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鼓励人的经典语句

鼓励人的经典语句

时间:2022-03-09 23:2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鼓励人的经典语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鼓励人的经典语句

第1篇

言语表达的愿望与生俱来,咿呀学语的孩子听到大人说什么话,都会跟着学,看到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叽里呱啦地说个不停。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满肚子的话怎么也说不完,每个孩子天生就是想象奇妙的诗人。学步的孩子尽管走路跌跌撞撞,但是他目之所及都想踏遍,哪怕是楼梯、陡坡,他们都会横冲直撞,毫无顾忌。孩子之所以说得开心,走得大胆,是因为他们得到的是呵护和搀扶,得到的是肯定和鼓励。那么,我们怎样呵护孩子言语的愿望,不断地唤醒、熏陶、激励孩子言说能力,引领他们奔向表达的远方呢?

一、缓解畏惧心理,延续“写话”

作文难,不是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整个学生族的心声。中高年级的孩子,虽然涉世不深,但是恐怕早已被“世故”成人影响了,他们对作文充满着敬畏,在他们眼里作文是少数优秀孩子的专利,是作家才有的非凡能力。实际上作文已经在孩子们的笔下了,三年级上册教材习作1中“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习作了。”的说法,受这句话的启发,我首先把课程表上的作文课,悄悄改成了写话课,消除孩子们的畏难心里。我班有学生发现课程表上没有作文课,他们既惊讶又担心:别的班孩子都写作文了,我们怎么还学写话呀,我们要落后了。我是笑而不答,日子久了,他们也就不问了,更没有孩子提及作文的事,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作文,只有写话,写话是一二年级小孩子干的活,现在我们中年级的大孩子来写,小菜一碟。孩子们对习作的敬畏,慢慢在感性认识和实践中消融了。

二、定准训练目标,循序渐进

目标能激励人积极向上,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但是如果目标太高,太远,无法企及,则会令人失望,从而放弃目标,走向消极。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一直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一次次被拔高,一次次把习作和文学相融相生,令孩子们觉得自己虽然在不懈努力,用心作文,却与作文日益陌生,相去甚远。曾经听说过一位老师,这样批改学生习作,只要学生作文题目写在第一行的中间,每小节开头都空两个,这样的习作就能得100分。受这位老师做法的启发,我想我们的习作训练要完成的任务很多,要达成的目标也不是一次两次训练,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够实现的,我们要围绕中级段的习作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将年段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小任务,逐步地训练实施。例如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时,体会作者如何把“原野热闹非凡”写具体,模仿这一段的写法,学习把一个意思写具体。批改学生习作时,只要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语句通顺,就能得到一百分。这样孩子与作文的心理距离就近了,不会觉得作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至于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事物写生动、写具体,这是以后习作训练的目标,循序渐进,顺乎孩子的天性,由易到难,逐层训练,逐渐深入。

三、守望生态阅读,让经典滋润言语

一个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2―13岁)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时期,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走近经典与经典共成长,熟读背诵经典美文、唐诗宋词,进行文化熏陶,储备经典言语,从而达到厚积薄发。

适度的分享交流,能促进阅读的深入,提升阅读的质量,让阅读不仅仅是一场关注自我的精神之旅,还能让阅读成为表达自我的支点,让阅读在交流分享中自然升级。我和孩子们经常共读书目,刚进入三年级的时候,我没有急着请孩子分享交流阅读的收获。共读《木偶奇遇记》时,我与孩子们分享匹若曹出生,由木料变成木偶等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想象力就是那么天真,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是可爱的;我对匹若曹在成长中的任性、淘气、捣乱的理解和期待,最后匹若曹成为一个真正、完美的人,孩子们从匹若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明白原来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路历程,自己身上的那些趣事在同学、老师眼里原来不是那么讨厌,我会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完美的;我与孩子们分享书中人物的对话,凸显的人物个性化特征,通过分享交流感悟,阅读已经跳出书本而高于书本,阅读实现了自然而然的升级。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是专家精挑细选的,是孩子学习写作表达的范例,我努力寻找他们言说的密码,让学生仿写片断。仿写练习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后,有规可循,写起来就不那么难了。

缓解学生畏惧心理,降低习作训练坡度,提高学生习作自信,在守望静心阅读中,让孩子浸润经典,厚积薄发,奔向言语表达的远方。笔者相信,离这些美丽的“小精灵”如花绽放的日子已为时不远。

第2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表现

1.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现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悲情主义的代表作为《楚辞》和《诗经》。这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为中国文学的始祖。《诗经》的表达方式普遍为四言诗,利用这种表达方式描绘出一个个令人感伤的故事。《诗经》中记录了许多老百姓抗争封建制度的悲情故事,例如“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通过这些经典语句让我们深刻了解人生中的不如意,并且嫩巩固直接的感受到作者的郁闷、低落的悲情情境;屈原通过《楚辞》给我们展现了忧国忧民、千里马难遇伯乐的心境,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非常经典的悲剧情节。《红楼梦》是非常著名的悲剧情感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悲剧题材的典型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寄人篱下,再加上自身的总是误解别人的意图,成为读者公认的悲情角色。贾宝玉以一个叛逆的形象,但是深受着林黛玉,但是却久久得不到真爱,因为种种的阻碍,最终的结果也成为一个悲剧情节。薛宝钗虽然也爱着贾宝玉,但是这份爱中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最终薛宝钗千方百计所追求的爱情也扑空。《红楼梦》所处的封建时代,也是这个悲情故事的主要原因。在当时的社会,宝钗和宝玉的故事能够被世人所认同,但是林黛玉的爱情却只能以悲剧收场。

2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悲剧精神的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在悲剧情节当中展现出乐观精神。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往往都具备一定的隐性特征,这也是根深于读者的心中,隐于读者的骨髓中。在文学作品中,悲剧往往是体现生活的失败、不幸、死亡、毁灭和痛苦等来体现。在遇到非人的对待、巨大的压迫和残忍的剥削时,这种隐藏的悲剧精神便会突显而来,让人们因为悲情情感失去坚持的动力。对于古典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往往通过文字,让人们正确认识到种种困难,并且鼓励人们去面对并战胜这些悲剧,将故事和画面神东的描绘在读者心中,让读者能够真正的了解这个故事和背景。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情节往往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对人生的巨大抨击,一个是国家的灭亡。在国家灭亡之时,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悲剧情节,将人为了生存所坚持的理由给抹灭了。我国的古代的历史中,遭受了许多的外族侵略,文学作者通过这些外族入侵,表达出对国家的热爱和反抗精神,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文学作品当中,融入到字字句句中。国家亡了,宗族便也保不了了,宗族的血脉便会受到极大的迫害,这也便是我国古代亡国时的悲剧情节。许多的爱国情感比较作者在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心中便会出现气愤的情绪,这种情绪只能够通过诗句、文字才能够得到宣泄和抒发。当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相连接时,并且有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时,文学作者便会将这种不平、仇恨和怨忿的情绪写做成一种悲剧。读者在阅读这类文学作品会,会因为悲愤和仇恨,更加努力的工作或完善自己,这也是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中古古典文学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能够反映目前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反思或思考目前所生存的状态。例如《红楼梦》,从这篇文学作品被群众所知之后,许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发掘其内在的社会意义。这篇文学作品中,直接的给读者展现封建社会中束缚思想、压抑人性的社会面,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种古典文学作品,了解其内在的悲剧故事,然后根据这种悲剧故事分析自身的情况,分析目前生活当中的美好和善恶。通过古典文学中的悲剧精神让国人更加的艰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轮回,通过这种精神来约束自身,控制自身的精神。

3.《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精神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历经叛离与整个封建社会的腐朽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相对立的。贾宝玉内心向往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在面对整个相对立的封建社会,贾宝玉丝毫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在当时封建思想为正统思想的年代,贾宝玉的义无反顾是整个《红楼梦》悲剧色彩的一个基础。早《红楼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贾宝玉式的人物,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理想义无反顾,他们在面对不利势力的时候,是勇往直前。就像是智能儿,为了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勇于冲破封建的牢笼,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被人逐出。这就说明了这个人物的悲剧碰撞。虽然这些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人们是悲剧的,但是在封建的一方面,人物的历程也是悲剧的。就像爱恋着宝玉的薛宝钗,金玉良缘的婚姻,独一无二的美貌已经才貌双全的优势,并没有让他在封建的社会中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最后在宝钗于宝玉结婚后,独守空房,为了能够挽回宝玉的心,她与这些旧势力站在了一起,结果确是自己一生与孤苦为伴。从这两个对立的方面都能看出《红楼梦》中的悲剧人物的碰撞。不管你是追求自由的人类,还是恪守封建教条的人类,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悲剧。这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悲伤,不是一些就能改变的。

《红楼梦》整本书都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宏伟巨制。整个情节相互串联。整本书就奠定了悲伤地基调,丝丝入扣。为观众从个人到家庭到整个社会都展现了出来。刚开始的繁荣迹象,都是为以后的衰败奠定了基础。一层层的展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悲剧的事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慢慢堆e起来,早晚有一天爆发出来,树倒猢狲散,整个剧情达到了悲伤的顶峰。在爆发的一瞬间,各自拥有的东西,各自所纠结的东西,全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在整个《红楼梦》的人物中,因为悲剧的基调吗,导致了所有的人物都渐渐的走向了灭亡。

结束语

悲剧意识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永恒话题,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制度压制,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极度不满,却得不到宣泄,只有在文学做平中,运用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抒发大众的不满,宣泄多社会不公的愤慨。所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悲剧精神就成了文学作品的主要线索。

参考文献:

[1]龚世学.中国古代神话的“混沌”观念与中国古典悲剧精神[J].戏曲研究,2016(3):176-191.

[2]卢翘楚.浅析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悲剧美学[J].青年文学家,2016(18).

第3篇

【关键词】诗歌教化;大学生;人文素养

我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诗,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是最高的艺术,最难的艺术,也是最凝练的最美的艺术。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它的想象奇特、节奏强烈、韵律美妙、饱含感情的特点,能让我们在朗诵中充分融入,有效地克服自身的消极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

诗,可以“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阐释。人们通过诗歌可以考察历史的变迁、了解社会、促进人们团结、抒发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作用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华诗词,气势磅礴,意蕴深厚,境界高远,蕴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它从各个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在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途上,诗词带给人以心智的启迪,开启了人类对美好的追寻、对爱情的神往、对真理的探索、对智慧的渴求、对理想的渴望。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大学生思想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的教育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下面谈一下诗词鉴赏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所起的作用。

一、在读诗中提高人生觉悟

政教功用是中国古人对诗歌功用的最初认识。《诗经》已有其思想萌芽,如《小雅.节南山》云:“家父作诵,以究王K。”孔子是最早明确提出诗歌具有政教功用的理论家,《论语.子路》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阳货》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战国时产生的“诗言志”命题,也体现着浓重的政教功用意识。《尚书・尧典》曰:“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帝舜命乐官夔用诗乐教育宫廷弟子,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道德品格的人。《毛诗序》的作者认为,一方面,“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毛诗序》实际解决了诗何以能“美教化”、“移风俗”,何以具有政教功用的内在原理。汉代的另一重要诗论文章郑玄的《诗谱序》,也是强调诗歌的政教功用,认为诗歌功用在于“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所以清人程廷祚说:“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①。故,多读诗,读好诗,对一个人思想境界的提升,眼界的开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具有高远的人生境界,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陶冶。”早在我国先秦时代,儒家就以经典的方式概括了人们的成才之路,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人生理想从古到今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这已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代代相承。

《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予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③”表现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誓死抗击入侵者的信念,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主义境界。屈原《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赞歌。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所表现的高尚境界,至今已成为炎黄子孙的人生行为规范。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诗,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诗,能把和平、博爱和主流价值观带给这复杂多变的世界。

诗歌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进而推动自身认识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多读诗,多鉴赏诗歌,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必修功课。我们要学会怎样从诗词深厚的思想意蕴中感悟到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司马迁的“士可杀,不可辱”,孟子的“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道出了做人的准则和应遵守的气节与操守。

在诗歌中有许多激励学生立志成才的诗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等,都是劝戒人们要把握短暂的时光,做一番大事业。这些诗句,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和启迪作用。如李白有诗云:“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他鼓励人们抗拒恶势力,敢于自我肯定,受到挫折也不变初衷,绝不做受环境影响摆布的软弱桃李,而应像青松一样,做一个百折不挠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二、在诗歌鉴赏中启迪智慧

“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诗是智慧的产物,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充分的显示作者的品格与情怀。优秀的诗歌往往凝聚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闪烁着充分诗意化的理想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又植根于特定的时代,是对时代精神的高度提炼。我们所能看到的好诗,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性,真情,真意,用他们的实际行为和人生遭际,用他们呢的碧血热泪乃至生命写成的。太史公云:“《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正因为如此,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

西方哲人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缜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在培根看来,诗歌作为学问的一种,是可以补救人的精神上的缺陷的。诗歌对人们精神所产生的影响的确很大,尤其是每当我们读完一首激动人心或意味深长的诗篇,实际上就意味着与诗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走进诗歌,对于启迪人的智慧意义深远。

如果说哲学给人们提供超越性的智慧和深邃力量,那么诗歌就在于点燃生命的内核――激情,升华为人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诗歌鉴赏中可以启迪人的智慧。中国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留下来灿若星海的优秀诗篇,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一定要从先辈那里吸取并创造性地继承精神养料。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创新的诗篇。我们要从古人的诗篇中去寻找智慧,去寻找符合我们时代精神的精神源泉。

三、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诗歌是浓缩的语言,它将深刻的道理溶于简短的文字,字里行间充满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态度。所以,诗歌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就是创造力的体现。我们当代大学生多读诗,多写诗,也将会提升我们自身的文学修养,从而达到启迪智慧的作用。诗歌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同一个题材不同时代的诗人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从古自今描写泰山的诗句可以说不计其数,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同样的秋季在诗人的笔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马致远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而峻青的《秋色赋》则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意境,到了穆旦晚年所作的《秋》则更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认识,对自我境遇的感慨,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是一种新的创造。诗人在创作时驰骋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而读者在鉴赏它们的时候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感受可以说就是一种再创造。 作者和读者在写诗和读诗的过程中,达到了心灵的共鸣,传递了知识,同时也传递了智慧。

在诗歌欣赏中,人们通常都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体会诗歌的思想、领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美的。同样一首诗每个人的领会是不同的,在鉴赏时对诗词的意境的想象和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开阔了人的眼界,启迪了人的智慧。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强调诗歌要有“象外之像、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其实,“象外之像、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都是说欣赏者在欣赏诗歌时要加以想象,领会诗歌的“韵外之致”。欣赏者在鉴赏之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诗歌的意蕴,激感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许多精美的诗篇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鉴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中体验到它的内在意蕴,激起情感的共鸣,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关键就在于我们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不断充实诗歌的内涵,获得新的认识和感受。鉴赏想象能够丰富和充实审美感知,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带入当前的审美对象中,或补充它,或调整它,或切换它,这一过程就是创造,这一过程就是智慧的展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诗词鉴赏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这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让我们从诗中去品味人生,去体悟人生的境界。