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9 11:4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抗旱造林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造成干旱的原因主要是大气环流、区域地理位置及区域森林分布。干旱容易导致荒漠化、沙尘暴、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干旱问题已严重影响树木的成活、威胁树木生长,因此,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十分必要。抗旱造林技术主要用于荒山造林、荒漠化治理等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城市、园林绿化和交通道路绿化等。
一、 固体水技术
固体水种植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新研制成功的一种新技术。固体水(solid water),又称干水(dry water),是一种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使水的物理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变成不流动、不挥发、0℃不结冰,100℃不熔化的固态物质。这种固态物质具有生物降解性能,降解后无残留,不污染土壤,可用作植物的长效水源。固体水的供水理念完全不同于常用的保水剂,因为固体水是用普通水固化而成,98%的成分为水,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缓慢释水,供植物长期吸收利用。
影响固体水释放的因素与固体水接触的微生物和固体水切口横截面积有关,与固体水接触的微生物越多,固体水降解得越快,两者之间呈良好的对数关系;在土壤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固体水释水量与横截面积为线性关系,切口的横截面积越大,固体水释水量越多。而且固体水释放速率除了与截面积有关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植物需水状况的调节,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固体水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叶含水量,维持叶绿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是一种与植物吸水过程同步供水的方式。
二、 集水技术
集水就是利用水分的重力效应和土壤的水库效应,通过合理的人工调控措施,使降雨就地拦蓄入渗,从时空上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延长土壤水分的有效供应时间,提高林木成活率的方法。集雨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美国、澳大利亚、以以色列为典型代表的中东地区、印度、墨西哥、中国及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诸国都采用各种集水技术措施。集水技术首先由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开始,逐步发展到利用城市集水系统增加城市供水和用于有限的农业和园林灌溉。集水造林能增加植树带径流收获量,提高土壤含水量,使更多的降水渗入到根际区以下的深层土壤,防止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严重亏缺。
三、灌溉技术
(一)喷灌技术
喷灌出现得比较早,最早是以色列人对此重点研究,1969年首先在南非研制试用,1976年被美国列为专利,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上得到了发展,80年代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大面积推广。喷灌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将压力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并均匀地降落到田间的灌水方法。喷灌几乎适用于所有作物和各种形式,兴建在起伏不3平、土壤透水性较强的地块经济效益最好。喷灌系统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固定管道式喷灌、半移动式管道喷灌、滚移式喷灌、时针式喷灌、平移式喷灌、绞盘式喷灌等。
(二)滴灌技术
滴灌是通过管道系统及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有压水以水滴(渗流、小股射流等)形式给树木根系供水分和养分,使作物根系活动区的土壤经常保持适宜的水分和营养的节水灌溉技术。由于滴灌不产生深层渗漏,地面形成的湿润区很小,且几乎全在阴影之中,所以表土蒸发量很小,而树木行间保持干燥,又几乎无输水损失,能把株间蒸发、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降低到最低限度,大部分水分消耗于植物蒸腾作用。据试验滴灌比土渠灌溉节水82.8%,是沙地最理想的节水灌溉技术;滴灌不会造成土壤盐渍化。相对土渠灌溉,滴灌省工、省井、省地、省肥、增产,沙地造林中,滴灌能极大地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造林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造林效果优于任何一种灌溉方式。滴灌较常规灌溉造林具有诸多优点,如节水、减少整地费用、排盐、提高造林成活率等。
(三)渗灌技术
渗灌是继喷灌、滴灌之后的又一节水灌溉技术,它起源于地下浸润灌溉,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之一。渗灌是一种地下微灌形式,这一灌溉方法是以低压管道输水,再通过埋于作物根系活动层的灌水器(微孔渗灌管),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定时定量地向土壤中渗水供给作物。因此,渗灌可以看作是滴灌的一种特殊形式,又被称为地下滴灌。这种灌水技术无地面蒸发损失和深层渗漏损失,是水的利用率最高的灌水技术之一。
四、 覆膜技术
覆膜可以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可以减少树盘内杂草横生,同时避免杂草与苗木抢夺水分的现象。也能尽快恢复植被,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覆膜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吸收及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转化,保证苗木的成活和生长并可以防止苗木因干旱造成生理缺水而死亡。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几种农田覆盖材料有地膜、草纤维膜、秸秆覆盖等,秸秆覆盖是指利用农业副产品如茎秆、落叶、糠皮等或绿肥为材料进行的地面覆盖,一般用麦秸和玉米秸,秸秆覆盖可调节地温,减少病害,改善农田水分状况,秸秆覆盖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覆盖量过小,起不到节水、保墒、增产的作用,覆盖量过大,会造成土壤温度过高、通气不良、分蘖减少、贪青晚熟,且秸秆不易腐烂,影响下茬播种。
关键词:樟子松 容器抗旱造林
(1)容器大苗培育
育苗地选择:选择通风良好,光照充足,无积水,无风蚀,有水源,便于管理的地方,周围可设保护障。 作床:苗床宽1米,长度不限,床深与装满土后的育苗袋同高,为便于管理,每两床中间应留宽50厘米以上 的过道。容器规格:通常采用塑料袋,厚约0.3毫米,袋高35厘米,直径18厘米-20厘米。每平方米可育大苗25株。育大苗时间:装袋时间与一般裸根小苗造林时间相同。容器苗装袋的操作方法:就地取土装袋,采用一铺、二盖、三提苗、四满、五墩、六靠牢的操作方法。一铺:就是把袋平放,装土1/3,使根系舒展;二盖:就是再投入1/3的土盖在苗上;三提苗:就是把袋立起稍提苗,防止窝根,使苗木处于袋的中央位置;四满:就是把土装满;五墩:双手抱袋、墩实;六靠牢:就是把装好苗的容器袋放在育苗床内,相互靠紧靠牢,以防透风。技术要点:为确保育大质量,提高成活率,必须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①选用顶芽饱满,须根完整的壮苗装袋,剔除弱苗、无顶芽苗和撸根苗。
②容器袋下部必须打孔 4个-5个。小孔直径1厘米左右,如不打孔通气透水,苗木多会窒息死亡。
③苗床容器袋间隙用土填满,防止透风,及时浇灌透水抗旱保活,及时薅草,精心培育,以利生长。
④育大前2年,由于苗小抗性差,还须培土防护,以免翌春苗木因生理干旱致死。在上冻前,把苗压倒,用土盖严,翌春苗木萌动及时撤土。撤土时间宁晚勿早。培土撤土时,注意防止损伤顶芽。
(2)移植造林造林季节: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在整个生长季均可造林。最佳时间是3月上旬~4月下旬或7月上旬~8月下旬。这时造林成活率高而稳定,缓苗期短,长势良好。苗木规格:苗高以30厘米-50厘米为宜,过小的容器苗,保护困难,抗逆性差。植坑规格视容器袋大小而定,一般为土体直径的2倍左右,植坑深度以容器袋上口稍低于地面为原则,适当深栽,坑壁垂直,坑口坑底大小一致,严禁锅底坑。技术要点: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高、长势好的技术关键是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保证容器苗须根完整。在土体内的有效根系不断裂、不撸根。为做到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在起苗、运输和造林的各道工序中应掌握以下技术环节。①装、运、卸苗和造林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禁野蛮操作。②植苗回土时,要沿坑壁四周依次踏实,避免散坨伤根。③容器大苗移栽造林时,应适当深植,并在坑内撤掉容器袋。栽植深度一般不应小于40厘米,以增强抗旱能力.
3.移植造林
造林季节: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在整个生长季均可造林。最佳时间是3月上旬~4月下旬或7月上旬~8月下旬。这时造林成活率高而稳定,缓苗期短,长势良好。
苗木规格:苗高以30厘米-50厘米为宜,过小的容器苗,保护困难,抗逆性差。
植坑规格视容器袋大小而定,一般为土体直径的2倍左右,植坑深度以容器袋上口稍低于地面为原则,适当深栽,坑壁垂直,坑口坑底大小一致,严禁锅底坑。
技术要点: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高、长势好的技术关键是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保证容器苗须根完整。在土体内的有效根系不断裂、不撸根。为做到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在起苗、运输和造林的各道工序中应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①装、运、卸苗和造林过程中,要轻拿轻放,严禁野蛮操作。
②植苗回土时,要沿坑壁四周依次踏实,避免散坨伤根。
③容器大苗移栽造林时,应适当深植,并在坑内撤掉容器袋。栽植深度一般不应小于40厘米,以增强抗旱能力
4. 干旱受害救护技术
主干低位枯死且不能利用根系恢复的幼苗、幼树、顶芽损坏的松类树种,清理和保留幼树的确定:对已确定整株枯死。及时进行清理,坚持林地卫生状况良好。对保留的幼苗、幼树可结合抚育措施,修剪、平茬后进行表皮松土、根部培土,并将杂草、石片覆盖栽植穴面。
1)修剪枝条,可及时剪除芽叶焦灼,轻度受旱的幼苗、幼树。叶部萎蔫但未受害的枝条,以及受旱致死已丧失发芽能力的枝条,减少水分散失,防止旱情加重。
2) 间苗,。以及穴播、丛植等方法营造的幼林,以群状 ( 簇播。多先达到簇内或穴内郁闭,随着植株要求的营养面积不时加大,小群体内的个体开始分化,生长出现差别。间苗就是通过调节小群体的密度,保证优势植株更好生长的一种措施。间苗开始的时间、强度及次数,可根据小群体内植株的生长情况和密集程度确定。
1.1适地适树
对于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必须要坚持下面3个原则:首先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能够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要符合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最后是选择的树种必须具备多年的栽植经验。植物抗旱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水分的利用,树种的不同选择会导致环境中水分消耗量的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必须要结合植物的蒸腾耗水性能、水分利用率以及抗旱性能的强弱来选择树种,从而避免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环境更加恶化。例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抗旱性较强的油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或者是刺槐、五角枫等树种。
1.2整地技术
整地造林技术是提升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的关键环节。整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以及增肥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整地技术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更好的进行蓄水,增强苗木根部土壤的水分含量,从而达到降低苗木死亡率的目的。在整地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首先是整地时间的选择,整地时间选择应坚持宜前不宜后的原则;其次是整地方式的选择,要做到不会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拦截蓄水作用;最后是整地规格的控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造林模式。通过对近年来整地造林的经验进行总结,一般水平阶整地相对鱼鳞坑与小坑效果较好;荒山坡地在坑下修筑好栏水埂,坑和坑之间也修筑好隔离埂,构成一个“T”字形,以便于更好的截水。不同的整地模式对地表径流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整地时间的选择一般是以雨季为主,春季次之,秋季效果最差。
1.3集水技术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苗木成活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水”,我们可以通过修筑蓄水池以及拦塘坝的方式将自然降雨集中在一起,从而为抗旱林木的早期生长提供水源。集水整地系统主要由微集水区构成,比如产生径流的积水面或者渗蓄径流的植树穴。结合实际地形情况,以林木为目标在整个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区和栽植区,从而构成一个完善的集水、蓄水系统。如果在树木栽植区的自然降水无法满足林木的自然发育需要,在不同的时期内土壤水分缺乏,那么我们就能够通过集水技术来对水流量进行调整,从而对土壤进行补水,确保水分供需的平衡。
1.4栽植管理
一方面是不同季节栽植的管理,春季栽植时通常在土壤解冻到20cm左右时进行。可以选择先植阳坡,再植阴坡的方式;按照先植小苗,后植大苗的原则,在土壤水分被大量蒸发之前,确保苗木均已被栽植入土;在雨季进行栽植通常可以选择透雨之后的连阴天或者是下雨之前进行栽植。抗旱造林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当地天气的变化,多关注近期天气预报,从而把握好栽植的有利时机,这也是雨季栽植成功的重点;秋季栽植应该选择落叶之后,土冻之前的时间段,这一阶段气温开始降低,水分蒸发量明显的下降,有助于苗木根系吸收水分,来年春天还能够直接吸收冻土解冻水,让生根更快的萌芽和生长[1]。另一方面是苗木管理工作。做好苗木运输管理,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遇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栽植的情况应该做好假植,运输时间尽可能控制在早晚间;对于部分生命力较强的阔叶树种,可以采取截杆截根的方式,降低茎干的水分消耗;此外还应做好苗木分级管理以及灌溉管理等工作。
2抗旱配套技术措施
2.1DJS造林技术
DJS造林技术的主要是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抗旱造林树种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研制出装有营养土和水配比的混浆植苗袋,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种新技术。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mm小眼,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的水和土,进行搅拌成泥浆状,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把袋两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回土埋严,修好树盘,浇透坑水。在无降水的情况下,苗木能够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不失水。
2.2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苗器造林技术指的是使用营养容器来进行播种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对于裸根苗来说能够延长造林时间,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有助于我们对缺苗进行补植,增加林木生长量以及抗逆性。为了更好地处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造林技术。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确保苗木根系完整,让苗木能够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营养成分,但是这种造林技术的缺陷在于成本相对较高。通过运用容器进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区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根据本地的实际调查数据显示,使用2年生油松或者侧柏容器苗造林能够达到85.3%的成活率,而比裸根苗造林方式20%的成活率高得多,同时也让造林时间摆脱了季节的限制。
2.3地膜覆盖技术
在北票地区,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开始覆膜之前,要结合林木的种类和栽植面密度等情况来设计好地膜块的大小。林木栽植之后进行浇水,待水渗透进入后,把1m见方的地膜从中心破洞,将苗木由洞口套入,将地膜铺平之后,确保苗木根基周围的地膜覆盖严实,并将树盘设置成为漏斗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地膜覆盖过程中应该确保边缘压实,可以在地膜上方洒一层薄土,避免起风时地膜被吹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增加湿润效果,在早春的3—4月时地面增温2.3~3.5℃,相对来说增加了10%~17%;15~25cm土层温度增加1.2~2.3℃,相对增加8%~25%,其次是地膜覆盖之后土壤的含水量处于18.43%~19.87%,和之前的测量值相比增加了15%左右,保墒能力较好。
2.4灌溉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应用取水灌溉技术,为了更好地节约水资源,当前我们普遍采取渠道防渗技术以及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来进行灌溉。而渠道防渗技术相比之下是现阶段大中型灌区较为理想的灌溉技术,其节水潜力很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常被称之为管灌技术,它指的是借助水泵的低压力将水输送到田间口,之后再接末级输水软管进行灌溉。但在应用此类技术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3结语
关键词:山杏;育苗;造林;技术;辽西地区山杏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三北”地区,是“三北”地区防护林以及经济林建设的主要树种。山杏根系发达,耐寒,抗旱,抗性强,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首选树种,而且山杏果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既可食用,也可以作药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辽西地区多丘陵、山地,而且年降水量不足,气候恶劣,多数植物较难存活,山杏自身的抗旱特性使得其成为辽西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造林树种[1-3]。
1育苗技术
1.1种子采集
种子采集要遵循就近原则。山杏分布较广泛,受到不同气候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种子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变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因此,种子采集要选择在同纬度相邻地区。山杏一般在7月中旬左右成熟,当果实呈现黄色时即可采收。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的山杏树作为母树进行种子采集。采集后的果实进行处理后要放在阴凉处晾干,之后将晾干的种子在通风干燥处储存。
1.2层积沙藏
将采集到的山杏种子用清水浸泡2d,浸泡过程中不断搅拌,将杂物以及干瘪的种子捞出,中间换水1~2次。按照种核和湿沙1∶3的比例混合均匀,湿沙含水量60%,以手握成团,松手即散为宜,堆放在避风处沙藏90~100d。
1.3育苗地选择
育苗地要选择在光照充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沙土地块。选好育苗地之后要进行深翻整地,并施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底肥。整地过程中要将育苗地周围的杂草以及石块等杂物清理干净。
1.4做床
根据育苗地块的地势做床,通常床宽1.0~1.4m,相邻两个苗床之间要间隔50~60cm,便于人工通行管理,长度根据育苗数量而定,一般苗床10~15m。
1.5种子处理
山杏种子用1%硫酸亚铁溶液消毒,播种前3d取出,放在20℃环境处催芽,如种子较多,需经常翻动,使种子发芽整齐。沙藏种核有70%开裂露芽即可播种。育苗畦内向下挖15cm取表土,拌入农家肥制成营养土,营养土装杯前要严格消毒,每500kg用1kg硫酸亚铁配制成1%溶液,均匀喷洒药液,反复喷洒2~3次。
1.6播种
在辽宁朝阳地区山杏的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4月中上旬进行。为了保证幼苗的发芽率,可以在每个育苗器内播1~2粒种子,播种之后覆土1.0~1.5cm。把播种好的容器整齐摆放在苗床上,利于后期管理,容器之间的缝隙用土填实,防止透风,之后进行浇水。
1.7苗期管理
播种后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浇水灌溉。浇水原则为少量多次,保持营养土湿润即可,以促进种子发芽。等幼苗全部出土以后,浇水量可以增大。需要注意的是,山杏是耐干旱树种,不宜频繁浇水。在幼苗生长期,要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结合浇水来施肥。施肥要少量多次,施肥后要及时浇水,避免出现烧根、烧苗现象。容器育苗当年,主要是要促进山杏根系生长,可以施磷肥以及钾肥,促进其生根;在快速生长期,要施氮肥,促进其木质化。在幼苗生长期间,要及时除草,按照除早、除小以及除净的原则开展除草工作,注意不要伤害到幼苗的根部以及茎叶。
2抗旱造林技术
2.1整地
山杏抗性强,耐干旱,可以在荒地以及荒山等其他植物难以生长的立地条件差的区域生长,因此,可以将立地条件差的区域利用起来发展山杏林,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整地是山杏造林的基础,合理整地可以有效地提高山杏造林的成活率及保存率。选好造林地之后,要先将造林地周边的杂草以及杂物等清理干净,如果造林地的沙石较多,需要将原生土壤换掉,客土造林。整地时,要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整地方式,平缓的坡地可以利用水平沟方式整地,沟坡以及沟底可以选择水平台式的整地方式,比较陡的坡地可以选择鱼鳞坑整地方式,以便于更好地蓄积雨水,利于幼苗成活[4-5]。
2.2造林时间
辽西地区的雨季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为了保证幼苗有充足的水分,下雨后就可以造林。苗木的培育时间要保证在110~120d,此时苗木的根系比较发达,形成了根团,造林后成活率较高。
2.3起苗运输
在山杏起苗前要浇水,起苗时从苗床的一头按照顺序进行,避免用手直接拔苗,防止损伤苗木,要保证育苗容器完整,避免苗木根系散坨。苗木要随起随运,运输过程要避免紧压闷堆,并做好防晒工作。对于不能及时栽植的苗木,要进行喷水保湿或者是假植,加强假植期间的管理,适当多喷水。
2.4造林方法
山杏造林一般采用植苗造林法。辽西地区土壤贫瘠,需要在栽植坑内施入草炭、有机肥或者腐熟农家肥,将坑内的土壤与肥料混合,浇水后2~3d栽植。选择生长茁壮、无病害的优质苗,利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方法栽植,确保苗木在坑内直立,无窝根现象。栽植后浇水,待水渗透后用地膜覆盖树盘,以保持土壤湿润,减少蒸发,同时增加温度,提高幼苗成活率。为避免害虫啃食幼苗的根系或者是地下部分的树干,可以在栽植时在苗木根系周围撒施杀虫剂,防止害虫啃食幼苗而造成幼苗死亡。
2.5抚育管理
2.5.1修枝抚育造林后要及时松土,并除草抚育,及时查看有无缺苗、死苗现象,如果发现,要及时补植。对于成活的山杏,要及时定干修剪,沙地山杏的整枝以自然开心形为主,整树留下4~5个主枝,合理修剪侧枝。在立地条件比较差的区域,山杏栽植主要以防护为主,主枝要修剪为丛状形,利于郁闭,发挥防护效能。
2.5.2土壤改良抚育干旱地区山杏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区域土壤肥力较差,必须做好改土蓄水工作,改良生长条件,促进山杏快速生长。通常通过机械抚育与挖树盘(适用于坡度大的山地)的方法改良土壤,每年进行2次,春秋季进行。挖树盘时间要严格把控,一般在夏季采收果实后和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技术要点是春浅秋深,深度为25cm。机械抚育适用于坡度较小的山地区域,时间应在秋季苗木落叶前,此期间叶内营养物质向主干部运输,根系易形成愈伤组织,有利于次年开花结果。
关键词:陕北干旱地区;造林树种选择;抗旱造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36
1 陕北干旱地区造林树种的选择
我国陕北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季候,常年阳光充足但降水稀少,全年平均气温9.7℃。年均降水量514.3mm,处于极度缺水状况。正因为缺少水资源的干旱气候影响,陕北地区的植被生长情况不容乐观,死亡率极高,首先要对陕北干旱地区的植被树种进行选择,选择适合其自然条件的植物种类。
1.1 陕北干旱地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原则
1.1.1 耐干旱、需水量少
根据陕北干旱地区的实际自然条件与气候,要选择对干旱气候具有较强忍耐性的植物。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植物对于水资源的需求状况,陕北干旱地区所需要的植物应该是需水量少,水分利用率高的类型。
1.1.2 耐光照、寿命强
陕北地区常年光照充足,缺少降水,因此选择的植物树种一定要忍受的了较强的光照和高温。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所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为此,多选择支杆粗壮,锁水量强,树叶表面积较大的树种。
1.1.3 改善气候能力强
陕北地区由于缺少植被的保护,常年风沙肆虐,地表上的黄沙积累量逐年递增,问题严重。为了有效的解决陕北地区的风沙问题和水土流失问题,在进行树种选择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植被改善当地气候能力强弱因素。进行植被种植不是单纯的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善环境、治理环境。
1.1.4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
上面讲述的原则都是基本的选择原则,但还要根据种植区域的实际环境做出必要的调整与改变,不能忽略客观因素的影响。遵循“适地种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的做到植被种植的长效性与成活率。
1.2 陕北干旱地区造林树种选择工作的开展
在陕北干旱地区造林树种选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对种植区域的植被进行种群、群落的调查与分析,掌握其实际的生存状况和致死原因。另外,充分调查干旱地区的植物抗逆性能,具体包括了水资源、温度、光照、土壤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合种植的树种并进行必要的人工林实验。
紧接着要做的是巩固植被群落的成活率与防御力,一般来说,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采用多种类的植被共同种植来进行巩固与完善。植被的种类单一,其群落结构简单,成活率和抵抗力都较低,无法完成我们的最终目标。
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造林实验与相关问题调整。对已经认定的种植树种广泛进行种源实验,刻意的提升其抗旱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采用杂交技术和基金重组技术培育出想要的树种,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最终目标。
2 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的提升
通过上述内容已经介绍了相关种植树种的选择工作,接下来就要进行实际的造林环节了。简单来说,陕北干旱地区的树种选择是基础,则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才是必要环节,广大的林业工作者要格外注意。
2.1 培育适合干旱的优良壮苗
在上面的文章内容中已经详细介绍了植被类型的选择工作,苗木是造林过程的开端,要想切实的提升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就要培育出适合陕北干旱地区的特殊优良苗木。山杏、油松、胡杨、沙棘、沙枣等树种都是可以选择的植被种类。
在幼苗的培育过程中要刻意对幼苗进行抗旱训练,模拟干旱的生长环境。紧接着要从对接受了特殊训练的大量幼苗中选择出根须发达、生长茁壮的幼苗进行下一步的培养。陕北地区干旱异常,水源稀少,只有根须发达的树种才能真正的存活下来。
除了上面内容所涉及的方面外还要对幼苗的管理方面大下工夫。要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中从施肥撒药、松土除草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力求培育出更多的合格苗木。
2.2 整地技术提升
要从整地环节开始的幼苗培育工作,整地的方式、时间以及规格都会对幼苗的成长起到重要影响。结合陕北地区的实际干旱环境,多选择人工局部整地方式,避免全面整地方式,这是因为局部整地方式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散失。另外,在整地的方式上多以水平沟或者鱼鳞坑为主,相应的规格分别控制在为3m×1m×0.7m和1.2m×0.8m×0.5m。另外,整地时间多选择在雨季来临之前,这样既有利于土壤中水分的保留,同时又有利于土壤结构的形成。
2.3 造林过程中的浇水问题
夏季是陕北干旱地区最为干燥与炎热的季节,降水的稀少致使植被难以存活与生长,因此,要进行必要的夏季浇水。一般来说,多在干旱问题严重的夏季采用注水枪向植被的根部注射水源。每一次的注水量为0.85kg,一般可以维持15d的干旱环境。在注射完毕后一定要对注射孔进行掩埋,防止有效水资源的散失。通过注水枪注水的方式,陕北地区的植被可以较好的度过干旱的夏季。
2.4 造林过程中的松土、除草过程
松土与除草工作都是十分有效的减少水分散失的途径。俗话说得好:“三分除地,七分水”,意思就是可以通过除地措施来很大程度的保留水资源。另外,通过除草环节我们提高植穴的持水能力,减少水分的散失。
2.5 造林后的保护
一般来说,将造林后的1~2a称为造林初期,在造林初期,要对苗木进行必要的防寒处理,在秋末冬初的时间范围内对苗木进行埋土防寒处理,等到第2年的春季及时撤出埋土。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为了给予苗木根部必要的温润环境,避免其因过分干旱造成根须枯死。
2.6 推广新型科技造林技术
2.6.1 保水剂是一种新型的锁水物质
从本质上将,它是一种具有较高吸收功能的树脂,含有众多结构复杂的吸水基因。一般来说,保水剂经常与苗木根部的土壤混合使用,当两者充分搅拌后再将苗木插入进去,保水剂接触到水源后便可以很好的储蓄水源,供苗木长久使用。
2.6.2 渗水袋
渗水袋的使用是一种物理方式的改变,在塑料袋的生产过程中加入特殊物质导致塑料袋可以长时间的陆续渗水,可以给苗木长达5个月的供水。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中,将渗水袋埋在苗木根部附近的土壤中,通过渗水袋的作用可以提升苗木30%的成活率。
3 结 语
陕北地区植物生存的整体情况来看并不乐观,长时间的干旱气候造成的水资源稀少成为陕北地区植物生存的关键问题。改善当地的植被生存情况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环境还可以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通过上述内容我们简要的介绍了2方面的改善途径,希望能对陕北干旱地区的植被生存与环境治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造林成活率,树种选择,蓄水保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4%,涉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多,占国土总面积的52%;而深居我国内陆的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则高达69%,该地区的显著特点是降水量较小,蒸发量较大,气候异常干燥,水资源极度匮乏。作为林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提高这些地区的造林成活率、促进树木生长发育以及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大全。尤其是对以天然降水为主要来源的西北地区来说,能否将有限的天然降水最大限度地积蓄在林木根系分布层,并加以高效利用,就成为人工林植被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1]。
1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生物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这三个因素既有区别,又可互相转化,相互影响。
1.1 年降雨量少
西北地区年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水分条件是制约造林成活率的首要因素。根据相关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部分县市年降雨量有时不足500mm,有些年份头年深秋干旱,一直持续到第2年春季造林季节干旱无雨。因此水分因子成为造林成活率的致命因素。
1.2 苗木保护工作不足
如果对苗木根系保护不好,过多失水难以维持水分平衡调运苗木,一般根系保护措施普遍跟不上,加之假植不浇水,未与土壤密接,露置在阳光下暴晒时间长,使苗木体内水分失去太多,栽植后又无法灌溉补充水分,因此造林成活率明显降低[2]。
1.3 整地质量不高
整地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土层太浅,坑穴太小,栽植过浅,根系不舒展,东倒西歪,栽植时达不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特别是防护用材林苗木更是如此。
1.4 造林技术不协调统一
不同的树种造林成活率的高低各有差异,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有的树种造林易成活,而另一些树种,则难以成活,如山杏、梨以及针叶树种等[3]。对难以成活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还缺乏规律性、科学性的了解,没有掌握其最佳的栽植时间,以致其栽植过晚,成活率低。
1.5 施工规模不合理
重点项目工程规模大,造林时间拖的长,有时达60多天,致使有些树种错过造林的最佳期。而且在防护用材林树种结构的配置上,纯林多、混交林少,达不到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随着造林时间的不断延长,造林质量有所下降,因而造林成活率也逐渐降低。
2 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对策
2.1 树种的选择和处理
2.1.1 树种的选择
在造林前要根据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好合适的树种,做到既“适地适树”,又满足培育目的。一般来说,选择树种的原则主要是:对于一般的水土保持林来说要求根系发达、树冠浓密、生长迅速、耐旱、耐脊薄、能进行多种利用等,对水土保持用材林来说要求速生、丰产、品质优良;对薪炭林则要具备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蘖力强等特点[4]。在土壤、环境、经济条件都具备时应尽量选择价值较高的树种。水分作为干旱地区的关键限制因素,在树种选择时应给予特别的重视,一般要尽量选择深根系、根系发达、蒸发量比较小的耐旱性强的树种。
2.1.2 树种的保持与处理
在确定了造林树种、密度和完成集水整地后,即可准备造林种苗。在土壤水分缺乏的情况下,播种造林、扦插造林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选择植苗造林。选择壮苗是植苗造林的基础,应当选择一级苗,并尽量选择大规格的移植苗,在条件许可时可以选择容器苗。要坚决舍弃不合格的苗木和弱苗,不要因为可惜让不合格的苗木影响到林木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造成更大的浪费[5]。在栽植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对苗木作必要的处理。在起苗、分级、包装、运输、储藏、假植、栽植等一系列环节中要特别保护好根系,防止风吹日晒造成根系失水过多而使苗木或活性降低,运输是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以保持根系的湿度,可以事先给根系使用一些保水剂,在假植时要浇足水。最好是就近调苗。
2.1.3 密度与林分结构确定
造林密度是林分形成合理空间结构的基础,也是林木个体生长发育与营养空间大小的决定因素。黑龙江省水分有限,造林密度一般就是成林密度,不经过中间间伐,有时至多有一次间伐利用,否则中间的间伐太小没有什么经济价值,而且会影响到林分群体的生长发育。因此,一般的原则是宜稀不宜密[6]。为了能使我国西北地区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要通过树种、密度、水分和立体配置形成合力高效的空间结构,以达到提高林分抗性、改善环境的目的,可以选择对林分需求不同的树种进行针阔混交或乔灌或交,可以调节株行距、降低集水稀植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光照、土壤等因子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2.2 蓄水保墒配套技术措施
2.2.1 集水整地技术
在西北地区,为了有效地聚集降水,经常采用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V型等不同形式的林地整理。反坡梯田是集水整地最常采用的方式,具有径流拦蓄量大,表土利用率高和不易崩溃等特点。一般来说,田面愈宽,拦截地表径流的能力愈强;田面宽度相同时,树木当年生长量与行距成正相关。论文大全。由此可以看出,反坡梯田整地带间距离和利用面宽度对造林地土壤水分和林木生长均具有明显影响[7]。论文大全。对水平沟整地的研究表明,造林后两年内山杏的树高、地径、单株鲜重和土壤贮水量均随株行距的增大而增加,而单位面积生物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减少。
2.2.2 蓄水保墒技术
蓄水保墒从两个方面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一是加大水分输入,二是防止水分无效散失,生产中经常将两种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如“座水栽植”就是典型的例子,即在栽植之前适量灌水、然后栽植、最后覆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用水量小、水分利用效率高。另一种方法是栽植以后灌水,等水分完全渗透以后再进行覆盖。覆盖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塑料薄膜、作物秸秆等都可以采用。于覆盖可以防止水分无效散失、提高地温以及改善茼木周围的小环境,因此不仅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而且能够促进幼苗幼树生长[8]。
3 小结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地区的实际情况,科技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点上研究多而面上研究少、单项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因此,今后应该通过大范围的协作研究,提出同一自然地理区域相同立地类型不同树种以及不同立地类型相同树种的节水抗旱造林技术规程,促进节水抗旱造林技术的规范化,以便提高造林效果。其次,将集水整地、蓄水保墒以及抗旱栽植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集水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延江,郝云峰,贺百宏。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2009,(05)[2]高圭,杨志让,常磊。宁南山区沙棘截干抗旱造林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1,(04)[3]赵,刘艳辉。春季抗旱造林技术要点[J]。林业实用技术,2004,(03)[4]孟桂珍。密云县积极推广抗旱造林技术[J]。绿化与生活,2004,(02)[5]孙丽昕。秋季造林应推广根苗抗旱造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
[6]李夏刚。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09,(01)[7]代亚丽。黄土高原地区提高水土保持造林成活率措施探讨[J]。现代化农业,2000,(11)[8]赵跃。移植筒造林技术[J]。内蒙古林业,2001,(07)
关键词:半干旱;造林;覆膜;保水剂
阜新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气候特点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偏少,属于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7.6℃,活动积温(>10℃)3 377.6℃,年降水量450mm,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森林覆盖率降低。在省、市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近年来阜新地区人工造林的面积越来越大,这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阜新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的制约,人工造林幼树成活率低、成林少、成才慢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一些有效的综合技术措施,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1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因素
阜新地区造林成活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受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的制约。阜新属于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偏少,特别是在春季苗木最需要水分的季节,降水更是很少,土壤水分不足导致成活率下降,另外,阜新地区的土壤以砂质壤土为主,土壤较为贫瘠,有机质含量较低,造成苗木生长势较弱,影响到成活率。除此之外,造林以后的养护工作没有跟上,“种了就不管了”的现象时有发生,病弱树苗没有得到有效养护,出现死亡。
2树种的选择
造林树种的选择要做到“适树适种”,要根据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及造林的目的进行树种的选择,另外,在半干旱地区造林,要充分考虑到水分条件的制约,尽量选择一些根系发达、根系较深、叶片蒸发量小的抗旱树种,如油松、樟子松、杨树、刺槐、沙棘等。
3苗木的选择及处理
在苗木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必须是具有“一签两证”的优质一级苗木,这样才能在干旱环境恶劣的条件下确保成活率。另外,为了提高成活率,苗木在定植前要进行有效保护及处理:起苗前要浇透水,起苗时要尽量多带土,保证根系完整,如果要经过长途运输,则要使根系浸水24h,确保苗木吸足水分。苗木在定植之前,应该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根系,促进根系发育,缩短生根时间,增强抗逆性,提高成活率。定植之后要立即浇透水。
4栽植密度的确定
在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栽植密度上要特别注意,如果密度过大超过土壤的供水能力,会严重不利于苗木的生长。在半干旱地区由于地下水位也较低,土壤条件恶劣,如果栽植密度过大会使林木严重缺水而死亡率提升或者由于水分供应不足而导致生长不良,出现“小老林”。
5采取合理有效的造林措施
5.1整地造林技术
整地造林技术是目前应用很广泛的一项技术,效果也非常显著。科学整地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改善土壤的蓄水能力,为苗木生长创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整地造林的方式有很多种,在半干旱地区适应的整地方式为人工局部整地,不适合采用全面整地的方式。整地的方法以水平沟、鱼鳞坑为主。整地的时间也要特别注意,最好是上一年的春秋季,在7—9月雨季来临之前整地最为适宜。
5.2覆膜造林技术
覆膜是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很广泛。近年来,覆膜技术在植树造林工程中也被逐渐采用,效果也很明显。各地的调查结果表明,覆膜造林技术能提升树苗的成活率15到20个百分点。覆膜的材料以农用膜即可,一般经济林选择0.6~0.8m见方的地膜,生态林选用0.3~0.4m见方的地膜。
5.3截干造林技术
截干造林是干旱地区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措施。截干即是去掉所有的侧枝,去掉顶梢约10cm左右,这样可以认为减少地上部分通过皮孔、叶片的水分蒸发,也利于防冻。阔叶生态林树种一般适合截干造林,因为这些树种枝条的萌发能力强,能很快形成侧枝,如刺槐、紫穗槐、杨树、柳树、丁香等。对于油松等针叶树种则不适于截干而是应该采取定干,即按照定干高度进行短截。
5.4保水剂的使用技术
保水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很强的吸水、保水作用。由于保水剂的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很广泛,特别是在造林上使用,可提高树苗的成活率20%~30%。保水剂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保水剂与水按照1:200的比例混合,然后搅匀,栽植的时候将苗木放入栽植穴内,然后将稀释的保水剂倒入栽植穴内,一般每个穴内半斤左右,边倒边覆土。第二种是每株苗木用10~15g保水剂与表土拌匀后埋入根系周围,上面覆土,踏实浇水。
参考文献
[1]马淑芳,王辛方.太行山区抗旱造林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11,(1):119-121.
[2]王海波.豫西丘陵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2003,(4):52-53.
[3]刘玉琴,源,林卓强,等.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及其抚育管理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09,(7):69-70.
一、坚持正确的整地方法
要坚持深翻整地。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整地方法。林甸县土壤类型主要有碳酸盐黑钙土、碳酸盐草甸黑钙土、薄层风沙土等土壤。PH值在7.0以上,属碱性土壤,土壤板结,通气透水性差。因此必须进行细致的深翻整地,这样可改变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密度,有利于苗木根系对深层土壤的利用和生根成活,提高造林成活率。
整地方法主要有全面机械整地、带状整地、穴状整地、高台整地等主要方法。对生荒地必须采取全面机械整地方式进行整地。用拖拉机深翻25厘米以上,整平、耙细后;秋起垄、秋挖坑。对采伐迹地要掘净树根,拣净杂物后整地。高台整地主要用于低洼地块。对重盐碱地块可采用客土的方法进行整地。
二、选择适宜造林树种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确定适宜本地区的造林树种。
1.防护林树种
乔木树种:主要有小黑杨、小黑14、小黑2000、银中杨、樟子松等。
灌木树种;树锦鸡、小叶锦鸡、沙棘、胡枝子等。
2.城乡绿化树种
乔木树种:黑皮油松、青白扦云杉、樟子松、家榆、圆灌榆、复叶槭、东北山杏、山里红、金叶榆、垂爆109、垂柳、花楸等。
灌木树种:杜松、爬地柏、树锦鸡、紫花锦鸡、紫丁香、白丁香、红丁香、偃伏来木、朝鲜接骨木、沙棘、金银忍冬、锦带花、红玫瑰、黄刺玫、八仙花(绣球花)、珍珠绣线菊、日本绣线菊、金老梅、重瓣榆叶梅、东北连翘、火炬树、水腊、红冠果等。
藤本树种:主要以散叶地锦为主。
3.用材林树种
用材林树种主要以小黑、小黑2000、小黑14、银中杨、樟子松等树种为主。
4.经济林树种
经济林树种主要以果树为主,以中型苹果、小型苹果、李子、葡萄为主。中小型苹果以黄太平、大秋、K九等为主。李子以绥李三号、绥棱红李为主。葡萄树种主要以巨丰、龙眼等品种为主。
5.造宜杨树造林品种。
我省工程造林和大面积造林以杨树为主。要选择适合于干旱地区栽培的良种壮苗。适合栽植的杨树品种主要是小黑杨、小黑2000和银中杨,黑林1号、黑林2号及其它速生树种严禁造林。要选择经过检疫、检验合格的,无病虫害、无冻害、无机械损伤的壮苗进行造林。
三、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
1.浸泡苗木。浸泡苗木可使苗木充分吸足水分,克服由于上年因雨少生理干旱而造成的苗木缺水,提高苗木本身抗旱性。如在苗圃地进行灌水。从外地购进的苗木,应在造林前将苗木立于清水池中浸泡48小时~72小时后方可造林。
2.苗木修剪侧枝。植苗前剪去全部侧枝,然后栽植。修去侧枝一可减少风摇,有利于生根;二可减少水分蒸腾和苗木展叶用水,有利于协调苗木地上部分展叶用水和根系生根用水间的矛盾,提高造林成活率。苗木过大时,可剪头后再造林。
3.保护苗木根系。起苗时保证苗木根系完整,不劈根。从起苗到载植过程中,要保证苗木根系湿润不裸根不晒根。起苗后要及时假植。运输过程中,可用湿草包装苗木,用苫布盖严,运输过程中,要适当补水。运到目的地后应及时将苗木立于清水中浸泡48小时-72小时后方可造林。应随取苗随载植,不可使苗木过多时间在造林地中曝晒失水。
四、采取正确的栽植方法
1.造时早栽。早栽苗木先生根,后展叶,成活率高。晚载苗木又要生根又要展叶,由于深层土壤温度低,苗木根系还没有恢复吸收水分的能力,不能供给地上部分展叶用水,因苗木缺水而降低了成活率。
2.坐水造林。群众称之为“泥浆造林法”。该造林方法尤其适合干旱且土壤性质为黑钙土,盐碱程度较重,土壤保水性好的地区,一次坐足其底水后基本不用补水,能保证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上。其作法是:在植苗前向挖好坑内浇满水,待土壤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栽植穴内存留有1/3~1/4水时,植苗于坑中填土,第二天扶正踏实。
3.蘸根造林。蘸根造林有两种常用方法:
①蘸泥浆造林:将水与土(粘土)和成泥浆状,苗根蘸上泥浆造林,其特点是可使苗木根系保持充足水分。
②蘸植物生长调节剂造林:用500PPM的ABT生根粉速蘸或50PPM生根粉浸泡半小时,或用1:l0浓度的根宝液浸根5分钟后造林。
4.栽备补行:载务补行主要是对春季造林成活不高而进行的补救措施。在雨季,选择连续阴雨天进行雨季造林。可挖取务补行中多植的成活苗木,就近补植,成活率高,不缓苗,用工少,成本低,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大坑造林:可根据不同苗木规格,挖大坑载植、踏实,埋土至苗木根际处上2厘米~3厘米,留出树盘,有利于积蓄更多水分,提高造林成活率。
6.覆膜造林:为保水增温,在苗木载植后可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树盘内(也可用桔杆或杂草覆盖)。可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还可提高土壤温度,利于苗木生根成活。
关键词:干旱;造林;技术
目前,严重的气象干旱已造成我省林业受害面积达几万亩甚至更多。同时,受旱情影响,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植树造林等林业工作形势都异常严峻。应对干旱气象条件,进行抗旱造林,除了加大品种选育,进行科技、资金投入等措施,还要掌握几个技术要点:
一、对苗木进行抗旱锻炼
准备翌春出圃的苗木,控制浇水时间是关键。上冻水要晚浇,苗木落叶后进入休眠期再浇水。解冻水不能浇。因为浇了解冻水将使苗木提前返青,造林后树体内水分蒸发量大,容易死亡。如果不浇解冻水,处于休眠状态的苗木造林后蒸腾量小,抗旱、抗风能力较强,成活率高。
雨季造林一般用容器苗,提高容器苗抗旱能力,移位断根蹲苗是个好办法。出圃前一个月,进行移位断根蹲苗。把阳畦里的苗全部断根移位(用剪刀剪断伸出容器外的根),重新码放整齐,喷水浇透,切忌大水漫灌。每天上午10时、下午2时左右,太阳较热时进行页面喷水,保证叶子不萎蔫。促进容器内根系生长,多长须根、吸收根。连喷7天左右,出圃前4天至5天不浇水。此法能较好地促进容器内根系生长,提高抗旱能力和造林成活率。
二、春季抗旱造林
(一)集水造林技术
集水造林主要应用于山区。集水造林技术关键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收集有限降水。整地方法一般采用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等。集水面要夯实拍光,特殊地段还可铺设塑料薄膜,以提高集水能力。
(二)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器苗根系完整,抗旱性能强,无缓苗期,造林成活率高。在远离水源和交通不便的干瘠立地,容器苗造林效果更佳。目前,造林的主要容器苗类型有塑料薄膜容器苗和网袋容器苗。塑料薄膜容器苗造林时要注意脱掉容器或撕掉容器底部。
(三)浸根蘸根造林技术
浸根造林是指在这里前对裸根苗木根系进行浸水处理(一般浸水24小时),提高苗木含水量、增强苗木活力、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种措施。蘸根造林是指造林时对裸根苗木根系进行蘸泥浆处理的一种方法,如果泥浆中加入适量菌根制剂或生根粉,造林效果更佳。
(四)截干造林技术
对于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如杨、柳、刺槐等,造林时可采用截干造林,栽植后在树干周围培土成堆(高20厘米),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一般主干保留15厘米左右为宜。有灌溉条件,栽植后先浇水,然后培土,效果更好。
(五)覆盖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时,采用农用塑料薄膜、秸秆、枯枝落叶、石片等材料,以苗木为中心,覆盖根系上部表层土,可有效减少蒸发,提高蓄水保墒能力,提高苗木成活率。
(六)固体水造林技术
固体水是一种采用高新技术将普通水固化成型成为固态,并且物理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一种水。固体水的特点是本身具有水分。固体水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一般适合在缺乏水源的荒山沙地造林应用。将固体水同树苗一起埋进树坑内,苗木根系接触固体水后,固体水被生物降解然后缓慢释放水分供苗木根系吸收利用。
三、幼林、新造林抗旱管理
(一)平茬
对于萌蘖能力强的树种,如果地上部分旱害严重,但树干基部及根系仍然良好,可对树干采取平茬措施,平茬高度一般控制在距地面10厘米以内。
(二)培土
对于因栽植深度不够造成根系吸收空间不足造成旱害的,以及旱情严重的阔叶树种,可在树苗周围采取培土措施。
(三)松土锄草
对于土壤比较粘重而杂草灌木较多的新造林地和幼林地,通过松土锄草,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并且避免了杂草与幼树争夺水分,从而达到保墒的目的。
(四)修剪枝条
轻度受旱的幼苗、幼树,可及时剪除芽叶焦灼、叶部萎蔫但未受害的枝条,以及受旱致死已丧失发芽能力的枝条,减少水分蒸腾,避免旱情加重。
关键词:植物化学;抗旱剂;保水剂;山区;植树造林
中图分类号: S77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80-2
0 引言
由于山区地区地形较为陡峭、土层很薄,加上很多地区的灌溉条件有限,主要都是依赖于雨后造林,而大量的降水导致了径流损失很大,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极快,土层越来越干燥,树苗成活率极低,最终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山区植树造林的这种现状,我们要尽量防止山区造林水、土紧张的问题,寻求既可以留住土壤水分,降低植物坑水分的蒸发与消耗,又可以增强树木生长的能力的方法。在经过多次验证与分析,我们提出了化学植树造林的技术研究,从研究的结果可知,化学手段对于增强植树造林效果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1 试验地区概况简述
我们选择了某省林木基地的试验区,该片试验地区是在山坡上,面积60亩,地面坡度在15°到25°之间,且地形较为复杂,山体的面积达到了45%,另外土质主要为沙质土壤,厚度在16到62厘米,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很差。该试验区用来种植柏树,通过爆破的方式造林,挖坑回填来栽种树木。该地区的每年平均降水量为810mm,年平均蒸发量为1500mm,这是该片试验区域的基本自然条件。
2 试验所需材料及采取的试验手段
2.1 试验所需材料
试验中所需的材料为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使用长势基本一致的侧柏树苗,其中基本都为两年树龄的树苗,平均高35cm,平均地径为0.8cm。且每公顷树苗量为4500株。
①抗旱剂。抗旱剂主要是由黄腐植酸组成的,并且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多样营养元素、十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生物活性基团。将化学抗旱剂喷射在植物的叶表面,能够更好地控制叶片气孔的开张,最大程度地降低植物水分的流失,进一步促使树苗根系的生长,活化根系。②保水剂。实质上保水剂是一种高分子吸水树脂,对于水有着强大的亲和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无离子水分,即使在外力作用下,水分也难以脱出。因此在开展山区植树造林的时候,将保水剂喷射在根部或者土壤中,便能够将大量的水分锁在土壤里,等到土壤变得干燥时,又能够缓慢地释放出来,从而为树苗生长所需。
2.2 采取的试验手段
为了深入探析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对山区植树造林产生的影响,可以进行以下四个试验。
①将保水剂施加到指数坑内的土壤中,即在每个植树坑中加入25克的保水剂,种植侧柏。②在不加任何化学材料的植树坑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抗旱剂,即将抗旱剂溶液蘸树苗根部,进行栽植。一个星期后,使用开始时浓度的一半来喷洒树木的叶表面,每隔半个月喷洒一次,一次连喷两回。③在不加任何化学材料的植树坑中,混合一定的保水剂(25克),且用一定浓度的抗旱剂溶液来蘸根栽植,一个星期后,使用开始时浓度的一半来喷洒树木的叶表面,每隔半个月喷洒一次,一次连喷两回。④在不加入化学材料的植树坑中直接种植柏树。
按照上面四个试验操作完毕后,需在每个坑中一次性浇水25kg,使得土壤中的水分能够保持饱和的状态。需注意的是,在四个试验过程中,需要分别对各个实验植树坑内的土壤含水量、容量、树苗长势、成活数量、干枯时间等多个因素进行同时观察,其中每个试验中的树木数为200颗。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水分及物理性状影响
从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到,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状况。植树坑内在加入保水剂之后,土壤的容量小于不加保水剂的,订单式在一年之后,加入保水剂的坑内土壤容量却比刚开始加入保水剂的土壤容量有所提高,这就反映了加入保水剂的一部分化学材料已经开始讲解,不过总的土壤容量是小于不施加保水剂的土壤容量,因此保水剂通过吸水、释水的过程促使了土壤内部的毛细孔隙增加,进一步改善了土壤中的水、气、还有热状况。在植树坑中加入化学保水剂后,土壤的含水量明显增加,加上保水剂有保持水分的功效,其含水量的减少也比不施加保水剂的低得多。因此从中可知,加入化学保水剂后能够很好地锁住植树坑中的土壤水分,当在降雨时,能够将降水进行吸收,使得植树坑中能够最大程度地吸收雨水,并且保持在土壤当中。相比之下,没有施加保水剂植树坑中土壤由于保水的能力较差,使得很大一部分降水来不及吸收便径流掉或者渗漏掉,导致植树坑中土壤的含水量大大降低。在使用化学抗旱剂后也具有一定的保水效用,植树坑内的土壤含水率降低的梯度低于未加入抗旱剂的,这是因为化学抗旱剂能够降低树苗的无效蒸发,从而减少了坑内土壤的水分消耗,进一步起到了保水的功效。
3.2 树苗成活率及生态影响
由于加入了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使得植树坑中的土壤含水量得到提高,进一步改善了树苗周边的水汽热状况,而且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能够激发根系的活力,使得根系生长的功能得到提高,树苗发根的时间都比不使用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长,而且加入了化学抗旱剂后,树苗发根的时间也得到了提前。另外从长势上看,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的使用使树木长势更加旺盛,那些不使用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对的苗木颜色呈现淡绿色或者黄绿色。
要知道树苗成活的关键时期是在种植后的1-2个月,而这个时期我国的降水量确实全面最低的,天气干旱使得树苗容易死亡,若树苗能够安全度过这个时期,进入到雨季,那么其成活率也得到提升。因此使用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对于保住指数坑内的土壤水分、激发树苗根系的生长,提高树苗生长的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4 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在山区植树造林中的应用分析
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使用于山区植树造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树苗的成活率,降低了补植、毁造现象的发生率。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在不使用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时,树苗的成活率仅仅为39%,只使用化学抗旱剂的树苗成活率为60%,只使用化学保水剂的树苗成活率为69%,若两种化学材料都使用的树苗成活率高达89%,根据这种成活率的情况,相关的部分可以设置不同处理方式下的植树造林成本。
由此可见,在山区植树造林中使用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植树造林带来的损失,而且效果很显著,效益更加突出。而且这些化学材料无毒、无害、无副作用,并且能够在土壤中随时间降解为有机肥料,如果能够在山区植树造林中进行大范围的应用,那么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5 试验结论
通过试验的结果可知,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在山区植树造林中的应用价值极高。一方面化学抗旱剂具有降低水分蒸腾、保持土壤水分的效用,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活化树苗根系的发育,强化光合作用,使得树苗的抗旱能力和生长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树苗的生长量,与传统的植树造林方式相比,成活率提高了20%。另一方面保水剂具有重复吸水、保水的功能,能够促进树苗根系的生长,在与土壤混合之后,还能够改善土壤内部的物理性状及根系周边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与传统植树造林的方式相比,成活率提高了29%。若两种化学材料进行混合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两种材料保水、抗旱的效用,极大地提高了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与传统植树造林方式相比,树苗成活率提高了50%。
6 结束语
总的来说,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单独应用于植树造林,能够显著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如果两种化学材料结合运用,便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两种材料保水作用,效果达到极佳,因此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应用于山区植树造林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和社会生态意义,需要科学、合理地将化学抗旱剂和保水剂使用到山区植树造林中。
参 考 文 献
[1] 吕宁江,张茂国,朱心迎,张西杰.植物化学抗旱剂与保水剂在山区植树造林中的应用研究[J].地下水,2003,04:254-256.
1.造林苗木选择与栽植
1.1严把造林苗木质量关
一是应选择优质壮苗造林,苗木应粗壮通直、充分木质化、根系发达,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均匀,针叶树有发育正常、饱满的顶芽,色泽正常;二是造林苗源应尽量就近选择,避免外地苗木传入病虫害以及长途运输失水;三是要做到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随浇水;四是起苗时要保持根系完整不劈裂,多带须根;五是确需调运的苗木应严格做好调运检疫,装运前应将根系蘸泥浆包装再运输,防止苗木脱水,绿化大苗起苗时要带土球,山场针叶树造林应采用容器苗;六是当天来不及栽植的苗木要及时假植,杨树、柳树以及经济林苗木应用清水浸泡24小时以上再造林,以提高成活率。
1.2抓好苗木生产,规范造林用苗
苗木是造林成活率最基本要素之一,其质量的好坏是成活的根本。近年来,苗木生产已成为制约造林绿化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必须决心搞好苗木生产,重点从苗木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方面下功夫,培育大苗、壮苗。
一是坚持用大苗、壮苗,苗龄为二年生或三年生换床苗。采用大苗栽植,一方面能提高造林质量,另一方面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二是坚持阳坡育苗阳坡栽,阴坡育苗阴坡栽,就地育苗就地栽,提高苗木的抗旱性和适应性。三是要大力推广容器育苗,实施多季造林。容器苗木不仅能满足多季造林,更重要的是容器育苗可以保证苗木根系完整,对抗旱保活非常有利,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措施。四是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当地常年栽培、品种优良、抗性强、速生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尽快发挥防护效益的树种。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宜植杨柳;干旱地、半干旱地,宜植落叶松、樟子松等抗旱品种,最好是容器苗。
2.抓好造林整地,提高造林成活率
2.1造林整地作用
造林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林木生长条件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翻土、松土来改变土壤原有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善林木成活的生长条件。
2.2改变光照强度,调节土壤湿度
整地可以改变局部小地形,使坡地变平地,阳坡变阴坡。从而改变了日照角度,有利于幼苗的发芽生根,提高了成活率。
2.3改变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整地改变了土壤水分、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为幼的生长的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4消灭杂草
整地清除杂草,减免了杂草对水分养分的争夺,同时也消灭了病虫害,保证幼树正常生长。
3.造林季节的选择
我国大部分地区造林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此时气温低,风速小,阳光弱,苗木尚未萌动,宜于栽植。造林季节一般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春季在4月中旬期间土壤解冻后进入返浆期,要抓住这一时期,适时早栽,此时苗木地上部分还末生长,而根系已经开始活动,适时早栽,此时苗木地上部分还末生长,而根系已经开始活动,早栽的苗木先根后发芽,蒸腾作用小,容易成活,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和增强抗性;秋季应在10月至11月上旬土壤封冻以前,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土壤水份比较稳定,苗木落叶,地上部分蒸腾减少,苗木生理活动减弱,栽后容易恢复生机,来春苗木重要发芽早,有利于抗旱。
4.加强栽后管护
关键词:干旱地区整地造林
中图分类号: S342 文献标识码: A
整地是实施造林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使林木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得到改善,造成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立地因子良性组合,并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良好效果。合理的整地技术规格,对于促进苗木成活和生长,有效的控制水土流失,减轻干旱及风沙危害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鄂尔多斯地区的环境特点,研究整地对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所起的抗旱作用。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选在准格尔旗的丘陵沟壑和硬梁地集中区,该区地处晋、陕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的接连处,地理位置为N39°16′~40°20′,E110°05′~111°27′之间,为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6.2~8.7℃,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升高。年温差由北向南为71.1~68.1℃。日温差为12.5~14.l℃。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而短促,春秋气温变化剧烈。1月平均气温在-10.8~12.9℃,极端最低温度为-32.8℃,7月平均气温在25~29℃,极端最高温度39℃。年降雨少而集中,多在7~9三个月。降雨年季变化大,最低年仅142.5mm,最高年为636.5mm。年平均为400mm。蒸发量年均2093mm。年均湿润度0.3~0.34。受季节风影响,夏季多偏南或偏东风,晚秋至初春多西北风。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的选择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设置固定观测地。选定丘陵沟壑和硬梁地立地相对集中的准格尔旗作为试验地。
2.2 整地方法
(1) 鱼鳞坑整地
坑穴为近似半圆形的破土面,坑穴间排列成三角形。挖坑时先把表土堆在上方,把生土堆在坑的下方,将熟土或表土再填入坑底,坑穴的下方外缘用生土做成半环状土埂,埂高20~25cm。坑穴的月牙角要制成斜沟(引水沟),以蓄积雨水。坑内侧做成蓄水沟与引水沟连通。
(2) 水平沟整地
整地方向沿山坡登高线进行。水平沟断面形式采用梯形水平沟。水平沟的设置为品字形,利于保持水土。挖沟时用底土培埂,表土用于内侧植树斜面的填盖,以保证植苗部位有较好的肥力条件。
2.3 调查研究方法
本文整地方式主要是鱼鳞坑、水平沟两种方式,并在鱼鳞坑整地区域设置径流观测小区。调查研究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设置径流观测小区,研究整地对降低径流、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2) 在雨后15h和雨后10d,对比整地区域与对照区内栽植坑内水分含量的变化情况,采用“HH2土壤水分速测仪”测定0~20cm土层的土壤容积含水量,进一步分析研究整地措施对抗旱造林时在蓄水保墒方面所起的作用。
(3) 不同年份不同整地方式和不同株行距的栽植坑内土层厚度变化情况,分析整地对抗旱造林所起的作用。
(4) 调查不同年份下苗木的生长量,分析整地后苗木生长状况的变化情况,从而总结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生长所起的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整地抗旱措施蓄水保土性能分析
我国干旱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带,可以说每一种合理的整地措施都具一定水土保持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种水土保持简易工程。整地是实施生物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它能够促进林木生长,郁闭成林,避免林地直接遭受雨水冲刷,合理的整地措施与林木一起发挥较好的蓄水保土效果。以鱼鳞坑为例,分析整地措施对林地蓄水保土的功效。
通过鱼鳞坑整地,径流模数为397.56 m3/km2・a,冲刷量为42.5而对照区分别为1559.79 m3/km2・a,341.7 m3/km2・a,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鱼鳞坑整地区域产生的地表径流量和径流带走的泥沙量明显少于对照区域,即没有经过整地的造林地。从测定结果来看,对照区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地表径流量是鱼鳞坑整地的3.92倍,单位面积内径流带走泥沙量是鱼鳞坑的8.04倍,由此可见,鱼鳞坑整地的蓄水保土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每一个鱼鳞坑都能形成一定的积水容积,将坡面的雨水径流贮藏起来,使干旱区有限的自然降水补给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径流损失,相对提高林木的抗旱能力。
从整地区域与未整地区域的地表物质机械组成来看,整地区域地表细粒物质所占比重比较大,整地区域0.01~0.005、0.005~0.001、
2.3 不同整地方式苗木生长状况分析
苗木长势的主要衡量指标是苗高、地径、当年生长量、成活率等。为了调查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选取这四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结果如下:鱼鳞坑整地区苗高、地径、当年生长量、成活率分别为103.08cm、29.66cm、24.15cm、94%;水平沟整地区91.50cm、21.62cm、25.07cm、92%;对照区为69.90cm、14.62cm、19.85cm、74.67%。
从这个结果来看,鱼鳞坑整地的区域,苗高、地径、当年生长量和造林成活率分别比对照区域高33.81cm、15.04mm、4.30cm和19.33%,水平沟整地分别比对照区高出21.6cm、7.00mm、5.22cm和17.33%。由此可见,整地区域苗木长势明显优于未整地区域,而且造林成活率也显著提高。结合前面蓄水保土性能和土壤含水量的分析,说明经过整地后,林地的立地条件得到改善,向有利于林木生长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林木的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整地是提高抗旱的一项重要措施。
4 结论
(1) 采取整地措施,能够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地表的冲刷量。从径流场的观测结果看,对照区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地表径流量是鱼鳞坑整地的3.92倍,单位面积内径流带走泥沙量是鱼鳞坑的8.04倍,由此可见,鱼鳞坑整地的蓄水保土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2) 从栽植穴内土壤水分的测定结果看,整地区域土壤水分含量大幅度提高,栽植坑内土壤平均含水率均比对照区高8~9%,从而相对提高抗旱性。
(3) 从苗木长势来看,整地区域苗木长势优对照区。由调查结果知,鱼鳞坑整地的区域,苗高、地径还、当年生长量和造林成活率分别比对照区域高33.81cm、15.04mm、4.30cm和19.33%,水平沟整地分别比对照区高出21.6cm、7.00mm、5.22cm和17.33%。
(4) 合理的整地措施,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土作用,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与林木一起产生水土保持综合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玉林.五种抗旱造林技术[J],内蒙古林业,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