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20:2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材料成本差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材料成本差异;企业利润;研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不断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背景下,企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企业持续化生产经营中,对每个企业而言,原材料日常消耗均是价格不菲的投入,因此材料成本差异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材料成本差异对企业的成本与利润有千丝万缕联系,因此我们要对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该科目,贷记“材料采购”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按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成本、费用等科目,贷记该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该科目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差异,贷方余额则反映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差异。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异率计算外,都应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如果上月的成本差异率与本月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上月的成本差异率计算。计算方法已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方法如下: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100%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差异=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如某单位日常生产需用A、B、C、D(钢材)四种原材料,月初库存材料余额298191.93元,结存材料成本差异借方余额12504.92元,原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甚少。由于D种原材料价格上涨,月底收入材料差异借方额为535285.46元,收入材料计划成本690993.73元,计算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为55.3779%。平时每月材料消耗在40-50万元之间,而本月使用A、B、C、D原材料数量较大,是平时用量二倍多,发出材料计划成本1135777.06元,因此发出材料应负担材料差异628969.48万元。通过以上数字分析,材料成本差异对企业利润影响非比寻常。
二、探讨材料成本差异影响企业利润的对策
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会对企业成本利润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有效的控制材料成本差异。
1.制定材料合理计价方法。为能正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对于使用品种数量不多、能分批保管、价值较高容易识别的原材料,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按其取得实际成本计价,详细记录了解材料项目情况,这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比较合理,才能确保存货实物流动和成本流动完全一致,计算精确。虽然实务操作工作量繁重,困难大,但符合会计核算原则,减少企业经营风险,消除逃避上缴所得税隐患。
2.完善材料采购制度
(1)企业内要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完善其采购规范,不单单能够降低采购成本,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避免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从而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采购行为。对材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权限、相关采购方法都要做出明确规定。
(2)向企业提供物资的供应商需要构建完善、准确的档案资料,供应商的档案除了应该有详细联系方式与生产地址这些基础项之外,还应该具备付款条件、交换条件、信誉评价等要素。对供应商应该经过严格的审查,然后进行归档处理。
(3)采用现代化手段,在已经实现网络信息化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普及。它不单单是传统采购手段与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采购的处理模式。通过电子采购能够有效的提高采购效率、优化采购过程,从而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大,企业在市场中生存进而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就显得越发的困难。任何经济行为的展开都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基本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即“最小―-最大”,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精彩的命题”,它是指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即以最小的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产出。而材料成本差异是企业经营运作、生产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有效节支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部分。用最低的成本在生产运作中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要降低材料成本最主要方法就是要改变采购理念,在进行采购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制度,并且通过对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洪 刚:《会计基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9)127-132.
【关键词】材料计划成本法;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 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
一、企业会计准则对材料成本差异率方法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在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中的“1404 材料成本差异”项下有如下叙述:“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期(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外,应使用当期的实际差异率;期初成本差异率与本期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指南中给出了下列计算公式: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二、现行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一)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进行核算
材料计划成本法,就是材料的收发凭证按计划成本计价,材料总账及明细账均按计划成本登记,通过增设“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来核算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额,并在会计期末对计划成本进行调整,根据材料成本差异率将材料成本差异总额在发出材料和期末库存材料之间分摊,以确定期末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进而确定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二)举例讨论指南中规定的两种材料成本差异率法的优缺点
例1,A企业存货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甲类原材料的计划单价为20 000元/件,月初“原材料”――甲材料 明细账户的结存数量为500件,金额为1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方金额300 000元,“材料采购”账户金额为零。本月发生下列业务:1.本月购买材料:①本月3号购买甲材料2 000件,21 500元/件,本次运费共30 000元;②10号购买甲材料500件,23 000元/件,本次运费共10 000元;③23号购买甲材料1 000件,19 500元/件,本次运费共18 000元;(本例不考虑税费问题,运费均为已抵扣增值税后的金额)。2.本月发出材料:④本月5号发出材料1 500件用于产品生产;⑤14号发出材料200件用于车间一般耗用;⑥24号发出材料1 200件用于产品生产;⑦要求:分别用本期、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月末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本例分析如下:
业务①实际成本43 030 000元,计划成本4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超支3 030 000元;业务②实际成本11 510 000元,计划成本1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超支1 510 000元;业务③实际成本19 518 000元,计划成本2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节约482 000元。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3 030 000+1 510 000
+-482 000)/(10 000 000+40 000 000+10 000 000+20 000 000)×100%=5.45%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 200)
×20 000×5.45%=58 000 000×5.45%=3 161 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3 161 000
=61 161 000元
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10 000 000×100%=3%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200)×20 000
×3%=1 740 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1 740 000=59 740 000元
由以上计算可知: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 421 000元,二者计算结果差异较大;由于本月购买的原材料实际成本上涨较大,本月发出的材料应负担较多的材料超支差异额,因此选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例2,将例1条件中月初“原材料”――甲材料明细账户的结存数量改为3 000件,金额为6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借方金额300 000元,本月购买材料改为:①本月3号购买甲材料500件,21 000元/件,本次运费共10 000元;②23号购买甲材料700件,19 500元/件,本次运费共12 000元;其他条件不变。要求:分别用本期、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月末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本例分析如下:
业务①实际成本10510000元,计划成本10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超支510 000元;业务②实际成本13 662 000元,计划成本14 000 000元,材料成本差异节约338 000元。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510 000+-338 000)
/(60 000 000+10 000 000+14 000 000)×100%=0.56%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 200)×20 000
×0.56%=324 8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324 800=58 324 800元
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300 000/60 000 000×100%=0.5%
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1 500+200+1200)×20 000
×0.5%=290 000元
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58 000 000+290 000=58 290 000元
由以上计算可知: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34 800元,二者的计算结果差异不大。因此选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或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皆可。
(三)两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各自的优缺点
由以上两例的结果可以探讨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一是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一般适用于本月发出的材料大部分为本月购入、期初结存较少及相邻月份的成本差异率相差较大的情况。此方法下相邻月份的成本差异率相差较大时,能够部分抵销上月成本差异率对本月成本差异分摊数额的影响,计算结果比较准确些。平时一般不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待月末将本月所有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一次结转,简化了结转材料成本差异的手续,且按当月成本差异率计算分摊成本差异还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采用此方法,月末需要采集“原材料”科目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期初余额及本期增加数额后,才可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手续比较繁琐,而且采用这种方法后,平时发出的材料无法确定其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额,也无法反映其实际成本。二是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一般仅适用于本月发出的材料大部分为月初结存且本月购入的材料较少及相邻月份成本差异率相对稳定的情况。此方法下,每发出一次材料,即可结转发出材料负担的成本差异,并反映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在各月份成本差异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既可以简化计算当月成本差异率的手续,又可及时反映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但采用此方法,相邻月份的成本差异率相差较大时,按上月成本差异率计算本月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会影响到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真实性。
三、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一)两种计算方法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对成本差异率计算方法的规定不够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根据应用指南规定的方法计算的结果有可能不能真实反映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差异,可能还会出现较大的偏差。由以上讨论的应用指南中规定的两种方法存在的缺点可知:此两种方法有时不能准确反映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差异,在实际中企业每次购入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很可能不相同,有时可能相差很大,如果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或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来计算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计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造成材料实际成本失真,企业不能正确核算产品的成本。因此,两种方法有时不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控制,采用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只能在月末进行计算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不能及时反映该批次材料的实际成本,不便于成本管理和控制。
(二)提出的改进意见
对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核算,应用指南应适当增加材料成本差异率的核算方法,可以允许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成本差异率的核算方法,不应强制规定企业必须采用何种核算方法,只要该企业所选择的核算方法能准确反映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实际情况、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即可。因此,可在应用指南中规定的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和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法的基础上增加移动加权平均成本差异率法等核算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就是在每次进货材料入库后及时计算出现有库存材料的移动加权平均差异率,并根据最近一次材料入库后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率来计算在下次进货前各次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计算公式为:
某次材料入库后的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本次入库前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次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
/(本次入库前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次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某次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本次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最近一次入库后的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
用此方法计算例1中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为
61 411 200元,比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250 200元,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 671 200元;由于本月购买的原材料实际成本上涨较大,本月发出的材料应负担较多的材料超支差异额,因此选用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用此方法计算例2中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为58 430 400元,比用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05 600元,比用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出来的本月发出材料实际成本多了140 400元,三者的计算结果差异不大。因此选用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或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来核算本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皆可。
移动加权平均材料成本差异率法既可利用计划成本法的优点进行成本管理,又可随时反映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额,也不会造成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额与实际成本差异额有太大的偏差,且此种方法基本上适用于实际中的各种情况,特别适用于成本差异率变化较大,要求可随时反映材料成本差异情况的企业。虽然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存在每月收发材料品种多、批次多、数量大等情况,采用此方法核算业务存在计算工作量较大等问题,但现在企业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财务软件,使该方法能在企业中应用已成为可能。
总之,企业无论选用哪种方法计算分摊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在计划成本偏离实际成本较多时,都应及时对计划成本进行修订。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陈国辉,陈文铭,孙国光.基础会计(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0-101.
一、月末暂估入账的方法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材料已到达并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办理暂估入库,以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暂估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相关化验数据还未出来,未制作结算清单;2.已对外结算但增值税发票等结算凭证未收到;3.已对外结算、发票也到企业,但业务人员未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的采购业务。企业应于月末按照材料的暂估计划金额进行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将对大宗原燃料如矿石、焦炭、生铁、合金等重要物资引起特别关注,出于内控考虑,我们在供应部门设置了专职结算员负责对外结算、计划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存工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要求结算员根据历史化验数据和计量单据进行预结算,制定出结算清单,然后计划员根据预结算清单填制暂估入库单的数量、计划单价、计划金额等相关栏次,然后将暂估入库单与预结算清单一起交材料核算会计,材料核算会计根据暂估入库单的计划金额进行暂估入库的账务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科目,同时将计划金额与预结算清单上的不含税货款金额间的差额暂估为价差,借记“材料成本差异”、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款”。这样做是由于近几年伴随着钢材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引起大宗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我们年初制定的计划价与实际采购价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不对该差异作出暂估处理,我们又领用了当月暂估入库部份的物资,那就会使我们当月反映的成本不真实,从而造成产品成本的异常波动。次月月初先将暂估入库和暂估价差全部红字冲回,同时伴随着该笔业务的正式结算、采购报销工作,财务按正常入账,这样次月产生的差异就会很小,就使上月已耗用物资以最接近市场价格的价值入账,防止上月已耗用物资对当月成本产生影响,同时也符合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对于第二、三种情况,所不同的是结算清单已正式制作,结算货款金额是确定的,按照以上方法入账,次月增值税发票收到、采购报销时也就不存在该暂估差异的调整了。
二、外购物资计划价的修订及其账务处理
1、计划价及其修订。
企业制定的计划价应尽可能接近实际采购价(不含税),并包含由企业承担的应计入材料实际成本的杂费。计划价不同于企业内部市场的计划限价。制定计划价时要认真仔细,考虑全面,减少出错或偏差情形,并要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采购价的变动走势因素。
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价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在计划价偏离实际价较大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修订计划价,最好选择在年初修订计划价,这样让物资管理部门(或仓储部门)过账更方便、直观。
企业修订计划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完整、规范的计划价修订机制,并与物资管理部门协调好,基准日把握一致,财务、物资管理部门双方步调一致,这也是“账实相符”一种形式上的反映。
2、账务处理
修订计划价后账务处理格外重要,否则就会造成财务的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物资管理部门材料结存余额不符。
如果企业决定在年度的1月1日启用修订后的新计划价,那么此时尚且存在着一批因发票账单未到达而尚未报账的验收单(即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这些验收单在上一年度出具,上面的计划价都是老计划价。针对计划价的修订,账务处理有两种方案。这两种方案的核心原则是要保证暂估验收单(即入库单)新旧计划价之差额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只能释放一次。
企业可以选择在年初进行与计划价修订相对应的账务处理,或者选择于上年末在企业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分配后进行账务处理。
方案一:修订计划价时对暂估验收单的计划价同时进行更改,今后这部分验收单报账时使用新计划价。这种方案工作量大,更改验收单计划价时容易出错。
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这个数据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企业同时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这个数据来自汇总的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
这时就相当于将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进行暂估了,此时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差异尚未释放,在今后以新计划价报账时再进行释放。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这属于推导公式的两边同时缩放(上年末暂估验收单调整成新计划价,在本年度报账时也使用新计划价),在上年末的暂估验收单全部报账后,公式两端实现平衡。
方案二:直接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不再进行其它账务处理。这个数据同样来自物资管理部门,是物资管理部门上年末结存材料的新旧计划价总额之差额,相当于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新旧计划价对应的差异已全部释放出来。上年末暂估验收单此后报账时仍全部使用旧计划价,验收单上的旧计划价不必更改。
根据公式,上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报账的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月末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公式仍平衡。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这种方法。
3、其他。
(1)如果企业不是大规模修订计划价,需要个别调整偏差较大的计划价的,除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外,还可以通过需打出库单的方法进行调整,按照旧计划价打蓝字领用单(清空旧账页),再按照新计划价打红字领用单,通过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过渡。先是按照蓝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蓝字);再按照红字领用单计划价金额,借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红字)。调整结果类似于 “方案二”。
(2)如果企业因为管理上的需要,要将已存在计划价的总成件拆分成零散件并逐个制定计划价的,应保证拆分的零件计划价之和等于其总成件计划价之和。
三、关于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
采用计划成本法的企业,应当在月份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从理论上来讲,构成公式分母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不包括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公式分子中没有暂估材料对应的材料成本差异,如果不剔除公式分母中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则会造成公式分子与分母口径不一致,违背了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具体来说,月末暂估入账的原材料,其本身的材料成本差异在暂估当月并未体现出来,但却参与了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计算。等到以后月份该批材料结算的发票账单到达,其材料成本差异才登记入账,并参加下月份耗用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在这种情况下,在材料暂估入账的月份及其以后月份,实际发出材料的成本反映就会失真。当该批材料的成本差异为正值时,就出现了低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高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的现象;反之,则会高估该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而低估以后月份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就违背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就支持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笔带过,我们在实务工作中也根据需要,对书本知识作了灵活运用。
2、有关会计实务。经笔者调查,目前许多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包括许我公司),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因为我们已将当月暂估入库的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在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因此作为暂估入库的物资与正式入库的物资价值已相差无几,可视同为正式入库的物资处理加入材料成本差异率公式分母。
再者,笔者认为,即使核算时未将预计价差以暂估形式体现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公式分母也并未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问题也不大(必须建立在市场价格与计划价偏差不大的前提下)。因为从长期来看或从一个会计年度来看,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的材料的计划成本对于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金额影响并不大。笔者认为,关键是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要正确,材料成本差异率并不是问题。只要每月材料发出金额足够大,材料成本差异很快就会分配结转出去。只要坚持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的“一贯性原则”,各年度保持一贯,“会计信息失真”的说法则言过其实。因为翻阅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会计》辅导教材或其他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在会计上还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分配本月的差异:
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月分配材料使用上月结存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与本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则相去甚远,因为各月真正的材料成本差异率主要取决于发票账单报账形成的新增材料成本差异的金额。如果允许企业使用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本月的差异,那么公式分母是否剔除暂估入账材料的计划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四、验证财务原材料科目账面余额与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正确性的诀窍。
1、除特殊情况外,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与物资管理部门入库金额是完全一致的。
财务原材料科目本期增加数=本期验收单报账计划价金额-上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暂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本期新验收单计划价金额
2、除特殊情况外,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后,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即期末材料成本差异余额/期末原材料科目余额=当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关键字:计划成本法;实际成本法;优缺点;应考虑问题
对于存货核算的计价方式,有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一提起计划成本法,有的会计人员,特别是长期在小企业里工作的人员都认为太复杂了,对这种计价方法的使用及优点不甚了解,本文简要介绍一下计划成本法、分析计划成本法的优缺点,及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什么是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
很多企业原材料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而半成品、产成品采用实际成本法。如果企业的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计划成本法虽然强调的是“计划”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适时地关注实际成本,与实际成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取得存货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得出存货的“材料成本差异”,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过程,其实质是控制和决策过程。
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相比较的优缺点
(一)计划成本法优点
在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明细账可以只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将数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随时求得材料收、发、存的金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和调整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简便易行。在规模较大、存货品种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可以简化核算工作。
为采购成本发生的一些必要支出,如运杂费、包装费,采用实际成本法需于每批发生时进行分配,而采用计划成本法可归集到材料成本差异一并分配,简化业务处理工作量。
计划价格提供实际购买成本偏离计划成本的情况,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支出。同时,由于价格不变,便于制订消耗考核标准,分析领用部门的消耗情况。
(二)计划成本法缺点
不便于即时提供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成本准确性稍差一些;规模较小、存货品种少、收发次数少的企业,采用此法会加大存货核算工作量;对财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计划成本法的核算程序
企业应首先考察与存货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规定存货的分类、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再确定每个品种的计划价格。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取得存货时,应按存货入库时的计划价格填入收料单中,记录材料明细账,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进行登记。
发出存货时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本月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本月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存货应当负担的成本差异按月分摊,不应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
采用计划成本法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采用计划成本法,其首要问题是制定好一个合理的计划成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⑴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构成内容相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减少差异,以考核采购部门业绩,要求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计算口径一致,包括买价、包装费、运杂费和相关的税金等。
⑵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
虽然计划成本可以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对收发存物资的实际成本影响不不大。但如果计划成本脱离实际成本太多,则不利于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成果,耗用部门的成本也不真实,所以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应尽可能使计划成本接近实际成本。
可考虑由企业的采购部门联合财务等有关部门参照同类存货以往实际成本,并根据物价变动等相关因素共同研究制定。当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发生重大差异时,应当进行调整。
(二)计划成本不宜频繁变动
原则上一年核定一次计划成本,如果变化较小(如2%以内),可不予调整,如果某种材料占成本比重较大(如5%以上),价格单向变化较大(如超过10%),且有延续的趋势,可考虑年中进行调整,且有适度的超前反映。
(三)设置分类“材料成本差异”,分别计算各类别材料成本差异
根据单位材料大类及强化内部管理要求,分类别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更为准确地反映材料成本,提供更多、更有用的信息。
(四)调整存货计划成本时应注意结转库存存货的成本
部分人员特别是新入职人员,随意调整计划成本,且没有将库存存货的调价差异转销,存货发出时以调整后的价格计算发出成本,造成存货总账与明细账不等。
以前本人到过的一个单(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位,材料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做材料账的是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1999年摩托车配件单向降价较快,每降一次价她就以实际价作为材料的发出价格,形成材料明细账与材料总账差异100多万元。因为有近万种配件,收发频繁,计算工作量大。她始终认为是计算过程中错误,反复查找近1个月未果。
经分析发现她随意调整计划价格,但没有调整差异,才找到问题所在。比如,库存1000台发动机,原计划价2000元/台,计划成本200万元,成本差异-50万元。现行价格为1500元/台,按现行价作为发出价,库存1000台发动机的耗用成本为150万元。不考虑其他配件及材料成本差异,根据材料明细账计算,材料明细账结存数量、金额均为零,而总账为200万元-150万元=50万元。两者的差异是调整计划价而未同步调整的材料成本差异-50万元,造成材料明细账与材料总账的差异,并且后期发出存货仍承担调整前的材料成本差异,造成发出材料成本计价不准确。
如果只有一种配件,且每次入库的差异都一样,就比较好查。但现实中,配件品种繁多、每次入库差异都在变化,要想查清楚难度就非常大。
(五)历次用过的计划价格同时存档,以备后期分析使用
调整计划价格时,将以前使用过的价格同步存档,便于以后年度分析同期管理、消耗水平时使用。
如摩托车生产企业,每月有一定的工废件,及市场三包件,因配件种类繁多,价格变化快,可为用现行消耗数量套用以前年度价格来分析消耗的变化,制订考核标准。
(六)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时,要考虑调整计划价形成的存货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数据。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在实际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材料采购”科目的应用及账务处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笔者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 :计划成本法 材料采购 材料成本差异 在途物资
原材料计划成本法核算是指企业对原材料的收入、发出及结存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单价核算,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核算,期末通过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对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分摊差异,使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法是企业对存货进行简化核算的一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它克服了实际成本法的缺陷,被较多企业采用。笔者对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感到疑惑,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逐一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材料采购”科目的设置不完整,内容描述不准确,不能满足企业具体的实务操作
目前,大多教材举例应用或一些研究者观点一致认为对“材料采购”科目的描述是这样的:“材料采购”科目借方登记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借方大于贷方表示超支,从本科目贷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贷方大于借方表示节约,从本科目借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期末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账务处理
购入材料
① 货款已经支付,同时材料验收入库
【例1】 甲公司购入A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500000元,增值税税额85000万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为520000元,已验收入库,全部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
贷:银行存款 585000
借:原材料 520000
贷:材料采购 500000
材料成本差异 20000
② 货款已经支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
【例2】 甲公司购入B材料一批,专用发票上记载的货款为200000元,增值税税额34000元,发票账单已收到,计划成本180000元,材料尚未入库,款项已用银行存款支付。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材料采购 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
贷:银行存款 234000
从教材中的描述和例题可以看出,企业购入材料,不论材料是否已验收入库,都登记在“材料采购”科目,并且认为“材料采购”科目期末一定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但是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一)“材料采购“科目的借贷双方应该都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
教材中“材料采购”科目的借方登记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借方大于贷方表示超支,从本科目贷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贷方大于借方表示节约,从本科目借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其实最终还是把“材料采购”科目的贷方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采购成本。与其如此繁琐,不如在月末汇总了所有的采购入库单,统计出计划总金额和采购总金额,两者的差额为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作分录:
借:原材料(采购入库单上的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贷:材料采购(采购入库单上的实际采购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
这样做省去了调整的一步,简洁明了,不易出错。
(二)建议增设“在途物资”科目,核算发票已到账,但材料未入库的情况
从上述【例1】、【例2】可以看出,教材对材料已入库和材料未入库的核算是一样的,都登记在“材料采购“科目的借方。这样做是不太妥当的。从企业内控的角度考虑,为了杜绝风险与漏洞,采购的材料必须经仓储部与质检部、生产部等联合验收,确保材料数量、品质规格与合同及实际需要一致,财会部门必须严格审查入库单和验收单是否真实可靠,发票是否合法合理,只有在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结算。而教材把未入库和已入库的材料混在一起核算,会造成存货控制链条的中断,未入库的材料将失去财务制约。所以应该将这两种情况区分开,建议将未入库的材料发票记入“在途物资”的借方,等验收单据齐全后,再从“在途物资”转入“材料采购”。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记在 “材料采购”科目借方的材料已经全部验收入库。期末,“在途物资”科目的余额为借方,反映尚未入库的材料成本。这样财务人员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有多少材料已报销但未入库。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考虑因素是:并不是所有已办理采购入库的发票在月末前都能够及时到财务报销。因为报销发票还需要审批等一系列程序,材料入库和发票报销中间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到了月末,可能会出现材料已经入库,但是发票尚未报销的情况。如果增设了“在途物资”科目,在这种情况下,“材料采购”科目期末余额会出现贷方余额,反映材料已入库但未报销的金额。财务人员只要拿已报销发票的采购入库单去和库房的采购入库单比对,就能掌握材料已入库但未报销的明细,催促业务人员及时报销,报销后,“材料采购”科目余额为零。
总之,增设“在途物资”科目后,“材料采购”科目借贷方均核算采购材料的实际入库成本,月末余额为零。由于借贷方核算口径一致,便于财务人员对材料进行比对控制。如果按教材所讲只设置“材料采购”科目,月末余额会是未入库和未报销两个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在贷方,其含义不明确,加大了财务控制的难度。
二、暂估入账的材料,可以等发票收到后再做红字冲销
教材中对暂估材料的账务处理是这样描述的:对于尚未收到发票账单的收料凭证,月末应按计划成本暂估入账,下期初作相反分录予以冲回。收到有关发票等结算凭证时,按正常程序记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似乎有些不太合理。理由如下:
(1)材料入库后,就存在领用现象,下月初用红字冲回后,就会出现负库存,这是极不合理的现象。对于有负库存限制的一些财务软件,该单据将无法填制。
(2)材料入库后,即使没有领用,下月初也不能用红字冲回。一旦冲回,相当于库存账为零,而库房有实物,直接导致账、卡、物不符,同时如果下月需要领用,也无法办理出库手续。
所以在实务操作中,建议将以上方法稍微做些变通。具体方法如下:
材料暂估入库后,就可履行正常的出库手续,等收到有关发票等结算凭证时,先填制正常的入库单据--采购入库单,再将原估价入库单用红字冲回。这样就不会影响正常领用,并能准确反映账、卡、物情况,同时简化了操作手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及应用指南.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3]完善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之我见.财会月刊,2010.9.
作者简介:
一、制订目标成本的依据不同
1.定额法。定额成本是按现行定额以及计划单位成本、分成本项目(即原材料费用、生产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来制订的。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的制订比较灵活,通常有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但与定额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
二、制订目标成本所依据的定额的稳定性不同
1.定额法。由于定额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就是现行定额,是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在各项消耗上应达到的标准,所以任何一项生产技术有所变化时,现行定额都应予以修订。也就是说,定额法下的定额是可能变化的,应设计一套定额变动计算方法,以计算定额变动的趋势和金额。如:以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与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之比确定系数的方法,来计算定额变动的差异。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性,一般在一个年度内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也不用设计相应方法来计算其变动差异。
三、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揭示方法不同
1.定额法。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生产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脱离现行定额或预算的数额。定额法下的差异是通过每一笔领料或加工零件来揭示并通过差异凭证来反映。如核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有限额法、切割核算法和盘存法三种,其中限额法下的差异凭证又有超额领料单、代用材料领料单等。定额法工作做得很细,而且工作量相当大。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往往根据一定时期实际产量的实际消耗量和实际价格与实际产量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的计算比较来揭示差异,没有专用的差异凭证。如材料成本差异只是通过公式计算,即材料成本差异=实际价格×实际耗用量-标准价格×标准耗用量。标准成本法工作量相对较小,但查明差异原因的工作不是十分细致。
四、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设置程度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定额的差异(即材料、生产工资、制造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定额变动差异等三大类五项,设置口径较粗。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的差异主要有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这一类,具体包括材料成本差异(材料用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四大项九种,设置口径较细。
五、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为简单,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差异,且不是为各种成本差异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而是与定额成本在同一个成本明细账中进行核算。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账科目进行核算,如:对材料成本差异,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账户;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账户,并详列于利润表中。
六、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分配方法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具体方法是:脱离定额的差异用定额比例法或在产品按定额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材料成本差异一般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定额变动差异一般按定额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或在差异额较小时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对各种差异分别设差异账户单独归集,在年终予以处理,或者转为销售产品成本,或者直接计入损益。具体方法是:将本期的各种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期末在产品、期末库存产成品和本期已售产品;或者将本期发生的各种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我国和西方国家大都采用第二种方法。
七、提品成本资料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定额变动差异要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将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也就是说,定额法下提供的产品成本是实际成本资料,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实际成本列示。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按标准成本列示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只对改进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标准成本列示。这是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根本性区别。
八、提供管理信息的详细程度和侧重点不同
一、新经济环境下存货计划成本核算方法实现优越性的措施
(一)因此不难看出,实际成本核算方法主要侧重的是实际成本,即每批货物的存放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实际成本的计价。这一样的核算方式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每天记录和计量的繁重,加大了工作量。在为了解决实际发出存货的过程中,采购成本同销售成本和期末成本间的分配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中对此作出规定,即可采用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以及移动平均法等的计价核算方法进行实际成本的计价核算。
(二)计划成本核算方法计划成本法指的是指企业的存货收入、存货发出以及结余都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计划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另外设置“材料成本差异”一项,用作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作为为基础,进行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登记,计划成本法的存货明细分类和总分类核算也都按照计划成本来进行计价。计划成本核算方法,比较适用于存货种类较多、收发货较为频繁的企业。例如,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较多的大中型企业等。针对自制半成品和成品品种较为繁多,或要求在管理上将其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进行分别核算的企业,也可以在存货中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进行计价核算。
企业运用计划成本核算法进行日常核算,其基本方法如下:一是企业首先要预先制定出各种收发货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目录。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名称、分类、规格、计量单位、编号以及计划单位成本等。一般情况下,计划单位的成本在一年内基本不作调整。二是企业平时收到的原材料,必须按照计划单位成本和算法计算出收入的原材料其计划成本,将其填入收料单内,并分类将“材料成本差异”作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额,进行详细的登记。三是企业日常领用以及发出的原材料,必须按照计划成本法进行计算,将本月发出的原材料应该负担的成本差异在月底时进行分摊,并与企业本月发出的原材料计划成本一同记入相关的账户,最后将企业发出的原材料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另外,企业发出的材料应该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进行分摊,不得拖延至月末或者年末时进行一次性计算。企业发出的原材料应该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照当月实际差异率进行计算,且计算方法一旦确定后,不得随意进行改动。具体材料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本月材料成本实际差异率=(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本月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核算中采用的计划成本应尽量接近实际。企业在进行计划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计划成本的高低虽然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的成本差异成为实际成本,对收发以及结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无什么影响,但如果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差过多的话,企业很难随时根据两者间的差异计算来对采购部门的成绩进行考核。因此,企业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必须尽量使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贴近。具体可让企业采购部门与财会等相关部门共同联合,通过参照同类存货以往的实际成本,再根据物价涨幅等情况一同研究制定。如出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差异过大的情况,立即作出调整。
二、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变革之下,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更加的复杂,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来应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以及应对各类影响企业的决策因素。企业可将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内、外部因素融合到计划成本的核算当中,在季度末和年末结合各类变化因素制定出新的更加接近实际的计划成本,减少繁琐的计价方法,有效地减少会计的工作量,将核算方法化繁为简,促进企业决策,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
作者:郑帅单位:大连冰山嘉德自动化有限公司
财务工作一年,也写过对自己的总结,按说,定期对自己进行一番盘点,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吧。
作为xx煤矿财务部应算是关键部门之一,对内不仅要求迅速熟悉集团财务制度,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而且还应适应不断的财务更新的要求,审计及局机关的各项检查、掌握税收政策的合理正确应用。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指导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由一名初涉会计行业,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成为一名煤炭行业财务会计。感觉自身综合工作能力相比以前又迈进了一步。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为了总结经验,提高自我,克服不足,以及适应局机关的要求,现将一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一、 会计基础工作学习及理解
(1) 认真学习执行《会计法》,进一步加强财务基础工作的学习,规范和学习记账凭证的编制,特别是对财务软件的学习和利用,掌握了帐套的设置和基础数据的转化,以及系统管理员的基本操作,固定资产模块的设置及基础的录入。全面掌握了该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习了局里及矿上的财务发展和核算的内部制度,重点了解我局的内部银行的设置,和局往来账户的管理,对局和我矿的承包财务结算有了很好的认识和理解,为自己在以后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基础。
(3) 学习了编制矿上需要的各种类型的财务报表及申报各项税金。由于我单位是以采矿为主,材料品种多,成本项目多,并且涉及到很多,所以需要编制很多的财务报表,这点也是我们财务工作的难点。重点是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随时为上级单位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二、费用成本、在建工程方面的学习。
(1)学习了的材料核算的管理,明确了成本费用的分类,项目管理,分部门项目管理,真实反映当期的成本,为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我矿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煤矿,每月的材料不但数量多,而且品种多,这也给财务成本和材料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虽然我们试用过存货材料的软件管理,但是就因为材料品种多,出入平凡,所以存货管理软件不适合我们的矿的材料的管理。因此我矿就用人工分工的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材料管理好了,到结转成本的时候又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成本项目共十三类,还要按各个部门分类,而且又要符合我们矿上的内部考核,这样我们的工作量很大。通过认真的学习和探讨,我们把部门核算和内部考试实质性的结合在一起,再结合我们的财务总账,很明显的减少了我们的工作量,使得工作更简化和明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干财务工作只有你自己经历过,你才能明白它说明了什么问题,更能好好的改进和完善财务核算办法。
关键词:SAP;成本核算;标准成本;成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5日
一、关于SAP系统
SAP作为ERP解决方案的先驱,它为各种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从而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和特定行业的要求。它包含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固定资产(AM)、销售管理(SD)、物料管理(MM)、生产计划管理(PP)、品质管理(QM)、人力资源管理(HR)等等众多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实现了有效地关联,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了业务管理目标。在SAP的各个模块中,成本(CO)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流程上看,成本部分又是非常独立的部分,可以被拆分为一个个小的业务模块到其他业务流程中。SAP系统虽然进入中国十几年之久,一些跨国公司甚至国内的一些集团公司都在使用此管理系统,但是仍有一些人员不了解它的功能是怎么实现的,这里也包括一些财务人员不明白SAP系统中成本核算是怎么实现的,尽管我们每天都在操作使用此系统。
二、SAP成本核算方法及实现方式
SAP系统中成本核算采用的是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和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在排除基本不应发生的各种浪费的情况下,经过精确的调查和精细的测算、分析而制定,对自制产成品建立的一套相对稳定和客观的成本标准值,用来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产品成本。
在SAP系统中为了便于管理,需要对每种原材料和产成品都编上号码,称之为“物料号”,并对每种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尺寸、重量、数量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称之为“物料的主数据”,投产前,要对即将生产的产成品的物料号建立俗汲杀竞蠓娇赏度胧褂谩J迪址椒ㄈ缦拢旱谝徊剑给每个产成品的物料号按照其生产工艺流程中每条生产线上所需要消耗的原材料建立相应的直接材料清单(BOM),BOM对应的是生产每个产成品所需材料的标准用量;第二步,对每个生产线成本中心设置作业类型,作业类型用来承载追踪成本中心提供的生产或服务,也就是生产线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人工、机器工时、水电、辅助材料等的标准工价。即:单个产成品的标准成本=标准BOM的材料成本+标准的人工成本+标准的制造费用。每个产成品的物料号建立时必须先对该物料号按以上逻辑做标准成本估算和。(图1)
下面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方面来谈SAP成本核算的实现。
(一)直接材料在SAP中的解决方案及实现方式。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采用什么样的存货计价方法对成本核算尤为重要。SAP系统提供了两种物料的计价方式:一种是移动平均价;另一种是标准价。大多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核算,采用的是可以同时满足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又可以简化会计处理工作,有利于考核部门业绩的标准价+物料账的方式。
在采用标准价+物料账的方式下,我们会在系统中为所有的物料创建物料号并维护其计划价格,从而使原材料有了标准价格。在建立每一种物料时,财务部门在SAP系统中设定选用标准价格计价,如果该物料在SAP系统中已经有历史记录,在财务模块就可以显示该物料的单价和库存,如果是一种新的物料,在入库前先由采购部门和技术部门进行估价,然后以相对准确的价格估价入库,并维护其计划价格。
采购部门人员在下采购订单或者签订合同时,在SAP系统中会按照采购订单或者合同的价格录入相关信息,材料入库前,这时系统中维护的是采购订单的材料价格,等待材料入库后,系统是按之前维护的标准价格入库,因此材料入库价格和采购订单的价格会产生差异,此时系统会计入“材料成本差异―材料订单价格差异”科目,因为此时是货到票未到,SAP使用中间科目GRIR,即:
借:原材料(标准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材料订单价格差异
贷:GRIR
待采购部门从供应商处收到发票,传递单据给财务部门做发票校验时,采购订单价格和实际发票价格之间又会产生一个价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材料发票价格差异”科目,这两次的成本差异科目在月末结账时会计入原材料成本,被摊进产品标准成本中。即:
借:GRIR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税
贷:应付账款(发票价格)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材料发票价格差异
至月末,若仍有未到的发票,由于报表上不能反应GRIR,因此会结清GRIR,将其转入“应付账款-暂估账款”科目,至次月初,系统会自动将未结清的GRIR冲回,等待发票到后将此结清。即:
月末:
借:GRIR
贷:应付账款-暂估账款
次月初:
借:应付账款-暂估账款
贷:GRIR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发票不是跨月到,往往在材料入库时虽产生材料价格差异,但暂不生成凭证,待月末发票到达时统一做凭证,这也就会导致生成的凭证借贷方都有可能产生材料价差,即:
借:原材料(标准成本)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税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材料订单价格差异
贷:应付账款(发票价格)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材料发票价格差异
在SAP系统中以上程序都由采购部门人员操作完成,并直接生成会计凭证。
在生产部门领用原材料进行生产时,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先在SAP系统中的PP模块创建生产订单并,生产订单中会包括生产产品的品项和数量,而每一个产品都会有一个直接材料清单(BOM),BOM中会有组成该产成品的所有原材料的标准用量及标准价格,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环节只会产生材料的量差,不会产生材料价差。系统会按照标准工单发料,此时系统中是按照标准成本核算的,即:
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贷:原材料(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二)直接人工成本在SAP系统中的收集与实现。SAP系统在费用科目的设置上不像传统的会计科目,在SAP系统的会计科目中是看不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这几个会计科目的,它是以成本中心来区分费用的来源和性质的。实际人工是由人事部门月末在总账模块按照各部门人员的出勤天数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分类处理,待月末进行成本核算时,从总账模块集成过来数据。直接人工是指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的工资、补贴、津贴、福利费等。
SAP系统中,直接人工成本的归集是通过作业类型体现的,也就是说在事前做好各类作业的计划,即建立成本要素、成本中心及作业类型的对应关系。月末依据人事部门将实际发生的人工费用按照成本中心录入的数据,再根据统计的实际工时分别计算出各生产线的直接人工作业的实际单价,而后再用此实际单价乘以各个工单所用实际工时,从而得出各个工单实际的人工费用。此计算过程在每张工单结算前,可操作SAP系统中的实际作业价格重估功能来完成,以此确认直接人工成本。
当生产部门在SAP系统中下达工单后,生产环节系统会产生一个值为零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包含成本中心信息)
贷:生产成本-直接人工
月末,人事部门在总账模块处理工资时,将生产线工人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按照成本中心分配到各生产线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成本中心)(实际发生额)
贷:应付职工薪酬(实际发生额)
工稳啡鲜保通过实际作业价格重估功能,按照产品消耗的实际工时、实际人工费用将人工费用分摊到各个订单成本中,即:
借:生产成本-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实际工时×实际单价)
贷:生产成本-直接人工(成本中心)(实际工时×实际单价)
实际单价=实际人工费用/实际工时;订单实际人工费用=实际工时×实际单价
(三)制造费用在SAP系统成本核算中的提取与实现。生产成本的核算除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有制造费用,也就是日常生产耗用的水、电、燃料以及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生产设备折旧费等。
在SAP系统中,制造费用与直接人工的方法一致,制造费用的收集也是通过成本中心从各模块集成过来的数据。在进行作业价格重估前,需要将制造费用进行归集和结转。即:制造费用发生时,按照成本中心分配到各个生产车间或生产线,月末结算前再采用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到各个生产订单(工单),此计算过程仍然由作业价格重估功能来完成。公式: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实际生产工时总数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时×分配率
制造费用发生时,先按成本中心进行分摊、分配:
借:制造费用-燃料(成本中心)(实际发生额)
制造费用-辅助材料(成本中心)(实际发生额)
制造费用-设备折旧(成本中心)(实际发生额)
贷:应付账款/累计折旧实际发生额
月末再按照应分摊、分配的数额分摊,分配到相应生产订单中:
借:生产成本-成本差异-费用(直接成本×实际分配率)
贷:制造费用-燃料(成本中心)(直接成本×实际分配率)
制造费用-辅助材料(成本中心)(直接成本×实际分配率)
制造费用-设备折旧(成本中心)(直接成本×实际分配率)
在这里我们主要说说折旧费,在定义折旧费用科目时,由于月末对所有固定资产统一进行折旧(T-code:AFAB),折旧费用科目并没有单独设置为按成本中心核算。然而,在建立资产主数据时,通常会输入资产所对应的成本中心,也就是说在资产入账时,就已经确定了归属的部门,月末折旧费也就自动对应相应的成本中心了。为了确保月末实际成本核算时,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分别按照各自的作业类型进行实际价格重算,而不是混在一起计算,SAP系统设置了“分割结构(Tcode:OKES/OKEW)”功能。简单举例说明:
假设生产某产品需要用电和人工,电计划价格3.5元/KWH,计划人工10元/小时,生产过程中实际耗用1,000KWH的电和1,000小时人工,月末电费发票到来价格为3,600元,实际人工工资薪酬9,500元,福利费500元。采用分割结构与不采用分割结构的区别。(表1、表2)
月末SAP成本核算:
在月末结账之前,每个工单完工入库都是以标准成本入库的,即标准用量、标准成本、标准费率,即:
借:产成品(完工数量×标准成本)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完工数量×标准成本)
生产成本-直接人工(完工数量×标准成本)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完工数量×标准成本)
月末实际核算时,系统将生产环节实际领用的原材料数量和BOM中的标准用量的量差,通过(T-code:CO88)功能,将材料实际用量和标准用量的差异进行结算,同时将材料量差和实际费用与标准费用的差异进行记账调整,使得进耗存变为实际成本,通过(T-code:CKMLCP)功能,将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结账,会计分录为:
借:生a成本-成本差异-材料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与标准成本的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也会产生差异。月末SAP系统功能将标准成本计算时确定的标准费用、标准人工与计算出的实际费用、实际人工之间的差异进行计算,产生如下恒定分录:
借:生产成本-直接人工(标准)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标准)
贷:生产成本-成本差异-人工
生产成本-成本差异-费用
系统完成产品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的计算,如果单位成本增加,则产生如下分录:
借:产成品(完工数量×实际成本-完工数量×标准成本)
贷:生产成本-成本差异-材料
生产成本-成本差异-人工
生产成本-成本差异-费用
如果单位成本降低,则产生相反分录。
月末,未完工产品即为半成品又称在制品。SAP成本核算过程中,基本生产成本期末的余额都结转在系统设置的在制品科目里,工单完结前在制品是不承担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差异分摊的,也就是说月末在制品是按标准成本计算。在制品的成本取决于材料所在工艺路线的环节以及消耗辅料的状况,即:
借:生产成本-成本差异-在制品成本
贷:生产成本-直接材料(已发料数量×更新值)
生产成本-直接人工(已发料数量×更新值)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已发料数量×更新值)
三、产品成本数据准确性的提高
公司采用标准成本法核算成本,月末要对生产订单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成本的差异无非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实际用量脱离标准用量产生的量差;另一类是实际价格脱离标准价格产生的价差。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产品成本的准确性。
(一)材料的价差。即发票价格和标准价的材料差价,首先,材料入库时,由于发票没有及时到达,采购部门人员会估价入库,如果是一种新材料入库或者即便是常用材料,但市场价格变动大的材料入库,由于采购部门估价与材料实际价格偏离过大,致使以该材料生产的产成品成本偏高或偏低,无法如实反映实际成本,进而影响盈亏核算与公司的相关决策。这就要求采购部门在月底前取得发票,如不能取得发票,就要联合相关技术部门共同给予材料估价,以确保价格相对准确;其次,采购人员在下达采购订单时,对于系统中已有的材料,系统通常会自动带出该材料的实际采购价格,如果不是该材料的实际采购价格,应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改或更新,然后重新下达采购订单。
(二)材料的量差。即标准用料数量与实际用料数量产生的差异。产生的原因涉及到各个相关部门,比如材料入库时,对于材料的质量没有把控造成的材料质量问题而产生的量差,以及生产设备问题或者生产工人操作不当等等。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都要落实到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员,由财务部门牵头,与生产部门、技术部门组成联合小组,共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予以解决。
通过对SAP系统产品成本核算的实现以及对成本差异的分析,可以看出SAP系统中大部分的数据都来自于业务部门,会计凭证也是业务部门完成的,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对业务部门的人员做基础会计知识培训的同时强化业务人员的流程意识,让业务人员意识到,自己的岗位与上下游业务衔接的重要性。各个部门要加强合作,实时沟通,增强责任感。确保发生的费用以及录入SAP系统中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会计科目设置的首要要求是规范性。《企业会计制度》公布了85个一级科目名称,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那么,如何操作呢?
(一)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
科目之间性质是对等的,可以减少或合并科目。比如说,包装物数量不大的企业,可以不设置“包装物”,将包装物并入“原材料”科目内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工业企业,可以单独设置材料成本差异,也可以不设置该科目,在“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科目内分别设置“成本差异”明细科目核算。“自制半成品”可作为“生产成本”的明细科目核算等等。
(二)增设会计科目
增设会计科目要根据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来设置。如集团型企业为核算与子公司内部往来业务,可以增设“子公司往来”科目,子公司相对应可设置“集团往来”科目;如果企业有售后租回业务,可增设“递延收益”,以核算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三)注意表外科目的设置
从我国目前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和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中期财务报告看,表外信息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俨然有喧宾夺主之势。因此,我们要明确界定表外科目,表外科目是用以反映或有事项,即债权债务或权利责任已经形成,但尚未涉及资金增减变化的会计事项以及保管财产物资等需要在表外进行控制的事项。如设置“租入固定资产”等保管其他企业财产物资的表外会计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信息披露
设置会计科目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会计报表的信息主要来自会计科目分类汇总的账簿,会计科目往往又成为会计报表中的项目。因此,会计科目的所提供的最终信息披露主要是作为报表项目予以列示,这种信息披露大部分是很直观的,那就是外送会计报表大部分项目的名称沿用会计科目的名称。但是,相当一部分会计科目在会计报表中不能一目了然,以至于容易使人误解这部分会计科目当初的设置是否必要,或者说这些会计科目是否有必要进行信息披露。我们估且以《企业会计制度》公布的85个一级科目为例,先找出不直接作为会计报表项目的一级科目:
1.资产类
待处理财产损溢、未确认融资费用、物资采购、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材料成本差异、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2.负债类代销商品款、待转资产价值。
3.所有者权益类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4.成本类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劳务成本。
5.损益类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这些会计科目一经设置和使用,肯定是要信息披露的,那么,如何进行信息披露呢?信息披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财务报告所传递的全部信息都可称之为信息披露。就是说,这些会计科目可在会计报表内表述,也可以在表外披露信息。信息披露的形式有:
(一)在会计报表内表述
1.在表内相关项目中列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余价值在资产负债表“其他长期资产”项目中填列;“待转资产价值”在“其他流动负债”项目中填列;“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调整事项调整利润分配表“净利润”项目的本年实际数或上年实际数。
2.转销入表内项目“待处理财产损溢”期末余额在结帐前无论经批准否,均转销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劳务成本”结转入“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支出”。
3.在表内项目中合并列示
如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是根据“物资采购”、“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生产成本”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代销商品款”、“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加或减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进销差价后的金额填列。
“未分配利润”项目根据“本年利润”科目余额和“利润分配”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4.转销入其他会计科目,再按上述方法在表内表述“制造费用”期末余额结转入“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期末余额结转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在建工程”等会计科目;“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期末余额结转入“库存商品”、“自制半成品”等。
(二)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表外科目的信息披露,一般可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第十三项——有助于理解和分析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中说明;“未确认融资费用”等资产科目期末余额较大的,也可以在该项中说明;“受托代销商品”等存货类科目可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第九项——报表重要项目中说明。
一、重视源头,加强工程设计环节的控制建筑的“龙头”是设计,把设计抓好,以最少投入实现最大产出、最高效益,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设计单位设计图纸质量的外部监督与审查。充分发挥图纸审查中心的职能作用,象工程质监站监督施工质量一样,审查、监督设计质量。二是规范设计概算办法。确立设计概算须经过工程标准定额造价管理站和建行等全面审定,以确定的投资限额作为取费基数,这样可去除人为扩大设计规模与冒算的费用。三是制订设计奖惩制度。设计图纸被审查中心确认为优秀设计的应给设计单位以特殊荣誉,对设计人员实施奖励。四是制订“限额设计”标准。限额设计是工程建设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也是控制投资规模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按建筑的不同类型和规模,制订出适宜的限额设计标准,作为设计部门的“对照表”是设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五是提高设计人员设计水平。
工程设计人员接到项目在设计前,应广泛收集有关设计资料,了解工艺全过程,深思熟虑,严肃认真,努力做到方案、设计经济合理化,减少失误,尽量将设计核定减少到零。同时,在设计人员中加强设计全过程的TQC管理,加强编概(预)算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密切联系与配合,使设计图纸的技术、经济协调一致。同时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对工程造价有影响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对人为造成的增加投资的变更应追究变更设计人员的责任,从而确保设计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优良。六是推进“四新”成果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优化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
二、把握重点,加强项目施工环节的控制实行项目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而加强项目成本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更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它与工程质量一样,是企业的生命线
利用货币形式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管理对象的耗费实行全面管理,运用标准成本进行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
(一)制订标准成本。确定建筑产品价格的依据由建筑预算定额、预算单价、材料结算规定和取费规定组成,根据施工图预算书文件,施工企业结合工程项目特点、自身作业条件,编制合理施工方案,在此基础上制订工程项目标准成本。项目标准成本由人工费标准成本、材料标准成本和费用标准成本组成。标准成本是完成施工任务的预期成本。在制定过程中,做到既能激发职工最大积极性,又紧宽适度,既合理,又能够争取达到。
(二)采用成本差异考核办法。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或预算成本之间的差额叫做成本差异,工程项目在施工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发生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和企业制订的标准成本不符,产生不利差异和有利差异。通过考核,及时发现“差异”,反馈信息。
成本差异相应分为直接人工费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和机械使用费用差异。考核办法:
1.人工费成本差异。人工价格差异=(实际支付日工资单价-定额用工单价或标准成本中人工测算单价)×实际用工日。人工效率差异=定额用工单价×(实际用工日-定额用工总量或标准成本中用工总量)。人工价格差异+人工效率差异=人工费成本差异。
2.材料成本差异。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结算价格)。用量差异=(实际用量-定额耗用量)×结算价格。价格差异+用量差异=材料成本差异。
3.机械使用费用成本差异。机械使用费成本差异=机械使用费用实际发生数-标准成本或预算成本中的机械费成本。机械种类较多,可按种类机械台班使用量和台班费与实际使用发生数求取差异。
(三)建立项目成本责任制,推行项目管理是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施工管理方法。项目成本管理应在项目经理主持下,把成本管理的各项内容责任到人,分别进行核算和分析,建立成本核算责任制;健全成本原始记录,严格执行成本开支范围,运用成本管理各种方法,及时对施工活动进行动态分析,从各环节,各岗位上挖掘成本潜力。新晨
三、抓住关键,加强工程审计环节的控制密切结合项目管理施工生产的特点和其成本核算体系的独立性同步开展工作,实行全过程、分阶段、多侧面的综合审计,实施有效监控,是切实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
1.工程项目的审计必须对工程项目整个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审计。
工程项目的审计不仅要重视被审项目的事后审计(竣工审计),更要重视事前和事中审计。事前审计,可使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编制更趋合理,并能帮助工程项目管理班子提前“把关”,有效地防止或避免可以预见的失误。事中审计,即对施工阶段中若干个过程所作的审计。这种审计,对于前阶段来说属于事后审计,对于后阶段来讲,则为面向未来,又属于事前审计,不过这种事前审计更有针对性、效益性,做好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必须遵循建筑施工生产的规律,重视做好不同施工阶段的工程项目审计。建筑施工生产具有产品的单一性、固定性、生产过程的流动性、对资源需求的波动性和施工周期的长期性。对此可根据各个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按若干个施工阶段进行项目审计。比如,对施工周期在一年以上的工程项目可按其基础、结构、装饰、总体等四个施工阶段分别进行工程项目审计。
最后再将这四个分段的审计结果合并为该工程项目的竣工审计。这样既可及时了解被审项目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也利于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适时制定对策,控制造价。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应用流程;利与弊;改进措施
一、标准成本法概述
标准成本法是西方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它的核心是按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并借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二、标准成本法应用流程
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帐务处理。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
产品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部分构成,标准成本也应由这三大部分分别确定。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它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都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的乘积计算,标准用量一般都采用工时表示。
上述标准成本的制订,可以通过编制标准成本单来进行。
在制定时,其中每一个项目的标准成本均应分为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其中,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消耗量、单位产品人工小时等,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等。具体如下:
1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用量标准×材料的标准单价
2 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3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其中: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4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其中: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二)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1 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该项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材料价格脱离标准(价差),另一个是材料用量脱离标准(量差)。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主要有: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等。
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具体原因有: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等。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它也被区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人工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一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
(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称为耗费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变动费用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成本差异=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形成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
2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1)二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2)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一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一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一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一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三、应用标准成本法的利与弊
(一)有利之处
标准成本是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标准成本制度是将核算同控制、计划、分析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成本控制系统,其优越性是传统成本控制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具体如下:
1 管理思想先进。该法可以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2 利于考核。标准成本制度能及时提示实际成本偏离预定标准的差异,从而对实际成本进行日常控制。及时反馈各成本项目不同性质的差异,增强了生产经营者对成本的敏感性,为迅速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提供了线索。可作为绩效考核的尺度,能起到对员工的激励和考核作用,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3 有助于经营决策。标准成本排除了许多偶然因素,代表了成本要素的合理近似值,因而可以作为订价依据,并可作为本量利分析的原始数据资料,以及估算产品未来成本的依据,便于做
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4 标准成本可作为编制预算和产品定价的基准。以此为基础可保证预算的编制更为科学和可行,更能发挥预算对生产经营的管理控制功能。
从管理角度看,对成本加强控制要比单纯进行成本计算更为重要,企业管理者不仅要了解成本的实际水平,更要了解这样的成本水平是否代表或接近一种有效率的经营水平,以便能及时地对成本加强控制。标准成本法在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均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方法。
(二)不足之处
1 标准成本制度必须建立在严密的计量管理和较高的电算化程度之上,同时这一核算方式在灵敏反映各中间产品的实际市场成本上也有较大的局限性。
2 在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型号的产品并且涉及的原材料较多的情况下,将成本更新产生的差异按产生来源进行还原分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如果按进销存的金额进行整体比例分配,则在保证总体成本准确的同时个体成本是失真的。这样,对差异的处理陷入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两难选择境地。
3 转移了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重点,即实行成本预防性管理,进行成本控制。计算实际成本使得核算工作量较大幅度增加,把注意力和精力反而集中在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上。
4 差异较难恰当处理。采购入库时订单价格会与标准成本有差异,标准成本更新后新旧成本之间会产生差异,特定制造单完工入库后所消耗的物料与资源会与成品的标准成本有差异(归在特定制造单上的所有物料消耗与完工的成品的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之差),上述的各种差异如何在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销售成本间流转、归集、分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对业务部门的考核问题上,其数据可能无法取得业务部门的认同。
5 维持标准成本系统的代价是较高的。不仅投入的每项劳动、每种材料都必须制定价格标准和数量标准,而且随时间推移、技术进步,标准会很快过时,必须要重新修订。另外,管理人员调查成本差异所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很高的。
6 有些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不一定合理。例如闲置能量差异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收益,作为资产计人存货成本明显不合理,不如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参加损益汇总。
四、针对现状的改进对策
(一)建议企业调动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企业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建立各个品种产品较为合理的标准成本,包括其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相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