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电子工程论文

机械电子工程论文

时间:2022-11-15 02:2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机械电子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机械电子工程论文

第1篇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对控制工程和电子工程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重点对于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探讨,旨在为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应用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机械电子工程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越来越朝着现代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前进。由此可见,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领域有着更好(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为了实现机械电子工程更长久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方向,并努力实现将控制工程运用到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中去(这不仅能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更加的节约成本,使电子工程得到更好的发展,也能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本篇论文主要根据这一现状对当前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二、控制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的含义

1、控制工程。控制工程的含义是将计算机技术的理论概念和工程作为基础,利用自动化的技术进行解决控制工程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控制工程主要是探讨输出与输入的问题,将非线性的设计和参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当今社会控制工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今后在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中也能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和应用。2、机械电子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同时拥有电子信息和机械专业的特征,本篇论文中主要从设计的层面进行研究机械电子工程的含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包含了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的指示,在进行实际的操作的时候主要是用模块化的方法。现在的机械电子工程与传统的机械电子工程不同,现在的更加的简易且体积小,并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提升,其内部的系统设置也越来越科学和复杂,所以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控制工程运用到机械电子工程中去,可以有效的促进其发展。

三、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1、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在机械电子工程发展的过程中,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有效的运用就是将职能化的系统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运用到机械电子工程中去。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利用人工职能的放大进行模拟操作的各种流程,在各个机械机器人的系统中设定一定的运转系统,让机械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去工作。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主要是参照人类大脑的运转形式,所以当控制系统在实际的运转和操作的时候能够像人类一样去收集、分析信息,实现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升生产的效率.2、集成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当今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之中,我们最常见到的控制系统的运用就是集成化的自动控制系统。这种系统主要是基于原来的信息技术,并将其信息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机械电子工程系统。在机械电子工程中进行使用集成化的自动控制,能够实现将原来的信息技术与机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结合,进一步强化集中的机械电子工程。集成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将信息技术和电子生产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运用更加高效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的方法进行完成机械的工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现阶段的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将全部的机械电子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柔性的自动的控制系统。这个系统的出现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信息技术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同和,在数控机床的的实际操作中进行了有效的运用,在事先将设置好的控制程序和生产程序,进一步提高生产过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实现机械生产制造的高效率。3、鲁棒控制系统。控制工程中有一种鲁棒控制系统也是经常运用到机械电子工程中的一个系统,鲁棒控制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保持在外界的干扰时,实现其某一性能的不便性。所以说鲁棒控制系统具有强大的稳定性能,所在在一些机械生产的制造过程中,更多的适用多个变量的鲁棒系统,以保持其操作过程的稳定性。比如,在进行柔性比轨迹的制造时,在滑膜变结构控制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一种慢变的控制器,可以进行有效的调整整个系统的控制器结构。在对操作的轨迹进行模拟的实验的时候,可以运用补偿控制的算法进行计算具体补偿的控制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控制系统在目标轨迹运转过程中的稳定性、有效性和精准性。

结语:

总的来说,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工业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依托于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机械电子工程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剖析),其操作的过程也在不断的完善和精细。将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进行运用,实现了机械电子工程的生产速度和效率的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在控制工程的基础上,机械电子工程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防线进行发展。我们坚信在未来,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运用还能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的帮助机械电子工程进行发展,从而实现机械电子工作效率的提高。

第2篇

英文名称:Modern Machinery

主管单位:贵阳州经济贸易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机电研究设计院;贵州省机械工程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贵州省贵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6886

国内刊号:52-1046/TH

邮发代号:66-2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将该门课程与现代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必备研究手段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近五年的每年30—40人研究生选课,工程硕士每年20人左右选课,课程得到了各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普遍认同。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发表与该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近20篇,撰写的硕士论文均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

五、结束语

第4篇

论文摘 要: 概括说明机械电子控制产业发展的情况,重点介绍计算机技术在机械电子控制产业领域以及工业生产制造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0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机械工业领域的变革,同时给相关生产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生产水平和技术。随着各种技术之间相融合的发展,以计算机电子技术、机械技术为核心的机电控制领域将给工业及科研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实际应用。

1 计算机技术与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1 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形成与技术的发展

忽略数字信号的量化效应,可以将计算机控制系统看成采样控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将其中连续的环节离散化,则整个系统又可看成由不同的离散系统构成。计算机控制理论的发展主要是将采样理论、差分方程、变换理论、状态空间理论和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等理论综合应用到控制技术中,使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初步发展。对于结构复杂、时变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系统则融入了鲁棒控制、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多种新型理论,逐步形成了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新方向。

自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计算机首先被用来自动检测化工生产过程的过程参量并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同时也研究了计算机的开环控制。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了用于过程控制的计算机,实现了直接数字控制。后经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的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分层式控制系统控制,通过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和管理控制等。伴随着计算机处理器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革,最终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并对其产生巨大影响。

1.2 机械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在生产、科研等诸多领域里,有大量的物理量需要按某种变化规律进行控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工业生产多处于手工操作的状态。最初采用基地式仪表控制压力温度等在一恒定范围内,初步有了对工业生产的机械控制实践。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出现,直接实现了工业生产中各参量和过程的数字控制。计算机的微型化使控制技术更加智能化,同时将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且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生产领域。目前主要形成并应用的机电控制技术主要有pid控制,pid是经典控制理论的代表,它吸收了智能控制思想并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形成了自适应pid和非线性pid等更利于控制的变种pid控制器。另外还有模糊控制(flc)、变结构控制等,均随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在不断地拓宽。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的简介和生产应用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计算机软件系统集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总称,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对各生产领域的控制过程进行监督操作。它主要应用领域有数控机床,通过相应的数控技术,在工业操作上结构、功能、操作精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采用多cpu和多主线的体系结构,丰富了数控功能,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和制造系统在机电控制工业的应用,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它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在工业上,它可以随机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更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等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交流传动技术的发展也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工业上有了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钢铁工业中,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得以实现,无论是大容量电机还是小容量电机现均可使同步电机或者异步电机实现可逆滑调速。也使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化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控制系统。这一系统解决了工业控制系统中大量开关控制的问题,逐渐取代了耗能多、故障率高的继电器控制系统。随着plc技术的进步,其应用领域更是不断扩大,可采集存储数据,还可对控制系统进行监控。plc能编制各种各样的控制算法程序,完成闭环控制。这种过程控制在冶金、化工、热处理、锅炉控制等场合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随着工厂网络自动化的发展,plc可实现通信及联网功能,更有助于工业生产的控制过程的监控。如今,plc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电力、汽车、轻工、环保以及文化娱乐等各行各业。

2.2 计算机在机械和电子控制产业的应用实例

计算机技术和机械电子控制技术一体化的有机结合,不断使相关的新技术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这些应用到的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工业的生产,更多技术是切身关系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下面举几个具体实例来介绍计算机技术和机电控制相结合的实际应用。

plc实现了机械手移动工件的控制过程。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机器人的应用正迅速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并从制造领域转向非制造领域,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随之出现。随着机器人的生产和大量应用,很多领域,许多单一、重复的机械工作由机器人(也称机械手)来完成。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进行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的、多功能的、多自由度的、多用途的操作机,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意义。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相结合应用的工业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业方面,机械作业过程中驾驶室内的仪表盘正迅速由电子监视仪表取代并逐步由单一参数显示方式向智能化信息显示终端过渡,以此来改善人机交互界面。这种智能化显示终端又被称为虚拟化仪器显示终端(virtual display terminal),它代表了当代仪器与控制装置发展的主流方向。它可通过屏幕任意选择显示机组中不同部分的终端信息,在屏幕上按操作者的需求,调用数据库信息,显示数据、图形、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另外,还可以将数据信息动态存入类似信用卡尺寸大小的高密度智能化数据存储卡,将农业作业过程的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卡带回办公室,由计算机应用高级软件进行处理。也可以将管理者的决策和操作指令通过智能卡传送到拖拉机上的智能控制终端,实现自动控制农机的操作。

plc在自动售货机中的应用。自动售货机通过顾客选择商品开关,投入的硬币值由plc驱动数码管显示,经过光传感器识别,通过判断,进行下一步操作,经过plc的系统控制和信号输出完成售卖过程。计算机技术和机电自动控制在自动售货机中的这项应用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使plc的应用更加广泛。

交通信号灯系统也是微机软件应用到电子控制系统中的典型实例。通过主要应用plc技术控制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动作。准确无误的完成信号灯的变灯动作来控制时间,这项应用更是极大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出行。

电脑横机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机械编织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现在的电脑横机是一种涉及到计算机、机械、电子、控制等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电脑横机的编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最初的横机是手动横机,只能胜任比较简单的编织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脑横机中,通过电脑的自动控制,设计人员可对编织花型进行数字化设计,通过计算机数字直接控制机械的退圈、垫沙、脱圈、弯沙等相应的机械编织动作,由计算机指令控制系统完成整个设计的编织,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总结

在机械生产领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形成是机械工业中的重要变革。通过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东宝,工程机械与控制技术[m].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

[2]马增强等,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微计算机信息,1998.

[3]王立新,浅谈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j].赤峰学院学报,2007.

[4]杨明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农机化研究,2006.

第5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设置;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78-03

一、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活动”。随着日益频繁的中外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全国范围内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项目有872个。

我校与荷兰泽兰德大学合办的“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专业”采用了“3+1”模式: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三年在国内采取双方协商指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强化语言学习,由外方高校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授来教授外方的特色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在第四年可赴荷兰泽兰德大学继续学习,修完荷方规定的相应学分,并可获得荷方的学士学位。我校采用这样的模式可以更好地互相借鉴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努力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所急需的国际型人才。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教学能力,专业课程教材的选用都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质量。其实专业课程体系是否设置合理,是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条件。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势必会影响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效率。这种情况下,再优秀的教师,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都只能事倍功半。只有在专业课程体系得到合理设置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选用了合适的双语教材,采用最符合课程性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由于中外高校办学理念不同,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课程设置也有不同。如何最大限度地吸收中外双方的特色,是中外合作办学中课程设置的最大问题。合作办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是简单地将外方课程添加到己方课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引入国外高校的课程,叠加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内,将使专业课程设置混乱,影响体系的连贯性,学生难以顺利掌握,学习难度增大,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专业,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的,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按照中方与外方合作开展的教学进程合理调整知识结构,充分吸收荷方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引入了对方的优势课程,保留本校的特色课程,并将对方课程分设在前三年的每个学期。根据对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性质相应对本校的相关先修课程内容做出调整。针对国内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差的现象,增设了英语培训课程,并大量开设了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遵循符合各课程学习逻辑原则的基础上,更考虑了各类专业课程在双语教学上也必须满足“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原则。在对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英语素养要求相对较低的课程中优先开展专业课程的英文教学,再向专业知识素养和专业英语素养要求高的课程过渡,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接受,进而乐意接受课程的内容,最终达到为国内学生赴国外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过渡阶段的目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解决专业语言关,同时由于学生在前三年的国内学习中,外方教授已经积极地参与进了教学阶段,直接进行授课,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熟悉国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第四年赴国外就读时,就可以很快适应国外高校的学习。

由于在理工科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语言培训课程大多是由专职的外语教师担任,主要强化的是学生通用英语的能力。而对于理工科类学生的问题恰恰却是专业词汇匮乏、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困难、缺少科技论文写作的技能以及无法对专业问题进行交流,造成了后续专业课程无法进行深入的双语教学。而传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也只能提供几篇科技论文进行阅读分析,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薄弱,也将影响学生对后续双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吸收。

我校在给学生开设了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培训课程基础上,针对学生缺少专业英语学习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的辅导,在学生接触专业课程之前,设置了针对机械电子(中荷合作)专业的导向性课程――《工程素养》(《Orientation on Engineering》)。该课程采用英语教学,并不是一门单纯的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包括工程设计方法学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在授课中结合大量案例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科技论文写作、技术报告演示的能力,以及日后成长为优秀的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需的基本工程技能、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他人的技术沟通能力。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团队合作中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接触专业英语词汇,查找和阅读专业文献,在完成技术报告中实现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工程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有一定提高后,再逐渐向对专业素养和英语素养的要求较高和难度较大的课程过渡,能有效保证教师在后续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接受,进而乐意接受课程内容。

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效率

目前,相比其他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偏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双语教学”,对2003-2012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进行了检索,最后得到双语教学研究文章共23篇。而由于工科教育的特点及内容具有多样性,现有文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不宜直接套用,那么设计合理的工科双语教学模式尤为关键。

和其他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样,我校也开设了大量专业课程的双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双语教学中,大多存在引进了国外的优秀教材,教师采用外语教学认为就是双语教学的误区。而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上中外双方的差异性又给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造成了不适应。学生需要在中外不同的教学模式下不断进行切换,反而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教育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开设专业双语课程,不能仅仅止步于引入国外高校最新版本的优秀教材来满足学生学习之需,更要能够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与时俱进地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提高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效率和质量。

合理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符合课程体系专业知识素养由低到高的逻辑原则,还要在双语教学上也能满足专业英语素养“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向对方教师学习取经和不断的摸索、自我反思与总结,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性质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上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专业英语与通用英语有很大的不同,普通专业大都在高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而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接触到双语课程,《工程素养》课程的开设也为学生能够高效学习后续双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在每门双语专业课程开设前,教师应准备相应的英语专业词汇表,以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课前自学专业词汇,有效提高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

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理念方面,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提高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效率,在教学原则上必须和传统以教师主讲的方式不同,应该与国际高校教学理念接轨。更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偏重基础理论类的课程,如《材料力学》、《机械基础设计》、《设备管理》等课程,如果教学模式单一,只是老师一味地用英语进行授课,由于基础理论知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用英语授课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可以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采用教师讲解,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辅助,结合实际项目让学生小组讨论,利用多种形式以发挥和调动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知识讲解只是一个方面,能力培养才是关键所在。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只是培养学生的手段之一,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是培养的最终目的。例如《设备管理》(Equipment Maintenance)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荷)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引入的外方优势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失效行为、维修工程和维修管理三个模块,围绕设计合理的结构化的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讲授关于设备失效的基本形式,针对特定故障建立有效、低成本的维护策略。教师通过授课、实例分析、针对选定的系统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对系统的失效形式进行分析,制定适当的设备维护策略,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先进的设备维护与管理理念,制定维修计划确保设备在实践中的顺利实施。

偏重应用类的课程,如果教师只是采用英语先讲解应用中会遇到的全部知识点,虽然授课内容面面俱到,但由于学生对于许多应用中的细节问题没有体会,无法深刻理解,往往需要教师反复强调,造成此类课程效果不佳且授课效率较低,甚至不如同类课程的中文授课效果。对于这类注重应用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方面,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人自修相结合的方法。即可以利用网络教室等资源,在知识面的讲授上,不需要过于面面俱到,把所有的细节内容都讲解到。对于这类课程,教师只要把握住大的知识面,一些小的知识点、细节可以通过练习、所布置的作业(论文、报告或小课题)等由学生在实践中通过面对这些问题,利用阅读、思考和练习,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动手寻求方法解决,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践反馈适时进行点评。

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C Programming Language》)这门偏重应用类的课程,该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够掌握C语言进行计程序设计并具备调试程序的能力,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传统的《C语言》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教师先授课,再专门排课安排学生在机房上机。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在纸上练习程序的编写,无法立刻直观地检验程序运行效果,必须等到集中上机时才能进行验证。而借助于网络教室,教师在课上讲解的任何知识面,学生马上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检验、巩固并掌握,教师可以针对应用中的细节设计课堂习题,让学生上机练习,通过个人自修面对教师没有讲到的知识点。而教师马上通过学生反馈,针对练习情况,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此类双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

对每门课程建立反馈制度,可以通过针对课程性质设置各种问题。例如针对教师知识讲解方面、课堂练习、布置的作业以及学生自己的参与度等。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不断总结与反思,才有助于提高专业双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教师教学的能力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实施教授的控制过程,教师是掌握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托符合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更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双语教学能力,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法,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有效地针对不同的课程,顺利地开展专业双语教学,并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

在本专业的合作办学过程中,外方多次选派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来给中方学生授课,我们都会给各个课程配备多名中方教师作为助教,且这些教师都是相关领域中的任课教师。在协助外方授课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同时也在观摩外方的教学模式。外教讲课时和中方教师讲课不同,不会讲解得面面俱到,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习题找到某些知识点的解决方法。授课时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授课方法。课堂教学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增加了与学生的活动的次数,设计了多种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中方教师通过不断地总结双方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差异,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相互进修交流和访问中,学习和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教育体系,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成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兴利除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材的选用

教材既是教育实施过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教材也是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重要一环,而教师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和教材质量的优劣也将影响双语教学开展的效率,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高低。教材选用不当,既影响了教师授课讲解的效果,也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无法高效地掌握知识点。教材的选定必须以中外双方设置的课程和制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课程的性质考虑教材的内容是否科学系统,能否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够和先修以及后续课程很好地衔接,并且能够满足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是否包含了最新的科研或应用成果,指明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教材是否能够有利于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效率。目前,专业双语课程多选用了国外的优秀教材,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实用性强,更具前瞻性。只有从教材到教学模式上均要求授课教师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深入钻研外文教材,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教学环节。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同时通过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也将使任课教师自身的外文水平和相关专业素养获得较大的提高。

六、总结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教育合作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中外大学的不断合作交流,尽可能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势,把在中外合作中不断沉淀下来的经验,渗透辐射到高校其他教学改革中,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增强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希望通过总结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中荷合作)专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的思考和解决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天昊,孙宇,张建慧.东北地区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语语言使用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5).

[2]庄晓英.中外合作办学中断四年后恢复审批[J].新闻晨报,2010,1,(14).

第6篇

一、招收专业

数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化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直博生名额占用2016年各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

二、招收条件

1、从2014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选拔,招收类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生源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3、本科学习期间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或参加英语六级新题型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

4、本科在校学习成绩为所在专业(年级)前20%。

三、考核程序

1、资格审查

凡欲报考我校的学生,请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主页(zsb.jlu.edu.cn)或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jlu.edu.cn),填写和打印《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并提交所需材料,于2013年10月5日前(邮件以邮戳为准)通过EMS(中国邮政特快)寄(送)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进行资格审查。过期不再接受申请。全部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申请者须提供的材料:

a.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附件一);

b.身份证和学生证的复印件各一份;

c.在学证明一份(由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

d.本科阶段正式成绩单一份(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密封后在该信封的封口处加盖公章);

e.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刊物或代表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获奖证书和外语水平考试证书等材料复印件。

2、考核

资格审查合格者,招生办公室将及时通知考生到所报考的学院进行考核。考核采取笔试或面试的形式,具体办法由负责考核的学院制定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请学生及时与所报考学院联系。

经考核合格的学生要填写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经报考学院审核盖章后报学校审定。

四、网上报名

各学院将考核合格名单上报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直博生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进行网上报名(10月31日前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yz.chsi.cn)。11月10日--14日到吉林大学现场报名点进行确认。

五、学制

直博生学制一般为5—6年,按培养方案入学两年后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转入攻读硕士学位。

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湖北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评价

1.湖北省独立学院2012年新增专业一览

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评议意见,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2610个经教育部备案的专业,53个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7个经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新专业。

设在湖北省内的国家部属高校,湖北省属、市属的各地方高校2012年获得教育部专业设置批准的167个新增专业,其中湖北省内独立学院新设置专业数量为77个,占到2012年整个新增专业的46.11%。独立学院的新增专业中,属于工学的新专业有25个,占77个新专业总数的32.47%;属于经管文的新专业有25个(经济学3个,管理学12个,文学10个),占新开设专业总数的32.47%;艺术学21个,占新开设专业总数的27.27%;其余方向有6个专业,分别为理学3个,农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详见表1。

表1 湖北省独立学院2012年各大类新增专业一览表

学位授予门类 专业名称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程造价、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工程、轻化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管文 管理学 酒店管理、电子商务、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财务管理、

文学 网络与新媒体、商务英语、翻译、

经济学 税收学、投资学、经济与金融

艺术学 风景园林、数字媒体艺术、风景园林、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工艺美术、动画、音乐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工程、摄影

其他类 理学 药物制剂、运动康复、康复治疗学

法学 知识产权

农学 植物科学与技术

教育学 休闲体育

2.学科门类和专业布点情况

湖北省31所独立学院设置一级学科为41个,合计专业点数613个。工商管理、电气信息、经济学、机械、艺术五大一级学科共开设专业数328个,占总数的53.51%,而文科类占据较大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结构性失衡,也会浪费高等教育资源。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为112个,经济学类39个,电气信息类专业有94个,机械类34个,艺术类专业49个。

二、湖北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研究

1.一级学科设置扎堆

(1)一级学科设置趋同现象严重

湖北省独立学院一级学科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112个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重复率18.27%,94个电气信息类设置重复率15.33%,49个艺术类设置重复率7.99%;39个经济学类设置重复率达6.36%;34个机械类设置重复率达5.55%。一级学科分布雷同。

(2)专业布点趋同严重

湖北省独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数量各自之间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彼此间差异较大。目前,省内每所独立学院开设专业数平均为22个,设置英语专业的独立学院达93%以上,设置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所谓“热门”专业的独立学院达70%。

2.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失衡

从一方面看,湖北省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体现了主动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开设了当前大部分的热门专业。从另一方面看,独立学院更倾向于设置专业所消耗的成本大小考虑,大部分都倾向于设置投入少、易招生、回报快的专业,或是依托于母体学校的相关资源与优势,设置其母体学校的优势专业。但独立学院所集中设置的所谓“热门专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湖北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没能充分考虑社会的吸纳度。

湖北省独立学院数量居全国之首,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和独立学院发展的契合度来看,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明显,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结构与本地经济发展不对称,不平横,与产业结构失联。《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光电子、新能源、节能环保、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10个产业”的目标,应用型技术人才仍是湖北省未来发展的支撑力量。配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短线专业”是重点需求,例如:生物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些应用性强的理工类专业在招生人数和开设学校数上都非常"冷门"开设学院数量均只有1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十分有限,但区域经济发展则十分需要这样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结构并没有与湖北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形成良好的对接。

三、湖北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对策研究

1.通过专业论证与调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专业设置进行论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学校设置三者相互配合,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进行系统调查和专业论证。一方面,学校通过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与部门,设置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对本校首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包括毕业生相关区域分布、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待遇情况,收入状况等。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1)设置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专业

首先要进行必要的人才预测工作。这是大学专业设置中必须进行的工作,但往往被忽略,人才预测则必须以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和吸纳能力为导向进行动态预测。一方面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导向和前景,在其他学校前面开发新的朝阳专业,不能简单模仿和重复。

(2)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供型人才

独立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自建、共建、共享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办专业,订单式按需模式即满足了企业需求,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对于独立学院来说,通过将窄口径的专业人才培育和企业需求有机联系,并动态优化结构,定点培养人才是是双赢的设置。将给企业与学校带来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敦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依据及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2]沈席强.浅议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李雪晶.中医院校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2).

[4]赵晓晓.高等院校新专业的设置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陈俊颖(1981-),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管系市场营销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渠道管理。

第8篇

学校始建于1960年,1980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桂林电子工业学院,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信息产业部。2000年管理体制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建校以来,学校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90年,总书记亲临学校视察,并题词“为发展电子工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

现设有22个学院(教学部),并设有研究生院。现有广西重点学科16个,其中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含11个工程硕士领域)2类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60个。

近年来获得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广西区级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1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2项,广西区级精品课程26门。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电子信息学科和国防军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管、经、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

学校名师荟萃,英才云集

现有在职教职员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近900人,博士学位教师300余人。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9个,广西人才小高地3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7个,广西高校创新团队1个。教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广西“八桂学者”7人、广西优秀专家8人、广西特聘专家3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2人、广西教学名师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0人,目前有150多人次进入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行列。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孙家栋院士为学校名誉校长。

学校质量为先,精育良才

学校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广西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广西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1个,广西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平台“桂林大学生创业园”1个,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被、全国青联命名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

学校科研引领,成就显著

近五年,新增国家科技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48项,省部级科研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社科规划项目295项;获国家专利授权和软件著作权登记1090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5项,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和保有数均位于广西高校前列;发表SCI、EI收录论文2356篇,出版学术著作91部。近五年,学校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61项,获奖数量居广西高校前列。

学校大力加强政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近五年,新增横向科技开发项目 707 项,其中广西千亿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45 项,涉及汽车、电子信息、机械、电力、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等6个千亿元产业领域。政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科研成果转化率居广西高校前列,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效益。

学校国防科研特色鲜明,是广西唯一长期从事国防科研的高校,也是总装备部通信装备预研项目定向的30所高校和北斗ICD授权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近五年,新增军“973计划”、军工型号、先进武器装备、国防关键技术等国防军工研究项目95项;军工研究涉及通信、测试、材料及元器件、信号处理、微波技术、卫星导航、指挥控制等7个领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军队和国防科学技术奖9项;多项国防科研成果已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

第9篇

[关键词]农业工程 学科建设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89-02

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学科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和分支,它与专业的区别在于它偏就知识体系,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的领域。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础,不仅代表学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1] [2] [3]只有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教学的辩证关系,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把学科建设搞好,才能在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4]通过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进一步健全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多层次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本科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招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

一、农业工程学科与本科教育教学的关系

农业工程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及其原理。它以土壤、肥料、农业气象、育种、栽培、饲养、农业经济等学科为依据,综合应用各种工程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工具、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改善农业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5]其特点是工程技术新成就的广泛应用,其结果是农业工程向大型化、密集化、自动化和电子化方向发展;工程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的更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各种工程技术的综合利用,促使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动植物生产的环境以及饲养、栽培、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和管理等工艺都要综合应用建筑、机械、水利、电气、电子、化工等科学技术。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包括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两级教育在内的研究生学科建设,本科教育是专业建设,是本、硕、博三级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人才质量上,只有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教学,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教学。因此,高水平学科建设是高质量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和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

二、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促进了本科教育专业建设

山东农业大学1959年创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1990年设立农业机械化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现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经过学科建设,目前设有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农业工程、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点和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山东省园艺机械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带动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学科门类得到拓宽,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多层次研究生教育办学规模,承担包括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863项目、948项目、国家烟草专卖局、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在内的80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EI、ISTP等收录,科研经费大幅提升,实验室面积和仪器设备总值翻番,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育专业的发展。学科建设初期,学院只有一个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发展为包括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学院已发展成为我校办学规模较大的工科学院。

三、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改善了本科教育教学条件

科学研究离不开创新平台,条件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在满足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863项目、948项目、国家烟草专卖局、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专项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以及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和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等共计投入600余万元完成了“现代农业装备综合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精密仪器与精密测量实验室”“现代制造与特种加工实验室”“农副产品加工实验室”的重新规划与整合任务,新增“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综合实验室”“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实验室”。实验室、研究室面积约7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不仅大幅度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及学术水平,也为本科教育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使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有了更多的场所。学科建设加大了科研梯队建设力度,教学科研人员的学院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84%,为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四、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推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学科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学位点建设、研究生教育和学术水平。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学位点建设水平、导师队伍、学术水平和研究生生源质量,抓好研究生生源质量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5] 近年来,农业工程学科通过开展社会需求、企业实践、毕业生跟踪等多形式调研活动,了解到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决定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本科教育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这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对本科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的要求。为此,先后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的学科系统性,教学内容的设置从实践出发,以传统的经典理论为基础,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材料,做到以教与学经典内容为基础和核心,以“四新”内容为拓展,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综合模块和提高模块,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立专业主干课课程教学网站,有1门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课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两项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现代农业工程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有两位教师分别获得山东省青年教师课件比赛一、二等奖。通过组织并考察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的情况,从中优选部分成绩突出的学生作为免考推荐研究生,提高了学科科技创新实力。

五、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高了大学生创新能力

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每一项科研项目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相融合,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成为本科教学的内容,将科研中相关方面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等研究方法和工作经验、科研心得等穿插到传统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开拓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6]注重用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通过科研工作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鼓励教师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加课题研究,使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专业知识,也开拓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热情。安排有科研潜质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工作以及学校实验开发基金项目,以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级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近年来共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一等奖在内的各项课外创新竞赛奖励50余项。

六、结束语

学科建设不仅为本科生提供了一流的师资,还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环境,让本科生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对他们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充分利用实验室、实验中心,让学生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养成研讨式学习的好习惯,使他们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提高了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 注 释 ]

[1] 陈金香.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9(1):111-112,123.

[2] 汪珩,舒红霞.非优势学科现状及形成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2):17-18.

[3] 马建.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1(7):20-21.

[4] 耿令新,张利娟,貌建华,李玉柱,高吭,贺志涛.论农业工程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0(18):98-99.

第10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职业发展;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于工业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等企业的效率提升、质量保证、资源有效利用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我国而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让培养的人才不断积蓄职业发展潜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是当前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根本是实践教学,只有将工业工程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学生对工业工程的认知方式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才能切实得到培养和提高。[1]

1基于职业发展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必要性

工业工程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工业工程的目标是用技术的方法,经济、有效地解决社会系统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具有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常规模式是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按时序设置课程,追求本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这种设计模式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因此,应将学科知识体系与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相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同时,融入必要的实践教学,把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充分地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校作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多年来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对本科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极其重视。2014年,结合山东省名校建设和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多方调研,对培养计划进行了修订。通过引入具有一定优势的机械和土木建筑等工程基础技术,形成富有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现代经济与管理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综合应用工业工程理念和知识对生产型和服务型企业进行规划、设计、评价、改善以及创新,能从事工程、设计、制造、管理、科研与教育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人才。在培养计划中突出实践的重要性,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业工程专业,其毕业生不仅面临就业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发展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我们强调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不但重视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而且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要把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突出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各类教学环节,强调解决最短时间上岗的问题,增加就业竞争力;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晋升和相近岗位迁移的职业能力。实践环节是高校工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工业工程(工科)专业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必修环节[3],对实现职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2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实践环节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前在各高校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都有课程设计、各类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具体内容上由于专业定位和学校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4-7],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实验过于侧重验证性实验

在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多数仍然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占比较低,各门课程的课内实验,仅依附于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从实验中开拓创新。

2.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课内实验和部分课程内容设计均采用统一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案,按步骤进行,缺乏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所设计的方案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3实验设施不够完备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在工业工程本科教育中,对于实验室建设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仅能够保证基本的专业实验。对于强调实践性的工业工程专业,因实验设施设备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2.4实践、教学分散不成体系

以我校为例,仅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3门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部分需要课内实验的核心课程,例如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都没有开设课内实验。虽然开设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但由于实习单位生产情况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实习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参与生产实践。对于定位于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院校,还存在毕业论文过多的情况,经常出现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进行写作,缺乏实际背景的现象。这些缺乏联系,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更缺乏综合实践的课程,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必然是在企业中与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素质。在进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目标的达成。我们通过梳理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2],按照从“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的路径,辅以课外活动竞赛等构建三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技术实践部分,由于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在强调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我们设置机械电子与控制和土建施工两部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分别包括机电控制PLC课内实验和土建施工电子制图课内实验,设置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以及金工实习。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在理论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梳理,重新规划建设了实验室,开设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14学时,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12学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16学时,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实验6学时,精益生产课程实验4学时,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24学时,并且在课程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开设开放性实验,由学生利用实验设备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在开设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同时,开设工业工程综合实训。[8]此外,我们把生产实习放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更具针对性。我们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仅允许极少部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绝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毕业生设计形式完成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毕业实习了解的实际企业背景,寻找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运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模拟进行产品的组装线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共16周的强化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便于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为职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开端。考虑到部分中青年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工程背景不足,我们聘请了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拉近教学实践过程和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培养的工业工程毕业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课外实践部分,我们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结合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竞赛对科学素质的锻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以全国工业工程案例应用大赛,使学生真正感受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第三方评价。

4结束语

实践是工程技术人才成功之本[9],缺少了实践性就不能称为是工业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中要重视实践教学,以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改革为基础,基于工业工程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需要,构建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和课外实践部分的三部分实践体系。实践表明,通过较为全面的实践训练期望工业工程毕业生,不仅能在毕业时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也能有利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成为真正合格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新德.“虚”“实”结合的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30(06):96-100.

[2]董春芳,冯国红,朱玉杰.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结构研究[J].森林工程,2013,29(04):154-157.

[3]张志文,吕锋,杨晓英.基于培养目标的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97-98.

[4]李红艳.工业工程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93-94.

[5]王建林,马如宏,周峰.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23-24.

[6]林琦,吴少雄.工业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37-38.

[7]葛晓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管理工程师,2012(4):69-72.

[8]万鹏,原丕业,赵金先.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6):319-321.

第11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刘永红(1965-),男,安徽萧县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 青岛 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1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10-01

近年来,作者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地探索实践,所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20余人先后在国家和省级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一些学生分别荣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等。作者结合自己培养创新人才的经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述。

一、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工程与科技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可以使合作的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加快科技开发与推广转化的步伐。

作为一名机械工程学科的教师要想讲好所授课程不但要经常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而且还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及时地凝练在生产实际与科研工作中接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把生产实际和自己科研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结合到具体的章节给学生提出,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资料查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对一些典型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一些不可行的方案要明确指出其原因,作为老师切不可随意予以指责或批评,以免影响这些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自信心。这样可以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较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要教育学生充分理解“实践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真实内涵,作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做整天纸上谈兵之事或仅做计算机模拟分析之类的工作,要经常深入生产实际或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工作。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或实验才能验证所取得理论成果的正确性,才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快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步伐,促进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对此作者要求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有实验或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内容,否则不予以开题。在实验前,要求研究生先写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在该实验方案中要对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进行详细地阐述。然后组织本研究方向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方案论证,要求与会人员对该方案的可行性与先进性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验方案通过论证后方可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导师最好能参与一部分实验工作,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实验工作和获取更大的发现。

二、加大学术交流、提升学生的交际与前沿知识的获取能力

萧伯纳有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而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后,每人都有了两种思想”。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能及时地获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时发现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世界先进技术与理论等的差距,为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寻找出更好的突破口。

作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除应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外,还要经常组织所指导的研究生与教师间的内部交流会。作者要求所指导的研究生每周举行一次内部学术交流会,要求每个研究生重点介绍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和遇到的新难题,面对新的难题自己提出的解决思路,要求与会的教师和研究生对上述解决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重点分析其不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一些与导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正确方案要尽快组织实施,老师决不能顾及自己的面子予以人为拖放。近年来,作者所指导的研究生先后有20余人次分别参加了“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 and Nanosystems”、“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chines and Systems”、“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ogress of Machining Technology”等国际会议,近20人次参加了国内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学术论文。通过上述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使研究生及时地获取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而且还提升了他们运用前沿知识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较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学生的创新平台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通过学科建设,可以建成一支富有前瞻理念和技术、精通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和方法、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与科研工作条件和水平,较好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校机械工程学科为了促进重大标志性成果的获得、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加强对重点科研方向和突出人才的支持。具体做法是:在人员配备、实验条件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招生、出国进修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照顾;鼓励青年教师进入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开发中,达到了人才的就地培养提升、加快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工作进程的目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学科建设,近年来我校机械工程学科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了较大地提升,先后有一批教师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我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总体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先后建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山东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山东省重点学科、石油机械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山东省教学团队等,为本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强化创新人才的指导作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站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洞察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方向,及时把握和捕捉科研的主攻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研究的前沿,多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必须要具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有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坚决杜绝科研活动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学术“根据地”,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近20年以来,作者一直围绕特种加工技术与理论开展研究工作,难关一个接着一个,挫折和失败一次又一次,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先后取得了3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先后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0余篇。

近年来,作者协同所指导研究生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绝缘难加工材料双电极同步伺服跟踪电火花铣削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工件大平面的高效电火花铣削,用其加工绝缘Al2O3陶瓷的加工效率比单纯的金刚石砂轮磨削提高6-8倍;发明了绝缘材料双极性指状电极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实现了绝缘材料复杂型腔的电火花铣削;发明了调压式节能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取消了耗能大的限流电阻,提高了脉冲电源的能量利用率;创新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解决了矩形缝防砂筛管易产生砂堵、降低采油效率,单梯形缝防砂筛管缝口易被磨损扩大、导致筛管失效等问题,其防砂有效期比常用的矩形缝割缝筛管提高2-3倍,流阻降低1-2倍;发明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微细等离子加工与缝表面处理在线复合技术及其自动化生产线,解决了外窄内宽复合型腔割缝加工和缝表面处理等的技术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加工出缝宽0.15mm、壁厚10mm外窄内宽的微细复合型腔割缝筛管,所加工出的筛管缝表面与基体相比,耐磨性提高2-3倍,耐腐蚀性提高1-2倍。所指导的研究生取得的理论成果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Corrosion Science》、《Advanced Science Letter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自然科学进展》、《机械工程学报》等20余种本学科领域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况

近年来,作者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指导的本科生科技作品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作品竞赛世博专项竞赛一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竞赛金奖、山东省“潍柴动力杯”大学生汽车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

所指导的研究生10余人先后荣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英才奖学金、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十杰等称号。

第12篇

 

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与设置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与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高新技术认定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作,以“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为宗旨,构筑宽阔的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学生实践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充分利用学院原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行业交叉协作的共享资源,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计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加大实践队伍培养的力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研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先进性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主线,购入先进的教学仪器完善充实实验模块,引进高新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平台,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创新性原则。在实验教学观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与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性研究,构筑有益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3.专业性原则。突出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实际和市场需求,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通过校企协作为社会服务和交流形成稳定有效的通道,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教学独立设课

 

鉴于新专业建设的办学理念及新专业特色,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制定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受到系统完整的基础实验训练。综合实验独立设置课程大纲及要求,配备多名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实验教学文件。理论学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动手,不断进行调整、充实、提高。综合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归纳总结原始数据的能力,综合所学的知识完成实验报告,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综合实验课程开设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后、毕业设计前进行,使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_步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后续完成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工作。

 

(二)课外开放性实践教学

 

课外开放性实践教学重点开展课程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实验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校资源,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形式创新活动,构建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微电子封装是一个集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知识的高新技术行业,需要的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有创新超越意识能力,为此在课外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开展行业科技讲座和技术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并且提供专业实习平台。开放实验室也是开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师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和创新活动,一方面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申请项目。通过开放实践教学,端正了学生的科研道德观,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创新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三)产学研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

 

1.强化实习环节,衔接专业资质认证。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2011年对专业实习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在秉承学院开放式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利用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集成电路制造公共实训平台,对学生进行《集成电路制造高级工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物理及器件基础、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关键工艺原理及设备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安全操作条例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专业资质认证,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扎实学生基础知识,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大有益处。

 

2.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利用本专业与上海凯虹电子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发展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既能为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设计提供便利,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又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了就业的联络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科技攻关、人员培训等服务。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与成绩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多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提高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学生不再像以前_样纯粹地重复导师的实验过程或者完全依赖于教师完成毕业论文,学生会主动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主动与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讨论实验方案,积极交流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加强,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增强毕业生社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