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01 07:0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择业观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民族高校;价值观;需求;层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当代大学学生的价值观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一、对象与抽样

通过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从三类对象进行抽样调查。第一类对象新生和老生,以大二为分界点,大一新生经历了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区,思想状态不稳定,对于就业观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基本熟悉,思想相对稳定。对11个学院417名不同民族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朝鲜族、其他民族为抽样对象),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主要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所以对朝鲜族学生以及其他民族学生调查抽样。从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为出发点,分为朝鲜族、其他民族两个抽样对象。对11个学院926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生调查抽样(以文理、科为例)。学习理科与文科学生,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文科思维的特点是:相对文学素养较高,对知识点记忆深刻。

二、分析与综合

从以上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就业观的各异,得出低年级学生在就业观偏向于社会需求,也就是需要爱情、友情、人际交往,刚刚走出家门,走进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起点,向往探索爱情的甜蜜、友情的关怀、拓宽人脉交际圈。其次是生理需求,对衣、食、住、行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自主利用时间是影响生理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能够自主掌控时间的主体力量,除了上课,其他课余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对新鲜事物的向往以及求知欲极强,促使低年级同学对社会交往的需要。[1]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延边大学朝鲜族民族为例与汉族就业观进行抽样调查。朝鲜族同学向往人际交往,向往人与人的沟通,朝鲜族热情好客,与人为善的民族文化以及民俗风情决定了对待交往的态度。汉族学生在对就业观的安全需要与社会需要上表现出的态度基本相近,许多学生认为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工作稳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具有对其有吸引力。

三、调查与比较

调查问卷中对职业方向、职业规划、职业理想、职业影响进行了调查。其中职业方向中选择商贸类型较多,经济社会的时代影响显而易见,不仅仅是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刚入的学生、文理科学生,看待职业方向的眼光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商贸类是近几年就业类型中热门选择。职业规划中学生们在潜意识里与毕业相互影响,调查结果中普遍学生对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概念模糊,规划期较长。[2]在职业理想中学生普遍对隐性职业的关注度较低,对热门公职单位期望值较高。职业影响中,较多学生受学校影响较大,所以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创业就业培训具有明显效果。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层次需求(以延边大学为例)主要分为基本五个方向:①考研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继续深造的学习方向。针对考研就的人数比例业女生超过男生。②报考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方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这种就业意向在调查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就业观中选择尊重需要的学生们往往是需要具有社会认同感的社会地位。③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到外资企业工作,韩资企业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并且可以学习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④出国留学也是一部分学生的选择,出国继续学习深造可以了解国外的文化。⑤很少部分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艰难,学生惧怕甚至是抵触自主创业,国家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国家政策与规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特征,向学生宣传。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原因

以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看。①自我认知能力差,过度关注择业就业条件、就业价值,没有达到就业市场需求与自身就业能力给予形成平衡。大学生忽视在工作中应有的基础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基础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进而择业就业。②依赖性强,上学期间经济由父母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很多大学生没有离开过父母,依赖性强,自主意识差;③缺乏对社会认知,当代大学生仅仅满足最低的生理需要层次,功利主义思想突出,职业脱离实际意义,享乐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们从入学开始就没有感觉到就业形势严峻,缺乏长期就业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④择业就业观念的淡薄,其中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主管能动性等都是影响择业就业观的主要原因。家庭因素为学生们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来源。[3]

五、大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当代大学生缺乏就业规划,调查中显示67%的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设计,只有9%在学校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设计。[4]一部分人从来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进行各管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规划。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根据就业发展的动态招生逐渐形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希望能对广大毕业生的求职道路和职业选择有所裨益。相应出台了“大学生到中西部支教”、“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等一系列的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今年毕业生数超700百万创历史新高。国家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去工作,鼓励学生们创新创业。有相应的就业创业帮扶基金。各省市各大高校相继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各高校有专属心理辅导站中根据心理学进行科学的就业测试,形成心理就业咨询机构,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打破传统就业价值观观,树立准确就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凤清.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饶莹心,顾胜贤.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2,(3).

[3]苏礼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偏差及其纠正[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第2篇

关键词:就业 调查报告 地方性高校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系2010届15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39份,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回收率88.0%。其中男86名,女64名,并对其中部分同学进行了随机访谈[1]。为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同时对所有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图一

图一

图二

图二

图三

从图一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五险一金”的知识了解不够。可见,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非常薄弱以及社会保障知识非常匮乏。从图二可以看出,我系的毕业生对于自身的就业方向认识较为明确。有27.8%的学生毕业后肯定会从事所学专业,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基本认可,只有9.3%人选择不从事自己所学专业。图三显示,选择大三和大四才开始准备就业的人数占59.6%,这说明我系学生考虑求职的时间比较晚,就业意识较差,没有很好的个人职业规划。

三、对策和建议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系去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关注个人权利。

首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从入学抓起,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校园生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学校起指导的作用,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开展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规划、择业心理等方面的课程和指导活动,将职业规划与择业培训纳入教学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大学阶段、人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而增强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正确处理求职择业过程中各种义利关系,激励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服务祖国、奉献社会。

为国家做贡献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自己的权利。学校可以采取设置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专题讲座,就业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宣传;增加《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文件和相关的社会保障条例等方面的授课内容的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法律文件,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择业准备 毕业 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迅速发展,药学类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与毕业生人数增长相对应的是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人才市场需求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为了深入了解我校2009届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择业意向,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选取了我校五个学院300名本科生,共下发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8份, 回收率为99.3%。本次调查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为就业形势看法、择业前准备、就业地域选择、择业理念、择业主要渠道、择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七个板块共计21个问题。

2 调查结果分析

2.1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调查问卷显示有18%的毕业生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有8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积极争取就业应该不困难。另外,面对今年的就业现状,18%认为要找工作就一定要找个满意的;57%的学生主张先就业,后择业;23%的学生认为就业太困难了,还是继续升学;3%的希望自己创业。通过以上数据表明,我校毕业生不再将考研作为回避就业、增加学历“含金量”的唯一有效途径,随着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他们也能够客观看待并接受就业挑战。

2.2就业地域选择

对于最希望就业的地区,其中选最多的三个地区依次为沈阳35%、北京34%、上海16%。毕业生依然偏爱学校所在地区和在全国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城市。

2.3择业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 择业时毕业生认为用处最大的信息来源渠道,分别为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45%、人才招聘会36%、通过个人社会关系32%及通过人才招聘网络25%。调查充分说明在求职过程中,学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职业生涯规划

当问及毕业生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时,有54.2%的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占了半数以上。问卷中第11题你是何时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其中46%的学生是在大四,21%是在大三,有11%在大二,有2%在大一,还有20%在求职时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完善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尽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5择业方向选择

对于毕业后的择业方向,其中选最多的三项依次为外资企业56%、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37%、私营民营企业17%。大学生对于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中,其中选的最多的依次为行业前景37%、工作环境34%、个人喜好和报酬15%。

2.6就业指导课的期望

调查问卷中第14题为你认为就业指导课对你的择业会有帮助吗?有73%的学生认为比较有帮助。第12题在就业指导方面,你认为何种形式对你帮助较大?其中辅导员咨询18%,29%认为是校院组织的讲座,42%认为是网上指导及课程,27%认为是就业指导课程。第13题你希望从就业指导课中学到什么?其中求职技巧59%,模拟面试45%,简历制作33%。第15题,当问及你认为在求职过程中最有可能遇到的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不足是?有53%学生认为是自我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外语能力13%,专业能力10%,环境适应能力2%。

3 对策建议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我校2009届毕业生的择业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择业时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社会应积极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3.1形成全程化分阶段的就业指导

大一阶段,学校就业指导机构主要是促进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唤醒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生涯定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成长目标;在大二、大三阶段主要是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阶段。学校应帮助学生与社会建立联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实践,帮助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培养团队精神,学习求职知识和技能,为就业与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通过实践让他们接触社会,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职业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化意识和素质;在大四阶段,主要是大学生求职的热身和实施阶段,应该针对毕业生双选会等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进行求职前的强化培训。就业指导课应重点介绍就业政策法规、择业心理辅导、求职技巧指导、职场生存和发展指导、就业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运用指导等。

3.2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建好以校园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调查发现校园招聘会成功率较高, 学生和用人单位受益大,建立以校园为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非常重要。所以,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在加强与老企业合作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与有关企业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沟通,洽谈就业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事宜,我校在与企业交流的同时,也宣传了学校,扩大了社会影响。另外,可以利用网络增加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这样就可以在就业指导教师相对于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小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开辟网络就业指导课程、网上咨询、网上推荐以及提供就业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

3.3广泛建立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毕业生实习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毕业生就业前必不可少的职前准备。因此,加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而很大一部分企业要求求职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因此,高校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可以为在校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接触社会、学以致用、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帮助大学生解决当前缺乏动手实践经验和就业求职盲目的实际困难。这一点需要学校、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企业承担起其社会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单位对外提供岗位实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莫军成,陈默.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实现途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高校考试作弊现状、原因与对策.文教资料,2008,(22).

[3]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构建――委托理论视角.药学教育,2008,(04).

[4]沈阳药科大学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药学教育,2007,(02).

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目前已经全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学校和大学生两个层面研究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就业事关高校的声誉与发展,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需要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一)学科专业建设要考虑社会需求。大学是专业教育,尽管每个人将来从事的不一定就是大学所学的专业,但专业对多数人今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巨大,而且走出学门的第一步求职往往要求专业对口,所以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就业率的源头。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就业面窄的专业可以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新建专业从设立之初,就要考虑学生出路;同时,要有超前意识,能够预测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目前暂时需求量不大的专业,但如果有发展前途,也可以先把架子搭起来,如我校工商管理系的物流管理专业,前几年了解的人并不多,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抢手货,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了100%。

(二)教学模式要随社会对人才要求而变化。未来时代的发展,那些具备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再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既博又专、文理兼顾的复合型人才必然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大纲的修定、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作适当的调整,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不少大学开设了实验班,实行分层次教学;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创业训练;开辟第二课堂,加强素质培养;还有一些大学实行按类招生等都是培养能力的好途径。

(三)积极开展就业指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据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几个主要因素为:工作福利(21.02%),自我价值的实现(19.21%),专业及个人兴趣(19.45%),工作环境(14.63%),社会需要(7.20%),工作稳定性(6.25%),社会地位(4.31%)。笔者在多年指导大学生就业中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或专业或待遇或地域一次性到位,如果满足不了,就一直等待。其实从国家人事管理角度讲,工资待遇、晋职晋级等往往都与参加工作的时间年限有关,如工资调整时,会规定某年某月某日前参加工作可能会提高一级工资,晚一天都不行;再如职务晋升,规定大学毕业工作满5年以上可以申报中级职称,中级职称满5年以上可以申报高级职称等,年限不够就没有资格。不少大学生总是以还没有找到最理想的单位为由,迟迟不就业,岂不知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为以后晋级埋下了障碍。

2、引导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智联招聘在全国各地的1.5万余名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日前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认为个人定位不清晰是就业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的占近40%。所以,不少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全面了解,找不到自己的最佳就业方向,盲目求职,成功率不高。求职前,帮助大学生全面分析一下自己,确定出我喜欢作什么(主要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个人爱好等)?我适合作什么(主要包括职业性格、气质、天赋才干、智商情商等)?我擅长作什么(主要是职业能力倾向,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字运算能力等)?我能够作什么(主要包括已掌握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等)?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指导大学生确定出其职业目标。这对大学生调整择业期望,调适求职心理,规划好职业生涯,转变择业观念,提高求职成功率将起到极大的帮助。

3、引导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现代企业都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非常看重个人的实践能力。智联招聘日前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认为在找工作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占46.9%。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就业能力,现在有些大学生为什么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就是因为缺乏就业素质,比如怎么打电话,怎么与人交往,怎么与人共事等,由一些年长的有社会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咨询,针对各层次学生实行个性化服务,进行必要的就业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4、就业指导从一年级作起,坚持四年不断线。因为刚入校的大学生往往比较迷茫,不知道该学些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积累那些知识,从那些方面锻炼自己,每年请毕业生向低年纪学生讲讲他们在求职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谈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一些要求,有助于在校生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质,增强以后就业时的竞争力。

(四)广泛开拓就业渠道。

1、树立就业事关学校发展,教职员工人人关注就业的观念。建立学校为主导,各系院为基础,毕业班班主任负责任的就业指导体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行业内声望高、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向社会推荐毕业生。

2、培育以校园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邀请企业进校园共商人才培养大计,积极牵线搭桥让毕业生和企业各取所好,自由结合。

3、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提前向社会毕业生信息,开展毕业生就业远程服务,进行网上双向选择,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管理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学生方面

(一)提高自身素质。据分析,具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献身敬业、知识面广、适应性强、能与人合作共事、有团队精神、外语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心理素质良好、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在校大学生要在四年的时间内努力锻炼各种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累就业的砝码。近年校园内出现的各种考证热即源于此。

(二)克服错误观念。

下列几种错误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

1.目标定位太高。这部分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上实惠的就业岗位,其择业不是为了寻找用武之地,而是为了能有个令人羡慕的工作,能有个丰厚的收入,他们信奉的是“三到”,即到大城市、到大机关、到涉外单位去。有些毕业生为了能找到自己心中的职位,不惜经费和精力,整天坐车在各大城市赶招聘会,推销自己,认为只有这些大城市才能满足自我,因而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

有些毕业生以考研、出国继续深造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认为“不到长城非好汉”,只有通过继续深造才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一开始就放弃择业(也有是在择业中找不到满意单位的)而进入考研大军,成为专职考研员。

2. 盲目乐观。有些大学生因整日忙于学习,对社会了解缺少,因而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个人的就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不甚了解,只是盲目地认为社会这么大,单位这么多,对自己一个已完成大学四年且无论成绩和表现都自我感觉良好的大学生来说,不是找不到单位,而是要挑选一个理想的单位,而目前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就业状况并不乐观,盲目乐观的心理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障碍。

3.不恰当攀比。看到其他同学签到了好单位,心里出现不平衡,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他能进大城市,好单位,拿高薪,而我只能去这个单位,我应当找一个更好的单位”,因此东攀西比,择业困难。

4.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认识不足,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一旦求职时遭遇到打击,就会对在“双向选择”的竞争中求得满意的工作失去信心,于是听天由命地消极对待,等待自己被打回原籍。

(三)提高应聘能力。大学生为了提高应聘的成功率,必须打动用人单位,注意提高自己在求职时的表现,比如提前对用人单位作一深入了解,以便胸中有数;精心设计自己的求职信和简历,突出与应聘岗位相符合的素质和能力;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聘前对有可能提问的问题充分进行准备,使自己显得从容镇定;设计好应聘时的衣着打扮,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征服主考官等。

参考文献

第5篇

Abstract: It has developed different kinds of social practice model among Europe, USA, Japan etc., which provide a lot of implication to Higher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 in China. We can use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and use value engineering to reform the new practice model suitable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关键词: 高职教育;社会实践;价值工程;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social practice;value engineering;model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21—02

0 引言

高职教育应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出发点,运用价值工程,结合具体的社会实践,为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实用人才,构建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和专业技能同步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增知识、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是大学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必要环节,是大学生学生生涯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因此高职教育要安排、设计好课程内容,为大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帮助。

1 中国高职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含义及价值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通过价值分析,学会使用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指标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通过社会实践为社会、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训练,在实践中学本领、受教育、长才干,这既能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又能使社会实践活动富于实用性。

1.2 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及作用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及:“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人才并非只是懂技能、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应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显然,社会实践已逐步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增强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还有助于就业市场的开拓。

2 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概况

①美国的“企业—职业教育契约(Business—Education Com—pacts)模式”。这是一种以改善职业教育的效果为目的契约,学生在签约后能获得暑期工作、培训岗位、未来就业以及大学奖学金等多种机会及待遇。“契约”对学生的教学、实习等环节都制定了具体的细节,并对学生上课迟到、平时成绩考核、学科学分的获得等做了统一的规定,学生只有达到各项指标标准,才能获得就业或是大学奖学金。此举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提高了教学和实习的质量,提升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②英国的“与企业合作创办新型的职业学校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发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以技术为导向,面向11—18岁年龄段的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教育,为当地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③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但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④日本的“企业访问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及其业务,最终确定将来的就业机构和岗位。通过企业访问,许多学生不仅增强了职业意识和从业责任感,而且找到了工作(被称为“内定”),达到了学习与就业的双重结果。

3 相较于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国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同时也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就业的切入点和支柱,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当今我国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人数每年增长率都在 10%以上,预计今后 3 年内还将以每年 50 多万人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我国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再加上解决国企下岗职工就业问题的任务依然很重,整个就业市场总体相对趋紧。中国毕业生网的 2007 年和 2008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中,更是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2010年仅江苏省新增就业人数就达到85万人。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全球性经济不景气的冲击, 特别是近期全球金融风暴造成的严重影响使我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放缓。二是由于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加,势必带来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三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 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四是大学生期望值不切合实际等。综合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形势下, 做好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

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均被列为影响就业率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 如“宁到外企做职员, 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转本”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据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毕业生选择“1000元至2000元”为自己能够接受的工资待遇,基本没有毕业生愿意接受月薪1000元以下的工作, 月薪底限定在3000元的还有很多同学。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点过高。

2.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就业思想准备不足,计划模糊

相当一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学专业、职业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和认识。学生就业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并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而目前大学生基本是到了大三第一学期末才开始准备。

3.依赖性强,等靠思想严重

学生表现出“四靠”:学习靠压(班主任监督学习);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

4.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戳穿,不得不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思想误区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开展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要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 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如果不首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辅导员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中应注重激昂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还可将政治教育作为辅导员进行结业指导工作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过校正人们思想行为来实现工作目标的。对此,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时,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即:根据对管理学生所学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方面的特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使大学生们能够真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促使大学生们能够顺利就业。

2.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从低年级起,向大学生传授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前将面临的就业等方面问题。让大学生明白就业就是自己的事,就业工程中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的素质与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成为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正确评价自己,正确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进入高年级,辅导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面对竞争,辅导员还能直到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诚信意识,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避免盲目从众心理。

总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各高校组织的宏观就业指导不可能针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微观指导,但作为学生辅导员应根据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学生入校抓起。让他们从进入高校起就逐步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但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并适时给予培训指导,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南京:思想政治工作,2005(5):3-6

[2]李海渡.试论班主任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太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17

第7篇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is worsening and the press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creas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the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of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from deepening educational reform,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 guidance, innovating means of employment services and vigorously carrying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关键词: 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应对措施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graduate employment;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208-02

1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自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国内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由过去的热点理论研讨,上升为社会各界高度关切的现实社会问题,本次“两会”也将其列为重点问题被提起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是与年俱增,而就业率却不断下滑。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上数据充分表明了高校面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任务的艰巨性和工作的长期性。如何认识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一项重要课题。

2从高校视角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就业难问题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结构矛盾还是主要矛盾。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已经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或者是社会上所不需要,或者是与实际需要存在差距,或者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2.2 就业指导和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滞后性

2.2.1 对指导对象和指导内容的认识不到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多采用在毕业生班级中开展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形式,有的干脆在毕业前由相关领导对学生进行一次总动员。有些高校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混同在一起,以为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签就业协议时盖盖章,向毕业生一些就业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偶尔开设几场讲座或设个就业咨询,或举行就业形势报告等。

2.2.2 忽视个性指导就业指导多采取集中对全体毕业生进行政策解读、就业信息、技巧指导,而针对毕业生个人的个性进行指导不足。[1]就业指导工作的应试性、指导方式及渠道过于单一等,难以满足学生对个性化指导的需求。

2.2.3 就业指导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不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多由大学老师进行就业指导,由于大学校园与企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不了解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导致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虽然一些兼职就业指导人员(如辅导员)了解学生情况,在就业指导方面有很大优势,但他们普遍缺乏对职业的具体了解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素质较低,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3 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是在“正规教育”之外,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很多高校尚未把创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被边缘化,成为就业指导的一项补充内容,或是以“创业大赛”的形式进行。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关注的只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学校设立的创业机构也都是为那些精英们准备的,大部分同学只能沦为“看客”。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师资培训也十分缺乏,致使创业学生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想创业的人多,选择创业的人少。中华英才网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大学生在回答“毕业后的意向”时,79.%的人选择找工作,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而在创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学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率高达20%左右。

3高校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1.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在解决专业结构、课程设计与专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教学模式与实际应用不相适应以及人才素质培养与用工需求多元化、素质要求复合化存在反差等方面的问题上下功夫。按照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修正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大纲,修订教学内容,改革传统课程结构,消减传统理论课程内容,强化专业实际技能训练,突出“实用、实践、实训”,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缩短高校与用人单位、教学与生产的距离。

3.1.2 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学为了解决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学校应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态势,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加未来职业的岗位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例如,尝试建立校企联合模式,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进行毕业设计;举办创业设计比赛,开展不同层次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等校园科研活动;邀请校友和知名人士到学校作职场介绍等。

3.1.3 加强实践课程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和外语水平是比较在乎的,普遍反映的是实践能力欠缺,所学知识与实践脱节。因此,高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进行社会实践,强化实践教学。

3.2 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2.1 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重点做好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创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就业指导、形势分析等多种途径,引导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冷静分析自身条件,准确合理定位。

3.2.2 开设就业指导课将就业指导课以必修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配备专、兼职就业指导课队伍,从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就业与自我定位、择业心理的调适、求职的方法与技能、简历制作、签约流程、考研创业与就业的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3.2.3 就业指导工作“关口前移”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在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就 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塑造自己,实现就业教育的全程化。为了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可以面向政府、工商界人士聘请职业顾问为学生就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广辟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3.2.4 加强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是指在普遍指导的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要学会运用心理测量、职业能力测验和性格、气质、兴趣测评等一系列现代职业指导理论、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

3.2.5 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诠释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提供就业信息的能力。同时,高校应尽力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供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观考察交流探访等机会、条件和政策,以提高就业指导前瞻性和针对性。

3.3 创新就业服务手段

3.3.1 开拓就业市场动员师生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的关系,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发挥校友作用,利用校友对本校和本单位比较熟悉的有利条件,介绍推荐毕业生就业。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开辟新的就业基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实行“专卖店”式的毕业生推荐工作。

3.3.2 建立就业基地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深交老朋友,巩固老基地;广交新朋友,开辟新基地。一是以各实习基地为依托,与实习单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努力形成和建立起实习、就业一条龙的相对稳定的就业实践基地。二是对长期从本校挑选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向他们推荐优秀毕业生的同时,积极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三是主动出击,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利用电话、信函及网络查询,主动联系,努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就业基地。

3.3.3 打造校企合作三大平台一是人才培养平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培训包,每年为企业订单培养。二是研发平台。共同开展技术开发、纵横向项目申报、技术革新、技术咨询等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三是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平台。学生学到了技术,做好了上岗准备,企业则完成了对学员的岗前考察,实习和就业实现了真正的“无缝对接”。

3.3.4 改进就业服务网通过电话联系、网络搜索、向用人单位发函以及人才中介等各种渠道采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及时向广大毕业生反馈。积极建设和管理好就业信息网,利用校园就业信息网沟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也为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提供方便。[2]开通毕业生专用邮箱和中国移动飞信服务,让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更加便捷。

3.4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3.4.1 培养创业意识通过创建大学生社团、开展第一及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日常活动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定期邀请创业有成的校友回母校举办创业事迹报告会,为学生介绍创业的经历和经验,加深对创业的认识。实施创业导师制,建立“师导生创”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不同专业学生“打通学科,横向联合”,在“多兵种联合作战”过程中,通过碰撞思想的火花,完成学科交融与特色互补的过程,达到了“1 + 1>2”的效果。

3.4.2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公共类必修课,并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加强专业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注重创业实践教学,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形成创业教学 + 创业模拟 + 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彻底改变我国创业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

3.4.3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指导大学生创业社团进行创业项目实践,利用校办企业等经济实体进行创业体验,建设一批有内涵、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创业成果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

3.4.4 完善创业指导创业指导要从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所需知识三个子维度来开展,辅以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在理论结构上完善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激起学生从基层做起和个人创业的热情,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44-02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法制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自身实践,在探索、交流和碰撞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自我提升内在认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行的统一。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根据“基础”课的内容及授课形式特点,可以构建以不同的实践教学学习单位为基础,课堂、校园、社会为阵地,学生参与、研讨、体验、探究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建立分层学习组织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普遍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普遍参与性,必须构建合理的学习组织框架。具体的做法是将一个大教学班按自然班分成大组,自然班内分成由6人左右组成的学习团队,实践教学以每个学习团队规模学习为主体。团队成员轮流担任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学习、调研、讨论等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记录人员。在实践教学中依据不同的形式以个人、团队、自然班、教学班为实践活动单位。

二、加强课堂实践教学

“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法律等实际,采用案例讨论、观点辩论、情境体验等多种具体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

1.案例讨论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这种实践教学,首先通过教师根据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方面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等设计教学案例,然后按照学习团队组内讨论教学班内交流教师梳理总结这一流程运行。一方面,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传递,包括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更有助于师生之间沟通,增加情感交流,从而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感情;另一方面,通过对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案例的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实践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的案例便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每个同学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不再沉闷;通过思维的碰撞,视野宽了,思路广了;通过教师的梳理引导,思路清了,道理明了,认识也有深度了。

2.情境体验也是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情境体验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对现实的某些情境进行模拟、再现、体验的活动。道德情境剧、模拟法庭、法制周报等都属于情境体验实践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第一步,由教师向学生说明开展情境体验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内容范围。第二步,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或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组准备,选择确定内容,并制订活动方案。第三步,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第四步,学生互评,教师梳理总结。

三、组织校内实践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观念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引发着诸多的思想碰撞;同时,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校园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实践的主要场所,校内实践应该做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有三方面:一是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诚信考试等学生自我教育活动。这需要与学生工作部门配合。二是校园问题探究。可以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如对大学生消费观念、人际关系、入党动机、择业观、恋爱观、法制观及课余时间安排、校园不文明行为等的调查,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锻炼成才。三是隐性活动的熏陶。教师应该结合“基础”课程的理论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入研究学生的内心需要和情感体验,消除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在活动中,精心设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

四、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基础”课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形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观念教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脱离了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将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也无从检验。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其社会实践可采取如下几种形式:

1.参观访问。可结合讲授内容和教学不同阶段,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监狱、法庭等。组织学生访问英雄模范、先进人物、名师和优秀校友。比如结合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旅顺万忠墓纪念馆、关向应故居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等,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材中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律精神”的学习,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开庭,到监狱参观,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程序,深入理解诉讼法理论中抽象的概念和程序;在法庭旁听过程中,了解法的运用和适用,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定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福利院等开展服务,定期开展义务法制宣传活动等,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服务他人、方便他人的同时,使自身的精神境界和个人修养得到洗礼和升华。

3.社会调查。根据“基础”课的内容,设置调查研究主题,大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假期到社区、乡村、企业等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相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书写调查报告。如结合“基础”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的理论内容,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到相关领域进行实践,了解本领域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状况,了解社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合理建议,书写调查报告。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进行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

4.通过虚拟网络进行实践。这种形式主要表现为:通过计算机,利用网络资源,对想要了解的专题如具体的法律知识等进行梳理和整合,还可以整理成幻灯片,组织更多同学进行学习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各种方式的灵活运用和相互配合使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

五、建立实践考评机制

“基础”课实践考评机制的建立,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改革考核主体,丰富考核形式,完善考试内容,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考试体系,实现考核重点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1.改变考核理念。建立起“以学生为核心”、“以人为本”的现代考试理念。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考试内容和方法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对某些实践活动,允许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照片、漫画、DV制作、报告、写博客等)展示自己实践活动的收获和体会,教师依据这些不同形式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考核。

2.丰富考核形式。探索口试与笔试相结合、个人与团体考核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比如,社会实践调查,除了每人上交一份调查报外,每个团队做一份实践汇报的PPT。在教学班内,由学生共同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每个团队进行答辩和评价,评出优秀团队,然后,由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优秀团队进行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之间对调查内容、调查过程等互相分享,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6,(Z2).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对策 思考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一路攀升,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高校毕业生成为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这其中既有教育体制机制问题,也有社会经济和学生个人因素。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需要学校、大学生个人和政府三管齐下:政府应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并出台促进就业政策;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学生个人应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强化素质能力训练。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剖析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舆论界争论不休。其实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还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着强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整体社会就业环境不宽松,二是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

(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专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1.专业设置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调整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而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的步伐,加之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2.高校专业培养方案脱离市场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多数学生应职后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适应周期长,一般要经过1年至1年半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仅2个月到3个月。

(二)学生个人素质观念落后导致就业难

1.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创业意识不浓。据2007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行业、假期和专业对口要求等方面。2004年至2007年,中华英才网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期望薪金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14%下降到2006年的4.3%。

2.大学毕业生整体素质偏低。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加之当前多数大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学校缺乏艰苦环境锻炼,学生普遍不能吃苦耐劳。

(三)社会宏观就业环境不理想

1.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是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个人长远发展是最主要的求职动机。但当前大多数私营企业用工缺乏长远规划,只使用不培训;部分私营企业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并且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2.信息不对称。对大多数求职者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是最主要的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但当前多数企业的招聘信息不能在网上公布,加之一些假信息的干扰(如传销组织的虚假招聘信息),求职者能获取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因此也就出现了招聘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有些企业为了寻到合适的职员焦头烂额。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方法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产学结合

产学结合是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也是体现高等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要立足自身办学要求,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来提炼、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2.校企合作,搭建学生实践教学和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是推动就业的重要保证。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把课堂传授的间接知识的教学环境与直接获取的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全面锻炼和提高。此外,校企合作不仅为学生参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场所,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

(二)创新大学生培养模式,变学历教育为能力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必须以人为本,以知识为载体,以创新为灵魂,以全球为背景,服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服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四个学会”的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学会”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指知识,而且还涵盖了除知识以外的素质和能力。高校毕业生凭借“四学会”定能由专才变通才,由通才变专才,从容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三)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就业网络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采取授课、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服务,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适应市场化就业的需要,努力使毕业生就业工作转变传统方式,努力做到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加强信息沟通,帮助学生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加强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注意建立长期稳定而又不断发展的供需关系和就业基地,注重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动员各方面力量,广开就业信息渠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和网络设备,给毕业生提供充足而准确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王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7).

[2]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J].中国教育报,2006-0-06.

第10篇

关键词: 理工科女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就业面临许多困难,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而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9年达到611万人,2010年达到创纪录的630万人,2009年普通高校女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48%左右。而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此引发的社会和谐乃至性别和谐问题不容忽视。在这庞大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并不享有男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许多用人单位不能对男生和女生一视同仁,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中直接打出“限招男生”的字样,有的用人单位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作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理工科女大学生已成为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使她们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由此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因此,准确把握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重视女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和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经济社会改革中,进步与落后,希望与失望,机遇与危机的挑战面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就业危机产生的失衡心理。

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是怀着很高的期望值走向社会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与社会中所得到的社会评价往往低于自我评价。于是,她们在心理上就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这种不平衡感给她们带来的首先不是对自我认识的重新把握,而是产生一系列走向社会的不适应,对未来感到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

2.生理特征产生的畏难心理。

女性特殊的生理状况妨碍了女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样性。首先,女性体力弱,某些工作她们无力从事或效率不如男性;其次,女性面临“三M”障碍,这就是“Marriage”(结婚)、“Matemity”(生育)和“Movement”(改行)。由于结婚、生育、家庭责任等原因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频繁中断和总的工作时间较男性短,加之中断期间工作被他人所代替,而后专业被迫改行等因素,因而,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常常是同等条件的女生一定竞争不过男生,条件好的女生可能竞争不过差一些的男生。女大学生也由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怕竞争,怕担就业风险。

3.价值观的困惑产生的依附心理。

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一直引人注目。女大学生尽管出于自强的心理肯于为自己的才能而奋斗,但内心深处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听从某种声音的暗示,而这种暗示常常会潜移默化地成为阻碍的力量。于是追求“功利”产生的依附心理,追求“安乐”产生的依附心理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时下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个好老公,少花十年功”寻找富翁、款爷做就业之石或全职太太的心理,体现了部分女大学生对功利的价值取向。此外,女大学生在择业中常常感到的是社会现实结构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型,甚至差距很大,而且在学校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定势、行为规范都受到了新的撞击。

4.个人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畏惧心理。

长期以来,社会强调女性应同时扮演好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期待女性应首先是“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性,其次是事业成功的知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只要职务升迁、专业晋升或发财致富,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成功者,而女人在取得了类似的成就之后,还要接受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家庭标准的衡量。当女性为了事业而忽视家庭时,就会遭受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指责,当二者出现矛盾时,社会压力常促使女性放弃事业而成全家庭。社会对女性的这种带有理想期待的、不公正、不易冲破的传统偏见和价值观念,致使女大学生惧怕职业成功给家庭带来负面效应,这种“成功恐惧”的心理制约了她们职业发展的成功动机。

5.长期被保护所产生的依赖心理。

从小到大都在被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女大学生,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普遍会产生依赖心理,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就业责任。这种等、靠的心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寄希望于家人帮她们谋取一份好工作,希望得到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从而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放弃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使她们彻头彻尾地变成依附者,不去了解就业信息,不懂求职技巧,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状态。

二、解决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大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

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2.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改变传统角色定位。

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体行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大媒体和社会团体的宣传和监督,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性别公平、男女平等的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女性的“半边天”角色,打破“女子不如男”,“女人天生就是家庭主妇”的传统观念,鼓励让男人分担家务,带孩子,让女人挑战工程师、计算机、企业管理者等从前几乎由男人统治的职业。并可对此建立适当的激励措施,如女工程师可享受优遇等。

3.理工科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女性在语言能力、思维的缜密性、管理能力和忍耐力方面较之男性有着很明显的优势。理工科女大学生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明鉴自身价值,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就业或创业。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校配合,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女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首先,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契合,同时还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通过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素质训练、组织职业培训等途径,提高女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其次,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女大学生认清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早进行职业规划,适时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就业技巧、求职礼仪、求职心理健康、权益保护等内容的讲座,增强求职的信心。

5.政府干预,营造良好的就业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政府在高度重视就业的前提下,首先,应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察力度与管理,减少或消除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适时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其次,分担企业录用女职工时所需的“自然附着成本”,完善支持女性就业的生育保障制度,减少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最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理工科女大学生因就业难,无法尽情演绎才智,释放自身的巨大能量,从而限制了与男性同等地承担社会重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一腾讯在2009年11月26日至2010年2月25日关于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Z].

[2]冯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3]张祝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13):54.

[4]刘芳,王进.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对策[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1).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78-02

近十年来,校园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几起比较著名的校园杀人案的杀人动机都是“琐事”。“琐事引杀机”看似难以理解,其实这样的动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起案件的。1997年北大投毒案是因为王某与朋友关系趋冷,便起杀心;2007年中国矿大的投毒则是因为常某对三名同学心生不满;2012年年底的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砍杀案也是如此;2013年3月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因生活琐事向室友投毒并致其死亡;刚刚发生在南航的案件起因则是被害人蒋某敲门打扰了袁某玩游戏……一系列校园恶性事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中心在2002年一次大规模调查中发现:有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十年后,据《2010—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27%、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或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近九成学生心理出现困扰。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一类学生即有一定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在12%左右。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凸显,国家也明确规定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各高校也都成立了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体系,不少学校存在用活动代替教育,用单一讲座代替课堂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搞“一刀切”,忽视年级间的心理差异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教学内容单一,无系统,不规范,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没有全面的教育规划,无主次,无重点,无层次,缺乏针对性,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适应、成长成才、择业交友等热点问题联系不紧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过于单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全方位、多格局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各年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心理的动态变化,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大学一年级是人生的转折期,也是人生的一道新的起跑线。调查资料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表现和暴露在大学,根子却在中学,甚至小学。应试教育使学生被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小学生青春发育期的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被应考这个“中心”任务所掩盖。由于缺乏全面的教育引导和培养锻炼,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相应解决,到了大学,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挑战,因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还是对中学和高等学校的两个不同教育层次,都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上来,帮助他们尽快转变学习方式、适应新的环境,学会独立安排学习和生活,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层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二至四年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与一年级的适应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否有效地处理和控制一年级出现的各种心理适应问题,不仅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降低高年级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第二层次为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学生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他们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建立了新的心理平衡,但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要求不断地做出抉择,这一时期充分展示了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是每个人按自身独特方式塑造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处理好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引导和培训,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意志力,挖掘潜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自立性,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展专题讲座,围绕学生关注的学业问题、恋爱交友问题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要着力构建教室、宿舍、校园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进教室,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的学科教学紧密联结起来,不断化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各种心理问题,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不单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也将是实现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建立起一支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参加的专职咨询队伍,以宿舍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单位,充分发挥朋辈咨询的优势,宿舍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安慰,降低心理压力,缓解情绪紧张等,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效,有效地化解大学生生活当中各种难以应对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活动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生活充实。要充分发挥各种大学生社团、群众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氛围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广泛交友与合作中,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进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健全的人格。第三层次为毕业生。对于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对他们进行求职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正确认识职业特点,树立自信心,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以开设就业心理活动课或专题知识讲座的形式广泛开展心理潜能训练,挖掘职业潜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同时进行适应性教育以利于毕业生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个别辅导与团体训练相结合。一方面针对个别大学生,如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实现专业化的指导;一方面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发挥合力,共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期。

三、加强层次性教育要关注的几点

1.处理好普遍性教育和特殊性教育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不能因为层次性、特殊性教育而削弱,层次性教育也不能替代普遍性教育。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常态,通过普遍性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简单的心理调适技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征,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而针对某一阶段、某一层次的教育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处理好特殊时期的心理困惑。普遍性教育与特殊性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普遍性教育为特殊性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殊性教育能更好地巩固普遍性教育的成果。

2.层次性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学生的现实心理特点,不能绝对化。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全程化、全方位的教育理念,要看到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相对其他层次而言的,不是固化的、绝对的,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促进的。第一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其后两个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第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生涯的质量,而第三层次的就业心理辅导是前两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体现和升华。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内容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特点,并随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当面临重大的生活事件时,如近期出现的系列校园室友投毒、刺杀等恶性事件,各层次的重点都应是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因而层次性的教育应是具有强大灵活性和广泛适应性的教育。

3.在每一层次的教育内容上,还要注重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教育的普遍原则,因材施教。教育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在每层次内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山东科技大学2012级学生为例,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显示,男、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其他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抑郁、焦虑、恐怖情绪体验高于男生,总分也明显高于男生,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思维特点、应对方式有关系,女性的思维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情绪、情感波动比较大,容易思维狭窄,而男生的思维相对理性一些、豁达一些,更注重事物的大方向、善于变通不固执,这决定了女生的心理负荷要大于男生。另一方面,我校以理工科为主,对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及动手实际操做能力要求更高,这使得女生在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大学生活上面临更大的挑战,造成了她们对未来的焦虑、不安。这就决定了在开展新生大学适应教育时,要根据学生性别特点,分别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针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开展专题教育,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边远地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也才能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有效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心理问题的积聚和爆发,必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既要立足全局又要抓重点、抓关键、分层次、有系统地解决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邹广万.试论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0,(01).

[2]宋敏.教室、宿舍、校园──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教育.

[3]付玉华.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与辅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7).

[4]屈正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5]严由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2006-10.

[6]黄粦,李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考察──由马加爵杀人案想到的[J].财经科学,2004,(增刊):217.

第12篇

[关键词]就业形势;途径;充分就业

1引言

地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形势下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为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提供一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有630万人,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有700多万人,而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10年还超过30万人,达到660万人。由此可见,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多数半年前处于失业状态的毕业生还在继续求职,8个本科专业及7个高职专业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本科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最多的是法学、英语、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而高职毕业生失业率最多的是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因此,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3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分析

目前,地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主要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等方面。

3.1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

许多高校毕业生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时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偏远落后的西部山区、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落后地区人才缺乏,是大学生不愿工作的地方。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压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强调直辖市、副省级城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1.2%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自主创业。本科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多数是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其他专业进行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

3.2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显著。很多地方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择业时过于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工资待遇低下,文化水平不高,地域偏僻的地方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域的发展。

首先,地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重影响了其就业率。2006年的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专业对口的要求、对行业的要求等(费小平)。《2010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普遍都下降,其销售及营销等核心知识急需改善,动画等本科专业及临床医学等高职专业都被列入2010年中国大学生“红牌”专业。

3.3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许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差,不能适合企业的需求。在择业时过于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地方大学生不仅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其综合能力、自身素质及知识水平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影响了其应聘的成功率。大学生往往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工作单位的要求。其次,地方大学生往往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的稳定性较差,从而降低了工作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程度。

4新形势下地方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策略

为保证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提高其就业率。学生本身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4.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传统的就业观念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严重影响了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因此,大学生应该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调整其心态。在初次就业时,大学生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能期望太高(费小平)。

地方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偏爱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待遇好的地方,而歧视西部地区等偏远落后的地方。只要能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作就应该予以考虑。大学生应该明白只要能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任何工作岗位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能持歧视的态度对待任何工作、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

4.2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以保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学校应该注重调整学生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及就业单位的资料等。此外,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应该注重就业指导的连贯性及时效性(张瑜)。

社会应建立地方大学生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及监督,加强其就业的指导力度及效度,以保证其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自身的观念问题、社会原因及学校对培养目标的宣传教育引导不无关系(刘艳梅)。

4.3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应该增强其综合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学校应加强对地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

除书本知识要牢固掌握之外,地方大学生应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学生本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及社会竞争力。学校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及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习活动,引导学生发展社会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培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

5结论

就业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保障形式,充分的就业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维护社会的和谐,保证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当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其综合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在择业时重城市、轻农村,重就业、轻创业,导致了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

为保证地方大学生的充分就业,社会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及综合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费小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与分析[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