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脱贫基本途径

脱贫基本途径

时间:2022-07-29 17:4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脱贫基本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脱贫基本途径

第1篇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工作思路,要坚持“五条途径”,加快精准脱贫步伐。要把关于实施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原则和要求在河南具体化,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条途径,在精准脱贫上出实招、见真效。

一是向城镇转移就业脱贫。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把产业集聚区等载体作为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增加就业岗位,使更多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到城镇落户,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脱贫。把扶贫开发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发掘农村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实现就地脱贫。

三是易地搬迁脱贫。对居住在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摘掉贫困帽子,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四是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靠自身的条件没有脱贫可能性的贫困人口,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五是扶危济困脱贫。对那些遇到重大疾病、恶性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性灾祸可能致贫返贫的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急和社会救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恢复和保持正常生活。

郭庚茂强调,要落实“五项举措”,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一是实施知识技能扶贫。要把职业技能培训做好,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能因为没有文化而使贫困代际传递。

二是实施合作带动扶贫。重点解决好“进得去”“接得上”“连得紧”的问题。“进得去”,就是贫困农民能够实现与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主体的合作,把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纳入生产组织体系之中。“接得上”,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完善提升农村市场体系,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方便快捷进入市场。“连得紧”,就是要解决好贫困农民和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问题,防止“两张皮”和“倒输血”。

三是实施财政金融扶贫。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贫困人口金融服务的可及性。

第2篇

区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去年初,根据年人均纯收入7XX元的脱贫标准,精准确定省建档立卡低收入对象。按照程序规范、数据真实、群众认可的原则,推进政策宣传、调查摸底、入户登记、三级公示、信息录入等工作。XXX个村共审核确认低收入农户1XXX户,人口1XXX人,其中一般贫困户XXX户、XXX人,低保户XXX户、xxXXX人,散养五保户xx6户、xx3人。XXX户一般贫困户,根据县“双六双帮”文件要求一般贫困户由县镇机关干部帮扶,其中县级机关xx个部门单位帮扶XXX户。截止20xx年xx月XXX户,XXX人实现脱贫目标,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7XX元,其中一般贫困户XXX户、低保贫困户XXX户、五保贫困户xx8户。按人口计算脱贫率XX.X%。

二、主要帮扶措施

一是了解帮扶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全区参与帮扶活动的党员干部分别深入到各低收入农户家中与其拉家常、交朋友、深谈心,认真听取意见,了解其家庭基本情况,做到对其“家庭结构清、经济来源清、思想状况清”,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做到帮扶对象一日不脱贫,帮扶干部一日不收兵。

二是明确帮扶内容,完善帮扶机制。在帮扶内容与方式上,改过去简单的送钱送物向拓宽帮扶户的增收渠道,提供信息服务,联系就业岗位等多途径转变;在帮扶期限上,改变突击帮扶,为帮扶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本着“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的原则,不断拓展帮扶活动内容,切实传达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关爱,增进感情,化解矛盾,从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是深入帮扶一线,开展帮扶活动。具体帮扶活动有以下几种:(1)帮助发展扩大种植业、养殖业;(2)帮助联系介绍输出转移劳动力;(3)帮助发展第三产业;(4)提供信息、技术服务;(5)直接给予现金资助,资助治病,资助子女上学。

四是注重政策托底,资金帮扶。20xx年免缴xxXXX人3xx77.6元筹资,免缴XXX个劳力xxxx0元。20xx年退缴XXX人76XX元基本医疗和大病补助。各挂钩帮扶责任人每年现金资助每个低收入户不低于2XX元。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年帮扶工作的实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帮扶对象看,脱贫致富需要基本的劳动能力,但此次帮扶结对的低收入农户大部分是病残。1XXX户、1XXX个低收入人口中,因病致贫的xxXXX人、占比XX.X%,因残致贫的3xx人、占比xx.XX%。低收户脱贫致富缺少内生动力,自身难以走出贫困阴影。

二是从帮扶类型看,项目帮扶、技术帮扶是农户脱贫的主要途径,但此次帮扶结对的低收入农户却大部分期盼直接给钱。在结对的XXX户一般贫困户中,意愿进行资金帮扶的XXX户,综合帮扶(即同时要求进行两项以上帮扶)的XXX户,期盼直接进行资金帮扶的占总结对农户的XX%。

三是从帮扶主体看,党员干部对于结对帮扶积极性很高,但对于如何有效帮扶仍需创新举措。区村干部能主动深入低收入户家中进行面对面交谈,进一步加深对帮扶工作意义的认识,但面对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残的结对户,除了给予适当资金帮扶,区村干部对于如何有效帮扶需要认真研究。

五、几点建议

(一)加大实用技术扶贫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掌握致富技能、提高就业本领。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

(二)推进项目产业扶贫。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要途径,综合农业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以基地建设带动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要根据低收入家庭实际情况,通过发展投入小、见效快等短平快的致富项目,尽早实现增收脱贫。

(三)努力提升贫困户内在动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扶贫应先扶志,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致富脱贫的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四)拓宽资金投入广度。建议建立上级财政对贫困户的资金补贴制度,加大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引导社会捐助资金,建立“扶贫基金”,解困济贫;政府开征扶贫基金,增加扶贫渠道。

(五)强化资金支持。一是创业激励资金。县、镇政府建立创业资金支持低收入农户参与能有效带动脱贫致富的种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创业激励资金每户最高为1万元。低收入农户从事种养殖产业,每年验收一次,经验收合格后兑现创业激励资金。贫困居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凭销售发票结算。二是生产周转资金。对已发展产业的贫困居民,和对吸纳贫困居民就业以及入社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资金周转存在困难,由县、镇政府协调银行实行无息借贷款。每户贫困居民每次申请不超过5XX元,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每次申请不超过30XX元。资金使用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需跨年使用的将重新办理手续。

第3篇

强化非贫困村双基建设,统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集聚交通、水利、供电、美丽乡村建设、移民等项目资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某镇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1、重点推进产业扶贫。

把培育和发展产业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和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

一是制定产业扶贫2020年实施到户计划和贫困村特色产业,围绕特色种养、光伏、乡村旅游、电商、资产收益扶贫等,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产业发展条件和需求,建立健全减贫带贫机制。完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激励措施,通过订单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服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完善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扶贫产业项目长期有效。

二是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建设多个村级特色种养殖基地、确保村村有增收项目。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到户实施办法,按每户不低于4000元标准,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三是完善光伏电站运营管护机制,全面落实光伏扶贫资产收益分配管理办法。四是鼓励通过“四带一自”模式推动电商扶贫,依托电商,网络等平台,引导重点电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实体,带动贫困户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现已打造白集龙虾和白集稻虾米等特色品牌已在网上大卖。

五是推广资产收益扶贫,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将村集体土地、林地、水面等资源资产、村集体持有的经营性资产,以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

2、着力推进就业脱贫。

以春季园区用工和扶贫车间行动为契机,组织“就业脱贫、送岗下乡”专场就业招聘活动,继续实行贫困户就业补贴政策,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有劳动能力的零就业贫困户中至少1人实现就业。

建立乡企对接、村企对接机制,增加就业扶贫基地,建设村级扶贫车间、在现有岗位中安排一批扶贫公益性、辅岗位,创建一批精准扶贫爱心企业。完美就业扶贫工厂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企业与贫困户互利共赢。对全年全镇妇女开展家政培训实施定向培训,与大城市家政服务市场直接对接。

3、积极推进智力扶贫。

制定教育扶贫会商制度,全面落实多元化扶持与资助政策,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雨露计划”资助全覆盖。

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促进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强化法治扶贫,健全贫困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贫困户的法律服务力度。强化文化扶贫,完善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贫困户树立文明新风,弘扬脱贫致富正能量。

4、持续推进健康脱贫。

坚持健康脱贫“保、治、防、提”的工作路径和目标任务,巩固全省健康脱贫工程示范县创建成果,深入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出台《健康脱贫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着力落实“351”“180”强化大病专项救治质量控制,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15种以上。推进贫困地区免费健康体检。

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代缴。推动以救治为主向防治并重转变,加强贫困人口重点疾病防控,全面提高贫困群众健康素养。做实做深做细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切实解决贫困慢性病患者取药报销不便捷问题。

5、有效推进金融扶贫。

坚持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自愿参与原则,坚持户贷户用户还方向,精准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加大对已脱贫户的特惠政策宣传,提高其申报小额信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切实做到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继续实施扶贫小额综合保险,为贫困人口提供风险保障。

6、加强生态扶贫。

持续推进贫困村林业稳绿增效行动。以全县“河长制”“林长制”为政策导向,帮助劳动力较弱或者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继续选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实行“乡聘、站管、村用”。

稳步推进涉林“三变”改革,探索通过赎买、置换等方式,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青年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禁止采伐的非国有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实现社会得绿、贫困人口得利。将贫困村符合条件的集体所有森林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贫困村资产股份化、林地使用权股权化,盘活农村资源,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7、完善保障性扶贫机制。

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因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稳步推进低保提标扩面,落实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建档立卡数据和低保数据定期比对机制,及时更新数据台账。完善养老、社会教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资源,提高保障能力,落实好农业保险政策,防止贫困农户因灾返贫致贫。

资产收益扶贫措施向贫困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和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倾斜。对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个人缴纳部分予以一定代缴额度扶持,通过子女赡养、社会帮扶、法律援助、申请救助等途径,探索适应农村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方式,发挥老年协会作用,推动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推进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护理能力建设,提升机构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解决因残致贫,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条件许可下为16岁以上有照顾护理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照护和托养服务。逐步解决贫困家庭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

8、提升双基建设水平。

加大交通道路建设,增加户户通的覆盖率,真实提升贫困户的出行条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所有贫困人口都能吃上自来水,真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以及饮水安全的标准。

第4篇

党的十以来,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反复强调让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必须加快贫困县减贫脱贫步伐,尽快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推出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措施,制定科学的鼓励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正向激励政策,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梯次退出,分阶段实现脱贫摘帽

目前,各省区都有不同数量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减贫脱贫摘帽行动要有计划地依次进行,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具体计划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5-2017年,在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中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重点县先行脱贫摘帽,鼓励不在确定范围的贫困县自动申报先行脱贫摘帽;第二阶段,2018-2020年,剩余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对于第一阶段先行脱贫摘帽贫困县的选定,要按照中央有关规定和具体政策,制定相应标准。标准应采取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后采用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四六”权重赋值,计算考核年度前连续3年的算术平均值,即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60%(考虑到国定重点县贫困程度相对较深,在基本指标测算基础上,分别减少5%作为修正赋值)。按照这个平均值进行综合排序,从高到低分别确定一定数量的国定和省定重点县作为脱贫摘帽先行县。同时,对于脱贫摘帽县的确定,还要参考其他一些重要的指标和情况。一方面,要参照扶贫对象规模和贫困人口发生率,以及考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等非收入指标,达到基本线的就可以退出;另一方面,要突出一些政治上的考虑,如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此外,还要进行动态监测,考虑“县改市”的因素,即今后所有要求改市的县,也要从重点县范围内退出。对于在“十二五”期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排序前50名,或被授予全国小康县、百强县荣誉的重点县,一律直接退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不再补进。

对于贫困县脱贫摘帽的验收,要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评定指标。评定指标包括六大类: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贫困村占比、县级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每个大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指标,并进行相应的权重设置,最后形成验收结果。验收结果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脱贫摘帽。当年测评得分达到90分以上者为脱贫摘帽县;二是基本脱贫摘帽。当年测评得分达到80分以上者为基本脱贫摘帽县;三是延期脱贫摘帽。当年测评得分80分以下者为延期脱贫摘帽县,纳入下年度脱贫摘帽县计划继续测评。

精准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

当前,扶贫的主体和主题,以及条件、环境、标准、对象、内容、范围、规模、方式、路径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扶贫工作必须以崭新的理念重谋路径、重组资源、重构战略。在农村调研时强调,“扶贫要因地制宜,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施精准扶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是常规扶贫的升级版,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和方法对贫困区域、贫困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规划、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一种扶贫方式,旨在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

精准识别。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解决贫困人口底数不清、对象不明、分布不详的问题。主要解决“扶真贫”的问题,准确摸清贫困人口的底子,准确甄别扶贫对象并建档立卡,避免出现“富人戴帽,穷人落榜”的现象,避免出现“年年贫困年年扶,年年扶贫年年贫”的尴尬。坚持规范操作、阳光作业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农村扶贫对象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搞清农村扶贫对象的分布、贫困的状况、贫困的类型、致贫的原因,为开展精准帮扶提供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省市有平台,并与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衔接,最终形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互联互通的扶贫网络。

精准规划。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要求,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贫困程度、自然环境、发展条件,找准差距,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把规划、目标转化为一件件贫困村和贫困户最期待、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具体措施。围绕“一村一策、一户一方”的要求,摸清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及生产生活发展需求,摸清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根据扶贫对象的个性特征,精细规划,量身定制扶持政策,解决“扶什么”的问题。

精准帮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集中财力物力予以扶持。以建档立卡为依据,对准目标、选准项目,整合力量集中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的问题。要以扶贫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以到村到户项目为载体,以年度规划为节点,建立扶贫资源精准配置机制。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外,还特别需要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减灾扶贫、医疗扶贫等。

精准管理。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引入链条式管理,构建扶贫资金监管制度。完善项目制,建立精细化资金监管程序;运用新平台,构建透明化运行机制;引入第三方,实行委托制管理办法;建立绩效制,推行效益化考核制度。积极落实扶贫第一书记制度,建立责任对位机制。扶贫第一书记要负总责,对本村扶贫资源进行统筹使用,对本村扶贫队伍进行统一协调,对本村扶贫规划统一进行筹划。

精准考核。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把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和降低贫困发生率等纳入到考核体系,由主要考核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不简单套用其他市县的考核指标,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要以关注民生、关注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收入增加为内容,因地制宜、分类分级考核,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自身努力与外部支持关系,不断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

最后,县级党委、政府是脱贫摘帽的责任主体。县委书记、县长是第一责任人,要逐级落实责任,层层分解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扶贫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新方式,着力提高“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正向激励,在更高层面延展扶贫优惠政策

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就是引导贫困县克服不愿摘掉“贫困帽”的惰性思想,各省区应尽快出台正向激励延展政策,不仅对先行脱贫摘帽的重点县要加大扶持力度,而且对已经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不仅要保持国家和省现有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更要在更高层面进行政策延展。

第5篇

关键词:精准扶贫;帮扶;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一、实施精准扶贫要把准原因

要做到精准扶贫,一方面,对于纳入建档立卡范畴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通过政府“兜底”的办法,由民政部门按照序时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人口的增收脱贫必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和措施,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汇总和全面剖析,大体可以归纳为因病、因学、因残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等因素,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才能做到因户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二、实施精准扶贫要精确识别

对象把握不清、不准,就谈不上实施精准扶贫。因此,做好经济薄弱村、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现阶段,在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及时退出及纳入机制,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及经济薄弱村实行动态管理,使已实现稳定脱贫目标的农户及时退出,新出现的低收入户及时纳入给与帮扶,确保扶贫对象真实、准确、可靠,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三、实施精准扶贫要精准帮扶

实施精准帮扶,就要求深入到镇、到村、到户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谈心等方式逐户摸清低收入家庭的基本情况、主要致贫原因、致富愿望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和措施。结合帮扶对象家庭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实施精准产业扶贫,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开展旅游扶贫则开展旅游扶贫,积极引导和扶持低收入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打造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大生产,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成效。

四、实施精准扶贫要精确管理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完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信息档案台账,强化精准扶贫监测,及时跟踪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情况,确保帮扶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证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都离不开一支精干高效的扶贫干部队伍。县(区)、镇(乡)两级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要重视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调齐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事有人干、有人干事,为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实施精准扶贫要自我提高

实施精准扶贫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扶贫工作中,直接给予帮扶对象以资金(小额信贷扶持)、项目及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举措,确实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脱贫的农户,一旦帮扶资金链断裂、后续帮扶措施跟不上,极易造成返贫。因此,在给予一定的资金、项目、物资等扶持的同时,思想观念的扶贫很关键,要对帮扶对象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领,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进、自力更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这才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式与途径。

六、实施精准扶贫要完善机制

在对农村低收入扶贫户进行分类和全面摸清主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四大机制”,因户因人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和推进,确保脱贫奔小康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必须完善帮扶对象动态识别管理机制。在农村低收入户建档立卡二次确认的基础上,坚持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和实行动态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适时退出及纳入机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细致“盘点”,摸准搞实帮扶对象。通过上级农村低收入户管理系统纳入到建档立卡范畴给予帮扶,为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必须完善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机制。为切实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帮扶成效,按照上级“三落实”工作要求和“分类指导、重点帮扶”的工作思路,对低收入户实行帮扶包保责任制,一户一策、分类帮扶,重点落实三级帮扶联系人责任制,加大项目、资金等帮扶措施落实力度,做到“一对一”结对帮扶,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第6篇

半年来,在“三送”活动中,我工作组深入走访镇村、村(5月份以后改驻村)265户农户。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疾苦,反映他们的愿望诉求,热心为他们办实事、好事,把党的关心温暖带到千家万户。

一、我们工作组深入到联系户家中,了解家庭生产、生活、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存在的困难和诉求等情况,详细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

通过走访使非驻点干部掌握了联系户的家庭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做好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撰写民情日记400篇;发放政策宣传单300张;深入走访镇村、村(5月份以后改驻村)265户农户,收集了群众意见要求30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多件,召集了两次村民大会宣讲“土坯房”政策国家移民政策,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按照县委的要求,“三送”工作队员深入到联系户家中,了解家庭生产、生活、经济收入、身体状况、存在的困难和诉求等情况,详细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通过走访使非驻点干部掌握了联系户的家庭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做好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一直以来,我司对“三送”工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本着“动真情、想真策、下真力”的原则。

结合工作实际,扑下身子,融入群众,深入到村民中去了解了农户的家庭结构基本情况及耕地、住房结构、家庭收入来源、人均收入、家庭状况,认真开展好走访调查情况,并详细记录结对帮扶农户情况,做好民情台帐。切实做到“五个摸清”,即摸清农户的思想状况、摸清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摸清社会治安状况、摸清贫困户贫困根源、摸清农户致富的途径,制定一户一策,明确贫困户脱贫途径和脱贫时间。积极开展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工作。一是为了让困难群众顺利度过寒冬,春节前,工作组成员冒着严寒来到镇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挨家挨户为重点五保户、贫困户送上慰问金和生活必需品,每名干部还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将长期与这些困难群众建立帮扶关系,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春节期间,工作组干部深入乡村了解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及现实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困难面前办实事。一场暴雨,山上的土石把通往村古樟小组的道路堵塞,接到三送信息员温道元的电话。我司立即联系好铲车赶到事发现场把道路疏通并加固好山体。村民的想法就是我们的做法。针对有的村民提出在农忙时节有个好的水杯的要求,我司立即采购了135个水杯、135扎塑料袋和一个宣传公文包发放到群众手中。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要进一步学习领会上级有关“三送”活动会议、文件精神,坚定工作信念,树立工作信心。

2、继续做好联系户的走访工作,了解民情民意,认真解决群众诉求,为群众做好政策宣传、提供服务保障。

第7篇

今年四月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大胆创新工作举措、精心组织强化落实,全镇建档立卡的2380户贫困户、5231名贫困人员脱贫计划得到了顺利有效实施,全镇上下呈现出良好的精准扶贫工作新常态。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到责任精准。一是夯实工作队伍,成立__镇精准扶贫工作组,严格执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和“月走访、季登记、年汇总”的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二是健全机制保障,结合我镇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__镇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__镇2015-2020年总体脱贫工作计划》等制度措施,层层落实目标任务,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逗硬绩效考核,加大对驻村工作组的考核力度,切实做到扶贫工作周汇报、月总结。不定期开展走访督查,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村(社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扶贫成效与干部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激活了扶贫干部工作的内在活力。

二、强化宣传引导,做到意识精准。一是落实扶贫政策宣传,加大扶贫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社)扶贫工作会、发放扶贫工作手册和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政策,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不依赖,自主寻找脱贫途径、增添脱贫措施;二是着重致富理念引导,加强村民责任心和感恩教育,积极灌输“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脱贫理念,呼吁各村(社区)率先致富的村民回乡投资创业,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民共同致富;三是注重脱贫技能提升,实施“扶贫先扶智”工程,先后聘请县、镇农业技术骨干为群众上技术培训课,共举办油橄榄、核桃、青脆李等种养殖培训18期,培训村民1200余人,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三、强化工作举措,做到目标精准。一是变生活扶贫为产业扶贫。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广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罗山槽村建成1500亩油橄榄产业基地,闲置山地发展青脆李300余亩。胜利村大力发展牲畜养殖,新培育养殖户14家,年出栏山羊1200余只、生猪1400余头。水口庙村依托红花山生态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蔬菜产业,流转土地40亩,20余人实现本地就业;二是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实施公路户户通工程,新建村道4.5km,筹资硬化16.8km村道和14km人行便道。实施天然气、自来水入户工程,2015年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完成天然气安装856户,自来水入户572户。实施灌溉沟渠、人畜饮水工程,新建__32口、水池25口、水井6口,实现新增灌溉面积700亩,惠利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00余人;三是变粗放扶贫为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__镇抽调9名精干力量组成3个扶贫工作调查核实组,与扶贫帮扶工作组一道,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对全镇4个贫困村贫困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建立了《__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信息核查表》。进一步完善数据台账,细化脱贫措施,按照国家“3211”计划要求,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

第8篇

(一)村情介绍

台辰村位于兴仁镇政府驻地南部,全村面积3.315平方公里,分为鬼洞寨、羊邦小寨、坡头寨、台辰大寨等4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共387户1636人,党员14人,其中女党员1人,青壮年劳动力820人,外出务工550人。林地面积1806.7亩,耕地面积1303亩,其中田983亩,土320亩。全村种植产业主要以水稻、玉米、辣椒、蔬菜等为主,养殖产业主要以肉牛养殖、生猪养殖、鸡鸭养殖等为主,成立了台辰村曙光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覆盖贫困群众170户722人。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722人,主要致贫原因是缺技术112户,缺劳力20户,因学10户,因病8户,因残10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0户。目前,脱贫户160户696人。其中,2014年脱贫17户78人,2015年脱贫16户87人,2016年脱贫6户25人,2017年脱贫111户481人,2018年脱贫10户26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为1.6%。剩余10户26人通过继续加大帮扶力度和实施民政兜底户计划等措施于2019年底实现全部脱贫。

(二)瞄重点补短板,巩固脱贫成效。台辰村主要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考核指标开展各项工作。 

   1、“一达标”方面

全村2018年农户人均收入10560元(11500非贫人均),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9371.4元,其中160户脱贫户均达到或超过3535元。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引导转移就业。台辰村贫困户家庭转移就业107户222人,其中:县内转移就业22人,省内转移就业50人,省外转移就业150人。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402.8万元,人均收入2.8万元;

(2)发展产业,实现增收。一是我村产业发展共实施项目3个,主要有吊瓜210亩,蔬菜300亩,通过合作社产业吸纳贫困户用工1500余人次,务工收入15万元,同时还通过以土地流转、量化资金等进行入股,参与分红,增加收入。二是入股分红项目,资金为20万元。其中,10万元通过合作社出资入股兴仁镇兴农惠民合作社营养餐配送项目;10万元入股兴仁镇茶叶加工项目,入股分红项目每年按8%的固定收益分发给贫困户滚动发展自身产业;截止目前共为170户贫困户发放分红金2.295万元,户均分配135元。

与此同时,积极用好用活扶贫产业资金,2017年共为137户贫困户发放万达产业扶贫基金61.543万元,2018年共为91户贫困户发放因户施策产业量化资金33.48万元,极大的激发了贫困户参与发展产业的意愿。

(3)开发公益性岗位。全村开发护林、保洁等扶贫公益性岗位8个,聘请了贫困户做护林员和保洁员。护林员每人工资性收入为12000元/年,保洁员每人工资性收入为8400元/年,不断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致富渠道。

    2、“两不愁”方面

(1)不愁吃。全村有农田983亩,年产粮食58.98万斤(每亩产600斤大米),人均粮食360.5斤,人均粮食均超过330斤;全村有土地320亩,均种植玉米、辣椒、蔬菜等其他作物,共生产192万斤粮食作物(每亩产6000斤蔬菜)。同时,全村各户每周均能够实现有肉吃。

(2)不愁穿。全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村所有农户一年四季均有换洗衣服,有衣柜有床,床上有8-10斤棉被子,衣食住均有保障。

(3)饮水安全有保障。全村农户安全饮水已实现全覆盖,水质清亮,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放宽限值规定标准;全覆盖配备管水员,共配备2名管水员,建立常态化管护制度,确保人饮工程长期发挥作用。

3、“三保障”方面

(1)住房保障。全村所有农户住房面积人均超过13m2,房屋经过鉴定均达到B级以上。一是危房改造,全村共完成157户危房改造任务 (以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来填写),其中,2014年实施28户(其中12户贫困户),2015年实施14户(其中5户贫困户),2016年实施48户(其中28户贫困户),2017年实施42户(其中32户贫困户),2018年实施25户,实施总金额181.79万元。同时,通过大力宣传动员易地扶贫搬迁7户26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均已搬迁入住,并实现一户一就业。此外,积极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全村房屋全部实现立面改造和抛面改造,并同步享受改厨、改圈、改厕等,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2)教育保障。全村在校学生464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218名。其中学前教育80人(建档立卡户34人);义务教育阶段7-15周岁适龄儿童270人(建档立卡户127人),其中:小学阶段174人(建档立卡户78人),初中96人(建档立卡户49人);高中以上114人(建档立卡5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全部获得教育扶贫资助,教育保障全面落实,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目前,全村没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医疗保障。全村在本县参加新农合的群众共有348户1510人,全村医疗参保率为92.3%。贫困人口应参合722人,参合率为100%,参合贫困人口都得到了卫计、残联、民政、扶贫等部门100元或220元的资助。全村有2名大病患者(贫困户)。有慢性病患者86人(其中贫困人口40人)。目前,台辰村有村卫生室1个,村医1名,同时由县人民政府统筹,由县人民医院、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三级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均与所有贫困户进行了签约服务,签约率达100%。全村贫困人口都能够享受到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慢病随访、提高报销比例等各种惠民政策,全村的贫困人口住院的报销比例都能够达到了90%以上,一般群众看病也能够达到80%左右,群众的医疗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和保障。

   4、五个脱贫一批。目前台辰村通过“五个一批”发展产业脱贫123人(如潘光伟,通过在凯里养殖80头猪,目前人均年收入1.5万),外出务工脱贫504人(如李文高户子女通过务工,2015年后买了面包车,顺利脱贫;潘光熙,两人外出务工,于2017年顺利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脱贫26人(如潘正龙2017年参加易地搬迁,顺利脱贫),生态补偿脱贫15人(如薛贵平,2018年参与生态护林员,顺利脱贫),发展教育脱贫23人(如潘世文家儿子2016年毕业后在外务工,顺利脱贫),社会兜底脱贫3户5人(如五保户王国祥2018年与兴仁镇敬老院签订集中供养协议,实现政策兜底脱贫)。

(三)聚集群众认可度,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1、建立机制,压实责任。注重在扶贫责任分解和传导中体现精准,按照“聚焦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工作要求,村脱贫攻坚指挥所及村“两委”根据职责分工和网格实际,在村级层层签订“军令状”。通过“五定五包”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建立责任清单,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目前,台辰村共划分为九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安排1名包组干部和1名包组联络员,共有19名手挽手、一帮一结对帮扶干部对全村170户贫困户实现干部帮扶全覆盖。

2、用好“四个三”,抓好认可度。为切实提高群众认可度,我村充分用好“四个三”工作机制,即三个会(开好小组群众会议,开好帮扶干部培训会议,开好脱贫攻坚扩大会议,进一步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增强群众发展意识和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培训好三类人(村支部书记及村主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抓好三个重点(抓好七类重点人员研判,抓好问题整改清单,抓好群众满意度);督促三件事(督促搞好村级卫生,督促搞好村级产业发展及资金使用,督促包组干部和帮扶干部与群众加强沟通)。同时,严格按照县“五定五包”和“四个一”工作要求开展工作,通过主动到帮扶户家中,开展一次政策宣讲、做一次卫生、干一次农活、吃一次农家饭。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从思想上、产业上、培训上、政策上等方面进行宣传引导,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帮扶户对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认可度。

3、抓好 “帮、教、管、查、奖、罚”六项措施,深入开展“三转行动”、“我劳动我脱贫我光荣”、“群众感恩教育”等活动,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四)建强基层组织 

一是强化村级阵地建设。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通电、通网、通电视”的“六有三通”标准,主要采取措施,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建设,村里每天都有村干部坐班,方便老百姓办事,切实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深入实施“领头雁”工程。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配齐配强村五大员,配有村民小组长9名,保洁员4名,护林员4名,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改善,村级公共事业有人抓起来了。三是坚持以督促学。组织村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工作,明确每个月20日作为支部集中学习日,共开展培训12期,引导村支部开展工作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四是强化农村党员发展、教育、管理。2018年以来培养后备干部 4 名,入党积极分子 6 名,预备党员 1 名,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 8名,共开展党员教育培训70人次,进一步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五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紧紧围绕“六个一”工程、三带模式发展主导产业,大力推广借鉴“三变”改革、“塘约经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好项目实施。我村共实施产业项目3个,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公司1个,实现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

(五)成效明显

第9篇

清水河县境内千沟万壑,90%以上的耕地为坡梁旱地,由于自然条件较差,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区倒数第一。为了改变革命老区的贫困面貌,清水河县狠抓扶贫开发,特别是近年来在扶贫攻坚工作上确定了“3+2”工作思路。“3”是指一步进城建设新社区、小村并大村、入住“互助养老幸福院”3种转移式扶贫。“2”是指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政府通过多元支持,保障其基本生活。在“3+2”扶贫思路指导下,通过产业开发式扶贫、转移式扶贫、救助式扶贫等多种途径,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2014年实现3500人稳定脱贫。

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贫困农民要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是要发展符合当地条件、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产业,栽下产业这棵“摇钱树”,使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从2014年开始,清水河县在51个重点贫困村开展“三到村三到户”整村推进工程。一是扩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建设特色小杂粮种植基地、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以籽种每斤补贴50元的标准在全县有种植条件的43个项目村推广种植3.3万亩张杂谷,涉及农户3903户。按户均种植8亩,亩产1000斤计算,仅张杂谷一项,2015年每个农户直接补贴资金400元,当年收入2.4万元。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对于肉牛、肉羊传统产业,清水河县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新购进基础母羊每只补贴200元,优质种公羊每只补贴5000元,基础母牛每头补贴1000元。韭菜庄乡按照新建每座牛棚补贴5.5万元、羊棚补贴1万元的标准,为贫困农户建成牛棚28座、羊棚48座;结合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农户通过联保每户贷款5万元,按新购进每头基础母牛补贴1000元的标准,购进良种肉牛260头,农户散养规模扩大后将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实现统一饲养、统一经营。三是通过合作社带动,创新扶贫模式,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扶贫联动机制,使扶贫工作与村集体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宏河镇范四窑村采取“牲畜轮养、帮扶轮茬”的滚动发展机制,由党支部牵头,合作社为有养殖意愿的贫困农户提供20―30只基础母羊进行分户饲养,第二年归还合作社同等数量的健康母羊,投入第二轮帮扶,以此类推。通过这种滚动模式推动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全村稳定脱贫问题,另一方面也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有些生态脆弱地区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生产生存条件,对于这类地区的贫困群众,则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转移发展,解决脱贫问题。按照呼和浩特市委、政府“对常住户低于20户的自然村进行整村移民”的扶贫政策和县委、政府确定的“一县三区”发展思路,采取“一步进城建设新社区”的模式,将“收缩转移生态修复区”内常住户低于20户、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自然村进行移民搬迁。投资1.78亿元建成总面积74388平方米的贾家湾益民小区,小区移民住宅楼17栋共1011套房;建设了“互助养老幸福院”2栋共130套;小区配套建设了社区诊所、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以八道峁村为试点开展移民工作,共迁移村民1141户,形成移民以政策性收入为基础,劳务性收入为主体的收入结构新格局。

通过“3+2”扶贫开发模式,使全县实现了开发式、转移式、救助式等多种扶贫模式的有效结合,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有了显著变化。

(作者单位:清水河县扶贫办)

第10篇

位于黔中腹地的普定县,总面积1091.6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占84.26%,总人口48万人,人口密度高达430人/km?,是贵州乃至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最典型和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县份之一。现有贫困人口6.91万人,贫困发生率15.14%,系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脆弱、贫困突出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按照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以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对推动绿色发展、厚植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基础和优势的明确要求,完成既要“赶”速度、又要“转”方式、还要“保”生态的三重任务,确保到2017年末实现现行标准下的扶贫对象全部脱贫,按照国家标准退出贫困县,普定县就必须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抓好“四促”脱贫。

抓好产业升级促脱贫

要把“扶产业就是扶根本、促就业就是促增收”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理念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快形成绿色经济增长点,确保“十三五”期末实现发展生产脱贫1.4万户、3.6万人。

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以兴东大健康产业园、朗泊湾中医药健康旅游孵化基地为引领,加快大健康产业带规划和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健康医药、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健康运动、健康食药材六大健康产业,构建“医、养、健、管”大健康全产业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支持安顺电厂热电联营、转型升级,大力开拓能源产品市场,稳步推进煤矿兼并重组和扩能技改。加快推进马场、猫洞、鸡场坡、猴场重荫山风电建设,确保“十三五”期末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11万千瓦,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大县。鼓励拓普石材、富民建材、超宇水泥、明达水泥等建材企业技改提质,完善煤电建材产业链条,力争“十三五”期末全县循环经济产业产值达到90亿元,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县。

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巩固提升沙湾农业大观园等现有6个省级园区和12个乡级园区,力争将普定县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为“一核一心两区三园三基地”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每个乡镇(街道)培育1-2个主导产业,形成“十大扶贫产业+地方特色产业”的脱贫产业体系。确保到“十三五”期末,建成省级园区10个以上、乡级园区24个以上,每个村至少有1个示范点。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带民致富。

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把普定建成“安顺旅游第一次级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结合百花欢乐大世界、秀水省级生态体育公园等景区建设,在公路沿线和景区带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带,加快推进大明定南古城修复、“青岛”小镇旅游养生综合体建设,打造喀斯特山地生态旅游大县,促进贫困群众通过农家乐、农家客栈等业态创收致富。

抓好生态建设促脱贫

普定将以打造生态县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让贫困户既能享受生态项目建设的补助和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又能通过劳务获取报酬,确保实现生态补偿脱贫0.6万人。

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以中科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林科院普定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平台,加快生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按照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思路,立体配置林业生态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等工程,把实施退耕还林作为北部片^乡镇生态补偿的主要措施和重要途径,确保十三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15万亩,营造林16万亩,石漠化治理44.57平方公里,力争森林覆盖率达60%。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环境“问题村”整治成果,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3年治理行动,加强对农村工矿企业的监管执法,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实施好172个村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扎实开展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充分利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乡村保洁员,建立长效环境维护管理机制。

抓实水资源保护。加强夜郎湖一级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深入实施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实施好水源涵养、湿地建设、三岔河流域污染源治理等项目,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一个稳定水源,到2020年改造配套供水工程123处,解决9.1万农村贫困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

抓好易地搬迁促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也是长久恢复和保护环境、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手段。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普定将用心用情用力推进,狠抓落细落小落实,争取在2017年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3622户14201人的搬迁任务。

统一规划。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战略统筹推进,以县城为主,重点在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附近建设移民集中安置区,坚持以岗定迁、以产促搬。坚持建设方案统一设计,减少成本,预留好未来发展空间,明确好迁出区和安置区生态环境建设布局和措施。

落实脱贫措施。坚持因村(寨)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统筹经营好搬出地承包地、宅基地、山林地资源。完成生态移民培训1.1万人,通过把搬迁户就近引入企业,做到就业、产业扶持全覆盖,确保城镇、产业园区和旅游服务区安置的贫困户每户实现一人以上就业。

严把标准关。牢牢守住不让贫困群众因搬迁负债、因搬迁影响脱贫的底线。引导移民村组成立建材公司,组建移民施工队伍,参与移民房建设,保证工程用料、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建设速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抓好民生事业促脱贫

普定将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深入推进教育扶贫。通过基础教育、能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落实好各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加紧推进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阶段教育为一体的万人“教育城”规划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聚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中等职业教育占比50%,全面解决因学致贫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 脱贫;发展原则;规划内容;保障措施;四川万源;庙坡乡大坪溪村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09-02

为了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开展技术扶贫工作,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派科研人员对万源市庙坡乡大坪溪村技术扶贫点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村支两委对接,与村民座谈,详细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明晰了该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出了“建基地、育主体、促发展”,破解发展瓶颈难题,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脱贫攻坚的建议。

1 大坪溪村基本情况

大坪溪村位于花萼山北麓,西与梨树乡相连,南与曹家乡相接,海拔750~1 650 m,距离万源市城区57 km,是万源市极为偏远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为17 km2,有耕地170.67 hm2,林地1 400 hm2,辖6个村民小组215户881人,其中精准贫困户62户214人。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 335元。主导产业为玉米、洋芋、红苕、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自家养的猪、鸡、羊以自给自足为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大坪溪村有富余劳动力150人,长期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少数富余的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补充。

2 导致贫困的原因

2.1 交通不便

大坪溪村距庙坡乡集镇较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交通难”导致农民种植成本增加,销售途径不畅,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参与市场销售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难。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该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缺粮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70%。该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坪塘、蓄水池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防涝抗旱能力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

2.3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

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是小规模经营,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不符合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该村还没有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上缺乏科技支撑,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3 产业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该村生态气候条件,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筛选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1]。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注重发展循环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指导,面向市场,充分预见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2]。四是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保障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技术服务等途经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在短期内保证农民收入能迅速增加,增强农民致富信心,彰显帮扶效果,又要通过帮扶活动,给当地农民留下一个能长期持续增收的产业。

4 发展思路及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围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发展思路,完善产业投入机制,创新产业开发手段和方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壮大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高山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中药材、蜜蜂养殖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布局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真正达到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目的。力争到2018年,全村实现“五个一”的产业发展目标:即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中药材、经果林种植66.67 hm2,蜜蜂养殖100桶,建立专合社1个,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村人均可增加收入5 000元以上,达到全乡平均水平,实现与全乡、全市同步达小康的目标。

5 规划建设内容

5.1 发展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

该村海拔750~1 650 m,植被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无工业大气污染,适宜发展优质马铃薯。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与万源市萼山薯类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源市华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在第1、2、5、6村民小组实行订单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配套建设沟渠池路等基础设施;实行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推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年产脱毒马铃薯种薯 1 750 t,产值350万元。

第12篇

2019年7月X日至X月X日,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周活动安排,调研组一行到联系点X县调研,调研紧密结合“四个围绕”的内容展开,通过实地查看、召开联系点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联系点基本情况。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面临的瓶颈及风险

1、党的建设存在不足。X 所8人,没有一名党员。会议室党务公开栏目过时,没有及时更新。

2、队伍年龄存在老化情况,人员素质不高。平均年龄为46岁,存在人才流失的情况,有2名大学生辞职。

3、销量、结构提升的空间不足。

4、客户获利不足,导致部分经营户积极性不高。

5、脱贫攻坚,19户未脱贫。

二、对联系点提出的意见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党建作为一切工作的引领,党建不但要融入业务工作,更要把党支部作为脱贫攻坚、攻破难题、防范风险的先锋与堡垒。要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加强与县直工委的联系,做好发展党员的工作。

(二)坚持理论学习,为第二批开展主题教育打好基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终身的追求,作为提升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沟通,联系点要先学一步、先谋划一步,早学习、早理解、早把握主题教育相关要求,切实为第二批主题教育打好基础。

(三)坚持规范管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一要规范。规范是前提,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要把风险意识引入到规范管理,做好各类风险的识别与防控,切实起到保护干部、堵塞漏洞的作用;二要改革。改革是动力,要针对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党的建设、市场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寻找短板,深层次分析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改革落到实处。三要创新。创新是活力。要在“基础提升年”夯基固本的要求下,寻找出创新点,加强创新的力度,争取一至两个方面出特色,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