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秋节由来的故事

中秋节由来的故事

时间:2022-06-12 21:5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秋节由来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秋节由来的故事

第1篇

2019年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范文

主题:《我和月亮手拉手》

一,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 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传说,风俗及有关的诗词等.

技能目标:

1,以个人或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交流,促进同学们主动参与,与人合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中秋节的有关内容,了解社会,风土人情,引领孩子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

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热爱生活,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学会与人相处,分工合作,体会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设计意图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本学期我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在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家家庆团圆,孩子们倍感快乐,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虽然年年都过中秋节,但是孩子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得并不深.开学初,正值中秋节来临,因此,我们班级便选择了"中秋节"这一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中秋节的各种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民族的传统节日并体验生活.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一份快乐.

主题班会设计为三大板块.第一班块征询孩子们的意见,设计了一个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个板块的活动,让孩子对中秋节的传统文化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竞赛题由他们自己找资料并出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引导孩子想办法多途径的去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习俗的资料,第二,学生在出竞赛题的过程中,必定会去仔细研究这些资料,筛选资料,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很自然的常态下初步掌握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同时感受到学习知识带来的快乐.第二板块是让学生自由合作,选择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佳节.虽然我班学生刚升入二年级,但就我平时的了解,孩子们平时有不少兴趣爱好,琴棋书画的小能手也有不少,针对这一特点,我为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搭设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让他们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充分展示学生的收获和才华,同时为每一个孩子的主动发展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和舞台.让孩子们在交流本领的过程中感受活动带来的快乐.第三板块是传递节日的快乐和祝福.让学生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边品尝着甜甜的月饼,一边相互赠送着自制的节日贺卡,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再次感受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

活 动 过 程

时间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约10分钟

中秋节知识竞赛

主持竞赛

参与知识竞赛

根据前一阶段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资料,开展知识竞赛,一来通过竞赛检查学生对中秋节的知识了解程度,二来活跃气氛.

约20分钟

师生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中秋节

1,策划,组织,指导

2,古诗吟唱《但愿人长久》

1,《我给月亮写封信》

2,古诗吟诵《月亮组诗》

3,古诗吟唱《静夜思》

4,古筝《登月交辉》

5,《口琴,器乐联奏-----月亮船》

6,书法展示《月圆,人圆,梦圆》

7,泥塑展示《奇特的月饼》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独特的方式来歌月,颂月,庆祝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一方面搭设平台,全面展示学生的才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并在交流本领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约5分钟

传递祝福,感受祝福

活动小结

1,品尝月饼

2,赠送中秋贺卡

品尝中秋特有的食品,了解月饼的品种,增强民族的自豪感.通过赠送自制的贺卡,向他人传递祝福的心意,再次感受节日的快乐.

2019年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范文

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3、针对住宿生的特点,寻找共度佳节的合理方案。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柚子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我们都是住宿生,中秋节也在学校里,不能和爸爸妈妈团聚。不过,虽然我们不能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过中秋节,但是我们在三(1)班这个大集体中,和我们的同学老师一起过的中秋节,也是很有意义的。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

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3、关于外籍生

我们三(1)班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班有几个外籍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上海,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我们该对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全班每一个同学都爱他们。他们的亲人不在自己的身边,可是我们同学都在他们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4、同学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我们班级如何过明天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三(1)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大家永远齐心协力,共同出谋划策做好每一件事!

2019年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范文

活动目的:

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活动过程:

中队长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中队长:队员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队员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中队长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

中队长: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讲。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二、 中秋佳节话月饼

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中队长:你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2、举办月饼宴

中队长: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三、中队辅导员总结

第2篇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中秋节的灯谜及答案2021,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中秋节的灯谜及答案1.中秋的明月怎样才能出现在手中呢?

答案: 掬一捧水

2.中秋夜再次握手(打一电影)

答案:第二次握手

3.中秋的月亮(打一IT术语)

答案:软盘

4.中秋大家一起看月亮(打一旅游术语)

答案:观光

5.嫦娥的漂亮衣服(打一服装术语)

答案:水袖

6.十五的月亮(打成语一)

答案:正大光明

7.华夏共赏中秋月(打旅游用语一)

答案:集体观光

8.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打山西地名一)

答案:大同

9.中秋赏菊(打成语一)

答案:花好月圆

10.中秋月饼(打电脑名词一)

答案:软盘

11.明月照我把家还(打流行歌曲一)

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12.中秋佳节结良缘(打我国城市名一)

答案:重庆

13.月儿圆圆喜开镰(打成语一)

答案:丰收在望

14.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答案:软盘

15.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16.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

答案: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17.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

18.春末夏初(打一字)。

19.冬初秋末(打一字)。

20.包头界首(打一字)。

21.古文观止(打一字)。

22.争先恐后(打一字)。

23.劳动节、国庆节

(打一成语) 谜底:一五一十

24.不弄明白不罢休

(打一昆虫) 谜底:知了

25.铁拐李求见

(打一四字足球术语) 谜底:临门一脚

26.男人没烦恼

(打一食品商标) 谜底:喜之郎

27.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打一成语) 谜底:成-人之美

28.有色人种受歧视

(打一成语) 谜底:不白之冤

29.中秋菊盛开

(打一成语) 谜底:花好月圆

30.明月几时有

(打一电脑名词) 谜底:CD光盘

31.十五的月亮

(打一成语) 谜底:光明正大

32.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打一汉字) 谜底:明

33.月亮底下看影子

(打一成语) 谜底:自高自大

34.三十六计皆用尽

(打一成语) 谜底:无计可施

35.喜获双胞胎

(打一成语) 谜底:一举两得

36.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打一成语) 谜底:万无一失

37.一路平安

(打一中国地名) 谜底:旅顺

38.重男轻女

(打一中国地名) 谜底:贵阳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第3篇

摆果饼,烧线香,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红柿,切蛋黄,赏罢月亮入梦乡。

提起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你一定会侃侃而谈,从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到月相的不断变化,再到各式各样的美食……那么,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吗?

虽然直到唐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但人们对月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后来,百姓们也纷纷在这一天拜月,以祈求月神降福人间。果冻们,看了张飞的祭月体验,你了解这项仪式的流程了吗?试着排一排!

①上香、祭酒 ②焚祝文及月光纸 ③祭月 ④陈设 ⑤从献

⑥沐浴更衣 ⑦读祝 ⑧就位 ⑨拜月 ⑩礼成

正确的顺序是:

答案

⑥④⑧③①⑦②⑨⑤⑩

想象无极限

现在,请闭上眼睛,开启想象模式―设想自己正在参加祭月仪式。你是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你跟古人进行了怎样的对话?祭月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趣事、糟糕事?写下来,跟我们分享吧!你可以像张飞那样用半文半图的形式记录,也可以全部画成漫画哟!

最迷人的月夜―赏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祭月仪式结束后,就是全家人围坐在庭院中赏月的时段了。大人们常会谈论一年的收成,孩子们则一边吃着各种美食,一边听老人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白兔捣药”“梦游月宫”“划月龙”的故事,家家户户都是其乐融融的景象。

咬文嚼字

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

答案:

每月农历十五前后,太阳几乎直射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因而反射出来的月光特别明亮。再加上八月中旬秋高气爽,少风、少扬尘,所以这时的月亮看上去又圆又亮,夜色在一年当中也最为迷人。

现如今,一家人外出赏月也是不错的选择。

庐山赏月。这里森林、花鸟、温泉、飞瀑、峭壁、别墅一应俱全,景色美不胜收。中秋佳节,在望鄱亭中小坐,便可见鄱阳湖上碧波万顷,渔火点点,清风阵阵。渐渐地,一轮明月从湖的那端缓缓升起,月色明朗,仿佛触手可及,让人欲乘风而去。

象山夜月。在广西桂林的象山,“象鼻”和“象身”中间有一水月洞,江水从洞中横贯而过。中秋之夜,乘小舟作江上游,驶入水月洞,便可见“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不还流”的绝妙景观。

此外,青岛的太清水月、杭州的三潭印月、苏州的石湖串月、甘肃的草原明月也值得一看。

舌尖上的诱惑―美食

说到中秋美食,月饼自然最具代表性,也被称为“团圆饼”或“月团”。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天上的满月,喻意着人间的团圆,寄托着人们追求团圆美满的心愿。月饼虽是自古就有,但是传承到现在,品种已变得多样,如冰皮月饼、水果月饼、茶叶月饼、保健月饼等,也越来越符合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第4篇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全国放假三天,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可以团圆了,小朋友可以吃到各种口味的月饼了,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赏月可开心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心得体会600字左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秋心得体会600字左右1今儿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大街上热热闹闹的,大家都在积极准备着过节,一派欢乐的景象。此时的我,丝毫没有过节的心情。

看着别人合家团圆,我的爸爸因为工作特殊,不能回家和一家人团聚,心里很不是滋味。我骑着自行车,不知道到哪里去好,旁边有一个小公园,于是我心想:到公园转转,散散心吧。我来到公园,风儿一吹,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它们也在过中秋节似的。忽然,我心中的羡慕嫉妒恨,全部都浮现了出来。此时,我恨不得把这棵树连根拔起。可没用,我的心隐隐作痛。

于是,我又来到海边,抱头大叫一声:“啊!”我便跪在地上,对着大海大喊:“求你把我爸爸接回家来过节吧!”我的眼角湿了,眼泪一滴一滴的的掉了下来。我在大海旁放声痛哭,大海拍打着礁石,貌似在安慰着我,对我说:“孩子,别哭了,你能把你爸哭回来吗?”我依然放声痛哭,泪水跑到我的嘴里,咸咸的。我似乎尝到了我的悲伤。我不停的哭。哭了一会,我觉得,哭也没用。回去好了,哭出来以后,我心情便好了很多。

回到家里,我有气无力、失魂落魄。非常伤心,吃完饭后,我坐在沙发上,情不自禁的吟诵送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忽然,妈妈走出来对我说:“大诗人,准备一下,该去接你爸啦!”“爸爸要回来了”我高兴的一下蹦了起来。我的眼角又不知不觉湿了,而这次的泪水是甜的,高兴的泪水好甜,好甜······。

将我亲爱的爸爸接回家后,我们一家吃着团圆饭,看着月亮。觉得一家人的团聚是那么幸福!

中秋心得体会600字左右2一年又一年,我们转眼间长大了,伴着我的中秋夜,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年胜似一年。记忆中很清晰,前几年快到中秋节时分,家家忙着打月饼,特别是我奶奶家。那时候,奶奶到加工厂里打的月饼,我吃起来很香很甜,虽然仅仅是瓜子白糖面粉的。

我记得,我家邻居如果先打好了月饼,就拿来给我们尝尝鲜,不管是一块还是两块。我看到后,欢欢喜喜的样子,拿一块放在嘴里吃着,还不停地问:“奶奶,我们家什么时候打月饼啊?”

中秋节,苹果和梨是必有的。我经常抱起一大个梨,吃的不亦乐乎。晚上,全家人居在一起赏月,谈论着家长里短。我是快快乐乐的,心里总想着,月亮上会不会有嫦娥。

时间过的多快,我已走过了16个中秋节了。有时候想想,还真的很喜欢以前的中秋。和以前不同,今年的中秋,总感觉来的有些快。

今天,吃完早饭,开始学习,并没有感觉到中秋的不同。中午,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饺子,吃月饼。可吃完午饭,妈妈就去玩了。爸爸去午休了。屋子里空落落的,好清静的中秋节啊!

晚上,期盼已久的中秋晚会来临了。边吃着月饼,月亮从窗外洒来一束束皎洁的幽光,正好照在我身上。看着晚会,感觉一点意思也没有。人呢,也没有了以前的欢快劲儿。

这时候,若有若无地听见了一声鞭炮的嘹亮声,有些镇耳朵,我紧紧地捂了起来。外面,屋里,还是和平常没什么两样,只是多了月饼的芳香味。

看完晚会,就上床睡觉了。望到很明亮的月光,撒下了一片银色的朦胧。有树枝遮去了一块,忽明忽暗的,宛若少女羞答答的脸庞。

月光还是和以前一样,澄澈,明亮,唯独月光下的人变了,变得不一样了。

中秋心得体会600字左右3在中秋节前一天,我去到母校看望老师与久别的校园。我的母校以桂花为名,入门正前方主席台两侧都种有桂树。每逢中秋之际,香味沁鼻。或许这就是迎接中秋节到来的最好的预兆吧!今年不知是否有许多人相聚在一起。他们的久别重逢使上天感动,上天落泪。在今年的中秋佳节是暴雨五无间歇的下着。俗话说的好“一日时节,三日歇。”3日的团聚也让天感动了3日,先由小雨转至大雨转至大暴雨。雨一直下,没有片刻停歇!但却阻挡不住我吃货的热情。

相传古时,一名长相极丑的丑女名为盐女,后以自身过人的品德被挑选入宫为妃。但却因相貌“出众”而处处受欺凌,也不拜天子宠辛。于是在八月十五时,望着天空那大如玉盘的明月,向明月祈祷自己能被天子宠幸。就在此时的天子,见到一女子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便册封她为皇后。于是为了纪念这天,盐女都会做一种园如八月十五的明月一般的糕点――月饼。这即是中秋佳节月饼的由来!

说起月饼,每年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礼品,每次家中的客房里堆积着无数盒包装精美的月饼时,我的口水便直流。蛋黄的,莲蓉的,果仁的,豆沙的,甚至还有草莓的,都莫过于五仁的好。我见过母亲做过五仁月饼,但步骤过于繁杂,我决定长大后再研究。五仁月饼仁里的麻仁翻炒过后香味扑鼻,简直为人间极品。令我这般挑剔的吃货也欲罢不能!

言归正传,中秋佳节如春节一般令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中看望母亲,看望亲人。体会家的味道,让年迈的人望着“圆满”的月亮。细数着、回忆少时的“阴晴圆缺”,到头来穿一生走的挺圆满,无疑憾!有儿女相伴,有祖孙,祖女饶于膝侧。中秋令人团聚,令人快乐!

期待出现在我人生中的再一个中秋佳节。带给所有人无限快乐,团聚,别让我们憧憬更好的未来。

中秋心得体会600字左右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光流逝,又是一个家人团聚的节日中秋节。真令人兴奋,今年我过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的中秋节。首先我们来到开心第一站莎比娅烘焙屋,亲手制作月饼。听了工作人员的讲解,我直呼太简单了,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可真轮到自己做是就没那么容易了,不是馅没包好,就是做得不美观,尤其是妹妹做的豆沙馅月饼,哪是皮包馅儿,简直就是馅包皮了,黑乎乎的。还好有老妈在,经过妈妈的巧手一弄,个个月饼有模有样,十分精致。

经过半小时的耐心等待,香喷喷的月饼出炉了,馋得我们都快流口水了。为了给老爸一个惊喜,我们还给月饼穿上了精美的外衣,这架势,可绝不输于店里买的哦,顿时觉得成就感十足!

拎着亲手制作的月饼,我们走进了开心第二站"天一角"。今晚的天一角真是人山人海,座无虚席,大部分都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好温馨的画面啊!在里面,我们大快朵颐,吃了一顿开心的团圆饭。

走出天一角,抬头仰望,只见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我们顿时兴奋起来。随着车子慢慢地行驶,调皮的月亮像是和我们做游戏似的紧随其后。妹妹好奇地问道:“月亮为什么总是跟着我们,它要跟我们回家吗?”一句话把我们都逗乐了。

终于回到开心终点站温馨的家,我和妹妹还准备了一份神秘大礼打算献给老爸老妈。我们找了两张小纸条,妹妹在一面画上画,我在另一面写上祝福语,把小纸条揉成团,悄悄地藏在自己做的月饼中。我们默不作声,郑重地将月饼递给他们品尝,一口咬下去,雪白的纸条就让他们无比惊讶。看了小纸条后老爸笑了,老妈则亲了我俩。这时,我觉得自己就是最幸福的小孩,我们是幸福的一家。

你们说,我的中秋节过得有意义吗?我祝愿天下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快快乐乐地成长。

中秋心得体会600字左右5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时候人们都要吃月饼,赏月,和家人团圆。“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也是最富有诗意画情的。我遐想着中秋节关于月亮的美妙故事,带着这些憧憬,中秋节这天晚上,我催促着爸爸妈妈到天台上赏月。

我和妈妈带上了月饼、饮料和水果,爸爸带上了红酒,我们在仙境般的银色月光下席地而坐,月光洒在我们的脸上、水果上、酒杯上……那轮明月在深蓝色天空的衬托下,伴着凉爽的秋风,显得极洁白,极温柔,极细腻,极清新。

夜愈深,天空反倒愈加明亮。月亮周围的七彩光晕变幻成了一个大玉盘,把月光盛在其中,看起来好似一个大大的月饼,让人垂涎三尺。月影悠悠,在那一泓碧水里荡漾,皎洁的月光,圆润的线条,使大地仿佛成了一幅镶嵌在银色镜框里的水墨画;远处的山坡隐匿在雾一样的月辉之中,扑朔迷离,朦朦胧胧,显得那样的神秘莫测。

我静静地站在月光下,抬头仰望:月光如水,像瀑布一泻千里。所到之处,屋顶、小路,仿佛变成了小池,闪动着银色的涟漪:月光如影,悄然映照在大树上,又顽皮地透过那繁茂的枝叶,一丝丝淌下来,在地上留下斑斑点点的银色,宛如天上的繁星;月光如纱,皎洁的明月在空中一会儿慵懒而自由地漫步,一会儿又偷偷地钻进云朵里,只透出朦朦胧胧的光亮,隐隐地照在草地上,好似给花草们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听!树叶“沙沙沙”,赞许地鼓起了掌,它一定是喜欢这月色;青蛙“呱呱呱”地唱起了欢快的歌,它一定是赞美这月色;多嘴的蝈蝈也忍不住赞叹起来:“美呀美呀!”,各种各样的声音混在一起,为月亮唱起了赞美的歌。天上的星星听见了,一个个像顽皮的孩子眨着眼睛,用好奇的目光瞅着大地。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上,柔和的光洒向大地,并照在我的脸上,就像给我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

第5篇

中秋赏月6年级散文篇【1】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中秋赏月6年级散文篇【2】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诸位要问我为什么特别介绍今夜月,我大略的可以告诉你们的。我不单为今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不单为今天的月球与地球最近,我为的是从我们的远祖起,每年在这一日留下些特别的感情,造成不可磨灭的事实。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

中秋赏月6年级散文篇【3】尖锐的汽笛声还在远处回荡,车厢内早已人群涌动。跨下车门,望着这个陌生的城市,顾不得思索其他,只是觉得这里是我梦想必须进过的地方。

南方的大地总是惊人的热,让人没由来得烦躁。所以第一次相遇,我并没有记下他的样子也没有打算与他相识。也许是上天太过无聊便编撰一个故事,让我们演绎了一场相识,只是相识而已。

我们很巧合的成了同学,又很自然的相识。转眼中秋来临,离家近的同学都回家了,我们这些离家远的孩子有很自然的凑在了一起。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我们以求能够相互取暖来缓解我们对家的想念。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吃了晚饭,然后一起去里操场。

还记得那晚的操场分外的热闹,月亮也是出奇皎洁明亮,还有那些摇曳的孔明灯更是让我永生难忘。记不得那晚你喝了多少酒,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去买的孔明灯。我只是记得我们聊天聊得好开心,你说遇见我是你最幸福的事,我忘记了开心,忘记了感动。只是感觉那晚的风很柔很温馨。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节日;开展;探析

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民族精神与民族生活的仪式和典礼,更重要的是它在提高人们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现阶段的大多数年轻人,甚至中年人,都对“洋节日”趋之若鹜,却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不熟悉,甚至陌生[1]。因此,我们也殷切的希望看到身边的孩子在这片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土地上,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也只有如此,民族文化的传承才会后继有人。从2008开始,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纳入了法定假日当中,和谐社会的发展再一次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了重要的议题,这表明了国家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决心,也肯定了传统节日的价值。

一、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帮助幼儿形成中国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延续就像一幅美丽的文化长卷,卷中诗情画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缩影,其中包括亲情凝聚、家庭和睦的春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也有尊老敬贤、追念先人的清明节与端午节。节日的礼仪与风俗完全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了出来,深深内化着我们的行为习惯与道德意识。时至今日,中国传统节日中所包含的审美内涵与道德伦理,依旧具有重要的人生意义与社会意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在幼儿园中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从幼儿园的角度看, 虽然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但它不是幼儿教育的全部,家庭,社会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外部因素。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带领孩子们认识新天地, 推进社会实践教育的一个大课堂。 节日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社会活动,通过节日这种特定的文化情景让幼儿感受其特定文化,当这些“文化”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幼儿的思想并使之内化, 就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各种传统文化节日热闹的气氛可以将幼儿的眼光从狭小的个人天地吸引到广阔的社会环境,在举国欢庆,全民参与的节日中,增加独生子女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行深入的了解,增强社会性发展,防止以“个人为中心”的情况出现。

(三)给幼儿带来身心愉悦,体会爱的情感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亲情和友情味道浓厚,借助中国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使幼儿渐渐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特色,感受到那祥和欢乐的氛围、温馨浓郁的亲情,身体与心灵感受双重的愉悦。例如说,在欢度春节时,每家每户都要热热闹闹的放烟花爆竹,写贴春联,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亲戚朋友间走访拜年,给孩子压岁钱,幼儿可以在这节日的气氛中感受到家庭团聚的热闹与喜悦,感受父母与家人的“爱”和“被爱”,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得到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大多数都为独生子女家庭,亲情的传递与延续更加离不开传统节日这一形式的维系。

二、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策略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这片传统文化丰富、历史悠久的土地上,该怎么坚定而正确的保持传统文化的自觉,将真正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教育顺利的开展下去呢?

(一)以节日核心为契机进行教育

幼儿教师在对节日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和开展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对传统文化节日内涵的把握上,真正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节日中包含的教育意义进行理解,找到并且抓牢传统文化节日的核心意义。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对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底蕴进行积极寻找,然后再借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可操作的空间进行探索,让传统文化节日教育活动具有文化底蕴并且简单易行[2]。以“贴春联”为例,“贴春联”简单直接的反映了我国的春节传统,在放寒假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写春联活动,准备好墨汁和红纸,评选优秀作品并张贴在校内以示节日气氛,未能入选的作品,让孩子们带回家中张贴。在写春联、贴春联活动中,幼儿在劳动成果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亲密接触。又如端午时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品粽子、做龙舟,并告诉幼儿端午的由来和风俗。通过亲身体验,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实施的项目应当与幼儿的年龄、智力、能力和发展规律相适应。

(二)营造节日氛围,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各种机会想幼儿传授传统节日风俗知识[3]。在传统节日来临之前,幼儿教师应当提前营造节日氛围,满足幼儿的心理期待。到节日当天,就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将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即使节日过后,也不会出现“完了就丢”的情形。如在端午节中,幼儿园可组织幼儿观看赛龙舟比赛、晚会,教师也需要配合幼儿园的晚会准备相应的节目,让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节日带来的乐趣。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家长的力量,请孩子和家人共同参与“包粽子”比赛,看看谁家的粽子包得既好看又好吃。相信在这几个活动中,一定能够使幼儿更深层次地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过节方式,也让幼儿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树立民族意识,感受传统节日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三)家园共同参与

日常接触认识固然重要,但幼儿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提升还依赖于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转化,依赖于领悟口头描述向切实体验的过度。这就意味着,传统节日前的准备工作是幼儿萌芽情感、积累经验和丰富知识的绝佳时机,如果让孩子充分参与到节日前的准备工作当中,就会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节日的期待,提高幼儿的过节积极性。例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幼儿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在家中与父母一道收集与中秋节相关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并带到幼儿园和老师同学一起分享。在中秋节当日,幼儿教师应当邀请幼儿父母到幼儿园,与幼儿一起聆听中秋故事,学习中秋知识,品尝月饼,并参加丰富多趣的节日游戏,在游戏中感受家人团圆的愉悦。教师还可带着孩子们去敬老院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过节,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意识,养成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加责任感。

(四)同一选材,不同教法

创造力培养是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一直非常主张的教育思想,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幼儿也有创造力”。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幼儿教师自身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中,以创新的教学方法加深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影响[4]。同一选材,不单只有一种教法,只要加以创新和尝试,我们就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一种选材的教学。例如,元宵赏灯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而灯笼正好可以作为幼儿园的重要教学题材,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欣赏、设计、制作灯笼,以及说灯笼和猜灯谜等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而这所有的教学办法都是为了让儿童对元宵赏灯习俗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看、说、画、动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加深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认识。

总之,在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几天,国人在推崇“洋节”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本国的传统的节日,这是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从小抓起,传承光大我国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蒋煜.浅议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1):36-37.

[2]李敏.试论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1):23-25.

第7篇

一、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以古代诗歌、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以及史实传记等进入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这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黑板粉笔等传统授课方式,以传统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而且要利用新媒体进行课文的延伸与积累,通过投影仪、电影片段等新技术手法介绍相关背景,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知识,还有利于课本知识的课外延伸。

因为毕竟历经了几千年的变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离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差久远,在外部环境和思想观念上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学习起来难免认为拗口难懂。所以教师必须通过现代技术的力量,用最熟悉的工具“还原历史”。比如电影,电影教学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中,电影里生动的语言、完整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比如教师教授《论语》,可以给学生播放《孔子》这部电影,通过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孔子所处的社会背景、思想、习惯等。这比做多少套练习题都更让学生印象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播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暂停的方式,解读电影片段中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与教师更加注重互动,能够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学方式多样化。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内涵

语文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其蕴含着的伦理道德,通过教材传递给学生,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从初一到初三的语文教材中,都是有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着的。想让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永远的流传、鲜活于世,就必须在外在原有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将教材里的知识点融入到实际生活经验中去的能力,使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解读。所以,古诗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包含了相关传统的历史文化内容,在教学中进行相关历史背景的渗透教学,有利于宣传优秀历史文化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中国文字表达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形成健康的现代文化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引导学生阅读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文化底蕴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必然会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经典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我认为当前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模糊现象,主要的原因在于古文的功底比较薄弱,即学生古典文献的阅读量少。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不是一味的强制规定读书的内容、读书的数量,而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推荐相关方面的书籍或者作家,让学生自主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精力选择读书的数量和深度进行阅读,走“自助”模式。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感兴趣的诗词歌赋进行背诵,加深记忆。不仅使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同时,语文教研室可以开展学校诵读活动。教师通过朗诵指导与学生一起准备优秀诗词、散文,利用广播、直播的形式进行展示。对学生进行领读、示范。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认知度、重视度。

此外,教师可利用晨读、早读的时间,引导学生大声诵读唐诗、宋词、散文等,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

四、借助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开阔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对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如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等。在我国,传统节日就像一幅珍藏的画卷,内容包罗万象: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等。节日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但随着外来节日的逐渐兴起,大家开始过上了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等,相反对于我们传统节日的由来并不是十.分了解,在有些学生的概念里,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没有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但是,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我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支撑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必须通过语文课堂进行相关传统文化的介绍。

第8篇

【探寻节日渊源,看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的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而这些充分说明了民间崇拜和信仰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

1.春节又叫做过年。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这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人们还会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2.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 “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 (太乙: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传说最早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4.端午节的渊源有好多传说,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开始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5.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祈求平安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种形式。

【探寻节日文化,看中国民俗魅力】

活动一:对联

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里都有对对联的活动。节日期间,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那充满祥和喜庆气息的对联。对对联,春节最为壮观。有一个故事就是讲春节写对联的:

清朝某年除夕晚上,乾隆脱了龙袍,换上便服,走出皇宫禁院,到三街六巷看老百姓怎样过年。他走在大街上,只见家家户户挂彩灯,贴对联,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一派升平景象。他走着走着,只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对联,于是便轻轻敲开门。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手里拿着一只正在纳底的鞋子。乾隆没客气就进去了。原来这是一个小鞋铺,炕上放着几双鞋,桌上放着大大小小的鞋楦,墙上挂着粗粗细细的麻绳。乾隆在炕边坐下后,问:“老人家,生意不错吧?”老头说:“我是一个老头子,挣得那几个钱混住嘴巴就行了。”乾隆又问:“过年了,怎么不在门口贴上一副春联呢?”老头儿说:“红纸是买回来了,但箩筐大的字认不得一担,自己怎么写?”乾隆一听,忙说:“你要不嫌弃,我就给你写一副吧!”“那敢情好!”老头儿说完,忙到隔壁借来笔墨纸砚,又拿出买回的大红纸,裁了裁,乾隆提笔蘸墨,一挥而就: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进财神来。

横批写什么呢?乾隆帝一时没有想出来,老头看着对联十分高兴,说:“如今乾隆当朝,天下太平,百姓都托皇上的福,安居乐业,横批就写‘天下万年’吧。”乾隆听了龙颜大悦,挥笔又写下了这个横批。老头儿当晚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乐得一夜没睡好。

【请你参与】

1.请你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王羲之巧防“盗”联

据传,某年腊月,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由山东迁居浙江绍兴。春节将至,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儿子贴于门口。不料刚贴出去就让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他又叫儿子贴上,不料又被一位酷爱他手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走了。眼看要过节了,门口仍空空无字。王羲之的妻子很着急。王羲之略一沉思,笑着取过笔墨,又写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将对联拦腰剪开,各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结果成了“ ”,“ ”。街坊看了,无不称妙。

2.下面是有关端午的对联故事,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3.(2012年湖北咸宁卷)

同学们,你知道吗?今年中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按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有位同学为纪念活动写了一副对联,请把下联所缺词语补充完整。

插艾叶 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 传四海

②有同学不喜欢过端午、中秋节,而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为此,班级专门召开一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为主持人设计2—3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揭示主旨的开场白。

活动二:猜谜语

猜谜是中国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娱乐活动。大家在猜谜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智力,同时也享受猜中谜语后的快乐。特别是在节日里猜谜语,会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随行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活动三:诵读古诗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词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可谓雅俗共赏。

1.写春节的古诗首推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在元旦之日的感怀之作。当时他位居宰相之位,正在全国推行新法,此诗正是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新法实行后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他那踌躇满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态。它既写出了元日的民间风俗,又通过对风俗的描写语义双关地表达了他对新法的评价,并反映出一个政治家的观察视野。

2.最能够表现出元宵节热闹非凡的诗应该当属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首诗描述了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3.杜牧的“清明”诗可称为清明节祭祀扫墓的经典之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再现了清明时节扫墓时的雨中景、雨中情;抒写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的情怀。诗画合一,清新自然。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则记述了清明无人扫墓的情形: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这首小曲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凄凉情景和氛围。

4.唐诗中吟咏端午节盛况的也有不少。文秀的《端午》一诗,不仅反映了端午节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挂上了钩,还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昏君奸臣的鞭挞。其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屈为屈原。堪笑汩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读后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千!

5.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不胜枚举,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所熟知的诗词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代表意象,展示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请你参与】

1.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中秋。当时诗人任徐州刺史,见到胞弟苏辙,方作此诗。请对该诗做简要分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咏月的诗句经常出现在中考试题中。

(2009湖北荆州)中秋赏月(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各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②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品读节日美文 传承民俗文化】

在节日里徜徉

有的日子,值得庆祝它,纪念它,这就是节日。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境,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放。节日,给平淡的日子打上一个漂亮的领结。有了节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有些节日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它们的意义不同寻常。因某一年的某一天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情,一个本来很平常的日子,便成为365天里的一个亮点,具有巨大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譬如l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发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里,运动迅速席卷中华大地,5月4日这个日子后来成为青年节,打上了爱国精神的烙印。又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了,10月1日这个日子从此成为国庆节,凝聚了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新生与振兴的希望。这类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年一度举行庆典的缘由。每逢这些节日,人们或举行盛大的聚会,或召开庄严的大会,或举办载歌载舞的晚会,用以歌颂人民、礼赞祖国,充分感受节日的分量和意义。公共场所则彩旗招展,彩灯高悬,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这些庆典,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回眸和眺望的机会,成了人们保持意义记忆的一种基本方式,更是人们生命智慧的一部分。

第9篇

一、端鼓戏的发展进程

1978年,同样由陈炎根据端鼓戏的传统剧目《刘文龙赶考》创作改编的历史故事剧《三催嫁》最为著名,该剧目由微山县山东梆子剧团端鼓剧组排练,配以新型的服装道具,齐整的乐队编制,由著名端鼓戏演员表演,将端鼓戏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二、端鼓戏的艺术特征

端鼓戏是微山湖区渔民中多年流传的一种传统艺术,端鼓腔是其特有的演唱方式。最初的端鼓戏,完全是宗教式的祭祀吟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发展成稍加妆扮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是一种有坐有舞,一唱众和,舞蹈动作别致轻盈的艺术形式。

(一)端鼓戏的表演形式从古至今,几面像芭蕉扇形的单面羊皮鼓是端鼓腔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把下端的铁圈上套有9个小铁环子,成为九连环。表演时,左手拿鼓,右手用竹制的细鼓签击打出各种不同的鼓点,时而摇动鼓把下端的铁圈,致使铁圈上的铁环相互撞击发出叮咚哗啦的声响。羊皮鼓端在手里敲击,也是“端鼓”名称的由来。流传在微山湖区的端鼓戏,在开唱之前,首先要选择开阔的明水区域,方便四面八方的渔民撑船围拢在四周观看,同时也与陆地隔绝。“把大船数量控制在单数,并连在一起,在船头高扎芦棚,设香案摆大供,由坛头发号施令,依次进行开坛、展鼓、拜坛、请神四个程序。在仪式中以敲击一通羊皮鼓为开场,演唱的内容多是请神敬神的话。”表演者一面演唱一面击鼓,配合铁环叮叮当当的声音,颇有庙堂的风味。表演端鼓戏前,表演中,分为领唱、合唱和坐唱,每次出场多者二、三人,以简单的小台步上场,边唱边舞,另外四人打端鼓伴唱。按照传统的习惯要唱三天三夜,日夜不停。表演者妆容简单,并按人物化妆,分生、旦、净、丑等角色,在有些剧目的情节中,还采用舞蹈来烘托气氛,但从古至今只有男人演唱。近年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有端鼓戏演出,是由原来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纯娱乐性的活动,演唱时间可长可短,内容也可多可少。

(二)端鼓戏的唱腔和曲牌特征微山湖区的端鼓腔,演唱时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只用几面羊皮鼓击出节奏,一领众合,一唱众帮,声势浩大,高亢嘹亮,在夜静的湖面上,能声传数里之远。端鼓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多种渔民地方语言的结合,在曲调旋律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这种具有纯渔民粗犷豪迈、独具水乡特色的民间艺术演唱形式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端鼓腔的曲牌,大部分是一领唱、众合腔,曲调优美、活泼、热烈,常用的曲牌是“七字韵”、“十字韵”和“魏调”,也是端鼓腔的基本唱腔。,端鼓戏的唱腔结构以板腔反复体为基础,五声音阶的“宫”、“徵”变换的调式结构。词格多是十言或七言的诗赞体,结合“七字韵”与“十字韵”两种基本唱腔,插入其他曲牌,以高胡作主弦,“1———5”定弦,声音嘹亮清脆,颇具水乡风味,加以羊皮鼓点击节,更显示了湖光山色的美学特点。演唱时,都是两句一番,加入伴奏鼓点,根据唱词的多少,用即兴的唱法唱出旋律的变化,这样才能摆脱反复使用一种曲牌造成的唱腔旋律的单调性。例如“七字韵”上韵七个字,领唱六个字,合唱进入“哎嗨哟”后再唱出第七个字来,接着合腔者再把第七个字唱出来。有时合唱者因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域及旋律各异,自然形成了和声效果,听起来也很舒服。端鼓腔的唱腔特点是结合口头文学即兴演唱的,在结合个人的具体演唱条件的同时,每个人的音色、音域、技巧、腔弯等,都构成了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端鼓腔一些基本音调材料和固定色彩,它一直贯穿在整个曲目演唱中。

三、端鼓戏的文化价值

端鼓戏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传教方式,致使其起源、发展、推广和创作都没有任何文字记录。端鼓戏是湖区渔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而渔民都过着四海为家的漂流生活,哪里的渔汛好就跑向哪个湖区,因此它融会贯通了各大湖区的艺术文化和风俗习惯,是渔民文化生活的一种体现。从端鼓戏的曲牌来看,也受到佛曲的某些影响,为其注入了新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端鼓腔是山东省微山县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渔民中多年来流传的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是一种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它将说唱结合在一起作为演唱形式,有坐有舞、一唱众和也是其表演形式。由于其特殊的发展环境,这种民间曲艺艺术在各个湖区被渔民所传唱,对于渔民文化的传播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这种保持着湖区渔民特有的拙朴、豪放、热烈的端鼓腔的注意力已经渐渐转移,端鼓腔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也渐行渐远。作为微山当地人,对端鼓腔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资料中关于端鼓腔的记载也有一定的不足,对于端鼓腔的来龙去脉记录也不甚清晰。本文通过对端鼓腔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对端鼓腔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前景进行浅显的陈述和分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种民间艺术,这种凝聚着微山湖区渔民智慧的民间艺术,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更要将它们更好的传播流传下去,让日渐消退的湖区文化恢复往日的风采。

作者:谭冉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第10篇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传统习俗是吃粽子。快到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包粽子活动,大人们先把两片竹叶叠在一起,然后放入糯米等各种调料,包成立体的三角形,再用细绳缠紧。

粽子的口味有很多,如:加糖的,肉馅的,还有加蛋黄的等等

就连粽子的形状也是各种各样的,如:圆形,三角形……让我看的眼花缭乱。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拿来蒸,过上半个钟头,妈妈把粽子放到桌上,我看到粽子像一个小胖娃娃,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粽子,拨开它的竹叶,我又看到里面的糯米从肉色变到黄色,我情不自禁的尝了一口,啊!好吃的无法形容……

忽然,我听到外面传来了一阵阵“嘿哟”,“嘿哟”的呐喊声,我连忙从窗口望出去,只见湖里的龙舟上一个人在擂鼓,还有八个人在划浆,而且比赛队员都整齐有规律地呐喊着,划动着,个个都生龙活虎,并且精神抖擞。看那一艘艘龙舟就像一支支发射出去的利箭一样向前冲去。在岸上的啦啦队员们也都大声的喊着;“加油”,“加油”!龙舟听到大家为它喊“加油”似乎变得更快了。

啊!端午节既能吃上美味的粽子,又能看上精彩的赛龙舟比赛,真是趣味无穷啊!我真希望每天都是端午节那就好了!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很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这免不了要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大概是四岁时吧,那时候家乡的河还能划船的。当我远远地听见锣鼓震天、呼喊撼地时,好奇的我便硬是拉着家里的婆婆出门看热闹去。作为保姆的婆婆总是很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亲人,她便拖着我的小手,颤颤巍巍地往长堤那边走去。刚好,河上五彩缤纷的龙舟正威严地列成一排,气势汹汹地准备捕捉那一声令下。

发令枪响后,箭在弦上的龙舟真如一条条迅猛如雷的水龙,在水上飞窜。而船上的那些“驭龙者”更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特别是船两头正奋力击鼓的鼓手,划舟人的斗志似乎随着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声而不断激涨。

这一幕真让少见世俗的我看得如痴如醉,家乡竟有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和蔼地笑着。继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头筹的选手们。每条船上的人都湿了,而在我这稚嫩的眼中,冠军不过是更加湿透了的人们。

兴高采烈的我又挽着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饭时间到了,婆婆端出两只冒着热气的翠绿的三角体,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叶子。婆婆微笑着说,这些用荷叶包着香米的三角体就叫粽子,我还惊喜地发现米饭里面还有内涵丰富的肉馅。它们都是婆婆从乡下带来的,大家都会在划龙舟时吃粽子。我似懂非懂地捧着这喷着荷香的饭团,用力地咬下了一块。望着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无比的亲切与温馨。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xx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车注。”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春节、端午、中秋节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显着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这些节日已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着共同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节日。 20xx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20xx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用骇人听闻来形容这个消息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它发人深思。祖先遗留下来的传统却成了别国的珍宝,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内心又会作何感想?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我们肩负着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复兴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的事实,但我们可以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来勉励自己。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我们不能让它断流;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应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挽救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纪念传统节日 传承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的国家楚国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划龙舟,往江里投饭团、鸡蛋等,不让鱼吃屈原的身体,饭团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粽子。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午节到底有哪些习俗呢?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传统习俗。粽子皮是树叶做的,粽子馅有很多种。吃粽子的习俗还漂洋过海流传到国外呢。同学们,我想问几个问题,你吃过什么馅的粽子?你包过粽子吗?怎么包的呢?对,最常见的就是糯米、大枣包的粽子,你喜欢吃什么口味都可以自己调,也可以包肉粽子呢。我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端午节前举办过包粽子活动,当时我和姥姥都参加了。每逢端午节,社区也会组织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呢。

端午节赛龙舟也是一种习俗,每年电视上都会演赛龙舟。

我听妈妈说,她的家乡在端午节有很多纪念活动。比如,清晨用艾叶洗手洗脸,门上插着艾草、彩色葫芦,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给小孩子戴五彩线,煮鸡蛋,包粽子等。一派喜气洋洋。总之,这个节日很重要,是民间的一个大节日。

以前端午节是中国的女儿节,每年人们都会拿五彩线团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后一个雨天,人们就会把五彩球扔到下雨的地方,传说这样会带给人们一年的好运。

第11篇

“游子思乡”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题材之一,这类诗词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便是月亮,所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似乎在诗人眼中,故乡的月亮要更加皎洁、明亮。客观而言,虽然自然气象变化万千,故乡的月与他乡的月,并无本质区别,“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同的是看月亮的心境,即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先接触的这类诗作是李白的《静夜思》,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类似作品还会遇到更多。本文将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试图通过引领学生解读诗词大意及诗词背后的故事,探讨明月这一意象在思乡怀人诗作中的运用。

二、《泊船瓜洲》诗作分析

1.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大意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本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写作地点及写作背景。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是诗人凭栏远望看到的情景,站在瓜洲古渡口,放眼向长江对岸望去,看到了京口与脚下的瓜洲离得这么近,仅有一水之隔。由此诗人联想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与瓜洲对岸的京口也只隔着几层山,这样的描述,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拉近了瓜洲与家乡的距离,也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传达了离家那么近而不能回家的遗憾与无奈。第三句又返回来写景,“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已是草长鸢飞的季节,而游子却要在外漂泊,以春天欣欣向荣的“乐”景衬托自己不能还家的“哀”情,读来更觉凄凉。最后终于忍不住问出“明月何时照我还”,深切传达了作者期待回乡的愿望。

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字,以及在用法上与平时有异的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口述诗句大意,不必苛求学生的表达一致,只要顺理成章,基本意思正确即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其创作背景。王安石写下《泊船瓜洲》的时候,已过天命之年,此次再次被任用为相,本不想出任,然而推辞未被获准,只能无奈就职,这首诗就写于进京复职的路上。船到瓜洲,正是春回大地的时节,他知道自己不会改变坚定变法的决心,势必会再次触及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因此对自己未来的官宦生涯并不乐观。对于安土重迁的古代中国人来说,当一个人成功发达的时候渴望衣锦还乡,将自己的闻达传递给乡邻。同样,当一个人遇到逆境之时,也越发希望回到家乡,h离世俗纷扰。而出生在官宦世家的王安石曾在南京久居,对钟山感情很深,已将其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因而当作者明知宦途颠簸之时便期望可以回到故乡,在诗中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

3.让学生领会“绿”字的传神运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得非常传神,被后人交口称赞,充分显示了王安石的炼字功夫。这种炼字在很多古诗词中都曾出现过,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讲作者对这个字反复推敲的故事。据说,王安石曾经对这个字进行了多次修改,“到”“过”“入”“满”等都被作者了,最后选定了“绿”字。后人分析,这些字也能表现春天的来临,但却不能展现出春风吹过江南风物的变化,而“绿”字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拂过,千里江岸到处欣欣向荣的风景变化。教师还可以由此再延伸到“推敲”典故的由来。诗人贾岛对一句五言诗中到底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拿不定主意,反复思考,不断琢磨,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还向韩愈请教,最后便有了经典名句“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讲解不仅能够增强诗词的趣味性,还可以借此教导学生在写作时挑选更适合的词,逐渐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三、月是故乡明――探讨明月的作用

对于故乡的印象,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年少时期,青梅竹马的玩伴,无忧无虑的童年,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情怀,这些往事同“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他乡奔波漂泊相比,更加让人觉得故乡的美好。此外,故乡也不只是一个地方,还是家与家人的代表符号,慈母与妻儿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牵挂。在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教育下长大的古人们,当被迫背井离乡而不知归期的时候,对家乡的思念就带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很多人会选择以诗词的形式抒发思乡怀人的感情。

对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学生们来说,连书信都已经很少用到,更多地是用电话、网络与他人联络,即使与亲人朋友相隔万里,也能随时随地联系,让他们理解古人通讯的困难,以及一别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心情,是有些难度的。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如请学生想象一下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基于卫星与互联网的快捷通讯方式,相隔两地的人要怎样才能互通消息呢?如果现在迫切地想对家人说的话,要隔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家人收到,自己的心情又会如何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用什么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呢?这样就可以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问题:月亮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在思乡的诗句中呢?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 美术教学

传统节日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具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体现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是美术教学宝贵的资源。而美术学科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展示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结合节日开发美术课程,对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增强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传统文化”邂逅“儿童创想”

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加强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W习力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美术”等。当美术教学的边界延伸到多姿多彩、立体丰满的节日文化,给学生搭建一个综合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传统节日的大宝库当中寻珍探宝,从而自然地感受美,自主地欣赏美,自由地创造美时,艺术就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儿童的生命。

我校是一所创想学校,学校提出了“儿童创想课程”的整体结构。围绕“每个孩子都是银河中最闪亮的星星”的育人目标、“端行”“健美”“好学”“乐创”的核心素养和“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三个关键目标,培养具有智慧之脑、健康之体、审美之眼、创造之心、责任之肩的当代小学生。学校特别重视艺术课程的开发,培育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过去的几年中,学校在元宵节开展猜灯谜、做兔灯、主题游艺活动;以中秋节为契机,推出传统文化节日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制作冰皮月饼,做灯笼、画灯笼;重阳节,邀请学生家中的老人,来校一起制作重阳糕,让学生给长辈送上一封表达感恩的成长卡片……可以说,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对传统的继承,是一次对节日文化的赏析,更是一次难忘的课程之旅。

二、“传统节日”牵手“美术教学”

(一)整体建构:横向模块成列,纵向递进成序

1.对传统节日类别和节点的解析

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有的喜庆,有的怀旧,有的感恩,有的畅想,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风俗和习惯,有着独特的寓意。每个节日都是学科教学的可再生资源,但需要教师进行筛选、挖掘和提炼,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进行分解,体现螺旋式上升。教师对传统节日所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提炼出节日特色元素,融合到日常的美术教学或活动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同时,节日活动安排必须基于儿童视野,遵循时间节点,在整个学期当中,不宜安排过多、过满的节日主题,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将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六大传统节日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

2.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探寻

分析节日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选择恰当、富有新意的形式来传承节日文化、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得到儿童的接纳与喜爱,也才能真正让节日的文化深入人心。我校开发各类相关联的工具或材料,挖掘艺术表现形式或媒介材料蕴含的语言,凸显美术学科自身的特性,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美术表达媒介的多样性。如重阳节,二年级《金色的秋天》一课,鼓励学生利用成熟的稻穗、金黄的落叶、红红的小果子等进行创意贺卡制作,学生在搜集、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与艺术之美。除此之外,像书法、年画、脸谱、泥塑、贴画、创意手工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整合到节日课程中来,让平面艺术变为立体艺术,创新形式、拓展思维。

3.对年段培养目标的统整

以节日课程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艺术涵养为目标,学校通过对传统节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以“创想”为主线,形成“阶段目标(小学)一学段目标(年级)―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目标链,将需要传承的节日文化分解到各个年级,使文化学习呈现螺旋式递进的发展态势,并依据年段特点使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各有侧重:低段倾向于“创想游戏与好奇心理”,中段侧重于“创想技能与想象习惯”,高段致力于“创想精神与创造人格”的培育,整体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二)跨界融合:用适切儿童的方式教与学

1.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火花碰撞”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所要面对和处理的生活事件或实践问题不是分学科的而是综合性的,我们努力通过学科间的融合,让学生学习综合的知识,学会综合地阅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整体感知世界的方法。

中秋来临之际,学校四年级组进行跨学科融合式整合。语文教师以《但愿人长久》的课文拉开帷幕,抓住苏轼“心绪不宁―埋怨一宽慰”的心理变化,师生与诗人共赏一轮圆月,最后伴着悠扬的音乐声,学生吟诵名篇《水调歌头》,诗词的意蕴在空气中荡漾。音乐老师在简单介绍完歌曲演唱者之后,带领学生领略了《水调歌头》的另一种美。学生不仅学习了流行唱法,还了解到别具一格的京剧唱法。美术老师以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例,让学生动脑猜一猜、讲一讲有关月亮的故事,动笔画一画平时见到的月亮,将大自然作为更好的老师,让学生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奇思妙想,教师从生活中的月亮引导学生想象心中的月亮。通过一个个提问、一次次引导,和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让学生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和美好遐想的月亮画面。有给月亮扎辫子的,有画戴了棒球帽的月亮的,还有画拟人化变成可爱的小绅士的月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美术活动和其他学科融合的主旨,就是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指导学生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积累感性经验,并激发创作兴趣,进而用美术手段表现世界。

2.美术学科与学生活动的“盛情演绎”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展开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节日里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可以增进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的情感凝聚力,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教育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节日的特点,围绕节日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养成品德。开学迎来的第一个节日便是元宵节。美术组和学校少先队共同策划了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提升审美与表达的能力:

走近元宵节: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收集有关元宵节的故事传说来校进行分享,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感受节日的氛围。

走进元宵节:通过图片欣赏、视频分步解说,教师示范等环节,来帮助学生解决做灯笼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两节课下来,各种形态不一的灯笼相继问世,学生的创作欲望得到满足。让学生把做好的灯笼自己亲手挂到学校事先准备好的场地,一场轰轰烈烈的元宵猜灯谜活动正式展开。全校学生游走在各个灯笼之间,欣赏着造型不同的灯笼,热烈讨论着各个灯谜。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真正融入节日和艺术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