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调研报告

小学数学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6 02:1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调研报告

第1篇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为依据的新编小学数学教材,于XX年秋季在我区起始年级使用。为了解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落实与实施、课堂的教与学、教师的问题策略与困惑、教学评价、校本教研等情况,总结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黄教科研函【XX】82号通知要求,我们于XX年10月中旬开展了一次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情况调研活动。

二、活动的基本概况

这次调研组由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和市、区小学数学中心组成员组成,历时四天,对1所城区小学,2所中心学校和2个教学点,即岩寺小学、岩寺镇中心学校、富溪乡中心学校及该中心学校的两个村小教学点长坞小学、呈阳小学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教师教学笔记和学生作业、一对一交流、座谈等形式,对学校新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

三、教与学的现状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师进入了新课程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和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大部分教师能够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执行教材,甚至有的教师还能跟据学情在用活教材上进行深入思考,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适当做了一些调整、取舍和二度开发。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3.符合学段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目标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体现。在抓好以往强调的“双基”的同时,对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重视了符号、分类、推理、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渗透,重视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尤其是几个一年级班级,虽然步入小学学习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欣喜,在老师的呵护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认真操作、同伴交流等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6.课堂教学评价意识增强,评价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上,教师极少采用负面评价,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且由滥、露、简的课堂评价向入情、入理、入心转变,引导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7.作业批阅观念转变。学生作业书写认真、工整,本面整洁,教师批阅及时细致认真,多数采用定量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有的老师增加一些激励性评语,也有的老师采用“五角星、小红花、笑脸”等儿童喜欢的激励方式,感觉非常温馨。

(二)存在不足

1.少数教师理解教材不够透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都不是很清楚。

2.少数教师在课堂容量的把握上出现偏差。有的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过多,甚至把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来完成;有的一堂课中练习占用的时间太多,甚至到了打下课铃还在布置课外作业。

3.少数教师重、难点抓不住。表现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总是落不在点位上;教学节奏偏快,在关键点上该慢时却慢不下来;课堂上出现好的生成却不能有效利用。

4.个别大班额班级的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组织教学欠严谨,课堂纪律松懈,难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5.农村教学点,由于教学具配备出了问题,课堂上数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

6.一些教师课堂练习基本照搬课本练习题,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有针对性练习的不多;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良作业习惯未能及时纠。如:错误的握笔方法,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四、 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1.有些学校领导总习惯以“就高不就低”的思路来配备任课教师,以致形成低年级数学教师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建议:提高对低年级教学地位认识,调整思路,适当倾斜,甚至可以考虑让年富力强的数学骨干教师挑起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担。

2.有的教学点的教师手里仅有一本教科书,缺新版课标、缺教学用书和教学挂图、还缺必需的教具和学具,严重影响正常的数学课堂教学。建议各乡镇中心学校领导引起重视,增强服务意识,如果了解到有类似情况,应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解决。

3.这次调研的几所学校一、二年级数学教师上岗培训率是80%左右,未达到上级提出的“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培训安排在暑期,开学人事发生变动是主要缘故,但后续补救工作要跟上。建议学校对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可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进行补课。

4.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是一个软肋,目前各校都只停留在学习、听课、评课这些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层面上,对教师适应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帮助不大。建议学校校本研究重心下移,拓宽思路,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在确定教研主题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研讨活动。

五、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面对零起点的一年级新生,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考:从小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赋予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职责,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纳入日常教学之中,要有计划和目标、还要有方法和策略,新生入学第一周应该做些什么?平时上课怎样实施?如何与其他任课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如何用自己高善的素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果你想得细,做得实、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困惑二: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习“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感觉非常吃力。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思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为后续学习序数等内容做准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降低教学难度,删去了“左右的相对性”的内容,老师要领会新编教材把“位置”内容调整到前面来学习的意图,从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教材的用意,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可操之过急,指望一节课解决,要心中有数,从长计议,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注重渗透和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会水到渠成的。

困惑三:现在发行的教学挂图版面偏小,视觉效果不佳,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观察和思考。

思考:教学挂图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挂图涵盖了各章节所有插图内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教研部门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使版面设计更适用于教学,另一方面老师在使用时要多动脑筋,尽可能使效果达到最佳,还可以动手制作一些实用性强的教具配合使用。

困惑四:学生学习“小括号”的效果不好,计算错误率高,教师教学颇感费力。

思考:“认识小括号”内容,原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新教材中将其移至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之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一般算式的计算顺序,学习这一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小括号的出现还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明确解题思路;其次,造成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最后,加强对比练习。这是帮助学生澄清认识,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分别应先算什么,突出小括号的作用,巩固运算顺序。

困惑五:有教师反映,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你解答正确吗?”的过程后,感觉反而打乱了学生基本思路,效果很不理想,是否可以淡化这一环节?

思考:对于“解决问题”,义教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新版教材的编排思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是新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可能有些教师还不适应。“你解答正确吗?”实际上是反思、检验的过程。问题解决后,对解答过程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检验,不仅能保证解答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而且对培养思维严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很大帮助。如何进行检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还应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第2篇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的单独招生,高职学生需求多样化、来源多样化、基础多样化的局面日益明显。文章从分析高职院校为什么开

>>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改进的分层教学研究 学生基础多样化背景下的高职数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多样化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开放在线课程 高职学生政治心理多样化环境下的党员发展工作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化的实施 小学美术多样化教学的实施 小学语文多样化教学的实施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改革的三个转变 高职院校生理教学的多样化策略探究 高职院校生理教学的策略多样化探索 英语教学要多样化和层次化 学生本位下的地理教学方法多样化探究 课程标准下的多样化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的多样化教学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多样化思潮背景下,“90后”大学生信仰状况调研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1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EB/OL]

[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技能大赛选手越来越有文化和气质 [ EB/OL]

htttp://61.164.87.131/web/articleview.aspx?&id=20130701140942408&cata_id=N002&page=1

[4].叶琳,刘文霞.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

[5].曹爽.初级中学乒乓球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研究. [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2

[6].闫少华.美国分层教学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7].尹志梅.美国“分层课程”教学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7)

第3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32-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涵与意义。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仔细剖析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加上主观上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轻易看成“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降低了活动的效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综合与实践”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如何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演绎“综合”与“实践”的精彩?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学科整合设置,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社会研究》《科学》,而《图书馆课程》则是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初中阶段,前后一共历时九年。这些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数学自身的教学也重视课题的研究,一个星期的作业可能就是主动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而不像我们多以被动型的练习为主。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高年级学生分组进行社区小调查,动手制作小模型,撰写微型调研报告或数学日记等;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写作能力有限,借助日记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日记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卷进数学学习的“漩涡”中。

第4篇

极目新闻记者寻访了众多培训机构的老师,他们有的已找到新工作,并且开始适应新的岗位,开启新的职场之路。也有部分人选择留守教育培训行业,但其中不少人的职业方向发生了变化。

培训机构高管 到民办校当校长

早上5时多起床,6时30分出门,8时前到校……今年9月1日开学以来,李晓(化名)迎来了新的工作节奏。

“刚开始真的有点不适应,毕竟我以前都是早上8时30分出门,9时前能到公司。”曾是武汉一家培训机构国际游学总监兼市场部总监助理、现为武汉某寄宿制民办学校副校长的李晓说,现在,她每周住校两三天,其它日子得花近3个小时在通勤上,单程得跑80公里。

李晓之前在武汉一家培训机构工作了9年,那时,她便常接到民办学校希望她加盟的邀请,但她从未想过离开教培行业,直到今年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7月25日,李晓离职,7月26日,她便入职了这家跟她接触了近一年、品牌和规模都不错、对她又很有诚意的民办学校。

目前,作为副校长,李晓负责招生、人事、对外合作及发展规划,收入与从前差不多。“教培机构和学校毕竟是不同的平台,我在心态上需要做很多调整。与教培机构相比,学校的琐事会多一些,尤其是在寄宿制学校,我需要花更长时间呆在校内,没之前自由,我需要调整工作的节奏和时间。”李晓说,不过学校安排给她的工作和她之前的工作重合度较高,所以上手很顺利,要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新单位离家远,她基本没时间照顾小孩,只能请老人来帮忙。

李晓说,她曾考虑过自己创业做研学旅行,但毕竟曾在教培行业太久,改行需要从头开始,便搁置了这个念头。

不少人先“代课” 再参加教师招考

记者从武汉市一所初中了解到,今年8月底招聘的校聘教师中,有3人有校外培训机构工作经验。

2015年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的陈老师,此前一直在光谷一家培训机构当数学老师,最高峰时教100多名学生。教学业绩不错的他,被一些家长挽留做“一对一”老师,但他担心“双减”政策会越来越严格,坚持参加了公办学校的校聘教师招聘。目前,他带七年级的两个班的数学。

“参加我们今年校聘教师招聘的原机构老师很多,留下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的教学水平尤其突出,课上得晓畅、明白。育人方面,他们以前在机构接触得少,我们会重点引导。学校很希望这些优秀教师能留下来。”该校校长说。

记者从武汉多所中小学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今年大量学校将招聘校聘教师的时间从此前的7月延后到了8月中下旬,因此到公办学校应聘做校聘教师的原教培机构老师猛增,其中不乏名校高学历的,公办学校也进行了精挑细选。多位校长说,他们当然希望能留下优秀教师,但现实问题是,按照现在的教师招聘政策,部分培训机构教师很难考进来,一些人可能因此流失。

记者查询发现,即以东湖高新区2021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条件为例,应聘应(往)届毕业生岗位的,应为20、2020届、2021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应聘在职优秀教师岗位的,需要具备现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且具备5年或8年及以上一线教学工作经历,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经历和毕业前实习任教经历不计算为符合条件工作经历。

25岁的小杨目前在一所公办初中做校聘教师,教九年级数学。2018年大学毕业的她今年参加了几次校聘教师招聘,试讲表现都很好。她说,她已经享受不到应届生就业政策,若参加教师社招,需要攒3-5年校聘教师经验,到时她已经快30岁了,除了要拿好几年的较低收入,未来发展也会受限,还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我们了解过,哪怕是经济发达的区,校聘教师一年也只能拿到四五万元。”小杨说,随着双减政策出台,公办学校确实需要有更多教师,她希望能有相关政策帮助教培机构教师转型,给大家同等参与考试竞争的机会。

也有人不工作 专心考研考公

为了突破“应聘社招教师需要几年工作年限”这道坎,一些原培训机构老师选择考研教育相关专业,希望将来以应届生身份重新进入教育行业。

武汉人小李就是这样。她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后应聘到光谷金融港的某线上培训机构工作,做小学语文辅导老师。两年来,她除了参与公司的线上直播课程,和自己班上的小学生进行互动,负责课后作业的批改、线上习题的讲解,在学员班级群内做好答疑和维护工作,还会追踪学员课程报名情况,解决学员和家长的问题。9月13日辞职后,她决心要考一所省属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打算毕业后继续从事教育有关的工作。

“我还是很喜欢自己从前的工作的。公司里年轻人多,工作环境轻松,氛围比较好。我也喜欢当老师,教孩子们知识会很有成就感。如果不是因为行业发生变化,我愿意继续干下去。”小李说,7月“双减”政策出台后,陆续有许多同事辞职了,她一直观望到9月开学后才下决心辞职考研。

“之前,我一个月1.3万元拿过,六七千也拿过,工作两年攒了两三万元。现在宅家考研,更花不了什么钱。为了更好地备考,我搬到了外婆家,除了环境安静,生活也很养生。”小李说,家里人都很支持她考研。

也有一些人选择考公务员。“国考报名已经开始了,我正在研究哪个岗位比较好考,看来明年的竞争会非常激烈。”28岁的原教培机构教师小王说,他是男生,考公务员更为务实,目前他也在犹豫,要不要也同时报名考个研,多一个转型的可能。

留在行业的人 也在经历转型

在此前一家大型教培机构所做的《“双减”政策下,教育培训行业教师现状调研报告》中,显示选择留在行业的老师中有近五分之一(19.88%)的教师选择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其次是私人家教(15.84%)、留学考试(13.04%)与高等教育(11.80%)三个方向。

极目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不少留在培训行业的老师转向公司新业务,如研学、体艺类培训、成人培训、托管班等。手中有一些家长资源的老师,则倾向于转向做“一对一”家教。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小张已从培训机构的小学数学老师,成功转型为教成年人普通话的培训机构的老师。“我之前很受学生欢迎的,公司给我布置的课程报名任务,我总能超额完成,每个月可以拿几千元奖金。双减政策出台后,我马上开始找新的工作,9月30日就到这边了。”小张说,现在的这家培训机构的客户群体更广,目前也比较热门,虽然工资不如之前高,但工作时间更稳定,周末也有双休,他很满意。

第5篇

关键词:读书;教师读书;现状;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68-07

一、调查目的、时间、对象、方法

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我市小学教师读书现状,发现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对策,以达到让更多人正视教师的读书危机,改善读书缺失,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的目的。本调查于2014年3月开始,随机抽取我市4所小学各学科、各年龄段、各专业成长层次共计400名在岗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其中A校50份、B校74份、C校88份、D校58份。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按照相关原则与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共49个题目。内容围绕读不读、怎么读、读什么、读书效果这四个主要问题设计。问卷由五点矢量表题、单选题、排序题、简答题组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读不读

所谓“读不读”,是指当下教师有没有从自己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读书。可能影响该问题的因素包括有读书观念和读书行为,而读书时间和读书数量可以对“读不读”进行标准和量化。

1.读书观念

一件事成功与否首先要看人们对其观念如何,即是否正确的认识并重视。读书也是如此,调查教师“读不读”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观念上的认识,即教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是否有正确的读书观?是否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我们大多数的教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如下图:

如上D所示,绝大多数教师对“读书”不排斥,77.33%的教师认为“读书使人快乐”,81.25%的教师认识到“读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帮助”,82.43%的教师认为读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78.53%的教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阅读一定的经典名著”,同时有83.85%的教师认同“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读书仍很重要”,79.2%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读书活动非常必要”。对读书相关知识比如知道“世界读书日”及其意义的教师也过半数。说明教师对读书的观念是正确的,认识是到位的,对读书给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是认同的。

除了有关“读书”的观念性认识,在本次调查中,还考察了教师对“阅读量多少”的认识,统计如下:

以“一个人平均每年读十本书”为参考,衡量教师的阅读量大小。通过调查发现:57.45%的教师认为平均每年读十本书的这个阅读量很大,只有6%的教师认为不大。这反映出大多数教师对读书量的认识有偏差。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自身读书量低造成。同样相关的问题“认为同事的阅读量很大”和“对自已的阅读量满意”这个判断也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对“读书”有愉悦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对读书量的认识则分歧较大。

2.读书行为

在访谈中,所有教师都表示平时有读书习惯。而如何保证读书的常态化与日常化,显然,制定科学有效的读书计划,设定符合自身的读书目的等正确的读书行为很有必要。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四分之一多一点的教师有具体的阅读计划和明确的阅读目的。也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是毫无计划和目的,随性而至。这样就难以保证读书的质与量。在开放式简答题中,关于“您一周大约摘记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有55.7%的教师没有摘记读书笔记,23.9%一周摘记在500字以内(包括500字),摘记500―1000字的有13.6%,一周摘记超过2000字的仅有6.8%。在“您的阅读计划是什么”的回答中,只有38.6%的教师写出了自己的阅读计划,31%的教师明显表示没有阅读计划。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制定可行的计划,按照计划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读书也应如此,但从统计中可见,大多数教师的读书行为是无计划、无目的的随性而至,没有采用有效的读书方式、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效果难以保证。

3.读书时间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四所学校中,60.33%的教师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是低于1小时的。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每天读书超过2个小时。将四所学校数据单列,可以说明这不是一所学校所存在的问题。虽然其中个别数据有相差,比如B校有20%的教师每天读书时间超过两个小时,但综合四所学校的数据,不影响我们得出教师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过少这个结论。这也呼应了前文教师阅读量低的现象。

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当下工作压力大,日常需要处理的事务多,没有过多的时间也静不下心来读书。但表5所统计的数据似乎并不能说明这点。

上表中,我们发现不到一成的教师会拿出闲暇时间的三分之一来读书,多数教师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是闲暇时间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六分之一。这说明教师并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时间没有用在读书上。在访谈中,也有一位教师这样表示:老师的时间紧,但还不至于没有读书的时间,关键看愿不愿意去读。从读书时间过少可以看出教师缺乏读书的自我意识,没有很好的分配、利用自己的时间在读书上。

4.读书数量

我们从2010年以来为一个时间段,统计教师平均每年的读书数量、每年购书费用以及个人藏书量:

表6告诉我们,把“教书”作为本职工作的教师,竟然有63.42%的教师平均每年读书量低于全国人均读书量――不足四本,8.81%的教师一年才读一本书。教师读书量过少,存在严重的读书危机。这一结论让我们震惊。表7、表8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10年以来70.16%的教师平均每年购书费用低于300元,按目前小学教师年均收入5万计算,7成的教师对于读书资金投入仅占年收入的0.6%。55.08%的教师个人藏书量不足百本。那么,是什么造成教师读书量过少的原因呢?

从表9不难看出,“没时间”和“缺少阅读氛围”是造成教师读书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在访谈中,许多教师也表示平时工作忙,心情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这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小学教师工作繁忙、学习时间较少的现状,但也说明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对专业发展不够迫切,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综上分析,“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读不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读。多数教师对读书都有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读书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实际读书情况不理想,随意性的不良读书习惯使读书无计划、无目的,直接导致教师的读书时间过少,读书数量过低。读书没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保证,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谓是认识很到位,行为很苍白!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我们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下降,不要说和解放前一些“大师级”的中小学教师,如叶圣陶、夏D尊等相比,就是和“”前的教师比,文化素养也是相对较低的。

(二)怎么读

所谓“怎么读”是指教师读书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如何将书“读进去”和“读出来”两方面。读进去是指教师读书时采用的方式方法,比如泛读、精读、通读、跳读等,读出来是指教师在看书的过程中或是看完书后对书中内容是否能够与他人有效的进行交流、记录和应用。

1.读进去

读书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读物、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基于专业成长的小学教师都是采用哪些读书方式呢?表10可知,泛读是教师主要读书方式,其次是仔细读但不作笔记或批注,少数教师能够精读。在开放式的简答题中,也有相关问题:您认为有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统计出了26种之多的读书方法,其中最多的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其次是做笔记、思考、交流。

上述统计反映出教师会读书,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读书。但精读偏少、研读没有出现。这说明在世风喧嚣的信息时代中,教师也免不了心浮气躁,很难静下心仔细阅读教育经典,也很少有教主动摘抄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这正是目前教师读书所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读出来

在统计有效读书方法时,不少教师提出读书交流很重要。有37.78%的教师会选择在课余时间与同事谈论读过的教育专著,也有28.88%的教师表示不会在课余时间和同事谈论。有56.65%的教师经常与他人交流读书感受,其中最主要交流对象是同事(39.8%),其次是朋友(33.08%)

作为教师对读书成果的应用,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对自身专业发展助力和对学生的成长助力两方面。在访谈时,不少有成就的教师谈到他不仅自己读,还会和学生一起读书,相互交流,与学生共同徜徉在书海中,共同嬉戏。这比教学生多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更有意义。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会是一位幸福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会是幸福的学生。但在表12中,只有7.5%教师选择与学生进行交流,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将阅读的魅力展现给学生,缺失或放弃了一个教育的主阵地,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

在统计中,调查的四所学校教师对于读书现状的反映绝大多数是一致的,比如对读书的看法、选择读书的方式等,但也有个性的体现。如表13,在对教师读书交流的主要方式调查时,发现个别选项还是有差距的,比如A校和D校教师读书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参加读书研讨活动,高于其他两个学校近10个百分比,说明两校经常组织教师读书研讨活动,这无疑是促进教师读书的良好举措。而B校则是偏重于组织教师写读书心得,有40.5%的教师以此为读书主要交流方式,远高于其他三校。读书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的阅读,学校的组织很有必要。

通过对“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怎么读”调查,可以发现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缺少读书的心境。很少有教师能够潜心精读教育经典,绝大多数选择泛泛而读,不会主动撰写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不到位,特别是与学生的交流欠缺,使读书与教育本应相辅相承的育人途径相隔甚远。

(三)读什么

所谓“读什么”是指教师读哪些书。这里包括书的选择、书的来源、书的类型、读书的书目。当今社会信息膨胀,书籍的种类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来源也丰富多彩,就连书籍的材质也不再单一,作为教师是如何在书海茫茫中寻找属于自已的书来读?

1.书的来源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教师书的来源比较均衡。借阅占比重稍大一些,58%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种类齐全,55.38%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自身需要。除此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寻找”也成为教师读书的重要来源之一。33.6%的教师最常用的读书途径就是网上阅读。

2.书的选择

在上表中的几个选项中,自己喜欢(35.2%)和公认经典(30.1%)是教师选择书籍的主要标准。而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并不是热选,这也说明当下教师的读书具有个性化色彩,选择的主观意识强,并不以专业唯上。

3.书的类型

关于教师读书的类型,问卷按三个不同的标准进行调查:教师最喜欢哪些类型的书?教师认为对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书籍是哪些类型?作为教师,必须阅读的哪些类型的书籍?最理想状态下就是三者为一,这样读书既有了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专业发展。但实际情况如何?见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能看出教师喜欢读的书和认为有用、必须要读的书不尽相同。最受教师喜欢的书分别是文学类、休闲类和科普类;而教师认为对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书籍依次是教育经典、教育案例类和文学类;而作为教师,必须阅读的书籍教育类、文学类和传记类。只有文学类既是教师喜欢又是教师认为有用和必须的。在回答“你读过的书有哪些”时,教师列举出的绝大多数是文学类,其中大部分是文学经典名著、小说,也有童书,还有少量历史传记类。

但作为教师,在思想上还是认为自己应该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在列举读过的教育专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什么是教育》《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爱的教育》《陶行知文集》《窗边的小豆豆》《教育是什么》《爱弥儿》等。

在访谈中也发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阅读更倾向于文学类甚至是休闲类。他们会选择教育专业类书刊,但让他们喜欢、带给他们身心愉悦的还是前者。

4.读书书目

在统计教师读过的最有影响的教育专著时,我们发现老师们列举的书目中,既有教育经典名著,也有教育实践案例;既有文学巨作,也有文艺小说;既有,也有儿童读物,这正是教师读书的与众不同。但细细分析下来: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读书缺乏有效体系,难以形成专业发展的知识建构;从文化积淀角度,历史、哲学、地理、军事、经济、励志等少有涉及,土壤丰沃程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文化生成;从兴趣涉猎角度:教师更爱阅读生活类的小说,或者是比较易懂、操作性强的教育著作,缺乏眼界宽度,更没有广泛阅读期刊杂志。比如《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这些必读的就不在列。

综上分析,“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读什么”,从书的来源,沿袭中国传统思想“书非借不能读也”――借阅读物是教师书的主要来源;选择的标准很多,但教师不会因为职业的关系完全选择教育类的书,自己喜欢的类型才是最想读的书。但教师又因为职业使然、专业需要,除了读自己喜欢的书之外,还是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教育类书来读。从数目的列举上,既反映教师读书较杂,也同时反映出读书没有体系,文化触觉不敏感,很少读教育理论前沿的书籍。因此,整体读书的内容是滞后的。

(四)读书效果如何

所谓“读书效果如何”是指从教师读书可能会受到的客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辅以解读名师在专业成长中对读书的感受,来解密基于专业成长的教师应该如何读书。

1.可能影响的客观因素分析

其一,读书氛围。

71%的教师认为“良好的读书氛围能促使我读书”。在之前统计“你认为阅读量过少的主要原因”中,除了“没时间”,30.88%的教师认为缺少读书氛围也是主要原因。

其二,配套资源。

55%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现有书籍能满足我的需要,而且认为现有图书种类齐全。还有相关学科会组织教师集体订阅和本专业有关的书刊杂志,比如数学学科会订阅《小学数学教学》、德育部门会为全体班主任购买主题书籍,比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但在访谈中,发现许多教师平时并没有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书的习惯。可见学校现有资源比较丰富,但教师并没有好好利用。

其三,I导重视。

从四所学校分别统计的数据来看,虽然各校的督促力度不尽一样,个别选项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经常督促”百分比最高的是A校57.3%和C校51%,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经常督促他们读书;而“督促”百分比最高的是D校,督促的程度轻重与被问卷的教师主观感受有关,但整体上还是可以看出各校领导对教师读书的重视。在调查中,还有43.73%的教师认为“人都有惰性,阅读纳入教师考核制度能促使我读书”,但也有36%的教师不赞成。说明读书纳入考核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目前还是需要教师个体的自觉自动。

2.教师读书与专业成长

读书是一个持之以恒,积以时日,成效自见的过程。我们分析教师的读书现状,只是对教师专业成长可能性的一个横切面分析,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全部轨迹。但我们可以从已经成长起来的教师身上,看出读书对他们的影响。我们对江苏省特级老师、中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市333工程“模范班主任”、连云港市港城名师等优秀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略)。从访谈内容中,我们总结出,所有专业有所成长的教师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固定的读书时间;(2)在成长过程中,读书对其专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读书有计划、有体系、有想法。可以说,这些专业发展较快的名师们,他们都是一个读书人,一个会读书的人。

综上分析,“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读书效果如何”,我们从可能影响教师读书效果的客观因素分析,读书氛围对教师读书有一定的影响,而参测学校相应读书的配套资源能够满足教师读书的需要,学校领导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教师读书的客观环境较好。从对成长起来的名师访谈中,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对自身的读书自觉、自律、自省、自思则是成长的关键密钥。

三、结论与建议

1.教师对读书的意义理解到位,有正确的读书观,但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读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读书时间过少,读书数量过低。建议学校应引导教师制定合适的读书计划,设定读书目标。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读书。

2.教师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但由于读书目的不明确,读书整体处于快读和浅读状态,很少有教师养成自主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建议学校应引导教师针对不同的读物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特别是一些教育经典,组织教师进行读书笔记的撰写,读后感的交流。

3.部分教师进行读书交流,而对象仅限于同事和朋友,与学生交流较少。应该引导教师把读书的交流对象指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促进师生双方共同的读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读书实效,还可以推动整个社会读书。

4.教师读书“借阅”仍是较主流的书籍来源。这与当下社会、学校、网络相应的书籍资源比较丰富,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有关。但作为一位教育者,对一些经典的教育书籍还是需要收藏起来慢读、研读、多读,应引导教师树立这样的观念。

5.教师虽然会读促进专业成长的书,但更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倡导教师读书做一个“杂”家,但一定要有规划、有体系的选择书籍。引导教师既从文化积淀的角度广泛读书,又要从自身专业成长的角度读一些促进自己专业知识体系建构的书。

6.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具有超前量的学期计划和活动,尽量减少突发检查和布置额外任务,让教师能够根据学校计划制定出可以实施的个人读书计划。学校要保证教师有较为整齐的时间段来看书,要努力在师生当中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和读书交流氛围,切实打造书香校园。

7.学校相关部门要对教师的读书进行年度规划,在规划中给教师读书以时间和数量上的保证,同时引领教师接触教育的前沿理论,关注教育改革动态,打开当下教师过于狭窄的阅读面,并适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读书笔记的撰写和交流,培养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

8.读书是教师提升自我涵养、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提高工作的进取心,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少一分功利,多一分清高,少一分浮躁,多一分静心,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好书。

参考文献:

[1]刘新.农村小学教师阅读现状的调研报告[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2]课题组.读书,教师的态度 上海市中小幼教师读书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2014(09).

[3]袁蕊.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4(06).

[4]李保强;张娜. 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读书观[J].教育教学研究,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