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10:3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品德与社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精心备课拓宽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中很多内容都与安全教育有关,有助于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今天,你安全吗》、《公共场所拒绝危险》、《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三课内容的设计来源于生活,按照学生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设计案例。如活动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防踩踏安全等。以实现以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具备基本的自救自护能力。又如:今年夏天各地溺水事件此起彼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这学期的单元测试卷上出了一道问答题:“下午放学,小军带着小明到附近的水塘边捉鱼,你认为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危险?如果是你,如何避免这些危险呢?”有的学生答案单一:会溺水死亡,要和大人一起去。而有的学生就具备了发散思维,想到了多种可能:会掉到水塘里,会迷路,会被受伤,会被下暴。还想到了多种解决的办法:劝他们别去,如果执意要去就报告老师;和家长一同去时还要带上救生衣、游泳圈等;家长不能去就建议小军他们改做打球等活动,远离水塘边。我采用对比讲解法,最后还补充了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防溺水“六不”原则。
二、故事导入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我收集学校身边发生的安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对书上的故事都预习知道了,课上不很感兴趣,但对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很感兴趣。例如,在上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我就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吗。清晨,同学们都穿上漂亮的校服,一路哼着歌安全地到达学校。可是,一年(2)班的一个男生却住进了医院,为什么呢?原因是他在上学路上过马路时一手拉着奶奶的手,一手拿着玩具“小虎队”卡片,当他过完马路后发现自己的卡片掉了一张后,他就挣脱奶奶的手,箭一般地冲向马路中间弯腰去捡卡片的瞬间,悲剧发生了,一辆出租车撞上了他,他被撞倒在地,头部出血了,晕过去了……还好,经抢救,生命总算保住了。可承受了手术之苦,花了巨额医疗费,耽误了学习,耽搁了家长上班。安全意识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听了老师的故事,学生也乐于收集和分享身边的安全故事。通过讲述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类故事,使他们产生对某些问题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简要分析,使大家获得相应的安全知识,激起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情景体验培养能力
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在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自有“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有利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习惯的养成。例如,在上《今天,你安全吗》一课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就请了两个同学上台表演,一个扮演陌生人,一个扮演小学生。小学生机制应对陌生人,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要是在生活中遇到陌生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如,在上《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模拟怎样拨打119报警电话。报警以后在等待救援时要将鲜艳的衣服或塑料布用棍子挑在窗外,大声呼救,让消防员叔叔尽快发现你。这些环节都让学生演一演,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也实现了叶澜教授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结语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中蕴含安全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走进课堂,让安全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让安全与学生同行,让幸福与学生相伴;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如花般绽放,让孩子金色的童年里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作者:王华容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一、什么是政治小论文写作
政治小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小论文写作涉及思想认识、生活态度、价值观、世界观及生活阅历与经验,又有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语言习惯,还有对阅读作品的积累、解析、品评、贯通、迁移、再造。小论文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写作理念,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或科研含义上的对某类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所使用的钻研推究的涵义,它是依托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内容,以学生的心灵活动主主体,通过文字表达的一种有形的思维,它是生活化的、修改化的有主体观念的、有情感色彩的一种思维呈现。这种写作是对独立精神的召唤,是对创造品质的提升。实现了由注重章法到回归人性的转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独有的表达习惯和直率真诚无畏的心态坦方历史、人生、自我、家庭、社会、生存状态和人类命运。
二、如何让政治小论文写作走进教学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
小论文写作应把写作主体的潜在的情感力、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尽情地发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教师要树立新教学的观,使价值标准多元化、审美多元化;分析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从而减轻学生写小论文思想负担,提倡独立思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能体味创造之乐、表达之乐。
(二)改进教法和学法。
小论文写作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让学生建成现代个性支点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尝试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模式,建构小论文型写作教学机制,采用富有个性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在平时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过程的各环节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小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写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培养良好的思维个性,文道统一,知情互动,使见解更主客观理性。
(三)引领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1.培养批判质疑品质,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前提。2.训练发散思维能力,这是小论文写作的核心。3.拓展想象空间,这是小论文写作的动力。”想象是无限的空间,通过它可以找出表面上不相干的生活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把它们集中熔铸主一体,创造更广阔地世界。想象就是深度,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静态的文字挥发动态的灵性。4.吸收学科的知识,这是小论文写作的保证,为小论文写作提供“源头活水”。教师还应将学生的阅读范围引向更广阔的领域,如文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优化知识积累,丰富思维背景。让学生从各种渠道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获得创造的源泉。
(四)在小论文写作中培养写作个性。
写作个性是指个人稳定的写作心理品质。包括写作任何的倾向性(即写作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和个性心理特征(即写作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小论文能力是写作个性的关键因素,制约着写作效能的发挥,写作品质的展现,写作个体的发展。写作个性对小论文能力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提供必备的主观条件。没有的心胸,乐观的情绪,易于合作,勤于思考,善于吸纳改造知识经验等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个性,写作就会缺乏小论文能力。因此要把写作个性与小论文能力紧密结合。
【关键词】创新 兴趣 实践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中老师深感初中思想品德课难上,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的体会是政治课没有新意,枯燥无味,这极大地影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我觉得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无论从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上都应该深深反思,找出应对之策。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纠正。我就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体验提出几点感受。
一、在激发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的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的去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言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后来他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可以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自己要善动脑子,肯动脑子,舍得下功夫,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采用有效方法的手段,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激活了课堂教学,进而改变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之产生。
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要善于设疑,巧妙设疑,要联系学生实际,去启发唤醒,鼓励学生参与质疑,帮助学生分析,观察想象,还要抓住时机,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三、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这是由教师指导而学生独立进行的教学要素结合方式。
它的特点是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兴趣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如“政治理论研究小组”、“思想品德课学习小组”等。也可以就某个专题的探讨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学习方法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要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简单易行,我想值得每一个政治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
四、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浅议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浅议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议学校德育与社会现实的脱节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有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学校德育社会现实环境因素
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有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代社会生活存在不容忽视的裂解,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现实性的社会基础。从青少年德育的角度来看,良好品德的养成不是无条件的,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塑造人的灵魂,培养理想信念、保证方向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内化、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与当代社会生活存在不容忽视的裂解,严重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道德环境中理性掌握并自觉运用道德原则,坚持做人准则,加强德育有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德育目标的实现,离开受教育者的关心,离开学生的需要是不可想象的,脱离当代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德育就脱离了学生的需要,就不会得到学生的关心,就像是建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因此,学校德育必须研究当代社会生活,以现实为维度。
首先,设置适宜的德育内容,反映当代生活。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逻辑结构,道德教育的内容确实很难与社会实际问题一一对应,也不可能“学到了就能在社会上派上用场”,目前,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传递的通常是经过过滤、筛选的纯而又纯的做人道理、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美好、善良、非真实的一面。然而客观现实并非学校德育教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它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其结果是学校德育工作不但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实际脱节,沦为不切实际的空谈,而且会导致一些学生以纯理想的态度去对待现实。而脱离现实的道德理想主义只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当这种落差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变异就会产生。“除开该被时代所否定、扬弃的腐朽道德,凡属对现时代具有进步意义的道德,都同时具有超前性和现实性两个方面的属性。德育教育的适度超前无疑对社会进步具有“导向”上的功能,但脱离现实的道德理想主义只会带来消极效果,造成“超时代的悲剧”。
其次,把握道德教育的基础,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行为随人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道德根本上是社会的,但道德也与个人的反省和选择有关。由是观之,道德教育必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研究、理解学生要求不是简单地对之进行道德说教,而应从青少年的道德实际出发,尤其是从他们的道德心理实际出发,忠实地描绘他们的道德现实,解剖、分析其道德现状,探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只有那种符合学生的需要,能激发、引起他们的关注,并产生情感的道德教育才会是有效的,否则道德教育的内容就不能被学生同化,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就永远是一种外在物,对其将来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最后,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解决新问题。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改革与竞争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发展迟缓、变化呆滞的状况,思想道德教育也应在竞争中不断改革、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那些“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遭到蔑视。道德生活是不断发展的,道德理论也要随着道德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发展道德理论,不仅要以现代社会的实践为基础,而且要以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为支撑。因此,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关注现实、关注变化,思考、研究变化的原因,并作出正确的回答和说明,发展道德理论,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构建学校大德育体系这个问题,从能搜索到的文本看,多有论及。比如,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的文章《育人为本 构建大德育课程体系》、大学生教育资源论文《关于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重要性问题的探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陈智的论文《构建大德育体系,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提及大德育体系构建。但这些论述无外乎只提及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道德形成的心理构成层次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品德,并研究这个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二是探讨构建大德育体系的重要性;三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谈怎样构建大德育体系。至于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构建大德育体系,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又使这方方面面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这方面的论述并不多见。同时,毋庸讳言,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都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即重视教学质量而忽略德育工作,这并非一地一校的情况,使德育工作基本上走进了死胡同。
由此我们认为: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应该走务实工作的道路,应该让德育工作从喊口号、做材料、应付检查的误区中走出来,使德育有操作的平台、有要抓的实事,并有实在的效果。德育应该不是虚无缥缈的、摸不着看不到的,而是付出努力就能见到效果的。平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觉得德育工作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又好像是凭空使拳,全不着力。我们成天说我们的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其实主要抓的仅仅是教学工作而非教育工作。德育,因为没有具体的工作实践而成为了空架子。
同时,工作中处处有德育的要求,如品德课就是搞德育的、学科中也有渗透的任务、班会课和队会课也有德育任务、搞活动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德育功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德育举措等等。但据我们观察,这些工作都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统一的具体的目标,各块工作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自为阵,这就使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不到“功半”。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们认为:努力实践、探索怎样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把德育工作做成真正意义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为培养学生品德服务,研究怎样通过确定具体、统一的目标,把品德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课、主题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大型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有实际效果的德育工作体系,即我们主张的“大德育体系”,是具有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这个问题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德育实践问题。德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规定有多种形式表现。例如,小学的品德课在一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另外,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有渗透德育的要求。还有学校的少先队工作等。但据观察,真正把德育工作像考试科目一样认真抓的学校总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精英化的而非大众化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学生的案例都是英雄式的,而常人是无法达到的。既然如此,品德教育做起来就觉得空泛,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自己都觉得无法说服自己,遑论教育学生。二是教师的观念问题。由于德育工作不及教学工作那么见效快,体现不出教学业绩,所以教师总是热衷于抓教学质量而淡于做德育工作。品德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科渗透更是应付了事。至于其他德育工作,只是上级要求严格检查时随意做一下,能应付过检查就行了。三是社会影响。实话说,我们的社会表面看起来好像并不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因为很多在学生眼中或所受教育中被认为是缺乏道德的人却是成功人士。这样的导向就这样影响学生,即人主要是要有本事,品德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德育实践才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我们搞这项研究,就是要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并在教育实践中从基本的道德目标层面使学生接受品德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
研究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各种手段的整合问题。德育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外乎是组织大型教育活动、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教育。但这些工作都没有统一在一个具体的目标下,于是各个方面的德育工作,就各自为阵。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就是在德育实践中探索整合各种德育工作手段,以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学生德育的需要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德育实践,从实际出发,放弃高标的、不切实际的空洞德育,定立具体的、有助于学生提高素养的、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德育目标,让学校德育工作就教师而言,不会成为一种教师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无用功、苦差事,不再是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枯燥说教。我们的研究,就是要让学校德育工作切合实际、讲求实效,做真正的德育工作。二是解决德育工作需要有统一的目标而谋求实效与德育工作各种手段过分分散的矛盾。目前,德育工作各种形式手段各自为阵,用力分散,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步步明确具体的目标,把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统一在这个目标之下,使得各种德育形式手段就在短期内形成了合力,便于把德育根本目标的难度进行分解,使学生品德培养工作步入渐进的、有效的良性工作循环,使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手段增强其有效性,不至于打空拳。
三、怎样进行大德育实践
(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实践法。在课题观念指导下确定目标,再在目标指导下确定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然后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追求效果、总结经验、提炼观点。
2.比较法。比较实施课题前后学生的品德表现,即验证德育实践的效果,从而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3.观察法。观察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品德表现,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调查法。包括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检查德育工作和课题实验的成果(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将经验在反复论证中形成论文,推广成果。
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业的总结,又是大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开始,因此,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水平,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
目前,在部分高校内存在着拼凑、抄袭甚至购买论文的不良论文写作风气,其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不良风气的背后隐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落后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发研究兴趣培养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忽略,其结果使部分学生形成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以及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写作的习惯。部分大学生在进人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仍不能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科学探索与成果性写作有机联系起来,仅仅将论文写作看作是一段学习完成之后的文字总结,是一种不得不做的被动性工作。
人的科学探索活动应当包含两个过程:一为实际动手过程,包括调查研究、查证资料、引证理论思想、提取实验数据及推导实验结果;二为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详录科学探索的全部过程,并以论文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发现和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文写作并不是单纯的工作总结,而是一项全面体现科学探索过程的活动。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应当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探索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与人的正确、有效、科学合理地表达思想与意志的愿望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并藉此来倡导并实施一种创新性的论文写作教育。
社会上及高校中出现的论文写作上的不良风气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新要求,最近,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知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视为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使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第二,第二.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视为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与需求,掌握文化、科技前沿领域动态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学术意识,强化论文写作的社会实践意义,做到选题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第三,第三,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视为健全管理机制、倡导良好学风、培养优良学术道德风尚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使学生理解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对自身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切实纠正毕业设计(论文)脱离实际的倾向,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
第四,通知为我们在高校探索实施一种创新性论文写作教育提供了参照依据。针对关于学生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严重不良现象,依据教育部指示精神.结合对大学生论文写作的探索性认识,笔者提出并积极探索在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大学生论文写作系统工程建设的构想。二、全面实施大学生论文写作系统工程建设
第五,基于上述,笔者倡导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倡导学生凭借探索兴趣和实践价值反思知识、反思理论、反思教育教学体系,倡导学生将自己的积极探索、主动思考、深刻反思落实和体现在具有科学合理逻辑的论文写作当中,高度概括、条分缕析、严谨有序地阐明自己的科学性论点,以论文写作作为主动学习的探求开端与成果终结。 全面实施大学生论文写作系统工程的构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探索大学生论文写作与主动、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其二.构建相应的教育机制与保障机制。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
由于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会影响其道德认识和评价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某些道德观念。教育中要做到具体形象,从实例分析中让学生辨别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朋友”这个道德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下面两个事例:
1、肖小明和李大伟是好朋友,期末前肖小明因病不能上学,李大伟主动去
他家给他补课,坚持两周,风雨无阻,期末考试肖小明取得好成绩。
2、赖小娟和吴莲花也是一对好朋友,期末考试时赖小娟有一道数学题不会
做,吴莲花趁老师没有注意把自己的卷子给赖小娟看了,因此赖小娟数学得了满分。
让学生讨论他们谁和谁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回答,再
去讲解“朋友”和“友谊”的正确内涵,这样可事半功倍。
让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就必须澄清或消除某些模糊认识或错误观念,其
常用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讨论指出某种看法的错误性质,教师和学生对其都采取一致的
否定态度。
(二)、借助于课文中的事例或现成事例使学生看到这种错误观念以及由此
产生的行为后果,如用“狼来了”的故事说明说谎的危害。
(三)、用变式使学生分清道德观念的本质内涵。
(四)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证明某些错误观念的危害性。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
(一)教育者要言行一致
要把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须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否则,不管教师讲得多么有说服力,只要学生发现教师言行不一,就不会相信教师的教育,就会怀疑教师传授道德知识的真实性,只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对教师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坚信不移,并成功为自己行为的指南。
(二)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
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情感体验是道德知识转化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由于按一定道德要求行事后,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支持、赞扬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催化剂。例如,在组织为孤寡老人服务时,为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各种公益活动中,学生会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心情和荣誉感,还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当然,在实践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消极的道德体验,所以要注意防止,组织好活动。
(三)要注意防止“意义障碍”
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要求都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有时学生不仅不执行正确的道德要求,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意义障碍”论文格式模板。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意义的真正理想,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产生意义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学生感到教育者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不公正。
(2)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
思维实际。
(3)教育者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过多过频,学生无所适从,又不及时检查执行情况。
(4)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性手段,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5)教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
为了消除意义障碍,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做事客观公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适当,且做到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相统一。
三、 正确的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深入开展道德问题讨论德育论文德育论文,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讨论的素材有两个来源:一是各科教材中典型事例,如语文课本中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思想品德课中的品德问题。二是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事例,如王磊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次全校举行乒乓球大赛,他想如果代表班级参加团体赛,即使团体获奖,自己什么奖品也得不到,于是他只报名参加了个人单打比赛,最后,他获得了全校男子单打冠军,可班级团体赛因他没有参加而没有取上名次。让学生讨论王磊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以此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环节,有意识、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如学生的作文、墙报、学生的入队、入团仪式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媒介。
(三)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道德判断发展的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学生的道德评价和判断最初是在他人评价的影响下形成的开始常常是重复教师、家长或别人的评价,以后才慢慢的学会了独立地对别人进行评价。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身体力行。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但要做到客观公正,而且要注意讲清为什么这样评价和判断,以利于学生模仿,学习,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和评价,并付诸实践。
研究生教育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特点是通过研究活动使其在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科学领域不断探索和深入钻研的精神[1]。科研能力表现为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独立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并且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科学研究从选题到完成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将难以做好科研工作[2]。少数民族研究生在培养教育和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如何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有一定难度。同时,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社会经济等原因,在各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差距。因此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已成为关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任务。少数民族人才对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人文、地理等特色非常熟悉,民族地区科研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该地区的科学事业发展。
2少数民族口腔研究生的特点和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
2.1入学基础不同,培养考核方式相同
新疆的少数民族研究生多来自于新疆各地州,部分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水平低,少数民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未开设英语课程,加之汉语为非母语,使得部分学生汉语、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薄弱,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学习吃力,压力很大,常常会缺乏自信。目前使用统一的培养方案、按照统一的考核标准,对于部分民族学生将会形成比较大的学习压力,加重思想负担,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为了达到统一标准,部分学生将主要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外语上,弱化了专业学习,结果导致基础不扎实、专业不牢固、能力无提高。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研究生汉语或英语基础比较差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保证每个研究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因此,对于不同基础的研究生应因材施教,制定适当的培养方案。
2.2培养观念陈旧、形式单一,考核制度不科学
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是长期困扰导师和教育管理者的难题。以往只注重培养理论讲授和动手操作,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本科教学水平上。这种落后的观点导致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不科学,不能保证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真正提升。少数民族及汉族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可分为3个部分,即理论课学习、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研究生论文的评审和答辩,重点放在了学位论文的评审和毕业答辩上,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往往不被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更多的是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实践环节[3]。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口腔研究生被外语过级考试和占据了研究生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因而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相对较少。因为学校尚无相关考核指标,所以也往往被导师以及学生忽视。
2.3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课题的机会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对科研兴趣不大
课题研究是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的主要途径,对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科研方法的训练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汉语水平有限,于是很少有机会参与课题,其中大多只是挂名,并不实际参与课题研究。个别导师由于教学、临床、社会工作繁忙,对研究生指导不够,没有完全尽到培养指导的责任。个别学生对科研不感兴趣,不是为了学习科研方法和培养科学素养而来,仅仅是为了文凭而来,有些研究生只是被动的完成规定学分,以过关达标为目的,对于探索性、研究性内容不感兴趣,对于从事的研究工作只是被动接受,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的限制,很少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很多研究生从未参加过或者很少有机会参加学术活动,使得学术交流没有形成一种习惯,没有成为一种必要的学术生活制度。
3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3.1重视品德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重视品德培养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将其培养成为有理想和有良好品德的社会优秀公民,重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要注重引导少数民族研究生树立能够超越民族、文化、信仰、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等基础之上的博爱精神,使得各民族研究生在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中能够共同进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干部和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通过骨干的力量加强少数民族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3.2注重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培养的一致性
针对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加强少数民族研究生技能培养及知识结构提升,培养其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汉语言沟通能力和英语的读、写能力,能主动运用已掌握的科研手段,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独立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4]。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科研能力的具体方法如下。
3.2.1选择研究的课题
对于刚从大学生活中进入研究生生活的学生来说,选择科学而严谨的课题并非易事,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首先建议其大量泛泛地阅读,培养好的阅读文献的习惯,其次,在导师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展开延续性的研究或者在临床实践中寻找和发现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问题,再通过文献检索进一步明确所要研究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前景[5]。
3.2.2研究方案的设计
建立完善的开题制度,在开题阶段学生需通过完成综述、撰写开题报告、公开答辩等,由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专家团联合审核。锻炼和提高了少数民族研究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使研究方案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3.2.3课题的执行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少数民族研究生之间,少数民族研究生与汉族研究生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团队意识。各民族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各民族学生取长补短,更多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在合作中产生更多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建立学生定期向导师学习、汇报的制度,使导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和指导的机会。
3.3改进培养方法、个性化施教
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素质与个人能力培养,提高少数民族研究生适应和融入社会的能力,将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研究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于其个性化发展的培养、考核制度,在研究生学习的三学年中,对于理论课学习、中期考核和硕博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标准,真正做到个性化施教。同时在个性化施教的培养过程中,尽可能多的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关怀和帮助,可每周定期由专门的老师负责成立学习沙龙,针对少数民族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的问题、科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语言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开展帮扶活动,及时解决学生的难处。
3.4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基础知识的加强和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在少数民族口腔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学习班、学术会议与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口腔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开展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增加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提高其钻研科学的能力。
3.5大力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科研投入
鼓励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研究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增强研究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申请各类科研基金项目,为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奖学金的评定制度中应加大科研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多元素考核标准,使更多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科研产生兴趣。应当将科研能力评价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建立大众化科研培养系统,以此作为大学生评选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免试推荐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参考条件,以此来激发少数民族口腔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3.6导师在少数民族口腔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富士康员工“十三连跳”的悲剧,在中国引起铺天盖地的反思,也使我对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应对快速变动的时代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注入生活内容和时代“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
首先,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学生的个人生活有着广泛联系,思想品德课的重心不应放在单纯传授知识上,而应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放在让学生学会生活上。因此,课堂上要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种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与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
其次,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社会情景,引领学生用心感悟、用心体验,如:利用多媒体将社会事例搬到课堂。比如:在“我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贴近生活,通过观察,扮演角色,换位思考,使学生付出真心、真情,获得最有效的体验。如:在学习“司法保护”内容时,我就轮流带学生到附近的法庭和法律事务所开展采访调查活动,让学生亲历具体事件,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性。
最后,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社会实践是坚定信念的“催化剂”。信念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责任感。课堂中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入实际,在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强烈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可以说,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社会实践还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 思想品德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社会情境,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社会服务、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真正体会“实践出真知,活动长才干”的道理。
思想品德课教师也要积极转变观念和作风,不惟分,不惟名、不惟利、不惟上地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同时,要利用写论文、博客、实践、谈话等一切机会宣传思想品德课的作用,为思想品德课呐喊助威。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吸引力强、包罗万象:有日常的为人处事、心理健康、学习方法、人生理想和规划、法制知识、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唯物辩证法……,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中学生感悟人生、规划人生、学会自信、学会自尊、学会宽容、学会交往、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学会智慧地面对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一改以前那种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课程宗旨。对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不光有用,而且有大用,并且是终身有用,这是别的一些学科所不能及的。
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机盎然。同时,思想品德课也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健康成长,获得一定的人生高度。
【化开民,江苏省邳州市官湖初级中学政教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徐州市先进教师、邳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学先进个人】
一、加强思品教学理念的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应该把育人放在首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生活中找案例,从课本中找观点,从思考中找方法,立体地将知识运用起来。
学生比较厌烦理论知识的学习,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不利。在让学生观看有关中学生因赌博而走向犯罪道路的电视节目时,可以依据青少年应该掌握的法律常识内容来分析和评价。因为中学生了解的法律知识比较少,他们之所以会触犯法律,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是因为这样,对于青少年来说,必须要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从而使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更加符合社会标准。
二、注重使用有效性原则
在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后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将有效性原则使用好,将课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规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布置符合学生特点的课后作业,从而使有效性原则得到全面提高。
例如,在教学《自立自强》的时候,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一定要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全面的考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列举出一些具体实例。这样就可以让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对自立自强有明确的感知,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三、运用好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对课后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例如,对当今热门话题“怎样对待老人摔倒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持不同意见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的时候,虽然会受到自身思维能力的影响,有时候会出现辩证关系不紧密、逻辑关系不清楚的情况,但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四、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要想使学生对社会规范有明确的认识,就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感受,从而使学生对社会规范进行不断的内化。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定要与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感知知识,从而使日常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得到不断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有关环保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布置实践类作业,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去调查和走访,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个明确的认识,对家乡环境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开展这样形式的课后作业,使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他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不断提高。
对于行为评价模式的建构研究,重庆市巴蜀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从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行为评价入手,将评价过程融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建立特色的评价体系,探索出了一套学生行为评价的新机制,创出了特色,取得了实效。
1.实施的策略
(1)突出各年段学生行为评价活动的特点。低段行为评价课,评价内容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在评价方法上突出以学习评价为主要特点;中段行为评价课,评价内容以良好品德形成为重点,在评价方法上突出以引导评价为主要特点;高段行为评价课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为重点,在评价方法上突出以自主评价为主要特点。
(2)明确各年段行为评价内容。低段行为评价课,评价内容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我们选择了低段教材中八个专题内容,设计了相应的行为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践行。行为评价内容有会课前准备、上课大胆发言、学会倾听;课间会做文明游戏;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等。对这些行为进行评价促进了小学低段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中段行为评价课,评价内容以良好品德形成为重点。具体有:学会一种技能;在岗位上尽责;乐于与他人分享;做人讲诚信;学会自我管理等内容。这些评价内容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了学生在行为实践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高段行为评价课,评价内容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为重点。具体有给班级或学校提一个金点子;给自己订个计划或目标;做个文明小公民。设计这些行为评价内容是基于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评价方式体现年段特点。低段行为评价课在评价方式上突出以学习评价为主要特点。老师根据评价重点,通过学生展示汇报、当堂竞赛、榜样示范等活动不断深化学生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评价。中段行为评价课在评价方式上突出以引导评价为主要特点。老师引导学生提炼评价标准,并据此开展自评组评活动,在榜样引领中激励践行。高段行为评价课在评价方式上突出以自主评价为主要特点。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分组合作总结评价标准,主持开展自评组评活动,在矫正行为习惯中讨论、思辨,通过榜样示范,明确努力方向。
(4)评价激励性作用凸显。①“老师点评”重激励。评价课的评价语特别关注孩子的发展,注重德育的引导,让老师评价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比如老师的评价课上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实践成果时,老师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环节小结和过渡语、采访提示语对学生的行为实践给予评价和引领,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实践成果,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课堂上学生发言后适时地点评,点评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②“评价活动”树榜样。在《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评价课“找一找”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发现身边有责任心的同学。比如:“早上到校,总是领着我们早读的,是谁?”“每天为我们领学生牛奶的,是谁?”同学们总能大声地叫出这个同学的名字,大家彼此欣赏,互相学习。在寻找“我心中的巴蜀榜样”的活动中,学生民主推荐、投票选举,为全班同学树立了在班级服务岗位上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的好榜样。
2.取得的效果
(1)学生行为习惯有较大转变。通过教师观察、师生交流与家长沟通、社会人士反馈等方式,我们发现,参加课题研究班级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信心等有较大提升,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有更好的改进,学校校风、学风有较大转变,家长满意度、社会美誉度提高。
(2)提升参研教师的专业水平。参研教师通过学习、研讨、撰写论文、赛课等形式,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不仅积累了较丰富的课例和素材,而且还提升了参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参研教师公开发表多篇论文,多人次获得市、区级奖励。
(3)指导家长有实效。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积极地配合家长达成评价的共识。在开展家长评价活动的时候,我们先召开家长评价培训会,从评价的意义、方法两个层面对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明确行为评价的四级标准和自己承担的监督职责。在行为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班级微信群和博客指导家长,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矫正,我们还建议家长和孩子签订“亲子契约”,便于双方相互监督。一个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展示家长们多样化的评价记录,请优秀家长交流经验,这样逐步推进,意在引导家长互帮互学,用心关注孩子的生活细节,在行为训练上反复抓、抓反复。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