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时间:2022-06-14 21:5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第1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39-03

1 引言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汽车制造厂与汽车零部件制造厂需要大量从事现场工艺、加工、质量和现场装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根据汽车制造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应该培养能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装配作业,从事汽车冲压、焊接、喷涂作业,从事汽车总装制造、检验和调试、生产现场工艺维护、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整车下线检测和调试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和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当前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学生通过实验实训锻炼提高操作能力,可以熟练掌握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奠定基础,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因此,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2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

实现理实一体课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特色。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教以学生为本、学以市场为需、育以技能为主、才以应用为先”为育人宗旨,需要的生产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实现校内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内容高度融合。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的需要 高职教育中“双师型”教师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新型教师,即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具有双重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是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并接受专业实训的职业教师。

当今更多的讲授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课程的教师直接来自于各大中院校,本身对汽车制造过程不是很熟悉,即使到汽车制造厂进行专门的培训,耗费大量的精力不说,不能完整地接触汽车制造整个流程。针对汽车制造典型的工作任务设置的实验实训将是这部分教师快速熟悉汽车制造流程的一个渠道。

展示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的氛围 汽车制造厂一般来说都是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有汽车企业特有的文化和氛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真实的企业文化和氛围,营造一个真实的汽车制造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感受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企业管理方法和岗位要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服务社会的需要 为了提升行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展行业内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围绕市场所需、企业所需,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时需考虑本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3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及课程体系分析

通过到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厂调研,同时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及岗位设置的特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包括汽车驾驶能力、汽车及零部件装配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冲压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车身喷涂作业及工艺维护能力、汽车生产过程检验及部品检验能力、汽车整车下线检测及调整能力。

针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体系,构建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基于汽车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包含18个学习领域,并将18个学习领域划分为具有模块结构特征的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其中,初级模块包括汽车材料、汽车电工电子、机械制图及CAD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钳工实习;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设备构造、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驾驶实习;高级模块包括汽车总装技术、汽车生产与物流、汽车生产质量管理、汽车检测技术、顶岗实习、拓展学习领域。

4 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

通过对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大量调研,同时根据上述课程教学特点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具体要求,对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块。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项目如表1所示。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活动,更多地是借助于实习单位。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校外实习项目如表2所示。

5 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实验实训项目的布置和讲授

对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汽车生产与质量管理、汽车总装技术两门课比较难理解,因为真实的工作情景只有在汽车制造厂才有。这两门课的教学实验实训项目的开设非常关键,因为它要模拟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要讲授汽车零件的装配方法、简易工艺的编制和维护、生产中物流和质量管理及企业文化的灌输等。这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在汽车拆装调整及工艺知识教学工场完成

具体方法:建立一个基本操作训练间(包括螺纹连接训练、油管连接训练、线束连接训练和装配工具使用的训练)和一条车门及附件的拆装生产线,生产线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简易车门线采用悬链的形式来推动,每条线设置10个工位,其中拆卸四个工位,装配四个工位,两个过渡工位,安排完整的十个车门及附件。装配线周围布局和生产现场一致,有看板,有物流架、有生产管理规程等。

具体运作形式:①每个工位有完整的装配和拆卸工艺(指导教师先做);②以每个工位为一个小组,生产线流动;③每个工位的学生按照工艺进行拆装,同时将该工位的检验卡做出来;④继续本工位做2~3个车门的拆卸和装配操作,校核检验卡的准确性;⑤上述工作完成后,学生流动到下一个工位,重复做③~④的工作;⑥八个工位的工作完成后,点评本组检验卡的正确性;⑦八个班组相互评判检验卡,对装拆现场的情况进行点评;⑧指导教师总结。

第2篇

关键词: 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 精准体育教学 就业竞争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调查法;(3)实验研究法;(4)逻辑分析法;(5)数理统计法。

2.精准体育教学培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优秀人格

(1)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工作性质与人格需求

一辆小汽车约有8000-15000个零件组成,大约15000-30000个。不言而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是一个复杂、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制造与装配劳动强度大,工序繁多,员工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忠于职守、高度的责任心等优秀品格。

(2)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人格现状

著名职场培训师吴甘霖先生指出:“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上要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具有的职业素养!”即包括政治意识、道德意识、职业认同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独立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核心意识是责任意识。

(3)精准体育教学培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优秀人格途径

精准体育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采取运动竞赛,各种角色扮演、转换,实践角色责任,体验角色责任,打下责任烙印。如篮球竞赛中,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观众(球迷)等守则、规范、责任;在精准体育教学中,采用“背摔”、组与组、队与队的竞赛锻炼每一个成员对集体的责任感等。

3.精准体育教学培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身体素质

(1)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工作性质对身体素质的需求

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属于久站、躬身、弯腰、抬头、手眼配合、搬运、托举、攀登、高体能操作型,对力量、耐力、灵敏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2)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身体素质现状

“90后”的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受独生子女、中考、高考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身体素质较差;再加上高职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馆、设备、器材数量、质量较差;特别是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的知识性、趣味性吸引,以及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有“洞中才日,世上已千年”之感,学习负担、就业压力,起早贪黑,疏于锻炼,身体素质现状确实在不断下降。肌肉软,速度、力量、耐力素质差;关节硬,柔韧性素质差;身体笨,灵敏性素质差;头脑晕,平衡能力差的现状没有显著改变。这样的身体素质,确实不能满足汽车制造与装配工作需求,职业病也会提前光顾,未老先衰的威胁确实存在,全社会对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持续下降,都应当有忧患意识,与提高其身体素质的紧迫感。

4.精准体育教学培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1)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

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是多部门、多系统、自动化联动工作,要求员工必须具备竞争精神、合作精神;高体能型的汽车制造与装配,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忍耐力等心理适应素质。

(2)精准体育教学培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的途径

①体育教学精准培养竞争能力:精准体育教学采用运球抢球、推拉出圈、角力、等单人练习;搬运接力、骑马打仗、击掌追赶等团队练习;各种竞赛练习等。

②体育教学精准培养意志品质:长跑、登山、攀岩、野外生存、滑雪、滑冰、轮滑等,在筋疲力尽时,要求学生咬牙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是最好的意志锻炼。

5.精准体育教学培养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终生体育锻炼能力、预防职业病

汽车制造与装配,常见的职业病较多,如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凸出、静脉曲张、关节炎等。噪音、喷涂容易造成听觉、嗅觉疾患。精准体育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除学习高体能型篮球等运动项目外,还尽力为预防职业病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如八段锦、24式太极拳、五禽戏等。

6.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以专业为中心的精准体育教学模式,促进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学生优秀人格,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提升身体素质,预防职业病,掌握终生体育锻炼手段多样性,增强就业竞争力等。以专业为中心的精准体育教学模式,颠覆了长期以来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针对性更强。

(2)建议

建议在相群项目中进行实验,进一步检验教学效果;重复实验、多年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完善、改进,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马仁真.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全书(责任心量表)[M].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2:1364-1365.

[2]马仁真.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全书(竞争能力)[M].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2:1338.

第3篇

摘要:20世纪初的苏联处于刚刚开始实行工业化建设的阶段,而当时苏联的强敌美国却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汽车制造工业,处于国防的需要苏联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汽车制造工业。列宁曾经这样说道:“我们(苏联)需要的不仅仅是汽车。更需要的是汽车制造技术。”为此苏联开始积极寻找学习汽车制造的技术,由此与当时世界的汽车制造业巨头福特公司开始了合作。

关键词:高尔基牌汽车;福特公司;苏联最高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30-01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苏维埃联盟时代开始工业化的时期,私有工业的生产创造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最重要的事件,为了国民经济计划的实现需要汽车,1929年苏联的汽车数量总计2万台。苏联最高委员会在审查过众多的汽车工业发展计划后得出结论,本国的汽车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外国技术的帮助。对此最高委员会提出两个方案;方案一,出于国防需要的从国外购买汽车。方案二,购买工厂并且创建一个收集国外汽车型号的卷宗以供本国自主生产。第一个方案允许快速的学习获得需要的技术,但需要考虑到相当大的外汇开支。而第二个方案有一定的复杂性,它要求大力加强培养专业知识分子,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工人,同时也大力加强在不同种类生产上的创造与发展。经过比较结果显而易见,第二套方案在可持续性和提高苏联汽车工业发展上都有绝对的优势。苏联最高委员会更加倾向第二条汽车发展道路,他们面临的困难仅仅需要解决如何学习国外的技术并且将此运用到本国的汽车制造业上再发展壮大。为此在苏联各大城市中宣起了一场关于争夺苏联第一个“汽车城”的竞赛。“参赛者”有莫斯科市(俄),列宁格勒市(今圣彼得堡市,俄)。哈尔科夫市(今乌克兰境内),雅罗斯拉夫尔市(俄),沃罗涅日市(俄)和下诺夫哥罗德市(原名高尔基市,俄),最后选定下诺夫哥罗德市有两点原因:第一,自然因素与资源因素,城市的地理优势与资源优势。该城市离国境线很远,符合国防的需要,同时有发达的工业,必要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第二,交通因素,具有高交通通达性。诺夫哥罗德市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国内大规模的铁路枢纽站,市旁有伏尔加河与它的支流奥卡河两条通航河流。

苏联最高委员会的主席在1929年3月4日颁布了一条命令,决定建造年均生产量为10万台的汽车制造场,而当时只有美国的福特和通用两家公司有这样的生产规模。福特牌小轿车性价比高,这点对于国家编制生产计划专家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福特公司甚至在和苏联政府谈判前就已经渐渐发展在苏联的汽车制造业,从建造年平均生产量为14000台的汽车制造工厂开始着手,教授如何构画设计图,将石油生产企业与轮胎生产。电气工程生产合为一体。

但是苏联的专家没有汽车制造的经验,因此只好向美国公司寻求帮助其企业周转,在1929年苏联派出了代表团前往美国与福特公司就购买汽车的事宜进行谈判,双方签署了合同,福特公司向苏方提供3千万美元的支助。从这一方面来说,美国领导了苏联汽车制造的设计和生产任务的实施。革新汽车式样的时间在最初的文本合同中规定的是9年,实际上签订的协议中时间为5年

1929年3月到1934年3月。每年有50名苏联专家以及实习生被获准进入美国的工厂进行学习。

国家计划委员会签署了关于苏联汽车制造业的合同,该合同规定到1932年12月31日之前需要297500台载重卡车,格拉夫马什德拉被任命为高尔基市汽车制造厂施工现场的主任,到3月15日基本的生产地厂在两个位于下诺夫哥罗德市郊区并且靠近铁路支线的村庄建成。一个跟随重新装备的生产农业用车的工厂“十月的汽笛”在卡娜维那的农村,一个距下诺夫哥罗德市10公里的地方,在1929年春秋两季修理了生产车间。同年的12月24日从列宁格勒运来了4车厢的美国原产汽车装置,1930年的1月完成全部的汽车装配。在“十月的汽笛”22厂成功装配了第一辆载重汽车FA3-AA。第一批生产了10量,这些车辆由全套汽车装备拼装而成,被命名为“福特苏联造”而独立的工厂则被重新命名为汽车装配厂。到11月1日所有的工作在莫斯科汽车装配厂结束,它被称为“以青年共产国际命名”(但后来改名为“青年共产国际”)。福特公司的汽车样式被计划投入生产,在1930年11月6日,第一辆汽车从汽车装配场“以青年共产国际命名”的传送带上下产。到第二年的十一月。汽车制造厂的基础厂房在下诺夫哥罗德市建造起来。起初提供给工厂生产的基础性能车型是载人小轿车福特一A型以及货车福特一AA型,因为从销售记录上看这两种车型都表现出了自己在世界市场上的良好的掌控力。苏联生产的汽车所有的型号,装备都是统一的。统一的发动机、散热器、铀架、方向盘、操纵杆、制动装置、油箱。统计数据表明:1930年以后苏联生产了2331台AMO-15,8855和R-6型轿车,160台小轿车HAMH-1以及用进口的零件装配而成的895台AMO--2和4298台φopA-A和φopA-AA型汽车。

1933年8月21日苏联最高委员会决定了关于将每年高尔基汽车的生产量增加到30万台,并且决定在1938年以前完成改建工厂的计划,除此之外还计划于1935年在顿河畔罗斯托夫市(俄),1937年在萨拉托夫市(俄)和1938年在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乌克兰)和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汽车装配公司。然而如此宏大的计划却没有十分的顺利完成,青年共产国际的生产量在1939年8月份减少了近一半,而学会制造汽车技术的只有顿河畔罗斯托夫市的汽车装配场。到1940年可以代替众多汽车设计以及装配工厂开始进行自主生产的只有一家工厂。1929年的汽车型号不能满足40年代汽车发展工业的要求,为此苏联开始积极的深入研究新的高尔基货车车型但是成果并不明显。从1939年8月开始汽车建立新的制造队伍,厂房和分厂。在当时每个军事部门都被配有庞大的汽车数量(例如,一个有14438人的步兵师就拥有558量汽车)。任何像这样的条件,甚至时间都十分有利于苏联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但是为了生产更多的新的车型苏联将生产量缩减到一半而这并没有能够帮助苏联汽车制造业的前进,到1941年6月22日全国高尔基牌汽车的生产量为290万台。同比减少了一半,青年共产国际生产的汽车数量为196.5万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的为3万5千台。

第4篇

【关键词】汽车装配 实训中心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50-02

企业的现实需求与当下的汽车产业人才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中高职校为社会输出的汽车专业人才与企业需要的适岗人才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熟悉汽车制造的综合性人才缺口更甚。企业的需求就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风向标。柳州市交通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接近企业,了解岗位需求,缩短与企业现实差距,建立一个高标准、规范化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与生产”五位一体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装配、生产、销售以及汽车检修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参与了很多技能方面的操作训练,但由于没有企业工作体验,毕业进入汽车企业后仍然有一段相当长的理念和行为差异期,不能很快地融入到企业主流中。他们一般需要进行岗前训练,才能胜任岗位工作,这影响了其在企业更好地发展。

此外,虽说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上去了,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利用率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经过探究发现,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好的运行方案或运行模式。为此,柳州市交通学校建设了与企业生产装配建设环境相一致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引入精益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学生感性地认识汽车装配生产企业,熟悉汽车整车装配工作流程,正确并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在实践中,规范工作操作规程,培养学生具备装配质量自检、安全操作和生产现场管理等能力。通过在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实训,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走上企业岗位、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可见,建设与企业环境相一致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二、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要求

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要求是,满足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与生产的使用。装配实训中心要突出工艺的实用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突出设备的多样性及先进性,使学生熟练掌握汽车整车装配与调整技能、汽车检修技术等,熟悉使用专用装配工具。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设要求:

(一)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实现校企理念融合。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引入企业元素,从企业和教育教学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把校企理念进行融合。

(二)把精益化、信息化和标准化融入实训中心建设。实训中心建设引入精益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以信息化为支撑,实现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三)融合汽车制造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实训中心应该是实际工作岗位的模拟,要注重职业文化的渗透。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后,融合汽车制造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职业的文化,了解本职业的特点。以利于学生职业行为与规范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形成。

(四)创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新模式。学校与共建企业共享双方的职业教育资源、专业师资与培训人员、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新模式,使其产生最大效益。

三、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具体建设措施

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不只是硬件的建设,更多的是融入了软件的建设。通过引入精益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校企合作共建汽车装配实训中心,吸收企业员工培训模式,为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体验精益管理的平台,使学生在理念上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校企共建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具体建设措施有:

(一)校企充分沟通、交流、了解真实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各自的目标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如何进行合作,核心在于使双方利益获得最大化。“双赢”是进行校企合作的原则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方长期合作。学校与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多次沟通和交流后,了解到企业有从原来单纯服务于汽车制造企业向服务于职业教育迈进的愿望,企业也具备丰富的企业员工培训咨询经验,并擅长于理念提升培训。为此,经过协商,双方共同创建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

(二)校企共同规划实训中心建设方案。原来校内实训中心基本是由校内专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订建设方案,更多地是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来看待实训中心的需要,企业元素的引入难免有所缺失。后来由校企共同规划,将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融入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从企业的角度和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全面规划,实现了校内实训中心满足现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三)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训中心。由校企双方成员共同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和相关组织机构,负责校内实训中心的全面建设与监督。通过合作更好地交流想法、设想,让企业人员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让学校专业教师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规范,使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同时,满足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需求。

(四)引入精益化、信息化共建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引入汽车制造企业广泛采用的精益生产理念,在汽车整车装配实训中心全面引入精益生产管理工具,如,目视看板、定置管理、5S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全员生产维护(TPM)。同时引入汽车制造企业真实的生产作业管理工具,如,标准作业单、作业要素单,实现标准化作业。引入汽车制造企业总装车间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从市场需求到物料供给、生产制造,直到产品交付全过程的数字化,展现真实的汽车整车装配生产场景。

(五)校企共同进行实训中心软建设。共同进行实训中心文化建设,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商定汽车整车装配中心的文化内涵、展现形式。一是纳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文化内涵,二是考虑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岗位员工要求,三是关注学生行为规范培养与养成等,在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营造一种既展现汽车企业文化,又能结合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品行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共同进行教学和培训流程设计,双方从教学目标出发、分析硬件平台能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或模式,分别列出典型装配工艺教学、体验教学、岗前培训、理念提升培训等教学与培训类型。根据每一类型制订相应教学内容与流程,如典型装配工艺教学流程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理论培训、单项技能训练、岗位技能学习、班组内部轮岗、走线(像汽车装配流水线一样)、交班、研讨(持续改进、标准化操作)等教学组织形式。

(六)校企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学校与共建企业共享双方职业教育资源,共同为学生服务,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由于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与学校有相同的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双方培训资源可以进行有效地互补与共享,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专业师资队伍,并共同开展培训,共同为学生和第三方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用,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共享汽车装配实训中心,为企业培训相关人员。

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是在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期间历经一年多建成的,在建设过程中,有这样几条经验:(1)在建设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过程中,将汽车制造企业最现代的精益生产管理理念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提高全体师生为顾客服务的意识,企业是学校的顾客、学生是教师的顾客、“岗位”是学生的顾客。让顾客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也是学校的目标。(2)建成一个与现代汽车制造企业总装车间场景一致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中学习与实训,引入了精益化、信息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学生通过在这一实训中心实训,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了理念、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和规范。(3)共同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4)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实现学校、企业“双赢”或“共赢”乃至“多赢”,找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平衡点,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

【参考文献】

[1]罗美菊.汽车整车装配与调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第5篇

关键词:面向订单装配;订单管理;Web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532-02

Network Order Management System for Automobile Assembly-to-orde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HEN Xue-we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China)

Abstract:To meet the diversity and the individuality of customers' demands, ATO(Assemble to Order) is a production planning method which is gradually applied by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recent years,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because of ATO.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middle and elementary auto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ales models and the order management flow, the paper presents a system design which is used to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of order management by Internet.

Key words:Assemble to Order; Order Management; Web Services

1 引言

汽车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无论产量还是销量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就汽车市场而言,当今汽车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消费者可以从众多卖方中挑选众多的产品;此外,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企业依靠一、两种产品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面向订单装配(Assemble To Order,ATO)是近年来在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企业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在接到客户订单后,将有关的零部件装配成客户所需的产品,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了一种相对资金占用少、制造成本低的生产方式[1];在该生产方式下顾客能对产品提出一定的个性化要求,而且产品交货期短、反应灵活、产品库存少或基本没有,较好地适用当前市场竞争的需要。

面向订单装配生产对企业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获取订单数据是面向订单装配汽车制造企业生产活动的起点,订单管理系统在整个信息化系统的最前端。本文就针对面向订单装配汽车制造企业的这种需求,提出一种网络化订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2 需求分析

2.1 我国汽车行业销售渠道

目前,我国大多数(特别是中小企业)整车制造企业的销售活动都不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消费者),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一般通过经销商实施,其选型、选配活动也基本由经销商、协商或指导完成。相当一部分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采取的是社会化的经销模式[2]。这种社会化的经销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并不拥有自主的经销与服务网络,其产品的销售基本由经销商来完成。经销商往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他们与整车制造厂是一种业务合作关系。就这些经销商而言,他们往往承担多个整车厂多个品种的销售服务活动。从规模上说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大,特别是农用车型经销商。

2.2 订单管理业务分析

可以将订单管理相关部分的业务大致分为:(1)产品信息业务。整车厂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提供给经销商,为经销商的定制选配产品打下基础;(2)产品定购业务。产品定购业务应该包含经销商发送订单、整车厂接受订单以及对订单后续处理情况的反馈等。

经销商与整车厂之间完成一次定购活动的情况主要有:(1)经销商依据整车厂提供的产品信息确定需要定制的产品;(2)经销商确定购买产品后,向整车厂提交订货单;(3)整车厂在接到经销商所下的订单后要对订单进行审核,以决定是否接受其订单;(4)整车厂确定接受经销商所下的订单后,按照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组织生产,在此过程中,经销商希望第一时间了解所下订单是否被接受、生产进度如何等信息;(5)整车厂将生产好的产品发往经销商,产品进入销售流程。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模式的选择

在大部分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单机或局域网应用阶段时,C/S(Client/Server)架构得到大量应用。随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始逐步从局域网应用阶段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整合方向发展,应用程序的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传统的C/S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1)客户端需要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软件,开发成本较高的同时,系统的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都较差;(2)不能有效解决异地分支机构管理、远程管理、企业间协同的问题。基于B/S (Browser/Server)架构的管理软件给企业带来了管理思想的改变,B/S架构的软件应用直接、安装方便、程序维护量小[3]。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运营管理平台,在配合相应的管理、运营和模式后能有效地解决异地分支机构管理、远程管理、企业间协同等问题,真正实现“分布应用、集中处理”。因此面向订单装配汽车制造企业网络订单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

3.2 开发及运行平台

(1)系统开发平台:基于Microsoft .Net Framework 1.1,采用Visual Studio .Net 2003作为开发工具,以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

(2)系统运行平台:服务器端:Windows Server 2003、Microsoft .Net Framework 1.1、SQL Server 2000、IIS 6.0;客户端:IE 6.0及以上。

3.3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图1描述了面向订单装配汽车制造企业网络订单管理系统整体方案。[4]

图1 系统总体解决方案

(1)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经销商注册、注册信息维护、用户权限管理等三个子功能模块。经销商首先要注册成为系统的用户并得到整车厂审核批准后才能够使用该系统,整车厂通过用户权限管理来限制经销商能够使用的功能模块。

(2)产品基础信息管理:产品基础数据维护是面向订单装配汽车制造企业网络订单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操作,它提品数据的层级管理功能,此功能满足了企业描述产品类别、产品可选配置、可选配置的具体选项以及选配规则的需求,由整车厂操作。产品基础信息管理包括:信息增加、信息修改、信息删除等三个子功能模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订单管理:订单管理模块包括订单定制与提交、订单修改、订单删除、订单审核、订单查询、订单下载等六个子功能模块。

产品的定制与订单的提交由经销商操作员完成,是订单业务协同的起始操作,经销商操作员通过面向订单装配汽车制造企业网络订单管理系统提供的Web页界面以点选方式完成对产品的定制,并且进行提交操作。

整车厂操作员可以对经销商所下订单进行一步的审核操作,对于审核不能通过的订单,操作员要添加相应的“审核说明”以反馈到订单提交人(相应的经销商),经销商可以通过订单查询功能查看到未通过审核的原因。

订单状态分为“已提交”、“已审核”、“未通过审核”、“已排产”、“已发车”等,无论是经销商还是整车厂,都具备分类查询不同状态类型订单并下载的能力,但经销商只能查询、下载属于自己所下的订单,而整车厂不拥有订单内容修改、删除的功能。图2展示了经销商查询、维护订单的界面实现。

(4)Web服务:整车厂要把经销商通过Internet提交到汽车产业链平台的订单信息导入到厂内部生产管理系统中,同时厂内的订单执行状态等信息也要通过汽车产业链平台反馈给经销商。这样一来需要把整车厂内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订单管理系统有效集成。由于各整车厂信息系统的差异,这种集成方式必须是跨平台、松散耦合的应用集成。

Web Services技术为异构网络平台的应用集成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相对于传统的中性文件交换集成方案、统一物理集成方案、基于 DCOM /COM /CORBA等技术的中间件解决方案,Web Services拥有以下诸多优点:(1)简单的设计、开发与维护支撑;(2)所使用的SOAP、HTTP 及 UDDI 等都是开放的标注并得到广泛的应用;(3)使用“服务”这一形式保证了系统间集成的松散耦合及灵活;(4)“组件”特性以及XML语言本身的可扩展性保障了其应用扩展的能力;(5)跨平台能力;(6)轻松穿越防火墙的能力为网络应用提供了更好的保证。

图2 经销商订单查询、维护界面

面向订单装配汽车制造企业网络订单管理系统采取Web服务,利用XML技术以 XML文档为中介来完成整车制造厂内部生产管理系统与该系统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Web服务模块包含车型数据初始化、订单数据导入、订单状态反馈三个主要功能模块。

从企业应用集成角度而言,整车生产企业在应用面向订单装配汽车制造企业网络订单管理系统的初始阶段(或后续的数据更新),要把大量繁杂的车辆配置信息至该系统,依靠人工录入的方法显然不合适。本设计所采取的解决方法是:整车厂将其车辆基础数据转换成具有系统标准XML Schema的XML文件,然后调用系统的Web服务将此数据上传至系统,系统依据XML Schema处理 XML 文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的表。

订单导入Web服务功能让整车厂将经销商通过Internet提交的订单导入到自己的内部生产管理系统(例如ERP等)中。订单状态反馈是整车厂将通过审核的订单导入到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后的处理状态反馈给经销商(客户)的手段,通过该功能,经销商(客户)可以及时了解下订单的处理情况。订单导入及订单状态反馈Web服务与车辆基础数据初始化Web服务采取的技术形态吻合,在此不作赘述。

图3、图4、图5分别描述了车辆基础数据初始化、订单导入和订单状态反馈的功能实现数据流。

图3 车辆基础数据初始化数据流

图4 订单导入数据流

图5 订单状态反馈数据流

4 结束语

对以面向订单装配计划方式组织生产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而言,获取订单数据是其生产活动的起点,订购系统在整个信息化系统的最前端,有必要对这类企业订单业务的信息化方法、技术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案与实现方法,解决了部分面向订单装配整车制造企业与其经销商之间的订单管理业务协同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智. 面向订单装配的生产管理系统研究[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5,(9):88-91.

[2]曹献存. 我国汽车销售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9(3):1-3.

[3]李亚, 范黎林, 孙林夫. 基于B/S模式的汽车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146-148.

[4]陈学文. 面向订单装配汽车制造企业协同订单管理系统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CAD工程中心,2007.

第6篇

关键词:模块化装配;汽车总装;生产工艺

1.模块化生产的含义

1.1模块化含义

所谓的模块也是产品的一种类型,并且具有其本身的特性。模块主要由几何出口和入口构成,并且同一类型的模块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替换和连接,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全新的模块。模块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一定的独立性。所谓的独立性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模块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从整体中被分离出来。

1.2汽车总装生产中的模块化含义

汽车总装生产的模块化应用最早出现于20世纪之初,其最初的目的是实现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应用之初,模块化生产的方式主要应用于低成本汽车上,随着近年来汽车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生产模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型汽车制造厂商的青睐,在改进汽车功能、配件生产等环节都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模块化生产模式的应用还有效的减少了生产的资金成本,极大的提升了汽车生产的经济效益,使汽车生产行业逐渐走向了集约化、科学化。同时,在汽车的模式化生产中融入数字化信息技术还能进一步提升汽车生产的专业性、先进性,并形成一定的科学体系。

模块化生产的主要内容就是将生产过程的各个步骤通过一定的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生产单元。当前对汽车生产模块化内涵的解释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种是将日系汽车作为模块化生产的主体,通过零配件之间的相互组合形成一定的生产体系。另一种是以德系汽车作为模块化生产模式的应用主体,通过对汽车结构的优化来实现模块化的生产。这两种不同的应用模式体现了汽车生产模式的多样性。日系汽车推崇的理念是希望按照各种模块的不同功能将电子装置系统进行整合,能够涵盖更大的模块范围。比如汽车的制动设置、车身的控制、安全系统控制以及多媒体系统等等多个模块的共同开发。而对于德系车来说,他的主要生产模块是:动力构成总模块、车门总系统模块、仪表构成模块以及车前系统模块

2.模块化装配生产的具体应用

传统的汽车生产模式下,汽车的组成是通过零部件的相互组合来完成的。这种生产模式会导致生产环节过多,生产流程复杂,不利于提高汽车生产装配的效率。模块化生产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生产过程中的缺陷,将简单的串联式生产模式转变为了并联式生产流程。这种生产模式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将不同生产的不同环节在同一时间进行,最后再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模块化的生产方式不仅在大型的汽车生产车间中得以应用,还可以在综合性的区域内完成。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汽车的装配生产需要应用到上万个零部件,而在进行模块化生产后,这一数量减少到了两千个左右,无论是在材料管理还是生产环节上都获得了极大的简化。由于模块化的生产模式实现了多条生产线路同时生产的方式,因此极大的缩短了生产流程,使操作工人的需求量也有相应的减少。

但是从生产的资金投入来看,模块化生产模式的资金需求并没有显著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模块化生产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设备的价格仍较高,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模块化生产设备的成本将会有所下降。尽管模块化生产的成本投入与传统生产模式差别不大,但其拥有的优势仍较为显著。例如,模块化生产的方式受到的环境限制较小,无论是在生产车间还是综合区域内都可以进行。同时,模块化生产有利于实现生产环节的优化和调整,能够较好的适应当前大规模的生产需求。另外,生产流程的缩短有效的减少了生产时间,使生产的效率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可以降低汽车生产的风险性。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可以极为方便的根据市场需求改变产品的生产规模。当某一种产品受到较大的欢迎时,可以适当的增大生产的规模,而当某一种类型的汽车市场需求较少时,可以立即减少生产量。在市场经济竞争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这种生产模式可以减少企业生产的风险,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模块化的生产方式促进了企业进行产业技术的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3.模块化装配生产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

模块化生产模式的应用使得汽车技术的创新领域进行了一定的转移,从原先的零部件生产创新转变为了生产环节组合的优化。模块化生产模式实现了零部件供应商的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做到了设计、生产、装配的同步化,缩短了生产时间并节约了开发的成本。模块化装配生产模式使得汽车制造商可以在全球的汽车制造范围内选择合适的装配工艺以及各类零部件,设计汽车制造方案时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有利于扩大和提高各类汽车零部件的种类、智能化水平以及生产质量。

4.结语

在我国,传统型的装配工艺还没有引入模块化这个新型概念。而以上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模块化的新型生产工艺在现代化的装配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势特征,在我国的汽车制造领域内值得普遍推广,提高国产汽车的装配质量,增强品牌效应以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余传海.总装同步工程中工艺前期输入对整车开发的影响[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3(03):12-17.

第7篇

[关键词]汽车装配;工艺规划;技术

中图分类号:U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13-01

引言

在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主要工具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产品的质量与性能。为此,汽车制造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汽车产品的生产制造,尤其是汽车装配,其对汽车产品质量、性能有很大影响。当然,要想保证汽车装配合格,需要科学规划汽车装配工艺,并运用适合的、有效的技术来进行汽车装配,以此来保证汽车产品质量与性能,同时满足汽车产品制造向个性化、多样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的需求。所以,正确认识汽车装配工艺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汽车产品制造需求及要求,科学探索汽车装配工艺规划与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1 汽车装配的技术要求分析

1.1 统一性

按着生产计划,对基本车型,按工艺要求装配,不得误装、错装和漏装,装配方法必须按工艺要求;装配要统一:两车间装的同种车型统一、同一车间装的同种车型统一、同一工位干的同样车型统一,简称为“三统一”。

1.2 紧固性

凡是螺栓、螺母、螺钉等件必须达到规定的扭矩要求。应交叉紧固的必须交叉紧固,否则会造成螺母松动现象,带来安全隐患。螺纹联接严禁松动现象,不过,过紧会造成螺纹变形、螺母卸不下来。

1.3 完整性

必须按工艺规定,将所有零部件、总成全部装上,不得有漏装、少装现象,不要忽视小零件。如螺钉、平垫圈、弹簧垫圈、开口销。

1.4 密封性

冷却系统的密封性:各接头不得漏水。燃油系统的密封性:各管路连接和燃油滤清器等件不得有漏漆漏油现象。各油封装配密封性:装油封时,将零件拭干净,涂好机油,轻轻装入,油封不到刃口,否则会产生漏油。空气管路装配密封性:要求空气管路里联接处必须均匀涂上一层密封胶,锥管接头要涂在螺纹上,管路连接胶管要涂在管箍接触面上,管路不得变形或歪斜。

2 汽车装配工艺规划

2.1 装配前处理

工作的规划装配前处理是在建立产品总装模型后首先进入的模块。所处理的内容包括产品装配条件、装配工艺规范、装配工艺流程、装配准则等相关方面的整理与明确,以便后续可以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汽车零配件的装配。由此可以确定,装配前处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为后续顺畅地进行汽车装配奠定基础。而要想使此项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结合汽车产品的总体设计及相关规范标准、质量要求,科学规划装配前处理工作内容、工作步骤、落实方法等,使装配前处理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2.2 虚拟装配工艺规划

虚拟装配工艺是借助计算机等技术来构建汽车装配模型,依照模型精度、约束关系等相关要素,明确汽车装配标准,按照此标准模拟操作汽车装配过程。虚拟汽车装配工艺的操作可以为后续标准的进行汽车装配创造条件。同样,要想虚拟装配工艺操作发挥作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按照预期标准及要求,在虚拟装配试设计阶段注意考虑装配关系、装配顺序、装配结构等相关条件;科学规划虚拟装配模型,保证模型精度、约束关系以及相关参数符合汽车产品装配要求;科学规划虚拟汽车装配流程,保证虚拟汽车装配科学、合理进行。

2.3 装配工艺卡

管理的规划为了保证具体进行汽车装配过程中不出现实际情况与文件要求不符的情况,在规划汽车装配工艺过程中要注意装配工艺卡管理的优化。具体的做法是,结合现实汽车装配需要,了解企业装配资源,按照汽车装配过程中各项功能要求,O计科学的装配示意图,并分析、思考实际汽车装配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装配工艺卡管理工作,使其可以优化调整汽车装配各个环节,提高汽车装配质量。

3 汽车装配工艺的相关技术

3.1 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在汽车装配工艺的相关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装配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强度,进而促进企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同时在保证安全生产、预防生产事故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前的发展情况上来看,国外先进的汽车制造公司在装配自动化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一半以上。但是在我国这种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则相对有所差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汽车装配中机器人不仅要负责安全车轮、车门等简单操作,甚至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安装任务。

3.2 计算机辅助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当今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汽车装配工作方面也得到了有效应用。从当前的发展情况上来看,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装配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设计工作都具有重要影响。CAD技术是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图,通过应用计算机系统来辅助一项设计的建立、修改、分析与优化。由于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汽车装配的工具以及CAD软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为止已经可以很好地解决虚拟汽车装配的分析问题,绝大多数的分析计算程序都具备了的CAD接口,促使计算的结果变得图形化,将结构设计人员从繁重的结构设计工作中解放出来。从目前的发展情况上来看,我国在CAD制图软件的开发能力上已经逐渐成熟,相关的设计人员能够在借助于软件的情况下更加高效、高质的完成虚拟装配的设计工作。

结语

总而言之,夹具对汽车转向节、换挡杆零件的加工工序设计来说,是起着提高生产加工效率、缩短工序实施时间作用的。由于汽车零件大多以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进行加工的,这就意味着相关建设人员必须要保证其加工工序的高效性和高精度性。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Andon;IT 质量体系 SPS 人工防错

前言

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的产业链巨大,中国是汽车制造销售大国,各个国家的知名品牌的汽车源源不断在中国建厂,使得汽车配件行业也逐渐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利用单线多品种生产技术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排量、不同型号汽车配件的共线生产。然而,在单线多品种的制造过程中,因产品结构的不同,共线制造中存在混装、漏装、漏加工、加工错误等潜在风险,因而造成汽车零件返修、报废等情况,从而增加了汽车的制造过程成本。面对这一状况,汽车制造过程中防错技术的应用对降低生产制造中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的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防错的提出:

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TS16949:2009关于防错的定义是“为了防止部合格产品的制造而进行的产品和制造过程的设计和开发”,防错作为控制重复性任务或行为的预防性技术,其目的是实现产品零缺陷。风靡全球的丰田精益生产模式,被各个企业各个行业所运用,日本的汽车为什么会在全球热卖,成本化、批量化、质量化,是它的主要卖点,在成本的低廉,质量的控制、批量的生产中,防错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高效的防错手段,将成本压缩制造大批量、高质量的汽车产品来。

二、防错的等级:

制造行业中防错主要其分四个等级,从下面防错金字塔,就可以看出防错的4个等级,层次、等级逐渐升高、技术要求增强:

防错级别与改进效果成正比关系,选择的防错级别越高,取得的改进效果越明显。

被动防错依然是依靠人为判断,增加了要求:人进行培训、标准化操作、色标、目视、声音控制复核检验,andon系统,增强了操作者来确认零部件的装配准确性。

探测防错即通过一些手段,定位销和限位、传感器和过程监控器、机电装置设备、工艺方面控制,辨别防错,大大降低了出错的几率,但仍存在弊端。

预防防错即已发生本质的变化,意指零件本身具备防错,设计上将防错概念融入到防错之中,单向的装配、即使是没有操作过的工人也能正确地装配,这是防错的最好境界了。

三、生产线上出现的缺陷

零件反向错装、零件漏装、漏工序错误的颜色、错误的安装、错误的紧固顺序、零件损坏装配等现象,人员方面的低级错误,操作错误;机器或工具的损坏;使用了失效的或超出规范的物料;工艺规划的方法或标准不正确,都是防错可实施的方向。

四、防错的方法:

零件的反向错装、零件的错装:

零件错装到车辆另一侧,左右相似零件,装配赶节拍时,左侧零件错装在右侧零件上面,零件的反正面安装,这需要在设计展品初期在数模评审时,对左、右件、相识件识别、筛选,增加标识(L 或者R)、定位点不同,区别出各个零件,这种防错是成本低,可实施高的方法。

零件的错装,在相同车型,配置不同时,零件需要选装,这是丰田生产的成功的典型的案例就是SPS系统单台单料上线,即很好的对错误零件的安装阻止在生产线外,需要在物流区域,预先将装配车型的正确的零件投入SPS物料中,在生产线上,操作工只需要拿取对应的零件即可,不需要在人工识别物料的正确性,SPS系统的投资较高,效果非常高,将防错转移到物流区,避免在流水线的生产装配零件上的人工确认的时间浪费。

当物料不能运用SPS系统时,物料放置在生产线旁时,多种的物料,需要人工识别时,可以运用亮灯系统,其实是andon系统的延伸,车辆运行到工位时,对应该车型的正确零件物料箱处,警示灯亮起,员工拿取零件后,按下按钮,警示灯熄灭,完成一个操作,这种防错方法建立在IT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andon系统的车型捆绑,车辆本身载有的车型信息,通过后方的IT数据库,转化成各个物料零件的对应信息,待车辆流转到相应工位时,车载的信息通过RFID或车型条形码等形式,传递给操作工,亮灯系统自动识别或人工扫条形码,该车型的对应物料警示灯便亮起来,起到防错作用。

零件的漏工序操作:

零件紧固点常常会漏装、漏打紧,许多汽车工厂在汽车装配过程中,对零件的紧固点,进行紧固确认,做MARK标记,对零件检查确认,这种方法是一种简单的防错,仍然是通过人员来检查,仍然存在员工漏打紧,零件未紧固情况的发生;现在的防错技术手段,动力工具的供应商开发紧固工具的打紧点的计数功能,例如:紧固前减震器与车身时,3个螺栓或螺母,扭力为80Nm,使用电枪工具,每紧固一个紧固点时,电枪本身的处理器中便累计紧固次数和扭矩,以及转角、转速,待这个工位操作完毕后,电枪会给整个生产线系统一个OK信号,车辆正常流转到下一个工位,反之,车辆停止,andon系统报警。

五、防错思路

防错技术可以是一个装置,也可以是一个机械或是一种检查手段、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操作错误或使错误能一目了然,不允许被错误操作的产品流到下一道工序,在发生错误的工序上消除造成错误的原因。

消除:应用防错技术,通过产品及制造过程的重新设计,消除可能的错误。

替代:运用机器人技术或自动化技术,更可靠的过程替代目前的过程,以降低可能的失误。

简化:合并生产步骤,实施工业工程改善,使作业过程更容易完成。

检测:使用电脑软件,在操作失误时予以警告,在缺陷流入下道工序前对其进行剔除。

六、总结

防错方法的运用是一种解决人为差错而造成产品缺陷的有效方法。面向制造的防错设计是对传统设计方法的一种改进,目的是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在制造阶段可能会出现的潜在差错,并在设计阶段给予解决或使其在制造阶段能更好的利用防错法给予解决。在制造阶段中融入机械、IT、等方面支持防错方法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的浪费。

第9篇

在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一项基于物联网的微车数字制造关键技术的应用,其应用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制造业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典范。

制造物联网的实施

当前,汽车产业规模的显著扩大,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比如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还跟不上当前国际汽车制造的发展要求;自动化程度不高,生产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制约了汽车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汽车生产企业的制造、管理水平对汽车产业的更新换代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后桥数字化制造的质量检测也是提高后桥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目前,后桥生产的重要零部件主减速器在国内国外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检测标准,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通过样件装车进行道路试验,利用人工经验对后桥进行品质判断,造成在各类售后服务故障问题中,主减速器的质量争议最大。因此,改善后桥数字化制造的管理、装配、检测水平是提高后桥生产质量的关键环节。

五菱汽车成立于1996年,是广西区大型国有独资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3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国大型工业企业500强和信息化企业500强之一,2010年成功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微车后桥的车間物流管理、数字化制造、数字化检测中,将后桥的生产纳入统一的信息化的管理,极大提高后桥生产的质量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为公司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菱集团副总经理汪旭表示,五菱汽车首先通过设计车間物流制造工位的物料管理,零部件配送的信息管理,生产状况的实时监测管理,实现后桥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在制造生产线引入物联网后通过对后桥主减速器的振动与噪声信号的提取及处理,应用信号分析技术及模式识别技术,捕捉特征频谱信号进行提取,采用特征匹配方法形成故障特征值,通过大量实测数据,拟合诊断标准曲线,形成了在全速域条件下的速度与振动加速度关系,实现了微车后桥主减运动品质检测。通过对后桥装配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发,全面实现后桥零部件装配的数字化,提高后桥生产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国内首创的全数字制造技术,此项技术荣获柳州市201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

升级全数字制造

近年来,五菱汽车针对公司精益生产的发展战略,利用IT技术形成公司精益生产的“神经反馈系统”。围绕汽车制造链中关键业务环节的信息化综合集成和创新,探索一种涵盖五菱汽车整个制造链的精益化和集成化管控模式。并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清楚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人工的干预、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以及合理的生产计画编排与生产进度。并加上绿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一个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的、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成为五菱汽车两化融合的关键所在。

从制造物联网的应用来看,该项目首先实现后桥的数字化检测,降低损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已先期实施并运行两年,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步实现后桥的数字化装配,主要是利用数字化仪器实现装配过程中的自动准确的测量,各垫片自动选择和扭力自动拧紧,改变了纯手工装配的模式,体现了数字化高技术的现代化装配线发展趋势,其生产模式及质量控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然后进行车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最后集成整个系统。

在五菱汽车,由于采用基于物联网的车間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了物流配送过程的转变,生产节奏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生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生产现场信息与物料管理部门之間信息的及时交换,有效解决了配送不及时、不准确、缺料、丢料的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最终达到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为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一些探索性的设计与开发。采用规模化的数字化制造设备,生产效率将大为提高,企业新增产值大幅上升,后桥的返修费用也将大大降低。

通过基于物联网的后桥装配数字化技术研发,解决了原有的通过人工耳听判断主减速器品质好坏的途径,克服了以往手工装配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极大的推动了行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10篇

C=CBNweekly W=Eberhard Weiblen

C: 保时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一直在为全球汽车制造业和供应商提供咨询服务,你觉得该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W: 目前全球汽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面临的挑战有许多。但其中之一必定是客户愈发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市场需求需要不同的车型,比如中国和美国对汽车的需求就不尽相同。所以灵活应变便是制造商成功的关键。其次是质量。在过去人们只需要一辆能跑的汽车,而如今人们希望车辆更舒适,质量更好,选择更多。这样的挑战就在于每时每刻我们都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这里我们所指的并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也是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在中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服务人员来保证服务质量。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比过去更注重质量,他们的想法比10年、20年前变得更快,这就意味着汽车制造商要大幅提高研发及生产速度。在过去,一种车型从研发到推出市场要花10年的时间。而如今,尤其是在中国,我们负担不起长时间的消耗,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会在10年之内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汽车制造商要大幅提升研发速度,它们没有时间犯错误,必须制定更周详的计划并具备更出色的执行力。汽车工业的另一大挑战之一是化繁为简。不同的车型需要不同的组件,而不同国家针对相同车型所生产的组件各不相同。若使用某种模型套件并将其适用于不同车型的制造中,便可以简化各种复杂的生产过程。供应商是长期被忽视的关键之一。对于一辆车来说,30%的价值是由制造商创造,其中包括装配、上漆等工序。其他70%的价值创造是由供应商来完成的。因此,供应商也必须根据汽车工业的标准和需求灵活应变。

C: 你认为全球汽车行业近年里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将产生何种显著影响?

W: 首先,全球汽车行业将在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进一步发展,较欧美市场发展更加稳定;其次,客户需求日益增长以及变化更多;第三是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合并的竞争压力;第四则是技术变革与新型车辆概念,尤其是电动车;第五则是政策法规的变化,例如在城市化和环境问题上的政策制定。对于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它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地了解趋势,并使自身不断适应变化中的市场。由于准确预测未来往往非常困难,汽车制造商必须建立起灵活的流程与组织结构以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趋势。

C: 作为精益流程方面的专家,你认为在汽车生产中哪些环节和内容需要优化?如何进行优化?

W: 汽车生产优化主要包含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水平、提高交付可靠性、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适应能力这4个重要环节。通常,应该首先从客户需求出发,然后定义执行及职责的相关流程。除此之外,探究最佳实践方法并将其创新性地付诸于实践与找到解决方案一样重要。

第11篇

《汽车制造及工艺装备》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及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特点,是我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该课程面向即将在车辆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试验、研发、生产组织与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或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专业人才,设置了汽车制造系统概论、汽车零部件常用工艺方法、典型零部件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整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制造新技术新工艺等主要内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首先结合近三年试卷分析结果,并向学生发放课程学习情况调查表,分析总结授课效果。其次走访汽车企业及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毕业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认识和对工艺知识的需求。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总结目前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课程设置内容

《汽车制造工艺》课程中很多理论知识与基础课程(如机械制造基础等)重复,而在整车制造四大工艺及装备方面不够全面,对汽车制造系统性也少有涉及。根据国产汽车结构不断优化的需求及轿车产量占比约45%的实际状况,以及汽车企业反馈的人才能力需求信息,该课程设置中某些主要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专业需要,应及时予以调整并更改教学大纲。

(二)教材与教学设施

急需与上述改革配套的新教材,以轿车制造工艺为主线,在层次上更为清晰、理论上更为系统和严谨、内容上更为新颖实用。此外,配套的教学模型、实物严重缺乏,学院仅有的三坐标扫描仪及车门焊接夹具实验台架功能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展相应工装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受汽车生产企业技术保密约束,公开的具体图像和视频较少,部分教学难点缺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对于专业基础较差、空间想象力不高的学生来说,简单的工艺方法尚能理解,但复杂抽象的装备内在结构由于缺少客观认识则很难掌握其工作原理。

(四)工程实践环节

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由于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企业大多是合资或外资企业,这些企业自身无义务接纳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也得不到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影响生产进度,更担心学生违反纪律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这使得汽车制造工艺实习基地数量非常少,实践教学难度很大。此外,由于汽车制造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生产装备的精密化,学生在参观性的实习中能学到实质性内容日益减少;某些技术和知识因企业保密制度使学生难以接触或近距离观察;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只在车间参观实习,缺少实际参与和演练。这些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实习效果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综合性要求。

(五)考核内容与形式

该课程考核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占比80%(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平时成绩占比20%(考查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的模式,百分制;实习成绩则主要考核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结的撰写质量,5级分制。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较大,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期末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这种模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无法合理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针对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依据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总体建设规划,确定课程改革基本思路。首先根据课程建设目标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本课程的安排及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再依据学生学习认知的特点探索相应的授课与考核方法;同步开展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结合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推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三、课程改革内容及实践

(一)课程设置内容的改革

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内容广泛,涉及多个领域。整体上需要将整个内容梳理成层次清晰的知识网络,在保证本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同时兼顾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联性。此外,实践教学最好应同步实施而不是等理论教学完成后再实习。课程知识体系分三大部分,由概论、发动机和底盘制造工艺及装备、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及内饰件和总装配工艺构成。具体细节上对与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相同的内容或删或减,强化典型零件、补充非常规工艺;强化零件制造过程控制以及产品质量分析和判别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对汽车零部件及其整机的制造过程形成系统性、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构架。其中,零部件与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是课程核心内容,系统性及专业性较强,占用绝大多数课时。这部分内容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划分学习项目并细化学习任务,并根据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赋予每个任务不同权重。实践环节则分为两大部分,新增的、贯穿于零部件制造工艺中的课程设计及分散在车身制造工艺及装备中的实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较紧密。最后根据课程内容体系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及修改教案,落实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教材与教学设施改革

1.教材。

根据上述课程内容,新编写了《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教材。该教材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汽车生产体系、汽车典型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整车制造四大主要工艺及装备等,并单独或在各章中介绍了汽车生产工艺及装备的发展历程、先进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等。每章所附的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有益于掌握和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补充阅读资料有助于扩展读者的思路和视野。该书编者中有一直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多年在汽车生产企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兼具两种经历的作者。因此,该书主要特点之一是内容借鉴企业生产工艺文件,密切结合实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之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艺技术环境、掌握工艺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过综合分析大量相关资料,对汽车制造工艺、设备的一些概念和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阐释和澄清,使其内涵更加准确;特点之三是跟踪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编入了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教学设施。

考虑学院现有条件,在三坐标扫描仪基础上配套设计一种多功能夹紧装置,方便使用和提高测绘速度。购置若干通用和专用夹头扩展车门焊接夹具实验台架功能。利用快速成型机3D打印自行设计的连杆铣床夹具、曲轴轴瓦钻模等相应工装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任课教师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授课时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结合生产实际案例,生动而灵活的运用学科知识。因课时有限,不可能在规定学时内完成上述所有教学内容,所以讲授时应突出教学重点,将非重要或简单易懂章节改为自学,如汽车制造装备发展历史变迁、弹簧类和粉末冶金类及内饰件等。重点章节除思考题外,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撰写一定篇幅的小论文。要求每个同学有不同的题目,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到实习工厂去观察后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教材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增加曲轴、箱体、冲压、焊接、涂装及装配等视频教程。

(四)工程实践环节改革

如前所述,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需要将工程实践贯穿于课程教学,这对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可充分利用实习阶段的有利条件,由单一的汽车制造实习拓展为涵盖工艺装备课程设计、汽车制造生产线参观实习、汽车销售4S店参观等多方位的实习模式,重新整合汽车制造工艺实践教学内容。其中,以生产线参观实习为主,以课程设计及参观汽车销售为辅。

1.工艺装备课程设计。

采用团队教学法,在阶段理论教学完成后分组让学生对一个具体的汽车零部件进行工艺分析及工装夹具的设计和制作。首批以连杆和曲轴制造工艺为例,进行了连杆铣槽夹具和曲轴轴瓦钻模等简易工装的设计尝试,从优秀设计中选出代表性作品利用3D打印机成型。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关键知识,初步形成工程意识。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参与创新设计大赛,提高学习兴趣。

2.生产线参观实习。

参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要求,与校企单位合作,探讨提高实践环节质量的有效方法。这阶段需适时结合课程进度和企业生产安排,带学生到企业参观生产线,具体内容为典型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整车制造四大主要工艺及装备。在此环节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实施者,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应占据一定的比例,以保证实践教学教师在层次、结构、数量上科学合理地满足教学的正常运转。鼓励教授、资深教师、博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工作。

3.汽车销售4S店参观实习。

这阶段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汽车制造后的销售过程,同时了解不同结构、不同价格的零件在制造工艺方法上的区别与联系。对汽车制造下游企业有初步的认识。

(五)考核模式与内容改革

1.考核模式改革。

理论课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水平性考核的模式。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的整个工作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职业习惯;水平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期中和期末两阶段实施(1+1模式)。整个考核成绩由阶段考试30%+期末考试40%+平时成绩20%构成。实践环节的考核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以成果性考试(设计图纸质量等)和结合实习报告现场提问为主,由组员互评、组长评价和指导教师评价三部分进行综合评价。

2.考核内容改革。

丰富考试题型,弱化对学生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记忆性考核,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分析及应用。加强了中期考核力度。改进了平时成绩考核的方式,弱化了考勤成绩,突出对学生在知识整理、工艺设计方法、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学生的日常自学与阶段性复习。在综合题型中注重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

3.建设试题库。

根据新教学大纲要求对原有试题进行调整,更新、补充和修改完善。丰富考试题库,力求多题型、多层次。将考核内容以试卷形式形成教学文件。

四、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项目课程;发动机装配;开发与实践

一、项目课程的内涵

项目课程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对于彻底改变传统课程体系,建立职业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高职教育项目课程是以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开发,课程体系的安排以项目为单元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项目活动为主线进行学习的课程模式。可以简单地把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定义为“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

一方面,项目课程是以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开发的课程,保证课程在开发、设计、实施中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及教学单元;保证为学生构建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与学生的初次就业岗位无缝衔接。另一方面,项目课程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综合性的情境中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学习,并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因此,项目课程能够保证学生在完成项目时综合考虑各个任务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考范围及对问题处理方式,通过完成项目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课程开发原则

(1)以工作产品(或服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项目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匹配,其要点是立足工作任务,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课程的开发中以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为总项目设计课程,以“子项目”或“模块”为单元的教学内容,尽可能与职业岗位“接轨”,紧紧地围绕行动化学习任务来完成,力求情境模拟、现场教学。

(2)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结构的原则。项目课程既要求课程设置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也要求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工作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附着于工作过程是其存在的基本形态,课程内容要求实用、够用。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增强学生的任务意识,使他们从关注“知道什么”转向“要做什么”,从而达到更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

(3)实现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原则。综合职业能力即完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和过程的知识、技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意向等)的综合。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当中突破知识体系结构,以工作体系为依据构建学习内容及实训项目,体现工作的顺序性与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三、“汽车发动机装配”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

1.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阶段,一方面由本院课程专家组预先设计课程框架,由企业专家提供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意见。而这个环节企业专家作用的发挥均需要有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框架为条件。另一方面,课程组通过与汽车制造企业专家、本院课程专家一起对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为汽车装配制造企业生产一线的装配技术人员,从事发动机装配、车身装配、内饰装配等典型工作。

课程培养的总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基本胜任汽车制造企业生产一线的(汽车发动机)装配技术工作。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汽车发动机装配的基本流程及查阅识读装配工艺文件的技能;能够合理应用装配工作中所用到的各种工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事业进取心、职业发展潜质;有团结协作精神、质量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

2.调整课程结构,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

在课程结构整体设计时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课程结构,将汽油机由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即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系、冷却系、点火系和起动系组成等理论知识融入到行动化项目当中。项目课程开发中依据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设计项目任务,运用企业的装配工序及检验标准,以真实的装配线操作为流程开发行动化项目,包括:活塞预装、连杆预装、缸盖预装、曲轴预装、发动机缸体装配、曲轴正时装配、机油泵-油底壳装配、缸盖总成装配、正时机构装配、火花塞点火线圈装配、进排气管总成装配等十二个主项目。

行动化学习项目设计时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标准,且可操作、可达成和检测。第二,项目设计要注意难度梯度。掌握技术知识和技能是需要逐步积累的。第三,项目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

3.基于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

(1)项目课程的教学进程设计。教学进程设计是以学习项目为主载体,将学习项目分为若干个子项目。进程设计包括要完成项目所需要的教学课时的设计,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设计,师生的课堂互动的设计及整个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的设计。

(2)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单元设计。在设计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时,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合理地应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教学法,只有在决策与评估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3)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设计。项目课程的教学中从课程结构到教学设计都抛弃了原有的学科系统,因此,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及学习材料就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选用或编写。在“汽车发动机装配”这门课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主要依据“课堂任务—相关资料—理论知识—拓展材料”这样一个模式来编写,既有教学实操任务、完成任务的学习材料,又有补充知识及拓展材料。将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教学中,保证学生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四、总结

(1)项目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有利于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开发的课程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实操技能,有效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将来在企业的工作内容的距离,达到了“教、学、做”一体化。

(2)项目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先理论授课后集中实训的教学方式。项目课程注重能力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实现了原有“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3)本着以学生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本课程设计了多种教学案例和研讨课题,使得学生在课间和课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以提高其实操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