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3 04:3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创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主题要鲜明化与素材选择要生活化
舞蹈主题就是舞蹈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和中心思想。也就是我要用何种手段表现现实生活中孩子的美好情感或表现某些生活事件。从儿童现实生活中发现、摸索儿童关心喜爱的生活形象来确立创作主题,才能更好地表现童心,并能让作品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身心特点决定了儿童舞蹈创编与成人舞蹈相比更具有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因此,从儿童现实生活中发现、摸索着、儿童关心喜爱的生活形象来,确立创作主题和题材,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所接受,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创作舞蹈。才能更好的表现儿童、教育儿童、深受儿童的喜爱。
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少儿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悉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少儿舞蹈创作者才会从他们的生活角度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因此,用我的话来说,舞蹈工作是七分构思、三分编舞。
二、音乐选择方式要多样化与节奏要动感化
目前舞蹈音乐来源,一般情况下有这样三种途径:(1)按照舞蹈的构思、情节写一个适合这个舞蹈的音乐;(2)有了舞蹈的构思以后,选一个适合这个舞蹈用的音乐;这比较难选择,必须要有多的音乐源和剪辑手段。(3)或者听了一首好的音乐,以这首音乐做基础,构思一个舞蹈。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有了音乐之后,才进行编舞的。所以音乐是舞蹈亲密的伴侣,一首好的音乐,包含了舞蹈的情感和气质,它能给编导一个想象空间,引导编导在编舞时或欢乐,或忧伤,或热烈,或悲愤。所以音乐要有少儿特色,旋律流畅、动听、节奏鲜明具有动感化、音乐形象活泼生动,充满趣味性和联想性,易于少儿理解和接受。但在当前的少儿舞蹈创作中,音乐的问题比较突出,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舞蹈音乐必定是根据创作者的意图和构思量身打造的,舞蹈与音乐存在着共同点。音乐至始至终都在为舞蹈所服务。但对于很多舞蹈老师来说,选择音乐大都普遍属于被动型,不管是选择现成素材还是全新创作,并不太可能100%和舞蹈原创老师的想法完全吻合。所以,在创作阶段,我们非常强调舞蹈创编人员对音乐的“主动性”,必须要对音乐风格结构有一个非常清晰准确的认识,而且要把你的这种认识明确地交代给音乐创编者,这种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必须和重要的。一个思路准确、风格把握得当的音乐对于一个舞蹈创编老师来说,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排练周期,更可以在后期的调整和修改中体现更多的便利。
音乐是舞蹈的基础,体会音乐,从中会得到灵感;尊重作曲,他会给你启迪,按自己的要求创作音乐应是所有舞蹈编导的首选。如果找不到适合的乐曲,人声、儿歌、鼓声、电子琴也是解决儿童舞蹈伴奏音乐的可行办法。乐曲结构我们通常可分为戏剧式结构与歌剧式结构。总之,音乐是舞蹈亲密的伴侣,一首好的音乐包含了舞蹈的情感和气质,它能给编导一种暗示。因此,作为儿童舞蹈编导一定要有很好的音乐修养,这样才能理解音乐内在的情绪,在创作舞蹈作品时,舞蹈动作与音乐情绪才能达到和谐与统一,把舞蹈与音乐真正的融为一体。
三、编舞过程中动作设计要主体化
作为一个编导虽然不是直接在舞台上表现舞蹈技能;但是要具有支配技术动作的能力。舞蹈的语言既肢体语言。因此就要求舞蹈编导要有丰富的舞蹈语汇,这样在编舞时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在创编儿童舞蹈动作时,也可以从孩子们的生活原形中提取,经过艺术加工,变成观赏性极强的儿童舞蹈作品。舞蹈靠的是形象,不能靠解说。所谓形象就是指视觉形象。儿童认识舞蹈,接受舞蹈,是从有趣的形象动作开始。编舞中的核心是形象,形象动作应该是舞蹈中的核心动作,完成舞蹈的创作,就要求编导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多捕捉音乐中的形象。
所谓观察生活,是要学会用舞蹈的方法去模仿生活。而舞蹈的方法,也就是人的形体动作的方法。其次,进行编舞时,必须编出舞蹈的主题动作,且夸张于生活。也就是说,有趣的形象动作编好后,不是闪现一下就不存在了,而是要使它成为舞蹈中的主题动作,并不断反复、再现它,才能造成一个鲜明的舞蹈形象。这种方法,就叫做主题动作在舞蹈中贯穿的方法。主题动作不能多,在一个短小的舞蹈里,只要有一个主题动作就可以了,其它都是这个动作的派生。同时,主题动作往往在舞蹈一开始就要给儿童留下印象,以后不管怎样变,都会使儿童联想到它。最后,进行编排时必须运用变化动作。一个动作在舞蹈中以不加变化的样子反复出现多次,也会使孩子们感到单调、平淡。因而,在反复时还可熟悉使动作不断变形的方法。
少儿舞蹈编排中的动作设计。应考虑到少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少儿舞蹈的生理性和生活性。了解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少儿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少儿处在生理上发展时期,骨骼较软,易变形,肌肉纤细,弹力小,收缩力差,易疲劳,这些特点决定了少儿动作的平衡力、控制力都较差,所以应选择简单、生动、明快、富有少儿情趣和生活气息,具有形象性,能反映少儿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动作。他们好动、好奇、好模仿,有时会出现下意识的手势动作,所以少儿舞蹈还应以模仿和感受为主,去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变化。
四、道具与服装设计上的独特性
舞美设计包括服装、道具、灯光等,但创作者最直接操作设计的不外乎道具和服装。设计道具时不但要考虑新颖的程度,还要考虑在整个作品中的利用率,巧妙的设计可以使道具有着多变的用途,道具的新颖美观,又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编导的意图、构思最直接的表现出来,它使“构思”具体化。但切记,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尽量不要用过大的道具,注意不要画蛇添足,利用率要高,避免单一。道具的设计上要直观明了,出现的时机要把握得当,切忌犯那种“舞不够,道具凑”的错误。
服装在舞蹈中也决定着整个作品的效果,舞蹈服饰总体要求除了轻便、精美、合体,美化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还要求款式、色彩和作品的内容、风格、气氛等相吻合,也就是必须贴近生活。
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参考文献:
[1]邢强,车敬上.幼儿创新人格的结构与培养[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就是事物的独特性,其他人或事物无法替代。但艺术的个性又不尽然,艺术的个性应该是事物的多重共性的融合,从而形成作品的独特形象与气质。这一形象与气质,靠什么来体现呢?个人经验认为,应靠“意象”与“现实”的相互观照来体现。作品中有了拥有丰富内涵的意象,现实才更生活化,大众对其的可视感、可触摸感与通感也就更强。这部作品就具有了成功的基础。
一、意象与现实相互融合,让少儿舞蹈产生突发奇想的效果
意象与现实其实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存在,当意象与现实的边框被打破,两个不同层面融为一体,作者的创作诉求就得以呈现出来。这在少儿舞蹈编导创作尤其重要,比如表现“小鸟”的题材屡见不鲜,虽然人物形象相近,但选择不同的表现层面、或不同的故事、或赋予不同的时代背景,让意象与现实互通互融起来,会使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列举以下作品:
舞蹈《小鸟天堂》(1993年作品):表现的是广东四会一个小鸟栖息的游览胜地,反映了小鸟一家在大榕树下的幸福生活,既突出了家园这一美好意象,同时又是与现实紧密相联的。1993年,是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广东来了许多五湖四海的打工仔以及他们的孩子,他们都有着对家对团圆的绵绵渴望。同时,广东四会又是一个知名的侨乡,家,这一意象在华侨心中根深蒂固。于是,作品编排之后,获得了比较大的认同。
舞蹈《归巢》(1997年作品):用鸟巢比喻家的大概念,通过描写两群小鸟共同归巢,比喻1997年之意,构思巧妙,联想合理,也是意象的现实与现实的意象打破壁垒深度融合的作品。
舞蹈《有只雀仔跌落水》(2011年作品):其音乐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广东童谣,描写一群可爱的雏鸟站在枝头参加跳水,在游戏中相互鼓励,体现友爱、勇敢的主题,作品大胆想象,赋予了小鸟新的游戏功能——跳水,充满童真童趣,这里,童谣是意象的载体,友爱是现实的追求。
舞蹈《愤怒的小鸟》(2013年作品):这是一个当年最流行的电子游戏,编导把游戏中的情景转化成舞台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引起了观者的共鸣。
二、意象符号化,让少儿舞蹈产生贴近生活的无穷魅力
意象的内涵本身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像诗歌里的美感与韵律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感受得到,但它所具有的符号感反而让它获得更强的现实意义,观者就会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比如,我们从表象上看,许多作品表现的题材相近,但随着编导把主题以不同的社会化视角加以投射,抓住所反映的人文内涵,然后把这内涵赋予某一意象,就能让对象本身直指现实。例如,同是反映电脑的题材,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反映不同的精神内涵,作品举例如下:
舞蹈《世界之窗》(1997年作品):作品以一个电脑界面作为布景,反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便利途径,在这里,似乎看不到任意诗化意象的东西,只是现实中存在的电脑,舞台上的这一工具,但它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是有目共睹的。
舞蹈《联想娃娃》(1999年作品):舞台中央同样也是一个电脑键盘的模型,每个键盘键都是由戴着黑色博士帽的孩子组成,道具设计联想合理,寓意通过努力学习方可成就未来,作品很现实,但观众却从中看到更深层次的美感。
舞蹈《十兄弟》(2002年作品):寓意十个手指头,表现必须团结协作方可轻松地敲动电脑键盘,反映团结这一主题。舞蹈《QQ空间》(2006年作品):通过这一新时代的产物,表现了中美两国孩子通过QQ空间建立友谊桥梁。这两部作品都是直指现实的创作思路,几乎都将具体的意象全部抽离了,但观众不仅不觉得难以理解,反而从现实的冲击中感受到了更大的艺术力量。
三、意象的折射与现实的隐喻,让少儿舞蹈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冲动审美
意象在很多时候都是直接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但如果让它起到镜面作用,折射现实中的另一种美,将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同时,少儿舞蹈的主要受众是少儿,如果让现实意义隐蔽起来,而采取一种隐喻充满童趣的方式来表达,就适时地带给了大家一个新的作品。
比如,表现大环境下相近的现实题材,选择不同的意象来折射,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舞蹈作品,以小见大是编导捕捉现实题材的主要手段,如,同是反映留守儿童的作品,因选择了不同的意象折射点而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盼望”是留守儿童的集体情思,看似简单,实则在创作时发现漫无边界,更不能直接简单地表达,只有选择比较合适的切入点,用比较隐蔽的方式进入,才能准确地体现人物内心活动,准确表达主题。
例如舞蹈《遥远的爸爸妈妈》:节目在一种绵绵思意的情绪中推进,切入点是一部电话,描写留守儿童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待远方打工的父母给他们打来电话,节目的结束采用“孩子们继续在电话旁等待”这一悬念式结尾,给观众留下遐想的空间。
舞蹈《爸妈我想你》:节目表现一群留守儿童到车站迎接打工归来的父母,作为切入点的意象是孩子们的新衣服,孩子们盼望着父母给自己带来过年的新衣服,节目的结束采用“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反映天伦之乐的结尾,让观众的期待值得到了满足。
关键词:舞蹈创作 灵感 生活 升华 体验 感悟
好的舞蹈创作过程总是历经波折,充分发挥想象力是创作的超越。有深度的作品是一个不断尝试和完善的过程。常说灵光一现,指的是灵感爆发。而爆发的一瞬间需要的是长期积累,然后某一信息或时间触发了你想象的飞跃。此时,舞蹈形象在创作者的脑海里具象起来。所以舞蹈创作和灵感出现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第一,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然后升华为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受。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没有真实生活做基础,艺术便沦为泛泛之谈,像是一座地基不牢的高层建筑。一座世人瞩目的高楼大厦,首先要谈的便是无坚可摧的地基。此关系便是艺术和生活的紧密关系。舞蹈艺术家的生活又该如何丰富起来,以便让艺术创作为之借力呢?
首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别让一成不变的生活腐蚀生命的热力。要有创意的把生活过好,磨亮对生活的想象力。如果可以,抛开既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找回与生俱来的纯真特质。自然中蕴含的丰富生活哲学,能帮助你发现自己的热情和创作力。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自然的多样性让我们学会表达真实的自我,然后在舞蹈艺术创作中才会有真实情感的流露,观众才会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
其次,体验新的环境和用心观察。可以到任何有兴趣或好奇的地方去旅行,然后悉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城市街头的一只动物,地铁站里的人来人往,街上槐树飘落下来的一片叶……不同的物体,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碰撞才容易产生创作的新想法。
再次,寻找故事和释放自我。某个人的故事,某种文化的故事,某段历史的故事,都是灵感迸发的来源。有人从齐白石的画作《白石画虾》中诞生了舞蹈创作的灵感。我自己也因有过相同经历,感同身受,在中国美好的二十四节气中,我看到了舞蹈创作的源泉,为此编排了二十四节气一系列的舞蹈作品,并深受大家好评。
总之,舞蹈创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给人以生活启迪,给人以艺术熏陶,激励所有人去追求更好的生活。舞蹈创作中只要有真情实感,舞蹈形象就是丰满的,作品的意境和意义也会随着每个动作的舞动传达到观众的内心里。“真情”要求舞蹈创作这对生活有深刻而美好的体验和理解;“实感”便是创作者高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舞蹈创作,我们决不能只满足于既有的感受和领悟,要努力寻求新的感受方式,打破已有常规,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艺术,使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机遇的激活。创作灵感是从量到质的飞跃。在灵感爆发的时刻,原先在头脑中模糊的情景,一下子变得清晰并且有条理起来。之前也许经历过思路阻塞,但现今变得豁然开朗。用过无数次的舞蹈动作,也加入新奇的元素。人物形象至此变得灵动无比。此时,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想法已经成熟起来。由此,形象确立、动作设计、舞段组织、情节编排、舞台效果、道具使用、整体调度等等一系列环节逐渐展开并形成。
作为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舞蹈动作并不能对所有的元素做到随心所欲的表现,举例说,对于故事性的表达就是舞蹈艺术的难点。舞蹈动作的结构和所要表现的内涵大部分来自于舞蹈创作者的情感和体会。那么,观众在获取动作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信息,以及对于艺术感染的认同感时,需要依靠和联想自己的记忆,情绪,经历和想象等等。舞蹈艺术形式传递给观众是一种将心比心,将情比情的过程。所以,正如文中已经提到的,舞蹈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至关重要,源于生活的真情,升华于生活的实感。如此,舞蹈创作才会走进观众的内心而引发共鸣。
第三,具有时代感的舞蹈创作才会引起共鸣。艺术作品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否则,艺术创作便失去了自身的生存价值。回顾那些流传至今仍赞誉不绝的经典舞蹈作品和创作,无一例外,他们所表现的主题和思想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抓住了当下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和需求,并在舞蹈作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上升到了理想化的高度。任何艺术创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才得以生存和发展。舞蹈艺术和创作也需要成为反应时代形态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这种艺术形式去反应当下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好的舞蹈作品除了给观众以美和艺术性的享受之外,更要让观众们领悟精神世界的美好,引发对于艺术和生活,甚至对于人生的思考,使大家对于自身的生活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产生一种关切的爱。
第四,舞蹈创作素材的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提高。积累丰富,才能在舞蹈创作中自由发挥。舞蹈语汇是靠积累丰盈起来的。舞蹈形态动作的形成是从日常生活中习惯动作美化和提炼出来的。丰满的舞蹈形象是对于生命的体现。
另外,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也至关重要。创作舞蹈不仅仅是对于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他艺术手段和方式对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的到来才会完整。
舞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不仅在音乐理论理解上,更重要的是对于音乐如何表现情感的理解。舞蹈创作者要充分培养自己的音乐想象能力,通过音乐使舞蹈动作具有抒彩,作品才会打动观众,和观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并引发对于更深层意义的思考。
舞蹈创作想要具有独创性,想象力至关重要。比如,在舞蹈创作中,将传统的民间艺术作为舞蹈元素,加入色彩艳丽符合主题的服装使整个舞蹈演出更为新颖和创意。
在对服装进行设计和挑选时,要明白服装是辅助工具,是帮助指点主题;并且,服装要符合特定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服装设计和其他舞蹈道具的加入和使用要充分考虑人体艺术,舞蹈演员使用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
当然一个完美的舞蹈创作还包括对于灯光的了解。运用舞台灯光渲染浓烈的氛围,深化作品的主题,使观众更容易进入特定的场景。
关于舞蹈思维创作,我们注重的是观念的创作,而观念又借助于思维活动。那么思维活动就是影响我们思维创作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说舞蹈思维创作以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关于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思维的概括借助于“词”,这个“词”是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而“词”是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感性材料又来源于实践。所以思维是一种加入到实践活动中的特殊活动,是在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实现的。但思维并不只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因为思维是对客观实践的本质的认识,是人脑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所以思维创造过程本身是由一定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它本身是个自然过程。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对客观材料进行分解,和重组,并与我们原有的知识进行结合。在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对客观材料进行过滤试分析,也就是对收集来的初级事物信息进行进行筛选,记住事物的本质。在记住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人的爱好进行有方向的选择内容。
既然思维的概括借助于“词”,而这个“词”是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那么我们就要对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进行一次解放。比如说:(“1+1=”什么?)多数人都毫不犹豫的说:(是“2”)可如果我说:(“1+1=10”)你会怎么想,是我错了吗?你一定有一种冲动,想拉着我去见你小学数学老师。但如果你问问搞过计算机的人,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1+1=10”)是对的。因为在“二进制”中是成立的。看————这就是我们思维局限性的体现。可如果我说:(“1+1=“田””)呢?是我错了吗?没错!这个答案是从图象上得出来的。可如果我说:(“1+1=9”)呢?是我错了吗?这时你或许会犹豫或许会说我的答案是错的。其实(“1+1=9”)也是对的,因为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合理不合理,却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艺术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1=9”)就是成立的。比如北京开关厂的广告(99+“1”=0)。艺术家达到了自己目的,所以(99+“1”=0)就是成立的。(关于99+“1”=0的解释:99是99次努力,+“1”是1次失误=0是失败)就是说99次努力加上1次失误等于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创作作品,打破了我们旧的观念。
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大师都是先从概念上打破了当时的旧观念,从而超越前人。所以在我们舞蹈创造中,首先要进行思维创造,和观念的改变。
在我们打破了旧的观念以后,我在来说明一下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需求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又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社会需求又是最难控制的。
比如:街舞之所以起源于美国黑人,其中有许多原因,第一(美国有强烈的种族歧视,压制了一些黑人的情绪。这是舞蹈动机的根本。为了发泄情绪黑人舞者们抛弃了“审美”这一要素,(这是无意识的),保留了其它要素,剩下的要素有:社会生活的反映:情感:动态意象:)第二美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为“社会存在”的产生提供了保障。第三随着“中产阶级”(即一些小的资本家,白领,蓝领类型的工人)的崛起,文化消费方向发生了改变。成多级化趋势,以不在已上层社会的审美为最终标准(如:文雅的芭蕾剧),所以有了不同的“社会需求”。第四文化思潮的进一步解放。随着达达主义的产生,人们的艺术追求以不在是求真写实,和抒发个人情感,而是追求新奇的感觉。使以前的“社会意识”发生改变。为产生不同的“社会需求”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所以“街舞”不是我们的东西,而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上截然不同,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其实我们学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自由的精神。
当我们了解这些理论之后,我们还要知道。理论是奠定于实践的,又来指导实践,但是归根到底是属于实践的。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有理论来指导一下,提高一下。(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实践帮助我们在认识,从而在进行实践。”)并且找到街舞的演出市场,这是舞蹈思维创作的目的,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我们不但要掌握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要注意个人修养。
【关键词】舞蹈创作;想象力;重要性;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以人体动作作为“语言”的舞蹈艺术形式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舞蹈创作指的是创作者忠实地依据舞蹈的艺术形式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创作者必须具备渊博的舞蹈艺术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要能够驾驭舞蹈的样式、体裁、种类和各种舞蹈语汇等,深入现实生活中,具备独特敏锐的视角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及时捕捉和汲取到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素材,结合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把素材转化成舞蹈作品,使舞蹈创作的作品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内容,反映人类的精神面貌,使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形成完善的统一体。
一、想象力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1.想象力是舞蹈艺术创作对现实的再创造
想象力是人类的一种思维能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之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或新画面的能力。舞蹈创作不是单纯地复制生活中原原本本的事物,而是创作者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并且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注入创作的过程中,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和创造,它既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创作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能够深入理解生活,通过情感的注入把生活中的普通现象转化为理性的舞蹈语言,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贴近生活,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片段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形成舞蹈艺术创作。比如,歌舞剧《白毛女》就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的过程。
2.想象力是舞蹈创作的基本和源泉
黑格尔认为,真正地创造是艺术的想象活动。艺术的本质在于想象,舞蹈创作作为舞蹈审美的一种创作过程,是创作者对自身生活的积累和总结,以敏锐的视角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以丰富有限的想象力创作出无限意蕴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创作中想象力的培养途径
1.善于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摹仿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舞蹈动作
舞蹈创作的源泉来自现实生活,舞蹈形象和舞蹈作品两者都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舞蹈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想要实现舞蹈的创作,首先创作者要善于深入生活,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走近大自然,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舞蹈语汇、舞蹈素材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其次科学理解分析和提炼生活中的素材,将舞蹈创作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灵感,最后通过摹仿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肢体语言转化为舞蹈动作,因此,创作者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对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加工,通过舞蹈动作细致地刻画人物之间的构成关系、矛盾冲突以及内心情感等,引起观赏者的共鸣,只有真正的切身体会和感受现实生活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2]。比如《进城》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社会现象,最开始编排舞蹈时表演者不能准确把握农民工的形象,于是编导多次把他们带到汽车站、火车站、工地,看着那些背着大包小包的麻袋来往穿梭的农民工等,观察现实生活中外来务工人员的真实样子,通过体验生活,他们开始仔细揣摩和模仿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塑造出深入人心的农民工艺术形象。
2.创作者通过想象把舞蹈的各种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它是动作、情感、节奏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因此,在舞蹈创作时创作者必须把舞蹈的各组成要素协调与统一起来。一般情况下,舞蹈表演是通过舞台与音乐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艺术的,舞蹈编导要明确舞蹈不仅是一种肢体表演也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合理的想象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来制定与之相协调统一的感情基调,真正将舞蹈的各组成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与这种感情基调相符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最终形成反映现实生活的舞蹈艺术创作。
3.创作者要对舞蹈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想象,善于捕捉创造性想象,进行思维加工
舞蹈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进行必要的联想与想象能够促使各种生活现象有效地转化为舞蹈语言,因此,创作者要对舞蹈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对大脑中表象的生活场景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思维加工,通过思维的加工和改造之后重新地组合在一起,利用想象把现实生活反映出来的抽象的复杂的情感转变为具体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来。
三、结语
总而言之,想象力作为舞蹈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舞蹈艺术创作对现实的再创造,又是舞蹈创作的基本和源泉,如果舞蹈创作缺乏想象力那么整个舞蹈表演就变成了没有内涵的空壳,因此,必须在创作中善于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摹仿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舞蹈动作,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把舞蹈的各种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者要对舞蹈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想象,善于捕捉创造性想象,进行思维加工,才能用舞蹈的形式把现实生活展示出来,使人们在艺术观赏的过程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进而加倍地珍惜和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吴晶.也谈舞蹈创作中的想象力[J].群文天地,2012,(11):80
[2]柯玉舟,杨芳.也谈舞蹈创作的原理与技巧[J].科教文汇,2010,(2):148-149
[3]李洁.浅析对舞蹈创作的探讨[J].黄河之声,2012,(6):71
关键词:舞蹈音乐;音乐创作;舞蹈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06-02
舞蹈作品需要构思新颖、立意独特、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可立得起来。但只有好的构思,好的题材,而没有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和完美贴切的舞蹈音乐来表现它、塑造它,这样的舞蹈也很难获得成功;缺乏艺术感染力的舞蹈,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好的舞蹈必定有好的音乐来表现它,烘托它、渲染它,舞蹈音乐即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基础,又是制造、渲染和烘托艺术感染力的灵魂,因此,舞蹈音乐创作对于舞蹈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创作舞蹈音乐,让它们成为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我认为主要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应该和谐统一,结合紧密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
音乐形象与舞蹈形象是否和谐统一,结合紧密是舞蹈成功的关键。舞蹈构思是音乐创作的依据,音乐是舞蹈编排的基础,它又可以反作用于舞蹈构思,使它更完美、更典型、更个性化。如果舞蹈形象表现的是某一内容、场面,而音乐形象则描绘的是另一内容、场面,音乐与舞蹈的动作、形体,完美脱节,或者结合不紧密,不贴切,貌神两离,那么整个舞蹈作品是不能获得好的效果的,是缺乏感染力的,从而影响了舞蹈的成功。
如每次听到《花儿与少年》中“春季那么来到呀,迎春花儿开”音乐时,那活泼的旋律、跳动的节奏,给观众一种生机盎然、兴奋欢快的愉悦感,仿佛人们的心已随着动听、欢快的歌声,情不自禁地荡漾起来。正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舞蹈音乐,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人们听到这些迷人的舞曲时,就自然地联想到了那些动人的舞蹈形象。又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就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纯朴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它们体现了音乐与舞蹈塑造的形象紧密相连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要求,因此作曲者必须围绕舞蹈形象、场景、动作去构思,去设计舞蹈的音乐主题。
二、舞蹈音乐主题的创作应该典型化和个性化
舞蹈音乐主题必须根据舞蹈形象去选择富于典型化和个性化的音乐主题,使之集中、概括、鲜明、新颖和有特色,音乐主题必须围绕舞蹈本身的特点、动作、场景来设计,来产生两者结合的最闪光、最感人的亮力点,形成舞蹈的特色。
例如在《小天鹅》的音乐创作中,首先是考虑了小天鹅的小巧、活泼、可爱,它有一双灵巧的翅膀,时时拍打摇摆,所以音乐必须活泼、轻巧的特点,因而音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来塑造小天鹅形象,同时用同音反复来凸现小天鹅的活泼,似乎描写小天鹅在拍打翅膀准备飞翔。音乐主题抓住了小天鹅的特点,它就新颖独特,有艺术感染力。音乐有了艺术感染力,舞蹈动作的编排就更为容易。《小天鹅》的舞蹈音乐每一段都好听,有特色,它的成功是舞蹈成功的关键。
又如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在音乐创作上又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第二幕的音乐中,当一声流水般的竖琴拨奏后,音乐把观众从想象的空间里带到了天鹅湖畔,柔情的弓弦之音,把刚游上岸来的天鹅奥杰塔描绘得那么安详。女主角奥杰塔的音乐主题,清晰的像是透明的湖水,一会儿悲鸣,一会儿跃起,使观众的心和奥杰塔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时而对这位美丽的奥杰塔的不幸感到同情,时而对其所得到的忠厚的王子的爱情而感到欣慰。栩栩如生地角色个性,沁人肺腑的音乐旋律,深深打动着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它的成功当然得归功于柴可夫斯基为《天鹅湖》所创作的舞剧音乐。
再如舞蹈《戏雪》,雪花飘落是轻盈纷飞的,所以音乐就用迂回反复的旋律来表现描绘纷纷扬扬的雪花,表现生动形象。在音乐的部分,为了进一步描写北风呼啸,鹅毛大雪飞扬,音乐采用快速的速度,密集的音符,比较生动的把大雪来势之猛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抓住了大雪的特点,使它个性化、典型化。
三、舞蹈音乐创作要注意层次对比
舞蹈音乐创作要有层次,主次之分,中间的转换要自然。特别是开始的音乐要有意境,能够把观众带入到特定的氛围之中。中间主题的陈述避免突然,让中间乐段与前面主题连接自然,音乐的后面一定要有处理和头尾呼应的结尾。音乐有主次、有层次,各个环节过渡清晰,那么舞蹈在编排就有了章节,具有层次感;舞蹈音乐如果缺乏层次感,主次不分,杂烂无章,舞蹈动作也将会东拼西凑、乱七八糟,没有条理,音乐如果没有,舞蹈的也很难形成。
此外,精致的结尾音乐也非常重要,精美的结尾将会引申作品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回味,留下终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四、舞蹈音乐创作必须是情、景、形、韵的有机结合
音乐是以音调等表现手段及其逻辑发展来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内容的;舞蹈则是以人体的动作、表情和组合图像来表现作品思想感情。人们常说:音乐和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正是抓住了两者擅长表“情”的共同特性[5]。
舞蹈音乐必须着眼于情、景、形、韵,把情景形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舞蹈更加完美。艺术作品都是为了抒感,舞蹈也离不开情,舞蹈音乐更应该倾注入情感,否则缺乏艺术感染力。如《飞吧!小鸟》中,小鸟被关在笼里,看见外面的小鸟自由飞翔,心中苦闷,恨不得一下子飞出去和那些小鸟一起飞翔嬉戏,音乐把难以表述的焦急心情用音乐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情是整个舞蹈表现的核心,它是舞蹈的精髓与灵魂,可以说没有一个舞蹈不抒感。情景不相离,景是舞蹈中的一幕幕场景,如同一幅幅诗画,景是情的依托,寄托情,寄于景,景融于情,做到情景交融,富于诗画美。如在《飞吧!小鸟》第一段乐曲中,既描绘了雪花纷纷飘落的景,又抒发了小朋友慢慢接雪花,数雪花的愉快之情与爱雪花之情,音乐对于情富于了丰富的内容。
另外,形是舞蹈的艺术形象和音乐形象两者的结合,富于动势形体美和旋律的特征美,雪花飘落之形与小朋友数雪花之形,曲中具有两者的动势美、形体美。还有韵是指舞蹈的风格、风韵,与演员的气质风度精神紧紧相连,富于神韵美,以及音乐的风格、味道,富于音韵美。音乐创作注重了情、景、形、韵、神的结合,这样的舞蹈作品就有可能进入更高、更深的层次。
五、舞蹈音乐必须遵守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
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指主题的对比、统一和变奏等,它对于舞蹈音乐的创作尤其重要。舞蹈在编排中经常运用对比,如群舞与领舞,动与静,立与卧,旋转与直行,男舞与女舞等等。而在音乐中无不注重情绪的对比,节奏的对比,速度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拍子的对比等等,可以说没有一个舞蹈或者舞蹈音乐不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是音乐表现和舞蹈表现的主要手段,变化与统一本身也包含着对比的因素。
总之,舞蹈音乐创作与歌曲的创作不同,它比歌曲创作的内容要求更多,更难、更集中、更全面,更富于情景化、戏剧化、层次化、典型化。如果在舞蹈音乐的创作中注意到以上这些方面,我想这样创作出来的舞蹈音乐是能够获得成功的,会生动感人,具有深刻的艺术表现力的,从而舞蹈也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杨秀敏.天作之合的姊妹艺术舞蹈与音乐[J].成才之路,2007(9).
[2]周雅俐.试论“舞中有乐,乐中有舞”的舞蹈音乐品质[J].音乐创作,2007(5).
[3]潘虹.音乐和舞蹈是天作之合[J].广东艺术,2006(2).
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现状
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推向舞台艺术,我国瑶族舞蹈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有不少优秀的瑶族舞蹈作品,在得到观众认可的同时,还在全国性的舞蹈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例如,《咛罗哪嘞》《瑶山风韵》《门撒》《花裤舞》等。迄今为止,在这些现有的舞蹈作品中,专属表演蓝靛瑶支系的舞蹈艺术作品为数不多,而以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主体的舞台艺术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比如,周培武老师在其创作的大型民族歌舞《踩山舞云》中,下篇的《度戒》这一舞段表现了蓝靛瑶祭祀舞蹈中,度戒成年仪式的过程。除此之外,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基本以民间艺人自发创作的状态为主。这些民间艺人更加倾向于对祭祀仪式过程的传承,而非对舞蹈内容、形式的创新。这使得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一直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缺乏以艺术化手段进行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表演形式,即使在民间的活动展演中,也是民间艺人将仪式舞蹈中的某一部分内容,改变其表演环境、表演场所、表演时间和表演空间,不改变表演内涵,从家中、广场、祭祀场地等原生环境中,套用、照搬到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进行演出。其表演内容,尽管有相对固定的套路、动作,但其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具有主观随意性的部分,并非像舞台舞蹈表演艺术那样有严格的节奏规定、路线设置、段落划分、动作要求等。因此,对于舞蹈艺术创作者而言,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尚属空白,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二、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方法
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艺术创作,要走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在完全尊重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提取精髓部分进行重新编排、归类、组合,对重复多遍的内容进行缩减,对相似的部分进行整合,对固定套路进行编组等,力求重现原生态的祭祀仪式过程,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美化。第二条路是在尊重祭祀仪式舞蹈内涵的基础上,不改变其固有的风格特征、动作规律、节奏特点、审美习惯等因素,适当对舞蹈动作进行部分修改创新。例如,在度戒舞中,道公和师公都需要手握道具进行舞蹈,因此,手上动作皆受到了一定限制,故而以脚下动作相对自由,且更为丰富。我们凭借下肢运动的特点,便能分辨出他们不同的角色。其中,道公的步伐多以踩踏、蹦跳、旋转、踢抬等元素构成。舞蹈时,在站立的基础上,上身姿态多向前倾,手臂动作配合脚下动作,更加凸显了脚下动作的灵活。时而在全蹲的基础上保持脚下步伐特点,以一脚为轴,另一脚前后移动、带动全身旋转,两替运动呈八字圆,需要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其节奏特点是重拍向下,节奏型为四拍,但是鼓点及动作多为三下,第四拍静止,给人以虔诚、沉稳、端庄、肃穆的感觉。而师公的步伐多以较快频率的颠颤为主,伴有弧形的路线变化,上身基本保持直立,双手持道具在体前划平的八字圆。时而半蹲或跪,但是身体仍然保持着颠颤的动律,手部动作也保持着划圆的状态。可以说师公的舞蹈动作特点是在持续上下的颠颤动律之下,手臂和路线走平面的八字圆。这种动律特征,免不了让人觉得有一种“跳大神”的巫术舞蹈风格。在对这两种角色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依据不同的角色对舞蹈进行不同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两种舞蹈的差异性,要将道公的沉稳、步伐的多样,以及师公的颠颤、路线的圆弧,着重加以强调并表现出来。
三、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用途
首先,将其作为瑶族舞蹈风格之一,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材的训练。这一用途,主要针对的是在当地以瑶族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相关学校及教育机构。除专业舞蹈院校和演出团体之外,还可以将教育范围扩展至中小学,以课间操、艺术课、课外艺术实践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为形式进行推广。让这些瑶族孩子从小就能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了解本民族的特色舞蹈文化,进而接受并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其次,以宣传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为目的,为观众进行表演。尽管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旅游业并不发达,很少有游客走进来参观驻足,但是发展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可以将创作好的作品主动推出去,或积极参加各种舞蹈比赛,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欢迎大家来了解这项民俗,由此扩大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最后,以纪录片、录影带等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影音资料永久保存。利用现代影音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空间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每个动作过程进行更准确、更全面、更详细的全方位记录,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四、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艺术创作的目的
无论采取怎样的创作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都应是一致的。其一是为了保护,对传统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中的经典部分进行重新编排、组合,使其较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扩大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活态生存空间,抢救濒临灭绝的生存环境;其二是为了发展,对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进行适当的创新,使其在活态保护的状态下维持生存状态,反对固守死板,保证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的生命力,让它能够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焕发新的生命力;其三是为了宣传,让更多的人观赏和了解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扩大这一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更多的人共同保护这个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四是为了传承,通过宣传引起更多青年人的关注,让他们热爱民俗传统文化,从而自觉的,而非被动的学习老辈身上的传统民族歌舞表演形式瑰宝。综上所述,在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国家政策给予我们创造了很多的支持条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些政策不仅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新生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为舞蹈艺术创作者带来了施展空间。立足当下、尊重民族传统、重视民族文 化内涵、勇于创新发展,努力使瑶族蓝靛瑶祭祀仪式舞蹈文化被更多人了解、欣赏,以此促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富强。
关键词:壮族舞蹈;创作;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70-01
舞蹈是人体运动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追溯舞蹈多功能文化的特征,首先就表现于动作先于语言而承担了交流和传达的任务,这也是舞蹈表达艺术的价值所在,舞蹈最早是用来表现活动形式的,而并非作为艺术和审美的形式存在的,现在的壮族舞蹈已经具有多重功能和价值,所以说壮族舞蹈具有深刻厚实的文化意蕴和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壮族舞蹈的创作观念的演变
首先,现实生活的再现。这一个阶段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也是壮族舞蹈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壮族舞蹈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更好的反映生活,即对生活的再现,更为注重现实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直接联系。
其次,再现与表现的交替。这是壮族舞蹈的第二个时期,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时期的状态是创作观念的交替过度,在舞蹈题材上通常表现为现实生活题材与历史题材交替的表现形式,该时期壮族舞蹈的主要代表作有:《醉歌》和《洗战衣》等,都是现实生活情景的再现,表现的比较贴近当时壮族人们的生活实际状态,也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欢迎。
最后,作者观念的表现。壮族舞蹈表现作者的观念的这一时期就已经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这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具有特色的,已经开始趋向于注重“自我”的表现形式,即表现出作者的自我情感和态度,其代表作有:《摆嘎摆》和《恋月》等。
二、壮族舞蹈的文化蕴涵
首先,多功能文化的表征。壮族舞蹈在目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被人们认证为一种多功能文化,不仅是人们运动的表现形式,从哲学的价值论角度分析,人类活动通常是建立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功利性的活动目的,壮族的舞蹈当然也是不例外的。当今壮族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联系和交流的载体,成为一种人体文化,使观赏的人们获得知识、教育和审美娱乐等。
其次,宗教文化蕴含。在古人对舞蹈的研究中,人为“舞”和“巫”同源,这就说明了舞蹈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在壮族舞蹈中有巫舞、师公舞、道公舞、僧公舞等宗教性舞蹈,在壮族宗教祭祀仪式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巫师进行巫舞等,在这一宗教文化蕴含中,壮族的舞蹈就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作为一种宗教祭祀仪式活动的属性存在的,这也是壮族宗教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人性蕴涵。舞蹈被作为人体文化的一种,那么它将承载着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思想意识,从对壮族舞蹈的创作与的分析过程来看,都是离不开人这个主体的,所以不难分析出,壮族舞蹈中蕴涵人性的美,人们通过舞蹈来表现人体的文化意味,这也就是从舞蹈的角度分析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三、壮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舞蹈的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人体上,还有服饰文化特色、面饰文化特色、音乐艺术特色、绘画艺术特色以及杂技艺术特色等,在当今壮族舞蹈已经与文化等艺术联系在一起,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壮族舞蹈的艺术特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韵律上的内敛外张的艺术特色。在欣赏壮族舞蹈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在动作幅度上都比较小,在舞蹈的速度上也并不快,具有委婉耐人寻味的意味,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气势上比较内敛,将这内敛的状态融入到感情中并扩散开来,转化为激情四射的舞蹈韵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张力,即外张的艺术特色。
其次,表现形式上的模拟和表现的艺术特色。壮族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由虚拟化到表现性的发展过程,是虚拟性和表现性的统一,这与壮族人们的生活和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后,节奏上的和谐以及热烈的艺术特征。壮族舞蹈在节奏的表现上是比较突出的,节奏感是舞蹈的灵魂所在,在壮族舞蹈的表演的过程中,节奏是比较分明的,比较强的节奏感对舞蹈动作和韵律的掌控上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节奏上的和谐,而形体动作随着节奏大小、强弱的变化而变化着,使观赏人的视觉产生波动,达到情感的共鸣,和谐与热烈相统一,也是壮族舞蹈的典型艺术特征之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壮族舞蹈不仅是壮族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之一,所以壮族舞蹈要不停地改进和完善自身,更加突出自身的文化艺术特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造更加完美的壮族舞蹈艺术特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徐学铭.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载歌载舞”教学形式的可行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2).
搞舞蹈艺术,要始终重视并坚持即兴舞蹈创作,为演出舞蹈打牢基础、创造条件。
即兴舞蹈创作练习是导演提供一些情境和动作的定义,让演员运用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来进行舞蹈习作或练习的必修思维素质课。其目的在于借助练习来培养和发展对肢体动作的反应和思考能力、身体的动作创造能力及身体对时空的运用能力,增加演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即兴舞蹈创作练习是基于学生的舞蹈知识积累和艺术实践经验,密切联系演员自身生活和舞蹈课程学习,体现舞蹈知识技能及各方面基本素质综合运用的思维素质。与其他舞蹈相比,即兴舞蹈创作练习具有如下特征:
(一)创造性。即兴舞蹈创作练习要求演员根据导演提供的情境和动作定义及范围,运用直觉思维、求异思维,主动地、独立地以舞蹈方式进行表现。如在练习中,要求演员在未事先构思的情况下,即刻用舞蹈动作做出反应。因此,它能超越常规的动作模式,具有创造性。
(二)即兴性。即兴性是指在练习中,演员对导演提供的一些音乐情境及动作的定义和内涵,即时运用直觉思维、求异思维以肢体动作即刻做出反应和进入的表现状态。因此具有即兴性特点。
(三)多样性。多样性是指练习的方式灵活多样,即要求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变量都是不同的,不强求学习结果的统一性,而重在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尤其是创造性练习的目标也是多方面的,不限于认知、记忆,而更强调思维及理解、分析、综合、鉴别以求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适应性。即兴舞蹈创作练习倡导与众不同的创新,每位演员完全可以因个人的程度而有不同的表现,没有对与错的截然划分,所以能适应个性差异,演员能依自己的程度作适当的反应,而没有挫折感。
现代科学已证明,思维能力既是遗传天赋的产物,又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思维能力像金矿需要发掘和提炼;像宝石需要磨砺才能光彩照人;像运动技能需要反复锻炼才会熟能生巧。舞蹈的创造思维亦是如此,需要通过各种循序渐进有效的练习才能形成,而不能将培养学生思维素质训练局限在舞蹈作品创编的技法训练课中进行,这是受传统舞蹈教育观念影响而产生的误解,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正本清源,给予纠正。因此,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在借鉴欧美现代舞即兴舞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即兴舞蹈在练习内容和练习方法上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我们着重选取以下几种常用的训练内容及练习方法,以便舞蹈创作与舞蹈演出。这几种练习内容为:模仿练习、舞蹈要素的探索练习、舞蹈空间练习、音乐即兴练习、捕捉形象练习。现分别叙述如下:
想像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想像力的培养,首先从模仿做起,正如我们学舞之初模仿教师动作一样,要模仿得“像”就必须抓住事物之间的外部和内部特点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就能使我们逐渐认识事物之间的某些必然的联系特征。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会自觉地把一种事物和与之有联系特征的另一种事物加以类比,这就是进行想像了。可见一个人模仿得越像,说明一个人的再造想像能力越强。所以说,想像力的培养、模仿往往是第一步。在舞蹈课上所进行的想像力的训练,只是为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指出一条道路,引导学生明确舞蹈者想像力的特点及其与舞蹈创作和表演的关系。
例如《张飞审瓜》的剧情及舞蹈设计:剧中民妇左手抱孩子右手打旱伞边舞边上场,演员用的是秧歌步。同时转动着手中的伞。当民妇走到一片西瓜地时遇见地痞姚德全起歹意、追民妇、民妇跑,这一段就用民间舞里的十字步和后踢步。接下来最精彩的是采用了二人转的舞蹈“掏灯花”,加上自身条件上的改进,又加上独特的锣鼓点,接下来民妇又跑,因脚下一滑本能地把手撒开去抱住孩子。于是,又设计了抛伞的高难动作,也就是将伞抛向空中而且要转。这时姚已将民妇拦住欲行不轨,二人又舞,用了戏曲中的“探海”、“射燕”、“过包”等动作。
由此可见,即兴舞蹈创作,是演出舞蹈的训练与准备,二者形成因果关系。
关键词:舞蹈道具;舞蹈创作;作用
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要具备新颖的构思、完美的表演艺术、震撼的音乐、精致的舞美设计,还需要借助于舞蹈道具来塑造舞台表演环境,突出角色特征,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增强舞蹈表演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舞蹈道具作为舞蹈创作的重要辅助工具,对舞蹈艺术的完美展现意义非凡。
一、舞蹈道具基本概述
通常情况下,舞蹈所使用的道具种类繁多,例如生活用具、劳动用具、民间舞道具以及抽象道具等等,通过道具与舞蹈表演的紧密结合,尤其是在民间舞表演中运用具备深厚的民族风俗文化的舞蹈道具,能够强烈地展现舞蹈表演的情感和内涵,强化舞蹈表演的渲染力,引起观众心声的共鸣。而抽象的舞蹈道具则可以以象征性的意义来展现特定的艺术形象。此外,舞蹈表演者使用舞蹈道具是为了强调舞蹈的戏剧性,突出舞蹈的形象生动性,而且还能为舞蹈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
舞蹈道具通常包括工具和物品两大类,而且需要通过肢体与舞蹈道具的合理配合,从而完成精彩的舞蹈作品。然而不同的舞蹈道具具有不同的舞台效果,只有科学地运用舞蹈道具才能使得舞蹈的主题更加鲜明形象。因此,舞蹈的编创者和表演者需要结合舞蹈实际剧情来选择合适的舞蹈道具,避免舞蹈道具的突兀和多余而破坏舞蹈作品的整体性以及艺术性。
舞蹈道具具有协调性和实用性,从而便于舞蹈表演者的运用和展现,而且能够与其融为一体,通过动静结合,形成舞蹈道具、舞蹈以及舞蹈表演者之间的完美契合,从而增强舞蹈作品的感染力以及艺术性,极具审美效果。同时,舞蹈道具能够实现抽象与物化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得舞蹈表演更具抽象性和虚拟性,塑造出一定的艺术空间,引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二、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分析
1.舞蹈道具能够激发舞蹈创作灵感
舞蹈创作的灵感多源于生活,优秀的舞蹈作品其实就是生活的升华,通过挖掘生活素材来进行舞蹈编剧,更能体现舞蹈的精华。然而真正的舞蹈创作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深入生活实践调查来寻找创作的灵感,这时候舞蹈创作者就可以借助舞蹈道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创作灵感,不仅能节省创作的时间,往往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创作艺术效果。而且,舞蹈道具作为舞蹈创作者接触最频繁的物品,在具体的接触和使用过程中,舞蹈创作者可以深入挖掘道具的舞台表现能力以及对舞蹈作品的渲染和辅助作用,激发创作灵感,并通过舞蹈道具和舞蹈的融合突出其内涵特征,为舞蹈创作锦上添花,进而创作出精彩的舞蹈作品。
2.舞蹈道具能够烘托舞蹈作品的主题
舞蹈属于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常需要音乐、灯光以及服装的配合,而且还需要通过舞蹈道具来对舞蹈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对舞蹈表演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提示,从而精准地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而且舞蹈道具运用于舞蹈创作之中,有助于明确反映舞蹈创作的意图,增强舞蹈作品的舞台表演效果,充分地展现舞蹈情感,从而烘托出舞蹈作品的主题。一般而言,在极具戏剧性的舞蹈作品当中,通过舞蹈情节与舞蹈道具的紧密结合,能够营造一种别致的舞蹈意境。同时在舞蹈道具的辅助作用下,还能拓展舞蹈表现者的动态,实现舞蹈表演动静以及虚实的有效结合,统一舞蹈的形象与表意,不仅能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还能够让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身融入到舞蹈作品之中,深入感悟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
3.舞蹈道具能够渲染舞蹈氛围
在舞蹈的创作以及表演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舞蹈技巧,而忽略了舞蹈道具的使用,则很难展现舞蹈作品的精华,而且整个表演过程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舞台感染力,同时表演的空间范围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通过借助舞蹈道具,能够增强舞台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从而实现舞蹈动作的延伸以及舞蹈情境的升华。而且舞蹈道具的使用,能够实现舞蹈表演者、舞蹈动作、舞蹈场景以及表演时空的融合,渲染舞蹈的表演氛围,实现舞者与观众心声的共鸣,从而更生动地展现舞蹈创作的灵魂。
4.舞蹈道具能够突出舞蹈的情感
舞蹈道具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使用舞蹈道具不仅可以增加舞蹈表演的语言效果,更能突出舞蹈作品的情感特征。例如舞蹈作品《小城雨巷》,通过巧妙的运用伞和流动的墙面来塑造一幅幅精致美丽的江南画面,将舞蹈的情感融入到舞蹈道具之中,充满韵味,让观众回味无穷。当然不同的舞蹈道具有不同的舞蹈情感表现效果,我们需要结合舞蹈作品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地选择舞蹈道具,以便将舞蹈情感展现地淋漓尽致,增强舞蹈作品的舞台表演效果。
5.舞蹈道具能够诠释抽象的舞蹈语言
舞蹈作品往往都是利用专业的舞蹈动作以及肢体语言来进行舞台表演的,如果不是专业的观众很难理解舞蹈的表达情感,而如果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舞蹈道具,就能拉近舞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对抽象的舞蹈语音进行诠释,从而便于观众正确地判断和理解舞蹈情感,并融入到舞蹈作品中去,获得感官以及心灵的震撼,从而实现舞蹈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中的巧妙运用,能够充分展示舞者的审美思想以及精神世界,营造一种极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表演氛围,从而将舞蹈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然而舞蹈道具的选择以及舞蹈道具辅助作用的发挥还取决于具体的舞蹈作品情境以及情感表达需求,所以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舞蹈道具来激发创作灵感,促进舞蹈作品的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长慧. 浅析舞蹈道具与情感的融合[D].北京舞蹈学院,2014.
[2]胡晶莹. 从舞蹈道具媒介中探索形式语言[J]. 民族艺术研究,2008,05:18-22+29.
关键词:舞蹈创作;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92-2
近段时间的舞蹈创作,编舞技术一直完善,可是舞蹈作品中的艺术气息在逐步退化。据笔者观察,近些年来舞蹈作品越来越强调技术要求。可是艺术性却变成了附属品。艺术作品是以一种审美艺术展现方式而存在的,技术要求的存在价值也是为了平衡这种艺术性而存在的,可是在现在技术中却成了主角。舞蹈创作中的技术要求和要表达的目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脱节。舞蹈的创作过程因为缺少灵感或想想进而使舞蹈创作没有一个平缓发展的空间,舞蹈的动作也更多的出现格式化这种状态,和创作初期的空间假设大相庭径。介于此,若想重新给予舞蹈活力及艺术生命力,一定要让创作者用于调动灵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在本质上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一、舞蹈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和灵感的重要性
创作舞蹈室有目的和意图的创造活动。舞蹈的思维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创作者根据心中所想的内容再经过艺术加工和意图加工改造成为新的形象的过程。只有一定的灵感和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如果没有艺术想象力,舞蹈创作将是一种麻木的状态和极度缺乏美的体现的状态。感性是艺术创造的最根本特征,美以及艺术都是在感性的基础上存在的,和形象关系很大。形象的东西可以让人联想,产生共鸣,还能引起关注者的想象。艺术想象及艺术创造,都是艺术和美的本质属性、精髓和灵魂。不管是艺术赏析还是作品创造,其关键在于灵感和想象,不在于感觉。想象力在文艺创作活动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很多人吧灵感和想象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根本。如果没有想象和灵感的参与,舞蹈创作就是一纸空谈。
二、怎样在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想象力
(一)直接过程
1、创作者需要具备“三力”才能达到舞蹈创作要求。这里所说的“三力”即理解力、观察力、模仿力。创作者要有“舞蹈的眼睛”,善于对生活的感受进行艺术加工,对身边的新鲜事一直保持“动作感”。创作舞蹈要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创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一定要在形式上新鲜。作品创作之初必须要深入生活,并且需要会挖掘社会生活当中的新鲜人新鲜事,找出舞蹈创作最初情感冲动的原始点。
2、创作者的表达方式要借情于物。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记忆,善于积累,这些都与精准的理解密不可分。创作者需要选出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进行加工创作,其根源在于必须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创造者具有较深的思想认知水平。创造者不仅要对生活现象深刻理解,还需要更加广泛的从当下社会环境和历史社会环境中找到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或横或纵的千丝万缕,从而使观察升华到理性的角度和高度,再通过理性的思维做出正确的选择,并需要在艺术角度加上恰如其分的处理。
3、舞蹈创作者在摹仿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方面是把文学性的东西转化为动作性是一种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是现实是由编导创作思路转化过来的。摹仿其本质不过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加工动作和设计动作的过程都是在摹仿的前提下进行的。可以摹仿的内容种类繁多,可以是矛盾冲突的行为举止动作、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关系构成、阐述人物情感表情的神态等
(二)间接过程1、效仿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需要积累才可以丰富起来。只用积累起来了丰富的舞蹈语汇,才可以在作品创造和作品表现之中如鱼得水,对舞蹈动作都了如指掌,才能联系起来各个动作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运动倾向。这也就方面进一步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加工深处理。掌握各个动作之间的变化规律、节奏和形态等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形态进行美化提纯,让其形成为生活鲜活有生命活力和感染力的舞蹈形象。
2、各个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室人体的肢体语言艺术,创作舞蹈需要对人体的肢体动作形态了若指掌,还需要其它艺术手段为舞蹈艺术做辅助,使舞蹈中人物的形象、作品的主题、情节的发展等方面加以烘托,使主题表现的更明确。
三、舞蹈创作中的创作者的想象力。
(一)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就是创作者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体形态进行观察分析以及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在脑海中可以想象出实际物体的抽象形状或状态等。
(二)联想和想象两种能力之间的关联
联想是脑海中对一种事物进行加工整理,推导出另外一件事物的内心活动,其形式有因果联想、接近联想、推理联想、自由联想等形式。想象是在已经拥有的感性事物在脑海中创新出新形象。想象中包含联想,联想则是想象的基石。只有拥有比较强的关联的能力,才能顺利且快速的把新知识融入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中,进行新老知识的关联和辨别他们之间的区别。
(三)实际运用的能力
舞蹈创造者要把握舞蹈的三大基本要素:表情、动作和节奏。使其统一起来,组合成完美的表现形式。舞蹈本质的艺术特征为: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和时间内,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感情的艺术。这种艺术手段的特性,也决定了舞蹈是善于表述感情,而不善于讲故事的特性。介于此,舞蹈的编排者要从实际出发,善于扬长避短,选择适宜于肢体语言表现的题材进行创作。
四、总结
舞蹈艺术美的实质是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结合,是舞蹈好与坏的核心,只有这两者结合的好,才能创造出打动观众的作品。所以,舞蹈一定要伴随着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舞蹈作品才是具有深刻内涵和生命活力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骄.想象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07).
[2]王帅.初探舞蹈创作的想象力[J].文教资料,2008,(17).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神秘,通过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信息的传播以及存储、多媒体资源的播放与制作都能够获取更为广泛的受众。可以说,现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小到个人的娱乐方式大到整个社会体制中广告的投放、信息的传播都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力量而得到革新。舞蹈艺术作为艺术种类的一大分支同样能够借助新媒体环境的动力而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全新的发展方式,新媒体环境中的舞蹈艺术也因此而逐渐成为现代舞蹈发展的主流方向。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并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方面认为不仅要加强传统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各自建设,更要与时俱进,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制高点”。为更好应对当下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新媒体技术需要得到广泛的传播及应用。人类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有了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舞蹈艺术不断地吸收和抛弃、整合和传承。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征。新媒体环境中的舞蹈创作突破了传统舞蹈创作艺术灵感的限制,新媒体舞蹈的创作者也从艺术家转变成为了舞蹈艺术家与数字科学家的合作。在这一环境下,舞蹈的表演者不再受自身表达能力的限制,舞者自身的舞蹈水准也不再作为舞蹈艺术评判的唯一标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新媒体环境为艺术形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提供,更在于能够使得舞蹈的表达形式能够与新媒体技术进行相应结合,且自身媒体技术也能够为现今社会之中的舞蹈艺术提供全新的艺术规律,并借此为观众带来更加具有冲击力以及感染力的舞台效果。可以说,舞蹈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将舞蹈艺术的发展及传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且能够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平台。舞蹈艺术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也是人性与科技结合的一大体现,这不仅使舞蹈的表达形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更使得传统的舞蹈观念得到了一定的颠覆,是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现阶段,舞蹈创作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尚处于研究阶段。虽然目前艺术创作中较为成功的新媒体舞蹈形式依旧较少,然而这并不影响新媒体环境中的舞蹈创作发展革新的步伐。现如今,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创作工作依旧存在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革新较为迅速,且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在人们的认知中依旧存在着较高的地位,因此想要使得新媒体舞蹈在短时间内能够在我国舞蹈创作之中脱颖而出并不现实。
二、新媒体技术下舞蹈创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新媒体舞蹈创作中依旧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现状。首先,国内新媒体技术的搭载方式较为多元化,因此在实际新媒体舞蹈创作的搭载途径选择上依旧不具备相应的固定形式。我国舞蹈创作者在进行尝试性的新媒体舞蹈创作时普遍在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着模仿,国内的研究也多数侧重于介绍国外的实际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仅有少数涉及国内新媒体舞蹈创作。近年来,一些较为优秀的国内新媒体舞蹈形式也得以崭露头角。部分舞蹈艺术高校中也进行了跨界合作类的新媒体舞蹈作品出现。创意的激发不仅促使了国内类似新媒体舞蹈形式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也对公众的舞蹈审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舞蹈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在公众环境中,同时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全新的诠释。虽然新媒体舞蹈艺术尚未出现较为完善的创作机制,且相应的新媒体舞蹈创作作品数量依旧不多,但公众的认知以及类似创作灵感的萌芽已经预示了创新型新媒体舞蹈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已经成为了必然。当下中国新媒体舞蹈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对新生事物的兴趣,从而增强在新时代下舞蹈与科技交汇的发展动力。
三、新媒体舞蹈创作问题的解决途径
对于新媒体技术下舞蹈创作面临的全新挑战,相关的研究人员需要对新媒体技术背景下舞蹈创作存在的机遇及挑战做出充足的认知。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创作不再拘泥于传统舞蹈创作对于灵感的依赖,而是更多的对新时期媒体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需求。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创作无论对于舞蹈艺术家的创作能力、编舞的节奏型还是对舞台环境的塑造、新媒体形式的舞蹈背景构建均提出了相应的需求。这不仅使得新媒体技术与舞蹈创作出现了全新的特征,更使得舞蹈的创作形式以及排演方法均出现了相应的改进。首先,舞蹈创作者在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时需要对自身舞蹈创作工作做出更加深化的理解,以适应新媒体舞蹈创作的实际需求。媒体环境使得舞蹈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屏幕中的舞蹈”以及“舞台上的屏幕”两大全新的形式,分别对应了对传统舞蹈艺术进行借助媒体技术的后期剪辑的视频作品以及应用了新媒体技术的全新舞台的两大舞蹈艺术方式。二者不仅代表了现如今的新媒体舞蹈的创意实践类型,更是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我国新媒体舞蹈的发展方向。其次,新媒体舞蹈创作工作应当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尽可能的利用。现阶段,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屏幕上的舞蹈将舞蹈艺术的表达空间从舞台迁入至了多媒体途径十分丰富的互联网络之中。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舞蹈艺术的表达更加多元化,且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也使得舞蹈艺术的表达能力与受众呈几何倍数增长。演出空间的屏幕化不仅能使舞蹈所要传达的精神以及舞蹈所具备的艺术感染力能传递到更多观众的身边,同时也使得舞台空间无限扩大,能够使新时期舞蹈艺术的创新性以及空间想象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而舞台上的屏幕作为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舞蹈创作作品的主要形式,能够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载体,通过新媒体科技,如电脑控制灯光、LED大屏幕、舞台升降器具、摄像录音、后期制作等,对舞台道具实行调度和对演出舞蹈进行优化传播。可以说,新媒体技术中舞蹈创作的特征更加需求多媒体技术对舞蹈形式的影响,在提升了舞蹈艺术的表达力同时也间接使得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之中的受众愈加增多。同时,舞蹈艺术家在新媒体技术舞蹈创作工作中应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优势为自身创作提供灵感和动力。传统舞蹈艺术中对于舞蹈的创作主要依靠的是舞蹈艺术家对于舞蹈艺术表达能力的见解以及舞者的实际表达能力,二者有机结合与音乐构成了舞台的整体构造。但同时舞台的构造过于简单,对于道具的依赖性也并不高,这就使得舞台之中的容错率过低。一旦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或音乐在播放过程中出现断层就会使得舞蹈艺术的整体表现能力极度不协调,舞台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然而舞蹈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代之中遇到了媒体技术的相应发展,这就使得现代新媒体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舞蹈艺术的创作也随之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得以实现。现如今的大型舞台表演中的舞蹈节目大多都或多或少的对新媒体技术进行了应用,诸如舞者在已经设定好的编程投影下根据编程的视觉效果进行舞蹈,舞者在舞蹈时,舞台上的大屏幕播放与之相对应的视频,或是将舞蹈拍摄起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方式传播。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舞蹈音乐的应用以及舞台的效果布置同样需要做出改进。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艺术创作也同时对舞蹈音乐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在为舞蹈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全新动力的同时也为舞蹈创作过程中音乐的搭配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的舞蹈创作也不再拘泥于传统音乐的搭配,而是能够将舞蹈所需环境乃至于生活中的各种音效添加到舞台中舞蹈的实际表演效果中。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音效,诸如脚步声、动物的叫声以及下雨、风声等多元化的音效均可以被采集,并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舞台效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是在面对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时,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发展,不仅为我国舞蹈艺术的革新式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更是为我国舞蹈艺术在新时期中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相应的舞蹈艺术者在面对新时期环境下的舞蹈艺术研究创作时,应当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做出充足的认知,以应对新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各种需求。
作者:徐颖 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晶晶.新媒体的舞蹈教学实践———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传媒,2016(14):21-22.
[2]宋瑞江.新媒体艺术环境下舞蹈审美与创作技巧探究———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新闻爱好者,2016(7):13-15.
[3]高鸣.试论新媒体艺术带给舞蹈创作的新纪元[J].艺术科技,2015(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