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10:06: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考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课程 高考 化工流程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40-01
研究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很容易发现现在的高考试题十分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期中与化工生产直接联系的“化工流程题”已经成为现高考试题的主流题型。[1]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模拟题中的“化工流程题”的特点分析,谈几点个人拙见。
一、化工流程题的特点
1.无机化工流程题的结构框架
我对比了几十道化工流程题(以下简称流程题),发现题目总是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题头:用文字简单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或工业生成的原材料和生产目的(包含副产品)。
题干:主要用流程图的形式将操作过程或物质转换过程表示出来,一般包括三大环节:
题尾:根据流程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编制成若干问题。
2.无机化工流程题的常见考点
我对比发现近几年该类题目常考以下几个知识点,我们需先做到心中有数:
考点一:方程式的书写
考点二:原料处理的目的和措施
考点三:滤渣成分
考点四:实验操作
但是这类题目往往信息量大、情境陌生、选材新颖、综合性强,许多考生倍感棘手,所以失分较多。
二、例题分析
例:硫酸铜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工原料。以下是某工厂用含铁废铜为原料生产胆矾(CuSO4・5H2O)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胆矾和石膏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棕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Fe(OH)3 ;
(2)写出浸出过程中生成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3Cu + 2HNO3+ 3H2SO4=3CuSO4+ 2NO+ 4H2O ;
(3)操作I的操作温度应该控制在 100 ℃左右;
(4)从溶液中分离出硫酸铜晶体的操作II应为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5)反应产物中的NO可以循环使用,试仅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NO转化为HNO3
4NO + 3O2+H2O=4HNO3 。
点评:此题原料处理、分离提纯、获得产品三个环节非常清晰,我所列的四个考点都在此题中出现,另外题目中也出现了“浸出”、“调PH值”、“蒸发,浓缩,过滤”等关键字眼,解答此类题目需明白这些关键字眼一般代表什么意思,平时的积累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化工流程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以及经验总结
有了基本步骤,针对具体的考点我也谈一些小的解题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1.针对考点一,方程式书写按4步走:
(1)判断反应物(氧化剂、还原剂)和产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之一流程图中蕴含的有用信息,如框图中的文字说明,箭头的指向,问题中的有效信息等。
(2)利用得失电子守恒粗配。
(3)利用电荷守恒补充一些微粒,但要考虑环境(如H+和H2O或OH-和H2O)。
(4)利用原子守恒配平所有的物质。
2.针对考点二
出现下列高频词语需要明白它的一般代表的意思:
(1)在原料处理环节
粉碎或研磨:增大固液(或固气或固固)接触面积,加快反应(溶解)速率,增大原料的转化率(或浸出率)。
煅烧或灼烧:将不易转化的物质转为容易提取的物质;转变为氧化物;除去有机物;除去热不定的杂质。
酸浸:溶解、去氧化物(膜)、调节PH促进水解(沉淀)。提高浸出率的措施有:搅拌、粉粹研磨、适当增大酸浓度、升温等。
碱溶:去油污、铝片氧化膜;溶解铝、二氧化硅;调节PH促进水解(沉淀)。
(2)在分离提纯环节
调PH值除杂: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加热: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
降温:防止某些物质在高温时会溶解(或分解)、为使化学平衡向着题目要求的方向进行。
在这一环节中若产物为不溶物:操作为过滤、洗涤、干燥;若产物为可溶物:操作为结晶(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过滤(可为趁热过滤)、洗涤、干燥;若产物为有机物:操作为萃取分液、蒸馏;若产物为气体:操作为洗气。
(3)在获得产品环节
洗涤(冰水、热水):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抑制水解:如从溶液中析出FeCl3、AlCl3、MgCl2等溶质时,应在HCl气流中加热,以防其水解。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如除去KNO3中的少量NaCl。
蒸发结晶、趁热过滤:如除去NaCl中的少量KNO3。
3.针对考点三
讨论滤渣成分必需读懂流程,运用严肃化合物知识,理清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要求基本反应基本原理必需清楚。
4.针对考点四
关于实验操作的描述,学生需熟悉课本常见基本实验操作,实验仪器。
总之,化工流程题作为热点题型,对广大师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在遇到这样的题目时一定不能害怕,只要在复习备考中注重积累,摸索解题方法,总结解题经验,相信一定可以攻克此类题目,得到较高的分数。
“物质结构和性质”作为选修课程模块,虽然内容抽象,看起来学习较为困难,但因其内容不像有机化学选修模块那样多,而且因试题基础性强、规律性强,而十分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只要复习全面是比较容易得分的。虽然最后一小题难度系数较大,有时甚至涉及数学知识等造成很难拿分,但相对于有机题还是容易些,尤其是有机题增加合成路线设计后,“物质结构和性质”受到许多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尤其是非重点高中学校的学生更是坚定不移地选择《选修3》模块。但是通过近两年高考评卷老师的反馈信息显示:《选修3》模块的试题得分率并不如想象得那么高。笔者也参加了2016年广西区的高考评卷工作,评卷结束后,评卷组的专家教授也做了分析总结,发现《选修3》模块的试题零分率、得分率和满分率都比《选修5》模块的试题零分率、得分率和满分率低,其中原因众说不一。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不认真、细致、全面地做好复习,想要轻松地拿到一定的分数也是很难的,更谈不上拿满分。下面是笔者对近两年《选修3》高考知识考点的粗略归纳统计,并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以供奋战在高考复习一线的师生们参考,希望能给予你们些许帮助。
一、《选修3》近两年考点统计
(1)电子排布式;(2)分子构型;(3)氢键;(4)成对电子、未成对电子、全充满或半充满;(5)分子的极性与否;(6)晶体的类型、性质和特点;(7)晶胞;(8)元素的电负性;(9)原子的第一电离能;(10)杂化方式;(11)物质熔沸点的比较;(12)物质稳定性的比较,尤其是氢化物稳定性的比较;(13)等电子体;(14)Q键和∏键。以上就是在分析了近两年的高考真题总结得到的14个常考知识点。分析发现,高考知识点在逐年增加,总有一些从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在新的高考题中出现,所以复习时还是要全面一些。
二、复习策略
1.有侧重地复习
引导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之后,就确定选择《选修3》作答,确定主攻方向,强化复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避免一身博二兔的现象,从而造成顾此失彼、多而不精、广而不透。
2.点对点地设计练习
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选择应力求与教案高度统一和匹配。应该根据知识点、考点、重点、热点,根据自己的教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去精心设计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找出典型的题例进行训练。或根据自己所用的随堂练习、课后作业或资料去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和学案,而不是从别处随便弄来一份试题,不负责任地随意丢给学生,然后过后去抱怨学生这也不会、那又不做。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上做好工作,包括教案和学案的精心编写、题目的精选精编、有针对性设计训练课时作业、摒弃题海战术,精练精讲。
3.高考真题演练
高考真题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复习时可以给出近几年的高考《选修3》的真题,让学生真实了解和感受出题的形式、难度和知识分布;熟悉常考点、热门考点和核心考点。
4.考点强化训练
第二轮复习时,已是进入复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已然应做出决断,需对《选修3》的考c进行强化训练,主要考点包括前面所列举的。
5.重视解题思维和方法的培养
(1)引导学生善于分析题目所考查的内容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解答,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探索,从而学会将题目进行变式改编,而不是只注重标准答案。
(2)将化学试题当作化学问题研究解决,考什么,怎么考;怎样看、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还能怎样。
(3)进行审题训练。仔细审题可以充分挖掘、筛选题目的各种条件,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注意区分原子、离子、价电子;名称、符号;区分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结构示意图、轨道表达式;电子式和分子式等的考查和要求。
6.回归教材,回顾知识的来龙去脉,整理知识的脉络
回归课本时,应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构建学科知识网络。可以说,每一道题都不可能只考一个知识点,而是综合了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但考查内容不会超出《考纲》和教材要求。因此,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回归教材,特别注意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注重应用和理解,以及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关键词:学业考试;初中;化学教学;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0
备考复习之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教材梳理、提炼、去粗取精。复习的要旨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课本内容考点化。化学复习之于学生,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简言之,初三复习的价值在于帮学生诊断、暴露、整合提升。
初三备考复习教学大体都是从三个重要环节着手:即备课、上课、讲练。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初三复习时间紧张,复习课很难上好,原因之一就是备课不精。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具体的教材。如果教师一味凭借主观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只有实现“内容考点化”的初三化学复习备课,才能有效提高初三化学备考的复习效益。有鉴于学业考试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拟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进行剖析和总结,把脉学考最新动向,诊治化学教学的“病理现象”,提升复习课堂效益。
一、卷面分析:“望”学业考试之结构脉络
纵观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从题型、题量、内容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控制较好并且趋于稳定。客观题比较基础,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即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主观题中的填空题难度适中,综合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具有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择优选拔。
二、数据剖析:“闻”考试评价之反馈信息
试题的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难度系数越高,可认为试题总体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通过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难点分析发现,所谓难点,多存在于教学和考试关注角度的分歧之处。“考试大纲”中罗列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考试所考查的策略性知识,即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策略。所以,单纯依靠押中或复习陈述性知识来应对学业考试,而不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和深化知识的策略,正是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例如:2011年广东学业考试的第16题,表面上看考查的内容有:“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在考试大纲中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线的教师也一致反映这些知识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是十分重视和训练的知识点,但学生的考试结果(难度达0.5)却显示“这是一种难题!”根源在于试题中设置了新的情境――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而隐藏了“物质的微粒性”的考点,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策略,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调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统计和分析对常年执教毕业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值得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①对于一份25道化学试题的试卷,真正的难题有哪些?②为什么知识点貌似都讲过,为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仍不如人意?③卷面上所谓没有考到的知识点真的没有考查吗?
三、课标寻踪:“问”学考命题之思想立意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应根据《标准》要求,考查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内容范围以5个(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形式给出。”根据这5个一级主题的评价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对近年来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逐题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广东化学试题在保持了题型、总题量、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学科内部5个一级主题的考查内容在题目数量、赋分值的分布上有所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知识板块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对化学复习中核心主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科学探究――课程核心、举足轻重,分值最重,难度最大
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说明: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落实在另外四个主题的考查中,试题内容比例:25%~30%。科学探究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气体制取、物质的性质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优化等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逐步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也推陈出新,在选择题、填空甚至计算题都屡有出现,实验题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2. 身边的化学物质――核心部分、知识主干
有关本主题的命题,近年的化学试卷除了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及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均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载体进行考查。
3.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好化学的关键
本主题聚集了大量的化学用语,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内容抽象、易于混淆,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较难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属于教学中的难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丰润,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 物质的化学变化――理论基础、能力为本
这一主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初中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具备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化学与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渐受重视
此主题的命题数量和赋分值逐年递增,而且考查的难度不大,体现了学业考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彰显学科价值。
四、章节权衡:“切”常态教学之“缺失”症结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试卷分析并不是单纯把试题肢解成单元知识块,把考试当成知识点的随意拼组,因为这样会破坏试题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对复习和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宗旨的学考试题,在命题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关注各单元、各课题的比例,其考点是在于知识的单元组块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因此,对于学业考试中的“章节权重”分析,并不是只停留在从考查知识的表面层次上去归类知识的所属单元课题,而是旨在关注试题的立意和构思,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凸显知识单元件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性。鲜活的考试题例和难度分析,可以呈现和切中平时教学的“缺失”和复习课堂的“症结”,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五、核心聚焦:“诊”学考复习之有效良方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基本知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核心主干”,是知识内容的选择层面;二是“基础性”,是知识内容的性质层面。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并不都是“基本知识”,因为有些知识不属于“核心主干”范畴。学业考试的“基础性”强调的是“核心主干”的覆盖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考试没有教学那么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还要满足全省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份试卷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学生一整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所有思维结果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只能选取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并将化学特有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于基础、主干、核心的化学知识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只是每年考查的侧重点和试题形式会有所变化,突出知识灵活应用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在师生备考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命题点,即是化学教师所应该剖析和归纳的核心考点。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总题量高达75小题(问),年均考查7道化学方程式,年均分值高达16.2分(统计只是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分值,不涉及含计算的分值),远远高于其它考点。除此之外,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肥、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环境保护、基本实验操作、装置组装与选择、pH、化学用语、化合价、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断等核心热点几乎每一年的学业考试都出现。而诸如多功能瓶的使用、图形数据等考点,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往往是学生最怕的、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六、结语
学业考试不仅是学业评价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指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立足让每个学生收益和协调发展。高质量有水准的学业考试试题,会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发展;会与教学形成合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共同科学地、有目的地促进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于学业考试试题,应关注命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化学学业考试是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过程,而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根据地。当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共同目标,教学和考试就会在同一标尺下关注试题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互惠共赢,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贵,徐泓. 201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J].化学教育,2015,(7):39-44
[2] 刘雅莉.化学高考试题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J].化学教育,2015,(5):51-55
一、研:认真、仔细研读《考试说明》及例题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既要保持相对稳定,也会有变化。近几年化学卷难度相当,要特别注意新增加内容。2011年与2010年《考试说明》中变化最大的是: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保留了原有的考点外,新增加的考点:了解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的作用力的区别。2.化学实验基础部分新增加了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和延伸。2012年增加了核磁共振氢谱。3.2013年增加了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而只要有变化的地方,在高考考题中应均有体现。
二、抓:抓热点问题、梳理主干知识、查漏补缺
1.热点问题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2)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3)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5)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重大作用。
(6)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不要求KSP计算。
(7)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平衡常数K的作用。
(8)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的核外电子排布。
(9)熟练掌握七种非金属元素及四种金属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10)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以及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
1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
2.主干知识主要有
(1)阿佛伽德罗常数;(2)氧化还原;(3)离子反应微粒共存;(4)周期表中的元素位置、原子结构、性质;(5)元素化合物;6)化学速率、化学平衡;(7)盐类水解;(8)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置;(9)有机物反应类型、方程式书写、能从性质推断结构、同分异构书写;(10)电化学;(12)阴阳离子鉴定、鉴别;(13)物质的除杂、净化、分离仪器的洗涤;(14)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净化、干燥、尾气处理的试剂及装置;(15)药品的存放、实验室中简单事故处理等。
三、析:分析高考试题类型
安徽自主命题以后,题型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后面四大道题的形式与全国高考题有明显的变化,全国高考题中的有些题型已没有出现过。
1.选择题
选择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些知识点是高频考点,几乎在每一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体现,如:物质结构与氧化还原反应,粒子共存,电解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要注意总结归纳这些高频考点,教师在复习时要把这些知识点讲透彻,要精选试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2.非选择题
(1)元素推断、物质结构。现在的元素推断、物质结构是以推断元素为切入口,延伸到其他知识点的考察。这类习题是以元素周期表中1-36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质性质为背景的综合分析推断题。涉及的考点有以下方面:基态原子(离子)的电子排布式,第一电离能,电负性,σ键、П键,共价键极性的判断,物质结构式、电子式的书写,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核磁共振氢谱等。关键是要审题仔细,分析全面,作答规范。
(2)有机推断题。以药物合成为载体的有机化学合成推断题,主要是以药物合成为目标分子的合成与推断,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找准突破口,运用题目给出的反应条件并结合已学知识,进行顺推与逆推,注意分析官能团位置的改变、引入、消除,碳链的增减等信息。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通常是考查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书写。
(3)工艺流程题。工艺流程类试题是以与工业生产和化学实验实际密切相关的物质制备、分离和提纯为中心,以流程图为信息背景,以物质的性质、转化、分离等为考查点,将实验、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及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有机融合的综合题。解题步骤是:(1)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的目的是什么;(2)仔细分析每个流程中的变化;(3)根据被分离物质的特点确定实验操作方法。
(4)实验探究题。实验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分析推理等多方面能力。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打破原有的知识局限,发散思维、推理、假设、分析、比较、验证,得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合理结果。近两年题目结构上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情景与问题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实验方案设计 验证猜想假设 评价与交流。其中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和相关现象、结论的书写、实验的评价等考点年年考查。
四、针:有针对性的训练复习迎考
1.透过现象住本质
教师在复习时,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要讲透彻,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只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学得快,记得牢。
2.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帮助同学记忆。
3.复习时前后内容要相互联系,把知识点和题目融合到一起,做到针对性训练。
加强“变知识点复习为考点复习”的研究,高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不少于100个,而化学考试热点只有近30个,其中有近二十个考点重现率特别高;理综考试中,化学试题的量比较小,所考内容必然侧重于考试的重点和热点。
对重点知识要透彻理解,考生就要注意从知识的不同理解角度出发、从核心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出发、从学科思想方法或解题策略角度出发强化对重点知识的深度理解。
比如:阿伏伽德罗定律不能只限于对定律本身(即三同和一同)的理解,还要从影响气体体积的微观因素来理解,最好还能从气态方程PV=nRT的角度去理解并导出其重要的推论。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是从大量实验事实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它对单一条件改变的一切平衡体系都适用,这是该原理使用的前提和范围,通过v正和v逆的关系变化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微观理解是重点,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这种改变则是该原理理解的难点,而将此原理顺利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相当重要的。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应结合课本中几个典型的实验如酸碱中和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从目的、原理、仪器与药品、操作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论与误差分析等环节下工夫,以目的为统领、发散原理、根据实验条件设计并优选实施方案。
着手培养应考能力
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系统。适当选做一些题,特别对当时做错或不会做的题,认真分析一下,查漏补缺,会有很好的效果。
中学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六部分内容。
高考中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占的比重较大,应重点掌握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四同”概念、各种式(电子式、结构简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反应类型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盐类水解等化学基本理论。
元素化合物知识所占的比重在提高,因此,在复习整理时,应把握两点:一是“结构——性质——用途——存在与制备”的主线,二是抓住常见的元素C、N、S、Cl、Na、Mg、Al、Fe的单质与化合物。有机化学知识应关注代表物,拓展相互转化,落实各类有机物之间关系,再将反应类型、反应原理、反应条件、有机实验等知识穿插其中,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关键词:火用 参考点 间接蒸发冷却
0 引言 (exergy)分析是研究能量转化的重要方法,已在能源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空调领域,由于在处理湿空气的时候既存在热量的传递又存在物质的传递(湿度的变化),使得湿空气的分析复杂程度增加。在能源、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分析方法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很多可以借鉴到湿空气处理过程中。但是,针对空调的具体应用条件,侧重点有所不同。分析的关键问题是参考点的选择,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历史上对零参考点的论述。
从60年代末至今,关于参考状态选择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所谓参考状态是人为定义的一个环境状态,它实质是一个在一定压力下的无穷大的热源和无穷大的物质源。参考状态不是随意选定的,对于参考状态的选择原则,Brodjanskij指出作为参考状态的环境介质模型应该具备3个条件:一、与系统作用时保持不变;二、环境介质应该在热力学平衡的范围内;三、接近实际运行的条件或不能相差太远。至今已经提出了许多环境模型来确定参考状态,如Ahrendts的环境模型、Szargut的环境模型以及Kameyama和Yoshida环境模型以及郑丹星等提出的环境模型等。这些模型并不是专门针对湿空气,而是涵盖了能源、化工、材料等等诸多领域的第二定律分析的参考点,其中包涵了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的物质,涉及到每种化学元素复杂形态。
专门针对湿空气分析的理论最早是由Szargut(1969)和Wepfer et al.(1979)提出的,后来陆续有国内外学者如朱明善(1985),Moran(1989),Bejan(1996,1997)等对该理论进行过阐述。继之,有学者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思想来思考湿空气的热力学过程,Jung Yang San(1985),Cammarata(1997),Fratzscher(1997),任承钦等应用该理论分析实际的湿空气处理过程,湿空气分析问题的焦点是环境参考点的选择,不同参考点令分析结果大相径庭。
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对环境状态的选择的文献做过综述,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对涉及到湿空气分析参考点的选择进行归纳。总结所有的环境模型,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以下三类:
1) 取环境大气参数作为分析参考点;
2) 取环境大气平均气象参数作为分析的参考点;
3) 取环境温度下的饱和空气状态为分析的参考点。
其中第一种取法目前最为广泛的被采用。Wepfer et al.(1979)选择ARI的标准室外工况作为湿空气的零状态,推导了湿空气的的表达式,并分析了基本的几个湿空气处理过程。Jung Yang San (1985)利用该参考点分析的转轮除湿冷却系统的耗散。在Moran (1989)及Bejan et al.(1996,1997)的著作中,对湿空气的分析的理论进行的综述,介绍及分析该理论时采用的参考点为ARI的标准室外工况。Cammarata et al. (1997)采用了与Moran同样的方法,对全空气系统进行了经济分析及优化。以上的分析的共同特点都是选取的ARI的标准室外状态为参考点的。
第二种参考点的取法实质上跟第一种取法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考虑了室外状态的波动,取某一时段平均气象参数为分析的参考点。开创这种参考状态选取办法的是东欧的J. Szargut和Styrylska(1969)。之后,Brodjanskij总结了局部环境介质的概念,采用局部环境模型来分析热力过程;并且还做过空调系统的分析的计算,取用的湿空气的零参考点分时间区段计算环境参数平均值。
前两种参考点的确定都是选取大气参数,而大气一般是不饱和的,不饱和的空气与水接触,会有一定的吸水能力。第三类参考点的选取方式就是考虑到空气与水的平衡状态,选择环境温度下饱和空气为零参考点。Ahrendts的环境模型与Kameyama和Yoshida环境模型就是选取的饱和湿空气作为零参考点。Koro Kato (1985)在对干燥过程进行分析的时候,采用饱和湿空气作为零参考点。另外,任承钦 (2001)在用不饱和室外状态为零参考点分析表冷器效率时,发现如此算出的表冷器的效率极低,在选择饱和湿空气为参考点分析后得到了更为理想的结果。
关键词: 高三化学 一轮复习 实效性 复习策略
在我校实施新课改后,我迎来了这一轮的高三复习课,新课改强调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与矫正。高三的化学复习课比较紧张,学生学习被动,方法单一,与新课改理念相差较大,所以老师千辛万苦地教,学生费时费力地学,总是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新课改下怎样才能做好高三化学复习?在此与大家进行探讨。
1.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过去的高考给老师留下的遗憾正是这届老师宝贵的经验财富,目前高三化学复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练习,轻探究,因此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最大限度解决这些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保持相对平稳的特点,无偏题,怪题,突出基础,注重能力。试题突出中学化学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在课程标准、教材基础知识范畴内,考点常见并集中。试卷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过程和方法的结合。复习过程中应时刻明确考试大纲的要求,学习中结合高考真题体会高考试题的特点,及时调整复习的起点和落点。
2.实施复习策略的方法
(1)以考纲为指导,抓教材,深刻理解知识。
《教学大纲》中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点是化学教学的纲领。考点就是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在进行章节复习之前有必要先对考纲进行研究,明确复习的内容避免无用功,对考纲新增的内容要给予特别关注,这样复习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
一轮复习的关键是要紧抓课本,将教材和资料有机结合是基础知识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划出重点和难点,知道哪些是记忆性的东西,哪些是需要理解的东西,哪些内容属于综合运用中常考的点。同时,学习化学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其关键是复习中要善于归纳,总结,在复习完一部分后根据考点、难点、热点编写知识结构图,将点连线再成体,有效储存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迅速将知识分解,转换再重组。鉴于高考的导向功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应有体现,教师应认真钻研,将学习体会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2)应用学案教学法增强高三化学复习的效果。
学案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的旧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高三复习学案不同于普通资料,其重心不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点,学案编排的目的应是调动学生主体意识,训练思维能力,所以其展现的应是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或者应是将考点设置成的探究性问题要体现高考能力的要求。高三复习学案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3)深研各类试题,针对性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高三复习的时间短,任务繁重,如何快速提高复习的效率,我认为还是专题练习。专题训练是针对某一主干知识内容的知识能力目标而展开的,教师应该针对板块的特点精心准备例题,习题,做好检测。新课程高考显著的特点是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应用的考查,命题多在学科主干知识点上。在教学复习中,一定要让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深入、透彻理解,知道内涵、外延,知其所以然,课堂上仅仅讲概念、规律不行,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应用,提倡“以问题为中心,以试题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为方式”,突破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一是例题,二是训练,三是反思纠错的步骤。
高考60%内容是基本内容,如果再加上10%~20%中档内容中容易的内容,学生能掌握的话,本科就不是问题了,如果把时间放在较难的内容上的话,讲了学生也听不懂是一种浪费,因此我们要切实改变观念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立足基础回归课本。
高三复习中,考试频繁,若要使其有效,命题质量和考后分析尤其重要,教师不妨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平时学生的典型错题记录下来,自己遇到的好题记下来有利于以后命题。试题的讲评应该改掉满堂讲的习惯,侧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点拨启发为主,典型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把审题、分析过程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享,教师补充,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能力及思维的灵活度,从多个角度理解处理同一问题。
总之,高三一轮复习对高考来讲至关重要,要使一轮复习更加高效我们还要认真抓常规,从备好一节课,及时反思,认真批阅一本作业,考后认真总结做起,根据高考要求,不断创新改进高三复习策略和方法,使一轮复习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关键词:解题能力;解决方案;发散思维
在高中化学解题中不能单纯地依赖题海战术,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备考负担,同时还会蚕食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一些高效可行的解题方法很有必要。下面我谈谈就高中化学教学中解题方法的几点渗透方案。
一、集思广益,确立最佳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高考题目很多题的解法并不止一种,但不同的解法消耗的时间却大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全体学生对所做的典型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并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解法进行比较,从而确立最佳的解题方法。
例如:向100 mL FeBr2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 3.36 L,全部被还原,测得溶液中c(Br-)=c(Cl-),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0.75mol・L-1 B.1.5mol・L-1
C.2 mol・L-1 D.3 mol・L-1
解法一:关注最终溶液中离子,把握电荷守恒。最终溶液中有Fe3+、Br-、Cl-,且n(Cl-)=n(Br-)=0.3 mol设FeBr2浓度为x,则0.1L・x・3=0.3 mol+0.3 mol,得x=2
解法二:Fe2+的还原性大于Br-,当通入Cl2后,先氧化Fe2+,据题意,Fe2+已全部被氧化。
设FeBr2浓度为x,已知n(Cl2)=3.36L/22.4L・mol-=0.15mol则n(Cl-)=n(Br-)=0.3 mol
则由电子得失守恒得:0.1L・x+(0.1L×2x-0.3 mol)=0.15 mol×2得x=2选C
评析:Cl2与FeBr2的反应是氧化还原考点中的热点,考查载体主要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化学计算。用电子得失守恒来解是常规解法,但此题中“测得溶液中c(Br-)=c(Cl-)”这一句把我们的思绪转向终态溶液,可以说是匠心独具,把握到了问题的本质――电荷守恒。
二、融会变通,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对所教例题、习题的形式作变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加深对该项知识的理解,达到发散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例如:已知丁基有4种,则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变式1:将“C4H9Cl”换为“C4H9OH的醇”
变式2:将“C4H9Cl”换为“C4H9COOH的酸”
以上变换,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有关取代基的同价性和官能团同分异构的问题,而不是单纯考查同分异构体书写等基本技能。
三、精选精练,效率为先
在教学中,教师应精选出各种类型的样题,组织学生进行精讲精练,让学生掌握其解题规律。教师选编的题目要结合近几年高考的知识点,特别是常考点和热点,使选编的练习题针对性强,做到“选一题代一点”“讲一题明一线”“做一题知一面”。
例如:[2015年高考江苏卷14题]室温下,向下列溶液中通入相应的气体至溶液pH=7(通入气体对溶液体积的影响可忽略),溶液中部分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向0.10 mol・L-1NH4HCO3溶液中通入CO2:c(NH+4)=c(HCO-3)+c(CO2-3)
B.向0.10 mol・L-1NaHSO3溶液中通入NH3:c(Na+)>c(NH+4)>
c(SO2-3)
C.0.10 mol・L-1Na2SO3溶液通入SO2:c(Na+)=2[c(SO2-3)+c(HSO-3)+c(H2SO3)]
D.0.10 mol・L-1CH3COONa溶液中通入HCl:c(Na+)>c(CH3COOH)=c(Cl-)
该试题考查了学生对溶液中存在的守恒关系的理解能力: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
四、学会归纳,万变不离其宗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做过的题目及时按照解法相近或考查点相同等进行归纳,从中做出总结,得到典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得到启迪,提高能力。
例如:用98%的浓H2SO4与10%的稀H2SO4配制成20%的H2SO4
溶液,两溶液的质量比是( )
A.10:78 B.78:10 C.10:98 D.10:88
解:■,选A。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做法还很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总结,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都能成为解题高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总复习;后阶段;技巧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stage of genenral review in the final of entrance test of chemistry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You can quickly make a progress on your students if you do it great first,reduce the scope of review;second,do a good job of focus questions; third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Key words】General review of chemistry ; The final phase ; Technique
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可以在总复习阶段内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化学科总复习时牵涉的范围很广,知识点很分散。刚复习时,学生的思维还很乱;不能梳理出各知识的条理和联系。很多学生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整天做大量的题目,搞题海战术。结果越搞越乱。其实,通过缩小复习范围、抓住中考命题热点、紧抓几种关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措施就能使化学知识明朗化、细致化,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一般是常规复习,各学校用的复习资料、采用的复习方法基本雷同。第三阶段的复习最能体现出各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各学校的特点。以下是我在历年中考后阶段复习的一些做法。
1.缩小范围,明确考点
总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很多学生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化学科的内容很多,很杂,复习这么久了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下来,一时处于混乱的状况。中考又临近了,一下子紧张起来。结果,越是紧张,复习效果越差。这个时候教师要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叫学生们拿出做过的模拟题、历年的中考题等,以一种具体题型为例,进行专题讲解。比如说,以计算题为例,让学生观察每一份试题里的计算题,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发现计算题不外乎这些内容:通过一个化学式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或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另外就是通过一个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得出已知量,然后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样一来计算题的范围缩小了,明确了。并且计算题都有具体的书写格式,只要按照书写格式对号入座就能把计算题做出来。原来有很多学生怕计算题,总认为计算题很杂、很难。现在明确了,信心大增了,复习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并能腾出花费在计算题上的大量时间用于复习其他内容。
2.抓住命题热点,做好针对性复习
现在各地的中考命题热点都体现了重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命题指导思想新颖、灵活,不但增加了开放性而且融入了探究性。以下是这几年中考命题常出现的十种命题热点。①命题时,对概念和原理的考察已经走出纯粹为化学学科服务的误区,实现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②对单质和化合物的考察,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③化学用语的记忆、书写、意义和应用仍是重要考点。④仪器名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评价是必考内容。⑤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化学问题,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方案进行处理,作出推断和迁移的问题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⑥计算题的难度降低了,但逐步做到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并注重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察。⑦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命题,现在很流行。⑧将当前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而将答题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大纲范围内。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想已成为时尚。⑨能源危机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命题喜欢的内容。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命题时,重视考察环境污染原因,治理的依据和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总复习的后阶段,主要是针对以上的热门考点挑选出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试题,浓缩其精华编排成试卷,牵涉到某一个热门考点的题目可以在同一份试卷中反复出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同时一次又一次培养学生学会保持良好心态,不心慌、不浮躁,认真审题,做好每一道题目。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次的反思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短时内迅速提高自己的化学成绩。
3.紧抓关键物质,以点带面
纵观历年的中考题,我们发现有那么几种“明星物质”,每一年的中考题它们都有份“登场”在总复习的后阶段,我们要抓紧这几种物质。强调学生要记住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性质、变化以及用途,还要理解好由这些物质可能引申出来的问题。例如:碳酸钠这种物质。学生们要知道它叫纯碱但不是碱而是一种盐,原因是它不含氢氧根离子。但它的溶液能表现出碱的性质,而且它的碳酸根既能跟一些离子形成沉淀又能遇酸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它在鉴别、除杂、推导、实验等题型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强调学生们一定要对这些“明星物质“融会贯通。
督导组成员:李公剑 程存见
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下,在王校长的指导下,高三、高二历史组在10月的第三周到高三年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督导工作。
按照教务处和高三年级的要求,本次督导工作的重点分别是集体备课会、听复习课和讲评课执行、上课内容和教案是否一致,以及学生学习常规检查情况。为此,我们参加了高三历史组的集体备课,详细了解了有关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练习有效性等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检查了各位老师的备课笔记;抽查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资料、学生练习,进行了学习常规的专项检查;走进了高三历史组所有教师的课堂,现场听课观摩。
为期一周的督导工作,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对高三历史组的教学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学习到了很多好的做法,现将具体督导情况逐项向大家做如下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多多谅解。
一、集体备课会:
(一)备课会情况
1.理论学习优先。高三历史组重视理论学习。备课会开始时,首先分享理论学习的心得,讨论核心素养在高三历史课堂的具体实践。旗帜鲜明,简明扼要。
2.工作安排精心谋划,群策群力。备课会集中讨论了高三一轮复习中的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并安排专人分课主备。其中,江燕老师主备《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罗雪老师主备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谷宗新主任主备了《启蒙运动》。各位主备人分别阐述了备课思路,分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点,如“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的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等,进行了详细预设。主备人准备充分,全体教师也积极参与讨论。
3.备课研讨立足考点,求真务实。各位主备人立足高考考纲,依托一轮复习资料,精心设计问题引领课堂复习;备课会不仅讨论了考点的背诵、考点的点拨,还着重讨论了课时作业等练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就练习的考查角度、材料的理解概括、学生可能的疑惑、解题思路和点拨策略,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练习的讨论紧扣考点,重在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点和解题能力等瓶颈问题,注重实效。
(二)集体备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
1.教学进度统一。除了李秀婉老师在星期一的课为《试卷讲评》以外,其他几位老师上的课均为本次备课会的主备内容。这体现了高三历史组有统一的规划和进度要求。
2.教学资料统一。几位老师统一使用一轮复习资料和配套练习,体现了备课组的统一要求和精心准备。
3.教学流程统一。候课、考点背诵、考点突破、课堂练习、练习讲评等环节,全组成员保持了高度一致。
4.点拨策略统一。高三历史组各位老师,严格执行集体备课的统一要求,把备课会上讨论后形成的具体要求,如背诵的时间、智者学派的背景、文艺复兴的矛头等,具体得落实到课堂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督导建议:
备课会不仅要讨论教什么,还要讨论怎么教。备课会侧重教学内容的探讨,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的分析比较到位,但是对这些重难点知识的呈现方式、时间分配、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涉及相对较少,建议适当侧重。
二、课堂教学(复习课、讲评课)执行、落实情况
(一)总体感受:
1.流程一致,规范统一。高三历史组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执行,其复习课模式为: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讲评课模式为:答题分析——教师讲评-----自主订正——问题反馈与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小结反思。复习课和讲评课的模式符合历史学科的课型要求,规范高效。高三五位教师均按照统一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立足考纲,目标明确;注重基础知识巩固;讲练结合,注重实效。其中,候课环节的背诵、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板书的设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具体操作有个性色彩,教师二次备课痕迹明显。在保持学模式的前提下,高三历史组五位教师勇于创新,各具特色。如李秀婉老师的小组讨论与交流展示,高频错题讲评与变式训练有机结合;江燕老师的板书设计和难点分析;林子涵老师对解题关键信息的强调和明快的课堂节奏;罗雪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及时地讲练结合,谷宗新主任的依托材料组织教学和学生进行板书,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3.关注学生素养,凸显学生主体。高三历史组紧扣考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主干知识教学实行先背后讲、先思后答、讲练结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对困惑点进行点拨。学生活动方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等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的渗透。
督导建议:
有选择地点拨拓展,优化时间分配。由于本单元每一课的容量都相对较多,导致课堂时间普遍较紧。建议针对学生的困惑点和重难点,有选择地点拨拓展,适当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在白皮书对主干知识的总结已经比较全面具体的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组织复习课?谷主任的材料教学方式,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比较好的复习路径,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二)具体听课评价(按照听课的顺序)
李秀婉老师:课题:双周测历史试卷讲评 课型:试卷讲评课
1.学习目标和讲评目标明确,展台投影学习目标和选择题答题情况,教师进行详细解读学习目标,分析统计学生的正答率,针对高频错题进行讲评。
2.小组讨论正答率在60%—80%之间的试题,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气氛热烈充分,小组讨论后将仍然不会的问题上黑板呈现,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后没有解决的问题,讲解注重知识的解析与拓展,注重学生答题习惯和答题规范的培养渗透。
3.通过变式训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固化试卷讲评成果,特别注重对后进生和边缘生学习效果的检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和解答分析。
4.本节课最大的特色是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在试卷后面都呈现了答题错因的分析归类,指导学生按照错因自主归纳错题,自己查找错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
1.本节课基本环节符合历史讲评课的模式要求,但是整堂课老师高频错题讲评只讲了两个选择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仍有问题的讲了四个选择题,变式训练共四个选择题,没有讲评后面的材料题,课堂容量略小。
2.在小组讨论后,学生上黑板呈现仍然不会的题号,后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环节,基本上提问的都是上黑板写题号本来就不会的学生,显得不够合理。
江燕老师:课题: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课型:复习课
1.四色笔板书令人耳目一新,板书详细,贯穿全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注重基础知识的背诵记忆,强调及时记录,固化学习成果。
3.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补充拓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挖掘和拓展,有深度、有广度,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重难点知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渗透。
4.当堂练习,既有一轮资料上的材料题,也有课时作业上的选择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建议:
课堂容量可能略小,进度上可以适当加快;板书可以适当简化一些,以求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林子涵老师:课题: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课型:复习课
1.强化考点背诵,注重基础知识巩固;重视板书设计,构建知识体系。
2.注重引导,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在讲题时,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的关键信息,如“通过哪里看出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渗透。整节课容量较大,却能有条不紊步步推进。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
3.学生活动方式多样,教师注重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做题有规范强调,讲题有方法。学生答题时主动从材料中找到关键句证明自己的观点,显示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长期的良好训练。
建议:
知识点之间的挖掘和联系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在讲智者运动的背景时,提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复习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改革。在讲苏格拉底的观点时,可以适当挖掘4个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罗雪老师:课题:文艺复兴 课型:复习课
1.注重引导,循循善诱。在对文艺复兴背景的理解,对文艺复兴“借古讽今”的理解,尤其是把拉斐尔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作对比,引导学生体会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都体现了教师很好的引导作用。
2.追求实效,注重实战。及时背诵巩固,及时地讲练结合,讲评有选择,注重方法指导和做题习惯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渗透。
3.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及时记录固化学习成果,史论结合意识较强。
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三杰作品的具体内容中,反向理解其共同的思想主张,即反对教会的思想束缚,宣扬人文主义。
谷宗新主任:课题:启蒙运动 课型:复习课
1.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板书,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2.备课充分精心设计,选取了大量的恰当的材料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的同时,也渗透了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3.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新旧联系、中外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和广度拓展,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深刻理解。联系时代热点,把握时代脉搏。
建议:
个别知识点的处理,可以进一步优化。如启蒙一词的含义过于复杂;启蒙运动的影响,只展示了图片,可以引导学生具体回忆相关知识,进行适当的总结归纳。
三、学生学习常规(三色笔、大声答、学案完成等)情况
1.三色笔。对于老师补充拓展的重难点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红笔及时记录,固化学习成果。对于试卷和练习上的错题,都能用红笔订正,有明显的订正痕迹,对关键信息有圈划标注,部分学生对错题的解析思路有适当的文字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帮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大声答。各班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大声答情况。几乎所有学生的发言都能做到大声答,确保全班学生都能听得到。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自信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学生的学案完成度普遍较好。一轮复习资料作为学生的学案,使用频繁。学生有圈划痕迹;红笔记录补充重难点知识的梳理。一轮资料的练习部分,学生大都能圈划关键信息,做题部分完成度好,能把老师讲解的要点及时记录。
督导建议:
强化做题习惯。少数学生做题时的痕迹不够明显,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的圈划和分析不到位。强化做题习惯,要求对问题、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圈划和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综上所述,高三历史组的优点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对高三历史组的建议,也可能是我们在“吹毛求疵”。
本次对高三历史组的督导,让我们增进了对高三历史组的进一步的了解,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高三历史组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板书和讲练结合等等。这对我们新马的全体历史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收获。
我们相信,在高三历史组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高三历史组在期中考试中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附:督导检查表及听课评价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__ 历史______ 教师: 李秀婉__ 班级:_ 高三(4)班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双周测历史试卷讲评
课型
讲评课
模式
答题分析——教师讲评——自主订正——问题反馈与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小结反思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答题分析
1
已落实
2
教师讲评
2
已落实
3
自主订正
3
已落实
4
问题反馈与交流展示
4
已落实
5
教师点拨
5
已落实
6
变式训练
6
已落实
7
小结反思
7
已落实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较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检查人: 程存见____ 2020 年 10月 27日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__ 历史______ 教师: 江燕__ 班级:_ 高三(2)班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型
复习课
模式
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考点背诵
1
已落实
2
考点突破
2
已落实
3
巩固练习
3
已落实
4
练习讲评
4
已落实
5
板书小结
5
已落实
6
6
7
7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良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检查人: 李公剑_______ 2020 年 10月 27日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__历史____ 教师:__ 林子涵_ ___ 班级: 高三(1)班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型
复习课
模式
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考点背诵
1
已落实
2
考点突破
2
已落实
3
巩固练习
3
已落实
4
练习讲评
4
已落实
5
板书小结
5
已落实
6
6
7
7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很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检查人:__李公剑___ 2020年10月 27日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__历史______ 教师:____罗雪_____ 班级:__高三(5)班____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文艺复兴
课型
复习课
模式
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考点背诵
1
已落实
2
考点突破
2
已落实
3
巩固练习
3
已落实
4
练习讲评
4
已落实
5
板书小结
5
已落实
6
6
7
7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良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检查人:___李公剑_____ 2020年 10月 27日
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教学专项调研督导检查表
学科:_ 历史__ _ 教师:____谷宗新___ 班级:__高三(4)班__
学科
历史
上课内容
启蒙运动
课型
复习课
模式
考点背诵——考点突破——巩固练习——练习讲评——板书小结
教案(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教学环节落实)
1
考点背诵
1
已落实
2
考点突破
2
已落实
3
巩固练习
3
已落实
4
练习讲评
4
已落实
5
板书小结
5
已落实
6
6
7
7
8
8
学习常规
1
草稿本规范使用
2
错题集规范整理
3
长尾夹规范使用
规范使用
4
学案、资料使用效率
效率较高
5
听课坐姿、听课状态
学生坐姿端正、状态很好
6
大声答情况
大声答很好
一、抓考点,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
高考政治考点较多,有些题目也较活较难,突破这些制约因素,抓考点非常重要。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把强化对考点的复习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怎么抓都不过分。怎么做?首先,要根据“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按照考点逐一整理出考试内容并装订成册,把全部高考内容集于一本小册子中,排版的时候,要注意尽量考虑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利于记忆的要求。其次,要带领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考点及其内容,重点内容要背诵,熟能生巧,尤其不要有遗漏,只有对考点的内容烂熟于心,参加高考才能“有底”,考试才有话可说,所说的话才更规范。熟读考点不遗漏,高效率就有可能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在活期储蓄与国债这两种投资对象之间,某投资者选择了活期储蓄。那么,他看中的是活期储蓄的( )
A.风险小 B.信用度高 C.流动性强 D.流通性强
储蓄这一考点往往被忽视甚至遗漏,而本年度银行业改革力度加大,股票市场跌宕起伏,这些因素又决定了复习时不能忽视这一考点。要想做对这道题目,必须了解储蓄和国债的区别,了解储蓄和股票的区别,正确答案为C。
二、抓热点,这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政治考试,历来都不回避热点问题,都是迎着热点问题上,所以,在抓考点的基础上,抓热点就显得尤其重要。怎么做?首先,教师要对年度国内外重大时政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以精练的、概括性的语言整理成文稿,并根据考点从合理的角度编制出题目。其次,在学生诵读文稿了解了这些重大时政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题目,以达到运用的目的。通过抓热点,能使学生了解该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关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同时,也能有效地发现重要的考点,准确抓住重要考点。瞄准重点不放松,高效率也就水到渠成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疟疾是世界性流行病,人类一直在寻找治疗方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设备,广泛筛选寻找抗疟有效提取物都没有成功。后来,受古代名医葛洪的启发,利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191次试验,成功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如今人类依托化学合成技术,已实现青蒿素批量生产,上亿人因此获救。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屠呦呦团队提炼青蒿素所使用的设备、方法及技术手段都是客观的,其实践的过程及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2)实践具有能动性。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说明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通过团队合作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从古代青蒿治病到今天青蒿素的批量生产,说明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
这是一个热点问题,只要学生对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这一事件比较清楚,并熟悉实践的特点这一基础性考点,得高分是必然的。
三、抓错点,这是所有问题的中心
回顾学生做过的题目,做错的很多,但错来错去,无非就那三十多个内容。怎么做?首先,收集学生的典型错题并按考点整理归类后,让学生重新做一遍。其次,对学生二次做错的题目重点阐释,并找到相应的考点。第三,让学生自己在错题和对应考点的反复复习中感悟、纠错。通过抓错点,先纠正错题本身,再总结出是哪些考点上的问题。这样做,能避免再做大量新题而耗费更多的时间,也能使学生对错的内容更加清楚,思路更加清晰,正确率更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纠正错点做彻底,高效率也就自然而然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有7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工荒。同时,不少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要从根本上破解用工荒与求职难并存的难题,就必须( )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B.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
C.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权益
D.畅通就业信息,完善劳动力市场
这是一条高频错题。要想做对这道题,必须抓住“根本上”这一关键词,应该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所以选A,其他选项都不适合。解决了这一问题,经济生活中“根本上”一类的题目,就都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回答下列问题:
(1)起始滤液的pH_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
(2)试剂I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3)试剂Ⅱ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②中加入试剂Ⅱ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试剂Ⅲ的名称是__________,③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称取提纯的产品0.7759 g,溶解后定容在100 mL容量瓶中,每次取25.00 mL溶液,用0.1000 mol·L-1的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三次滴定消耗标准溶液的平均体积为25.62 mL,则该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式并计算结果)
【名师精析】(1)起始滤液中含有碳酸钾,碳酸根水解呈碱性,故溶液的PH大于7。有些同学忽视了碳酸根的水解,错误地认为滤液呈中性,从而错填等于。(2)要除掉杂质离子硫酸根和碳酸根,应加入过量的钡离子。有些同学简单地认为先除掉碳酸根,所以错填盐酸,导致该题两个空全部填错。(3)要除掉多余的钡离子,要加入碳酸钾。(4)要除掉多余的碳酸根,要滴加适量的盐酸。(5)计算样品的纯度时需注意0.7759 g样品配成100 ml溶液,每次只取25 ml。
【正确答案】(1)大于 K2CO3水解;
(2)BaCl2 SO42-+Ba2+=BaSO4;
(3)K2CO3 除过量BaCl2;
(4)盐酸 CO32-+2H+=CO2+H2O;
(5)W= =98.42%。
《易错题破解》支招
《求学·高考易错题破解》(物化生)一书第228页,“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考点透视给您支招。
1.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区别:分离的对象中不分主体物质和杂质,其目的是得到混合物中各种纯净的物质(保持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提纯的对象分主体物质和杂质,其目的是净化主体物质,不必考虑提纯后杂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
2.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基本原则:①不增(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物);③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易分离);④易复原(被提纯物易复原)。
3.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注意事项:①除杂试剂需过量;②过量试剂需除尽,去除多种杂质时要考虑加入试剂的顺序;③选择最佳的除杂途径。
4. 物质分离、提纯的物理方法:①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容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②渗析,是利用半透膜,使胶体跟混在其中的小分子、离子等分离的方法;③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④蒸馏,是分离或提纯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⑤结晶或重结晶;⑥萃取和分液;⑦升华,是分离固体混合物时,混合物中的某组分受热转化成气体,如分离KI和I2;⑧盐析法,如从皂化液中分离肥皂、甘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