们的眼光全部投到这些食材和工具上。笔者把这些东西整齐地放到讲台上。首先给他们复习了以上词汇,接着讲解水果粥的制作过程:

(1)Wash the fruits.

(2)Peel and cut them into small pieces.

(3)Put the lotus root starch into a small bowl and add some cold water, then stir it.

(4)Put the fruits into the pot when the water is boiling , then add some ice sugar.

(5)Add the lotus root starch into the pot and stir the congee for 1 minute.

(6)At last, turn off the micro-wave oven and drop some raisins. Now, Fruit Congee is ready.

紧接着,拿出苹果、梨子、橙子、香蕉、龙眼 、葡萄干、冰糖和藕粉以“What is this?”提问,让学生识别并用英语表达,他们非常兴奋,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到高潮。笔者问:“Who would like to have a try?”有几位大胆的学生纷纷举手。笔者找了两位学生上台演示,台下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笔者一起用英语表述起制作的工序。看到演示的学生有点手忙脚乱的样子,台下的学生大笑起来,终于水果粥做好了。台上的同学还端出成品说“enjoy!”,学生在快乐地从“做”中“学”会了用英语表达相关的菜品、厨房刀具、原料、用具和器皿、调味品和烹饪技巧。

中餐英语的课堂改革侧重于满足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请外教在实训室与学生一起做P州炒饭、包饺子、包粽子、做香蕉奶昔、榨果汁和做沙拉等活动,这样既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又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四、小结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中餐英语教学改革,即“六个一体化”教学改革具体体现在:教材由“基础性”向“专业性”转变,内容由“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教学由“知识的输出”向“知识的工作技能应用”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职业复合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模拟实训室、实训室或星级酒店”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以教材内容、模式改革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体现中餐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丰富和发展了学校的特色办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吴曼华.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中职烹饪英语校本课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4).

[2]李庆.浅谈“以就业为导向”改革烹饪专业的英语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8(111).

[3]孙争争.改善“烹饪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办法[J].科技资讯,2009(27).

第9篇

关键词 职高学生 实习管理 职业指导

实习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是学生感知企业文化,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职业教育指出:"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业已成为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教学方式,生产实习则是整个实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实习的有效延伸和必要扩展,是学生顶岗前训练和接触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的一步。而良好的实习管理,是提高实习质量与效益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

一、实习前――加强职业指导

职高烹饪班学生面临实习前的心态复杂而又矛盾,他们既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既抱有美好的向往与期待,又对这些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要求与职责不明确。因此,在实习前,应通过各方面的职业指导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1.端正实习态度

职高烹饪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爱张扬个性,着装奇异、发型新潮、言行不文明等问题非常突出。为此,通过班会课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学习培训,认清自己的实习“立足点”避免学生在下企业实习过程中给企业留下不良的印象,从而影响学生和学校的声誉。

2.严守实习制度

对于职高学校烹饪专业学生来说,严格的校规约束往往使他们觉得不自由,许多人就期望能参加实习。这种思想对于他们进入用人单位参加实习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实习前加强对企业及学校实习管理制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参加实习前,我们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实习生守则》与《学生实习成绩评定办法》,以具体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

二、实习中――细化过程管理

1.按期考核,规范实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比在学校中受到的约束要少得多,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很容易在这段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因此,在实习期间要对职高生进行各项考核,可以要求每位实习生每月返校一次,与班主任交流;每月上交实习生考勤表、实习生反馈表、实习生小结;调查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有违规行为等等。

细致的考核制度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更多的重视,在言行上也对自己有了更严格的要求,使他们不会因为走出校门而无所顾忌,同时也让他们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

2.密切关注,把握学生动态

学校与社会是有较大区别的。对于刚刚跨入社会的实习生而言,要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工人,需要很大的思想转变,有些学生还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困惑。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多加关心,适时引导,帮助其渡过心理难关。

当然,实习生出现的思想问题是形形的,不能一概而论。这也就要求实习班主任有一双慧眼,密切关注学生的各类变化,及时洞察学生动态,用一颗爱心温暖学生的心灵,使每位学生能健康、快乐的完成实习。

3.勤于走访,严防违纪事件

要真实详细地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班主任必须亲自到实习单位进行走访。走访实习单位既能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能让他们更安心地工作,而且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问题及时解决。教师在走访的过程中,一般要了解以下情况:

(1)了解实习单位对学生真实而详细的评价,这样可以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了解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希望得到的帮助,如有必要及时与实习单位沟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

(3)了解学生的工作、休息时间及工作环境,看是否有不符劳动法规的现象,是否有不适宜学生工作的情况存在,帮助学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了解实习单位对职校生的要求,从而根据社会需求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让以后的学生更能得到实习单位的欢迎。

通过走访,班主任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习状况,将问题扼制在萌芽状态,防止严重违纪事件的发生。

三、实习后――强化考核评价

1.精细考核,表彰优秀

在实习结束时,需要精细地对毕业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对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的学生进行表彰,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教育,以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健康成长。

2.勤于总结,注重积累

第10篇

关键词:实务专题;关键能力;烹饪工艺与营养;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03-02

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但随着社会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键能力是指除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以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在2007年制定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并认为核心(关键)能力共包含了八项内容: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概括地说,关键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关键能力是对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关键能力是现代职业发展的需求,是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对“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时代特点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实务专题是台湾技职教育中普遍盛行的一种做法,由于受社会需求多元化影响,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各学科普遍推行实务专题。开展实务专题训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目前国内多所职业教育学校正在开展实务专题训练与探索。在烹饪工艺与营养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实务专题训练,探索如何更好地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一、烹饪工艺与营养实务专题训练模式

台湾技职教育开展的实务专题大多以三、四年级高年级学生展开训练的。笔者认为可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专业的不同将实务专题的训练分成多个阶段展开。结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高职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将实务专题训练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的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为专业兴趣培养与专业基本功训练。该阶段从大一入学开始。通过本阶段的训练,在训练学生的烹饪基本功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提升训练。该阶段在大二实施。将实务专题训练与烹饪技能大赛结合起来。纵观这些大赛,共同的特征一是要求以团队的形式参加,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特点;二是要能够对所完成的工作进行讲解;三是要求参赛选手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第二阶段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应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第三阶段为毕业综合实践。该阶段的选题与查找文献工作在大三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研究在大三第二学期完成,即学生完成在企业顶岗实习之后。通过第三阶段的训练,能够提升学生设计与研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口头报告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

二、烹饪营养实务专题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由于实务专题每个阶段的目的不同,实务专题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也必然不同。

1.第一阶段的训练内容与方法。第一阶段分三个部分训练,即刀工训练、掂勺训练、面点基本功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5~6名同学为一训练小组。一名指导教师一般负责3~4个小组。但这三部分训练又与以往的基本功训练不完全相同。以往的基本功训练,只是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即可。而在实务专题训练中,在每个部分开始前,指导教师先布置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先查找资料。大一结束时,学生要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汇报内容有训练心德、刀法比拼。掂勺训练与面点基本训练也按照刀工训练的要求进行。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讨论与模拟演示,再加以正确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功也可以得到快速提升。

2.第二阶段的训练内容与方法。第二阶段训练是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第一学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我校教务处资助的高职能力提升项目,学生4~5人为一个项目小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写项目申报书,获得资助后进行相关研究,整个研究持续到第二学期。项目结题时要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公开答辩。第二种形式是由我系组织的专业技能提升训练,以备战全国烹饪大赛为训练目的。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冷拼、中式菜肴、中式面点、西式菜肴、西式面点进行实务专题训练。第二学期就完全是以全国大赛为纲进行训练了。将第一学期五个小组训练成绩好的同学组成4~5个小组,每组5人,进行全国烹饪大赛小组实战斗演练。本学期的实务专题训练就按照宴席设计、宴席制作、宴席答辩方面进行训练,然后按照这三方面评判标准组织小组技能赛,最后选出优秀小组参加全国烹饪大赛。通过技能竞赛,可以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源头,它是以竞赛促教学,是职业办学的方向标,是市场需求人才的航标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实务专题来开展训练的方式易被学生接受,因为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获得了竞赛荣誉。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始终放在第一位,学生需要自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的默契。学生通过第二阶段的训练,不仅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上也有很大的提升。

3.第三阶段的训练内容与方法。第三阶段实务专题训练为毕业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的题目往往是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拟出的系列题目,要求选报系列课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先查找文献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实验方案,相互协作、相互讨论,有意见不统一时与导师沟通,共同完成系列课题,但每个学生分工又不同,每个学生负责其中一个课题。如有一位导师拟出的系列题目是中国民间酸浆标准化生产工艺的研究、中国民间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的研究。酸浆标准化研究是酸浆豆腐生产的研究基础,要求选择这系列课题的两名学生配合进行综合实践。先需进行酸浆标准化生产工艺的研究,找到生产酸浆的最佳菌种、接种量、发酵温度及时间以及确定酸浆的最适PH值。在这部分研究时,以负责酸浆标准化生产工艺课题的学生为主,设计实验方案,负责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的学生配合这名同学共同完成实验。然后利用这个成果进行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的研究,最后得到品质稳定且感官品质较佳的酸浆豆腐成品。在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研究时,以负责酸浆豆腐生产工艺研究的学生为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而另一名同学进行配合完成。毕业综合实践答辩时,各自答辩自己承担相关的课题。两名同学配合完成毕业综合实践比一位同学单独完成毕业综合实践其收获要大得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较大,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沟通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多人完成一个课题,有个别同学偷懒的现象。

三、实务专题训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实务专题训练的规范管理。由于实务专题训练是我院近两年才开展的训练项目,除了第三阶段的毕业综合实践属于教学计划内,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训练目前还未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内。实务专题训练往往由烹饪教研室教师负责,目前很多工作是教师无偿的工作,但长期以往将会使教师的积极性丧失。同时有少数学生对待实务专题训练不认真,教师不知该如何督促等问题。如何使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如何规范管理是我们需要探索的目标。通过两年来训练项目的开展,我们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训练均可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阶段训练仍可放在第一学年,给予基本功训练学分,每学期2个学分,共4个学分。第二阶段的训练放在第二学年,给予创新学分,共2学分。

2.实务专题训练的考核规范性。由于实务专题训练不同于以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关注的结果并不是通过专题结果可以全部体现出来,比如学生协助能力的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等,难于用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建议采用表现性评价[6]对学生进行考评,在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来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将不同实务专题训练的考核评价相对统一与科学,需要进一步探索。

3.实务专题毕业综合实践课题的规范性。由于实务专题毕业综合实践刚刚展开,许多毕业综合实践的课题还很不规范,一些课题还与以前的毕业论文类似,实践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地开展教研活动,形成系列性毕业综合实践课题,适宜2人既要合作完成又要有所分工,达到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的目的。

总之,通过对烹饪工艺与营养实务专题训练模式实践与探讨,进一步寻找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同时反思该训练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使其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供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卢文丰.试述高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9-11.

第11篇

刚上小学三年级,小朋(化名)就有些坚持不住了,他感觉有气无力,经常歪倒在桌边。回家也一样。

他被查出患了白血病。

尽管父母都是牟定县当地的医生,但他们看到如此的重病,仍然无能为力,只好送到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医院进行治疗,花去医疗费六七十万元。

面对职工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牟定县总工会率先开展了帮扶慰问,中秋和春节之时,县总工会都会来到这户职工家里,为他们一家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牟定县水务局联合灌溉委员会的职工李学华,患尿毒症已有10多年,因为每周都要透析治疗,他在楚雄州医院附近租了房子长期居住。孩子是一名老师,参加工作较晚,工资不高,妻子没有工作只能跑前跑后照料他。多年的病痛,导致李学华的股骨头都已坏死,如今每周一次的透析就需500元。2013年中秋节,云南省总工会为长期患病的李学华送来了大病慰问金5000元,在他患病的10多年间,牟定县总工会每年的帮扶慰问金至少2000元。而且,从2004年第一期开始,李学华参加了历年共10期职工医疗互助,虽然每年的报销补助金额数不等,但无论如何都给他们一家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有了各级工会的帮助,李学华的病情得以控制,目前精神状态相当好。

牟定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的王友明,因患脑梗塞成了植物人,由于丧失了自理能力,为了照料其起居,两个已读大学的孩子只好辍学……从去年开始,县总工会每年都要在中秋和春节时前去慰问,每次发放慰问金1000元。

牟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李自德每次带人慰问困难职工时,都有些“悲喜交集”,“悲”的是不期而至的伤病、意外的灾祸等给职工家庭带来的痛苦总是折磨人,“喜”的是作为困难职工娘家人的工会,一直竭尽所能为职工提供扎实有效的帮扶。

一位姓唐的农机修造厂下岗职工,妻子在农村务农,他自己住在县城简陋的房子里,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2013年,女儿考上了云南警官学院刑事侦察系。牟定县总工会经过审核确认,将这名下岗职工的孩子作为“金秋助学”的资助对象,让她顺利入学安心读书。

牟定县水泥制品厂原工会主席候绍谭,是一位进城务工农民工,他的儿子考上二本时,同样被县总工会纳入“金秋助学”的资助对象,为他开启了梦想的大门。2012年牟定县总工会通过“金秋助学”资助的10人中,有9名是农民工子女。

退休职工徐文良,因患突如其来的重病,花去医药费35万多元。老徐康复出院后几天,牟定县总工会领导带着工作人员很快给他送来了他应得的职工医疗互助补助金34700元。老徐的妻子动情地说:“巨额的医疗费给我们一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好有一笔职工医疗补助金作为缓解,而且工会送的太及时了。”

牟定县城中有一处集合了本地风光和彝族风情的大型旅游文化项目彝和园,商用和住宅都卖得相当火。可是当初建盖时,一位农民工不慎从楼上摔下,经抢救无效死亡。接到报案后,县总工会配合安监部门参与到事故调查中,最终为死者家属争取到了合理的赔偿。

牟定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光祺以前是县司法局局长,为职工维权的法律援助就是工会和司法联合设置的,而且办公室就在司法局内。据他介绍,以前每年通过法律援助为职工和农民工维权的案例都有几起,不过近几年,随着源头维护的加强和更加规范的管理,职工和农民工受到侵害的个案已是越来越少了。

春耕时节的农夫

牟定县凤屯镇凤屯村委会是县总工会的扶贫结对点,从2012年开始,县总工会的全体工作人员,仿佛都已把这个村子当成了自己的老家,随时会来串门子。

去年,县总工会给予凤屯村委会工作经费1.8万元,大春期间还买了一头猪。并由县总工会解决村委会炊事员每年6000元的工资。

今年春耕生产时,县总工会工作人员来到凤屯村各家联系户家里,戴上草帽,扛着铲锄,和村民一起为烤烟盖地膜。而这些地膜、化肥、种子等农用物资,同样是由结对联系的工会干部掏钱购买的。

2012年的“六一”儿童节时,李自德带着县总工会干部职工来到凤屯村,看望慰问了5名留守儿童,每人发放了300元慰问金。

凤屯位于县城以西,距县城30多公里,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闭塞多位一体的少数民族集聚乡镇。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县总工会为凤屯村规划了将来的产业发展路子,核桃种植、以松茸为主的林下产品以及蔬菜,都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在不久前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村民对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数十条意见,这些意见对于挂钩单位县总工会而言,同样是很大的考验。村委会漏雨的办公屋顶需要修缮,文化活动室的桌椅板凳需要解决,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问题的解决也只能循序渐进。

正在成长壮大的职工人才队伍

牟定县职工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县总工会早有行动。

此前县总工会开展的中式烹饪、计算机、维修电工等培训,共为208名农民工取得了合格证和初级工技术等级证。2012年10月25日,在江坡镇高平村委会,县总工会请来了州上的专家,对70位农民工进行了中式烹饪培训,前后历时9天,全部学员都取得了合格证和“中式烹饪初级工技术等级证”。

2013年成立了“云岭职工人才工程”领导小组以后,县总工会制订出台了《牟定县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实施方案》,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采取个人自学、委托培训、联合办班等方式,广泛开展了职工技能培训。在凤屯村委会组织开展的一期农民工中式烹饪技能培训中,场地因陋就简,培训所需的锅碗瓢盆等器具以及白菜、萝卜等食材,就在学员的眼前,整个学习的环境,更接近于农民工务工的餐馆。经过8天的培训,63名学员顺利通过楚雄州职业培训学校的标准化考核,并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2013年10月,县总工会联合县人社局举办了2期社会化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他们请来楚雄州职教中心的专家对全县医药行业、自来水公司等单位的103名社会化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随后参加了职教中心组织的标准化考试,其中76人获得医药药品购销高级工职称,22人获管道工技师职称、4人获管道工高级技师职称。

第12篇

物力资源包括校内的教学设施、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实训中心与其他科研场所、文体活动场馆、专业与人文展馆、校园景观以及校外的各家企事业单位、各种场(馆)、自然与人文景观、技术设备等。信息资源。指在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图书信息、报纸信息、期刊信息、电子库信息、光盘信息、广播信息、电视信息、互联网信息、手机信息、橱窗板报信息、电子屏幕等户外传媒载体信息等。

以活动为载体,“活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能激活学生内在潜能。结合中职学生年龄特征和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是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1.围绕传统开展职业素养活动。以人文传统教育为主线,以职业实践体验为途径,在传统节日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主题和特点,开展挖掘传统节日、纪念日教育资源活动。如护理专业开展的重阳节“走进社区,敬老护老”主题教育活动,幼师专业在全县幼教系统举行“六一”节技能展示等均是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活动。2.依托专业开展职业技能活动。社会活动扩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社会。中职校开展社会活动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普通中小学的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不同,中职校的社会活动除了前述常规活动和顶岗实习、就业调查外,诸如烹饪专业师生参加龙虾节烹饪大赛、旅游专业师生参加开(竣)工仪式等都是中职校所特有的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途径。3.服务社会开展公益实践活动。针对社会现实,以所学专业为依托开展多方面主题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如汽修专业学生的汽车污染主题调查、土木工程专业的土地开发项目调查与旅游专业的节庆志愿者服务等。

以人脉为支撑,“内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1.名人引领,提升职业素养。校外热心教育事业的领导、退休教师、优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知名人士等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与人生体验。他们的成就及崇高品格,对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力、影响力。聘请上述杰出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参与中职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对中职学生的求学、成长、成才等都具有启迪意义。如邀请教育专家作题为“面向现代化的地区职业教育”的主题报告会;聘请市县党政领导担任学校的名誉理事长;邀请优秀企业家、校友等经常来校给师弟们作创业知识讲座;邀请司法工作人员给中职生上法制教育课等。2.技能为先,挖掘技能人才。挖掘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家长资源是中职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家长负责第二课堂,经常根据他们的不同的专长给中职学生作一些专业讲座。如在银行工作的家长为财经专业学生作人民币的识别和爱护的讲座,有风筝制作手艺的家长为幼师专业作手工制作讲座等。同时,为了加快中职校技能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依托企事业单位和高等职业院校,邀请行业技能大师组建专业技能社团。通过开展技术技艺交流、名师带高徒等活动,让一批技术精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社团崭露头角。聘请德才兼备的社会技能人才为兼职教师,如聘请本地区富有经验的高级技师担任汽修、旅游、建筑等专业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或专业实习顾问等。

以物质为基础,“催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1.融入本地多种场馆(所、室),搭建共享平台,开辟人文素养实践基地。根据本地人文和自然资源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原则,与相关单位共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能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如在教育部门支持下联合成立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与本地高水平宾馆共同建设厨师培训基地,与县少年宫共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2.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开辟专业实践基地。中职学生是未来的企业人,走进企业、学习企业、研究企业是中职校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盱眙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不仅是著名的“龙虾之都”“新兴轴承之都”“中国凹土之都”“特色休闲之都”,而且工业园区内相关企业众多,开发利用企业教育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依托这些资源建立了西马机床实践基地、龙虾烹饪实训基地、天泉湖旅游实践基地等。3.引企入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是一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能最大化开发社会资源的专业属性。引企入校能实现教场与职场互动,是职业学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特有途径。近年来入驻学校的苏州思维沃德公司、南京新正奇有限公司等是其中典范。

以信息为纽带,“柔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1.基于信息化教学,大力开发仿真实训软件。利用仿真软件构建虚拟社会实践场所是中职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空间延伸。仿真软件可以在职业学校内建设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可以实现教学与虚拟企业无缝对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和企业场所。2.以博客、QQ空间等为媒介,共同利用社会实践资源。QQ空间、博客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上述载体广泛地搜集各种有用的社会实践资源;另一方面,对这些资源进行内容重组,实现实践资源共享。

作者:胡德刚单位: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盱眙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