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时间:2023-01-24 03:5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烹饪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烹饪实习生 问题 对策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烹饪实习生是指学生学完在校规定的课程,到企事业单位去顶岗作业,在学校看来是实习,对用人单位看来相当于既是实习又是工作。现在,顶岗实习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烹饪实习生的现状

1.学生在岗流动快

学生由于学制的不同,实习期的长短也不一致。许多烹饪学生在刚进入实习岗位时思想还是比较稳定的,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的思想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得不安定起来,想寻找心目中理想的岗位。有的学生找学校要求调换岗位,有的不辞而别。一般来说,前三个月是一个关键期。

2.学生在外地不习惯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初中毕业,年龄较小,也很少离开家人独自远行,心里不适应,想家恋家,出现了擅自离岗的现象。

3.对生活条件不满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学生尤其是离开生活的故土到陌生的环境,生活不适应,或者对实习基地的条件不满意,使学生想尽办法要脱离现状。这就造成学生大量离岗。

4.学生期望值与现实有落差

学生的思想活跃,理想很美好,对现实的各种情况了解不全面,因此,当现实情况与理想不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心理开始失落,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学习不主动,工作消极怠工,最后自动离职。

5.实习专业或岗位“不对口”

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般都是根据个人的爱好来选择的。我们也经常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学生在确定专业以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更高一些,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应用的不是自己学习的内容,过去学习的知识用不上,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易使学生离岗。

6.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到岗位上以后感到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还有的学生自我意识强,不能很好地服从管理,听从指挥,慢慢地使自己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僵化,失去学习的信心,最后只有另谋岗位。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

1.让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意义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是区别于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它与今后的职业生涯直接联系。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将完成学习到就业的过渡,因此顶岗实习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不仅是校内教学的延续,而且是校内教学的总结。可以说,没有顶岗实习,就没有完整的教育。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顶岗实习管理的质量。顶岗实习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及学生的就业前途,也间接地影响到现代化建设。一个厨师天天埋头看书就能做出美味佳肴吗?厨师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源于实践特别是实习,实习的过程渗透着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态度的培养。

2.正视现实,合理自我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在心理上或实践中出现一些如焦虑、紧张不安及狂妄自大等不良状态。因此,必须学会合理地评价自己,认识自我。然而,一个人要想客观公正地做出自我评价,并非易事,正所谓“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要求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掌握合理的方法。首先,要正视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社会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个别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社会是现实的、复杂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要对自己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在实习前,必须要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自我评价,客观地考虑“目前我会干什么”“我能干什么”。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此,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3.学会适应,学会服从

从校园到实习岗位,环境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原以为正确的观念和行动,在岗位上却有可能“水土不服”,得不到认可和接受。和校园一样,社会也有一些自己的“游戏规则”,学生所需要的是通过学习和调整,适应这个全新的环境。首先要搞好领导或师傅的关系。作为烹饪实习生首先尊重他们,同时服从他们的领导与指挥,要时刻提醒自己在领导或师傅面前的言行。其次搞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不同于同学,由于与同事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直接决定了这种关系会受到许多微妙因素的影响。第三,在工作中要有吃苦精神,要做到眼勤手勤嘴勤,不要讨厌做琐碎的杂事、小事,切不可挑肥拣瘦、挑三拣四、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能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使自己一事无成。

4.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速率,也就是职业教育训练大大滞后于职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现状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职业院校不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不能很好地与市场融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培养方式。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培养不出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就是要求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时间短,上手速度快,工作效果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最后形成社会、学校、学生共赢的良好局面。要达到上述目的,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理论重实用、实操重实作、实习重实践的理念。同时可以实施“一精一通一熟悉”的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技能面,为其顺利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顶岗实习是与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但又区别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领会,而顶岗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向实际学习。通过现场的讲授、参观、座谈、讨论、分析、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巩固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在书本上不易了解和不易学到的生产现场的实际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烹饪专业;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

一、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现状

中国烹饪是融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实用科学技术,它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工艺体系。传统的烹饪专业教学是“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烹饪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构建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新型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烹饪实训条件由于受到招生规模、实习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受实习条件、师资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基础课所占比重普遍较大,实践课的比例较小。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和学生很难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有效的烹饪技能实践教学。

教师的操作技能亟待加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烹饪专业教师的比例还较低,有的烹饪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未受过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难以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和技巧。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低,专业素质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烹饪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加强烹饪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习实训的良好条件是烹饪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的载体。烹饪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要满足实习教学的需要,除了必须具备用于专项技能训练的基本功训练、面点制作实训、热菜制作实训等实习训练的场所之外,还应争取条件创建“模拟厨房”。通过校企合作,与酒店建立广泛的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烹饪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强化专业技能的素质,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对各种烹调方法、菜肴品种能熟练操作,对食品雕刻、面点工艺、西餐烹调能运用自如,才能成为烹饪专业的多面手。同时烹饪技艺水平的日新月异,也要求不断加强师资的培训,加强与饭店、酒店的合作,经常了解行业新动态,并去行业生产一线锻炼专业技能,从而使烹饪教师的观念及时得到更新,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3.合理选择教学菜品,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①菜品要具有代表性。通过具有代表性菜品的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掌握相同烹调技法的菜品。②菜品要具有实用性。当前,餐饮业空前繁荣,菜品的流行变化、地方菜之间的交融也是频繁交替,加之人们的饮食观念更加追求营养、健康、美味,所以酒店在菜品经营上要不断适应人们的各种追求,教学菜品也应紧跟各种变化。③菜品的广泛性还表现在不同菜系的菜品选择上,除了本菜系的菜品外,还应选取外菜系的名菜、特色菜、流行菜,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烹饪专业课的教学应围绕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开展,以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岗位上需要什么,教学中就教什么,岗位上怎么做,教学中就怎么教,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在实践中根据需要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用多少就教多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学生边实践、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①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有文化、素质好、懂理论、会操作、识管理的生产第一线技能型的操作与管理人才。作为烹饪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体现技能性,同时还应该体现知识性、理论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所设置的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兼顾综合素质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②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实践状态下,系统而综合地组合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课程主要还是以烹饪技能为主线的教学,建议采用以企业员工培养流程设计教学流程、选用“菜品主体、任务驱动”、“角色转化、自主培训”等“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技能课建议按照“菜品开发准备——任务分析——菜品设计——菜品试做——成品质量评价与任务小结——菜品岗位试用——顾客意见反馈与总结改进——市场推广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及职业氛围进行训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厌学”为“乐学”,做好烹饪课程改革,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是有用的,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通过一些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比如通过烹饪技能比赛,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并结合颁发单项技能证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1、王有为:学生处主任,主持学生处全面工作。

负责招生就业、助学奖学、网站多媒体、班主任评优等工作。

2、黎永波:学生处副主任,协助学生处主任工作。

负责德育安全、体健、防流控辍、文明班评比等工作。

3、骆建红:助学金平台技术员,兼协助办公室工作。

二、设想思路

1、整改、完善四大管理方案:《招生管理方案》、《文明班“周评+期评”评比方案》、《防流控辍管理方案》、《德育管理期评综合意见》。折算分数,纳入绩效方案。

2、拓展招生思路,整改、美化招生简章、画报、横幅、广告,成立招生专干小组,统一培训、规范宣传、有固定的模式、利用口才、加上轻松幽默的方式,吸引学生,多渠道扩大生源。

3、加强就业指导,举办校内就业模拟应聘会、现场招聘会,加强顶岗实习、以工助学期间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4、加强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结构,推进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打造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就业跟踪档案,推行双向选择,确保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彻底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5、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德育安全管理,想方设法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促进班风、学风、校风更上新一台阶。启动“环保、安全”系列专题活动,严格学生请假制度,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并聘请专业教官加强学生公寓管理,构建平安校园。

6、关注学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前途理想、人文礼仪教育,通过专题报告、集体座谈、个别约谈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7、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8、严格规范助学金的申请制度,同时为家庭困难学生倡议爱心捐款与奖学,确保所有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让学生感受学校集体的温暖。

9、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文体活动、竞赛,举办班级专题系列活动,布置校园文化宣传栏,创建快乐、和谐、温馨的新校园。

10、认真指导计算机信息组的工作,更新、完善学校网站,健全网络信息中心,更发挥网络信息在招生方面莫大的宣传辅助作用。

三、具体措施(每月行事历)

2月份:

1、寒假值班,配合学前教育专业评估筹备工作。

2、在全国各大网站、论坛、博客、qq空间招生简章,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力量,宣传学校。

3、多渠道动员、跟进有意向报读的新生,力争招到更多新生。

4、督促计算机组做好电脑室的检查、维护,确保电脑机房正常运作。

5、拟订交通安全整治方案,悬挂宣传横幅、标语,创建安全和谐校园。

6、拟定新学期工作计划。

7、学生返校、报到、注册、开学典礼、颁奖。

8、未回校学生情况调查、统计。

9、配合总务处组织舍长、住宿生会议,聘请专业教官协助宿舍管理。

10、仪容仪表初查:耳环、拖鞋、长头发等。

3月份:

1、个别新生专业调整,配合总务处进行宿舍调整。

2、防流控辍统计,年初报表统计,新生信息表采集、录入。

3、召开学校保安、教官德育安全专题会议,并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主讲交通安全专题报告会。

4、配合学前教育专业评估工作,相关实训室的建设。

5、安排12级电梯、服装、会计、计算机、幼师专业顶岗实习、就业。

6、探索、洽谈校企合作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训操作综合能力。

7、班主任研讨会,听取班主任新学期的心声,探索创新的班级管理。

8、启动“环保、安全”系列活动,学生团干配合值日,严格请假制度,实行校门半封闭式管理。

9、重新设计、美化招生简章,开始计划初中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

10、汇总、统计值日检查数据,评出3月份文明班、文明宿舍。

4月份:

1、全力配合学前教育专业评估迎检工作。

2、开始区外初中秋季招生宣传工作。

3、收集、统计、审核申报国家助学金免学费的学生材料。

4、采纳班主任的建议,修改、完善班级管理相关方案。

5、仪容仪表检查,并杜绝学生抽烟、脚踩石凳等不良现象。

6、配合总务处排查水电安全、宿舍刀具等安全防范检查、收缴行动。

7、安排12级烹饪点心的学生顶岗实习、就业。

8、督促各班开展环保、安全主题班会,配合团委相应的专题墙报评比,

9、约谈各班个别思想不稳定的学生,协助班主任做好德育管理工作。

10、汇总、统计值日检查数据,评出4月份文明班、文明宿舍。共2页,当前第1页12职校2017春季学生处工作计划

5月份:

1、配合团委举办趣味文体活动、“环保、安全”知识竞赛、专题宣传栏。

2、班际男篮、女排比赛、拔河比赛。

3、更新、充实、美化学校网站,继续秋季招生宣传工作。

4、督促计算机组维护电脑室,确保学生顺利上机。

5、协助班主任家访、电访,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6、检查各班主题班会的开展情况,推出优质活动公开课。

7、布置、收集班主任工作总结、德育工作总结。

8、安排12级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就业。

9、汇总、统计值日检查数据,评出5月份文明班、文明宿舍。

6月份:

1、跟进已经宣传招生的初中学校,迎接初中有意向报读的学生参观学校。

2、召开学生干部、学生代表会议,了解学生心声。

3、完善《班级管理期评综合意见》。

4、继续加强学生仪容仪表、拖鞋等日常行为规范检查。

5、参加珠三角的企业大型就业现场会,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后的跟进,确保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6、汇总、统计值日检查数据,评出6月份文明班、文明宿舍。

7月份:

1、各班优秀学生推荐、评选。

2、配合期末安全卫生大检查。

3、学期结束典礼,暑假生活指导。

第4篇

关键词: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8-1835-03

各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加上部分海外求学人员的回归,更加加重了就业竞争的残酷性,中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从所未有的压力,如何使自己培养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学生在毕业时就已经具有超人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工作经验,这需要学校在校内及校外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技能训练环境,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势在必行,而且要形成长效机制。

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各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时,要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起步较早,各专业兴办了企业,所有的实训场所对内是实习实训场所,对外是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企业,具有实训基地和企业的双重功能。例如计算机专业的若干机房,在正常实习实训运作的同时,穿插安排进行大量的数据录入的业务、平面广告制作的业务、动漫制作的业务。服装专业实训机房穿插安排一定的服装加工业务;烹饪专业面向社会开展厨师培训业务。后来,随着实训中心的构建,硬件和软件各方面逐渐完善、走向正规。

当实训基地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实行规模化和产业化。所谓产业化模式,是指职业学校以校内相关专业为基础,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用相似于企业经营的方式进行运作和管理的模式。此时,实训基地的动作和管理非常重要。要进行多元投资,国家财政投资、企业投资、自筹资金相结合,要进行高水平建设。加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管理内涵建设,提升实训效果。做好校内实训场所开放式管理工作,提高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在专业教学、社会培训、产品研发、生产示范、技术推广方面的作用,实现实训基地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工作室实训基地模式比较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要求,能保障实训效果。工作室实训模式不同于一般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它是以工作室为平台,将课程、教室与企业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学校传统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从学校多年的工作室实践中我们发现,工作室实训基地能够营造比较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学生们创造实训的物质条件,使其能够很快的适应并融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同时,工作室承揽社会上实际的商业项目和课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锻炼学生实战的能力。这种制度较好地契合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共同点,从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

学校可加大社会培训的范围与深度。如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的分考点,对平面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电子商务师等职业(工种)进行鉴定,成绩合格者发给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毕业时拥有“双证”。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性较强的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具有一定的藏书量,并且订阅各种报刊杂志,扩大师生的视野,提升师生的知识水平。

实训基地的发展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角色转换能力,教师即是实训指导教师,又是公司的员工,必须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教授学生宽广的专业理论、训练学生娴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教师的能力不仅是“校内型”的,而且必须是“社会型”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完成各项企业业务,经得住社会对自身的考验。企业中的项目反过来可以成为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枯燥、空洞、不切实际的讲解。实际上,这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不能不思进取,不进则退,必须在理论、实践、社会对专业的要求与应用等各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信服老师,学校才能向社会输出真正优质地学生。因此,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技能的更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断更新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和动态,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保证学校的教学内容紧紧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发展的步伐,永远保持先进的水平。实训教师要有较高的生产实习教学水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最优化的教育方案。既要有较高的问题感知能力与实施最佳教育方案的能力,又要有遵循学生思想品德与知识、技能、能力形成的规律,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能力。定期在培训中心进修学习,更新知识,确保提高教学质量。[1]

要稳定和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福利、工资待遇以及评职称等方面设立激励机制,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教师才有干劲、有动力。“双师型”教师队伍一定要稳定,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校企合作中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以下特点:具有学历高和资历深,品行好和技能高,知识技能的更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角色适应能力和灵活的转变机制;严格的互认政策和准入制度。人才培养规格要能对接岗位技能标准,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实训基地还开展了“一生一案”,我们为相关专业的每一个学生都量身定做了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并由相关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执行。

2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各校实施了不同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无论各种形式,最后必须进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要联系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机制,而且还要实现合作的“企业群”,增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面和就业率。例如“室内设计与装潢”专业,学校联系了声誉较好的装修企业,校企双方共同确立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企业要求校方一定要加强美术基础课和手绘效果图的教学,学生在校时,公司派设计师到学校授课,并将工程案例直接带到课堂上来。这样就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到公司实习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CAD小组、渲染小组、平面后期小组、项目现场小组、材料分析采购小组等,每个小组学校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公司安排一位设计师指导。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公司对于优秀的学生会安排顶岗实习,最终签定聘用合同。

为了优化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单独安排,也可与学生教学实习同步进行,既可以管理学生,又可以起到自身学习、锻炼的作用。教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可对参加企业顶岗实习表现优秀、有显著成果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并将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考核结果作为学期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的重要指标。[2]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以企业为主,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管理、监控和考核。建立校企人员共同参加的管理机构,制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等管理制度,设计学生顶岗实习作业题(含毕业论文、设计)。校企双方签定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企业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与考核工作,学校指导教师每月巡回一次,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协调和解决实习期间的问题。

3 建设有特色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模仿、照搬,每个学校都要根据自身的结构特点制作计划,每个专业也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现状进行构建与实施,每名教师也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在整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建设有学校特色、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校外实训基地发展的基础,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反过来又对校内实训基地起到了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校企双方互建基地。这是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双赢的格局。一方面,学校可以成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企业可以将员工培训的机构移植到合作学校,既可节约企业的人工成本,又可拓展员工培训空间,利用学校校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改变由学校自建基地的传统做法。学校可以对口寻找合作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利用企业积淀的技术力量和现代的机器设备打造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校企双方共同肩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实训基地建设完全以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实训模式,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目标导向等具体教学模式,使实训的针对性更加突出,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强大的撑作用,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和企业在技能技术上实现无缝对接,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时,坚持用企业的标准来建设,无论是设计,还是设备的规格与价值,最好和企业标准接轨,学生学到的技术就是企业用到技术。教师队伍的变化,由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教师队伍,根据教学需要在企业现场或学校校内进行,既充分利于校企双方的资源,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性。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校企双方要互设常设机构,多沟通、多交流,领导校企合作有序进行。根据行业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创业就业情况,实训基地在实训时间安排上,寻找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时间切合点,在周末、节假日和毕业实习期间分阶段开展实习实训,把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3]

在总体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优化其实践技能与专业知识结构,调整相关专业知识配置,将职业能力所涉及的各项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实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内容,并使实教、实训、实习等环节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评价方面,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评价制度,并有效执行。校企共同举办学生实训作品展、学生技能竞赛,并组织学生参加区、市及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时,都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根据企业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大量符合学生特点和企业所需的校本教材,在教学上适当调整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实训课时比例,或理论与实训分阶段集中进行,收到良好效果。

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的资金和设备有限时,可采取租借设备的方式,即公司出设备、学校出场地的方式,合作共建了“实训机房”;企业和学校也可建立联合共用方式,企业出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学校无偿为企业培训职员和研究人员。通过这种与企业融资合作的形式,使实训基地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4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校内实训基地的扩建、与不断增多的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这样会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可采取在社会聘任实训教师的方法,灵活改变聘任机制。校企合作中,也曾出现合作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转型到学校做教师的案例,这对于在职教师也是一个激励,因为来自企业的教师具有相当丰富的行业经验,是真正的行业高手,他们为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校企管理学生的方法与态度不同,企业把学生当作员工进行管理和考核,而学校是教育培训机构,教师是教育工作者,多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去关爱学生,理解学生。

企业有时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同时,企业的指导教师也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很多工程师、设计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却难以完全表述,这需要学校在合适的时间对企业的工程师、设计师进行集中培训。企业的每一道工序讲究的质量、速度,而学生的质量与素质如果与企业的要求不符,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双方的不利发展埋下伏笔,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校企双方在学生的校内实训时,就已经培养出合格的、近乎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朱其训.实训基地科学建设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

实践+创新,激活烹饪课堂

在学校的中餐烹调实训室里,烹饪专业部副主任马骥老师正在向学生们讲解“芙蓉鸡片”的做法:“注意这道菜手勺舀‘鸡缔’成柳叶片时,形状要整齐,油温要低,用油养熟。下面请同学们试做一下这道菜。”说完,马老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来合作完成这道菜。

马老师向记者介绍道:“烹饪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能力的提升来自于实训室里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尤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平时的技能训练教学中,我采取行为引导法、探究教学法、创造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刚才的‘芙蓉鸡片’教学中,在学生们掌握好制作方法后,我还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生从‘芙蓉鸡片’联想出‘芙蓉鱼片’‘芙蓉虾片’‘芙蓉虾球’等菜品,并推导出菜品的制作技术与技巧。”

除了引导学生在已有菜肴的基础上联想出其他菜肴,学校还鼓励学生自行创造菜肴。在平时的实训教学中,学校向学生提供鸡肉、草鱼、豆腐、土豆等普通原料,让学生自行创造菜肴。对于创造的菜肴,学校有三个要求:一要体现原料的性质和特点,二要具有工艺性、实用性,三要有突破性。这就需要学生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积极思考。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创造的菜肴,我都让学生们相互比较、评价、打分,我最后给予总结评价。我通常用鼓励性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创造自信心。有的学生还会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资料,研究新的菜肴做法。通过自创菜肴,为学生们以后在企业实习中创造像模像样的菜品打下基础。”马老师说。

学校副书记、副校长孙勇对记者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服务星级高档酒店的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些现代化大酒店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操作,更重要的是具有团队精神。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模拟餐厅生产进行实战练兵,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模拟餐厅生产就是把实习间当做大酒店的厨房,根据实际工作要求,进行情景化教学。老师安排学生轮流担任厨师长、班组长、厨师等职业角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变换角色,既能明确各个工序的工作要求,又能了解各工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知菜肴的制作流程。为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老师还会扮作客人,按菜谱点菜,学生自由分组制作。课程结束后,学生和老师一起就制作速度、卫生情况、菜肴质量、工序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模拟餐厅生产既促进学生扎实各项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学校+企业,共育专业人才

一个专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学校烹饪专业在保持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创新,寻求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学校与南通大饭店合作组建了烹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成为南通市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学校副校长梅广龙说:“我们共选取了17名学生参加本次试点,为每一位学生都配置了带教师傅,做到了一对一的充分培养。带教师傅由南通大饭店专业技能强、有一定威望与知名度的师傅担任。师傅们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按照《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自编讲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带领学徒深入行业一线学习调研,同时配备专职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和安全生产情况。”

为保障试点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勇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部分专业教师和企业厨师代表共同组成的专家组,研讨制定了《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以提高学徒技能水平为目标,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学徒在校内完成军训和入学教育后就进入学徒制试点单位,第一、二年和第三年第一学期在校企合作框架下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岗位真实环境中及带教师傅指导下进行实践,重点掌握专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并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企业文化;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将先前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在带教师傅的指导下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逐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学校葛刚校长对烹饪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充满了信心,他说:“这次组建烹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可以说是实现了‘三赢’。对学生而言,试点班强调‘做中学’,把教室设立在企业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实现了岗位实践的‘零距离’;对企业而言,在学生学习期间可以对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择优录用,真正达到优化用工的目的;对学校而言,试点班深化了校企合作,开拓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未来,我们还会将试点班的经验推广到全校。”

名师+名厨,传承江海风味

优质的教学来源于优秀的教师,学校烹饪专业骨干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都是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或江苏省烹饪大师,他们在烹饪领域有一定的威望,既是名师,也是名厨。2011年9月,学校将这些优秀的老师聚集在一起组建了张继华烹饪名师工作室,由高级讲师、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技师,“中华金厨奖”“中国长三角十大名厨”“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烹饪大师”“南通市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获得者张继华老师领衔。工作室依托学校烹饪专业,主攻江海菜点的创新与技术研发、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和江海饮食文化及传统技艺传承,在学校教学、研究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百花文蛤球、乌圆荪花、蟹粉黄鱼狮子头、鱼趣、养汤狼山鸡,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摆在面前,不禁让人食指大动。工作室主持人张继华告诉记者:“这些菜品都是工作室的成员们花了很长时间共同研制的,先后在国家级、省级烹饪技术比赛中获金奖。其中,蟹粉黄鱼狮子头、养汤狼山鸡还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菜。除此之外,我们设计的通城‘八碗八’宴、‘江风海韵宴’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宴’,被江苏餐饮行业协会认定为‘江苏特色名宴’,并在2013江苏国际餐饮博览会暨第四届江苏乡土风味烹饪大赛中荣获团体赛金牌。”

工作室成员一直积极挖掘、整理江海菜的民间传说,收集江海菜的佚文野史,探索江海菜的烹饪技艺,并将传统与创新有机融合,研发了“新派江海菜”。“新派江海菜”在江海菜肴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烹饪理念改良而成。“新派江海菜”的推出,不仅在南通获得成功,而且在南京、常州、江阴等地也相继获得成功,山西等地的酒店经营者也纷慕名而来寻求合作。同时,工作室成员还参编了中国大菜系《苏菜》、国家级规划教材《烹饪基本功》《地方风味菜点制作》等书籍,独立编著了《新派江河海鲜100味》《新派鱼头菜肴100味》《田园时蔬100味》等书籍20多本,为传承江海美食文化、打造江海美食品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订单培养;高质量就业;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38-03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积极创新“订单”教育,探索产教结合、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王品餐饮集团合作的“王品店长订单班”、“王品主厨订单班”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探索,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项目启动

2010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认真调研,与台湾王品餐饮集团签定“订单培养”合作办学协议。王品集团是台湾第一大餐饮连锁企业,该集团2010年在两岸共有63家店,至2012年底达到272家店,中程计划2020年两岸开店1000家。王品集团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位居餐饮行业前列,曾获2011年台湾Cheers杂志新世代年轻人票选最向往的餐饮业第1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王品餐饮集团的订单培养,不仅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还是“订规格、订标准、订质量”的“人才深度培养订单”。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为企业连锁店培养未来的“店长”、“主厨”。通过企业宣讲、学生自愿报名、企业和学校组织面试的方式,在旅游管理学院2009级酒店管理专业组建“王品店长订单班”,在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组建“王品主厨订单班”。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详见图1。

二、项目实施

校企双方切实把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加以培养。双方共同协商培养计划,实行“1+1+1”教学时序安排,即学生第一学年完成“校内课程”;第二学年完成“校内课程+企业课程”;第三学年完成“专业实践+企业课程”,开始实施“幼狮计划”,详见表1。

第二学年企业课程实施采取“一课双聘”教学组织模式,即企业内部聘请由国际级大师领衔的精英教学团队。根据校方特别安排,第二学年每周三,上海、南京、苏州等王品集团各门店的大师、店长、主厨专程来到学校,为订单班学生上课。企业为订单班学生“量身定做”企业课程,包括企业文化、服务规范、技能训练等内容,采用问题、案例、任务驱动等集理论与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第三学年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生产实践。

三、取得实效

通过严格过程考核,第二学年有50%的订单班学生获得不同等级的企业奖学金。第三学年的带薪企业实战和幼狮计划实施中,更多学生获得企业嘉奖。例如主厨班的2个学生被派到台湾王品集团本部参加培训,有2名学生代表企业参加FHC上海国际烹饪艺术比赛,取得好成绩。

此届订单班学生中,目前继续留在王品集团在全国各连锁门店工作的有96%,其中做到组长(三厨)的占80%,主任(二厨)占9%,其中一名毕业生由于业绩突出经过企业考核晋升为副主厨。企业包吃包住、交五险一金、月工资较高,毕业生不仅工作稳定,而且岗位升迁空间广阔。

“王品店长订单班”、“王品主厨订单班”具有实效、创新、可复制推广等特点,作为成功案例已载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

四、项目反思

(一)注重遴选优质合作企业

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在学校“精心挑选”的合作企业实习,毕业后却改行或就职其他单位。分析原因,其中遴选“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优质合作企业尤为重要。王品餐饮集团的企业规模、发展速度与前景、企业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及生产管理堪称一流,与其合作的亮点在于企业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及深度培养上,其合作不仅是“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人才订单”。王品集团已成为学校优质的“实习和就业”基地,这一成功经验为校企间“订单模式”培养人才赋予了新的内涵。

(二)注重深度培养

逐利属性决定了企业对接收实习生的动力并不强,实习期间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现象普遍存在,更多企业对实习学生没有制定继续培养计划,此现象也是造成学生改行、离职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王品店长订单班”、“王品主厨订单班”更强调用足学生三年的学习时间,在第三学年专业实习期间就将学生纳入“幼狮计划”,即带薪企业实战和实施继续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深度培养。学生以准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以企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密切结合,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不断提升职业素能。由于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收获大、发展空间广阔、岗位升迁快、待遇高,所以学生毕业后在王品餐饮集团就业的稳定性必然很高。由此,王品订单班在实现高就业率的同时,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年度教改课题《基于实境学训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的的实践研究》,编号:SYKJ13B28,主持人:林玉桓)

参考文献:

[1]邓志辉,卢庆林.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89-91.

[2]金建孟.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74-76.

[3]李佩禹,刘炳展.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1(6):25-26.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of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Order Training

LIN Yu-huan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ial Technology,Wuxi Jiangsu 214153, China)

第7篇

本人从企业工程师转岗到技工院校来当教师,之前在企业不仅学习到了专业技术,还掌握了企业中的一些先进的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模式,比如项目管理PDCA模式。关于校企合作的模式,个人认为可借鉴PDCA模式,这个模式的具体内容如下:

1.P(plan的缩写)计划,包括目标和方针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计划和方案的制定。

2.D(Do的缩写)执行,根据现有信息和状况,进行对策实施。

3.C(check的缩写)检查,分析执行计划的结果,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A(act的缩写)修正,对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尽可能提出改善方案。

该PDCA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完善项目的过程,通过该模式的循环应用可不断完善该项目,使之可持续发展并不断优化。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可参照PDCA模式进行运作,但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密切配合,具体要求如下:

一、在计划实施前,需认清现状,提高忧患意识

(一)学校方面:现阶段本省大部分技工院校都面临生源数越来越少的问题和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就业与专长不一致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没有学生,学校将失去生命力,全体教职工都将面临失业的威胁。故针对该问题,学校需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加大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加大对学校的宣传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面对现阶段学生就业与所学与专长不一致问题,可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机会,加大对口就业的成功率。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校的全体教职工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对工作压力感,居安思危、砥砺不息、把握现在、着眼未来,促进学校发展。

(二)企业方面:近几年我国出现 “用工荒”现象,特别是沿海等发达城市缺少大量的技术人员。如果该现象持续几年,将出现企业、工厂不能正常运转和经营,失去活力和竞争力,甚至造成企业破产或倒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避免此现象的产生,企业需提前做出预防措施;而校企合作将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预防措施,使从学校的学生“对口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两难”问题转变为校企“两利”局面。

二、校企合作的前期策划

(一)学校方面:

1.校企合作团队的成立

原先的校企合作只是在企业用工困难时需要学生去顶岗实习或半工半读,基本上没有什么前期策划,造成学生的学习盲目性,学习目标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脱轨,工作效率低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因此,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需要改进,需要前期策划。该前期策划可借鉴PDCA模式,要成立校企合作团队,选定课题,确定目标,进行目标可行性分析,进行活动安排和分工,分析可能存在的困难及成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所谓的“校企合作团队”,是指以校企合作为共同服务对象的群体,这个团队中既有专业教师,也有企业技术骨干。校企双方在建立这个群体时,应要求各个成员在校企合作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须以实现优势互补为原则,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目标,在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实践职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和合作。校企合作团队的成立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核心。

如何实现校企合作团队的成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实现:一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养出具有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关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比如:让在校的教师经常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培训中去,多创造机会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和实践、脱岗实习或集合培训。二是让企业的业务精英加入到教师的行列或聘请一些企业中的精英充当“兼职”教师,但需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比如:作为一名团队中的机械教师:就必须精通机械专业知识并熟悉企业的相关生产流程、产品的开发和制作过程以及产品的后期保障过程等相关知识。

2.以校企合作为课题、确定目标、分析原因并制定对策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校企合作团队的建立,该团队的建立需以人为本,重点要明确技工院校学生的目标和提高技校学生的能力。技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中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培养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须具备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校企合作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为根本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技工院校的目标可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同时将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即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将封闭型的学校教育转变为开放型双向教育,即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应该说在大的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校企之间,要对近期和长期的合作目标进行细化分析,做到统一规划,有针对性地分期制定对策,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点到面,最终实现全面融合。比如:如果我校与福耀玻璃等大型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可针对玻璃的形成和加工过程进行短期培训或直接进行就业培训,让学生了解玻璃的生产流程、加工工艺,以及相关的企业管理和制度等实用性内容进行公开学习,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节约培训时间和成本。

(二)企业方面:

企业在校企合作的前期策划中应对学校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或资源。比如:企业中什么岗位缺人,需要什么人才以及培训要求等信息?企业可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来兼任校企合作团队的教师或安排一些学校的优秀教师到企业中实习或培训,企业可在学校内进行设备投资或与学校联合进行校办工厂的技术和资金投资等。

大部分企业的目标是:把企业的规模扩大,提高影响力,增强竞争力,加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的质量等级,做世界第一的产品。从经济方面考虑,校企合作的投入较小,但取得的收益可能较大,是切实可行的选择。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人才的储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具备竞争力的根源。比如: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缓解“用工荒”问题,为企业节省新员工的培训费用以及一些新产品的联合研发,可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并取得技能上的创新与突破,可直接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校企合作的执行

校企合作的执行过程即对策的实施过程,可借鉴PDCA模式中的对策实施部分,难点是当实施过程无法进行时,必须对“对策”或“措施”进行调整。具体该如何进行调整?请看以下几点措施:

(一)学校方面:

1.加强基础教育,培养“特长生”

所谓的“特长生”是指技工院校培养的具有精通某一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实现培养“特长生”的关键是加强基础教育,在学生完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高技能领域发展。如何加强基础教育,本人建议可通过以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行:

(1)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的直观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教学模式;(2)有条件的话就进行现场教学或现场的操作培训,条件不允许的话建议进行视频教学或微格教学并在重点位置进行强调;

(3)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相结合,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应注意边实施,边检查效果。在“学”中“做”的过程,应注意当实施过程无法进行时,必须对“对策”或“措施”进行调整和做好过程记录。

2.加强针对性培训,学习掌握高新技能

关于针对性培训是指不同专业针对不同工作的培训,例如:汽车维修专业可与汽车厂、汽车4S店等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数控专业可到机械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进行实习;还有烹饪专业可直接到酒店等服务行业进行实习或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俭学,在学习的同时增加收益。培训的对象应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在加强针对性培训的同时,学生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最好以实践需求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掌握高新技能。比如:学习机械类的学生可将企业中的一些悬赏的研发项目、新产品的开发等课题带回学校,通过学校的资源或先进的软件(UG、CATIA、PRO-E、CAXA等)进行模拟仿真并在学校的设备上进行加工和制造。在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学生将学到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掌握了高新技术,甚至培养了一些研发能力,为高技能研发的合作创造机会。

(二)企业方面:

1.加大力度挖掘适合校企合作的岗位,尽量多地提供专业工种对口的岗位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相应专业工种的实践能力。

2.多创造现场培训或类似于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相应的工作岗位的认知。

3.企业可在校园内进行设备和技术投资或与学校联合开办校内工厂。

4.企业选择适当的科研项目让教师学生参与项目开发。

四、计划实施效果的检查和改进

校企合作实施后,具体的效果如何、还可能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检查和修正这两个环节,这些环节也可借鉴PDCA模式中的C(检查)和A(修正)两部分,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比如:

(一)技工院校方面在原先的校企合作模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或保障措施如下:

1.脱离市场需求,学校培养人才的盲目性,造成和企业所需人才不匹配

学校在招生、课程设置、技能培训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没有和市场需求相匹配,造成“人才荒”、“人才浪费”的局面。该问题的解决校方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效果反馈来开设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和实习课。

2.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和团体协作

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和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干”精神。

3.未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缺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应打破固有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和应用高科技手段到实践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产业接轨,学校首先应该创新专业教师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引导、鼓励、扶持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掌握产业高新技能。当前,学校普遍存在对教师的考察过于形式、激励措施较少等现象。为了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应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快良性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5.学校的奖惩措施不到位

技工院校应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主要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完善校企合作的成效。

6.保障措施: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

学校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二)企业方面在校企合作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校热企冷”现象,即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企业参与合作往往仅局限于解决当前的用工问题,有明显的功利性,缺乏长远规划和共赢意识。正因如此,校企合作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团体,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顺序;无暇投入太多精力参与学校为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修订等。建议企业从长远考虑,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培训力度,短期的投资可带来长期的收益。

2.企业资源共享力度不够,投入不足

企业应加大对学校的资源共享力度,提高对学校的投入,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激励学生学习掌握企业实用的技术和技能。

3.政府的目标高,但保障措施低

现阶段我国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如:加快实现普通大学向高职院校的转型、加大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财政扶持等,但政府在帮助、促进技师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方面的实际有效的措施很少,体现在口号较响,有效的保障措施较少。而德、美、日、澳等先进国家的校企合作成功是靠完善的法律来保障。我国需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来保障学校和企业的利益。

五、反思与总结

第8篇

关键词:酒店 营养与配餐 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10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于酒店餐饮的营养问题。与此同时即将颁布的《国民营养条例》中也规定酒店餐饮等必须配备专业的营养保健师。可见,酒店营养配餐势在必行。

酒店营养配餐是指将现今的营养理论与烹调技巧相结合,针对前来酒店就餐的不同人群,设计、制作和推销营养菜点的过程,使人们获得较全面的营养素,达到膳食营养平衡。[1]在酒店实行营养配餐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的美食,还能够增加人们的饮食营养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此,我校敢于创新,紧抓时代需求将《营养与配餐》课程纳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中,但由于本课程是新设课程,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诸如,缺乏合适的实训条件,教师缺乏行业经验,学生基础薄弱等客观难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目前的教学设施、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优化。

一、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合理安排课程,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目前各校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都在摸索与实验之中,很难有全国通用的一体化教材。[2]我们可以吸纳行业、企业、协会或其他高校的相关人才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并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发酒店营养与配餐课程的校本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编写,在内容上将酒店餐饮服务员、营养配餐师、厨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

二、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为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两个途径:一是“送出去”,二是“请进来”。“送出去”是学校有计划选送有教学经验而又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酒店餐饮部锻炼,以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请进来”就是把行业、企业等专家请到我们的课堂来,每个班级的教学聘请酒店的营养配餐员1人,资深厨师1人给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同时积极鼓励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交流与学习,采取定期小组讨论学习,一对一辅导等形式实现文武将相的取长补短。

三、加大校内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课程建设需要,学院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拨专项资金建设酒店营养与配餐实训室,包括原料样品储存间、中西餐厨房、中西餐厅等。营养与配餐实训室实行开放式管理,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与探索。在加大校内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酒店之间的交流合作,采用在校“内”办酒店、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将岗位实战训练前移到校内教育阶段,通过学校和酒店的合作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四、调整教学内容,实现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要求

因为营养素是营养学的基础,营养学相关课程一般是先讲营养素,然后再分别讲解各种食材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但是考虑到营养素与食品化学、生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而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并且营养素这一概念比较抽象,课程变得略显枯燥,学生也难以理解,达不到教学目的。[3]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度到营养素等知识,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

五、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理论结合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通过板书、挂图、实物、计算机软件等进行理论教学。同时根据授课内容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在阐述重点概念等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先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而在学完本节内容后结合网络等流行的饮食观念设计开放式、有创意的作业,锻炼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在实训基地、实景地进行情境教学,在现场录像展现配餐全过程。将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以情景呈现、动画演示、实物展示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营养餐的制作实验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设计配料和确定烹饪方法及工艺参数,食谱制成后,教师和同学们相互品尝、打分,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然后再进行二次制作。

酒店营养与配餐类课程是新设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还很不成熟,课程的教学优化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以上仅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探讨,非常希望和同仁们进行交流,促进该门课程的发展和建设,完善我们的专业教学,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营养工作者,提高酒店的综合服务质量,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卢亚萍.职业院校开设《营养配餐与设计 课程可行性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 (3)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中职 经营管理 教学 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真实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进而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把现实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搬到课堂上,把教与学的双方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为以实战为目标的公开讨论,把学员个人的思考、分析和判断凝结成集体智慧,使学员们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确定更为有效的经营方案和管理手段。案例教学能够加强学习与应用的联系,通过情境启发学习者的思考,加快学习者行为转化的速度。

二、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的记录和客观叙述。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真实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既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部分方法。选择教学案例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真实性原则。真实发生的事件才有说服力。

二是典型性原则。典型任务、典型客户、典型项目中发生的案例,才能体现素材的代表性。

三是完整性原则。案例的背景信息、任务、行为过程及结果要完整,这样学生才能客观、全面地进行分析。

四是针对性原则。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兴趣及接受能力,尽量选择针对性强的典型案例。

五是时效性原则,案例描述的内容应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应引用时间较近、内容较新的案例。

三、把握关键环节,提高中职学校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犹如大厨烹饪,案例素材好比是食材,教学计划、教学过程设计好比是厨艺,教师只有抓好这几个关键环节,才能给学生献上色、香、味俱全的高品质“食粮”。

1.准确定位中职学校经营管理案例,多渠道取材

(1)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案例的定位。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和形象性思维,不擅长较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故理论教学应强调“适度、够用”,并借助大量的实践、实习、实验和实训,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岗位技能。中职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为企业输送最基层的管理人才或服务人才,而不是从事理论研究和高级管理。由此可见,HBS案例、MBA案例固然很多精品,但太深奥,不适合中职学校的教学。

(2)中职学校的本土特色决定了教学案例选取的方向。中职院校一般归地方政府直接管辖,所培养的人才多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背景,因而除了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渠道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之外,应更多地考虑采用本土化案例。接近“地气”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实际意义。

(3)提高管理类教师的实践能力,采集和编写出更多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与工科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相同,管理类专业教师也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因此可以考虑从企业引进高素质管理型人才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同时经常派送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顶岗)。一方面保证教师有足够强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针对性地收集更多的案例素材,建立校本案例库,以满足经营管理类案例教学的需要。

2.科学编写案例教学计划,保证案例教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案例素材只是呈现了某个事件的情节和结果,不能直接用于案例教学活动,需要撰写案例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核心是根据教学目的,以案例素材为基础设计“讨论问题、讲评要点、总结要点”。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计划应包括以下六大部分。

(1)案例标题。即主题,要求言简意赅,具有导向性作用,最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案例目的。即教学目的,明确案例要说明的理论或原理。

(3)案例背景。即经过改写的案例素材,叙述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以及当事人采取的主要行动、原因和行为结果。要求结构清晰,文字流畅(不可带有评价性、非中性语言),长短适中,最好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4)讨论问题。即需要学生在阅读案例后思考讨论的问题,这是撰写教学计划的关键。设计讨论问题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讨论问题要能够引出教材中的内容,能够从一个问题引出多个问题,环环相扣,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第二,避免问题设计不当。“假大空”问题,如“你看了案例后受到什么启发?有何收获?”,“封闭式”问题,如“你认为该观点是否正确?”,“相当于没问”的问题,如“这起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严重吗?”,这些要注意避免。

(5)案例讲评。指学生在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引导的问题和思考的方向。

(6)案例总结。指教师总结并提炼出案例背后需要传递的原理或经验。

现以“把握推销机会案例”为素材编写案例教学计划(表1),作为范例。

第10篇

制度创新孕育现实生产力

2008年,有关方面决定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联合举办”的办赛方针。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也凸显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的特点。从2008年的11家主办单位到今年由23家单位共同主办,大赛的联合主办部门数量显著增加。这么多的主办单位绝不是仅仅挂名,而是发挥自身职能,实际参与到大赛的举办活动中。比如,今年的大赛,农业部就主要负责牵头组织中高职院校农业类比赛项目的开展;国家民委则发挥其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牵头组织了“2012年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等大赛同期活动,展现出民族地区职校学生的高超技艺水平和良好精神风貌。

技能大赛一直提倡“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原则。经过5年的探索,由教育部门主导比赛设计,职业院校承办比赛;其他部门、行业发挥指导作用;有关企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大赛运行机制渐趋成熟,技能大赛成为了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对接的重要平台。《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筹备工作要求》明确规定了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的赛项设计与组织原则,要求“校企共同组成赛项专家组,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设计赛项、研制赛题,组织裁判工作和提供技术保障,统筹安排赛项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有关工作”。我们注意到,2012年技能大赛的主办方中首次引入了行业协会。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今年大赛的96个项目每一个赛项的组委会都由行业部门牵头,起指导作用,有关企业参与实施。行业企业专家全面参与比赛的设计、命题和裁判工作,旨在逐步推动技能大赛走向可控自主运行。

在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方面,今年的技能大赛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从组织架构看,适应大赛功能的扩大,建立起全国赛、分赛区、具体赛项三级组委会和执委会,对应组织实施全国赛事、分赛区赛事和具体赛项。从管理制度看,大赛执委会专门制定并下发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筹备工作要求》,明确了各级组织机构的职责。此外,为规范比赛的各项筹办工作,大赛执委会先后研究制定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与仲裁工作要求》《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励工作规定》《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企业合作计划》《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赛事组织和赛项的筹办工作提供了依据。

另外,今年大赛首次明确了分赛区设置制度。为适应大赛规模和内容的不断发展,自2011年开始,教育部尝试在天津以外设置比赛,如在南京进行的中职护理比赛,在潍坊进行的中职会计比赛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教育部正式提出以天津作为大赛的主赛场,在其他省份设立分赛区的竞赛制度。经各地申报和筛选,选定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贵州10个分赛区,承担96个赛项中的51个的组织实施工作。其中,江苏是除天津主赛场以外承办赛项最多的分赛区,承办赛项达到24个。

有了制度的规范管理,技能大赛实现了良性发展。比赛项目由2008年的10大类24个增加到18个专业大类96个,内容涵盖测绘勘探、电子技术、交通运输、能源、石油化工、土建、信息技术、护理、数控等与国家重点发展和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参加决赛阶段比赛的学生由3000多人增长到近万人;累计选拔出各项目获奖选手近1.5万人次。更为可喜的是,这些优胜者几乎都被用人单位和相关高校“抢夺一空”。天津旅游职业中专烹饪专业的学生王非就是在2008年的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一跃坐上集贤百悦酒店后厨 “二把交椅”的;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张平在2010、2011年连续获得苏州市、江苏省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单片机”项目一等奖,毕业后被保送到南京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学习,并进入了学院的机器人实验室。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用“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就是现实生产力”对技能大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德技并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今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要从经济、公平和改革三个视角全面审视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并在三个视角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其中第三个视角——改革的视角,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关注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

与国际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相适应,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力度,促进职校生全面发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不断拓展活动内容与形式,以更加灵活生动的方式来努力搭建“全人教育”的平台。

第11篇

实训室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条件,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保障,也是各高职院校中重要的资产。如何提升学校中实训室的使用率,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困扰众多高职院校的难题,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分析实训室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酒店管理;实训室;利用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尤其是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实训设施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保障,也是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重大区别,为了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目标,各院校纷纷加大实训室投入,新建或改扩建了许多实训室,这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所在的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公办旅游类高职院校,拥有3D模拟导游实训室、园林实训室、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酒吧实训室、三星级酒店实训楼等四十余个校内实训室,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训室及其设施设备是学院的重要资产,学校斥巨资建立实训室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充分发挥实训资源,使学生在校就能模拟职场就业环境,为顶岗实习和今后就业打下基础,做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训室的使用和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许多职业院校共同面临的,其中一个就是实训室使用率较低。针对高职实训室的管理问题,国内已有诸多研究,其中也有专门针对实训室的使用率问题,例如胡晓峰等人就从实训室的规划阶段、使用阶段和管理阶段对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进行了宏观的探索,李胜明,刘颖,李强等学者从开放实训室的角度或者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都做了许多富有意义的探索,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训室利用率问题也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利用率低下的表现及原因

实训室对于实践教学、科研创新、技能大赛等各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实训室的利用率严重不足,为研究实训室闲置问题,笔者在研究以往文献的基础上,也专门调研了重庆工业职业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这些学校无论文理科实训室,都存在实训室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其表现主要在以下方面:

1)实训设备型号性能落后,不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而闲置,由于是政府采购资产,也不能轻易报废处理。

2)实训室在上课时间就开门使用,下课后就关门,在课余时间和假期处于长期的闲置状态,这种情况是较为普遍现象。

3)一些场地仅仅用于展示或者迎接领导检查及评估才短暂开放,平时都是处于闲置状态,根本不能创造价值。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主体担心安全责任。这是实训室使用率低下的最主要的原因。安全稳定压倒一切,如果在学校内出现安全责任事故,从校长到教师都会被追责。实训室中存在众多安全隐患因素,如中餐烹饪操作间,有大量的刀具、天然气等危险品,一些实训室含有有毒有害化学试剂,一些实训室配备了昂贵的精密仪器,尤其是在将实训室对外开放,这种安全风险就更高,为了避免承担相应的责任,尽量少使用实训室是“简单有效”的办法。

2)实训室管理人员工作性质。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实训室管理人员是由学校的教师专职或兼职担任。他们多数是与学校工作期间的作息时间一致的,下班后就会关闭门窗水电离开,这导致了在晚上或者放假期间,实训室也无法使用。如果要实现24小时有人值守,则需要更多的人员编制,这又会增加成本。

3)单次使用成本高,管理维护资金筹措困难。实训室使用过程中必将产生损耗,如烹饪操作过程中的原材料,摆台过程中的酒杯、餐具,3D实训室的投影机灯泡损耗等。这些损耗费用一般是从教学实训费用中开销,如果开销过大,也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针对一些较大的开支,学校也不舍得投入。

4)实训教学人员的技能水平不够,不能完全发挥实训设施设备的潜力。这种情况在一些工科实训室中比较常见,如某学校物流专业花费80余万购买了日本物流机器人,但是学校缺乏编程技术人员,所以除了基本演示功能外,无法发挥这种机器人的潜力。

5)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政。通常情况下,实训室的真正管理是与专业教学系挂钩,如3D导游模拟实训室是由旅游管理系负责日常管理(通常由导游专业教研室负责),中餐实训室是由酒店管理系负责,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明确管理主体,落实责任,但却不能形成一个资源的有效整合。

6)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对外开放面临身份困境。学校多数是由财政全额拨款,学校内部没有财政权,如果要对外经营,必将产生经济来往,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身份就成为了障碍。

2提升实训室利用率的实施对策

其实,各院校也也并非愿意将这些资源闲置。学校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实训室,不仅能够提升校内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发挥社会效益为当地社区提供服务,甚至可以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以实现各方共赢的状态。为实现实训室利用率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使全校上下认识到提升实训室利用率对人才培养和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管理层要形成统一认识,支持和推动此项工作。

2)大力引进“校企共建”和“校校共建”的实训室建设模式。校企共建的常见模式是由学校出地,企业出资出设备,实训室成果由校企分享。例如重庆工业职业学院的汽修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该校汽车实训室就是与长安集团共建,企业投资可以减少学校资金压力,而且实训场地还可以为企业的在职培训提供场所和设备提高利用率;校校共建模式可以由距离较近的学校共同出资新建实训室,协商确定双方的使用时间、产权归属、出资比例、管理责任等。

3)统一实训室管理,尝试建立法人化的管理主体。为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可以借鉴高校后勤集团的模式,将实训室资源打包成立法人组织,单独进行财政收支管理,学院每年按照学生使用频次统一付费,法人组织在对外经济往来上也能名正言顺,为社会提供实训室服务,并承担相应法人责任。

4)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要提升实训室的使用率,实训室教师的技能水平必须要达到行业标准。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挂职工作,或者到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实实在在的培训。只有真正具备技能水平后才能胜任高标准实训教学指导工作,否则也发挥不出实训设施的潜力。

5)改革实训室管理人员事业制编制工作模式,规范管理。现有的管理模式下实训室管理人员的薪资与实训室利用率无关,所以他们是不愿增加自己工作时间的,如果改革成为类似于企业性质的岗位,把薪资与实训室效益挂钩,将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对每个实训室的设施操作流程、安全卫生标准、物品盘点制度、报损程序等各项制度严格落实到实训室管理人员,提升实训室的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脏乱差现象。

6)提升实训室软硬件水平,承接社会培训或技能鉴定考核。在寒暑假期间,由于学生离校,实训室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承接行业培训或者相关技能鉴定培训及技能鉴定考核,例如中式烹调师考试、导游资格证考试等。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可以能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培训过程中,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也能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提升学校在当地社区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3总结

实训室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只需采购设备就能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吃透高职教育精神,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包括实训室管理水平,本文调研是在各兄弟院校相关教师的支持下完成的,由于作者能力有限,未能面面俱到,提出的一些思路,希望能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利用率的提升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胡晓峰,周备峰,俞晓富.论高职院校提高实训室利用率的有关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李胜明.高职院校实训室开放管理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8).

第1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28-02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以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同类高职院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从而掌握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并概括出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要求。用定量分析验证定性研究,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出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之下,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探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策略,对就业质量差的专业做出预警,建立适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预警机制。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大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一切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根据我们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主要包括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从数量上看的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即就业单位质量、工作收入、工作时间等;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即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薪酬福利、社会保障的完整性、就业单位文化等七个方面。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评价指标和测算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笔者结合当前国内外同类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结合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采取定量分析对各个因素之间进行比较,计算出各项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和分值,通过实际的考核测算、量化而获得各个单项的指标数据,并运用科学的综合分析及加权运算,得出就业质量的综合得分。在具体操作中,综合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三个层面,构建了7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其中,一级指标总分为10分,二级指标中规定一个统一衡量标准,具体方法就是根据指标内容的特点划分4~10个等级,对每个等级予以质和量的规定并进行相应评分,这里统一以10分为单位。通过实际的考核测算、量化而获得各个单项的指标数据。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的测算

大学生就业质量体系及评价标准确定后,便可对其进行测算:就业质量得分为M,D为一级指标,即Mi=D1+D2+D3+Di。二级指标各项用N表示,N为在等级标准中得分的分数比值,则Di=a1N1+a2N2+a3N3+a1Ni,其中,ai(i=1,2,3)为权重。如D2为就业单位,则D2=1.2×N2+0.3×N3+0.3×N4,以此类推。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测评结果分析

截止2013年4月底,共调查我省高职高专学校22所,216个专业,回收2007、2008、2009三届毕业生调查问卷5326份,其中有效问卷5238份;挂网调查问卷3239份,其中有效问卷3127份,调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和统计意义。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我省高职高专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不高,只有35.22分,说明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不容乐观,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2.我省高职高专就业好的绿牌专业有安全技术管理、产品造型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食品加工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城镇规划、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艺术设计、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软件技术、商务英语、建筑工程技术、酒店管理、种子生产与经营、通信技术、金融与证、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观光农业、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动漫设计与制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导游等44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7.3%。以上专业与2008―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

3.就业质量较差的红牌警告专业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渔业综合技术、语文教育、营销与策划、影视动画、艺术设计、音乐教育、印刷技术、印刷设备与工艺、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医疗美容技术、医疗仪器维修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仪器维修技术、医药营销、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水文与水资源、水务管理、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水利工程实验与检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汉语言文学、航海技术、电子产品质量检测、电脑艺术技术等25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9.8%。

4.其他185个专业为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专业。

四、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1.加强对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树立就业质量意识。由于大多数在校生对就业质量状况平时教育指导不多,致使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涉及就业质量问题不甚了解,因此,对毕业生应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很有必要。明确定位,全面落实毕业生的去向。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的教育,使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帮助毕业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善自我,增长才干,为提高就业质量打下良好基础。“就业质量”不单单指觅得一份待遇优厚、前景乐观的好工作,更多的是应该立足现实,从个人素质和单位情况综合考虑。

2.建立预警报告机制,提升全员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的关注度与责任感。通过对高职高专失业率高和失业量大的专业进行监测和预警,锁定并红牌调控专业、黄牌警告专业与绿牌发展专业。各高校应该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年度的就业状态跟踪,对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在本校各专业最后的专业亮红牌,对失业率上升最快的专业亮黄牌,对就业率和薪资持续走高的专业亮绿牌。对于红牌专业,须分析失业率高是本校培养水平低造成的或是该专业供大于求造成的,后者造成的要缩减招生量,分流该专业的在校生到其他专业,对于黄牌专业给予警示,对绿牌专业给予发展。

3.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学校应从内部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使理论结合实际。反映社会需求,减少高校的培养与企业用人机制之间的差距,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实施的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是其未来工作不可替代性的基础,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年轻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素质,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低做起,提取经验,关键依靠的就是适应力。还有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等,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锻炼。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学校,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4.制定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为能科学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要尽快建立科学的就业质量评估体系系统的研制。把就业质量,甚至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雇主满意程度等纳入评价体系,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也能更科学地引导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来调整学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