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吹泡泡教案

吹泡泡教案

时间:2022-07-19 04:4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吹泡泡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吹泡泡教案

第1篇

【关键词】美术,课前准备

美术教师都会清楚一这样个问题,做好课前准备决定着这节课的优与劣、成与败。但同时我们也都会遇见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在下节美术课准备的材料,学生总是带不齐,使得美术课的一些活动内容总是开展的不够全面,对此,笔者就美术课课前准备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现就对如何做好小学美术课前的准备,谈谈自己的浅显体会:

1.课前准备分两个层面

1.1 教师层面的准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只有经过精心的准备,才能充满信心地上好每一节课。就教师层面上的准备而言,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根据教案为上课进行的有关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物质准备,如电教设施的调试待机、准备教具、温习教案、教学的主要教学流程、调整自己的心绪等。

1.2 学生层面的准备。

①教师率先垂范。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做好表率工作、做好学生的榜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实际行动和榜样示范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

②宽容、理解对待学生。学生有天生的玩性,很容易将教师课前布置的准备学具事项遗忘,学生没有准备美术用具时,其心理已是着急、害怕教师的责备。此时,教师应以委婉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叮嘱学生在今后提前准备美术工具,如果教师批评指责学生,影响师生关系,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形成对教师的抵制情绪。教师应做到点到为止,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妄加指责,否则适得其反。

2.学生课前预习、课前材料的准备、材料的摆放等

2.1 课前预习:美术课需要借助很多材料才能进行正常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得对新课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中根据自己想创作的作品来准备材料。比如《吹泡泡》一课,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游戏不但时间不够,场地可能也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但是,如果学生做好课前学习,在家里玩吹泡泡游戏,仔细观察吹出来的各种泡泡,充分体验泡泡的乐趣,甚至能了解泡泡的各种相关知识。这样的课前学习能充分满足不同智能的学生的发展需求。

2.2 课前材料的准备:材料的准备又是一门学问,老师在布置准备材料时会考虑到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材料准备的难易,并结合地方资源进行教学。尽管如此,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准备用具材料的能力不同。

我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老师下课前在黑板上用拼音和一些简单的字写出下节课要带的美术用具,让学生家长为学生准备好用具。②利用校讯通、短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他们课前预习的习惯。③提前一天提醒+课前检查相结合的形式。

3.师生做好课前教、学工具准备工作,收获也愈加显著

3.1 有助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一节成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少不了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要对教学过程要有全局的把握,教师有了课前教具的准备,对于教师也是一种的提醒,是一种帮助,是一种自律,能让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为上好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曾经在一年级上过《面具》这堂课。一(1)班和一(2)班的基础差不多,在两个班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过程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我让一(2)班的同学做了课前预习。结果一(2)班的学生采用了多种材料来完成作品,有毛线、纽扣、彩纸、皱纹纸、用彩带折的星星、羽毛,还有一些漂亮的贴纸等等。而一(1)班的学生只采用了手中仅有的一些用了彩纸、皱纹纸。作品差距很大,也切实的体现了美术课预习工作的重要性。

2.2 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中短短的40分钟教学,乃是学生完成学习及任务的主要时间。学生做好了课前学具的准备,就有了完成学习及任务的前提和条件,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事可干,而对于美术作品成与败与优与劣学生是兴奋、愉悦的,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有助于构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2篇

关键词:生活感受;教学情境;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学生必备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一旦融入到学生的真情实感中时,其传递的方式和接受的方法将由被动变为主动。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尤为重要。不同的生活感受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没有生活感受的人,就是具备再高的技法,他的作品也是没有半点生命力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感受,及时让学生的生活感受成为我们的教学契机,其教学效果将是一个惊喜。

一、以体验现实生活,感受自然之美为前提

这几年有幸参加了各种培训学习,听到许多精彩的美术课。上课老师精心的准备让我佩服,但也有因为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从而导致教学目标达成不到位的现象。每次看到学生那茫然的眼神,我都会陷入深深的反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指的是一种感受。当然,感受可能是美好的,可能是平淡的。冬天里的一场雪不仅给我们带来冬天的寒冷,也给我们带来童话世界般的美丽。领着孩子们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玩耍、堆雪人,带着孩子们在画纸上涂抹冬天最美丽的符号,拉着孩子们把自己对冬雪最真挚的表达粘贴在宣传栏里……兴奋与自豪,愉悦与幻想,掺杂在一起,表现在可爱的画笔里,此时此刻,撞击着我和孩子们心灵。感受生活美的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但由于人经历所限,不能事事物物都亲身感受。因此,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任务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理解生活,感知生活。同时也要求老师们在教学中,不光要在教材教案上精心设计,更重要的还要在学生的生活感受、学习心理、学习方式上加以研究和思考。

二、以凸现教学过程,体验创造之美为目的

课堂里,我们的老师都有一种指导思想,让我们的学生拿出优秀的作品来,让我们的作品展示部分更精彩。所以,时常出现老师带领学生拼命赶作品的情景。我们美术课的指导思想本该如此吗?我个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像小鸟飞翔一样轻松愉快的,学生的表现应该在真情实感中去完成。然而,要让学生在课堂里能够不知不觉地“感受生活、流露真情”,就必须要求学生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和唤醒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过程,这样学生的表现才是真实的,发展的。《泡泡乐》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玩一玩,充分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吹泡泡是儿童最为喜爱的游戏之一,它以独特的动感捉住儿童的好奇心来创设玩、印、画、撕贴泡泡的多种学习情境,从而获得对泡泡的形、色知识的认知和运用,促进学生进行美感想象。在教学中,结合泡泡的形成与变化,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玩吹泡泡、感知泡泡的形与体验不同表现方式的快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表现等活动来展开的,学生作业采取分组接力画的形式完成,旨在强调集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创作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于是,课堂异常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美术的活动意识很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多地从生活角度而不是从美术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始终认为儿童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街小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促进学生发展角度组织课程内容,淡化学科中心。这样,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让学生真正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三、以创设教学情境,体会艺术之美为手段

现实生活是广阔的,教学课堂是乏味局限的。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放飞自己,感受无限艺术之美,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下工夫。儿童的形象记忆较强,这一记忆特点有助于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意象,在环境的刺激下,感受之下,外化为孩子自身的艺术表现或再现活动。

(1)创设唤醒学生生活感受的教学情境。有幸看了特级美术教师魏瑞江的教学哲思《“点”的强化》,假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向学生讲述“点”这一基本的美术学科问题,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带来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而魏老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则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入教学。通过“雨中耍玩”“南极企鹅”“沙尘暴”“约见彩虹”来开展教学,并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点”这一要素的感受、认知、理解、表达来完成目标的达成。如在“雨中耍玩”教学设计中,魏老师没有按正常思维进行引导,而是以哪位同学曾经在雨中玩耍过的生活感受为切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研究认知的欲望。接着又用儿歌的形式来进一步认知教学要素,并点燃学生表现的激情。“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小雨一点、两点、好多点。”“哗啦、哗啦,下大雨了,一条线、两条线,好多条线。”带着学生去感受生活之美,感受生活的斑斓多彩,也感受生活的平凡与朴实。只要这样,才能充分激发起我们的学生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创设提供生活感受平台的教学情境。生活感受无处不在,课堂里、校园内、草地上、大树下……只要我们的老师有心引领学生去感受,我想这种感受不光是真实的,同时也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我也常常把课堂设到教室外,偶尔来到操场上,偶尔来到草地上,偶尔来到大树下,偶尔来到小树旁,让他们在乐园中先去感受,去发现,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教学《有趣的拓印》时,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先让孩子们玩一玩:穿上脚底有凹凸不平图案的鞋子,在沙地里走一走,看看自己留下什么?再找些各种凹凸不平的石子、树皮、玩具等,在泥上印一印,看看泥上又出现了什么?在玩中了解印纹的形成过程。当欣赏了教师用各种印纹组成的漂亮图案时,孩子们又迫不及待地玩起来:寻找种种可印的材料,思考各种印纹的组合,纷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印起来。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美术表现的形式呈现出来。

(3)创设获得间接生活感受的教学情境。我们的时代已被称之为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电脑多媒体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艺术教育领域。多媒体可以生动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一幅幅诱人的影像。在上《春天的画》这节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对春天是既熟悉有陌生,熟悉的是春暖花开这些自然的表象,陌生的是对这些表象的细细感受。课堂上,让学生说说对春天的感受时,学生的话语就言不由衷了,除了高兴还是高兴。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学生没有发现过其中之美。针对这些,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于视听结合情景交融的影像世界里去感受、发现春天之美。首先,我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影片,描述春天的一些特征(公园里的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动物们出来活动了,燕子飞来了……),让学生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通过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让学生感知春天的来临和季节的变化,在寻找中发现生活美、自然美,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美的良好习惯。这样的生活体验对学生是很鲜活的,它丰富了学生的经验,锻炼了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忆习惯,又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表现生活的热情。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感受,及时让学生的生活感受成为我们的教学契机,其教学效果将是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李海华.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美术教学[J].中国中小学美术,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学科与语言融合教学;保护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113-04

一、问题提出

英语浸入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或其他外语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学科教学内容与英语语言教学有机融合(convergence),使学科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integration)在一起进行,达到英语学习的最佳效果。

在广东有两个英语浸入式实验幼儿园。笔者于2005年加入课题小组,与其他研究者一起为实验教师提供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已进行的培训内容涉及浸入式教学理念、教学原则、课堂用语及评课等。其中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实验教师全部是本土培养的英语教师(native Chinese),经过6年实践,他们在英语语音、词汇、口语、教学观念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另一所私立幼儿园于2009年加入英语浸入式课题组,实验教师全部为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籍教师(International teachers),在英语语言输入的准确性及地道性方面无须培训。虽然受聘教师大多没有教师教育的专业背景,但经过英语浸入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及评课等培训,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从整体上看,实验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大胆的创意和尝试,可是其教学设计均存在不足,教案的书写五花八门,所覆盖的内容完全不能体现出浸入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即学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性,学科目标与语言目标没有分别列出。此外教案中存在的问题还有:教学目标用语笼统,活动目的不清晰,没有评估方式,无法确定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等等。

为提高我国英语浸入式的教学效果,确定既符合英语浸入式课程特点又符合我国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际的教案书写要素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查阅了我国关于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文献,发现极少涉及教案书写要素方面的内容,仅在强海燕和赵琳主编的《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一书中有提及“怎样才算一节好的英语浸入式实验课”,但也没有涉及教案书写要素的论述。本文就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应该涉及的要素作一探讨。

二、理论框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欧美许多国家,不少学校也有学科内容和语言内容相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索,并提出了学科与语言融合教学(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简称CLIL)和保护性教学(Shelter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SI)等课程模式。其中CLIL课程模式有很多种,而在幼儿园阶段最典型的模式就是“浸入式”。它在国外浸入式实验中被使用并被证明取得成功。

CLIL课程模式通过4C框架,即学科(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将学科内容与语言进行融合。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那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语言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包括三种类型,即“language of learning”、“language for learning”和“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第一种指围绕学科主题及基本概念所确定的语言教学目标;第二种指功能性“鹰架”语言(scaffolding language),如学习者为了使用目标语言进行讨论、提问、比较时所需要的功能性语言。鹰架语言促进了学科内容学习相关联的语域(speech acts)的发展,对学习任务的有效进行非常关键。鹰架语言需要教师备课时予以充分考虑。而以母语进行的学科内容学习则无需考虑这一点。第三种语言指教师在课堂上捕捉到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产生的随机语言。根据这个定义,随机语言通常是不能提前预测的。但是学习者一旦有了表达想法的需要,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输入,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发展。文化是CLIL课程设计要考虑的最后一个因素,也被称为“被遗忘的C(forgotten C)”。可见,根据4C框架,CLIL的教案包含的要素有:学科、认知、交际、文化、评估标准。

SI课程模式是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针对越来越多的外国移民所进行的外语教学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完全不懂英语(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或者英语水平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极其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兼顾这种多样性,在教授学科内容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英语)水平,以保证所有学习者在学业上的成功。研究表明,这种课程模式可以提高母语非英语的二语学习者在学科内容理解、认读及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法语晚期浸入式(大学阶段)教学实验所采取的就是“保护性专业课教学”课程。[4]根据SI课程模式,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涵盖八个方面,共涉及30个特点[7],包括备课、背景知识建立、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互动模式、练习及运用、上课、复习及评估,等等。虽然其教案书写格式多样,但主要涉及六大要素:(1)学科内容目标和语言目标分别列出;(2)核心词汇;(3)教材;(4)建立背景知识;(5)有意义的学生活动;(6)复习和评估。

上述两种课程模式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对于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教案书写要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有效整合CLIL和SI课程理论及教学策略,结合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案书写包括学科领域(或主题)、学科内容目标及语言目标、可理解性输入、活动、评估等五大要素。

三、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

(一)学科领域(或主题)――What (subject/domain) do I teach in English?

学科领域(或主题)是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师在书写教案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的两所幼儿园中,一所幼儿园实行单科教学,包括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但另一所幼儿园则实行学科领域整合的主题教学。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框架,都需要教师在授课前确定所授内容的学科领域或主题。学科领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笔者搜集到的两所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都没有明确列出学科领域或主题,虽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看到教师用英文进行各种学科领域的教学,但大都随意性很强。我们需要把这种潜在意识变为显性意识,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在CLIL和SI的课程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大部分是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而且这两种课程模式大部分在小学至大学的阶段实施。所以,在学科领域上教师不需要进行选择,而是自己任教什么学科就教什么学科,所以在CLIL和SI的课程教案中,明确学科领域并未特别加以强调。而在中国进行的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却需要明确这一点,因为大部分浸入式教师是英语语言教师。根据传统外语教学的观点,她们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授语言知识,即“我这节课教什么(英语知识)”;而浸入式教师在备课时却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即“我这节课用英语教哪个领域(或主题)”。笔者从实验教师上交的教案中发现,通过英语教授学科领域知识的理念并未在每位实验教师备课过程中内化及体现,而该要素的确定能让实验教师更加明确英语浸入式课程特点并设计相应课程。

(二)学科学习目标及语言学习目标――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 after the lesson?

在CLIL和SI 的课程中都有提及学科学习目标和语言学习目标要分别列出,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中尤其需要包括该要素,因为浸入式中“语言教学与认知教学并行”[5]79的教学原则决定了这一点。学科目标的确立是确保幼儿认知发展,语言目标的确立则是为了确保幼儿英语语言的发展。笔者采用“学习目标”而非“教学目标”,主要是鼓励教师在备课时思考“学生会学到什么内容”(What will my students learn)、“学生学完后会做什么”(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等问题,而不是“我要教什么”(what I will teach)。

实验教师之所以要分别列出这两个学习目标,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实验教师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水平和语言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而非仅仅是语言。

(三)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strategi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How do I make sure the kids understand what I do and say in class?

如果说上述两个要素解决了教师教什么(what)的问题,那么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则是解决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how)的问题。CLIL和SI课程模式是利用目标语来教授学科内容。教师要特别考虑如何让所教授内容被学习者所理解,这绝不等同用学习者的母语教授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其中的技巧在于思考如何“不降低认知挑战的难度而简化目标语言的输入”,并结合各种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确保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英语浸入式教师如果掌握了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就可以确保幼儿理解所授内容,从而确保其认知发展。

Krashen指出,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有很多,包括:提供语境线索(创设情景),提供非语言线索(手势、表情),平衡所知语言与未知语言的关系,语言调整(语调、重复、讲话清晰、放慢语速等),利用学习者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等。对于幼儿学习者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prior knowledge),使背景知识与新授内容有联系。

根据课堂听课及教案书写来看,教师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显得单一。大部分教师通常选择图片或卡片来介绍实物,但是遇到抽象的词或概念则显得束手无策。如对“空气”概念的讲解,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把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用一大堆英文说出来,认为这是输入概念的唯一途径。但是这种方法只会让幼儿不知所云,教师也明白幼儿可能没有听懂,接着再用英文说一遍,如果幼儿还没有反应,教师也会有挫败感。此外,教师普遍有这样的看法:幼儿英文水平极其有限,英文还在学习,怎么还可能用英文来完成学科内容的学习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笔者曾经在实验园听过一堂科学课,教师就让小朋友通过触摸、观察及实验明白了“无论吹泡泡的工具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个科学现象。整堂课用英文,可以看出小朋友完全明白所教授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他们不仅学了英语,同时也训练了猜测和验证的能力。通过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精心设计输出语言,教师只需简化语言目标而无需降低学科认知的难度。这一点正是英语浸入式的实验教师要攻克的教学技巧难题。通过这一要素的设定,教师提高对可理解性输入重要性的意识,积极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提高英语浸入式的教学水平。而作为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我们也应对实验教师展开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培训及讨论分享,为实验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四)有趣、有意义和互动的活动――Can the kids learn and have fun in the designed activities?

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毋庸置疑。教师通过各种可理解性输入途径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能够理解新授内容之后,随后主要通过有趣的游戏及以玩为主的活动来进行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部分实验教师设计的活动意义不大,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目的也不清楚,结果就是小朋友打打闹闹蹦蹦跳跳就匆忙结束了。

根据幼儿特征,活动设计最好具备有趣、有意义、互动三个特征。教师要考虑四个因素:活动内容、目的、步骤和互动方式。活动内容有时以学科知识为重,有时以语言知识为重。目的则分为巩固知识,确认理解或评估。在讲解步骤的环节教师要特别简化语言,多用可理解性输入策略,以确保幼儿理解活动流程。记录互动方式可以提醒教师采用多种课堂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对全班(T-W),教师对个人(T-I),两人一组(P)和多人小组(G)。如果教师每节课或每个活动的互动方式只有一种,通过看记录,教师就可以自我反思,意识到课堂互动方式更加多样。

(五)可以观察得到的评估(observable assessment)――How do I know that the kids have learned?

评估是教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教授学科内容或是语言,教师都无法通过试卷来进行评估。在幼儿园阶段,评估方式的特点应该是“可以观察得到”。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活动或任务设计等途径了解小朋友的理解和反应,以确保达到教学目标,评估方式可以分为教师观察和搜集学生作品两个方面。教师观察内容包括活动进展是否顺利,幼儿是否能完成任务(认知及语言任务),幼儿行为及幼儿反应。教师观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后可以把学生所做的各种活动材料收集,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这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另一种方式。

评估要素在教案书写中是留白的,要等到教师上课之后再书写,也可以看作是教师的课后反思。在收集的教案中,我们发现实验教师极少涉及评估这一要素,这说明教师在备课中很少思考“怎么才能看出幼儿已学到了所教授的内容”这个问题。希望通过这个要素的书写,促进实验教师思考并在教学上实践。

上述五点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是在借鉴了CLIL课程的理论框架和简化了SI课程教案书写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和改进,符合我国英语浸入式在幼儿园这个特定阶段的特点,具备可操作性。为了更加直观理解,笔者制作了教案书写模板(见表1)。

教案书写体现了直观、互动、反思等特点。教师通过这个教案书写模板,可以根据要求一目了然地进行课前准备,并且根据模板提供的要素线索,进行自我提问和反思。

该教案书写要素并未把CLIL课程模式中的文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列出,原因是在幼儿园阶段,文化的概念无需明确提出,而是融入到课程的主题或领域中涉及。另外,在SI课程教案书写中有提到教材要素,而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中则无需列出。原因是我国幼儿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并没有规定的统一的教材。目前大部分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师都是整合不同的教材或教学资源进行备课,所以在教案中无需也无法列出所使用的教材情况。

四、结 语

要使实验教师内化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按照要素书写教案,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还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幼儿园要构建英语浸入式课程框架结构(curriculum map)。只有有了课程框架,教师才能按图索骥确定自己所教学科及语言在整个课程框架中的位置,使教授内容更趋于科学合理,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2.幼儿园教师要进行教案书写专项培训。因为教案要素涉及CLIL和SI的课程理念,在推广书写要素之前幼儿园要争取教师的认同及理解,否则教师在书写教案时仍会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不认同,其积极性就会降低,并阻碍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提高教师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大胆尝试,这些都可以让教师感受到支持和帮助,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及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借鉴[C]//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12.

[2]HARMER, J.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张晓遐.怎样才算一节好的英语浸入式实验课[C]//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62-163.

[4]强海燕,LINDA SIEGEL.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发展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1-7.

[5]赵微,李闻戈,高小妹.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创举[C]//迟延萍.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9-82.

[6]COYLE, D., HOOD, P., and MARSH,D.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第4篇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和人类有着割舍不开的情缘。幼儿喜欢与动物为伍,常常会不知不觉地与动物对话,他们对动物世界充满着兴趣和好奇。他们喜欢聆听动物的故事,怀抱毛绒绒的动物玩具,翻着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然而,现实的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又离幼儿很远,幼儿并不能时时接触,充分了解,无法真正走进动物的世界。幼儿喜欢动物,他们渴望做动物的朋友,但环境不断遭受破坏,动物的家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考验,我们将从动物的生活环境、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引导幼儿进行探究。

二、主题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动物的不同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进一步探索动物生活习性的愿望。

2.对动物奇特的现象和特殊本领感到好奇,体验探索动物世界的乐趣。

3.了解人类可以从动物的一些特征中获得启发,进行发明创造。

4.体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激发保护它们的欲望。

三、活动安排及形式

1.学习:

集体活动:动物园里真热闹(艺术)、长大以后像什么(艺术)、树和喜鹊(艺术)、小鸟分窝(科学)、五只鸭子(音乐)、狗熊分饼(科学)、好朋友(科学)、恐龙的秘密(科学)、妈妈和宝宝(科学)、螃蟹的奇遇(科学)、潜水艇的秘密(科学)、小螃蟹吹泡泡(语言)、大树的医生(语言)、猫头鹰(艺术)、田鼠太太的项链(语言)。

分组活动:神奇的树、大鲨鱼、我喜欢的动物、送鱼儿回家、野斑马、送小动物回家、啄木鸟、鸽子、小蜻蜓捉害虫、小猫吃鱼。

2.运动:

会模仿各种动物的姿势,动作协调。

初步学习跳绳的技能,锻炼手脚协调能力。

远足活动:

体育游戏:小猴爬、老狼几点了、赶小猪、老鹰捉小鸡、打鸭子、小乌龟、狡猾的狐狸等。

3.生活:

了解自然角或家里宠物的习性,学着照料它们。

有探索生活中常见动物特征和习性的愿望,喜爱动物。

4.游戏:

美工区:

提供光盘、广告纸,吹塑纸、水粉颜料、版画、橡皮泥等各种材料。提供剪纸步骤图。

益智区:

提供动物棋子、动物拼图、十二生肖卡片等,供幼儿排队。

语言区:

打印有关动物的汉字卡片和动物图片,供幼儿认读配对。提供幼儿百科全书;发动家长带有关动物的书籍和图片供幼儿翻阅。提供幼儿自制动物服饰表演动物时装秀。

生活区:

提供动物图片,给动物辨尾巴、辨脚等。提供针线、纽扣给动物装眼镜、订鱼鳞。

建构区:

搭建动物园。

四、主题网络图

五、相关的环境创设工作

1.“动物大世界”研究分布图。

2.教室内布置一幅海洋背景图,将幼儿的美工作品展示在上面。

3.让幼儿自带动物玩具,并布置一个情景,使之成为“动物之家”。

4.在区域中提供动物的拼图、图书或将自带的活动材料、图画张贴于墙面上。

六、家长工作

1.带一本有关动物的百科全书或书籍。

2.将主题的名称、目标、要求及内容等发帖到网上,使家长了解这一主题活动的意义,便于家长配合。

3.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利用各种资源(如图片、图书、录像等)制作孩子喜欢的小动物。

4.带一件自己喜欢的动物玩具或动物标本来园。

5.帮助孩子查阅一些有关动物的资料,和孩子一起看《动物世界》等专题电视节目。

6.家长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带孩子到公园或动物园去,近距离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七、主要活动教案、实录和活动照片

动物园里真热闹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乐器与节奏型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进一步了解常见动物的不同特点。

2.能乐意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打节奏带来的快乐。

环境创设:

1.动物园导游图一张、各种节奏型卡。

2.各类小乐器:打鼓、木琴、小铃、响板、沙球、铃鼓、木鱼等(或自制的各类小乐器)。

3.乐曲:动物狂欢曲。

活动重难点:尝试运用不同的乐器与节奏型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

活动流程:说说――尝试表现――模拟参观。

活动过程:

一、说说不同动物的动态,并匹配相应的乐器。

1.看动物园导游图,图上有不同的区域:鸟类区、猴山区、狮虎区等。

2.听乐曲:有轻快的、沉重的、跳跃的等,根据音乐的变化猜测所代表的是动物园导游中的哪些区域。

3.随着音乐表现不同区域动物的活动特点,选择乐器,尝试匹配。

4.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通过打击来表现动物行走、跳跃等形象。

二、尝试运用不同节奏型表现动物的形象

1.用有节奏的句式介绍动物的特征。

2.每位幼儿选择一种节奏型和一种乐器,随着音乐练习。

3.两个小朋友用一种节奏型合作表现两种动物的特点。

4.一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及节奏型,表现自己小组代表的动物。

5.两个小组选择两种乐器和不同节奏型,合作表现两种动物。

三、模拟参观动物园

1.根据参观动物园的线路图,讨论每个区域运用哪一组的节奏来表现。

2.根据动物园导游线路图先后所经过的区域,到达某一区域时,选择代表这一区域动物的幼儿就随音乐打击乐器。

海洋音乐会

活动目标:

1.了解海洋里的鱼类,激发对海洋生物的探究兴趣。

2.感知鱼的不同发音方法,愿意根据提示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难点:

1.了解故事的内容,并尝试回忆和复述故事。

2.感知不同鱼的不同发音。

活动准备:收集各种鱼类图片。

活动流程:导入活动――故事分享――延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你知道哪些小动物会唱歌吗?(小鸟/小青蛙/小鸭子……)

师:其实有许多动物都会唱出美妙动听的歌曲,连小鱼也会唱歌呢!想听一听吗?

二、故事分享

1.小黄鱼的家在哪儿?它是怎么唱歌的?

2.它唱起歌来“呱呱呱”。这声音像谁呢?

3.海豚的歌声是怎样的呢?谁来学一学?

4.对虾唱起歌来又是怎样的呢?

5.它们都会发出好听的声音,那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猜猜他们身体的哪个部位会发出声音来呢?(引导了解:收缩鱼鳔、扑打鳃盖、咬牙齿、摩擦鳍棘等)

6.小青鱼也想报名参加音乐会,能进来吗?为什么?

三、延伸

1.幼儿讨论。

师:海洋里还有许多鱼类会演奏音乐呢,你还想请谁呢?

2.幼儿联想。

师:你们刚才说了很多呢,回家再查一查还有哪些鱼类会演奏,明天自由活动的时候交流。

潜水艇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潜水艇为什么会下沉、上浮,知道它是仿造鱼鳔创造、发明的。

2.乐意利用塑料瓶去探索潜水艇的沉浮原理,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初步认识潜水艇,了解潜水艇的沉浮原理;

幼儿尝试动手制作潜水艇,体验做实验的兴趣。

活动准备:潜水艇课件、鱼鳔、纸制的鱼、塑料小管各一份、塑料瓶每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塑料框。

活动流程:导入――讨论――幼儿操作、探索与体验――经验交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小朋友都知道鱼最大的本领是游泳,可到底为什么鱼会上浮、下沉呢?

师:原来,鱼的肚子里有个叫鱼鳔的东西,鱼鳔到底怎么会帮助鱼上浮、下沉呢?看看鱼鳔里鼓鼓的装的是什么?

师:对了,是空气!当鱼鳔里全是空气的时候,鱼就会浮到水面上的。

二、讨论

师:聪明的科学家们,很早就开始动脑筋想办法,创造、发明了一样能有鱼这样的大本领,而且能带着我们人类上浮到水面、下沉到水里的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幼儿猜测)

师:那你们动动脑筋想想,潜水艇为什么会和鱼一样上浮、下沉呢?(幼儿动脑筋想象、讨论)

三、幼儿操作、探索与体验

师:今天,老师请你们人人来当回小小科学家,用这个塑料瓶来做做潜水艇,想想怎样才能让“潜水艇”上浮、下沉?(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四、经验交流

你在做“潜水艇”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的“潜水艇”有没有完全上浮、下沉?

狮子的假发套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理解描述狮子心理变化的词,孤独、失望、惊喜、激动。

3.感受狮子心情变化过程,懂得帮助别人可以得到快乐。

环境设置:森林背景图一张,两张大狮子的形象图,小猴、小鹿、兔妈妈、兔宝宝的图片各一张制作成立体教具;(狮王进行曲)音乐。

活动重难点:学会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理解描述狮子心理变化的词,孤独、失望、惊喜、激动。

活动流程:出示两张狮子图片――分段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分段讲述故事后半部分――完整倾听故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狮子图片,引出主题

1.出示狮子图片。

师:看看老师把谁请来了?(大狮子)

看它长得什么样?它的头发是什么样的?

啊!是一头漂亮的金发狮子。

2.出示秃头狮子图片。

师:现在这只狮子变成什么样子了?

它怎么会秃头的呢?小朋友们来猜一猜。

3.出示森林环境图,引出故事。

师:它是不是和小朋友猜的一样呢?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去看一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结:通过两只狮子对比,了解金发狮子很漂亮,秃头狮子不漂亮了,引发幼儿思考,引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二、分段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边讲边议角色的形象与心理活动

1.讲述“森林里……真威风!”后问:大狮子很想和小动物交朋友,你们觉得小动物会和大狮子做朋友吗?为什么?

2.讲述故事(“大狮子很想和小动物”……“一钻就不见了”)

提问:

(1)小动物们愿意和大狮子做朋友吗?故事中是怎么说的?

(2)它们都不愿和大狮子做好朋友,你觉得这时大狮子心里会怎么样呢?

师:

(1)得不到朋友的狮子,心里很失望。

(2)大狮子在森林里一个人独自散步,心情很孤独。

讨论:如果你是大狮子,你会用哪些办法赢得朋友呢?

师:你们的办法都很好,可是在离大狮子不远的小兔家着火了,而兔宝宝还在房间里,你们想这大狮子知道了,会怎么做?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3.讲述故事(“从森林里”……“真难看呀”)。

提问:

(1)大狮子是怎么做的呀?

(2)兔宝宝得救了吗?可大狮子为了救兔宝宝失去了金发变得很难看,小动物们会不会更不喜欢它,更不愿和它做朋友呢?为什么?

(3)大狮子为了救小兔失去了金发,头上光秃秃的很难看,小动物们想什么办法来帮助大狮子呢?幼儿猜想。

师:小动物到底想了什么办法来帮助大狮子呢?继续听故事。

小结:幼儿倾听故事前半部分,了解大狮子心情失望、孤独的原因。

三、讲述故事后半部分

提问:

1.小动物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大狮子?

2.大狮子看到这么多小动物到家里,它心情怎么样?

3.最后大狮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呢?

小结:幼儿倾听故事后半部分,了解大狮子心情的转折。

四、完整倾听故事,讨论、理解主题

1.完整倾听故事。

2.为什么大狮子没有了金发,却赢得了很多朋友?

师:只要帮助别人,就能赢得朋友。大狮子是这样做的,我们小朋友也要这样。我们要做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3.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呢?

小结:幼儿理解故事主题,懂得帮助别人可以得到朋友。

活动延伸:

这样的狮子你们愿意和他交朋友吗?那请你们也来帮狮子设计一个漂亮的假发套,把它画在纸上好吗?

八、主题活动反思与小结

“动物世界”的主题进行了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幼儿在其中快乐地畅游着,说要结束似乎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的感觉,当然对自然、动物的探索还远远没有结束,对幼儿来说对动物的探索只是刚开始,我们只能说暂时告一个段落。回顾这一段时间开展的活动,不管对幼儿还是老师,都有不小的收获。

1.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活动。

学习性区角游戏能让幼儿更主动地尝试和探索,并且能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在前两个主题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继续创设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性区角活动,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了很多有关动物的秘密,如:

语言区――幼儿自己带来书籍、画报等资料,从各种资料中获取了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并且在和同伴的交流中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进步。

美工区――幼儿搜集了各种废旧物品包括纸盒、鸡蛋壳等进行制作小动物,并在欣赏各种动物的外形美中,审美能力得到逐渐的提高。

生活区――通过尝试为小动物装眼睛,培养动手能力。

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很喜欢做有关动物的游戏,如:“送小动物回家”等游戏。在散步时,幼儿更加关注小动物,经常蹲在草丛边观察蚂蚁、螳螂的生活习性,看到草地上的小麻雀也非常友好,找到树上的鸟窝,都决心要保护它。

在饲养角中,幼儿饲养了鱼、乌龟、小鸟、松鼠等动物,并每天喂养它们,增进了他们对小动物的感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