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印刷考察报告

印刷考察报告

时间:2022-06-30 17:01: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印刷考察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印刷考察报告

第1篇

摘 要:文章基于智库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发达国家智库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探讨了智库的现代管理方法和理论,分析了影响智库

>> 农产品质量安全智库建设的思考 关于公开版地图数据库一期产品质量控制的建议 广东省典型智库研究 影响大豆产品质量的外部因素研究 风电基础环产品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品质量视角的会计信息产品质量控制模式探究 企业产品质量控制的探索与研究 浅谈PCB原材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民间智库的杰出产品 毛条产品质量的研究与控制分析 智库影响力及其提升策略的研究 各擅胜场:地方智库的上海实践 滴灌带产品质量控制与测试 数码印刷产品质量控制与评价 智库 智库建设影响国家的未来 军工产品质量控制 影响再制造产品质量因素研究 基于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质量监管模式的创新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周.六西格玛管理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 张喜爱,张书晔,曾庆平,等.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52-254.

[5] 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项目组.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R].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6.

[6] 王佩享,李国强.海外智库:世界主要国家智库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7] Rand Corporation.Quality standards.Standards for High-Qual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EB/OL].[2016-10-20]..

[8] 野村综合研究所.关于野村综合研究所.品质追求与风险控制[EB/OL].[2016-09-09]. .

[9] 张志强,苏娜.国际智库发展趋势特点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9-23.

[10] 智库中国.智库评价要考察其调研质量[EB/OL].[2016-09-13]..

作者简介:宋忠惠,女,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郑军卫,男,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齐世杰,女,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贾晓涛,女,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第2篇

一、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必须贯彻平等竞争,以用为考的原则,采取统一组织和分级实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二、录用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笔试由省人事厅统一组织(必要时,也可委托市地组织),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负责实施.面试由当地政府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组织实施.

省人事考试中心负责笔试的命题,制卷,阅卷,评分等考务工作,并对面试工作实施指导.

三、录用考试的对象:笔试对象为资格审查合格人员,面试对象为笔试合格人员.

四、考试内容

1、笔试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公共科目为政治、法律、行政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五门,专业知识科目根据各地各部门拟补充职位要求由省人事厅确定。

2、面试主要考察应试者的业务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敬业精神、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性稳定性、语言表达能力、举止仪表等。以上各项内容在面试中的得分所占比重参照附表.

五、考试方法

l、笔试一般采用闭卷形式。对于专业性较强或报考人数较少,无法形成竞争的特殊职位考试也可采用开卷形式。

2、面试根据不同对象和拟任职位的不同要求,采用普通面谈法、情景模拟法、实际操作法、无领导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和文件筐作业等方法进行。

如同时采用两种以上面试方法,应合理确定各种方法在整个面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

六、录用考试的程序

1、笔试

(1)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根据上级批准下达的录用计划和资格审查合格人员情况,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人员,编排试场,确定并培训监考人员.

(2)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严格按照省制定的考点设置规定、试卷传递管理办法、主考职责,考试纪律,监考守则等规定组织考试。

(3)省人事考试中心负责阅卷、登分和统计等工作,并在一个月内,将笔试成绩反馈给有关政府人事部门。

(4)政府人事部门将笔试成绩通知应试者本人,并会同用人单位按照与录用计划1:2至1:3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笔试合格人员名单,向社会公布.

2、面试

(1)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制定面试方案,并报上级政府人事部门备案.确定面试工作人员,落实面试场所。

(2)成立面试工作评委会,并根据面试人数,组织若干测评小组。测评小组一般由5-7名考官组成,考官分别由用人单位、政府人事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面试前人事部门对考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

(3)县以上人事部门组织命题,拟定答案要点或标准答案。

(4)应试者按照抽签序号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面试考场进行面试。测评人员应及时进行记录,并当场进行测评打分。面试的时间由各地根据需要事先确定.

(5)面试结束后,由工作人员及时填写面试测评成绩汇总表,并按规定计算最终成绩,经主考人审核签名后当场公布.

七、评分标准和办法

1、笔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以分流作业判分。对少数因增加其它内容和形式需要计附加分的科目,必须经省人事厅批准,但附加分数不得超过20分。

2、面试成绩由测评人员各自现场测评打分后,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把其他测评人员的分数相加,再除以有效测评人员的总人数确定.

八、对笔试面试考试成绩的评定,不得在评分标准以外以任何理由加分或减分。

九、录用考试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公务员公务回避制度.

十、录用考试各类试题和备用试题,试卷及标准答案,均属绝密材料,有关试卷的印刷,包装、传递和保管等工作必须按绝密件要求办理。

十一、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录用考试工作的领导,按照保密法的规定,认真做好试卷保密工作,层层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对在考试以前泄漏试题的地区,要采取果断措施,防止扩散,对已经扩散的地区,要及时更换试卷,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对有关责任人员,要严肃追究,依法处理.

十二、录用考试的试场细则、监考人员守则、考试纪律等考务细则另行规定.

附件二:

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工作细则

为了保证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根据《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特制定本细则。

一、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贯彻公开平等、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

二、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体检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录用体检的对象是录用考试笔试、面试合格人员.根据笔试、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与录用计划1:1的比例确定体检对象.体检有不合格的,依次替补.

四、录用体检工作的程序:

1、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研究制定体检方案,确定体检工作人员,指定体检医院,并确定体检时间.

2、用人单位通知体检对象做好体检准备,填发体检表.

3、在规定的体检时间内,由工作人员带领体检对象到指定的体检医院分科接受规定项目的检查.

4、体检医生应按体检项目逐项进行检查,不得漏检。

5、体检完毕,由医院按照体验标准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明确结论。

6、体检结束后,由人事部门通知用人单位体检结果。

五、录用体检医院必须是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较高技术水平的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

六、被指定的体检医院应组成由有关科室医务人员参加的体检小组,并确定一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主检医师。主检医师负责处理体检疑难问题,并签署体检结论。

七、体检医生要客观、公正,并严格按照体检标准和受检程序认真负责地进行体检,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出准确的体检结论.

八、体检工作人员应与体检医生密切配合,认真做好受检人员的验证,科室交接等工作,并协助医院维持体检秩序。

九、受检人员必须遵守体检纪律,不得、弄虚作假。如发现有违反纪律的现象,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

十、受检人员对某个体检项目结论有异议的,可根据主检医生的意见,经用人单位和人事部门同意后,重新复查一次。

十一、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公务员回避制度,对涉及与受检人有亲属关系的人员,必须实行回避。

十二、本办法所附《体检标准,适用于补充国家行政机关普通职位公务员的体检。特殊职位需要增加体检项目的,由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根据需要另行确定。附:(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

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

一、有下列疾病和生理缺陷者,视为不合格:

1、男身高不足1.6米,女不足1.5米。

2、面部畸形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明显的斜视,唇裂,腭裂,辩颈。

3、严重影响面容的血管痣和色素痣及其他皮肤病、重度腋臭、纹身.

4、严重影响仪表的单纯性甲状腺肿、未治愈的结核性淋巴结炎,胸廓明显畸形,脊椎严重侧弯、前凸或后凹、强直,两肢均有跛行、“X”形腿或“o”形腿,两上肢不等长超过4公分,马蹄足、足内翻或足外翻,肌肉萎缩,肋力仅一、二级者.

5、肢体有显著残废影响功能者,如断臂、断腿、双手拇指残缺或双手拇指健存其他四指残缺,或者任何一肢体不能运用者(包括装配假肢)。

6、两眼矫正视力低于1.0者,双眼有一眼失明者。病理性眼球突出,影响视力的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色素膜疾病等。

7、左右耳听力均有严重缺陷,耳语听力一侧不足5米、另一侧不足2米者。

8、严重口吃,一句话中有两个字重复两次或明显吐字不清者.

9、有癫痫病史、精神病史,癔病史、遗尿症、夜游症、晕阙症、重度精神官能症。脑外伤后遗症或颅内异物存留者。

10、各种急慢性传染病患者,如肝炎、活动性肺结核、麻风病,慢性细菌痢疾。

11、器质性慢性心脏血管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频发性期前收缩):严重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切除超过一叶、肺不张一叶,重慢性胃炎、胆管、胆囊:胰腺疾病,慢性肾炎、腹内形隐睾,完全性尿道下裂,各种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血液疾病等.

二、除上述体检标准外,如有影响健康和工作的疾病或生理性缺陷者,是否视为体检合格,由人事部门和卫生部门根掘职位的要求研究决定.

三、对特殊职位的体检标准由录用主管机关另行规定。

附件三:

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考核工作细则

为了做好国家公务员录用的考核工作,保证新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根据《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特制定本细则。

一、国家公务员录用考核贯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二、县以上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录用考核的组织。指导、监督、协凋工作,各用人单位负责录用考核的具体实施工作。

为了保证录用考核工作顺利进行,各地根据需要可成立临时性的考核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录用考核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录用考核的对象是经考试、体检合格的人员。

四、录用考核的内容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主要指政治思想表现、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和品德修养,能,主要指从事本职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勤,主要是事业心、工作态度和勤奋精神;绩,主要是工作实绩,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

和所产生的效益。考核的重点是被考核人的工作实绩和与拟补充职位相关的实践经验。

考核结果,分合格和不合格。

五、录用考核中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考核不合格:

1、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有抵触行为的;

2、受过刑事处分的;

3、受行政处分未解除处分的;受党内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未满?年,受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处分未满两年的;

4、有流氓、盗窃、贪污、赌博、诈骗等不法行为的;

5、组织纪律松懈,经常违反本单位规章制度的;

6、一年内病假累计超过两个月的;

7、超计划生育的;

8、有其它不宜到机关工作的问题。

六,考核工作程序:

1、组织准备.有关政府人事部门会同用人单位根据考核任务,组成考核工作班子,研究制定考核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人员,组织若干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必须有两名以上人员组成,并须经必要的培训。

2、考察.各考核小组分赴有关单位对被考核人进行考察.考察一般采取查阅档案,听取所在单位领导或组织情况介绍,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考核小组根据考察情况,按照考核标准进行测评,并写出考察报告,提出考察结果意见.考察报告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考核人的情况,并附必要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要求有证明人签字或加盖有关单位公章。

3、审核。考核工作班于审校考核小组提出的考察报告和考核结果意见,集体研究后确定考核结果,并由用人单位负责通知被考核者本人,并作为决定是否录用的重要依据.

第3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成为历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资源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由于后者作为课内课程资源的外延或辅助,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而且强调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样化、开放的课程基础上,它更突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实践。因而注重对多种类型的课外资源的开发和综合运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尝试性地开发和利用课外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发挥学科特色、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仿制历史文物,创设历史情境

仿制历史文物,实际上就是“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做出符合自己认知结构和生活体验的选择。这不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传统课堂上很少迸发的思维创造力。例如我们在学习参考了一些杂志和兄弟学校的活动情况后,结合学校“五四科学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仿制了以下几类文物:涉及中外建筑的有干栏式建筑、茅草屋、古亭、天坛、大理城、埃菲尔铁塔等;涉及社会经济的有先秦货币、清代漕运、京杭运河、独轮车、纺车等;涉及科技领域的有各式罗盘针、雕版印刷等;涉及军事领域的有攻城车、投石车、云梯、弓弩、直升机、航空母舰等;涉及文化、民俗、艺术类的有京剧脸谱(剪纸和绘画)、古代文字(篆刻)、秦兵马俑、旗袍、唐装等。每件作品都力求制作科学精美,外型相似、特点突出,除注明模拟制作的名称外,学生还精心配置了反映时代背景和功能特点的说明资料。这样除了展示学生操作能力之外还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例如: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今要继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这种课外活动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变得日益机械和麻木的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情境之门,使学生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并且可以在筛选与加工信息中体验到学习的趣味性和益智性,这是在书本学习中无法得到的。只有真正把书本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生成属于自己的历史概念并进一步发展更高层次的历史思维。

二、组织实地考察、拓宽课程空间

组织实地考察,实际上是“开放”教师的教学空间,博物馆、文化古迹、周边社区、都可以作为“教室”,它们可以作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实践机会。实地考察是学科性、情感性、审美性很强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考察中体验历史的悠久,发现历史的真美,感悟历史的价值。例如我们结合漳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文物古迹众多,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明清石牌坊、赵家堡、漳州文庙、天一总局旧址、工农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芝山红楼)等23处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地考察提出了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利用黄金周考察身边的文物保护单位,以“爱我漳州,找寻家乡人文之美”为活动主题,先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再参观并聆听讲解,并对观察到的实物、文字材料进行简单的摄录和记录。然后通过古迹的表象,了解历史实际,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和发展旅游经济,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现实,进行一定的分析调查和成果展示。例如,福建土楼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又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堪称“博大精深”的世界级民居瑰宝,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唯一申报项目已正式向联合国申报。学生积极参与了漳州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宜楼、田螺坑土楼群、和贵楼等土楼知识的普及宣传,并对土楼保护规划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有了科学的认识。另外,学生还写出有关旅游经典线路、城市经典名片、古今漳州对比、漳台文化渊源、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和未来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反作用等考察报告,最后结合市政府“爱我漳州”教育活动制作了宣传展板。此次活动文化含量高、参与感强,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相应技能,而且突出强调了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体验和内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我们身边的历史除了具有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之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们不但要考察古迹,而且还要保护,更应该在发展中弘扬和壮大它。

三、开展专题探究,革新学习方法

开展专题探究,实际上是“开放”传统教材,允许不同的看法或观点进入学习过程。它重在改变学生被动听知识的方式,更突出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课外探究课程的开展与研究性学习类似,衡量一次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我们曾结合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以全国都在开展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以高三学生为主的课外专题探究活动,确立“走向海洋 和平崛起”的活动主题,既服务于高考热点问题专题复习的实际需要,又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风云变迁中感受和把握好时代的脉搏,进而树立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专题探究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富有个性的研究性课程学习的结果。例如:学生在专题成果展示中体现了自主建构的有关内容,除肯定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观点之外,在郑和下西洋是不是“高投入低产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中外交往影响的比较、古今结合认识当今政府的外交理念等问题上还广泛展开了思考和争鸣。另外,还涉及古代交通发展概况(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相关地理知识和地图的理解运用、中西航海的比较、近现代史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经济发展问题、科学认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等中外古今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建构。当然,整个学习展示中也自始至终渗透着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扶危济困、互助友爱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观。

四、关注热点风云,体现学科价值

关注热点风云,实际上是“开放”忧患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现实中,体会历史育德育智教化甚至资政的功能。例如我们结合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在每年的校科学节上组织相关影片展,至今已观看了《百年中国》《地雷战》《虎口脱险》《拯救大兵瑞恩》《举起手来》《风语者》等多部影视片或记录片。目前在全国引起重要反响的《大国崛起》也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环境下,像上述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挖掘出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的主体资源――教材和师生,都必须结合校情、学情、教情重新加以多样化的有效整合。只有使课内外课程资源和谐应用,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富有创意的活动,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课程发展的共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第一中学)

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化期刊;互联网转型;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5-0009-06

1 国外数字化期刊的现状

1.1 受众新媒体参与度与期刊转型的关系

根据在2016年年初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73.95亿人口中,有34.19亿人接入了互联网,2015年一年内的互联网接入率比上一年高出10%。在互联网接入设备中,电脑和手机占主要地位,而就社交媒体的使用量来看,手机的使用率最高,2016年全球手机上网的使用率比2009年高出了38.6%,仍在不断攀升的趋势中。如图1所示。

在不断膨胀的手机上网需求中,人们对速读、泛读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因此在这种现象的指引下,互联网期刊应运而生。互联网期刊不是单纯地把纸版期刊通过扫描或者重排的方式数字化、电子化,而是将整个出版流程都放在网上完成,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都是通过网络实现。[ 1 ]互联网甚至对期刊的制作提出了比纸版期刊更具互动性、可视性、简洁性的具体要求,正因如此,传统期刊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难度。

1.2 国外互联网期刊发行现状

现在,一些互联网期刊的发行量已经追上甚至远超传统纸质期刊的发行量。英国著名期刊媒体公司未来出版集团把他们90%的杂志做成了可以在各平台中阅读的APP电子杂志,这些电子杂志为他们带来了超过500万英镑收入。早在2012年,英国就有60种杂志单独核算他们的数字版销量,仅半年的电子版发行量统计就达到了185 210册,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 2 ]而在同一年7月,英国《金融时报》宣布其网络付费用户已达30万,超过报纸订户。由此可见,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和大众阅读方式的更变,传统期刊的转型之路迫在眉睫。

1.3 国外期刊互联网转型的一般方式

虽然国外期刊的转型方式各不相同,但其转型路径却有规律可循。这一方面是媒介经营管理方式相似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及社会团体的扶持引导。2015年2月,美国期刊协会提出“期刊媒介360”方案,方案认为期刊发型的受众数是多种媒体发行渠道受众的综合,并使受众计量囊括印刷+数字版、网络版、移动版、视频版和社交媒体版共计5种发行方式。[3]就笔者来看,国外期刊互联网转型有如下几个基本方式。

1.3.1 内部资源整合,多平台融合发展

大部分的国外期刊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都采取的是这种转型模式,在内部积累的过程中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如电脑版期刊、手机版期刊和平板电脑版期刊。其优点在于没有改变原先期刊集团的股权结构,仅需改动集团中的人员结构,增减个别部门,防止集团中较大的人员流动现象。而其劣势也在于由于没有其他机构的资源注入,使得期刊的转型过程缺乏效率,通常较为缓慢。

1.3.2 停出纸质版,改出网络版

在美国,高速的现代化过程淘汰了大批的小型媒体,也迫使很多大型纸质媒体不得已采取极端但迅速的转型方式。就期刊而言,著名的《新闻周刊》《亚洲周刊》《生活》《PC》《首映》都直接放弃了纸版杂志,而彻底投入对网页版本的制作。

从经济效率来看,这种转型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出版成本,实现信息的实时推送和多媒体态。但从另一角度看,这种方式过于依赖互联网短平快的要求,从而减少了对深度信息的挖掘,以及期刊本身所具备的专题性、集纳性的特色。

1.3.3 破产保护与竞价收购

全球最为著名的期刊破产保护案例是《读者文摘》,这家于1922年生活类杂志曾在70年代拥有1 700万发行量并在60多个国家发行,却在2009年和2013年两度申请破产保护,后来在投资者市场的扶助下,得以出版至今。现在,《读者文摘》的网页也有一批较为忠实粉丝群体。此外,美国期刊《阁楼》也是破产保护的一大案例。

同样在2009年,经营80年的《商业周刊》以500万美元的价格被彭博新闻社竞购,经过一系列资源整合以后,《商业周刊》的网页版和App版成为全球商业人士的重要资讯平台,也是一个成功转型的期刊媒体。

1.3.4 不同媒介公司合资合并

《时代》周刊作为世界知名的新闻人物周刊,其背后的时代公司早在1989年就与当时的华纳传播公司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介公司。之后陆续并购和合并过特纳广播公司、美国最大互联网服务商美国在线等,囊括期刊、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个传媒领域,拥有CNN、HBO付费频道、DC漫画、华纳兄弟影业、Netscape通信等多个品牌。2014年,21世纪福克斯拟以80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被拒。如今《时代》的网络版和App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虽然《时代》周刊可称为期刊转型中最容易搭顺风车的案例,但是由于合并过程并不典型,很多期刊没有《时代》这么大的资本运作,加之目前《时代》周刊的出版利润仅占时代华纳总利润的5%[4],其公司发展重心并不在出版领域,因此这种转型方式的可参考性不强。

1.3.5 延长纸版出版发行时间,降低出版成本补贴网络

延L出版时间的方式并非一种一劳永逸的出版手段,只能作为在转型过渡期的一种临时性策略。这样做不仅会降低读者阅读兴趣,也会降低广告商的投放可能性。新闻类《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由周刊改成了月刊,《大西洋月刊》则改为了双月出版。

2.4.2 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吸引读者

《国家地理》在各国举办俱乐部,针对各国不同的文化风情,举办各式的地面系列演讲、交流会、图片展等等。2016年在中国举办户外运动摄影大赛,联合国内各大时尚旅游摄影杂志,吸引读者参与。

2.4.3 版权合作

《国家地理》的摄影师除了图片摄影之外,还拍了一系列野生动物、地质环境、天体物理、自然灾害、历史人文、政治军事的纪录片,并记录下摄影师拍摄时的真实情况。这些纪录片除了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以外,它还翻译成48种语言,在全球171个国家播出,仅在中国就有超过36个频道播出过《国家地理》的节目,而在CCTV官网的纪录片里,有92部纪录片来自《国家地理》。

可以说,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过程中,《国家地理》是所有杂志中最能够把握市场、及时转型的一个。它在全球的高占有率、影响力和变现能力让很多新闻杂志望尘莫及,而这也是专门类杂志的巨大优势。当然,在专门化杂志衍生产品的市场细分上,《国家地理》并不是做得最好的一家,著名旅游杂志《孤独星球》遍及全世界各地各语种的旅游指南几乎成为出国自助旅行者的必备品,后者的盈利已经几乎从杂志中抽离,而转向书籍和部分旅行用品的行销。

2.5 全面网络化

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很多纸质媒体都转向全面网络化的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网络改版就是美国时事新闻刊物《新闻周刊》(图6)。

《新闻周刊》创刊于1933年,一度执美国杂志界牛耳,2008年销量急速下滑,亏损严重,不得不在2010年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大亨西德尼・哈曼。2012年年底《新闻周刊》“Last Print Issue”并中止印刷版发行。但在2014年3月,《新闻周刊》重新在美国和欧洲出版。《新闻周刊》的转型过程有如下突出特点。

2.5.1 联合城市电视台

《新闻周刊》所属的华盛顿邮报集团在全美6个城市经营电视台,另外还拥有一个有线电视台和卡普兰教育中心。[4]如果能够和地方电视台紧密结合,就能够为《新闻周刊》提供许多一手的地方信息,帮助周刊进行深度报道。

2.5.2 与苹果合办新闻App

新闻周刊和苹果合办的新闻应用“The Daily”是一款适应ipad新闻阅读的应用,其可视化设计迄今被应用设计界奉为经典。“The Daily”向订户收取每周0.99美元的订费,但就在两年后,这个曾在苹果iTunes商店高居新闻产品收入榜榜首的App,由于亏损3 000万美元不得不关闭。

2.5.3 打造音视频网络周刊

2007年起,《新闻周刊》网站就在同MSN以及合作,试图打造网络上最大的新闻周刊,并试图建立视音频影像工作室。[ 1 1 ]它提供信息的最大特点是附加独家的新闻信息背景资料,给希望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的读者以深度阅读的机会。

虽然时至今日,新闻周刊网站仍能够获得较高的访问率,但其网络化的进程较其他媒体略显滞后。2009年,美国严肃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成为美国首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的全国发行报纸。较早的更新意识使得后者能够不必面临如同《新闻周刊》一样巨额的亏损。

2.6 知识经济营销

当下社会随着版权意识的加强,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专业期刊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商业期刊来说更是如此。2009年,彭博社收购《商业周刊》,两家强强联手,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商业类杂志。

目前,《彭博商业周刊》(图7)在全球72个国家建立了146个记者站,提供全球视角的原创商业报道。它的互联网转型方式同样值得关注。

2.6.1 平台共享与资源协同

彭博社收购《商业周刊》之后,由于双方能够共享数字平台和信息资源,其协同效应可以节约5 500万美元的管理成本。此外彭博还对《商业周刊》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仅保留必须存留的业务部门。[ 1 2 ]

2.6.2 扩大彭博终端用户

彭博以财经资讯公司起家,85%的收入依赖于终端使用费。收购《商业周刊》以后,彭博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把原来只局限于高端金融人士和企业中高级管理者的终端用户扩展到能够对金融经济政策做出影响的商界、政

界决策者。[ 1 2 ]

2.6.3 建立数据搜索引擎

为了适应数字化服务,《彭博商业周刊》整合了公司洞察中心、历史资料信息库,建立“A-Z INDEX”搜索引擎,单单上市及非上市公司索引就包含有36.4万家公司金融和执行信息。[ 1 2 ]全部数据都提供有多平台付费下载模式。

作为信息资源巨擘的《彭博商业周刊》目前采取区域化出版的形式,譬如《商业周刊/中文版》就秉承了彭博社一贯的中立客观态度,更融入了新颖的图形设计和数据可视化内容。但是这些资源也都是基于期刊自身的调查采访,虽然严肃客观,但却难以调动用户参与感。同样作为商业杂志的《福布斯》从2010年起开始招募熟悉各领域的个人博主,让他们线上回应读者疑问,《福布斯》根据互动情况向博主给予报酬,这样大大调动了UGC的可能性,减轻期刊自身工作量。

3 国外期刊互联网转型的三大类型

3.1 新闻类期刊需寻求业务中心转型

例如,《时代》《新闻周刊》@些严肃新闻刊物,如果要寻求发展和经济利益,就不能再将重心放在纸质版本的杂志上,而是要寻求多元终端的互动和鼓励用户自发的公民新闻产出。在这个方面,新闻期刊应该更多与新媒体、社交网络相结合,增强趣味性、时效性。但在另一方面,以深度新闻作为核心的新闻杂志不应该摒弃原有的深度调查态度。

《时代》虽然有实力雄厚的时代华纳作为支撑,但其网站的影响力有限,近年杂志的销量也不尽如人意。相形之下,博客新闻出身的《赫芬顿邮报》网站,一开始就以Web2.0作为基础,整合网络社群资源,在深度报道和突发新闻报道上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官方认可度,也随之而来得到众多的风投资金。现在《赫芬顿邮报》网站以每天2 500万的用户点击量成为全美最负盛名的政治博客网站。

3.2 专业化期刊打通线下变现渠道

无论是以商业为主的《经济学人》《彭博商业周刊》,还是以人文地理为核心《国家地理》《孤独星球》,这些专业化期刊应该是当下杂志转型中,最容易找到的捷径的类型。专业化期刊只要抓住专业化读者的口味,提供一系列服务读者的资讯类产品,自然而然就可以培养读者阅读习惯,逐步扩大读者群,得到更为长远的经济收益。

但这种绝对利益化的视角也容易影响期刊一贯延续的优质口碑,国家地理学会理事会的加里・内尔批评道:“国家地理品牌陷入一种人格分裂的状况,电视上是一张脸孔,杂志是另外一张,网络上则是两者混为一体的大杂烩。”[13]由于国家地理包含有FOX的部分股权,在电视制作上越来越倾向泛娱乐化,因而受到观众的诟病。所以专业期刊的变现通路也可能会遭遇天花板效应,至于控制在怎样的牟利界限内,也将是这类期刊需要思考的难题。

3.3 生活服务类期刊抓住区域化服务特色

类似于《读者文摘》这样的生活服务杂志已经存留无多,网络上有太多可供替代的用户自产的免费的心灵鸡汤文章与生活技巧。鉴于读者的定位,《读者文摘》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提供更为全面和优质的内容,整合读者难以搜集到的讯息,并及时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读者文摘》的网络社区服务平台是这样的一个起点,相比于普遍化的生活常识,人们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区域化的知识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并进一步增加用户反馈。

4 结论

虽然在各类媒体的互联网转型过程中,期刊媒体不是最为合适转型,也不是最为成功转型的一类。但是从上文提及的所有期刊媒体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期刊都努力在探寻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并进行了一系列或成功或暂时失败的互联网尝试。即使是美国最知名的期刊建立的网站和App,其影响力可能都达不到类似CNN、BBC这些能够提供快速且信息量极大的视音频网站所能达到的传播力。但是期刊确实以其深度和专业化的特色不那么容易遭到替代,而在转型的浪潮中,互联网只是一个门槛,未来的发展路径仍然有待摸索。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现阶段的各种互联网转型策略是否就是期刊最好的转型方式尚未可知。杂志诞生初期之所以能和其他媒介相区别,就是因为每周、每月、每季的定时定期出版成为了某种流行文化的仪式性表达。人们在固定的出版日去购买类型杂志可能并不只是单纯地想要收集信息,他们也具有想要“崇拜”和“追随”某个专题、某种潮流、某些风格的个人心理,进而把获得和收藏某本杂志作为癖好。期刊的互联网转型过程却打破了这一点,人们随时随地可以登入浏览和分享在期刊上发表的信息,彻底打破了“定时出版”的仪式性和积累性,信息泛滥爆炸,消解了期刊一贯的独立色彩。而就在一味迎合互联网阅读要求的过程中,期刊网站同报纸网站、新媒体网站、视频网站等等之间的区别度越来越小,期刊本身所具备的所谓深度和分众的差异化特色被几乎全面抹杀。这是否是期刊所期待的互联网转型结果?还是说这根本就是迎合现代商业价值所陷入的转型误区?当前即使是转型期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仍然还没有哪种互联网期刊能够做到独树一帜,表现出比纸媒网站更为优越的特色,也因此,对于国外期刊的互联网转型也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小坚.构建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齐头并进的经营模式[J].出版广角,2011(5):52-53.

[2]彭一,马浸.走近英国期刊[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10-16(016).

[3]Bill Mickey. MPA’s AMMC Looks to Redefine the Magazine Industry[OB/OL].[2015-02-05].http:// /2015/mpas-ammc-looks-redefinemagazine-industry/.

[4]薄旭.《新闻周刊》:周刊的v史,新闻的未来[J].世界知识,2010(13):52-54.

[5]陈怡璇.“三次售卖”财经杂志盈利模式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4.

[6]刘滢.英国经济学人集团的品牌拓展与新媒体战略[J].中国记者,2013(10):120-121.

[7]周翔.《经济学人》杂志运作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0.

[8]文建.美国《读者文摘》重振计划[J].中国记者,2009(11):82-83.

[9]刘畅,崔恒宇. 浅析《读者文摘》转型及其启示[J].出版科学,2013(2):100-103.

[10]陈昕.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4-9.

[11]郑敏.美国新闻周刊的24小时生存战略[J].中国记者,2007(11):86-87.

第5篇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伴随着世界性金融膨胀和金融排拒,各式各样的另类货币与贸易制度纷纷涌现。以物易物和另类货币不仅出现在第三世界(特别是南美洲),而且还出现在前苏联各国和东欧。例如,1998年俄国工业交易约70%不是以法定货币――卢布进行的。甚至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以物易物和另类货币与贸易制度也纷纷出现。

大规模另类货币和贸易实践的出现,一方面是金融膨胀和金融排拒使得大量人口无法以正规货币进行贸易和生产活动,因而只得以另类货币和交易的方式寻觅生计;另一方面则恐怕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抗拒,希望从另类贸易中建立较为合理的文化社区生活。

四种另类货币与贸易制度

在地交易和贸易制度(Local Exchange & Trading System,简称LETS)

LETS于1982年由加拿大人连顿(Michael Linton)创立,是在发达资本义地区中最先发展出来的另类货币贸易实践。当时连顿居住的社区因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人口大增,不少人缺乏现金收入,连顿与朋友建立了LETS制度,并开发出一个计算机程序,以促进成员之间以物易物。90年代,LETS制度开始在全球扩展。

LETS制度是以一种(想象的)社区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货币单位由成员决定,可以采用与某特定国家货币一样的单位名称,也可以用时间来计算。与正式的货币不同,社区货币只能在参与了LETS制度的社员之间流通,并由成员自己管理。LETS的货币一般叫“绿钱”(Green Dollars 或Green Pounds),大部分与当地国家货币同价。

LETS所有成员均被赋予一个账户,以零负债和零信贷开始,每当有交易发生,就从账户中减除/增加交易额。例如成员甲向成员乙购买价值五个“绿钱”的货品或服务,甲账户减去五个“绿钱”或负债五个“绿钱”,乙账户则增加五个“绿钱”或有信贷五个“绿钱”。交易以支票或电话方式汇总到LETS办公室,再输入计算机。交易价格由双方商定,所有借贷“绿钱”均不能收取利息,也不得收取回佣,只是作为成员以物易物的交易媒介。

成员之间交换的贷品和服务十分多样,包括计算机技术、家务、医疗健康服务、食品、二手衣物、手工制品、维修服务和非正规教育等等。不过在LETS系统内的交易远不能涵盖大部分成员所有的日常生活所需,也就是说,LETS系统不是一个能够完全自足的交易网络。此外,LETS的成员主要以个人为单位,很难使工商企业加盟,这严重限制了LETS所能提供的货品和服务范围。

HOURS制度

HOURS是美国人格尔劳华(Paul Grover)于1991年在纽约州的绮色佳(Ithaca)创立,目前约有70多个类似的系统散布在美加等地。HOURS是一种民间发行的纸币,1个HOURS相当于10美元(取1小时工作约10美元回报)。HOURS纸币有4种面额:2 HOURS(20美元)、1/2 HOURS(5美元)、1/4HOURS(2.5美元)和1/8HOUR(1.25)美元。1991~1997年绮色佳共发行了相当于5.7万美元的HOURS纸币,超过1500人参与交易,当中包括各类商店、餐厅、电影院、本地的食品零售店、约30个农产品市场摊挡和一个信贷合作社,每月的贸易额约相当于6万美元。在90年代中期,HOURS被当地总商会接纳为会员,并容许以HOURS支付会费。

与LETS制度不同,HOURS并不只限成员参与,非成员只要愿意使用或接受HOURS纸币便可加入。成员选出执行董事组成董事会,负责审批HOURS的发行数量和信贷申请计划。

HOURS货币的发行主要循三个渠道进行。首先是新成员加入便能获得一定数量的HOURS(90年代是2个HOURS),以支付在定期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广告,列出可以提供或需求的货品和服务。长期会员可于每年获得2个HOURS的奖励。其次,董事会接受并审批社区申请HOURS资助的各类计划,约10%左右的HOURS由此进入流通。最后是免息贷款(平均6个月),由董事会审批。2000年,HOURS机构贷出了3000个HOURS给当地的信贷合作社作扩建之用。

TLALOC在地货币制度(Tianguis Tlaloc Local Currency System)

TLALOC在地货币制度由墨西哥非政府组织(简称PDP)于1994年创立,它是混合了LETS和HOURS制度的产物。TLALOC也是一种纸币,一个TLALOC相当于25比索(3美元)。与HOURS不同, TLALOC是由成员自己发行的纸币,PDP只负责印刷。自己发行即纸币的背面列有10格由卖方签名的空位,卖方签字意味着他愿意给予买方信贷,如果有需要,卖方可用接收了的TLALOC向买方或其他愿意接受TLALOC制度的成员购买所需的货品或服务。TLALOC和LETS制度一样,是一个协助成员进行买卖的信贷记录系统。自成立至90年代末,PDP已印了相当于6万美元的TLALOC,以每张TLALOC可交易10次计算,则总共可支付60万美元的贸易额。

时间货币制(Time Dollar System)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时间货币机构成立于1995年,其发行“时间货币(Time Dollar)”给参与计划的义工,回报他们对社区服务的贡献,每小时的工作相当于一个时间货币单位。义工可用积累的时间货币向社区要求同等时数的服务,或转让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时间货币制度的经费主要来自捐助。自成立以来,其已经收到超过100万美元的捐助,支持了在美国各地组织的时间货币计划。这些计划包括在中学推行学长补习制,以提高低年级学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邻舍互助计划,邀请同一社区的邻舍结成互助网络,提供各类服务,例如照顾婴孩、送餐、屋宇维修等等;建立由青少年组成的青少年法庭,审议青少年的轻度罪案,参与的“法官”和“陪审人员”大多是曾犯轻微罪案者,刑罚通常是一定时数的社会服务;提供医疗服务,包括护送病人进医院,照顾病人等。

Time Dollar类似于中国以前的“工分”,不同之处是容许拥有“工分”的成员向别的成员购买劳务。

香港经验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一系列社区经济计划在香港出现,其中香港湾仔的社区经济援助计划(COME)比较典型。

当时香港正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衰退和失业率高企。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金融和地产投机把地价推至难以负担的高水平,摧毁了很多本地工业。当90年代末经济衰退到来时,严重的失业问题随之出现,经济不景气使之前主要依赖卖地收益的政府收入急速减少,社会福利甚至倒退。高失业率和社会福利递减构成的压力,迫使劳工接受极恶劣的工作条件和难以接受的低工资。面对这种环境,工会和本地非政府组织越来越有兴趣试验不同种类的社区经济计划。这些计划被当作为劳工和失业人士提供必须物资的途径,而且也在有意无意地试图培育新的经济主体。

香港湾仔的社区经济援助计划成立于2001年12月,是参照HOURS制度和TLALOC制度修改而成的。COME计划在地理范围上并不限于香港湾仔,据调查,约四分之三的会员来自湾仔以外的地区。从就业状况看,参与者8.7%是全职人员,34.8%是兼职人员,11.5%是失业或就业不足,30%是家庭主妇,其余15%是退休人士或学生。社区经济援助计划发出的社区货币称为时分券,有四种面值:等值一小时、半小时、10分钟和5分钟。参与者以时分券为交换媒介,在平等基础上互相交换,食物、玩具和各类服务交换最频繁。

社区经济援助计划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会员选出,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社工、家庭主妇、单亲母亲、装修师傅和护理、会计和教育等领域的全职人员或退休人士。管理委员会之下设数个工作小组,负责规划和执行COME系统内不同部分的日常运作。广告与推广工作小组负责出版报纸(每月一次),刊登提供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三明治小组负责向会员分发捐赠的三明治和面包;集市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每月的集市;热线小组旨在为会员之间的需要和供应配对;评估工作小组负责监察计划的进度。

调查显示,成员参与计划的原因多种多样,可归纳为几个共同目标:

提倡使用当地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社区货币可帮助当地人民脱离因金融膨胀和金融排拒而造成的生产性投资短缺困境,有助于货物和服务的流通、生产和消费。

鼓励二手交换和循环再用,从而减少对长途运输和消耗大量能源的新制产品的需求,也让参与者重新估量不同种类劳动的价值。

透过民主管理和参与决策,增进参与者的自强能力。

为实现这些目标,COME计划拟订了不同的机制。为了鼓励交换,体系不设交易税或征费。零利息表示不鼓励资本积累,以加速货币、货物和服务的流通。开放而透明的信息管理(例如向会员公布管理委员会和工作小组会议的时间、地点)让参与者有足够信息保护自己免受欺骗,积极参与活动。为了减少不平等,制订指引规定不同形式劳动的价格比例要处于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现时容许的最高交换比价是一兑四)。

此外,计划也跟大型香港非政府组织(如香港乐施会)保持联系,以获取财政支持。同时跟主流商业企业合作,扩大货物和服务供应。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促进会员之间的信任和友谊。为了保障体系的可靠性和会员福利,订立了一系列规则以防止体系被滥用(例如不准单以港币进行交易)。

由于社区货币在香港的试验时间较短,做全面评估可能还太早,但初步评估仍是可行的。首先,社区货币计划有其局限性。例如,很多活跃会员来自相近的背景──低收入、退休劳工、家庭主妇和其他政府资助受惠人,高收入、高学历和专业人士仅占很小一部分。部分会员把姓名和电话登在COME月报上,却因正规工作缠身而没有时间提供服务,当人们要求服务被拒时,交换体系的可信性被削弱。如果把时分券转化为正规货币单位(港元),体系内的总交易额微不足道。货物和服务的有限选择范围也令人烦恼。

对部分核心组织者和活跃参与者来说,一个经常出现的忧虑是:为什么把所有互相扶持和义务支持都转化成充满计算的金钱关系?侧重社区价值的直接结果是不少资源被用于组织社交活动,从而希望参与者建立自信、互助、友谊和信任。相反,计划的“经济目标”――建立可持续的贸易体系以促进会员之间频繁、高质有效率的交换则相对受到忽视。也就是说,过程(参与)和过程的结果(发展可持续的社区交换制度)被割裂了,注意力和资源均集中在前者。

体系的困境体现于计划不能充分使差异者和陌生者沟通,限制了计划的规模和范围,结果是有意或无意地排拒非会员或非活跃参与者。着重提倡亲密的社区关系,加上欠缺适当的机制条件调解体系内的多样化利益,COME可能引入一种内向的取向──会员倾向跟相熟的会员一起工作和联谊,而不愿意跟“陌生者”或“不熟悉的面孔”交易,使会员跟社会大环境脱节。如果体系内的资源不能通过一个集体组织架构往外输出,帮助外人和非活跃会员,这种封闭社区的排他本质可能已在发生作用。此外,对“积极参与”与“亲密关系”的渴求可能会对非活跃会员构成压力。

笔者认为,尽管存在着局限,社区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已达到其初设的目的,最显著的成就是参与者挽回了自信和改善了物质生活。计划评估工作小组的调查显示,很多参与者感到在COME体系交易时受到尊重和信任,那些缺乏(正规)市场价值的技能,像烹调、缝纫、理发和说普通话等获得了认可。低收入参与者能以时分券给孩子买玩具,这是他们在正规市场里负担不起的。会员能以低价买米、三明治、二手电器和家具,令他们的日常开支减少。更重要的可能是,这些经验说明了培养社区经济主体的可行性。

第6篇

2011年8月20―28日,北京大学图书馆访美代表团一行6人,访问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该文为访问团的考察报告,具体介绍了美国同行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深度融入教学科研、讲求服务细节和质量,并以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服务等情况,并抒写了访问印象和感想。

关键词 哈佛大学图书馆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2011年8月20―28日,北京大学图书馆访美代表团一行6人,访问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访问团成员深入了解了美国高校图书馆目前的改革和创新思路,实地考察了三个图书馆对教、学、研的支持,读者服务精细化及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大家对美国同行锐意创新、勇于实践、深度融入教学科研、讲求服务细节和质量,并以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服务等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象。

1 哈佛大学图书馆

访问哈佛大学图书馆,感受良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三:首先,追求持续稳定、多样化的发展始终是这所顶尖的一流名校图书馆的基调;其次,我们在这丰富的多样化中,能够清晰地聆听到一个一以贯之的重音,这就是哈佛所有的图书馆都一再强调的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对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给力支持,这种支持是传统读者服务和咨询服务在目前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下的必然发展,体现了国外图书馆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由强调电子咨询服务到数字化馆藏,而到现在的强调多方位地对教、学、研的支持这一发展轨迹;第三,我们在访问中也体会到在可持续的稳定发展中,哈佛大学图书馆为了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体现出的变革和创新的内在要求,哈佛大学图书馆目前所启动的图书馆改革就是这种要求的体现。

1.1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改革(Harvard LibraryTransition)

代表团在哈佛大学访问了商学院图书馆、魏德纳(Widener Library)图书馆和哈佛燕京图书馆,三馆馆长的谈话中都涉及到目前正在起步阶段的哈佛图书馆的改革,对此非常关注。

这次改革的决定发自高层,但和近年来方方面面对于图书馆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有关。这些意见和建议总的可以归纳成两点,一是建设一个协同管理构架的大学图书馆系统,二是将致力于增进新的信息技术相关资源。

哈佛大学的73个图书馆,管理上是一个非中心化的结构,并没有一个中心馆来统一和协调,其中不少馆是向各院系负责的。多年来,这个庞大的机构多少有些冗杂,资源有重复建设的现象,经费分配不尽合理,管理也不尽人意。有的哈佛人也质疑:哈佛大学真的需要那么多图书馆吗?基于这些问题,哈佛大学管理层着手进行改革,主要思路已经明了,将朝着一个中心化的管理方向,并加强馆与馆之间的协调,进行资源、财力、人力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哈佛大学这次还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叫作“协同管理”(shared management),亦写成coordinated manage―ment,来替代“中心化”(centralize)这一多少有点强势的词,说明管理的方向将朝着学校、院系以及图书馆共同参与领导的趋势,同时也希望改革方案最大可能地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从另一个层面上,也说明管理层还是相当重视大家的感受。

另外,上述所说的“致力于增进新的信息技术相关资源”中的资源不仅仅是指馆藏信息资源,而且包括建设、获取、利用和传递信息资源的相关设施和设备等,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例如,国外大学图书馆现在都强调对于教、学、研的支持,其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以及对教学及科研活动的支持是同样力度的;针对到馆人数减少、纸本图书借阅量减少的状况,一些图书馆使用密集书架缩小藏书空间,扩展学生学习活动空间,增加各种电脑设备、讨论空间、学生多媒体DIY空间等等,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的功能在新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被强化了。

据哈佛大学官方2011年lO月25日的改革最新进展,目前已经公布了图书馆未来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式。该模式将把所有图书馆按照馆藏发展需要、馆藏内容所属领域以及业务活动的相似性等分成5个组,目的是加强横向协作;同时,仍维持个体图书馆与所在院系的直接关系,并建立组内图书馆向各组长报告的责任机制,由组长负责推进实现新的图书馆系统的策略性目标,目的是加强纵向领导的执行力;另外,还将出台一个适用于所有馆的共享服务系统,把信息和技术服务、获取服务、保存、数字化图像四个方面加以整合,意在加强信息技术相关服务。2011年底,将出台全面的机构设计。

综上所述,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改革是为了建设21世纪的一流图书馆,而建设一流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和哈佛大学图书馆一贯的宗旨保持一致的,就是为哈佛大学的教、学、研服务。正如哈佛大学教务长所说,是为了支持哈佛大学的学术发展;而正是在这一点上,哈佛大学图书馆上下达成了基本共识。2009年底,哈佛大学改革工作组对哈佛大学的73个图书馆作了一个问卷调查,问题是:你认为你的图书馆在未来的5-10年内的3个主要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根据返回的调查结果,强化对教、学、研的支持是放在第一位的。

那么,它们是如何支持教、学、研的呢?我们下面以哈佛大学商学院图书馆为例作具体介绍。

1.2 深度融入教、学、研

哈佛大学商学院图书馆自2008年以来调整了目标和策略。在其确认的目标中,与教、学、研的紧密结合是放在首位的;根据这个目标,哈佛大学商学院图书馆调整后的工作策略,再次强调了密切地与教、学、研结合。在商学院图书馆2011年9月份公布的最新的组织机构图中,可以看到,在馆长的领导下,全馆55人共分为5个工作部门或团队,其中投入人力较多的是:课程服务5人、研究服务8人、信息管理服务5.8人。他们在密切融入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中表现非常出色,在信息化方面也有丰硕成果。

首先说课程服务。2007年图书馆只参与了3门课程服务,2008年增加到34个,2009年更增加到83个,2010年在2009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课程服务,顾名思义,是指围绕着课程教学与学习而提供的特色服务。这项服务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次,一个是基本课程服务项目,包括教学准备服务、技术帮助、课程网站建设、教参资料的保留和获取、全文链接的提供等。还有一种可称为全程跟踪的深度服务,就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服务,如:信息产品和学习资源的定制、课程相关情报收集及相关领域的调研分析、课题决策参考方案、学生研究作业和课堂学习活动及项目内容设计、课程平台链接和课程阅读教参的设计、课堂研究报告所需研究技能和方法等等。

这种深度课程服务的特点是,图书馆员与教授密切沟通联系合作,把信息资源、技术和个人智力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和教授一起,在课程设计、学科发展、课程规划及学习资源提供等方面提供一系列

的信息支持和知识服务。

除了课程服务,研究服务的项目也非常丰富。在思维雏形(Working Knowledge)项目中,图书馆和商学院有关部门联合搭建了一个平台,供教授们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想法在此平台上。它既包括已发表文章,也包括还在酝酿中的思路和想法,或者说是文章的未刊稿;它既是一个网站,也是一份E-mail杂志,提供了哈佛商学院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在投入主流应用前的最早的样貌。据统计,2010年该网站的访问量达260万个不同访问者,比2008年增长48%。访问者来自21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62%的访问者是在美国以外地区。2011年到8月份的访问者已达270万,来自232个国家。共有135个商学院的教职人员投稿。关于这个网站,图书馆在其中的作用是交流平台的搭建,并负责内容组织、技术、统计分析和维护。

商学院图书馆历史文献的专题拓展服务也非常出色。专题文献服务是指按照专题,以实体馆藏为基础,全面搜索相关文献,整理后用宣传册、实体展览以及数字化多媒体等介绍这一专题文献并提供研究的门径。例如在一个铁路主题的服务中,有关于铁路研究的专题介绍、实体展览,还有数字展览,我们去的时候正好看到了实体展览,在研究链接中不仅提供所有馆藏及提要式目录,而且提供非常详尽的文献信息,如:文献描述、图书馆文献整理和保存保护信息、文献由来、借阅规则、相关文献、作者生平、内容目次、详尽介绍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提供研究指南。使你感到馆员们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投入了服务,从而使服务工作得到增值。

1.3 服务工作的精细化

哈佛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的精细化随处可见,我们这里仅以服务分类和馆员职责分类为例。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图书馆,针对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实行等级服务模式,分为0-4共五级,0-2是图书馆传统服务,3-4是知识服务。0级服务即自助服务;1级服务即准备服务,简单的操作服务;2级为根据读者要求提供传统的信息参考咨询服务;3级为较深层次的咨询服务,例如疑难问题的解决、情报的提供、学科动态预测、学术活动的跟踪服务、文献提供、学术评估等;4级服务是知识增值服务,即以读者需求为目标,解决读者个性化的深层次问题,提供科研方案决策以及富有价值的信息产品,进行知识创新和增值服务。这种分级服务的依据是,服务分类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并提高效率。

馆员职责分类以魏德纳图书馆为例。作为哈佛大学的旗舰馆,它非常重视研究服务。研究指南和馆藏目录同在网站的一级目录上。一对一的研究咨询为该馆所倡导,所以对馆员的要求也很高。魏德纳图书馆的研究服务主要由研究馆员、学科馆员和院系联络人完成。他们的研究馆员与我们的职称中的研究馆员不同,是指有较强专业背景并有研究工作经验的图书馆员,他们能够帮助用户确定和使用本馆资源,或者为课程、学期论文、硕博论文和其他科研项目设计研究方案,不仅为学生提供帮助,也为教授和其他教职人员提供帮助。

魏德纳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的职责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按照学科组织的电子资源、印本资源、咨询服务项目等的详尽信息,由学科馆员负责其内容并定期更新,技术人员帮助进行页面的技术处理。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相当高,负责某学科的资源发展,对该学科的研究情况非常了解并能正确地揭示和描述。

1.4 哈佛燕京图书馆与地区研究

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中文文献的重要性就不再赘言,这里略提及它作为一个杰出地区研究文献中心的重要性。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冷战初期,美国联邦政府、私人基金会以及大学学者逐步意识到非西方世界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着手共同推动地区研究,由此,地区研究迅速成长为一门显学。

哈佛燕京图书馆是美国大学图书馆中最大的东亚地区研究文献中心。作为一个东亚地区研究图书馆,它同样大力支持相关课程与研究服务。例如有关教授准备为本科生开设一门关于中国和罗马文明的通识教育的课程,最初是由哈佛魏德纳图书馆的一位院系联络人联系哈佛燕京图书馆的。哈佛燕京的中文馆员马晓鹤和访问馆员李丹参与其中。马先生根据课程安排与教学大纲,推荐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源。李丹则每周都会去上一次课,了解他们的进度以及需要。在课程中间,教授们也邀请了博物馆的馆员给大家介绍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搜索与使用,其他图书馆的馆员介绍罗马文献资源的查找,论文写作的老师教本科生如何写作相关论文。马先生制作了一个PPT,详尽地介绍了关于罗马和中国的各种资源和文献。教授们安排了一次燕京图书馆的课程,将学生带到燕京图书馆的阅览室,由马先生给大家讲授他的研究。同时,哈佛燕京图书馆准备了一些实物,如古籍、拓片等,配合PPT一起讲述,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这次讲座非常成功,教授们和学生们都非常喜欢。

2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

在依山傍水、碧野茫茫的校园里,我们访问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时间虽然短暂,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那种对变革和挑战的机敏,对用户服务的细致,对教学科研支持的力度,以及他们对全球合作的关注使我们深深震撼。择要记述于下。

2.1 以人为本的战略规划,高瞻远瞩的发展方向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有专门的战略规划团队,负责对整个图书馆系统和核心业务的发展做出构想。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团队会对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刻剖析,在积极吸取其他研究图书馆战略规划优点的基础上,广泛征集本校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和图书馆员工的意见,集多方智慧,成就战略规划草案,方案完成后立即放在网络上,继续听取公众意见。在“迈向2015:康奈尔大学图书馆2011-2015战略规划”中提出了七项战略目标,其中蕴含了前所未有的人本思想,即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尽一切措施向康奈尔的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全球资源的访问权限,加快康奈尔大学走向世界的步伐。虽然身居“世外桃源”,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能放眼全球,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使得图书馆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

2.2 全方位、多学科的教学科研支持活动

2.2.1 以学科和服务来统筹图书馆体系和职能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分馆体系已从按院系设分馆的理念向支持跨学科研究的图书馆群(librarycluster)转变,现在的分馆体系包括七大学科范畴,在学科范畴统领下,图书馆开始转型或合并,物理馆于2010年1月、工程馆于2011年7月分别转型为虚拟图书馆,昆虫馆将于2012年与生命科学馆合并,兽医、工程、宾馆、经管、劳动与人事关系学院图书馆等也在探讨并馆可行性。目前,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已经由原来的20多个分馆变成现在的16个。从机构设置和职能来看,传统的以图书馆业务流程设置部门的痕迹已经淡化,图书馆的机构基本上是围绕对教学和科研的支撑服务设置的,用户来到图书馆,从机构名称就能识别图书馆的服务,机构

设置的变化蕴含了图书馆理念的转变。当面向用户时,图书馆是一个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撑服务的整体,不是一个分立的部门,所以横向联系和团队协作成为用户服务的关键。

2.2.2 学科资源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教学科研提供资源保障是图书馆首当其冲的任务。学科馆员负责为师生采集资源,通过合理的馆藏建设、合作关系和互借协议,用户能快速、便捷地检索到所需资源。在经济紧缩的情况下,采取了用户需求驱动采购模式、与合作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共享学科馆员等方式节约开支,保障需求。

2.2.3 对教学和科研的强力支持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对教学课程支持力度很大,学科馆员通过图书馆学科指南(Libguides)编制了若干针对课程的指南,内容涉及专业资源、随堂材料、写作案例、知识产权、文献管理等,将其嵌入网上教学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CMS,如:BlackBoard)之中,学生通过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可以直接链接到学科馆员为该课程设立的指南上,同时,学科馆员还通过教学平台参与学生在论坛上的讨论,并解答他们的问题。针对某些课程,学科馆员还提供现场信息素质教育或进行合作教学。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首页的显著位置上,学生都可以对课程信息进行检索,可见其对教学支持的重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于2007年创办的本科生信息素质计划(Cornell Under-graduate Information Corn―petency Initiative)也很有特色。该计划由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和教学中心联合操作,每年遴选一小组本科生教师,对其课程设计进行改革,重在如何利用新工具、新方法提高课程趣味性,以及如何增强本科生的信息素质和研究能力等,教师在接受为期一周集训后,将新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除了支持课程外,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与教师也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关系,新教师一进校,图书馆就主动联系他们,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康奈尔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另外,他们还制作了学科名片和视频介绍材料,将自己引荐给院系的老师,教师在数据库检索、数据管理规划、数字化出版、追踪最新发展等方面都会向图书馆员咨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信息跟踪服务,他们逐月提供新书清单,可以按照月份、分馆、语言、学科在线查看。另外,还引导用户使用期刊新文章目次服务,对跟踪新趋势的常用工具,如:信息聚合服务(RSS)、脸谱网(Facebook)、博客(Blog)、推特(Twitter)、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ing)等,他们也逐一推荐给教师们使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其数字化素养,另一方面可确保其最快地了解各自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图书馆的学术活动、文化交流项目也经常邀请相关教师参加,从我们短暂的访问都可以感受到教师跟图书馆距离之近。另外,图书馆还与康奈尔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CISER)等校内机构合作,开展专业领域的研究咨询,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分析、文献计量等服务,向教职工和学生提供有关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的专业知识和指导,带头促进康奈尔大学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

2.3 沟通合作,互利共赢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雄心勃勃,视野广阔,与国内外的研究图书馆建立了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3.1 多维度深层次馆际合作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安德鲁・梅隆基金会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深度合作(即著名的2CUL)。在资源建设方面,两馆协作分地域建设南亚馆藏,合购回溯数据;在人员方面,两馆共同出资聘用斯拉夫研究(Slavic Studies)学科馆员,同时为两馆采购学科资源;在专业技能方面,两馆共享网页长期保存技术、土耳其文编目技能等。另外,两馆还共同探讨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功能,并合作申请项目基金等。2CUL的合作成为美国图书馆界馆馆合作的楷模。

2.3.2 多馆合作,建立社交型科研脸谱网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其它六家机构,利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资助,筹建了一个科研脸谱网风格的专业社交系统(即VIVO Web),旨在方便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寻找同行,改进研究,形成合作。该系统的开放平台扩展了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渠道,使研究者不只是通过知识或意外发现来找到项目合作与交流,而是通过网络社区的推荐和建议以及在该系统上显示的研究内容或兴趣来寻求合作。

2.3.3 与全球顶尖研究型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通过与全球顶尖的研究型图书馆广泛合作,向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全球资源的访问权限,特别是那些以前难以获取或难以发现的档案、特藏和科研资料,旨在帮助康奈尔大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中国,除与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外,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的图书馆也开展了接触和互访,以期建立更多的战略合作关系。

2.3.4 与大学出版社合作,研发在线出版平台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于2000年创建了欧几里得项目(Project Euclid),它是一个非营利性在线出版物平台,目前由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杜克大学出版社共同管理,主要收录美国、日本、欧洲、巴西和伊朗等国家出版的48种数学和统计学领域的期刊、专著和会议录,其中29种期刊被SCI收录,这些期刊是数学和统计学领域研究人员重要的参考资料。

2.3.5 与其它非图书馆机构开展多元化合作,推动资源的数字化长期保存和广泛获取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分别与谷歌、亚马逊、微软、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和数字仓储项目(HathiTrust)等机构合作,以加快资源的数字化和推动广泛获取。从2006年开始,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开始通过按需印刷服务,将一部分其独有的公版馆藏提供给亚马逊的用户,允许用户在个人使用前提下支付费用并重印图书;2007年,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与微软合作,对其8万册图书进行数字化,此外,还加入了谷歌图书搜索计划,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50万册公版或康奈尔大学有版权的图书交由Google数字化,用户可通过Google图书搜索在线获取这些馆藏。2010年,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与互联网档案馆结成伙伴关系,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1923年前出版的8万本公版图书数字化,用户可免费在线获取。2010年10月,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加入了数字仓储项目(HathiTrust),该项目对成员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并集中保存,建立起一个共享的数字仓库,以减少资源长期保存的空间与费用,更高效安全地保存与更新数字资源。2011年3月前,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已经向数字仓储项目(HathiTrust)提交了30万本电子图书,该项目将会

对这些图书提供长期保存服务。

2.省略和数字出版系统(DpubS)。ArXiv.省略对用户和提交者免费开放,但其财政负担已经超出了单一机构所能担负的范围,为了扩大对ArXiv运作的支持,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提出一套自愿协作的商业模式,即希望下载量最多的前200个机构能以年度出资的方式对提供财政支持,已经得到了11个国家123个机构的承诺,这是支持新科研模式的一种合作。

同时,图书馆还与教师、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及其他有关人员合作,评估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出版机遇,以便为学术交流提供创新型的、持续发展的可替代模式。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和出版社联合开发的数字出版管理系统(DpubS,Digital Publishing System),为出版社、研究图书馆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可定制的开源的电子出版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学术期刊、著作、会议论文以及其他常用的和新出现的学术交流方式的组织、展示和传播,这方面的努力为图书馆涉及数字出版领域打开了一扇窗。3芝加哥大学图书馆

芝加哥大学是美国最富盛名的私立大学之一,1891年由约翰・洛克菲勒创办。芝加哥大学在《美国新闻周刊》2011年(U.s.News 2011)的美国大学综合排行榜中位列第九,有80位多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包括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崔琦,是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高校之一。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和母校同时创建,历史悠久。芝加哥大学图书馆以“卷帙浩繁”著称――手稿及档案收藏累积高达39000英尺之多;地图及航空照片43万幅;众多大幅微缩胶卷;电子资源丰富……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宣称其使命是:“为大学的科研、教学和学习提供广泛的资源和服务支持”,并为此制定了详尽的建设和服务纲领及策略。这里选择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三个极富特色的项目进行介绍。

3.1 近距离高密度储存图书馆

2009年开始斥资兴建的Joe and Rika Mansue―to图书馆是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新馆,紧邻其旧有的维根斯坦(Regenstein)图书馆。该馆由芝加哥著名的Murphy/Jahn事务所设计,于2011年5月正式启用,这就是芝加哥大学的高密度储存图书馆。存储图书馆形如“巨蛋”,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英尺,其中半个“蛋壳”露于地上,整体为玻璃和钢架结构,椭圆形玻璃穹顶的最高处有36英尺,“蛋壳”内部是拥有160席座位的阅览大厅和文献保护中心;其主体建筑位于地下,是两层高密度储存书库,目前容纳350万册藏书。整个建筑无论在功能造型、节能环保,还是在使用细节的设计方面,都力求尽善尽美,例如图书存放的地下书库的泥浆墙有30英尺厚、有一个5英尺宽的缓冲空间和密封的衬垫墙,保证了恒温恒湿,不会让易碎的书刊受损。当然整个建筑和设备设施造价也非常昂贵,总计高达8000多万美元。就是这座图书馆和它的藏书使芝加哥大学成为在校园拥有完整研究型藏书的美国仅有几所大学之一。

芝加哥大学储存图书馆的图书资料预先经过数据加工并贴有条码,按照尺寸大小存放在两种规格的盒子里,盒子也按照大小放在不同的架子上,资料的存取操作由“自动存储和自动检索系统(AS-RS)”完成――当用户在终端上检索到储存库中的资料并在线发出借阅请求时,AS-RS系统根据资料的书目信息,主要是条码号,对其进行定位,然后机械手会自动移动到相应的架位,将被请求的图书资料所在的整个盒子取出,送至出口处,该出口位于阅览大厅的流通柜台内。工作人员从盒子中取出读者请求的图书并给读者办理借阅手续。整个过程从发出请求到取得图书不超过15分钟(实际操作可能只需要3―5分钟)。

芝加哥大学储存图书馆的建设背景有二:其一是为了给读者腾出更多阅览空间;其二是为了方便教授和学生使用藏书(不是远程的储存图书馆,而与旧馆近在咫尺)。该图书馆认为目前图书馆的资源发展虽然趋向于数字化,但由于数字资源版权尚未有完善的解决方案,而且传统的纸本资源所占馆藏份额和使用频率仍然居高,图书馆整体尚处于复合图书馆的发展阶段。为满足师生需求,芝加哥大学选择了“逆潮流而动”,从储存图书馆的使用效果来看,这一举措相当具有前瞻性,应该会适应最近二、三十年图书馆的发展。

3.2 文献保护技术与数字化

在前面提到的储存图书馆的阅览大厅中,有一个区域属于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文献保护中心,该中心是集文献保护与修复、文献数字化加工为一体的部门。类似的部门在美国很多图书馆都有,规模较大的是哈佛大学魏德纳图书馆的文献保护中心。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文献保护中心有几个主要的特色:其一,文献保护/修复设备设施齐全,工作流程完善,操作规范;其二,环保措施到位,避免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员受到废气侵害;其三,数字化资源量不大,数字化仅仅是文献保护的手段之一,并不特别强调数字资源积累;其四,数字化设施读者可自助使用。下面介绍的两个大型设备和其他设施可以印证这些特色。

(1)纸本修复冷抽气工作台

这是一套由带保湿盖的抽气平台、配单马达或双马达的控制台以及电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架等组成的纸本文献修复设备,它的功能包括:文献填补、纠正变形、有控制的清洗、湿处理(如局部页面浇铸,去除污斑,去除胶纸,处理皮纸文挡和湿托)等。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所用的这种改良型MSC纸本艺术品修复工作台是美国博物馆服务公司制造的,其专有的技术特征是交叉气流(Crossflow),当交叉气流启动时,向上的气流被导向抽气平台的表面,同时向下的气流依然能保持整体的负压状况。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空气的交叉流动有助于从物件的底部加速其干燥的过程,即便物件的朝上面是被完全覆盖的。该工作台于1984年洛杉矶召开的全美历史文化艺术保护协会年会中首度问世,世界各地很多国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指定其为标准的冷抽气工作台。

(2)恒风量台上型通风柜

这是实验室专用设备之一,一般用于放置化学、生物等学科领域的实验设备,防止实验时产生的废气侵害实验人或危害室内环境。它一般由通风柜、排气管道、玻璃感应门等组成,它的功能包括:释放柜内产生的有害气体(稀释并排放到室外)、隔离功能、(从室外)补充空气、控制风速、耐热及耐酸碱腐蚀等等。

除了上述两个大型设备外,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文献保护中心还有多种适合各类纸质文献保护和修复的设施和工具,例如不同大小和镜面的玻璃平台(修复工作台)、切纸机、压平机等等,这些设备的功

能包括:托裱,加湿加衬纸(粘黏文献);平展(有折痕、折角、褶皱的文献);拼接(碎片、断开断裂的文献)等。在文献数字化方面,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拥有多种规格的扫描设备,常见的包括可以提供给读者自助使用的博爱3(BookEye3)非接触式书籍扫描仪、以及德国赛数(Zeutschel)公司的Zeta自助式书刊扫描仪等,设备加上合理的服务流程,使得数字化服务变得“优雅而简单”。

3.3 多媒体技术的服务应用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特藏资源的搜集、展示和研究服务,其中多媒体技术在展览和研究服务方面的应用尤其值得一提。位于维根斯坦(Re-genstein)旧馆和新的储存图书馆之间的特藏研究中心由现代化的展厅、创新的研究和教学空间构成,有专门的设备用于特藏资源展示和支持个人/小组/班级的文献研讨。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所有的特藏都是可以借阅的,并且设有专门的研讨室供给特藏研讨者借用,研讨者可能就是几个学生,他们在做某一个作业或者进行某项专题研究。为了保护,同时也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特藏,他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尤其是应用多媒体设施,例如投影和液晶电视等。在其“圆桌会议型”布局的特藏研讨室中,讲台上设有控制面板、讲台上方设有投影仪,讲台后面的墙上装设了两台大屏幕液晶电视――这里的投影镜头是朝向讲台台面的,珍贵的特藏资料可以平摊在讲台上,通过投影仪将书页的内容影像切换到液晶电视上(特别珍稀的资料有时还要由图书馆员带上手套轻轻翻阅),供在场的研讨者观看;另一台液晶电视连接了电脑,研讨时可以随时查询网络或使用电脑。

4 印象与感想

4.1

重视对发展策略的研究

美国大学图书馆原先比较注重对愿景和使命的研究,现在更重视现实的应对策略,即基于环境的变化对发展计划的迅速调整,与时俱进。图书馆都需研究制定工作策略,以解决当前问题,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康奈尔大学还设有主管发展策略的副馆长职位,专门对本馆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制定和实施。

4.2

只有与教、学、研紧密结合,大学图书馆才能有发展前途

这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独特发展之道。无论是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还是芝加哥大学,都特别强调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是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研,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咨询活动,不仅从渲染文化氛围,活跃图书馆业务工作,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还深入学生学习的课堂、教授研究的项目以及学生课外的学习活动,全过程地参与整个教学和研究过程。

4.3 服务工作的精细化、人性化

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在潜心观察、悉心研究读者的需求和行为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系列让读者满意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值得借鉴。在学习空间的提供上,种类很多,既有单人型的,又有小组型或者大型的,还有专门给研究生的学习空间,学习空间里桌椅的摆放有很大灵活性,以适合不同用户需要,有适合休闲阅读的,有适合紧张学习的,有适合安静研究的,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如果还不能满足需求,用户可自行设置研讨空间,即有些研讨空间里的设备和家具都是可移动的,用户可以根据会议或者研讨的性质重新布置格局,如:布置成圆桌会议或讲座格局,研讨空间里电脑、投影仪等齐全设备,环境舒适,非常受用户青睐。

图书馆提供便捷的自助打印、复印、扫描服务,扫描的PDF文件读者可通过U盘拷走,非常方便。另外,除了传统书刊借阅外,读者还可借阅电子书、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每张桌子上配备台灯,电源提供到桌面;无线网络覆盖;笔记本、电子书等均可以借阅;阅览书桌上都放有“NO FOOD”(请勿进食)“Quiet Zone"(静读区)等标识,提示醒目、友好;打印复印设备旁,使用方法说明配有形象易懂的图示。

4.4 重视对馆藏的保护,做到藏以致用

“藏书”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美国的高校图书馆在强调和倡导图书馆的服务职能的同时,丝毫没有消减对保藏图书的关注。在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图书馆和芝加哥大学的储存图书馆都设有文献保护部门。他们有稳定的图书补残和修复团队,有昂贵而先进的设备,具备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的特藏存储书库。部分已经有电子版的珍贵纸本资料,甚至通过真空塑封的方式加以保存。对有需求的文献或资源进行数字化之前,先由从事书籍修补工作的馆员使用先进的修复设备对破损图书进行修复。

修复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更牢靠地典藏,而且是为了更方便地提供给读者使用。只要是读者需要的,无论是多么宝贵的资料,都可以痛快地拿出来使用。为了既能方便读者又能保护特藏,他们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许多新的服务,比如设置了专门的特藏阅览室,珍稀资料通过投影共享阅读,由图书馆员带上手套轻轻翻阅,所有的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使用。

4.5

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以及图书馆与其他有关机构和单位的合作,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