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大学论文

地质大学论文

时间:2022-02-02 15:42: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大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大学论文

第1篇

研究生培养的使命

(1)一定的研究生规模和良好的结构比例。尽管学校有很多困难,特别是空间困难,但是,研究生规模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应该尽一切可能适当扩大,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规模与比例。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不仅能产出大量SCI论文,而且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2)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程序规范,要求标准高,竞争激烈,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预选赛。作为从研究生教育起家、以培养研究生为重要特色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必须长期不懈地重视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产出,这既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前奏。(3)SCI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尽管对SCI论文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在依然没有超越SCI阶段。为了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下大力气重视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当每个研究生都可以发表高水平的SCI论文时,我们才有资格讨论SCI论文是否重要。SCI论文目前依然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研究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评奖的重要基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不能再走仅重视SCI论文数量的老路,而要更加重视SCI的质量,催生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产出,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4)发明专利数量与转化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一定数量的工科研究生,除了鼓励研究生产出高水平的SCI论文外,还应鼓励研究生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易于转化的发明专利。(5)国际化程度与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国际化视野,而且为扩大学校影响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会大大促进学校科研水平上台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要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是必由之路。

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

遥想当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地学研究生培养方面独领,成为中国地质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近年来虽然学校发展很快,但研究生培养出现了新的困难,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师资力量有限,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偏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6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91人,副高级职称269人。2012年学校实际报到硕士研究生1743人,博士研究生377人。如果这些研究生全部由学校的教师来指导,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每人指导2名博士研究生,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平均每人指导3.8名硕士研究生。按研究生学习时间为3年计算,每个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平均指导6名博士研究生和11.4名硕士研究生。相对于师资力量来说,我校研究生规模偏大,每个教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特别是传统优势学科每个教师带的研究生太多,负担太重,压力过大,疲于奔命,不仅影响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也使学校一些管理政策失灵。(2)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待改善,非地质专业的研究生偏多。研究生报考有一个就高不就低的基本规律,即学生要么选择自己的学校,要么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高的教学或研究单位,很少有学生选择比自己学校声望低的教学或研究单位读研究生。30多年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地学研究生的首选之地,不光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的学生青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而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的学生也纷纷加盟。加上当时招生人数很少,招生优中选优,生源很好。经过30年的发展,学生报考研究生对学校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研究生报考就高不就低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近几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中几乎见不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导向作用,近年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生源比例明显下降,跨专业研究生比例明显提高,非优势专业研究生比例增长过猛,导致研究生培养效率下降。跨专业研究生的成才率太低,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不高,非传统优势学科研究生对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率也不高。(3)培养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目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培养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等方面管理都比较粗放,体现学校的意志不够,需要进一步改善。(4)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导致动手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归结到研究生培养环节中。之所以将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是因为这个问题太突出了。留学生的实践表明,中国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绝不比外国人差,直到硕士阶段都不明显输给外国人,但在博士阶段实验室动手能力普遍不高。这与我们的研究生学习研究长期与科研仪器脱钩不无关系。(5)鼓励创新型、拔尖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大锅饭现象盛行,耗费了学校大量优质资源,影响了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标志性成果的产出。(6)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不高,主体限于国内办学,虽有一定的国际交流,但规模不大,水平也有限。(7)研究生管理多为按部就班的服务,创新不多,特别是对全局具有带动作用的创新不多。

研究生培养的出路

1.加长板凳,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师资队伍尽管学校现在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办学空间和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但是,从学校长远利益出发,研究生规模不仅不能缩小,而且应该尽一切可能适当扩大,特别是要扩大博士生、免推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生规模与比例。为了解决师资队伍短缺的困难,在目前情况下,只能采取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师资队伍,特别是扩大硕士导师的数量,来弥补研究生导师不足。可以通过聘请与吸纳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研究所及地调中心,各省地矿局(厅)、各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各省级地质博物馆、石油公司、油田、矿业公司等单位专家学者作为研究生导师来扩大师资队伍。近年来地质、矿业、石油、工程、环境等市场持续火爆,经费充足,而人力资源紧张,对研究生这种人力资源需求很旺,而且一大批专家有带研究生的热情。这些专家和领导一旦成为我校的研究生导师,会允许甚至鼓励本单位的职工报考研究生,可明显扩大学校的人脉。来自一线的人员产出SCI论文的概率不高,但可在本单位做论文,就地解决问题,少占学校的资源。这项措施的落实,会大大缓解我校研究生导师资源不足、研究生导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会进一步扩大我校和社会的广泛联系。这项政策的推出和落实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政策上保证免推生和优秀生源不流失;二是校外导师单位、校外导师遴选的标准和程序公开透明,既要扩大指导教师队伍,又要保证指导教师队伍质量,以此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学校声誉;三是校外导师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主管业务,校内导师主管日常行为,使研究生有归属感。2.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改善研究生的专业结构改善和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需要减少跨专业研究生的录取比例,调整研究生的专业结构。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有下列几条:一是明确专业性极强的地质学及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的招生导向,积极鼓励学科交叉,但不主张大幅度跨专业的学生报考地质学及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二是在考试科目中增加数学;三是按照导师队伍规模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限制一些专业的招生数量,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出限量招生专业的招生人数;四是隐性提高生源毕业学校的门槛;五是加大面试和复试的淘汰率。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优化研究生的数量结构,减少大幅度跨专业研究生的比例。当然,优秀生源不足与一定的研究生规模是学校需要很好把握的一个问题。3.进一步完善培养环节(1)课程教学:适当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增加课程类别,减少单门课程的学时数;让研究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课程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会研究生干什么和怎么干,而在于教会研究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重在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招生工作:积极推进按一级学科招生和培养,既要考虑压缩研究生课程总学时,又不能影响研究生的就业,一定要让研究生在学校学会一门走出校门在社会上立足的手艺和本领。(3)增加实践环节,特别是增加有科研经费支持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高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将教师的招生数量与科研经费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挂钩。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活动,引导优秀生源与优秀导师结合。(4)密切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仪器的关系,让研究生从科学问题的提出、采样、测试和测试结果解释都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来提高创新能力。(5)在现有“产学研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从国家层面获得支持,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师资力量和实习实践基地短缺的现状。(6)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取得研究生培养和就业双丰收。“双导师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校内正导师,校外副导师,可以拉近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另一种是校外正导师,校内副导师,使学生有归属感。(7)狠抓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高质量成果依然是高质量人才的首要标志。SCI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发明专利依然是衡量研究生质量最主要的标准。让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环节,在科研中增长才干,根据自己的科研需要进行课程学习,而不是将课程学习仅仅作为拿学分的手段,不能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割裂开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高质量研究生和具有创新能力研究生的唯一标志。(8)改革“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使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所区别,更加侧重于实践环节。可尝试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一年上课修拿学分,一年在实践一线(时间先后可调整);不做论文,只做设计;由实践单位与学校、导师共同考核等做法,可在一些单位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然后推广。4.鼓励创新型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平均主义不是政策,只能是有限的资源白白浪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必须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创新,鼓励冒尖,让冒尖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与资源,让指导教师与研究生都安于创新,乐于冒尖,用于冒尖。围绕创新和冒尖组织和分配资源。下列几项工作应常抓不懈:实施“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工程”和“北京市优秀论文工程”,出台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要求与激励、保护措施,本硕连读研究生的要求与激励、保护措施和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激励和保护措施,包括拔尖研究生提前破格留校、出国研究,形成一个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的群体,备战“杰出青年基金”,为未来的院士储备人才。学校应统筹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给优秀研究生更多的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机会,促进标志性成果产出。根本不要担心派出去的研究生不回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选派留学生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应该像爱护野山参苗子一样爱护创新性拔尖人才的苗子。这样的苗子实在是太难得了,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应该聚全校之力,像重视培养“杰青”和院士一样重视培养“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百优”是“杰青”的苗子。另外,对不同生源和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资源投入,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还要改革研究生培养工作量的计算方法,从以量为标准计算向质、量结合、以质为主计算工作量的方向转变,让院系与指导教师从关心自身利益出发来关心研究生质量的提高。5.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化水平国际化程度是研究生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比例,国际化水平是指研究生是否在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际一流大学接受教育并联合发表成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是必由之路是开展国际化。通过下列途径提高研究生的外教开课率和国外学习率:(1)加强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2)资助研究生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3)举办国际性研究生学术论坛(如中日韩研究生论坛);(4)与国外高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5)系统开办研究生名师讲堂,将外教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在现有的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学校自主资助力度,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资助部分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研究生出国留学或交流。一方面资助我校研究生出国学习,另一方面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我校。加强与国外高校合作,探索与国外著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促进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我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对于研究生服务国际人才市场、培养世界公民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对出国学习学校积极性很高,学生积极性很高。由于政策上的缺位,学院基本上放任自流,指导老师是双重心理,在项目压力大时希望把能干的学生留下来干项目而不是出国深造。学校不仅要提高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程度,更要提高国际化的水平,从政策上调动学院和导师鼓励帮助学生国际化的积极性,对一定层次上的苗子进行政策上的非常规干预。6.研究生管理研究学校要把研究生管理当做科学研究,在全校范围内紧紧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立项,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规律,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舞台上要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声音,作为全国最早试办的33所研究生院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至少应该在研究生培养的某些方面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做出特色。我们不能满足于遵循规律,而且要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规律。加强学风建设,对学术不端的导师和研究生将重拳出击,绝不手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目前正处于艰苦卓绝的奋斗期,不进则退,退则死路一条。对学校来说,学风不端、学术造假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让我们前功尽弃,会让我们二次创业的希望和目标化为泡影。全校上下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我们的学术声誉。研究生管理一切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注重标志性成果产出,进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督导员队伍建设,发挥离退休教师作用,提高培养过程监控力度。推进优秀博士研究生的遴选与提前留校工作相关制度建设和实施。开展研究生教学评优、指导教师评优、管理人员评优工作,细化相关实施办法。研究生管理的要诀在于服务、创新和不折腾。服务在于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创新在于利用政策的灵活性,让政策服务于提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核心竞争力,不折腾就是尊重科学,提高效率,不折腾研究生,不折腾指导老师,不折腾研究生管理人员,营造和谐向上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环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稍纵即逝。研究生培养在学校的二次创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时不我待,我们则需要尽快行动起来,不断开拓创新,制定系统的研究生管理政策和条例并尽快试行,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应尽量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合理,保证政策条例足额到位,发挥效益,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服务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本文作者:王训练张寿庭段红梅葛文胜工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第2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课程设置;导师培养

作者简介:陈思(1989-),女,安徽阜南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关键阶段。而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则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先后于2003年、200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土地信息技术”等支撑技术教育,吸引了一批批生源优秀、基础扎实的研究生。但是现有培养体系是否能够应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新问题,充分发掘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此次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着重调研在校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次问卷从研究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课程设置、导师培养、研究生自身能力培养、就业与职业规划、建议这七个方面设置,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问答等形式,共计56题。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79份,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本文着重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导师培养两部分问卷结果,了解其培养现状与培养需求,以对现有培养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的最佳目标是,能够充分发动学校师资力量和广泛社会资源,培养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专业背景知识并且具有从事科研学术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项目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在国家专业设置中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从其学科性质来看,该专业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始终秉承“特色+精品”办学理念,强化“五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宽厚的地学背景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依托,重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造就“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分析

1.生源状况

招生数量在逐年递增,男女生比例较稳定,保持在1:2的水平。招生生源中,来自211学校的生源与非211学校生源比例基本持平,与此同时也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大部分生源为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考生,同时存在部分来自于相关度较高的跨专业考生,如: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GIS、环境工程以及极少数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专业考生。

2.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目前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要求不低于34学分。学位课包括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四门基础课及两门专业基础课(合计18个学分)。选修课设置学科热点类、前沿类课程,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自主选择16学分。

从研究生的学习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以及学分设置比较满意。其中53.25%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数量刚好,但仍有32.4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稍少,并且可供选择的范围和余地较小。55.84%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开设一些学科前沿方面的课程。

在专业课程方面,学生们反映希望能更多地学习到土地政策法规、房产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随着行业科研、课题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览量加大。同学们对自身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相当重视。对于目前的英语课时设置,51.95%的学生认为课时刚好,但同时68.83%的学生希望加强听说能力方面的培养,以达到真正能熟练运用一门语言的程度。

3.导师培养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反映与导师交流甚少。59.74%的学生希望与导师每月汇报交流1~2次,以便及时反映最新的学习动态,并得到导师的指点和建议。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41.56%的学生最希望能够在导师的帮助下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由导师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学术思想。

研究生认为出差调研对研究工作很有帮助。最想学到的是业务部门的交流经验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法,分别占45.45%、31.17%。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导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形成。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的指导与分析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品德修养无一不发挥重要影响。然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年增长,专业师生比不断下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学生与导师的有效沟通大为减少,导师对各个学生的针对性培养缺乏有效认知。

4.科研进展

调查显示,64.94%的学生反映科研项目和论文存在困难,32.47%表示比较困难,难点源于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大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欠缺学术研究能力,甚至有36.76%的学生表示自身研究能力存在不足。

针对自身的现有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示课余时间会加强专业理论及英语的学习,每天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为4~8小时。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看文献和写综述,各占28.57%以及23.38%。

大多数研究生都对于毕业是否应该发表文章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但对是否发表在期刊观点各异。

随着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课题项目不断增多,研究生获得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目前,研究生平均每年可以参加1~2项科研项目,且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多数来源于立项课题。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较多,但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仍有欠缺;参与学术研讨、交流会较少,特别是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这些情况极大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目前,学生大多参与的是校、院级的科技论文报告会,虽然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专业的深度探讨、交流还缺少良好的平台。

三、研究生培养建议

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了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两个模块的问卷结果。这两方面是科研与教学的集中反映。在当代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与教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

要实现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建设重点,并且针对性地完善改进。针对本次调研所显现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优化加强课程体系、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导师团队”三方面下功夫。

1.优化课程体系,扎实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高等人才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课堂体系、全面的课堂知识才能满足行业以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并进一步为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必修课”的构建结构十分合理,可以继续采用,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如何精简精选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选修课当中可以增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土地政策法规相关的课程,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此外,加设一些专业相关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等,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基本满意。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和转换师生角色互教互授的学习模式,学生认为相当受益。在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和研究并阐述、讨论、调研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思维。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教学方式,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笔者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思考;倡导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拓展,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

3.组建“导师团队”,全面培养人才

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导师带的学生也多于以往,使得多数研究生反映的“与导师沟通频率低”、“交流时间少”等问题难以避免。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团队式的导师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由一个学科领域的多位导师有机组成的团队势必能够将学术背景知识、学术思维、科研能力最充分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更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单个导师由于课题或其他行政事务繁忙,可以与其他导师沟通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研究生成长在一个高水平、无障碍的学术团队中,视野开阔,更利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选择;此外,团队建设将促进研究生的多层次教育,研究生与团队成员间进行多维联系,不同的学术领域、多元的技术层次及多样的科学体验将研究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优势。此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指导他们选修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中间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课程,使他们领会学科的思想,汲取学科的精髓,逐步成为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此外,构建探讨、启发、互动的交流模式,更多地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着重调研了土地资源管理在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完善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生源状况有差异性地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度和导师培养的合格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只有把好这一关,具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良好的导师培养,树立学术意识,培养科研思维,才能发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输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进而有助于学科的长足发展以及国土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渠丽萍,李江风,张丽琴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1):74-77.

[2]赵华甫,袁春,吴克宁.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9,(2):62-65.

[3]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5):22-27.

[4]王华,李江风,王占歧,等.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2):24-26.

[5]陈燕施,润身.关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5-26.

[6]邓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7,(2):1-4.

第3篇

关键词 信息素质教育 嵌入式教学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尔斯基提出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这种认识目前在国内已基本形成了共识。

信息时代,图书馆不再是传统的以“检索、获取、阅读”为主的简单信息服务,正逐步转向基于大数据的探索型个性化“信息发现、情报分析”服务。我馆2010年开始学科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主动面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科技图书馆服务。

嵌入用户教学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深层次学科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高校采用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新生入学教育、数据库培训讲座、日常参考咨询、通识课等。学科馆员嵌入式教学服务是学科馆员基于用户群体而开展的嵌入式教学。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界定,嵌入式教学是指把图书馆及其资源的利用教学作为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要求是既要教授专业学科内容,又要培养成功完成于图书馆有关的作业的能力,而且对两方面的学习结果都要进行测试。也有国外学者称之为“与学科的整合式教学”或“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的渗透式教学”等。

本课题开展了“嵌入式教学”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中的具体实践。学科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日历、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切入范围,设计了“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学科教师”相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案,分析各方案包含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策略。嵌入教学课程结束后,对专家老师和学生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初步探索了“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模式。

二、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

(一)嵌入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

2012年3月-5月对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珠宝学院大四学生进行嵌入毕业论文的数据库使用培训。学科馆员和教师沟通后,设计教学方案。根据论文选题检索中文数据库文献、专利、标准等。课程设置分为:根据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初步确定论文选题(由专业课教师和图书馆员共同辅导学生进行,图书馆员讲解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根据选题确定实验方案、论文大纲(主要由专业课教师负责);根据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其中,论文撰写过程中由图书馆员讲解ENDNOTE等工具的使用)。

(二)嵌入专业课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证研究。

2011年9月-12月将信息素养教学嵌入到环境专业学生专业课教学中。学科馆员和教师深入沟通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在专业课教师讲授《环境地球化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实践,课程结束后,由专家和学生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环境地球化学》是针对环境学院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本科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12学时的是上机实习。实习课程是“文献检索”的重要环节。学科馆员和专业课教师多次商讨后决定:将第一次“文献检索”课程安排在“绪论“和“环境中元素含量与分布”这两章课程之后,初步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技巧;重点章节“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模式”讲完之后有专业课作业,学科馆员讲解怎样在中文数据库中查找相关专业文献,同时安排一次上机的实践、交流时间;重难点章节“水环境地球化学”讲完之后有专业课作业,学科馆员讲解怎样在外文数据库、特种文献数据库(专利、成果)中查找相关专业文献;最后课程结束时安排最后一次上机的实践、交流时间,综合讲解学生在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图书馆员将“文献检索基本原理”、“中文数据库使用”、“外文数据、特种文献数据库使用”这 4次课程分步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协助专业课教学。

三、结果与讨论

(一)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效果比较。

文献检索课“嵌入式教学”课程结束后,由专家和学生共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参与评教的学生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嵌入式教学”学生人数有160人,占总人数的98%;传统组参与评教的学生有182人,占总人数的96%。参与评教的人数比例高,评价具备准确性和代表性。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和传统以文献资源使用和检索技巧为主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进行对比研究。“嵌入式教学”的学生评分普遍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评分。此外,多个学年的调查显示,在学生评教指标中较能直接反映学生对参与文献检索课学习兴趣的程度和对文献检索实际能力提高效果的评价中,“嵌入式教学”组给予“非常满意”的评分都高于传统组;“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评分都低于传统组。调查结果表明,文献检索课“嵌入式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与效度,本项目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嵌入式教学”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笔者分别和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10名,青年教师10名,大学生22位探讨“嵌入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考试形式等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十分肯定,他们一致认为“嵌入式”教学模式有效、直接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质,学生易于接受、专业课教师乐于参与,教学效果显著。同时,老师们也给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二)“馆员-教师”协作模式研究。

在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教学服务时,“馆员-教师”协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方式,只有通过馆员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一方面,馆员为教师提供有关的咨询和支持服务,包括解答教师的相关问题,为教师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堂的讲座、提供直接用于课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素材等;另一方面,馆员参与教师的教学团队,或参与教学大纲的编写、作业的设计、或到课堂讲授信息素养方面的内容、进行信息检索演示等。与课程的结合以及与教师的合作使信息素养能够与研究方法、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和学术交流等的教学密切融合起来,并与专业课程学习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科馆员嵌入式教学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支持学校课程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甚至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

四、结语

上述教学实践表明,“嵌入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以教学实践为重点,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授“检索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际检索能力的培养。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易于接受、专业课教师乐于参与,教学效果显著。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科服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信息素质教育是学科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服务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信息能力和需求。图书馆员全过程地嵌入到整个教学和研究过程,从细微做起,为教学科研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员主动寻求改变,来适应社会变化和大学发展潮流的努力尝试。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图工委2011年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图书馆员―学科教师”相结合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馆员,博士,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革. 以读者为中心的嵌入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 图书馆学刊,2013,01:60-61.

[2]高协,宋海艳,郭晶,李丽. 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3,02:10-14.

[3]张玲,初景利. 嵌入学位论文撰写过程的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13):16-19,79.

[4]欧阳峥峥,吴鸣,刘艳丽,张杰龙,宋秀芳. 嵌入中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1,13:10-15.

第4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新的地质黄金时代的到来,地质类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例如,(1)工科教育理科化。具体体现为简单套用理科教育方法、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论文数量远超毕业设计等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类高校,一是地质类传统强校,它们原本走的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且受“重理轻工”思维影响,故出现工科教育理科化的问题也不难理解;二是部分新办院校,其地质类专业因缺少办学基础和办学经费,实验教学条件(尤其是仪器设备、岩石和矿石标本等)较匮乏,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高校缺乏办学自、国际化办学进程较缓,加上评价体系混乱且名目繁多,各个高校疲于应付,重申报、轻建设,千校一面,反而丢失了地质类高校/专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模式的多元化。(3)师资整体水平尚待提高。具体体现在师生人数比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18、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较大、学术大师及教学名师数量较少等问题,这主要是受前些年全国范围内高校盲目扩招和学术界浮躁之风的影响。

二、几点思考

1.回归工科教育,加强地质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地质类专业首先应回归工科教育,即应该从学校、院系和教师多个层面认真思考地质类专业的定位、特色与学生就业出口等问题,是要消除“重理轻工”思维的影响,做到地质理工科均衡发展,而不是要否定地质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应该强化工程素养和工程训练,加强学生地质基本功和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重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教育,实施地质工程或找矿勘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逐年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高校简单地运用软件,看似可以抑制学术抄袭现象,但实际上软件并不能准确判断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否构成对别人学术观点的抄袭。对于毕业设计而言,存在着更多的尴尬,所引用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成熟技术无疑多为“重复”,而设计所得出关键成果(如公式、数据等)又不在范围之列。

2.开展专业认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其预备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学历的国际互认协议,始于1989年,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目前拥有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5个正式成员和6个预备成员。2013年下半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地质工程教育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实现国际互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又相继进行了认证工作。2015年地质类专业认证将全面展开,届时更多高校的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将参加认证。推进地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实行国际评价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项好的做法是发起成立了“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其成员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10余所世界地学一流大学(学院),通过建立联盟高校之间联动协商机制,开展包括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科技项目合作与共享、本科生交换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互派访学交流等方面的深化合作,促进世界地球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OBOR)建设也为地质工科的国际化办学带来新的机遇。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基建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合作与竞争的地质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保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进一步调整高校治理结构,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权,坚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及办学多样性原则。其次,应因材施教,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拔尖生培养与普通生培养相互补充,多元化人才培养建议在《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有明确体现。再者,应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提倡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自主学习)、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结果考查,提倡过程考查、创新意识和能力考查)、野外实习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含视频公开课、MOOC、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坚持“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郑州大学实行的创新学分值得推广,即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这些学分来源于参与科研立项、、申请专利、参加学科竞赛、听学术报告等,并通过一套计算规则折合为学分。

4.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构建社会评价体系建立地质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地质科教联盟,做实产学研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探索协同创新和育人机制,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结合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实、专业认证工作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承担本科生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联合用人单位业务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长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情况和毕业生成长情况,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吉林大学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将以往到企业去实习改为到企业去学习,即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和综合设计连同生产实习都放在企业或产学研基地中进行,这样既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又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中央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将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权交给社会。随着教育部转化政府职能的工作推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高校教育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必须打破管理僵化、评价名目繁多及高校办学自小和疲于应付的现状,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的地质类专业认证为龙头,取代原有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

5.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搞好地质类专业教学同样离不开优良的校园人文环境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文环境对于地质工科人才的品格修养树造尤为重要,地质类专业属于艰苦专业,从业者常年与深山荒漠打交道,奉献精神、事业心、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强健的体格是必备的素质。然而,“地、矿、油”等行业性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较弱,亟须加强建设。2013年大学生原创话剧《大地之光》的公演就再次说明了行业性院校需要人文环境、也能建设好人文环境。该剧再现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热爱祖国、敢于担当和严谨治学的一生,在武汉、北京等地巡回演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当前,我国地质类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高水平师资是办好高等教育的最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对大学教师的冲击同样不小,“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已较普遍。因此,应倡导“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追求学术卓越,构建多元化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及职称晋升条件,同时减轻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事业和生活压力;应加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团队建设,为青年教师培养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倡大牌教授上讲台,坚持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并将青年教师的助课活动也纳入工作量计算;应开展对西部地区及新办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促进教学经验交流。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地质类专业师资队伍。

作者:夏庆霖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第5篇

关键词: 深基坑; 支护结构; 优化设计

1.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特点

1.1 基坑深度越来越大

为提高有限的建筑地块的利用率,很多建筑都朝着地下空间发展,地下3~4层已属常见[1],6~7层的地下室也不断出现,基坑深度多大于10m,有些建筑的深基坑深度甚至已经超过地面建筑高度。

1.2 地质条件较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建筑物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根据城市规划需要进行相应的建设,因此,很多深基坑工程只能建设在地质条件较差的位置,极大地增加了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难度。

1.3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周围环境复杂

在很多情况下,建筑企业在基坑周边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其它工程,而在这种情况下,再次进行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的建设,不仅导致深基坑支护结构自身安全可能难以保证,同时还可能对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影响。

2. 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2.1 深基坑支护结构优化方案的选择

表1 常见深基坑支护结构形式特点

[结构形式\&适用条件和特点\&土钉墙\&施工快速、成本低,但是一般应用在基坑深度小于15m的深基坑

支护工程中,而且在软土基坑中不能应用。\&水泥土墙\&利用搅拌桩和旋喷组合形式施工,

适用于深度小于6m的基坑支护工程。\&排桩\&适用于规模小以及排桩桩顶要求较低的基坑。\&双排桩\&刚度较大,尤其适用于地下存在障碍物无法施工的情况。\&地下连续墙\&整体性较强,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基坑支护工程。\&]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支护方案的优化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层土壤特性差异以及地下水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对此,需要综合考虑施工地点的实际地质条件来选择最优的支护方案,表1给出了常用支护结构形式的适用条件和特点。

2.2 支护结构方案的优化

深基坑支护结构工程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成本、工期、环境、可靠性、复杂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的部分因素属于模糊因素,可以通过多目标决策模糊集理论进行评价,从而获取最佳的基坑支护结构方案。

根据指标总权重,对实际工程中各支护方案对优的隶属度的大小分别进行计算,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最后选择对优隶属度值最大的支护方案作为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方案。

3. 结语

论文分析了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案进行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通过实践的应用,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实现深基坑支护结构方案的优选和设计,对保证工程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传波. 武汉地铁站深基坑支护结构参数优化系统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2(06): 1267-1275.

[2] 李军权.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J]. 中外建筑, 2016(02):112-113.

[3] 戴佑斌, 张尚根, 周早生, 等. 模糊一致矩阵理论在地铁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 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10):1162-1165.

第6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国内各高校也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目的是使更多的海外人士和海外校友能够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进而推动高校的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合作。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之一,高校英文网站中的新闻英译质量就直接关系到外宣的跨文化交流的效果,进而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

高校英文主页新闻的特征

笔者承担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主页英文版网站的建设工作,并直接参与了汉语新闻的英译工作。需要翻译的内容基本为“硬新闻”,即从新闻报道内容或报道对象来讲,是“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甘惜分,1993),集中报道了学校近期的学术交流合作活动和重大科研成果等。

高校的校园新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新闻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教育性、专业性,接近性等特征,即通过新闻舆论的感染和引导作用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专业性是指新闻内容直接报道和反映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具体专业问题;接近性是指校园新闻与读者关联较近,容易有亲近感和认同感(王瑾,2005)。

高校英语新闻读者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生活在国外的以英语为母语,并有意与中国高校展开交流合作的外国专家学者;第二类是海外华人华侨,尤其以校友为主;第三类是有意申请到该校学习或已经就读的留学生以及外语学习者。在对外宣传中可以假设目标读者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因此语言交际应该是新闻翻译的重点。这必然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如何传递语言信息就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看地大英文主页汉语新闻英译的过程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它认为,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行为,也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语际间明示—推理的阐述活动。(文军,邓春,2003:88)阐释活动。Ernst-August Gutt在他的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ation and Context)中提出,辖制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在这一阐释活动中,译者应首先明确自己既作为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接收者,又作为译文读者的交际者的双重身份。翻译的全过程实际上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而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类似。以如此的翻译理论为出发点,我们再仔细审视一下高校英文主页的新闻英译过程:

首先,关联理论翻译观把翻译看作以读者为导向的活动,因此,高校主页的新闻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在准确地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满足读者的需求。此双重的目的理念应该贯穿整个实践过程,译者不能偏离这样的指针和方向。第二,在高校主页的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重点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期待,这是由翻译的最终目的以及翻译活动本身决定的,因此高校主页新闻的翻译应该侧重于学术动态、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以及科研等等。第三,因为高校主页的新闻翻译工作是一个“源信息—译者—读者大众”的过程,所以译者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解决,务必做到翻译精准。第五:在明确翻译目的并仔细考虑读者需求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要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策略以及翻译方式。在方法策略选择上,原文的信息和文化文法特点以及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因素都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考虑,之后再决定是选择直译、意译、解释性翻译或是其他的翻译方法。

学校新闻记者一般由学生担任,由于缺乏对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视,可以看到中文新闻稿件中时常存在着信息模糊、行文拖沓冗长、逻辑杂乱无章、套话充斥等问题。因此新闻翻译开始前要对中文稿件信息作预处理,做到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原文语言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整、删减、编辑、加工。

·镶补

如:4月8日晚,我校第二届“中西文化月”开幕式暨专场晚会在弘毅堂举行。

在这句新闻中,弘毅堂作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校礼堂,对于地大的师生来说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境外读者来说可能就不太明白了,须提供必要的背景注释或者是解释。因此试译为:

On the evening of April 8th, the second “Cultural Season” Opening Ceremony was held in Hong Yi Tang (the school auditorium).

·减肥

有些新闻内容信息量大,篇幅较长,为了更符合读者群的文化和语言习惯,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需要对原文进行删减,有选择性地翻译。下面的这则新闻原文很长,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把节选的部分中的第一段删去,只保留第二段的翻译。

如: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来校讲学 报告会开始前,欧阳自远为我校广大青年亲笔题词寄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题词,鼓励大家积极投身到探索宇宙奥秘和嫦娥工程的行列,共同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及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做出贡献。“我们坚信青年人会担起这个担子,而且会干得更好!”他满怀信心地说道。 欧阳自远以《嫦娥工程——中国人的探月梦想》为题,详细介绍了月球对人类的重大意义、月球探测的历程与成果、“嫦娥工程”的成果及规划等。报告图文并茂、数据翔实、通俗易懂、激动人心,多次赢得师生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With the theme “Chang E project—Chinese Dream of Exploring the Moon”, Ouyang Ziyuan gav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moon to human beings, the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moon exploration, the success and plan of the Chang E project and so on. The lecture won warm and long time applause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 many times because it was full of words, pictures, detailed data as well as exciting and easy to understand,

·重组

中文新闻中,为了表示尊重通常会在人名前加上很多的头衔或修饰语;或者会遇到一连串的人名,尤其是各级领导出席某个场合的情况。中文表达通常都是把这些人名作为主语,但如果英文翻译也采用这样的语序势必会使句子显得头重脚轻,所以翻译的时候需要变换表达顺序,重组整个句子结构。

如:9月23日晚,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6届校友欧阳自远来校讲学。

On the evening of Sept.23rd, Ouyang Ziyuan, chief scientist of the project of lunar probing,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he 56th alumni of CUG (Wuhan) came to CUG and gave a lecture.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核素识别;支持向量机;B样条平滑

中图分类号:TP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2-0355-04

传统的基于[γ]能谱解析进行核素识别的算法[1],在较低放射性水平下的情况下,存在核素识别速度慢,对“相干核素”(多种核素混合)识别效果较差的弱点。核素识别问题从本质上可以看成一个机器学习中的分类问题,虽然分类的方法很多,由于核素识别过程中获取样本数据较困难,训练集较小,适合使用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方法来进行识别。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作为一种较新的机器学习方法, 具有出色的学习及推广能力, 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SVM 能够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和局部极小点等实际问题,具据有较高的分类能力和计算效率。与此同时本文对确定峰位及特征值提取做了改进和优化相较于文献[1][[1]]提出的核素识别算法及BP神经网络算法,提高了重叠峰的识别率,很好解决了相干核素的识别问题,找到了一种快速、有效、稳定的核素识别算法。

1 数据预处理

[γ]能谱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谱数据平滑、峰位确定、本底扣除等几个主要环节。为了在SVM分类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对这几个环节进行改进。该文主要对寻峰计算做了优化和改进以使SVM得到更好的效果。

1.1 峰位确定

目前存在的寻峰方法主要有一阶导数寻峰、二阶导数寻峰、对称零面积寻峰,协方差法寻峰等。

其中导数寻峰和对称零面积寻峰在寻峰之前对计数统计质量数据要求较低,不需要进行数据平滑,统计假峰及高基底的抑制能力及重峰的分辨能力来看,故而在本文采用了导数寻峰和对称零面积方法相结合的办法来实现快速峰位确定。

1.1.1 导数寻峰

导数寻峰主要是采用一阶、二阶和多阶求导,从而确定最值点,在峰位确定过程中,主要是确定其最大值点。

一阶导数寻峰:若函数[fi0]在[i0]道的一阶微商为0,即[f″i0>0,f′i0=0],[fi0]取得极值。

二阶导数寻峰:若[fi0],且[f″i0=0],当[f″i00]时,[fi0]为极小值。

从实际的效果上来看导数法在对单峰、强峰及弱峰的效果较好,但是在重叠峰等识别上存在问题。从灵敏度上来看:一阶寻峰的灵敏度最高,二阶次之[[2]]

2 基于SVM的核素识别方法

2.1支持向量机原理

支持向量机[2]最早由Vapnik 等人提出,是一种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的统计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将向量映射到一个更高维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建立有一个最大间隔超平面。在分开数据的超平面的两边建有两个互相平行的超平面,分隔超平面使两个平行超平面的距离最大化。假定平行超平面间的距离或差距越大,分类器的总误差越小。最优分类超平面的构造最终归结为在原空间上求解一个凸二次规划问题。

4 结论

本方法一方面通过对峰位确定方法改进来提高特征量提取的精确度,去除[γ]能谱中重叠峰对相干核素识别中的影响,另一方面使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实现核素的快速分类。通过与传统方法的比对,新方法在识别相干核素方面达到了很好的识别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亮. 便携式[γ]谱仪中的核素识别算法[J].清华大学学报,2009,49(5):635-638.

[2] 刘永刚. γ能谱谱数据分解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1.

[3] 张学工.关于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持向量机[J].自动化学报,2000,26(1):32-42.

[4] CHE N Liang, WE I Yixiang. MonteCarlo simulations of the SNM spectraf or CZT and NaI spectrometers[J]. 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2008,66(8):1146-1150.

[5] 孙宗宝,孙名松.基于核主成分提取和支持向量机入侵检测[J]. 信息技术, 2007, (7): 29-31

[6] 樊卫花,王卫萍,侯胜利.低本底多道γ能谱仪解谱应用软件的开发及应用[J].岩矿测试,2006,25(1):31-34.

[7] 王增波,彭仁忠,宫兆刚 .B 样条曲线生成原理及实现[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119-121.

[8] 於国兵.NaI(Tl)γ能谱谱线分析技术的研究.中国辐射卫生(检测技术)[J].2009,18(4):476-478.

第8篇

[关键词] 国有地勘单位;矿业权;企业化探矿权经营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16-02

正是因为黑龙江省的矿业权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也就给国有地勘单位经营矿业权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因此,要想更好响应国家政策改革的号召,国有地勘单位就必须活用政策,牢牢的抓住机遇。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始终坚定不移的抓住矿权经营不放松,结合国家给予的相关优惠政策,开展以矿权为股本的资本运营,为企业化转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一、国有地勘单位实现企业化转制的历史必然性和在转轨时期肩负改革发展任务的双重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地质勘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然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这是对地质勘查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的高度概括。所谓“先行性”表明地勘行业发展要领先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其他各行业的发展;所谓“基础性”表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地勘工作的服务与支持。这种时间排序上的“先行性”、空间定位上“基础性”和贯穿“全过程”的关联性也就决定了地勘队伍所承担任务的极其重要性。

地勘单位肩负改革发展的重任,要求地勘队伍必须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地勘经济的同时,积极为自身转企创造条件,加快改革步伐,最终实现企业化经营。当前,地勘单位全部家底是在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地质成果资料,而地质成果资料附加在自然界的矿a资源中形成的权益经法定程序批准又取得矿业权。所以,地勘单位进行所谓企业化经营,从经营起点或经营内容上说,也就是对矿业权的取得、占有和有效经营。

二、的劳动价值论是地勘单位矿业权市场主体资格成立的理论根据

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这是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地质工作者进行地质勘查找矿,其具体劳动创造出现实的各类地质技术成果,其抽象劳动创造出地质成果资料的交换价值(或表现为矿业权价款)。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必然体现劳动的两重性,既创造使用价值,又创造交换价值。这也就从根源上决定了国有地勘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矿业权经营主体地位的必然确立。

多年来,全国的国土资源部门和地勘单位如何经营矿业权和矿业权市场的构建进行的深入探讨收效很大,但也经历了一个理论困惑期,主要是混淆矿产资源和矿业权的关系;怀疑矿业权作为法人财产的经济法律定性;否认地勘单位的矿业权经营市场主题定位。因而,以劳动价值理论为指导,对地勘单位矿业权市场主体定位的理论根据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化机制是国有地勘单位实现企业化定位的客观先决条件

目前,国有地勘单位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实现企业化是有前提和条件的。所以,[1999]37号文件指出“中央和地方都要对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地勘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时,允许其将部分或全部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2003]76号文件又进一步强调“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符合规定并经批准,其价款的部分或全部转增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国家资本金”。这为地勘单位依法经营矿业权提供了政策依据。

笔者认为,在确立地勘单位矿业权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矿业权流转的市场化机制,这是地勘单位完成企业化转制的客观前提和先决条件,两者是因果关系。

从因果决定论的先后时序出发,推动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和完善矿业权市场化机制,而不是盲目急进地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靠行政手段制定转企改制的日程表,否则,地勘队伍在转轨时期所肩负的双重任务一个也完成不好,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失。

四、国有地勘单位探矿权经营做法

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实际规定范围之内从事勘察产权资源的权利。可以说探矿权不仅是地勘单位的法人财产权,更是地勘单位实施企业化经济的生命线所在。

事实上,现如今的地勘单位尚处于获取矿业权的边缘化地位,在探矿权经营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探矿权的实际数量在不断的减少。尤其是经过近十年的运作,许多地勘单位往往将一些找矿成果较好的探矿权进行了转让,而那些找矿结果不理想的则直接被注销,也就造成了自主矿业权所剩无几,且绝大多数留下的还都是那些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二、三类探矿权;国有地勘单位的实际资本积累较少,无法承担失败风险。近些年来国有地勘单位已经为国家找到了大批的矿产地,但是并没有分到应有的红利,也就造成了国有地勘单位资本积累较少,经济基础仍较为薄弱,也就无法承担勘查失败的风险。虽然个别地勘单位通过自有探矿权的转让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获得资本金以后绝大多数地勘单位都用于基础建设之上。因此,从经济实力上进行分析,国有地勘单位仍不具备独立运作探矿权,承受勘查失败的风险,仍处于打工地位。目前仍有许多国有地勘单位,其主营业务仍是承担政府、企业的地质勘查项目,而并没有成为探矿权经营市场的主体。尤其是财政项目又属于一种基础性的,公益性的地质项目,也就造成了地勘单位在财政项目的资金使用上并没有自主使用权利,一些项目费用并不能进行结余留用,勘查单位对勘查结果也没有分配、共享权利,并不占探矿权权益,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便是开展商业性质的地勘项目,国有地勘单位与矿山企业也仅仅处于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说到底仍然改变不了为别人打工的命运;勘察形式严峻,生存危机突出。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由过去的高速发展逐步走入了新常态,矿产勘察明显减少的同时,也对地质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可以说这种不容乐观的发展形势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扭转的。这也就造成了国有地勘单位即无处可以打工,又没有探矿权动作,那些以找矿为主的地勘单位势必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国有地勘单位改革举步维艰。从现如今国家改革的发展动态来看,国有地勘单位分离成公益性事业单位、商业性地勘企业的趋势早已不可逆转。而改革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国有地勘单位也只能占现如今国有地勘单位较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国有地勘单位仍然要转型为企业走入市场之中。然而想要进入市场最为基本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拥有成熟的矿业权市场,而这正是现如今薄弱环节,也就致使了许多国有地勘单位改革难度较大,企业化运行困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国有地勘单位应该切实落实探矿权收益政策。也就是积极的贯彻并且落实201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若干意见》指出的,关于国有地勘单位可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地质找矿风险投资,分享找矿收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同时,还应该积极的争取政府财政项目,并以地质找V为核心向着服务于资源、服务于环境不断转变。最为重要的还是要获得探矿权,形成自己的优质产品,从而实现国有地勘单位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目前矿业经济形势下行,从二级市场获取探矿权的成本较低,从这一方面讲,也是地勘单位进入探矿权市场的有利时机。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第六地质勘察院在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勘局的领导下,以“两个文件”作为指导,牢牢的抓紧矿业经营不放松。一方面指派专业人员对文件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材料进行研究,以便为经营探矿权提供法律与政策性的依据,并选派专业人员参加国家举办的探矿权经营培训班,吸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把握市场动向与政策性变化,对矿权进行登记保护与延续。积极地与地方政府进行联系与疏通,在取得政府认同与许可的基础上,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立项研究。同时,抓住商机,利用已经掌握的矿权进行招商引资、股本运作,与国内大企业集团联系组织矿山勘查、开发、建设工作。截止到现今,地勘六院已经在实施“矿权强院”方面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崭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王文.我国地质工作现状评价与发展展望[C].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2]王志刚.地勘单位企业化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建设[C].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3]李建华.地质工作体制及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4]毛小兵.论我国矿业企业集团的矿产资源战略[D].中南大学,2006

[5]余浩科.地质调查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第9篇

出题要求及评价标准

学生自拟试卷及答案要求及评价标准如表1,按该标准对学生试卷评定5个等级,其中每个等级都根据班级其他学生考试情况划定一个基础分。

为了增加同等级学生成绩的区分度,将选拔要求中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划定若干相对级别,每项1~5分的加减幅度(注:该项工作根据各位同学完成的相对好坏划分等级,除未完成任务或完成极差外尽量不减分),最终综合各项得出总成绩。三、评价情况经过报名与选拔,最终有7名同学参加考核并获得成绩,另有3名同学因课业负担较重而放弃考核改为考试。7名同学成绩评定情况如表2,各位同学在其他考核项目中均有加分,结果各同学最终分数均高于所在等级的基础分数。

考核改革效果

1.学生成绩较为公正

按评价结果来看,A等级学生成绩均高于同专业前10%学生的平均值,最高分低于全专业最高分90分,符合其他课程考试的基本情况。B等级C等级情况类似,只是B等级中有1位同学在其他课程中多属于优秀,C等级2位同学在其他课程中成绩会略高(C等级2位同学其他课程成绩较本门成绩略高)。虽然成绩评定结果是各位同学成绩略低于平常课程考试发挥情况,但基本上客观公正,与参加考试同学的成绩具有可比性。同时参加拟题代考的同学成绩含金量均高于考试中同分值的同学。

2.学生自学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在写论文和出试卷的过程中,学生坦言从来没有如此认真地对待一门大学课程,在多方收集材料、反复印证教材错误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学们在出试卷的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到了教师的不容易,真心地帮助老师完成教学、收集资料。站到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到教师的角度学习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在7位同学中,至少有3位同学在课外充当了“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同学答疑解惑。

3.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同学们在准备论文和演讲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自己所选的方向打动,真心地去关注自己所选方向的各种动态和进展,真正做到了主动学习。我们的课程活动之一是“元素与资源”公开课,同学们选择一种感兴趣化学元素,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围绕该元素的性质、应用及资源情况展开详细论述,并把自己所学到的分享给旁听公开课的同学们。一次有激情的演讲,7份知识的分享,让演讲者体会了一次当专家的感觉,让旁听者学到了许多有意思的知识,也了解了自己以后工作的重要性。此外,7位同学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论文内容,把自己感兴趣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放到了试卷里。

4.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把参考教材拿出来作为挑错对象,这要求学生必须熟读课本,并且有一定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怀疑的学习精神,不盲从专家观点的勇气和能力。而这些正是学术型研究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查找与讨论,同学们合计找出错误有130余处,含部分理论性错误以及多数文字和排版错误。学生辩证学习的能力得到强化,初步养成了不盲信书本的精神。为了避免同学们形成贬低学术、轻视专家的态度,除对大家挑出的不合适错误加以修订以外,还要求大家对自己写的论文和出的试卷及答案进行挑错,真心地体会编书者的不易。

5.学生也能设计出比较有水平的试题

学生设计的试题除了符合设计要求以外,还有许多有创意的亮点。如有一位同学把地球化学、化学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利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位同学把分析题变成材料分析并填空,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题目的难度;还有一位同学在学术期刊论文中学习新的测年方法,自己学习明白以后再出题,并作出了相对合理的答案。

第10篇

关键词:古生物地史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6-02

山东科技大学《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是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现开这门课的专业有资源勘查专业(80学时)、地质工程专业(80学时)、水文与水资源专业(46学时)、地球物理学专业(46学时)以及其他各类培训班。《古生物地史学》作为地质科学三大主要分支(地球物质科学、地球动力科学和地球历史科学)之一的地球历史科学的主要内容,由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个学科组成,在地质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如何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教研组进行了各种尝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时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地学人才。我们在教学方面的改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明确学习目标,注重培养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专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已发生了由专业型向素质型转移的过程。对地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课程内容体系相应进行了改革。为了培养新型人才,国内同类院校,如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先后进行了古生物地史学教学改革,原来《古生物学》和《地史学》是两门相互独立的课程,改革后把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我校根据新的教学大纲,也采取了合并的办法,精简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采用了中国地质大学1998年版的《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并编写了古生物实验指导书。《古生物学》部分减少了各论中形态描述,增加了总论,教学的目标从化石鉴定逐步转向认识生物发展规律、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了解古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思路;《地史学》部分也压缩了各论,把地球的发展演化历史概括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以华北和华南两大板块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为主要线索,把整个知识体系系统化强,课程内容重点突出、简练。要求学生掌握其总体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由此联系和运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新的教学计划实施后,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加强了古生物学、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方法、基础知识的应用。

二、增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重大发现介绍

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及时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重大发现、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等,如从云南双柏、山东诸城恐龙化石的发现,讲到恐龙绝灭的原因、地质事件的起因等理论。古生物研究的新手段如德国Torsten Steiger利用核磁共振研究放射虫内部构造等。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生动形象起来,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古生物学的兴趣,开拓了学生思路。

三、加强实践教学

“古生物地史学”是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古生物学部分的各门类形态描述和分类,具体属种特征还要在实验课上加深印象和巩固。地史学部分需要掌握一些标准剖面,也只有通过野外实习,才能加深理解地层学基本理论。所以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教师在每次实验课之前用多媒体、显微投影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实验课内容及观察标本图片。既生动又形象,学生容易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提前预习的动力。

2.选择有代表性的属种让学生观察,并且改进了实验方法,过去上实验课把要观察的化石标本,连同标签一起摆在实验台上,这样学生一看就知道化石属种名称。很多同学就照抄实习指导书上的描述,甚至对化石标本没有仔细观察就写好报告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改进实验方法后,我们在实验课上只摆放标本,而不放标签,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化石标本的观察和描述进行鉴定,较详细的写出标本的特征,观察过程中各小组可以讨论,老师也可以提问,学生真正掌握古生物的研究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化石的特征。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实验课,对化石标本也很感兴趣,实验课气氛比较活跃,很多同学都能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验室购买了新的化石标本,地质学院地球科学馆的建成,展示更多的大型古生物化石标本,学生参观以后,更加提高了学生对古生物学习的兴趣。

3.课程结束后,增加了地层学实习,带领学生野外观察和实测剖面,巩固理论知识,我们就近选择了山东沂水寒武系、奥陶系剖面和淄博石炭系和二叠系剖面。这两处剖面沉积岩类型多样,有海相碳酸盐、风暴岩、生物化学岩、陆源碎屑岩等;从沉积相来看既有海相,也有海陆交互相和陆相河流、湖泊相;古生物化石含量丰富。通过实习运用了古生物、地层分析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如在寒武系张夏组顶部、崮山组从底部到顶部都发现了三叶虫Damesella化石,而教材中在张夏阶最上部的化石带是Damesella带,学生提出疑问,认为Damesella只能出现在张夏组,就此问题向学生讲解生物地层单位中顶峰带、组合带和延限带的概念及区别,现在研究结果已把Damesella带归入崮山阶,学生对地层划分与对比、地层单位与地层系统、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等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四、教学方式改革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生物结构图与地层剖面图多、抽象性强等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语言讲授,有些内容不好理解,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为古生物地史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大量形象生动的古生物照片,节省课堂上用手画图的时间。为此古生物教研组十分重视课件制作,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把古生物实验室各门类化石标本进行数码照相,制作了数字化实验室课件,可以放在学院网页上,方便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另外,注意收集关于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观看,如《探秘地球》等系列片中的《恐龙灭绝》、《地球的起源》、《太平洋火圈》等。还将“比较教学法”应用于《古生物地史学》的教学活动中,今后还要考虑增加地史学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去总结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知识点布置小论文等方法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

五、成绩考核方法

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成绩评定采用课堂考勤、实验成绩和卷面成绩三方面结合的方法,把实验成绩的比例提高到30%。编写了一套适合地质专业和水文物探专业的试题库,试题覆盖面大,具有综合性题目,能够全面、合理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情况。我校古生物地史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新的教学实验体系与训练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古生物地史学近年来的新进展,强化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要开展双语教学,结合古生物地史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及我校教学实际情况,精选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国内出版的同类教材作为参考,如外文教材包括《Geobiology》,《Evolution of the Earth》,《Basic Palaeontology》等,提高学生在古生物地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龚淑云.《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8-29.

[2]孙柏年,阎德飞,解三平,马锦龙.“古生物地史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36-38.

[3]肖松.“古生物地史学”教改尝试[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48-49.

[4]张云翔,崔智林,符俊辉.认清学科发展趋势?摇探索古生物学课程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4,(1):73-76.

[5]张云翔,符俊辉,崔智林.建立《古生物学》课程新体系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4):47-48.

[6]Torsten Steige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leontology[J].Computer and Geoscience,2001,(27):493-495.

[7]杜圣贤,张瑞华,张贵丽,张俊波,陈雪梅.山东张夏――崮山地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上寒武统研究新进展[J].山东国土资源,2007,23(10):1-6.

[8]王平丽,李增学,李守军,赵秀丽,等,比较教学法在“古生物地史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11,(2):79-82.

第11篇

[关键词] 资源 战略 市场机制

一、资源外向型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贸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全球资源要素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证;二是资源产业要积极走出去,从根本上确保国外资源的供给。

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正呈下降趋势,资源结构以及总量与布局存在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自然资源供需总量失衡,后备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速度,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2010年需要的只有24种,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随着我国外贸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目前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根据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资源必会由价格低的地方向价格高的地方流动,我国廉价的资源体现的市场机制是在鼓励已经紧缺的资源大量出口,加剧减小我国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多数情况下市场的推动力量更宏大。

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自然资源的支持力度,鉴于我国资源的赋的实际情况,更新资源管理体制,实施资源外向型战略已迫在眉睫,建立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市场机制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必走之路。

二、资源产业制度变迁方向

1.资源产业制度内涵界定。资源产业制度是以资源和资源产业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制度。资源产业制度涉及资源产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调节和引导资源行为主体的资源活动的主要调控方式如资源价格、资源税收、资源规划与布局等都属于资源产业制度范畴。将资源产业制度内涵界定如下:

资源产业制度包括:资源产业的市场制度、资源产业的政策制度。

资源产业市场制度包括:资源产业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产业环境资源产权制度、资源产业税收制度等。

资源产业政策制度包括:资源产业结构政策制度、资源产业组织政策制度、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制度、资源产业补偿制度等。

2.资源产业制度变迁方向。依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的理论,资源产业制度变迁的入手处应该是:合理的产权安排、降低交易成本、规范游戏规则和重组组织体系。这些制度的安排,除了激励机制外,主要作用是使外部效应内部化,更合理、公平、效率地配置资源。

为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根据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资源产业市场制度应该逐步向解决资源资产产权垄断的方向变迁,除了国家战略资源以外的资源资产产权主体逐步由国家向私人方向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为改善环境状况,自然资源价格不但要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还要反映环境的稀缺程度。因此,在资源产业矿业权和产权流转交易价格中,必须含有环境成本,这样才能建立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稀缺程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以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

资源税应该向利于资源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整,为减少浪费提高回采率,推进资源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税征收制度应向资源整体储量征税变迁。随着资源产业制度的变迁,为避免暴利产业的出现和维持循环经济需要的自然资源价格,必须逐步完善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税收调节制度。

三、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资源外向型战略实现的市场机制

随着资源产业制度的变迁,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稀缺程度的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形成,也就是说随着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稀缺程度的加深,资源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资源价格升高的市场机制不但可以解决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也会解决紧缺资源的国际贸易问题。

1.根据比较优势贸易原理的分析。根据比较优势贸易原理,随着不同地区之间资源价格差距的逐步缩小,资源由价格低的地区向价格高的地区贸易流动的规模会也来越小;如果不同地区的资源价格达到一致时,资源会在不同地区间不再流动;当原来价格低的地区的资源价格逐步升高直至超过原来资源价格高的地区时,资源的贸易流动方向将出现反向流动。因此,根据贸易比较优势原理,我国的资源产业制度变迁带来的资源价格的上升,会逐步减少我国紧缺资源的出口甚至出现纯进口的市场状况,以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实现。

2.根据规模报酬递增贸易原理和贸易动态变动原理的分析。当两国开放贸易后,对两国的每一个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市场规模,规模经济将发挥作用,所有企业的生产成本都将下降,产量将增加。对于贸易量动态变动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要素增加、技术进步等经济增长对贸易的影响;二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贸易的影响。一般认为,一国富裕要素的增加以及富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技术进步会带来贸易规模的扩大,而稀缺要素的增加以及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技术进步导致贸易规模缩小;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会替代贸易,使贸易规模缩小。

随着我国资源产业制度变迁,自然资源的反应市场供需的价格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价格逐步建立,我国资源价格相对提高,资源要素变得稀缺,使国外资源要素相对我国资源要素逐步变成富裕要素,进而促进资源要素贸易的发展,实现以市场机制促进我国资源外向型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12篇

《经济》:“双创”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全面发展。您认为目前国内的创新创业发展到了哪一阶段?高校的情况如何?

吕爽:我认为全国的创新创业工作已到了4.0阶段。1.0是传统的场地出租,场地供应方将之提供给商业企业使用;2.0阶段是以场地出租、构建一站式服务中心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创新创业相关问题;3.0阶段是“园区+投融资机构+一站式服务中心”的构建,更好地扶持创新创业;4.0阶段是创新创业生态圈闭环的构建,完善产业园区的上下游产业链建设,能够更好地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所有企业能够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就全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而言,我认为已经到了3.0阶段。1.0阶段就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及创业基础课程+创业比赛”的模式;2.0阶段是“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园区建设”,形成校园“双创”的基础环境;3.0阶段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业园区孵化指导”的创业生态圈构建,形成较为良好的“双创”氛围,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经济》:您曾被评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青年领军人物,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有哪些思路?

吕爽:总体来说,有两方面的思路,一是深化创新创业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层面,要在校内大力宣传和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教师层面,要增强创新创业类师资队伍建设,比如采用“双师制”的教学模式,由高校教师负责教授创新创业类理论知识,同时聘请企业创业导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有效的对接机制。高校要做好与社会资源的对接,积极引导并促进校企合作及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线上线下平台。企业人士到高校担任导师,指导项目孵化,并对感兴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形成常态化的服务合作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高效对接和成功孵化。

《经济》:您一手创办的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目前已有了明显的收效。在建立和发展创新创业学院的过程中,您积累了哪些经验?

吕爽:目前创新创业学院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办公室、创新创业研究室,担负统筹创新创业工作、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建立创新创业基金、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成果等五大基本职责。其目标是在1年?2年内,基本完善创新创业学院服务平台建设,起到接口作用,使全院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2年?5年内,促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先进思想及创新作品转化为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各级鉴定、各类竞赛奖励等科技成果。对于条件成熟的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学院还将推荐其进入其它科技园区进一步孵化,并协助其成立公司或进行技术转让。

创新创业学院搭建了五大平台,按照四个层次推进。

这五大平台,一是信息服务平台,其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网络平台,整合信息,提供项目信息、查询等服务。二是项目评估平台,主要工作是由顾问委员会为学生提供项目咨询、项目评估及建立项目库等公共服务。三是政策咨询平台,积极拓宽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渠道,为学生提供工商注册、财务、税务、审计、劳动保障等专业咨询与服务。四是培训交流平台,积极鼓励有资质的企业、培训机构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实施专业、专项和定向培训,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沙龙,促进创新创业大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五是实践活动平台,即策划组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技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各类竞赛活动当中,提升创新创业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借助这五大平台,创新创业学院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按照四个层次有序推进。一是对无项目的个人,创新创业学院对其进行培训,根据其专业和特长,介绍其到合适的创新创业团队或者项目组,引荐指导教师,支持其开展创业活动。二是对有项目的个人,创新创业学院对已有的项目进行专业评估,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资源予以支持;根据项目本身的专业性,为其寻找合适的团队合作者。三是对无项目的团队,创新创业学院将分析其专业优势和发展方向,介绍来自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对口项目,寻求适合该团队的项目。四是对有项目的团队,创新创业学院在对其项目评估入库后,为其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寻求专业指导者对项目和团队本身予以指导、培育,以求完善。

《经济》:大学创业孵化园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的标配。那么,如何把创业孵化园的价值最大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